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12-17 10:37 编辑
+ R; @- p; [0 k ?% n
6 k! {9 V; [- h" W) h( o, ~. n竟然有李鬼打到门上来了。" t, |4 o1 s1 q: m! H( j7 O
2 y! v: D3 Z, q9 ~7 y“中国前30年在“工业自动化仪表”的成就,随着改开过程而被湮没了,谁之过?”
; G& I }, S* K9 _( Y/ J0 H
. U( j1 {" s" e# i7 a请李鬼说说当年的上海自动化仪表先进在什么地方,霍尼韦尔和横河拿到什么技术并用到他们的什么产品里了,李鬼不吭气。怎么办,我来写一段当年的现状吧。
% l: V# B+ ~" E) F% A) q
) D8 [: B9 ~ s8 yDDZ2是电动单元自动的缩写,“2”当然是第二代。QDZ就是气动单元仪表。单元仪表就是模块化的自动化仪表,系列里有PID控制器、乘法器、加法器、高选器、低选器、手自站等。所有单元都是统一的物理尺寸,所以仪表板上容易规范安装,但仪表板正面一般装不下,背后还有第二排。搭回路的时候,用物理接线来回绕。在仪表板背后走动要特别小心,自己绊倒是小事,仪表掉线就麻烦大了。
! x9 J; @/ T' S: v+ s9 O( m9 k+ [( f/ p
在70年代末,国内化工厂使用的主流是DDZ2,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已经开始研制DDZ3了,但还在试制阶段,没有大规模推广。慢说在工业界推广,高校学生能用到的教学仪器也都是DDZ2,只有“有关系”的教师手里有那么一台两台厂里的样品,他们也合作研制方,所以有样品。我们这些77级只能看,连摸都不让的。
8 D' ?, V% Z5 H/ Z. X( y
3 u( w+ X/ T' \# C' NDDZ2是晶体管分立元件,DDZ3是运算放大器,也就是说,小规模模拟集成电路。运放比晶体管的漂移小,体积小,稳定性、可靠性都要高,但当时这东西对国内也是新的,没有搞定。仪表级运放是高级的,军工级更高级,只听说过,没见过,没资格。4 y" d t; C l7 B" G
% m8 d0 Q0 B; W) s4 P$ O8 x& D# d# r! c. K
DDZ2像长条的铁盒子,面板上有一个把手,可以把里面的“芯子”抽拉出来,整定在右侧,有几个旋钮管PID参数,还有手动/自动。但手动-自动之间的切换不是开关一拨了事,需要在面板上把设定值的指针和测量值的红三角“浮标”对准,并且把输出值和实际仪表压力对准,才能切换。接线是“芯子”背后的接线板,串级回路是直接物理接线实现的,要是在仪表板上两个控制器不在一个柜子里,那就要拉很长的线。所以那时串级回路是称为“先进过程控制”的。前馈只是书上读过,实用中太麻烦,没有见到过用单元仪表搭前馈的实例。选择性控制和串级一样,需要在仪表板设计的时候,有控制器、高选低选都排在一起,否则不仅拉线麻烦,还容易掉线。
2 v w* Y* U+ ~) l) a
6 l/ t& z- s3 [气动单元仪表更麻烦,直接用金属气管。我们都是钣金工。好在查错容易,听见哪里有漏气的,就是它了。' k8 J) _& x+ f9 N/ L3 F
1 o. n- x7 V8 v3 [. O
DDZ3与DDZ2在使用上没有原则差别,盒子小一号,做工精细一点,但拉线还是少不了。
8 w# ]. n# _. u- |$ Z8 H- \
) G' d0 M. K3 `2 g" E8 ]4 o7 [
& J. a. P8 J. X0 U4 @) |! U
DDZ的图片不好找,只找到这么一张,背板接线图找不到。当年人拍照都少,谁没事给仪表拍照啊,弄得现在照片都不好找
8 @0 h* {; d& S( l; V
( w! H3 {* a) g0 v当时国际上是什么水平呢?9 R4 A6 }: s0 M% h5 x1 h. T/ E
7 D6 Z' s' e/ o5 a6 j" p' R( m. v
别管横河,这实际上是一流半的。真正的第一梯队是Foxboro和Honeywell,但两家的路线截然不同。3 M7 ~0 i# o. r4 H3 P, O/ Q: C; P$ h
0 U- p7 C8 ^! o3 j+ \* oFoxboro在1972年推出SPEC200。这是模数混合的单元仪表。6 g j7 M/ q% ~+ ~) s+ }, O
3 e! L/ E4 g" F! N0 H1 Y0 t
& ^: Y% o2 e/ D8 LSPEC200还能找到一些图,但也不好找了; i$ [" X. C5 ~* q- J! J6 i% k
6 o% {* e# o' W! D5 v" M
3 c, F! Z6 h8 P: ^/ [$ B; a& }5 I
有带面板和只有整定拨盘的两种
4 M% e" j! d' n+ k f8 c$ O& w1 d! v. [8 L F, w7 P3 C5 x/ s
. ]3 ^! D8 q! O' [2 D$ R% v i+ M基本回路还是靠物理接线。当年看到这样但接线环片的端子还觉得很高级,国产DDZ就是拿线头在接线柱上一绕,拧紧了事。现在家庭影院功放还是那个接法,看到好亲切
4 P* P7 Q) w9 ]( T6 J4 ~ l: K' W: n! k" @$ ^
4 Y; B- a7 G f2 T但别的不说,焊点的光滑、可靠就不是国内当时手工焊接能比的。没办法,当年只有手工焊接的条件。右面两个白东西就是可调电阻,PI参数整定就是靠这些,SPEC200的PI控制器和PID控制器是不同的单元,一般只用PI,便宜一点,D本来用的就少,别浪费了$ W6 ? n* H6 a8 K; |$ M: s$ N h
( m2 i, t6 j6 n* O' e' YSPEC200的做工比DDZ精细得多,也小巧一号,比DDZ低矮一点,宽度只有一半。这不只是外观问题,也容许仪表板上容纳更多的仪表,也就是说更多的回路。但最关键是这东西号称20年不用换,这样的可靠性在当年着实把我们惊呆了。实际达到了吗?国内当时没法检验,时间太短。出国后,还真是接触过SPEC200,这东西真TMD是20年不换。& G9 E; z& i7 v& L% k
1 {4 U9 C3 r9 X: x. u控制阀也是,在一般的使用场合下,20年不换。特别恶劣的工作场合当然不行。但国产阀当年每两三年换一次就算不错的,高压降阀、多级阀什么的根本没有。
9 I4 J6 z+ D6 o
, F2 p6 T# |" e: P2 g) t' }- e2 GDDZ2基本上每年都需要抽出来检修。没办法,晶体管分立元件,24/7/365使用,可靠性就吃亏一点。那年头,控制室也就是一个大房间,没有空调、低尘什么的,仪表板背后就是一大排窗户,透风透亮。防爆呢?嘿嘿,那时还真是不大讲究。
! n; p4 Y/ i6 V/ ?( q5 h8 M# b
0 ^( J! I5 C+ e& N; v o对了,DDZ2不是本质安全的,DDZ3开始,有本质安全的设计了。SPEC200早就是本质安全的了。DDZ3如前所述,没有长时间用过,不知道实际可靠性多少。但厂方根本不提20年不换这种事情,太匪夷所思了。
# F# i$ m+ \- j! f3 P' n$ H8 T) i2 E' G# j3 v0 T9 @8 e
SPEC200不仅可靠,还是模数混合的。基本回路还是背后物理接线,但有串行数据接口可以与IBM370工控机连接,作为SPC的下级使用。不是吹,这东西我用过,用得是磁鼓,像个大锅似的,比磁带、磁盘还早。现在用过IBM370干工控的估计不多了。所以Foxboro一直称自己才推出最早的DCS。
& n7 D" r) @* _! j* E7 O9 E3 y2 m
0 @( e3 s/ O6 |0 G& p2 Y当然,现在真正承认的第一个DCS是Honeywell TDC2000,这具有局域网、微机控制单元、HMI工作站等DCS的基本特征了。对了,TDC2000是1975年推出的。我们大四的时候,仪表老师自己也只是从杂志上看到过,上课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是毕业后、工作中,80年代上半叶在上海Honeywell(在联谊大厦,那还是第一次进这样的现代化高楼,门卫要有介绍信才让进)看到图文介绍,依旧没有见到实物。但出国后,见到实物,以后TDC2000、3000、TPN、Experion一路用下来。
( i p/ Y c7 G' a1 H
& t7 j7 T6 G6 [
6 M0 P0 Q( i) f% N8 l这是Universal Station,已经是第二代了,第一代的图实在找不到,只能提一句,19英寸的CRT备件是45000美元一个,30年前的价,顶当年两辆Nissan Maxima,所以都叫Honeywell为Moneywell2 ~6 \1 n% `% N) M1 C
* N% A0 z8 M! q- {
5 [: h0 _; h7 Z3 K+ q
机柜已经和现在DCS比较接近了,也是插卡,但一个CB(Basic Controller,但都是反过来叫CB,不知道为什么)只有8个回路,CB之间的串级回路还要物理接线搭接。毕竟这还是第一代DCS
2 y2 y& ?' O" a# O9 E+ s
$ W' Y% a" \& @9 y2 C2 ^3 HHoneywell的TDC一炮打响,使得SPEC200成为49年的国军。进入80年代后,就在中国还在DDZ3、仿制SPEC200的问题上纠结的时候,世界过程控制技术已经全速进入DCS时代了。SPEC200迅速淡出。, C( H, g' z& [$ A8 x
8 X4 X: q% w8 y8 L2 ^1 u" o
但在80年代头上,中国自动化仪表界确实认为SPEC200路线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单元仪表比较熟悉,串行数据接口可以与大型工控机相连,发挥计算机控制的威力。下放到回路级的微机控制器实在超过了想象,“这太奢侈了吧?”
1 S% n+ [- m, V2 a
! l& I2 `4 t# \' O) ]9 k% E这以后,国产单元仪表且战且退,大型进口装置清一色用Honeywell、横河等(Bailey、西门子较少?),现在还有艾默生(Foxboro并到这里了)。在以后,国产DCS也开始出现。很期待有机会亲手用一下,但看来没机会了。老同学要么退休了,要么高高在上搞学术,真的还亲手摸得到仪表的基本上没有了。叹。
" i. a/ X" l" @, `8 v# K% H/ t" |- b) b6 l# b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自动化水平怎么样?
) j5 l8 U, a# e* ]* j& p ^7 X# s) _, w- U8 I# ]* g
理论水平不去说它,航天、军工方面我们接触不到,不知道。就化工过程控制而言,13套大化肥是我们照抄的范本,直接参加消化了。其中采用法国赫尔利技术的泸天化(?有可能记错)的锅炉控制尤其惊艳,那是中国第一次接触到cross limiting control。老师在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但连个名字也没有,因为太新了。我也是出国后才知道这东西叫cross limiting control。但一致认为,美国凯洛格的技术最厉害,因为简单扎实,完全靠硬功,不需要那些花哨的控制设计。日本东工的居中。9 j# a) @; i" t1 K ~
; h1 w; G- q7 M9 v( R [3 g: N80年代初,77级毕业了。我读研,同学很多到了仪征、金山、高桥,还有到安徽、浙江等地的。在工厂的基本上都称为仪表工,很少有真正搞自控设计的。没办法,那是单回路万岁的年代,需要的地方都有一个单回路就是很高的技术水平了,平日的工作还就是修仪表。$ I+ ]+ @0 I( M. V
0 w+ h) c# R3 i8 o# @% x# N
李鬼文中提到:
2 c: N" Z. p, A2 W z7 A" S: l1 y) C. y, l( d
“按照中国标准设计的全套自动化仪表图纸和技术”无偿的送给美国“霍利韦尔公司”和日本“横河公司”,这两个公司至今都是世界级的工业仪表顶尖集团公司,当他们拿到了“中国仪表技术”后,非常吃惊,中国居然如此的先进,不可思议啊! * g; } N' E Q
! ~3 }1 @2 P; e3 M6 e* g* y
真要请他说说,究竟送给Honeywell和横河什么了?这两个公司如今是世界顶级之列不错,但想象不出来,他们怎么个吃惊法。尤其想象不出来,他们竟然还因为拿到中国技术而拉开了与别人的距离,竟然还要花10年时间:
( s7 V" s+ I* l1 l
- Y1 g3 f p9 {& }* p3 M8 {他们花费了近10年的时间才真正的消化和吸收了“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并在自己的产品上广泛的应用起来,使得他们在“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方面拉开了与其它国家的距离,
* s! q8 @& }+ R" z/ a/ F% d' {- N& Q: F2 c7 d6 [
按说,这是90年代了?TDC已经到3000了,SPEC200已经停产了,横河的“仿SPEC200”不知道是否还在生产,应该也快停了。上海的“先进技术”看来没有逆转过程控制的DCS化?莫非作者的意思是说,上海仪表局用中国尚不存在的DCS技术点拨了Honeywell和横河,使得他们飞黄腾达了?4 d0 J% X1 } U2 u. L" Y
B9 y4 V. x2 z! a) h. N9 S) @前30年的成就不能否定,但无限美化并不存在的先进是不可取的。害人害己。$ D/ F1 R6 U# B; b Y$ |: M
# ^! f$ x$ I: U4 w
顺便提一句,Honeywell是霍尼韦尔,不是霍利维尔。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