|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5-26 22:27 编辑 5 B9 I" [1 g+ D! h( u' b$ E: K8 C
. F2 b6 T/ z+ S" R
这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高超音速导弹打沉“福特”号战斗群的文章。
& s# q) r- X* }& ?5 d4 `) ~ t- s6 W7 {& A5 q. \* N( U( ^
$ {0 A4 ~0 I" I% @. C
% U; e; ^5 X0 l. U) U看来是硕士论文改写的,曹红松只是通信作者,都不一定是直接的导师,可能只是徒子徒孙带的硕士。不能因此推断文章的份量,但力度也确实降低了。然而,这样“指名道姓”地打“福特”号及战斗群,舆论上的震撼效应还是很大的。
8 ` E, b5 u0 m8 m1 G
! b7 T2 { C0 p3 T有人把全文挂到网上,正好点评一下。7 M- y, X' D# }
: D. u. [5 |, f2 ^) |5 x' v
墨子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三维可视化兵棋推演系统,据说是军方自用的。见识过的人不会说,会说的没见识过,具体情况外界只有猜测。3 H# y- G4 Y( M+ E: r- n+ q9 j; ?
, p5 {- B* Q& p. C6 E' Y
文章首先按惯例,回顾了国内公开文献的有关研究,本文的重点在于反舰作战步骤不明确、弹药浪费和改进方向不明确的问题。确实,后来的三波攻击强调的就是“打击-评估-再打击”。看来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饱和攻击、确保摧毁。 [- z8 E' p; `) Q+ ?$ J
* j: x2 W; v# x; |* ^在仿真设定中,红方只有海上侦察预警可用,包括海上巡逻侦察飞机。不出动卫星和潜艇,红方也限定使用反舰弹道导弹,但估计墨子系统可多域仿真,海陆空天可以一起上的。
( l! E4 {4 z6 w0 | s
6 Q6 `6 J3 O* {3 t蓝方舰队在“我某岛北偏东78度、174.58公里处”。开始以为78度是经度或者维度,想想不是。上海是北纬31.2度,东经121.5度;台北是北纬25度,东经121.6度。白令海峡也只有北纬65度,北纬78度要到北极区域了,东经78度则到喀什那儿去了,肯定都不对。搬出“解读”大法,这应该指台湾东偏北78度约175公里处,大概台湾东北宫古岛以北的样子,离温州300多公里的距离。
, ~* s; t+ b* x x( _4 B$ s3 j, A/ I) y5 U4 k; p( G# O. r# t& [. u$ ]
“174.58公里”有点奇怪,为什么不取整为175公里?100海里为185.2公里,100英里为160.9公里,不知道这个174.58公里是哪里来的。
5 ~/ y/ X4 w% u6 S2 L: W9 v. ?' ^9 u# W% i& A. ]
! m6 V" c9 I1 s$ N$ g
}, R# U3 F2 `一方面,这里离大陆很近,不出动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就是基本的海空潜,也能确保打沉美国航母。另一方面,这确实是拦截解放军海空跨海攻击的良好位置。回到1996年,这是合理的位置;快进到2023年,这是不合理的位置。不过硕士论文总是要基于某种假定的,这里就不抠这个细节了。
/ y2 l5 a3 k% b. k& p$ g, m# c: r' j' \0 G& l& W7 n; P
这也是可以不用卫星的道理。在这个距离上,出动什么飞机都能监视美国航母位置。
; v0 z2 @: B7 u- z4 _# G$ Q& S& w, J$ Z I6 {! g
蓝方舰队包括“福特”号航母、“圣哈辛托”号(“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4艘“伯克IIA”级驱逐舰(用DDG103“特拉克斯顿”号代表)。巡洋舰在航母前方40海里处,驱逐舰围绕航母8-10海里环形散开。4 C7 }' R' {0 J" Q: O7 Q- J
! v+ G$ [: h9 j, C% w3 T
中国的高超导反舰导弹射程远远大于温州到目标的300公里,海岸部署可能都太近了,所以文章里考虑的是最小射程与安全性,把发射阵地选择在靠后的华东、华中和华北、西北。A1~4阵地发射A类导弹,B1~2阵地发射B类导弹,每个发射阵地带弹4枚。
, @! Q; d: E z! |6 n, y) |
; d- n, S- o: c. O4 U8 c
7 R( m7 P5 e8 r/ J6 z) M& D% t9 _9 ]$ U& j9 {: m
A类导弹具有80%的可信度,100%的穿透率,4200个毁伤点,射程2000公里,速度M11,巡航高度30000米。B类导弹具有90%的可信度,100%的穿透率,4200个毁伤点,射程4000公里,速度M11,巡航高度30000米。射程越远,迂回越大,越不容易预测弹道。但文章强调“无航路规划齐射方式”,看来就是直直地打过去。
6 A; s, I6 ~ m [& N
) @1 r v# f+ ?- \不知道墨子里可信度的定义是什么。导弹一般有可靠性、到达率、命中率、毁伤率等指标。可靠性是自身的,80%的可靠性意味着100枚导弹打出去,有20枚可能自己失效,实际上只有80枚靠得住。到达率是突防武器特有的,考虑到被拦截的概率,也可以叫突防率。如果到达率为70%的话,那80枚最终飞出去的导弹只有56枚能最终抵达目标。导弹有固有的命中率,假定为80%,那56枚导弹里有44枚能命中。命中之后有固有的毁伤率,假定为80,那44枚命中的导弹只有35枚能摧毁各自的目标。6 }: b: ~$ a4 S6 A: g
1 r$ ^! z: U, [; X( E! \. g: D这个导弹各打各的情况,多打一的算法要调整,但意思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0 z6 ]6 n8 Y% A
, A' r. M. R& Q5 N, p9 k在墨子系统里,毁伤点应该和毁伤率是一路的,用累计点数计算毁伤效果。航母的血条是7700个毁伤点,所以1.83发导弹命中就可击沉。巡洋舰、驱逐舰的血条未知,看后面的内容,0.61发,那是一发入魂。穿透率应该就是到达率或者突防率。可信度是可靠性和命中率的组合?不知道。但24枚导弹里,累计只有1枚失效,看来也不是。这个可信度到底是什么,还需要了解。& Y$ v s, L( B7 @' v
2 E! ?- r" q8 p$ Y* ]
在设定里,蓝方航母带16枚海麻雀和42枚海拉姆,巡洋舰带18枚标3、60枚标6、104枚海麻雀,驱逐舰只带24枚海麻雀。海麻雀的型号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航母是倾斜的箱式发射,巡洋舰和驱逐舰是Mk41垂直发射,但导弹性能是差不多的。7 _0 Q5 Z% u) D$ C5 X: P
6 N f, w8 L! R4 J0 ~6 F
海麻雀都是增程的ESSM,不是“古典”海麻雀,射程46公里,最大速度M4,代替早期标1、标2,但只能打飞机和掠海反舰导弹,对反弹道导弹或者高超弹的俯冲段只有有限拦截能力。对美国海军来说,这个便宜,“只有”100-180万美元一枚。
+ }- _% L4 o* N* Q! C6 V3 A: D" _! z1 X- Q8 \( N- Q9 Y4 x4 z
海拉姆用响尾蛇的弹体配毒刺的导引头,更便宜,只能用于近程点防御,对这里的反导没用。& N$ ?1 [, `7 \: \
- H. V$ s1 S9 c2 K# p7 k标6是防空反导两用的,防空为主,用AIM-120C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A射B导能力,但反导只有末端反导能力,射程240公里。约500万美元一枚。
|" p& n% s# R: X: ~! r
& \+ t7 h: l% w+ D/ a$ p标3是反导专用的,中段反导和末端反导通吃,甚至具有打低轨道卫星的能力,价格也昂贵得多,可高达1800万美元一枚。$ t+ {: {% [# w2 ~) s: w Z; w
( i, D" B( y- E, S4 e$ T
有意思的是,文中把所有中高空防空能力统统集中到巡洋舰上,驱逐舰一共只有24枚海麻雀。驱逐舰上海麻雀是一坑四弹,24枚不能平均分配,可能2艘带2坑8枚,另外2艘带1坑4枚?这个配置有点奇怪,可能是便于墨子上的设定和计算?不过对本文来说,海麻雀怎么配置无所谓,反正不顶用,但标6应该更加均匀地配置,避免单点失效,毕竟“伯克IIA”搭载标6没问题。标3就需要火控的配合了,不是有Mk41垂发就能发射的。
1 D1 ?5 } b3 U9 s. m7 A
* j$ f; @8 u* _- {# q" {文中还为蓝方配备了软防御。航母、巡洋舰和驱逐舰各配备2台SLQ-32(v)6电子战系统,巡洋舰、驱逐舰还配备箔条、红外干扰弹、纳儿卡主动干扰弹(诱骗声导鱼雷用的),驱逐舰还有漂浮诱饵。电子战系统的干扰率设定为35%,箔条弹20%。驱逐舰紧贴航母,软防御的作用更大。
0 a( p8 \) E- B9 g$ ]# |. D3 q8 r: t8 R1 @9 P9 i
蓝方拦截策略设定为:标3在最大自动开火距离上开火,每个目标默认发射2枚;海麻雀对超音速反舰导弹2发齐射,亚音速弹1发(只需要1发),弹道导弹1发(只有发射1发的时间窗口)。标2、海拉姆的发射策略和海麻雀一样,自动开火距离大于最大开火距离,也就是说,早早准备好,一进入最大开火距离就立刻开火。估计这是墨子的默认设定,因为这里并没有超音速和亚音速的反舰导弹参与。
0 U' }; N2 F, O) z: o# z8 ?; B- W7 t) I' ~- a' |
舰队受到攻击后,忽略电磁管控,并向航母靠拢。文章中没有提,但估计这和侦察、战果评估有关,需要通过电磁信号辅助确认航母和舰队情况。战斗一旦打响,电磁静默也确实不再可能。在这样的近岸设定下,解放军用电磁侦察比前出空中侦察还要快捷。
3 {2 a! V' C& g) D% o/ h0 t/ g' B! R# [2 d7 G' O
在这个策略下,显然,第一波高超弹把标3消耗完的话,后面就随心所欲了,标2用处较小,海麻雀、海拉姆根本没用。但在已知中国拥有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弹的情况下,美国航母舰队会只带18枚标3就来骑脸踢场子?这个假定不合理。
) M7 r+ W, }, `8 Y/ a
9 j+ o4 Z, P Y在这个战位上,更加合理的假定是4艘伯克IIA至少有2艘把标3、标6增加到接近巡洋舰的水平。现在的配置可能偏重巡航导弹和反潜导弹,有用,但不合适。, M6 d3 o0 l- F" y, _. w8 P/ x8 o* s) E
7 B2 i" T1 \" d* q6 R3 T: @3 b. s但在蓝方只有18枚标3的情况下,红方的三波攻击是合理的:第一波消耗掉蓝方的标3,第二波是打击主力,第三波跟进和扫尾。% n8 H# B- ]9 F) v
7 _, x" d, Z6 A2 v/ t, A根据毁伤点、干扰率、防空导弹拦截率,文章计算出击沉航母需要3.5枚B弹,实际赋予4枚。击沉驱逐舰只需要0.61枚B弹,所以各1枚,以针对驱逐舰软防御较强的情况。巡洋舰离发射阵地最近,B弹用光了,用A弹,因为硬防御能力较强,需要1.31枚,最后分配2枚。
& Y9 g: _/ [1 ~5 M3 F
- R6 ]3 O* B1 T! r% J; ^( M
1 y* i& f# ~4 r: y+ K- W* [1 y: u; h8 [0 i4 B% O' [% [# q: e h
- p! D' ]# ?5 q \
2 R y7 }! y+ f' m, l
) {5 D5 ]8 V' y' t
20轮蒙特卡洛仿真后的计算结果4 |$ Z1 [1 C3 W! a- a
6 V v. @& `2 @( y% t `" |墨子采用兵棋推演通用的蒙特卡洛仿真,也就是说,用计算机”掷骰子“。在最简单化的情况下,在黑白各半的区域中,无数次掷骰子下来,落在黑区的概率应该是0.5,但在某一次中,既可能黑,也可能白。人工兵棋推演也是一样,只是换成真的掷骰子,以体现真实世界中的随机性。5 D. r/ ^$ l. s% b7 V$ G
/ d, P; p% q/ s9 W. Z: V& ~
6 U3 G& A* v& n: e& C' J9 `. A3 ~
20轮下来,巡洋舰和航母100%打沉;驱逐舰平均打沉3.6艘,也就是说90%的概率,10次中有9次被打沉。够了。
1 W; ]/ n* }9 U& l$ a
+ l+ S# J1 h2 ?( i' {# I6 H' D3 Z
$ t3 d6 [8 d% f! N( Q6 D/ U
红方导弹故障总数1,被拦截总数7.8,击中总数7.1枚,落空总数6.5枚。标3击中总数7.8枚,落空总数10.2枚。8 ?: D9 t# k- R4 m- K
" X. |6 e9 j7 c必须说,这还是简单化、有利化的设定。实战条件下,美国航母舰队的反导配置会更强,中国导弹的可信度可能也会低一些。但这些是具体数据和设定的问题,方向是明确的,在中国反舰高超音速导弹和反舰导弹导弹的射程范围内,美国航母舰队的生存力非常成问题。这还是没有空中、水面、水下打击的简单情况,实际打击会更加复杂,更加不好对付。
`% s" `8 _4 e. A# T
+ k& E1 F3 O. ]" s4 E# c
k+ x; P$ ~+ D1 H+ ~, J
近炸试验是美国海军特有的,世界上独此一家,用于测试在附近爆炸对舰体和设备的震撼作用,所以英文里叫shock test
) }0 V- j W6 y, f( ~9 N* p# K4 Y& C1 S4 a1 B0 }" p
美国航母交付前都要进行近炸试验,测试冲击波对舰体和设备的影响。这个测试不仅壮观,而且非常费钱。测试本身费钱,测试后修复更费钱。这样来一下,要求是不会有结构性问题和关键系统损坏,但不是毫发无损。
: U2 H2 z! k' a+ c( e
* P) b( f( M) ?' w: l真的来一发导弹命中的话,不一定有这么壮观,但损害绝对大得多。航母要是失去飞机出动能力,舰队就废了;巡洋舰要是失去战斗力,舰队防空就塌了半边天,“伯克II”可以补充,但能力不如“提康”,这也是美国海军迟迟舍不得退役“提康”的原因。这是老款保时捷911和新款高尔夫GTI的差别。& q( W! m9 d9 k! ^# H9 s1 j
5 n, @+ u! w" k3 ?- @
这样的仿真研究应该有很多,在1500公里甚至更远距离上、用卫星引导的都可能有好多。比如说,等到太阳同步轨道上的“中国星链”成型了,太空实时电磁定位就可以把“福特”号起飞、着陆引导控制的无线电信号锁定,再无线电静默也没用,除非飞机不出动、雷达不启动、卫星数据链也停工了,那航母战斗群也就不是航母战斗群了。" T9 [7 j- T/ ?/ f6 O
9 I$ i' V+ V$ ^- Z- l0 y
但在公开期刊上这么指名道姓并把结论直白列出的,可能还是不多见。 t( ?8 ?2 t( K# n9 [+ p
! d' d/ t1 q( i- N3 D2 h: c# t不管怎么说,这篇文章很提气。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