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7-13 03:21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筑基
|
. U8 U# C" E" `& J" J
, j0 n" C4 A8 I, i3 b& Z6 K这个古今文合排系统,是我以连接经典和现代为目的,借鉴日本的汉文训读系统所做的一次尝试。% L j+ O- h/ O P$ z
; c3 e( ^5 Z6 z! B, E( E: D
. q" r. h6 s) Q' O传统的古今文对照系统,一般都是古文、注释、今文,解读四个模块。这样做的后果,是切断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血脉联系,实际上是用对待外语的办法来对待祖先的语言。反观日本的汉文训读系统,在保留原文面貌和用本土语言传达信息两方面达到很好的平衡,非常值得借鉴。) B( c! g/ u f
5 i. r2 G9 M. y" ^( ?
这个系统可以明确地区分出三部分:大字、小字,以及划线符号。0 W! `) M# v6 i+ \ A- ?
$ Y) @* @$ }. S
大字,是古文本字。忽略小字和划线符号,按照标点,只读大字,就是古文原貌。
$ S4 t) @% d0 Y
x% I* J% o' m) J+ e1 L' d4 H小字,是现代文部分。根据与大字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如下类
; X* y) w, ]/ y; V/ s, W+ V/ V5 F @1、前字,大字前面的上标文字,与大字合起来组成衍生词,比如这里的《论语》学而1.1,“子”前面加上标“孔”,读作“孔子”,“习”前面加上标“温”,读作“温习”。: e1 Z2 u& I# X8 |' R
2、后字,大字前面的上标文字,与前字相同,“学”衍生成“学习”,“朋”衍生成“朋友”。
& P; a; f- j) t' N3、上字,放在大字上方的小字,在现代汉语中取代古代汉语词汇的字。比如“曰”上有“说”,则读出“说”。一种特殊的上字,是"〇",表示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成分,比如“之”字,在现代版中无需读出。“说”通假“悦”,这里直接把“悦”作为上字,与前字“喜”连读,不特别强调通假现象。$ }% l, a/ I6 D" U# m7 A
4、补字,在下标位置,为原文所没有,但在现代汉语中需要补出的成分。“人不知而不愠”,只用前字、后字、上字的话,就是“别人不了解而不生气”,当然也行,但补上“自己”和“因此”之后,成了“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因此生气”,我的女儿(10岁)和儿子(8岁)都能听懂并马上翻译成英法语。在比较各家译文的时候,也是可以归于“补字”的部分差异比较大。0 o& E9 d4 p9 Z6 V
5、下字,在例子里没有给出,是注音等不影响意义等文字。我主张使用“读若”或“反切”,这样可以避免在原文中混入拉丁字母,导致版面凌乱。8 l0 D' h7 X R; E* J( K' P' q7 f
& g( r- o' l8 B
划线符号,主要是为了解决倒装语序问题,也涉及到一些理解上的提示。学而1.1这个例子里只出现了表示“专有词汇”的单下划线。因为换电脑,原有的文档目前不在手边,我会在跟帖里详细解释。+ b" H. d8 o( L
3 q+ @ D' J- A3 [, {: P7 f
4 @, r7 a( g8 ^9 q) o7 n2 G- N: E+ k! j% l" A) B/ P
: d, ^8 C Z/ i- f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