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晨老大的两篇二战"德文",感觉都没说到点子上,忍不住跟着胡侃两句。" L/ p: D; h' M. U) l
二战德国之所以如此迅速的失败,主要还是战略失误。希特勒上台后,先进驻莱茵区试探英法,吞并奥地利,肢解㨗克,闪击波兰,夺取挪威,最后回师西线击败英法,一系列组合拳打得非常漂亮,充分抓住英法两国既想限制德国又不想全力应战的心态,先弱后強,先解除东线波兰的牵制,然后利用苏联和英法的矛盾全力西进,一举打崩法国,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简直是教课书似的国家扩张典范。显示了希特勒对欧洲地缘政治非常熟悉,操弄手段非常高明。- I. C8 f. W. _/ f$ r
然而在打败法国以后,德国的战略方针就开始迷糊起来。曼斯坦因认为因为希特勒过份独裁,德国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制定全盘战略计划。他认为德国应该首先打败英国,但对究竟应该怎么打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又觉得德国海空力量不足,入侵英国希望不大,又觉得控制地中海也无法拖垮英国。海狮作战失败后,英国问题注定长期化了,德国居然把英国搁在一边,打起了苏联的主意,走出了一着决定性的臭棋。8 |# x# j/ Y& h5 D- q, a) G
当时德国,英国,苏联的经济总量相差无几。按一九九〇年国际货币计算,德国国民生产总值3870亿,苏联4170亿,英国3160亿,美国9430亿(一九四〇年)。但英国偏重海军,二战期间共有14艘航母,5艘战列舰,32艘巡洋舰,240艘驱逐舰,167艘潜艇。德国只有2艘战列舰,我查的巡洋舰数量似不对,德国应该有2-3艘,驱逐舰17艘似也不对,至少应该20艘以上,潜艇1141艘。换句话说,除了潜艇,德国的海军只能算英国海军的一个零头。潜艇打打运输线还行,但无法争夺制海权。再看陸军,德国陸军当然牛,但要和苏联相比又差了一些,因为苏联是大陸国家,历来重视陸军。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05251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16648门火炮,200300门迫击炮,197100辆军用卡车。德国生产了6742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59147门火炮,73484门迫击炮,345914辆军用卡车。只有卡车一项超过苏联。兵员对比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德国同时对英苏开战,都是以己之短攻其所长,所谓兵家大忌也。5 H6 I' ]/ d( D- @
何况数量对比只是一个方面。几乎所有二战回忆都提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对苏军情况一无所知。希特勒曾对古德里安说:如果知道苏俄那么多坦克,我肯定不会发动这场战争。德军进入苏联后才意外查明了苏军360多个师的番号。德国军总是在消灭了几十个苏军师以后又碰上新冒出来的几十个师。终于在莫斯科吃了大亏。 l5 H J0 }5 P$ L# I
其实,情报不明本身就说明了苏联政治体制的稳定。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到一九四一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建国不过二十多年,计划经济发展远没有达到官僚主义制约的瓶颈期,工业建设一日千日,很快把一个欧洲二流工业国家建设成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強国,全社会对共产主义还充满激情。德国仅凭着苏联的大清洗和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拙劣表现,就指望闪击战可以把苏联一棒子打倒,实在有点自不量力。德国于此时进攻苏联,天时(俄罗斯冬天),地利(经济基础),人和(人心向背)一样不占,真是不败何待。在中国古代割据时期,也时常发生这种针对政局稳定,政治兴兴向上国家的进攻,鲜有不失败者。最有名的就是宋太宗两次征辽战争。尤其第二次误以为辽国主少国疑,母后干政,政治不稳,结果贸然发兵遭致惨败。希特勒要懂点东方军事思想,估计会收敛不少。# {. i9 b) I3 D' C- [! f; Q- h
希特勒的主要错误说穿了还是眼界小了些,征服法国以后没有从欧洲眼光转到世界眼光。德国当时正确的战略应该是尽可能争取苏美保持中立,那怕一两年,集中力量打击英国。如果入侵不了英国本土,也要争取削弱其在全球的势力。最可行就是一面威胁入侵英国本土,一面争取地中海控制权,保障其強大的陸军可以走亚历山大大帝的老路,一路向东打到印度。只要想想二战期间印度为英国提供了多少个师就明白这个战略的极大好处,何况还可控制整个中东的石油。一战结束后,德国石油公司基本被英美挤出了中东。既便将来和苏联开战,德国也多出一个战略方向的选择。舍中东而就苏联,可以说是德国在二战中的最大失策。
& |) W) {# D' L9 N' O
我觉得体量也摆在那里。德国打法国甚至英国可能都没问题。但这两个国家的海外殖民地德国也比不了,更不用说美国苏联这两个超大,国土资源人口都不是德国这级别的。' Q! P* z( c# i" R! b' P: a
二战轴心三国,对抗数量多体量大的同盟国,能打成这样这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日本,客观上没啥实力,主观上打完中国打美国,这个积极性没得说,当然你要说是疯狂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