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42|回复: 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个把氢弹介绍给中国的人(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6: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马甲 于 2015-3-16 18:59 编辑   x* S' i' h1 i

3 z6 ~# C- a, I2015年,于敏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能够给于敏老爷子发这个奖,是这个奖项的荣幸。随后于老爷子获得了“感动中国”这个奖,其实这个奖要发给于老爷子的时候,应该改个名字,叫“敢动中国?”
- D( j4 y1 |, `" U/ x7 W
# \* ]) }1 p% [) R; L随着对于敏的宣传,氢弹作为五大流氓的标志之一,已经广泛深入人心。有了这玩意,才能在安理会办公室里面有把椅子;才能在世界这个大棋盘上不作为棋子被人摆来摆去;不会在屋子里别人开会讨论自己国家命运的时候,自己坐在走廊上等着宣布结果。有了这东西,张爱萍才敢说“杀人放火足够了。”% q9 t5 x+ Q& z  d  G: P4 F( \
% A; Z+ r# }9 B. B% ~8 B$ {5 c% _; n
于敏提出了中国的氢弹模型,但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介绍氢弹的并不是他,在这次介绍氢弹的时候,于敏还是个本科毕业刚刚一年的毛头小伙子,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更对氢弹的威力毫无认识。这倒真的不怪他们,因为这个时侯距离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还有两年时间。
6 D6 W+ t9 y7 q) Q6 a8 y* \5 d5 \2 E8 c
这篇介绍氢弹的文章发表在1950年,只有豆腐块那么大,在一份刊物的某一页的下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上面三分之二介绍的是烧瓶、烧杯、锥形瓶的使用。在这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里,首先向读者纠正了氢弹的名字和定义(不是什么氢气弹);然后指出氢弹可能研究成功(果然有五个国家成功了,在去世之前他见到了中国的成功,只是他已经无暇顾及这些了);随后对氢弹的爆炸当量进行了估算(他估算是几十个原子弹大,这个基本正确,除了刻意制造的超大当量核武器,那些没法作为武器使用);再对氢弹的引爆原理进行了预判(必须通过原子弹引爆);再其次指出氢弹的重量和成本可能会低于原子弹(这一点是正确的,),最后一句话是判断美国和苏联可能已经掌握了氢弹技术(1952年和1953年,两国相继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 a2 }2 V' [3 k) i! a; |8 q$ ^5 x- d: M( @! t8 y7 l- j' U
最后,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核物理学家,甚至不是物理学家,否则这篇文章不会发表在一堆烧瓶和锥形瓶如何使用的文章下面,这位作者是化学家。这份刊物甚至不是什么学术期刊,更像是《中学生数理化》或者是《科学美国人》之类的科普读物。8 e1 G# J2 m6 e8 T* u( u# q
1 M( f* t5 x% r2 |% i3 k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我们得从北大化学系的兴起开始说起。北大的化学系早就有,但三十年代之前在国内的地位并不高,直到这个人的到来。说起来国内大学化学系比较出色的,北大化学系因他而兴起,吉林大学的化学系是因为他把自己最得意的学生给派了过去,武大化学系也因他而蓬勃,中科院的化学研究他的付出也占有很大比重,南京大学他也在那里工作过。哦,最后还要补一句,老先生是清华出来的,清华化学系之所以衰落的原因是院系调整,和老先生没啥关系。
, z7 G# {! A1 I& \# [+ _. f8 R
1 I3 E" H' L/ R# b% O! B5 x说起他到北大来开创事业,还有段很有意思的故事。1931的某一天,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校长朱家骅召集全院教授系主任开会,这是一次见面会新来的校长要和教授们认识一下,作为最牛大学的校长的朱家骅开会前早早就到了会场。当时朱家骅三十出头、仪表堂堂、气度不凡,而且作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学识也是要高于常人的。会场之内,他见到了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男人,看上去极为邋遢,让他甚是不悦。但见此人衣衫很旧;旧也就算了,还破;破旧也就算了,还极其的脏;脏也就算了,鞋子还就要把脚尖给解放了。那时候是《济公》这电视连续剧还没有问世,否则朱家骅就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济公活佛了。朱家骅很不悦,校长召集系主任教授们开会,来了个工友这么脏,太不像话了。5 O; F! ]" d" i
" r  O0 _! G8 B) k. N
校长大怒:“你干什么的?”
) a0 J2 P% [3 {# [$ T0 t/ j+ ?1 X邋遢男坦然:“开会的。”
  T8 S+ i7 S/ X* d5 d9 l校长大惊:“你那个系的?!滚,叫你们系主任来。”
) u6 _! _$ J2 G$ a; R邋遢男愕然:“化工系的。好。”
" f# z1 L4 G8 \" Y( ^/ ~) O- X$ u邋遢男遂转身离去。9 v, U  R2 D1 T/ |$ V. ?$ f1 }, A* y8 Z

: A8 u7 i2 V9 W1 b/ W然后校长开会,化工系主任居然没来,一点也没有给这个新来的年轻有为的校长面子。一打听,这化工系主任他还惹不起。其实不光这时候的朱家骅惹不起,就算十几年后的朱家骅做到了中统局长、中央党部秘书长,这个化工系主任他还是惹不起。其实啊,向大家透露一下,就算是到了台湾,共产党得了天下,甚至到了大家看这篇文章的今天,这个系主任他还是惹不起。这件事最后以系主任向校长辞职,然后转北大而告终。
$ B' Y" }2 J2 ^. Z9 C5 _& l: Q" ~/ [2 f, N- I& U# V
为什么一个系主任,校长不仅仅要敬他三分呢?都是因为这个化工系主任背后的关系网太深厚了。他老婆有个哥哥,叫俞大维,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去台湾之后俞大维当了十几年的国防部长,期间俞大维的私生子娶了蒋经国的女儿。除了俞大维这层关系,系主任还有个妹夫叫谭季甫。谭季甫没啥名气有个妹夫叫陈诚。他老婆还有个堂哥,这就转到了共产党这边了,这个表哥有个儿子叫黄敬,黄敬有个未婚同居的女人叫江青,江青是黄敬姑父赵太侔看好的学生,是黄敬的姑妈俞珊把江青介绍给黄敬的;黄敬后来娶的老婆叫范瑾,两人的儿子回归了祖姓,名字叫俞正声,现在七位长老中排名第四。
0 `8 w9 r& o& o, j
  v* C5 A* j3 c, s不光这个系主任的老婆家里关系厉害,他自己家族关系那更是了不得,他的太爷爷一生几乎都在家务农,执掌家务,没有出来做官;但是太爷爷的两个兄弟都做官了,一个叫曾国藩,一个叫曾国荃。而且就算是他家这边的关系到了今天,也是很强的,他有个快出五服的侄女,叫曾宪植,曾宪植的儿子叫叶选宁,叶选宁的父亲叫叶剑英) s* J5 ^5 t  e/ W8 t0 `

+ l+ P6 T- w2 P+ I, m* t{有没有人能够把整张的Excel表格转成图片,简单画了张家族关系图,但是Excel表格传不上来}" A- |* w8 w) W2 T

7 H. N9 @- m: x$ E# a+ S4 k8 Y在他的专业方面,这位化工系主任的地位更是超然。他曾经带两个学生去美国学习原子弹,但是美国人对他们关上了这方面的大门,于是这两个学生就转向基础研究。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在他的召唤下回国了,之后成了化学界的第一学霸,即唐敖庆先生,化学界的学霸很多,但唐敖庆第一学霸的地位没啥可动摇的。唐敖庆回国后又召唤了另一个朋友回来,这个朋友是徐光宪院士,前几年也得了最高科技奖。刚回北大的时候,这两个大牛还是年轻人,没住的地方,曾先生在北大燕东园和城里各有一套房子,唐敖庆住燕东园客厅,徐光宪当时结婚了,和高小霞院士住曾先生城里的房子。
4 d9 E9 l/ \/ f
8 I6 k- E& F( F8 D
4 Z" t- r: l8 q
4 S$ m  y) s9 Z& o  O我们这片文章的主角应该出场了,这就是著名化学家曾昭抡,曾先生的夫人是俞大絪。曾先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书生,要是按照现在的身份去套的话,曾先生得说是军武宅,但是曾先生是一个有行动力和影响力的军武宅,而且曾先生按照现在的说法来说,可以叫键盘军事家。, v/ G' A7 H1 [/ ^

评分

参与人数 19爱元 +94 学识 +3 收起 理由
mezhan + 2
重重无尽 + 6
无漏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容易 + 10 涨姿势
东湖珞珈 + 4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30 07:28
  • 签到天数: 1247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2015-3-15 17:0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7-2 00:12
  • 签到天数: 809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5-3-15 18:18:49 | 只看该作者
    都是牛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7-18 09:55
  • 签到天数: 698 天

    [LV.9]渡劫

    地板
    发表于 2015-3-15 18:55:21 | 只看该作者
    牛的无以复加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9:17:4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把氢弹介绍给中国的人(二)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马甲 于 2015-3-15 19:31 编辑
    ! S( L" g+ C+ l6 [4 G. x
    & l  y$ ~9 i* ]# W. V# M5 _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曾经拨款十万法币和一座大礼堂供当时的中华民国搞原子弹研究使用,甚至就是这点钱,还是曾昭抡等人努力争取的。因为他的大舅子是兵工署长,申请经费还方便点,而且曾先生对原子弹一直都很关心,第一个向中国人介绍原子弹的也是曾先生,那天是1945年9月9日,长崎刚刚被炸了就一个月,考虑到当年那糟糕的出版印刷速度,曾先生这文章应该是在日本吃了原子弹之后不久就写成了。
    1 Z# Y- ^, C/ P" f0 y$ \) R' O
    ! g" S1 {" ?9 q" |这十万法币也是唯一的一笔投资,曾昭抡后来还写过一次要经费的申请,这次的金额是百万美元,作为原子弹研究的敲门砖,报告显示送到白崇禧那里,然后送到蒋介石那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G" Q1 _. q5 z% P) C4 E7 S4 E9 W& J9 e/ I# J; |: U8 W+ ]2 M
    在回顾了曾昭抡先生传奇的关系网之后,我们回顾一下曾先生传奇的一生吧。
    , d9 g5 A1 d; G4 Z# z  U. _' [; K# ~; ]( V( r
    曾昭抡的太祖父是曾国潢,是曾国藩兄弟中唯一一个没有出来做官的,也是知名度最低的,一生几乎都在家主持家务,曾家子侄的教育都由他负责抓。曾昭抡1899年出生,自从曾家的辉煌开始,已经经历四代,作为旁枝中的旁枝,他家的家境并不好,农活是必须要干的。但是毕竟是大家族的一部分,而且这个大家族还极为重视教育,所以曾昭抡小时候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q% s7 h; S* [) r

    1 s. Z" ?; Y& c# z  ]6 Z2 @自古以来,这种类型的家境最容易出大人才,当然,首先知道人家疾苦,其次自幼吃得了苦,再次有教育条件,吃苦学习事半功倍。曾昭抡也非常厉害,多人是名教授,还有个妹妹嫁给了谭延闿的儿子。
    $ h: [. x' L* W( j/ W! N& t, A1 ?! P% r+ O
    谭延闿也是个妙人,他父亲镇压了孙中山的第一次广州起义,他自己多次掩护孙中山和黄兴。谭延闿兄弟好几个,他排行第三,却总被家人喊“小老三”。这是因为谭延闿的母亲李氏是丫头升格做了小妾,才有了谭延闿。谭延闿的母亲在世的时候,要站在桌子边上伺候子女吃饭,不能上桌,一直到谭延闿考中了会元,李氏才被允许上桌吃饭。妾死了之后抬棺不能出正门,只能走侧门,谭延闿力争不得,甚至家族中的长辈堵在正门不让棺材出。谭延闿一怒之下躺在棺材上,大呼“谭延闿死了,抬我出去!”这才为母亲挣得一丝荣誉。谭延闿拒绝纳妾,甚至拒绝续弦,夫妻感情深厚,后来谭延闿婉拒宋美龄也是站得住脚的。
    6 v. f2 Y+ y" Q2 Q3 P! u0 P4 X8 ]5 i& p5 @( p% `7 ~( J) `
    曾昭抡在曾家这一代的孩子里面最聪明,自幼聪明,而且不是一般的聪明。他报考清华学堂得中之后,就提出了跳级。那时的清华学堂,还不是大学,一共要学十年,才可以出国留学,而这十年的淘汰率差不多是一半。曾昭抡考进去之后,觉得功课太简单,要求跳级考试,一下子从一年级跳到了五年级。清华学堂有两个无法超越的记录是学化学的人搞出来的,一个是十门功课一千分的侯德榜,一个是入学跳五级的曾昭抡。: z7 b8 \0 g3 s1 B0 j0 m

    $ r" s; {3 c' U5 F5 s) S( p这两个创纪录的还有个共同点,都从美国回到了穷困的中国,都开创了一番事业。
    * |6 i7 e! v# f  C7 d
    , z' Y4 J1 ^6 k5 O; g2 ^+ n7 f% U5 q1 r曾昭抡不是宅在家里读书的书呆子,在清华的时候是长跑健将,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曾经长途步行考察,在昆明特穷困的时候还曾经做肥皂挣钱,是西南联大一群教授们中日子过得相当不错的,这一方面说明学化学的人发不了财,只要努力也不至于饿死;另一方面说明也没特务、地痞之类的敢去给他的生意添乱;还有一方面就是曾先生夫人那边日子很不错,俞大絪姐妹在重庆去大学讲课都是穿狐皮大衣、高跟鞋,做黄包车去的。曾先生和夫人感情很好,但是俞大絪对曾先生最大的不满是要是回重庆家里,必须洗澡剃须。曾先生留下的照片里,要么是容光焕发,目光睿智,要么就是邋里邋遢,绝无介于二者之间的照片。
    5 L$ \" _& A  F1 Q$ k( H, z* V5 C! ]' \! B! p
    1936年6月,他特地带领了三十余名北大师生参观日本。在日期间,曾昭抡不辞劳苦地考察了其大学、研究室和化工厂,尽管有日本便衣侦探的“关照”和种种“严密关防守护”,曾昭抡还是以他出色的洞察力获得了深刻的认识。回来之后,很快就出版了这次的考察报告《东行日记》。差不多在同时,曾昭抡表现出了对化学武器的重视,当年12月,就前往绥远前线考察日军使用毒气的情况,并对毒气的情况做了一系列的科普工作。当时中国士兵百姓对毒气有一种无知的恐怖,认为毒气闻到就会死,毫无破解之道。曾昭抡用尽可能的文盲们能听懂的语言,一点点讲述毒气的防护和原理,并在国内开展防毒面具的试制工作。当然我们知道,以当时中国的能力,是造不出合格的防毒面具的。
    3 `: L3 B- D8 ]4 b# H1 {  L% d. L  V" V( q
    曾昭抡的军事前瞻能力不是突然想到的,从918事变开始,他就把化学在国防军工中的应用作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先是翻译了《化学战争通论》、写作了《炸药制备试验法》,1933年9月,在《化学战争通论》的序言中,提到了“日军已迫北平城下……乃南走首都,费时三月而后成之。”在写作《炸药制备试验法》的时候,曾先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以确保这本书的实用性。曾昭抡艺高人胆大,经常观察导火索烧到差不多了才离开,而此时他的学生们早就在安全地方呼唤他多次了。
    $ N5 B# h' F9 x3 h* k$ j$ ?: k/ E7 r* ]9 x! G0 h# C  c
    1937年日军进入北平后,曾经拷打过曾先生家里的仆人,要求交出曾昭抡和他的笔记书籍等,不过这时候的曾昭抡已经在南下的路上了" }5 R0 j2 U. V+ n/ T! k( I
    9 x1 b6 p( q: R3 {+ P" ?5 v
    众所周知的“一二九”运动,曾昭抡也出现在了幕后。当时支持学生们的有主要有两位教授,文科方面是马叙伦,理科方面是曾昭抡。事实证明,容易出名的文科方面,有行动力的是理科方面的人。曾昭抡保护学生的方法并不是走上街头,和大家一起游行示威,而是设计保留了这些学生的学籍。
    . a2 P, s( U8 s6 ^  w$ e8 R+ H$ B* \- v0 `6 v8 n' f% @, i) P
    曾昭抡并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实验室搞研究的人,他是要走出去的,而且有走出的身体素质和意愿。" R! v$ _& d3 e! w2 F9 o
    3 {7 k8 j5 X0 \% U% e* T: u0 `
    逃离北平之后,曾昭抡到了长沙就没有火车了,从长沙到昆明,三千多里,是他和一些学生160多天慢慢走去的。当时大部分人穿短装,为的是走路方便,只有中文系的学究们喜欢穿长衫,即便是走远路,比如闻一多先生,当时长衫长髯,给学生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文系之外唯一一个穿长衫的就是曾昭抡,这是家学所致,他老人家从骨子上还是个传统文人。路上经过盘山路的时候,大家一般不走路,直接沿着山就冲下来了,
    6 [) x) F, y' C! U! F4 R4 N; @' ?, G& q" W- g
    奇怪的是,当时的学生们对穿长衫闻一多印象很深,但是对同样穿着满是泥巴长衫的曾昭抡印象却是很浅,这是为什么呢?曾先生先生体力好,学生们体力则什么样的都有,曾先生就主动担负起了收容掉队人员的任务,我们都知道,部队跑个越野都要把体力最好的留在后面,负责把跑不动的推上去。当时的点名方法很特别,先到的是做饭的,做好饭之后按照人头每人盛一碗饭,吃完了把碗放回原处,如果每个碗都空了,就证明没有人掉队。曾昭抡一路上都是最后一个吃饭的。9 v) k! ^5 [, p; I5 U
    ) Q) D6 A3 w# N
    而且曾先生精力特别好,早上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他已经起床写笔记了。别人吃饭的时候,他已经吃完了。7 g) z7 ?) k" t9 O9 C" h. B. u- ]# m
    ; ]1 P% _7 s( B7 U0 d7 U
    到昆明安顿下来之后,虽然有繁重的教学工作,但是曾昭抡还是抽出时间去做了两次考察,一次是滇缅公路,一次是川康地区。滇缅公路考察相对简单,是乘坐便车去的,大约十几天。川康边界考察要危险得多。
    : f0 h- K+ o# J0 P% F. h* w2 ^8 ]  s& _
    现在四川省的西南边缘(以前分属西康及四川两省管辖)北纬28-29度,东经102-104度间川康交界广大地区内,有一块连绵数百里的神秘地域,那就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当时外国人通称为"独立倮倮(IndependentLolos)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销西康省建制,这个地区属四川省,即现在的四川省攀枝花市、雅安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域。考察的地段,以西昌为起点,向东经昭觉、美姑到雷波,横越大凉山顶峰黄茅垠的沿线,累计里程约506华里、大凉山作为贡嘎山山脉的余波,由小相岭分支向东延伸,该地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黄茅垠主峰3961米。. u$ I- s. j' ^* ^

    3 Q9 l5 X( }5 ^9 s8 F5 }1941年7月1日,由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曾昭抡教授率领的“川康科学考察团”准时出发了。目的是打开倮倮封闭的禁区,步行考察四川大凉山。区内有10个彝族聚居区,生活艰苦,与外界世代隔绝,缺盐并无任何工业,农业比较落后,在当时出版的地图上,留有空白,说明汉人对内部情况不明,而且也是当时的外国探险家的禁区。/ Z' G5 f6 }( B- x' ?' P. s

    ' ?! _9 I* L5 Q# f8 r2 B当时的危险主要是汉彝之间的仇恨。彝族人见汉人要报复,把汉人掳去当"娃子"(即奴隶),在彝汉结合地区,有时发生汉人失踪的报道。这次深入彝区内部考察。事先既未经双方高层人士协商,考察团也无足够的自卫手段,生活及安全均无保障。区内纸币(中华民国法币或滇票)及其它硬币不能通用。零星碎银有时可以使用,以货易货是主要的交易方式。为了交易,他们带上了大量的食盐和布匹,一共是50匹布和173斤盐。这给他们增加了很多的负重,但是最大的麻烦却是为了测量气压,他们带了一座一米多高的水银气压计,又重又危险,而且不能放在骡马上驮着,只能让学生们轮流抱着。不过很快这个负担就不存在了,因为几天之后就被人失手打碎掉了。6 Z' t% q$ A$ Z; Q6 ~8 v
    ; \8 V, F3 d# u. b2 i7 E* ?7 ~: \* }( R$ D
    那一大坨水银不是最大的麻烦,最大的麻烦是随时要担心彝族人的偷袭,几乎没有一个晚上能安心睡觉。7 X$ o' O9 \* T% |, t( T8 U! X: M

    8 N5 h/ ?! P: \: \考察团的经费由团员自筹,不依靠学校或社会上的赞助。路上到西昌之后,得到了委托考察大凉山地区矿产资源的任务,也顺便得到了一些资助。有趣的是,这个考察团大部分是化学系的学生,地质学生不过一两个而已。虽然是化学系的学生,搞起地质调查也不过是无机化学的野外实验罢了,他们发现了铁矿、铜矿、煤矿,并客串了大量的地质考察工作。
    ' V6 t0 t6 i+ Z1 b! I* H( P, w
    ' `4 c0 c' H2 l  }7 O这次他们在两周多的时间里,在平均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区,走了507华里。作为对照,2014年台湾陆军特战第四营用23天,走了520公里公路。
    / D  e2 E$ H6 I" Y! R. e. j
    8 A2 K' S; l( t* m. r' B/ K除了实地考察,曾先生就像今天的键盘军事家一样,照样是身居斗室,心忧天下。抗战期间曾经在演讲中预测了诺曼底登陆。事实证明,地点是对的,时间上差了两天。
    & |% M% z% [9 y' C4 V) R2 o% p( O. w3 W( @6 w0 n
    和坐在电脑前面挥斥方遒的键盘军事家不同的是,曾先生还是非常注意军事科技的发展方向的。1944年10月,他出了一本书,向大家介绍了V-2飞弹,,1945年9月9日,又第一个介绍了原子弹。并指出:“不过假设有人以为写几篇文章,演几次讲,开几次座谈会,就可以明白原子弹的真相,那真是大错特错,而且未免有点幼稚得可笑。我们必需记得,原子弹在美国之所以能发明,实乃半世纪来世界上许多第一流科学家潜心研究原子构造所得到的实用结果之一。”曾昭抡认为,“而划时代的新发明与新发现,向来是从高深的学理研究演化出来。纯粹科学之极端重要,在原子弹上即得到具体证明。”
    . L' n9 P% ~2 l- C# \; ?% g, O
    - f4 m0 E" a2 E# C6 E曾先生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受人之托。托他办这件事的,是他的两个亲戚,一个是他妹夫的妹夫陈诚,一个是他大舅哥俞大维。陈诚和俞大维找他也很简单,是亲戚,信得过;有能力,靠得住。曾昭抡推荐了两个人:物理方面的吴大猷,数学方面的华罗庚。吴大猷接到推荐后很莫名其妙,觉得自己是搞理论的,和应用没有任何关系,怎么就给拖到原子弹里面来了?
      w8 U* j9 I3 {8 p' h  x
    $ ]: g3 ^* a( Q* X8 ?有趣的是,本来是曾昭抡举荐了他们两个,最后却是吴大猷把曾昭抡又给拉了进来。本来搞这个的主力是物理和数学,吴大猷提出了带优质学生去美国考察的方案,然后又把搞化学的曾昭抡给拉了进来。8 I( N& E6 u* L  c$ L: k; H. b+ R

    3 x6 g) V# F! U6 |8 N) b) G他们三个教授,每人挑了两个学生,这是当时中国所有的大学生中优中选优挑了六个人。数学的华罗庚挑选了孙本旺和已经在美国的徐贤修,孙本旺后来是国防科大的副校长,徐贤修后来去了台湾,创立台湾清华数学系,和儿子徐遐生先后担任台湾清华校长;物理方面吴大猷挑选了李政道朱光亚,李政道后来得了诺贝尔奖,朱光亚是两弹元勋;化学方面曾昭抡挑选了唐敖庆王瑞駪,王瑞駪1970年做到了美国院士,唐敖庆则毫无疑义的成了中国化学界的第一学霸。
    8 i- F2 W, ]/ z' D  r+ R
    - v1 I, G8 R2 |5 l3 S虽然是化学家,但是曾昭抡却是在美国接触到核武器方面知识最多的,只有他接触了回旋加速器两个月,美国方面禁止他接触之后,又去芝加哥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到1947年向国内申请一百万美元搞加速器石沉大海之后,曾昭抡离开美国,前往英国,后去香港,在香港期间写成了《原子与原子能》一书。
    1 S7 D) |! t$ c0 q! c) K
    / a& T9 U  N. T7 M2 ^曾昭抡对于政治也不是两眼一抹黑。西南联大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有人就忧心忡忡,说下一个就该曾昭抡了,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是被曾先生邋遢的表面给迷惑了,他背后的关系网,可是连戴笠郑介民等人都要让三分的,更别说那些小特务了。而且曾先生又不是没钱,闻一多得到预警之后因为没钱离不开昆明,曾昭抡当时属于教授们里的富翁。相比较要给别人写墓志铭和商店招牌糊口的国学大师们,业余时间做点肥皂挣钱的曾先生阔绰的多,和他住的不远的唐敖庆往往来蹭肉吃。更别说曾先生的夫人在重庆是穿狐皮大衣、丝袜高跟鞋做黄包车去讲课的了。
    : A6 a. _9 d; h- M$ Z+ J, {' D

    评分

    参与人数 12爱元 +60 学识 +2 收起 理由
    mezhan + 2
    容易 + 10 谢谢分享
    坚持到底 + 4 涨姿势
    jellobean + 4 精彩
    MacArthur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9:18:3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把氢弹介绍给中国的人(三)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马甲 于 2015-3-15 19:32 编辑 # M. _: m( y6 N3 O4 H
    : n1 ?: h$ C+ @2 f8 {1 F7 J: T
    好吧,该讲讲曾先生的专业方面的贡献了。学化学的都知道《化学学报》吧,这份刊物的名字早期叫《中国化学会志》,取这个名字就是和《美国化学会志》(JACS)对应的,取名字的就是曾昭抡。我觉得早晚有一天,《中国化学会志》这个名字还会回来的。
    ( J4 H# u' X# r$ r* U! D* P5 [
    5 p9 I" ]7 j6 x, j; }" `8 k0 `4 U曾先生不仅为这份刊物取了名字,还贴钱差不多二十多年养这份刊物,不仅仅贴钱,还得写稿,早期他写了大量的稿件,自然稿费是负数。有段时间他母亲都觉得奇怪,说作为大教授,他也不少挣钱,钱都去哪儿了呢?更何况俞大絪先生也是大教授,他们家应该很有钱才对。
    4 S6 r& W! \: ~$ R9 f7 ~; W7 \
    ! }" f- h0 r8 ]& d7 t7 ?曾昭抡是相当不修边幅的,建国后有一段时间又是教授,又是高教部副部长,又要筹建中科院化学所。当时高教部在城里,北大和化学所在中关村,科学院在三里河,从城里去北大得坐火车。曾夫人在北大西语系也非常忙,只能专门给他找了一个人做饭。给他找一个人做饭这是有原因的,据说曾先生脑子想东西太多,一不留神把铲煤的铲子拿来炒菜了。很多关照确实是有作用的,曾先生1961年查出来癌症,1967年才去世,如果不是红卫兵,他还能再多活一段时间。! d# r0 U* z/ x6 z! l

    - i7 W2 L) ^1 ^  q6 d' L曾先生应该是俞大絪姐妹的骄傲,曾先生和她们还有一层表兄妹的关系,俞家姐妹也可以说是曾家的一员。俞大絪1966年在红卫兵的迫害下自杀,1967年曾昭抡去世。文革期间,俞大絪的妹妹俞大缜曾经和吴世昌的女儿吴令华住隔壁,俞大缜还念念不忘的给了她一份资料,主要讲的是曾昭抡的学识、曾昭抡的人品、曾昭抡的贡献、曾昭抡的冤死。当时俞大缜自己的情况也很不好,自己过,儿子有精神病,女儿不怎么来看,有哮喘,身体也瘫痪了。文革之后,历史学家谭其骧还曾经带着学生葛剑雄去看她。葛剑雄趁机问过俞大缜“李秀成有没有劝曾国藩做皇帝”,俞大缜说这个在曾家内部不算秘密,确有其事,只是曾国藩拒绝了,每次家族里和长房(即曾国藩嫡系一支长子长孙)有冲突的时候,都会有人拿这个来说事。2 Y. g( w" c% C1 a  u5 S

    0 V2 V6 W* F) }8 F4 A* }5 i曾先生精通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也能阅读文献,当时的日语当文献读起来比较简单。这个给他的翻译和阅读文献,跟踪科学前沿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便利。
    5 Y9 ~* i8 Z, k: ?5 |
    ( [; Z7 M0 d- ~想起来曾先生和化学所的一个小故事,曾做化学所所长的王葆仁院士是曾先生的学生,但是少年王葆仁家里比较穷,是曾先生一路拉扯他成长起来,直到考取去英国留学的公费留学生。王先生虽然是曾先生的学生,但是两人风格大有不同,王先生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家,这两样的实验极脏而且沾到衣服上根本洗不掉,一般是一件大褂穿到扔为止。但是王先生可以做到穿西装打领带完成实验,衣服上干干净净,一点都不乱,和尊师的邋遢恰成对照。* G( l! X( r7 Z5 d% P& P
    & e* z7 |3 E8 C
    曾昭抡作为20年代就回国的MIT化学博士,对中国化学界的早期发展的重要性是难以评估的。他一手创立的现在的化合物中文命名体系,我们现在能够以“一氧化二氢、零醇、氢羟酸、脱碳甲醛”等等在网上调戏公知,这别忘了感谢曾先生。+ U) t. g' @+ E& y

    # l( X5 A9 x& |. |本科生方面,他对本科生的实验抓得非常紧,当时的中国化学界,重理论不重实验,而且实验要花钱,一般是能省则省,北大化学系在曾昭抡主持工作后率先在本科生教育中加重了实验的比例,当时他自己要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合成、有机分析、炸药化学和化学工程这些课,而且自己编写教材。
    7 R5 Y9 S" C/ s" J' [2 W! V. T% h, n5 B. r1 v( z( k+ M; `
    还有就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制度,1934年以前,中国毕业的本科生是不需要写论文的,自那以后,这项制度已经整了中国的大学生们80多年,这项制度开始于1934年的北大化学系,当时的系主任是曾昭抡,在他的提一下这项制度开始实施。然后推广到全国,至今尚无要取消的趋势。
    * ?6 G7 J7 l2 u! X2 h- |$ R6 F
    9 U4 W% c* ]" `7 [9 U曾先生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了教学、行政、编辑等方面,在第一线工作的时间是比较少的,真正能够集中精力做科研的,反而是1957年当上右派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曾先生无处敢要,只有武汉大学的校长李达胆子大把他要了去,六十岁后一生中最后的几年时间成了他科研的黄金时期,这期间主要着力与元素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Z- F" k- _( \) d+ T3 R. I

    ! c+ L" }  r  U, i2 d刚去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青年居然安排曾先生去刷瓶子,曾先生当时已经是战战兢兢,但是仍然能把瓶子刷的非常好,受到表扬,直到李达亲自关照。7 |3 c) v: y7 G) c3 g

    评分

    参与人数 11爱元 +56 收起 理由
    兰凯 + 6 谢谢分享
    容易 + 10 谢谢分享
    坚持到底 + 4 涨姿势
    空气精灵 + 6
    johnsonjian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9:23:1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把氢弹介绍给中国的人(四)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马甲 于 2015-3-15 19:33 编辑
    ' k: o5 |6 p8 Q# d) O
    / X9 L9 {  ?7 e& g2 k! v' c曾先生的太祖父一生在家务农,是曾国藩兄弟中唯一一个没有出来的,对他的子孙教育也抓的非常紧。曾先生的祖父和父亲都考中过举人,其实曾家科举一直不怎么样,虽然有《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自己是同进士出身,孙子曾广钧是进士,曾国荃贡生,曾国藩的父亲四十多岁才中秀才。科举比较好的,反而是最不被看好的曾国潢这一支。而到了曾昭抡这一代,更是在曾家的同辈人中远远超过曾国藩、曾国荃的后代们。
    0 m- }) x0 }) _/ F4 d- i$ N
    7 Z6 d! }0 N+ W曾国潢一辈子没有离开老家,生前告知后代不得纳妾。他的儿子曾纪梁(曾介石)也没有离开老家,作为曾家的族长,留在湖南。走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三代,曾广祚作为曾纪梁唯一存活到成年的儿子,到南京任江苏候补道,才定下了这一支的发展趋势。* Q2 [* q/ ^1 @
    # k" ]- N& G$ b; q) T+ z' P
    曾广祚和夫人陈氏(季瑛),一共生了十三个孩子,活到成年的有七个,其中三人考中公费出国留学。曾昭抡自己是1948、1955年两次的院士,1948年当选的时候他已经在国外多年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昭承昭抡绍杰(昭拯),四个女儿是昭燏、昭懿、昭鏻、昭楣5 G$ Y# x/ S5 e, ^; ~3 `8 U$ g
    ( L6 x( I* N) w4 y, j
    曾昭承从长沙雅礼中学考入清华学堂,后去美国哈佛留学经济。从美国留学归国之后在上海工作,抗战后在重庆政府和个旧锡业,日本投降后不久去台湾。50年代曾经在台湾坐过几年监狱* I  V9 V+ W2 B( M4 S2 r  z

    ) q  _2 m+ k' r( S2 I! m昭抡即是本文主角。
    # j  F3 B* R: \3 L6 o% v# |
    . j) i: [0 I4 H, g' x) |曾绍杰1930年离开湖南去南京,1932年入大夏大学读商科,抗战后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任财务科科长,1946年后在国民政府交通部任主任秘书,1949年去台湾,1951年在台北电力公司工作,至以董事会秘书身份退休,精于篆刻。1 o- Y8 L$ _1 d8 y. r6 w: o
    / M( W! s8 d- |2 i
    曾昭燏1929年入中央大学,1933年毕业,1935年赴英国学习考古,1938年十月冒战火回国,1939年成为第一个野外考古的女科学家,1945年主持中央博物院回迁南京, 1950年春天,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曾昭燏任副院长。同年10月,文化部通知,由曾昭燏主持对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发掘工作,这是新中国首次用科学方法发掘的封建帝王陵墓。1964年,在极度压抑下跳南京灵谷塔自杀。) [/ z% _  y4 {# n9 F
    7 j3 s- w% `- k6 ?4 c
    曾昭懿1925年进入艺芳女子中学,1933年参加南京市高中学生会考获得第一名。同年她考入金陵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37年师从林巧稚度读研究生,抗战后在北平继续从医,1954年身体出问题,1957年开始精神不正常,文革期间受到连续批斗,1969年病重送医院后进驻医院的工宣队拒绝救治,死于家中。2 W( {. ^) g) M3 ^, a

    * g6 R/ R8 o6 e曾昭鏻1936年在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7年随哥哥昭抡到长沙临时大学,后随长沙临时大学来到昆明,入读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驻昆明美国陆军供应处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昭鏻到上海定居,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下属的中国石油进出口公司工作。1952年,曾昭鏻调入上海市五金交电公司,1998年6月4日,曾昭鏻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80岁。# d- U3 H' v7 O3 {5 V

    3 \; W) H1 r, `# z$ j' k# Y曾昭楣即是谭延闿的儿媳。1938年夏天,曾昭楣在长沙艺芳女校高中毕业,同年以第二名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历史系,入学后在傅斯年的建议下改学生物,1945年与谭季甫结婚,1949年去台湾,2011年还在人世。
    ' J" \! v+ s) ?# b; n
    & X0 n$ h: o. F0 Y0 t纵观他家兄妹七人,三人赴海外留学归国,两人考入西南联大,一人是林巧稚的研究生。$ X% g8 b* W5 K) Q
    * T1 e; Y9 q" b2 A9 k" Y
    去世
    * Z6 h0 R3 T1 G/ L/ t: @( H曾先生的去世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1961年他就罹患癌症,而且是癌症中比较凶险的淋巴癌,但是夫人和身边所有工作人员都对他隐瞒了这一情况。他只知道自己有病,但是不知道病有多么凶险。1 Q( [& X  O+ C+ G
    1957年后曾先生在武汉,曾夫人住北大燕东园,即北大和清华之间那块略呈三角形的小区。1966年先是清华的红卫兵横扫这块本应该是北大地盘的燕东园,第二天北大的红卫兵又来扫荡一次,曾夫人不堪受辱自杀了。3 t6 {4 `. U$ V5 z* \) M4 X7 X

    & ^- y* t7 |# U7 Z1 p+ O; Q曾夫人自杀之后,被打得红卫兵给武汉发电报要曾先生回北京处理后事,要不然家产充公,遗体自行处置。武大校长李达考虑到曾先生若去北京,必定凶险,于是拒绝了他前往北京,但是还没有躲过风暴。在对曾昭抡的批斗中,红卫兵透露了他早已患癌症多年的情况,这摧垮了他的精神,一年多后曾昭抡病逝。0 ]% H  S# Z+ ~6 {( z5 k6 H$ @
    / |/ B  a6 g6 c1 n, m
    曾先生并无子女,家财又很丰厚,至少不动产方面在北京和南京城里都各有一套宅子。另外曾先生和夫人两边的亲戚有很多,财产的继承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件事促成了《继承法》的问世,曾先生遗产的分配也成了典型案例。' F2 l2 d( C, D6 T

    评分

    参与人数 9爱元 +40 收起 理由
    兰凯 + 6 涨姿势
    坚持到底 + 4 涨姿势
    johnsonjian + 2
    shijz + 2 谢谢分享
    蒸八宝 + 2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5-3-15 19:33:48 | 只看该作者
    ( l6 [! e/ S! Y6 d1 f5 k
    大概罗列了楼贴里的关系图

    点评

    嗯,这是很早的图了。望楼主以正视听呵~~  发表于 2015-3-16 11:27
    这个图不对,网上流传的错误这里面就有。  发表于 2015-3-15 19:36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坚持到底 + 4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955 天

    [LV.Master]无

    9#
    发表于 2015-3-15 19:57: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挨揍 于 2015-3-15 20:18 编辑 & N, I6 U5 f" H3 Z
    / \8 ~7 p% z* k
    花帅夫人族叔,鱼政协表姨外公,会做肥皂,略通氢弹理论,鉴定完毕

    点评

    还给大家设计了本科毕业论文。  发表于 2015-3-15 20:07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10#
    发表于 2015-3-15 20:00:0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里面最不牛的就是俞大维了,按照某种说法,中华民国在抗战期间未能造出一门身管火炮,此人功不可没。

    点评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5-3-26 00:01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30 13:43
  • 签到天数: 1051 天

    [LV.10]大乘

    11#
    发表于 2015-3-15 20:17:58 | 只看该作者
    黄河兄的考究功夫确实佩服
  • TA的每日心情

    2019-4-29 10:00
  • 签到天数: 556 天

    [LV.9]渡劫

    12#
    发表于 2015-3-15 20:39:17 | 只看该作者
    买过一本科普,侯德榜先生讲原子能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天前
  • 签到天数: 294 天

    [LV.8]合体

    13#
    发表于 2015-3-15 21:27:21 | 只看该作者
    我键盘军事家威武!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5-3-15 22:31:37 | 只看该作者
    马甲抠家谱的本事太……太……太佩服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5-3-15 22:52:53 | 只看该作者
    我不是马甲 发表于 2015-3-15 05:23
    - i! m4 S* d. i- p  [, E7 v曾先生的太祖父一生在家务农,是曾国藩兄弟中唯一一个没有出来的,对他的子孙教育也抓的非常紧。曾先生的祖 ...
    3 A0 H7 [+ f$ J) p
    唉,曾先生一家英杰,但很多都没有熬过文革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5-3-15 23:29:39 | 只看该作者
    一表三千里, 搞得好像多少牛亲戚, 其实几个是靠的上的? 老是强调这种大家族出身一点意义没有.
    9 _% c) E& r7 P9 v
    ! E/ `+ k2 \# |7 i: {7 h这种大家族几代之后, 家大业大, 人口众多, 所谓亲戚关系你认得他他不认得你, 有什么意义.
    1 G( P) H' t2 l- M7 e3 q* n$ A很多人不懂这些, 喜欢夸人说这个人不靠家族关系, 其实是压根靠不上.
    9 b- B0 y% l: |8 _& ]
    $ q, `7 A0 g6 \' e1 v一个大家族搞不好几百人, 出息的就那么几个, 于是证明了这种家族传统的优越性?
    1 m, N* V: K$ i* ]! l1 O那其它的没出息的人是不是否定了这种家族传统的优越性?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显然不学无术,这个不就是“小世界理论”么  发表于 2015-3-17 15:28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5-3-16 01:54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23:39:45 | 只看该作者
    nanimarcus 发表于 2015-3-15 23:29
      R, M  _( S9 `; U! u9 J1 t* Y+ H一表三千里, 搞得好像多少牛亲戚, 其实几个是靠的上的? 老是强调这种大家族出身一点意义没有.
    ( }9 T9 @! u& _% m7 e, S  r+ G6 K( [# P
    这种大家族 ...
    % a8 o* t" V! G9 Q6 O
    我没看懂你的意思。不过曾国藩家族在曾国藩父亲之前,不过是普通农民罢了,俞氏家族在俞明震的父亲之前,也只是普通的耕读之家。/ H" e0 f- q5 }7 K; v
    . l+ u. N5 f9 n9 e8 m
    第一个状元他老爸一定不是状元,成了龙的儿子们他们的父亲也大多数不是什么龙。. ^, B( ^/ }1 B6 a# a: u

    ! _" Q7 M# }/ [) {1 t5 q) B至于家族关系,对于个体来说,有总比没有好。至少在同等能力的竞争者之间,有关系占那么点优势。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5-3-16 01:54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10 01:51
  • 签到天数: 2222 天

    [LV.Master]无

    18#
    发表于 2015-3-16 01:55:07 | 只看该作者
    军武宅+ ^8 Q; w" H0 r2 a+ A" C$ E

    : S! A4 x1 l+ q& `(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19#
    发表于 2015-3-16 03:23:38 | 只看该作者
    这次他们在两周多的时间里,在平均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区,走了507华里。作为对照,2014年台湾陆军特战第四营用23天,走了520公里公路。
    . q  k7 l( V' k
    唉唉,什么仇,什么恨。。。9 {6 P* t: C3 R. w
      k1 T. T: j! W% v' s
    ! w+ E% V4 D' s! @  ^) d+ o9 x5 U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发表于 2015-3-16 04:42
  • TA的每日心情

    2021-2-5 00:48
  • 签到天数: 1421 天

    [LV.10]大乘

    20#
    发表于 2015-3-16 10:07:16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没算过来。难道黄敬他爹姓俞?

    点评

    黄敬是化名,原名俞启威,就跟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和伍豪一样,  发表于 2015-3-16 22:21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2 21:12 , Processed in 0.05822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