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文学

相关日志

分享 文学与经济学
热度 17 鹤梦白云上 2017-5-22 12:07
今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篇a href=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7-05-22/zl-ifyfkqiv6639036.shtml target=_blank《林毅夫:1988年以前,我也信仰西方经济学》/a,是他任教30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讲词。没有看全,对于其中他提到1988年那段事情,引发一点感想。divbr/divdiv据林毅夫自称,1988年他那时信西方经济学理论,却发现不符合中国国情,然后嘛他当然有所转变。其实,这件事,他认识到1988年见解有局限,并不意味着他后来的认识就一定对。当然,这里并非针对林毅夫个人。前段时间林与张维迎颇有一些争论,事关中国的产业政策。林未必完全正确,张也未必全然可取。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林、张都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是什么先不讲,不是什么倒很清楚,经济学家不是企业家,不是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只是理论到理论,这必然意味着,经济学家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divdivbr/divdiv要说谁最懂经济?一定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实践出真知。所以企业家是最有可能懂经济的。实际上,所谓经济学家,不过是研究企业家的活动,并给予理论总结的学者而已。这就象文学批评家是研究作家的活动并给予理论总结的学者而已。所以,所谓经济学家,实际上相当于对经济活动的解释者、鉴赏者、批评者、理论总结者,他们绝对不是经济活动的指导者,这就象文学批评家不是文学创作的指导者一样。所以经济学家,实际上应称作经济评论家。/divdivbr/divdiv经济学和文学类似,不属于物理、化学那样的自然科学,也不属于数学那样的形式科学。经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见解,不可不听,但绝对不可全信。两者都是对过去某一段时间和某一个地区经济学/文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带有时效性和区域性,带有理论家个人的偏见。如果说,一个原发地区的理论家对当地的经济/文学活动还可能有比较恰当的总结,那么外来理论的可靠性就很值得谨慎怀疑了。这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可见一斑,在中国革命中也广为人知。/divdivbr/divdiv中国当今的经济学家不过是经济评论家,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鉴赏者,不成功时的批评者,反正不是什么指导者。经济发展,交给连办个企业都没办过,连个城市都没执掌过的人去指导,这是很开玩笑的事。编一个程序,打一张桌子,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去做一遍,就会知道从设想到实现存在多大的距离。从没干过实事、从没下过基层的人不能当领导。当然,这里也并非反对理论价值。理论也需要随时调整,以适应现实变化,不仅中国如此,美国的经济政策还不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包打天下的经济学理论,就象没有什么包打天下的文学理论一样。/divdivbr/divdiv当年刘勰《文心雕龙》一出,那叫一个“体大虑周”,后人谈到此书都这么说,实际上呢,体大是不错,但根本就不虑周。比如,这么一大本书,居然没提到陶渊明。陶渊明在南齐刘勰那里不算什么突出的文学家,南梁萧统是最早欣赏陶渊明的,但也有所保留,欣赏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后来钟嵘《诗品》只给陶诗排了个“中品”。陶渊明现在这么出名,也只是因为宋代朱熹、苏轼这样的大人物鼎力推崇,后人才开始重视、欣赏的。诗歌鉴赏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我们今天只所以能够搬弄种种词藻评头论足,只不过因为千百年来古人的智慧和见识的积累所致。象刘勰这样的大批评家,其认识水平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这首先是因为他处于一定的时代当中,他是文学批评大师不错,但他生得太早,注定说错说漏,任何人都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其次,这是因为他是一个文学理论家而非文学创作家。杜甫,诗人,诗圣,也曾写过《戏为六绝句》这样的文学批评诗,就表现出高出常人的远见卓识和文学先锋性,这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是一个文学上的创作者,而非旁观的批评者。/divdivbr/divdiv文学和经济学的比较,有两个结论:牵涉到社会与人文学科的理论,常常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不管是谁提出的,别迷信任何人,特别是经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这种类型的;任何一个领域,总是从事于第一线的人最敏感,他们发表的信息常常最有价值。/divdivbr/divdiv这个时代,一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太少,另一方面无价值的信息太多。面对信息,怎样取舍,是个大问题啊。/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111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儿子真是文学天才!
热度 74 史晓盼 2017-4-2 16:11
这么小年纪,写了第一本恐怖小说,里面的开头就深深滴打动了我。。。 “妈妈下班了。”
2145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去年是杨绛先生,新年伊始是李佩先生……
热度 28 天地一沙鸥 2017-1-12 21:31
两弹元勋、 科学巨子、文学大师 们的遗孀也相继凋零…… 在这之前, 截至 2017 年1月,开国将帅( 1964 年前)仅剩33位 。 1955 年至 1964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授衔将军以上 1614 人,其中元帅 10 名、大将 10 名、上将 57 名、中将 177 名,少将 1360 名,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殊勋,我们称之为开国将帅。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星们也一一陨落,目前上将、中将以上全部逝世,开国少将仅33位…… 这是向旧中国、旧世纪彻底告别的节奏……
91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湘西行
热度 4 范适安 2016-10-31 13:38
对于湘西的认知来自少年、来自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一部《边城》,诠释了湘西文化的淳朴,以及蕴含着对神秘意境的向往。 还有翠翠,一个船家少女。是沈先生对不谙情事少年如我的最初暗示:美好而不可及。 一晃人过中年。不知这文学上的最初启蒙是否浸润在了这一辈子的审美和情趣里了。 我祖籍湘人,却从未踏入这片土地。缘分来时,恍惚“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初入凤凰是晚上。商业气氛及酒吧的喧嚣冲淡了我对文学湘西的感知。 不过第二天起了大早。当我徜徉在青石板路上,当我看着沱江清流蜿蜒而过,当我看到吊脚楼,当我看到身着苗族服饰照相的现代“翠翠”时,那文学情境终于和所见所闻逐渐吻合起来。 你要寻古,一定要存着孤独去静静的闲逛。 所有都是场景,唯你是观众。 一个人、一条江、一座城。 多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2ww0v.html
1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老边,过来看看江女神的粉丝画的人像素描
热度 63 齐若散 2016-4-18 11:03
刚才给你说了,世界各地还有很多人一样像你粉江女神,他们身处各地,粉的程度也不同。上面画像是文学城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所作,你觉得画得如何? 仅从画像看,画得还是很成功、很形象的,勾勒出了她的气质、韵味和特质神态。线条分明,着色浓淡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光感。最主要的是,一直被XXX诟病的机场问题,在这里得到了稍微的改善,使得江女神的侧面“照”不再那么拿不出手。 有比较才有鉴别,你好好检查一下,自己到底对江女神粉到了什么程度?
1178 次阅读|32 个评论
分享 知青文学为什么发生的比较滞后
gordon 2016-3-6 11:04
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的《迈向文化创伤理论》(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Trauma) 一文,是思考文化创伤记忆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对我们反思“文革”、反“右”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亚历山大对文化创伤的界定是: “当个人和群体觉得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抹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根本且无可逆转的改变了他们的未来,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ma)就发生了。” 这 样的文化创伤概念,不仅是经验性科学概念,也阐明了一个社会责任与政治行动领域,因为“藉由建构文化创伤,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 明,不仅在认知上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一旦辨认出创伤的缘由,并因此担负了这种道德责任,集体的成员便界定了他们的 团结关系,而这种方式原则上让他们得以分担他人的苦难。” 或者,社会群体也可能(而且经常如此)拒绝承认他人创伤的存在,且藉此推卸自身对他人苦难的责任,其结果是局限了团结的范围。 亚历山大通过批评和质疑自然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发展出了自己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自然主义把创伤简单地归于某个事件、某次暴力或骚扰行为,或仅仅是一 个人遭遇到的出乎意料的社会剧变。它认为创伤凭直观即可了解。根据常民理论,创伤是自然发生的损害了个人或集体的幸福感受的事件,其伤害力量——“创伤” ——被认定来自事件本身,创伤的承受着对这种损害事件的反应,即“蒙受创伤”的感觉,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根据常民观点,当人类的一些基本的需要(如安全、 秩序、爱等)收到了某些事情的剧烈破坏,那么人们无疑就会因此蒙受创伤。这种自然化的极端例子就是试图通过医学扫描仪器测定创伤在大脑中的位置。这种自然主义的视角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被亚历山大称之为“外行(又译“常民”)创伤理论”(lay trauma theory),它扭曲了我们对创伤的认识。 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认为:“ 创伤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是社会建构的事物 。”因此,不能从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的角度理解创伤,否则就不能揭示创伤的建构性质。这被作者称之为“让创伤变得陌生”。 亚历山大认为,常民创伤理论有“启蒙”(enlightenment)和“精神分析”(psychoanalytic)两个版本。亚历山大引述了启蒙版创伤理论家尼尔(Arthur G. Neil)的《民族创伤和集体记忆》(Nation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Memory) 指出,创伤是对于社会剧变的理性回应,事件(如政治丑闻)是导致心理反应(如愤慨)的原因。这类创伤反应是理性的,并致力于改变造成创伤的环境,平息创 伤。这样,启蒙版的创伤理论在解释人们是否蒙受创伤时,不但指向了事件本身的性质:一个事件之所以会损伤集体,乃因为它是个非比寻常的、爆发性事件,造成 了断裂和剧烈变化,更坚信有理性的人会对此作出理性得回应,认为不应该忘却或忽视创伤经验,也不应该保持犬儒般的冷漠。 启蒙的创伤观虽然有自然主义局限,但它强调集体而非个人,因此不同于精神分析的创伤理论。精神分析创伤理论的特点是在外部的损害性事件和行动者的内在创伤 反应之间,安放了无意识情感恐惧和心理防卫机制模型。根据这种理论,当坏事降临好人身上,他们会因极度震惊恐惧而将创伤经验本身压抑下来。造成创伤的事件 在行动者的记忆里被扭曲,而非直接得到理性认识,理性的责任行动也不可能自动产生。很显然,弗洛伊德代表的这种创伤理论并不像启蒙理论那么乐观地认为人具 有正确处理创伤事变的能力。创伤的感觉和感知,不仅来自起源性的事件,还来自主体的焦虑、移置和压抑。创伤的解决因此也不仅只是恢复世界的秩序,还在于 “整顿”自我的内在,其关键性的环节就是记忆。亚历山大谈到大屠杀史学家骚尔.佛莱得兰德(Saul Friedlander)所说的“记忆来临”。佛莱得兰德讲述了自己童年在大屠杀期间的受迫害和移徙经验,指出对于深度创伤事件的有意识感知,唯有在经过心理省思和“奋力穿越”,让行动者恢复完整的能动性之后,才会浮显出来。 这些记忆残迹在精神分析治疗里透过自由联想而浮上表面,它们也透过文学创造而出现于公共生活之中。由此可见,文学中的记忆书写和记忆诠释对修复心理创伤具有重要意义。 引入了公共性而不再局限于个人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不能仅仅从个人过往遭受的暴力或事件寻找创伤原因,必须通过恢复和正确解释记忆,来努力移除原先的 社会压迫及其心理后果,恢复集体心理健康。为此,“必须找寻一些集体手段,透过公共纪念活动、文化再现和公共政治斗争,来消除压抑,让遭受幽禁的失落和哀 伤情绪得以表达。” 亚历山大虽然从道德角度欣赏精神分析理论的这种努力,认为它在推动公共论述和提升自尊面帮助甚大,但依然认为这种方法不能超越常识局限,“受害者蒙受创伤的感觉,以及必须加以回应的行动,都被视为针对压迫本身的未经中介、常识性的反应。” 亚历山大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事件本身不必然创造创伤或具有创伤性质。创伤是社会文化所中介、建构的一种属性,可能与事件同步发生,也可能事后重构而成 (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反右和文革的创伤性质实际上就是事后的重构,他们当时并不曾认识到这是创伤)。甚至事实上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有时候也会引发“创 伤”,这种想象的事件和真实发生的事件一样能够造成创伤。这种“想象的”创伤事件及其叙述在一些民族主义教育宣传中很常见(比如希特勒关于“犹太人国际阴 谋必须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的创伤性损失负责”的荒谬论调)。 但不是所有想象在创伤建构中都是消极的。其实,即使对真实发生的事件而言,想象也是支撑创伤建构的重要因素。“唯有透过再现的想象过程,行动者才掌握经验 的意义。即使有关受害身分的声称在道德上站得住脚,在政治上是民主的,而且在社会上是进步的,这些声称依然无法想成是自动或自然的反应,回应了事件本身的 真实性质。” 离开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脉络,就无法把握一个社会的理解-意义结构,也就无法确定一个事件是否构成“伤害”性,“唯有集体的模式化意义突然遭到驱逐,事件才会获得创伤地位。是意义,而非事件本身,才提供了震惊和恐惧的感受。意义的结构是否松动和震撼,并非事件的结果,而是社会文化过程的效果。” 这种文化过程深受权力结构以及人的反思能力的影响。“在社会系统的层次上,社会可能经验到大规模断裂,却不会形成创伤。” 比如体制无法运作,学校无法从事教育,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甚至民不聊生,无法供应基本物资,但对受其影响的集体成员而言它们并不必然就是创伤性的。因此, 创伤要在集体的层次出现,社会危机就必须成为文化危机。事件是一回事,对事件的再现又是另一回事。创伤并非群体经验痛苦的结果。创伤是这种尖锐的不幸感进入了集体自身的认同感核心的结果。 将社会痛苦再现为对于身份认同的根本威胁, 才是造成创伤的根本条件。其实这点如果联系中国的反右和文革就会看得很清楚。在发生反右和文革的当时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 遭到严重摧残,很多人家破人亡,但是却并没有被集体地经验为严重的创伤,只有等到掌握舆论工具、文化权力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分子及广 大民众的反思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之后,这些事件才被经验为重大的集体性创伤。 亚历山大把客观事件和其再现之间的差距称为“创伤过程”(trauma process)。在这里,具有反思能力的能动者(agents)或创伤承载群体是至关重要的。 后者能够把特定社会事件再现为创伤并传播这些再现,创伤的文化建构就是始于这种宣称。 亚历山大认为,“这是论及某种根本损伤的宣称,是令人恐惧的破坏性社会过程的叙事,以及在情感、制度和象征上加以补偿和重建的吁求。”可以认为,很多(但不是全部)以反右、文革为题材的文学和非文学写作,就是属于这个意义上的群体宣称-叙述-吁求行为。 这个能动者群体常常位居于社会结构的特殊位置,他们既承受了创伤,又具有反思和再现创伤的知识-符号能力,亦即亚历山大说的“拥有在公共领域里诉说其宣称(或许可以称为‘制造意义’)的特殊论述天赋。” 亚历山大认为,参考言说行动(speech act)理论, 创伤过程就像言说行动,具有以下元素:(1)、言说者,即上面说到的承载群体;(2) 、言说面对的公众对象;(3)、言说情境:言说行动发生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环境。创伤言说者的目标是“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将创伤宣称投射到受众–公众。这么做的时候,承载群体利用了历史情境的特殊性、手边能用的象征资源,以及制度性结构提供的限制和机会。”如果获得“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的成功,这个受众集体的成员就会“相信他们蒙受了某个独特事件的创伤”,藉此,这个创伤宣称的受众还会扩展直至包含“大社会”里的其他非直接承受创伤的受 众。把这点运用于中国的反右,则可以相信:成功地把反右运动当作集体创伤加以再现、传播,就会使得那些没有直接承受反“右”灾难的人(包括今天的那些八零 后、九零后)也成为创伤宣称的受众,感到反“右”这个集体灾难并不是和自己无关的“他人的”创伤,并积极投身到对这个灾难和创伤的反思。 一般而言,在创伤过程的开端,大部分受众不太能够察觉自己 和受害群体之间的关系。唯有受害者的再现角度是从广大集体认同共享的有价值特质出发,受众才能够在象征上加入原初创伤的经验。” 这 个问题对我们反思反右和文革之类的灾难也是极端重要的。如果我们把“文革”叙述、解释为极少数人(如四人帮)造成的偶然的恶行,即使是极端的恶性,而不是 从体制和文化的角度反思它,那么,这样的“文革”叙事就很难让人们,特别是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认识到“文革”极恶与自己同样身处其中的制度和文化的关 系,就会把“文革”及“文革”的受难者“他者化”。因此如何从一种普遍主义的立场把反右和文革建构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灾难,把反右和文革受难者的创 伤建构为和每个人有关的共享的创伤,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重要性。 创伤经过了这样的体验和再现,集体认同将会有重大的修整。这种认同修整意味要重新追忆集体的过去,因为记忆与当代人的自我感受的深刻联系总是使得它依据当 代人的需要被不断修正。一旦集体认同已经重构,最后就会出现一段“冷静下来”的时期,情感与情绪不再那么激烈,随着高昂激动的创伤论述消散,创伤的“教 训”便客体化成为纪念碑、博物馆与历史遗物的收藏。 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柬埔寨红色高棉于1979年遭罢黜后,又经过了几十年的分裂、动荡和威权主义统治(期间创伤过程无法完整展现),最终终于完成了对创伤的重构、再现,实现了重要的纪念、仪式和国族认同重建:“对于红色高棉恐怖的鲜活记忆,展示于拖司琏大屠杀纪念馆(Tuol Sleng Museum of Genocidal Crimes)里陈列的受害者照片、杀戮图片,以及酷刑设备”“柬埔寨新政府也设立了每年一度的仪式称为仇恨日(The Day of Hate),人群聚集在几个不同场所,聆听对红色高棉罄竹难书的咒骂。国家宣传在这个主题上提出以下口号:‘我们绝对要防范过去的黑暗再度来临’,以及‘我们必须不断努力防止…屠杀政权的复现’。这些公式化的、国家核准的表达方式非常真实,而且经常出现在平民百姓的对话里。” 在这种例行化的过程里,一度非常鲜活的创伤过程,被纳入了物化的文化记忆和常规的纪念活动。文化创伤的例行化,对于社会生活有最为深远的规范意义。藉由让广泛的公众得以参与他人的痛苦,文化创伤扩大了社会认识和同情的范围,提供了通往新社会团结形式的大道。 ************************************************************************* 高端肯定不会着。 有穿行经历的人才会受到创伤 。 反而是,最傻那帮人还没事。 伤痕文学比较迟,正是因为经历了启蒙。 一开始穿行,就受到了创伤 。冷静并不容易。 注:恰恰是因为条件变好了,创伤发作。 一开始不愚昧,就痛苦。 “ 创伤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是社会建构的事物 。” ************************************************************************* 反右和文革的创伤性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事后的重建,假如社会的文化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亲历其时的人们也无法理解它的创伤性。理解创伤性是需要文化环境以及因此而来的反思能力的。
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文学城的adblock filter
热度 39 牛铃 2015-1-4 03:40
文学城很流氓,而且越来越流氓了。过去在首页里夹几条广告,现在基本是买四送一的夹广告,以后会不会买一送一就不知道了。 在chrome上装了adblock,手工一条条的block。小编也蛮拼的,经常换url,每条都去block也很烦。做了一个custom filter,效果还好,贡献给北美上文学城的同学: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IMG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www.wenxuecity.com##A 有花拿么?
292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诗歌是文学的旗帜
热度 15 七月群山 2014-10-17 22:41
所有的日子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 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 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 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 初雪早晨的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 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 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迷离的心愿 象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 有力量 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 渴望 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 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 样样叫我们好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 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 都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 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 注视你们 ------19岁的王蒙
57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也许我们对文学要求太高了
热度 2 gordon 2014-5-5 04:40
求新、求变,天马行空,拼的是才气,而写实主义拼的就是对人生的透彻理解。 他们还太年轻,而且大家还要吃饭。 深刻是需要时间的
14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文学女青年
热度 95 辛常诚 2014-5-3 23:58
年轻的时候,对文学女青年情有独钟。 我所说的文学女青年是那种真正具有文学素养的女孩,不是伪文青。 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一夜丽江这种场景。 喜欢她们用清丽脱俗的文字,恰如其分地绘出生活情感的各种画卷。喜欢她们营造的世界,如暖玉般温润一尘不染。 无数次设想过,将来一定要和这样的女孩在一起。 后来才发现,原来这种生活并非我想象地那般诗意。这些女孩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她们的思绪,无迹可寻。 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数遍窗前的落花也许足够雅致,但不及一句“你快给我打电话”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终于明白女汉子的魅力,她们足够简单。 后来,终于遇到了我的妻子。无意中谈论诗词的时候,她总是嚷嚷说:“不懂!好恶!最讨厌诗!” 这种简单粗暴让我怦然心动。 于是,我有了数年的幸福生活,直到最近,她偷偷买了莎士比亚全集,唐诗鉴赏辞典,古文观止。。。。 上帝啊,救救我吧!
1816 次阅读|52 个评论
分享 我爱臭豆腐,我爱低级文学
热度 29 假如十八 2014-1-9 21:30
破口大骂乃是低级行为,奈何嗜如食色,不能舍也。比如这一段: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 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 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 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 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 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 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 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825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外国人看中国文学
热度 39 洗心 2013-9-6 20:05
网上有开始争论鲁迅,想起一件往事。 10余年前有个德国朋友和他母亲(她是德国文学博士)想要了解一下中国文学,于是我帮他们买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中文翻译作品--所谓乱七八糟,就是能找到的稍微有点名的都买了, 从西游记到围城。 两个人公认最好的是阿Q正传(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以为他们会看不懂),说是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流作品。 其次是萧红的呼兰河传。 至于张爱玲,钱钟书等,他们都觉得一般般, 可以算是好作家,但并不特别出彩。
1013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没想到这个年纪喜欢上了文学
热度 4 gordon 2013-3-10 12:44
突然爱上了《呼啸山庄》以后,又看了看现在热炒的《悲惨世界》,我崩溃了。 没想到我对文学了解的这么空乏,这么些年都是 “自以为是” 渡过的,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没有真正的深入过。 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是困难的,我想为自己辩护,却有一种无力感。 认识到自己的空乏有一种深深的痛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 以色列人不愿出埃及,他们想念受奴役的岁月,说“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出16:3) 难道为了怀念一点点肉味,就应该待在原地受习惯的奴役吗? ××××××××××××××××××××××××××××××××××××××××××××××××××××××× 后记:我问了写《悲惨世界》书评的人,她也是才懂,松了一口气。 其实人家是正经的文学硕士,呵呵 我是高中生水平,还经常自以为是,呵呵 我现在发现,无知很有力量啊,至少自以为很有力量,谁不服,弄它,呵呵 这个原因可能在于假货太多了,突然碰见一个真货,不太适应。
1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怀念文学城网友米兰
热度 7 罢了 2012-10-28 11:18
今天是米兰追悼会的日子,看到秋叶兄在《诗梦小轩》里写的“哀悼米兰”的诗,也把自己这几天在文学城米兰纪念馆里发的帖与跟贴一并搬来,与秋叶兄同悼。 ======================================================== 在首帖《米兰纪念馆成立》后跟贴 在网的海洋里 在昨天与今天的帖子中 感受你来过的痕迹 你所有走过的季节 编织成一条闪光的锦带 维系着我们深深的怀念 你如阳光般的微笑 将继续温暖抚摸着 以后几十年的日子 我们想对你的家人说 我们痛着你们的痛 我们真的CARE 米兰走好! ======================================================= 《与网友的来往信件》 杜马说: 罢了,如果同阁老有联系,请转告米兰去世的消息。。。当初在土村一起玩,大家都很喜欢阁老。。。 痛悼! 米兰安息! 罢了给阁老的信: 阁老,不知你还记得文学城土村那个网友米兰吗,她前几天走了,五十岁都不到,令人唏嘘。今天收到邮件说我同事被车撞,眼睛耳朵都要整容,还断了许多骨头,人生真是无偿,所以要珍惜生命。下面是杜马发给我的悄悄话,她让我通知你米兰去世的消息。 这几天中年坛与杜马那里都在纪念米兰,我去杜马纪念文章后涂了几句,搬来这里: 当你生命凋零的时候 太阳也在下沉 无法补偿的忧伤 伴随着你远去的脚步 带走了所有的希望 每一个忘记 都注定会被想起 想起那个几十年时光里的你 你,一定要走得那么远吗? 一定要让离别成为永久的怀念? 阁老的回信: 记得,当然记得。这么年轻就走了,痛惜。 下面这段话请你转达杜马: 杜马你好,托罢了转达的信息收到,真是天妒英才,米兰这么年轻远去令人痛惜。望你多多保重。下面这句请放到悼念米兰的专栏中。 惊悉米兰远去,心香一柱送行。 白发送别黑发,怎不令人悲声。 阁老于北京遥祭 ======================================================== 谢谢你罢了!谢谢你的热情和善良(一如既往。。。) 你的诗我读了又读,每次都在 “伴随着你远去的脚步 带走了所有的希望。。。”这儿卡住了,然后黯然泪下! 有朋友批评我了,认为不该这么消沉。。希望在明天,会好起来的。。。 好吧,让我振作! 有时相信命运有时又十分怀疑。。。为啥老天这样安排米兰? 一定要让年轻鲜活的她一去不回头?就必须让离别成为永久的怀念? 好多年不见的土村老友,为啥难得同阁老联系一次,告诉他的却是那么残忍的让他心头沉重的消息? 我们几个土村的旧友,有书记,有司令,有翠花姐,有衣带,。。。。。。其中几位早都退出文学城的,因为自从土村关闭后,就像走失了的孩子。 现在,在“土村会计”米兰去世之后的今天,好像突然意识到惜福惜缘的重要性,我们又重聚了。有的甚至重新申请了网名,登录,又走到了一起。。。这些天通过伊妹儿大家重温友情,相互问候,来来往往的,邀约不断,已写了非常非常多的热情洋溢感情真挚的信件。 重聚,让大家都感到欣慰,猜想如果米兰知道了也会高兴的。。。 27日的追悼会,将由翠花姐和衣带两位代表土村xdjm的心意去参加,献上花篮和挽联,让米兰在大家的真诚友情所织成的花团锦簇氛围中平平安安地离去,升天,一路走好,给我们留下无穷的缅怀和思念。 芳兰永逝,笑貌依稀映倩影; 皓月难回,余音尚在绕土村。-- 药师mm写的挽联之一。 这也算是不幸事件中的一个比较有点希望的积极因素吧。。。 好久没同罢了对话了,很激动。。。。不由得想起几年前我们在网上那些经常性的精神交流。 想念啊!希望以后我们时不时地交流联络一下,让友情持续长存!! 我记得阁老给过我妹儿邮箱的。但很久没用 找不到了。。(( 代向他问好,如果我们有一天重振江湖,会请他出山的!当初我们是多么喜欢阁老! 还有,记得我是土村的小学校长~~~~ 杜马 ======================================================== 杜马: 读了你的来信,想起我们一同走过的网路,想起所有网上的日子,心里非常感慨。网络不是虚拟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真情。虽然最近我很少来城里,但无论走到哪里,我心里都装着城里的朋友们,其中有许多是土村人。依然清晰记得,你当年的一篇”忘情水”把诸多的我们牵在一起,那些洋洋洒洒、热情洋溢、温暖感人的跟帖,一篇篇都沉入我心湖。一转眼,几年过去了,短短几年里,建筑工的儿子走了,后又送走了大雪与尤勤,现在又是米兰。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心痛而神伤,让我在感叹生命坚强之余又为生命的脆弱悲伤。 最近这六、七年里,我参与了不少网上/网下活动。我见过不少网友,与他们一起去了不少地方,也做了一些事情。网络于我,是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盛放心情与感受的大容器。我常常被网友们的行为所感动,也多次深深被中坛的善举所感动。这些年的网络生活告诉我,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不要只为自己而活,还得为一个比自己更大的意义而活。对我来讲,这个比自己更大的意义就是“人道、慈悲与博爱”。往前行必须有所回馈,生命中最可贵的,就是你能够回馈。所以,让我们都来回馈吧! 米兰走了,但是她在我们记忆的小巷里留下了长长的身影,我们对她的怀念如一份永不退色情感,在我们岁月的巷道里流连不息。。。 想起不久前读到的一首小诗,我略加修改其中一段,献给米兰: 没有遗忘,虽然 流失的岁月不可挽回 可是,山河依旧 那些网上的日子 那些你走过的路 就是时间留给生命 最珍贵的礼物。 走好米兰! 杜马多保重并保持联系。 罢了 ======================================================= 网友womaninhome 说: Good to see you, Baliao. Milan is our mutual friend. We will always miss her. Good poem. BL说: Good to see you too. Thx for the nice comments. When someone we love dies, the grief we feel can be overwhelming. Writing poetry can be a helpful way to express emotions while grieving. Take care! ======================================================= 网友淘淘宝宝对罢了说: 从这次米兰姐的离去, 我学到了很多, 感觉自己一下子成熟了不少. 原来, 做个好人是绝对值得的. 也谢谢你, 这位朋友, 向你问好! 罢了对淘淘宝宝说: 是的,做个好人是绝对值得的。我曾对我朋友说,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不仅是为了对方,更是为了自己。一小点温暖与安慰,一小点温情与关怀,一个小小的善举,常会在对方心里产生不可忽略的正面影响,成为良性循坏的添加剂。诺大一个社会,要改变不容易,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与别人的感受。“赐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个意思吧。 ======================================================= 在米兰唱的歌《心灯》后面的跟贴: 点燃一盏心灯照亮这世界 看那人间净土就在眼。 一颗心 一个真 一个人 一亩田 幸福的种子在一念间 闭上眼在双手合十间 我感觉慈悲在蔓延 当泪水洗净容颜 那是甘露的化现 闭上眼在双手合十间 我感觉慈悲在蔓延 一个愿无量善缘 菩提心永不褪变 米兰纯净剔透的声音,像一盏心灯,温暖橘色的灯光,照亮我们的心房,抚摸着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一个学佛的朋友曾经对我说:佛没有大小,佛也没有形式,当你把善念变成善举那一瞬间,你就是佛。我一直相信慈悲是可以蔓延的,只要心还会被感动。 感谢梦儿为米兰也为大家做了这个帖,也感谢糊塌塌的帮助。感谢你们将善念变为善举,感谢你们将慈悲蔓延。。。 想起我曾经献给大雪与尤勤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其中有那么两句: The worth of that (肉体)is that which it contains, And that is this(诗), and this with thee remains. 对大雪来说,“this”是他的诗;对尤勤来说,“this”是他的摄影作品;对米兰来说,“this”是她的歌声。 米兰因她的歌声而永生。 ======================================================== 在《送别》音乐后的跟贴: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依旧碧连天 唯有米兰不再。。。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乘着夕阳的翅膀 她 渐行渐远。。。 天之涯 地之角 她将离别 融成永久的怀念。 痛悼! ======================================================== 在《你去赴另一个春天的约会》后跟贴: 米兰的离去 敲响所有生命的警钟 生命坚强也脆弱 不是每一个人 都能看得到 明天升起的太阳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 这个不完美的人生 珍惜每一天生的日子 每个太阳升起与下沉 每一个春天的约会 每一个身边走过的人 走好,米兰! ======================================================== 《Remember Me》-- 给米兰的孩子(们) 午间休息时随手翻了本杂志,看到一首名叫《一碗油盐饭》的小诗,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由此想到走了的米兰和她的孩子(们)。 《一碗油盐饭》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短短平凡的52个字里,包含着两个人的生命对话,负载着一个母亲全部的生命质量。从这52个字里,我看到母亲身上的温暖/仁爱/慈善与人性之光。我也看到孩子那颗充满反哺之情的心,以及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与眷念。这样的文字让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我诚挚地将这首小诗,献给米兰深爱着的 ---- 她的孩子(们)。 ======================================================== 网友 小米和小麦说: 非常感人,油盐饭,就是那平平实实每天每日的母爱。 问好罢了兄! 罢了说: 很久不见,这一向你可好?你说得对,油盐饭代表平平实实的爱,这样的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每一天平平实实的日子里,我们要珍惜啊!问好小麦小米MM。 ======================================================== http://infinitinb.net/COFFdD0xMzUxMTEyOTA2Jmk9MTU2Ljc0LjI1MC43JnU9U29uZ3MvdjEvQUYvNzAvNjI2N18xNDUwMDJfT3BlcmErQmFiZXMtUmVtZW1iZXIrTWUubXAzJm09ZWU2YzUxZjBlZDg0YzIzMzJiYzU2YzQ2NzRiNmYxNTgmdj1saXN0ZW4mbj1SZW1lbWJlciUyME1lJnM9T3BlcmElMjBCYWJlcyZwPW4=.mp3 《Remember Me》
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拉美文学后爆炸
热度 6 gordon 2012-10-12 05:36
   “拉美文学爆炸”前夜   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原因和不断变化拓展更新的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导致拉丁美洲社会的畸形发展,一方面各种传统形态和方法 根深蒂固,长存不衰。与此同时,新思潮、新观念又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在不同文明的交叉路口的拉美大地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包容几乎所有的事物,作为反映现实 存在的拉美小说在吸收各种营养之后开始慢慢崛起。 后爆炸时期   在七八十年代,拉美文学继续繁荣,但是那次繁荣是文学“爆炸”后的繁荣,一般称之为文学“后爆炸”。后“文学爆炸”作家在语言和着眼点上与前辈不同的是,从农村文学走向城市文学,从“魔幻”走向“现实”。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退出拉美文学的主线,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题材,比如毒品、犯罪、暴力、失业和儿童等大都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可以说“讲述现代化产生的苦闷”已经成了新一代拉美作家的共同声音。 在中国,我认为比较好的后爆炸作家是刘震云。
42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关于文学上的模仿
热度 8 平沙落雁 2012-7-7 13:15
窃以为能不模仿名著最好不要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勾当,因为这么干实在太容易暴露自己的浅薄了。 之所以有此一叹是因为昨天被那本《女士与独角兽》给恶心到了,该书作者按说也并非无名小辈,还写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呢,但就这么聪明的一个女作家,也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非要去模仿诺奖获得者帕慕克的名作《我的名字叫红》。 一般的古代背景,一样的画家与织工的人物(《我的名字叫红》里是细密画家和书籍装饰家),与宫廷有紧密关系的宠臣,当然还少不了宠臣美丽的女儿,连作品的叙述手法都完全一样,都是采用“击鼓传花”法,每一章都用不同人物的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从而推动情节进展。 同常而言,如果没看过《我的名字叫红》的话,《女士与独角兽》作为一本消遣读物还过得去,但前者实在是太有名了,看过得人肯定也很多,读过帕慕克作品的读者再去看这本消遣读物恐怕就很难不把这二者作为对比--------功力相差太大了。
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假如统治者也读幻想文学
bayer 2012-6-28 17:41
《一九八四》在本质上应该属于政治讽喻小说,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最早是作为科幻小说被介绍到中国的。该书中出现的电幕、高速传送装置、核子战争和大量新式武器,确实也符合科幻小说的一般定义。由于该书的政治讽喻过于露骨,伪装成科幻小说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定位策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其潜在读者——青少年,同时避免某些国家的监管部门的注意。《一九八四》这本书的出色之处,不仅在于指出了现代东西方极权统治的理论基础,描绘了一种可能的未来,还在于它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可以直接拿来指导现实。更有甚者,该书的许多观点,恰好指出了20世纪极权统治的软肋,反极权主义者可以拿来作为攻击的利器,极权主义者也可以拿来作为防御的坚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了《一九八四》和其他反乌托邦作品的主要区别。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究竟可以为现代极权统治提供哪些指导? 第一:问题的关键是控制中等人,下等人是可以忽略的 在这个问题上,几乎全部20世纪的统治者都错了。古代的统治者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来控制臣民的思想和行动,而20世纪的统治者则滥用各种技术,企图对全体臣民的生活实行全方位的控制。但是,无论技术手段多么进步,无论政府组织多么复杂,要想控制几千万或者几亿人民的全部思想和行动,都是不可能的,必将牵扯统治者的大部分精力。此外,无孔不入的刺探和监视很可能激发人民的逆反心理,从而成为埋葬统治者的导火线。 《一九八四》则雄辩地指出:人类历史是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互相博弈的历史,下等人从来不曾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成为中等人改朝换代的工具。上等人丧失权力,从而都是由于中等人煽动下等人发动起义,而非下等人自己产生什么自由、平等的观念。而当中等人变成新的上等人之后,新的中等人又慢慢地诞生,从而造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要永远保持统治地位,必须严格限制中等人,如果不能使他们消失,至少要对他们予以强力钳制。对于下等人则可以忽略,只要使他们陷入愚昧的状态,根本不需要施加太多限制。 在该书中,占据人口2%的“核心党员”是上等人,占据人口13%的一般党员可以算作中等人,而占据人口85%的无产者则是下等人。党在全体党员的家中、工作场所都安装了电幕,方便随时监视;一般党员即使想私下约会,或者传递一个纸条,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党对无产者却宽容到了纵容的程度,不但不用电幕监视,还允许他们喝各种酒(一般党员只能喝杜松子酒),在百货商店里买日用品(一般党员只能凭证供应),甚至专门为他们出版黄色小说(一般党员连自由恋爱都是犯法)。但是,党又不给无产者任何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只能成为生产和生殖的工具,在酒精和性爱当中消磨精力,不能对党构成任何威胁。核心党员非常清楚,如果党的统治有朝一日会灭亡,那只能是因为一般党员煽动无产者;所以党的政策就是要让一般党员没有机会去煽动无产者,而无产者又过于愚蠢而无法被煽动。这是最有效、最不浪费资源,也最稳固的统治手段。 与此相反,在20世纪的某些国家,对臣民的监控变成了一种炫耀性的目的,而不再是统治的手段。国家机器对个人生活实行无孔不入的全面监管,结果是挂一漏万,无法集中精力防范真正的威胁。对下等人的酒色欲望的监管,则是最没有必要的,反而提高了他们被煽动的概率。对下等人实施思想教育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们什么都不必知道;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反而会促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变成中等人,这是对极权国家的最大威胁。 第二:统治者绝对不能世袭,而必须选任 《一九八四》中的核心党员奥伯伦说:为什么一个极权政体一定要世袭?历史证明,如果统治者要长期保留地位,那么继承的原则不能是世袭,只能是选任。核心党员的子女不一定能成为核心党员,一般党员有可能升为核心党员,只有无产者基本没有上升的机会(当然,这样的概率是存在的)。奥伯伦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少有贵族能持续几百年,而天主教会这样的选任组织却存在了上千年。党的根本目的是让自己的统治万古长存,如果世袭会增加统治风险,那就应该放弃世袭,改为从全党当中选拔人才。 这真是维持极权统治的不刊之论。在《一九八四》的社会中,虽然上等人已经彻底控制了中等人,并且消除了下等人被煽动的土壤,但是这个上等人集团仍然可能由于自身腐化而丧失统治能力。奥伯伦说的好,极权统治瓦解的第一部,是统治者自身丧失统治信心,从而给中等人趁虚而入的机会。那些衔玉而生、长于深宫的“二世祖”们,是最容易丧失统治能力,从而逐渐丧失统治信心的。摆在统治者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坚持世袭,满足短暂的私欲,却在长期内不可避免地丧失统治地位;要么采取选任,让最适合的人继承统治地位,而自己的子女照样可以享有荣华富贵,至少也是中等人中的佼佼者。这个观点,其实早在顾炎武的《明夷待访录》中,就有过论证,可惜后世的统治者仍然不能克服短暂的私欲,常常无法贯彻选任的原则。 按照《一九八四》的描述,党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世袭,也没有任何对“二世祖”的宣传。像奥伯伦这样的核心党员,其知识之丰富、理论之精神、手段之残忍和神经之顽强,绝不是一般的“二世祖”可以做到的。党只有一代一代地筛选全体党员,才可能选出足够多的称职的统治者。就连该书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如果学习得当,表现出足够的统治意志和能力,都有成为下一代统治者的机会——虽然在书的末尾,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个机会了。 第三:对于社会资源的控制,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平心而论,《一九八四》中的无产者的生活水平,说不上很坏。一个老大妈可以抚养十几个孩子,可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一个垂暮老人可以每天喝一公升葡萄酒,专注于闲聊而不用工作;人们的伙食虽然不算好,至少有肉、有菜、有咖啡、有酒、有香烟,还有巧克力。党对于经济并没有完全的控制,而是默许百货商店、酒吧之类地方的存在,只是限制一般党员从中接触有害思想而已。无产者虽然只是社会的填充物,但至少有住房(从书中描写看来,住的还不算差),有职业教育(但仅限于实用知识),有娱乐,还有假期。 《一九八四》描写的人民生活,带有强烈的两面性:一方面,许多人甚至没有鞋穿,咖啡和酒也掺有大量劣质原料,算不上精致的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不用担心自己的生计,无论是养育十几个孩子还是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国家都会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谁会产生反叛的冲动呢?下等人造反的因素只有两条,第一是实在没有活路,尤其是自己的子女也没有活路,甚至没有一席安卧之地;第二是实在按捺不住冲动,没有正常的发泄渠道,在荷尔蒙的驱使之下犯下谋逆大罪。党已经慷慨地解决了第一条问题,下等人虽然不能指望升为中等人、上等人,却对子孙后代的生活有相当的信心;第二条问题则可以通过酗酒、黄色小说和战争胜利的庆祝活动来达到。罗马皇帝也是这样控制罗马市民的——一方面给他们一口饭吃,另一方面又经常举行凯旋式和角斗来消解他们的破坏冲动,于是国家就长治久安了。 20世纪的统治者在物质和娱乐两方面,做的都不够。变本加厉地剥削人民、不给他们起码的生存条件、全方位地与民争利,当然可以增加统治者的福利,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期看,这增加了人民的怨气,不利于保证统治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至于给人民提供娱乐,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成功的统治者是绝对不会限制人民最基本的酒色欲望的,这只会给统治添乱。 第四:要让人真正热爱统治者,而不是仅仅害怕 20世纪的大部分统治者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镇压异己不够得力,而是因为他们满足于让臣民害怕,而不是热爱。奥伯伦说的很好:即便斯大林通过严刑拷打,让异己分子全部丧失了人格,在法庭上屈膝求饶,十几年之后他们还是被视为烈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是屈打成招。在《一九八四》的世界里,拷打、逼供和折磨只是手段,目的则是让人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老大哥”。如果有一种手段可以不采用武力,就能让人发自内心地热爱党,党是肯定会采纳的。 《一九八四》里的统治手段很多,但最有效的无非两条:第一条是“双重思想”,让人们(主要是指党员,因为无产者是没有思想的)对现实的荒谬采取习惯甚至欣然接受的态度,并丧失逻辑思维的能力;第二条是“发动群众斗群众”,思想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家庭、单位内部掀起自我监视、自我举报的浪潮。虽然“电幕”无孔不入的监视让一般党员紧张,但是最有效的揭露来自党员的亲朋好友,甚至亲生儿女。总而言之,党的统治虽然伴随着高压,但并不炫耀这种高压,甚至有意淡化这种高压——把统治者取名“老大哥”,就是给高压加上的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至于那些“犯了错误的同志”,党一定要竭尽全力用“双重思想”把他们教育到“热爱老大哥”为止,绝不仅仅肉体消灭了事。恐惧是一种力量,所以如果统治者让他的臣民感到全方位的恐惧,他离覆灭就不远了。熬长治久安,必须用热爱来代替恐惧。 但是,要想让臣民真正热爱统治者,统治者必须拥有强大的意识形态、紧密的组织结构以及妥善的经济政策。简单地说,统治者必须先做到以上三条原则,才能真正达到第四条原则。通过控制中等人来控制意识形态,通过选任制来保持统治集团的紧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适当控制来控制人民的情绪,才能最终让人热爱统治者。这是20世纪的统治者们无法学到的终极秘笈,到目前还没有人能真正学会。 简短的结论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无情讽刺,也是对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以及朝鲜等伪社会主义国家的无情鞭挞。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奥威尔用一本幻想小说,形象地指出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欺骗性,以及修正主义的极权本质。看完《一九八四》,我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才是通向未来的大同之路。而那些醉心于西方的所谓民主制度,或者主张抄袭苏联当年的修正主义道路的人们,都应该好好阅读本书,吸取思想养分。
0 个评论
分享 @Lord-Harbor:突有感想,发个文学研的暴走漫画出来
热度 10 假如十八 2012-5-3 13:07
718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少儿不宜,女生误入
热度 9 togo 2011-10-28 08:24
最近很OUT,连中文都看不懂什么意思了。 文学城有一篇叫:八字奶的十大女明星。 我知道八字奶这三个字形容的是女明星身体部位形状,但是搞不清这是形容人家AntiGravity的褒义词,还是说人家是Saggy的贬义词,遐想ing
4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说说燕垒生
热度 2 mark 2011-10-27 01:44
燕垒生是个公差,也是个作家。 他说他最擅长的是古典诗词。我读过他的诗,觉得还不错,就是略微有点晦涩。 不过他肯定是读过很多诗的。一次他在小说里引用了吕剑的一首诗歌《回答》 “你若信任爱情 你就执着爱情 你若信任生命 你就执着生命”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的古诗词写得虽然好,但最有名的却是他的小说。 他码字码得最多的作品是《天行健》。构思很宏伟,文笔也很洗练,有点老金的影子。这个故事虚构了一个蛇人和人类战争的故事。故事的第一部写得非常好,先是讲帝国和共和军PK,帝国大胜,屠城。屠城后,突然发现自身也被蛇人包围,被屠城。老燕在来了一个令人惊艳的开头后,后面突然感觉笔力不济,在极其残酷的斗争背景中,推出了一个性格优柔寡断却运气好得不能再好的主人公,令人感觉十分的生硬。这个作品虽然叫好的人很多,但是我认为不能算一部好的作品。 老燕写得最好的,我个人认为还是他的中短篇,尤其是《道者无心》和《贞观幽明录》。这种篇幅最适合老燕的才华发挥。《道者无心》描写了天师道里面一个贪财好色小道士的故事。故事写得非常生动,又恐怖,又有趣,让我想起了《道道道》里面张学友演的那个角色。老燕肯定查了很多术数方面的资料,里面的道术、密宗法术都写得活灵活现。《道者无心》目前已经写到海外篇了,男主角漂洋过海跑到意大利和基督教一起大战吸血鬼。 《贞观幽明录》里面老燕发挥了他一贯虎头蛇尾的风格。开头几个在网上发布的短篇都写得非常好,一下钩起了我阅读的兴趣。终于有一天,我在书店里看到了实体书,立马掏钱买下。结果拿回去一看,后面的章节简直惨不忍睹。文字完全没有了老燕原来古色古香的味道,感觉像是笔力不足的枪手在缅缅强强续写,非常的败兴。悲愤之下,我在豆瓣上给这本书打了一个差评,豪不意外的被老燕的粉丝围攻了一把。最意外的是老燕居然跟着在豆瓣里面现身了,说张某虽然不才,但珍惜羽毛,绝不会请枪手云云。 总的来说,我觉得老燕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原来跟他以变态齐名的九把刀,现在是又拍电影又写小说,搞得是有声有色。他却还在政府机关里面,一个字一个字的挖坑。他还是过于谨慎了。我想他如果能跳出衙门,应该又会是另外一番天地吧。
个人分类: 其他|1108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30 07:41 , Processed in 0.049812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