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6-30 07:29 编辑 9 `( H4 |1 d6 f8 S
4 j1 @8 ^8 s: Q8 |0 a每隔一段时间,歼-20还是歼-35谁更适合上舰这个话题就要重新爆炒一遍。现在003下水了,这个话题自然重新火热。7 _+ t3 L0 M& g: U
3 J/ [' r. v# \ l8 c+ a% g1 }/ ^
歼-20人人知道,歼-35则是“传说中的舰载战斗机”。官方从来没有确认过歼-35这个型号。以前也流传过歼-31的说法,那是从中航的FC-31型号而来的。至今,FC-31是唯一得到确认的型号,但这不是军方型号,是厂商型号。在这里,使用歼-35的说法,有人说这是为了对标美国F-35。确实,歼-35在很多方面与F-35相似,也有说法歼-35就是为了在空战中压倒F-35而设计的。
9 m3 I9 Y! W0 }# \! t4 m2 i2 j; {+ i1 D t
只要适当改装,什么战斗机都能上舰,所以那些“xx都上舰了,yy为什么不能上舰”的质疑没有意义。但不是什么战斗机都适合上舰。
' H" O5 `4 k z p( e7 ^
0 v( x4 c. j" ?; x8 O2 v) K) ~! t上舰的战斗机要求几个特点:
$ w. j! G; b2 c6 u: H$ L$ l8 h4 Q1、 特别强调低空低速性能
- x/ d7 k. _6 A" @: g- O2、 特别强调占地较小
8 z3 U/ W8 h$ T6 @" `& K3、 特别强调独立作战能力和多任务能力$ T. J/ n" @- N0 U; H( j
4、 特别强调可靠性
" U, ~2 L+ Z6 R# K9 }7 ]9 R& i# H$ ~/ r# b& W+ K' q6 D; @
特点3和4与气动布局的关系不大,但1和2就关系大了。
5 p3 Q+ d3 M0 X2 j. x
; ^+ Z s0 P2 |( p: Y5 p航母是巨舰,但甲板和机库空间依然是有限的,舰上起飞和着舰永远是挑战。由于航空技术的局限,任何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都在性能上不可能匹敌同时代的滑跑起落的战斗机,尤其在航程和载弹量上。舰上战斗机出动和回收一次不容易,每出动一次,都要一个顶俩,航程不够用,或者载弹量不够用,根本干不了什么事。歼-15已经解决了中国舰载战斗机的有无问题,现在必须解决的是有用的问题。不仅针对对方的舰载战斗机,还要针对对方的陆基战斗机。
; b) ?& u5 ]9 `( a
3 r) @( z7 z1 ?! r) O舰上滑跑起飞需要弹射或者滑跃助力,滑跃难以满载起飞,但弹射的力量依然是有限的,需要战斗机具有优良的短滑跑起飞能力,这决定了小后掠角和大面积襟翼的重要性。后掠角较小时,机翼“兜得住”前方气流,有利于在低速时就产生升力,但高速时阻力较大。襟翼是机翼后缘可垂放的气动面,襟翼下垂时,增加机翼弯度,也可看作强迫气流导向后下方,提高升力,代价是阻力也增大,但在低速时代价还可接受。
/ F) b3 B# ~8 T4 G8 ?2 c% B0 c. g6 ~5 O" J! [. h+ G
美国空军选用YF-16并定型为F-16后,美国国会要求美国海军也选用,以实现规模经济。美国海军坚持只有YF-17才能满足上舰要求,后来成为F-18。在技术上,YF-17的小后掠梯形翼是很大的原因,这确实是站得住脚的。双发是另一个原因。
, z7 y" v/ J7 M5 F; n4 J
, d3 W6 n' A4 k- {( ~" O1 c一台大推和两台中推可能推力相等,发动机的可靠性足够高,双发的可靠性优点现在也不突出了,但两者的推力特性不一样。大推加速、减速都“惯性”较大,中推的“油门反应”灵敏得多。着舰时,推力是精确调整下滑轨迹的主要手段,双发比单发更加有利。美国海军历史上有单发飞机,像A-4,但都是中小推力的,F-35C是第一架单大推战斗机,为此还改变了着舰标准操作,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E$ B: o1 p1 L8 w* Z6 f6 ]9 x
/ a9 X, B. i9 a" V- z
舰上占地通常用机翼折叠来解决,有时平尾甚至垂尾都可折叠。折叠越多,占地越小,但结构和运作越复杂,可靠性和维修问题越大。折叠机翼的外段刚度较低,折叠机构的受力能力也有限,一般外翼段不适合挂载重型弹药,限制了挂载能力。
0 m& M8 t5 t+ c! m" b& T
6 b6 K& k7 M. A* k' D歼-20与歼-35代表了鸭式和常规布局。歼-20是鸭式,歼-35是常规。
% ^' _' J6 D5 \2 {
4 A' G& p, n* Q' m# P
1 u. K- H" D( ]) Y
鸭式靠加大机翼迎角提高升力,离舰时姿态高高扬起,这是法国“阵风”
1 t3 ?# v. Q( n; V& |
; ~" o4 w! z0 u9 L0 W1 E$ U+ Q/ T' v
) O2 M& S- N, L$ }3 @常规靠大面积襟翼下垂提高升力,姿态要“平”得多,这是美国F-18F7 e6 o0 b: f, O
- d6 m, X; f s* Y3 ]7 s鸭式布局是无尾三角翼的改良。无尾三角翼的高空高速性能优良,但低空低速性能不佳。鸭翼缓解了无尾三角翼的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因为鸭翼是用于配平和飞行姿态控制的,并不产生多少升力,不能根本解决大三角翼的升力特性问题。鸭翼使得飞机抬头也需要相当的速度,在航母上短短的弹射道上达不到这个速度的话,就需要法国“阵风”在离舰瞬间“奋力弹起”那样的歪门邪道了。这需要非常精确可靠地控制弹力释放的时机,释放过早,速度还没有加上去,阻力倒大大增加了,可能飞机浮起再拍下,要出事;释放太晚,则拉升不起来,就直接栽海里去了。7 j& U: E; P" E; |) F
& q: t0 ^0 u+ L* A+ D- B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通过加大鸭翼,但整个气动特性全变了,影响太大;也可以加大弹射功率,这也非同小可,不容易做到。
8 x6 B& k: J6 j. b
; B5 a% Y U+ K" s5 A1 @3 k相比之下,常规布局的襟翼离重心近,大幅度下垂增升时基本不改变飞行姿态,所以在起飞时主要用襟翼增升。飞机的迎角不需要太大,姿态较“平”,阻力较小。不仅操作比较自然,也容易在收起襟翼后迅速加速。 h' `7 L& n* d0 s2 V) Q; L
" L i5 [1 j: Z5 g- p: @
放宽静稳定性也有点作用。如果升力中心在前,重心在后,飞机就是静不稳定的。任何扰动导致飞机上扬的话,增加的迎角增加升力,导致进一步上扬。这个特性在起飞的时候,可用来产生自然上扬趋势,增加迎角,增加机翼的升力。问题是这也和鸭翼一样,需要一定的速度才起作用。航母上短滑跑起飞,最缺的就是速度。
6 C5 o$ j7 J9 _
% Y! j$ M. R3 S! H- I/ [" ?
1 ]- P! r' e! Q
鸭翼可以用于正常配平和俯仰控制,但不可能对冲大角度下垂的襟翼的低头影响,比较两者的面积很容易看到这一点) T) e( O5 ]+ V
7 r! t6 Y; i( h
( f. C8 N0 T: i: N6 X' W
这里是很特别的情况:“阵风”在从印度“维克拉马迪亚”号的滑跃甲板上起飞,长滑跑加滑跃的角度使得“阵风”可以用襟翼增升: v$ x( m3 h( E0 p
C6 r! r7 T+ @, C
鸭式很难通过增大襟翼来增升。襟翼位置太靠后,大面积襟翼下垂造成过大的低头力矩,非但不帮助起飞,还直接往海里栽。用鸭翼对冲的效果有限,鸭翼面积太小。“阵风”在印度“维克拉马迪亚”号上起飞时,大幅度下垂襟翼,但那有长滑跑的条件,滑跃导致的额外迎角使得“阵风”可以打一个时间差,容许离舰后短暂低头而不影响起飞。. S; R% q9 T# g! u
; u* q( W$ P' s4 a3 I5 b2 Y* A: ^
大三角翼翼弦长,翼展小,折叠线太靠外的话,意义不大,太靠内的话,结构和挂载限制的问题太多。“阵风”索性不折叠,甲板上占地稍大。常规布局机翼的折叠就比较容易。
+ D/ [( o* c$ g, v! E, V0 F5 ^0 R: C! q @# ]
7 z: D3 _- E; k: z$ r“阵风”和F-18C的最大起飞重量都在24吨上下,“阵风”更占地方0 x3 p9 }# ]) k4 I0 L
- `9 X0 X; L m( Y! N
着舰的问题与起飞不同,这是减速的过程,阻力不是问题,用大迎角和高下沉率着舰是鸭式和常规的共同着舰方式。但常规有襟翼帮忙,迎角不需要那么大,姿态“平”很多,观察和操作相对容易。
. q6 B: r! U+ p1 u
9 q* _7 y2 |3 y0 ?
! W- O; F. ^( l3 ?# @
鸭式着舰时要通过大迎角来减速、增升
; r7 y/ M/ i, m3 Z3 a" G. @5 J ^) _, @. z( L( k$ `3 s: S
! x+ U4 {! g5 A+ C常规有襟翼帮忙,迎角不需要那么大,姿态要“平”很多# G/ H8 r/ M7 B. F0 K. F
- V3 g2 b$ }6 I9 Z较平的着舰姿态降低阻力。如果能有效挂上拦阻索,这不重要。但挂钩失败、要复飞的话,重新加速要有利得多。
( K0 E O9 A m& Z. x8 e/ K9 P5 s" d* n( C7 b2 V
因此一般认为,常规布局比鸭式更加适合上舰。; a* P3 }5 P6 k, D
9 b+ h# S9 H+ F* }2 j r$ V1 K" x
这当然不是说鸭式不能上舰,法国“阵风”就上舰了,印度MCA没有鸭翼,都准备上舰了。但法国和印度的情况特别,两家都是没有选择,空军绝对主导战斗机的研制,为上舰有所考虑就是最大的让步了,不可能为上舰另行研制舰载战斗机。# e% P- J* X6 a+ S: ]6 H, { Y# {
4 V; E: S5 G4 I3 A4 C但这不等于歼-35自动比歼-20更加有利,因为在气动上适合上舰只是必要条件,还需要满足3和4,在这些方面,歼-35并不有利。# H+ G, b# l, I& Y8 g5 Z6 R
" h' p1 B \5 h+ f9 T" y$ K. w7 a' n7 A如前所述,舰载战斗机需要有足够的航程和载弹量才能有用,也最好具有空战和打击兼优的多任务能力,这使得重型战斗机比中型战斗机更加得到海军的青睐。“阵风”和MCA都是中型的,但法国和印度没有选择。F-18E也是中型的,但最大起飞重量比F-16C高差不多50%,比F-15C只低不到1吨,说它是重型战斗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中型的F-35C还比F-15C重1吨。0 L" h0 W$ \6 m, f& F& j6 b# ^0 {
) P" x7 ` D! ~' u3 N5 s中国航母的战场条件很严苛,不能突破第一岛链就没有存在意义了,舰载战斗机能压倒F-35A和F-15C是起码的,还要考虑足够突破增援嘉手纳的F-22的情况,只有重型战斗机才堪重任。这正是中国舰载战斗机“已经过了解决有无的问题的时候,现在要解决的是有用的问题”的意义。
9 \; k S: `' z/ p# Z" e8 s; H1 R2 }7 E0 b9 S; K3 n5 X
歼-20的优秀不言而喻,但鸭式布局使其先天具有上舰的劣势,不到万不得已,很难成为首选。但歼-35来自中型的FC-31,先天不利条件更多。: t4 E J s1 a8 I
4 f# S, [ @4 A. i7 c经常看到一个说法:-35是为空战优化的,设计基点就是压倒F-35,所以最适合上舰。这是值得质疑的。
% G; A6 _ H& W6 X! Z9 `' B1 b$ l! s+ E6 {
F-35的问题很多:阻力大,推重比不足,翼载太高,导致高速性能不好,机动性不好,作为战轰游刃有余,作为空优战斗机就比较捉急了。: M5 _3 _4 d' o1 j. F9 \* d
" |9 y8 T2 Q) Q& l0 ]7 W/ Z看起来,降低阻力,提高推重比,降低翼载,就能解决F-35的空战性能不足的问题,FC-31也确实是奔那个方向去的,歼-35是进一步优化。问题是:方向正确还不够,还需要步子够大。; X/ G" ^" w. Q4 p! z1 c$ v
$ j* U4 d R9 v) Z
F-35的推重比不足问题来自两个:6 x3 ~/ n) T) a' u. E
1、 空重太大
) C8 }0 S8 S3 w+ p/ I) y2、 发动机推力不足' U% Q! g1 T5 ?7 d# B) T+ z/ ?# T* I
1 l. n3 p5 W& ^7 {! oF-35的空重其实与STOVL要求关系不大,这是航程、载弹量和机内武器舱带来的。洛克希德代表美国战斗机设计和制造的最高水平,不必迷信,但也绝不能蔑视。歼-35的空重很难大幅度低于F-35,3D打印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 h) H% e) y$ V0 K3 z
3 q8 B% c7 e4 m* r3D打印(或者说增材制造)适合复杂形状构件的整体成型,制造效率极大提高,但对减重的作用不高于精密铸造。真正的高强度构件需要精密锻造,这是3D打印解决不了的。在总体上,像传说那样的机体结构靠3D打印减重15-20%是不现实的。歼-35的空重没有理由大幅度低于F-35,但这正是一些人鼓吹歼-35压倒F-35的依据之一。
' n. b" X1 a- f& U! t a. m$ V7 ~* S. ?7 S
F-35是单发的,这不仅是STOVL的需要,也因为单发的结构更轻。在最简单化的情况下,单发战斗机的机体截面可对应于正方形,双发则对应于扁矩形。在同样技术水平下,截面积对应于发动机直径,或者说推力。推力相同的话,可简化为机体截面积相同。另一方面,结构重量与机体截面周长相对应。同样面积下,正方形的周长比扁矩形更短,所以双发哪怕推力、推重比相同,在结构上也是增重的。这还没有算入双发之间的中隔结构。双发的机体截面不只是压扁的矩形,实际上是横置的“日”字形,中隔进一步增加结构重量。双发的辅助系统总重量也更大。
4 C# M( M0 Y) m/ a5 \$ ]0 x9 |: N% L/ S5 _
发动机固然要看推力,但推重比同样重要,否则额外重量也是算入空重的。F135的推重比达到11,代表世界上最高水平。歼-35采用双发,据说涡扇19在技术水平和推力上达到F414的水平,那就是9一级,不过不乏有人认为已经达到11-12一级,这可能也一厢情愿了。F135并不完美,其核心发动机来自F-22的F119。中国对标F119的涡扇15在“国家一队”的全力攻关下,依然久攻不克,歼-20还在用涡扇10C过渡。“国家二队”甚至“地方队”的涡扇19突然技术水平爆表,而且成熟度已经达到上舰要求,这是不现实的。
# @; U+ K+ e$ h
7 |6 X* ]7 S7 U7 l在结构重量更大、发动机推重比不及的情况下,歼-35单靠减阻是很难达到碾压F-35的空优性能的。事实上,根据有限的外流图片,歼-35和F-35一样短粗,横截面可能更大,阻力很难更低。* [# F; V4 a1 ]5 Q0 b& S
9 i: H5 G" z m; t& ~3 P
按照FC-31的数据推断,歼-35的翼载也不比F-35更低。比照F-35C一样,增大翼展和翼面积能降低翼载,代价是空重进一步增加,而且翼根结构要极大加强增重,否则低翼载只是改善起飞、着舰时的低速性能,并不改善空战机动性。F-35C就是这样,翼载比F-35A显著降低,但最大过载反而从9g降低到7.5g。以笨拙著称的F-4“鬼怪”式其实翼载只有380公斤/平方米,与F-15的357公斤/平方米很接近,结构强度是不能拉高g机动的原因之一。+ @ s! m, V8 ?
5 d: H/ k3 v1 t/ O( n5 ^# H歼-20也不是简单改装就可以上舰的,就像歼-15不是歼-11的简单改装一样。歼-15为了改善起飞、着舰性能,特意加装了一对前翼,襟翼面积也增加了。折叠机翼和尾翼,加强的起落架,加装大型尾钩,缩短尾锥,还有其他上舰改进,使得歼-15的气动和结构都与歼-11有显著不同。比如说,尾钩不是看着哪里顺眼焊上去就完了,必须是锚定在足够坚固的机框上,这改变了重量、振动和其他特性。歼-15是货真价实的独立型号,不是“歼-11海”。歼-20要上舰,需要的改进至少一样多,还有鸭式上舰的难题,时间短不了,工作量小不了。4 _/ c& U7 a3 q: U6 u
9 Z! X/ u. Y' y2 a' V1 {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以歼-35的气动理念为基础,但在起飞重量上放大到歼-20一级,并采用涡扇15一级的新大推。换句话说,这是与歼-20同级的重型常规布局战斗机,不仅确保压倒F-35,也确保足够硬抗F-22,并具有足够的多任务潜力。这当然需要重新设计,需要时间。8 E; j& M0 T) {) A+ g; D& `
7 K0 S G2 v% \% U7 @: i不断有人以“20xx年时间点”为理由,强调等不及,有什么先装备什么;歼-35最接近完成,因此就是它了;退而求其次,从歼-20改装。但“20xx年时间点”是个伪命题。" _9 }* c% @: [& `) q4 n l
& }& [' @( X8 S y中国不会主动去找美国打一仗,但美国要主动找中国打一仗的话,时间就不是中国能决定的。中国肯定要统一祖国,这个时间倒是完全在掌控之中,台独可以在任何时候发难,但什么时候解决问题由大陆说了算,不是台独发难就必须立刻行动的。此外,还真没有什么急着必须用新舰载战斗机的。
& O5 I8 l5 z u" u" n* O# \/ D$ E# m3 N. K( m
新战斗机不可能无限期等下去,钱不是大问题,技术准备是,但不是什么时间点的问题,就像004航母什么时候下水也不是由这些臆造的时间点决定的。* m- M! `- H$ X' c$ W
& n6 r# J; H, D5 X* B% M
003下水了。电弹,常规动力,8万吨级。多少年来,003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8万吨还是10万吨,一直争论不息。现在轮到争论004了。在可预见的将来,003将装备歼-15T。什么时候能换装新一代战斗机?这事真没法猜,但肯定不是时间点的问题。“怎么能让003等飞机?”没办法,该等还得等。
/ o+ r1 J* T5 e- I7 Q. T4 t4 N% E7 ]4 H6 n
好在航母的使用寿命很长,至少40年,肯定等不了40年的,最大的好处是:战斗力由搭载的战斗机决定,但战斗机的换装倒是相对简单的问题,比舰载导弹或者舰炮换型要简单多了。涡扇15的关闯过后,将歼-35全面放大要不了10年,这方面中国已经驾轻就熟了。; X9 m6 a9 w. l) g0 ]
! O2 u9 \6 v! p! w# f
那歼-35用来干什么?不知道,可能依然是技术验证机吧,还是有很多技术需要验证的。6 K. ?. q8 x7 Z/ H4 A* ?
( i* F/ d+ G' w/ t' S# H( |: Q& h
至于歼-20和歼-35的上舰问题,还会继续争论下去的。军迷嘛,不抓住个话题争论个地老天荒,还干什么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