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华早报报道,《空气动力学报》最新一期上,绵阳气动院的吴君强(音译)高工撰文指出,2007年以来,中国狂建18座新的风洞,其中8米以上的风洞就有4个,而美欧最大风洞不超过5米。相比之下,美国类似风洞有11个,欧洲7个,中国正好“通吃”美欧。. L) Z! m- M: b9 M) U# G: W2 N& ~
/ y" d. {7 Q- y7 W# x6 l5 U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 ... amp;pgtype=homepage5 ?0 D4 G, i. t% [3 u
+ |6 z4 z5 ~* @( x! J6 b9 M0 i) S/ H风洞的作用不用多说,风洞也是越大越好。再先进的风洞设计都有壁面效应,气流与壁面发生交互作用,靠近避免的流场必然发生畸变,引起数据失真。一般用相似性原理,假定缩比模型的风洞数据可以放大到全尺寸自由飞的飞机,但这是有条件的。在速度较低,姿态平稳的飞行状态,这样的放大问题不大。但速度接近音速、处于相对激烈的机动飞行时,各种局部现象与飞行体的尺度高度相关,放大就不大精确了。+ J" y& ?: Q6 v$ j5 S8 @
1 ?, Y3 t9 v! H: I7 j3 R比如说,机翼与机体的结合部的气流情况较复杂,翼下发动机短舱和翼尖附近也是一样,当然还有尾翼。在横滚与偏航复合动作时,两侧的气流不对称,同样与部件尺度有关。
( a. j3 C- X7 `& q5 p+ l& Q/ w4 O4 c) }6 ?0 ~3 v
尺度的影响是空气粘性导致的。粘性对飞行体表面附近的气流带来摩擦和湍流,距离越近、相对速度越大影响越大,空气湿度、密度(由于高度的变化)等也有影响。这是空气的本质现象,没法回避,越是接近音速,问题越大。 A) \) g+ A6 Y; h1 k2 i8 d, k$ ?
& u% i) X" T6 |7 v+ k5 D' Q) ~# ~3 B
这只是气动方面,还有振动特性、气动噪声特性等。振动特性是直接与尺寸相关的,先进航空制造像汽车一样,越来越倾向于大件。复材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复材可以通过编织和堆叠“剪裁”机械和气动性能,但结果经常超过理论和经验公式的范围,只有实测,大尺寸风洞是必须的。
# u. _4 c- s3 U5 k, a" I$ @# z& ?* q/ e( }& |
还有除冰特性。机翼前缘结冰是重大安全危害,但结冰不是沿前缘均匀分布的,而是与局部的气流流速、温度、压力、雷诺数等密切相关。除冰能力过度是浪费,不足的影响飞行安全。* s" e% J+ t0 ]0 K
5 _: n# U4 L6 [9 b" }中国早就有完整的军用风洞群,但那主要集中在相对小尺寸、跨音速到超音速范围,与民航客机需要的大尺寸高亚音速风洞不一样。中国的新风洞群填补了这一空缺,也为中国进一步民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L) m- z# D. S, |
$ R! t9 `3 \, X# `新风洞群自然在C919上初试牛刀,其结果是C919的机舱比波音737、空客A320更加宽敞,但阻力更小,油耗比波音和空客的同样降低10%;巡航噪声只有60分贝,相当于大声说话的声音,波音737是80分贝,相当于重卡驶过的噪声。
+ F7 {0 T- N6 g" t, o( A! T8 e2 a3 v# V+ j7 E) p# i! v
中国还将用新的风洞群测试各种新型设计,包括无尾飞翼、翼身融合体,大量的气动和飞控问题有待研究。7 J3 G1 {+ C8 ?4 n9 O2 O! ]
! u4 {$ X: X( |( T还记得中国高超音速风洞的贡献吗?中国的大型风洞群也来了,大飞机真的要起飞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