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9#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8 15:44:38
|
只看该作者
, G9 X2 y: o* v/ M* c* C
战术运用
, ]" y2 C# z: x1 N R2 f7 ^: y& J; O' D' H8 y$ K" [9 ?
影片中敌对双方采用的战术,非常写实。
- e/ l$ d" a. M3 Z1 D! z, z. h. ]9 `
3 T1 _, `: E2 q& c, j, S德军坦克引导步兵冲击。
5 x7 l6 o- U2 D' {8 f7 ]
* d6 k, A: C l1 |5 u6 t" V德军发起冲击前,先出动侦察机,然后炮兵先试射,再实施效力射。射击停止后坦克引导步兵发起冲击,这是德军进攻的标准战术。德军步兵大多数时候是跟在坦克后面,沿着车辙前进的。这么做的好处是积雪已被坦克压实,步兵可提高前进速度,节省体力。缺点是不能很好地掩护坦克。这是德军两害相较取其轻的结果,在莫斯科会战中是普遍现象。7 G& D2 ]# W0 @7 R
1 f9 p) j$ e/ ^/ p# E; p德军发起冲击后,苏军支援炮兵在前方观测所的指挥下,先由连基准炮试射,修正射击诸元后再实施全连4发急促射,是苏军炮兵的标准战法。当发现敌机临空时,炮兵为防空而后撤,也是合情合理的。1 A) Y1 B+ x/ k- q% u
7 y5 t* a) J, g+ f德军炮火准备时,反坦克支撑点各阵地上的苏军官兵均进入防炮洞或隐蔽部,待炮击结束才各自进入阵地待机。德军进攻队形被苏军炮兵拦阻射击打乱时,反坦克支撑点各种火器均严守射击纪律,保持沉默。这是因为炮弹爆炸腾起的烟尘严重影响了苏军武器的瞄准视线,此时若贸然开火,命中率不高,白白浪费弹药是小,更重要的是暴露了阵地,得不偿失。
" p" |5 x9 m* Z# I) b4 P" m3 A+ [; v- o2 U- M% w' [; F
当德军逼近前沿,苏军指挥员一声令下,步兵武器才率先开火。在头两轮齐射打倒了不少德军步兵后,德军坦克明显减速,以便与步兵保持协同。此时位于侧翼的苏军反坦克排才突然集火射击,第一轮射击即打瘫了1辆Ⅲ号G型坦克。* A/ l3 M9 [, L/ s* p
7 k" T+ \2 V9 ]' b6 q
德军坦克受到打击后,选择了车体转向,攻击反坦克炮。对于德军装甲兵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将防御最强的正面朝向最大威胁,不仅获得了最强防御力,而且还减少了自己在反坦克炮瞄准镜里的外廓尺寸,降低了被对方命中的概率。但如此一来,装甲薄弱的坦克侧面便成了反坦克枪的绝佳目标,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这是苏军正确部署的必然结果。德军在此情况下,坚持先压制对已威胁最大的侧翼反坦克炮和重机枪火力,再转向正面继续进攻,这也是对的。否则的话,德军的损失将会更大。
3 A; D; ?* z1 f, k4 B/ g3 v, b" [& b) A0 R+ a
7 d$ E# Y% ` v* _% h8 K' V) x
步兵阵地上的德普式轻机枪。/ c; D" x, d) L6 N1 I; Y
- q6 q$ B3 @# m
影片中,苏军反坦克枪射击坦克时,射手不仅对同一辆坦克反复射击,而且尽可能攻击驾驶员观察窗之类的防护薄弱处。这是因为反坦克枪弹虽能穿透Ⅲ号坦克正面和Ⅳ号坦克侧面,但穿透后效很差,需要连续命中才有可能让坦克瘫痪。为了提高攻击效果,苏军条令中规定反坦克枪应优先攻击敌坦克的观察窗、舱门和观瞄装置;火炮及机枪等武器装备;车体和炮塔侧面,车轮、履带、油箱以及发动机。影片中,苏军反坦克枪连续发射后,终于有一发子弹穿透了坦克驾驶员观察窗,将驾驶员击毙。行驶中的坦克也由此失去了控制。
) E, e+ J( @8 ~; U1 Z3 V6 d& D- U: V8 q- K* t
在战斗中,苏军步兵武器频繁更换发射阵位,这是符合实战要求的。苏军步兵近距离攻击坦克时,只要有可能,苏军都尽可能形成配合。即一个人使用手榴弹或燃烧瓶攻击坦克,另一个人用冲锋枪掩护同伴。手榴弹和燃烧瓶主要攻击部位,是坦克的发动机舱,履带或车底部,这些都是坦克的薄弱部位。苏军步兵还利用两道战壕,从坦克后部发起攻击,这样成功的概率更高。, B4 G; @) W! \, t- q
/ e! {/ ?# P8 m6 w6 @+ o
* p- p: M. S- `; r+ j3 E+ u
从坦克后半球发起攻击。3 |; [( f3 ]$ t
, e+ ~; [* m3 p V4 L
德军第一次进攻失败后,坦克使用倒档后退,而不是掉头加速脱离战场,这也足见其优秀的战术素养。因为掉头逃跑虽然速度快,但却把防护比侧面还薄弱的尾部暴露在苏军反坦克火器面前。倒档后退,不仅可始终将防护最强的正面对敌,而且发现苏军暴露的人员、火器时,坦克仍可以随时短停射击。
, k8 Y2 ~) ^* G. W* L+ E, a4 I) k. Z6 A+ h7 W: }- h2 `+ @5 ^) q
第二次进攻接近尾声,步兵阵地上的苏军官兵已所剩无几,且弹药基本耗尽,准备用刺刀和工兵锹进行殊死一搏了。关键时候,复苏的重机枪火力点重新发出怒吼,密集的弹雨打得德军步兵血肉横飞,进攻随即宣告瓦解。考虑到战场上的德军坦克所剩无几,残存的步兵也成强弩之末,因此这个结局是合理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挺起了关键作用的重机枪既没有打长点射,更没有打短点射,而是长时间的扫射。如果说战场形势迫使机枪手顾不了那么多的话,或者说被炮弹震晕后苏醒过来的机枪手神智和体力均未恢复,无力精确瞄准,只能死死按住发射机构的话,还能说得过去。只是那条250发的帆布弹带,却无论如何没法让M1905/10式马克沁机枪连续扫射1分钟。
- H9 A8 t$ E& u* y3 P$ W! R' Y* [
1 t) D9 x6 f% n- I5 S马克沁机枪使用帆布弹带。2 T1 B, S3 {9 _- L R+ M
0 _0 \9 D4 U9 ^2 v+ M( r' J& ]' D
结语
: j9 O5 D5 W- j9 P8 I( i) S7 w/ F9 Z; a; v9 E
除去结尾处那个小小的瑕疵,《潘菲洛夫28勇士》简直可以看作是一部拍给军迷看的军教片。一部小成本电影能把武器装备和战术细节考据到如此细致的地步,堪称奇迹。尤其值得国内那些神剧的编导们好好学习一二。
! u' `- P5 t% r. N9 k/ `8 D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