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外行分析一下:9 S. _7 u, S' U2 g& u
静默深潜的时候,一般不用吹空气调节深度,一个是有反应时间的误差和精度的误差,一个是会暴露目标。所以一般是用舵来微调。此时遇到下沉,应该需要一段时间反应判断,是正常波动还是遇到悬崖了,我想这个需要耗费一段宝贵的时间。4 c- Y& r$ u k/ U
3 d' {2 z" v ~0 ]( b! F舰长之所以立了一等功,我想判断原因及时发布指令正确是一大因素。。。这个应该说明艇长业务纯熟头脑冷静清醒,是不可多得的潜艇艇长的人才!换一个稍微慌张一点的,就可能救不回来了。+ v* f# Z- [; g1 j& \
/ R: a2 E; c: H `) S' O
压力巨大搞坏了许多管路阀门,说明已经超过最大潜深不少了。。。毛子造的军品还是很耐操的呀!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4-9-8 13:02 编辑 $ d. G9 a( x! W: ?3 Y8 r
njyd 发表于 2014-9-8 10:45* L, v: \8 a8 C" g. S
这个问题我想了几天没想明白。' _+ d- D n3 @4 R# K& U" w
海水密度低浮力小是对的,但同时也带来在同样的深度水压减小。 1 T: k2 e" C7 x7 ^5 C如果潜艇从密 ...
; f4 s- p. }6 y& v
4 K. L2 ~: p8 {% G2 d! ^7 t# y0 O
水压不是单由当地密度决定的,而是由其上的累计压力(水柱高度)决定的。如果把水作为不可压缩流体处理,即使局部密度为零,上面的水的重量依然造成压力。也就是说,如果在100米深处密度突然降低为零,但上面100米还是正常密度,那密度跃层下的压力依然是10个大气压。实际情况是密度降低,但不是为零。这样在迅速下潜时,就可以造成压力迅速增加,尽管不是和正常密度时一样同比例增加。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应该用失稳来解释才更合理,新闻里简单用密度变化导致压力变化来解释的是不恰当的。说什么”如突遭海中断崖,会立即失去浮力”这是不正确的,浮力由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潜艇在海里怎么会失去浮力呢? & `) N. U/ E/ u @& J& _ 8 V) u3 s l# z5 @8 ~因为正常情况下海水密度应该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这是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也有时候比如说这里说的断崖,是下面海水密度比上面的低,可能是温度分布或者盐度分布异常导致的,这种就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一个很小的扰动,就很容易破坏系统平衡,上面的高密度海水就会突然高速流向下方,下面低密度的会被挤上来。 ; S8 a2 T# G1 Z- W% f! G2 R 0 J* R G3 W( H8 \- T如果潜艇到达这种跃层,潜艇就相当于一个小扰动打破了系统的平衡,上面的高密度海水会带着潜艇一起迅速冲下海底的,确实是非常危险。* D6 Y, B. L( r" u. E5 f
6 T, m+ b1 y5 B8 e3 f' ~- a( t关于失稳,大家日常中应该碰到很多,随便就可以举出例子。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小的扰动就会突然打破系统平衡进而导致大的破坏。 - j) J. {* ]2 G. s/ t, |(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