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经济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经济学

相关日志

分享 张孝祥与福柯
热度 9 鹤梦白云上 2017-5-24 10:10
张孝祥与福柯之间的距离,看起来,我想应该要比“文学与经济学”(上一篇日志的标题)之间的距离还大。在两者之间搭一座桥,既具挑战,也相当有趣。这一切,却都是命数:我为什么昨晚读到张孝祥,今天读到福柯(其实我没有读过福柯,今天只是读到张一兵的一个演讲谈到福柯),然后,唰地一下,在我脑海中建起一座张孝祥到福柯的虹桥,这都是命数。 有关张一兵的这篇报导是《南大“男神”教授张一兵:现在是中国哲学发展最好的时期》,文中张一兵有不少说法值得一看,其中谈到:“ 我们通常接触到的是直观的、被认同的东西,但福柯观测到的很多是无法直观的。比如,看不见的奴役。‘福柯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权力不是可见的杀戮和强迫,而是微观的,如毛细血管般的权力力量。今天,资本对人的奴役来自于看不见的细节支配。’我们讲平等、公正,马克思讲剩余价值的剥削,这一切都是可辨识的。但福柯说的看不见的奴役,是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公正的东西。”张一兵由此感慨,”福柯之存在给人最重要的启示是,看见不可见之物。” 对于可见之物,我们常常都是视而不见,或者说“看了,却没见”,遑论不可见之物。“看见不可见之物”无疑这是个困难的事情,这里所要谈的不是讲教人如何看不可见之物,再怎么发家致富,这个我不懂。这里要唰地插入张孝祥,因为张孝祥曾经对“看见不可见之物”予以非凡的诗化。张孝祥的诗化,造成今日我这里的诗话:以一种超出常轨的方式去读诗,去赏诗。 昨天我读到的张词之一: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一般人读来,恐怕都会对词中“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这几句印象深刻,但是同时,又会有些 不明所以。文采是相当风流,想象是相当奇特。那么其中意义何在?难道其中的意义只是为了显露文采?文章的意义只在想象的瑰奇?乃至文学的价值只在描绘美景?这恐非张孝祥原义,而且如此作想、如此 赏诗总觉未能切中文学本质。感官意义上的赏诗,那还不如看看照片,更不如实地观察,又何必读些文字上的东西呢。因此,文学价值真正在于文字背后的东西。 这篇词的文字背后,就在于福柯所谓“看见不可见之物”。上阙张孝祥谓月姊,借他玉鉴,使其从高驻于金山上的从大江中涌起的白银阙般的金山寺上,透过夜里漫漫海气,看见“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 ”,这两者恰恰是福柯所谓“不可见之物”,故张孝祥敦请月姊借玉鉴一用。下阕“ 眇视万里一毫端 ”就象张一兵引福柯所说的“微观的、毛细血管般的力量”。张一兵是研究马克思哲学的,他所谈的带有其哲学背景,但张孝祥的“万里一毫端”则可以象征更多的“毛细”现象,普遍存在于这个世界和社会当中,不为普通大众所识。那么何人方能识得“不可见之物”以及“毛细现象”?这从张词中也有说法“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 ”,这就是一个屈原型的人格形象:突出的、独立的、高洁的人。然则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又当如何,张孝祥又岂能不知,从他个人的境遇,从之前历史人物的遭际,都促使他“回首”一望,望见什么?望见仙界三山,那些群仙笑他了,笑他何必看得太分明,邀请他一起归还,于是“挥手从此去, 翳凤更骖鸾 ”。 人,不管看见看不见,也不管看见什么,毕竟还是要豁达一些好。
1007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文学与经济学
热度 17 鹤梦白云上 2017-5-22 12:07
今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篇a href=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7-05-22/zl-ifyfkqiv6639036.shtml target=_blank《林毅夫:1988年以前,我也信仰西方经济学》/a,是他任教30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讲词。没有看全,对于其中他提到1988年那段事情,引发一点感想。divbr/divdiv据林毅夫自称,1988年他那时信西方经济学理论,却发现不符合中国国情,然后嘛他当然有所转变。其实,这件事,他认识到1988年见解有局限,并不意味着他后来的认识就一定对。当然,这里并非针对林毅夫个人。前段时间林与张维迎颇有一些争论,事关中国的产业政策。林未必完全正确,张也未必全然可取。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林、张都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是什么先不讲,不是什么倒很清楚,经济学家不是企业家,不是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只是理论到理论,这必然意味着,经济学家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divdivbr/divdiv要说谁最懂经济?一定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实践出真知。所以企业家是最有可能懂经济的。实际上,所谓经济学家,不过是研究企业家的活动,并给予理论总结的学者而已。这就象文学批评家是研究作家的活动并给予理论总结的学者而已。所以,所谓经济学家,实际上相当于对经济活动的解释者、鉴赏者、批评者、理论总结者,他们绝对不是经济活动的指导者,这就象文学批评家不是文学创作的指导者一样。所以经济学家,实际上应称作经济评论家。/divdivbr/divdiv经济学和文学类似,不属于物理、化学那样的自然科学,也不属于数学那样的形式科学。经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见解,不可不听,但绝对不可全信。两者都是对过去某一段时间和某一个地区经济学/文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带有时效性和区域性,带有理论家个人的偏见。如果说,一个原发地区的理论家对当地的经济/文学活动还可能有比较恰当的总结,那么外来理论的可靠性就很值得谨慎怀疑了。这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可见一斑,在中国革命中也广为人知。/divdivbr/divdiv中国当今的经济学家不过是经济评论家,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鉴赏者,不成功时的批评者,反正不是什么指导者。经济发展,交给连办个企业都没办过,连个城市都没执掌过的人去指导,这是很开玩笑的事。编一个程序,打一张桌子,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去做一遍,就会知道从设想到实现存在多大的距离。从没干过实事、从没下过基层的人不能当领导。当然,这里也并非反对理论价值。理论也需要随时调整,以适应现实变化,不仅中国如此,美国的经济政策还不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包打天下的经济学理论,就象没有什么包打天下的文学理论一样。/divdivbr/divdiv当年刘勰《文心雕龙》一出,那叫一个“体大虑周”,后人谈到此书都这么说,实际上呢,体大是不错,但根本就不虑周。比如,这么一大本书,居然没提到陶渊明。陶渊明在南齐刘勰那里不算什么突出的文学家,南梁萧统是最早欣赏陶渊明的,但也有所保留,欣赏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后来钟嵘《诗品》只给陶诗排了个“中品”。陶渊明现在这么出名,也只是因为宋代朱熹、苏轼这样的大人物鼎力推崇,后人才开始重视、欣赏的。诗歌鉴赏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我们今天只所以能够搬弄种种词藻评头论足,只不过因为千百年来古人的智慧和见识的积累所致。象刘勰这样的大批评家,其认识水平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这首先是因为他处于一定的时代当中,他是文学批评大师不错,但他生得太早,注定说错说漏,任何人都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其次,这是因为他是一个文学理论家而非文学创作家。杜甫,诗人,诗圣,也曾写过《戏为六绝句》这样的文学批评诗,就表现出高出常人的远见卓识和文学先锋性,这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是一个文学上的创作者,而非旁观的批评者。/divdivbr/divdiv文学和经济学的比较,有两个结论:牵涉到社会与人文学科的理论,常常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不管是谁提出的,别迷信任何人,特别是经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这种类型的;任何一个领域,总是从事于第一线的人最敏感,他们发表的信息常常最有价值。/divdivbr/divdiv这个时代,一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太少,另一方面无价值的信息太多。面对信息,怎样取舍,是个大问题啊。/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123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微写作1】发布会&看电影
热度 21 清风徐来 2017-5-19 14:33
管理学的核心,是人。人只要有愿望,就要行动。一行动,就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困在一个局里。所以,管理学,本质上就是教人“如何破局”。——摘自宁向东“001号知识发布会”演讲。 罗辑思维公司5月18号晚上的001号知识发布会我没看。不过事后看消息,得知将又有若干款新产品在“得到”发布,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开设的订阅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小标题:人人都用得上的管理学)。看介绍说,这个栏目精心选择了几百个中国人的工作场景,不讲理论,只讲破局的智慧。这栏目还蛮吸引人的,又让我蠢蠢欲动。不过又转念一想,已经订阅的若干专栏都梗阻在哪里让自己有些消化不良,再订阅一个,是不是要让自己变成屯积症? 没看发布会,是因为我去看《摔跤吧,爸爸》了。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片子真的很好看,全程2个多小时始终吸引着人,一直跟着它的情节,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哈哈大笑,直到剧终。印度国宝阿米尔汗再次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冷酷严苛、不苟言笑、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摔跤世界冠军而近乎疯魔的父亲。全剧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和励志的煽情。弱小者的成功逆袭,配上爱国主义的进行曲,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热血沸腾。 我查了一下,这部印度神剧在淘票票上38W+人的评分是9.7分,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分,超过了豆瓣评分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的9.6分。不能说它在故事性、情节性、艺术性上拍的比肖申克的救赎好,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部片子将创造一个令人瞠目的票房奇迹。
732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计划经济” 和 “托拉斯” 是差别很大的两种事物
gordon 2017-5-17 15:57
垄断资产阶级,向上下游延伸,但是到了末端,例如商业这块儿,不延伸了。因为效率不高。 计划经济是仿这种 形式,但它们两者本质还是不同的。 计划经济诞生了 线性规划,成为 MBA 课程的基础 线性规划 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 年,当时的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 康特罗维奇 )在《生产组 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类似 线性规划 的模型, .. ************************************************************************* 但它们是两种思路 洛克菲勒,他是会计,然后 “成本内化” 而已。 康特罗维奇 ,这种方法是一种数学方法 ************************************************************************* 学经济学与会计学哪个更好?? 当然实践是对的,科学带有数学,带有理性。带有一些冲动和共产主义性质 ************************************************************************* 工业经济分析,PDCA 这种,侧重的是经济活动效果。 会计分析,侧重的是经济效益。 统计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 ************************************************************************* 相对于以凭证为依据的历史成本,公 允价值获取的信息成本较高。会计信息要在成本和准确性之间找到一 种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平衡,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是公允价值运 用的行动标杆而绝非其目的。 ************************************************************************* 涉及到信息的事,实际上也没有啥标准,说实话
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凯恩斯主义在德国和美国
gordon 2017-4-24 14:20
一战结束后的 30年代 在德国,凯恩斯主义很适合 在美国,就人为制造波动,完全就是扯淡 你怎么知道把钱花在哪儿呢 ? 哈耶克的睿智就显现出来了 ********************************************************* 凯恩斯是为德国而生的一个人,《合约的经济后果》、《通论》 战后重建经济学,对德国很好使,麻烦就在于最后的投资怎么办? ********************************************************** 反正计委已经解散了,要不然的话,才麻烦呢 所以说,中国运气很好 其实现在才是它要结束的时候,但它已经结束了 作为一个机构,已经解散了; 这些年 只是作为经济政策存在。
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的经济学
gordon 2017-4-23 11:06
实际上,1840年的鸦片战争 和 1894年的甲午战争 可以合并 只是侵略者变了,被侵略对象没有改变 侵略者变了,从英国变成了日本。 侵略对象还是 自然经济 大清开国就是 民族国家vs 国际资本 ;荷兰人、郑成功 对它 很有威胁 只不过 从荷兰人变成英国人,英国人变成 日本人而已 大清还是那个大清 ********************************************************************************* 在甲午时期,斯密、穆勒、萨伊 他们是主流,主要是穆勒 初始,经济学的基础是哲学,穆勒是想寻求幸福, 边际学派是想寻求 现实生活中 实实在在的幸福 ********************************************************************************* 那时候,马尔萨斯、西尼尔已经不流行了,俾斯麦搞了 福利国家 进步主义思潮,斯密、穆勒 大行其道 马尔萨斯、西尼尔,是 19世纪70年代 边际学派 兴盛的时期,把他们又揪出来了 ********************************************************************************* 日本也不是因为英国,日本是因为法国 法国在当时 数理化已经非常强了,文学家 在法国已经无法立足了 ********************************************************************************* 拿破仑三世时期,文学家已经 无法在法国立足了 法国数学 比英国还强 所以, 你们也不用去穿越 ,就中国大陆现在 的知识水平 ,能比得上 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吗? 不说专项,单说社会的 “ 通识” ********************************************************************************* 你水平还不如 它,不要去穿越了 听哥一句劝,不要去穿越了 法国的力学和数学化程度,比英国要强大
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840年 以前的经济学
gordon 2017-4-23 09:42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 李嘉图 是个白左,李嘉图很有钱;替穷人说话,不替穷人办事。 李嘉图很有钱, 马尔萨斯是个穷人,是替穷人说话的。当然他说话不好听 ******************************************************************* 西尼尔《最后一小时理论》—— 因为运营成本的问题 1837年,英国纺织工人要求将每天的劳动时间由11.5小时缩短为10小时。西尼尔为工厂主进行辩护,提出工厂主的利润是11.5小时的最后一小时生产的,如果工作日减少一小时,纯利润会小时,如果减少1.5小时,总利润也消失,工厂就会倒闭,工人也找不到工作。 资本主义生产是有利于消费者,不利于生产者的。(不利于工人,有利于消费者,资本家拿走了利润。消费者拿走了使用价值) ******************************************************************* 在边际学派 崛起之前,主要就是 马尔萨斯、西尼尔 李嘉图和穆勒 把经济学搞乱掉了 ******************************************************************* 劳动还是效用 不是劳动,而是增量,而是效用。不懂微积分,理解不了 边际学派 不是劳动,而是效用。 我们即勤奋又懒惰,勤奋于 不思考猛干活儿,懒于思考。 学了微积分以后,就会抛弃“劳动价值论”了 ******************************************************************* 不是说劳动不好,而是它考虑的是效用,考虑的是增量 流行的意见,认为价值起源于劳动。 没错,劳动常决定价值,但只间接地决定价值;那便是增加或限制供给,以变化商品的效用程度。 ******************************************************************* 马尔萨斯在《论谷物法的影响》里,他说:“道德、政治上有许多问题,似与微分学上最大限与最小限的问题有相同的性质;在这类问题上,常有一点为效果最大的点,而在这点的两面,效果都渐渐减小。” 当然,把这一类偶然提到这种说法的著作包括在书目里面,并不是适当的。 注: 但这是数学 马尔萨斯,也没什么办法他。 只有像女子一样 吐他一口唾沫:“ 庸俗” ****************************************************************** 穷人思想的克星 ,马尔萨斯 我就爱看 “本身也是穷人” 写的书 例如 马尔萨斯,例如 刘易斯
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刘易斯到科斯
gordon 2017-4-22 10:29
他们都是普兰特的弟子 科斯很牛逼啊,相当于场的理论。 ************************************************************ 科斯很牛, 以前我根本就搞不明白科斯在讲什么 因为刘易斯的书好简单啊 科斯的书不好看懂,当然交易成本这个概念,谁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要引入? 我们不是一个随便的人。 ************************************************************ 普兰特很厉害,受两个人影响,一个是工业界的,一个是商业界的,这就是为什么刘易斯能写出那本书的原因。 普兰特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商人没有控制经济体系。 普兰特认为 对工商管理的研究不能首先关注如何经营,他之所以研究工商实务,就是为了理解它们为何而存在 。 他把消费者看作最终雇主,通过竞争机制来行使其控制权。 当时没有谁对 工商业实务感兴趣,除了哈耶克感点兴趣以外, ************************************************************ 当时,希克斯讲课很差劲,科斯不是经济学 本科,是商学本科。 1931年,由于罗宾斯的怂恿,希克斯才开始开设 高级经济学理论课程。 说实话,本科学经济学 没什么意义,当年就是研究生课程。(涉及到很多数学和统计学) 开本科生课程是为了挣你钱。 普兰特这一派对高级经济学没兴趣,只对应用有兴趣。 刘易斯、科斯他们是一批的,商学院毕业的。不是搞经济学的 罗宾斯、希克斯,他们是一批的 ************************************************************ 早年 伦敦商学院和 lse 在 普兰特的时代是一块儿的 后来 伦敦商学院才从 lse 分离出来 刘易斯上的也是商科,跟科斯一样 我说科斯水平这么菜,怎么被称为 伟大的经济学家 普兰特这一系 本来就是很离经叛道的 ************************************************************ 科斯学的也不是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而是 马歇尔的《工业与贸易》 他是 MBA 的学生 你懂的 刘易斯也是学商科的,但是刘易斯是普兰特的助教
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减税经济学 ——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
gordon 2017-4-19 21:48
经济学家一直在争论拉弗的观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之后的历史否定了拉弗关于低税率可以增加税收收入的预言 。但是,由于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事件更有利于供给学派。为了准确地评价拉弗的假说,我们需要在里根没有减税的前提下重演一遍历史,来看一下税收收入高了还是低了。不幸的是,这个试验是不可能的。 在 这个问题上,一些经济学家采取了中间立场。他们认为,虽然税率的全面降低通常会减少税收收入,但一些纳税人有时可能发现自己处于拉弗曲线不利的一边。在其 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对面临最高税率的纳税人实施减税, 减税可能增加税收收入 。此外,当考虑税率比美国高得多国家时,拉弗的观点也许更有说服力。例如: 20 世纪 80 年代初,瑞典一般工人面临的边际税率约为 80% 。这样高的税率确实严重不利于工作激励。研究表明,瑞典如果降低其税率,的确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看法不一致,部分是因为他们对相关弹性大小的看法不一致。在任何一个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越富有弹性,该市场上税收对人们行为的扭曲就越大,而且,更可能的情况是,减税将增加税收收入。但是,经济学家对以下一般性结论是没有争议的: 仅仅盯住税率并不能计算出税收变动会使政府收入增加或减少多少,后者还取决于税收变动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 中国情况比较特殊,中国人劳动时间本来就长,而且有些加班还不给钱 减税是否能 增加工作时间,这是存疑问的 更可能的是,减税增加了每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吧 ******************************************************************* 贷款买房是扭曲需求,提前消费了。 美国人在经济上比欧洲人更强,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工作得更多,这种差异往往被归因于文化差异:美国人想消费更多,而欧洲人想享受更多。 本质上,是增加他们的工作。但 中国社会有特殊之处,工作已经饱和了 ******************************************************************* 中国的问题,不是更努力的工作,而是更 smart 的工作 死马当活马医吧 ******************************************************************* 跟陈忠和 指导女排 和俄罗斯打的那场一样。 不是说有多凶很,而是笑一笑。 ******************************************************************* 里根政府第一任 预算局 局长 大卫·斯托克曼( David Stockman )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里根)曾亲自经历过拉弗曲线所描述的情况。他总是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我拍电影赚过大钱。”在那时,战时附加所得税高达 90% 。“你只能拍四部电影就达到最高税率那一档了。”他继续说:“因此,我们都拍完四部电影就停止工作,并到乡下度假。”高税率使人们更少地工作。低税率使人们更多地工作。他的经历证明了拉弗曲线。 ******************************************************************* 问题就在于 中国不是美国 ( 二战时候的美国,开玩笑 )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处于工作年龄的法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是 24.4 小时,比美国人多 1 小时。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法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减少为 17.5 小时,而美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增加到 25.9 小时。
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2:农业技术改进对农民来说是好消息吗 —— 中美贸易 ...
gordon 2017-4-19 01:58
据说,懂了需求和供给两个概念,就算是一支会说话的鹦鹉都能够成为经济学家,那我们就用需求、供给以及弹性这三个概念,来分析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民来说是个好消息吗?假设你是一个农民,靠种植小麦为生,你辛苦的努力,来通过亩产更多小麦来赚更多的钱养家糊口。突然有一天,中国农业大学宣布发明了一种新的杂交品种,可以让小麦的亩产量增加20%,那么这个消息对你来说,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 这里我们需要进行一下分析,而不是凭直觉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里面设计一些概念,边分析边说。核心都是基于下面这幅图 这幅图就是需求供给图,根据需求和供给的理论,随着价格的增加,销售商品有利可图,所以供给量会随之增加,而同时需求量会随之减少,他们中间的交叉点就是 平衡 点,在这个点上,市场上所有的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卖家卖出了东西,买家买到了东西,而且大家对价格和销量都非常满意。 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出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可以产出更多的小麦 ,于是也就愿意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供给更多的小麦,于是,表现出来的就是:供给曲线向右发生了移动:从S1移动到S2。 而 这种新技术的变化并不会改变消费者对于小麦的需求 ,所以需求曲线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那么这时,新的平衡点就出现了:原来的平衡点是3元/斤和800斤,而 新的平衡点就变成了2元/斤和810斤,那么这时我们来看看农民的收入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从3×800=2400元变成了2×810=1620元, 于是,有趣的结论出现了—— 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农民收入的降低 。 ********************************************************************** 为 什么会有这个结论呢,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就是:需求价格弹 性= / ,其中P是价格,Q是数量,这是利用中点法推出的公式,就不细解释了,需求 价格弹性得出的数值,说明了价格变化对于需求变化的影响,反之亦然,如果弹性小于1,则说 这个需求缺乏弹性,即对于价格的变化,反应不明显 ,如果弹性大于 1,则说这个需求富有弹性,对于价格的变化反应明显。 对于小麦来说,首先这种物品比较便宜,其次它有较多的替代品,所以这种商品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需求量对于价格的变化反应不明显),表现在需求曲线上 就是很“陡”,于是也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 那么, 为什么新技术带来了农民整体收入的降低,大家却还是去使用先进技术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了竞争的核心,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使用新品种生产并销售会 带来更好的总体收入,因为每个农民对于整体价格的影响毕竟是微乎其微的,但如果所有农民都使用新的技术,那么就会带来上面描述的总体收益减少的现象了。这 其实也说明了为什么技术越来越进步,人们被越来越鼓励离开农业的原因,因为食品需求缺乏弹性,所以技术进步只会让农民的收入变差,那么只能通过用更少的人 来分享来保证个体收入。 ************************************************************************ 大学扩招可以提高你的收益吗? 错,只会提高你的成本,让你变得更糟糕。 但是会 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品 的品质。 毕竟受教育的劳动力多了嘛,产品品质 自然会提高一些。 只是对公共有利,对你个人是不利的。( 你填了社会的坑 ) 产出有弹性的商品,例如 智能手机这类的,这需要研发能力。 ************************************************************************ 跟文艺界 明星一样,赢者通吃。 ************************************************************************ 那美国应该和中国贸易吗? 在经济好的情况下,应该是, 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就会改变产能,生产牛肉的产能 转变为 生产土豆。 当然交易更好,但是牛肉卖不出去呀。 ************************************************************************ 其实经济不好,美国比中国还难过, 土豆怎么都有人要,生活必需品。 但是经济不好,牛肉就没人要了,要转产,折腾来,折腾去。 ************************************************************************ 片面的强调技术进步,而不考虑风险,是不完善的。
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1: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 中美贸易 ...
热度 1 gordon 2017-4-19 01:48
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提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中第五条: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是一条很有意思的理论。举一个例子来看看就知道了。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牧牛人和一个种土豆的农夫,他们都可以生产牛肉和土豆,但他们两个的能力有所不同,牧牛人是个强人,他生产土豆和牛肉的能力都要强于农夫, 在这样的生产能力下,为了自给自足,农夫每天花 8 小时生产 4 单位的牛肉和 16 单位的土豆,而牧牛人每天花 8 个小时生产 12 单位的牛肉和 24 单位的土豆。 可以看出,牧牛人生产两种商品所花的时间都强于农夫,那么如果牧牛人与农夫交易的话,其结果如何?不论哪种商品,牧牛人自己做肯定都要比农夫成本低,那么交易中牧牛人是否吃亏了呢? 这里假设牧牛人以 1 单位牛肉换 3 单位土豆的价格,与农夫进行交易,前提是农夫只生产土豆,而他则减少土豆的生产,将更多的时间用以生产牛肉,每天交易 5 单位牛肉,那么结果及比较是怎样的呢? 结 果已经很明显了,通过贸易,农夫和牧牛人每天所能拥有的牛肉和土豆都增加了,这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牧牛人很强(生产成本低),但在交易中他同样能 够得到超出自己能力的收益,也就是说, 再强的人,通过交易也可以获利 ,能力弱的人也可以获利,这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共赢”。 ***********************************************************************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先引入几个概念: 1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上面的例子中,牧牛人就是拥有绝对优势的一方,他生产土豆和牛肉的投入都比农民少。 2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上面的例子中,牧牛人生产一单位牛肉所需要的时间是 20 分钟,而这 20 分钟如果他用来生产土豆,则可以生产 2 单位,那么他生产 1 单位牛肉的机会成本就是 2 单位土豆,以此类推,可以得出农夫和牧牛人的机会成本 3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牛人生产 1 单位牛肉的机会成本要低于农夫, 他在生产牛肉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农夫生产 1 单位土豆的机会成本也要低于牧牛人,他在生产土豆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可以在生产所有物品上都拥有绝对优势,却不可能在生产所有物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而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就是基于比较优势 的,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于是交易就变得有利可图了, 其奥妙就在于,用于交易的商品,其价格一定是低于自己生产的机会成本的 ,例如对于农夫, 他买 1 单位牛肉需要付出的代价是 3 单位的土豆,而如果他自己生产,则机会成本是 4 单位,这中间 1个 单位的差值,其实就是他在交易中获得的利益,反之,对于牧牛人也一样。 这其实就是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利,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是利益最大化的。 这里面其实还有个定价的奥妙,也就是前面没讲的, 为什么牧牛人给出的价格是 1 单位牛肉换 3 单位的土豆呢? 其实这也是跟机会成本息息相关的,牧牛人生产牛肉的机会成本是 2 单位土豆,农夫生产牛肉的机会成本是 4 单位土豆,那么这个定价一定是在 2 ~ 4 之间的某个数值,这样双方都能获利, 如果定价低于 2 单位土豆,那么大家都会去买牛肉 (因为这个价格低于两个人的机会成本),如果定价高于 4 单位土豆,那么大家都会去卖牛肉(因为这个价格高于两个人的机会成本),但事实是这是个两个人的交易,必须有一个买方一个卖方,不能都是买方或者都是卖方,这就是定价的道理。
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扩招以后,我们应该读大学吗?
热度 2 gordon 2017-4-18 06:05
美国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 尽管大学教育的净现值是正数,但它并不是很大 。 为什么进入大学的财务报酬不是很高? 在美国,对于大多数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是很容易的。换句话说,大学教育基本上是自由进入的投资。 在自由进入的市场,我们应该期望得到零经济利润 。 当然,一个低的经济报酬并不意味着你不该完成你的大学学业—— 除了未来的收入增加,大学教育还提供了很多其他的益处。 ***************************************************************** 想发财,你首先要变得聪明。 你本身就不聪明,还想发财, 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 何为“零经济利润”? 当厂商进入某一市场时,它希望其投资可以获得报酬。零经济利润表明厂商的投资获得了正常的(即竞争性)收益。 正常回报作为资本使用者成本的一部分,是指厂商使用这些钱去购买资本而没有投资于其他用途的机会成本。 因此,获得零经济利润的厂商 将其资金投入其他用途是一样好的 ,它的资金获得了竞争性回报。 因此,这样一家厂商已经表现足够好,应该继续经营。然而,如果不能预期到将来其财务状况可能会改善,一家经营利润为负的厂商应该考虑退出市场。 ***************************************************************** 就是 你跟 卖早点 蒸包子的,没啥区别 。(就是起早贪黑,挣点这钱) 就是你读书读的好的话,可以读。 读的不好的话,就不用读。
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战后重建经济学 —— 从斯密到穆勒
gordon 2017-4-17 10:46
大多数的事,都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 斯密提出一个概念,而穆勒是看着 大英帝国 成为全球霸权的 穆勒没有提出什么概念,而是给出了一个解释,提供了大英帝国当时人们 心灵上的一个慰籍。 众所周知,穆勒是一个少年天才;穆勒提出的东西,直到 杰文斯 才发生动摇。 ********************************************************************** 战后重建经济学 对于穆勒来说, 战争造成的损失,本来我们就是要破坏的。 所以不是什么问题。 普法战争赔款,对于法国来说,也不是事。 早期的中国,重建能力比较低,实际上,中国并没有经历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破坏战争。 中国和欧洲列强的战争基本上是一面倒,所以破坏性并不大 。就是个赔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入侵,才有了战后重建问题。 冷战时期的对外援助,并非 白花钱,而是学会了援建和战后重建。 这是一种能力。 中国落后的根源其实在我们自己 ,不具备现代性。 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达到法国的水平。 ************************************************************ 没有国内市场保护,就没有现代的企业,现代社会企业的作用比研究机构的作用要大。
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骗子经济学—— 为什么通货膨胀不能刺激就业?
热度 3 gordon 2017-4-17 03:13
1971~1975年间,罗伯特卢卡斯 发表了几篇重要的文章,将约翰穆特的理性预期思想运用到经济周期的货币理论研究中。 以往的研究是在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率上升必然导致失业下降和经济增长。 但是该理论的假定前提是工人和厂商获得的信息不完全,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例如,通货膨胀率上升被假定为会提高工人的工作意愿,因为工人不断得出错误的判断,认为他们工资的实际购买力超过名义工资。 罗伯特的理论认为 人们的预测是理性的,他们只是暂时被货币现象所迷惑 (理性预期并不等同于完全的信息或完美的预测。) 特别是,货币供给的非预期增加和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只能使工人暂时错误地认为他们的实际工资水平上涨了; 与此相同,生产者暂时相信他们卖出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了。 由于这些原因,货币刺激造成经济的短暂繁荣, 但是不久人们就认识到他们的预期错误,于是经济繁荣的趋势就此终止 。 以前的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永久均衡意味着货币当局在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修改过的理论所包含的政策含义与以往的理论极不相同,因为货币政策只在人们没有预期到它的影响时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 在经济收缩时多发货币、在经济扩张时少发货币的政策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 。 罗伯特卢卡斯 1995 诺贝尔奖 ******************************************************************* 实行不规则的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刺激经济发展的最简单方式,虽然短期内这种方式能够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 本质上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 因此卢卡斯理论的重要政策含义在于中央银行应该放弃调控经济周期的思想, 中央银行应该致力于实现维持稳定的低通货膨胀率的长期目标。 ******************************************************************* 如果光发货币就能刺激经济增长,那我们都躺在家里,光发货币好了。 它就是个激励工具
2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舒尔茨 《穷人经济学》 —— 梭罗 《瓦尔登湖》
热度 2 gordon 2017-4-14 13:49
 在此,我首先要澄清经济学界的两个错误观点。 经济学界的错误   经济学界内存在一些 理解上的错误 :    第一个错误 是认为标准经济理论不适用于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一些经济学家转而从社会学或文化角度解释低收入国家的落后贫穷。幸运的是,这种趋势正在扭转。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标准经济模型同样适用于解释低收入国家面临的稀缺性问题。    第二个错误 是 对经济历史的漠视。古典经济学被鄙为没有生命力的理论。古典经济学建立的时候,西欧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李嘉图时代,英国家庭的劳动收入也主要 是用来购买食物。在李嘉图的经典之作出版时,马歇尔说:“英国工人的周薪还不够买半蒲式耳小麦”。在印度,许多人仍生活在李嘉图那个年代的阴影之下,印度 一个农民每周赚的钱还不够买两蒲式耳小麦。 理解过去人们如何从贫困中走出有助于理解当今低收入国家的问题。 ************************************************************************************* 我并不同意 舒尔茨 对 谬尔达尔的批评 一般化的,标准的经济学理论,虽然玄妙,但不解决现实问题。 ************************************************************************************* 钱学森在1980年出版的 《土岩爆破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爆炸力学要处理的问题远比经典的固体力学或流体力学复杂,似乎不宜一下子从 力学基本原理出发,构筑爆炸力学理论。近期还是靠小尺寸模型实验,但要用比较严格的无量纲分析,从实验结果总结出经验规律。这也是过去半个多世纪行之有效的力学研究方法。” 有些现象或问题的研究,可以借助或采用现成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和方程; 然而,更多的复杂现象或问题,无法利用现成的数学方程来表述 。 ************************************************************************************* 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走进了丛林 ************************************************************************************* “ 标准经济理论不适用于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理论。 ” 偏见有时候蕴藏着 深刻的真理。
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发展经济学:电子产业的转移
gordon 2017-4-11 02:42
电子工业发源于 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到了70年代中期,对于集成电路和其他电子设备的需求突飞猛进,厂家开始在海外寻找能够成本更低廉地承担部分经营环节的地方。 集成电路的生产有四道工序。 对于电子厂而言,既要满足激增的需求,又要将这些工序都放 在加利福尼亚、日本和类似的地点进行生产,已经日益成为昂贵的事情 。公司决定将组装、测试工作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又听从指挥,并且有能力学习工作所需具备的相对简单的技术的地方。电子和其他工业转移的最初受益者,是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即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 在马来西亚,槟城由于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会讲英文的劳动力,吸引着外国投资者。 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在槟城和马来西亚其他城市中,制造64K 晶片和其他电子元器件的工厂兴盛一时。 马来西亚这个中等收入国家,过去以出口橡胶、锡和棕榈油著称,这时却成了仅次于日本的位居世界第二的电子元器件大国。 工厂几乎都为外国人全资所有,他们不在马来西亚购买或出售其商品和服务, 只是在马来西亚进行较为简单的加工过程 。 被宽松的税收减免和1971年月平均工资仅为30美元吸引来的公司,到了1980年,成本由于月工资增至120美元而上升,这种上升只有一部分能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以消化。 同时, 80年代技术的提高 ,使得集成电路更为复杂和小型化,造成手工劳动的工作量减少。 非熟练工人的就业 那一时期在马来西亚和其他从事电子器件组装的发展中国家中 大幅度下滑 。 但是,技术的提高及发展中国家持续的成本压力,最终使得部分比较复杂的加工过程转移到了工资较低的国家。 随着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工资的提高,公司将它们的劳动密集型作业从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迁到了亚洲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泰国。 在这个外国投资的第二浪潮中,一些迁移企业的经营是属于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公司的 : 槟城的电子工业得到了新生 。现在,它比过去较少地使用非熟练技术工人,而更多地使用熟练技术工人,并且为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范围更广泛的产品。 ************************************************************************** 实际上, 如果把 香港看作中国的一个经济特区的话 ,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远。 而且美元超发以后,70年代美国加息 和中国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 这一部分美元呢,并没有回流美国,而是 北上 中国大陆了。 香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即提供了 工业和销售市场,也提供了资金。 ************************************************************************** 联想以前就是在香港 “设 厂” 的 ************************************************************************** 中国有一个特点,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太具备的,就是 技术升级的能力 其它发展中国家,人口素质导致,技术一升级,就搞不定了 ************************************************************************** 台湾也很强 ,台湾背靠中国大陆, 成为一个技术源头。 香港成为一个金融中心。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
热度 2 gordon 2017-4-9 20:09
经济学这门学科在讲什么? 没有人知道 钱颖一、张五常 都在东拉西扯,不知道在说什么 ************************************************************************* 很简单,看两本书 1、德布鲁《价值理论》 2、 《博弈论 与经济行为》 冯诺依曼和 摩根斯坦 ************************************************************************* 主要看 《博弈论 与经济行为》 ,这是经济学的数学方法 首次摆脱 微积分的传统 关于经济学的 观测数据问题 这本书,是这么处理的。 把 经济学类比 为 天文学 ************************************************************************* 冯·诺依曼 在物理学上的造诣,尽可放心 他写过一本书 《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虽然他是研究量子力学的,但没办法,也得吃饭 。 后来在阿伯丁干 弹道去了。 以为德国人都懂得造 “巴黎大炮” ************************************************************************* 德布鲁是法国人,以前是学数学的,受布尔巴基学派影响 后来有一个洛克菲勒特别研究生名额,然后他就去了美国 1962年,任加州伯克利 经济学教授;1975年同时任该校的数学教授 ,至今
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gordon 2017-4-9 15:06
科学是测度与分析可观测现象的普遍方法。科学方法的普遍性在于它对可观测现象分析的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精炼统一的理论往往产生于人们对实际观测现象分析的累积之中;而有效的理论一方面对人们分析了的现象之外具有解释与预见力,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新观测现象的评判。 理论的创立过程多种多样,但大都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被理论所解释现象的可重复性以及其独立于特有观测样本的一般性,则构成判定理论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为此,科学既需要有相当的客观性以取得多数人的共识, 又需要有高度的明晰性以具有被证伪的可能性 。 我们也可以把科学看作一种具有风险的竞赛。 现有理论在试图解释及预测新现象时面临被证伪的风险,幸存的理论则将面临下一轮的挑战 。构成这些挑战的批判则是科学的生命线,即所谓的不破不立。 我们还应看到,科学作为人类智慧之结晶,其发展与人及其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例如,人们观测实际现象的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用于观测的手段或工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都决定了科学的发展历程是充满曲折反复的螺旋上升过程,而不是尽善尽美的平滑趋势过程。 比如牛顿的理论,就受到爱因斯坦的挑战。 例如心理学、脑科学,没有“脑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发展,是根本搞不定的。 *********************************************************************** 诚然,经济学所属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质的差异。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自身的社会行为,而不是其它的外在物之行为。 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自己也是被研究对象。 另外,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这些都使经济学显著有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发现各学科间的一些共性。例如,用于分析实际数据信息的基本手段就具有学科间的通用性。 基于这些共性,我们认为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点是适用于经济学及经济计量学的。 科学试验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必不可缺的手段。 社会科学很多数据,是观测数据,不是实验数据。 还是得做实验。(有一个试点比较好)
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学 “泰山北斗” 的地位(转)
热度 1 gordon 2017-4-7 15:02
  我是1951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的,1955年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陈振汉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研究经济史的领路人。从1951 年我进入北大到2008年陈振汉先生逝世,我们作为师生和同事相处了58年之久。陈振汉先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方显廷先生长期执教于南开大学,是陈振 汉先生的老师。   我没有见过方显廷先生,但我不仅从陈振汉先生那里了解到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和方显廷先生的学术成就,而且也了解到方显廷先生的人品和治学态度, 使我很早就对方显廷先生十分仰慕。商务印书馆在2006年出版《方显廷回忆录》之后,立即准备出版6卷本的《方显廷文集》,原来是请陈振汉先生撰写序言 的,但陈振汉先生这时已卧病在家(2006年他已94岁高龄了),他嘱咐我代为执笔,我应允了。这篇序言,既可表达我对方显廷先生这样一位学术界前辈的崇 敬与仰慕,又可作为我对我的老师陈振汉先生的纪念与追思。   方显廷先生的早年生活是很艰苦的。据他在回忆录(《方显廷回忆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中的记述,他原籍浙江宁波,1906年他3岁时 家里遭了一场大火,一切尽化为灰烬。7岁时,父亲病故,家业衰败。他在家乡只受过初等教育。14岁那年(1917年)经亲戚介绍来到上海厚生纱厂当了学 徒。厚生纱厂的经理是著名民族企业家穆藕初先生,他同时也是学徒们的师傅。由于方显廷先生刻苦学习英语,英语程度较高,所以只做了半年学徒,就被调到办公 室工作。他工作出色,得到穆藕初先生赏识。1921年,方显廷先生18岁,在穆藕初先生资助下,赴美国继续学习,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读预科,在纽约大 学读完本科,获学士学位,再进入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25岁。第二年(1929年)他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陈振汉先生 是1931年考进南开大学经济系,1935年毕业的,在这段时间内受业于方显廷先生。   陈振汉先生多次和我谈起,方显廷先生的治学方法有着明显的特点,可以归结为经济理论、经济史研究、统计学三者并重和交融。经济理论被认为是经济 研究的基础,如果经济理论缺乏深厚的功底,研究难以深入,更难以有新的见解。经济史研究,是指研究者应当具备广博的经济史知识,因为现实经济中的重大问题 绝不是凭空出现的,总有其历史的渊源以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脱离历史背景去进行研究,往往难以认清规律,难以作出清晰的判断。而统计学,则被认为 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论基础,如果不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结论通常是缺乏依据的,或者会误导研究者得出错误的结论。陈振汉先生自称他在治学方法上受到了 方显廷先生的影响,所以多年来一直强调把经济理论、经济史研究和统计学三者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性。陈振汉先生还说,这也是南开大学经济系和南开大学经济研究 所多年坚持的治学方法。从方显廷先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处处看到经济理论、经济史研究和统计学三者的融合。   方显廷在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期间,受过严格的西方经济学训练,功底十分深厚。他在耶鲁大学的博士论文,题为《英格兰工厂制度之胜利》,赢得 了国外学术界的好评。据方显廷先生在回忆录中所述,19世纪中期前后的英国工厂组织,传统的分类方法是按照个体手工工匠、家庭作坊制和工厂制度来划分的, 而方显廷先生在博士论文中则按照另一种划分方法,即按照手工艺人、商人雇主和工厂制度分类,这种分类主要突出了商人雇主在工业化初期的作用,工厂制度的胜 利实际上也就是工厂组织取代商人雇主制度的胜利。(第47、135页)这篇博士论文不仅可以看成是工业经济史研究的成果,而且也可以看成是企业组织理论的 一项突破。   方显廷先生回国以后,除了对欧洲经济史继续进行研究以外,他的主要研究领域转入了中国近代工业史和中国近代地区经济发展史。在这次出版的6卷本 的《方显廷文集》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工业史和中国近代地区经济发展史方面的著作。1934年由国立编译馆出版的《中国之棉纺织业》是方显 廷先生的力作,也是第一本对中国棉纺织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尤其是在该书中专门论及中国棉纺织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阻力以及今后的 发展前途等章节,反映了方显廷先生对国民经济中这一重要产业的远见卓识。   在有关中国近代地区发展史方面,方显廷先生由于长期执教于南开大学,所以把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重点。他所撰写的《天津地毯工业》、《天 津织布工业》、《天津针织工业》、《天津棉花运销概况》、《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等,都是在广泛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方显廷先生在回 忆录中写道:“我发现为三四年级学生讲授好3小时的经济史课程不难,但是要充分准备一份关于天津地毯工业的报告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第71页)尽管 这项研究在方显廷先生从事之前已由南开大学的其他研究人员做过,方显廷先生认为:“但是所收集到的情况完全不够充分。我不得不多少重新开始这一工作。首 先,对这一工业进行概括的了解;然后,到天津不同地区亲自去参观那些用手工编织地毯的作坊。”(同上)正因为有了详细而认真的调查,才完成了《天津地毯工 业》这样一本专著(1929年出版)。   对于华北的乡村工业发展,方显廷先生选择了河北省高阳的织布业作为研究对象,题目定为《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这是同方显廷先生的 博士论文有相当密切联系的,因为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在那篇博士论文中,方显廷先生用商人雇主制度作为工业化初期的分类形式之一代替了传统的分类方法中的 家庭作坊制。商人雇主制度使工业化初期的商人雇主的作用更加突出,反映了商人资本在活跃城乡经济和以供给工具和原料、订货和包销等手段成为乡村工业的实际 控制者,从而说明了华北地区的乡村工业距工厂制度的建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方显廷先生的经济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领域,这就是对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经济建设途径的探讨。方显廷先生早就认为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对前途 充满信心。1941年至1943年,他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邀请,到美国进行访问,访问期间先在哈佛进行研究,半年后去华盛顿的战时经济委员会(后改称 国外经济管理局,以后又改称为国外开发总署)做研究工作。据方显廷先生在回忆录中所述,这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拥有好几百名雇员,其中包括一些专家,调查分 析研究亚洲国家经济状况。战后中国经济如何重建,是该组织研究项目之一(第138-139页)在这期间,即1943年12月4日至14日,方显廷先生由美 国去加拿大魁北克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八届会议。与会者有来自美国、英国、苏联、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和泰国的150位代表。(同上书,第 141页)这次会议对中国在过去6年来(1937-1943)抵抗日寇侵略战争之举表达敬佩之意,会议一致同意有必要废除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同西方列强签 署的不平等条约,一致赞成将台湾归还中国,允许朝鲜独立,惩罚日本战争罪犯,解除日本武装并支付战争赔款等(同上)。   关于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的经济重建问题,方显廷的经济观点和政策建议,见文集的第3卷(《中国战后经济问题研究》等)、第5卷(《现代中国的经 济研究》、《中国经济危机及其挽救途径》、《胜利后的中国经济》等)。他的基本思路依然是中国必须早日实现工业化。20世纪30年代他是这样主张的,20 世纪40年代后半期他仍坚持这一观点。   把凯恩斯经济学介绍给中国学术界,是方显廷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贡献之一。这同他自1939年起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主持工作和1941年在 哈佛大学进行访问、研究有关。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于1936年2月。凯恩斯在这部著作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对西方 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凯恩斯革命”,但又是双重意义上的“凯恩斯革命”,即一方面是经济理论的革命(以有 效需求不足理论代替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论),另一方面是政策意义上的革命(以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政策代替传统的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参看厉以宁:《宏 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出版社1977年版,第109-119页)方显廷先生抗战期间在重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主持工作,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研究 所之所以将培训研究生的方向选定为经济理论和货币问题,是受到1936年2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议员出版《货币通论》之后兴起的‘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第111页)稍后,方显廷先生到了美国,他在哈佛大学进行访问和研究时,同一些美国经济学家接触,更深入地了解到“凯恩斯革命”的影响。他在美国设法为 研究所通过海运,并通过滇缅通道运来一批关于“凯恩斯革命”的最新书籍。20世纪40至50年代,南开大学能成为国内在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方面处于前列的 高等学府之一,同方显廷先生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1947年,方显廷先生应联合国的聘请,在联合国及亚洲远东经济委员会(ECAFE)工作,任调查研究室主任,具体任务是研究亚洲及远东地区各 国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编辑《亚洲及远东经济年鉴》。该委员会原在上海,1949年1月迁往曼谷,那年方显廷先生46岁。1964年他61岁时从联合国 机构退休。但紧接着又担任了亚洲经济发展及计划研究院副院长。这是一个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要提供资金的、以研究亚洲经济发展和培训亚洲及远东地区各国企 业家、银行家和政府官员为宗旨的机构。方显廷先生在这里工作一年后便离去,过着自己向往的清闲退休生活。但不久他又被聘为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 授,1971年再度退休,从此去瑞士定居,安度晚年。   从1947年进入联合国机构工作起,到1971年自新加坡南洋大学退休为止,将近25年的国外生活,使方显廷先生的研究方向发生了一个转折,即 从专心致志研究中国工业化转而关注东南亚经济发展。在这些年内,他撰写了一些有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收集到这部文集的有:《太平洋各国经济问 题》、《新加坡的小型工业》、《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策略》、《亚洲及远东地区工业品出口的发展》等。但他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编辑历年的《亚洲及远东经济年 鉴》上。这套年鉴很有价值,它见证了这一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是如何一步步从衰退趋于复苏,再迈向成长和繁荣的。   方显廷先生是一位爱国者。即使他在联合国机构中工作多年,后来又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但他始终忘不了祖国的工业化,忘不了祖国内地的经济建 设。据方显廷先生在回忆录中所述,《亚洲及远东经济年鉴》的内容自1953年起有所改动,即“《年鉴》对于中国内地的发展给予更为透彻的报道”。(第 175页)   此外,1953年11月出版的《亚洲及远东经济季刊》(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下设刊物,创刊于1950年)上,发表了方显廷先生撰写的 《1949-1953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一文,引起了国外经济界的注意。方显廷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引用了中国政府公布的许多数字,他用这些数字说明中国 经济恢复的速度是惊人的。文章中写道:“生产的恢复受益于多种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无疑是和平与秩序的恢复。”文章还肯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期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制度的改变对于自1949年以来经济的恢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关于在过去几年过程中,中国经济框架的改变对生产的 恢复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一判断应当是中肯的。”   6卷本的《方显廷文集》出版了。这里记录下方显廷先生一生的主要论著。国内人士尽管过去对方显廷先生的学术贡献了解不多,但我深信,历史是公 平、公正的,只要认真阅读了《方显廷文集》中各个时期的著述,就一定会了解方显廷先生为人处世的原则、治学方法、学术成就,以及在经济学和经济史领域所作 出的贡献。
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 发展史(转)
热度 1 gordon 2017-4-6 23:35
《国富论》一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好评如潮,不仅对当时的英国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其影响力越过英吉利海峡陆续扩散到大陆欧洲的其他国家, 但是,随着以李嘉图为代表的一批人对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纯粹化和抽象化,斯密《国富论》的影响日渐式微,而在《国富论》发表半个世纪的 1826年前后,李嘉图显然已经取代了斯密成为政治经济学舞台上的主角。约翰·穆勒在他那部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国 富论》的很多部分已经过时,而且整个说来是不完善的。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自从亚当·斯密的时代以来已经脱离了襁褓期。”②穆勒的这个说法不仅呈现出 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此后几十年里学术界对待《国富论》的评价的基调。虽然,即使是在1876年伦敦政治经济学俱乐部由格拉德斯通 主持的《国富论》出版100周年纪念宴会上,知识世界的祝辞的大部分也是由关于《国富论》的方法和意义的对立观点和对立解释构成的。 在出版后的头一个世纪里,对《国富论》的评价发生了由高到低的重大变化。其原因如果仅从学术活动本身寻找,则主要是李嘉图开启了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维度, 即通过严格的假设及变量控制,把理论分析界定在相对较为专门和具体的经济活动领域,再通过构建经济模型来对经济活动的趋势做出解释。这种尝试显著提高了政 治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能力,从而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意识。正是李嘉图时代那些经济学家的努力,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转向经济 分析科学的发展道路。这个变化在某些人看来是经济科学的福音,而另一些人则将其看做是经济学发展走向歧途的开始。   李嘉图的工作,改变了学术界对待《国富论》的态度。即使有一些学者仍然重视《国富论》这部作品,他们也多半已经不再关心《国富论》真正的问题意识和学 术上的根本特质。注意力集中在《国富论》的一些可被形式化和模型化的方面。《国富论》中那些难以被形式化的历史学特点和道德哲学性质都被轻率地忽视了。 人 们不再理解,甚至开始讨厌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可作多样性解读的综合性,将其视为理论不成熟的表现 。 而到了边际革命以后的时代,《国富论》与新发展起 来的经济学体系之间如何衔接成为一个时代的基本学术问题,其结果是旨在追求经济活动功能合理性的新古典经济学 完全无法理解斯密著作中以阐明价值合理性为主 题的思想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不能给予其正确的评价和认识。一直到莱昂纳尔·罗宾斯在1932年发表的长篇论文《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旨在从本质上划清经 济科学与道德科学的界线,将经济学定义为一门以研究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任务的实证科学。至此,在经济学里,斯密《国富论》所致力于保留的历史因素和道德因素 被彻底剔除,李嘉图所开创的传统最终取得了支配性地位。 ***************************************************************************   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的时间里,《国富论》在作者的祖国受到的多半是出于礼貌的尊敬,其实是忽视和冷淡,而在欧洲大陆,则遭到了粗暴的质疑。 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布伦塔诺、克尼斯、翁肯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对《国富论》的批评,这些人认为《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存在重大的、不可调 和的内在矛盾,并断言存在“斯密问题”。他们甚至怀疑斯密是盗用了法国重农学派的思想和理论才得以写成《国富论》的。虽然后来坎南等人的文献挖掘工作证明 《国富论》所具有的毋庸置疑的原创性,还亚当·斯密以学术上的清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斯密的名声还是受到这种捕风捉影做法的贬损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恢 复。很有可能正是受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的影响,使得熊彼特不恰当地贬低了《国富论》的价值。 他的《经济分析史》条分缕析、旁征博引,以超人一等的气势对历 史上的经济学进行了点评。或许是受到历史学派的影响,在这部三卷本的大型学术史书中,斯密被摆在一个很不显眼的位置上,与众多的无名之辈置于题为“顾问行 政官和小册子作者”的一章中,相反,他对于杜尔阁则辟出专章讨论。即使是为数不多的论述中,熊彼特对斯密的评论在语调上也颇为不屑。他认为,“《国富论》 中所包含的分析思想、分析原则或分析方法,没有一个在1776年是全新的。”③熊彼特还用他惯用的冷嘲热讽语调对斯密的贡献进行评论:“《国富论》不含有 真正的新思想。”熊彼特认为斯密的成功一则由于他对别人观点的处理技巧,一则因为对读者需求的把握,当然还有机遇,并不是他的思想有什么创新或者斯密自身 的智力水平的出类拔萃。甚至,熊彼特不无忌妒地说,《国富论》一书的巨大成功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对于这种类型和这种水平的著作(它完全没有《论法的精 神》一书所具有的那种优雅气质)来说,我认为这可以称作是奇观。”④他认为,在斯密的著作中,“如果抽掉这些前驱者的思想,是否还能剩下斯密的思想,是很 值得怀疑的。”⑤总之,在熊彼特看来,斯密不过是一个伟大的折中主义者,是一个出色的转述者和综合者。《国富论》不包含丝毫的真正的新观念,斯密甚至只是 一名二流的经济学家,遑论在总体思想史上的贡献。熊彼特的这个评价大概可以看作是欧美著名的经济学家对斯密最为冷酷的评价了。 ***************************************************************************   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宣告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加之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激烈批判,斯密几乎成为过时的人物。借用芝加哥 大学的著名教授、诺贝尔经济科学奖的得主乔治·斯蒂格勒在格拉斯哥大学举办的《国富论》发表20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斯密的思想 “进入了长达30年的意识形态放逐状态”。   在《国富论》发表一个半世纪以后的20世纪30年代,一方面是经济科学迅猛的实证趋势,一方面是凯恩斯主义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崭露头角,这部作品在经济学中已经不再有什么生存空间了。事实上,除了经济思想史家,在知识界已经很少有人再认真对待《国富论》这本书。   但是,世事难料,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凯恩斯主义遭遇到了滞涨等现实问题的困扰,其在政府和知识界的影响力开始走向衰落,经济自由主义开始抬头。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国富论》的兴趣逐渐恢复。   1976年,在英国格拉斯哥等地举行的《国富论》发表200周年纪念活动所具有的人气是空前的,其影响大大超出了斯密研究界,而波及到西方的学术思想界。萨缪尔逊、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等经济学界大师级人物异口同声地给予亚当·斯密以最大程度的颂扬。
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不涉及 价值判断 —— 对一些根源性问题的回答
gordon 2017-4-6 23:09
一门学科在讲什么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事情。 经济学并不涉及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不是我们不研究,而是我们研究不了。 ************************************************************************************ 科学,就是明辨正确的概念,然后是正确的方法。(霍布斯) “理性不像感觉和记忆那样与生俱来的,也不像慎虑那样单纯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通过辛勤努力得来的” 其步骤首先是恰当地使用名词(辨别概念),再使用一种良好的,有条不紊的方法。(这个方法,指的是笛卡尔的方法,霍布斯受笛卡尔影响很深。) 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纯粹经验的产物,霍布斯把这叫做“谨慎”。理性是通过辛勤努力得来的。 ************************************************************************************ 经济学不涉及心理学 虽然,经济学现在有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但仅仅是交叉学科而已。(两门学科都是仿物理的,交叉学科基本上就属于应用了。) ************************************************************************************ 冷热是主观感受,但是温度则是温度计的性状(示数)是客观现象,这两者只是相关,并不相同。一个身体强壮的人10摄氏度觉得热,一个身体虚弱的人10摄氏度觉得冷。 作为人,我们根本无法精确把握冷热程度,因为冷热不是性状,无法定量。于是热力学第零定律将冷热程度表述为温度,并将温度计的性状表征为温度的示数。所以力与温度都是人构造出的概念,现实中并不存在。 ​​​​ 作为理性的人,唯一能精确把握的就是事物的性状,因为我们有几何,数学。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无法对非性状的事物特性进行抽象或者形而上学,更何况那些高级的感受——道德与爱情。 ​​​​ ************************************************************************************ 经济学在其一般法则的结构之内并不提供对实践有束缚力的规范。它不能决定不同的取舍。 它根本不同于伦理学。 那么,经济学实实在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它的意义正在于:当我们面对各种最终目的而必须进行选择时,它使我们能充分了解我们所作选择的含义。 面对选择这个或那个的问题时,我们无权求助于经济学作出最后的决定。经济学并不能免除我们作出选择的义务。 任何科学都不能决定最终偏好问题。但是, 要想作出完全合理的选择,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偏好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了解不同做法的含义,因为选择的合理性正是对被放弃者的充分了解。 恰恰在此处,经济学获得了其实际意义。 它能使我们明白我们可能选择的不同目的所具有的含义。它使我们能在作决定时知道自己在作什么决定。 它使我们能选择一系列彼此一致的目的。 ************************************************************************************ (有时候人会做一些自我妨碍的事情,认识不清楚,例如 目的是这样,但选择的手段是那样。 对手段不清楚。例如想让 房地产成为 伊拉克蜜枣吸收货币,结果选择住房贷款,就会造成 派生货币。 最后造成完全 “南辕北辙”。) ************************************************************************************ 如果决定采取一政策而充分了解由此必须作出的牺牲,那就没有理由称其为是不经济的。 若一个集体行动的公民团体为了国防、保护农村等目的,甘愿牺牲他们作为消费者的各种选择,那么 只要他们充分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就不能把这种有意的选择称作不经济的 或不合理的。但是,如果这些公民不充分了解他们正在采取的步骤的客观含义,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现代社会涉及方方面面,只有通过复杂的经济分析他们才能了解所采取的行动的含义。 这一切足以回答那些总是说“社会生活太复杂不能用经济分析来判断”的人们。 正因为社会生活非常复杂,才需要通过经济分析来理解哪怕是其中的一部分。 通常正是那些大谈生活复杂和人类行为不能作任何逻辑分析的人们,证明是头脑和感情最单纯的人。真正瞥见了人类行为不合理动机的人,不会“害怕”用逻辑绞杀不合理动机。 **************************************************************************************** 现代科学都是非常狠,必须往你心口插两刀。 狠狠的插,来回插。( 基本上善良的人,我都怀疑它的科学素养。 ) 《经济学》教科书,翻了开头几页,我都看不懂。 可能是因为缺少一些基础 看不懂,正是因为我科学素养不高,连物理都是错的。(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冷冰冰的东西,不喜欢 “机械论”,但那些谬误才是 影响你进步的真正根源) 跛足却不迷路,胜过健步如飞的人。 **************************************************************************************** 参考阅读: 《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 莱昂内尔·罗宾斯出版于1932年
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不是汉族不喜欢扩张,而是自然环境制约了汉族的扩张(转) ...
热度 1 gordon 2017-3-26 15:19
在秦汉帝国,尤其在汉武帝的扩张之后,适农区已基本进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到了汉代,华夏族群边缘大致已移到华夏能生存的生态极限,或华夏政治控制力的极限;东至海,北连大漠与草原,西接青藏高原边缘,南至两广云贵地区。大漠、草原是游牧的世界,不适于华夏式农业的发展,自然被排除在华夏边缘之外”。在当时的军事和管理技术下,进一步向游牧区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就会小于边际成本的现象,农耕民族的理性选择就是停止扩张。如秦在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大规模的出击离其统治核心区相对较近的草原地区,而是千里迢迢,出击岭南就说明对于汉民族而言,适合农耕是将领土包含在统治区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强汉盛唐,中原民族出击草原更多的也是基于震慑、惩罚草原民族而不是扩张领土。 基于此,拉铁摩尔认为并不是汉族不喜欢扩张,而是自然环境制约了汉族的扩张。 中华民族真的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吗? 经济学认为组织的规模取决于扩张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国家的规模选择也不例外。 “从最早的文明开始,国家和帝国就已经寻求扩张并把它们的统治扩张到它们的邻邦,以求增加它们在经济中的份额”。因为“在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率之前,来自农业和向帝国进贡的巨大经济盈余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扩大领土控制。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帝国领土扩展及其政治控制越大,可征税的盈余就越多,帝国的力量就越大”。但随着扩张的不断进行,从某一点开始,边际成本也开始上升。最终的国家规模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考虑,因此,“它(边界)代表一个帝国组织发展的最大限度”。 当国家组织达到其组织规模的最大限度时,扩大规模也就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但总有一些统治者基于青史留名等原因的考虑,试图突破这种限制,但农耕民族在与边疆民族长期对峙中所形成的经验总结,即和平的非远征文化,就会对统治者的冒险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制约,以防止统治者实施得不偿失的扩张而危及其对农耕区的统治。 农耕民族在的适农地区扩张是低成本的,而收益却很高。“在经济上,这个过程是累积,因为每得到一块新土地,就可以扩大一次农耕。在社会上,这个过程是回报的增加,因为它支持了大量家庭对财富及权利的占有,同时给已经有财有势的家庭以更多的财富、更多地权势。在政治上,这个过程是向心式的发展,因为对于国家来说,扩张所获得的利益大大多于所付出的成本”。因此,向适农地区不断扩张也会成为华夏民族的理性选择。 夏商两个朝代国土基本局限于黄河流域。而且,史书记载:夏万国、商千国而周八百, “国家”(部落)数目的减少也说明了在各个“国家”(部落)之间存在着残酷的兼并战争。 更残酷的战争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将各自的统治区域延伸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在中国先秦文献中,不断提及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各诸侯国的骚扰及各诸侯国的反击。从这个视角看,好像是少数民族骚扰在先,诸侯国反击是自卫,而事实是,中原各诸侯国在适农区的扩张,使一直在这些地方繁衍生息的少数民族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为此,反击各诸侯国的扩张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如果这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留存下来的话,这段时间的记载就会是中原诸侯国不断的掠夺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同化和驱逐土著居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血腥。我们看到,伴随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进攻”,各诸侯国的领土面积不断的扩大,拉铁摩尔就一针见血的指出:“狄戎入侵”的累积结果其实是中国的土地扩张。当这些适农区基本都进入各诸侯国之后,继续扩张的道路只能在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从“周八百”、七雄再到秦统一中国,就是适农区内部整合的过程。 在秦汉帝国,尤其在汉武帝的扩张之后,适农区已基本进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王明珂也这样写道:“到了汉代,华夏族群边缘大致已移到华夏能生存的生态极限,或华夏政治控制力的极限;东至海,北连大漠与草原,西接青藏高原边缘,南至两广云贵地区。大漠、草原是游牧的世界,不适于华夏式农业的发展,自然被排除在华夏边缘之外”。在当时的军事和管理技术下,进一步向游牧区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就会小于边际成本的现象,农耕民族的理性选择就是停止扩张。如秦在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大规模的出击离其统治核心区相对较近的草原地区,而是千里迢迢,出击岭南就说明对于汉民族而言,适合农耕是将领土包含在统治区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强汉盛唐,中原民族出击草原更多的也是基于震慑、惩罚草原民族而不是扩张领土。 基于此,拉铁摩尔认为并不是汉族不喜欢扩张,而是自然环境制约了汉族的扩张。 和一切强大文化一样,汉族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共同的亲缘关系以形成最佳的环境。因此,当汉族成为独立的历史势力时,就继续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大的‘汉族环境’。在某些地区,他们找到了这种等待他们发展的环境。在某些地区,他们可以改造环境,利用中国精耕农业的灌溉及排水方法,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在一些地区只能勉强达到他们的环境标准。而另外有些地区,则完全不容许汉族生活方式进入。……拒绝汉人的主要环境是草原,草原社会是抵抗中国社会的最坚决的组织。 在中华民族的版图基本定型后,中原统治者也曾有过不少突破现有统治区域的尝试,如汉武帝对匈奴的长期战争,王莽对草原的战争、明成祖朱棣对草原和越南的战争等,但这些扩张和战争并没有实现战争的预期目标,反而将农耕统治区的财政拖入内外俱疲的境地,最后不得不在借助修建长城和朝贡贸易等形式重新恢复以前的疆域,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秦汉时所确定的边界在当时生产和军事技术下的合理性,而这些试图突破现有边界的行为的失利反过来强化了中国的非远征文化,如《资治通鉴》上讲汉武帝晚年对多年征战对百姓的不利影响做了深刻的反思,并且不再征战。司马光对此的评论则是如果没有这些反思,汉武帝和秦始皇就没有什么区别。 和平的非战和不远征文化会随着农耕民族的军事技术进步而变化。如满清入主中原后,一方面通过满蒙联合统治的形式拉拢草原贵族,另一方面通过日益成熟的热武器应对不服从的草原贵族,从而成功的将统治区扩张到草原地区。康熙和乾隆年间对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战争很明显已经背离了中国传统的不远征文化,但这种现象并不说明满清之前中原统治者的非理性,而是说明在管理和军事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国家的最优规模已经增加,出击草原并将其纳入统治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理性选择。 在以农耕民族主体的中华民族面对来自海洋的威胁时,鉴于出击海洋的得不偿失,在明清时期,一直以守代攻,同样采取了非远征的和平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面对生产和军事技术的约束,维持自己统治的理性选择,后人不能以改变了的约束条件苛求前人。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并不是基因或其它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和平特征,而在经过血腥的开拓后,到秦汉时期,适农区已大多都已被纳入了农耕的汉民族统治的范围,在当时的军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水平下,已经没有疆域(尤其是北部和西部)值得我们去开拓,以修建长城为代表的和平防御政策和得名让利的朝贡贸易等政策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理性选择,作为现实归纳和总结,文化上也表现为强烈的和平主义色彩。 中华民族在未来还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从中华民族现在和未来面临的约束条件去分析。答案希望留点悬念。
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拉格朗日与营养学
gordon 2017-3-19 04:53
拉格朗日,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对于把商品量转换为与功能有关的特征量特别有创造性: 小麦和其他粮食转换为营养当量,所有各种肉类(按其营养含量)转换为牛肉的等价单位,所有各种饮料转换为葡萄酒单位(不要忘记,拉格朗日是个法国人)。 我们集中注意商品所产生的功能 而不是商品本身 时,我们继承了经济学专业某些古老的遗产。 ***************************************************************** 结构还是功能? 因为太复杂,所以研究就会抽象出某些特征进行研究 营养和食物本身还是有差别的
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关注 ”增量“ 和 ”边际“
gordon 2017-3-18 12:58
就好比你家养鸡产蛋成本1毛一个,但你要请客需要很多鸡蛋,你去市场上买,价格就高了,3毛一个。价格是这个3毛。 为什么中国人买啥,啥就涨?中国人卖啥,啥就跌? 我们看到的石油价格可不是存量价格,而是增量价格, 石油的价格是这个3毛。一旦主要国家包括中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市场价格会回归制造成本 *********************************************************************** 欧洲文明本来就是一个特例 明中晚期和清中晚期,都达到当时条件下的“人口过剩”, 边际增量 降低,人力极不值钱,搞啥工业化?近代欧洲的工业化,本来就是个特例,因为大规模跨国贸易+奴隶生产+海外殖民地。中国和大部分欧洲以外的传统文明都没这个机会
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数理经济学到数理金融学的百年回顾 —— “诺贝尔经济学奖” 讲的到底是什么? ... ...
gordon 2017-3-18 05:12
史树中 1874 年 1 月,在瑞士洛桑大学拥有教席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发表了他的论文《交换的数学理论原理》,首次公开他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主要观点。虽然人们通常认为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古诺 (A.A.Cournot , 1801 — 1877) ,他在 1838 年出版了《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一书,但是对今日的数理经济学影响最大的是瓦尔拉斯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尤其是,直到现在为止,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仍然是唯一对经济整体提出的理论。 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和数学公理化 所 谓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大致可以这样来简述:在一个经济体中有许多经济活动者,其中一部分是消费者,一部分是生产者。消费者追求消费的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生 产的最大利润,他们的经济活动分别形成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市场的价格体系会对需求和供给进行调节,最终使市场达到一个理想的一般均衡价格体系。在 这个体系下,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而每个消费者和每个生产者也都达到了他们的最大化要求。 瓦尔拉斯把上述思想表达为这样的数学问题:假定市场上一共有 l 种商品,每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都是这 l 种商品的价格的函数。于是这 l 种商品的供需均衡就得到 l 个方程。但是价格需要有一个计量单位,或者说实际上只有各种商品之间的比价才有意义,因而这 l 种商品的价格之间只有 l - 1 种商品的价格是独立的。为此,瓦尔拉斯又加入了一个财务均衡关系,即所有商品供给的总价值应该等于所有商品需求的总价值。这一关系现在就称为“瓦尔拉斯法则”,它被用来消去一个方程。这样,瓦尔拉斯最终就认为,他得到了求 l - 1 种商品价格的 l - 1 个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按照当时已为人们熟知的线性方程组理论,这个方程组有解,其解就是一般均衡价格体系。 瓦 尔拉斯当过工程师,也专门向人求教过数学,这使他能把他的一般经济均衡的思想表达成数学形式。但是他的数学修养十分有限。事实上,他提出的上述“数学论 证”在数学上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如果方程组不是线性的,那么方程组中的方程个数与方程是否有解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于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 瓦尔拉斯的一般经济均衡体系始终没有坚实的基础。 这个问题经过数学家和经济学家 80 年的努力,才得以解决。其中包括大数学家冯·诺依曼 (J.von Neumann , 1903 — 1957) ,他曾在 1930 年代投身到一般经济均衡的研究中去,并因此提出他的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还包括 197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列昂节夫 (W.Leontiev , 1906 — 1999) ,他在 1930 年代末开始他的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个一般经济均衡的线性模型。 分别获得 1970 年和 197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 (P.Samuleson , 1915 — ) 和希克斯 (J.R.Hicks , 1904 — 1989) ,也是因他们用数学方式研究一般经济均衡体系而著称。而最终在 1954 年给出一般经济均衡存在性严格证明的是阿罗 (K.Arrow , 1921 — ) 和德布鲁。他们对一般经济均衡问题给出了富有经济含义的数学模型,即利用 1941 年日本数学家角谷静夫 (Kakutani Shizuo , 1911 — ) 对 1911 年发表的布劳维尔不动点定理的推广,才给出一般经济均衡价格体系的存在性证明。阿罗和德布鲁也因此先后于 1972 年和 198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罗和德布鲁都以学习数学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阿罗有数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德布鲁则完全是主张公理化、结构化方法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培养出来的数学家。他们两人是继冯·诺依曼后最早在经济学中引入数学公理化方法的学者。阿罗在 1951 年 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严格证明了满足一些必要假设的社会决策原则不可能不恒同于“某个人说了算”的“独裁原则”。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 性定理。而德布鲁则是在他与阿罗一起证明的一般经济均衡存在定理的基础上,把整个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严格数学公理化,形成他于 1959 年出版的《价值理论》一书。这本 114 页的小书,今天已被认为是现代数理经济学的里程碑。 经 济学为什么需要数学公理化方法?这是一个始终存在争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德布鲁的回答是:“坚持数学严格性,使公理化已经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新 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这就为向新方向开拓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基地,它使研究者从必须推敲前人工作的每一细节的桎 梏中解脱出来。严格性无疑满足了许多当代经济学家的智力需要,因此,他们为了自身的原因而追求它,但是作为有效的思想工具,它也是理论的标志。” 在 这样的意义下,才能正确理解现代数理经济学、数理金融学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然,这并非说通过对各种现象、实例、故事的描述、罗列、区分,使人们从中 悟出许多哲理来的“文学文化”的认识方法不能认识经济学、金融学的一些方面。但是,认为经济学、金融学不需要用公理化方法架构的科学理论,而只需要对经济 现实、金融市场察颜观色的经验,那将更不能认识经济学、金融学的本质。 从“华尔街革命”追溯到 1900 年 狭义的金融学是指金融市场的经济学。现代意义下的金融市场至少已有 300 年以上的历史,它从一开始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人们通常认为现代金融学只有不到 50 年的历史。这 50 年也就是使金融学成为可用数学公理化方法架构的历史。 从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经济均衡体系的观点来看,现代金融学的第一篇文献是阿罗于 1953 年 发表的论文《证券在风险承担的最优配置中的作用》。在这篇论文中,阿罗把证券理解为在不确定的不同状态下有不同价值的商品。这一思想后来又被德布鲁所发 展,他把原来的一般经济均衡模型通过拓广商品空间的维数来处理金融市场,其中证券无非是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有不同价值的商品。但是后来大家发现,把金融 市场用这种方式混同于普通商品市场是不合适的。原因在于它掩盖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本质。尤其是其中隐含着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状态都有相应的证券相对应, 如同每一种可能有的金融风险都有保险那样,与现实相差太远。 这样,经济学家又为金融学寻求其他的数学架构。新的用数学来架构的现代金融学被认为是两次“华尔街革命”的产物。第一次“华尔街革命”是指 1952 年马科维茨的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的问世。第二次“华尔街革命”是指 1973 年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公式的问世。这两次“革命”的特点之一都是避开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以致在很长时期内都被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异端邪说”。但是它们又确实使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引起了“革命”,从而最终也使金融学发生根本改观。马科维茨因此荣获 199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肖尔斯 (M.Scholes , 1941 — ) 则和对期权定价理论作出系统研究的默顿一起荣获 1997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布莱克 (F.Black , 1938 — 1995) 不幸早逝,没有与他们一起领奖。 马 科维茨研究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投资者同时在许多种证券上投资,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各种证券的投资比例,使得投资收益最大,风险最小。马科维茨在观念上的 最大贡献,在于他把收益与风险这两个原本有点含糊的概念明确为具体的数学概念。由于证券投资上的收益是不确定的,马科维茨首先把证券的收益率看作一个随机 变量,而收益定义为这个随机变量的均值(数学期望),风险则定义为这个随机变量的标准差 ( 这与人们通常把风险看作可能有的损失的思想相差甚远 ) 。于是,如果把各证券的投资比例看作变量,问题就可归结为怎样使证券组合的收益最大、风险最小的数学规划。对每一固定收益都求出其最小风险,那么在风险-收益平面上,就可画出一条曲线,它称为组合前沿。 马 科维茨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在证券允许卖空的条件下,组合前沿是一条双曲线的一支;在证券不允许卖空的条件下,组合前沿是若干段双曲线段的拼接。组合前沿的 上半部称为有效前沿。对于有效前沿上的证券组合来说,不存在收益和风险两方面都优于它的证券组合。这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来说自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科维茨理论是一种纯技术性的证券组合选择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在芝加哥大学作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但在论文答辩时,它被一位当时已享有盛名、后以货币主义而获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弗里德曼 (M.Friedman , 1912 — ) 斥之为“这不是经济学”!为此,马科维茨不得不引入以收益和风险为自变量的效用函数,来使他的理论纳入通常的一般经济均衡框架。 马科维茨的学生夏普 (W.Sharpe , 1934 — ) 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进一步在一般经济均衡的框架下,假定所有投资者都以这种效用函数来决策,从而导出全市场的证券组合收益率是有效的以及所谓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简称 CAPM) 。夏普因此与马科维茨一起荣获 199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位 198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 (J.Tobin , 1918 — ) 在对于允许卖空的证券组合选择问题的研究中,导出每一种有效证券组合都是一种无风险资产与一种特殊的风险资产的组合 ( 它称为二基金分离定理 ) ,从而得出一些宏观经济方面的结论。 在 1990 年与马科维茨、夏普一起分享诺贝尔奖的另一位经济学家是新近刚去世的米勒。他与另一位在 1985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迪利阿尼 (F.Modigliani , 1918 — ) 一起在 1958 年以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探讨“公司的财务政策 ( 分红、债权 / 股权比等 ) 是否会影响公司的价值”这一主题。他们的结论是: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公司的价值与财务政策无关。这些结论后来就被称为莫迪利阿尼-米勒定理。他们的研究不但为公司理财这门新学科奠定了基础,并且首次在文献中明确提出无套利假设。 所谓无套利假设,是指在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 ( 即确定的低买高卖之类的机会 ) 。因此,如果两个公司将来的 ( 不确定的 ) 价值是一样的,那么它们今天的价值也应该一样,而与它们财务政策无关;否则人们就可通过买卖两个公司的股票来获得套利。达到一般经济均衡的金融市场显然一定满足无套利假设。这样,莫迪利阿尼-米勒定理与一般经济均衡框架是相容的。 但是,直接从无套利假设出发来对金融产品定价,则使论证大大简化。这就给人以启发,不必非要背上沉重的一般经济均衡的十字架不可,从无套利假设出发就已可为金融产品的定价得到许多结果。从此,金融经济学就开始以无套利假设作为出发点。 以无套利假设作为出发点的一大成就也就是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理论。所谓 ( 股票买入 ) 期 权是指以某固定的执行价格在一定的期限内买入某种股票的权利。期权在它被执行时的价格很清楚,即:如果股票的市价高于期权规定的执行价格,那么期权的价格 就是市价与执行价格之差;如果股票的市价低于期权规定的执行价格,那么期权是无用的,其价格为零。现在要问:期权在其被执行前应该怎样用股票价格来定价? 为 解决这一问题,布莱克和肖尔斯先把模型连续动态化。他们假定模型中有两种证券,一种是债券,它是无风险证券,也是证券价值的计量基准,其收益率是常数;另 一种是股票,它是风险证券,沿用马科维茨的传统,它也可用证券收益率的期望和方差来刻画,但是动态化以后,其价格的变化满足一个随机微分方程,其含义是随 时间变化的随机收益率,其期望值和方差都与时间间隔成正比。这种随机微分方程称为几何布朗运动。然后,利用每一时刻都可通过股票和期权的适当组合对冲风 险,使得该组合变成无风险证券,从而就可得到期权价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一个偏微分方程,其中的参数是时间、期权的执行价格、债券的利率和股票价格的“波动 率”。出人意料的是 , 这一方程居然还有显式解。于是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就这样问世了。 与 马科维茨的遭遇类似,布莱克-肖尔斯公式的发表也困难重重地经过好几年。与市场中投资人行为无关的金融资产的定价公式,对于习惯于用一般经济均衡框架对商 品定价的经济学家来说很难接受。这样,布莱克和肖尔斯不得不直接到市场中去验证他们的公式。结果令人非常满意。有关期权定价实证研究结果先在 1972 年发表,然后再是理论分析于 1973 年正式发表。与此几乎同时的是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也在 1973 年正式推出 16 种股票期权的挂牌交易 ( 在此之前期权只有场外交易 ) ,使得衍生证券市场从此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布莱克-肖尔斯公式也因此有数不清的机会得到充分验证,而使它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应用最频繁的一个数学公式。 布莱克-肖尔斯公式的成功与默顿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后者甚至在把他们的理论深化和系统化上作出更大的贡献。默顿的研究后来被总结在 1990 年出版的《连续时间金融学》一书中。对金融问题建立连续时间模型也在近 30 年中成为金融学的核心。这如同连续变量的微分学在瓦尔拉斯时代进入经济学那样,尽管现实的经济变量极少是连续的,微分学能强有力地处理经济学中的最大效用问题;而连续变量的金融模型 , 同样使强有力的随机分析更深刻地揭示金融问题的随机性。 不过,用连续时间模型来处理金融问题并非从布莱克-肖尔斯-默顿理论开始。 1950 年代,萨缪尔森就已发现,一位几乎被人遗忘的法国数学家巴施里叶 (L.Bachelier , 1870 — 1946) 早在 1900 年已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用布朗运动来刻画股票的价格变化,并且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给出的布朗运动的数学定义,比人们熟知的爱因斯坦 (A.Einstein , 1879 — 1955)1905 年的有关布朗运动的研究还要早。 尤其是,巴施里叶实质上已开始研究期权定价理论,而布莱克-肖尔斯-默顿的工作其实都是在萨缪尔森的影响下,延续了巴施里叶的工作。这样一来,数理金融学的“祖师爷”就成了巴施里叶。对此,法国人感到很自豪,最近他们专门成立了国际性的“巴施里叶协会”。 2000 年 6 月,协会在巴黎召开第一届盛大的国际“巴施里叶会议”,以纪念巴施里叶的论文问世 100 周年。 谁将是下一位金融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布莱克-肖尔斯公式的成功,也是用无套利假设来为金融资产定价的成功。这一成功促使 1976 年罗斯 (S.A.Ross , 1944 — ) 的套利定价理论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简称 APT) 的出现。 APT 是作为 CAPM 的替代物而问世的。 CAPM 的验证涉及对市场组合是否有效的验证,但是这在实证上是不可行的。于是针对 CAPM 的单因素模型,罗斯提出目前被统称为 APT 的 多因素模型来取代它。对此,罗斯构造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各投资者持有的证券价值在市场组合中的份额越来越小时,每种证券的收益都可用若干基本经济 因素来一致近似地线性表示。后来有人发现,如果仅仅需要对各种金融资产定价的多因素模型作出解释,并不需要一般均衡框架,而只需要线性模型假设和“近似无 套利假设”:如果证券组合的风险越来越小,那么它的收益率就会越来越接近无风险收益率。 这样,罗斯的 APT 就变得更加名副其实。从理论上来说,罗斯在其 APT 的经典论文中更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套利定价的一般原理,其结果后来被称为“资产定价基本定理”。这条定理可表述为:无套利假设等价于存在对未来不确定状态的某种等价概率测度,使得每一种金融资产对该等价概率测度的期望收益率都等于无风险证券的收益率。 1979 年罗斯还与考克斯 (J.C.Cox) 、鲁宾斯坦 (M.Rubinstein) 一 起,利用这样的资产定价基本定理对布莱克-肖尔斯公式给出了一种简化证明,其中股票价格被设想为在未来若干时间间隔中越来越不确定地分叉变化,而每两个时 间间隔之间都有上述的“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等于无风险收益率”成立。由此得到期权定价的离散模型。而布莱克-肖尔斯公式无非是这一离散模型当时间间隔趋向于 零时的极限。 这样一来,金融经济学就在很大程度上离开了一般经济均衡框架,而只需要从等价于无套利假设的资产定价基本定理出发。由此可以得到许多为金融资产定价的具体模型和公式,并且形成商学院学生学习“投资学”的主要内容。 1998 年 米勒在德国所作的题为《金融学的历史》的报告中把这样的现象描述成:金融学研究被分流为经济系探讨的“宏观规范金融学”和商学院探讨的“微观规范金融 学”。这里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要纳入一般经济均衡框架。同时,米勒还指出,在金融学研究中,“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界线倒并不很清晰。无 论是经济系的“宏观规范”研究还是商学院的“微观规范”研究一般都少不了运用模型和数据的实证研究。不过由于金融学研究与实际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微观 规范”研究显然比“宏观规范”研究要兴旺得多。 至此,从数理经济学到数理金融学的百年回顾已可基本告一段落。正如米勒在上述报告中所说,回顾金融学的历史有一方便之处,就是看看有谁因金融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笔者同样利用了这一点。恰好在本文发稿期间,传来消息: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美国经济学家赫克曼( J.J.Heckman,1944 — )和麦克法登( D.L.McFadden , 1937 — ),以表彰他们在与本文主题密切相关的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那么还有谁会因其金融学研究在 21 世纪获得诺贝尔奖呢? 看来,似乎罗斯有较大希望。但在米勒的报告中,他更加推崇他的芝加哥大学同事法玛 (E.F.Fama) 。法玛的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在 1960 年 代末开始的市场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所谓市场有效性问题,是指市场价格是否充分反映市场信息的问题。当金融商品定价已建立在无套利假设的基础上时,对市场是 否有效的实证检验就和金融理论是否与市场现实相符几乎成了一回事。这大致可以这样来说,如果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能通过布朗运动之类的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检 验,那么市场就会满足无套利假设。这时,理论比较符合实际,而对投资者来说,因为没有套利机会,就只能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而如果市场有效性假设检验通不 过,那么它将反映市场有套利机会,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可预测性,投资者就应该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业间流行的股市技术分析之类就会起较大作用。这样, 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对金融经济学和金融实践来说就变得至关紧要。法玛在市场有效性的理论表述和实证研究上都有重大贡献。 法玛的另一方面影响极大的重要研究是最近几年来他与弗兰齐 (K.French) 等人对 CAPM 的 批评。他们认为,以市场收益率来刻画股票收益率,不足以解释股票收益率的各种变化,并建议引入公司规模以及股票市值与股票帐面值的比作为新的解释变量。他 们的一系列论文引起金融界非常热烈的争论,并且已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虽然他们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计量经济学的层次,但势必会对数理金融学的结构产生根 本影响。 法 玛的研究是金融学中典型的“微观规范”与实证的研究。至于“宏观规范”的研究,应该提到关于不完全市场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研究。由无套利假设得出的资产定 价基本定理以及原有的布莱克-肖尔斯理论,实际上只能对完全市场中的金融资产唯一定价。这里的完全市场是指作为定价出发点的基本资产 ( 无风险证券、标的资产等 ) 能使每一种风险资产都可以表达为它们的组合。实际情况自然不会是这样。关于不完全证券市场的一般经济均衡模型是拉德纳 (R.Radner) 于 1972 年首先建立的,他同时在对卖空有限制的条件下,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但是过了三年,哈特 (O.Hart) 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不完全证券市场的均衡不一定存在。 这一问题曾使经济学家们困惑很久。一直到 1985 年,达菲 (D.Duffie) 和夏弗尔 (W.Schafer) 指 出,对于“极大多数”的不完全市场,均衡还是存在的。遗憾的是,他们同时还证明了,不完全市场的“极大多数”均衡都不能达到“资源最优配置”。这样的研究 结果的经济学含义值得人们深思。达菲和夏弗尔的数学证明还使数学家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用到例如格拉斯曼流形上的不动点定理那样的对数学家来说也是崭新的研 究。此后的十几年,沿着这一思想发展出一系列与完全市场相对应的各种各样的反映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在这方面也有众多贡献的麦基尔 (M.Magill) 和奎恩兹 (M.Quinzii) 已经在 20 世纪末为这一主题写出厚厚的两卷专著。这些数理经济学家作为个人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竞争力可能不如罗斯和法玛,但是不完全市场一般经济均衡作为数理经济学和数理金融学的又一高峰,则显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候选者。 21 世纪的到来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络飞速发展。在这些高新技术的推动下,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全球化、网络化。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网上金融机构、网上清算系统等更使金融市场日新月异。毫无疑问, 21 世纪的数理金融学将更以意想不到的面貌向人们走来。 参看文献: 德布鲁 . 数学思辩形式的经济理论 . 史树中译 . 数学进展, 1988 , 3 ( 17 ): 251 史树中 . 数学与经济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瓦尔拉斯 . 纯粹经济学要义 . 蔡树柏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德布鲁 . 价值理论 . 刘勇、梁日杰译 .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Miller M H.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9 , Summer : 95
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的根基(二) —— 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
gordon 2017-3-18 05:02
1874 年 1 月,在瑞士洛桑大学拥有教席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发表了他的论文《交换的数学理论原理》,首次公开他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主要观点。 虽然人们通常认为 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古诺 (A.A.Cournot , 1801 — 1877) ,他在 1838 年出版了《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一书, 但是对今日的数理经济学影响最大的是瓦尔拉斯 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尤其是,直到现在为止,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仍然是唯一对经济整体提出的理论。 ***************************************************************** 摘自 《第四版》序 我完全承认,关于效用曲线,戈森的论述在我之先,关于交换中最大效用的方程,杰文斯的论述在我之先。但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著都不是我思想的根源。我的关于经济学说的一些基本原则,系得自我父亲奥古斯特瓦尔拉斯的教益;关于在这一学说的钻研中是用函数演算的观念,系出于奥古斯丁库尔诺的启发。我在最初发表的文章里就公开承认这一事实,以后在适当的时候也总要提到这一点。 注: 这个人是个老实人 ***************************************************************** 古诺在《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序言中反复强调在财富理论上运用数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他说:“数学的用处 并非单纯是计算出数值 结果,它 还可以用来发 现不能用数字表达的量之间的关系 ,以及 不能用代数表达式来说明其形式 的函数之间的关系。例如,尽管不借助于经验就不可能给出偶然事件的数字值,……概率论 仍可为极重要的命题提供证明。”他又说:“那些 在使用常规语言的作者笔下,表达得不确定而又晦涩难懂 的分析”可以“用自己熟悉的 符号加以确定化 ”。
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的根基 —— 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
gordon 2017-3-18 04:39
基本上,当代所有学科,都是依据 孔德分类的。 孔德搞的还原论,植根于精密学科 —— 数理化。 **************************************************************** 孔德也是社会学科的鼻祖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之所以带有科学属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 以往的学说不一定对,因为时代变迁的原因 。社会在变化 **************************************************************** 老的学说,也得知道是怎么来的 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 来自于 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 以价格对满足了的最后欲望的强度的比例(即最终效用程度或最终效用)为依据的交换理论。 **************************************************************** 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学,是否合适? 次贷危机已经说明, 把个人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不科学的 加尔布雷思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 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这样一本 1870年的书,是否还能作为经济学的基础。 普法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时代的书 1870年,不列颠和平,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书。(苏伊士运河开通) **************************************************************** 加尔布雷思的提法是正确的,肯定要寻找新的规律性
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的 “大公司经济学” —— 驳斥哈耶克的 “价格信号”
gordon 2017-3-17 11:02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体系中,组织的发展显然很不平衡。在运输业和汽车工业方面,组织的发展规模达到了顶点;在武器制造业方面,它的技术的复杂性达到了最高端,与政府之间也拥有最密切的关系。相比之下,在农业、住宅建设、服务行业以及艺术方面,组织的发展状况仍处于低端状态,行业公司的发展仍然比较简单。与这些差异相伴而来的,是权力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影响力方面的显著差异。福特汽车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宝洁化妆品公司都拥有较大的权力。 作为个体的农场主则没有这样的权力;住宅建筑商的权力也小得可怜。相应地,这些差异与经济体系如何运转以及为谁而运转关系密切。在这里,起作用的并不是消费者或市民在品味上的独特倾向,而是在于汽车、公路和武器获得了高水平的发展,相比之下,住房、卫生和营养学只获得了低水平的发展。 仅就新古典模式的目标而言,价格的变化是一种信号。 ———— 加尔布雷思 《经济学与公共目标》 ******************************************************************* 学经济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不被经济学家所骗 ———— 罗宾逊夫人 ******************************************************************* “价格信号” 是哈耶克1945年的作品。 《经济学与公共目标》 一书,是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1973年的作品 次贷危机已经说明,把个人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不科学的 ******************************************************************* 大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俗称 “跟庄经济学”。 在中国就得学会 “跟庄”。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IwNDMwMzY4/v.swf
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国比美国弱?
gordon 2017-3-15 12:42
经济学就那样,从1929年金融危机以后,就那回事。 偏好序列,已经说过了 宏观经济没啥问题,如果不出现大的风险,就那样。 ******************************************************** 已经论证过了,是你的问题,是你的心理问题 人的感受和客观世界是两码事 ******************************************************** 跟人所有的期望一样,如果达不到,就赶快结束 。它或者你自己 ******************************************************** 经济不出问题,慢慢其它学科 都会跟上来的 ******************************************************** 你们 “逆袭” 抱的最大的希望,就是它们 “窝里斗” ******************************************************** 屌丝伤心了 呵呵,该干嘛干嘛去吧 你本来就不应该相信有 “逆袭” 这种事情的。 ******************************************************** 参考阅读: 工薪阶层是否购买房地产的判断问题(转)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66868
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八十年代繁荣的经济学原理
热度 1 gordon 2017-3-14 02:17
实际上,八、九十年代能度过难关, 来自于 美国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在60年代末的时候,还不为大众所知。 一直到 1973、1974年 经济萧条,才受到普遍的重视 而1973、1974的经济萧条,却是尼克松访华的产物 呵呵 **************************************************************************** 我有一个清晰的感觉,中国的改革,完全是拍脑袋的产物 先定下来,我要改革了,然后,你们搞经济的,自己想办法 。 呵呵 **************************************************************************** 当然,盯着日本是对的,日本向美国学习,我们也向美国学习 有时候啊,这理论啊,你不知道干嘛用的,你没用过 日本用过,就跟日本人学习呗 **************************************************************************** 当年这些理论是学院派的,纯学术的,它和现实是有缝隙的 填补这些缝隙,也得一大摊子 论文要写 **************************************************************************** 如果没有托宾的话,好多问题都解决不了。 在凯恩斯哪里,它的利率是恒定的 在托宾哪里,它的利率 波动就大了 没有这些理论做支撑,90年代,存款利率高涨,完全就不知道该怎么弄了 **************************************************************************** 但实际上呢, 这些理论早就有了,而且是学院派的 ,很规整,你拿着用就行了 基本上,尼克松访华以后,废除了金本位,这些理论才进入到公众的视野。 基本上,就是应用 抽象理论的一个过程 而且,前面又有人,做了个样板,比葫芦画瓢,降低了很大的难度。 **************************************************************************** 真正的难点在于对中国社会的洞察,制定的政策能符合 中国社会现状。 **************************************************************************** 当时依然是 “政治挂帅”,核心说怎么着就怎么着 不用说当时了,现在还是 “政治挂帅” 干不干一件事情,跟科学没关系。科学只起到辅助作用,你说需求,在科学范围内实现,ok **************************************************************************** 这个需求,不是来自于公众 ,而是来自于一个小范围的 “小组” 也就是说,立法权没有向公众下放,相当于一个 “贵族政权” 吧 当然,它也互动。社会呼声比较大的问题,也进行互动 **************************************************************************** 在经济学中,这有一个专有名词,叫 “偏好序列” 国内优先,还是国外优先;大炮还是黄油 美国在越战时期, 有买武器弹药的钱,但却没有钱 去修一下 街边损坏的路灯 。
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会有人相信 “制度经济学”?
gordon 2017-3-9 13:24
为什么会有人相信 “制度经济学”? 这是一个很诡异的问题 ***************************************************************** 举一个简单的反例, 像英国,普及教育是很晚的事情。 对于英国人来说,教育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 像 产权这个概念,是罗马法的东西 。但你要看 英美的法律体系,不是严格遵守罗马法 实际上,西欧这帮人,也不是罗马人,真正的罗马人是东罗马,说希腊语。 真正的罗马人并不说罗马语,说希腊语 ,呵呵 说拉丁语的,都不是罗马人,ok ,而是蛮族。 ***************************************************************** 其实中国人大多脑子里的概念,是法国大革命的概念 普及教育,平权运动。 普及教育这个事情,在法国都被反对,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发现净创造一些 爱造反的废人。 “普及教育”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bug ***************************************************************** 国家统计,这也是法国大革命创造的 以前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统计 ***************************************************************** 像英国,既不 “普及教育”,也不搞 "平权运动" ,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它很民主 这是个悖论啊,兄弟们 当然,苏格兰比较重视 “教育” ,但苏格兰 “干啥,啥不成” ,呵呵 ***************************************************************** 再说一个事,估计大多数人更崩溃 法国经济的发展,是因为英国资本的输入 七月王朝,就开始跟英国和解了 到 拿破仑三世,就是跟着英国转的 ***************************************************************** 英格兰是一个大母牛,法国、苏格兰,都是从它哪儿衍生出来的
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忘了经济学吧(转)
热度 1 gordon 2017-3-9 03:30
陈信健:理想的变迁 标题很社会学,而事实上我当年最喜欢的专业是经济学,并为此孜孜不倦地追求了二十多年。 上小学时的理想是当个小学老师,把同桌班主任的漂亮女儿娶来当老婆;初中时的理想是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这理想显然实现不了,智商不够;高中时的 理想是上北大经济学,可是当时的“话事人”——我大哥生性稳健,报志愿时只敢填社会学。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时,碰上经济学系的同学,一问成绩,比我少了二 十来分,悔之晚矣。于是,在北大三十八楼126室一呆四年。四年中,修了许多经济学的课,从梁小民老师到厉以宁老师,总算很不系统地学了一堆经济学知识, 毕业论文写的是《中国通货膨胀的制度分析》,自觉写得不错,但只得了个良好。估计是指导老师萧国亮觉得这文章既不像经济学,也不像社会学。自以为这属于经 济社会学范畴,有点驴马难辨。 大四时,经慎重考虑,报考了北大经济学院“经济调节手段”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继续追求未完成的理想。我这么恋家的人,春节期间也猫在学校复习迎考,结果却 令人失望,虽然专业课考了90分(据说是最高的),英语、政治也还可以,但“资本论”只考了30多分,因为我对这门课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无奈刹羽而归,此 次考研再次难圆我的经济学之梦。记得当时还去了专业老师家里,他也深表遗憾。现在想想 当时或许还有“运作”的余地,可那时心思单纯,且工作已有着落 ,便卷 了铺盖在一个暴雨成灾的日子回到了当时北京人认为很偏远的地方——福州。 就这样,经济学的梦想告一段落。带着北大的光环和余泽,我走进社会,成为一个“人模狗样”的国家干部。北大人的家国理想和宏观思维方法不时碰壁, 只能屈从 于现实生活的琐碎和实用 ,于是便和同事在高谈阔论之余、 麻将扑克之外学学英语 (同居一套的同事均为翻译)或翻译文章。一是借此多记点单词,二是挣点稿费, 聊补家用。即便如此,经济学之梦依然继续。终于,我在毕业五年之后去了一趟加拿大,在蒙特利尔大学接受了三个月的短期商务管理培训。沐浴着北美秋季和煦的 阳光,在图书馆里饥渴地阅读中加经贸合作的有关文章,并准备来年赴加专心攻读学位。三个月很快过去了,我尚意犹未尽,可归期已至,无奈回国,继续着公务员 繁冗琐细的工作。 一眨眼间又过了六年追名逐利的生活 ,人类迎来了二十一世纪,我却等来了年过三十。话说刘备在这年龄有次如厕发现髀间赘肉(即中年发福), 不禁喟然长叹。而我人到中年,虽未发褔,却也壮志未酬,经济学的学位仍未修到。 虽然没有刘皇叔光复汉室的宏大志向, 但我对经济学的追求却有增无减 。二十一世纪到来以后,大多数同龄人都在用宝贵的时间琢磨着升官发财,我用了三年时间、 放弃了许多吃喝玩乐的机会,终于拿到了金融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答辩时也拿了比较高的分数。这还没完,又去京郊新东方恶补雅 思,拿了“志奋领”奖学金远赴伦敦经济学院(LSE)和那些比我年轻十几岁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学经济学。 还是因为英文基础薄弱,一年中只认真读了几本经济学 原著 ,其中就有去年诺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的书。这一段读书生活相当艰苦,除每周要读多篇文章,还要闭卷考试。三十好几的我已有过优渥生活,既要忍受繁重的学 业,又深受记忆衰退之苦,那时就暗下决心,再也不读这“劳什子”经济学了。有一次,班上同学去布拉格体验生活,十几位男女同学住一个房间,我难以入眠,只 能半夜到处找酒店。第二天找了辆出租车浏览了布拉格市区,花了300英磅买了张高价票逃回伦敦。 青春过去,想重返是不可能的 。 经济学博士没读成,自己的工作却彻底转到需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工作领域——银行了。由于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的经济学教授,善意邀请我修个博士学位。但 这时的我却犹疑了, 除了精力不足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外,自己的兴趣也发生了变化 。二十年来,由公务员到银行的职业经理人,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和领域,涉 及的工作包括外事、外贸、外资、财政、金融等,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各不一样,都得从头开始学习,但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我们在社会学四年中所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这些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既然这套东西这么管用,还要去学别的专业干啥? 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是显学,是改变无数学子命运、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乃至飞黄腾达之学。正如《红楼梦》中史湘云劝贾宝玉的那样,“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 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有正经朋友”。经济学的显赫来自于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学家依靠诠释和注解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赢得声名利禄。两 周前,来自母校大名鼎鼎的张维迎教授到小城演讲。两千人与会,冠盖云集。张教授信心满满地预言,三十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腐败问题也会像百年前的 美国那样随着国力崛起而风吹云散。到时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张教授忘记了, 我们这种靠投资拉动快速发展,以牺牲环境、耗费能源、忽视公平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已到了山穷水尽。连前任国家领导人在小城休养,听当地领导汇报GDP时都愤然斥曰“GDP个屁”。 这 位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经济强人也许已幡然醒悟他过去的发展战略有太多问题。前年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胡紫薇大闹央视第五频道时,在歇斯底里的状态下 说出了几句极有水平的话,“你们就这样欺负一个弱女子,法国前外长说过,在中国输出价值观之前,根本称不上大国。”一个桃色新闻和大国崛起联系在一起有点 勉强,但她的认知水平和张教授显然有得一比。中国问题之根本不在于GDP。 二十年来读了许多书,其中以经济学为主,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主导我价值观的还是大学时期的几本书。如《发展的极限》、《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等。经 济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持,失去伦理基础的经济行为只会把社会变成物欲的世界。我们的媒体也在宣传价值观、理想信念,但这些话却只能止于“新闻联播”,还有 谁会把这些搬至饭桌或床头上去讲。地方首长都俨然成为了各地的CEO,以GDP和财政收入为终极目标,而治理社会更主要内容——如何实现公平公正、保护生 存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却乏人问津。当然,这些都属于社会学范畴。去年行里来了六十余位大学生,与他们座谈时我讲了我的理想,就是在这个小环境里建设一个思 想自由、机会公平、进取向上的精神家园。这里不仅是大家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寻求精神慰藉的地方。这种略有点乌托邦的思想正是源自四年的社会学专业训练,已 经在我的内心扎下了根。这才是我的“核心价值观”。所以我把继续学好社会学作为我现在的理想,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观察社会、服务社会并提升自己。也许社 会学将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忘了经济学吧!
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电子货币,到扫码支付
gordon 2017-3-8 17:42
中国的创新其实很足 最早这种东西啊,其实是从比特币开始的。 最早是一些像游戏装备啊(点卡,游戏时间),电子文档,电子书, 一些电子物品可以用电子货币交易 ,然后中国迅速就普及了 “支付革命” 我不知道,这个怎么解释。 制度因素, ********************************************************************* 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是,产权,然后bala bala,等等 这个东西 ,paypal 比我们还靠后,有的还是学习中国的
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梁任公在学术上的跨越
gordon 2017-2-25 00:56
民国时期,统计就很强,像保险公司 遍地。后来学苏联,学术就废弛了。 **************************************************************************** 梁 启超是跨学科研究的开路人,他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作解析史事的纲领, 引统计方法入史 ,“非但是现代史界的第一人,且为二千年来史学史的第一人”。 自1920年代开始,大学历史课程出现社会科学化趋向,昭示着学风的转变。1920年代朱希祖主持北京大学史学系改革的主要举措就是增设大量社会科学的科 目,推动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不过,这场改革随着1930年代朱希祖的去职而中止,社会科学化灰飞烟灭。傅斯年虽认识到:“现代的历史学研究,已经成了一个 各种科学的方法之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之工具。”但他更倾向于利用不带主观色彩的自然科学,而对于社会 科学方法一直有所抵触,尤其是对史观式地运用社会科学的概念相当反感。 真 正使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是清华历史系。受美国新史学影响,蒋廷黻强调研究历史须具备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他认为,多门学 科的知识和方法,“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复杂性、整个性,和帮助我们作综合工夫”。蒋廷黻任系主任期间,大幅增加社会科学课程。清华历史学系1929至 1930学年课程规定:本科第二年,政治、经济、地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中国文学、西洋文学等外系课程,须选其中二门,本科第三年,须选择其中一 门,本科第四年,仍可选一至二门上述外系课程。1934至1935学年课程规定:本科第二年,总修学分30至38,他系课程须选修8至12;本科第三年总 修学分30至36,他系课程须选修4至8;本科第四年,总修学分28至32,他系课程须选修4至8。这种课程设置**扩展了学生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视野。 当 年北大朱希祖改革的一大弊病是教学与研究脱节。而清华大学的改革已然克服这一弊病。跨学科研究是清华学人的拿手好戏。1940年接替蒋廷黻、刘崇执掌历史 系的雷海宗即兼通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他既了然于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科学从演绎方法、浪漫主义之历史方法、天演论之生物学方法,到心理学方法与统计学方法 的演变,又对19世纪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理学、政治学和历史学各门类有着深刻认识。雷海宗借助各学科的成果与方法研究历史,《殷周年代 考》和《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正是这种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体现和结晶。雷海宗又以治史之法应用于其他领域,撰为《雅乐与新声:一段音乐革命史》和《古今 华北的气候与农业》等论文。雷海宗因而被称为“我国总体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和交叉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先行者”。 *********************************************************************** 清 华历史学派社会科学化取向最显著的体现是“史学研究会”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创立于1934年5月的“史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包括吴晗、汤象龙、夏鼐、罗尔 纲、梁方仲、谷霁光、朱庆永、孙毓棠、刘隽、罗玉东、张荫麟、杨绍震、吴铎等。他们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和北平社会调查所(后更名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 所),都曾先后就读于清华。他们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这“不但是一个社会经济史研究社群的集结,更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在学科层面上的交汇”。“经济 学者从历史学者身上学到了社会变迁的眼光,历史学者则从经济学者的身上看到了经济的动因,两者结合的结果,一种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下观察社会变迁与经济活动 的研究取径就此出现”。梁方仲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明代赋役史研究驰誉中外,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创造性地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开创一种用社会科学 方法去研究王朝制度与社会变迁的新途径”。梁方仲的一条鞭法研究,“是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对王朝制度进行分析性研究的一个典范,在中国历史研究,尤其是中国 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体现的是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制度与经济社会历史研究中的运用,表现出与传统的制度史 研究完全不同的旨趣”。谷霁光的《战国秦汉间重农轻商之理论与实际》一文,依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省察中国历史上的重农轻商问题。张荫麟则将洪亮吉的人口论与 马尔萨斯的理论相提并论。 与 经济学方法密切相关的统计学方法也为研究会同人所广泛采用。经济史的研究内容,如户口、田地、租税、生产情况,以及财政收支等等,均须借助统计学的方法加 以量化,才能达到相对精确。这也是现代经济史学与传统经济史学的一个显著区别。1935年,梁方仲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上发表《明代户口田地及田 赋统计》一文,并对利用史籍中的数字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由此他又被称为“把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到历史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张荫麟在《北宋的土地分配 与社会骚动》一文中,也试图从北宋时期主客户分配的统计数字上说明当时几次社会骚动与土地集中无关。汤象龙对张氏运用统计法上的缺失还提出过批评。这种批 评实际上是围绕社会经济史问题经济学者与历史学者进行的跨学科对话。 *********************************************************************** 梁任公说: 自 从和日本打了一败仗下来,国内有新人真像睡梦中捉了一个霹雳,……所以 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 这班人中国学是有底子的,外国文却一字不懂。他们不能告诉人“外国学问是什么,应该怎么学法”,指挥日日大声疾呼 ,说“中国的东西是不够的,外国人的许多 好处是要学的。”(《近著》下,238) 粱先生是个老实人,能说这样老实的话, 叫我们知道三十年前的维新党人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没有方法 ,这种思想其实是不思想。不思想的结果是什么呢?自然是瞎眼的维新。 *********************************************************************** gordon 注: 梁任公 “知耻而后勇”,也算是人杰。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萨缪尔逊以前的经济学补遗
gordon 2017-1-11 07:15
在数理经济学以前,制定经济政策也是混乱的 需要长时间的调查、猜测 至少日本是如此,后来日本人就跑到麻省理工学习去了 *************************************************************************** 中国社会市面上的书籍,对好多东西是一个断层 没有解释,为什么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可以用来制定中国的经济政策 *************************************************************************** 事实上,就是这么用的;但没有解释 从美国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到中国就能应用吗? 建立数学模型,毕竟遗漏一些东西 , 有某些偏好 。 需要更长期的一些东西进行支撑。 这个社会以前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演化成当下的情况? *************************************************************************** 不能用 “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就成功了” 这么一种判断来分析问题 用现代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史;在整个社会活动中,把经济力量与社会和政治力量联系起来, 容纳更广阔的数据 。 注:实际上,最根本的还是 容纳更广阔的数据
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信息经济学
gordon 2016-11-20 12:30
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社会,由于任何人特别是 上级部门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其它人的所有信息,从而在指导社会经济活动时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如果人们能够掌握全部信息的话,直接控制或者强制命令的集中化决策,就不会有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优化问题。 正是由于信息不可能完全被一个人掌握,人们才希望分散化决策。 用激励机制或者规则,这种间接控制的分散化决策方式来激发人们做设计者想做的事,或实现设计者想达到的目标。 这就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经济学。 ******************************************************************** 怎么把大象装到 箱子里? 你放一个香蕉,或者什么样一个东西。呵呵 注: 老实人不适应 市场经济,本身你认知 就是错的,好不好 。
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庇古谈 学习经济学(转)
gordon 2016-11-8 01:48
注:我第一次知道他,只是因为他的名字很奇怪,叫屁股。 他现在好像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里找不到他的名字,wikipedia上的介绍也只有100多字。不过,我读了他的一些文字,发现我的想法同他很接近,他想走的路似乎也是我想走的路。他说:卡莱尔宣称,求知欲是哲学的开端。但经济学的起源则是出于对肮脏简陋的街道以及生命中的不快乐表示厌恶的社会热忱。如果你关注社会现实的话,那么你就无法回避经济学;如果你一旦开始思考“为什么世界上有穷人和富人之分,以及这样是否合理”,那么从此你就很难摆脱这个问题了。 庇古30岁时,接任他的老师马歇尔出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在就任演说上,他说: 如果不是希望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研究可能会导致……社会进步的实际结果,我自己可能会……认为花在研究上的时间是错误。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希望世界可以变得更加美好一点,人间的悲惨可以少一点。尤其当你看到政治家制定出错误的经济政策,整个国家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更加强烈了。套用雨果在《悲惨世界》卷首的题词就是:“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经济学就不会是无益的。” 我其实以前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我就觉得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当然,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学术本身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经济学研究者身上,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庇古说得好: 希望经济学知识的发展将大大改变现实事件……是非常渺茫的。我们的创造不太可能有市场。然而……我们培育我们的花园。因为 我们追随的不是思想而是一种冲动 ——一种探求的冲动——这至少不是可耻的,虽然可能被证明是无用的。(完) ********************************************************************** "在我们以纯理论状态思考时,我们可能最接近于最实际的应用" ———— 庇古在 《福利经济学》 里引用怀特海的 说白了,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怎么发财的学问。它和社会学紧密相连,所以也承接孔德 正是因为它想研究显示问题,所以才研究 “是什么” 或者“很可能是什么”,而不是 “应该是什么” 的规范性的科学。 ********************************************************************** 庇古、怀特海、孔德,他们有着关联性的看法。
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被古典经济学束缚的中国人的大脑
gordon 2016-10-18 05:55
中国人的大脑受古典经济学限制,即从利润最大化概念中得出的一套比较复杂的逻辑推论。 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可能来自于 马克思。 正如《宣言》所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赤裸裸的自私自利之外,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资本主义再也没有留下什么别的联系了。” 注: 克服本能,尤其是穷人的最大化本能。不要去捡汽水罐了 。(也许它根本就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 ******************************************************************************* 在增长阶段的过程中,人被看作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单元。 他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权力 、闲暇、冒险、经验和安全的连续性; 他关心他的家庭,关心他所熟悉的他的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的价值观,也关心本地区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除了这些种种平凡的爱好外,人也能够为和其它地方的人交往的意识所推动,从而认识到,老外和自己一样也有基本上自相矛盾的情况。 大家都是平凡人。 简而言之,人类的实际行为不能被看作是最大化的行为,而应该被看作是这样一种行为,在人们看到为他们敞开的各种机会面前,使人们的各种互相代替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保持平衡。 注: 认知障碍,一生中学习到的经济学,仅仅是古典经济学 。 哎 ******************************************************************************* 在各种可以选择的目标中保持平衡这种看法,和简单的最大化命题比起来,当然更为复杂和更为困难。它不会导致一系列的严格的和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 它导致在由社会环境的变化所许可的框架内作出的各种选择形式。 这种环境本身是客观现实条件的结果。 也可能是路径依赖,前人沉淀下来的结果。 在增长阶段,有些对整个增长过程发生长期影响的特点是源于传统社会及其文化。 注:一个男人总是往着另一个男子汉的背影长大的,以后的路,你就自己走了。 ******************************************************************************* 你看我也没有什么能力,不能够指出未来必然的走势 ,例如 走进共产主义阶段。 你说,读了日本作家 德永直的文章 《马》 ,泪流满面 你看,我也没有什么能帮到你。 不过日本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国人唯一擅长的就是暴打日本人。 正如电视剧《精武门》所说,陈真去哪里了,去打日本人了吧,我这个师兄,一天不打日本人,就难受。 呵呵,一个玩笑。 that ‘s all 注: 也没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只会说一个笑话。 向《少林足球》致敬 ,林子聪对于鸡蛋的热爱,真是“条件反射”的极致。
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6 —— 致命的自负
gordon 2016-10-3 20:10
投资增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之一 ********************************************************************** 我想了想,还是这个故事更为贴切 毕竟社会知识积累有一定的局限, 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是我们不知道的 或者无法用数学方法表示 ********************************************************************** 罗宾逊夫人固执地坚持剑桥左派传统,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索洛对这种纯粹意识形态之争已经感到厌烦了,有一天,他决定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剑桥之争。他跑到罗宾逊夫人的办公室说:“假设毛主席给你打电话,说他准备把资本投入加大10倍,问你是不是经济会增长得更快些,你怎么回答?” “这个......"罗宾逊夫人深知这个问题的陷阱,以及对她所坚持的劳动价值论的伤害,迟疑了很久没有回答。 ”电话在嘟嘟响,毛主席还有几亿人就在那边等,夫人,请您快些回答。“索洛不客气地催促。 ”经济应该会增长得更快一些。“罗宾逊夫人不得不回答道。 ”谢谢夫人。“索洛鞠躬回答,一蹦一跳地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这里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精髓,资本的增长会促进经济增长。 两个剑桥之争就结束了,世界经济学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 ********************************************************************** 注:这个tips 来自于我对另一个悖论的分析。(呵呵,你懂的)
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5 —— 《新人口论》
gordon 2016-10-3 18:17
未来怎么发展? 好简单啊 你只要跨过 “马尔萨斯陷阱”,马克思说的就是对着呢 可以参考 马寅初 《新人口论》 嘛 *********************************************************************************** 这就能续上了 我就告诉你 为啥能续上了 注:我就说了,替老毛改作业 那个时代啊,你懂的,胡鸡巴搞
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4 —— 资本从何而来
gordon 2016-10-3 18:01
资本从何而来?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实际上你会发现,经济学界说的意思是资本是增长的瓶颈,所以 投资率才那么重要。 也不是说 人口不重要,你都无限供给了,当然不重要了。 呵呵 ********************************************************************************** 一个基本假设,战争导致 人口和存量资本都降低(例如道路、桥梁、机器被破坏,人口减少) 二战结束时期,就美国有资本。欧洲也是穷,所以有马歇尔计划 对于中国来说很麻烦,人口、资本都缺 人口恢复性增长,资本稀缺,人力代替资本,这种路径。(日本的办法) ********************************************************************************** 改开后的一个条件就是欧洲和日本都发展起来了。 资本路径,不一定非要从美国来。 本来是找欧洲的,结果实践中的路径,日本优惠政策更多。 呵呵 注:日元升值和台币升值 ********************************************************************************** 底下好几个事情凑的,经济发展迅速,就少用人力,多用机器。(人力资本培育不过来) 制度优势,胡投资 ********************************************************************************** 人口无限供给和 投资狂 制度优势,造成了投资狂 。 注:投资的飞速增长和人口的下降,造成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 新经济的影响(老布什==海湾战争,克林顿==信息高速公路) 生产力的大幅提高,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上升(外资流入,炒房炒地)
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3 —— 阿基米德方法
gordon 2016-10-3 17:49
阿基米德原文 “......我认为...... 还是把可能用力学手段研究某些数学问题的方法写给你并加以详细说明的好,我相信这个过程甚至对定理证明本身同样是有用的:我最初是通过力学方法明白某些问题的,虽然它们还须以后在几何上加以证明,因为由所述方法进行的研究并没有给出真正的证明,但是我们通过这个方法事先获得了这些问题的某些知识来给出证明,比事先没有这些知识显然要容易些” ———— 《微积分》教材的脚注 间接摘自 Sir Thomas L. Heath《阿基米德著作中的有关方法》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先行标准 其实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发明我们都知道,事先是荷兰商人发明的 ******************************************************************************************* 数学不是那么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力学或者物理学的观点来考虑它们,增加自己的洞察力。 当然这取代不了论证 那是学术界,教授的事情
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2 —— 高盛方法
热度 2 gordon 2016-10-3 17:40
有一位美国投资大师说过一句话:如果想保持持续的盈利,你必须把赚钱看得比你观点正确更重要。从这个意义而言,那些追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人,以及那些总喜欢翻出来以前蒙对了一个预测的人,显然离投资实践很远。 高盛 能长盛不衰一个很多重要原因是顺应市场,而这一点被很多业余投资者嘲笑为善变。 ************************************************************************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和如此伟大的人物活在同一个时代,竟然如此愚蠢,没有领悟到其智慧,真的很遗憾 那时我还年纪小 ************************************************************************ 成天坚持,坚持个鸡巴,你都没有想想,你坚持的 “对不对”
1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优先”的发展经济学
gordon 2016-10-3 17:16
其实这个问题,万虎说过 (两个剑桥之争) 关键是罗宾逊夫人是谁啊。 我一农村土老帽,打土坷垃的,我知道这人是谁吗? 我又没上过剑桥 **************************************************************************************** 对大坝、道路和机器投资可以促进增长,这个思想很久了。 (《看的见的与看不见的》) 1946年4月,经济学教授 多马(Evsey Domar) 发表了一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资本增长、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在这篇论文里,他研究了美国短期经济衰退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尽管多马假设生产能力与资本存量保持固定比例,但他同时承认这一假设并不现实。11年后的1957年,由于“长期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推翻了自己的理论。 他最初的目的是关于 经济周期 的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而 不是为了寻求“在实际中有意义的经济增长率” 。 他承认自己的理论对于研究长期增长没有意义。 **************************************************************************************** 多马模型是如何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市场的?应用这一模型试图决定为达到目标增长率所“必需”的投资率,现在还在应用。 多马模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简单假设:gdp 增长率与投资支出占gdp 比重之间存在固定比例。 多马假设,产出(gdp) 与资本存量之间存在固定比例关系,所以产出的变化肯定与资本存量的变化(也就是去年的投资)保持一定比例,将两边同时除以去年的产出,可以得到今年gdp 的变化率是 “去年投资与去年gdp 的一定比例”。 **************************************************************************************** 为什么多马假设产量与资本存量保持固定比例关系? 劳动在生产中难道没起到作用吗? 多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刚刚过去,但是许多人失业。 多马将高失业率作为前提,因此只要资本存量有所增加,总会有工人填补工作岗位。 多马的理论后来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1939年,一名叫哈罗德的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类似但更晦涩的论文)。 **************************************************************************************** 劳动力无限供给 刘易斯不仅认为劳动力的供应是“无限”的,而且还以苏联为例说明可以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发展经济。 刘易斯曾经说过:“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本积累”。 由于经济增长同投资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估计出该比例,然后计算出达到目标增长率所需要的投资水平。举例来说,如果每4% 的投资增长可以带来1% 的经济增长,那么一个国家要想把经济增长率从1%提高到4%,就必须将投资率从占gdp 的4%提高到16%,如果人口增长率是2%的话,4%的经济增长率会使人均gdp 增长2%,如果能保持人均gdp 年增长2%,那么人均gdp 每36年就会翻一番。 投资的增长必须快于人口的增长。 **************************************************************************************** 两个因素 交叉影响的结果 毛时代留下的遗产,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农村大量失业人口(上山下乡), 倒逼了“计划生育政策”,抑制人口增长 “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资本优先。 **************************************************************************************** “马尔萨斯”和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 人口不下降,仅仅资本增长没用。(根本就逃脱不了马尔萨斯陷阱) **************************************************************************************** 逃脱“马尔萨斯陷阱”以后,技术进步就起到了作用 当年革命导师,痛批马尔萨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英国已经逃脱“马尔萨斯陷阱”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 何不食肉糜?
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先污染后治理”的 经济学原理
热度 1 gordon 2016-9-24 21:54
有一个事情,没有人讲清楚。为什么911 以后,美国选择房地产来拉动经济。 ********************************************************************* 住房价格大幅度上涨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美国最近这几年内房价也在疯涨。作者讨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其中一个是利率过低。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这也是与全球化相联系的。中国和印 度的经济崛起是世纪之交的历史性事件,这两个经济体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再加上二十世纪后期信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使得总供给曲线右移,造成物价下 降的压力,从而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实际利率偏低。所以,出现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现象:通货膨胀不再是世界经济的大的威胁;与此同时却“按下葫芦起了瓢”, 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成为新的世界性问题,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果缺少全球化的视野,是很难剖析清楚的。 参考书目: Hubbard-O'Brien《宏观经济学》 ********************************************************************* 911 的时候, 当时中国钢铁产业,还是低端产能为主 。 后来,中国钢铁产业的兴盛是德国判断钢铁产业会不景气,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 在中国,知道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的人,基于对其电梯业务的了解,知道它有一个听起来很响亮的称号——“世界钢铁大王”,但几乎无人知晓。 “2002年以前,全球钢铁业重心正是在欧洲,而在德国,只要提起钢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蒂森克虏伯。” 1999年3月,始建于19世纪中叶、以钢铁发家的蒂森(thyssen),与创立于19世纪初、盛产大炮的著名军工集团克虏伯(krupp),合并组成蒂森克虏伯 ********************************************************************* 2000 年左右,中国还有一个比较重大的变化,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短缺到过剩 其实也是生产力的提高造成的,造成供给不是问题 家电的普及,苏宁、国美这种大型家电连锁的崛起 消费升级,对电脑、汽车的消费需求的增长,这才有了 汽车板材的判断。
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60924
香盈袖 2016-9-23 22:48
目前解释生产过剩,有马克思,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 于:2010-01-09 04:02:55 学派等若干中解释,各有特点。但都是在一定假设下推理出的结论,都不是绝对正确的(我以前说过宏观经济学类似巫术,信则灵),从他们理论的实施效果可以看 出来:使用马克思经济理论,我们国家差点完蛋;使用凯恩斯理论,西方在上世纪70年代普遍出现滞胀;使用弗里德曼的理论,西方又普遍出现衰退。 你如果对宏观经济感兴趣,我建议系统的学习一下以下书:(不知你的基础如何,我就按入门开始推荐,这些都是我自己读过的书): 入门:萨缪尔森《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  中级:哈尔。R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多恩布什和费希尔 《宏观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级:哈尔。R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分析》(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 斯坦利。费希尔 《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是沿海几个大城市和北京算一线 于:2010-01-09 03:23:43 例如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我猜测是用地价和市场规模来定义的。一般省会城市之类可能就算二线,地级市就算三线。房地产这个定义非常含混。零售业定义就很清楚:一线500万城区人口以上;二线200万城区人口以上,100万城区人口以上,等等。。。。。 目前如何调控房价,调控到什么程度,董事会已有共识 于:2010-01-09 01:52:56 (否则不会出现总经理有多次表示),但是选择时间有不同看法,以及起步阶段选择什么工具(突破口选择),强度多大,还有不同看法。主要是担心银行坏账不好 控制,一些个别地方政府也希望再给点时间,好再拉高出点货。所以央行的控制按揭消息一透露(我个人认为是故意放出来试探和吹风),又立即收回去。这些都是 举棋不定和内部还没有取得完全共识的征兆。估计3月人大开完,基本就成熟了。 目前有几点值得注意: 于:2010-01-09 01:02:39 1、董事会和部分退休董事对部分地方这几年利用卖地的钱大搞投入产出不高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非常不满,想紧紧他们的口袋,“要他们过几天紧日子,不要太大手大脚,成为纨绔子弟” 2、央行提高了央票利率,“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提升 当日债市小幅下跌”,请持续关注这一消息背后的动静。 链接出处 3、央行今天正式出面说二套房屋按揭首付提高到50%属于误解。注意,没有否认,只说是误解。 4、地方政府最近与某些大地产商(包括部分央企)联手做市推高地价(很多地王都是假的,属于政府的地托,根本不会向政府交一分钱)大部分都失败,没有真正买家,都是几个地托在兴风作浪。 5、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已经明白在目前地价下已经无法卖出土地,也希望降价。 办公室主任的能力是服务能力,总经理的能力是: 于:2010-01-09 00:50:52 1、预见性,也即预见危机并避免损失的能力,本质是举重若轻能力; 2、平衡性,也即协调各种利益纠纷,缓解各种矛盾的能力,本质是对利益的均衡感; 3、灵活性,也即应急处置各种救火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本质是大局观; 4、量化指标:在充分就业,财政收支平衡,良性通胀和国际收支平衡前提下的长期稳定的GDP持续增长。 北京上海有刚性需求,具体原因很多人都写过。 于:2010-01-09 00:49:17 例如北京是集中全国财力来支撑,上海是集中长江三角财力来支撑。实际主要还是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所以东京纽约现象是有客观需求作为支撑的,不是人为可以 制造的。实际上所有经济中心都不是凭人为的梦想可以创造出来的,深圳的衰落就是一个例子。因为珠三角未来的经济中心在香港。 据我所知,中央并无此打算,是地方眼红,尤其是二三线 于:2010-01-08 18:25:08 城市眼红,做的工作,也算是中央的一种妥协,给点好处。至于能不能发展起来,就看你们自己本事。实际上就算按现在政策,二三线城市也是没有炒作空间的。投 机者毕竟要考虑可变现性和流动性,这就要求市场局够大,参加人数足够多才可以。就像以前某外资投资银行老大评价香港创业板一样:这么小的水池,只能养小金 鱼,而且就这么几个参与者,也就是买香蕉的用香蕉换卖苹果的苹果而已,自己对冲交易的结果是市场毫无投机机会,也就没有参与者了。 在许多地方房价在目前高位并不是真实需求的体现 于:2010-01-08 16:55:28 ,(当然北京、上海除外)而是投机炒家与政府基于共同利益交替接力的结果。在政府和大开发商拉高出货后,政府就不会管套在高位的投机者,没有必要再让金融 机构为继续保持房价高位冒过大的风险(实际个人房贷风险远远小于给地产公司贷款,有银监会数据说明,可到其网上看)这时所有限制上涨政策都会出来,房价在 投机者手中就会成为无法套现的负资产,将缓慢下跌,等3、4年时间回归到开始拥有真实需求的价位,政府和大地产商再重新进入,开始新一轮游戏。这就是典型 的震仓、洗仓、拉高出货,最终政府土地财政由参与投机的大家来买单。与90年代后期国企改革股票上市采用的思路一样。所以目前供应减少并不会对真实需求影 响,也不会对炒家拉高房价有影响,因为这是击鼓传花最后一棒,后面房价升高没有买家了,就算微跌也没有接棒的人了。就像一批人被赵本山忽悠到墙头上了,老 赵把楼梯搬走了。 当政府不用担心房价下跌有损失时,就没有义务再用行政手段维持这个价位;当政府发现房价下跌可以为下一波卖地腾出价格空间,便于吸引投资者或投机者时,你说下面政府会干什么? 不知表达清楚没有,反正事实就是政府为了银行安全,准备暂时离场。 忙总:深圳许多朋友说房子可能要降了? 于:2010-01-08 05:34:13 具体说法是不少开发商存货出得差不多了.....政府砸盘的顾忌小了些.....政府真是体贴开发商呀...... 他们分析了开发商的报表,说2009下半年开发商着重在清存货,当然也有不少头脑发热的人标地王的....但实际上多数不敢占用大量资金开发新项目.... 也就是说4万亿+放开银行贷款为开发商打了一场完美的后卫战......包袱甩给了人民群众和银行..... 我也去中介那里问了几家,似乎观望的多了(前几个月很积极),但还没看到降价..... 上述说法有道理吗? 这种看法是对的。拉高出货在去年7月就开始了。 于:2010-01-08 06:30:12 你怎么知道央企套进去了?至少我不知道。房地产市场 于:2010-01-09 18:08:33 上所有信息都可能是假的,只有行动是真的。地方政府25%--30%的卖地收入你知道用去干什么去了?没有卖地款他们也死不了,只是没有机搞面子工程和政 绩工程而已,个人好处不大而已。当然还没有启动,等启动,就已经把油锅烤热,准备炸替罪羊了。谁是替罪羊,温州炒房团的人最清楚。 【原创】新年政治经济展望:我看中国(之八) 于:2010-01-09 21:29:59 八 考虑到高房价的问题,如果只是从道德高地上破口大骂,提出如何如何降低房价,而不考虑实际上的各方利益博弈,那么就在现实中不具备可操作性。那样的话,任何建议只能变成赚大家眼球的观点,而不会在现实中起到实际的作用。 因此俺们就先要把参与高房价的博弈方,一个一个的理清楚。 在高房价博弈中,一个主要角色就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城市一级的政府。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分账中,确实有地方政府财政资源匮乏的问题。现在中国号称是中央集 权国家,可是中央政府的税收,在账面上只是51%而已。而地方政府的税收是49%,比之号称非集权国家的美国,人家美国联邦政府的税收占了总税收的 70-75%,而地方政府只拿了25-30%而已。 当然美国联邦政府的事权也多,比如说全民的社会福利和安保,就主要落在了联邦政府的头上。而中国的中央政府,如何把事权从地方政府的手上接过去,建立全国统一、可以跨省的全国社安和医保系统,应该是解决这个事权和税权不对应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央政府在高房价上,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这个责任,就是放任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免得自己要面对地方财力资源缺乏的问题。而如果 你不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只是在高房价上发表意见,自然人家地方政府也会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而大家就当你吃饱了饭,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打的饱嗝而 已。 对地方政府而言,土地财政的始作俑者的学习榜样,就是香港政府。香港的土地财政,基本上当年就是英国殖民者搜刮殖民地老百姓的政策。怎么说呢?香港政府通 过抬高土地出让价格,保证了财政收入,然后就通过所谓高薪养廉,把大笔的政府支出派发给了基本上是英国人担任的政府和法院的高官们。然后再来个低税收制 度,这个从香港收入低的工薪中产阶层的身上,榨骨吸髓的殖民政策就算是大成了。 而中国的城市政府们,把这一招学来之后,倒没有法子玩英国人的高薪游戏,当然不排除大家建立自己的小金库,然后时不时逢年过节的时候,发点补助,但是对为 官者而言,这些政府财政的收入,倒是不少投资到了政绩工程中间去了。这些政绩工程,自然也是由自己的关系人马承包下来,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而且工程最后是 真的有用,还只是铺了个面子,也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有的工程确实造福的乡民,有的工程就纯粹是胡天瞎地了。 因此试图用物业税,来彻底取代土地转让税,是一个改变的方向。当然即使只是部分取代,也会降低土地高额转让对最后房价推高的效应。 但是不要以为这个转变完成了,高房价就不会再产生。美国的例子,证明你要是想炒,还是可以炒上去的。 除了地方政府之外,第二个主要博弈手就是主要房地产开发商。这里俺指的不是那些所谓大房地产商,成天在报纸电视上发表谬论恶心人的那种。而是那些保持非常低的姿态,但是在自己的城市地盘里,和当地政府藕断丝连,心意相通,共同进退的那些地头蛇房地产商。 这些地产商的作用也是双面性的。一方面他们和地方政府一起做高房市,来个哥俩好儿,数来宝啊,俺赚钱,你升官,俺的钱包鼓了,你的政绩大了的共同游戏。但 是这些地产商的造房运动,确实是为上游企业,比如说钢筋水泥,或者是中游企业,比如说门窗厨具,也为下游企业,比如说房屋装修设计,都带来不少增长。 而且由于这些主要地产商的钱,大部分是来自于银行,因而形成了任何以这些地产商作为目标的打击行动,会造成比较麻烦的连锁伤害。比如说打击主要城市地产商,自然就要动当地政府,会制造银行的大批坏账,而且还连带着上中下游的各种企业,都是殃及池鱼。 当然因为这些主要地产商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一旦当中央政府对房价问题,表示关注的话,这些人大概是知道哪些说法是虚张声势的空城计,哪些是正儿八经要推行 的铁血政策。由于任何中央的政策没有地方上的支持,其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走样文章和虎头蛇尾的收场。而任何中央一定要推行的政策,就必须考虑到地方政府 的顾虑,因此任何打击房地产价格的举措,肯定必须在中央和地方的讨价还价和互相让步之后,才可以得到实效上的推广。 那么中央在房价上的担忧是什么?中央的担忧,就是房市泡沫过大,导致中国的经济,比如说在2012年的时候崩溃。当然房市炒得太高,导致年轻一代,尤其是 80后的城市未来的中流砥柱,出现生活困境,而引发社会不稳,也是中央的主要担忧。另外就是房市的崩溃,会否引发银行的坏账危机。 而地方上的担忧,自然是怕房市下跌,导致自己的财政金库缩水,引发景气危机。可是房价的上涨过快,显然会带来本地城市的经济竞争力的减弱,从而无法发展起来其他的拳头产业。 可是说中央和地方,在限制房价到一定的价位上,其实是有一定的默契和共识。那么地方政府的一个主要考量,就是如何帮助自己的伙伴主要地产开发商们,在房市控制政策出台之前,赶紧出货解套。 正如俺在《梦幻泡影》一书中,描述过的股市和房市一样,都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如果说中国的房市,尤其是几个大城市的房市,泡沫过大,自然是一定要主动打破。这个时候,该不该打破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个传来传去的花,现在是在谁的手里。 对地方政府来说,房市该不该爆破,一是他们的自己人有没有脱身,二是房市的涨势有没有潜力。那么要看这一点,就要看地方市场上的主要地产商们出货状况,和房市接手的情况如何,和是哪些人在接手。 对中央政府来说,房市爆破当然不能爆在中产阶级的小年轻们的手上,不然的话,社会和谐就有大问题了。那么这个爆破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那就是不能把银行给爆进去了。 那么那种情况下,银行才不会给爆进去呢?就是那些不是靠银行贷款,来拿房子的人。这些人,不可能是靠政府关系和银行信贷来开发房产的开发商,也不可能是靠银行贷款来供屋的最终用户。 最好就是这些人,是那些现金很多,又可以用现金来炒房子,又可以承受一定损失的二手炒家。如果看过俺以前几篇文章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这些人是哪些人了。 【原创】新年政治经济展望:我看中国(之九) 于:2010-01-11 00:29:22 九 这里就引发出房地产博弈中的第二股力量,就是推高房价的二手和三手炒家们。 这些炒家们,通常也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产期的,姑且叫做房地产投资人士。一种是短期的,姑且叫房地产投机人士。投资人士,通常就是要么用自己的现金,把 房子一下子吃下来,然后靠每月收租作为收入,或者通过一定首付,然后从银行贷款,希望可以用房子出租的租金,来抵销每月的供房欠款。 在美国,通常这样做的人,有私人也有公司,但是大部分是有专门的房屋投资基金,你投资人只要投资到这个基金,保证比存款要多的利息。然后人家基金由专业人士投资在房地产上,再请专门的地产管理公司来处理出租和维修事务。 对这部分的投资者来说,有没有物业税,影响比较大。如果没有物业税,人家一次性现金投资进来,然后不管风吹浪打,没有太多额外的支出。而一旦有了物业税, 就会增加持有房屋的成本。当然这部分成本,肯定也是要转嫁到租客的头上。这样的话,你在出手购买房屋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这个成本对租金的影响,当然会对 房价的上涨有拖拉作用。 对投机人士来讲,他们的目的只是短期地把房子拿到手上,然后等着价格上去,就立即转手。因此物业税对这些人,是没有成本上的影响的。真正影响这些人的,是房产销售税。如果你规定,在2年之内房产出售的话,税率是30%,超过2年,是20%,那么对这些人的行为影响比较大。 而以目前的情形来看,投资或者投机的二手和三手炒家中间,主力大概应该是以江浙一带发了大财的各类财主,通常舆论一概以温州炒房团概而括之。这些财主倒不 是完全用自己的钱来炒,有不少是从民间各种集资贷款,加上自己的厂房和其他资产抵押的贷款等等,算是横扫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在这两年,因为外贸经营的 大环境变差,不少外贸团也转战房地产。还有就是有名的山西煤老板,大概也是在2009年大举攻打北京市场。 因此在2009年开始,各地方政府的托房市政策,和报纸杂志上连篇累牍的关于对房市看好,由某些专家发表上海房价可以飙到多少多少万一平米的“预测”,最后就是大地王的频频出现,不排除都是地方政府和自己的地产商们为了出清存货而采取的抬市行为。 当然对中央政府而言,主要就是要控制银行系统在房市中的风险系数。而这一个二手和三手炒家,基本上是银行风险系数最小的环节。当然有读者会怀疑,光是靠这些人,是否可以托住房市软着陆? 其实除了这几个大集团之外,来自海外的热钱,也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入了场。这几家的钱加在一起,大概不会少于1万亿人民币。而这些资金对中国的各类媒体,尤其是财经媒体的控制颇为得力,通常是在喊房地产涨价最用力的时候,就是希望忽悠大家来接他们传过来的花的时候。 因此看中央政府的政策,一定是要看关键的入手处是在哪里。一个切入点就是强制地方各级政府,推出一些廉价和经济房屋,算是一方面拉缓总体房价的涨势,另一 方面又对实际需要住房的人士们有一个交代。另一个切入点,就是要控制银行在投机炒家们的资金来源里的风险程度。新政策对二套房的40%首付的要求,基本上 就是在这里落手。那么对银行来说,只有房地产价格下跌40%的话,银行才会出现贷款损失的坏账。 当然将首付推高,也会令二手炒房的投机活动有所减缓。从中央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房地产市场得到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最好就不要疯狂涨价,也不要疯狂跌价。只要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博弈里面的各派势力,知道适可而止,人家也不是吃饱饭了没事干,要来趟这一汪浑水。 看地方政府的政策,如果地方政府开始停止对买房的优惠政策,开始有“理性”声音出现,那么也说明他们的存货出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倒是不排除希望房价有一个“理性”的回归,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你不冲下来一下,人家就没有机会再次入场,来享受下一轮上升的暴利。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有人期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崩溃,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比如说《新闻周刊》和最近美国媒体热炒的话题,应该看做配合美国在中东未来的军事动作,防止这个地区的热钱流进中国而不去美国的针对性操作。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则是如果海外进来的热钱,可以四两拨千斤,引导到中国的农村和城镇建设,中西部开发计划,那就是一个好事。或者说中国学习美国的样子,把 这些资金包装一下,转移投资在东南亚这个新的贸易共同体,那么希望用海外热钱来淹死中国的梦想,大概只能是黄粱一梦而已。 最可能的情况,就是通过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一方面拖住前一阵子抬升过高的房价,一方面趁机压制一下2010年第一季度的传统高额银行信贷。因此可以预计中 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第一和第二季度,应该出现原地踏步、略有小步后退的情况。而几大城市的房价,比如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要靠新起来的高铁,做一个 分流。 现在已经开通的武广高铁,以及武汉到南京的高铁联线,基本上布局已经铺开。如果京沪高铁可以在2011年中开通,河北沧州和山东德州就会变成北京的1小时城市圈的腹地,那么可以想象的是,中央还是有办法解决北京城市的小年轻的居住问题的。 以德州的房价为例,大概就是在3千-4千一平米的价位,大不了中央一声令下,央企的一部分办公大楼搬到德州,这些搬家员工的居住就不是大问题了。而上海的腹地,就可以推进到安徽的滁州。 当然如果第二线的大城市,比如说南京、合肥、济南、武汉和长沙等地,都可以得到发展,那么在全国房价的均衡上面,应该可以纾解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涨价压力。 中国政府如果可以控制住房价的涨幅,让其和工资增长水平相辅相成,那么这几年的危局应该可以撑过去。 我到没觉得意外 于:2010-01-13 08:48:47 很多人一厢情愿地以为政府一定会托市,而且认为房地产可以绑架政府或社会.所以多头群体无意识的做多信心很足,让人有天堂有路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的感觉. 前天和一个发改委的研究员开会,我当面骂他是软蛋,连点小商人勾结小官僚哄抬个地价都搞不定,如果陈云或老朱还在你们都得写检讨.那哥哥涨红了脸说道:三天后就让那帮搞地产的睡不了觉,上半年就把房价给干下来。以后他妈的要把美国全部郡县之. 如果共产党政府会被地产商绑架,就要出笑话了. 八月内部就转向了,只是因为有政治庆典就晚点发动了。天可怜见的,有些人连八王议政的主要决策者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就在说别人不懂政治。这就是政治泛化后结果:人人都是政治家。 《毛泽东传1949--1976》,
0 个评论
分享 新贸易理论与新地理经济学的发展与融合——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经济理论 ...
热度 5 gordon 2016-9-18 12:13
已经讲的好清楚了,还有什么看不懂的 ****************************************************************************** 新贸易理论与新地理经济学的发展与融合——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 注:城市化等等,好多问题,我都比较感兴趣。
36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随便说说:开启读书计划
热度 24 烛影摇红 2016-8-23 07:40
昨天浏览了最新出炉的获奖科幻作品:《北京折叠》。 早晨在车里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不清楚自己到底处于第几空间。 为了不至于栖息第三空间,虽然也挤不进第二空间吧,我决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诸君也不用对于期许太高,我读的肯定都是普及读物,就我的认知水平能把通俗读物读下去就不错了。 所以本周设定第一本书:《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下周争取写读书笔记。
个人分类: 碎语|147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选择
热度 41 鼎革 2016-7-9 17:56
如果你的人生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那“幸好我当时选择了什么”这个幸好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你只会选这个。所以也不会后悔。 人生就是内生的。 所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是最重要的。 父母不要去强迫子女的道路。 自己也要听从心的召唤。心让你去干什么,你就去干什么。 干到最后,就是人生无悔。 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是对的。 潜意识是理性的,弥补了表面上的不理性行为的内在逻辑。
21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父子博弈 —— 杨小凯:“中华民国”崩溃的经济学解释(转) ... ...
gordon 2016-5-30 23:35
民国后期由于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失利,金融财政体系崩溃,通货膨胀率高达200%。因此纸币成为政府抢劫人民财产的工具,人民纷纷弃纸币不用而回到商品货币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纸币改进交易效率的功能不能发挥,因而分工水平大大下降,生产力崩溃。 民国时代交通条件也表现了二元经济的特征。大部分货物仍是由落后的传统运输方式运输,1933年传统手工、木船、兽力运输方式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是现代运输方式的三倍。1915年日本在东北生产的焦煤5.74元一吨,运到汉阳是24.54元一吨,交易费用是生产成本的3.27倍。这主要是因为政治不安定,铁路建设迟缓造成。 清朝末年共修铁路9,618公里,民国共修15,000公里,其中三分之一由日本人在东北建设。清朝基本没有公路建设,国民政府部分由于统一战争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公路建设,共修成116,000公里,大部分是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所建。从海关记录,非机动运输的货物于1920年代开始下降。 程文利、萨克斯、杨小凯和张定胜证明,在一个自由经济制度下,由于分工增加生产力的好处和增加交易费用的坏处之间的两难冲突,均衡的分工水平由交易效率决定。交易效率极低时,最优的经济结构就是自给自足,其生产力低下,也没有交易费用。当交易效率在沿海地区稍微提高但又没有高到足以将所有人都卷入分工时,则发达地区的人会卷入分工,而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仍然自给自足。如果有两个国家,国家之间没有移民自由,则交易效率高的国家中所有人卷入高分工水平,没有二元经济,交易效率低的国家,沿海运输条件好的居民与外国贸易,而交通条件差的地方自给自足,产生二元经济。在这种二元经济中, 贸易条件对落后国不利。落后国可以用保护关税改进贸易条件,但这却以抑制分工的发展为代价 。如果落后国进一步改进交易条件,则可与发达国通过关税谈判达成多边自由贸易,使国内国际分工水平提高,生产力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提高。民国后期和1949年后和1980年代前,中国是采用的前一种经济发展方法。中国1980年代后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注:关键是惊人的一跃是如何解决的,呵呵
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世俗智慧 —— 经济学是解毒剂 (转)
gordon 2016-5-20 13:53
许多青年人在激昂情绪高涨的时候,读读这篇文章,或许有些好处.看了这篇文章,就更明白了:经济学是解毒剂。 在经济学艰深的数学背后,它究竟想向人类提供什么?我认为的答案是世俗智慧。 应当说,智慧有许多形式,宗教、玄学、纯粹数学、逻辑等等,它们在鲁滨逊世界中照样能够独立存在,许多修行者还特意远离尘嚣去追寻那种智慧。但是世俗智慧是 另外一种形式的智慧,它指一种对普通大众的日常行为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包括对这些世俗的个人互动形成的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解。其关注的是一群世俗的人 (有七情六欲,也许并不高尚纯洁)在现实的环境中如何实现互动达到彼此的和谐。如果说人一半是天使一般是野兽,那么世俗智慧主要是针对人的野兽的那一半的 可能性而提出的,它所关注的问题非常务实:一群野兽在一起能形成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使野兽也能向天使一样行为?这种可能性存在吗?世俗智慧不仅教导我 们如何对待天使(善),更要教导我们如何对付野兽(恶)。 也 应当说,并非在经济学充分发展之后的今天才有世俗智慧,许多年前人类就已经有非凡的世俗智慧。“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过去不无道理。即使是在今天,“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行为准则也没有过时。熟悉演进博弈的人,都可能知道,人人都奉行这种行为策略的社会是一个实现的福利很高的社会。大约年代相当,在 西方,撇开宗教精神不论,基督教也蕴含着极其深邃的世俗智慧,任何读过《圣经》的人都可能从中领悟智慧。《圣经》里提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 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8:12等)”(这是待人处事的“黄金原则”,与孔子的准则相比,前者在积极,后者在消极,会解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人可以仔细体 会这两种策略的社会后果,就当做一个练习。当然这种差异也许已经不需要强调,因为社会只要提倡其中任何一种,就已经足够好了);并且意味深长的是,明确提 出“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马太福音22:21,马可福音12:17等)”(这意味着政教分离,世俗社会的治理具有独立于宗教的价值)。 还 应当指出,也并非只有经济学才贡献世俗智慧,法学、社会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也贡献世俗智慧,尤其是法学家。举一个例子:孟德斯鸠曾经注意到一个故事,为什 么古代俄罗斯比中国凶杀案的发生率更高。他发现,在中国,抓住小偷不至于把他打死,而在俄罗斯被当场逮住的小偷却要被打死。在后面这种法律制度下,小偷就 有很大的积极性杀人灭口。所以,所谓的“乱世重典”也是有条件的,并非刑罚越重就越能阻止犯罪,有时候,过重的刑罚反而会使人们有激励进行更严重的犯罪。 熟悉激励理论的经济学子应该很快能明了这其中的道理:不能狠狠惩罚那些我们认为有害的犯罪实在不是因为这种行为应该原谅,而是因为无法给那些比这种行为更 严重的犯罪处以重罚。我们最多只能判人死刑,最严重的惩罚只能给最严重的犯罪,这样才是激励相容的,如果所有犯罪都处以同样严厉的处罚,孟德斯鸠的悖论就 会出现。而且,如果不能把所有犯罪的人都处死,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刑罚的正当性以激励那些刑满释放的人认为自己所受的惩罚是“公平”的,从而重新皈依社会 规范。实际上,法学的世俗智慧与经济学是如此地相容,以至于法律经济学成为了今天法学理论的主流,这不仅仅在合同法、商法领域,在宪法、刑法、诉讼法等方 面,经济学也都大行其道。而在有关法律的实施后果的评估方面,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更是显示出优势,行为法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结合将可以实实在在为我们理解人们 的守法与违法行为提供新的智慧。 那 么,经济学究竟提供什么独特的世俗智慧呢?这需要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说起。许多人对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大加抨击,以为找到了经济学的软肋。主要的误解可以笼 统地分成三类:一类是道德上的抨击;二类是行为学上的批评;三类是技术上的批评。先看道德上的抨击是如何荒谬。我们只要问:哪个人能站出来说他做任何事情 都一点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休谟曾经说过:如果有人向你描述了一个人,他完全没有贪欲、野心或报复心,除了知道友谊、宽容和公共精神之外没有其它快乐的源 泉,那么你应该立刻觉察这是彻底的谎言。稍微懂点逻辑的人都知道,绝对的利他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绝对利他主义者如何能活下来,难道这世界上除了他之外 没有饥饿的人吗?),而利他如果不是指一种动机,那么在行为上的利他根本就不需要绝对的利他主义来解释。我并不否认利他主义对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 性,但是我们必须区别 利他在社会中存在 与在个人身上存在是两回事。 利他主义是一种社会存在 并不需要每个个体都绝对无私(实际上这不可能)。 也 许目前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什么幻觉了。我们已经老早就看穿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质,但为什么却看不清自己的本质?英国人就比较有智慧,当光荣革 命胜利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忘记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议会与辉格党人就比皇帝更不会滥用职权,他们难道不是肉长的吗,新的与老的有什么不同?所以他们并不是 要新的皇帝代替旧的皇帝,而是要议会与皇帝互相制约打破彼此都有可能的独裁。光荣革命并没有革掉人或多或少要考虑自己利益的这个行为特点,只是改变了一下 社会机制。如果60年前大多数中国人就明白这点,我们现在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可惜没有。 再 说行为学上的批评。的确,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是像解博弈论专家解PBE那样考虑问题,很多时候是凭直觉,是有限理性的。这种批评与其说是颠覆不如说是改 进。 只要我们承认人或多或少要为自己考虑,在世俗层面,我们就不得不为此做出相应的对策 ,那么经济学提供的智慧就大有用武之地,至于人们在智力上有多大程 度上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量”的问题(你想不想赢和你能不能赢的区别)。其实对于现代经济学而言,理性的假设不过是一个脚手架而已:建楼的时候要 用它,但是楼建好了就没有脚手架的影子了,大厦的形状不是由脚手架的形状决定的。但是,脚手架并非无关紧要,没有好的脚手架,就无法顺利建成大厦。对于研 究世俗的人的真实行为而言,理性假设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脚手架。不管个体的动机是什么,利他也罢,利己也罢,但是他必须知道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如果互动不影 响技术边界,利他还是利己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如果互动影响技术边界,那么不管想利他还是想利己,他们都需要同样多的关于博弈结构的知识,甚至利他 主义需要知道的比利己主要还要多) 第 三类批评主要是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的: 既然是研究人们的日常行为,为什么要用那么高深的数学 ,那与世俗智慧有什么关系?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 研究者需 要的知识要远远超过行为者自己的知识 。鸟不懂空气动力学,却可以飞的很好,但是研究鸟类飞行的人却要懂空气动力学;细胞不懂分子生物学,但是研究细胞行为 的人要懂。当事人可以象《庄子》中的百足之虫一样“动悟天机而不知所以然”,但是研究者却还要知其所以然。高深的数学对于理解人类的行为及其互动实在是必 要的。当然,也需要指出,既然是研究人类的世俗行为,内省对经济学研究也非常重要。这是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最大的差异所在。从自己内心的感 受出发,基于常理的理解和推测往往能够成为检验一种经济理论的有力工具,这是经济学的直觉与物理学的直觉的不同之处,在此就不多说了。 总 结起来,可以大致将经济学的提供的世俗智慧定位为, 将人类预设为或多或少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他们的互动及其后果 。迄今为止,经济学贡献的 最伟大的世俗智慧,莫过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我们早上能享受的可口的面包不是因为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利益使然。这个洞见并不是鼓励人们一定要自 利,更不是鼓励人们一定要极端地自私,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是不是 即使每个人都没有那么高尚、都或多或少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仍然存在增进社会福利的可能 性 ?这种可能可以在“自由市场制度”下达到。这种智慧的火花也许已经更早就萌芽了。中国古代的韩非子曾经提过:医生为病人吸出伤口的毒不是因为亲情,而是 因为利益。韩非还提到一个例子,一个父亲听到军官对他当兵的儿子很好的时候,反而大哭,因为哪样儿子就要为军官卖命了。但是,是斯密首次做了系统的论证, 并将他与国民福祉及其增长联系起来。可以说,自由市场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以来人类最大的进步,难怪斯蒂格勒认为,人们今天的进步大部分是来自市场而不是其他 的组织,更不是政府。同时,斯密恰当地指出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是一个“守夜人”。这种智慧与宪政理念互相印证:在政府万能论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宪政。 弗雷德曼曾经不无自豪地声称,达芬奇创作艺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莎士比亚创作剧本都不是响应政府或某个组织的号召的结果。 当我们在期望政府为社会承担更 多的责任的时候,政府从我们这里剥夺过去的权力往往是随着责任成倍增加,而要求控制的资源则增加的更多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慨叹,就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 理解而言,中国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斯密时代的英国人的水平,所以在中国,能推进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的任何人(当然包括经济学家)都可以算是有智慧,相 反,对于开倒车的人,就算他在国际期刊上发再多文章,也只能算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却不见的有智慧。 **************************************************************************** 尽 管斯密的智慧极其宏伟,但是求知之路没有尽头。博弈论的提出与应用,指出了另外一个可能性:如果每个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在互动环境下,那么 社会的福利有 可能无法达到最“好” (也就是在技术上本来可以是更好,但是却无法达到)。这一般被称为囚徒困境。那么囚徒困境是不是说明斯密的理论失效了呢?不是。其实 仔细地看囚徒困境,它并不是两个囚徒的博弈,背后还有法官、警察、公众、甚至还有黑社会(如果这两个囚犯来自一个团伙)。对于“白道”来说,囚犯的困境正 是所期望出现的结果,不能说出现囚犯困境对社会就一定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恶制恶”是极其重要与高超的世俗智慧。这个智慧与斯密的智慧地一脉相承: 斯密说“利己惠人”,博弈论说“以恶制恶”。今天,经济学已把博弈论迅速接受为主流的方法,经济学家也已对“以恶制恶”的可能性知道更多。如果警察可能渎 职,法官可能受贿,廉政公署本身需要“廉政”,反贪局长自己也贪污, 公众自己却喜欢违法(只要有利可图) ,那么“社会如何可能”?任何主张通过增加监督机 关的说法都需要经得起人们这样的推敲:谁来监督监督者?“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肯剃刀原理完全适用:如果对反贪局长的监督难度与直接监督其他局长的难 度一样,那么为什么要增加反贪局?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隐含在一个叫“核心定理”(core theorem)的命题里(Basu,1998):凡是能被最终实施的行为是包含社会所有成员在内的“大博弈”的纳什均衡, 如果不是纳什均衡,那么通过增 加科层的级别(例如设置反贪局、稽查员、巡视员等)不能提供新的好处,除非科层数目的改变打破了原先的均衡,并且产生了一个新的福利更高的纳什均衡 (完全 有可能产生一个更差的均衡)。这种智慧难道不应该是一种常识吗? 我们已经知道,哪类博弈对于参与者的数量是敏感的,例如古诺竞争,一个寡头的时候会剥夺所 有的剩余,但是两个时的均衡就大不一样,当数目为无穷多的时候,寡头只能得到零利润了。这又回到了斯密的智慧: 政治的贤明并非来自政治家的高尚道德,而乃 是来自给定制度下利益的制衡 !所以民主制度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无非是让两只力量相当的狗互相咬,最后都成了看家狗,轮流看家。主张“天无二日,地无二 主”,“一山不容二虎”的单一思维,实在不是世俗智慧。 这 么说并不意味着经济学主张政治家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是主张应该有一种对付只关心自己利益的政治家的办法。尽管人们也许有许多善良纯朴的愿望,但是把社会 制度的良好运行建立在掌权人的高尚动机的假设之上,这比把高楼大厦建立在沙滩之上还危险。学过博弈论的人应该有印象, 一个良好的制度是稳健的,而不是实施 一个刀刃上的均衡 。先小人(非均衡路径的规定)后君子(均衡路径的规定)的制度就比先君子后小人的制度更稳健,因为 它能抗万一高估了政治家水平的风险。把 十几亿人的身家性命压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均衡是千钧一发的均衡 。这世界上有两种悲剧,一种是高估了人性,另外一种是对人性失去信心。所以美国人很务实, 他们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人性是恶的,所以民主是必要的”。 **************************************************************************** 这 样的理解也适用于所有的组织与机制设计领域。1970年代以来的经济学的最大的贡献可能在于提供了许多对组织运行的世俗智慧,例如契约与激励理论,拍卖与 机制设计等等。真正懂这些理论的人一定会叹服经济学家构思的巧妙和智慧。以拍卖理论为例,拍卖并不是仅在拍卖行中发生,也不限于一般的商品交易,体育比 赛、排队、跑官、贿赂、晋升、审批、求偶等等实质上都是一种拍卖,只是标价的凭借不同。甚至在动物界,也有拍卖: 两只狮子争一头牛就是一种第二价格拍卖。 没有经济学家的探索,这种人类社会在2000年前就产生的解决未知偏好下稀缺资源配置的智慧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被发扬光大。所以Myerson和 Kerempler这样的大学者主张经济学家都应该懂点拍卖。在组织领域,也有太丰富的智慧,仅举多任务委托代理做一个例子:摆在摊头的肉的质量比包在饺 子里的肉的质量容易观测, 如果一个人既开肉铺又开饺子店,那么好的肉就会挂出来卖,差一点的肉就包到饺子里去了 。这个最基本的原理可以用来理解中国官员的 许多行为,有心的学子可以在这个领域写好多好文章。另外,外部竞争与组织类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张维迎教授曾经正确地指出基于控制的组织与基于效率的 组织的区别(例如,正职领导应该竞选,副职应该由正职任命;但在中国却刚好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官僚政治的演进方向是一直朝着控制最大化方向,而不是 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控制会上瘾,权力会导致腐败。虽然历史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强,但是组织的竞争力却越来越弱。原因在于越是追求控制的组织,越 会倾向于选择听话的官员,而不是越有能力的官员,决策者得到的信息就越失真。 你的权力越大,人们欺骗你的积极性就越大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反腐败,什么是 扬汤止沸,什么是釜底抽薪,一清二楚。 注:关于肉的这个事,哈哈哈 (几乎中国的所有包子都是这种肉,淋巴) 你的权力越大,人们欺骗你的积极性就越大。 哈哈哈 我们这儿净是这种笑话。 **************************************************************************** 值 得一提的是,经济学也告诉我们控制权的重要性:没有控制权的产权是水中月、镜中花。如果你不能对使用阳光的人收费又不能将阳光藏起来,那么太阳的产权属于 你就没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来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产权永远是私有的(但不一定是排他的),只是私有的方式不同而已(是按照权力还是按照能 力等等)。那些对公有制报有幻想的人应该想想,他拥有的国有资产与他拥有的阳光的产权有什么区别。一些人会说,假如国有资产不流失,国家可以因此多提供福 利,那我们就可以少交税,这不是很好吗?可惜这种想法太天真,除了垄断性行业之外,哪些国有企业能盈利?那么多银行坏帐那里来的?我们可以稍微分析一下问 题的实质在哪里:如果官员不腐败,将国有资产公平有效地转让到有能力的经营者手里,并不是一件难事,就业、社会保障等都可以公开做价,人们不应该反对这种 资源配置的优化,所以反对的是腐败而不是国有资产转让;如果官员是腐败的,那么国有资产转也罢,不转也罢都要流失。人们争议的问题可能在于,如果官员是腐 败的,那么是应该先停止转让等他们不腐败了再说,还是继续转让。如果是前者,明眼人应该知道等所有国有资产都烂光腐败也不会结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比较 利益得失应该从实际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根据空头支票上有几个零,索性断了这层幻想还更能看清真正的问题所在。打蛇要打七寸,我们应该将目光集中在反腐败 上,并且将反腐败的讨论深入到制度层次。可惜没有。 那些自称为或被称为“学者的良心”的人,并没有去真正捅破真实的谎言 。 作 为世俗智慧,除此之外,经济学还能够为我们反思与梳理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观念提供新的线索。例如,关于“诛心之论”。我认为这绝非制恶之道。我们需要分 清“恶行”与“恶念”, 我们只能观察到“恶行”(有时候连恶行也不容易观察),但无法直接观察到“恶念” 。如果恶行是可以观察并可以确认,我们基于恶行进 行惩罚,惩罚的是“恶行”这种行为;如果恶行没有被观察和确认,你怎么知道人家有“恶念”?注意,在身份社会,我们惩罚的是恶人;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惩罚 的不是恶人,而是恶行。这个转变,是对个体自主的意志能力的唤醒与确认,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有罪推定”与“无罪推定”的差别,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法 律上我们也区分故意和过失,这似乎是基于动机,但实际上还是基于行为,故意动机在行为上体现为故意行为)。 注:毛大哥,有一双 “X 光” 眼睛,总能把你的心思看穿,呵呵 **************************************************************************** 实 际上,问题很简单, 暴露坏人的目的并非出于一种对别人内心世界的好奇 ,而应该是怎样才能对社会更有利。在现代社会, 如果我们无法一一辨明“好人”与“坏 人”(至多我们只能通过辨明“好事”与“坏事”来推断),那么不要急于给人定性 ,可以鼓励那些 “坏人”出于假装好人的目的不得不做好事 ,而且更重要的是不 至于把一个本来不怎么坏的人逼成坏人(用博弈论的话说,就是预期的自我实现:你认为对方是坏人,所以就处处对他坏,因为你对他“坏”,出于自卫,他不得不 反击或者做了对你不好的事,于是这刚好让你证明他果真是坏人。历史上,据说杨国忠为了证明安禄山要造反,处处逼迫,终于向玄宗证明了这一点,但证明的时候 恰恰也是自己因此丧命的时候,陪葬的还有唐王朝)。在这个问题上更极端的做法是,想当然地根据出身把一个定为坏人,例如文革中的“黑五类”,这实在是一种 更大的“恶”。 注: “晒破鞋” , 暴露坏人的目的并非出于一种对别人内心世界的好奇。 **************************************************************************** 基 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应该有心理准备去接受这样的事实:能确认的恶行并加以惩罚的恶行总是少于实际上被我们观察到的恶行,我们能观察到的恶行总是小于那些 可能导致恶行的恶念的数量(用数学的表达是:任何一个逻辑系统内,我们能严格证明为真的命题集合是所有真命题的真子集)。所以,我们不得不在事前与事后、 一类错误与二类错误之间做折衷。任何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理想主义的做法不仅不可能而且反而容易导致更大的灾难。所以现代人应该对极端主义保持警惕,不管这种 极端注意是基于某种道德的纯洁、宗教的正义与国家或者民族的利益而提出。 与 此相关,当我们观察到“善行”的时候,不要轻易地为“善行”按上一个恶的动机。如果一个人不违法,不做坏事,为什么要鄙视他不违法、不做坏事的动机?那怕 那仅仅是出于对法律威慑的恐惧。我记的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富翁子女不在身边,二十年来生活起居都由一个佣人照顾,临终前,他要将所有的遗产都给这个佣人。 旁人(也许包括他的儿子)都说这个佣人是盯着他的财产才这样照顾他的,不是真心。但是富翁冷静地说:二十年的照顾,假的也是真的。“主人们”应该仔细想 想,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孔子老早就说过,“观其言,察其行”,现代人更应该如此。 另 外一个例子是关于宽容。 宽容作为先动(first moving)策略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是作为后动方(second moving),宽容却并非是一个对个人对社会最有利的策略 。当应该惩罚的时候不惩罚就是一种是非不分,等于姑息坏事。但是惩罚是要付出代价的,许多人不 愿意承担这个代价(很多人吃了亏的时候,因为捍卫自己的利益所付出的代价还比吃亏更大,尤其在吃的亏要不回来的时候,吃亏已经成为一种沉没成本)。做坏事 的人预期到了这一点,他就有更大的积极性做坏事。利他主义在社会中存在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不是很计较个人成本去惩罚那些行为背离社会规范的成员(已经有 许多生物学家研究了动物社会存在的这种行为)所以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报就意味着是后动方),为什么不是以德报怨,孔子回答说 “以德报怨,何以 报德” ?是啊,如果作为后动方,对先动方的策略没有区别对待,那么“美德”就不能真正成为美德,不能为先动方提供激励。 再 一个例子是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泛道德主义不仅仅对于建立良好道德没有好处,反而有害。熟悉战略性模糊理论的经济学子应该明了这种智慧:水至清无鱼。一方 面,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应该对个体的行为做出法律上的界定,有时候能界定却不界定反而对社会有好处;另外一方面,法律要考虑执法者本身违法的可能性。中国 似乎有一个悖论,对私人道德的指指点点与对公共决策与公共权力的毫无约束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所以只能诉诸道德 约束,但是这容易使人注意力转移。总的来说,我们要避免三种幼稚的行为:一,不知其恶;二,知其恶而不知制恶之道;三,向善却不知扬善。的确,如果没有智 慧,善花完全有可能结出恶果;善于运用智慧,恶花也会有善果。光有一颗善良的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教我们善良,而且也教我们如何善 良。 大 到国家制度,小到日常生活,经济学的智慧对我们看问题都富有成效。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经济学,尤其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并非只带来好消息(对古典精 神的现代诠释),同时也带来了坏消息,那就是对于一个包含所有的社会成员在内的大博弈,完全存在一种所有人都欲罢不能的困境,所有人会选择或维持一种对所 有人都不利的制度、观念、习俗和文化。这大约是所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近代以来在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问题。许多人可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困境所在,却无 法改变,这也许是“铁屋子”里早醒的人悲哀的缘由。我们不得不承认知道困境与解决困境是两码事。 实 际上,个人对于社会非常渺小,要想整个社会变的更美好,个人的贡献相当有限,即使是不可一世的政治领袖与枭雄。“善”往往是千千万万人合作的结果。但是使 社会变差,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能力,一个普通人也可以也做到,例如水源投剧毒,将传染病传给别人,生产假药,如此等等。社会因此遭受的损害要比个人从中得到 的好处大的多。对于政治领袖而言,要使一个社会稳定进步10年非常不容易,但是要使社会倒退50年,却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积于蛛丝,毁于泥 沙”,这种“成就”与“破坏”之间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是物理规律的作用使然,极端的例子是杀死一个人很容易,但是要死而复生很难,而且有时候根本就不可 能,从有序到无序很容易,但从无序到某种特定的秩序却很难,而且其中的变化不可逆。社会进步和财富创造需要众多个体有序的合作,但是破坏却很简单),使得 政治家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当然能避免“败事”的政治家就已经算不错了)。所以,如果不是靠整个社会机制的力量,政治家个人想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是 非常有限的,这就是社会进步的艰难的原因。从博弈的角度看,在这个大博弈均衡的形成与变动,个体的作用非常有限,有时候甚至希望渺茫。 那些胸怀大志的人往 往忍受不了这种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喜欢“浪漫的革命” ,但是,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从陈胜吴广发出第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始,中国农民革命了 2000多年,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又怎么样?如果我们反对的不是某种制度,而是反对某个人或者某个朝代,如果我们改变的不是社会机制(权力结构与信息结 构),而是改变掌权的人或集团,那么再革命2000年,中国的农民的政治地位还是如此!改变个人命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彼可取而代之”,不改变制度只 改变身份,这可能可以使某个弱势集团不再受压迫,而有另外一拨人成为被压迫的对象;另外一种是通过改变制度,但是却不一定能迅速改变自己的现状。前者是高 风险高收益的行动,可以内部化个人收益,历代的农民革命多半如此;后者多半属于吃力不讨好的,短期内收效甚微的行动,而且带有很强的外部性(很多人遇到路 障的时候是绕行而不是选择去推开一点点)。真正对社会进步有建设性意义的是后者,前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却不能改变社会的命运。所以我喜欢朋友的一句话: “宁可十年不将一军,也不可一日不拱卒”。中国人正需要这种耐性与坚持。是的,2000多年来,大的革命百年一次,小的革命不计其数,我们将军将了 2000多年,但到今天为止,还是没有将死专制和集权的社会机制。每当社会矛盾激化的时候,总有许多热血青年总想做一番“大事业”,崇拜引无数人竞折腰的 英雄,个人事功异化成了目的,“以百姓为芻狗”。却不知道推动社会进步实在是比破坏容易的多,不知道改变某个集团的命运不等于改变社会结构,我们要打破是 一个格局,而不是要更换局中人的角色。 然 而,渺小不等于虚无。没有千千万万这样个体的作用,均衡从哪里来?对于不幸的个体,有一句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例如阿Q;但对于不幸的社 会,谁可怜?谁可恨?如果我们还处在一个“坏”的均衡里,这说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均衡的支撑者,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还是无意。可悲的正是, 受害者同时也是施害者。如果你想对社会有贡献,不需要权力、金钱、地位等等,只需要不沦为“在均衡里的大多数”,甚至只要意识到这点就是一种贡献,因为这 至少使一个社会成员获得心智自由。那怕这么做的影响很小很小,却是我们能力之内的。任何人不需要为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忧虑,应该羞愧的是没有做好自己能做 并且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没有能力帮助别人,我们首先要帮助自己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在自己没有获得自由之前,却要解放“世界上另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三分 之二人民”,这是荒谬的 。其实,不要低估任何边际上变化的意义。托克维尔在谈到美国的民主的时候,特别提及“乡镇精神”的重要性,我们也会发现,他们一个 普通民众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比国内的专家要有见地的多,这就是世俗智慧的差距。只有当智慧成为普通民众的常识的时候,才可能支撑的起现代法制社会。 记 得古老犹太法典里的一句话:容忍不能改变的(仁);改变能改变的(勇);知道二者的区别(智)。仁与勇是个体的自由选择,别人无法干涉,如果经济学对于改 变中国有什么作用的话,就是教我们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什么是短期能改变的,什么是长期才能改变的。让公众知道这一点是所有公共知识 分子(如果有的话)的责任,而那些自诩“忧国忧民”却毫无智慧、开出的药方的毒害比疾病本身还厉害的所谓学者,实在是不配称为知识分子:如果不是出于沽名 钓誉,就是脑筋没转过弯,或者兼而有之。不要轻易相信“愿望是没好的,只是过程出了问题”的借口(这种说法只在你好朋友圈子里适用,但对于官员、公共知识 分子不适用),也不要轻易跟从他们的指责:某某人提供一个好主意背后是有其利益驱使。对于公共政策而言,主意只要是好的,哪怕他受利益集团的驱使也可以接 受;主意如果是坏的,哪怕目的再纯洁也枉然。政策建议要重效果,学术研究要重论证。而且,一旦两种智慧之间出现冲突,则肯定需要另外一种更高的智慧去解决 (两种智慧之间不应该有冲突)。即使对于拥有世俗智慧的人,他也需要谦逊,任何世俗智慧都是有局限的(因时因地因人),过份夸大人类智慧,就象过份将道德 律令绝对化一样危险,所以深刻认同智慧的有限性也是一种世俗智慧。 中 国的知识分子以及所有有眼光的人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长期面临这样一种困境:不得不容忍社会格局改变的艰难性和对建立良好社会制度的无能为力,但又不能无所 作为。每个现代的人要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却又不至于虚无。我们不得不在失望甚至绝望中坚持,这大约可以叫“悲悯”吧。 “生命是灰色的,而理论之树常青”,我十分喜欢邹恒甫教授反唱歌德的诗,这对我们特别贴切。的确,面对灰色的生活与社会,我们能做什么呢?呼唤更多的人懂经济学,呼唤更多的人有世俗智慧。
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教科书为什么以微观经济学开头?
gordon 2016-5-4 07:10
"概括太广,只能导致无用的结论。只有以特殊性做限制的广泛概括,才是有用的概念。" —— 怀特海 《科学与现代世界》 ************************************************************************************* 教课呢,以宏观开始教是最有意思的。 但是这个体系却不是这样建立的。 科学的体系,总是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只有在多年以后,你才能体会到它的精妙。 其实 教科书不容易写 。 ************************************************************************************* 萨缪尔逊确实是大家,而且带有文艺复兴的底子。 插图本 《解剖学》 教科书 注:有版权的,也是为了卖钱。 (自由都市)
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节约悖论 —— 《经济学》教科书的一个经典问题
gordon 2016-5-3 19:53
这也是合成谬误的一种,大家都节俭,造成了降低产出的窘境。 所以必须给消费者补贴。( 花钱有理,为国家做贡献了 ) *********************************************************************** 国民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储蓄和投资,并且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并笃信勤俭节约重要,“省下来的一分钱就是赚到的一分钱”。 储蓄得越多对经济就越有利吗? 在一次饶有兴趣的争论中,凯恩斯指出:“当人们想储蓄得更多时,其结果并不意味着整个国家能够储蓄更多。” 假如在一个给定的商业环境中,人们试图增加储蓄,降低消费,销售量就会下降,厂商就会减少生产。 这就是节约悖论。 “ 当集体决定储蓄得更多时,其结果却会导致产出和收入的减少,而储蓄并不增加。 ” 用乘数模型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 储蓄只是对个人有利,因为收入是无法控制的,支出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跟风险有关 ) 国家如果管居民的就业问题,那么 国家和个人就是矛盾的 国家希望有人消费,而居民是不愿意消费的。 那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注: 其实对消费补贴,就是对风险补贴 。 *********************************************************************** 但是投资啊,也是跟储蓄相关。 有人储蓄,有人消费才是合理的 。 实际上,是中国的高积累政策扭曲了这么一个东西。 ***********************************************************************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多么英明”, 这批最早消费的人,是人民英雄 。 你们的储蓄增量,都来自这一部分先富的人的贡献。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财政赤字与外商直接投资 —— 西原借款与橡胶股票事件
gordon 2016-4-29 10:51
  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 资本应该从富裕国家流向贫穷国家 。富裕国家人均资本存量较多,资本边际生产力相应较低;贫穷国家人均资本量较低,资本边际生产力相应较高。如果 资本从富国流入穷国,富国获得更高的资本收益,而穷国得到更多的资本,可用于物质资本 投资 , 如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 可提高穷国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但国际资本流动的现实情况却是,资本不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是 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倒 流 。尤其是一些 资本边际报酬高、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持续的资本流出而非资本流入 。这被称为“国际资本流动悖论”。   这一悖论首先是由卢卡斯(Robert Lucas)在1990年的一篇著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卢卡斯悖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数据来看,1980-1998年,资本输出国的人均相对收入水平高于资本输入国,这表明 资本的确是从富国流向穷国 ,但其规模大大低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预期。从1999-2008年,资本输出国的人均相对收入水平持续低于资本输入国,这说明资本出现了从穷国向富国的“倒流”。美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和中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是造成国际资本逆流的一个原因,但这一现象并非只发生在中美两国。即使剔除中、美、日等国的数据,从1999年开始,经常账户逆差国(资本流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确实持续、稳定地高于经常账户顺差国(资本流出国)。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按照卢卡斯自己的解释,要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差异。他以美国和印度为例,指出如果不考虑人力资本差异,印度的资本边际产出将是美国的58倍,但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差异之后,印度的人均产出就没有那么高了,印度和美国的资本边际报酬之比大约为1.04,所以能够说明为什么 穷国相比富国而言,对资本的吸引力并不是那么大 。后来,更多的学者将制度的差异纳入分析框架,提出政府违约、产权保护程度不足、官员贪污腐败等因素,都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另一种解释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发达,能够提供更具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金融产品,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往往较为落后, 普遍存在金融抑制 ,这导致其国内储蓄率过高,出现经常账户顺差,而 它们更愿意到发达国家 投资 ,以期得到更稳定的回报。 ************************************************************************ 这就是典型的“橡胶股票事件”,老外的信用高啊。中国人拿钱给外国人投资。 民国时期,中国的有钱人更愿意到国外投资。 国内没啥投资机会啊 ************************************************************************ 北洋财政赤字,确实是日本资本往国内涌入。 国内的资本反而喜欢到国外投资,或者交给外国人投资。 ************************************************************************ 政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 understand ? 百姓肯定不能把钱交给政府啊 注: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解决呢,我不是说了嘛, 政治权利很重要 。 政治权利整个影响资本流动 。 ************************************************************************ 五四运动是把 “政府怕洋人” 这个链条打破了,那北洋就没钱了,北洋就死定了。 清政府死掉是因为 “橡胶股票事件” ,最后引发 “保路运动” 。 “橡胶股票事件” 是民众投资失败,让政府救助,政府没救助。导致经济大衰退。 颠覆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两个人:蔡乃煌和徐世昌。 不管了,爱谁谁(蔡乃煌的后台是袁世凯,袁世凯下台了,都反对他。那就去他妈的吧)
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人:协作的另一面
gordon 2016-4-28 19:08
注: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当你没有能力的时候,协作总是简单的 难道你奋斗那么多年,还不如你能力不强的时候 *************************************************************************************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 》 四月刊《协作的诅咒》深度探讨了关于合作的管理学盲点。 协作虽好,过犹不及。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团队协作的热潮也有反作用 在现代企业中,协作的重要性从未像现在这么高。 公司在邮件和电话之外再添上Slack和Chatter之类的合作沟通工具。开放式办公室无所不在,Facebook公司为员工建了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工作空间,面积达4万平方米。管理学家不断呼吁员工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随时随地互相帮助。 协作的时尚有一定道理,因为组织的意义在于人们能共同完成他们独自无法完成的事。和同事交谈会激发有价值的见解,与不同部门的人往来也很有帮助。 但对协作的狂热在知识工作领域登峰造极的同时,这个领域真正宝贵的财富变成了“不受干扰的专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问题十分严重。 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即使轻微的干扰造成的效率降低也比通常认为的严重得多, 多重任务处理也跟我们的大脑工作机制不太协调。 在充分讨论了协作的好处之后,管理者是时候认真衡量协作的成本和代价了。 ************************************************************************************* 几乎所有现代工作,学习和训练的时候,强度都比日常工作的时候高。 注: 这也是美国式管理的漏洞,美国式管理有点松 。呵呵,很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没有经历过工业化的国家,其实美国式管理很不适应。 就跟民国的经验一样,学英国总不对。 专注力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专注力的基础上再谈合作。
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通往奴役之路》费边社 —— 英国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gordon 2016-3-26 16:53
注:如果你知道早年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是英镑,那么对英国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就不会吃惊。 包括英式英语,许国璋就是“英国范” 实际上很多人对萧伯纳这个人也不太了解。( 非常恐怖 ) ******************************************************************************************** 20 世纪英国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出自创建于1883 年的费边社,其核心成员包括韦布夫妇和 萧伯纳 。悉尼·韦布在创办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过程中发挥过关键性作用,因此许多20 世纪英国重要的社会主义学者都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包括艾德礼、沃拉斯、托尼、多尔顿、盖茨克尔、卡尔多、勒纳和拉斯基。 英 国唯心主义的社会主义与欧洲大陆社会主义在根本理想上就有区别:他们要创造一个新耶路撒冷,在那里,人们之间的情谊将取代金钱上的竞争。 他们的最终目标并 不是从外部改变人的生活命运或经济秩序,而是改变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 。当然,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局势极大地影响了政治和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19 世纪自由主义者有一个梦想,即希望商业和自由贸易把人类凝聚为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一战”和大萧条把这个梦想冲得七零八落。而苏联的榜样吸引了社会主 义知识分子,使 英国社会主义者从强调自愿性合作转向了强调国家主动行动和实施控制 。19 世纪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死亡了,至少是处于休克状态。 社 会主义鼓吹人的平等和人的活动结果的平等,因此社会主义认为,民主制度——政治平等的制度——是最恰当的治理形态。经典社会主义的纲领是生产资料由政府所 有,并通过民主手段进行管理。尽管像哈耶克所指出的,社会主义者的意图是纯洁的,目标是崇高的,他们认为人人平等,他们也鼓吹民主,然而,他们却喜欢由政 府强制性地直接控制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与此相反,哈耶克在《 通往奴役之路 》中强调的是,“能够防范权力变为专断的,不是权力的来源而是对权力的限制”。集体主义恰恰就是专断的,因为它一切以多数意愿为转移。认为民主是好政府和好社会的唯一必要条件,这种看法既不合乎逻辑,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哈 耶克对民主的看法对于理解他下面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主义不是正当的,即使它可能是民主地建立起来的。他认为,民主本质上是中性的,他强调,他“从来 无意于盲目地崇拜民主。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确实对民主谈论、思考得太多了,而对民主所要维护的价值本身,却谈论、思考得太少了 。从根本上说,民主是手段,是 维护国内稳定和个人自由的重要工具。它不可能永不出错,不可能总是有效。 以为只要权力是通过民主授予的,就不会是专断的,这种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民主的控 制可能会防范权力的专断,但其存在本身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哈耶克相信,民主本身不是目的。 他对民主的看法不同于某一派思想家, 这些人看重 多数人的权利,多数人可以采取任何行动 ,他们为多数人而多数人。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说过, 100万人中,即使只有一个人持有某种另类的看法,压制他也是 不对的,因为他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 。哈耶克认为,从实用的角度看,民主制度大体上是可取的。在这里,哈耶克延续的是英美传统,用丘吉尔的话说就是,民主制 度是“各种政府形态中最不坏的一种”。詹姆斯·麦迪逊曾问:“政府除了是最大多数人的人性的反映之外,还能是什么呢?在创建将由人治理人的政府时,你所面 临的最大难题在于:你首先必须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然后得让政府控制它自身。”哈耶克指出,问题并不在于民主制度本身是多么可取,而在于,人们还没 有想出更好的实现一定的个人自由、政府和平更迭、维护市场、教育公民的办法而已。 如果说社会主义要与自由相容,与它是通过民主手段建成之间没有内在关联,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社会主义为什么从本质上与自由不可调和?毫无疑问,最 重要的原因是,经典社会主义国家赋予了政府极大的权力。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个人仅仅是计划制订者心目中的一个零件,这样的社会是没有个人自由可言的。哈耶 克在《自由与经济制度》一文中写道:“经济生活就是安排各种手段以实现我们各不相同的目的。不管是谁,只要掌握了这些生产资料,就可以决定要去追求哪个目 标,怎样做价值高,怎样做价值低,简而言之,决定人们应当信仰什么,为什么而奋斗。而人本身变成了实现那个可能指引着独裁者的理想的工具。”
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制度经济学的立论是有问题的
gordon 2016-3-6 06:48
制度经济学的立论是有问题的,因为事实不是如此。 ***************************************************************************** 1969年,美国的言论自由是很迟的事情(转)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57422 注: 美国在1969年才确立 “言论自由” ,就这样,现在还有分歧。 ***************************************************************************** 联邦党人 惩治 政治对手 民主共和党 “中伤”政府官员的言论(转)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57423 注:选举权扩大话,会带来民粹。 美国的月亮也是圆的 ***************************************************************************** 还有一个反共济会问题,这个都知道啊。呵呵 ***************************************************************************** 注:产生混乱的思想根源,是辉格史观。 简单化的倾向:世界潮流浩浩汤汤,言论自由不可阻挡 这大家都知道从哪儿来的 (还不知道,不知道就算了。) ***************************************************************************** 你国真是奇葩,把一个事情 “ 理清楚 ” ,也是好困难。 注:英国、美国 扩大选举权,其实都是很晚的事情,呵呵 美国以前有个财产限制。 英国的扩大选举权是无产阶级 运动 争取的 。(这可是铁一般的事实) ***************************************************************************** 对 “以群众运动起家” 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 反而是现在这个局面比较困难 。 不是扩大选举权困难。(反过来了) “ 意识形态之剑” 还在哪儿呢,那是个 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要着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注:其实大多数人都搞错了。包括。。。 呵呵,很多人都很糊涂
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安倍经济学的最后一箭
热度 36 holycow 2016-2-13 01:37
安倍经济学的最后一箭
日本央行1月29号出人意料地来了个负利率,原本目的很明显:继续给股市打激素;继续压低日元推动出口。 结果此后的日经225指数: 而日元兑美元的汇率: 这Abenomics可是要搞成Apenomics?
134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学 —— 大师没有跟你说的事情
热度 4 gordon 2016-2-8 09:41
其实有的事情很简单,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 好多人都去求忙师,其实常理就能想明白 ********************************************************************************** 中国经济,它是从央行到大国企的控制,例如新日铁、标准石油、美国钢铁 这是以前仿托拉斯建的这套体系 税收早年时流转税,就是只要有流转就有税,对大国企有利。从婴儿到坟墓 国外那一套,所得税,整几个公司对倒,我没有收入就没税嘛,在中国行不通 注:我的知识也是好多年以前的,现在什么变化就不知道了。 ********************************************************************************** 效率和国情的均衡 垄断谁都知道,好挣钱,但是 “黑寡妇” 容易扼杀新生力量 所以中国现实企业采取的办法就是 (Amoeba Management) 就是一个企业之下搞了很多事业部,独立核算。 可能也是掩盖复杂度的需要,西方的经营制度,直接就可以用了。 注:这个随便找一个卖erp 的就会跟你讲这个东西。 ********************************************************************************** 买凉皮的都知道的道理 在西北没有什么经济,就是几个大厂,周边几个卖凉皮的 潘长江和姚明平均身高嘛 说实话,如果你是管生产计划的,你的计划一个小幅的波动,就会影响供应商的利润率,有时候就能决定它的生死。 ********************************************************************************** 这套体系呢,好处是稳定。 缺点呢,就不说了。 很多道理,自己都能感受的到。自己不去总结,成天问人,这有啥可问的
3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阳痿者的出路 —— 从犯罪经济学说起
热度 1 gordon 2016-1-26 13:09
所谓阳痿者,大部分过的都不是特别好,希望奔一个好的前程。 小弟为大哥挡刀,那是没说的 但实际上,这种组织跟演艺圈差不多,第一,出名极其困难。第二 赢者通吃,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是谁。 也就是说,竞争十分激烈,你本身体质就差。 ************************************************************************************* 革命性的产品 犯罪经济学中 提到 “阿片” 是个革命性的产品,它可以带来长期的、稳定的现金流。 优先劣后,你当然认为这个东西不怎么样 但是对于不稳定收入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 我本来就是从茶餐厅小弟出来的 我本来就是从茶餐厅小弟出来的,重去干这个,不想干。 是啊,是啊,确实收入不高。但你现在多知道了一点事情,“ 长期的、稳定的现金流 ” 好重要 ************************************************************************************* 提高收入 提高收入有好多办法可以想的 ************************************************************************************* 长期打算 建政的,或者说长期干的,跟流寇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长期干,总会有一套长期干的模式 ************************************************************************************* 固定资产折旧和提留折旧款 耕畜、农机具是多年消耗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它的使用价值每年都要被消耗一部分,这部分被消耗的价值应该得到补偿,提留折旧金正是把这补偿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更换时添加新耕畜,农机具之用,以便维持再生产。这才符合保本保值和 成本合算原则 。 以前呢,中国人没这个习惯。压价压的太狠,或者不知道报多少价合适。 刚开始问父母要点钱,或从其它地方筹集点钱,总是初期的时候还好。 慢慢的牲口减少了,现金也没用留下,有的还负债累累。 有大牲畜,没有大牲畜,生产效率差距很大的。 哪怕是座“蹦蹦车”呢,跟你步行差距就很大。步行的时间可以干点其它事情了。 注:中国人真是特别能吃苦,稍微聪明一点吧,工作时间可以短一点,生活质量能稍微好一点。 ************************************************************************************* 为什么重战术? 不求发达,只求跟中国的那些流氓打架,不吃亏。 以前的打仗啊,就是偷耕牛。还有就是剥掉对手身上的铠甲。 从蛋白质的摄入量来说,汉民跟满族人,根本就不能比。(游牧,或者游猎民,吃肉多) 还是文官掌兵,武将皆文盲。 说过多少遍了,原生态的单挑,“ 有知识的绝对打的过没知识的 ”,只要你放弃汉民的习惯。 我能说这是从努尔哈赤哪儿学来的吗
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纪念 布坎南教授 (转)
gordon 2015-12-8 18:40
薛兆丰 2013年1月28日 两个礼拜前,1月10日清晨,我从“公共选择学会”发来的公告邮件中惊悉,我修过一个学分的老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教授,于 2013年1月9日病逝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布莱克斯堡镇(Blacksburg, VA.),享年93岁。 布坎南教授1919年10月3日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一个清贫但显赫的家庭。其祖父曾任该州州长;其父亲守着家族留下的大片农地做杂工,英俊幽默,擅 长运动,颇得女性欢迎,积极参加当地政治,是社区的和平官;其母亲则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得直到布坎南读大学,还有能力给他辅导功课。 布坎南从小就在以其祖父命名的“布坎南学校”接受了十年的基础教育。在大学期间的兴趣集中在数学、英语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布坎南的成绩名列前 茅,这极大地增强了他这位来自乡村的少年的自信心。毕业后获得经济学奖学金,到田纳西州大学进修,但布坎南在那里没学到什么经济学,倒是好好地了解了女人 和酒,而这毕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算不枉此行。布坎南在二战期间应征入伍,在海军服役并荣获青铜星章。战争结束,布坎南选择了学术之路。1948年 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布坎南致力于开拓公共选择的研究领域。他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那是该奖免税的最后一年。 据布坎南回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的,主要是两位学者,一是他的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时的经济学导师奈特(Frank Knight,1885–1972)教授,另一位是他在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夕偶然发现的其作品的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1851–1926)。 在布坎南眼中,奈特是一位全心追求真理、不惮质疑任何权威或成见的质朴学者。奈特也来自乡村,没有名校背景,让布坎南感到亲切。布坎南从小在民粹主 义的氛围中长大,虽然也反对政府和权威对个人自由的逼迫,但对经济运行规律却一无所知。以我的观察和理解,布坎南当时的这一思想特征,与今天中国网上大部 分“公共知识分子”相似。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走进了奈特的课堂。奈特的讲课,既没有教条主义气息,也不试图改变任何人,甚至没有什么条理,但恰恰是这种 宽松自然又无所顾忌的研究态度,在仅仅六周之内,就让布坎南学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世界,并把他从民粹主义者变成了市场秩序的支持者。 布坎南从此便坚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遗余力地批评各种经济学胡说。从1950年代开始,大量凯恩斯主义学者,替政府举债花钱的行为鸣锣开道。他们 论证说,既然债款来自于人民,并用之于人民,那总的效果就是“我们欠我们自己”。布坎南深深地不以为然。他在1958年发表了第一部个人专著《公共债务的 公共原理》,论证了不同的人会由于政府举债而面临不同得失的道理。到1977年,他与瓦格纳(Richard Wagner)又合著《赤字中的民主》。在这部与当时学术主流相对立的著作里,两位作者批判了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政策后果。他们指出,政客为了吸引选票,势 必通过举债来给选民甜头,其结果将是巨额的赤字。显而易见,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预言在欧债危机中得到了准确的验证。 到1996年,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研究结果,声称提高法定最低工资可以促进就业。布坎南投书《华尔街日报》道:“这种说法,要是认真地生发下去,将无 异于全盘否定了经济学,使其科学含义荡然无存;要是这样,经济学家除了撰写迎合意识形态偏好的文章,就别无可为了。值得庆幸的是,只有一小撮经济学家愿意 背弃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教诲;我们尚未堕落成一群随营的娼妓。” 布坎南的经济学方法论,牢固地建立在“主观价值论”上,即认为事物的价值完全依赖于每个个人的主观判断。根据这一理念,布坎南写成了宝石一样的小册 子《成本与选择》。他认为,尽管人们愿意用一头鹿换一只海獭,完全基于其主观判断,没有客观标准可言,但这种通过交易形成的比价,却是彰显并可以为外人所 观察的。由此出发,布坎南既反对通过效用的简单叠加来计算和优化社会总福利,但也认为价格现象是可以衡量和比较的,而经济学理论可以建筑其上,否则经济学 家就什么都说不得,而经济学就会变得空洞无物和裹足不前。 布坎南一生厌恶特权。这与他来自农村,但自尊心极强有关。他曾经回忆,当年入伍受训时,整个兵营五百多人,按各人姓氏的首字母排序来分组。恰巧,布 坎南所在的“B”字附近,没有名校毕业生,而“R”字附近则有好几位来自常青藤大学。结果长官就打破规矩,让排后面的名校生来当他们的组长。布坎南极为不 满,直到后来变得成熟,能够理解名校生在统计上更优秀的规律,知道这种做法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后,也依然不能释怀。 营房里遭受的歧视,在布坎南心中生根,待他发现维克塞尔,便开始发芽。1948年夏,布坎南已经完成了博士论文,又还有几个月才离开芝大,这时他在 图书馆偶然发现了维克塞尔在1896年用德文写的关于征税的学位论文。布坎南惊讶地发现,维克塞尔的“除非人人都赞成、否则就有人受损”的观点,与自己对 选举的许多想法不谋而合。他当即决定把这篇论文翻译成英文,而维克塞尔也成了他的第二位精神导师。待到布坎南领取诺贝尔奖时,他更通篇以维克塞尔的语录为 主线。 受维克塞尔启发,布坎南与塔洛克(Gordon Tullock)于1962年合著了《一致赞成的计算》。该书是公共选择学派的纲领文献。它不仅打破了人们对“少数服从多数”规则的迷信,教人们对这种规 则究竟如何得以增进社会总福利产生了质疑,它还挑战了“官员比商人更高尚”的信条。 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前,政治学研究是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二分法开始的,政府被看作是由官员组成的铁板一块的黑盒,其核心问题是统治者应该如何“分 配”资源才符合正义的标准。而布坎南和塔洛克提供的框架,则是把经济学看问题的视角引入到政治领域,从而让人一下子看到,官官与官民之间,均是以交易关系 为连接的网络,这样政治学研究就实现了从“分配范式”到“交易范式”的转变。在一个理解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学生眼里,政府扶持、关税保护、市场管制等现 象背后的真实原因,再也不是什么民族大义,而只是个体利益罢了。 这部著作还预示了布坎南晚年潜心研究和积极倡导的“宪政经济学”的主题:既然社会要达成一致意见很困难,那么为了公平,人们就必须对游戏规则达成一 致意见,即我们必须公平地选择“让人们在其中进行选择”的规则。在布坎南看来,没有人能在选择规则的时候,遇见自己将来在社会博弈中的输赢,所以他们对规 则的选择是比较公正的。显然,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所主张的“无知之幕”理论也异曲同工。事实上,布坎南和罗尔斯是好朋友,两人曾经有过大量严肃的通信,而其中布坎南称罗尔斯为“杰克 (Jack,John的昵称)”。 布坎南这种通过立宪契约而达到公平的想法,属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其特点是专注于讨论“好不好”和“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但是,现实与想法 之间总是存在相当的距离。无论理论家们认为“应该怎样”,现实“是怎样”则总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和轨迹。例如,美国宪法就不是征得美国大多数人同意而订立 的,它充其量只取得了“当时只占总人口 15%左右的成年白人中的大多数”的支持。不仅如此,两百多年来,美国宪法只经历过少量的修改,而每次修改也没有取得绝大多数人的直接支持。法律毕竟还是 以自发衍生为主,而不是以人为设计为主。我认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分离,是布坎南晚年哲学化的“宪政经济学”研究进展变缓的原因。 布坎南对公平的追求是如此执着,对不劳而获是如此厌恶,乃至他到晚年还坚持主张政府征收高额遗产税。他认为,像盖茨和乔布斯这样的人赚多少钱都是正 当的,但是他人无端接受其巨额遗赠则是不合理的。布坎南的这一观点,一直坚持到晚年,这令许多把布坎南视为自由市场的坚定支持者的人感到难以理解。 布坎南勤奋过人,清晨开始工作,以别人没空喘息的速度回信,自己的全集达20卷之巨;他平常文质彬彬,但也会兵戎相见;他忠实地给予学术朋友以大力 的支持,曾经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济学研究生项目找来第一桶金,但他也由于缺乏耐心,而与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都不欢 而散;他对计量经济学相当质疑和排斥,但对博弈论则热情拥抱;他桃李满天下,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成为他真正的入室弟子;他没有来过中国,但他盛赞华人学者 杨小凯,为其英年早逝深表惋惜。 我从布坎南教授那里挣来的那个学分,是一门五整天的课。有个清早,漫天风雪,我到了他专用的独栋“布坎南之屋”,到了才知道学校宣布停课两小时。其 他几位也早到的学生,就与布坎南坐在一起,共同消磨那两小时。他读《华盛顿邮报》,我们读书,屋里静悄悄,暖洋洋,厨房飘来咖啡和烘饼的香味,身边的同学 低声提醒我,说这一刻真美! 恪守经济学教训,解构了政府黑盒和官员动机,捍卫个人自由,并通过宪政经济学研究不懈地追求平等,是布坎南教授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遗产。 布坎南教授晚年开始思考“死亡”问题。他有时猜想,他是自由主义思想的载体,尽管肉身是短促的,但自由主义思想会被后人前赴后继地传承下去。其实,已然如此,必然如此!愿布坎南教授安息!
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 中国是一个过分重视人权的国家
热度 3 gordon 2015-12-6 11:01
中国是一个过分重视人权的国家,这个很多人不明白 这个事情来自于中国的传统,至少在清代就是如此,清王朝的 “永不加赋” ,也是类似的体现。 这个现象可以用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来解释。 现实中的裁决也是如此,至少行政裁决是如此。各级干部也都是这么做的。 谁穷谁有理,即使没理,因为穷,就判他赢。 这个原因是小农抗风险能力弱,挣扎在死亡线上。 ********************************************************************************** 但这个社会事实造成了一个困境,对中产阶级不利,而且效率不高。因为没有办法按照契约精神走,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你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环境是公共的东西。 不能说小农光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 有些事该说就说,光政治正确有个屁用。你是在这个地方生活的。 注:不能说我说你,心里不好受。不好受也得受 你光顾着别人好过,你不好过了 。不要把自己当成圣人 ********************************************************************************** 中国的情况有点像老欧州,过分重视人权。 只是老欧州表现在福利方面,中国表现在小农方面 两者,还都是 传统银行业主导的经济 。
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徐翔二三事
热度 17 得大自在 2015-11-27 05:52
2015年11月04日09:52 新浪财经 38岁的徐翔一直在虎口觅食,被捕时很淡定。   作为经济学上的“理性”投资人,这位泽熙投资掌门人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能也想过自己会得到什么。   喜欢Prada的徐翔,穿着阿玛尼的西装,被认为是穿着医生白大褂被带走。一场服装荒诞剧,似乎是精明投资者徐翔的一幕投资哲学剧本。   选择能带来利益的客户   1977年出生的徐翔很有钱。   据接近他的人士估计,早在2009年成立阳光私募公司泽熙投资时,他的个人资产可能就超过50亿,去年他的身家应该是几百亿,比市场里其他职业投资人更有钱。   据称,徐翔当年成立阳光私募,只是为了规避庞大的自有资金炒股,被当作不合法的地下资金。阳光化只是生存需要,徐翔没功夫替他人理财。   “以前每天都收到很多电话来要求买产品,我们一直说,我们不卖产品。”泽熙投资的员工说。   但能给他带来利益的客户例外。   从资色小雅接触的泽熙客户来看,除了徐翔自己和他的小兄弟们的钱,大致有三类:   一是泽熙员工,徐翔以限额的泽熙产品购买权作为激励;   二是当年泽熙产品代销机构高管,徐翔把泽熙产品购买权作为回报;   三是其他利益往来机构。   泽熙员工的购买权按照徐翔对员工的贡献评价和价值评估,设定限额,每份100万元,员工购买权可以让渡给亲友。早年,有贡献大的员工曾经获得3份产品购买权。   按照泽熙投资今年10月30日公布的净值,收益最高的泽熙三期,从2010年7月成立以来,增长率为3944.93%,涨了近40倍,不算去年发行的定增产品,泽熙旗下收益最差的产品,累计回报也有777.5%。   为了控制管理规模,徐翔干了两件事:强行大比例现金分红,换句话说,不替你们管那么多钱了,把钱拿回去大半吧。另外,他还四处逼劝投资人赎回。   据说,为了奖励员工,徐翔还曾经设了一个内部产品,后来资金越滚越大,这个产品解散了。   “赚钱就是快乐”   徐翔喜欢钱,他的生活几乎都跟交易有关。   一位与徐翔相熟的投资大佬曾经说:“徐翔的工作强度是没多少人能够比得过的。我不及他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因为他没爱好,只爱好钱。我觉得他赚钱就是快乐了。”   每一天,徐翔早上开始八点钟开晨会,九点钟开始研究重点股票,从九点半到下午三点钟,中午是跟卖方吃饭,交易时间没人敢打电话来,下午收盘后又开会,晚上还是跟卖方吃饭。   据说,一个星期五天,一年五十几个星期,他都这样。   “徐翔是个职业资本家,对于见什么人,做什么事情,都以利益为前提。你要见他,要先让他知道,你能带给他多少利益。”徐翔身边的朋友告诉小雅。   2012年,徐翔与当时著名的股市章鱼帝、券商明星分析师——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定华见面,见面被悄悄录音并被广为流传,程定华成为当时市场最热的当红炸子鸡。   没有收到对等收益的徐翔暴怒。市场传闻,泽熙投资在安信证券超过5亿元的账户资金被转走。   “停止给安信证券分仓,这是真的。”泽熙投资的员工当时告诉资色小雅。   一位投资人曾经“得罪”徐翔,暴怒中的徐翔第一反应,是电话让该投资人赎回泽熙投资的产品。但事后,考虑到该投资人还能再帮他赚钱,几天以后,他们就又在一起吃饭。   “他也是很简单的人,很痛快,没有永远的仇。”该投资人用一句投资理论解释徐翔的处事原则:“买股票跌了,这个事情跟多少钱买的没有关系。”   “对于徐翔来说,能带来利益的就是朋友。”另一个投资人士说道。   经济学里著名的“理性人”假设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高中生徐翔没有读过经济学,却把经济学原理运用到了极致。   有钱的道理   关于赚钱就是快乐的论调,小雅并不陌生。   2010年,小雅采访“法人股大王”刘益谦。当时问刘益谦,凭什么你比我们有钱。   记得当时刘益谦说,因为他年少就开始跑江湖的经历,我们不可能再有。还有,他比我们更渴望赚钱。   小雅回他,谁不喜欢赚钱?我也喜欢赚钱。   刘益谦说,你们就是嘴巴上嚷嚷着想赚钱,或者偶尔脑海里想一下就闪过了,有分分秒秒都想着赚钱吗?有每分钟都在琢磨怎么赚钱吗?   这个反问让小雅无言以对。确实被他说中了,我们真的只是偶尔嘴上叽歪几句,从来没有认真去琢磨怎么赚钱,这个差别真实存在。   小雅问:“财富对你来说,根本花不完,不过是一个数字多一个零、少一个零,为什么还想赚钱?”   他说:“谁会嫌钱多,每天看见又赚钱了,就很开心。”   小雅又问:“难道没有其他更开心的事?"   他反问:“你说说看,还有什么更开心的事情?”   小雅说:“比如旅游,在全世界看各种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人生。”   他立即回:“那有什么意思?哪有赚钱更开心。”   从此之后,小雅就知道自己穷的原因了,也不再问有钱人有钱之后,他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不用问,答案可能是赚更多的钱,因为赚钱最快乐。这也可能是不少A股投资人的想法。   小雅曾采访多位投资人,听到很多这样的快乐。很多投资人说,自己只喜欢投研,不做投资就觉得生活索然无味。   小雅忍不住学着徐翔的思维模式,反过来倒推,如果投资不能赚钱,投资人们还会觉得快乐吗?   似乎很难!与其说因为热爱而感到快乐,不如像徐翔和刘益谦那样,真诚地说,因为赚钱而快乐。   有人说,也可以因热爱而赚钱、再因为赚钱而快乐,但逻辑似乎也很容易推倒,因为不是所有热爱都可以赚钱。   赚钱的智慧   对于徐翔的赚钱之道,市场一直各种传闻,也曾有各种赞美。   几乎所有投资人都说,徐翔的玩法必出事,不过早晚。其中,包括徐翔的朋友。   作为曾经的涨停板总舵主,徐翔曾努力想撕掉交易投资者的标签。   他参与了多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票都有较长锁定期,他还积极派员入主上市公司董事会,试图用实业投资的方式参与股市。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与徐翔有过多次交流,他对徐翔评价极高。   “徐翔肯定有很多不合规的地方,但他的能力不可否认,他可能是中国股市最有资格被称为神的投资者。”   从小雅获得的信息来看,泽熙旗下产品资金,部分来自对徐翔投资能力极高赞赏的资深投资人。几乎每个与徐翔熟识的投资人都会提到,他极其勤奋和讲究投资纪律。   一个资深投资人总结了徐翔的两点投资智慧:   一,他看重复利的价值。他很早就提出,如果一个产品每年有30%的收益率,10年、20年过后就是一笔不得了的财富。   二是看重回撤风险。他反复强调,你可能获得10倍、20倍的收益,但最多只能亏损100%。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你赚多少钱,赚1倍的和赚200倍的,只要亏100%,结局都一样,全部归零。所以,投资回报的多少,不在于赚了多少,而是少犯错误。”   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资本市场每天都可以听到,但是,能坚持做到的人并不多,徐翔被认为是少有的坚持纪律的人。   对于徐翔,市场人士有憎恶,也有惋惜。“他是一个聪明人,但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说自己觉得赚钱最快乐,现在连自由都没有了,如果让他重新来过,他一定不会选择这样的快乐。”   有投资人感叹:“中国资本市场从不规范到规范,在这一过程里,每一个参与者和获利者都有原罪,巨额财富积累的过程里,更是如此,谁也经不起原罪的追溯。徐翔的问题是,他一直不愿意退出。”   事实上,徐翔很享受高收益成功的满足感。   去年,小雅面对面采访徐翔,徐翔对于多个提问一声不响,憋死提问者。但是,当他听到公司产品净值每天都是红色(泽熙官网上,产品净值创新高时用红色标注),满脸掩不住的笑。   记者问他,泽熙反正也不再对外卖产品,为何如此在意宣传产品收益率?徐翔立即回说:那不是,公司二期、三期、四期都有来自外部的资金。   目前,由于泽熙旗下所有资金都由徐翔独自操盘,对于泽熙投资旗下产品和资金如何处置,其所持有的股票又将由谁出面处置,市场极大关注。   11月3日晚,宁波中百(15.71, 0.50, 3.29%)(600857)公告称,暂时无法与公司董事长徐峻及实际控制人徐柏良取得联系。   当晚,大恒科技(17.40, 0.43, 2.53%)公告,经与公司实际控制人郑素贞核实,其与徐翔为母子关系。   此前,多家上市公司快速反应,公告撇清与徐翔的关系。   投资人的未来   徐翔曾经在战绩辉煌,一代股市神话落幕,那些股市里被他赚走钱的愤恨,现在漫天飞扬。   交易市场里,积攒了多少赚钱的快乐,就埋下多少怨恨的种子。   曾有人用道德去谴责赚钱者,投资人索罗斯反驳说:“我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是按照通行的规则来做的,如果禁止投机,我也不会投机。如果允许投机,那我就会投机,所以我实际上是参与者,一个金融市场的合法参与者。我的行动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这里没有所谓的道德问题。”   金融游戏里,守在市场底线的终究是法规。现在,公安部出手,徐翔也许就此被“法规”击落,投资人感慨:树上7只鸟,打中1只,还剩几只。   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11月3日晚,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徐翔专题报道中总结说:“我们期待的是,几个人倒下了,但是信心站起来,股市站起来,制度站起来了。”   一个金融市场的信心,资本市场制度的建立,股市站起来的希望,期望来自于几个投资人倒下,让市场唏嘘。   回头看,2014年5月《资色》创刊时,徐翔送了一句话做赠语——“投资最重要就是赚钱”。   当时傲气凌人的他,明知在市场里好好活着最重要,但裹挟在利益牵扯的资本大潮里,选择游走在法规海滩上,享受当下赚钱的乐趣。   说到底,在神秘莫测的A股市场里,谁又知道自己的未来呢。   小雅突然想起今年很流行的《诗经》名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68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短缺经济学—— 那些年我们跨过的槛
gordon 2015-7-9 21:39
“投资饥渴症”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短缺现象在投资上的一种表现。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从企业到各级经济部门,都感到有必要通过投资、扩大再生产来增加产品供给,因此具有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但在资金有限并且短缺的情况下,扩张的投资需求是不能得到满足的,表现为强烈的“擦资饥渴症”。短缺经济造成投资紧张,投资越紧张,人们越是把资源集中到投资领域,投资领域吸收的资源和产品越多,更加剧了普遍的经济短缺。 *************************************************************************************************** 既然 “一五”计划,就从工业化这个横断面分析中国社会的变迁。 以下参考 《从手榴弹到原子弹》 一书 这本书透漏了一个线索,当年兵工的技术工人很多都来自 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 , 1930年,历时半年的蒋、冯、阎中原大战以蒋介石获胜告终。阎锡山下野避居大连。蒋介石责成张学良统一节制晋、绥两省军政事宜,决定编遣晋绥军。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的军火生产因此停止。两厂原有的1.5万名职工裁减为1800名,只作一些军械修配和民品生产。 一个科研规律:学到知识点是容易的,现场出方案是困难的,也就是说设计是困难的,尤其是工业。要因地取材,尤其困难 现在好了,有技术工人帮助,就是把知识点串起来而已,难度大大降低。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思维更加灵活。 马克思 波恩对这个问题,认识是非常深刻的,科研是建立在工业的基础之上的。 ******************************************************************************************************************************************** 看看49年后的中日历史,才能明白啥叫耻辱!比如1958年人民日报高喊亩产万斤,天朝的弄虚作假和胡作非为达到历史顶峰。可此时,安倍晋三他姥爷、当时的日本首相岸信介在学者行家们的策划下推出一系列非常靠谱的经济促进计划,启动了60年代日本的空前大繁荣。
0 个评论
分享 实践言简意赅-“林毅夫讲座-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学发展”-笔记 ... ...
热度 21 范进中举 2015-3-25 16:28
这个是本人2年前写的,太长了。实践《杠杆读书术》,要说简单的。 林毅夫讲座-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学发展 林老师探讨和回答了主要是五个问题 一 为什么中国的转型和经济改革如此成功,成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二 为什么这样的成功在1979之前不存在? 三 为什么全世界其他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和中国一样起始条件的国家没有成功? 四 中国的渐进双轨制改革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为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什么 五中国未来的改革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且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 1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创新和模仿,创新很难,模仿很容易,所以中国有后发优势。 2 1979之前,中国解决安全、政治稳定问题,所以不要提过好日子的事情。 为了安全问题,必须自力更生,也就是要搞毫无比较优势的产业,“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是顺势而为,对于1979之前不存在。这个事情,中国印度比较就是核心问题,所以印度目前而言还是个三流国家,因为最基本的安全问题解决不了,日本经济强大,但是政治天花板解决不了,韩国就不是大国,巴西连印度都不如,南非本来有希望后来自己退步工业化,俄罗斯,在第三个问题讲。 3 为了解决安全和稳定问题,搞了很多毫无竞争力的扭曲的产业, 典型是苏联和东欧。这些企业是吸金无底洞,效率低下必须要改革。 4 接上面,吸金的无底洞大到不能倒,所以双轨制,一边让体制内续命,一边让体制外自由竞争发展,结果是体制内腐败,体制外挖墙角。 所以理论上很美的华盛顿共识,解除政府扭曲的手,应该带来快速发展,但是大到不能倒们关系国计民生,休克之后直接经济解体,人民下岗,政局动荡,动荡的政局是没有什么经济发展的,近的请参考乌克兰和阿拉伯之春,远的请参考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大而不能到的直接私有化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私有化的垄断企业非但没有竞争力,还比原来的国企更吸血,因为原来国企领导,你可以反腐败抓他,私企了,人家直接双手一摊要钱,不给钱就死给你看,就是上面的链条,要钱不仅贪婪还毫无节操!这事情普京之前的俄罗斯已经体会了。 5 中国还在工业化后半场,还有模仿的红利可以吃,经过30年发展,我们的有竞争力的企业很多,不需要保护,那么政府的扭曲的手可以拿掉了 。这就是改革红利,强总理心心念念的权力清单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体制内过惯好日子的当然不爽,所以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让政府体制内的手往回缩,依法治国就是让手不要乱伸,创新也要开始提倡了。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开放就是撤掉政府的手。 -------------------------- 核心是粗体字,小字是解释和结合现在融会贯通!下面是2年前链接,现在看来,精英就是厉害,当年看不明白的现在看明白很多 --------------------------------------------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587-32251.html
7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老虎论经济学
热度 40 燕庐敕 2014-12-25 22:48
老虎是苏双册封的四大牛之一,而且是经济学专家。 经济学是要很好的数学做底子才能研究出点道道。然而因为经济关乎每一个人,大家有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所以这也是最容易让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的一门学科。 你想要是纯数学,导弹加油教的罗教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用了不到两页纸,而科班出身数学的博士辛教授的评价是:完全看不懂。这实际上就是为什么理工科越分越细从而使得非专业人士很难置喙的一个具体表现。 然而经济学不是这样,很多时候说难听了,是人不是人都能出来喷几句,吼两嗓子。而且很多人并没掌握经济学的很多分析手段,所以就用大白话来形容。 其中有一个人就是陈经。 然后陈经因为没写过什么公式,就被“文科生”了。 作为一个知道陈经住在几排几号的,我看得真有点觉得好玩。
874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说发展经济是改善中国社会的良方—— 死磕制度经济学 2 ... ... ... ... ... .. ...
gordon 2014-9-11 22:25
一般来说,经济学不怎么研究社会学问题。 但对于中国来说,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 中国传统社会一些 传承多年的行为习惯 ,如果改善了,能够改善中国社会的现状。 这也是在现实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政治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禁区。而中国传统社会被伟大领袖批臭了,反而是弱势的一方。 但是不过要注意,社会变化不要太剧烈,变化太剧烈就需要强政府。这个以前论述过。 慢慢转,脚下泥土在松动就OK 了。 而且经济不断的增长,新事物层出不穷,干活也带劲儿,也更有创造力。 ××××××××××××××××××××××××××××××××××××××××××××××××××××××××××××××××××× 当有人把门锁上的时候,不要去和锁较劲,也许墙就是出路。 这其实是小时候看的动画片 ,说人有没有 “心眼” 有“心眼” 的人,就会看见墙上的裂缝。 人和人斗,其实不好斗。和自然斗,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的。 《孙子》曰: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注:电影 《肖 申克 的救赎》 的主人公 andy 并不是从牢门出去的 希波战争中,波斯虽然是陆地之王,但并不是海上的霸主。 记不记得摩西是怎么阻挡 埃及法老王的追兵的,摩西一杖在手,威风八面 杖在摩西手里,正像摩西在神的手里。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Y1NDEyNTAw/v.swf
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制度经济学的一个解决方案
热度 2 gordon 2014-9-9 10:44
制度经济学比较推崇 制度和 经济之间的关系。 但是 对于实践操作来说,制度和经济 耦合度太紧并不合适。 你玩过那种拼图游戏就明白了,在格子里移来移去,很麻烦。 你把它取出来不就完了,取出来,拼好装进去。 这就是 out of the box 的思维。 对制度与经济的关系也是一样,耦合度太紧,你要加一个中间层,就是连接器,你把它就插槽或接口都行。 这不就解耦合了嘛。 ×××××××××××××××××××××××××××××××××××××××××××××××××××××××××××××××××× 为什么说这些东西呢?因为某些制度啊,它是和当地的物质条件有关的。 不管是制度还是经济,它需要有一个先走一步,连的太紧,没办法走了。 有些是明君,比如它是制度先行。有些是经济条件先走,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 比如童养媳这个事,那是因为穷,买不起彩礼,从小养一个。 增量改革总是要容易一些。
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脏字经济学
热度 8 肥狐 2014-5-23 14:01
发帖带脏字的,未必想侮辱什么人,而是想让自己的观点更受注意,英文曰“露点”,make a point。用了脏字之后,文字平添爆发力,目的达到了。对于冒犯他人的不幸后果,如能避免是想避免的,但无法避免,也就放任了,没办法,万事都有代价。 小虎同志不久前发帖介绍经济学对于日常行为的研究,不知为何我将信将疑,弱弱地问了一句:“这些变量可以测量吗?”。水平所限,问不出厉害的问题,但总是觉得不放心。脏字问题,拿来做个练习吧。 先不考虑成本,一个公共发帖、争夺注意力的环境,小虎和肥狐,各有两种选择:用脏字,不用脏字。矩阵就不画了,平衡点很容易找: 1、两人都不用,这种状态不稳定。只要用了脏字就能额外地 make point,两人都趋向于用。 2、小虎用了,肥狐不用,这种状态更不稳定,肥狐觉得亏了。 3、两人都用脏字,达到稳定态。 我每天看新浪新闻,网友评论页基本上验证了上述模型。无论开始多么礼貌,不久总开始用脏,并且互脏到一定阶段,不免失去理智。这时经济学就遗憾地无能为力了,生物学或许可以接手。 达到稳定态后会有意外的结果:收益降低。万绿丛中一点红,大家都红,你还有什么注意力?这时你只能更红。所以总有人在脏字上发挥创意,形成一种特殊的脏景。 这个模型非常简单,但我猜测它有一定典型性,如我这样70年代的人,回忆中国30年世风的变迁,会发现一点点痕迹,日本色情文学似乎把这叫做“崩坏”。 上述环境,网友匿名或用暂时的名字,用脏字没有成本。在一个可追及个人的场合,“获得注意”是收益,“让人觉得没礼貌”是成本,个人的决策出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这个数学模型我就不会了,只能闲扯。 有些人觉得成本无法接受,从来不用脏字,有人觉得可以接受,就会用一下,个人偏好非常不同。 老蒋有没有说过啊“娘希匹”,年轻时应该是有的,壮年就应该很少了,到中年我猜就没有了。成熟,身份提高,接触的圈子变化,偏好改变了。 老毛出身农民,讲话厉害,说他坏话的人也多,但从来没有报道说他用脏字,顶到天,写一句“不要放屁”而已。心理学表明,人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有“秽语冲动”,老毛的例子似乎说明古文和诗词对秽语冲动有抑制作用。 经常用脏字,越来越多人觉得“此人没礼貌”,成本越来越高。但到了一定程度,我们惊奇地发现,成本“断崖式下跌”了。对于脏字贴,我们开始觉得触目,多了觉得习惯,再后则开始想念,怎么还不说脏字呢?说脏字“没礼貌”,说再多,也无非“没礼貌”而已。脏字用到一定的量,持续一定的时间,“没礼貌”的特点广为接受后,成本趋向于零了!这时苦尽甘来,全是收益了。 所以,如果要用脏字,就应以一定频率坚持,尽快通过成本期,到达零成本阶段,这应该是最优策略。
84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现在越来越感觉经济学有用了
gordon 2014-5-16 21:13
现在越来越感觉经济学有用了,很多人类行为都能用经济学来解释,当然你也可以用笨一点的方法硬抗,但终究敌不过时间。 有时候所谓的逆规律、硬扛,只不过是在多种选择情况下的取舍,呵呵 很多时候,只能糊弄门外汉,
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贫穷经济学2 —— 为什么要上私立学校?
热度 1 gordon 2014-4-29 03:46
我就是因为上了烂学校,澄清一些认知,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和精力。 我为什么比不上比尔盖茨,就是因为比尔盖茨上的是私立学校。 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带宽”(bandwidth): 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 ×××××××××××××××××××××××××××××××××××××××××××××××××××××××××××××××××× 为什么美国人的数学差? 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教育系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数学教学改革,叫什么探索性数学;基本观点是做题是摧残人性,把学数学当玩耍,不再教真正计算过程,哪怕结果是错的只要你能瞎扯个过程也更好更重要。结果是灾难性的。推广这个教学法的还说可以帮助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其实受害最深的正是他们。而其实推广的人并不懂数学、甚至是文科出身,完全瞎指挥。 探索性教学,这个是 波里亚提出的,但这有个问题啊,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成为数学家的。 还有数学的一般性方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能的。 有些时候,还是得用上特殊性质 ,这是一些数学天才的工作,例如哈代的学生 拉马努金(Ramanujan) 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了,很多老师本身水平渣加上烂教材,教得好才怪。其实现在打主力的老师是谁?不就是第一批接受快乐数学那批吗?恶性循环了,哥哥。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打太多游戏啊用太多facebook啊,还有学生空前自尊(因此做错题也不能说以至学不好??),还有班太大?但他也同时说亚洲国家班也大,貌似结果不错。 这个是教学的常态。所以把这一因素排除了。 ××××××××××××××××××××××××××××××××××××××××××××××××××××××××××××××××××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但是你要搞不明白,也没人给你说,光澄清这个问题,至少30岁之前你搞不懂。 当你搞懂了,成老学究了,脱离社会了。 想多挣钱,只能去当私立学校老师,呵呵
320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贫穷经济学——食品开销、固定成本与专业分工
热度 1 gordon 2014-4-29 03:04
注: 罗永浩有一句名言:相信科学,不吃它。 成功学的著作,从书名已经值那本书的价钱了,俺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因为有固定成本,只有生意很火才能干,生意清淡不行。 对于一个人来说,象食品、房租、交通、话费 都是固定开销,只能多赚点才好。 人生的贫富差距,就是这么来的。 很多人对专业分工没有感觉,说实话,我以前也是,看几本亚当斯密的书是不解决问题的。 ××××××××××××××××××××××××××××××××××××××××××××××××××××××××××××××××××××× 对于穷人来说, 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化肥、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 如果考虑专业分工的话,小问题并不简单 ,不信你可以 “自己什么都干” 试一下。 其实就是他们从专业分工体系中被甩出去了。 ×××××××××××××××××××××××××××××××××××××××××××××××××××××××××××××××××××××    自打贫穷一出现,我们就产生了某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他们被描述的有时懒惰、有时上进、有时高尚、有时鬼祟、有时愤怒、有时顺从、有时无 助、有时自强。而实质上,这些对他们的看法无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贫穷状态下的普通男女实现希望、消除疑惑、弥补不足、满足愿望、坚定信仰、解决困惑。穷人的 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空,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而不是某种知识的传播者,人们更不会向他们咨询其想法或计划。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很多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 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无须担心我们的明天是否面临生存问题,换句 话说,我们急用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不过,必须清楚的是,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机会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穷人与我们有相通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 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作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    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每天微薄的收入 对于他们就意味着: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 ——所有东西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他们常常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于是,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里,很多机构并不是为他们这样的人而建的。大多数穷人都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更不要说给予自动交纳的退休计划了。这就相当于,你在大字不识的情况下,却要根 据很多细则做出决定。       这一切都表明,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然而,恰恰相 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化肥、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此外,贫穷陷阱可能不存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都能 吃饱饭,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 穷人之所以营养不良,是因为他们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物的口味怎么样 。手里的钱越少,就 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特别是当你陷入失业状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味道不错的东西,总会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他们。    于是,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篇失去机遇的土地。穷人往往会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 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 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 贫穷与拖延症 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带宽”(bandwidth): 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 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 长久以来,中国人都被劣质的教育俘获,对很多问题的本质一无所知。犯下了很多不应该犯的常识性错误。 例如,反社会分工,还有很多,等等 恩格尔系数,指的是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是衡量生活水平最稳健的指标。中国2011年城市地区是36,农村地区是40.附图是100年 来美国的恩格尔系数。中国约相当于的美国1920年的生活水平。奥巴马给美国人鼓劲时就说过:中国的生活水平相当于1900年的美国。
1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香港人应该多学点经济学
热度 2 gordon 2014-4-23 02:10
香港人脑子很糊涂,错把一时的现象当成了永恒的存在了。 商业资本就是打不过工业资本,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事实。 刚改开的时候,那只是一时的经济规律,那是特殊性。一般性来说,商业资本是竞争不过工业资本的。 金融资本另说,毕竟金融风险很大。 香港底层劳动人民有怨气,可以理解,但是 经济规律没有办法,只有认命 。 ×××××××××××××××××××××××××××××××××××××××××××××××××××××××××××××××××××××× 说实话,刚改开的时候,香港的销售市场确实很重要,仅此而已。 中国、苏联都是搞过大工业的国家,工业的后劲是香港的前店后厂不能比的。 中国也不是突然一下子就发达起来了,只是以前压制了资源价格而已。 新教国家都是搞工业,例如荷兰、英国;搞商业的是南文艺复兴这边的国家,例如热那亚 荷兰也竞争不过英国
1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泡沫并非房地产
热度 4 gordon 2014-4-7 06:31
【房地产泡沫与产能泡沫】与固定投资相比,房地产买家杠杆率并不高,前者的融资中,大量依赖信贷、债务与 短期债务 融资。从这个角度讲,当今中国最大的泡沫并非房地产,而是产能。中央政府选择打压房地产而非重复建设,从经济学上讲,可能并不正确。 ×××××××××××××××××××××××××××××××××××××××××××××××××××××××××××××××××××× 其实我们的泡沫是产能泡沫。房地产只是替罪羔羊, 从某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危机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也对。 抑制产能泡沫才更重要 ×××××××××××××××××××××××××××××××××××××××××××××××××××××××××××××××××××× 高储蓄问题 储蓄本身也可能是内生的,与高比例投资相关;而用好储蓄的标准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即按照回报率最大化来配置资源;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一定是用好储蓄的最佳方式。 ×××××××××××××××××××××××××××××××××××××××××××××××××××××××××××××××××××× 弗里德曼论大萧条中美联储的四个错误:1)1928年为刺破投机而提升利率,2)1931年为保卫黄金储备而提升利率;3)1932年没有意识到真实利率 奇高而拒绝降低利率;4)没有致力于防止银行挤兑。 注:现在利率工具已经失灵了,别迷信利率。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调结构,这才是最重要的。 ×××××××××××××××××××××××××××××××××××××××××××××××××××××××××××××××××××× 中国经济不像当年华尔街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部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开始的,比如雷曼兄弟的资金链断裂,导致雷曼兄弟倒闭,其信用危机传到到整个市场,信 贷抵押物价值快速下跌,所有的金融市场价格跳水,最后酝酿整体经济的信用危机。 而亚洲金融危机则首先从本币的贬值开始,贬值导致资金出逃,出现信用危机,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破裂从而出现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不同于以上现象,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地区性、板块状的危机,并呈现危机向周边蔓延扩大之势。 中国经济出现以上不同的特点,原因有一下几点:首先是,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超大型经济体,经济内部回旋空间较大,又由于发展阶段和自然禀赋不同,其经济调整过程将是一个叫长期缓慢的过程,在全国范围看,激烈的动荡可能不会在前期出现。 其次,中国经济又是一个地方强政府主导的经济,因此呈现了地区性,一般按照行政单位和经济自然形成的区域呈现共性, 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出现共生性,地方政 府成为民营企业的保护神,他们共荣共生,但是地方政府的力量来自于民营企业,一旦民营企业出现问题,其实政府的实力立即枯竭,地方政府能力极为有限,这就 是地方政府在后期往往无能为力的原因。 另 外,中国金融体系不发达,金融服务空缺大,形成了脆弱的民间金融,这种状况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也容易形成蔓延之势,而商业银行往往处于强势状态,出现 问题立马停贷抽贷,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这就是银行不良贷款没有出现大规模爆发的原因,也是民间借贷大面积恶化的原因,同时信用没有出现激烈动荡的原 因,在民间金融和银行博弈的过程中,民间金融当然不是对手,他们承担了经济危机的成本和恶果,留给商业银行的更大的成本尚未出现,就看中国经济下一步如何 演变。
33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制度经济学分析 —— 为什么是优先股?
gordon 2014-3-22 06:27
为什么是优先股?有人问过这个问题没有。这个跟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相关。 任何市场交易所需要的制度支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消费者权益或买方权益的保护机制。如果买方事后发现所买东西并非如卖方所说或者是次品,那么买方可以诉诸正式司法。虽然在商品交易中往往除了收据外并无正式合同,但至少有某种隐性合约(在你决定买那样“东西”时,你和卖方对所买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有起码的共识),因此由产品质量或产品规格引起的纠纷也属于合约纠纷的一种。第二是交易双方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信的信息披露是帮助买方准确评估交易产品的价值的必要条件。 对这两类制度机制的要求程度会因各行业自身的特征而有所差异,有的行业对这两类制度的依赖性弱,而另一些行业则会很强。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在汽车买方(消费者)和卖方(制造商)之间交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它有式样、颜色,买方可打开汽车查看各部件的设计、做工、组装,也可自己试开一次或多次。   按照前面谈到的两类制度要求看,正因为汽车是有形物,也可以让买方多次试开,等等,这种商品交易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对较低。就产品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而言,汽车交易对正式司法的依赖性也较低,因为即使正式司法不可靠,即使产品责任与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可靠保障,张三们、李四们或许可以在交钱 买车之前多试开几次、多找几个懂车的朋友帮助检查几次,这些举措可以大大降低买方被骗的可能性,是规避交易风险的手段(于是,“即使正式司法不可靠,也还行”) 。这里的关键是交易的客体是有形、有色的物品。   服务业(第三产业)则不同。以证券市场为例,深发展卖给股民们的东西 是一种金融合同,是一份写在纸上的许诺。交易的东西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也没有声音,这种合同所保证的权益可以值很多钱,也可以一文不值,关键在于上面讲到的两类制度保证是否可靠 。第一,投资者能否得到关于深发展的公正可靠的信息?这不仅要求上市公司经常披露相关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有不受控制的新闻媒体去独立地验证信息、挖掘有损股东权益的内幕,因此新闻自由、信息自由至关重要。 第二,是否有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及相匹配的司法体系与诉讼程序?这也是一种特殊的产权保护、合约权益保护问题。如果没有可靠的保护合约权益的制度机制,那么股票所代表的金融合同就没有意义,当然就一文不值。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看到,制造业远比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容易发展,前者所依赖的交易市场相对于后者不容易被骗(尽管在绝对意义上任何产品交易中都会有欺骗的空间),因此制造业市场的发展对制度机制的依赖性较低。而第三产业所交易的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服务”或“许诺”,道德风险和阿克洛夫(Akerlof)所讲的“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在制度资本欠缺的社会里,这种市场、行业更容易停滞甚至关闭。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阿克洛夫,其最主要贡献是他在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理论》一文。他的基本论点是,如果旧车交易市场的信息混浊,让买方无法分辨“好车”和“坏车”的话,那么在旧车市场上不管是好车还是坏车,买方愿意出的价格就只能基本一样。如果 长此以往,那些有“好车”的人自然就不再愿意参加这种混浊市场上的交易,会选择退出市场,使市场上剩下的旧车只能越来越差 。看到这一局面后,买方愿出的价格当然只能越来越低,迫使那些有“较好车”出售的卖方也选择退出市场。依此下去,到最后旧车市场就会无人光顾。这种“逆向选择”过程最后只会促使市场关闭,而不是促使其发展。   汽车市场与证券市场相比,虽然都面对着信息混浊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但前者的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远较后者的要低,因此对制度机制的要求也低。这就是为什么制造业在中国也可以发展(更何况制造业能最好地发挥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而证券市场在中国则发展艰难。 扩展阅读: 盎格鲁-萨克森自由与中国一篮子问题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8165.html 破解房地产困局的神来之笔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8159.html ×××××××××××××××××××××××××××××××××××××××××××××××××××××××××××××× 所以我说这个优先股是神来之笔。它为什么神,它神在哪里,细细咂摸,才知其中三味。 优先股就像是张爱萍 的 “一江山” 战役,给 “艾森豪” 一个 “下马威” ,老共也会玩 “海陆空”。
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社会学开始的中国经济学
gordon 2014-3-15 01:57
中国的经济学传统其实是从社会学开始的。 早年其实他们是不懂经济学的,但他们懂土地和手工业。 计划经济的锚为什么是粮棉呢? 这是因为啊,根据地生产力落后,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然后和大城市进行商品的交换。 他们确实是马列主义者,而马克思主义的书没有错,记不记得马克思关于土地的书的来源是什么?杜能的 《闭塞国家条件下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学》,也译作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纺织呢,恩格斯就是干这个的,呵呵。日本当年也是做纺织。 在二战前,日本的机器都是进口国外的,它没有大规模生产 重工业的能力。 它控制了一些专卖权,比如说盐业、烟草、烧酒(地瓜干酿酒),这对货币帮助很大。 注:杜能也是一名运用实证方法的科学家,他透过耕种自己的庄园和会计核算而研究地租理论,发现了 基于实验结果的级差地租学说,与李嘉图的逻辑推论产生共同之处 ,而杜能本人发表其见解之前,却并未阅读过李嘉图的相关文献。 ××××××××××××××××××××××××××××××××××××××××××××××××××××××××××××××××××× You are beautiful ,very beautiful ,这就是土共经济真正的起源。 这个东西得计委的人讲这个 —— 货币、财政、税收 ××××××××××××××××××××××××××××××××××××××××××××××××××××××××××××××××××× 它的统计啊,很厉害,苏联的统计才厉害呢,记不记得概率论的老大是谁?呵呵 它是个军管经济 专门有一个统计局是给计划局提供资料的。 跟现在国企差不多,有统计员,统计员会跟着生产流程跑,每月都要报计划。 然后每个月都扯皮,扯、扯、扯 ,现在和当年也没啥区别,还是扯 ××××××××××××××××××××××××××××××××××××××××××××××××××××××××××××××××××× 大跃进饿死人 统计抽样, 实割实测,计委会不知道 一亩地打多少粮食 ,这不扯蛋吗? 这个得问主席。 这个跟计划经济没关系。 ××××××××××××××××××××××××××××××××××××××××××××××××××××××××××××××××××× 经济学的两种流派 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岛国,所支持的自由贸易流派。另一类是以法国、美国、德国 为代表的拥有大量土地的大陆主义流派。 早期的美国是大陆主义流派的,“ 美国从英国独立” 就是认识到 美国的经济和英国是多么的不同 。本来的中立者也赞成独立了。 这个需要你对美国历史比较熟悉,美国为什么从英国独立。 比较好的读物是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附录二 经济科学的发展
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古典经济学的巅峰之作—— 老共对蒋、日、美 货币的斗争
热度 2 gordon 2014-3-12 03:38
注:以前我就说老共比蒋介石有钱,你们不信。 老共有点象谁啊,有点象洛克菲勒家族那种的,华尔街的 “老钱” 。他们的观念很象,不太待见“新贵”。过于保守 其实讨论谁有钱,谁没钱是无意义的,它是一级政权,自己就可以发行货币。 “ 谁穷谁富 ” 这个思维啊,只有愿意相信的人才相信它 。 这个贫富是由货币购买力来算的,比如可以买来粮食、棉花、大豆(黄豆)、汽车、燃油。 早年抗币的发行是以法币为基础的,因为 日本人要用法币套购 美元、英镑,所以极力维持法币的购买力。 在我们货币斗争胜利以前(1941年和1942年),每年向根据地流入几千万至几万万元法币,同时就有同等价值的物资滚滚外流, 比几次大扫荡的损失更大。 抢才能抢多少啊,呵呵 有些同志过于迷信暴力,一个字,low 薛暮桥真牛 津浦、胶济铁路两侧和路西有一千多万日本人和敌占区要吃我们的盐。 延安也是掌握了食盐贸易、山东也是掌握了食盐。 持币人民所关心的不是抗币能够换回多少金银,更不是能够换回多少美元和英镑,而是能够换回多少粮食、棉布等日用必需品。 货币不一定同金银联系,也可以同其他商品联系。 只要我们适当控制抗币的发行数量,并掌握着充分的物资,能够在必要时用来回笼货币,平抑物价,就完全可以使抗币在人民中建立巩固的信任。 其实货币啊,它是和日用品挂钩的。生活水平能否提高和粮食、能源这两者紧密相关。 ×××××××××××××××××××××××××××××××××××××××××××××××××××××××××××××× 延安、山西、山东、东北,蒋介石算个鸟啊, 大款就是牛逼 。 当年把老美打哭了,打得 “金本位” 脱钩。 解放区没有黄金和外汇,怎么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就货币和价格的关系,薛暮桥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发行数量,而不取决于它所包含的黄金价值。   30年后,世界各国废止金本位制,“币值决定于货币发行数量”,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原理了。 ×××××××××××××××××××××××××××××××××××××××××××××××××××××××××××××× 有些同志把压低法币伪币的比价作为我们货币斗争的基本方针,把法币伪币的比价压得俞低俞好,这个思想是错误的。 有些地区不根据这三种货币所表现的物价高低来合理规定比价,过多地压低法币伪币的比价,结果阻碍山货土产等的输出,引起贸易的入超,法币伪币供不应求,市场上法币伪币的比价就自然上升,我们在货币斗争中也就从主动变为被动。 ×××××××××××××××××××××××××××××××××××××××××××××××××××××××××××××× 抗日战争时候,它是掌握盐,那个盐价啊,当时是暴利。 解放战争时候,是从苏联输入工业品到 “国统区” ,控制 粮、棉 等工业原料。 基本上,蒋介石的财政还是日本人的方法,传统的经济学方法。 ×××××××××××××××××××××××××××××××××××××××××××××××××××××××××××××× “金本位” 的锚啊是工业品,在北方,苏联工业品的倾销特别厉害。和俄罗斯的贸易是大头,所以不害怕。
302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读休谟2 —— 制度经济学的谬误
gordon 2014-3-4 15:31
今天和一个极为讨厌的人交流,真是讨厌。 我这个人比较open ,爱和讲真话的人交流,但你知道讲真话的人都比较讨厌,他们总是能刺破你虚幻的美梦,压榨出你皮袍中的 “小” 来。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对这样的人很愤怒,最后我释然了,其实正是这样的人带给了我们改变。 两个屌丝交流能交流什么,不还是改革、制度、民主、自由这些东西。 那个人竟然说,Gordon 哥,我们挣钱吧。他竟然这么说,竟然。。。 理想呢、节操呢。。。 我愤怒了 愤怒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那 为什么他是对的,而我又是错的呢? 这个事得从 盎格鲁-萨克森 自由说起。 自由体现于自发生长的习惯法。武断体现于意志对习俗、推理对传统、成文法对习惯法的破坏。英格兰古老自由只能是习俗对契约、经验对理性的胜利。至此,盎格 鲁保守主义证明:它是盎格鲁自由主义的土壤,却跟盎格鲁传统以外的任何其他保守主义话不投机。在法国式自由主义通过边沁和穆勒侵蚀英格兰传统以后,盎格鲁 保守主义者一再证明:他们才是最好的自由主义者。 百年来,自居自由派、欧化派的中国人很少尊重时间与习惯。 事实上,他们当作“进步”引进的事物;在盎格鲁传统中大抵是自由的反面。 种瓜者不能得豆。如果你误解历史脉胳,细节的精密并不能挽救你。 ××××××××××××××××××××××××××××××××××××××××××××××××××××××××××××××× 关于时间和习惯呢,开始不要太急,要等同盟军上来。 这次反而使我把问题想通了,以前非常讨厌这样的人。 在等后续部队上来的当儿,你赚钱不就完了 。 这个问题在于过度迷信理性,对制度经济学太迷信了。 制度经济学是从历史中抽取的,没有考虑时间这个因素,从时间这个维度考虑问题。 少考虑了一个东西 。 制度是怎么形成的,习惯法。哎,我操,就这点东西。 “从上到下” 变革很麻烦,易破易立, 易立也易破 ,呵呵 制度经济学,它的数学模型问题,少考虑了一个维度 —— 时间维度。 ××××××××××××××××××××××××××××××××××××××××××××××××××××××××××××××× 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那么 我为啥会相信这种东西呢?很简单,过于屌丝 ,呵呵 没人能告诉你啊,周围都是穷人,连本专业的知识都没人知道,我去 ××××××××××××××××××××××××××××××××××××××××××××××××××××××××××××××× 真正谈这个的唯有忙总。 并且一帮傻子,拿着忙总谈易经的书在哪儿看,呵呵 屌丝,怎么说呢, 你丫怎么会错过人生的所有正确答案呢 ,呵呵 都是先干成,然后才有理论的,我爸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干活的人总是没理,哈哈 干活的人总是东也不对,西也不对,呵呵 一次到不了位,老毛这个大笨蛋已经做了一次社会实验了。 你解决现实问题呢,不能指望完美, 注:为什么《易经》大火,这是因为忙总要是讲数学,他们不爱听这个;老忙已经够意思了,推荐好多书。 ××××××××××××××××××××××××××××××××××××××××××××××××××××××××××××××× 真鸡巴虚伪,犯恶心了。不要紧,现在我也成恶心人了。 长大以后我就变成了你,我变成了我小时候的恶心人,哈哈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M3MDE0Njg4/v.swf
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屌丝经济学4:赌徒(转)
热度 2 gordon 2014-3-4 07:07
赌徒追求的就是赌博的快感,所以赢钱反而不是他的最终目的。比如大毒枭叶真理,通过贩毒赚到了数亿美元,但是他最大的爱好还是去拉斯维加斯赌钱。叶真理在赌场里一共输掉了 4100 万美元,最后赌场都感觉不好意思了,送了他一辆劳斯莱斯。虽然他依靠贩毒可以赚到无数钱,但他仍然追求赌博的快感。 赌徒的心态和吸毒的瘾君子很像,假设一个瘾君子某天在路上捡到一个包,包里有 10 万 块钱。正常人的心态可能是把这点钱计划一下,每天买多少毒品,然后尽可能的花久一点。但瘾君子们则不同,他们会呼朋唤友去最好的酒店开一个总统套房,通宵 狂欢作乐。短短几天就把这些钱全部花个精光。这些人做事是不会做长期规划的,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有钱人还会奋斗呢?对石康嗤之以鼻 有钱人都在考虑怎么健身,瘦身、体脂比,呵呵 有个经验规律,白手起家上亿身家的大多都是干金融的,统计规律。 这可能跟金融涉及到的数理思维有关,经常看肥皂剧的,不要想了。 有钱是一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情。 ×××××××××××××××××××××××××××××××××××××××××××××××××××××××××××××× 学习也是一样,一些人“好求知,不求甚解, 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形 ” ,完全是一种业余状态。 不以目的为导向,不够专业。 “ 很没有意思,一个人周末在写paper 的 ” ,一般来说会专业那么一点点,苦中作乐,呵呵 ×××××××××××××××××××××××××××××××××××××××××××××××××××××××××××××× 我咋把教改的谎言给戳穿了 ,哈哈 这个关键点是如何克服心理疲劳,乐观主义精神,找点小玩意自己玩一玩儿。 其实老师给你说的很好玩儿的,其实一点都不好玩,哈哈 一个梗 面对一批又一批的 学生讲一遍,你觉得还好玩儿吗?老梗了,哈哈
2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屌丝经济学3:来自星星的你(转)
热度 5 gordon 2014-3-4 05:47
韩剧是女人的A片 上 周,有个女生在微信里给我发消息“炸鸡和啤酒”,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就回复她“炸鸡和啤酒”,结果屏幕开始下起雪花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彩蛋。为 什么炸鸡和啤酒就变成彩蛋了呢?上网一查,原来是有个热播的韩剧,其中有一句台词是:“下雪了,怎么能没有炸鸡和啤酒?” 最 近十年来,有两件值得关注的流行文化事件,第一是韩剧风靡全国,不少女孩满脑子都是韩剧里的男星,闺房墙上贴满了韩国男人的海报;第二是日本AV牢牢占据 了男人的硬盘,一些日本AV女星来内地捞金一次,就顶她过去拍几十部AV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那就是:日本女人坑了中国男人,韩国男人坑了中国女 人。 为什么日本AV和韩剧会这么流行?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很容易进行解读。进化心理学认为,我们活着的最终目的就是延续自己的基因,但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虽然目的一致,但手段各不相同。男人要的很简单,让自己的精子跑到女人的身体里;而女人的要求就复杂多了。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日本AV。 爱情是一种互动博弈,你必须先提供对方想要的,你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但是AV电影把这个复杂的过程做了终极简化,你不需要给女人送花、不需要请她们吃饭、不需要跟她们说一堆骗人的鬼话、不需要你有房有车,一切需要你付出的复杂部分全部省去,就只剩下“性”。 在 AV电影里的女人,不花你的钱、不在乎你的长相、不会跟你唠叨废话、不会让你去洗碗、不会让你出门的时候顺便把垃圾扔掉,她们只会跟你上床,而且个个都长 得年轻漂亮,你想怎么搞,她就给你怎么搞。在AV中,女人被抽象成了乳房、臀部、下体的混合物,甚至她们都不需要说话,连台词都没有,只要哼哼就行了。 对于男人来说,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世界? 只是,这样的女人,在世界上就不存在! 弄清了日本AV之后,我们再看看看韩剧。 女 人的需求远比男人复杂,那么韩剧里的男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首先,他必须是一个高富帅,这是最低标准,如果他不高、不富、不帅,那就是纯屌丝,这就变成了 现实世界,这怎么行? 韩剧的目的就是让你脱离现实,进入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屌丝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即使他只是一个备胎,也必须是一个 高富帅。 其次,光是高富帅还不行,还要素质、品位、知识俱佳,脾气要好、随叫随到。对自己从来就不乱想,可以抱在一起聊一晚上,什么都不发生。自己心里那些小秘密小心思,他可以一下就猜透。如果你要走,他会紧紧抱住你强吻你,就是不让你走。 简而言之,韩剧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女人不需要提供什么,就会有一个白马王子对你无条件的付出。这个白马王子满足你一切对于男人的幻想,他还对你非常的专一。简直比童话还要童话。 对于女人来说,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世界? 只是,这样的男人,在世界上也不存在! 如果说AV电影是消费女色,那么韩剧就是消费男色。AV忽悠了中国男人,韩剧麻醉了中国女人。 它们的副作用是,提高了人们对于感情的“阈值”。阈值指的是触发某种行为或者反应产生所需要的的最低值。 如果一个女人天天看韩剧,那么她就会觉得身边的男人个个面目可憎。 如果她是一个村里的村姑,根本没见过世面,那么她早早就会嫁给村里的二蛋子,然后生一堆 娃。如果这个村姑考上大学跑到上海工作,没事就看一堆韩剧,那么她就会变成剩女 ,因为她觉得追求者都是屌丝,没有一个靠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韩剧提高了 她对于感情的阈值,她已经很难被感动了。韩剧流行的这几年,恰好伴随着“剩女”的产生,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中国计生委应该给韩国人颁发“控制人口过快增 长”大奖。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感觉不幸福?这和阈值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过年吃一顿猪肉饺子就感觉幸福无比,现在给你吃山珍海味也不过如此。很多人都说, 现在过年没有年味了,其实并非没有年味,只是你的阈值提高了,你对各方面的要求都今非昔比了。
1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屌丝经济学2:一位失恋男的来信(转)
热度 3 gordon 2014-3-4 05:14
网友才是有智慧的,网上读到这些文字,感慨颇深。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知道一些普通人都应该知道的普通道理 。 中国最缺乏的就是普通,从屌丝变成普通人就很难。屌丝各有各的问题。 屌丝的生活里只有 “ A 片和游戏 ” ,在电视剧《奋斗》里,徐志森对 陆涛说,你找夏琳, 夏琳和你一样迷茫 。 石康的书比韩寒耐看,但是读者却没有韩寒多。 http://book.kanunu.org/book3/6909/135497.html 3、唤醒徐志森 ×××××××××××××××××××××××××××××××××××××××××××××××××××××××××××××××× 屌死经济学 大部分屌丝真的是无药可救了,真的是活该。呵呵。屌丝还是那个思路,“我努力了,也不能确保成功,所以暂时还不想努力”。太经典了,这个社会 99%的人都不会成功,你永远等下去吧。时间很快的, 到了35岁,你想努力,也没有机会了。因为你的同龄人会死死的摁住你,不让你翻身。 这和泡妞是一个道理。当女人问你是否有房,只是想测试一下你的反应。 如果你被憋得脸红脖子粗,还爆粗口,那就证明你纯屌丝无疑 。就算你买不起,气场必须要 强大,你要表达出通过努力一定能买房的信心。你对自己有信心,女人才会对你有信心。男人的志气不能被房价阉割。 ×××××××××××××××××××××××××××××××××××××××××××××××××××××××××××××××× 老端注:本文是我在 2009 年时,回复某位失恋博友的邮件记录。重新翻出来,看完之后感慨颇深。时隔五年,我又继续补充了一些内容,这次一起附上。 下面是来信内容: ———————————— 老端,您好: 请允许我叫你老端,这样感觉像是我的大哥,我是从一年多之前开始看您的文章,陆陆续续一直到今天,我知道你写经济学、股票和心理学比较多一些,不过我今天想问的问题和这些关系不是很大,简单讲,我失恋了。 先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吧,我出生在南方沿海一个小城市,大学在上海念,毕业之后也留在了上海,今年我 26 岁,也就是说,工作已经有 4 年了,也算是一个小白领吧,月收入不算很高,五千元出头一点,个人感觉自己长得还过得去。 我女朋友是以前单位的同事,后来我们都换了工作,不过谈到现在也快有 1 年 多了,她是上海人, 长得不算非常漂亮,但也算比较漂亮了 ,年龄和我同岁。刚一开始到那家公司,我就被她给吸引住了,由于有工作往来,渐渐的就开始有了一些 感情,有时候下班也会顺道一起走,刚一开始我就非常非常的爱她,感觉自己为她牺牲一切都值得,我想她应该也是爱我的。后来发展下去,我在她身上花了不少时 间精力和钱,因为我觉得自己是非常爱她的。但后来由于工作变动,我们见面的时间减少了很多。忽然有一天,她告诉我,我们之间没有那种感觉,我也不知道她指 的是什么感觉,反正由于没感觉,因此我们很难继续发展了。听到她这么说,我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似乎这个世界都没多少意思了。 我这么写是不是让你感觉很傻?但是你不在我这个位置是不会知道我的苦闷的。有一段时间我 真的是做什么事情都无聊,脑子里想的都是她,后来我问过她,她说主要是因为家里不同意,因为我按照目前的收入是买不起房子的,而且我家里也不算很富裕的那 种。我也不知道这是她的借口还是什么,也有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我想我们的收入一起买一间外环附近的小房子,还是可能的吧。再说现在房价都开始下跌了。 老端先生,我写了这么多其实也不知道想说什么。不知道以你的见识,能给我一些什么建议。我知道您肯定会说,喜欢一个女人那都是我的本能基因在作怪,可问题是我就是喜欢,怎么办呢?这次过年我也没有回家,就躲在上海喝闷酒,很希望能够看到您的回复。 祝顺利 一个失恋男 ======================= 以下是我的回复: 失恋男,你好: 据我所知, 失恋之后会写信找人求助的男人是极少数,很幸运你就是那极少数之一 。令我感到 好奇的是,我又不是所谓的“知心大姐姐”,为什么你这封信会发到我这边? 事实上我对你的问题是毫无办法 ,唯一的建议大约就是等待时间来给你疗伤吧。不过鉴 于我略微知道一些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因此我打算从这两个角度给你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你失恋之后的消极心理状态是非常正常的行为, 进化心理学对疼痛的定义 就是能够持续唤起大脑注意的信号 ,这里的“疼痛”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同时也是指心理上的, 越是“痛”的事情,就越能够占用我们最多的注意力 。由于你的失 恋行为客观上妨碍了你达成自己的“繁衍成就”,因此 随之而来的疼痛可以让你持续关注这件事,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上你这封信就是“疼痛”的产物,虽 然我不认为这封信会对你起到多大帮助作用。 第二点我要指出的是,你的年纪还太轻了,你才二十多岁,很难让女人对你产生多大兴趣。如 果你熟悉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你就会知道,巴菲特是从来不买新股的,按照他的话说, 新股没有太多的过往业绩,因此很难证明是一只能够持续带来回报的好股票。 同样的,聪明的女人基本上不会对二十几岁的男人报以太大的希望,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男人才工作没几年,根本还看不出潜力在哪里,女人们与其在这类男人中挑选 未来的黑马,还不如直接找一个三十几岁的成熟蓝筹更安全些。这就是为什么女人常常对成熟老男人动心的原因所在。 第三点我要告诉你的是,你现在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女人身上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你 应该明白,谈恋爱是一场博弈游戏, 二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正好处于自身吸引力的顶峰,而你则明显不是 。事实上 很少有一场博弈游戏是在完全平等的状况下进行的 , 例如,购房者和开发商的博弈肯定是不平等的,布什和萨达姆的博弈也不平等,回乡农民工和票贩子的博弈更加不会平等。你和你前女友的博弈,在我看来也不平 等,而很不幸,你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劣势的地位上。 既然男人可以希望女人长得漂亮,那么女人也同样可以希望男人有钱 ,这是很公平的交易,对方如果漂亮,那么 她要求找一个买得起房子的男人不是很正常吗?问题是你这个年龄段的男人一般来说是买不起房子的。因此这是你的问题了, 你不该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再 去参与这场博弈游戏 ,孙子说:先胜而求战。他的意思是,局面对你有利,你才参加游戏,对你不利你就不要去参加了。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二十多岁的时候你好 好存钱、好好工作、好好投资、好好学习,乱七八糟的想法不要太多,所谓“筑巢引凤”,你就别盼着有凤来帮你筑巢了,当然这种人也不是说没有,那就要看你运 气如何了。 第四点我要指出的是,进化心理学家很早就已经证明了,女人寻求长期稳定婚姻看中的是两 点,第一是能够提升社会地位;第二是能够提升生活水平。因此你最最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才能提升你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这才是提升自身吸引力的正途,如 果你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放在这两条上,我相信加以时日,你的前途不会太差的。所以请你放弃幻想,牢牢记住一点:凡是女人,都是虚荣和势利的,唯一的区别 是程度各有不同。如果你希望进行简单( Easy )模式的婚姻博弈,那么找一个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低于你的伴侣;如果你希望进行正常( Normal )模式的婚姻博弈,那么找一个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和你相当的,即所谓门当户对的伴侣;如果你希望进行噩梦( Nightmare )级别的婚姻博弈,那么就找一个上海女孩吧,该模式不能 save/load ,升级速度慢,花费时间长,一旦失败就直接 gameover ,适合希望接受挑战的专家级玩家,普通人连大 Boss 的面都见不到就挂了。 第五,前面这些话似乎太理性了,以至于不太能够被接受吧,但是男性就是应该理性一些,所 谓理性是指能够正确的基于形势作出判断,而感性是指,不管形势如何总是基于本能反映来作出判断。相对于女人,其实男人占的优势更大,由于一个人长得是美是 丑是天生决定的,因此女人更容易相信命运的安排,而男人则不同,男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奋斗得到更多资源,因此男人的“可能性”会更多。所以,你可以把女人看 作是债券,把男人看作是股票,前者更关注安全性,而后者更关注回报率。 为了避免造成误解,我得把我的立场表个态,我对你的处境很同情,但是对你的某些做法并不 认可,于是从经济博弈和进化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果对你有帮助,我很高兴,如果没帮助,那就权当作笑话来看吧。另外,这篇东西我不希望被看作充满 了歧视女性的言论,我不想作出任何道德上的批判,只是说了一些科学研究的事实。换言之,我也不认为你前女友的做法有什么错。你应该能够明白我的意思。 —————————————— 以下是 我近期的点评 : 很多男人经常抱怨说,自己才毕业没几年,要事业没事业,要收入没收入,要地位没地位,女孩怎么会喜欢自己?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可以没有以上的一切,但你一定一定不能没有进取心。如果你连进取心都没有,你还能给女孩带来什么希望啊? 女孩希望看到你信心满满,向着自己的目标挺进的样子。你的信心会感染别人,好女孩是会跟 你一起艰苦创业,并且同甘共苦的。我想在这里分享我朋友的一个故事,她是一位美女,但是至今还没有结婚,我问她:“你们公司那么多单身男人,为何就找不到 一个靠谱的对象呢?难道是因为买不起房?”她说:“能不能买得起房其实不重要,因为我家有好几套房,另外,我妈也说了,她会帮着一起出首付的。但是,这些 男人竟然都不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买得起房子,虽然上海的房价确实很贵,但是男人的志向怎么能被房价给阉割呢!” 这则故事是很有代表意义的。这位女孩家里其实不缺房子,而且未来的丈母娘也表示愿意一起支持首付款,但是那些男人都很胆小,都觉得自己根本无力承担,这位女孩年薪也有十多万,俩人加起来支付月供其实不难,只可惜男人们自己将自己否定了。 在和女孩的交往过程中,让她看到你的进取心是很重要的,女人都是爱做梦爱幻想的动物,你千万不要剥夺她的幻想权 ,但你也别满嘴跑火车,你说准备在几年内击败李嘉诚,那别人会把你当傻子的。如果你已经超过 30 多岁,还在给女孩画饼充饥,那就有问题了,这个年纪你至少应该有拿出手的东西了,你已经不是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如果你是 20 出头的年纪,那么在你描绘美好前景的时候,最好还要有个比较合理的实现方案,这样至少看上去比较靠谱一点。
4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MBA (工商管理硕士) 是一个技能学科
热度 1 gordon 2014-2-28 03:28
关于合作,并非中国大陆就没有这样的学科,其实 “ 组织行为学 ” 就是研究这一问题的。 只是因为MBA 是急来抱佛脚,需求导向,90年代引进来解决市场人才不足的问题的。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第一批招收MBA的试点高等院校。自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本土MBA。 但长期以来,中国基础科研的落后,导致大部分人包括老师,都 “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因为有些东西需要基础学科来解释。 工商管理的老师不一定基础学科水平就高。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 有些问题明白了才好,只有先明白了,才能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长期以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 都是瘸腿,有些还是禁区。 很多荒唐事其实都是无知造成的。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 中国人的特点 中国人的特点就是 “外圆内方” 。 传统的观念曾认为,做到不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或不做事、不做错,就是一个“人才”最基本的标准,这样的人往往左右逢源。这就是“外圆”。 “内方” 就是 “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懂得互相谅解,以上种种带来的是团队协作能力差以及和谐的破灭 。 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有时为了一己之私来抨击团队。 但我们要清楚,人生一世除了利益还有良心和感情。 所谓的以自我为中心一定是在良心和感情方面出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团队合作中难于与他人合作,吃亏的往往是自己 ,因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有数不清的妥协,妥协的目的是为了后来更大的收获。 学会和优秀的人打交道 环境改造我们,也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一个人的思想、目标、态度和个性都是受环境影响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和积极、成功的人为友,而没有抱负、整天混日子的人却和消极、不成功的人混在一起。 如果总处在一个与消极的人们为伍的环境里,就会成为消极情绪的牺牲品。消极的人在本能上往往 用消极眼光来看待充满可能性的观念,他们不单不善用这种观念,反而拼命找理由来证明它们是无法落实的,浪费了许多可利用的资源。我们需要懂得,与消极的人 长期交往会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消极;和沾沾自喜的人太亲近会使我们养成一种自傲的习惯; 和恭维人的人打交道,这无疑是自我沉溺。因此,我们要与积极思考的人做朋友,这样能站得高、看得远;和有远大 抱负的人亲近,才能胸怀大志。 因此,我们要试着寻访在工作上表现杰出的人。 真正优秀的人,就如成熟的谷物,有丰硕的内涵,有谦和的姿态。 和他们谈谈,尽量学习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注意他们的筹划过程,曾遭遇的挫折,以及他们克服不良环境的方法。 当然,在向优秀的人学习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力,不耻下问,虚心接受。有时,我们身边优秀的人往往会给我们一些善意的提醒,不要拒绝、不要害怕批评和建议,也许我们会从中发现不同的构想,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达到目标。 注: 大哥,接受别人建议也是需要能力的。 追随智慧,和优秀的人打交道 ( 共事或竞争 ) 才能更优秀,谨慎的思考,大胆的行动,在主动的实践中前进。 注:避重就轻,太轻了,我们都只能做容易的事。 另:其实上面这段话我早就知道了,只是没有能力。王垠当年就是遍访名师,也解决不了他的问题。 还有关于谦和这个问题,这个看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别人戳破你自己神化的肥皂泡,再和蔼可亲的态度,你都不会认为是谦和的。 没用 ××××××××××××××××××××××××××××××××××××××××××××××××××××××××××× 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 吏治已经吞掉了他们的魂,他们还要去吃别人 。中国人自己总结的一个典故很形象 “为虎做伥” ,这样的人叫做 “伥夫” 。 成龙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中国人就是要被管的” ,这个弱智 弱智,呵呵,不妨碍弱智发财 有句话倒是对的,成功人士都崇拜毛哥,呵呵 只是有些事啊,夜里拱被窝里,要问问良心。 另:商业呢,你不能要求太高。商业就是迎合社会嘛,你有需求我就提供产品了。 ××××××××××××××××××××××××××××××××××××××××××××××××××××××××××× 我说的东西,大家不一定要信,心里柔软的就不能发财了。这是实话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UwODMyMjYw/v.swf
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的禁酒令——很多人认为经济学不值钱(转)
热度 5 gordon 2014-1-7 13:07
好莱坞电影中,黑社会头子听说美国政府通过了禁酒令,集体欢呼,为政府的愚蠢和以后的暴利而庆贺。在禁酒令的十数年里,诞生了美国最强大的黑手党家族;之后在毒品战争中又诞生了全球最强大的哥伦比亚、墨西哥、阿富汗、金三角毒枭和武装力量。 为什么恐怖分子组织纷纷以毒品作为经济来源呢? 管制产生垄断利润,黑白两道都可以从中赚取暴利,参与毒品生意的每一个链条,包括打击毒品的官僚机构,都获得利益。即使官方不从中谋取直接的利润,但从政 府预算获得的巨额资金,雇员获得的就业机会,长官获得的权力,就可以养活一个庞大的链条了。更何况毒枭、律师、法官等等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北美也在反思,温哥华地区有个吸毒区域,治安混乱,抢劫强奸杀人命案频起,后来当地政府实行政府合法供应毒品,规范管理这些吸毒者,治安立即变的良好,政府节约了大量开支。 在全世界所有的生意里,被管制的商品是最具暴利的,比如卖淫。某些国家铺天盖地都是色情场所,但却是被管制的,养活了无数生意人和司法力量。 所以,富人喜欢管制,权贵也喜欢管制,当管制上了瘾之后,所有的商品都可能被管制,或者以重税的方式体现。 当许多商品被管制的时候,这个链条上就诞生了无数富豪,想一想自己所处行业的故事。 另一种形式的重税,这是所有富人和老百姓都不喜欢的,但非法商人和海关会很喜欢。比如巴西是重税国家,靠近巴拉圭就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东方市,向巴西走私商品。 东方市(西班牙语:Ciudad del Este,中华人民共和国译作埃斯特城) 走私商品对降低当地国民的生活成本有巨大帮助,也刺激了另一个生意链条诞生。 人类有自毁和毁灭他人的倾向,所以很多人会吸毒、赌博、酗酒、抽烟等等。而传统上无利不起早,许多聪明人就会打着道德的幌子忽悠世人,从而展开暴利的领域。打着道德的幌子,就导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聪明人想出了无数好办法去制造管制,比如《劳工法》和工会。欧美对第三世界劳工的高墙是工会组织,这些工会组织会依赖强大的力量游说立法,影响政客,以限制国际贸易的竞争,冲击自己的利益。 南非曾经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是白人劳工组织制造的,因为黑人劳工冲击了他们的利益。阿根廷的劳工组织头子可以影响总统的选举。 这个链条上很显然获益者是劳工组织头目。 当一个个企业失去竞争力倒闭的时候,工人也就失去工作 ,和劳工组织头目是无关的,他们可以带着满口袋金银更换门庭。 这中间也有生意的空间,比如勤劳的福建人跑去阿根廷和智利从事小型的家族超市、餐饮、洗衣店等等, 以自己的家族成员规避工会的力量,赢得了高达4成的零售市场份额 。 阿根廷的制造业已经凋零,大型超商在工会和劳工法的严厉影响下,要有7成以上的毛利才能维持生存,这导致阿根廷人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通胀泛滥。 前几年总统要求零售商降价抑制通胀---这很可笑是不是?---福建人的超市响应了,降低了价格,帮助总统度过难关。不过后来他们遭遇大零售商的媒体污蔑和攻击。 我说这些,是告诉你,你看到的世界不是你看到的那样。 ×××××××××××××××××××××××××××××××××××××××××××××××××××××××××××××××××××××××××××× 很多人对中英鸦片战争认识不深刻,当年鸦片是做药的,中医药的一种 中药材:鸦片 【性味】 苦,温,有毒。 ①《唐本草》:"味辛苦,平。" ②《纲目》:"酸涩,温,微毒。" 【归经】 入肺、肾、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命门。"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少阴经。" 【功能主治】 敛肺,止咳,涩肠,止痛。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心腹筋骨诸痛。 ①《唐本草》:"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 ②《纲目》:"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气。" ③《本草求原》:"性同于粟壳,而止痢止痛行气之效尤胜。" ④王殿翔《生药学》:"用于失眠为催眠药;神经痛、月经痛、胸绞痛、肠绞痛等为镇痛药。"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分。
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所有的进步都是外来的
热度 4 gordon 2014-1-6 14:43
中国人理解这个并不容易。 制度经济学里面,有这样两个概念: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和自我强化(self-enforcement)。它的意思是说,制度变迁(比 如改革)一旦走上某条道路,就存在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即使这条道路是错误的,也是如此,甚至最后进入一种自我强化的状态。 《道德经》里说老,就是这个意思,自我强化的结果就是衰老。 中国人一副苦大仇深的心态,其实对于进步是很不利的。因为中国是被枪炮打开国门的,所以对外来事物过分厌恶。当然这也跟大脑的机制有关,大脑就喜欢“稳定态”。 但谁不是受外来事物所影响的呢? 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中国一直为英国的枪炮耿耿于怀。但枪炮也不是英国人发明革新进而广泛应用的。 英国人的长弓受到欧洲大陆铠甲的顽强抵抗,而英国由于社会惯性一直保有长弓。 是荷兰,荷兰人改进了罗马方阵,并用笨重的火绳枪取代了 “投掷的标枪” ,燧膛枪打不准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关键它们能穿透铠甲。 世界上没有天才,that ‘s all
2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身边的经济学:广场舞折射出的政府经济职责缺位(转)
热度 3 gordon 2013-12-13 06:19
2013年,中国大妈购房、扫黄金、跳广场舞,威震全球,非常强势霸气。本市的广场舞同样跳得如火如荼,而且给马克德律师跳出一单生意来。 话说望江小区休闲广场每天晚7点过后,都会有很多大妈伴随着节奏感强的劲歌劲曲翩翩起舞,让人感到很有存在感。广场舞跳到哪里,争执也就在那里诞生。由于 伴舞音乐音贝过高,邻近广场的居民楼里的业主们认为休息时间受到噪音骚扰,希望别跳,即使跳也要降低音贝。而舞兴正浓的大妈们认为跳舞是自己的权利,不能 因为你要安静就剥夺我要锻炼的权利。 想安静?你可以搬走啊。不搬走?那你把窗玻璃加厚嘛 。于是,先是和颜悦色地协商,未果;然后报警,未果;再在广场上撒 石子,未果;再向跳舞的人群洒水乃至泼粪,还是未果。终于,一哥们儿疯了,放出两条藏獒直扑人群。这强悍的广场舞总算停了,可是那哥们儿也进去了。于是马 克德成为他的律师。 因为马克德的辩护,那个纵狗伤人的业主总算得到一个缓刑。那么马克德是怎么辩护的呢?马克德认为,这件事折射出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职责的缺位,责任不全在藏獒的主人。 第一,政府未能出面解决噪音扰民带来的市场失灵。跳舞者对曼舞劲歌如痴如醉,而想休息求安静的居民却不堪其扰。如同企业排放废水、汽车排放尾气损害了他人 的健康一样,广场舞对周边居民造成干扰,这在市场经济用语中叫负外部性—— 一个人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给其他人带来损害 。 企业有生产的权利,居民也有要求环境 清洁的权利;大妈有跳舞健身的权利,业主也有要求安静的权利 。为了兼顾各方权利,污染和噪音都应该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形成最有效的资源配置;通俗地说,就 是实现皆大欢喜的和谐社会、共赢结局。如果各方不能达成一致,各自我行我素,就会导致不和谐,即市场经济里所说的无效率。要纠正无效率,就需要政府介入: 强制那些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要么停止污染,要么给予居民补偿,要么对污染进行治理。因此,当广场舞纠纷风起云涌时,市政当局不能辞其责。要么是派出所解 决,要么是居委会解决,要么是城管来解决。 第二,政府未能弥补公共服务不足引发的市场失灵。说起来,在这场广场舞大战中,大妈们也着实冤枉。大妈退休后需要有公共场地用于健身锻炼,这个要求不算高 吧?这个场地服务于众多的群众,因此应该视为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是市场机制提供不了的,只能依靠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提供。 但是现阶段市政受制于财力或其他 原因暂时未能提供这种公共服务,这才导致大妈们占据小区广场 ,引发旷日持久的广场舞大战。 到底美国是老牌市场经济国家,如何纠正市场失灵,警察们深谙此道。当纽约中央公园的华裔大妈们起舞扰民时,美国警察那叫一个牛——直接拷人,不带商量的。 警察认为,你要跳舞,可以,请先购置一个蓝牙耳机听音乐,不要对着周边放声大唱。再不你租一个室内歌舞厅去尽情欢唱起舞,不要影响他人。警察这个作业在经 济学上叫做将外部性内在化。你看,美国政府连场地都不提供,不视其为公共产品,你服不服? 马克德总结道, 政府经济职能缺位带来的问题不能完全由居民承受 。看看早期美国西部罪案泛滥时,因为司法与警察力有未逮,因此不得不允许民众持枪私自执法。你政府都不解决纠纷,大妈们把那哥们逼疯了,不能全怪他吧? ××××××××××××××××××××××××××××××××××××××××××××××××××××××××××××××× 科斯定理:只要政府界定清楚,大妈何时有权跳舞,居民何时有权安睡,剩下的,可以让双方谈判解决。或大妈出钱购买防噪设备;或者居民出钱给大妈买活动中心的门票,由城管监督执行,共享安定祥和,多好 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定理所要求的前提往往是不存在的,财产权的明确是很困难的 。 因此,依靠市场机制矫正外部性(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者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是有一定困难的。 注:这玩意没操作性,只是课本上的一种理论,也许若干年以后有操作性吧
241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要学习科学
热度 9 诸葛坚强 2013-11-17 22:19
11月16日晚23:29,@每天学点经济学 通过皮皮时光机发布了一条微博,内容为:“【不同的思维】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小孩拿水在太阳下晒了一天,没有如愿。而聪明的美国孩子拿来四杯25度的水混合到一起,轻松地把水温升到了沸腾的100度。僵化的思维,落后的体制永远无法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大科学家。”
个人分类: 评论欢乐多|62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热度 2 gordon 2013-11-11 00:59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90976821_0/s.swf 非常惊讶,街头的死亡率比军队都高,怪不得对于穷人来说,参军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了。 当然这要看战争烈度,如果仅仅是平时执勤和维护治安,确实比在街头强。 还有两个令人吃惊的信息,黑手党没有钱,还有就是专营权,这个山头,那个山头。
2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林毅夫讲座-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学发展
热度 36 范进中举 2013-10-30 12:41
林老师探讨和回答了主要是五个问题 一 为什么中国的转型和经济改革如此成功,成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二 为什么这样的成功在1979之前不存在? 三 为什么全世界其他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和中国一样起始条件的国家没有成功? 四 中国的渐进双轨制改革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为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什么 五中国未来的改革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且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经过对以上问题回顾与反思,探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未来 所有录音分了大概五段,我搞音频分割不是那么专业,所以搞的不好地方请大家海涵。后面复件002那个是韦森教授的点评和林老师的交锋,很精彩! 这是本人第一次现场聆听林老师的讲座,林老师在周六到复旦由复旦高研院请过去做的讲座。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显然很多来凑热闹的。林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可能是学术化了些,会场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凑热闹的后来听得昏昏欲睡。不过我个人对于林老师确实是敬服不已,林老师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的拳拳之心,对学术发展的热忱,对真理的那种热爱,对治学的严谨都是我们这些后辈小子学习的楷模,也第一次看到听到中国第一流学者的风采,让经济学专家这个这些年来有些负面的形象一下子回复其本来的地位,林老师的风采真是高山流水,韦森教授也一样,这样的学人的努力,让我看到中国经济学界还是有希望,也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有了一点希望!至少,林老师绝对不是张维迎和厉股份之流。 林老师反复强调理论要服务现实!为改造世界提出可行的正确方案,破除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 我后来把林老师录音听了两遍,应该说林老师是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他要回答的五个问题。 ---------------------------------------------------------------------------------------------------------------------- 考虑到很多人也许没有时间听,大概写个听后感算个人体会 林能在短短一个半小时把他的研究方法和心得,结论层层递进,应该说是大家水准。 林治学目的是追寻经济学的研究本质,就是回到亚当斯密方法论,注意他反复说不是分工和看不见手,那是斯密的结论而不是方法论。 循着这个方法论,林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成功33年背后的逻辑,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有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带来直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升级带来劳动力的更有效率的配置。(原来100个农民在地里干活,产业升级后,90个农民成为工人在工厂干活,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这样的技术进步来源于模仿和创新,而创新的成本效益比是远远小于模仿的。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就是模仿这样的比较优势,也就是后发优势。这就是他找到的中国33年快速发展的原因(注意这是他的结论,不是真理,他反复强调理论要服务现实),因为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有后发的优势。那么这个理论以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历史来佐证呢?二战后有13个经济体快速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日本、韩国、台湾都曾拥有过20年以上的7%-9%的高速发展期,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仅仅中国发生,并且中国的发展速度并不是那么的奇葩。所以可谓前有车后有辙,中国在1979之后通过改革,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获得高速发展。 那么为什么1979之前的中国没有这样的高速发展呢?1949之前,中国没有基本的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根本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以政治稳定为前提条件的。1949之后,1952战后恢复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那时候采用苏联式的斯大林体制,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这些都是技术先进,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这种企业对国家现代化和国防很重要,但是并不符合中国当时的比较优势,中国当时一穷二白,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那么这样的企业的产品必然成本高,没有竞争力,又是国家必须,于是国家动用体制扭曲,强制资源投入重装工业,为了这样的扭曲,必须采用苏联式的体制。所以1979之前的中国无法发挥自己禀赋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国际上就没有竞争力,效率呢是低下的。 那么1979之后的改革开放的故事呢?198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采用苏联计划体制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都遇到产业效率低下的问题,都开始了改革,为什么仅仅中国成功了,其他国家都失败了呢?答案是中国采取了渐进的双轨制的改革路径,这个被全世界经济学家达成共识必然失败的改革路径。林的理论解释是,双轨制道路在1980年代被全世界经济学界用严密的数学模型证明其不成功,转型国家成功道路用严密数序模型证明,并在某些国家实验成功的就是萨默斯(summers可能拿诺贝尔奖)提出的华盛顿共识-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路径,并且三化要同时开展。 在转型国家以前体制中,因为国家体制的力量扭曲了市场,导致资源的错配带来效率的低下。那么就要把政府的有形的那只手扭曲的手撤掉。但是,理论模型的优美并没有带来结果的美妙,事实上是所有采用华盛顿共识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林在世行调查了100多个国家的结论),为什么呢?林揭穿这个理论的巨大漏洞是,条件设定错误了。 所有转型国家,都把国家最优质的资源投入到没有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或者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工业上,这些工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在这些国家占用举足轻重地位,雇佣大量人员,占用大量资源。长期依靠国家的输血,就是扭曲的资源配置来生存,一下子把国家的扭曲的手拿掉,结果是这些企业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崩溃!因为这些企业所拥有的地位,结果就是大量人员的失业,导致政治的动乱,政治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济的剧烈动荡。当然没有所谓的发展。 双轨制以及之前的国家扭曲必然导致制度的租金,必然产生效率低下和剧烈的寻租现象。因为政府扭曲资源分配吗,层层管理层层寻租吗。但是转型之后的国家就没有腐败了吗?从逻辑上讲腐败会更严重!林说90年代他就做了逻辑推演。很简单,转型后的国家,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精英都会达成共识,就是某些产业是国家必须拥有的,就是那些转型前的没有竞争力的代表国内技术水平的产业,于是转型私有化之后,这些企业依然没有生存能力,依然需要国家投入,私有化之前,企业领导是国家公务员,贪污腐败是犯罪,后面有死刑等着。他们需要国家的补助是有监管的,从制度和动机上可控的。私有化之后呢,企业拥有人是私人,只有国家补贴私人没有私人会补贴国家,既然这个产业是国家力保不能消灭的,那么私人企业主当然非常有动力向国家要补贴,而且这些补贴大量进入私人口袋,并且合理合法,国家还不能怎么样,只能做冤大头,这些私人企业主的活动国家的能力就越来越强,导致大量国际资源变成私人的资源。这样的逻辑推演,在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实证结果证明了。比如俄罗斯的腐败比中国的还要严重,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却经历了崩溃,复苏,崩溃再复苏的过程,远远无法和转型前地位相比较。其他的转型国家也一样,非洲和拉美国家经历的是周而复始的经济、政治动乱。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那么中国1979年之后的做法呢,是双轨制,首先维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的生存,在这些产业国家依然像父亲一样扭曲的给予补贴这样保证政治的稳定,同时放开有比较优势的那块,起始就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搞出口导向,这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为效率提高,迅速带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国家开始逐步的渐进改革。当然因为资源的错配,以及背后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手,所以寻租现象必然大面积存在。为了维持国家垄断的重要产业的发展,体制上面保证着资源投入的扭曲,必然中国金融体系是服务于这个低效的国有企业体系的,股市曾经是为国企融资服务的,实质是用农户、小商贩、小微型企业的盈利去补贴那些巨型垄断的必须不能倒的企业,他们以前是财政拨款后来是拨改贷,再后来是股市融资以及银行给予的大量廉价资金,金融体系是低效的。资源商品的成本几乎忽略不计,比如各种矿业,原始采矿对于矿藏所在地方的回报几乎是无偿的。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有钱的私人进入这些国家扭曲的产业,受到国家保护的企业,比如矿产业,几十亿的矿给两三千万的环境补偿就行了,所以进入这些产业的就极为富裕,比如山西煤老板。(个人以为,房地产业是更加典型的政府垄断的资源错配行业)以呢结果是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体制内的靠近政府扭曲资源的手的近的就发财了,离得远的或者不在体制内的就被整个双轨制错配的资源制度吸走了自己的收入。所以呢,现在层层寻租,层层腐败。解决方法呢一个扬汤止沸,一个釜底抽薪。扬汤止沸就是找个能干的官员比如王岐山来管一下,釜底抽薪是把扭曲的那只手拿走。现在中国已经到了可以进行双轨制改革的时候了,比如装备制造业已经很有竞争力了,就不需要国家的扭曲了,比如 三一(林讲话中唯一提到企业) ,这样的企业已经可以到国际上竞争去发挥比较优势了。那么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是2008年人均gdp、6800美元。仅仅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中上水平。对比历史上二战后经济体的发展。相当于日本1951年,韩国1977,新加坡1976,台湾1975的水准。这些国家其后都发挥比较优势有20年的高速发展。那么中国也应该享受这个20年高速增长。中国前面33年的后发优势,在后面发展中还是有的,这个发展的基础没有变,这还是能支持中国继续发展。10年后中国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及格线的12700美元时候,仅仅是美国的人均的25%,加上汇率的因素,中国依然相对于美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日本1972年时候,人均GDP已经是美国60%,其后经过20年发展超过美国人均GDP时候才失去发展后发优势,停滞20年。台湾的发展的三段非常明显,20年9%,10年6-7%,10年4-6%.对于这个阶段判断,后来韦森教授和林有精彩交锋。 所以,中国这次的新改革就是要把错配的资源体制改掉,比如低效的金融体系改成高效率的体系,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等等。未来中国相对发达国家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将很有前途,并继续带动中国的发展。 回顾完上面五个问题,林反思自己和中国经济学科发展,得出结论是西方没有所谓的真经,经济学发展还是要本土化,理论来源于客观现实,不仅仅是解释现实还有要指导现实,知识分子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自己书斋里面的逻辑游戏推出不符合现实的理论,做好心办坏事的事情。这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要注意。
1534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和“历史帝国主义”的战争——五四传统以后的社会科学(转) ... ... ...
gordon 2013-9-10 14:07
对于受大陆教育的人来说,似乎感到在马克思时代经济学已经很热闹了,其实不然。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了,在此后的100多年里, 经济学仍然不是显学。在剑桥大学,直到1903年才设立了经济学和政治学荣誉学位,而此前经济学是作为历史和伦理科学荣誉学位考试的一部分来讲授的 ,大学里设置的经济学教授职位极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马歇尔做了不懈的努力,J.N.凯恩斯、西奇威克和福克斯韦尔都是马歇尔早年在剑桥大学的重要同盟者,他们一起为提高经济学的地位并肩奋斗。 门格尔曾生动地描述了“历史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态势,他说:“历史学家像外国征服者一样一步一步踏入了我们的科学领域,给我们强加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习惯,他们的学术用语,以及他们的方法,在与他们的特殊方法不一致的每一个研究领域不可容忍地与我们发生争斗”(《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谬误》,序言)。这个描述不是耸人听闻,在当时是现实。那个时代以及更早时候的经济学家顶的是历史学或伦理学教授的头衔,撰写一部著作如果不讨论历史问题,是要遭受非议的。亚当斯密,伦理学和历史学什么都能谈,所以不仅让学者们折服,也受政治家的尊敬。 在一百年前,经济学家还在反对历史学的“帝国主义”,转眼间,一切人文学科都在反对经济学的帝国主义了,这是理论界的沧海桑田。当时政治经济学受到很多方面的围攻,但概括地说,围攻出自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知识体系,主要由伦理学和历史学构成;二是发端于孔德的社会学。前者害怕政治经济学太大,后者又嫌弃它太小。几方面的冲突在后来被称为关于经济学方法的大论战,但实际上这场论战不单是经济学方法的问题,本质是整个社会科学的方法问题。 老凯恩斯在同类著作中的影响最大,这本著作就是弗里德曼所说的《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 注:门格尔的方法论也有中译本(英译本转译),但是不如老凯恩斯的书有感觉。 ××××××××××××××××××××××××××××××××××××××××××××××××××××××××× 五四时期,社会学影响力比较大的是斯宾塞的著作。 方法论,影响比较大的是耶方斯(杰文斯, Jevons , William Stanley )的 Primer of Logic (名学浅说)、《科学原理》,还有《穆勒名学》 ××××××××××××××××××××××××××××××××××××××××××××××××××××××××× 除了方法论的书外,经济学的诞生还依赖这么一本 “ 数量关系处理 ” 著作《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 数学的用处并非单纯是计算出数值结果,它还可以用来发现不能用数字表达的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能用代数表达式来说明其形式的函数之间的关系。 我打算在本书中表明,为解决财富理论所提出的普遍问题,主要依靠的并非初等代数学,而是由任意函数构成的解析学分支,——所谓任意函数是只要满足某些条件限制的函数。由于需要考虑的条件非常简单,具有微积分基本知识的人,就足以理解本书了。 其实, 从科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根本就不能算作科学著作 。 ××××××××××××××××××××××××××××××××××××××××××××××××××××××××× 还有一个人更为重要,就是杜能和他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杜能根据实践中获得的大量数据,借助观察法、微分法和会计核算法说明级差地租,使地租理论 带有经验的和实验的性质 。 杜能根据自己的分析独立得出了和李嘉图类似的地租理论,杜能类似 牛顿力学中的开普勒。 有了杜能的这本书,才能谈李嘉图,才能谈 古诺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 李嘉图并非不重要,他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这么一个好问题, 土地产出 如何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 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非常Cool ,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热度 2 gordon 2013-7-14 09:27
注:这一篇,老马说的是 “ 经济学帝国主义 ” (economic imperialism),指用经济学的思想和分析方法研究和解释其他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 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 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 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 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 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 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 题 ,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 ,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 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 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 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 最后, 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 另一方面,在 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 ,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 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 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 的幻想,以便从社 会舞台退回书房。 注:愿望很好,但实际知识不足。( 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 )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 ,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我的研究得 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这种物 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 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 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 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 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 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 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 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 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 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 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 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 ,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 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 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 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 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着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 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我用德文写的关于《雇佣劳动》一书,汇集了我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 协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这本书的印刷由于二月革命和我因此被迫离开比利时而中断。    1848年和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变,打断了我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到1850年我在伦敦才能重新进行这一工作。不列颠博 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看来进入了新 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这些研究一部分自然要涉及到似乎完全属于本题之外的学科,在这方面不得不多少费些时间。但 是使我所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受到限制的,是谋生的迫切需要。 八年来,我一直为第一流英文的美国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作真正的报纸通讯在我只是例 外),这使我的研究工作必然时时间断。然而,由于评论英国和大陆突出经济事件的论文在我的投稿中占着很大部分,我不得不去熟悉政治经济科学本身范围以外的 实际的细节。    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 。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1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转>权力的逻辑(二)对借调交流制的一个经济学解释
热度 1 gordon 2013-7-8 10:37
  据说干部的借调交流制是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交流对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激活人力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似乎是比较适应我国的特殊国情(不知道国外有没有类似的制度?),多见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国有银行所谓的借调交流实际上是上级行缺人手,从下级行借个人上来干活,福利待遇由原单位负责。借调时间不确定,不需要你了可以打发回去;借调可以转交流,交流一般是两年,有时需要参加考试,期满能否留下不确定,除工资奖金外其他福利待遇(其实也就是体检,制作行服以及包括每月几百块钱的补助)参照正式员工。总之这帮可怜虫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界中。   在国有银行借调交流制可以降低上级行的成本,留一丝转正的希望可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长江后浪推前浪,既实现了人员的更新换代,又达到了与正式员工的同样的工作效果,何乐而不为呢?至于借调交流人员的利益保障(不能为下级行创造收益,奖金自然会降低)和后顾之忧(家庭多在外地,不能照顾不说,还有奔波之苦)则无人问津。借调交流制应该是源于总行,上行下效,到市分行一级也有实行。近年总行的政策有所松动,更为灵活和人性化,比如可以与正式员工一样参加竞聘,短期试用之后工资和绩效都由总行来发。笔者曾经试图从甄别筛选的角度理解交流借调制,便于上级行选拔优秀的人才。后来看到期满后能留下的凤毛麟角,才发觉自己理解的太肤浅了。看来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制度更为合理。近日受唐志军博士运用“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解释“为何高校代课老师多”这一现象的启发,发现以此解释交流借调制更有说服力。   经济学著名的“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说:既得利益的局内人在调整工资时不会考虑局外人的利益,仅是为维护局内人的利益而变动工资;而且局内人会利用他们的权力或其他优势来影响雇主的雇用政策,使雇主减少对局外人的雇用;或者局内人会利用信息优势来剥削局外人或新加入者。当局内人所在的组织是一个狭隘利益组织时,这种阻碍或剥削会更大,因为狭隘利益组织是排外性的组织,在位的“局内人”为防止其利益的稀释会千方百计地阻止或尽量减少其他人员的进入,或利用其信息或权力剥削“局外人”,从而导致失业、不充分就业和收入分化。   我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也存在大量的“局内人——局外人”现象,尤其是那些存在较高收入的垄断部门更是存在非常严重的局内人排斥局外人的现象。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由于垄断等原因,局内人的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为维持他们的高收入,局内人相互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千方百计的阻碍局外人的进入(如我国的烟草公司、电力公司、电信、移动等垄断企业经常采取内部招聘的方式来招聘其职工的子女,而不是统一采用市场招聘的形式,凭借求助者的能力来进行选择)。这是因为如果用局外人取代局内人,一是会使得分利的人增加,从而其狭隘利益稀释;二是会使整个原有内部的利益结构被打乱,剩余局内人与新进者之间难以磨合,冲击原有局内人的主导地位。因而,国有单位近年来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来的人员保持局内人的地位,享受较高的待遇,而新进者只能永远保持新进者的地位,待遇较低,不管新进者的效率多高,工作多努力,一般不会变成局内人,只能作为“体制外”、“编制外的”的临时工或非正式工而存在。   看来“局内人——局外人”理论不仅可以解释银行的交流借调制,还可以解释银行在招聘员工时对内部员工子女的照顾(据说总行已经要求不得优先录用内部职工子女了)。分析如上,不做过多评论。 注:洛阳性奴案主犯 李浩 洛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大队办公室主任(该局新闻发言人)刘某说, 李浩从部队复员后被洛阳市退伍安置办安排到偃师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班,由于他家在洛阳市,为了考虑他的方便,就直接借调到洛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大队一中队上班。身份是工人。 李浩出生于1977年2月15日,河南南阳新野县人,中共党员,专科学历。 1984年9月到1993年6月,是在河南省新野县王庄镇小学和中学读书的。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在河南省洛阳市轴承厂职高学习。学习完后,当年年底在徐州市消防支队沛县中队服役。历任副班长、班长。1999年选调为士官。2005年4月退伍。2006年8月参加工作借调到洛阳市质监局。
3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转载:《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另一个美国
热度 18 黯影 2013-3-20 22:57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30320/183414897507.shtml 乐观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发明家和以往一样忙碌,企业捕捉他们思想的敏捷程度也不减当年。研发投资占GDP的2.9%,平了太空竞赛时期的历史记录。科研成果被引用最多的30所大学中,美国就占了27所,而且美国非常善于开发这些研究思想。虽然很多国家的不透水岩层下都储存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但是美国企业已经想出了获取这些能源的办法,并将这项技术快速商业化,生产出来的“页岩气”正为美国的经济助力扬帆。 导读: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于3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另一个美国》。关于美国的负面新闻已经太多了,但其实还有另一个美国,人们积极乐观,创新进取,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联邦政府逃避的问题。本文认为也许华盛顿现在能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什么也别做。   上个月奥巴马在一次讲话中大声疾呼:“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不能再疲于应付一个又一个人为制造的危机了,绝对不能。”此刻所说的危机是“自动减支”(是指设计出来的一揽子削减预算方案,如果国会不通过更好的方案将引发严重后果),它已于3月1日准时生效。除非国会同意扩大预算,否则美国政府将在3月28日关门。如果不提高债务上限,5月这个地球上最伟大国家的债务会再次触顶,山姆大叔将不得不拖欠账单。   这个美国让一些国家嘲笑的同时又令一些国家心急如焚。它的债务不断上升,人口不断老化并给联邦预算造成巨大压力,按照国际标准它的学校平庸无奇,基础设施也破破烂烂,它的规章制度多如牛毛,税法晦涩难懂,而移民体系更是漏洞百出,过去四年美国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排名已经从第一位下滑到第七位。去年奥巴马和其竞选对手罗姆尼都不约而同地抱怨美国梦的流失。今天这个国家主要公司坐拥近2万亿的现金资产却不敢投资,部分原因是老板们无法想象充斥着党派纷争的华盛顿能够有所作为。   然而还有另一个运转良好的美国,老板们更愿意称之为真正的经济。最近就业市场和房地产部门的数据非常健康,消费者的财务状况开始好转,而股市也创了历史新高。有些现象是周期性的:私营部门正从紧缩中开始反弹,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除了哥伦比亚特区,这个国家其他地区正着手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竞争问题。商业领袖和政治家没有等着联邦政府的救济,他们已经开始处理被国会忽视的问题。   乐观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发明家和以往一样忙碌,企业捕捉他们思想的敏捷程度也不减当年。研发投资占GDP的2.9%,平了太空竞赛时期的历史记录。科研成果被引用最多的30所大学中,美国就占了27所,而且美国非常善于开发这些研究思想。虽然很多国家的不透水岩层下都储存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但是美国企业已经想出了获取这些能源的办法,并将这项技术快速商业化,生产出来的“页岩气”正为美国的经济助力扬帆。   研制水力压裂法的部分资金来自联邦政府,但是页岩革命是在奥巴马及其环境监管官员的非议中爆发的,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企业家和一些州政府,例如被达科他州,竞相吸引投资者,他们的热情甚至超过了法国。   如今产生了一种模式:由于财政吃紧,很多州为了吸引投资和移民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路易斯安那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希望废除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堪萨斯州设立了一个“撤销者”的岗位,专门取消各种繁文缛节,同时还给高中设立了一笔奖金,每有一位学生获得特定领域的从业资格就可以从中获得奖励。俄亥俄州已经对其经济发展机构进行了私有化,弗吉尼亚州已经改革了它的石油税收体系。   在这个美国,乐观向上的美国人正实施创新性的决策来应对国会逃避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支出,当联邦政府袖手旁观的时候,各州以及城市已经行动起来,虽然缺少资金但是它们仍想到了新办法筹集经费修建道路、桥梁和学校。芝加哥有一个吸引私人资本的特别基金,筹集到的资金用于整修城市建筑。为了凑钱修建道路,路易斯安那州采用了私有化的形式。    甚至教育也显现出了变革的迹象,美国正对其教育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整顿。45个州正在开发新课程,考试变得越来越严格,而学校和老师最终要为结果负责。38个州对教师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中很多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有32个州准许存在由政府资助但独立管理的“特许学校”。现在谈论这些变化取得的成效还为时尚早,但是迟到许久的改革终于成行了。( 那些鼓吹素质教育的傻逼们作何感想? )   监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这些都决定着竞争力,把每一个小的改变汇集到一起将产生巨大的效果,这也正是美国得以正常运转的根本所在。   至于联邦政府,有时它确实有用,例如联邦法律是促成教育改革的催化剂,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奥巴马和喋喋不休的共和党人与这一切毫无关系,甚至还是障碍。例如联邦法律限制对高速公路收费,这本是各州修建道路最明显的融资渠道,然而却被切断了;用于研发的联邦税收优惠必须重新用于研发,这给投资于创新产业的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不确定性;国会把有才能的移民拒之门外却把已经来的移民逼成了罪犯。如果华盛顿能吸取很多国家实验室的经验那美国将变得更好:不那么做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   结果也许会更糟。华盛顿制造的危机可能破坏原本运行良好的事情。更好的学校、更便宜的能源当然好,但是如果奥巴马和国会不能阻止无节制增长的健康和养老支出,那么美国最终会破产。到2037年这些福利开支将占去GDP的17%,这是无法承受的数字。就算那个失败的美国不能团结一致有所作为,奥巴马和共和党人至少还能不毁掉一切吧
865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转载:Dota里的行为经济学
热度 21 黯影 2013-2-16 12:08
http://www.kuqin.com/gamedev/20130213/333973.html 关键内容: 如果加上时间的限制,那么显然低概率的高暴击,是比高概率的低暴击有用的。理解了这个道理,让我们再把目光移回博彩市场上,就很容易明白有些人喜欢低概率高回报博彩的原因。因为他们根本不能通过正常的收益率获得报复的机会,收益率是5%和7%的区别,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渴望暴富、社会地位的突然提升,没有什么出众的技能,那么正常的收益率对他们来说都是零效用,而只有彩票才是真真切切的机会。这也就解释了赌博行为往往在社会底层盛行的原因。 正文: 我这个人有时候闲的蛋疼,会拿着电视遥控器乱按,不论什么节目都是看两眼就跳台。   一天晚上偶然翻看到陕西七套足彩节目,嘉宾介绍的是阿森纳主场对利物浦的比赛。呵呵,娜娜现在是英糙二流,n年无冠;莲莲则是门柱王,平局帝。嘉宾说这场比赛欧洲主流博彩公司的意见都是看平,几大博彩公司在比赛前都调低了平局的赔率。      好了,听到这里,作为一只喜欢巴萨的足球狗,我果断跳台了   不过换台之后,作为一个理性geek,我在想: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这博彩呢?   博彩在金钱方面是零和博弈,也就是总有一方要输、另一方要赢,而赢的一方获取的利润就是输的一方失去的财产。再加上博彩公司要收取一定量的交易费用,所以如果假设所有博彩都像福利彩票一样,是纯概率不能被人为因素预测、干预的赌博,那么人们从事赌博的收益期望应该是小于1的。也就是说长期来看,赌博肯定是亏本的。因此喜欢买彩票属于不理性的行为,是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说的一个反例。就这样想着、想着睡着了~   第二天看直播吧,哇,阿森纳还真和利物浦踢平了。这难道不是博彩公司控制足球产业的又一例证么?看来高晓松谈用阴谋论分析足球的思路真是伟光正啊!看来足彩是能被人为预测、干预的!                  这是信息经济学的话题。交易的双方总会有信息的劣势方和优势方,信息优势方很可能通过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欺骗的手段榨取劣势方的财富。这方面最典型的模型就是委托代理人模型,通俗的说就是公司管理者、董事和股民的关系。这个模型假设代理人具有信息优势,委托人处于劣势,因为前者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依此类推,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中,相比于消费者和国家机关,公司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则又都是信息的优势方了。听起来好深奥的样子!              子!   不过如果说到应用例子,则简单了许多。比如有一篇经济学经典论文是预测挑战者号坠机事故责任者的。                   当年挑战者号坠机,应当对事故负责的分别有洛克希德、玛丽埃塔、洛克威尔、莫顿四家嫌疑公司。事故当天,四家公司的股价都下跌了。这很正常。不过奇怪的是,除了莫顿公司外,其他三家公司的股价在以后几天都触底反弹了,而只有莫顿公司的股价一直低位。显然莫顿公司的投资者和管理层们有些做贼心虚了。相比于股市快速的给出责任事故答案,国会的责任事故调查也用了数年时间。   说到这里,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赌博公司为了谋求暴利很可能对足球比赛捣鬼,比如控制比赛结果。是不是我们发现了什么?   咦,不对呀!?如果赌博公司能操控比赛,他们在宣传的时候应该说相反的结果嘛,都给彩民说了正确答案,那么他们还怎么谋求暴利?   说到这里,就又有一篇值得说的经济学论文了。这篇论文的作者们通过统计5000多场美国赌马市场的赔率记录发现,如果赌马的人都买热门马匹,从长期的角度看,赌博的收益是大于1的,也就是说赌博的收益率是正的。这份统计报告就驳斥了博彩公司共同操纵比赛谋利的说法,因为如果你听人们博彩公司的话,每次都买热门,那么你居然可以赚到钱!   哎呀,不对啊,他们赚到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既然博彩公司要收取交易费用,那么输家的一部分钱肯定是落入博彩公司手里了,可是长期购买热门马匹的人也能赚到钱。这说明购买冷门马匹的人,他们的收益期望是低于博彩公司给出的赔率的。也就是博彩公司和赢家同时从输家那里获益。比如一匹冷门马获胜的概率是1/4,只有博彩公司给出的赔率是1陪4的时候,从期望的角度看,买冷门马才是一个不亏本的行为。可是世纪给出的赔率是1赔2,也就是你玩4次只有一次猜中,得到的奖励却只是单次投注额的2倍。   因此获奖受益是虽风险递减的一条曲线。存在曲线的上半部分,也就是赌博公司给热门马匹的长期收益率为正——赌博能“挣钱”的现象非常好解释,因为只要博彩公司只要设计使得赌博收益率低于银行利率就行。此时虽然持续押注热门收益率为正,但是却低于银行利率,所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赌博是亏本的事情。可是现实中存在曲线下半部分非常不好解释,这部分曲线虽然赔率高,但风险大。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受益期望为负的赌博行为?                   现在我们把目光拉回Dota里。当年和同学聊Dota中英雄的技能(其实是真三),剑圣的致命一击和幻刺的恩赐解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假设剑圣的第三技能致命一击暴击的是50%的概率暴击2倍伤害,幻刺背刺恩赐解脱的是16%的概率暴击4倍伤害;那么从单次输入概率期望的角度看,这两个技能是没多少区别的。但是大家还是偏爱恩赐解脱,为什么?                                 原因是在于技能DPS功能,也就是指定时间里的输出。假设猛犸控制一个敌方英雄三秒,此英雄2000血,忽略护甲等对伤血的换算,攻击都为150的剑圣和幻刺都有6下普通输出的机会。从概率的角度看,剑圣提供的DPS是杀不死敌方英雄的,可是幻刺却存在很低的概率击杀对方英雄。如此,从杀死对方英雄的角度看,剑圣的输出是无意义的,因为他无论如何也杀不死敌方英雄;而幻刺的技能则恩赐解脱提供了低概率杀死对方英雄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如果加上时间的限制,那么显然低概率的高暴击,是比高概率的低暴击有用的。理解了这个道理,让我们再把目光移回博彩市场上,就很容易明白有些人喜欢低概率高回报博彩的原因。因为他们根本不能通过正常的收益率获得报复的机会,收益率是5%和7%的区别,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人渴望暴富、社会地位的突然提升,没有什么出众的技能,那么正常的收益率对他们来说都是零效用,而只有彩票才是真真切切的机会。 这也就解释了赌博行为往往在社会底层盛行的原因。   壮哉我大Dota,么么哒,啊蛤蛤蛤蛤~
8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万圣节的经济学
热度 30 老马丁 2012-11-1 20:40
微博上面一个经济学家贴的。 今天是万圣节,晚上陪儿子出去要糖果。回来的路上,儿子给我讲了他的一个新发现。他说:房子布置得越恐怖的人家,给的糖果质量越高。我问他为什么呢,他便给我讲了他的解释。我和太太一致认为,儿子的这个观察很有趣儿,理论上实证上都应该站得住脚。我姑且称之为“万圣节定律”。 你的解释是什么? 我的解释是,和我以前在西西河一个帖子的解释是一样的。 http://www.cchere.com/article/2109796 ---------------------- 请用直觉和常识回答下列问题,答案不要钻牛角尖:因为:第一,题目问的是概率/机会,不是一次两次特例的观察。第二,社会科学,概率有时候也不准。 1. 情景 A: 张先生和张太太某日晚上出去吃饭,他们花20块钱/小时请了一个保姆看孩子(在美国上档次的餐馆是不允许带小孩的)。 情景 B:张先生和张太太某日晚上出去吃饭,他们请邻居帮忙看孩子。请问哪种情景下他们更有可能吃的奢侈? 2. 硅谷某公司有两个停车场给硅工们停车,一个露天的,免费,一个地下的,收钱,两个停车场位子足够,同样安全,员工可以自己选择停车场。请问哪个停车场停的豪华车多? 3. 如果把加州产的葡萄酒分成两类,好酒和一般的酒,那么加州以外的消费者比加州的消费者更有可能喝上好的加州葡萄酒,对或错? 4. 某非权贵型普通工程师大刘移民多伦多后无法忍受加拿大香烟的劣质,他经常在网上向回国的同胞们买国产烟。请问大刘在加拿大抽上好烟的频率和他在国内时比,是高还是低? 5. 罗大佑在杭州开演唱会,我一哥们打飞的从武汉去捧场。假设票够多,和找一个本地朋友比,我是更有可能在一等看台找到这个武汉哥们还是在三等看台找到他? 6.再来一个抽烟的。假设加拿大政府拟按包对香烟征收重税,香烟形状会有什么变化? 7. 如果是自己提供布料,请大名鼎鼎的红旗服装店的师傅做套西服,或者请街边的个体的巧手服装店做套西服,那种情况下你更有可能用高档面料?
个人分类: 闲谈|92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政治经济学抱朴仙人
闲云野鹤 2012-10-30 20:35
政治经济学抱朴仙人
0 个评论
分享 分享一个好东西,安德森的卢瑟经济学
热度 2 毛斯拉 2012-9-9 21:22
由网友完全整理自安德森在博客上发布的 Hi,推荐文件给你 "卢瑟经济学(整理版).pdf" http://vdisk.weibo.com/s/c7oPl
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人上关于南海的漫画
热度 30 bayer 2012-9-8 12:58
经济学人上关于南海的漫画
想要抱团?门都没有
126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老帖评论)经济学中的几个问题
热度 37 万里风中虎 2012-9-6 23:34
自从熊彼得和萨缪尔森两位先贤去世以后,经济学界再没有通晓经济学全部门类知识的大家了。所以,我只是就我所知道的试着回答一下,说的不到位的地方,敬请谅解: 1.人的非理性行为不一定只是短期现象,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Vernon L. Smith所代表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对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提出了挑战。当然我只是读过几篇文章,缺乏深入理解,不知老虎能否解惑。 对于人的理性问题,主要是微观经济学中对人们消费者偏好的三条公理:完备性;反身性;传递性。后面的种种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张维迎曾经给我举过几个例子: 如果你问一个小孩:你吃饱了嘛? 他说:饱了。 然后你又问:你还饿吗? 他说:还饿。 这就是非理性,因为他是孩子,逻辑还不健全。 如果有个人喜欢苹果多过香蕉,香蕉多过西瓜,西瓜多过梨,那么他肯定不会喜欢梨多过苹果。 否则,你可以用苹果和他或她换香蕉再要一分钱, 然后香蕉换西瓜再要一分钱, 然后西瓜换梨再要一分钱, 然后梨换苹果再要一分钱, 这样你从苹果出发,最后得到苹果和4分钱。你可以一直把这个交易和这个非理性的SB继续下去,直到他或她破产。市场就自动剔除了非理性的傻瓜。 所以,说人是可以长期非理性的,就是说以上假设不成立。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发财的机会了,只要和这种人做交易就可以了。傻瓜和他的钱永远受到市场的欢迎。 我从来没听说过Vernon L. Smith是在挑战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他是因为实验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而获奖的。 “for having establish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s a tool in empirical economic analysis, especially in the study of alternative market mechanisms”。 我没有听说他在理论经济学中有这么大的成就,能推翻人类理性假设。而且我也没有听说他拒绝了这个奖。 而且,很多看起来是非理性的行为,其背后却是非常理性的原因。只是我们的智慧还很浅薄,就把无知当命运罢了。举个心理学的例子,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中说他曾遇到过一个女子,她拒絕用玻璃杯喝水。这够怪够非理性吧,可是后来才发现这个女子童年时曾看見一條狗從玻璃杯中舔水。當她意識到這一真正原因時,她馬上就能用玻璃杯喝水了。 很多矛盾的非理性的行为可能在特定的信息空间,特定的经验模式,特定的应激反应的环境下其实是合理的。我们不懂,才推脱说这是非理性的。说人可以长期非理性,是人们为自己偷懒找借口,本身也是理性的。 你如果有孩子,你就会发现很多这种情况。孩子们的世界有时在我们成年人的眼里是荒诞不经的,可是当你有智慧有耐心去深入地了解他们,用他们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他们的行为是如此合理,充满智慧和美。 所以,抽象派大师毕加索说他十几岁的时候画画就比照片还像,到了成年了却不如小孩画得好。 2.个人理性行为的总和是否能达成社会的理性行为?只要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凯恩斯的理论就有作用。 这取决于制度设计。个人理性可能和群体理性相悖比如说囚徒困境,也可能相符合比如说西西里岛黑手党的沉默法令。前者是一次性的非合作博弈,后面却是多次的长期的合作博弈。而不同制度中的人的行为在当时当地都是合理的。现在的90后的年轻人看当年毛主席接见红卫兵,都跟我说那是一群疯子。我却觉得这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行为。那你跟我说那是社会理性还是个人理性?里面是矛盾的还是合理的? 凯恩斯的理论就是要用“完美的”群体理性来替代“不完美的”个人理性?所以,我不想花钱的时候,政府就有权利替我花钱?就有权利多印钞票让我的钱贬值? 那么谁来代表社会理性?或者,简单地说谁是三个代表? 3.不知“长期”有多长? 人寿命有多长? 对于长期来讲我们都是死人,所以长期就是我们的死期。 有孩子有后代的人可能会把孩子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中,所以可能会勤奋工作,节俭持家,为后代多积累财富。他们的生命会得到延续,长期就长点。能对抗死亡的就是爱而已。 相反,没孩子没后代的人可能短期行为强点,吃光喝光身体健康,砍树拔草污染地球。他们的长期就短点。 有事业的人,事业就是他们的孩子;有理想的人,理想就是他们的孩子;胸怀世界的人,世界就是他的孩子。 周恩来没有孩子,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可以说人人都是他的孩子,他可以为他的孩子一生勤勉鞠躬尽瘁。中国人能走多远,他的长期就多远,也许就是永远。 所以,葛优讲:你的境界是这么远,我的那么远,佛的境界是无限远。 你的境界有多高,你的长期就有多长。 4. 完全是个人一家之言:在马恩列斯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生产方式。当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乃至不朽,在全球长期竞争中发扬光大完胜社会主义阵营之后,在全球化高歌猛进之后,资本主义已经快没有发展余地了,最多就是在印度非洲再扩张以下。在这种条件下,马恩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出来。当前的危机,正是在资本主义完胜社会主义,并且迎来了新技术的伟大时代时爆发的,而且同29年的大危机一样,是完全内生的,不是象70年代的危机一样是受到石油冲击的结果。 资本主义就是分工合作的迂回的生产方式。农业时代结束后,个人不再为自己生产,而是为社会生产,然后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生活资料。至于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的,所以北美西欧比中国更接近社会主义,是三个代表。而我们是100年前的英美原始资本主义,50年前的苏联国家资本主义,三十年前的拉丁美洲权贵资本主义和两千年来的封建郡县制的集大成者。也是一种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制度创新吧,最少现在还是经济增长第一。 (2012年评论:很多人都以为资本主义没有发展余地了,就好像叶檀认为如果不计划生育水就不够用了。40年前的罗马俱乐部也是这种马尔萨斯的观点,可惜他们打赌都输了。) 发信人: devin (一日三省吾身), 信区: GuoJiXue 标题: Re: 万里风中虎:经济学的几个问题zz (转载)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Feb8 22:20:20 2011), 站内 一派胡言,最烦这种id带虎啊狼的 我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继承传统的新东西,是和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 公有制和政党纲领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目标不同,手段相似,绝不能认为是一个东西 发信人: SmithAgent (NEO), 信区: GuoJiXue 标题: Re: 万里风中虎:经济学的几个问题zz (转载)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Feb8 22:39:27 2011), 站内 如果中国政治制度继承传统,那根本就不是啥好事,传统制度只适合小农农业社会那一套,就没多少适合工业社会的。 目标这个事情是唯心的,能在现象上看到的手段一致,至于内涵嘛,资本家可以入党说明一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信人: wheretodo (wheretodo?paradise?), 信区: GuoJiXue 标题: Re: 万里风中虎:经济学的几个问题zz (转载)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9 18:28:49 2011), 站内 列宁、马克思基本看法是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判据 以此,苏联都是资本主义,而且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也是资本主义,不过是很特殊 的资本主义,也就是残存雇佣劳动残余的新社会的过渡阶段
个人分类: 经济学杂谈|720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分享 帮忙打个小广告《卢瑟经济学》第一卷 安德森著(应编辑所托) ... ... ... ...
热度 19 道孙吴 2012-9-4 17:29
帮忙打个小广告《卢瑟经济学》第一卷 安德森著(应编辑所托) ... ... ... ...
《卢瑟经济学》图书信息 封面: 卢瑟是 loser ,失败者;稳拿是 winner ,胜利者。卢瑟经济学以马克思思想为基础,并参考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提出资本主义运行方式存在固有的内在不稳定性。卢瑟经济学不敢自称是改变社会的灵丹妙药,但能打开眼界,更多地了解一下经济的规律,至少能少受忽悠。 封底: 穷人的《国富论》,经济学中的《君主论》;穷人看钱途;资本主义内生不平衡性;对市场的另类解读;经济学的通俗演义;暴力建立规则,市场登台唱戏;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博弈力量决定市场中的分配结果。本书用另类观点分析经济危机,间杂的叙述了资本之间的兼并,产业资本和土地资本的对抗。并让弱势群体尽快熟悉经济学要义,好及时面对经济危机做好万全之策。 前勒口内容: 这是一本穷人必须了解的经济学,多数人为什么越来越穷?多数人越来越穷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件事情,有什么必然关系?如何解构现实中的经济谜题?本书详解了欧美经济危机之根源或渊薮,剖析了从泡沫到崩盘的经济逻辑过程。您有权利知道自己贫穷的真相!世界是场生存游戏,睁开你的双眼,看清经济学的幻境与人类的未来,这是看清世界的第一课。本书还探寻了权利与繁荣的秘密联系,并帮你构建与当前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个人策略体系。 目录 楔子 开始的话: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经济与信仰:经济学的阶级性 / 2 经济学的教义:阶级利益在经济学中的反映 / 5 魔教的来历:经济学的历史传承 / 7 卢瑟的信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0 第 1 章 资本的危机:几种经济危机的解释 经济黑死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 / 14 绝育集中营:马尔萨斯的“绝对人口过剩论” / 17 谁说卖不掉:萨伊定律与“产品过剩” / 21 自愿的失业:新古典对失业问题的解释 / 26 公器私用的凯恩斯主义 / 31 圣骑士:弗里德曼打了个补丁 / 36 小资有话说:中小资产阶级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 43 本章小结 / 48 第 2 章 资产的属性:资本“魔鬼”的罪与罚 暴力的兄弟:资产与暴力的关系 / 56 熙熙攘攘为利趋往:资产运动的目的 / 58 帕累托最优:资产运动的极限状态 / 61 多收了三五斗:资产优势在博弈中的趋利避害功能 / 65 通天塔:财富集中与社会分化 / 69 小猪跟着大猪跑:大资本对中小资本行为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78 第 3 章 切大饼:社会总产品在各个阶级之间的分配 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 / 84 拉锯战:争夺社会总产品分配份额的博弈 / 90 劳资博弈:剩余价值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 96 财富之母:剩余价值中的地租部分 / 104 金融为王:金融在社会总大饼分割中的份额 / 110 元要素:暴力在社会总产品分配中的作用 / 117 本章小结 / 125 第 4 章 生产与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销售的过程 必然的恶果: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 134 蟹堡王:再生产循环 / 140 自然失业率:简单再生产循环的就业率 / 150 卢积累与扩张:扩大再生产循环 / 157 大崩溃: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 / 163 不患寡而患不均: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长期停滞 / 171 本章小结 / 178 第 5 章 垄断帝国:垄断资本主义 春去春回来:经济危机的复苏过程 / 190 你死我活:资本的内部兼并 / 195 超级帝国:垄断企业对经济的统治 / 202 统一战线:产业垄断资本与金融和暴力的联盟 / 210 人造饥荒:垄断资本抑制产能获得最大利润 / 218 无尽的冬天: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长期的经济停滞 / 225 终极征服者: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 231 物极必反:垄断资本主义的最终趋势 / 240 本章小结 / 247 后记 前 言 卢瑟,英语中 loser 的音译。 loser 者,失败者,窝囊废,废物也。英国、美国的 loser ,日本的穷忙族,中国的屌丝,基本都是一类人。稳拿, winner 的音译。 winner 者,成功者,胜利者也。卢瑟相对稳拿,从社会地位来看,双方处于社会的两极,卢瑟是社会的底层,稳拿是社会的顶层。从数量来看,卢瑟远远多于稳拿。稳拿与卢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两者之间则是不太稳的拿和不太卢的瑟。 这个世界究竟是和谐的乐园还是争斗的丛林?人类社会究竟是彼此相亲相爱的大家庭还是等级森严的金字塔?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彼此平等合作互利互惠,还是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这样的世界究竟会如何发展?是安宁、稳定、永恒地存在下去,还是在运动中螺旋上升?稳拿和卢瑟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在稳拿的眼中,是安宁、稳定、永恒的美好大家庭。在卢瑟的眼中,是在螺旋运动中不断被重建和破坏的金字塔。 这是一本用卢瑟的眼睛观察世界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它描绘的是卢瑟眼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与人并不平等,少数人利用暴力和财产统治多数人。稳拿是统治者,他们靠肮脏的原始积累起家,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的子孙将继承他们的高贵地位和安逸的生活方式。卢瑟不同于稳拿,是吃苦受累贡献劳动力的人,为衣食住行而疲于奔命。从摇篮到坟墓,他们为徭役而生,忙碌一生仅仅温饱。每当他们稍微生活好一点的时候,就要背上更沉重的负担。他们将世代为奴。他们的使命是为稳拿提供劳动力,他们是自由的奴隶,是会说话的牲口,是吃粮食的机器。 《资本论》说明了三件事,解释了三种现象。 三件事是:资本家靠暴力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不断压榨劳动拉大贫富差距;资本对财富无尽的追求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和自身的毁灭。 三种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少数人是怎么发家的,为什么他们的发家历程对多数人来说没有可复制性;为什么多数人当牛做马,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老无所养,少无所依,居无定所,穷忙一生,难以发家;为什么多数人贫穷、少数人暴富的经济模式必然走进死胡同。 本书要尝试说明的也是这三件事情:第一,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暴力而不是智力,更不是勤俭,是发家过程的决定性因素;第二,稳拿利用产权优势赢得稳稳当当,卢瑟吃苦受累输得一无所有;第三、这样的经济模式最终的注定陷入危机之中。 不过,无论怎么解释,最终无法掩盖少数人奴役多数人的事实。稳拿的富裕更多的是来自于压榨,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常识:资本家压低工资,就能增加利润;垄断企业提高产品价格,上下游小企业的利润就要被挤压;地主提高地租,农民的收入就会被挤压;官僚集团提高税赋,非官僚集团的收入就会被挤压。 阅读本书的人要抛弃一切幻想,因为在本书里,现实的世界虽然是残酷而无情的,但他们应充满希望,因为人类社会是螺旋上升的。人类社会的运动可以是主动的,可以是被动的,却不可能不动。其运动轨迹,有时进步,有时反动,从长远看终将是进步的。 最后,阅读本书以前,请做一道选择题:有人当牛做马一辈子,有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历史上常见的现象是: A. 天经地义; B. 岂有此理; C. 不太合理,却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实。 一般来说,选择“天经地义”的人和选择“岂有此理”的人往往是社会对立的两极,选择“不太合理”的人则在两极之间摇摆。两类人的矛盾并不是本书造成的,也不是本书所能弥合的。本书只是揭示两者一部分冲突的前因后果。 选“天经地义”的人,你们是稳拿,读这本书只会让他们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为了贵体安康,还是不要阅读的好,本书的内容对你们来说是歪理邪说。更适合你们的是“仁义道德”,或者“自由、公平、竞争、效率和费厄波赖”。 选“岂有此理”的人,你们是卢瑟,读这本书可以让卢瑟知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自己。你们虽然在经济上丧失了自由,但是在思想上却不甘心接受稳拿的奴役。希望本书能让你们看到自己早已意识到的却没有归纳总结出来的思想。 选“不太合理,却是不可避免”的人请选择性阅读本书,本书中部分内容让你们有同感,部分内容让你们反胃,请跳过反胃的内容。 本书将分析稳拿经济学隐藏的玄机,剖析资本主义的运转规律,解析为什么多数人永远处于不利的地位,说明经济危机的前因后果,解释经济危机为什么难以治愈,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书中内容以经济为主,却不局限于经济。稳拿为了在经济中取得优势,常常不择手段,但这些手段的绝大多数都不属于经济手段。分析这些手段,自然也不能局限于经济领域。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卢瑟经济学》看似跨界,但他们并没理解阶级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行为起源于劫掠,从劫掠进化而来。进化的原因,对稳拿来说,是利用私有产权的交易占有别人物质利益的效率更高。 这本书今天能够面世,与许多读者的支持密不可分。他们的处境决定他们对书中的观点心有戚戚然。他们虽然有朴素的感受,却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本书总结归纳了他们的认识,获得他们的支持。他们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他们在网上推动了这本书的传播,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出版可以让这本书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为了能让这本书出版,编辑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此,深深地向每一个曾经给予这本书支持的读者和为本书出版反复修改的责任编辑表示由衷地谢意。 安 生 2012 年 8 月 1 日 后 记 本书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希法亭、罗莎 . 卢森堡、亚当 . 斯密、李嘉图、西斯 . 蒙第、凯恩斯、弗里德曼等人的观点,提出资本主义运行方式存在固有的内在不稳定性。工业化时代,生产高度分工,所有产品都需要经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分配取决于博弈能力,少数人分配能力具有自我强化的倾向,多数人的分配能力则不断弱化。消费则与分配能力密切相关,反作用于生产。随着分配能力的分化,必然出现生产能力不断扩张、消费能力不断萎缩的趋势,导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匹配,最终以经济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必然和固有现象,危机严重程度与贫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两次自我扬弃,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经济危机则由周期性 “ 复苏 — 高涨 — 崩溃 — 停滞 ” 中的定期崩溃,进化为 “ 崩溃 — 停滞 ” ,即长期性经济大萧条。在国家干预之后,长期性大萧条再次进化为滞胀。分配不均并没有消失,所以经济危机也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变化形式。本书的观点是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本在于消除分配不均的现象。由于少数人群过强的博弈能力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所以必须由政府对贫富差距进行主动调节,削弱少数人群过强的分配权或者以财产税(遗产税)的形式征收其多余的财产。 归纳本书大概讲述了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学的政治属性;二是资产的属性及其在市场中的作用规律;三是前人对经济危机现象研究的综述;四是社会总产品分配博弈及各种要素所有者的分配权;五是社会化大生产与价值实现过程;六是资本的内部兼并及垄断资本的出现及垄断资本的运行规律;七是资本在时间维度上的扩张(信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八是资本在空间维度上的扩张(资本主义制度下各国经贸关系、经济殖民地);九是工业革命和财政政策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十是以美国经济史简要验证本书观点,认为对资本主义来说,不扩张即死亡,生产过程不过是资本扩张的副产品。这样的经济制度具有内在的缺陷。最终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本书的内容以经济为主,但并不局限于市场交易。因为少数个人或团体为了获得优势,维持优势会不择手段。在马克思的时代体现为原始积累,在列宁的时代体现为帝国主义。如果抛开原始积累和帝国主义,必然难以看清优势的起源、决定因素和发展趋势。 本书既然用卢瑟的方式解释世界,必然完全不同于稳拿的经济学。本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运动方式是多方博弈;规律是强者恒强;最终结果是体系崩溃;具体应用是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只有这样的解读方式,才能解析你争我夺的现实世界。 《卢瑟经济学》中没有见好就收的边际效应递减,只有贪得无厌的资本为了追求自我增值不断积聚;没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只有为了物质利益进行你争我夺的博弈。 《卢瑟经济学》中的社会不是起源于鲁滨逊的小岛,而是“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血淋淋的原始积累,而鲁滨逊不是主动放弃小农生活去和别人交换,是被强行剥夺了生产资料,不想饿死就要接受资本提出的交易条件。 《卢瑟经济学》中的交易,不是彼此互利互惠,皆大欢喜,而是强者占尽弱者的便宜,把弱者踩在脚下;不是人人平等,而是少数人更平等,不是人人都幸福,而是少数人更幸福,多数人则成为经济上的奴隶。 《卢瑟经济学》中的马尔萨斯、凯恩斯和弗里德曼不仅仅是经济学家,更是僧侣、官僚和资本家利益的代言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最终的乐土,而是随着财产的集中逐渐走向自己的反面,最终崩溃。帕累托最优不是人类的天堂,而是农民造反的前夜。 《卢瑟经济学》的理论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冥想出来的。没有复杂的数学推演,却有很多身边的例子和历史的事件——所有人都参与的博弈,每个人权重不同,怎么可能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推导呢? 本书尝试从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我们所处的社会,以非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剖析世界,回答以上的这些问题。读完本书,会让我们看到大概了解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并不能指导经济实践?少数人怎样建立了优势?他们如何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为什么经济危机难以治愈?资本主义的前途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 loser 或者稍微还有那么些正义良知的 winner ,而且自认为还算爱思考、不愿意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且对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始终饶有兴趣的话,如果读后有那么些许的如鲠在喉的东西想吐出来的话,这本书能够满足你们, 这就涉及到研究卢瑟经济学的意义。 安 生 2012 年 8 月 23 日(于七夕节) 上市时间三周后 现在可以订签名版 第一批200本 报名的可以发邮件到ar234hs293me262@sina.com
1245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转>微博中的经济学分析
热度 5 gordon 2012-6-8 09:31
注:我学的都是野路子,看见好就转过来了。 【人生哲学】: 1、别试图教猪唱歌,不但没有结果还惹猪不高兴! (选材很重要); 2、别跟傻瓜吵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注意自身价值); 3、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还是等在厕所外。(环境很重要) 这些发人深省的语言都是经济学里信息不对称下的理性博弈均衡。 这是现代经济学最大的突破,从1988年到201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25位与这个理论模型有关, 例如 Nash ,Stilglitz, Spence ,Sargent ,Sims。
4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中剥离和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 . ...
gordon 2012-4-28 19:20
不是经济学家不研究政治经济学,而是实在是没有那个能力,那是政治家的事,“ 政治的经济学 ”。 而政治的考量并不仅仅是经济这单一的一个因素。
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zt)世界银行宣布开放获取其研究
热度 4 mark 2012-4-14 23:27
世界银行宣布开放获取其研究 来源:http://society.solidot.org/society/12/04/14/1222246.shtml 世界银行经常是批评和抗议的对象, 被指责 是发达国家的代言人,推动施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为了增加透明度以及回应批评,世界银行 宣布 从7月1日开始实施 开放获取政策(Open Access policy) ,开放公众访问其经济研究分析报告和数据库。世界银行的报告将默认采用自由的 创作共用-署名(CC BY)许可证 ,第三方材料则采用限制较多的 创作共用-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修改(CC BY-NC-ND 3.0) 许可证。世界银行推出了 Open Knowledge Repository 网站,所有资料将发布在该网站,供公众浏览和下载。最新发布的报告是《 中国农村养老:挑战与展望 》。
82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禅者的初心——博弈论对正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冲击
gordon 2012-4-14 08:19
这个给一个链接地址,自己看吧 http://www.doc88.com/p-773376463652.html
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禅者的初心—— 经济学不会故意显得有思想
gordon 2012-4-14 07:59
2011-04-16 16:26:18 主流经济学真的“过分数学化”吗? “经济科学家,思想的阉人”? ·~·~ ·~·~ ·~·~ ·~·~ ·~·~ ·~·~ ·~·~ ·~·~ ·~·~ ·~·~ 哪一门学科最为宝贵而重要的东西,不是它的思想呢? “重要”,就是内行人以之为工作的追求,外行人根据一门学科的思想可以了解这个科学的追求。 “宝贵”,就是数量少,处于核心地位。 一个完整经济学的思想,除了“读起来很有道理的文字表述”之外,还要有严格的证明(往往用数学方法)、实证检验(往往用计量和统计方法)以及现实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应用。 ·~·~ ·~·~ ·~·~ ·~·~ ·~·~ ·~·~ ·~·~ ·~·~ ·~·~ ·~·~ 经济学中最宝贵而重要的思想,是一般均衡理论。 它的“读起来很有道理的文字表述",由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在《国富论》中,这是经济学的诞生。 它的严格的证明,由 Lionel Mckenzie , Kenneth Arrow Gerard Debreu, 先后发表于1954年的Econometrica期刊中。 它的实证检验和现实应用,基本是经济学的所有工作。 ·~·~ ·~·~ ·~·~ ·~·~ ·~·~ ·~·~ ·~·~ ·~·~ ·~·~ ·~·~ “经济学家思想浅薄、只重视数学"的指责时常有之,但真正好的思想家并不多,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 经济学家不会故意显得很有思想。 Kenneth Arrow是微观经济理论大师,因为用数学严格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他同时对政治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他指导的博士John Harsanyi是博弈论先驱(诺贝尔奖),并应用经济理论分析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 他指导Anthony Downs所写的博士论文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是政治学领域的里程碑; 他指导Mike Spence所写的博士论文是信息经济学经典(诺贝尔奖); 他指导的博士生Roger Myerson和Eric Maskin都是博弈论大师(诺贝尔奖),并使用博弈论思想分析政治学问题; 他在哈佛的时候,还与经济学家Amartya Sen(诺贝尔奖)和哲学家John Rawls合开讨论班,研究政治哲学、正义、社会选择等问题(Rawls是《正义论》作者,也是网上流行的哈佛博雅课程《正义》主讲教授Michael Sandel的导师)。 Arrow认为自己关于社会选择理论(政治经济学)和不确定性(信息经济学)的工作都比诺奖所奖励的数学证明均衡之存在性更重要,因为前两种都有新的思想,后一种思想早就有了,他所做的数学证明没有思想本身重要。 (《专访肯尼斯·阿罗》,李力行) 这就是经济学家对“思想”二字的理解。所以,想要做一位思想家,经济学教育还是很实在的,它会让人懂得:自己究竟是贡献了一个方程、一个证明、还是一个全新的思想。 ·~·~ ·~·~ ·~·~ ·~·~ ·~·~ ·~·~ ·~·~ ·~·~ ·~·~ ·~·~ 虽然 真正的父亲不仅要给孩子一个细胞,还要给孩子一个家。 但赋予细胞的成就感还是不可或缺的,连Kenneth Arrow都是如此。 学经济学思想,不可不学Kenneth Arrow;学数学在经济学之作用,不可不学Kenneth Arrow. Kenneth Arrow和他杰出的学生们(www.douban.com/photos/photo/950619668/),N代表诺贝尔奖 其实,一般均衡及其统领下的传统微观经济学(price theory),已经被博弈论纳入旗下。 虽然博弈论的思想诞生在一般均衡之后,虽然经济学教材中博弈论均衡的证明在一般均衡证明之后,但历史上,由经济学家关于一般均衡的证明出现于1954年,晚于数学家John Nash所证明的博弈论的纳什均衡(1950年)。 也就是说,在数学家给出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博弈论思想(冯诺伊曼)及其严格证明(约翰纳什)之前,经济学家们甚至没能证明自己领域内笃信的思想。 http://www.douban.com/note/145766171/ 作者同样是 Roger Myerboy
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禅者的初心——经济学初学者的摘抄 数学和直觉
热度 1 gordon 2012-4-14 07:18
注:这两天看雪个谈“佛的坐姿”很有意思,而我又由于贪财的缘故,所以近来也颇想学一些发财的门径,不免看一些经济学的书籍。由于是自学,自己又很讨厌那些罗里巴嗦的文章,喜欢拳拳到肉的感觉,讲究勇猛精进,于是摘抄了一些“简单、简洁、直接”初学者可以看的文章。 “ 勇猛精进,拳拳到肉,是为禅 ”,这就是我的禅道。 数学和直觉 By kai,on 八月 29th,2007 今天,花了点时间读了卢卡斯(不是星球大战的导演,是芝加哥的那位,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自己写的一个关于自己的短文。里面讲了个故事很有意思: 卢 卡斯和普雷斯科特(2004年诺贝尔奖)都在卡内基梅隆教书的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合作研究。有一次,卢卡斯自己想一个问题,模型已经建立起来,大概的想法 也已经有了,可是因为数学上的困难,始终没法把模型解出来。最后,他想起了普雷斯科特,准备和他合作把这个研究继续下去。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卢卡斯在办公 室里跟普雷斯科特讲了自己的想法和模型的设定,说完之后,他们两个就去参加周末的party了。等到卢卡斯回到家之后,他非常后悔:我怎么把自己想了这么 久东西这么轻易的就告诉普雷斯科特了?他数学比我好,说不定他回去就把这个东西弄出来了,然后直接署上他的名字就去发表了。在极度的后悔中,这位当时还年 轻的卢卡斯疯了一样在那个周末把论文写了出来,虽然没法解出模型,卢卡斯还是凭直觉写下了很多定理(他应该是觉得自己日后能够把这些定理慢慢证明)。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卢卡斯最终是和普雷斯科特合作完成的这个研究,而卢卡斯在那个周末写下的定理,最后被证明,全部都是错的! 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非常安慰,卢卡斯经历过的研究中的瓶颈,估计是每个做研究的人都会遇到的。看到一个诺奖得主曾经也如此挣扎,显然对于我这种还处于挣扎中的人是个巨大的安慰。但是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这件事情,而是数学和直觉的关系。 不管卢卡斯是不是一个超级聪明的人,我估计大概不会有太多人会说卢卡斯是个经济学直觉不好或者说不懂经济学的人。可是就是这个未来的诺奖得主,在他最高产的研究时期,他在一个研究中最初的经济学直觉竟然都被数学证明是错误的! 很 多人觉得经济学太数学化了,的确,有很多做经济学的人是为数学而数学,这不是一流的经济学家。但事实证明,没有数学的帮助,即使有一个极度聪明的脑袋,非 常好的直觉以及对经济深刻的观察,我们对很多经济问题的认识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如果你不能想象不用一个公式就在脑袋瓜里用文字把相对论想出来,那么 对经济学也是一样,一些理论,没有数学,根本就不可能直接用脑子想出来的。 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用文字进行比 较复杂的抽象思维,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用文字思考一个随机的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用文字思考稍微复杂一点的动态过程的,绝大多数人是想象不出来高于三维 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些东西都可以借助数学来思考。数学,是一个太有力量的工具,数学能让我们超越人脑天然的局限,用一种抽象和严密的方式,超越 我们天然的直觉。 当然,经济学现在发展的水平,我觉得也许就跟早期的天气预报差不多吧。我想,当人们最出 开始用数学模型来预测天气的时候,对天气的预测水平也许还不如一个人看看天来得准。人们嘲笑天气预报不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数学和数理模型,最终还 是超越人的经验和直觉,现在,即使是民用的气象预报,7天的预报已经可以达到相当的准确度了,而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通过经验和直觉来预 测准一个星期之后的天气。 我相信现在那些扬言经济学使用太多数学的人,最终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不要觉得不用数学你也能看透世界,这只是拒绝使用数学的人的一个借口而已。 学会用数学思考,不仅是自然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社会科学家必备的素质。虽然,有时候用公式推出的东西只是第一万次的再重复亚当斯密几百年前就说过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公式会告诉你一些你从来不曾想到过的东西,如果你不相信,请重新读上面卢卡斯的故事。 http://www.kaieconblog.net/2007/08/29/9491/
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11岁男孩儿获沃尔夫森经济学奖鼓励奖
热度 8 奉孝 2012-4-6 02:48
  据德国《明镜》网站4日报道,今年的沃尔夫森经济学奖评选内容是征集针对欧债危机的应急方案,即一旦一个成员国脱离欧元区,欧洲如何才能取得更有 利的经济发展。喜欢动物,愿意与朋友一起玩耍的贺尔曼对欧元状况很担心。于是他用大约20句话和简单的绘画提出了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方案,并提交给沃尔夫 森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 www.6park.com   贺尔曼建议所有希腊人 到银行去把欧元兑换成德拉克马,这是希腊参加欧元区之前使用的货币。然后希腊政府把他们交回的欧元用来还债,分到各债权人手里。每个债权人,企业、银行都 将分到一部分。他还考虑到消费者和企业可能不愿持有德拉克马货币,因为这种货币会大幅贬值,于是他提出那些试图保留欧元的公民应遭到重罚。 www.6park.com    贺尔曼还建议希腊在抗击债务危机两年多之后退出欧元区,这与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和“末日博士”鲁比尼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提议不谋而合。作为最年轻的参赛 选手,评选委员会于3日授予贺尔曼鼓励奖,奖金 100欧元(约合人民币800元)。沃尔夫森经济学奖是现金奖励仅次于诺贝尔奖的重要经济学奖。有媒体认为,贺尔曼可谓是经济“神童”。 可能欧盟其他成员国做梦都想希腊能这么干,不过希腊的态度肯定是要死大家一起死,别想扔下老子。
622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并非实验经济学(zt)
热度 1 David09 2012-3-25 14:33
重读美国货币史,看到中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对美国过往金融历史的重复,但也并非简单的重复。 许多要理解中国经济的海内外经济学家多多少少犯了实验室的错误,他们把中国经济当成了一个物理实验室,其实这是个现实的存在,受到狂风暴雨的影响,实证数据与实验数据出现极大的失真。 我在叙述棉花的时候,许多朋友不理解。其实我并非写棉花,我只是写棉花对纺织业的影响。过去的一年里,许多海外的对冲基金在棉花上布局并不重,却遭受了巨大损失,是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中国政府成为了一个庄家。 中国的收储给棉花的价格带来的不确定性,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 对于棉花这个品种来说,中国是看作战略储备物资,另外它也受到利益板块的强力游说,正如糖一样。但糖对于整体下游厂家来说,不构成过多影响,因为消费都在国内。虽然糖的控盘会推动通胀,但都在国内消费者口里消化掉了。当我在泰国生活时,感受两个经济体消费者生活成本的巨大差异时,明白这对许多内销产业来说无关紧要。 但是棉花的下游却不一样。 印度的纺织业游说力量超过中国的纺织业,原因在于印度是个民主国家,私营经济有足够的博弈力量,而中国的纺织业却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弱势,毫无话语权。棉花业却是很强大的利益板块。 只是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纺织业依赖欧美市场太重,出口的也只是低档产品居多。比如说沃尔玛在全球采购,它的巨大当量取决于中国的成本架构。zara这些品牌的加工大多数放在西班牙本地的村镇,阿玛尼的重要加工放在意大利本土。欧美有些奢侈品,比如地毯的高科技做工,中国做不到,也无法给广大的就业提供支持。欧洲的某些地摊放在地上,下雨天,肮脏的脚带着雨水踩上去,离开后,地毯就自动恢复原样。我曾在全中国寻找同样的产品提供商没有找到。 所以当孟加拉、印度、缅甸、柬埔寨这些国家依靠廉价海外棉花、人工、土地成本替代中国纺织业资本时,你会明白长远的趋势,对于中国纺织业是不利的。而纺织业数千万的劳工,将来会面临失业的危险。你不会让这几千万女工都去夜总会上班吧? 这就是现实。 回过头来用经济学理解一个经济体,需要考虑宪政体系和利益板块的影响,才能够把握长期趋势。 这样你会明白我建议买个自行车,打足气放在家里的原因。 转摘小注解:327国债事件,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确定,带来国债价格的变动不可预计。
13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咳,咳,咳,求教几个经济学问题
热度 55 胖卡门 2012-2-5 11:25
咳,咳,咳,求教几个经济学问题
1、精子可以看成无穷小,那么每个精子的效用按导数来求还是用平均数来求? 2、精子之间可以看作自由竞争,那么是否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 3、卵子与精子的关系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 4、避孕手段可以看作第三方监管,如何论证其客观中立?
861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我的生活经济学--劳动产生价值
热度 10 redbud 2011-9-30 06:29
在爱坛最大的收获是读小虎同学的文章,读出了很多的感叹,凑着他的底气,将我这从没有修过的经济学好好地思考了一番。 最近在搬家换工作,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爱折腾的redbud其实很享受这样的转移过程,选择了漂移,就失去了安稳感。爸爸说,我出生的那个日子,就意味着这是个喜欢创新和改革的孩子,他曾经说,给我算命,这一辈子就是漂泊的命,四处游走,试着第二次谈恋爱,对方对我说,做你的男朋友压力会很大,做你的老公,意味着要跟你一起漂。那是我第一次明白,为什么以前总有男同学说不敢追我,原来我并非传统的贤妻良母类型,嘿嘿,这样自动过滤掉了很多不合适的交友对象,将我的时间都用在感兴趣的地方了。 长话短说,redbud要搬家,要把自己的房子处理掉,还要再找一个安稳的窝。本来按照我的性格,直接就在新城市买房好了,我就喜欢新的,一切都是新的,带给我动感,在网上看的新房子也还可以。不过我的好友说,直接买房太冒险,你租几个月再决定吧,我想想说,她说得有道理。所以就放弃了看新房,开始看旧房子,这一看,看得我直皱眉头,几乎没有让我满意的房子,我自己的房子贴了个租房广告,难怪那么多的人想租。原来世人都是一样的心理,对别人差对自己好,像我这样租房把房子搞得完美的不多,特别是我的花园,简直是超值装修。原来人人都想得到不想过多付出。 我自己的房子,本来是想卖掉的。看看经济走势,这次的经济危机,来自于产业结构失调,是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持续了10年,这次经济周期本质是消费病,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大部分由消费拉动,而富裕的人们消费太多,产生了富裕病。所以房子要卖,房价低,不好卖,反而不能得到好价钱。既然如此,我开始想,为什么人人都因为听到经济危机就开始觉得有危机感,难道我的价值和财富要依赖于经济本身吗?我想起很多成功的人分享的故事,放低自己,创造价值。突然有了灵感,我要将自己的房子出租成威尔士地区的高标准房,既然有这么多像我这么愿意出钱的房客,那么这种需求就很多。用发展的眼光看,我要将我的房子创造出其独特的价值。 这么想,我投资1000镑将房子装到政府的出租房标准,就是加上防火门,火警系统,就可以按照房间出租,由于我对于房子的特殊的品位,我可以将每间房子都布置地特别有格调,这样出租起来就容易多了,赚钱是肯定的,不过我不把赚钱放第一位。嘿嘿,假定5年吧,我的投资是2000镑,那么我的回报是每年至少5000镑,这样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考虑,比炒股要好很多。而且我很享受这个整修房子的过程。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稳定了,准备在新城市再买房子,趁着经济低靡,就该投资,等经济起来了再投资就晚了也!!!! 扯回来了,我特殊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在新城市明天就能租到合适的房子。我本来就是通过中介去租,这么看了几次房,价格高,而且非常不满意。我的信息专业用上了。我突然想到,我的品位,就是学校里的同事们跟我应该类似,那么,学校有没有内部的二手市场呢?幸好学校早早地就将我的帐号弄好了,我赶紧跑到学校的网页上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学校内部员工用来交流的空间,虽然自由度不高,但是很快发现了2个合适的,我想找的那种房子,嘿嘿,价格每个都比市场价低200镑,perfect!!!!!!!!! 还在Gumtree上面找到了合适的房子!一个在丹麦的家伙,贴了一个房子,非常合我的胃口,而且房租无比便宜,水电council tax,internet等等全部包了,每个月480镑,ensuite master bedroom,装修品位一流,简直是我梦中的房子,梦中的房子啊,签这个,立刻!这家伙就是想找个人照看他的房子,我立刻发了我设计的自己花园的照片给他,他也立刻就决定了,周末从丹麦飞过来,我们马上签合同。 嘿嘿,我突然觉得,要是有危险怎么办呢,我决定,在华人餐馆随便拉个小伙子,陪我去看房。 信息流通啊。 扯回来了,我觉得劳动创造价值,还有耶稣说的,5000两银子的故事都告诉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才华,就是创造价值呀!!!!! 嘻嘻,就要租到合适的房子,无比地开心!
个人分类: 人在路上|22 次阅读|6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5 12:59 , Processed in 0.204211 second(s), 1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