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身轻松 于 2014-6-27 01:09 编辑 0 F% l% @6 E. H1 J3 ^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4-6-27 00:19 + s# w6 `" s3 z+ I% i- B/ U
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大家都知道中国军队数量比日军多,但是战斗力不如日军,那就应该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 ... . R) @ _, K1 p
2 Q3 o0 K. {. h! @0 P这得从军事角度,而不是单纯的历史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要开辟上海战线' E# a* |8 w2 T8 q" z" q
) ~+ X% V2 j8 D) x) J3 B8 w# P/ x2 L
日军相对中国军队,除了火力、机动能力、训练均占很大优势外,还具备一项国民党军一直到撤离大陆都不具备的能力,就是运动战能力。统计国民党军的战斗就能发现,大凡是防守型的战斗,国民党军往往表现尚可,但一旦进入机动状态,无论在组织、还是遭遇战斗能力都表现极为糟糕。7 x' ?$ [- J( h+ j* N" \& y
c/ z8 z/ X1 Y w/ C5 g# |
假如上海战线不开辟的话,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 C: z* K6 O, j1 ?: y* @/ q* C# k# Y
& I- m# \7 v2 O- C# N$ V5 t- ^: u华北平原地势相对平坦,无线可守,毫无疑问这是日军发挥优势的理想场所,而中国军队看似数量庞大,但必须处处分兵以形成连绵防线,否则极容易被日军穿插包围,按照国民党军的表现一旦在野战中被包围基本就会溃散,而日军的高运动性又使得日军在试探出中国军队防线的弱点后迅速集中兵力火力,强行打开突破口。这样即使日军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在机动能力和战斗素质上的优势使其在整体上作战能力仍对当面中国军队形成优势。
; |* s7 P+ ]- }: U: X& o) ~4 ]" X9 _, s+ X3 j8 ]
以1937年8月31日的华北派遣军为例,日军有8个师团1个旅团共37万人,这样的兵力规模,无论日军是向山西、还是河南、还是山东,都可以形成局部压倒优势,并可留下2个师团作为机动防御兵力。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实际上华北派遣军对上述3个方向的进攻都是在进入1938年后才开始,中间这3个多月日军没有遭到巨大损失,补给也没有出现问题,很明显日军不是出于善心而给中国军队在华北方向留下了3个月的时间,原因就是因为上海战线开始后,从华北抽调了2个主力师团,导致华北方面军自保有余,进攻不足,因此不得不在等待上海方向达成突破后才能展开下一步战略攻势。按照日军战斗力1:3来算(实际上编制规模越大,这个比例越大),假如华北派遣军加上上海派遣军的话,当面日军就有70万人,那么无论是哪个方向,都得准备200万中国军队,即使从数量上说这都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不要说后勤和补给能力根本不可能支持。
, B9 j, v: Z6 c# a0 q" a- L; c+ z4 L$ I' M+ C4 e) |2 j$ Q, |9 T, q
而在史实中,上海战线占用了日本新动员的7个师团(不含华北的2个师团),相比华北地区与上海地区的大小,我个人觉得还是在上海拖住这30万人比较划算。另外中国已经在战前开始了争取外援活动,在1938年以前,德国与美国已经向中国批准了大约4000万美圆的贷款,相当于中国政府平时的10年开销。而且一直到战争结束,中国政府的经济都是依赖于国外的财政援助。
6 k1 l# B1 y! y% S3 w+ H7 s. V/ l! X1 \+ z- r/ z h
这就是利用战略形势压制日军优势的一个例子。而且要注意到,即使有了这3个月的宝贵时间,从后来三个方向的中国军队表现来看,仍然无法挡住当面日军,所以假使日军不分兵,甚至获得了上海方向的全部军队的话,即使按照1938年春的中国军队的表现,恐怕武汉会战早在1938年初就开始了,而且中国军队损失会更大,因为华北、河南地区地势便利,更方便日军打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那么历史会是什么样的?! `9 u; C- u: H d6 _' r6 ]( w) F
' ^: Y! ^; u3 B7 E H————————————————————
& X/ J8 l }2 c ^- I/ Z
N% {% E6 K1 U# s( \1 ?7 c+ D假如真到这一步的话,我觉得没必要去考虑军阀们会怎么想,军阀们在史实中和日本没谈拢,可变因素很多,也许在日军在上述战略中占压倒优势的时候就毫不犹豫选择投日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