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9-11 13:04 编辑
5 @1 c; M1 ]# g0 E" f; y# u' `5 W0 W0 ?, S
![]()
0 \0 X% G& V7 W印度“维克兰特”号(R11)航母在N次下水后,终于服役了0 r* @' m8 j1 p
& H- v* W+ N; o9 [1 n+ v
: w. j/ v$ C5 B* F3 I
与从“戈尔什科夫”号改装的“维克拉马提亚”号相比,舰岛顶着右舷,外侧的“瑜伽甲板”没有了,增加了飞行甲板的有效面积7 z& O) b7 }. B) x; N9 y0 {( ?0 E" W+ b
4 }5 c3 T2 R- }( A
![]()
5 I$ i* W6 r+ k6 Z4 _5 D5 X“维克拉马提亚”号的舰岛位置由“戈尔什科夫”号的原设计决定,动不了了。为了加宽飞行甲板、增加有效面积,必须在右舷也加宽,但舰岛外侧面积无法利用,被戏称为“瑜伽甲板”
- @: _. g! f* v1 M n: ]$ w% M
) e5 p7 ~ p8 R, e* z![]()
7 @# p( X% ]& s* Z& q+ m# C但“维克兰特”号的烟道设计很特别,是舰岛顶部的“埋头”设计,排烟口与舰桥顶部结构齐平,而不是常见的突出
& A5 B$ y" H8 G1 F& D, e# c: M! n8 _4 i6 n v
( j1 @! d$ o. h b# N/ N3 H+ Z* x6 d M
这对改善隐身和降低风阻有好处,但对排烟顺畅可能有影响,这里已经能看到很严重的熏黑了. H+ @. c4 U0 u% w
( f. ^( |" A+ E+ ?* {![]()
1 `5 K4 Y/ ?5 w# |: d; d# d4 N6 q/ z常规动力航母必须有烟道,“福建”号的烟道清晰可见0 Z _0 `7 j7 i6 l5 s& p# ~
1 b9 f& `% W& h$ |1 G3 u$ [- @
: d0 |" S5 D. I! `4 Y( }
“辽宁”号也在舰岛顶端的常规位置7 z3 x( U6 Q2 X
0 R3 l- N2 L X6 p i* ?. L8 j![]()
# Z8 i. `* V. t; i“山东”号也是一样9 B9 c0 {/ i) w
/ N, b+ L3 O2 @
8 x( v, y, }) S5 v. g! m4 A烟道围护结构的冷却空气进风口清晰可见
8 ]/ f, ]) ?% b) |: n$ @3 j f$ t+ E, p. M7 A5 ~
$ O' E( h5 ?* ?* M2 r
美国“肯尼迪”号(CV67)首创烟道外偏的做法. F7 _( C9 w) \! Q: P9 u+ |
& I1 Y0 J% D9 q/ S5 t. h y6 z美国“肯尼迪”号(CV67)首创烟道外偏的先例,这样可以尽量使得烟迹远离舰载机的下滑航线,代价是增加排烟压力损失。从热力学角度来说,排烟背压越小,热机效率越高;排烟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热机就“死机”了。大雪天汽车滑到积雪的路沟里,首先要检查排气管是否被雪堵住,就是这个道理;汽车改装首先换装更加粗短的排气管,也是这个道理,并不只是为了声音雄壮。
/ w/ I: N @' v9 D" B0 j
3 s! {) n8 [$ t. M/ F0 n; J9 _$ ?“维克兰特”号采用外偏的烟道,只要设计上考虑到排烟压力损失,这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埋头”设计。烟道是古已有之的东西,最早是建筑取暖或者烹饪排烟用的。烟道的基本原理是自然对流,利用高层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和低层热气温度高、密度小的差别,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烟囱越高越好,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在常规动力航母上,舰岛是自然的烟道位置,舰岛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烟道高度决定的。当然,舰岛本体可以不一定那么高,顶上延伸一定高度的烟道是常见做法,“辽宁”号、“福建”号都是这样的,额外的烟道围护结构还对炽热的烟道有所遮蔽,降低红外特征,并通过百叶式通风窗对烟道进行冷却。. y2 r2 i4 k3 U, N" u: l( [5 A
8 S+ N4 z7 P* C
“维克兰特”号的烟道冷却空气进风口比“山东”号更大,这是因为燃气轮机的进排气量比锅炉动力更大、排烟温度更高。但在基本舰岛的顶上,有前后两个子岛,前排烟口的排烟可能掠过后子岛,后排烟口直接在后子岛侧面,高温燃气尤其在低速和停航时可能对后子岛上的电子设备有影响,后子岛也因此额外加高,减少影响。- X! i8 m$ U& V' N
0 h. F$ f/ O: r" w1 j/ R$ K
前排烟口还受到最高层的航空舰桥右舷侧的遮挡。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遮挡一方面在前进时形成低压的尾流区,有利于排烟畅通;另一方面紊流也造成排烟口流场的复杂化,可能影响排烟。后排烟口在停船的时候明显会对后子岛有影响。$ ^6 I' ], ~- S
+ L) e+ Y! Q* L* d* q8 E Y! Z5 F一个办法是不用自然对流,用强制对流。也就是说,用鼓风机排烟,或者说抽风机。这样,排烟在出风口就有一定的速度和压力,容易远离子岛结构,但要消耗功率。考虑到进排气量,强制循环的功率要求不低。另一个问题是可靠性,万一抽风机故障或者战损,排烟效率极大降低,动力出力就要大受损失,这在战斗激烈的时候尤其要命。. d9 N, {# f. {4 f
8 @0 e# P- z; i' p![]()
7 k" N% C6 u+ E+ o“自古以来”,轮船烟囱都是“支楞”得很高大,另一个原因是迎风面有自然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带走烟气,“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后倾只是加强了迎风面的上升气流
; ]8 R8 }- q: ~7 I) Q( I8 H7 n
) o, ^; q0 j# ~% R5 e/ o, z7 L 0 A# L2 T! S) h# q
工厂烟囱也是一样,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过来,都有上升气流可以借用
6 `$ I4 ~" V2 K5 d: F) i
# E; ^3 Z8 u; R7 ^' C
& i6 b% R9 }% K9 B/ C \( `“维克兰特”号这样的埋头设计就完全利用不到这个效应了,还可能因为舰桥上表面气流的附面层堆积而影响排烟
+ X/ n c' E# A- U. |! `( s7 Q+ P
7 |; w* t: U- ~$ c9 J“维克兰特”号的烟道设计是没有先例的,不管是船只、工厂还是建筑,没有这样埋头设计的烟道。从烟道的一般原理来说,这是反常识的。不过怎么说呢,印度军工设计中反常识的事情不少。反常识不一定不好,可能是前人没有意识到的突破。不幸的是,印度军工的反常识都没有成为突破,而是失败,像“阿琼”坦克的线膛炮、“闪光”战斗机的外双三角机翼。“维克兰特”号的烟道设计是否会是问题,还要时间来验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