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英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英国

相关日志

分享 别什么事都先捡到自己的兜里
热度 30 沉宝 2019-10-26 01:23
英国有人偷渡,一下子死了39个,很不幸的事情。于是,有人自动脑补成这39位都是中国人,趁机踩一脚。最近,英国媒体报道了这个 对女孩及其家人表示哀悼! 原文链接在 这里
124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ZT]要想理解英国,阅读间谍小说
热度 15 Dracula 2017-9-8 00:02
To understand Britain, read its spy novels The nature of the establishment, the agonies of decline, the complicated tug of patriotism: spy novels explore what makes Britain British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britain/21728650-nature-establishment-agonies-decline-complicated-tug-patriotism-spy FEW countries have dominated any industry as Britain has dominated the industry of producing fictional spies. Britain invented the spy novel with Rudyard Kipling’s dissection of the Great Game in “Kim” and John Buchan’s adventure stories. It consolidated its lead with Somerset Maugham’s Ashenden stories and Graham Greene’s invention of “Greeneland”. It then produced the world’s two most famous spooks: James Bond, the dashing womaniser, and George Smiley, the cerebral cuckold, who reappears this week in a new book (see page 75). What accounts for this success? One reason is the revolving door between the secret establishment and the literary establishment. Some of the lions of British literature worked as spies. Maugham was sent to Switzerland to spy for Britain under cover of pursuing his career as a writer. Greene worked for the intelligence services. Both Ian Fleming, the creator of Bond, and John le Carré, the creator of Smiley, earned their living as spies. Dame Stella Rimington, head of MI5 in 1992-96, has taken to writing spy novels in retirement. It is as if the secret services are not so much arms of the state as creative-writing schools. Another reason is that British reality has often been stranger than fiction. The story of the “Cambridge spies”—Kim Philby, Anthony Blunt, Guy Burgess and the rest—is as far-fetched as it gets. One Soviet mole at the top of MI6 (Philby, who also worked for The Economist in Beirut); another even looking after the queen’s pictures (Blunt); a cover-up; a dash to the safety of the Soviet Union; larger-than-life characters such as the compulsively promiscuous and permanently sozzled Burgess. There is also a more profound reason for Britain’s success. The spy novel is the quintessential British fictional form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Western is quintessentially American. Britain’s best spy novelists are so good precisely because they use the genre to explore what it is that makes Britain British: the obsession with secrecy, the nature of the establishment, the agonies of imperial decline and the complicated tug of patriotism. Britain is honeycombed with secretive institutions, particularly public schools and Oxbridge colleges, which have their own private languages. At Eton, for example, where Fleming was educated and Mr le Carré taught for a while, boys dress in tailcoats and call their teachers “beaks” and their terms “halves”. Walter Bagehot argued (approvingly) that Britain weaves duplicity into its statecraft. The constitution rests on a distinction between an “efficient” branch which governs behind the scenes, and a “dignified” branch which puts on a show for the people. The British habitually wear masks to conceal their true selves. They put on different costumes for different roles in Bagehot’s theatre of state, and keep stiff upper lips to conceal their emotions. Mr le Carré (whose real name is David Cornwell) learned to put on a brave face at school because he was so embarrassed by his father, who was a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trickster. Greene learned the spymaster’s art when, as a pupil at Berkhamsted School, he acted as an informer for his father, the headmaster. The British establishment is not only a perfect machine for producing secrets and lies. It also produces the mavericks and misfits who thrive in the secret world. Establishment types seem to come in two varieties: smooth conformists who do everything by the rules, and mavericks who break every rule but are nevertheless tolerated because they are members of the club. The first type is sent into the Foreign Office and the second into MI6. The best spy novels are like distorting mirrors in fairgrounds: by exaggerating this or that feature of Establishment Man, they allow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ideal form. The other great theme in British spy novels is geopolitical decline. How can people who were “trained to Empire, trained to rule the waves”, as one of Mr le Carré’s characters puts it, bear to live in a world in which the waves are ruled by other powers and statecraft is reduced to providing fuel for the welfare state? Fleming’s novels are full of laments about Britain’s “crumbling empire” and its dependency-producing state. “You have not only lost a great empire,” Tiger Tanaka, a Japanese spy, tells Bond, “you have seemed almost anxious to throw it away with both hands.” Mr le Carré once described Britain as a country where “failed socialism is being replaced by failed capitalism”. The Circus, as he called the secret service’s headquarters, is a physical manifestation of decline: cramped, shoddy, reeking of rising damp, just one hasty repair away from collapse. Nobody does it better Why remain loyal to a country that has made such a mess of things and to an establishment soaked in hypocrisy? Mr le Carré’s traitors (like the Cambridge spies who inspired them) betray their country not for money but because they have transferred their patriotism to the Soviet Union. But what makes Britain’s best spy novels so good is that they toy with disillusionment only to reject it. For all its faults, they say, Britain is the best of a bad lot. Bond is so besotted with his country that he boasts that “British food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For all his professed Europeanness in the new novel, Smiley is the model of a British gentleman. And spying provides Britain with a way of reclaiming its greatness, by excelling in the most sophisticated form of foreign policy. The Americans have the money and the bluster, but the British have the brains to spend it wisely and restrain the Americans from going over the top. Felix Leiter, Bond’s opposite number in the CIA, admits that Bond is playing “in a bigger league” than he is. Smiley is more subtle than his “cousins” in America. The secret at the heart of the British spy novel is that Britain is much better than it seems. The writers agonise over decline and hypocrisy, only to conclude that the British are cleverer and more civilised than anybody else. A comforting illusion wrapped in a tale of disillusionment: you can’t get more British than that.
2353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科学的最大特征就是不承认数学
热度 3 gordon 2017-6-19 07:58
英法德,它们三家各有特点 法国是 连续 性 假设 ;德国 普朗克以后就转量子理论了。 英国根本就不承认 欧拉假设 这才是最屌的,最后你的理论,不还是变来变去嘛 **************************************************************************** 中国人 科学思维的一大盲区,就是对 物理推崇太高 老是 想着用物理对其它学科进行解构,而没有想过 利用逻辑的、数学的、心理学的知识 对物理概念进行澄清 **************************************************************************** 物理不是科学的全部,也不是世界的全部 它是很有用的,但不是全部 **************************************************************************** 19世纪中固体方面的力学的发展,除 材料力学更趋完善并逐渐发展为杆件系统的 结构力学外,主要是数学弹性力学的建立。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与当时土木建筑技术、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密切相关,而 弹性力学在当时很少有直接的应用背景 ,主要是为探索自然规律而作的基础研究。 1807年T.杨提出弹性模量的概念,指出剪切和伸缩一样,也是一种弹性变形。虽然杨氏模量的形式与现代定义不一样,杨也并不清楚剪切和伸缩应有不同的模量,但杨的工作成为弹性理论建立的前奏。C.-L.-M.-H.纳维在1827年发表了他1821年的研究结果《关于弹性平衡和运动规律的研究报告》,此报告从分子结构理论(1763年博斯科维奇模型假定物质是由以中心力相互作用的许多离散分子组成的)出发,建立了各向同性弹性固体方程,其中只有一个弹性常量。A.-L.柯西在1823年将离散分子模型改为连续统模型(A.C.克莱罗于1713年最先提出连续统模型),对应力和应变的理论作了详细探讨,建立了各向同性弹性材料平衡和运动的基本方程,其中有两个弹性常量。1829年S.-D.泊松发表的弹性力学方程,又回到了给出一个弹性常量方程的离散粒子模型,但它指出纵向拉伸引起横向收缩,两者应变比是一个常数,等于四分之一。各向同性弹性固体的弹性常量是一个还是两个,或者在一般弹性体中是15个还是21个,曾引起激烈的争论,促进弹性理论的发展。最后G.格林从弹性势,G. 拉梅从两个常量的物理意义给出了正确结论:弹性常量应是两个,不是一个(一般弹性材料是21个)。 弹性振动理论在18世纪弦、杆等振动研究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瑞利的《声学理论《两卷(1877~1878)总结了当时这方面的成果。在弹性动力学和振动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弹性波理论指出, 不仅有纵向波和横向波的存在 (如泊松在1829年所指出的那样),还有表面波的存在(瑞利,A.E.H.乐甫,H.兰姆等),这对于解释地震等地球物理现象具有理论意义。有意思的是弹性波最早的成果不是力学上的研究所得,而是1821年A.-J. 菲涅耳在光学研究中提出的 ,他指出弹性介质中存在横向波,那时认为光是在一种弹性介质(以太)中传播的。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建立后A.J.C.B .de圣维南着手方程求解,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原则结果,如指出局部的平衡力系对大范围内的弹性效应是可以忽略的。在19世纪,陆续得到一些具体情况中的解,这些成果总结于乐甫所著的《数学弹性理论》两卷(1892~1893)中。到20世纪上半叶则出现更多的来自工程技术的问题解答。 在19世纪,在建筑、机械中大量出现的固体力学强度和刚度问题,还不得不依靠 材料力学和 结构力学进行计算。包括物理学家J.C.麦克斯韦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曾先后研究过 结构力学中的实用解法,如图解方法。此外,由于结构中出现失稳现象的杆大多不属于欧拉所考虑过的细长杆,许多学者如Φ.C.亚辛斯基,W.J.M.兰金等,在实验基础上给出一些半经验公式。有关材料塑性、屈服的规律研究结果也开始出现,如1886年发表了包辛格效应(在J.包辛格以前,1858和1859年维德曼已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效应),1864年发表了特雷斯卡塑性流动和剪应力屈服理论。 注: 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毛细现象 **************************************************************************** “无论从风格还是内容上看,1850年的物理学理都同1800年盛行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850年时,物理学的学科范围以及学科内容的协调性都极为美妙,物理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已经打到了概念准确、逻辑统一的新阶段。” 牛顿提出的以太概念,及其在解释 引力 、电子的 引力 和 斥力 中的应用。 关于热电磁的研究,在19世纪由定性转向定量。 ——1. 拉普拉斯的物理学 粒子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力理论 (拉普拉斯以为他的短程力理论会像牛顿的万有 引力 解释天体运动一样,完美地解释光的折射、固体附着力、 毛细 管的作用和化学反应~~) 不可称量流体(以太)理论 “拉普拉斯学派强调统一性,使力学和热学、光学、电学等现象互相沟通” **************************************************************************** 我觉得当年,他们根本就是瞎凑,哈哈哈
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科学(转)
gordon 2017-6-18 14:48
3 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巡礼 维多利亚时代科学群星璀璨,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包括当时尚未独立出去的爱尔兰)都有杰出的科学家和重要的成果 。下面就以莱特曼(Bernard Lightman)主编的四卷本《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辞典》为基础,分门别类地列出若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及其成果,对那个时代的科学作一次充满敬意的巡礼,同时也顺带指出一些当时英国科学家著作被引介到晚清中国的情况 。 3.1 数学 英国是微积分的发源地之一。整个18世纪,英国人都沉浸在牛顿光环带来的荣耀之中,而对欧洲大陆的数学进展表现出一种充耳不闻的倨傲态度;与此同时,数学中的伟大创造已经由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的众多天才们完成了。1815年,几位年轻的英国数学家在剑桥成立了一个名为“分析学会”的小团体,表面是推广在欧陆流行的更为简洁的微积分符号系统,实质是向固步自封的传统提出挑战,呼吁人们正视欧陆特别是德、法数学家在分析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团体的中坚分子是数学家皮考克(George Peacock, 1791-1858)、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1791-1871),以及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John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1792-1871)。在他们的影响下,英国数学家开始认真研究大陆前辈与同行们的工作,在若干分支领域重新返回世界前列。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在逻辑演算与数学基础方面,除了皮考克外,另一位值得提到的人物是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 1806-1871),他在分析、代数、三角学、四色问题、逻辑代数、数学史等方面均有建树,形式逻辑中有名的德·摩根律也是由他明确提出来的。德·摩根的两本代数学著作在清末被译成中文,那就是由李善兰(1811-1882)与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合译、上海墨海书馆于1859年出版的《代数学》,以及赵元益与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合译、江南制造局1879年出版的《数学理》,作者的名字则被译作“棣么甘”或“埭么甘”。 在数理逻辑方面值得称道的角色还有不少,首屈一指的或许是布尔(George Boole,1815-1864),一种二元符号运算系统的创始人,以他命名的布尔代数是逻辑运算的重要工具,后来成为设计现代计算机基本电路元件的基础。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1832-1898),其专擅是矩阵代数与数理逻辑,又以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为笔名撰写了两本畅销的儿童读物《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书中隐含了许多数理逻辑与符号代数的知识。还有维恩(John Venn, 1834-1923),他在给剑桥大学的学生们上逻辑课时,发展出一套以若干交叠圆来表达复杂逻辑命题或相应代数陈述的图示方法,被后人称为维恩图或文氏图(Venn Diagram);维恩的工作与布尔、道奇森均有密切关系,在概率论和集合论上也有不少创见。 维多利亚数学家在分析与代数方面的进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表达形式的“改宗”,不过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在数学研究中的影响更为醒目,许多成就具有明显的物理学背景和应用性质。如曾担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的巴贝奇,除了不遗余力地推广欧陆的微积分成就外,还从事金融数学和科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著有《论机械和制造业的经济》、《各种人寿保险机构的比较观点》等;然而真正令他青史留名的却是那个在生前屡遭挫折的分析机的设计和制作――可以说,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结构几乎就是巴贝奇分析机的翻版,只不过主要元件由传动齿轮换成集成电路而已。 维多利亚数学家在分析与代数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很多, 下面只列出一些重要的人物及其工作。首先是每个理工科大学生都知道的格林(George Green, 1793-1841),他成功地将数学分析应用于电磁学,提出位势函数概念,发展出格林积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在平面的推广)。还有发明了四元数的爱尔兰数学家哈密尔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 1805-1865),当时这一成果如日中天,被时人视为数学物理中最强大的工具,哈密尔顿也被认为是牛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数学家;此外,他也用数学方法研究天文学和光学,这一点也很像两个世纪前的先贤牛顿。格里高利(Duncan Farquharson Gregory, 1813-1844),研究无穷级数和符号代数,创用符号分离法。还有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数学双子座的西尔维斯特(James Joseph Sylvester, 1814-1897)与 凯莱 (Arthur Cayley, 1821-1895):前者致力于行列式理论、代数型理论、不变量理论、丢番图分析等;后者的研究领域涵盖代数型理论、不变量理论、矩阵论、椭圆函数、几何学的统一理论等,被认为是哈代之前英国最“纯粹”的数学家。此外还有赫斯特(Thomas Archer Hirst, 1830-1892),专擅射影几何、数学物理;克利福德(William Kingdon Cliffod,1845-1879),在非欧几何、射影几何方面多有建树,提出克利福德-克莱因空间,发展八元数(又称复四元数),创立克利福德代数;以及亥维赛(Oliver Heaviside,1850-1925),致力于无线电波传播的理论问题,从而引入向量分析这一强大的数学工具。 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绝对是维多利亚数学家中的一个异数,他早年从事纯数学研究,后来留学海德堡、柏林,成为英国一流的德国哲学、法律和文学专家。受到生物学家高尔顿(Francis Galton, 1822-1911)和韦尔登(Walter Frank Raphael Weldon, 1860-1906)的影响,从1890年代开始皮尔逊将定量方法引入到生物学领域,创建了伦敦生物统计学派,他也成为现代数理统计学的先驱。皮尔逊在数理统计方面的贡献很多,如导出一般化的曲线(非正态)分布,提出χ2分布检验方法,发展相关和回归理论,奠定大样本理论的基础等。皮尔逊又是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精力充沛的社会活动家,他同情社会主义、支持妇女解放和教育改革。爱因斯坦早年与其“奥林匹亚学院”同伴们选择阅读的第一本哲学书就是皮尔逊的《科学的规范》。 3.2 天文学 维多利亚时代天文学家的主要成就在于观测和发现新的天体或天文现象,不过有两个人的工作更接近数学家,其中之一是以海王星发现者著称的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1819-1892) ,他还计算了月球轨道,预言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查理斯·达尔文的次子乔治·达尔文(George Howard Darwin, 1845-1912),他致力于天体演化和地质问题的动力学分析,对地-月系统的演化有深湛的研究。 约翰·赫歇耳可以说是维多利亚天文学家的翘楚,他出身于一个来自德国汉诺威的天文世家,父亲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William, 1738-1822)、姑姑卡洛琳(Caroline Lucrezia, 1750-1848)、儿子亚历山大(Alexander Steward,1836-1907)也都是知名天文学家。他本人致力于南半球星空的观测,发现了众多的双星、恒星、星云、星团等。赫歇耳1847年发表的The Outlines of Astronomy是一本广受欢迎的天文学普及读物,1859年由李善兰、伟烈亚力译成中文,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对于中国人了解西方天文学的历史及新进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书名译得颇为浪漫——《谈天》,作者名则被译作“侯矢勒”。此外,赫氏为《大英百科全书》第8卷所写的“气象”条目也被译成中文,这就是墨海书馆1877年出版的《测候丛谈》。 其他一些著名的天文学家及其成就有:威廉·拉塞尔(William Lassell,1799-1880),发现太阳系行星的众多卫星,如海卫一、土卫七、天卫一和天卫二等;艾里(George Biddell Airy,1801-1892),测量行星轨道,测量地球平均密度,研究二体问题,制定本初子午线及国际标准时;卡林顿(Richard Christopher Carrington,1826-1875),发现太阳闪焰和太阳自转并从事黑子观测,提出太阳黑子出现之纬度呈周期性变化的史波勒定律;普森(Norman Robert Pogson,1829-1891):研究彗星轨道,发现众多小行星及变星,提出星等尺度的“普森比例”;蒙德(Edward Walter Maunder, 1851-1928),发现太阳黑子变化的极小周期。 3.3 物理学与化学 现代原子论的创立者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电磁学理论的开创者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以及恩格斯提到的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89)等,都是公众耳熟能详的人物,此处略过。下面让我们检视其他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惠威尔(William Whewell,1794-1866)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力学、数学、地质学、经济学、科学哲学、神学,他也是高产的科学作家、科学组织者和众多新词汇的创造者或提倡者,如“科学家”、“物理学家”、“归纳科学”、“假设-演绎”等,在晚清中国也有很高的知名度。1859年,李善兰与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合作将惠威尔的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1819初版)译成中文,以《重学》为名出版,作者名则被译作“胡威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介绍包括牛顿工作在内的西方近代力学知识的著作。 斯托克斯 (George Gabriel Stokes, 1819-1903),大概是麦克斯韦以外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数学物理学家,担任卢卡斯教授长达50年,他的贡献包括流体动力学、弹性力学和光学,由他导出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粘性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关于阻力的斯托克斯公式指明了阻力与流速和粘滞系数的关系,微积分中著名的线积分和面积分转换的方法也归功于他。 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可以说是法拉第的继承人,在当时的英国科学界拥有很高的地位,他又极善演讲,因此被公众视为自然科学的代言人。他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研究胶体散射现象,提出丁铎尔效应,进而解释天为什么是蓝色的这样的问题 。丁铎尔在光学、声学、热力学、电磁学和地质学方面也都有所贡献,他的多种著作在清末被译成中文,如《声学》(1874)、《光学》(1876)、《电学纲目》(1881)等(江南制造局亦曾翻译其《热学》一书,但未出版)。在晚清涉及西学的报刊及教科书中,他的名字也屡屡出现,译法则还有“丁达”、“定大”、“定得”、“定得尔”、“田大里”、“田大理”等多种。 威廉·汤姆生,即开尔文勋爵(William Thomson, Lord Kelvin, 1824-1907),他大概是最后一位堪称全能的物理学家,1890-1895年间担任皇家学会会长。汤姆生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学的数学分析、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流体力学、地球物理、地质学、气象学,又是多种技术的创新者和发明家,在无线电通讯出现之前轰动一时的大西洋海底电缆敷设工程也是由他领导的。除了热力学中普遍采用的开尔文温标外,与其名字有关的科学术语还有开尔文循环定理、开尔文方程、开尔文公式、空间结构的开尔文问题(北京水立方游泳馆的设计与之有关)、开尔文波(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开尔文-亥姆赫兹不稳定性、开尔文-亥姆赫兹发光度、开尔文-焦耳效应、开尔文-斯托克斯定理、开尔文电桥、开尔文滴水管、开尔文测试、开尔文探针、开尔文电报机等。 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 1832-1919),发现第81号元素铊,发明阴极射线管(克鲁克斯管),由此导致人类开始对微观物理世界的探索,又研究空气中固氮问题、稀土元素以及辐射效应等。克氏对矿物学亦有研究,所著A Practical Treatise on Metallurgy详论金、银、铜、锡、镍、锑、铋、汞等重要金属的矿藏、冶炼、提纯及其性质,徐寿(1818-1884)、傅兰雅据此翻译的柯鲁克《宝藏兴焉》即以此书为母本,1884年由江南制造局刊行。 还有,斯博德斯武得(William Spottiswoode, 1825-1883),与其老师丁铎尔一样,斯氏也热衷于向公众讲解科学原理,他的主要兴趣是实验物理,对代数判别式理论也有所贡献,曾于1878-1883年间担任皇家学会会长。斯特拉特,即瑞利勋爵(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 1842-1919),研究兴趣包括声学、光学、电学、电磁学、水力学,与拉姆塞一道发现元素氩,与他名字有关的科学术语有瑞利波、瑞利散射、瑞利准则、 瑞利-金斯辐射定律与瑞利分布 ——对后者的质疑导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菲兹杰拉德(George Francis FitzGerald, 1851-1901),最早提出尺收缩效应(洛仑兹变换的一种形式)。约瑟夫·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研究阴极射线,提出“葡萄干布丁”式的原子模型,发明磁分离器(质谱仪的前身),他是一位跨世纪的人物,但是其最重要的科学贡献即发现电子是在1897年实现的。 谛拿尔娄(Warren de la Rue, 1815-1889)是出生于法国的著名化学家,研究气体放电,发明了氯化银电池和铂金丝电灯泡,精于天文摄影,连续数年在邱园天文台拍摄太阳表面照片,曾为约翰·赫歇尔拍摄日、月食等天象,被称为天体摄影学的创始人。杜瓦(James Dewar, 1842-1923),化学家兼物理学家,研究原子与分子的光谱,储存液态气体的杜瓦瓶(后来成为日用保温瓶)的发明者。还有拉姆塞(William Ramsay, 1852-1916),他是多种惰性元素的发现者,包括氩 、氖、氙、氡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洛克耶(Joseph Norman Lockyer,1836-1920),1868年他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一条特别的黄线,推测是一种未知的“太阳元素”,因此借用希腊文“太阳”(helios)将其命名为氦(helium),这是第一个在地球以外发现的元素 ;20多年后,拉姆塞与克鲁克斯证明在一个铀矿中发现的神秘气体就是氦。清廷驻英公使郭嵩焘(1818-1891)在日记中提到的“罗尔门路喀尔”就是他,称其“以光学测天星,制一镜窥火而辨其光气,如着盐即知火中有盐质,着五金之属即知火中有金质。因是以窥星,知某星铁产若干,铜产若干,铅产若干,皆能辨其光气而测之。” 罗斯科(Henry Enfield Roscoe, 1833-1915)是光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在海德堡大学工作,与德国导师本生(Robert Bunsen,1811-1899)长期合作研究氯、氢在光炽作用下发生反应的情况,发现反应的程度与光的波长有关;他首先析离出金属钒,也是多种化学教科书与普及读物的作者;他为麦克米伦公司撰写的化学教本Lessons in Elementary Chemistry (1866)、Science Primers,Chemistry(1872)在英国销量很大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清末也有数种中译本,如《格致启蒙· 化学》(1880)、《化学启蒙》(1886)等。 阿贝尔(Frederick Augustus Abel, 1827-1902)是军事化学方面的专家,精于制作各种爆炸材料(火药棉、黑火药、无烟火药等),引进“阿贝尔热测试”(Abel heat test)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概念。他与弟子蒲陆山(Charles Loudon Bloxam, 1831-1887)合著的《化学手册》(Handbook in Chemistry,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Technical,1854)在当时颇有影响;后由蒲陆山修订并独自署名出版的《化学》(Chemistry, Inorganic and Organic with Experiments, with a Comparison of Equivalent and Molecular Formulae, 1867)更受欢迎,共发行了11版。1875年傅兰雅、徐寿将以上两书译成中文出版,此即《化学鉴原续编》和《化学鉴原补编》。1869年蒲陆山还出版了《实验室教学或实用化学训练的改进》(Laboratory Teaching or Progressive Exercises in Practical Chemistry)。 瑙挨德(H. M. Noad,1815-1877)是电化学家,所著教科书(The Students’Textbook of Electricity,1867)被傅兰雅和徐建寅(1845-1901)译成中文,此即1879年江南制造局出版的《电学》。包曼(J. E. Bowman, 1819-1854)的兴趣是化学工程,其《实用化学入门》也被傅、徐二人选中翻译,此即1871年出版的《化学分原》。 3.4 生物学与医学 维多利亚时代生物科学的焦点自然是达尔文,关于这位科学巨擘的事迹不必赘言,这里只提两位与他的学说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物,第一位是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他 在马来亚半岛考察时发展出生物演化的思想 ,与达尔文学说的形成几乎同时,两人的成果刊登在同一期的林奈学会会刊上;此外,他还可以称得上是动物地理学的倡导者。第二位是被人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他是达尔文学说不遗余力的宣传者和坚定的捍卫者,自己则是无脊椎动物和古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还曾于1871-1880年间担任皇家学会秘书,1883-1885年间出任会长;除了广为流播的《天演论》外,赫胥黎的另一本通俗科学读物Introduction to Science也被译成中文,这就是艾约瑟等人所译之《格致总学启蒙》,在总税务司署刻印《西学启蒙》(1886)16种内。 以下出场的人物也都与达尔文有关。第一位是亨斯洛(John Stevens Henslow, 1796-1861),著名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在剑桥大学的老师,正是由于他的介绍后者才有机会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考察。第二位是钱伯斯(Robert Chambers, 1802-1871),他是一位神秘人物,可以说是达尔文的思想先驱,曾匿名发表《自然创造史上的遗迹》(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 1844),书中激烈批评神创论,提出了自然演化的思想。第三位是达尔文的敌人、比较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欧文(Richard Owen, 1804-1892),他曾长期供职大英博物馆古生物部,促成了英国自然史博物馆的建立,是达尔文学说在科学界的主要批评者。第四位则是达尔文的坚定盟友约瑟夫·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 1817-1911),曾到南极、印度次大陆、新西兰、北非、北美等地考察,研究过美洲及亚洲植物的关系,证明演化论对植物学的实用价值,亦曾多年担任王家园林邱园(Kew Gardens)主任,所著《植物志》是对植物分类学的全面研究,其他著作包括《南极洲植物志》,《新西兰植物志》,《塔斯马尼亚植物志》,《印度植物志》,《邱园引得》等;胡克对中国植物极有兴趣,郭嵩焘在日记中称其为 “虎喀”,又言其“工花草学问,洋言曰波丹尼(botany)”( ,173),传教士艾约瑟等人编译的《西学启蒙》丛书中的《植物学启蒙》(1886),就以胡克的著作为底本。第五位是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一位兴趣广泛的博学之士,研究领域涵盖体质人类学、生物统计学、心理测量学、气象学、地理学,非洲内陆探险家,更以优生学和指纹学的开创者而留名史册,“优生学”(eugenics)这个词就出自于他。最后是达尔文的三儿子、弗朗西斯·达尔文(Francis Darwin, 1848-1925),他是一位优秀的植物生理学家。 维多利亚时代的其他一些著名生物学家或医学家还有:布朗(Robert Brown,1773-1858),主要从事澳洲植物考察,1827年观察到 悬浮在水中花粉的无规则运动 ;威廉·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1785-1865),植物学家,园艺学家,曾任邱园主任,约瑟夫·胡克之父;曼特尔(Gideon Algernon Mantell,1790-1852),恐龙化石的发现者;林德利(John Lindley, 1799-1865),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和园艺学家,他的《植物学》(Elements of Botany,1841)由李善兰、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等人合译,1859年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是为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书;李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 外科消毒法的发明者 ,挽救了无数战争中伤员的性命,亦曾担任皇家学会会长(1895-1900);汉斯(Henry Fletcher Hance, 1827-1886),中国植物分类学的权威,胡克父子在中国的主要联系人;谢灵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1857-1952),研究生理学、病理学和细菌学,提出神经反射学说;贝特森(William Bateson,1861-1926),胚胎学家,孟德尔学说的坚定支持者,遗传学(genetics)一词就是由他创造的。 3.5 地质学与地理学 由于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刺激,海上探险和域外考察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时尚,探险归来(或壮志未酬)的英雄如同做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相关的地质学和地理学(包括水文、洋流、气象等)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屈一指的地质学家当然是赖尔(Charles Lyell, 1797-1875),他提出的地球演化史(渐变论)对达尔文学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著有《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 Being an Attempt to Explain the Former Changes of the Earth’s Surface by Reference to Causes Now in Operation,1830-1833)、《人类古代的地质学证据》(The Geological Evidences of Antiquity of Man, 1863)等,前者是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环球考察时经常阅读的书籍。清末华蘅芳与传教士玛高温(Daniel Jermore MacGown, 1815-1893)曾合译过一本《地学浅释》,原本是赖尔的另一本较为通俗的读物Elements of Geology,该书初版于1838年,玛、华所用母本是1865年的第6版,故此其中提到了达尔文的生物演化学说;这一中译本于1871年由江南制造局刊行,作者名字则被译作“雷侠儿”。 著名的地质学家还有塞吉威克(Adam Sedgwick, 1785-1873),他也是达尔文的老师,不过对自己学生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抱着怀疑态度;麦肯尼·胡斯(Thomas McKenny Hughes, 1832-1917)则是塞吉威克的学术传人,精于岩石、矿物鉴定;盖基(Archibald Geikie, 1835-1924)是河流侵蚀理论的提倡者,所著《野外地质学纲要》(1876)、《地质学教程》(1882)、《地质学奠基者》(1897)使其在西方地质学界享有盛誉,他为麦克米伦公司撰写的普及读物也被译成中文,是为《地学启蒙》。 地理学家威廉姆·胡斯(William Hughes,1818-1876)著有制图学著作Manual of Mathematical Geography (1852),金楷理(Carl Traugott Kreyer,1839-1914)、王德均将其译成中文,1875年由江南制造局刊印出版,中文作《绘地法原》,此乃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西方投影制图术的专著。 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中,名声最响的是在非洲内陆探险的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和伯顿(Richard Francis Burton,1821-1890):前者“发现”了维多利瀑布、马拉维湖等,寻找尼罗河源赍志而殁;后者“发现”了坦噶尼喀湖等。后来的斯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 1841-1904)沿着列文斯通的足迹深入非洲腹地,最终揭示了列文斯通“失踪”的真相。此外,还有从事北极探险的富兰克林(John Franklin, 1786-1847),以及从事南极探险的斯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 1868-1912)和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 1874-1922)等。他们的工作丰富了西方人对地球表面的认识,是大航海时代以来地理学的又一次飞跃。 维多利亚时代、特别是她的鼎盛时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经济持续增长,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社会相对稳定与繁荣。在英国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经验主义与清教传统依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等人提倡的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日渐深入人心,又与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鼓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磨砺激荡,追求财富与成功、推崇聪明与才智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从事科学研究也成了无比光荣的人生选择,甚至“科学家”(scientist)这个词也诞生于这个时代。就维多利亚科学而言,如同其社会、政治与文化一样,主要特征是全面、持续的繁荣与累积性的进步,以及不断完善的制度为其领跑地位提供的保障。下面就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这里首先要提一下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位考试制度(Mathematical Tripos)。这一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考试,初衷是改变传统人文教育中以 拉丁语辩论为优胜依据的做法 ,而代之以书面形式的数学答卷作为衡量学生智力的重要标准。1847年,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出任剑桥大学校长,他极力主张加强数学与自然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比重。在他主持通过的大学改革方案中,提出将电、磁、热等内容增加到Tripos考试的范围。皮尔逊(他自己参加了1879年的考试并获得第三名)认为:“昔日的Tripos是一种优秀的考试制度,理由之一是它不局限于特殊的知识,而是提供一个包括许多数学科学分支基本原理在内的一般图像,理由之二是它迫使教学者强调‘问题’在数学中的意义”。另一位当代的研究者通过对Tripos试题的分析,发现维多利亚时代剑桥大学的数学教育非常重视代数与分析技巧的运用,强调数学与天文学、物理学的联系,因此对19世纪后半叶数学物理在英国的兴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Tripos考试的特点是难度大、题目多、时间长。以1854年为例,试卷多达16张纸,共211道题,要连续考8天,总计44.5小时。每年的考试也成为那些古老学院暗中较力的战场,在评议厅举行的发榜仪式更成为当地的一件盛典。成绩最好的那些考生被称为Wranglers,头名则是Senior Wrangler。优胜者的名单会出现在《泰晤士报》上,那些荣登榜首的数学天才一夜之间就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Wrangler称号也意味着很多机会,至少被学院接受为研究员(fellow),日后多数人成为数学或物理学教授,也有些人当了法官、律师、牧师或医生。Senior Wrangler也成为“学术至尊”(Academic Supremacy)的同义词,如同中国今天的“院士”一样。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剑桥数学状元包括约翰·赫歇尔(1813)、艾里(1823)、斯托克斯(1841)、凯莱(1842)、亚当斯(1843)、瑞利勋爵(1865);获得第二名的则有皮考克(1813)、惠威尔(1816)、开尔文勋爵(1845)、麦克斯韦(1854)、乔治·达尔文(1868)和约瑟夫·汤姆生(1880)等。 成立于1660年的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是最早出现的科学组织之一,也为后来一些类似的机构提供了示范,然而它更像一个汇聚社会精英的象牙塔。到了19世纪初叶,由于会员年龄的老化与贵族成员的增多, 这一老资格的科学组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30年代遭致巴贝奇等科学新锐的严厉批评。 与之相比,成立于1799年的王家研究院 (Royal Institution)的活动则更贴近普通民众。特别是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在法拉第、丁铎尔、杜瓦和瑞利勋爵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时候 ,王家研究院举办的科学讲座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由法拉第创出名牌的“圣诞演讲”成为年终的一个重大社会新闻,法拉第和丁铎尔师徒两人分别主持了19次和12次圣诞演讲,当时的报刊杂志也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一机构的活动与种种新发明。 1856年法拉第在王家研究院作 有关力学 的演讲(《伦敦新闻画报》) 前排正中坐着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夫君阿尔伯特亲王和两个小王子 1869年丁铎尔在王家研究院作有关电学的演讲(《伦敦新闻画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和思想界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为了反击宗教势力对自然选择理论的中伤、维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一批志同道合的科学家认为应该对皇家学会加以改造, 他们组成了一个叫做X俱乐部的非正式团体 ,从1864年11月到1893年3月,除了夏季的三个月以外,每月聚会一次,地点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家餐厅,时间通常在皇家学会会议开始前2小时。 赫胥黎是X俱乐部的灵魂人物 ,其他重要成员包括生物学家约瑟夫•胡克、物理学家丁铎尔、斯博德斯武得、哲学家斯宾塞、数学家赫斯特、化学家弗兰克兰德(Edward Frankland, 1825-1899)、外科医生兼动物学家巴斯克(George Busk, 1807-1886)、银行家、慈善家兼博物学者卢伯克(John Lubbock, 1834-1913),后者是老达尔文的忘年交和在Down House的邻居,也是X俱乐部的重要资助者。19世纪70-80年代是X俱乐部最活跃的时期,从1873至1885年,胡克、赫胥黎、斯博德斯武得相继担任皇家学会主席,对于这一科学组织摆脱贵族与宗教势力的影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大约与此同时,《自然》杂志开始艰辛的创业过程,它的创始人和首任主编就是那个在太阳光谱中发现氦元素的天文学家洛克耶。X俱乐部的成员多是这一刊物的早期作者,他们提倡自由主义精神,反对宗教权威,鼓吹科学进步论,同时也 积极地介入社会与公众生活 。 除此之外,各种专业的学会在维多利亚时代也十分活跃。特别是随着海外扩张与殖民政策的实施,人类学、考古学、博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水文学、海洋学等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皇家地理学会、皇家地质学会、皇家园艺学会、林奈学会等专业学会的活动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成立于1831年的英国科学促进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现改名为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其初衷是对抗皇家学会的贵族气和官僚气,后来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跨行业科学组织,并与科学界的精英们维系着良好的关系。科学促进会的一大特征是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年会,目的是扩大科学在公众中的影响。 以其名义组织的最成功活动 包括赫胥黎与牛津主教威伯福斯的辩论(1860,牛津)、丁铎尔关于生命可能来自无生命物质的演讲(1874,贝尔法斯特)等。 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也出现在维多利亚时代。1861年阿尔伯特亲王去世后,亨利·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1731-1810)的后人、德文郡的威廉公爵成为继任,他于1871年捐资创建了一座现代物理实验室,以纪念自己的科学家先辈,麦克斯韦则被聘为 首任卡文迪什教授 。在麦克斯韦之后继承这一教席的是瑞利勋爵、约瑟夫·汤姆生,直到后来的卢瑟福与劳伦斯·布拉格。140年来,这一实验室对近代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于与科学关系密切的工程和技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更是明显它们与专利法、公司法等社会制度的关系尤为密切,限于篇幅本文就从略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国力傲视群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政治开明,科学群星辉耀,技术创新迭出。何况维多利亚英国还出现了绝世无双的达尔文,又有足以继承牛顿交椅而开启爱因斯坦圣殿的麦克斯韦。这两位都是超一流人物,超一流是世不二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角色。借用天文学家普森对可视星亮度的分级标尺,将肉眼能看见的最暗星定义为6等,最亮的星是1等,1等星与2等星之间的亮度比是2.5,而6等星的亮度仅相当于1等星的1%。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制定的智力分野更为鲜明,他认为一流物理学家的贡献比二流多10倍
3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的材料试验所 —— 当时 已经有了公报和 材料力学的 国际会议 ...
gordon 2017-6-3 06:32
摘自《材料力学史-铁木辛柯》 英国方面,私人企业也成立了试验所。最早的成绩优良的例子之一是 David Kirkaldy 的试验所。它是1865年在伦敦的南瓦克 开办起来的。 “罗伯特纳庇尔公司 接受了一批制造高压锅炉和船用机械的订货任务,这些机具最重要的是 质量轻而强度高 ,经建议锅炉采用匀制金属,而船用机械采用精炼钢来代替平时所用的熟铁。 由于这些材料那时还刚开始采用 ,因此在使用以前,必须谨慎地确定它们的有关功效;为此目的,建造了下面将要讲到的机具。那时只打算每次试验少数试件,但这种研究证实了不独对科学研究本身极为重要,而且也似乎能得出重要的实用效果。因此,在纳皮尔公司许可之下, 我一有空闲,便将实验范围大加扩充,远远超过了原先的计划 。实验从1858年4月13日开始,直到1861年9月18日才结束......” 克尔卡台著“各种熟铁和钢的抗拉强度及其他性质的实验研究结果” 1862年 格拉斯哥 ************************************************************************ 在欧洲大陆上 ,材料试验所发展成为国营事业。其中德国达到了最高水平。它们是由工程学院经管的,不独用作工业试验而且也供教师们作研究工作和教学之用。这些的措施对工程教育和工业都很有利。 第一所这样的试验所是1871年在 慕尼黑工业学院 建立起来的。它的第一届主任是约翰包兴格,他是该学院的力学教授。 包兴格将他的结果在公报上发表, 该公报每年发行一次 ,为许多从事这类工作的工程师们的重要读物。 在慕尼黑工业学院的这个先创工作之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开始了建筑材料的实验研究。 ************************************************************************ 包兴格为了测量较小的弹性形变,发明了一架镜式伸长仪,它能测出单位伸长量精确到1*10 (-6)次方。 利用这架精密的仪器,他查测了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质,其精确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研究者所得出的。 注: 卡尔迪许 扭称实验 测 万有引力 类似。 ************************************************************************ 还开了材料力学的国际会议,建立国际材料试验协会。 1884 慕尼黑,1886 德累斯顿 召开第二次会议 ************************************************************************ 共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应力作用在身管上。它们是梁应力、径向应力、圆周应力、纵向应力和扭转应力。 梁应力是身管自身的重量和长度作用在身管上而引起的一种挠曲应力。因此,身管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刚度以防止自重引起的弯曲。发射时,发射药气体在膛内向身管壁施加一个向外的径向应力。发射药气体还产生一个圆周应力,圆周应力沿切向作用在炮膛圆周的任何一点上。当弹丸在膛内运动时,它还产生另外两种应力:其一是纵向应力,其二是扭转应力。纵向应力是由弹带在膛内的向前运动和弹带前后的压力差引起的。纵向应力的作用是纵向拉长身管,但是这种应力的作用范围很小,只限于局部且随弹丸向前移动。与弹丸的膛内运动有关的第二种应力是扭转应力。扭转应力是由于弹丸在膛内运动时扭转而引起的。扭转应力产生扭转作用,其方向与膛线缠度方向相反。 ************************************************************************ 内层已经超过弹性形变了,但是外层没有超过弹性形变。 等于预加应力 了 嘛 首先选择一根内径略小于所需要的口径的钢管,然后从里面对钢管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使其内膛扩大。在这个过程中钢管内层金属被伸展超过其弹性极限。这意味着内层金属已伸展到在膛内压力一旦消失后不能恢复其原状的程度。在施加内压过程中钢管外层也会伸展,但内压的大小被控制在不使钢管外层金属伸展超过其弹性极限的范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管壁应力分布不均;邻近压力源的金属层所受应力最大,到钢管外层应力显著减小。在弹性极限内应变(或者说尺寸变化)与施加的压力成正比,因此钢管外层的伸展小于内层。由于外层金属扩展是在弹性极限内,因此外层金属力图恢复原状,而同时被永久性伸展的内层则极力阻止其这样做。结果使内层金属处于外层金属的压缩之下,非常象外层金属被收缩在内层上一样。下一步是对已应变的内层金属进行低温热处理,使内层金属的弹性极限至少提高到与在自紧工艺的第一阶段所施加的压力一样大。最后是再次施加内压以试验身管弹性。但是这次施加内压时必须非常小心,必须保证内层金属的扩展不超过其新的弹性极限。 注:跟铸 “钢坯” 一样, 内芯 本来就要钻掉的 。 ************************************************************************ 成本与减重 采用自紧工艺的第一个好处是,在最大发射压力一定时,可以选用一种价格比较 便宜的低牌号钢材做身管 。 另一个好处是,在钢材牌号一定时,可减薄身管壁厚,从而可减少炮重并降低成本。 注: 克虏伯 青铜炮 就是这么做的。 ************************************************************************ 参考阅读: -铁木辛柯《材料力学史》 钱伟长 《弹性力学》 ************************************************************************ 其实办法很简单,日本买有克虏伯炮, 把克虏伯的材料切下一快,做拉伸试验,得出的数据 。 这不就是压力一定,找 “低牌号的材料” 呗。 日本,本身就是准备采用克虏伯炮呢 注: 关键是有 公报可以查 , 这就是个 “查表”。 ( 找 一个干 铁路、造船、机械的工程师 问一问 就行了。)
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那个年代,主要是英国 作祟
热度 1 gordon 2017-6-3 04:49
金本位的年代,物价一直下跌, 粮食价格也下跌 ,除了英国以外,其它国家都包括农业,包括美国、法国、德国。 即使 欧洲还有一半人都是农民 。 注: 信用货币,通货膨胀 成常态的人。对金本位 条件下的通货紧缩 了解不深。 ***************************************************************************** 为什么跟地主矛盾那么深? 通货紧缩,地主得益啊; 劳动、粮食不值钱。 ***************************************************************************** 英国已经没有农业了 。 罪魁祸首就是英国。 英国没有农民,那个时代的工业是劳动密集型的, 电对小生产,对农业来说,真是太牛了。 蒸汽机,反正不是啥好鸟。资本形成理论。 ***************************************************************************** 电气化主要就是 西门子和 爱迪生 *****************************************************************************   一   爱迪生之所以在电机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方面与日益增长的对公用电站的需求有密切联系,而另一方面与设法解决能使运输技术得到进步的电力牵引问题有密切联系。大概在爱迪生开始进行电力牵引研究工作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就企求把电能用于传动和牵引。早在1834年—1838年期间,俄国学者院士保·谢·雅科比就创制出电力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根据电磁铁的吸引和排斥原理而工作的,电磁铁的绕组是由大的原电池组供电的。雅科比在彼得堡涅瓦河上所进行的小型轮船的电力驱动试验,是人所共知的。还有许多通过电动机传动,使陆地上的车辆和水上小船行驶的尝试,都在40—60年代期间进行过。   所有这些尝试,以及雅科比的有趣试验,都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哪怕是令人感到有成功的希望也好。这是因为靠磁吸力和磁排斥原理工作的电动机功率小,更主要的是伽伐尼电池组所产生的电能价格昂贵和这些发电装置难以操作。 电动机在当时是很少被用来进行传动的 。在格拉姆发电机出现之前使用电动机传动的人寥寥无几。印刷业生产可以作为一种例子,当时已用生产率高几十倍的机器传动印刷机来代替了手工印刷机。   这样的印刷机在任何印刷所里 也不能做到全天满负荷工作 。通常,印刷机都是由蒸汽发动机来带动,要用几个小时去点炉火和发动机器,因此就需要有专门的操作人员。这样,操作蒸汽发动机的传动装置,要占许多时间,而一天中传动装置才使用几个小时。在这样的条件下,最好是安装使用伽伐尼电池组电流的电动机:当需要的时候, 电动机可以随时发动,不要时可随时停止 。但这种电动机功率比较小,是很不利于生产的。   随着自激直流电机的出现(由于这种电机具有可逆性,故既可作发电机用,又可作电动机用),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采用电力传动,特别是用在牵引方面的电力传动。80年代初,西欧和美国在陆运中开始利用电力牵引。如1874年旧金山的斯捷凡·菲尔德提出了关于采用固定直流发电机来给电动车辆供电的专利申请。这种车所用电流,是通过第三条钢轨或单独的绝缘线供电。但菲尔德没有使自己的专利特许证生效。而电车也并没有制造出来。1879年西门子—哈尔斯克公司在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建筑一条长度为1000英尺(0.3公里)的短距离的实验线路。线路由第三条钢轨供电,而线路的另两条钢轨起回路作用。电气列车是由五节车厢组成,每节坐6名乘客,电动机功率为3马力。约10万名博览会的参观者,在这条铁路上进行试乘。   1880年,这一电气化铁路又在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和杜塞尔多夫博览会上展出。这时,费·阿·皮罗茨基在俄国也正进行电力牵引的试验,但他获得的成果比较小。尽管在建设电气化运输方面缺乏实际经验,但西门子还是在1880年开始设计和建设一条从柏林的安哈特车站到利希特菲尔德校场(沿着天桥)的电气化铁路。铁路于1881年5月投入运行。这样,在爱迪生开始研究电力牵引之前,欧洲在这方面采取了重要的实际步骤。而爱迪生在传动装置和牵引方面的试验,是无足轻重的。他只是在设计馈电刷时,才遇到电动机。接着爱迪生研究 用电动机带动缝纫机 ,这种电动机的电枢安装在二极场中的两个极端间。   爱迪生对电力牵引的研究是由下面一件事引起的。1878年,爱迪生参加了派到怀俄明州去进行观察的天文考察队。爱迪生想在天文观察中使用他所发明的“测微温湿计”(印刷量温湿度微小变化的仪器)。观察地点在美国的大西部,在离铁路干线200英里的谷类作物种植地区。爱迪生看到,庄稼人用兽力车把粮食运到铁路边,再转装到火车上。这样不仅运费高,而且劳动也很复杂,需要有大量的畜力运输,需要更换马匹和马匹休息的中间站,需要饲料仓库和大批的服务人员。   爱迪生产生了一种想法,并对这一想法做了深入研究。这个想法是: 修建一条通到铁路干线的电气化货运电车道 。爱迪生认为,这样的货运电车可以不用电车司机,而由沿线各站自动操纵。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费用将缩小到最低限度。为了着手实现这一预计颇有经济效益的想法,应当进行试验。1880年,爱迪生在门罗园建筑了长达0.35英里的电气化线路实验地段,小型钢轨固定铺在间隔约一米的枕木上,线路路基是在硬土地上,没有铺碴。线路的起点在工厂附近,并沿着马路一直往北。   由安装在工厂里的爱迪生Z型(100伏特×75安培)电机作为发电机负责供电,发电机的两极通过地下绝缘导线与两条钢轨连在一起。一条钢轨是用作直通机车头的直输线,另一条钢轨就是回线。没有采取任何专门措施使钢轨与地绝缘,条件虽不完善,但漏电不多。机车是一个四轮车,车上面安装的也是同样的Z型电机,用来作为发动机。该电机被平放着(这种型号的电机外形尺寸很高)。电枢轴上装有一个摩擦传动轮,而该摩擦传动轮的旋转,就把力传给了另一个传动轮,而这个轮的旋转,就带动了车子的轮轴。此外,还装有第三个轮,这个轮通过杠杆与第一个传动轮或第二个传动轮发生摩擦接触。车的轮子是木制的,轮毂装有金属衬套,轮外缘装有厚实的金属轮圈。轮毂用三根金属辐条与轮圈连起来。整流电刷紧靠着轮毂。所有四个轮子都是这样装置的:电流从带有正电的钢轨进入车轮,经过电刷再传给电动机,而从电动机那里经过其他两个馈电刷和车轮再传往另一条作为电流回线的钢轨。   二   到1880年5月铁路建成了,5月13日下午4点通车。机车上的所有座位都被爱迪生及其助手占了。机车开动了,并平安地走完了全程,但终点停车时震撞了一下,造成了一些损坏。爱迪生认为,他所设计的摩擦装置不合理,不完全可靠,所以就改用了电动机通过皮带传动带动轮轴的办法来代替摩擦装置。此外,爱迪生决定使用与电枢串联在一起的电阻,以便起动平稳。机车上装有探照灯和信号钟,以便使路线试验可以在黄昏和夜间进行。当时决定把线路延长到1英里,修路所需要的材料都是靠电气列车运输。许多关心电气化运输的人参观了门罗园,并在电气化铁路上试乘了车。这样的乘客有几千人,机车在白天几乎是连续工作。   在新的延长了的线路上,有几处急转弯和不平坦的地段,这对于积累更多的试验资料来说是必要的。在路线的某些地方,车速达到每小时42英里。试验中曾发生几起列车出轨事件,但列车没有损坏。进行试验的列车由机车和三节车厢组成:无盖货运平板车,有棚和板凳的无盖客车和有盖客车。为了解这些研究工作,美国卓越的铁路业活动家亨利·维拉德和许多外国人,其中包括瑞士工程师比德曼和丘里都参观了门罗园。1880年一年中,美国各报上出现了有关爱迪生试验的报道,对试验作了通俗介绍的文章刊登在1880年6月6日的《科学的美国》杂志上。根据1880年7月22日的申请,爱迪生领到了第265778号专利特许证,在该证上面记述了由电动机的电枢轴到各轮轴都经过改进的传动系统。专利特许证中还指出了有两个带有杠杆系统的钢轨夹钳,它们交替地一会抓紧在这一条钢轨,一会又抓紧在另一条钢轨上把机车拉紧,这就使转弯运行情况有了好转,特别是急转弯运行情况有了好转。   爱迪生在递交这份专利申请的同时,又递交了另外一份专利申请,因此他又获得了第248430号专利特许证。这项发明关系到列车电气制动的方法。发明的基本内容如下:每一根轴上都装有一个又重又大的铁圆盘,这个圆盘位于功率强大的电磁体两极之间。如果电磁体被激励起来,电磁体就能阻止圆盘的旋转,这样就能使列车的速度变慢。客车上装有机械制动闸。爱迪生根据所获得的经验,提出通过滑接电线间为电动机供电。其他研究电力牵引的电工技师,其中包括约翰·芬尼,查理·范杰波列和弗兰克·斯普拉格,都先后在不同时期说出了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占了上风,1888年在里士满城第一辆有滑接电线系统的电车投入运行。   三   门罗园的试验性的电气化铁路,在1880年—年中和1881年的部分时间里运行了。铁路公司对此很感兴趣。美国卓越的铁路业活动家维拉德,在1881年9月14日与爱迪生签订了下列协定:爱迪生在门罗园要建筑一条2.5英里长的电气化铁路,并应为该路建造三种类型的车厢和两台机车,即一个客运机车,另一个是货运机车(电动机车用现代的名称来说,也就是电力机车);应保证列车运行有一定的速度,特别是规定电力牵引客车的时速为60英里。维拉德尔还提出了一个经济性的补充条件:用电气化铁路进行运输的费用,要比当时用蒸汽牵引进行货运的运价低。如果在试验爱迪生根据这项协定而制出的设备时,获得良好结果的话,那么维拉德就打算开始把在国家一些产粮区的最少有50英里长的铁路区段电气化的工程交由爱迪生承办。   在门罗园建筑新的电气化路线的工程,是在1881年秋开始的,而于1882年建成备用。这条路修建得比1880年的第一个试验区段更加完善。线路几乎是笔直的,没有转弯处,道碴铺得像铁路通常铺的那样厚。钢轨与枕木之间的绝缘性能是可靠的,是用沿着线路敷设的专门地下电缆来供电。预先制造了机车,这是为了能在铁路建筑中运送材料。货运电力机车能牵引六到八节平板车或车厢。与1880年最初设计的机车不同,因为那实际上只是一个能使用的模型。新的机车有一个司机室,前面有格条护板和照明探照灯,也就是说 采用了蒸汽机车上的某些东西 ,因为电力机车和蒸汽机车的使用情况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控制器安装在驾驶室内司机的座位下面。电动机与轮轴间是皮带传动。客运电力机车的自重五吨,货运电车机车的自重十吨。   试验进行得很顺利,但由于某些原因,维拉德放弃了供正常使用的50英里线路设备的订货。爱迪生的试验工作进行得很成功,遂于1882年6月19日,接受了在瑞士建筑电气化铁路的工程。爱迪生研究制造铁路电力牵引系统期间,他的助手是弗兰克·贾利延·斯普拉格。该人于1881年—1882年间在欧洲参加了电工技术展览会,而爱迪生在伦敦的代表约翰逊帮助他进到门罗园工作。斯普拉格在爱迪生那里主要是研究运输电气化问题,特别是研究发电机的传动和牵引装置。斯普拉格在爱迪生那里工作了两年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他决定离开门罗园,独立去完成把电用于传动和牵引方面的发明。他制造出了一台非常好的直流电动机,这种电动机由爱迪生公司接受进行生产。电动车辆和电车上的两台发动机并联系统,就是他发明的。   根据斯普拉德的设计,在里士满制造了美国第一辆电车,并使市里的桥架铁路都使用了电力牵引。电车和电气化铁路的巨大发展,是在19世纪80年代后五年开始的,特别是90年代开始的。许多商行,其中包括埃克梅耶尔和岳克尔谢工厂、威斯汀豪斯工厂、汤姆生—胡斯顿工厂及其他工厂,都开始生产电气牵引装置设备。在欧洲,柏林的西门子—哈尔斯克商行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积极。从1892年起,爱迪生公司就与其他许多工业行会合并,变成了现在仍享有世界声誉的“通用电器公司”康采恩。后来电力牵引技术的发展,与爱迪生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由各种工业行会,特别是“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工作的大规模展开促成的。其他许多比较小型的工业组织,以及市政局,也都开始发展市内电力运输建筑工程。但是,爱迪生还是有着巨大功绩的。他由于处在运输电气化的发源地,成为把制造电力牵引的设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人。他也是十分了解电力牵引的实质、可能性和优点并指出它发展方向的人。   四   托·阿·爱迪生多年来对各种类型的蓄电池的研究工作,也属于他的运输电气化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力牵引,可以通过把别处的供电设备的电力例如把沿线上某个地方发电装置的电力接到机车上的办法来实现, 但也可以用自身所装有的电源的电力 ,包括放在电动机车本身内或车厢内的有相应蓄电量的蓄电池组实现牵引。爱迪生认为蓄电池车(即电动车)具有重大意义。19世纪90年代,当出现汽车时就产生一个问题:是发展汽油发动机的汽车还是发展电动车,两者那一种才合算。当时,汽油发动机的发展刚刚开始,所以提出这种问题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是汽车的汽油发动机,还是有蓄电池组的电动机,都各有自己的拥护者和反对者。在上一世纪末,蓄电技术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取得某些成就并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蓄积电能的基本原理早在1801年—1803年为里特的试验所证实,但这一发明长期没有得到应用。1854年,德国军医威廉·伊奥泽夫·津斯捷坚观察到了一种与电池所常见的电极极化不同的极化现象。这种现象是:在电流通过浸入在稀硫酸中的铅电极时,正电极就覆盖上了二氧化铅(PbO2),然而负极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把这种电池进行短时间闭合,使别的电流不再经过这一电池,那么这一电池就产生出比通常那种极化电流强度更大的电流。而这一电流在二氧化物未耗尽前,总是不断地出现。津斯捷坚从这些观察中没有做出任何具体结论。5年以后,即在1859年,法国工程师加斯通·普兰捷没有受津斯捷坚的影响,观察了电流极化的这种特殊形式,制造出了一种铅蓄电池。这就为蓄电池技术奠定了基础。   普兰捷蓄电池是预先多次充电和放电,以便使蓄电池中的铅板表面能有更多的细孔来改进蓄电池的作用和增加蓄电池的蓄电量。1882年,卡米尔·福尔改进了普兰捷蓄电池,专门把负极板涂上一层铅丹,这就加速了负极板的定形和铅蓄电池的性能改进。蓄电池的应用范围已开始扩大,所以许多人专门研究改进蓄电池,俄国专家们作出了巨大贡献。1881年,季·亚·拉钦诺夫教授提出了通过加热碱里的铅提取覆盖在蓄电池极板上的活性物质的方法。试验结果,提出了与金属铅混合在一起并固着在蓄电池铅板上的粉状二氧化铅。1881年到1883年,在耶·帕·特韦里季诺夫的指导下,喀琅施塔得布雷军官学校曾制造出了一种新奇的铅蓄电池,这种蓄电池在国外引起许多人仿制。就在这时,巴·尼·别那尔多斯制造出了适用于需要产生剧烈冲击电流的电焊工作的专门蓄电池组。巴·尼·亚布罗齐柯夫提出了某些关于改变蓄电池结构的合理化建议。   在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所颁发的铅蓄电池的专利特许证的数量,在各国都是很大的。在这些年,直流电的拥护者和交流电的拥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直流电已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已有了把直流电用于照明的经验,直流发电机在变为发动机使用时性能也很好。但 远距离输送直流电实际上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因为不能用变压的方法提高直流电压,而对于远距离输送电能来说,输送高压电流是适宜的,而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所以,研制出了高压直流发电机,它能发出适用于电力输送的电流,同时,也可以把几台发电机串联起来获得高压直流电。用这种方法,可以把高压直流电作远距离电能输送。   存在的问题上, 在线路另一端的用户在用电时却十分复杂 ,因为直流电不能变压,降低电压是不可能的。 蓄电技术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远距离输往消费地区的高压直流电为大型蓄电池组充电 。这些蓄电站要根据用户数量及其对电能的需求量来按地域布局,而用户就从蓄电站那里获得所需电压的电流。由于蓄电站能够扩大由中心发电站所生产的直流电的供电地区,这就巩固了直流电拥护者的阵脚。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前5年,各方面对蓄电池的需求一时猛增。  五   1885年,单相交流电技术获得了重大成果,制造出了工业用单相交流电变压器,并发明了单相变压器并联法。这就能用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进行远距离输电,方法特别简单。交流电拥护者又占了上风。在80年代后5年,利用蓄电站来输送直流电的建设规模缩小了,交流电的输送却发展得很快。因此,爱迪生对蓄电技术问题的研究,是在蓄电池在供电中的作用已经缩小到几乎等于零的时候开始的。爱迪生对这一问题感兴趣,不是为了解决电能的生产和分配问题,而是 为了解决运输问题,是为了解决使交通工具电气化而采用蓄电池的合理性问题 。   1896年夏季,在纽约召开了一年一度的爱迪生各个公司的负责人例会。这些公司总裁,以及总工程师和电站的商业部门经理参加了会议。在有一次会议上,为给安装在电动车上的蓄电池组充电事而展开了大辩论。爱迪生所热心拥护的直流电能,已被爱迪生公司和其他公司的许多电站大量地生产出来了,但在90年代,三相电流已开始显露优势,因此直流电站很快就要处于不利的地位。 需寻找到直流电的新用户,这个用户就是电动车 。如果电动车的数量显著增长,那么蓄电池充电站的作用就具有极重要的商业性。一些会议参加者认为,蓄电池汽车是克服直流电站存在危机的手段,并预言街道上很快就会出现成千上万辆蓄电池车。   这些预言没有现实根据,只是反映了这些预言者一厢情愿的心理。他们认为汽油汽车的前途是昙花一现和令人怀疑的,所以大多数人赞成注重组织蓄电池充电业。在适当发展这一事业的条件下,不一定要把直流发电站改建成三相电流发电站,因为它们将有一个最大的电能新用户,即蓄电池的用户。亨利·福特在1896年8月11日会议上,第一次与爱迪生会晤,福特当时是“底特律爱迪生公司”的总工程师。有人告诉爱迪生说,会议参加者中有一个叫福特的年轻工程师,他是一个设计爱好者,制造了一台 用磁电机点火的汽油汽车 ; 在此之前,汽车中还没有这种点火方法 。福特在其对爱迪生的回忆录中说,爱迪生详细向他询问了汽车装置零件,然后对他说:“年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这一事业就靠您来完成。干吧!电动车只能在电站附近开动。蓄电池是铅制的,也太重了。蒸汽汽车也发展不起来,因为它需要锅炉和火。您的汽车, 有自己特有的独立的离合装置 ,既不需要火,也不需要蒸汽,又不冒烟。这事全靠您来完成,您就研究它吧!”   爱迪生的这些话表明,他高度评价了机械化运输工具的意义,并预见到在不远的将来,千百万人将会利用自动推进的车辆。什么东西将成为这些车辆的发动机呢?是烧轻质燃料首先是汽油燃料的内燃机,还是电动机呢?爱迪生有自己评价运输工具的标准:运输工具的速度愈快愈好。未来将有什么样子的机动化车辆呢?   在1896年,对纽约商业区各条街道上的汽车作了调查,其中百分之九十是电动车。这种电动车很清洁重量很轻,行驶起来比汽油汽车和当时为货物运输制造的蒸汽汽车平稳。当时已开始大规模地生产装有铅蓄电池和小型电动机的电动车,例如美国就生产出了“斯图德别克”和“哥伦比亚”等型的电动车。为了使自动车辆不是沿着制造汽油汽车,而是沿着制造电动汽车的道路进一步发展,必须消除蓄电池的缺点:减轻它的质量,增加它的重量单位的蓄电量,不用极为讨厌的铅材料作极板,不向蓄电池容器里注入硫酸。   爱迪生给自己提出的正是这种任务。这种想法,在他处于19、20世纪交接时期的研究工作中占着优势。他是电动汽车制造业的最坚决的拥护者,但他认为根据新的原理制造出新的蓄电池系统,才是这方面成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否则在以电为基础的自动车辆发展中取得这一进步是不可能的。爱迪生有从不同方面来彻底解决错综复杂的技术问题的经验,他能制定出大规模的实施计划去攻克难关,夺取胜利。他在白炽灯和电照明系统上获得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这一情况下,爱迪生无疑是指望结构完善的蓄电池也能在自动运输工具方面得到同样的成功。   六   铅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重量过重,外形太大,极板必然受到腐蚀。根据爱迪生实验室的一名助手、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的阿·肯内利的实践证明,每一英镑重的铅蓄电池,一小时只有四至六瓦的能量。因此,有一马力牵引的电动汽车,就需要重量为124.5~186.5英镑的蓄电池。铅板从一开始使用就受腐蚀,而且腐蚀得越来越快,不太适用于需要经常搬动的设备。爱迪生很早以前就研究过铅蓄电池,而且总觉得铅蓄电池不完善。根据许多与他同时代的证明,1900年“除了蓄电池之外,爱迪生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爱迪生研究蓄电池,是以下列前提为出发点的。他认为与电动机相比,用汽油发动机是很不经济的。他认为用铅蓄电池也不经济。他认为,“铅—硫酸”这一结合是某种误会:令人不解的是,在技术上怎么可以允许一种物质同另一种要不断破坏它的物质化合在一起,因而缩短了设备使用期限,降低了设备使用效率呢。爱迪生由此产生改进铅蓄电池的设想。首先应当不用硫酸,以消除硫酸对金属的腐蚀作用。   虽然爱迪生认为自己基本上已是化学专家,有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但在这方面他为了完成新任务,却毅然增加了试验室里的专家编制。当时电工技术工作,是由阿·肯内利同助手和实验员们致力研究的。爱迪生便吸收约翰·艾尔斯沃思来深入研究化学技术问题,有十几名化学专家归约翰·艾尔斯沃思管理。爱迪生给这一研究工作拨了巨款。应当指出的是,当时对于在伽伐尼电池和蓄电池中所发生的现象和反应概念知道得很有限,这就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来弄清楚以前不知道的效应。在那些年里研究减轻蓄电池重量的还有瑞典工程师杨格尔。他于1901年制造了碱性蓄电池,但试验结果证明,这种蓄电池也不适用。   改进这种蓄电池,并使之达到实地运用的是爱迪生。爱迪生详细研究了碱性溶液这种电解物,结果证明含有杂质的碎铁最适合于作负极。选择作正极的材料更加复杂,必须一点一滴地摸索着进行。正极是用细孔中充满各种物质的炭精棒制成的,用铜、钴、镉、镁作了试验,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最后用氧化物的镍即氧化高镍来试验,证明最合适,于是制造出由氢氧化钾溶液作电解质的铁镍蓄电池。这种蓄电池简称叫“NiFe”(镍铁)。为进行大规模试验,曾制造了大量各种式样的铁镍蓄电池。   但试验表明,这种蓄电池的电量很小;只是偶尔才能达到0.3安培/小时。需要继续改进和加强蓄电池主要特性的研究。所用材料的纯度影响着蓄电池的蓄电量,当炼出了供试验用的优质加拿大镍后,蓄电池的蓄电量就增加了两倍多,蓄电量达到1安培/小时。鉴于用于电极的金属的纯度具有巨大意义,爱迪生就在西奥伦治建筑了提炼铁和镍的小工厂。工厂附设了试验室,研究这些在化学成分上很纯的金属的性质和作用,当时这还是一个未经充分研究的领域。   1903年前,爱迪生在制造碱性铁镍蓄电池过程中,获得了巨大成就,所以,可以开始实际试用碱性铁镍蓄电池了。碱性蓄电池组安装在用链条带动轮轴的电动机的电动车上。电动车经受了各种试验,详细记录了与该车行驶和蓄电池作用有关的情况。实验室里安装了试验蓄电池的专门装置,这种装置能模仿蓄电池在使用时可能受到的那种颠簸。试验取得了成功。爱迪生决定把这一发明转入工业生产,建立了“爱迪生蓄电池公司”和拥有450多名工人的碱性蓄电池工厂。爱迪生开始为新蓄电池作广告宣传,并在同报社记者的谈话中,说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这一事业的想法。报纸报道了爱迪生在电工技术方面所进行的新变革:好像电的新阶段即“蓄积电能”的阶段已经到来,电能已能方便地满足水陆运输、陆海军技术装备、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要。   根据阿·肯内利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上所作的报告,一英镑重的爱迪生蓄电池,就具有1千瓦特/小时的电能,也就是说比当时的铅蓄电池多出1.3倍的电能。发出一马力电能的蓄电池的重量是53.3英镑,也就是说碱性蓄电池比铅蓄电池几乎轻2/3。每一个蓄电池的平均电动势为1.25伏特。在蓄电技术上,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爱迪生制造了许多设备用来更广泛地试验碱性蓄电池。在1903年,制造了又大又重的橡皮轮胎的蓄电池车,这辆蓄电池车后来在波士顿试行了245英里。该车不用重新充电,曾行驶50~60英里。在245英里这段距离里,曾在六个地方进行了重新充电,充电费用7.5美元。行驶完这段距离后,所有的蓄电池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1904年,为参加圣路易斯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建筑了30艘装有爱迪生蓄电池的游艇。这些游艇沿湖游玩,展示了蓄电池电力牵引的良好性能。爱迪生深入研究了电动车用的标准型碱性蓄电池,它的电动势是1.33伏特,可蓄电能210瓦特/小时,蓄电池重1英镑可发电能11.8瓦特/小时。碱性蓄电池样品送交到包括约·阿·弗莱明、霍斯皮塔利耶和彼·然在内的欧洲专家那里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性能良好。乌·希伯德在英国试验了爱迪生的碱性蓄电池,并在1903年11月向电气工程师学会报告了所得到的结果。他乘坐装有38个爱迪生蓄电池的电动车走了500英里,所有的蓄电池一路上都没有发生故障。   七   但是,用户们很快发现碱性蓄电池的某些缺点而开始要求退换。蓄电池容器易漏,蓄电池性能不是那么稳定,蓄电池的正(镍)极的接触点不牢固。因此,必须重新研究改进蓄电池工艺,研究改进那些使蓄电池产生缺点的材料。虽然暂时停止生产蓄电池难免要受到很大损失,但也绝不能把蓄电池投放市场。爱迪生对自己的原则信守不渝,停止生产蓄电池,甚至按售价收回所有有毛病的蓄电池。应当指出,当时即使是有毛病的蓄电池,也比铅蓄电池适用和经济。爱迪生懂得这一点,并深信,经过改进蓄电池结构之后,对蓄电池的需求量会大大增长。对蓄电池的研究工作由几个小组分工进行:一个小组研究改进蓄电池容器的焊接;另一个小组研究电极用铁的精炼;爱迪生本人参加的第三小组,研究镍和镍的添加剂。爱迪生在1905年以前已进行了一万多次试验,并弄清了许多东西。但疾病使他在一段时间里放下了工作。   爱迪生在1905年—1908年期间获得了许多与改进碱性蓄电池有关的专利特许证。但总的来说, 这一时期在发展蓄电池的生产上是不大顺利的 。1907年六汽缸汽油发动机的英国罗尔斯—劳埃斯牌汽车 经受住了行程一万英里的考验 。在伏特罗德的福特工厂,制造出来了汽车用的“N”型四汽缸发动机。这种汽车的价格为六百美元,燃料消耗量为行程20英里一加仑(1公里合0.14升)。虽然汽油汽车已开始跃居第一位,而且用户对汽油汽车要比对电动车更感兴趣,但爱迪生没有停止对蓄电池的研究。他在改进着整个蓄电池的结构,使蓄电池制造过程的某些阶段机械化,改变电解成分,往氢氧化钾里添加少量氢氧化锂。   爱迪生只是在1909年才作出结论说:新型碱性蓄电池彻底完成了。他在1910年建立了一座大工厂,这座大工厂第一年就卖出了100万美元的产品。“爱迪生蓄电池公司”的活动又恢复了,在1911年至1914年期间,有大量无烟无噪声的电瓶车和电动车投入使用。在西奥伦治行驶的是电瓶电车。电动车在汽车运输中,终究还是没有达到爱迪生所期望的那种地位。 冬天,碱性蓄电池工作就比较糟糕了 ,因为电解物质变得很稠,与汽油汽车比就相形见绌了。但碱性蓄电池非常适用于电站、列车的信号装置和照明等方面。   爱迪生尽力设法为碱性蓄电池寻找新的使用范围,采矿工业成了碱性蓄电池的最大用户。因为碱性蓄电池要比铅蓄电池轻,它可以作为采矿技师们和进行技术监督人员们的手提灯来用,特别重要的是可以用于采矿工作照明。爱迪生设计出了一个有低压电灯泡的固定在矿工帽子上的小照明灯。 电灯是靠挂在腰带上的碱性蓄电池供电 。这种灯使用起来方便,这就有可能放弃代维的带白热纱罩的明火灯,从而改进了矿井的照明,有助于减少工伤事故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爱迪生设计可以戴在头上的矿灯,在地下开采区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爱迪生在1911年制造了经过三次更改的新型碱性蓄电池(“A”型),并展示了他制造的蓄电池公共汽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碱性蓄电池在各国被用于无线电装置、小型船舶和潜艇中的动力装备中。爱迪生想到制造出高质量的碱性蓄电池,以电动车取代汽油发动机汽车的希望落空了。但最后几十年的研究工作表明,随着燃料成分(新型的电化学电源)的发展,机械化车辆的这种根本性的改变并不是不能够实现的。
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的秘密(二) ——— 英国工人阶级现状
热度 1 gordon 2017-5-25 17:53
1840年鸦片战争,不是东印度公司,而是苏格兰的自由主义,自由贸易 结果呢,英国的纺织品把中国的小农经济冲垮了,爆发了太平天国 *********************************************************************** 甲午战争,是一个类似的事情,这次冲垮的官办钢铁工业 实际上,当时的军火钢铁工业都是官办的 但是,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 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在这个事件里边,出来了两个人,一个是贝塞麦的炼钢,一个是阿姆斯特朗的火炮 *********************************************************************** 阿姆斯特朗在克里米亚战争前是 纽卡斯尔的水力机械制造商,他后来从事军械制造带有偶然性,就像贝斯麦偶然发明他的炼钢法一样。 有一天,阿姆斯特朗在伦敦的一家俱乐部读报,看到英军如何克服极大的困难,将两门笨重的野战炮运到射击阵地投入战斗,从而在因克尔曼战役中获胜。据说阿姆斯特朗当时说,“将 军械制造提高到机械制造的现有水平的时候已经到了。” 注:跟现在的高科技一样,因为民用机械制造的技术,比政府的军用技术高。 正如恩格斯所说,先纺织,后机械,后军械。(一个技术初创阶段,民间的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 于是他很快就画出后膛炮的设计草图,并着手制造样炮。1857年经过射击试验证明,这种炮比滑膛的前膛炮准确得多。 虽然在1885年以前法国禁止私人制造大炮出口,在英国则完全自由。 阿姆斯特朗可以将产品出售给任何有钱买的人,他的对手惠特沃思也是如此。(因为当时后膛炮有问题,英国政府不要。意大利买了一批) 日本人还买不起。(太穷了) *********************************************************************** 克虏伯已在伦敦的一次展览会(1851年)上将他的后膛钢炮设计公诸于世,以便与两家英国枪炮商竞争,他的大炮受到各方面的赞赏。 1855年克虏伯将他的第一批大炮出售给爱机。1858年普鲁士陆军部又向他订购了300门后膛钢炮。但是, 他的生意真正开始兴隆起来是在1863年以后,当时俄国人向他订购大批的大炮。 *********************************************************************** 阿姆斯特朗和惠特沃斯则因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向美国人出售大炮而发财。 日本人的阿姆斯特朗炮,就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的废弃军火。(没钱嘛) *********************************************************************** 就这样,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全球化的工业化军械企业。 *********************************************************************** 穿越无望 在当年,这都是最先进的私人的企业,就像现在的google 不用穿越,现在就跟当年一样,不用你打败google , 你能跟google的技术水平 看齐就不错了。 *********************************************************************** 美国的做法是对的 南北战争的时候,美国就开始保护本国工业了 它也不是全部用 进口的东西 国产的虽然性能差一点,毕竟是线膛武器啊 *********************************************************************** 说实话,中国政府能走到现在这一步,真是尽力了。 *********************************************************************** 日本在甲午战争时期,并非 落后的封建军国资本主义 在甲午时期,日本很洋的,像大山岩,都是说法语的 日本的民族自尊心起来,向往 汉服,这都到 日俄战争后了。 战胜了白种人,当然以为自己很牛逼啊, 汉服,汉字就流行起来了,还想侵略中国
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民国的年代(三)———— 英国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gordon 2017-5-23 15:06
其实英国跟中国,一球样 伦敦和北京不差多少。 ************************************************************************* 北京胡同都是土路,垃圾一层一层压在路上,快跟房门一般高 1949年北京城全民动手,清出去垃圾数十万吨 ************************************************************************* 英国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很简单,凯恩斯主义 产业升级嘛,不搞纺织了 ************************************************************************* 1884年,格莱斯顿,扩大了选举权。 以前,英国议会都是有产者和纳税人的,遇到经济萧条,就会要求相应减少政府支出。 扩大选举权以后,就没办法了,无法长期抗拒来自失业选民的压力。 何况这些选民还获得了急于获得政府合同的企业家的支持。 ************************************************************************* 就跟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样
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劳动
gordon 2017-5-22 16:12
儿童劳动并非工业革命时期才有,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童工劳动却是始自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中“机器扩大了对儿童劳动的需求” (P479),使童工劳动的范围和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P28),并使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童破天荒第一次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   英国工业革命(1760~1830)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技术方式发生了全面的变革。1733年,英国兰开夏郡的技术工人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打破了纺织工业中纺和织的平衡。以此为契机,英国展开了一场全面的技术革新活动,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等先后被发明出来并投入使用。1784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应用于工业生产,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需的动力问题。蒸汽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使童工劳动成为可能。   英国工业革命中使用童工劳动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现代工业一兴起,工厂就雇用小孩子;最初由于机器小(以后变大了),在机器上工作的几乎完全是小孩,而且他们主要是从孤儿院里领来的,厂主把他们当做‘学徒’成群地长期雇用。” (P435 )特别是在早期的一些工业部门中,几乎全是童工劳动。如纺织业,“兰开夏的最初一批工厂满是儿童。罗伯特·皮尔爵士的工厂里同时有1000名以上的儿童。” (P334)1789年,阿克莱特开办的3个纺纱厂中有工人1150名,其中的2/3是童工 (P80)。据统计,1788年时,英国有纱厂142 家,童工25000人,而男工却只有26000人。1835年时,英国棉纺织业中13岁以下的童工有28771人,占到该行业中工人总数的13%左右, 如果把13岁到18岁之间的少年工人也算在内的话,其比例将达到22% (P4110)。纺纱厂、织布厂的建立,使成年工人的工作越来越显得多余,因为 在这类工厂中,“主要就是接断头,而其余的一切都由机器去做了;做这种工作并不需要什么力气,但手指却必须高度地灵活 。 ” (P456)正因为如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展开,童工劳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1839年,在大不列颠的41.956万个工厂工人中有19.2887万人是在18岁以下的 。1850年至1862年间,英国纺织业中14岁以下的童工,1850年是9956人,1856年是11228人,1862年是13178人。“可见,同1856年比较起来,1862年虽然织机数有很大的增加,但是雇用的工人总数减少了,而被剥削的童工总数却增加了。” (P456) 注:日本的电子工业也是如此,大多都是从纺织业过来的。(印刷板,手指比较灵活) 中国的电子业是引进的,所以没有这个发展过程 ,只有小作坊还有这个。 *************************************************************************   矿业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使用童工较多的另一个部门。该行业“出现了招收年仅4岁的儿童到煤矿做工的情况,而最普遍的招工年龄是8 至9岁。”“在矿里做工的很大一部分工人年龄在13岁以下。” (P141)煤矿业中的童工,年龄较小的充当“看门工”,年龄大一点的则是从矿坑里往外拉煤。关于煤矿业中童工的数量,1840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矿山和工厂童工状况委员会。根据该委员会1841年进行的调查,该年度除爱尔兰以外的英国矿业中,20岁以下的青工与童工达到51485 人,占矿工总数的1/4左右。除纺织业与矿业部门外,其他行业中也大量使用童工,如火柴厂、制造厂、化学工业、印花等行业。由此可见,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使用童工劳动已非常普遍。    二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简化了劳动工序,节省了人的体力,使儿童劳动成为可能。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劳动主要靠体力和熟练的技术来完成。 应用机器后,对劳动者的体力和熟练技术要求不再那么严格 ,特别是在纺织业部门中,无论是纺或者是织,主要是接断头。 做这种工作并不需要什么力气,但却要求手指灵活。因此,女人与小孩子做这种工作较之成年男子更合适 。正如有人所说,“要把成年人训练成熟练有用的工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使用水力纺纱机的纺纱工厂中工作的只有女人和女孩子,在用螺机的纺纱工厂里只有一个成年男纺工(在使用自动纺机时,他就是多余的了)和几个接断头的助手,后者多半是女人或小孩子。” (P427)由此可见, “就机器使肌肉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没有肌肉力或体力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P516)   第二,童工价廉且易于管理 (P390)。一般说来, 童工到工厂做工多数都是以学徒身份去的。工厂主只给童工吃住就可以了。至于那些不住在工厂里的童工,就给他们很少的工资。1803年,在花布印染厂里,一个成年工人每星期赚得25先令,而一个童工才拿到3先令6便士至7先令,仅仅是成年工人工资的1/3左右。 在利兹地区的丝织业工厂里,一般工人每天工资约为1先令,童工的最低工资每天仅有1便士。而当时面包的价格每磅要1.5便士,房租每天要1.5便士,所以,童工的工资连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也是不可能的。由于童工的工资低,雇用“3个每周工资为6至8先令的13岁女孩,排挤了一个每周工资为18至 48先令的成年男子。” (P59)而3 个童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却远远超过了一个成年男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工厂主愿意雇用童工。同时,由于儿童体力纤弱,性格温驯,宜于工厂主发号施令,并且可以毫无困难地使童工处在一种为成年人所不愿轻易屈从的、被动服从的状态 (P578)。   第三,英国工业革命中广泛使用童工与劳动力缺乏有关。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工厂都是建立在人烟稀少且有河流的地区,以便利用水力推动机器。这些远离城市的地方,突然需要数以千计的人,很难一下子找到,这在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的地方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家庭劳动或小作坊工作的工人来说,工厂的纪律是难以忍受的。在他们看来,进入工厂好比进入兵营或监狱。如,1784年,戴维·戴尔先生在苏格兰拉纳克郡克莱德河的瀑布附近建立了一座棉纺厂,但当时长期务农的农民却不愿意每天从早到晚在棉纺厂中工作。因此,第一代工厂主时常感到劳动力缺乏。在纺织业中,工厂主找到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大批地雇用妇女和儿童。如,1771年建成的水力棉纺厂,在雇用的600名工人中几乎全是儿童 (P26)。   一般认为,工厂主雇用的大批童工主要来自教区和贫苦的工人家庭 (P87)。负责教育贫穷儿童的教区,为了减轻负担, 就把儿童当作商品卖给工厂主。许多教区在处理儿童以前,已散布了许多精心编造过的谎言,使教区中贫穷儿童的头脑里充满了各种荒唐可笑的错觉。贫民习艺所郑重其事地向孩子们宣布说:在他们到棉纺厂后会被改造成绅士淑女,吃的是烤牛肉和葡萄干布丁……1799年8月, 圣潘克拉斯教区把80多名男女儿童转手卖给洛德哈姆棉纺厂主、诺丁汉圣玛丽教区伯特公司的棉纺商、袜商及花边商。有的教区为了把交易做得更好,就规定买主每购买20个健全的儿童,必须购买一个白痴!1814年到1815年间,巴克巴罗工厂中的童工全是伦敦来的教区徒工,年龄在7岁至11 岁之间,个别的来自利物浦,同时期内,曼彻斯特教会执事在报纸上刊登了这样的广告:“拟出让200名左右的男女童工给高贵的厂主、 纺织师傅及其他人士当学徒” (P377)。   童工的另一个来源是贫穷的工人的孩子。当时,一般的工人是不愿把孩子送进工厂做工的,然而,工人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工厂做工。如,当有人劝约克郡的勒特·夏普把儿子从工厂领回时,他说,“我是个穷人,家里人多,6 个子女全靠我一人养活……他非去不可”。在工业区,时常看到父母不分冬夏在清晨6 点就把自己七八岁的孩子送进工厂做工。儿童们一星期所挣的几个先令,再加上父母挣的15到20先令,也会凑成一笔可观的收入,虽过不上好日子,总还可以维持生活。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至少还有2000多名儿童因被自己的父母出卖而做工。马克思在谈到父母强迫子女外出做工时指出,“不是父母权力的滥用造成了资本对未成熟劳动力的直接或间接的剥削,相反,正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通过消灭与父母权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造成了父母权力的滥用。” (P536)    三   纺织业、煤矿业等是英国早期工业化的一些主要部门。因此,童工劳动一方面直接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革命得以完成,实有赖于儿童的劳动……” (P459)。关于童工对社会的贡献,就连资产阶级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和兰开夏的30万女童工的劳动的1/8相比,每天只要扣去她们两个小时的劳动时间,那些财富、那些资本、那些资源、英国的权力以至英国的荣誉就会全部化为乌有!” 要知道这才仅仅是童工的一部分。即使英国议会在纺织业、矿业等行业中调查到的那些事实也并非这些行业童工的全部 (P229)。由此我们认为,童工劳动加速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对英国的工业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童工为英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是以自身遭受着灾难性的折磨为代价的。劳动时间长、工资收入低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纺织业中,十二三岁以下的童工每天劳动十三四个小时以上, 而工资却很低。 如,1833年时,沃斯利煤矿把成年人的工资分成8份,8岁的童工拿1/8,11岁的童工拿2/8,13岁的童工拿3/8,15岁的童工也才拿到4/8,20岁以上的人才拿到成年人的工资。童工还要受到体罚的威胁。如,1833年时,工厂主罗伯特·布柯林在回忆自己当童工时受处罚的情形说:监工们把我们三四个童工的手绑起来,脱掉衬衫,赤着脚,呆在机器一旁,有时,监工用皮带或棍子来抽打我们,叫我们站在箕斗中以防躲避皮鞭。童工的工作环境也是相当差的。许多地方常年见不到阳光,空气也不畅通,致使许多童工留下了后遗症。此外,工厂、矿山中的童工还时常受到工伤事故的威胁。如,1843年时,海明斯利铁钉铁环制造厂发生事故时,“一个小男童因一堆铁环掉到头上当场死亡,另一个男童工断了两条大腿和一只手臂。另外3 个男童工也受了伤”,“在童工和青工当中,事故频繁发生,9岁以上18岁以下的工人中,发生事故的多达60 至70人” (P170)。 ************************************************************************   在工业化之初,童工进入工厂工作,没有现成的法律可循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特别是童工所受的各种苦难为世人所了解时,童工问题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呼吁社会通过立法来禁止童工劳动,保护儿童。1796年,珀西瓦尔博士在调查工厂卫生状况时起草了一篇宣言,在该宣言中,他指出在工厂中工作的童工最易受热病的传染,这种病“破坏了新生一代的持久活力”,对儿童未来加入社会是不利的,而且“儿童参加劳动一般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得不到道德及宗教的教诲”。因此,珀西瓦尔博士指出,“应请求议会帮助制订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管理工厂” (P10)。其后,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为保护童工而呐喊。欧文指出,使用童工长时间的劳动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做法。“儿童几乎是从孩提时代被允许在我们的工厂中受雇,而一切工厂的环境又是或多或少地有害健康的。”他们长年累月地被禁锢在厂房中,“他们的智力和体力都被束缚和麻痹了,得不到正常和自然的发展,同时,周围的一切又使他们的道德品质堕落并危害他人。儿童如果没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习惯,就不能成为国家真正有用的臣民”。因此,“雇用童工劳动这种有害的制度如果不用一种较好的制度来代替,流毒就会蔓延,并且一代一代地愈来愈严重” (P141)。   在同时代人中,对童工劳动关注最密切、并对其进行深刻批判的是恩格斯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等著作中,都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童工带来的危害进行了揭露,并强调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得到保护,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把社会意识变为社会力量才行 (P217)。   随着童工危害逐渐为世人所了解,英国出现了一个旨在保护儿童的立法运动。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 (P135)。这些法令虽然没有从根本上禁绝童工劳动,但在保护儿童方面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870年,英国的衰落
热度 1 gordon 2017-4-25 09:14
我们谈到 普法战争,谈到甲午战争的时候,总是疏忽了一点,英国的衰落。 相信自由贸易的英国的衰落 世界早已不是理想中的世界,早已不是 想象中的世界了, 后来者,都精力旺盛,咄咄逼人 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温良恭俭让 ******************************************************************** 旧海军留下一句话,学英国,不如学日本 不列颠和平和儒家思想,随风而去 也怪不得凯恩斯,痛骂斯密、萨伊 ******************************************************************** 不过有一点,凯恩斯可不是穷小子,他是从温和状态下 成长起来的 生活很平顺,所以才能成为学者 一些搏杀的强者,因为生活坎坷,永远不能成为学者了
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只能减少人口 或者发展纺织业
热度 2 gordon 2017-4-21 17:58
英国通行标准在1905年颁布,1909年做一次修订并一直沿用到1922年。 邮传部1911年标准,是1909年英国的标准。 1911年标准颁布没多久,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实际上,中国铁路轨制标准化在1905年,已经在商部的主持下开始了。 不是1922年改标不改标的问题,而是你有能力吗?有钱吗?汉阳钢铁厂这样的工厂,还能再建一个吗? ************************************************************************ 盛宣怀也搞不了,有保路运动 重化学工业 对民生 影响很大 小农问题,发展不了机织布,因为有家用土布 ************************************************************************ 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历史给出了答案 经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然经济渐渐解体, 农村凋敝,城市化,农民变成纺织工人 运气不好,一战到二战之间,经济不利于 初等品部门。 不像一战前那几年,纺织品 非常幸福 ************************************************************************ 日本 运气算是不错的 , 一战前的三、四十年 ,纺织品还行 ( 从1870年开始 ) 大炮还是黄油,可能欧洲列强都去干 钢铁了 ************************************************************************ 可以这么看,清政府以 "自然经济+ 钢铁业" 为主 民国以 “市场经济 + 纺织业” 为主,更深入的融入 世界市场。 外交部是第一现代化部门 各国事务总理衙门干的是不错的, 《筹办 夷务 始末》,为啥有这本书出现呢? 清政府的人肯定要为自己辩解嘛 最后发现,清政府还挺现代的,吃惊 ************************************************************************ 相信科学,科学能拯救你 ************************************************************************ 1870年,中国和日本同时发展,中国没办法发展纺织,反而是发展了 钢铁工业 一战后,中国开始发展纺织了,世界市场不好 50年代以后,工业品市场好了,我们又闭关锁国了。 幸好,互联网革命这一波我们抓住了 好不顺啊,中国是真不顺。(从1840年,1870年以来, 还就 “改开” 这一段时间是最顺的 ) ************************************************************* 日本除了二战时期那一段不顺外,其它时候还是比较顺的 杜邦发明了尼龙,挤占了日本的丝绸, 开打 日本竞争力不强的重化学工业
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同情英国,同情美国
gordon 2017-3-26 10:14
同情英国,同情美国 呵呵 它 同情过你吗? ***************************************************************************** 90年代的军事压力,造成了中国社会失衡, 南斯拉夫炸馆,这事还没有跟它算呢 ***************************************************************************** 希拉里跑了,让奥巴马 扛 雷, 奥巴马侯赛因,这个傻货
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对传统的否定(至少在开始时)是无意识的
gordon 2017-3-25 12:27
平心而论,我们不必要把英国人吹捧得太高,因为从主观上说,他们确实不想否定传统,更不想摧毁传统。 英国对人类传统的全面否定确实(至少在开始时)是无意识的,而当它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切都已经发生了—— 旧社会已一去不复返,它只有面对新的现实,把这新的现实当成是自己的传统。 ———— 钱乘旦 《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科学和其它地方,不太一样
gordon 2017-3-15 11:42
英国的科学和其它地方,不太一样。英国本身工商业很发达,大多数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 包括它的制度学说,都是对历史的追述。 **************************************************************** 英国的民主,根本就不来自理论,而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对传统的重新解释。 跟普通国家没有啥差别 中国也是一样,认为古代就好。 **************************************************************** 英国的科学,也不是对未来的探索,而是英国工商业很发达, 仅仅是对已存在的事物进行解释。 **************************************************************** 欧陆的看法,完全就是扯淡。 学英国嘛,就是扯淡。 飞鸟和鱼,鱼想学鸟飞,太扯淡了 **************************************************************** 现代科学的意思是 做实验,验证假设,对未来的洞察 这个跟英国,实际上是不搭界的 **************************************************************** 后世,欧陆国家搞科学,都是想致富 这个跟英国也完全是没啥关系。 **************************************************************** 真正的原因在于,英国的人口本来就少,引进了荷兰的风车以后,自动化 英国养羊就是没人嘛,节省劳动力 大片地,怎么种,养羊呗 **************************************************************** 英国的商贸 就很发达,因为它要用羊毛交换粮食 用资本密集型来交换 劳动密集型产品 像 劳动密集型产品,它是禁止出口的,要加税 。
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的那一年,英国正好跨出马尔萨斯陷阱 ... ...
gordon 2017-3-5 13:34
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的那一年,英国正好跨出马尔萨斯陷阱 其实,把马克思的理论 改一改,就可以用 ******************************************************************* 马尔萨斯的说法是 “节欲” 马克思的说法是技术进步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 如果没有脱掉 “马尔萨斯陷阱”,技术进步也解决不了 “社会问题” 。那是个数学问题 。 ******************************************************************* 老马这个人呢,是个律师。 正经律师,它只所以会换个学校拿博士学位,是因为德国的律师,考证考过就行。 (就是司法考试,考过就行了) 拿那个博士学位呢,是一个 给自己 装门面的东西。 就是你的律师事务所,挂一个博士学位,看起来比较吊。 其实,你通过司法考试,有执业资格就行。 博士学位不是强制的 ******************************************************************* 他生活在那个年代,理论不一定对,但他描述的现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巨婴“卢梭” ——— 卢梭被打落神坛
gordon 2017-3-3 15:04
窥探与暴露狂 他本来是一个反抗的暴露狂,然后遇见 英国的小报,这可扯成蛋了 英国的小报,使人变得保守。 “公众”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包容好学而有美德的群体, 还有一层是 缺乏知识,不关心公益,只喜欢猎奇,雾里看花,心怀恶意 这种人。 所以要分类管理嘛 公众是多样的,最后还是只能变成小众 *********************************************************************** 本来应该会成为他的一个契机,他会变得保守,当然这也是对他人生的否定。他接受不了,没有接受。 *********************************************************************** 他受 “人啊,认识你自己” ,这种哲学思想的束缚 我就不是这样,我提出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身份交换,我高中时也写过以这个为题材的小说。开头是变成女生的男主角在学校的厕所里自慰,不是喜剧性地、羞答答、像想象中的青春期少女那样自慰,而是色 情、严肃、冷静地,甚至是为了对于他眼中的庸俗生活作出反抗般地自慰,在异性的身体上试验所谓堕落的含义。 ​​​​ 加缪:“人理解世界,是要将世界简化为人类,然后盖上他的印章。” ​​​​ *********************************************************************** 法国大革命,后面的所有人都是以 卢梭为拥簇 (鲜花盔甲的主人) 一群 “巨婴” *********************************************************************** 这体现了 自然规律和人之间的矛盾 ,例如组织性,禁欲,工蜂 文明的标志就是对非文明的反感和排斥。 所谓文明是痛苦地压抑着享乐冲动的群体,对他者的随意享乐当然是恨之入骨 。
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讲点洛克(转)
gordon 2017-2-28 21:59
与许多国内才俊的想像不同,美国宪法并没有赋予公民很多“权利”。增加修正案之前,可能只有人身保护令的保证条款和刑事案的陪审团保证条款算是法定公民权 利。而这两项保证并不是理论家的创造,在1689年通过的英国权利法案中已经以成文法的方式确立下来,在此之前的普通法法院中已经实践了好几百年。 1689 年,也是洛克匿名发表《政府论》的那年,其中讲的权利 不是他空想出来的东西 ,是几百年普通法实践的理论结果,或者简单地说, 是理论解释世界 。理论要解释世 界,就要自圆其说,有前设、推论,逻辑要自恰。他讲自然权利,那是个理论前设,没有这个前设,就难以解释一些具体的法定权利。比如说,为什么要有人身保护 令?洛克假定人有自然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这样来解释人身保护令的法理。但人身保护令这种东西已经在普通法实践中存在了几百年。离开司法实践中的人身保护 令和权利法案的立法,自然权利就是一个画饼。你知道自然权利这种知识,这是好事,比300年前的于成龙有进步,但也要知道只知道自然权利是远远不够的,因 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跳过司法技术和实践去行使自然权利。 一些国内才俊想像出来的权利,在美国宪法中都不存在。比如说受教育权,美国宪法中 根本就没有这种权利。即便美国宪法中有限的法定权利也都有各自的边界,不像许多国内才俊想像的那样丰满和天马行空。比如说平等的权利,它在法律上主要是第 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有很具体的适用范围和角度,连国内才俊经常挂在嘴上的“平等机会”都不讲。了解一点政治哲学,讲讲政治权利不是坏事,但你能行 使的法定权利不像你看了点政治哲学入门文章后想像的那么多。当然, 在一点法定权利都没有保障的地方,可能会觉得其他地方的人有很多权利 ,就像刚改革开放时 候,国内许多人觉得美帝日本家家是富翁。现在很少再有人这么想了,因为见识多了。在权利问题上,也要长这么点见识。
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法国革命是一个如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问题
热度 1 gordon 2017-2-22 22:02
英国革命是个贫困问题,而法国革命是一个如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问题 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太阳王可以集中全国之力。 但是大航海时代以后,英国可以借助全球的力量,集中全国之力也不行了 有人说了, 全球贸易,全球革命嘛 没错 但问题是,人家掌握海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个没办法解决。 ****************************************************************** 所以说,法国革命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更具一般性 不是说经济不重要,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也很重要。 “没有了神仙,皇帝” ,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处
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不讲一般性 —— 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中的特殊性
gordon 2017-2-22 17:55
19世纪法国社会主要问题是由大革命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即旧制度与“现代”社会或“公民”社会(即没有国王与神的社会)间的冲突。这与英国主要是贫困问题情况不同。在解释为何说国王与神,我说这也是一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 法国工人暴动所反映出来的更多是体制,而不是经济发展问题。而英国则主要是贫困问题。因此,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界,法国社会主角是历史学家(如基佐、梯也尔、托克维尔等),而英国则是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 **************************************************** 特殊性这种东西啊,可不是你在国外走马观花看看,喝喝星巴克,就能明白的 法国的历史学传统已经百年了,但是到了1980年的时候,这个传统还是脆弱的 **************************************************** 法国革命中的历史学,等同于英国革命的经济学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向法国人解释说明法国的纷争,法国人由此可以接受这些纷争,并以政治的、文明的论辩模式, 而不是暴力的内战模式生活于这些纷争之中。 历史学通过自我反思这种迂回的调节方式,消化和整合革命事件,并据之来重新整饬民族过去的历史。法国社会通过历史学 来反观自身,通过历史学来理解自身,思考自身。由此来看,的确是历史学构建起民族认同。 **************************************************** 其实老马很敏锐啊,以前他是受 大陆学派,法德文化影响,就是哲学和历史 后来,突然发现了 经济学。 很强悍,只是个人能力有限;哎 我是看现代人的书 我看到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的时候,2012年出的书。 **************************************************** 中国其实是因为贫困和愚昧的问题 它以为是因为没有发动革命的问题(科学不昌明,这是个愚昧问题) 呵呵 一个经济问题,一个科学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在搞愚民政策,但它也不敢公开的反科学。 毕竟,传统在制约它呢 公开的反科学,愚民,它还没有那么大胆。 **************************************************** 中国应该通过反对政府愚民法案,来限制政府的权力。 “反对政府愚弄人民法案”,呵呵 **************************************************** 小德意志方案也不行,拿破仑还拿政治正确 来进攻意大利呢 ( 抢劫还挂个 “替天行道”的理由 ,其实是因为法国内战弄的很贫穷,去抢劫意大利) 只是说不用那么着急, 彼欲急,我欲缓 。 北洋的问题在于财政,哎 **************************************************** 这帮流氓,真流氓,哈哈哈
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把繁荣寄望于研究,英国也真是够蠢的。” (转)
热度 1 gordon 2017-1-26 14:18
日本五代机的失败,被互联网打败了。 ********************************************************************* 美国人反思教育,要向日本学习 五十年代,美国在苏联卫星上天的压力下,大力投资本国的科技和教育。但当冷战进入缓和期后,美国人失去了以举国之力打造超级项目的动力。美国众议院贸易委员会在分析了美日贸易数字之后说美国对日贸易,除了飞机外,几乎就像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贸易,美国向日本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日本向美国提供工业品、家用电器和高科技产品。其实当下的中美贸易也类似。 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指出,英国把他们最好的人才浪费在古典学(希腊拉丁)上了,而现代社会需要大科学,需要最好的人才。贝尔纳时代科技反超的代表是苏联。1980年代,日本在制造业和集成电路大举超越美国时,大家再次反思美国的教育,认为应该向日本学习。 太多的律师和会计师是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美国的律师协会曾经抱怨说日本对外籍律师的签证额度限制导致美国律师所没法在日本干活。但日本人是不鼓励美国律师带来的诉讼习气,认为这会拖累整个国家对技术创新的追求。 按人口平均算,日本的律师是美国的20分之一,会计师是美国的七分之一,但工程师却是美国的五倍。费根鲍姆颇为认真地说应该简化美国的法律流程,这样就会有多余的律师和会计师,而美国应该设立成人教育计划,把这些多余的律师和会计师,连带反正也找不到工作的英语博士训练成工程师。 越战后反智主义的流行,阻碍美国科技教育 但1990年代。五代机失败后,大家又各说各话。再后来,在政治正确性的压力下,美国和欧洲已经丧失了斗志。 美国越战后愈演愈烈的反智主义阻碍了科技教育 。全才作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在其英国游记里观察到 牛津附近的居民在为三星刚开的工厂能提供800个蓝领就业机会而欢欣时牛津的孩子们还是在研读古典 。近来,伴随中国崛起,中国式虎妈教育又开始风行美国。 英国的阿尔维计划,经不起压力 沃伦在1982年评论刚出锅的日本五代机计划时说,日本美国的类似计划的源头都是欧洲,更确切地说是英国。 他大概忘了他的导师科瓦尔斯基实际是从美国逃到英国去的。英国政府于1982年夏婉拒了日本邀请联合开发五代机的倡议,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投入两亿五千万英镑(等值三亿六千万美元)开发英国人自己的阿尔维计划。 作 为对比,同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英国花了七亿英镑。英国撒切尔政府面临压力要求阿尔维计划必须产生可市场化的产品。1987年在日本五代机计划进入胶着 状态时,英国宣布放弃阿尔维计划。英国人似乎对失败超级敏感,退出总是很快。阿尔维计划的头儿Brian Oakley事后1991年在《科学》上撰文马后炮自抽脸:“ 把繁荣寄望于研究,英国也真是够蠢的 。” gordon 注: “面对点线” 的战争 无才便是德
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启蒙的问题,英国早就解决了(转)
gordon 2017-1-25 15:10
一个人,要是相信人类社会能好,能持续进步,最后实现人类大同(尤其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你若是相信这些,你就是一个“启蒙主义者”。这一切都是从三百年前启蒙运动开始的,而 过去几千年,人类都从来不会这么看问题 。 启蒙运动思想是现在一切问题的根源 ,例如我们总试图去改变一些极端思想和宗教,希望某教能改变,能改良,能进步,能文明化。这就是启蒙运动世界大同的思想作怪,认为人类最后能幸福与和谐的生活在一起。问题是人家凭什么改变?别人外人有什么权力让人家改变? 我 作为一个基督徒, 从来不信启蒙运动和人类持续进步思想,不认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会一起进步 。信与不信,不能同轨。社会社团就应该是志同道合,有共同理念 和意识形态人在一起的集合。谁愿意搞共产主义,谁愿意搞伊斯兰教政教合一,谁愿意搞纳粹,那就让他们聚集在一起搞去吧。 只要他们不干涉和侵略其他人就好 , 若是后者,就开始战争,而非座谈了。 所谓世界大同,就是一个梦,一个妄想,一张大饼,一个政治正确, 屁也解决不了同时强迫一致性,强迫包容性的陷阱 !启蒙就是一个一群有弥赛亚救世主情节知识分子的迷梦。 人 类注定是多元的,越是个人的才越是普世的。 不是所有民族都会被拯救 ,未来太空时代也不是所有宗教都能走出地球。大家自己过自己的,谁也别强迫谁,谁也别干 涉谁, 你看人家落后,愚昧,无知,人家说不定自得其乐呢 。我不干涉你,你别指指点点我,这是最好的了。否则就是战争,而非知识分子对喷。 ***************************************************************************** 网友问: 若现代世界仍有奴隶制国家存在,它需不需要被拯救?当然这样做有可能被称作十字军,但虽然没有谁能确定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正确、正义的,可人的被奴役是实实在在的可见。 ***************************************************************************** gordon 答: 这个问题,英国的法律早就解决了 傻逼 ***************************************************************************** 傻逼就要多读书 ***************************************************************************** 假设某一社会的成员普遍相信“针扎布偶”这种巫术确实可以加害于人,现在某甲对某乙施行了这一巫术,且证据确凿,而你是被大英帝国派去那里的法官,你完 全不信此类巫术的效力,那么,当乙诉甲侵权时,你是否会裁定甲侵犯了乙?或者,你是否认为乙的诉讼理由可以成立,因而至少可以立案? ******************************************************************************************** 知道老帝国的厉害了吧,说某些人知识贫瘠,还不服气,呵呵
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互联网时代 “史前史”
热度 1 gordon 2017-1-18 15:42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ea8548b2ccf328d8f9daf15308e5cf8c/v.swf *********************************************************************** 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端,所以能一眼看见我们的未来。 今天,英国传奇巨星大卫·鲍伊David Bowie逝世一周年... BBC为他的周年祭,特意放出这段1999年的采访视频:这位震撼时代的天才谈论了自己对于互联网的看法...
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932年,英国野战条令 《对坦克的防御》
gordon 2016-11-27 09:08
在 战争史上常有人说消极防御必然导致灭亡,而我还没有听人断言:无休止的进攻——即法国人说的“进攻到底”——十之八九也会导致覆没。正确的理解是:作战艺 术有赖于进攻和防御之紧密结合,犹如建筑大厦少不了砖和水泥一样。由于防御是不甚壮观的作战样式,往往被人忽视,和平时期尤其如此。但是,防御对于正确的 进攻行动正如弓对于箭一样是不可缺的。有鉴于此,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调, 一切机动攻势行动都必须具备一个坚实的战术基础 。如果我对其重要性有些言过其实的 话,那也是对正确内容的夸张。    正确的作战艺术取决于攻防行动的紧密结合,换言之作战的胜负取决于两者结合的有效程度。几乎也可以说,搞好攻防结合就胜利,搞不好攻防结合就失败。因此,一般来说,作战的目标在于使敌方的进攻行动脱离其防御基地,也就是使敌方的进攻行动失去基础。    可以称之为防御队形的首推古代战争和中世纪战争中的战术队形。亚历山大的骑兵以重步兵为基础,罗马的步兵以有经验的后备队为基础。在中世纪也是如此,骑士 以他们的城堡或马拉战车形成的临时防御阵地为基地,后来齐斯卡的车阵堡垒成了他的骑士们安全的避难所。在机械化战争中也是这样,因此,我以为重新研究齐斯 卡的车阵堡垒是极为有益的。机动战的秘诀在于牢记:打算进攻时必首先考虑到防御的因素。这对于行军、宿营、野战、围攻、护送、撤退和追击等一切作战行动都 是大有好处的。简言之,人们终归既要有盾又要有剑。在机械化战争中这个盾即是我所说的 野战中的反坦克基地 ,围攻中的反坦克地带。       确实,有时打算用防御行动来避战 。但是,这并不是彻底避战,只是暂时或局部的避战。 避战是为了在更加有利的条件下再次作战 ;在一地避战是为了在另一地更有 力地作战。这样的避战行动可稳定战斗,即为尔后战斗(如不是当前战斗)奠定基础。因此,让我们永远牢记:防御是进攻的基础,也让我们永远不忘记: 适时的防 御是胜利的基本保证 。 78. 防御阵地的选择    我们选择防御阵地时必须经常自问:要达到什么目的?其目的不外是以下三者之一:    (1)为进攻行动提供基地;    (2)彻底阻止敌方进攻行动;    (3)暂时阻止敌方进攻行动。    在前面几讲中,我已概略论述过第一个目的,因此,在这里我只谈第二,三个目的。    要实现第二个目的,所选定的防御阵地或地区应只受敌正面攻击 。要实现第三个目的,防者应使攻者的后方和翼侧暴露,易受攻击。敌方的后方和翼侧应再次成为我 们拟定防御计划的确定决心和指导思想的要素。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观察敌情是最重要的“加强”,因为 阵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作战区特点的限制,很少有某个 地区会是理想的防御地区,我们越了解敌人的行动 ,并通过敌人的行动了解其意图,我们就越能充分地保卫自己。    在现代战争中,炮兵是步兵行动的防御基础,炮兵瞄准是间接瞄准,因而防御阵地应拥有良好的炮兵观测哨。但是,在机械化战争中,地面观察并不象空中观察那么 重要,因为机动部队——坦克——的基础不是炮兵而是反坦克部队。 反坦克部队很少采用间接瞄准的方式实施战斗,因为他们必须看到目标才能击中目标。尽管绝不 应忽视地面观察的作用,但是它已不如发现敌人运动方向那么重要 。一旦了解到敌人运动的方向,必要时就可以重新组织防御,因为对于机动防御来说,重新组织防 御并不是难以实施的。       这样,空中力量对防者极其重要 。其次就是用装甲车辆和摩托化野战部队同敌方保持接触。因此,如果在防御地区内有一个良好的着陆场,就会具有很大的优势。实际上,一个着陆场比一系列良好的炮兵观测哨更为重要。 图十七 突出部的防御    如果防御地区是用于彻底阻止敌方进攻行动,则要避免有一个或数个突出部 ;如果防御地区是用于暂时阻止敌人进攻行动,我们认为有突出部就有优势,尤其是防御 地带横贯防御基地时,有突出部则优势更大。图十七表示:如abc构成突出部,敌人d只能攻击a-b或c-b或b;如果敌人攻击a-b,可从b-c突击其左 侧;如果敌人攻击c-b,可从a-b突击其右侧;如果敌人攻击b,则可从a-b和b-c予以突击。    显然 在选择防御地区时,必须将地形与防御的目的联系起来加以认真考虑 。如果防御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的行动,防御地区的反坦克条件就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 题;如果防御的目的是暂时阻止敌人的行动,那么为坦克可能的机动提供条件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前一种情况下,应寻求良好的射界。这不仅是为了能从远距 离向敌人的装甲车辆开火,而且也是为了反坦克工事能相互支援。如有可能,在防御地区前沿正面和翼侧应有河流或低堑道路之类的防坦克障碍物。       如果敌人忽视这些障碍物,那么敌人就会受意外的挫折。由于这样构成的障碍物群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找到,我认为谷地和隘路在未来防御战中很可能起重要作用。防 者如能将其翼侧依托天然障碍物,他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正面设置人工防御工事。这种类型的防御在希腊古代战争中是十分出色的。   
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自然而然的英国史(二) ——— 小丑
gordon 2016-11-24 14:20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1OTIwNzU3Mg==/v.swf
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914—1939年英国政府职能转变(转)
gordon 2016-11-6 08:09
很多人不知道,计划经济这个东西,最早就来自于英国战时生产。 在20年代,统制经济和计划经济非常流行。 当时的一个思潮 所谓芝加哥学派, 科斯反对庇古 ,完全是无厘头的 。 张五常说,科斯把几十个人都征服了,以为这是大学生辩论会。( 看谁会狡辩 ) 历史的经典瞬间 “科斯的那一夜”,哈哈 注: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军队。大发战争财, 战争后期才加入战团的 。(英国鄙视美国人,美国还是跟法国人学的军事) 当然美国鼓吹 “自由竞争”啊 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当然就得 “紧一点” 。 *************************************************************************** 1914—1939年即一战爆发至二战之前是英国政府职能发生重要转交的历史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自由放任的政策逐渐在英国社会经济政策中占主导地位,政府作为个人与社会的调停者而非管理者存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最低限度的干预。自1846年《谷物法》废除后,到19世纪的末期,国家在英国经济中的作用一直被限制在较低层面。而维多利亚末期至1914年,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还是限于自由主义原则下的有限干预。而到了二战以后,英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国有化运动,积极制定经济发展计划,而且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不再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两是积极的全面的干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地位和比例在不断上升,国家在信息和商业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和保健服务,交通、通讯和能源服务以及道路、水电等市政服务方面,均大大拓展了服务范围和内容。建立起更加稳定、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型国家机构。 英国政府从自由放任型转变为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现代型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 这一过程中,1914年至1939年英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英国政府逐渐由推行。自由放任”政策转变为有意识的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上通过新的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资源的调配与管理;在社会事务上,政府通过新的法规加强了对社会福利建设的力度,为以后新型福利国家的建设铺设了道路。 这一时期英国政府职能转变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动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政府职能发生变化:首先是宏观上加强控制,将重要工业部门都控制在政府手中,然后是加大对具体行业发展的管理和规划力度。到1914年,政府对经济事物的干预变得越来越重要。英国国防部在大战刚刚开始就下令禁止一切制造爆炸品所需的化学原料出口,并没收一切既存的此类化学物。 1915年通过了由劳合·乔治提出的军需品法案,要求限制雇主的利润, 增加工作能力较差的工人对优良工人的比例 和雇佣女工以节约人力,私营企业必须交由国家管理以及增建新的国有企业。。实际上,战争刚开始时,阿斯奎斯政府并没有对经济进行广泛的控制,而到了1916年4月,战争每天消耗掉英国大约375万英镑,而且,英国此时外债为12.22亿英镑。。 巨大的战争消耗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税收急剧增加 ,原有的最低限度的平衡的财政收支原则被打破,政府不得不丢开平日自由主义经济的信条,将国家经济操纵在手:一些主要原料的分配统归政府管制,政府也大批购买并储存糖、面粉、肉类和羊毛, 1916年成立自然科学和工业研究部来促进新发明研究转变为技术。随后劳合·乔治领导之下的政府还征用民产,设置国立染制厂,开办了250个军火工厂;政府还规定一些商品的价格, 冻结房租,进行粮食管制 ; 1917年 为使罢工矿工复工 ,一方面调整提高工人的工资,另一方面将矿产收归国有;为加快造船业的发展,同造船业签署了成本外加利润的合同,并任命格拉斯哥造船第一名手担任船舶大臣,且宣布中止金本位制。o 在一战期间,一直存在着反对政府对国家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干涉的各种力量,而战争结束以后,~方面英国政府成为债务国,需承担巨额战争贷款的偿还和并支付较大的公共开支,另一方面由于工业领域的集中和国家的默许,出现了高投机和虚增盈利的现象,同时议会中有三分之二的议员是直接拥有公司的商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反对国家进行干涉的呼声,因而许多战时政策被废止,政府减少了对一些领域的直接干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彻底退回到“自由放任”的古典时代。 战后主要政党关于直接的国家干预都有其特别且现实的构想:保守党主张进行关税改革,加强关税保护;工党主张国有化;而自由党则认为要对经济进行管理。而实际上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虽然保守党和工党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力度相对减弱,但再也不是最低限度干预意义上的政府了。
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铁路与运河
gordon 2016-10-18 12:58
英国在修铁路之前,就有一个 投资兴建运河 的高潮。 就跟现在中国修高铁一样,非常狂热。 铁路是运河的一个继续,对于资本来说,很狂热。 这是一个相同点。 注: 连续高潮,不是一个 。先是运河,后是铁路。(普通人只知道铁路) ********************************************************************* 对于社会的不同点在于 运河被认为是自然的 ,运河、水闸、桥梁使人感到惬意,被认为是自然的补充。 铁路是机器的,嘈杂的, 机械工程是在征服自然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运河还有一个缺陷是:“运河的水,往往污浊不堪” (参见 课文《多收了三五斗》) ********************************************************************* 在运河开通的早期和马车盛行的时期,人们就已经对于客货运输有着种种构想。 人们在大谈特谈制造新机器的同时,也发表了许多改进交通工具的议论。 注:工人运动,它是跟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工人运动的中心也在曼彻斯特,不在伦敦、 ********************************************************************* 中国的 社会记忆 :美国的南北战争 这个比喻其实很正确, 工人运动确实发生在工业发达的地区 。 所以,马克思在其著作里才说,它们代表先进生产力嘛 ********************************************************************* 铁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从矿区发展也不为怪。 注:中国革命也是从矿区开始的,安源煤矿 当时中国工业比较少,就是铁路、煤矿、纺织 ********************************************************************* 其实,延安有一个时期,也是比较重视 “车老板” 的,鼓励知识青年嫁给 “车老板” ********************************************************************* 摘自《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 有许多的部队、机关、学校,在他们的生产活动中,负行政指挥责任的同志不大去管,甚至有少数人完全不闻不问,而仅仅委托于供给机关或总务处去管,这是由于 还没有懂得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的原故。其所以还不懂得,或则中了董仲舒们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些唯心的骗人的腐话之毒,还没有去掉得干 净;或则以为政治、党务、军事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经济工作虽然也重要,但不会重要到那种程度,觉得自己不必分心或不必多分心去管它。但是这些想法全 是不对的。在目前陕甘宁边区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做工作,讲革命,除了经济与教育(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军事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业务教育,国民教 育,均在内)两件工作以外,究竟还有什么工作值得称为中心工作,或所谓第一位工作的呢?究竟还有什么工作是更革命的呢?不错,其他工作是有的,而且还有许 多,但是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就目前边区条件说来,就大多数同志说来,确确实实地就是经济工作与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而有其意义。我 们如果认真地做好了这两项工作,我们就算很好地援助了前方的战争,我们也就算很好地协助了大后方的人民。两项工作中,教育(或学习)是不能孤立地去进行 的,我们不是处在“学也,禄在其中”的时代,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 是多余的空话。离开经济工作而谈“革命”,不过是革财政厅的命,革自己的命,敌人是丝毫也不会被你伤着的。由于我们有许多负领导责任的同志至今还采取轻视 或不很重视经济工作的态度,以致其他许多同志都学样,愿意做党政军学工作,愿意弄文学艺术,而不愿意做经济工作。有的女同志不愿嫁经济工作者,似乎认为他 们是不大名誉的人, 认为与其嫁一个骡马队长,不如嫁一个政治干事 ,才算不辱没了她。所有这些观点,实在都是错得很的,不适合我们此时此地的条件的。我们必 须重新分工。我们要有一批脱离生产事务的革命职业家,我们也要有一批医生、文学艺术工作者及其他人等,但是这些方面的人决不能过多,过多就会发生危险。食 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塌台的。因此,大批的干部必须从现在的工作或学习的岗位上转到经济工作的岗位上去。而各级党部、政府、军队、 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同时充分地注意经济工作的领导,要调查研究经济工作的内容,负责制订经济工作的计划,配备经济工作的干部,检查经济工作的成效,再 不要将此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仅仅委托于供给部门或总务部门就算完事。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kwOTEyNjky/v.swf ********************************************************************* 1821 年,英国出版了一本书,和 “ 废除长弓令 ”一样著名。 书名好长: 《对一般铁路或陆地蒸汽机运输的考察;考察这种运输在一切公共车辆中排除对马匹的需要; 证明它在每一方面对种种可怜的运输方法(如通过征收通行税的道路、运河和海运)的优越性; 同时包括各种有关铁路和火车机车的发明》 作者:托马斯。格雷 ********************************************************************* 从1825年至1835年间,通过了54个批准修建铁路的法案, 不过, 人们第一次意识到铁路的“兴旺”是在1836年和1837年 ,这两年中有44个公司获得总长度为1498英里的铁路的修筑权。 注: 所以说,1840年,清政府输的不亏。 甲午战争,又被日本摆一道,铁路事业刚有个萌芽,也夭折了。(社会是有惯性的,这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 ********************************************************************* 但是,19世纪30年代的兴旺期跟1845—1847年间疯狂的“铁路热”比较之下,未免相形失色, 在那几年中,有576家公司进一步获得总长度为8731英里的铁路修筑权。 这种“铁路热”的声势要超过18世纪90年代的“运河热”。有一位史学家认为它“席卷了从贵族到农民的一切阶级”, 当时英国铁路的造价高昂,而且跟大多数后来修筑的铁路系统比较起来,也显得线路重复,形成浪费。 许多私人的金钱在投机活动中消失了,或者是被侵吞了。 注:看来跟美国修铁路一样,就是重复建设。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想翻盘,翻不了盘,呵呵
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815年战后英国的工人运动及英国社会的道路
gordon 2016-10-18 10:47
1815年,打了二十几年的拿破仑战争结束了,英国终于获得胜利。人们本来期望和平会带来繁荣和富裕,却不料停战 引起需求骤减 ,经济猛衰,出口贸易直线下 降,失业人口大大增加;加上连年歉收,人民生活已苦不堪言。当政的托利党反动政府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却操纵议会通过“谷物法”,引起全国怨声载道。英国 战后的工人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 五四运动的爆发,跟一战结束有很大关系。 北洋政府结束了 汉阳钢铁厂。(国外钢铁低价倾销) 注:马克思的思想 跟 滑铁卢战役后的英国密切相关。 滑铁卢战役后的英国;铁路已经有了,但是不多。主要是运河+ 公共马车的交通系统,邮政马车,驿站 跟民国很像,民国的铁路断断续续的,没有结成像东北那样的铁路网。 ************************************************************************* 1815年的英国政府和北洋政府,讲儒教嘛,这都是英国教的。 托利党的 开明保守 ,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么倒退,走上镇压的老路,要么继续前进,引起变革。 国民政府南迁 国民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 ,段祺瑞执政府因为 刘和珍事件,已经丧失合法性了。下面就是曹锟贿选。 四一二大屠杀 这是一个拉美化问题。民主制度的故有弱点,无法使得经济高速增长。 不可避免的陷入拉美化陷阱。 ************************************************************************* 一战时期的钢铁市场 1918年的时候,安特生与新常富等人又一次前往龙关勘查。当他们出了麻峪口进入河北宣化境内时,又发现有人在兜售铁矿石(运气好到爆,莫非天意)。安特 生和他的助手们后来到了烟筒山(海拔1023米),翻山越岭历经了十几天颇为艰辛的现场勘察,发现这里又是一处面积巨大的铁矿藏,含铁量平均为48%,与 龙关铁矿同属一个矿床。安特生在给北洋政府的报告中写道:“其矿产之美富不亚于凤凰山、龙关、秣陵、大冶诸处,实为最近发现唯一之大铁矿。” 安特生的报告来得正是时候。此时今非昔比,1918年国际上发生最大的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了第五个年头。中国是在1917年宣布了加入协约国一 边对德宣战的。不过战争带来的经济上的直接影响,就是铁价暴涨。在上海,钢板和马蹄铁价格狂涨10倍,废铁价格从每担3两银子抬高到14两。全国掀起大办 钢铁厂 的潮流。上海兴和铁厂年产钢3万吨,山西阳泉铁厂建起日产生铁20吨的高炉。钢铁业成为中国最赚钱的生意,开铁矿比开金矿更具诱惑力。 看到此种行情,又有徐绪直等人对陆宗瀚开办龙关铁矿的报告旧事重提。徐绪直是北洋元老、民国总统 徐世昌 之子。徐绪直向政府打报告说,现欧战方酣,铁价日昂,国内主要铁矿正宜乘时开发,以辟富源。 ************************************************************************* 参考资料: 1815年战后英国的工人运动及激进主义问题
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吉利拯救英国超音速汽车
热度 38 常挨揍 2016-9-27 18:19
使用EJ200发动机,与台风战机同型,吉利没别的想法吧
86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英国一传教士鼓动恐袭长达20年 或被判入狱10年
热度 21 燕庐敕 2016-8-18 13:09
中新网8月18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18日报道,被指煽动仇恨思想的英国49岁伊斯兰教士乔德里,上月被法院裁定支持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罪名成立,预定下月判刑,将面临最多10年监禁。   报道称,乔德里在英国宣扬极端主义超过20年,保守估计“启发”了数百人投身极端主义、发动恐袭甚至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与“圣战”,包括策动2005年伦敦爆炸案及2013年伦敦士兵斩头案的凶徒。乔德里也因此被英国传媒冠以“仇恨传教士”的恶名。   乔德里于1967年在伦敦出生,大学起初修读医科,之后转修法律,并考获执业律师资格,曾经担任穆斯林律师公会主席。乔德里过去多年向信众宣扬 激进主张,包括呼吁穆斯林支持“基地”组织领袖拉登等,又曾宣称想把白金汉宫改建成清真寺,使得他在英国以至国际社会臭名远播。    曾赞“911”凶徒“伟大19人”   乔德里还与另一激进伊斯兰教士巴克里在英国创立“侨民”组织,宣扬伊斯兰萨拉菲主义,曾赞扬“911”恐袭19名凶徒为“伟大19人”,被视为 鼓吹暴力及极端主义的宣传大本营。“侨民”被英国政府勒令解散后,多次以其他名称借尸还魂,至今仍有在英国活动,更在比利时等其他国家开设分支。巴克里则 被禁止入境英国,目前相信身处黎巴嫩。    网上宣誓效忠IS成罪证   英国保安部门相信,至少有500人受乔德里影响,前往叙利亚或伊拉克等地加入恐怖组织;有关注极端组织的英国团体则估计,至少有100名英国人在乔德里的煽动下思想变得极端化。   乔德里一直否认参与任何武装活动,当局也苦于无证据起诉他,直至2014年,乔德里与现年33岁的助手拉赫曼在网上宣誓效忠IS领袖巴格达迪,成为当局把两人入罪的罪证。   伦敦警察厅反恐团队指挥官海登表示:“乔德里多年来虽然‘奉公守法’,但所有参与反恐的人都知道他的恶行。”海登称警方翻查了乔德里过去20年的言论,找寻入罪证据,又否认警方多年来刻意“放生”乔德里,以搜集与对方有关的恐怖分子的情报。   乔德里2014年被捕,上月在英国中央刑事法庭被判处支持IS罪名成立,但由于法庭限制,有关裁决前日才获准公开。拉赫曼被裁定同一项罪名成立,两人将于下月6日被判刑。
766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英国9X8小哥的视频
热度 6 猫元帅 2016-7-31 00:59
http://weibo.com/p/2304449db70db0cbf600d6cfa50787c03ad2ee 看了第二遍才发现,他说话这个调调,和我一个普米族朋友特别像。
4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的“铁锈地带”
gordon 2016-7-26 22:11
铁锈地带原指美国五大湖和东北部的老工业基地在经历了重工业化时期的繁荣后走向衰落,大量工厂倒闭到处是闲置厂房和被遗弃的锈迹斑 斑的设备。 在英国指西起利物浦东到赫尔的中北部地区。 而在中国是东北山西河北等地以传统煤钢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年轻人口流失严重。 ************************************************************************* 这个地方,早年就被开发了。 东北和华北是建国前 铁路网最密集的地方(清政府、日本人开发的) 山西以前有福公司 注:福公司的资料,应该都在冶金部 中国煤矿的标准,都是冶金部制定的 英国的大企业,管理比较规范(一般来说,中国煤矿出问题,都是违规了)
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脱欧了,欧盟工作语言用什么?
热度 55 晨枫 2016-6-30 10:51
今天电视里,欧盟开会,英国缺席。会后图斯克用英文说no single market without freedom of movement,突然想到,以后欧盟工作语言用什么?这么多年英文好像是欧盟的default工作语言,以后英国“不在”了,除了爱尔兰,欧盟就没有英语国家了,还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吗?用法语,德国人不干;用德语,法国人不干。要不都用波兰语吧,嘻嘻。
3581 次阅读|33 个评论
分享 英国人民喜迎脱欧成功!!!
热度 32 大时代的看客 2016-6-24 13:05
英国人民喜迎脱欧成功!!! 中国股市不高兴了!
1441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货币贬值好过债务坏账 —— 早年的决策可能是错误的(转) ... ...
gordon 2016-6-4 22:13
2011年中国处于USD carry高峰, 英国则迎来欧洲大陆蜂拥而入的资金, 但面对由此造成的通胀上行时, 两国央行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中国维持财政刺激但加息, 而英国则紧缩财政并维持宽松, 容忍通胀短期升高. 进入2012年后两种政策的结果天壤之别. 欧元QE造成carry flows的逆转, 货币贬值好过债务坏账. 注:中国现在货币已经没办法贬值了 ************************************************************************************** 2011年为什么不紧缩 财政呢?
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杨小凯对保守派的理解(转)
gordon 2016-5-21 16:31
早就没有理想, 有很多踏实做事的人和按部就班的螺丝钉,我不觉得他们比起私营企业的员工就该受鄙视。 注:你的思想好陈旧啊 ,呵呵 你认为真正干活的,是螺丝钉啊,呵呵 ********************************************************** 杨小凯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保守派中虽大多是些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对秩序和既有权威的尊重的确有着可贵的价值。如果你看不出这种价值,你就去仔细研读一下近代史吧,正是这种保守主义,对权威和等级秩序的尊重,使这两个国家至少在经济上比法国(他们大多是有革命欢快症的人)更大的成就。我自己对造反派的反思可以写本书,但是这种反思最有意思的是对革命的反思。 文化革命第二阶段虽然暴发了毛泽东并不能完全控制的革命,但这革命却象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大革命一样,其丑无比。对于我们这些当时被革命欢快症感染的造反派,革命的确看似象盛大节日,小偷都成了圣人。但这个革命却充满着残暴,混乱,互相残杀,和黑暗。 ********************************************************** 干活儿,本来就是很枯燥的 你很难说,往前走一步,到底是对还是错 年轻人,总是求进步的嘛 注:说实话,这个东西是个选择的问题 ********************************************************** 扩展阅读: 每个人的选择(转)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59752
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衰落的根本原因是英国 —— 英日同盟
gordon 2016-4-30 14:14
在二战中,有一个匪夷所思的事件,就是英美迟迟不对 日本入侵中国表态。 实际上,日本是英国的小兄弟。 美国倒是帮了中国一个忙,就是用九国公约取代了 英日同盟。 ******************************************************************************** 在德械师耗尽的时候,实际上是苏械帮了中国的大忙。才熬到了相持阶段。 英国是限制中国崛起的最根本原因 一直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英俄争霸的一部分。 英国在这个棋局里抛弃了中国,扶持了日本。 三国 干涉 还辽,英国就不发言。( 俄国、德国与法国) ******************************************************************************** 美国参与对日战争,也是因为英国 中国对于英国非常重要。 不是因为中美关系,而是英美关系 。 注:真正帮了我们的,其实是德国。 德国挑战了英国的地位 ,就是对中国的帮助。 扩展阅读: 澄清二战中美国参与对日作战的一些看法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35482 ×××××××××××××××××××××××××××××××××××××××××××××××××××××××××××××××××××××××××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宣传替代了学术探讨,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会参与对日本的战争? 这个事实因为 美国陷入了一个悖论,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英国就不能垮,日本占领马六甲海峡等于把英国殖民地拦腰截断。 当时的中国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和美国倒没有多少交集, 日本占领中国和占领马六甲海峡对于英国来说是等价的。 美国和日本的贸易也印证了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理论,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 “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要庞大的多。 随着二战后英国的衰落,由日本、英国衰退造成的势力真空引起了美、俄两大势力集团的争夺。(岛国,战后恢复比较慢) ××××××××××××××××××××××××××××××××××××××××××××××××××××××××××××××××××××××××× 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北部。这些变化对美国当权人士的思想产生两大重要影响。 “第一, 一旦日本控制了新加坡和西南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他们很可能就要切断对中近东英军的重要的海上供应线,从而使英国只能采取守势而不再具有进攻的威胁。如果英国只能困守英伦三岛,那么英国能否生存就值得怀疑了 。1940年12月这个分析已被呈送到罗斯福总统面前。 第二,无论美国采取什么行动都会显著影响那些正在继续抗击德、日的人们的意志。同日本妥协的任何迹象都会削弱这种抵抗,甚至 可能导致中、英两国都退出战争。那样美国就会单独面对世界新秩序的后果,很可能她将被迫孤军奋战而没有盟国 。” 1940年11月底,日本正式承认汪精卫傀儡政权,这无疑加深了蒋介石政府的危机。 美国驻华大使纳尔逊·詹森向国务院警告说,除非华盛顿采取措施,给予蒋介石新的财政和政治援助,否则重庆的垮台就迫在眉睫。 这时罗斯福感到问题严重,便催促下属迅速采取行动,并开始坚持要由白宫来控制对华政策。 “从此,总统着手制订一项严加管制的计划,其目的不仅要加速对华援助,而且要把中国变成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对美国有益的盟国。” 注:从此, 美英中同盟 取代了 美英日同盟。 苏联外交一直是比较孤立的 关键是,石油这种战略资源,和马六甲海峡 这种地理资源重合了。 日本不一定真的想跟英国开战,但造成了这种局面。 二战一次干死俩 ,英日同时被削弱。
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英国国教
gordon 2016-4-24 07:39
沙特是典型的想通过输出宗教信仰来在全球获得影响力。掌握了经文的解释权就掌握了当地的信众。尤其在欧洲现在的民主制度下,他控制的清真寺就是各个党派赖以生存的票仓。 ******************************************************************************* 关键在于五个字:宗教中国化, 管你什么神仙,必须团结,听党的话,少哔哔,哔哔就拆庙
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日式方法,与英国方法、美国方法 之比较
gordon 2016-4-23 05:55
接 《别太认真,较真》 不要小看日式方法,当年日式刺枪术 获得过奖, 1904年英日两国在上海举行了 刺枪术 团体赛,日本方面的选手利用 日式 的铳剑术与采用劳伦斯刺杀术的英国军官对决,结果是英军英军频频被日方的大喝和踢打骚扰的方寸大乱而失败。从此西方也将“干扰战术”增加进了 刺枪术 的内容里。 民国的经验:学英国不如日本,英国总是不行。 这个很正常,英国在当时属于巅峰时代,和平时间长了,有点文气 费厄泼赖,英语Fair Play的音译,原为体育运动竞赛和其他竞技所用的术语.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赛,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胜利者对失败者要宽大,不要过于认真,不要穷追猛 打.英国资产阶级曾鼓吹运用这种精神于政治党派之间的斗争和社会生活中,认为这是每一个资产阶级绅士所应有的涵养和品质,并自称英国是一个“费厄泼赖”的 国度.后来西方资产阶级绅士在政治斗争中也以此相标榜并加以宣传. 英国方法不行,真不行。 ********************************************************************************** 美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美国人自动化水平高,质量控制的好,统计水平高 停一停,想想办法,就是这个东西,能不能让机器干了,或者自动化能干的 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 ,数理统计水平得上来,才能尽可能的节约成本和时间投入 别人不认真,我认真,是吗? 呵呵, 你认真,没有理论指导,也是瞎闹啊 歌德说:“ Content without method leads to fantasy; method without content to empty sophistry.” ********************************************************************************** 日常环境,匹配是最好的。 模糊 + 经验,你别靠经验,还可认真,认死理,这就扯淡了 数理+ 精密 大多数人都错在这儿了,自己本身就是靠经验的,还可认真了。 当然,不认真更麻烦,长期训练才能到机器的水平呢 知道这个事,就完了 不是中国社会错了,是你错了 。 注:没钱,对人的要求就很高。认真,又豁达 说实话,不容易 “ 文明的进步,乃是通过增加我们毋需考虑便能运作的重大活动的数量来实现的 ” —— 怀特海
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某种意义上,日本并非是英国的衍生物
gordon 2016-4-8 05:00
一般人的概念,在英俄争霸中,觉得 “英日同盟” 取代了 “英清同盟”。 但实际上,日本并非是英国的直接衍生物。 它的海军的小舰队战术, 它的陆军来自普法战争
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在前进基地是怎么 拉兵的?(转)
gordon 2016-4-7 05:49
英国也用这种方法,确立了它在欧洲大陆的统治,一种依靠金融的统治。因为,欧洲大陆的国家,比如说是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之类的,相对于英国本身的金融市场来说,他们国内的岁入和能够借贷的额度,都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在英国不算是很多的钱,在欧洲大陆,可以组织起一支大军来了。 比如说英国现在有二百万镑,可以借到二百万镑钱,借二百万镑在英国本国招兵, 哪怕在爱尔兰招兵都不划算,英国本地的工资是太高了 。这二百万镑中间,全都拿出来, 在英国,还不够付皇家冷溪近卫团 的军饷 ,那些近卫军也就几千人差不多了。 这笔钱如果交给奥地利皇帝的话,他可以给你拉起五六万的大军出来,而且这笔钱还是借的,将来还要还的 。你拿一笔钱去资助奥地利皇帝,比你在本国招兵要划算得多。 或者你拿给黑森选帝侯,他们可以给你拼凑起一大批精壮的士兵,到美洲或者任何地方去打仗。所以在175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日耳曼各国,等于是变成了英国的一个雇佣兵产地。英国的钱送到哪里来,当地的皇帝、国王或者君侯,就会派出他的臣民来替英国打仗。他自己需要钱的时候,英国政府会发一笔补助金给他。 比如说是,腓特烈国王 入侵西里西亚以后,法国和奥地利和俄国,联合起来包围普鲁士,把柏林都占领了。 腓特烈国王之所以能够维持得下去,就是因为英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给他发了津贴的缘故 。这笔津贴对英国政府来说是不难搞的,他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轻而易举的,以很低的利率借到钱,发给普鲁士国王,然后等到战争结束以后,通过普鲁士国王给他一些抵押,比如说,抵押在西里西亚矿山上,很好,国王可以,打了胜仗就把这座矿山的期权交给英国的债权人,英国的债权人不需要去经营你这些矿山,他只要把这些矿山的股票再送到保险市场上去,做第二次周转,然后通过这次周转,他就足已收回成本了,然后第二次周转的利差就差在债权人的身上。在周转的过程中间,等于是,国际资本家和金融家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不怕普鲁士人赖你的债。 注:改开后,中国也是一样,因为当年人力成本低。 ****************************************************************************** 其实现在有些东西啊,我们现在都明白了,不神秘了。 以前不知道,神秘的不得了 。
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叶子不喜欢虫虫(外两章)
热度 36 到处停留的叶子 2016-2-28 05:53
叶子不喜欢虫虫(外两章)
我不是标题党。 春天来了,我的花盆里吃植物的液汁的虫子也开始活跃起来,一种叫做蚜虫,室内的四盆英国报春花有两盆已经发现蚜虫,物理驱除了好几次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居然还有蚜虫爬到蝴蝶兰的花苞上,好在蝴蝶兰是很硬气的植物,天然不招虫子的,掐掉两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现。 还有一种虫子是长在嫩枝和叶子表面的,大多长在背面,最为讨厌,不知道大名叫啥,老妈告诉我一个名字,因为是方言,我不会写,转身就忘记了,这种虫子很难驱除,牢牢地附在表面,要用牙签尖的一头去拨,或者直接用一片硬一点的纸片来刮。 这可真是应了最近坛子里的一道好景: 风花雪叶,虫虫无尽。 ----------------------外一章------------------------------------ 朱顶红今年开了四朵花,发现每一朵的花心里都会有透明的液体流下来一点点,挂在花瓣上,女儿问为何花里有水,好象花儿在流泪? 我告诉她这个是花蜜,甜的。 ---------------------外二章 蝴蝶兰花开了----------------------------------- 三盆蝴蝶兰,昨天发现中间一盆比较大的迷你兰开了第一朵花。最小的一盆叶子肉肉的也挺好看。 大叶子和小叶子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最大的蝴蝶兰叶子有一英尺来长,最小的这片大概才一英寸半的样子~~
个人分类: 风花雪叶|10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细节更重要 —— 英国和日本关于 工作改进的差异
热度 1 gordon 2016-2-27 09:02
英国的工业革命,它的改进,主要体现在资本上,资本代替人力。 它的路径和二战时候的日本完全不一样 日本是改进人的劳动。 ******************************************************************************* 这两种方法,不能说哪个更好,哪个更坏 有一定的适应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不是搞中小工业,中小城市的工业 “工合” 还忽悠孔祥熙投了一把钱。孔祥熙(1880~1967)任该会理事长 注:现实不一样,路径依赖不一样,投入就不一样。 当然现在来说,从日式转到美式了 ******************************************************************************* 当然这个洞察是老外的,罗伯特 艾伦 《近代工业革命揭秘》 其实我也研究了很长时间,恨 “大步兵” 嘛 ******************************************************************************* 也有一定的基础, 早年,我对 改进 “个人工作效率” ,很感兴趣。 注:说这个,是说, 不要被工业革命误导了,其实还有其它办法。 人家的改进是为了生活更好,咱们的改进是硬弄 ******************************************************************************* 早年不会学习 我爸教我的时候,我总是爱说些屁话。 当然有个机械,不用人干了。 你没有嘛,对不对,呵呵
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 没有啥关系
热度 2 gordon 2016-2-14 15:29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密》揭穿了一件事情,英国的工业革命跟启蒙运动没有多少关系,让热衷于文化史的人失望了。 英格兰重经验,这本身才是最麻烦的。别人学不了。 *************************************************************************** 英格兰重经验,苏格兰重教育。其实苏格兰没起来,苏格兰是在英格兰的基础上,利用英格兰的殖民地起来的,这已经是第二波了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因为是追赶型的,所以比较重教育。教育的普及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自身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问题,人口多,底子薄 有意无意的都会走上法国式的道路 *************************************************************************** 几乎所有的后发国家,走的都是法国式的道路。 几乎所有人用的教科书都来源于法国,德国也是跟法国学的 拿破仑三世 是一个天才 ,随着岁月的变迁,才能发现其价值。 跟所有的天才一样,很悲情; 悲情的天才也是天才 ***************************************************************************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快速扩张,逐渐形成一种极为奇特的工资水平和与之对应的特定产品的价格水平: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能源,尤其是 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直接促成了工业革命闪亮登场。作 为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几项新明——蒸汽机、机械纺织设备、焦炭冶铁技术,无不具有上述特点。 如此一来,整个英国社会上上下下对新技术的需求都显得如火如荼,因为 英国恰好是一个煤炭价格相对低廉而人力成本颇为昂贵的国家 ,而英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情形刚好相反——人力成本便宜而煤炭价格不菲,结果上述新发明在那里自然得不到推广。换言之,工业革命之所以会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那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恰好为这项革命提供了一种有利可图的社会经济环境。 怎样才能更完美地解释工业革命的来龙去脉素来是一个热点问题。工业革命前,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欧洲大陆进行,而蒸汽机却首先诞生在英国,原因何在?因为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加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手段常常是一个耗资巨大的过程, 唯有在英国这样煤炭工业规模庞大的国家才会对先进的煤矿排水技术产生迫切需求 ,而且也唯有英国能做到无限量免费供应充当机器燃料的煤炭。如果英国的情况和欧洲大陆国家雷同,牛顿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作出多大贡献,就像伽利略纵然足智多谋,却无法造福于意大利的经济发展一样。 注:先天条件,怎么也学不了。 *************************************************************************** 熟悉日本电影的朋友大概都看过黑泽明的成名作《罗生门》。这部电影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一起扑朔迷离的杀人强奸案。几位当事人 都从自己角度向法官讲述了案件的经过,人们难以分辩谁的叙述更接近真相。有一起历史大案颇似罗生门,只是它的案情更为复杂,当事人更为众多,有关叙述更为 错乱,学者们至今还为它争吵不休。这就是近现代史上的欧洲崛起之谜。 十五世纪以来,欧亚大陆的几大文明体在原有的轨道上并行,它们或者停滞不前,或者进展缓慢。只有欧洲突然飞跃,驶向了另一种文明形态。为什么是欧 洲,而不是中国或中东?东西方的思想家关注这一谜题已有两个多世纪,由于线索太多,致使多种学说并立,令人难辨真伪。这一领域的混乱局面堪比盲人摸象 ***************************************************************************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79b73ef0187dedbec08348dbdde9925d/v.swf
13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英国枪厂 Holland & Holland 的工匠手工打造复古步枪
热度 10 rhfaish 2016-1-30 00:47
http://www.quumii.com/videolist-id-27122.html
6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对大陆国家的压制,真的没起作用吗?(转)
gordon 2015-12-21 05:22
“黄祸” 指的是当年的中国工人吃苦耐劳,对欧美工人构成威胁。 但现在的世界以研发为主,再吃苦耐劳,不过是线性增长,有什么用啊 注:英国人发明铁路是建立在对它的水路交通的补充上的。 *********************************************************************************** 大多数国人认识《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论文,是因为麦金德在文章中提出了“心脏地带”的论点。虽然“心脏地带”很抢眼,但这是基于该文的核心思想 “3R”,即对资源(Resources)、铁路(realways)、海陆格局(remonteness)一次全球视野的分析,就3R而言,中亚地区有 丰富的资源,处在海路要冲位置,如果交通进一步发展,那么心脏地带将变得及其重要。该文的视野和逻辑,对其后美苏崛起、英国联合美国抑制德、俄,一二战、 冷战,以及70年代以来的中东局势等都有深原的预测意义。 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的思想可窥见中国目前推行的“高铁外交”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意,从某种角度来讲,甚至麦金德有直接的预言。 先从铁路说起。英国作为传统的海洋霸主,在十九世纪初叶,火车的发展对大英帝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麦金德在论文中指出“在商业方面,我们不应该忘记 海洋运输虽然比较便宜,但通常要包括四次装卸货物的工序——在货源的工厂、出口码头、进口码头和供零售商批发的内陆仓库;而陆上的铁路货车可以直接从输出 的工厂开到输入的仓库。因此,边缘区的远洋贸易(在其他事项相同的情况下)就趋向于在大陆周围形成一个渗透带,它的内界大致以这一线为标志:即在这条线 上,四次装卸费、海运费和从邻近海岸来的铁路运费,相等于两次装卸费、和陆上铁路货运费之和。英国和德国的煤,据说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途经伦巴第而相互竞争 的(伦巴第在意大利境内。)。俄国的铁路从西端维尔巴伦(Wirballen)到东端符拉迪沃斯托克,整整长达六千英里。正如过去英国在南非的驻军证明它 是海上强国一样,俄国目前在满洲的军队也证明它是机动的陆上强国。诚然,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仍然是一条单一的和不安全的交通线,但是在本世纪结束以前,整 个亚洲将会布满了铁路。在俄罗斯帝国和蒙古境内的空间如此巨大,他们在人口、小麦、棉花、燃料和金属方面的潜力如此巨大,一个多少有些分隔的广阔的经济世 界将在那里发展起来,远洋通商将被拒于门外,这是必然的。” 麦金德的上述文字揭示了因为火车的快速发展,让拥有广大纵深的大陆国家得以充分发挥优势,也预示着其后美国、苏联(俄国)的崛起。所以在十九世纪中 后期,英国人就开始特别防范俄国人,在1902年与日本达成同盟,压制俄国势力的向南扩展,并在一定意义上挑唆了日俄战争。而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 中,麦金德也提到了当时英国的战略:帝国向西,联合美国抑制欧洲大陆国家。 美国、俄国快速营建铁路,确实让英国感到日薄西山的不安。从1866年到1900年,俄国人共建造了超过3万英里的铁路,其中1893年到1897 年,以每年修建1625英里的速度建造新铁路。新闻杂志上广泛的讨论修建这些铁路的合理性,很多评论家强调俄罗斯迅速扩张的铁路网有其战略军事意义,促进 开发偏远地区,以及鼓励来自俄国欧洲部分的农户移民到内陆未开发的处女地。跨高加索铁路的修建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到1882年为止,位于里海沿 岸的巴库油田和位于黑海沿岸的波季港口连接起来。里海铁路于19世纪80年代修建,随后,于1900年开始修建奥伦堡到塔什干的铁路,19世界90年代又 开始修建横跨西伯利亚的铁路将莫斯科和太平洋链接起来,到1905年铁路建成通车。 美国的铁路修建更早,1869年5月10日,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州的普鲁蒙托里角接轨,正式宣告了被誉为世界铁路史上一大奇迹的横贯美国东西的大动脉建成。这条铁路原计划建筑14年,实际仅用了7年时间。 上述历史,是不是和中国当下全力推动高铁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改换了天地。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举世瞩目。新一 届领导人主政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逐渐清晰,成为中国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的世纪大战略。与之相随, 从2014年起,中国高铁就走出国门,成为一张耀眼的“国家名片”,更成为中国崛起的最新象征。 麦金德在《历史的地理枢纽》的结束语:“最后,可以很明确地指出:某一新的力量代替俄国对这片内陆地区的控制,将不会降低这一枢纽位置的意义。例 如,假如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去推翻俄罗斯帝国,并征服它的领土的话,那时就会因为他们将面临海洋的优越地位和把巨大的大陆资源加到一起——这是占有枢纽地 区的俄国人现在还没有到手的有利条件,构成对世界自由的黄祸!” 麦金德的用词很值得玩味,黄祸(Yellowperil)当时是个流行词汇,代表了当时西方对东亚崛起的忧虑。最早使用黄祸一词的是马修·菲利普· 希尔(MatthewPhippsShiel),他在1898年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后来这些小说被编在一起,以《黄祸》 (TheYellowPeril)之名出版。希尔的小说的背景是1897年两个德国传教士在胶州被杀,当时德国以此为口实而获得了在山东的殖民地。 1899年的义和团运动使得这个词获得了非常广的普及。1980年代,日本的经济有超过美国经济的可能性时,黄祸一词又在美国复苏。 麦金德发表这一篇演说时在1904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1年清政府与德、英、日、俄等十一国订立《辛丑条约》。在麦金德发表这一 篇演说以后不到一个月,日俄战争爆发。在麦金德看来,中国将被日本鲸吞,因而说出了“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的话,并据以作出他的“立论”。 这一立论有其历史背景和局限,但中俄关系近年来的升温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确是麦金德预言的现实版本:即中国利用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 施的建设,向西开放,促进欧亚大陆(麦金德所谓的枢纽地区、心脏地区)经济整合,建立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陆权战略,在全球层面以陆权对冲海权。中国的崛起 之路在于通过为国际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而确立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进而通过资本输出来建立中国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 如今看来,这并不是“黄祸”,是中国人为代表的黄色人种引领世界未来的一次重要历史机遇。
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皇家幼儿园
热度 38 晨枫 2015-12-19 00:38
乔治王子两岁了,要上幼儿园了。威廉和凯特宣布,乔治王子一月份就要上 Westacre Montessori School Nursery,在诺福克。Montessori是私校,补习班性质的,很多英语国家都有,中国好像也有?这个Montessori的费用是每小时5.5英镑或者每天33英镑。 就是这个地方,看着不大皇家 这应该是一个私立幼儿园,有自己的专用道路。选这里可能也有保安考虑。女王没有上过学,是保姆教她的。查尔斯在王宫里有一个教室。在戴安娜的坚持下, 威廉到宫外上小学 Mrs Mynors' School。 这是威廉上幼儿园的第一天 威廉、凯特、乔治和夏洛特,挺和谐的一家,希望不要落得戴安娜的下场
995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工业革命跟技术进步没有什么关系,是需求拉动的
gordon 2015-12-16 04:30
注:中国学生的历史都是体育老师教的,鸦片战争跟东印度公司有鸟毛关系啊。是殖民贸易不错,但是跟东印度公司没有什么关系,反而是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了。东印度公司是从东往西销货。棉纺织是从西往东销货,印度首先垮了。它要维持这么一个经济循环,所以印度买英国的棉纺织,中国买印度的鸦片。白银流向从中国到印度,印度到英国这么一个过程,支撑英国的 “工业革命”。 都过去多少年了,都没有搞明白是怎么回事。 初始的工业革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 英国的工业革命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技术。 在自然科学方面,法国肯定走在英国前面。在教育方面,英格兰没有什么好的大学,希望自己孩子获得良好教育的贵族,依靠私人教育或苏格兰的大学来完成教育。 为什么发生在棉纺织业? 毛纺织是一个传统行业,不利于引进新技术 。 麻纺织呢,受到家庭工业的阻击 。 东西方贸易 早期东方对西方没有什么需求,西方倒是向东方需要不少 ,东方的香料、丝绸、棉布和珠宝。 棉纺织第一次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 ***************************************************************************************** 新兴行业 棉纺织的原料来自海外,是通过奴隶制和开垦新土地——而不是靠欧洲农业比较缓慢的发展过程来实现的,它不受欧洲农业中即得利益集团的影响。(海外供应的羊毛,其重要性微乎其微,只有到19世纪50年代,才变成一个重要因素。) 像麻纺织,殖民地扩张起初为它带来了比棉纺织更好的机遇,但从长远看了,就是因为便宜的、非机械化的生产能够在贫困的农村(主要是中欧,也包括爱尔兰)轻易得到发展,而使它遭受了损害。 注:麻好纺,棉不好纺。中国的棉花就不行,只能手工纺,不能机纺。要断 18世纪的萨克森、诺曼底与英国一样,发展工业的明显方式,不是去建设工厂,而是去扩大所谓的“家庭”或“分散加工”制度。 ************************************************************************************** 英国的棉纺织业最初是作为海外贸易的副产品而发展起来的, 毛纺织对印度白布实行进口限制,为本国的棉纺织业提供了一个机会 。 棉花和棉纺织品的价钱要比毛纺织品便宜,遂使得它们 在国内为自己挣得一个虽然有限但却有用的市场 。 殖民贸易造就了棉纺织业, 在西印度群岛上,采用奴隶劳动的种植园为英国棉纺织业提供了大量原料,种植园主人反过来又大量购买曼彻斯特的纺织品。 到“起飞”前不久,兰开夏的棉纺织品已大量地倾销到互相结合在一起的非洲和美洲市场。在18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由于兰开夏棉纺织厂得以维持和扩大,为兰开夏的棉纺织厂提供了大量的原棉。 1814年,英国生产的棉布出口和内销之比约为4:3;到1850年,已加大为13:8 。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由于战争和封锁,欧洲市场基本上已告断绝,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就是在战争过后,欧洲市场仍继续维护自己的利益。 注:非洲的劳动力,美洲的棉花种植园,印度的棉布市场。 东印度公司的挫折 东印度群岛,在东印度公司的推动下,向来是棉纺织品的传统出口商。但是,随着企业家即得利益集团在英国占据优势,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利益受到挫折,印度有计划的被非工业化,它反而成为兰开夏棉纺织品的市场。 只有保守而自足的中国仍然拒绝购买西方或西方控制下的经济所提供的货物, 一直到1815~1842年间,西方商人借助于坚船利炮,才发现了一种可以从印度大量输出到中国的理想商品,那就是鸦片。 另:实际上还有一个很重大的事件。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和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从此,中国劳工逐渐取代 奴隶和农奴,成为资本市场的生力军。 中国劳工比 奴隶和农奴 还猛 ,非常牛逼。 这也是一奇葩,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中国人精耕细作,一直在 ”过密化“ 生存) “中国人爱抨击奴隶制”,这一民族习惯,潜意识的看法,是错的。 60年代和7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60年代还是英法双强,70年代是列强时代
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清官和浊官 —— 英国宪政并不特殊
gordon 2015-12-9 04:49
一般来说, 筛选制下,上层领导人的道德素质都是很差的 。 这是一个一般规律。官僚的组织决定的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官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你要讨好上级,但 如果是你父母亲戚让你去的,你没必要讨好他 。不惹事,他都心满意足了。 所以,一般清官或清流,都出自门阀世族。 反而是, 从底层选拔上来的,都不是啥好货 。称为 浊官 *********************************************************************************** 实际上,英国的宪政并不特殊,他是一个 “贤人政治” ,但是他降低了政治参与 。 不愿意让底层劳动者参与进来。 *********************************************************************************** 老外也是在吹牛逼 。 实际上,工业革命啊,是其它技术进步引起的。(见工业革命史) 英国是个岛国,商贸发达。 人口少,土地集中,农业革命;相互促进,产生了工业革命。 失地王,王权不是那么强,也是因素之一。但 这个不是独有的,其它地区也有这种现象 。 *********************************************************************************** 实际上, 西方社会是在大众民主消失之后才获得普选权 。 注:说归说,吹牛逼归吹牛逼。事实明摆着 相信事实,而不是他吹了一把,你说他吹的太牛逼了。
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克鲁格电报” —— 为什么英国把火发在德国身上?
热度 1 gordon 2015-7-5 21:29
注:有学者,对第一次大战爆发原因中 “英德贸易摩擦” 提出新的看法。 英德之间的贸易摩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英国攻击德国时矛头也正是对准这一点, 但宣传英德贸易竞争的文章和小册子绝大多数是在克鲁格电报之后才出现的,此前英国舆论对这种竞争并未太多留意, 因此用这来解释英国公众的怒火至少是不充分的。 实际上,从1893年的暹罗危机开始,英国在外交上一直诸事不顺,国内社会对此普遍不满, 而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声明更是大大加重了这种伤害。但是,英美之间同种文化渊源还是起了作用, 使英国人倾向于宽恕美国人的所作所为。此外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那就是 自1890年起,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了英国 , 英国向美国发泄怒火明显不智。 但是这种不满情绪需要一次发泄,克鲁格电报恰恰为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约瑟夫张伯伦就深谙这一点,在1896年1月4日,给索尔兹伯利的信中他写道:“对哪一个敌人进行反击是无关紧要的, 要紧的是我们应该对其中的某一个进行反击。” 另外,德国当时的海军力量大大弱于法国和俄国,英国的敌意此时放在德国身上是最安全,也是最适宜的。 注: 美国总统克利夫兰 做了同样的事(英属圭亚那和委内瑞拉的边界争端),但英国就是把怒火发到了 德国身上。 ********************************************************************************** 在分析 1840年鸦片战争时,知道一个事实, 英国为了发展东线,而放弃了西线 。 就是 打下中国,放弃美洲的利益 。 在东线上,英国和德国的矛盾;要比和美国的矛盾大的多。 西线早就放弃了嘛 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和德国是盟友。 ********************************************************************************** 说到当下的中美冲突 实际上,中美没有根本性的冲突。发展策略不同。 但是美国这个对手啊,它不接受 “平手棋” ,即使是理论上的 “和棋” ,它也要凭借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或者 经验老到,想赢这一局。 这一点在朝鲜战争谈判中表现最为明显。 反正不犯低级错误, “不松懈” ,就对了。
1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贵族范儿 vs 美国的屌丝气质
热度 3 gordon 2015-6-19 12:33
当年英国学习荷兰的时候,其实是有所创新的。 当荷兰发展密集型商业城市的时候,英国选择了保留乡村的大庄园。 这一点,英国人和清王朝很类似。 美国能够强调“平权”的最根本原因是地广人稀,但在人口繁盛的东亚,是不合适的。 反而,清王朝、英国的做法是正确的。 ************************************************************************************ 当一些烂人高喊“平权”的时候,中国有一群人为了 捍卫自己的利益,扩展了自由的边界 。 北京、上海 这些大城市不参与全国统考,太对了 这是优点,不是缺点 。要保持。 让那些下等人去参加高考吧,我们享受生活 ************************************************************************************ 今天,有人跟我说,不要在别人洗碗的地方,洗脚,尊重他一点。 我心里想,去它妈的。当然我没有表达出来。 撕逼的时候,保持脸面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候礼貌就显示出价值来了。 ************************************************************************************ 有人说,这个事都搞了很多年了,抬轿的 和 坐轿的 斗争 所以说嘛,政治协商制度是伟大的制度,正像 某人所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制度。 既然,绝对平均主义不可取,这就是最优。 注:具体到每一个个人,看你所在的位置,每个人都会选择的 ************************************************************************************ 你怎么能这么想? 嗯,这个,读的书多,积累多了,就会有一些 先进的思想了,仅此而已。
3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行画“混”进英国美术馆 骗过九成观众
热度 20 天狼星 2015-5-1 12:22
今年年初,艺术家道格·菲什伯恩通过网络向一家中国行画机构提出了订购要求,在将作品的高清图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对方,不久之后,便收到了对方邮寄过来的复制品。整个过程轻松简便,仅需花费120英镑。据悉,这家名为Meishing的中国行画制作公司拥有150位画工,专门制作各种古典大师的油画作品复制品,其中很多人是勤工俭学的学生。   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Xavier Bray表示,这一“找出赝品”的活动吸引到了四倍于以往的观众的数量,“我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观众积极地去观看每一幅画。” 日前,达利奇美术馆公布了最终结果:被调包的作品是18世纪法国古典绘画大师让·雷诺雷·费拉戈纳尔(Jean-Honore Fragonard)的《年轻女人》(Young Woman),过去三个月里悬挂在同一位置上的是来自中国行画家的复制品。从2月10日至4月26日,在活动举办期间,总共有3000名观众进入展厅并且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其中只有10%的观众猜对了答案。 让·雷诺雷·费拉戈纳尔的《年轻女人》原作  中国画工复制的《年轻女人》 名词解释:行画   行画又称商品画,一般是指临摹、模仿世界名画绘制出来的图像。实际上,中国的行画业非常兴盛,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这些大小不一的画室主要经营范围是临摹世界名画。这些复制品不仅会销售给中国国内市场,也会提供给沃尔玛之类的国际销售商。目前,仅福建省目前就有数百家这样的画室,而著名的广东省大芬村每年会出产500万幅油画复制品。严格的说,这些作品还称不上“赝品”,因为画室通常会稍许改变绘画的尺寸,使其和原作有所不同。 ×××××××××××××××××××××××××××××××××××××× 天狼星评论:我觉得中国的行画看起来更顺眼,原作里的圆脸小女人简直是卡通画!
5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加入亚投行凸显美国的式微
热度 21 jerf71 2015-3-26 23:11
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原载3月16日《世界邮报》(The World Post)。 2015年03月20日 一些事件是具划时代意义的。英国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便是一个例子。这可能预示美国世纪的终结和亚洲世纪的到来。 一名高级美国政府官员接受《金融时报》访问时,明显透露了英国决定的重大意义。他语带深意地说:“我们对一直包容中国的趋势感到不安,这不是和一个崛起强国交往的最佳方式。”英国是美国最忠诚盟友,只有他们才会尾随美国掉入伊拉克的泥沼——而这只不过是12年前的事。 现在,英国这个盟友认为,历史性转折点已经出现。美国再也不能主导世界历史。一个新的强国崛起了。和大多数中等实力国家一样,英国决定两边下注,同时和中国与美国合作。但这也关系到生死存亡。伦敦如果不能在金融和经济上为日益强大的中国服务,便可能在21世纪被边缘化。因此,除了同中国合作,英国别无选择。 白宫的不满是可以预料的。遗憾的是,这也是不智的。对中国成立亚投行的任何客观和冷静评估都会显示,这是因为时机成熟了。 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亚洲必须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至少8万亿美元。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和相关机构,不可能满足这个需求。中国利用其储备来加强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决定,显然受到亚洲的欢迎。中国在创纪录的短时间内,建设世界水平基础设施的耀眼成就,显示了它在这方面的专长,而这正是亚洲所需要的。 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前,美国一直公开否认它要求其他国家不要参与新银行,尽管这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因为直接来自华盛顿的电话,让澳大利亚和韩国皆举棋不定。现在,既然英国已经加入了,它们就没有理由再犹豫了。美国应该明智地接受它们的决定。 表面上,美国表示,它不支持亚投行,是因为它只支持有高监管水平的机构。果真如此,那美国就应该支持英国的决定。英国可以,也应该要求亚投行企业监管副总裁的位子。若亚投行能够建立英国高水平的法制和企业监管,还可以成为新一类的国际组织的楷模。 可惜的是,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不是亚投行学习的榜样。众所周知,世行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便描述了贷款蒙受损失的美国私人银行,如何要求世行对埃塞俄比亚实施惩罚。美国如果要亚投行实行高水平监管,就应该以身作则,同意放弃对世行的控制。华盛顿也应该体现真正的民主,不再坚持世行行长必须由美国人担任。 归根结底,美国和中国推行更好的多边组织的新竞争,只会让世界受惠。这是个追求更高水平的竞赛。不论是美国或中国胜出,我们都会看到国际组织的监管水平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亚洲人将从中得益,而亚洲世纪也会更快到来。
89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英国法律为“第三者” 婴儿开绿灯了~
热度 14 tanis 2015-2-26 00:14
其实我是标题党。 英国认可了“three parents”婴儿的合法出生。背景是,有些人的线粒体DNA可能有缺陷。所以培养试管婴儿胚胎的时候,可以用父母受精卵的细胞核加上第三个女人的去核卵细胞。线粒体DNA对婴儿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估计这个领域是空白吧。 http://www.bbc.com/news/health-31594856?fb_ref=Default
217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不好了,美国、英国要帮助训练乌克兰武装部队
热度 42 晨枫 2015-2-25 09:21
http://www.bbc.com/news/world-europe-31610026 本来还能和东乌抗一阵,这下子别像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正规军”一样,被ISIS和塔利班打得丢盔弃甲。
1501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和平阿姨有福了,英国国防部正在大甩卖
热度 48 寞洑 2015-2-11 04:30
和平阿姨有福了,英国国防部正在大甩卖
http://www.mod-sales.com/ 路虎,阿姨开在路上,再也不怕被石头砸了 看家护院好帮手 搬家不求人 远方来的客人,你不要走,阿姨带你去翱翔
1113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英国要求英格兰小学毕业生会乘法表
热度 39 燕庐敕 2015-2-2 23:55
中新网2月2日电 据外媒报道,英国政府希望提高英格兰的数学和英语成绩,英国教育大臣摩根称,英格兰所有的儿童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应该学会12以内的乘法表。   她还表示,儿童们在11岁小学毕业前还应该知道如何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拼写和语法。摩根称,“英语和数学达标必须是我们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   摩根计划把乘法表在数学考试中单独列项,她在英国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说,会向文盲和算术盲宣战。   她说,“我们将会期待每个学生到11岁的时候都能够记住乘法表,能够进行多项式长除法,多位数乘法,能够读小说。”摩根还表示,“他们应该能够以正确的拼写、语法和标点写文章。”   摩根设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让英格兰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到2020年成为欧洲排名最高,并成为世界上前五名。   对来自65个国家15岁学生进行评估的最新的比萨排名表显示,英国的数学排名26名,阅读成绩排23名。 好吧,从牛顿到斯托克斯,再到罗素和图灵,估计都不是这些啥子不会九九表的小学毕业的吧。
1397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赫然与拉登的亲密关系
热度 32 农民家的狗 2015-1-20 11:52
赫然,你啥时候采访的拉登呀 。 “ 在二十年前的西方报纸上, 赫然 赞扬着一位反苏联的战士,他率领他的部众在“通往和平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恐怖大亨———本拉登。The Independent, Monday 6, December 1993 英国《独立报》。 ” http://www.talkcc.com/article/4088124
1218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美国、英国 —— 中国历史的全球角度解读
热度 4 gordon 2014-12-15 13:53
关于太平天国战争啊,甚至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解读,根本讲不清楚。 最早的原发思想来自 小凯 ,谨以这项对中国历史的洞察,献给杨小凯先生 我讲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讲过 英俄在东地中海争霸。 英国关键是失去了美国这片殖民地,不得不保护 印度 这块殖民地。 所以,中英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 太平天国运动 和 美国内战的关系 这个主题来自 普拉特 先生的研究。 1864年,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勋爵指出,英国参与镇压太平军,重启中国贸易是最重要的事情。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中国与美国两场内战的同时进行,绝非不值一顾的小事,而本书的基本论点之一,乃是一八六一 年美国内战的爆发 迫使英国有所 行 动,从而影响了中国内战的结局。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市场,为了解英国在这两场战争中的角色,我们得记住,英国面临着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 风险。英国得想办法恢复其中一个的秩序,而基于本书后面会解释的几个理由,英国本可能介入美国以重启棉花贸易,但却选择投入中国的内战。事后英国首相会把 介入中国一事,当作英国为何得以在不干预美国内战下仍能熬过经济崩溃的原因。或者换句话说,英国靠着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 《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科诺夫出版社2012年2月,作者:史蒂芬·R·普拉特,耶鲁大学中国历史专业博士学位,现在马萨诸塞州大学任教。 注:中国近代史,靠中国学校现在的学术水平是根本搞不明白的。 没有当代的社会科学, 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一无所知。 实际上中国市场对英国非常重要,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英日冲突十分剧烈,实际上英国已经把 东三省给日本了,也是作为对俄的一个屏障。 当日本要进攻长城一线,进入关内时,矛盾爆发了。 ****************************************************************************** 参考文献: 1812年美英战争以及 英国在西线的受挫(转)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44004.html 很多人都不知道,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有着莫大的联系。 我开始也不知道,我是先把 第二次世界大战搞明白了,官方的说法,净TM 扯淡,是英国,而不是美国,跟美国没关系。(这以前写过) 然后是甲午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是有朋友跟我说,有这么一本书,(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我一看跟我想的一样。 注:为什么你们看不出来,我能看出来? 那都是一点一点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官媒就在胡说。(因为那时候跟英国工党关系好嘛,文革时候,中国都有到英国留学的。建国以后,是美国对我们封锁,英国倒是不封锁。) 甲午的好多事情,它也是死活搞不明白。 它经常爱弄,政治干预学术嘛 中国人,都知道 第一次鸦片战争怎么明白的,这一段时间中东不是比较火嘛,找别人的博士论文看的。 太平天国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
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耻辱日”
热度 51 锦候 2014-12-11 05:36
“英国的耻辱日”
就英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奥塔维被中国告知英国议员去香港将会被拒绝入境一事,英国下议院应奥塔维请求已经在今天下午(12月2日)就此举行了紧急辩论。 曾经担任工党影子外交大臣的议员考夫曼爵士在下院发言中说,在1997年他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主权移交仪式,他认为那是令“英国耻辱的一天”。 工党议员考夫曼还说,“根本不存在把香港移交给中国的任何义务…我坚信外交部的官员按照惯常的做法,总是讨好同我们有重要贸易关系的外国政府,这样就把民主摆到了次要位置。” 这老东西看来还活在鸦片战争年代呢!香港很多人也是!我倒是真心想看看当年英国硬挺着不还会有什么结果? 英文链接: http://www.bbc.com/news/uk-politics-30275320 中文链接: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4/12/141202_china_ambassador_parliament_debate
1721 次阅读|26 个评论
分享 关于英国电视剧《故园风雨后》的一点感想
热度 18 平沙落雁 2014-12-7 00:45
这两天俺一只眼睛盯着酒庄内部激烈的政治讨论,另一只眼在看英国1981年拍的十一集电视剧《故园风雨后》( Brideshead Revisited),该剧改编自Evelyn Waugh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视剧是豆瓣不屈不挠推荐给我的,至少推荐了三次,实在熬不过“TA”的毅力,看就看了吧~ 先狂吐一堆槽: 第一,该剧冗长拖沓,一共十一集,平均每集都在一小时左右,其中一头一尾两集居然长达九十分钟,没点儿毅力看得下去么? 第二,节奏慢得要死,狂拽英国人的冷幽默,好多台词不想半天都不知啥意思,更不知这是在挤兑谁(俺看得是有中文字幕的)。 第三,演员巨 不 养眼,号称美女帅哥,特别是号称帅哥美貌惊人,事实是难看得惊人,这么说吧,如果打分满分是 十分的话,也就四分半,演员目测年龄都比剧中人物年龄大十至十五岁,不论男女演员,魅力缺缺,唯一的例外呀例外,是个演濒死的老头子Marchmain侯 爵的那位,所占份额不超过全剧的十一分之一,但观众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会集中到这快死的老头子身上,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老头子似乎有魔力。 他就是Laurence Olivier! 一个人的魅力盖过所有年轻演员。 坚决不推荐该剧,俺上当了就不拽着大伙儿了。 好了,骂完之后再夸两句,很精典,很严肃,英国人冷酷理性的典范,闷骚之王,英国的小红楼梦。 说是小红楼梦是因为没有红楼梦规模那么大,只描写了相当于贾政一家人,没贾赦更没宁国府神马事儿,连贾母都没有,贾宝玉肯定是有的,就是侯爵的次子塞巴斯蒂安,林黛玉也是有的,可惜这戏里的黛玉是个男的 二战时期英国某地,预备役军官查尔斯内德和他的手下成天被上级东挪西调搞得头昏脑胀,这天夜里部队又奉命开拔,一通折腾,到了天亮查尔斯走出帐篷才在清晨的灰雾中认出了那所差点儿成为自己家的豪宅。 说是豪宅,其实是座占地巨大的巴洛克式宫殿,它是Marchmain侯爵的府邸。 倒退回去二十年,查尔斯十九岁,刚进牛津大学学习,头一年几乎要顺利地度过的时候,他遇到了塞巴斯蒂安。 塞巴斯蒂安几乎一进大学就由于惊人的美貌(啊---呸!这演员太难看了,也好意思。。。)成为明星人物,他跟查尔斯不是一个学院的,但查尔斯还是注意到他 了,他总是身边带个玩具小熊,还喜欢搞怪装老头,一次塞巴斯蒂安和一帮学生喝醉了酒跑到查尔斯宿舍所在的院子里胡闹,查尔斯好奇打开窗子,正与塞巴斯蒂安 装个对脸儿,酒醉的塞巴斯蒂安朝窗户里呕吐。 第二天校役打扫了呕吐物,中午查尔斯回来发现满屋子都摆满了塞巴斯蒂安送来的鲜花-----大部分是水仙花(如果知道古希腊水仙花象征着自恋的美少年阿多尼斯的话,哼哼,就明白塞巴斯蒂安玩儿的小闷骚了),并留纸条邀请查尔斯去吃午饭。 查尔斯非常开心地去赴约,在塞巴斯蒂安的房间里又认识了一帮神神叨叨的贵族子弟,不过这帮人都不重要,关键是查尔斯从此被带入了塞巴斯蒂安的生活,也踏进了Marchmain侯爵的家庭。 Marchmain侯爵一家是英国极少数信奉天主教的贵族之一,宗教在这个家庭当中的作用极端重要,稍微了解一点英国宗教史的会知道新教才是英国国教,绝 大多数英国人,包括皇室都信奉新教,天主教贵族不是说不与新教贵族交往了,而是各个方面,特别是通婚方面比较难办,其他的比如人生态度,对婚姻的看法等等 都不同,侯爵夫人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被儿女视为“圣徒”,侯爵本人则十多年前就跑到威尼斯与情妇同居,再也没回来过,对天主教着嘲讽的态度,而在与妻子 结婚之初,却受妻子感染,“恢复了祖先的信仰”还为妻子在府邸内部盖了个小教堂。 长子布莱迪,据塞巴斯蒂安讲,有点儿怪,其实就是二,而且相当的二,这个得等到快结尾处才能看出来,平时布赖迪总是衣冠楚楚,正人君子一个,看着比弟弟靠谱太多。 次子就是塞巴斯蒂安,长得“惊人的美貌”金发白肤,经常搞怪,捣乱,对宗教不上心,对学业也不上心,只对酒精上心。 长女朱丽叶,也是惊人的漂亮,而且聪明气质高雅,刚进入伦敦的社交界就成为同龄女孩中的佼佼者,但同时由于父亲的丑闻和天主教信仰使她在婚姻市场上前途渺 茫,信奉新教的贵族长子们是不可能娶一个天主教徒为妻的,而从小的宗教教育又不可能使朱丽叶放弃信仰改信新教,凭她的美貌和才情本来有希望嫁入皇室,可宗 教的原因只能在无继承权的贵族幼子们中间选择,而幼子们往往素质很烂。 幼女克迪蒂亚,长得不好看,但心底纯洁无私善良,虔信天主教,当时还只有十来岁。 一天塞巴斯蒂安带着查尔斯开车回家看望自己的保姆,偷偷摸摸进家门,像躲瘟神一样躲着自己的妹妹朱丽叶,他自己说是因为家人太有魅力,一旦查尔斯认识了他 们就马上会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再是自己的朋友,实际上则是他早就预料到妹妹会成为自己的情敌(这个真是乱,却不幸成真) 由于进入贵族圈子,查尔斯的花销大增,到了暑假没钱花只能待在家里与老父为伴,自幼丧母又无兄弟姐妹的他在家闷得发慌,收到塞巴斯蒂安的邀请信也不敢去,直到收到“病危”电报才慌不择路地踏上了去侯爵府邸的路。 来接他的正是漂亮又高傲的朱丽叶,当时朱丽叶没把这个穷小子放眼里,一心想攀高枝的她本想到伦敦去,无奈塞巴斯蒂安摔伤了腿,要么留下来照顾他,要么去拍电报把查尔斯招来才能脱身,所以才不得不屈尊亲自去接查尔斯。 一座巨大的宫殿只留下了两个少年,其他主人都到伦敦去了,查尔斯每天陪着塞巴斯蒂安流连往返于花园温室喷泉之间,夜晚则在花园的豪华凉亭里品酒。 等塞巴斯蒂安的腿伤好了之后,为了给侯爵送文件,塞巴斯蒂安又邀请查尔斯一同去了威尼斯。 在威尼斯,两个少年又在侯爵情妇卡拉的陪同下参观了各个教堂豪宅,过了一段美妙无比的幸福生活。 幸福快乐总是短暂的,不幸和痛苦的阴云很快又笼罩在头上,查尔斯当时太年轻,并没有意识到塞巴斯蒂安对自己的感情并非纯洁的友谊,所以对后者越来越大的酒瘾和阴郁的心情不能完全理解。 与此同时,朱丽叶在与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兼议员雷克斯交往,雷克斯比这堆青年贵族都年长且社会经验丰富,还成功地帮助塞巴斯蒂安解决了一桩酒驾被抓的丑事。 由于塞巴斯蒂安的“不当“行为,侯爵夫人加强了对他的监管,不但频繁到牛津去与之谈话,还与查尔斯谈话,更请了一位牛津的老师专门监管儿子,但这一切努力 在塞巴斯蒂安身上都没能起到作用,反而激起了他的反抗,几乎整天都喝得醉熏熏的,侯爵夫人命他与查尔斯分开,住到主教那里去,否则就退学,塞巴斯蒂安没有 屈从母亲的压力,被牛津开除了。 侯爵夫人又命家里对塞巴斯蒂安禁酒,谁都不许给他钱,但面对朋友的请求,查尔斯还是借钱给了他,侯爵夫人得知后把一腔怒火发泄到查尔斯头上,查尔斯几乎是被赶出了侯爵府。 没了塞巴斯蒂安的牛津,查尔斯也不想待下去,干脆与父亲商量打算今后走绘画之路,从牛津退学到法国学画,与此同时,塞巴斯蒂安还在折腾,原本侯爵夫人委托雷克斯带他到瑞士戒酒,谁知路过巴黎时他偷了雷克斯的钱就跑掉了,谁也不知他去了哪儿。 雷克斯正在热烈追求朱丽叶,此人是个典型的市侩,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交易,朱丽叶也是交易的一部份,他追求朱丽叶未必是因为有多么爱她,而是为了她的地位 和嫁妆,而朱丽叶还是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子,和与自己同龄的贵族子弟相比,雷克斯显得成熟又善解人意,自然一头陷入情网,但侯爵夫人不同意他们的婚事,雷 克斯自有办法,跑到法国去找侯爵,取得了侯爵的同意,绕后侯爵夫人,后者一点儿办法没有。 就在婚礼前夕,那个大哥布莱迪开始犯二,宣布这个雷克斯从前有过婚史,所以与朱丽叶的婚礼应该立刻取消,但此时朱丽叶已深陷情网,一门心思想着与情郎的幸 福生活,所以不顾雷克斯曾经离过婚(这个在天主教徒来讲,是不可容忍的,因为天主教禁止离婚),宁愿放弃原定的在天主教堂举办的豪华婚礼,而改在一个新教 小教堂举行寒酸婚礼。 侯爵夫人病危,受朱丽叶委托,查尔斯到北非去寻找塞巴斯蒂安,而当他找到他时,塞巴斯蒂安已沦落为一个酒鬼,与一个德国人同居正病得差点儿要死,查尔斯在 医院里陪着他直到出院,希望他能与自己一同回英国,但塞巴斯蒂安拒绝回国,宁愿与他的同性恋人在一起,哪怕母亲死了也不去参加葬礼。 十年过去了,查尔斯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也结婚生子,但与妻子感情冷漠,在从美国回英国的轮船上巧遇朱丽叶,这个少年时代暗恋的对象,朱丽叶与雷克斯的婚姻并不幸福,婚后一年她就感觉到雷克斯与自己不是一类人,”没有心的野蛮人“她这么评价丈夫。 轮船遭遇风暴,所有人都晕船躺倒,包括查尔斯的妻子,这倒成全了查尔斯和朱丽叶这对幸运不晕船的男女,他们发现他们的心灵依然相通,超越了财富地位遭受婚姻不幸之后的朱丽叶开始感觉心灵契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她爱上了查尔斯。 下了船的查尔斯根本不顾回家看望自己的一双儿女就一心想着跟朱丽叶到侯爵府去,之后与朱丽叶在侯爵府同居,雷克斯则住在伦敦,对妻子的出轨也并不在乎,自己也有情妇。 查尔斯的妻子是个喋喋不休,喜欢交际虚荣的女人,也曾经短暂出轨,所以查尔斯对于自己的行为毫不愧疚。 日子一天天过去,查尔斯与朱丽叶沉浸在爱河之中,朱丽叶一心想离婚嫁给查尔斯,而后者碍于一双儿女只能保持原状,朱丽叶也表示理解。 布莱迪又开始犯二,他有个爱好是搜集火柴盒,由此认识了有同样爱好的某海军上将,上将死后他又爱上了上将的寡妇,打算娶这位带着三个孩子年近五十的寡妇, 朱丽叶听说强忍住笑,问他何不邀请这寡妇来家一见?布莱迪则回答说,那位夫人是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不屑于踏入不体面的家庭,暗示朱丽叶与查尔斯的不道德行 为。 朱丽叶听了气得痛哭,同时感觉这确实不是个事儿,从小所受到的宗教教育又开始冒头,自觉罪孽深重,不可饶恕,最后决定与查尔斯同时离婚,然后两人再正式结为夫妻。 此时居住国外多年的侯爵决定回家,老头子得了严重的心脏病,自觉来日无多,只想回家等死,布莱迪已经娶了上将的寡妇,这儿媳与儿子一样二,在法国度蜜月时 与老头子见面时就已经把老头子给得罪了,自觉道德高尚就不把不信教不尊重婚姻的老头子放眼里,再加上侯爵认为儿子娶一过了生育年龄的女人不可能有后代,次 子是个同性恋,小女儿又不嫁人,于是就把长子的继承权给了长女朱丽叶,朱丽叶的儿女将拥有侯爵爵位和府邸的一切。 查尔斯的离婚已经判决下来了,而朱丽叶的还要再等几个月,就在此时侯爵病危,布莱迪竭力想让神父为父亲做临终怅悔,老头子强硬地拒绝,但临终前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是被朱丽叶带来的神父作了临终怅悔,强烈的宗教气氛让朱丽叶又回到了幼时的信仰。 父亲死后,她拒绝嫁给查尔斯,又回到了雷克斯那里,虽然两人分居,婚姻名存实亡,但保持了天主教徒不得离婚的信念。 塞巴斯蒂安在一通折腾的同性恋人死后留在北非做了个教会医院的看门人,克迪蒂亚曾经去看望过他,但他还是拒绝回家。 查尔斯则失去了一切,婚姻,孩子,爱情,家庭和曾经唾手可得的财富,流连于曾经奢华气派非凡如今却颓败不堪的宫殿。
32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牛市学缠 1
热度 8 jvmis 2014-12-6 10:51
很早就知道有缠论一说,2011年就去缠中说禅的博客打过酱油,2012年在英国兰卡斯特的一年期间忙于玩数据堆论文或是游山玩水就放下了,2013年回国后系统地把108课翻了两遍,但实在是资质有限,没有啥实质性的认识,还徘徊在门口。2014年初,把缠解论语翻了一遍,终于自认为找到了理解缠论的入口,遂在7月份开始重读缠论。有幸赶上市场转折向好,轻仓的三一和神华都有很好的表现,更让我决心花点精力再翻看一遍缠论,不求这次能读通,但求掌握皮毛,在这波牛市中少交点学费。
个人分类: 众生学缠|1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领事馆报警赶走香港“占中”示威者
热度 48 农民家的狗 2014-11-24 23:49
这也太让人伤心了,伟大的免煮和柿油理想,居然落了这么个下场。 不由叫人想起一句土话:一个大热脸,贴在人家的冷屁股上!! 转自凤凰资讯: 据香港《东方日报》11月24日报道,今日清晨6时许,金钟英国驻港领事馆门外约有10余人仍然留守,但由于示威区范围阻碍领事馆车辆出入口,领事馆要求警方将车路开通,并派出1名保安员向示威者宣读声明,要求各人不要阻碍通道,但示威者指保安员并非领事馆职员,要求派职员代表交涉。约50名警员赶至戒备,包围示威区。 至早上7时许,警方再次要求示威者清障,否则会强行开通信道,部份示威者于是自行步上行人路,但有人继续坐在櫈上抗议,警方采取行动,抬走示威者,同时将领事馆外一段路面的障碍物搬走清理,过程未见有反抗及冲突。 警方在行人路上以铁马(铁栅栏)围起一个约3x4米示威区,约10多名示威者继续在领事馆门外示威。警方还用铁马将领事馆正门外封起,防止示威者走近,领事馆职员出入亦需改用其他道路。 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因不满运动走向,部分示威者在网上发起“五百人占领英国领事馆”的请愿活动,声称要把香港问题搬上国际舞台,他们要求英国插手香港政改,并要求英国经济制裁中国。 英国驻港总领事馆22日派代表接收示威人士的请愿信,但拒绝示威人士在领事馆外留守。警方在晚上增派警力到场,并在示威者与英领事馆之间筑起人墙戒备,另有围栏设于领事馆门前以阻隔示威者。
1378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分享之 -- 吴芳思(英国学者) 曾在中国学抛手榴弹
热度 9 jerf71 2014-11-8 02:09
分享之  -- 吴芳思(英国学者) 曾在中国学抛手榴弹
吴芳思(英国学者) 曾在中国学抛手榴弹 看受访者在九道问题里展露个性与智慧。 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吴芳思博士(Dr Frances Wood,66岁)不久前受邀来新加坡演讲《金刚经》和《敦煌与丝绸之路》时,接受本报专访。 吴芳思先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中文,后以北京四合院的论文获得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她在文革期间到过北京一年。1977年加入大英图书馆中文部,去年退休前为该部门主任。 她一生的志业与兴趣离不开中国文史的研究与写作,也是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著作包括《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北京手榴弹实习:我的文化大革命》《第一个皇帝》《紫禁城》等,至今创作不歇。 1你去年从大英图书馆中文部退休后,还在创作吗? 我刚完成一本电子书“Picnics Prohibited”,写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混乱。电子书看不到评论,也不能手递给妈妈当生日礼物,不会再写了。我正在写一本《60本最佳中文书》,因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还不了解,里头有书籍简介与局部翻译,包括《芥子园画谱》《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琵琶记》。手头计划写的书更多,包括明代第一个皇帝朱元璋,1600年代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与皇帝宫廷的关系。 2目前西方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够? 一般西方人懒得理中国历史文化。2011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英国,大谈莎士比亚,我不以为卡梅伦首相能大谈《红楼梦》。英国学术界对中国有所了解,政商界不感兴趣。我多年来的写作,就是想向普罗大众分享我对中国文史的热情。 3你对中华文化深感兴趣,文革时期还到过中国? 我在1975年到中国北京大学一年,由英国文化协会安排,与其他9名英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交换浸濡。中国学生想学英语,我们较不清楚。1966年起,中国已被小红卫兵“炮打司令部”,教授医生画家音乐家作家导演等等,因受西方腐败思想影响而被炮轰。尽管1975年街上已不见激烈的批斗,珠江也没了被暴打的尸体流过,可是,北大由工人农民党员组成的革命委员会掌管,他们认为我们不必学习太多,否则会脱离广大群众。 我们和中国同学花了一半时间在工厂,干扰工人制作铁路引擎,或在田地向农民学习捆白菜或泥地里种稻米。为防核袭击,我们英勇地花了半个晚上挖相当浅的防空壕。其他时间在课堂上学习,每个周末早上必修两个小时马列毛泽东思想,也必修体育课——学习抛手榴弹。我修读的中国历史隔夜得重写,当时邓小平二次被批而从档案消失。政治口号的接连轰炸,每棵树藏着的扩音机广播不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论述,在我回家没多久后中断了——毛主席死了。 没几周,文革过去了,也重新名为“灾难十年”。邓小平翻身复职,宣告富裕是光荣的,我的挖壕与引擎制作是个错误。 4你回国后,还经常往中国跑?你特别喜欢丝绸之路? 1977到1987年期间,我每年带导览团去中国三趟,跑了大江南北,包括敦煌、西藏等地。现在的中国已像我住的酒店窗外的高楼大厦了。这个中国不在古文献里,城市与城市之间没分别,但我们不能阻碍发展。1970年代的中国没水缺电,现在普通人生活好得多。 去年9月,我才去过丝路,实在喜欢甘肃走道的那些小镇,多年来没什么变化,仿佛为世界遗忘。尽管敦煌的游客络绎不绝,但仍是沉睡小镇,过去的历史感很强烈,与此同时,高速公路上卡车呼啸而过,已经是现代化发展了。 新丝路贯穿过去与现在,始终是一条贸易之路。 5大英图书馆为了修复《金刚经》花了不少心血? 世界有纪年的最早(公元868年)印刷书籍《金刚经》是世界珍宝,当年被外国人带出中国(注:1907年由探险家斯文赫定从敦煌莫高窟偷运出中国,先后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图书馆26年前就想修复此经,花了10年研究敦煌纸张特性,再花7年慢慢去除衬纸,每次只做10厘米,只用水润(没用化学药品)去衬纸,水量需要恰好,修复结果比当年有水迹的状况良好。透过经卷桑纸可以看到印刷痕迹、黄丝绢纹、竹片条纹、户外造纸时飞落的羽毛。敦煌纸张质地其实很好,再多个千年依然会在。 6你在大英图书馆期间,集合中日学者展开“国际敦煌计划”,并将敦煌丝路相关的文档数码化? 那是在1980年代, 大英图书馆将与敦煌丝路相关,4到11世纪的13万份英文、法文与德文等文献数码化上网,开放给多国学者与公众参考。 图书馆最近与“谷歌”合作,将25万份书籍文档数码化,这些文档都过了50年版权期限,免费供读者与学者做研究与参考,其他的则需付费。 7你的著作中,以《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反响最大。你以游记里没提到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喝茶、缠脚的风俗习惯以及万里长城来佐证,能谈谈? 我是从文献而非人物角度来看马可波罗游记。欧洲人在1400年代对东方的想象非常浪漫,几乎不真实,除了上述例证,中国文献也没马可波罗足踏中国的记载。当时的欧洲人没有著作版权概念,关于东方的旅游故事编撰成书,往往不断复制、添补,文献越添越厚,可说是一种集体的创作方式,蔚为盛行。我在牛津图书馆找到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是以异国情调与小说笔墨来看世界的。 去小说化的真正历史撰述始自1500年。 8你写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很有趣,你怎么评价他? 秦始皇不是很好的人,可他开创一套完善经营国家的法律与行政系统。法治虽然残忍,但比贵族统治好。若有明文法典,人民会奉公守法。在秦代,连碰到一具尸体该怎样处理,记载甚详。孔方兄(钱币)的通行与用身高区别大人小孩的衡量尺标沿自秦代。秦代法制与赋税制延续至汉代, 可是,汉统治者为合理化政权,开始大力批贬秦代的残暴不仁。比如司马迁《史记》对秦统治的抨击,对焚书坑儒的记载略显夸张。 9你那本《没犬,华人也不多》写中国通商口岸上外国人的生活,他们享受人生吗? 早年东印度公司外派中国通商口岸的外国人日子并不好过,到了1843-1943年,鸦片战争强逼中国对外开放之后,他们的生活远比家乡美好,佣仆很多,又有很多茶叶丝绸陶瓷可以享受,尤其上海。不过,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文献记录令人反感, 老是批评佣仆的愚蠢狡猾,只有回述保姆带大的童年往事时,口吻温暖。有篇文档写外国太太教中国厨师炸法国薯条,厨师细心观察,隔天烹调时连妇人教导时的穿着(一足穿鞋,一足拖鞋)也模仿! 吴芳思(英国学者)
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选举还是世袭的
热度 1 gordon 2014-10-28 11:51
香港的原宗主过英国,现在的上议院仍然是老百姓无权过问 英国上议院有大约700多名非选举产生的议员,当中包括英国国教会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以及600多名贵族。 贵族是世袭的,到今天经过多次改革,反反复复,也仍然没能够解决问题。 2007年年初,包括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内的近500名贵族对上院议员产生方式进行表决,彻底否定了下院要求上院议员从世袭或任命改为由选举产生的提案。 1999年,英国政府对上院实施了激进的改革,通过《上院议员改革法案》,大刀阔斧废止了600多名世袭贵族的议员资格,只保留92名世袭议员,这92名世袭贵族可在上议院改革完成之前保留其席位,以作为妥协条件。但 《1999年上议院法案》则移除全体世袭贵族的议员席位 。然而,改革自此再无进展。 注:程序当然能改,但是通不过就那样。 ××××××××××××××××××××××××××××××××××××××××××××××××××××××××××××××× 这个事我说过N 回了,法国有什么影响力, 所谓的国际标准,这是英国搞的。 第一次全球化,苏伊士运河开通,电报、铁甲舰(远洋) 等等 美国啥时候才加入到国际社会,一战后,即使如此 ,一战后国际社会,老欧洲还不尿它呢。 二战后,它是真正的进入国际舞台了。 但是在中国,二战后,朝鲜战争直接就打了它一棒子。 注:二战后,美国说话并不好使。 如果说真正尊重传统的话,就是英国。 法国影响力倒是不小,但不是一个好的示范。 ××××××××××××××××××××××××××××××××××××××××××××××××××××××××××××××× 所以说, 没知识,没文化就是牛逼 ,就是能瞎弄,还没人敢管。 呵呵 注:其实美国也有很多问题,现在看到的美国,是越战失利,民权运动后的。 所以都觉得很好,呵呵
2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女汉子与男汉子,还是女汉子比较危险~
热度 15 鳕鱼邪恶 2014-10-21 11:31
女汉子高兴了玩徒手拆ATM机 男汉子高兴了玩360度腾空翻摔断自己脖子 ( 据英国《 每日邮报 》10月20日报道,印度东北部 米佐拉姆 邦地区的一名23岁球员,在参加当地联赛进球后,采用了 克洛泽 式的空翻庆祝,但落地时不幸头部着地,入院医治无效去世。)
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forger 谈英国是怎么扩张的(转)
热度 9 gordon 2014-10-3 14:44
在欧美的人,都会发现,那里的甜食,远远比中国的甜,第一次吃donut的时候,就知道他为什么在中国混不下去了,太腻了。 为什么会这么甜?英国又为什么会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 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英国的政治家Pitt,正是他的精明政策,奠定了英国成为殖民大帝国,拼命向外扩张的基础。 皮 特,不是那个朱莉的老公,告诉所有的英国议员,甜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是不怕卖不掉的,(就是价钱贵贱的问题,蔗糖也是很耐储存的。)所以,我们要把生产白 糖的加勒比海岛国抢过来,和法国开战。为了这个目的,大家要多吃糖,多显摆吃糖,这样,让社会上形成吃糖的风气,糖贵了,大家就骂法国人,他们控制了食 糖,操纵价格,让我们多花钱了,国民中,就会形成一种氛围,去打法国人,把蔗糖产地抢过来,这样,大家就会支持去打法国人。于是,就有了7年战争,法国丢 掉了加勒比的产糖岛,也丢掉了魁北克…… 糖是热带产品,英国是不产的,但因为这个首相的推动,在议员和贵族中形成了大量消费糖的风气,再由 各种中产阶级跟风,放大需求,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这样,帝国就有了扩张的动力,为了获得珍惜的热带产品而开战, 热带产品由本国大量消费,从而给获得的殖民 地带来大量的收益,也为从事扩张的人带来了大量的收益,而这个收益,又反过来反哺帝国建立强大的舰队,继续从事扩张。 注:其实很简单,因为冒险和创新是需要收益的,用本土的钱去补贴前沿,在前沿基地就能够养活大量的驻军,就能够再开拓。就是这个逻辑链条。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是如此,印度的原料卖给英国, 英国的工业品卖给印度,获取利润,印度的白银向英国流,英国的白银向中国流 ,这样印度就穷了,就过不下去了。 这个链条想要维持下去,就得印度的鸦片向中国流,中国的白银向印度流,才能支持英国整个的工业循环。 跟我们这次搞智能手机类似,推荐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消费向新兴产业流,给新兴产业补贴。从智能手机一直到上游芯片业,等到手机产业衰落了,还可以作为经济手段,转移到不发达国家。这也是谈判的一个筹码。对于你来说落后了,对其它人来说可能是新兴的。 ×××××××××××××××××××××××××××××××××××××××××××××××××××××××××××××××× 归根到底,真正的贵族 和大商人,是不在乎花在糖或者别的热带产品那点小钱的,Chambre里面的那些老爷,做做样子,还是广大的中产跟风,花钱装13,这样才能带来大量的需 求。归根到底,大资产阶级忽悠,小资装B,把钱掏出来,来给帝国的扩张买单,而帝国的扩张又为底层提供了出路,提供了机会,让屌丝们有了希望,就不在国内 想着革命了,这样,社会就和谐了。 大英帝国,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这种操作,议员们开始,有了各种时尚,有了各种跟风,也就有了一块又一块的殖民地,英国也就成为了一代日不落帝国。 我 们可以看到,棉花,染料,奎宁,橡胶,咖啡等等英国不生产的东西,最后都控制在了英国人手里,而英国人又把他们的时尚推广到广大的温带欧洲,也不产这些东 西的国家,那里的人们,要装B,就只有向英国人买,这样,靠殖民地产品卖给别国,赚来的利润,也足以维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和解决帝国内部穷屌丝们的出路。 俄罗斯的贵族要吃白糖,要用埃及棉布,要染上印度颜料,这都要从英国人控制的贸易体系中得来,拿什么交换?乌克兰的粮食,而英国人再把乌克兰小麦卖到加勒比,赚得钱就够给自己也照着俄罗斯贵族的样子再来一份了。 从皮特开始,在迪士雷利时代达到顶峰之后,大英帝国的这一套,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是德国的发明家。 英国人发现了许多热带产品的神奇作用,而德国人,发明了这些神奇产品的替代品,而每一种替代品的发明,都是对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一次重击。 英国人控制了糖,于是德国人发明了糖精,英国人控制了棉花和蚕丝,德国人发明了人造丝和人造棉,英国人控制了印度的染料生产,德国人发明了苯胺染料,英国人控制了秘鲁的鸟粪,德国人发明了合成氨……… 所以,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开始,随着德国在科技上,尤其是化学工业上的赶超,大英帝国的好日子就没有了。 埃及人要吃砂糖,本来要从英国人那里买,并卖出棉花来换取,现在,德国人上门推销糖精,而且很便宜,那么埃及人就可以和英国人讨价还价了。 忍无可忍之后,大英帝国拼上国运,也要把德国给打趴下,于是,就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靠的是科技的进步来挑战英国的霸权,而后来的美国,取代英国,也在于科技树爬得最快,而随着殖民地产品被大量廉价的替代品所取代,维持和占有殖民地的成本就高于收益了,于是,就有了二战之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并不是殖民地人民有多伟大,而是他们生产的产品不值钱了。 皮特是不是这个政策的始作俑者?当然不是,回头我们看,威尼斯为了让大家去打土耳其,用的就是同样的方法,只不过,用的产品不是砂糖而是咖啡而已。
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现代社会的一些通用规范是英国倡议的
热度 1 gordon 2014-9-28 00:33
当年法国社会陷入崩溃,搞了法国大革命后,一直不能恢复到稳定态。 拿破仑当年提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建议,就是恢复奴隶制。 但是英国封了它的路。 英国是反对奴隶制的,反对美国、法国的奴隶制。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英国经济比较强。 这样就造成了其它国家都搞不了民主制度。 英国有两杆枪,对于传统国家说你不民主,你想搞民主你又搞不成。 ×××××××××××××××××××××××××××××××××××××××××××××××××××××××××××××× 英国对于民主制度并没有多少研究 ,真正研究比较多的是 法兰西第三共和。 中国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它是没办法承认法兰西第三共和。 法兰西第三共和亡于纳粹,那是没办法,大陆国家。但是它的政体是比较稳定的。 第三共和不能像 英国、美国这样类似岛国的国家一样,保持一直强大的海军就行了。 能撑那么长时间就是一个奇迹。 它政治没问题,它亡于军事。 注: 英国对于民主制度并没有多少研究 ,英国当年搞这个,只是为了封法国的路。 象伽利略是意大利人,但真正这套东西成为教科书的,英国人搞的。
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口子,找到原作了
热度 4 gordon 2014-9-24 07:35
赶上英国只需要十五年, 农业纲要七年就可实现; 一个大跃进连着一个大跃进, 英雄气概可以覆地翻天。 看吧,要把珠穆朗玛铲平! 看吧,要把大戈壁变成良田! 劳动人民历来就是创世主, 在今天更表示了他的尊严。 ———— 郭沫若 1958年 《迎春序曲》   我要向你高呼万岁   斯大林元帅   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   今天是你的70寿辰   我向你高呼万岁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   细菌战的威胁在你面前只是梦呓   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   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郭沫若:《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   
5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更象英国
gordon 2014-9-21 07:17
以前中国是孤立于希腊文化之外,虽然和印度有一些接触。但总体上来说,它是孤立的。 英国是从地中海,苏伊士地峡到达印度洋,而中国是从南海,马六甲海峡 到达印度洋. 更有意思的是,自从新加坡独立以后, 马六甲海峡在中国人的商路范围内. 实际上这也不意外,中国、新加坡本身就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在二战后想接手 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但是 遭遇到 国共内战和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强有力的挑战 。 因为英国本土自身的原因,在战争中恢复的慢,所以在二战后衰落了。 当然更主要的是受到 反殖民地运动的影响。 英国丢失了 中国、东南亚、印度 ;法国失去了越南 ××××××××××××××××××××××××××××××××××××××××××××××××××××××××××××××××××××× 两方面的力量,日本形式化的改造,反殖民地运动。(日本的惯用手法,当年日俄战争中,就是如此) 日俄战争中,反沙皇的一部分力量就是日本军方扶持的。 英、法 衰落了,俄毛还是厉害,呵呵 国家小,恢复慢,趁它病,取它命。
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滴新旗号?
热度 54 martian 2014-9-13 13:13
英国滴新旗号?
要是苏克兰独立,英国的国旗会是啥样? 先来看看现在的英国国旗的来历。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每当国土扩充一部分,国旗也做相应的添加。 苏格兰自己的旗号 英格兰滴旗号 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后的款式 爱尔兰的旗号 北爱加入后的旗号 苏格兰要是独立了,约翰牛的新旗号就成酱子
106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管理员谴责当局,逾两千民众支持
热度 41 natasa 2014-9-13 04:50
据英国《华商报》报道,剑桥大学图书管理员拉什梅尔去年与一名中国妇女结婚,但英国内政部认为他们是假结婚,拒绝给女方颁发入境签证。拉什梅尔目前与妻子分居长达半年多,他谴责内政部没有人性,他已在网上发起签名运动,呼吁民众支持他挑战当局的荒谬决定。 离异后申请延签遭拒 据悉,拉什梅尔的妻子名叫王香,今年39岁,2010年初嫁给一名英国人后,持两年配偶签证移居英国。来英两年后,夫妻两人出现矛盾,王香被赶出家门;后来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王香仍留在英国。 2012年初王香向边境署申请延签。同年6月,王在上结识了剑桥大学图书馆高级助理拉什梅尔,两人坠入爱河。 2012年11月,王香搬入拉什梅尔的住处,两人正式开始同居。2013年4月9日,王香收到内政部边境署的决定,她的延签申请被拒。按照英国移民法,她已经离婚,在英又没有住满五年,她的延签没获通过有根有据。 回中国再婚再被拒 王香和拉什梅尔对此不满,但找不出可以上诉的理由,两人于是想走捷径。王香先回中国,拉什梅尔随后赶去,两人去年7月在中国完婚。王接着马上申请配偶签证。在此后的半年间,英国大使馆多次索要补充材料,拉什梅尔和王香都一一补齐;王还专门赶到北京接受当面询问,然而去年12月13日英国大使馆通知王香,她的申请被拒。大使馆认定她是假结婚,指王香为了移民英国才与拉什梅尔结婚。 已与妻子分隔两地超过半年的拉什梅尔获悉妻子签证被拒,十分愤怒。他告诉记者:“我们提供的材料十分详实,从相片到水电单、电话记录,甚至还有结婚戒指。本指望着太太能在圣诞前到英国团聚,现在是遥遥无期了。” 请求各界声援 据悉,拉什梅尔已经联系剑桥郡的保守党国会议员AndrewLansley,此人目前是英国内阁成员,担任国会多数党领袖,一年前曾任卫生大臣,他允诺会向内政部了解情况。拉什梅尔近日还在伦敦拜访西敏寺大主教尼科斯,该大主教近些年十分关注因新移民条例而被迫分隔的上万个英国家庭。大主教一再呼吁内政部决策需要考虑人道和关怀。 据了解,拉什梅尔也发出呼吁,请求民众在网上签名支持,截止1月5日已有2000多人签名。据悉,在过去三年,约有1.8万个家庭因类似境况,遭内政部强行干预,造成两地分居,其中涉及华人家庭的约有200多人。 某个最近很流行的段子 一位年迈的老佛爷 一个修补的中堂 一支衰退的海军 一片没落的大洋 一帮整天分裂的乱党 一群虎视眈眈的列强 一个昔日辉煌的帝国 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九月十八日将面临一个导致失去北方大片领土的事件 最负盛名的大学里,一个图书管理员站了出来 -New!
1101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1812年美英战争以及 英国在西线的受挫(转)
gordon 2014-9-7 07:23
注:这场战争并非不显著,只是关注的人少。这场战争中, 由于英国的封锁,催生了美国的纺织业。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日本的重工业一样。 加拿大、美国国歌都是从这次战争中产生的。 1812年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帝国,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战场,和恰普兰湖战役 ,巴尔地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起因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之间的主权之争并未停止。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国欲向北扩张,并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将美国军队视为解放者。 1812年,美国卸任总统托玛斯·杰弗逊说:“今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国也有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 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 美国声称大英帝国在以下三个方面侵犯其主权: 英国不遵守美国独立战争后双方1783年达成的巴黎条约:拒绝移交西部地区军事要塞,并且武装印地安人,威胁美国的西部边陲 。 皇家海军拦截美国商船追捕逃兵,强征美国海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出生于英国,但已归化为美国公民 。 英法之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的贸易禁运,使上百艘美国商船被皇家海军扣押,美国的中立国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有趣的是,英国为了避免对美战争而解除贸易禁运的消息在开战以后才姗姗来迟。 进程 虽然战前双方之间已经有长期的外交纷争,一旦战事爆发,均未充分备战。英国被拿破仑战争拖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精锐海陆武装力量部署在欧洲。英国在北美的最高军事长官得到的指示是,克制进犯行动,以避免从欧洲和英国其他殖民地调兵增援。 1812年,英国在加拿大的正规军只有5,004人,辅以加拿大民兵。战争期间,英国对拿破仑的战争结束后才将大批战舰调往美国海域。 美国方面也未做好战争准备。1812年,陆军正规部队只有不到12,000兵员。开战后,虽然美国国会批准扩军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为志愿兵而且民众不热衷行伍,极度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军官,部队战斗力不足。 战争在四条战线上展开: 大西洋 大湖地区和加拿大边境 美国海岸 美国南部州 ××××××××××××××××××××××××××××××××××××××××××××××××××××××××××××××××××××××××× 在安大略湖,双方海军有三次交手,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1814年,英国建成装备有102门炮的战舰圣劳伦斯号,凭借装备上的压倒优势,完全取得了安大略湖的控制权。 圣劳伦斯河及下加拿大地区 美国人几乎没有对圣劳伦斯河上的英军补给运输交通进行阻挠,所以英国人可以源源不断地将援兵河物资运送到上加拿大地区。 1813年早期,双方在安大略的Prescott和纽约州的Ogdensburg之间互有几次攻防。 1813年末期,美军策划了几次进攻蒙特利尔的行动。因为指挥官之间不睦,缺乏互相支援,进攻在边界即受阻,计划最终破产。 尼亚加拉战役, 尚普兰湖战斗, 1814 1814 年,杰克·布朗和斯科特·温斯菲尔德将军大幅提高了美军的纪律和战斗力。他们重新发动了对尼亚加拉半岛的进攻,并迅速夺取了伊利湖要塞。7月5日,斯科 特·温斯菲尔德将军在奇珀瓦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美军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受挫。英军反击,并保卫了伊利湖要塞。由于补给困难,美军被迫撤离尼亚加拉半 岛。 随着拿破仑皇帝被废黜,英国把部署在欧洲的兵力转移到美洲战场,并向美国大举进攻。但是英国已经改变了策略,试图与美国谋和。英国人的进攻遭受挫折,特别是1814年9月11日在尚普兰湖战斗遭到惨重打击,令美国人完全控制了尚普兰湖地区。 西部, 1814 1814年,美国人从底特律派遣六艘战舰,试图夺取麦基诺要塞。由正规军人和义勇军混编的部队于7月4日登陆。他们没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前进途中被印地安人伏击,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8月13日,美国人在诺特瓦索加湾发现敌人新建的基地,他们立即摧毁了那里的一切建筑物和正在建造的船只。 留下两艘战舰继续封锁密其里麦克依诺后,返回底特律。9月4日,英国人驾小独木舟悄悄靠近这两艘舰艇,并将其俘获。这一胜利使英军的诺特瓦索加湾补给线得到恢复。 由于得到当地印地安部落的有力支持,英国人在西部牢牢地控制住防线,直到战争结束。 美国海岸 战 争初期,英国海军很难封锁整个美国海岸,况且他们还忙于追捕美国的私掠船。英 国政府同时也需要从美国为在西班牙的驻军采购食品,因此保持了与新英格兰地区 的贸易 。1812年12月26日,英国宣布对德拉瓦河及奇萨比克湾进行封锁。1813年11月,封锁范围扩大到罗得岛以南海岸。1814年5月31日,封 锁全部美国海岸。同时,英国军官与美国商人之间保持不少非法交易。美国政府开始向非法交易者发放许可证,这样有益于国家的商业活动。英国海军的压倒优势使 他们能够占领奇萨比克湾,摧毁美国的港口设施。 美国海岸战场上被遗忘的战斗是攻占缅因州,这是英国人取得的重要战果。在缅因取得的胜利意 味着英国人在新不伦瑞克省取得巨大的领土利益。这场战争没有解决缅因与新不伦瑞克的边界争端,缅因在1820年加入美国联邦后,新的争端再次被挑起。直到 1842年,双方才彻底解决领土分歧。 1814年英军占领缅因东部。英国国王向被占领土派遣了大量地方官员。根特条约后,英国归还了这部分领土。英国人在1815年4月才完全撤出,但是英国官员搜括了大量税金。这笔钱用来在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建立达尔豪西大学。 奇萨比克战役,星条旗歌 英 国人在此次战争中最出名的行动是纵火焚烧华盛顿特区(包括白宫)。这一军事行动发生于1814年8月19至29日。8月24日,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国民兵在 首都保卫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使通向首都的门户洞开。詹姆斯·麦迪逊总统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亚,美国人士气大挫。英国人认为自己的纵火行动是对美国人焚烧约 克(今多伦多)的报复。 摧毁了华盛顿的公共建筑后,英军继续进攻,下一个目标是夺取巴尔的摩。9月13日,英军向巴尔的摩港口的麦克亨利要塞进攻,受到了坚决的抵抗。 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对次此战役有感而发,写下了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著名诗篇星条旗歌。 美国南部 1814 年3月,安德鲁·杰克逊将军率领田纳西州民兵,切诺基战士和正规军进攻了南部的克里克部落。虽然克里克人曾经与英国结盟,但是战斗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克 里克人在阿拉巴马州的土地。1,000名克里克人中有800人在3月26日的战斗中阵亡,余部逃到阿拉巴马的蒙哥马利后投降。 根特条约和新奥尔良战斗 1814年11月,安得鲁·杰克逊将军转移到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1814年12月至1815年1月,他率领部队保卫了这座城市,并击毙了英军的指挥官爱德华·白金汉少将。 美军新奥尔良战斗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令杰克逊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且在日后将他推上总统宝座 。 1814年12月24日,两国外交官员在比利时城市根特签署和约,正式停战。但是和约的消息没有及时到达新奥尔良,因为当年交通不便。1815年2月17日,麦迪逊总统签署了根特和约,使之于次日生效。 根据和约条款,双方归还了占据的对方岛屿,美国人获得圣劳伦斯河的捕鱼权,所有的债务和财产纠纷都得到处理。次年,约翰·昆西·亚当斯指控英国违反和约,没有归还战争中俘虏的美国奴隶,但是英国人不承认奴隶为财产。 结果 根特条约使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双方均未做领土让步。此后整个十九世纪中,英美两国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1818年条约略微调整了东部边界。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皇家海军就已经停止强征美国海员服役。 这场战争是第一次、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国首都曾经被外国军队占领。 影响 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这场逼和大英帝国的战争为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望,使美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因此亦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反战的联邦党从美国政治舞台彻底消失。 战后在温斯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的倡导下,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开始大力为美国军队培养职业军官。 此次战争对美国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战时英国对美国港口的封锁导致了纺织品短缺,却因此催生了美国纺织工业。 西南地区的战斗令美国与当地印地安部落冲突加剧,美国随后于1819年兼并了佛罗里达。 战争对加拿大的影响 这是一场关系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战争,促使加拿大的英语和法语两大殖民地居民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抵抗入侵之敌加强了殖民地的内在凝聚,和对大英帝国的忠诚。 战争的最重要结果是使英属北美殖民地于1867年联合为加拿大联邦。 在战争中,加拿大民兵表现杰出,而英军指挥官却很一般。这个出乎意料的事实被加拿大军事历史学家杰克·格拉纳斯坦称为“民兵之谜”,对未来加拿大军队的建军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民兵建设,而非依赖职业军人。美军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经验,松散的民兵组织难以对付纪律严明的英国陆军。战争后期美国陆军取得的大部分胜利要归功于学习了英国和欧洲军队有纪律的战斗队形。 注:这个恩格斯解释的很清楚。 战争期间,英军指挥官一直担心美国人封锁圣劳伦斯河。这条河流经美加边境,河面狭窄。一旦航运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军就无法获得正常补给,而那里又恰恰是陆战的主要战场,那么英国人很可能在开战后短短的几个月内被迫将加拿大西部领土拱手相让。战后,英国人惊奇地发现,美国人没动过这个封锁圣劳伦斯河河面的念头。但是,英国人不指望对手会再次犯下如此简单低级的错误,于是着手开拓丽都运河。这个耗费巨大的工程将安大略湖畔的金斯顿与渥太华河连接起来,作为绕开圣劳伦斯河边境的备用水道,并且使渥太华这个腹地小城变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暨首都。丽都运河于1832年竣工,但没有机会发挥预期的作用。 战争对英国的影响 与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国已经无人纪念这场战争。主要是同期的拿破仑战争更加重要且富有戏剧性,另外在结束战争的条约里,英国没有得失。 皇家海军注意到, 美国海军赢得了大多数一对一战斗,比分差距之大令他们感受到了羞辱 。美国海军俘虏了大量英国商船,使当时的海运保险居高不下。 但是皇家海军凭借总体优势,成功地封锁了美国的海上贸易通道。皇家海军战后对造舰和火炮技术进行了改进 。 英国陆军将这场战争视为小规模冲突,对自身的失败没有深入研讨。这些失败被惠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战胜拿破仑的空前成就所掩盖。 注:主要摘自wiki 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1812%E5%B9%B4%E6%88%98%E4%BA%89#.E7.BB.93.E6.9E.9C
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840年前后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
热度 4 gordon 2014-9-5 14:51
我问一个问题啊,看谁能回答。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和法国为什么凑一块儿去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啥差别? 第二鸦片战争,因为有恩格斯的书,我们都知道,是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商业利益没有被满足嘛,生意让俄国抢去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有一些问题,模糊不清。(以前我澄清过,不是东印度公司干的,而是另一批人) 实际上要解释第一次鸦片战争啊,还非要从英国的“大陆均势” 政策解释不可,这需要从当时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角度进行分析。 Let‘s go ,让我们来到欧洲大陆 ×××××××××××××××××××××××××××××××××××××××××××××××××××××××××××××××××××××××××××× 法国一直是欧洲的霸主之一。自拿破仑远征埃及之后,一直试图通过支持埃及独立扩展自己在西亚、北非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被迫向“唯一渴望而且能够给素丹以帮助的俄国求援”。 1833年土埃战争结束后,俄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安吉阿尔—凯斯莱西条约》, 这个条约引起了英国朝野震动。 英国《每月评论》杂志得出这样的结论:“土耳其在重踏波兰的覆辙。” 事隔七年之后,帕麦斯顿仍对1833年英国拒绝土耳其求援而懊悔不已。1833年事件对于帕麦斯顿后来坚定推行“维护土耳其领土完整”的海峡外交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前,帕麦斯顿不太看重近东,现在他已考虑把近东作为整个地中海和印度政策的关键环节。 1833年《俄土条约》的签订,是英国政治家对俄国态度的真正转折点,英俄矛盾第一次超过英法矛盾。 注:第一个关键点出现了, 英俄矛盾第一次超过了英法矛盾。 ×××××××××××××××××××××××××××××××××××××××××××××××××××××××××××××××××××××××××××× 1833年以后,帕麦斯顿不遗余力地阻止《俄土条约》生效,并设法以欧洲大国间的协定取而代之。 首先,通过外交途径,向土耳其和俄国表明英国政府不承认1833年《俄土条约》的强硬态度。 1833年8月下旬,帕麦斯顿在通过驻土公使 约翰庞森比 递交的外交函件中明确表示,如果俄国根据条约干涉土耳其事务,英国将保持行动自由,完全无视该条约的存在。 1835年以后,英国曾数次表示,一旦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英国舰队将不顾一切“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帕麦斯顿试图以这种不妥协的外交姿态阻止俄国舰队利用1833年条约独占土耳其海峡,以使1833年条约成为一纸空文。 其次,动用海上力量,加强对东地中海及俄国舰队动向的监视。帕麦斯顿认为,“海上实力比外交抗议更具威慑力”,这哥们还有好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呵呵 1834年初,他授予庞森比及地中海舰队指挥官在危机情况下对地中海舰队的直接调动权,因为当时没有电报通讯设备,帕麦斯顿以这种非常措施防止英国舰队因等待英国政府命令而贻误战机,造成俄国黑海舰队凭借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抢先封锁达达尼尔海峡的局面。 注:关键时刻独立处置,不必轻视。 1833-1839年间,英国地中海舰队始终处于特别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开赴达达尼尔海峡,并且经常在东地中海游弋 ,将土耳其 士麦那等港口作为舰队常年基地。那些年实际上英俄之间是处于“武装和平”状态,虽然俄国也不断壮大其海军力量,但在英国海军威慑下,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再次,联合法国遏制俄国。帕麦斯顿认为,在中近东“最大的危险是法俄联合”,由于1833年《俄土条约》也威胁到法国在地中海的利益,使英法有一致抗俄的要求。在庞森比获得对英国地中海舰队的调动权时,法国政府也给其地中海舰队指挥官下达了相同的命令。英法的积极合作加强了对俄国的威慑力,涅谢尔罗德坦露:俄国不畏惧英国,也不害怕法国,但英法联合“对俄国最为不利”。在遏制俄国的同时,帕麦斯顿又以“不能给俄国重返君士坦丁堡造成可乘之机”为理由,约束法国支持埃及独立的行动,极力平息和抑制土埃争端,从而使英法的联合服从于英国“维持奥斯曼帝国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目的。 1841年7月,英、俄、奥、普、法五国在伦敦与土耳其签订了《伦敦海峡公约》。 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使1833年《俄土条约》在和平中被埋葬,俄国对土耳其海峡的独享特权化为乌有。 注:其实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仅仅是 英俄在土耳其争霸中的小插曲。 ×××××××××××××××××××××××××××××××××××××××××××××××××××××××××××××××××××××××××××× 帕麦斯顿政治生活的后35年中,英国资产阶级在完成工业革命后,大量侵占殖民地,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世界范围内巩固和扩大英国工商业霸权地 位。他无论在外交部或任内阁首相时,几乎没有间断地支配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外交政策20余年。他的名言大家很熟悉:“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 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强硬。他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和最发达的工业作后盾,帕麦斯顿在外交上常常表现得毫不妥协,甚至随时准备动武。 注:他的特点就是硬,很硬,非常硬。 唐·帕西菲科事件彻底而集中的体现了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 唐·帕西非科是葡萄牙犹太人,由于他出生在直布罗陀,因此是英国公民,曾任葡萄牙驻摩洛哥领事,驻希腊总领事,后再雅典任职。1847年复活节期间,一伙雅典暴徒在反犹骚乱中袭击了他的住宅,拷打了他的家人,他的房子也被防火烧了,警察坐视不救。帕西菲科要求希腊政府赔偿损失,而希腊政府拒绝对暴徒的罪行承担责任。帕西菲科遂前往英国求助,英国上院以其不过是个双重国籍的商人,拒绝受理。 帕西菲科转而求助于帕麦斯顿,1850年1月,帕麦斯顿命令舰队去雅典示威,武力逼迫希腊政府赔偿帕西菲科6400英镑的损失。他在下院发表了一个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演讲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古罗马人从会说我是罗马公民时就知道保护自己不受侮辱。英国臣民,不论他在那块土地上,也应当确信,英国警惕的眼睛和强健的臂膀将保护他不受侵害和虐待。”这是一个成功的演讲。帕麦斯顿充当了那个时代英国的代言人。他还以公民权利和自由卫护者的姿态,别有用心地攻击欧洲政府镇压1848年革命的反动政策。从此以后,他被英国的资产阶级誉为“民族英雄”。 这兄弟见到大清是 “ 仇人见面,分为眼红 ” 。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帕麦斯顿制订对华侵略政策,开始于1833年底。他给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的两道训令是:开辟商埠;推销鸦片;获得军事据点。1839年9月底,接到义律有关林则徐禁烟的报告,他当即表示,对付中国的惟一办法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他说:“应当不仅使中国人见到大棒,而且还要先让他们在背上尝到它的滋味,然后他们才会向那个能够说服他们的唯一论据——大棒论据低头。” 10月,帕麦斯顿根据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英国烟贩们的报告,在内阁会议上,排除众议,力主即刻派出军舰封锁中国沿海。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抵达天津白河后,递交了帕麦斯顿给清政府的照会,提出了赔款、割地、通商等要求,迫使清政府订立了包括割让香港在内的《穿鼻草约》。 但是,帕麦斯顿认为这个条约所得权益太少,遂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 。在璞鼎查上任之前,帕麦斯顿给了他一个详细训令,声言:“为了维持两国间持久的真诚谅解起见,中国政府把鸦片贸易置于一个正常合法的地位,是极关重要的。”1842年8月29日,璞鼎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注:太少了,太少了 《南京条约》以后的十多年中,英国对华的经济渗透仍不能满足资本家的贪婪要求。 登上首相宝座之后,帕麦斯顿决定以武力支持修约,增进在华特权 。亚罗号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他任命埃尔金伯爵为全权专使,率军向中国进发。1859年,英法两国在大沽战败。帕麦斯顿写信给外交大臣罗素说:“我们要派一支陆海军攻占北京,赶走中国皇帝,把我们的全权使节驻扎在那里,这是最适当的措施。”1860年,英法联军先后攻占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到六十年代,英国已操纵了中国大约全部进口的4/5和出口的3/5。这样,帕麦斯顿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英国资产阶级在远东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奠定了基础。 ×××××××××××××××××××××××××××××××××××××××××××××××××××××××××××××××××××××××××××× 直男癌患者 注:从1840年到 1904年开始的日俄战争,中国一直笼罩在 英俄争霸的阴影里。
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论中国成为英国的可能性 —— 从英俄争霸说起
热度 1 gordon 2014-8-1 19:28
其实中国和西欧挺象的,按照西方人的观点来说. 亚欧大陆中间的河流都流向了北冰洋 ,造成这些河流没有航运价值。也把亚欧大陆中央造就了成了草原。 人们都生活在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一带。 对于欧洲来说,往北是冰原,向南是沙漠,向西是不可逾越的大西洋。 地理大发现,由于航海技术的提高打破了这种地理瓶颈。 中国和西欧相比,中国的南面不是沙漠而是南海,不用打破地理瓶颈。 中国也像俄罗斯一样,不能在海外占有领土,而只能利用本土的资源。 锤子,就是它想利用海上优势,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海上优势,我操。 能争就争,能抢就抢。大陆资源和海上优势同等重要。 原因很简单,你钱多一点,资源多一点,你生活就宽敞了嘛。 中美争霸,其实也可以演化成英美争霸 ,英国拥有象印度这样的大陆,也拥有海洋。 ×××××××××××××××××××××××××××××××××××××××××××××××××××××××××××××××× 中国成为海洋国家,其实没那个必要。竞争啊,有激烈的,有缓和的,有共生发展的。 激烈的对抗,不一定有利。 还是我以前的观点,发展航空航天 才更有利于差异化竞争。但不放弃海军,不放弃争取海外资源。 我们不用做那种 “ 第一名 = 第二名、第三名之和 ” 的海军,以需求为主,够用就好。航空航天的技术,也可以向航海转移。 主要是因为资源约束,干了这个,就不一定能干好其它的了。 当下,中国是一个濒海、濒陆的国家,航空航天还是第一位的。 ×××××××××××××××××××××××××××××××××××××××××××××××××××××××××××××××× 中国近代卷入世界市场,甚至能追溯到英法百年战争。 就是英国和大陆国家的竞争,从拿破仑法国,到俄罗斯,到德国,一系列大陆国家。 争霸的战场也是从西欧到克里米亚半岛,到中亚,到中国。 沿着亚欧大陆一路杀过来了,关键还是老外有本书 《亚历山大远征记》,亚历山大曾经远征过印度,但是没有到过中国,英国人突破了这个历史。
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香港与英国——新兴货币重拾升势的逻辑(转)
gordon 2014-7-6 07:34
超乎市场意外,近两年美国经济复苏,欧洲和日本经济也止跌企稳,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巨变,所谓金砖失色,新型市场国家高增长不再,政府债务危机、通胀、国债发行利率飙升,以印度、印尼、巴西和阿根廷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再次陷入下滑,表现在其本币货币比值的下跌,2013年全年这个主题贯穿整个新兴市场。 但是到了2014年,这种情况似乎没有继续,人们预想的美元大牛市并没有来临,美元一直在80附近震荡,最近下滑趋势明显,而美国的就业和通胀数据持续向好。于此同时,尽管欧洲经济似乎企稳,但是其增长动力非常微弱,南欧国家就业仍然严峻,欧元强势进一步扼制欧洲复苏。无奈之下,德拉吉首次作为一个主要央行推出负利率政策。 到了最近,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开始强势,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港元 。为打压异常强势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手干预外汇市场。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香港金管局周二和周三接连买入12亿美元以遏制港元升值。港元采取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允许港元兑美元汇率维持在7.75至7.85之间。港元近日持续在交易区间顶部高位徘徊,并一度触及7.75。 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美元进入香港后,用美元换港元,港元减少,港元升值压力加大。 实际上,不仅港元在升值,其他地区汇率也在明显上扬。新台币涨1.5%,菲律宾比索涨3%,马来西亚令吉特涨2%。 韩元兑美元汇率二季度上涨近5%,这甚至引发韩国央行和财政部罕见地特意针对韩元上涨发出警告,称其对韩元单边上扬表示担忧,将会对异常交易进行监控。 以上货币市场的表现,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其中的逻辑颇为耐人寻味。其实,2008年 美国华尔街发生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为了挽救美国经济,刺激银行为企业贷款,稳定金融市场,实施了好几轮的货币宽松政策,美联储甚至不得不直接去购买公司 债,这其实是代替了商业银行去市场贷款。这种货币放水的政策,让许多人预测,美元将会出现一个大幅度贬值,美元就被国际金融市场所抛弃。但是结果却恰恰相 反,此后美元的走势,随谈不上大牛市,而是走出了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 这 是什么逻辑呢,原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他不仅仅反映的是美国的经济状况,而更反映的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作为世界货币,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意味着整 个国际经济进入风险状态,这时候,其他货币的风险上升,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其风险相对下降,作为硬通货,美元成为避险资产,套利资金开始抛弃新兴市场货 币,而是购买美元或者美元资产以实现其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需求。 从去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美联储也开始以美元减少100亿美元购买的方式,逐渐退出量化宽松,也就是放水政策开始收敛,按照一般逻辑,美元应该升值,但是美元却一直非常疲软。原因于2008年相同,美国经济的稳定意味着全球经济的逐渐稳定,某些新兴市场经济或许走上上涨轨道,经济增长潜力巨大,这些经济体一般包括制度体系比较健全,债务负担轻,政府执政稳定的经济体,比如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这些经济体货币开始面临了上涨压力。 对 于未来的新兴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将出现分化,那些债务负担重,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潜力不突出,尤其是政治体制不稳定的经济体或将持续恶化 ,而表现相反的 经济体或将继续下滑, 而随着美国经济的上涨,和欧洲进一步量化宽松,大量持续的流动性还将向某些经济体流动,这些经济体或许还包括中国。 ×××××××××××××××××××××××××××××××××××××××××××××××××××××× 港元我知道,是给中国大陆贷款。美元流入,港元升值嘛。 不论好坏吧,解决了资金饥渴症。 韩元我就不清楚了,可能是美元避险。韩国经济还可以,资金往这儿流一点。猜的,韩元确实不知道咋回事。 美元我也知道,美元贬值为出口嘛。 看看现在,美国往俄罗斯出口的数据 ,猛出口,这是制裁呢还是挣俄罗斯钱呢? 新兴市场的货币升值,很大可能性是: 美国经济稳定后,对外投资又开始了。卖出美元,买入新兴货币 因为这次经济危机,美国是大赢家。 英镑升值也是因为资金流入。
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就是paper work文化
热度 36 redbud 2014-6-3 06:30
我痛恨中英夹杂,但是还是觉得用paper work最能表达当地文化。 为啥!!! 我3个礼拜改了十几本万字以上的论文,项目报告等等,然后去开会还要填好几页风险评估。 然后今年没有人抱怨我的作业不好做了,因为我改成了写报告,因为大家都写惯了,不写就觉得不正常。 然后我改着改着越来越喜欢,突然发现,我也变得像英国人一样了。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有人去我家要用我的厨房,乱动我的刀,我的锅,等等,又不给我放好,我就很生气,因为我每件餐具都有固定的位置,洗菜切菜吃什么工具分类很细。 好吧,我现在改这些论文和报告也改的很喜欢,而且用英文写作越来越流利,全归功于这些paper work。我的中文是通过读小说和写博客训练出来的,那么我的英文就是在跟保险公司吵架、跟煤气公司扯皮打电话、改作业等等这些过程当中训练出来的,而且越说我越有理,特别跟那些公司的人打电话,不管做什么,到万次以上,你就是高手,耶,为这个,我最近招的2个博士可以少给他们找点TA的活。
个人分类: 工作的事|23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歷史上的英国皇家学会 1(转)
热度 1 gordon 2014-5-28 23:11
歷史上的英国皇家学会 文 / 姜鹏飞 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科学机构,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科学组织。作為世界上第一个官方科学机构,皇家学会迈出了科学体制化的第一步。儘管由於缺乏财政支援,皇家学会有些缺陷和不足,但是通过早期的科学活动,学会在吸收科学精英、提供交流平台、鼓励科学出版、确立实验地位和认证科学成就等方面,发挥了无形的作用,促进了英国的科学发展。 十五、十六世纪,南欧和西欧的知识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世纪教条的解释体系已经捉襟见肘,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方法。一方面,这是因為文艺復兴通过挖掘古希腊经典著作,復兴了八、九百年前的哲学和科学,给欧洲知识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探索自然的精神渗透到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形成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氛围。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又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相信探究自然、通过理性认识自然不仅和信仰上帝不相悖,还可以增加信仰的完满性。而接连不断的地理大发现又催化了种种新的动向,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财富的增长,為拓宽研究空间準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相当活跃,做好了迎接新观念和新方法的準备。 皇家学会的成立 但是当时的大学和旧式科学团体的发展却滞后於知识的发展,满足不了学者们的需求。在大学裡,基督教教义混合著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作為经院哲学的核心依然禁錮著人们的思想。教学内容渗透著浓厚的宗教精神,培养学生的目的无外乎培养神职人员,进一步研究神学。教学过程则主要分:(1)教师诵读原文;(2)学生诵读牢记;(3)教师再进行答疑和举例;(4)学生进行大量的辩论或进行独辩;(5)考试。这几个步骤,也充分体现了 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创新而是传授知识 。与此同时,那些旧式的科学社团或科学团体也面临著和大学同样的问题。义大利的林西学院和西蒙托学院、英国以吉尔伯特為核心的科学团体、法国以梅森為中心的交流网络等 旧式社团或团体,往往过於依赖个人的赞助或支援,一旦失去赞助者或核心人物,就很快衰落下去 。这种脆弱性让当时的人们特别是科学家,很难寄予希望、投入热情。他们迫切需要稳定的科学机构,而英国因為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在了前列。 十七世纪的英国伦敦已经有一批学者感受到了知识界的新气象,他们儘管身分不同(有的是主教,有的是教授),却都对自然哲学相当关注,这就為皇家学会的成立提供了可能性。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在政治对垒鲜明、战事频仍的环境下, 学者们不想「捲入那个混乱时代的冲动和疯狂」。面对内战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他们越发认為「只有自然能够提供乐趣,……它绝不会把人分成不共戴天的敌对党派;它让人们有不同意见的餘地,而不至於彼此怀敌意;它更允许人们对它提出相反的想法,而无任何内战的危险」。 因此,这一时期的自然哲学显得比以往更有吸引力。於是大约在1645年,这些有识之士,开始每週聚会讨论自然问题,但是当时的活动在组织上还不明确,也没有正式的章程,活动场所和分工也比较自由。这种非正式聚会一直在伦敦进行,后来牛津大学重组,沃利斯、威尔金斯和戈达德等人就在1649年左右被派往牛津大学,於是这个团体一分為二,在两地开展活动。 斯图亚特王朝復辟之前,牛津的科学活动一度非常活跃。但是復辟之后,伦敦的团体兴旺发达起来。一些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都习惯在克里斯托弗‧雷恩和劳伦斯 ‧鲁克每週的演讲之后在格雷山姆学院聚会。他们逐渐感觉到有必要成立一个持久的机构,至於机构的形式和宗旨,培根则為他们指明了方向。培根首倡现实主义科学观,强调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具体的科学研究方面,培根推崇实验检验的方法。特别重要的是,培根在其《新大西岛》中,通过「所罗门之宫」形式,乐观地设想了科学体制化的形式和内容,為皇家学会的成立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追随著培根的思想,这些学者利用机遇,把对秩序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皇家学会。 1660年,大约30位志趣相投的科学家及爱好者,以促进科学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為宗旨,成立了正式的科学机构。1662年7月15日,该学会得到英王的特许状,从而成為皇家学会,获得了官方机构的地位,和以往一切民间社团区别开来,反映了王室对科学事业的支援。在给皇家学会颁布的特许状中,查理二世简短而严肃地表达了他的想法: 朕获悉,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一致爱好和研究此项业务的才智德行卓著之士每週定期开会,习以為常,探讨事物奥秘,以求确立哲学中确凿之原理并纠正其中不确凿之原理,且以彼等探索自然之卓著劳绩证明自己真正有益於人类;朕且获悉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有用而出色之发现、创造和实验,在提高数学、力学、天文学、航海学、物理学和化学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因此,朕决定对这一杰出团体和如此有益且堪称颂之事业授予皇室的恩典、保护和一切应有的鼓励。 1663年,学会获得了第二个特许状,扩大了学会的特权,并正式冠以「伦敦皇家促进自然知识学会」之名。同年4月22日,查理二世还赐给学会纹章,上面写道:「我不必追随任何权势,我不必要求上帝保佑,我不必遵从大师的格言。」体现了学会的科学精神。 皇家学会成立以后,首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机构建设。為此,学会确定了开会时间、会费数额、选举形式、相关的职位及任期和必要的机构及其组成等。 根据规定,皇家学会每週三下午三点鐘开会。為了应付不时之需,学会要求每位会员入会时要交纳10先令会费。如果愿意和学会保持联繫,则不论是否出席,每週要交纳1先令会费。如果想要加入学会,必须有人推荐,经过选举会议公开选举,获三分之二同意后,方可入会。学会有三位常任官员,包括会长、司库和登记员。会长每月选举一次,在监管学会事务方面有著决定性的作用。司库和登记员的任期都是一年。另外,学会还安排了誊写员和操作员两名服务人员,规定了他们的固定报酬。不久以后,学会又任命了实验管理员,直接负责实验演示工作。每年,学会从会员中选出21位成员组成理事会,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和发布命令,处理其他一切与学会事务相关的事情,而平时的会务则通过例会进行。 随著组织化工作的进行,学会也逐步开展了科学活动。围绕著学会的宗旨,其科学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安排、演示和交流科学实验。最初几年,学会确实做了很多实验,呈现出活跃的局面。為了有效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学会还尝试了「委员会」体制。从最初的「一次性」委员会到天文学、解剖学、化学等学科长期委员会,都体现出学会很想在深入发展中实现专业化,也说明学会试图形成一种体制化的结构。但在现实运行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最终陷入瘫痪。总体来看,学会没有通过实验达到促进生產、改善人们生活和改善学会财政状况的目的。不但如此,在经过了最初的活跃之后,实验演示就慢慢懈怠下来。每当此时,学会便採取措施,徐图改善,但几乎都是「令」难行,「禁」难止,最后不了了之。 学会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宣读、讨论国内外来信和论文。為此特别成立了通讯委员会,主要让奥尔登伯格负责国内外信件的交流,并且在1665年创办了科技期刊 ——《哲学会刊》,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的信函摘要、书评等,涉及大量的实验、博物学、数学和天文观察。这份期刊一经出版,便迅速成為传播科学资讯的主要媒介和科学观点交锋的主要战场,成為当时学术交流的不二选择。至今《哲学会刊》仍在出版。 在早期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皇家学会的早期活动对十七世纪科学甚至以后的科学发展都有无形的影响。一方面,在经院哲学向实验哲学过渡的过程中,皇家学会对实验的强调和重视,对於确立实验的地位和近代科学的解释方法有著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确立实验地位、开展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皇家学会渐渐把科学家网罗在一个载体之中,初步形成了一个荣誉鼓励机制,从而促进了英国早期的科学发展。 1. 聚集了主要的科学精英 首先,皇家学会集中了英国当时主要的科学精英,以科学社团的形式将他们联繫在一起,為他们提供适当的职位和科学事业成员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為英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奥尔登伯格和胡克,学会為他们提供的职位使之得以调动自身最大的能量,致力於科学事业,促进了皇家学会的早期发展。 亨利‧奥尔登伯格掌握多国语言,熟知科学进展,颇善交际辞令。作為皇家学会的秘书,他维持著至少50人的通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满足国外在自然哲学方面的需求。这份工作不仅使他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还使他获得了一种学会代表的身分。為此,他殫精竭虑,从不曾耽搁,甚至在瘟疫来袭、许多人离开伦敦的时候,他依然有条不紊地安排书籍和论文保存工作。更不用说他还自觉地承办起《哲学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為扩大皇家学会影响、规范科学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皇家学会的早期活动中,实验管理员这个职务是不可或缺的,而最出色的实验管理员非罗伯特‧胡克莫属。学会要求胡克為每次例会準备3~4项实验,并进行演示、说明。20年间,他做了不计其数的实验,对温度计、气压计、显微镜、望远镜等科学仪器的製造、改进和应用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诸多科学领域成绩卓然。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曾称讚他為学会提供了「双眼和双手」。可以说,正是皇家学会為胡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天地,使他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成為同代人中研究范围最广、最具创造性的科学家之一。 2. 為科学界提供交流的平台 其次,通过科学活动,皇家学会為当时的科学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作為学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实验也是科学家们交流的重要形式。对於有眼光的科学家来说,实验能够激发想像,引起思索,从而促进他们的研究。在弹簧实验中,胡克就利用了丹尼斯‧匹平的气泵实验结果,得出了弹簧不受气压影响的结论。因此,这种交流给科学家带来的触发作用是以前的封闭研究所不能比拟的。 如果实验这种交流形式还是受时空限制的,那麼信函交流和学术期刊则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在学术期刊出现以前,科学家们主要是通过信函交流研究情况的。皇家学会成立以后,学术信件日益增多,宣读和讨论信件随即成為学会会议的重要内容。学会秘书总结以后,再致信国内外学者,这样就形成了较為系统的通讯网络。通过这个网路,学会努力在全欧洲范围内扩大影响,而国内外学者也由此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当时,沃利斯、波义耳、李斯特、牛顿、列文‧虎克、惠更斯等人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在成书出版之前,就為知识界所共知,这不能不归功於皇家学会的重要作用。及至后来,奥尔登伯格创办了《哲学会刊》,学术交流就获得了一种更加稳定而具体的形式。这份期刊不涉及歷史、法律、宗教,内容集中,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了科学家的要求,因此备受欢迎。 经由皇家学会,科学家之间的联繫从过去比较分散、偶然变得比较集中且有章可循。交流的途径大大缩短,科学知识传播更為迅速,科学家对科学动态的瞭解也更加便捷,皇家学会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提高。 3.从事科学出版事业 第三,皇家学会凭藉其出版特许权,鼓励科学出版事业。 从一开始,学会就很重视出版研究成果,但是1753年以前,出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事情。直到十八世纪初,学会出版的书还都是印刷人员印製的,学会并没有提供资金,也没有冒出版的风险。儘管如此,学会却能够利用其出版特许权,鼓励科学著作的出版,和过去以及同时代其他社团相比,这是个相当大的进步。 除了出版《哲学会刊》之外,学会还有权任命印刷人员和刻字人员,出版或审查自然知识方面的著作。到十八世纪初,有几十部著作获得了学会的出版许可,其中包括胡克的《显微图集》、约翰‧沃利斯关於重力的论文、弗拉姆斯蒂德製作的星表、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义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的生物学论文等当时最為杰出的科学成果。 出版特许使皇家学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书籍的出版,获得了一定的出版自由,在出版印刷审查制还没有完全放鬆的年代,这种自由使自然科学得以呼吸生存,从而发展壮大起来。 4. 确立实验在科学中的地位 第四,通过其早期的实验活动,确立了实验作為近代自然科学重要研究方法的地位。 早期科学社团虽然也提倡实验的观念和方法,却没有像皇家学会这样反复强调实验的重要性。為了演示实验,学会準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方面,通过个别会员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学会初步解决了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的问题。同时,在学会首次会议上,学会会员一致同意在格雷山姆学院几何学教授鲁克的房间开会,这开创了格雷山姆学院為学会提供服务的先例,学会自此有了活动场地。另一方面,学会為实验配备了工作人员。一开始,只是安排记录员临时承担著提供、準备实验设备的工作,1662年,有了专门的操作员。最重要的当属后来设立的实验管理员,包括长期实验管理员和负责具体实验的专门实验管理员,罗伯特‧胡克在担任长期实验管理员时,大大提高了这一职务的专业性,使实验管理员成為主要的实验工作人员。 当时学会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促进实验的:做实验、宣读阐述实验的信件、宣读其他地方的实验记录。其中,第一种方式是学会最為看重的,在以后的发展中,实验数量每有下降,学会就提出改善的建议和计画,儘管执行得不多,也能充分体现学会对这一方式的重视。其他两种方式在现实中常常能有效地补充第一种方式,也為以后学会会务的主要内容向宣读、讨论论文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1660年代初期,学会的实验活动非常活跃,但是在1665年瘟疫和1666年伦敦大火的影响下,这种状态再也没有恢復过来。此后几十年裡,学会尽力维持著实验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仅在1679至十八世纪初,因丹尼斯‧匹平和哈雷的参与才有了起色。牛顿当选為会长以后,大概与其修订《光学》同期,实验演示再次成為会议的重要特徵,但那时已接近学会确立实验地位的尾声。 通过严格的实验检验认识是近代科学的基本特徵,它完全不同於古代的猜测,在十六、十七世纪,仅仅是做实验本身就格外吸引人,因為实验的新奇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更何况做实验的过程,还扩大了实验方法的影响,使其深入人心。学会初期丰富的实验和此后多年对实验的维持,有效地奠定了实验在英国近代科学中的地位。 5. 论文成為科学家得到认可的依据 最后,学会逐渐把研究成果作為加入学会的前提,确立了认证科学成就的机制。 从一开始,学会会务中就包括宣读、讨论书面形式的报告、信函和论文,可以说,这就為学会此后向这一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準备了条件。 1674年,威廉‧佩蒂建议会员提交实验论文。这个建议多少改变了会议的娱乐性质,强调了以实验為基础的讲座和论文,实际上接受了实验数量缩减的现实。此后,递交论文就成了惯例,即使以后不时因為个别杰出人物的出现,实验一度活跃起来,也没有改变这一结果。而且随著他们的出现和实验的短暂活跃,论文的数量也同时增加,甚至比实验数量增加得还快。这些论文理论性较强,不再以实验為侧重点。这样的习惯延续下来,渐渐取代了非正式形式,论文也渐渐成為学会瞭解科学家的途径,成為科学家得到学会认可从而得到社会认可的依据,这一点从入会标準的严格化上也能够反映出来。 皇家学会的体制化 学会最初的入会原则很简单,只需一位会员推荐,就足以成為会员的候选人,这导致会员「鱼龙混杂」,学会的兴趣也因此而无所不包。一段时间以后,学会发现这一做法不足以為学会引进合格人才,遂决定「任何人要推荐候选人,都要首先告知理事会成员,以备理事会讨论。如果理事会确定被推荐人对学会有用,那麼在下次会议上,将提名被推荐人,然后根据规章,进行投票。」显然,学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需要的人才。 到了1728年,学会又通过了新的章程,规定:「经三位学会会员推荐,并经理事会批准方可成為候选人,三位推荐人中至少有一位是理事会成员,且须说明候选人的资质。如果理事会批准,将在另一次会议上重新题名,然后投票选举。」 但是两年后,学会又做了较大改动,理事会在入会问题上的责任為秘书所代替。「如果想当选為皇家学会会员,至少要有三名会员推荐。被推荐人要向秘书递交亲自署名的论文,注明姓名、缩写、职业和主要的优点、发明、发现、著作或者其他参选的作品,还要注明长期居住位址。」学会把论文副本放在会议室裡(以供评阅),十次例会以后,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被推荐人方可经过投票表决,成為学会会员。此后,会员选举形式基本确定下来,很少改动了。 到这时,宣读和讨论论文成為学会的主要内容,鑑定候选人的成果也随之成為加入学会的前提条件,加入皇家学会不再像学会初年那麼容易,当选為学会会员成了一个人科研水平的体现和标誌,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皇家学会没有像最初设想的那样成為一个专业的科学研究机构,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但是它通过鑑定成果、授予荣誉,间接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当然,「科学体制化的早期歷史要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加充满了试验性和错误」。作為体制化的第一步,皇家学会确有其局限和不足。由於缺乏国家实质性的资助,学会基本是靠会费运转的。為了筹措活动经费,学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学会,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富甲一方的社会名流。如此一来,会员人数和构成都无法限制,广泛的兴趣使研究范围从物理、化学到考古、博物,无所不包,但往往浅尝輒止。 科学的理想和「名流」的风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矛盾和冲突,学会却不能够為了理想,冒失去财政支援的风险,只能是争取和协调。而广纳各方人士,不仅没有给学会带来期望中的资助,反而使学会充满了閒聊的业餘爱好者,把严肃的科学家也淹没於其中,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表面现象认為学会已经沦為贵族或名流的社交团体,从而低估学会在体制化道路上的探索和作用。儘管皇家学会没有通过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的目的,却通过延揽科学精英、提供交流平台、鼓励科学出版、确立实验地位和认证科学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使英国从科学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中心,也使学会因此而绵延数百年。 ×××××××××××××××××××××××××××××××××××××××××××××××××××××××× 学会早期最重要的人物就是 亨利‧奥尔登伯格 和 胡克 实验的方法也主要是胡克,但是现代人 认为的标志性著作是 牛顿的《光学》。 就是牛顿大骂胡克,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笛卡尔),而不是站在矮子的肩上(胡克是个矮子)。 论文成為科学家得到认可的依据,是威廉配第 提出来的。 期刊是 亨利‧奥尔登伯格,就是通信的集子。
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18世纪的英国为什么对茶叶需求这么旺盛?
热度 1 gordon 2014-5-9 15:04
注:十七世纪英国对茶还没什么需求,十八世纪需求猛涨,十九世纪的1840 年 中英爆发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 在十七世纪茶叶贸易还不猛呢,18世纪的英国为什么对茶叶需求这么旺盛?英国当时的人也不明白,最早这个东西是在咖啡馆卖的,卖点也是健康。 在咖啡馆普及之前,英国主要是酒馆。 在新式无酒精饮料进入英国社会之前的很长时期里,酒馆是人们进行日常聚会以及消磨时间的重要休闲场所,但是随着新式饮品的兴起,酒馆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尽管酒馆老板曾经非常积极地进行抵制咖啡馆的运动,但是新式饮料——尤其是咖啡——仍然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欢迎,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长,以至于“在伦敦没有什么买卖比咖啡馆使用了更多的房屋,缴纳更多的租金", 但是,咖啡馆禁止女性进入 ,同时仅仅能在室内进行休闲聚会,再加上茶日益风行,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从而导致“咖啡馆的重要性在十八世纪前二十年后开始下降;另一方面,茶的重要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移到新的场所,从茶开始受欢迎的咖啡馆和小酒馆转移至使人感觉愉悦的庭园”,一种新式的休闲场所——茶园(tea garden)——日益兴起。 十八世纪饮茶的两个趋向:一、饮茶家庭化趋向继续强化,二、女性饮茶者不断增加。 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欧洲是从土耳其那里接触到咖啡的。后来咖啡就竞争不过茶了。十八世纪初叶,英国没人饮茶。 咖啡馆的兴起和报纸是一块儿的,不识字的人可以在咖啡馆听别人读报。 咖啡在当时是一种公共性饮料,它与公共生活相联系 ,这是因为:咖啡需要烘培研磨才能饮用,程序繁复,在当时“咖啡炮制出来难度较大,没有几个家庭能行,”而饮茶则准备齐了非常方便,还可以多次冲泡。 茶在私人空间占据优势 。茶比咖啡要贵的多。 茶取得优势还与这两种产品的供应有关,茶叶,英国可以和中国直接贸易,而咖啡当时还掌握在荷兰人手中。限制了英国的货源,有利于茶在竞争中胜出。到十八世纪末,英国咖啡馆迅速衰退。 最早的茶是在咖啡馆里卖的。 英国人在茶中加糖或者牛奶、或者是同时添加这两者,他们通过这种改造方式实现了饮茶的本土化,同时,这一做法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这种饮茶方式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十九世纪初,医生和统计学家一致认为,饮茶的风靡很可能改善了不列颠民族的健康状况。有了茶叶抗菌的保证,大量工人可以较为安心地涌向各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在工厂附近扎堆居住,而不用过于担心疾病蔓延的发生。另外,由于茶叶中所含的抗菌素 单宁酸极易溶于母乳,所以婴儿也从中受益匪浅,死亡率大大降低,这为工业革命积蓄了庞大的劳动力后备军。 在茶中加入糖和牛奶,增加了茶水中的能量以及蛋白质,使得饮茶变成了一种快捷方便的“快餐” ,它不仅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同时还能增加营养,补充能量,这对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戴维斯1795 《农工状况考察》,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麦芽酒昂贵,牛奶又喝不起,唯一能为他们软化干面包得以下咽的就是茶。 茶呈碱性,可以消除胃部不适的酸水。 还有一个事就是查理二世和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成婚,王后喜饮茶。大众风靡。 光荣革命之后,玛丽二世也喜欢饮茶。 ×××××××××××××××××××××××××××××××××××××××××××××××××××××××××××××××××××× 红茶战胜绿茶我知道原因:1、英国比较冷,红茶暖胃。2、英国人喝奶,绿茶太清淡,不能和奶混着喝。 3、绿茶只能冲三次,而红茶可以冲四五次,红茶更经济实惠。 红茶更适合英国的气候,能够较好地和英国人的饮食习惯相协调,同时饮用起来花费较少。更为适合英国人需要。 ×××××××××××××××××××××××××××××××××××××××××××××××××××××××××××××××××××× 但传统上,茶叶是中国控制周边蛮夷的利器,茶马贸易,哪有那么轻易的就让出去。 让吃肉的人,干结,憋死。 有这种生活习惯吗? 一段时间经常吃肉,就会便秘 。喝奶,会软化一些。 这是当年中国人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个结是解不开的,一方面是传统的约束蛮夷的手段,一方面是国际市场上白银的稀少。 这是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就是清政府的失败。 其实 第一次鸦片战争,实质是中英关于茶与白银的战争。 扩展阅读: 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条鞭法、美洲白银与英国长弓 —— 人民与统治者的货币格斗 ... ...
热度 2 gordon 2014-5-7 12:08
夏原吉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五朝老臣,他以犯颜直谏著称。 就在朱棣去世的1424年,夏原吉官复户部尚书。他向新上任的仁宗皇帝朱高炽提出了放开银禁交易的建议。如果这一建议得到批准,这将是明朝货币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明朝前期,纸钞的价值稳定,金银、铜钱、纸钞三种货币都可以在市场上流通。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张瑞威说,明朝时,中国的市场存在着两种货币系统,一种是作为日常买卖使用的铜钱和白银系统,一种是作为交税使用的纸钞系统。    在银铜没有上升到交纳税赋功能之前,纸钞的作用就是交税,还包括应付关卡和作为政府的官俸。大明宝钞始印于1375年,从一开始就被明政府推到了本位货 币的地位,这是仿效元朝的做法(从元世祖开始至1287年,元政府一直发行和使用纸币--至元宝钞,实行了全世界第一个纸币本位制度)。但大明宝钞贬值, 民间重钱轻钞,明太祖不得不在1395年下令禁用铜钱,并限令军民、商人在半月之内,将所有铜钱收官,依数换钞,并下令"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者,罪 之"。   1398年,因杭州诸郡不论货物贵贱,一概以金银定价,"钞法阻滞,公私病之",明政府再次颁布禁止以金银交易的命令。为 增加纸钞的政府信用和减少官方对粮食的需求,1402年明朝最高级官员的官俸六成为粮食,最低级的官员只收到两成,其他官俸则发放纸钞。后来,在都督府和 都指挥使司、各省和诸王的封地完全领取稻米作为薪俸的官员,也部分接受了纸钞。   1405年7月,郑和第一次率队下西洋。在下西洋之 初,明政府大量使用纸钞作为交换货币,但伴随着纸钞贬值,外国使团不再收取纸币作为官方交换物,明政府不得不在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且做工精良。同 年,明政府以强硬的姿态再次申明严禁金银交易,"犯者准奸恶论",即处以死刑。第二年,明政府"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   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明政府对铜钱的政策泾渭分明:在对外贸易中可以使用,但在国内禁止。铜钱与兵器、丝绸、陶瓷、黄历以及儒家伦理经典、六经、诗词传记、医学针灸等著作一道,被郑和船队带到西洋广加赠赏,交换贡品。    当国内收藏界还惊诧于永乐通宝钱币在国内出土为数不多,甚至在许多明清时期的窖藏钱币中也不见一枚时,在南海和海外却有大宗的发现。从日后印度尼西亚、 日本、越南等国及南海出土了大批永乐通宝钱币的情形来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堪称是中国货币在亚非大陆的推广史。 明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决定了明朝铜钱与 其前代的铜钱一样,在600年前是亚非贸易尤其是东南亚贸易的硬通货。 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客观上是近现代中国货币走向亚非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官方推广。    明政府纸钞购买信用力的下降,加速了铜钱的铸造和外流。作为纸钞、铜钱强劲对立物的白银,最终伴随纸钞的贬值、铜钱在郑和下西洋中的透支和在国内市场的缺位,逐渐占据了合法主币的地位。 注: 中国并不怎么产白银,大部分白银产自美洲 。白银作为中国的主币,是对外贸易的结果。 ×××××××××××××××××××××××××××××××××××××××××××××××××××××××××××××××××××× 也是在这前后,美洲和日本都发现了大量银矿。16世纪40年代,西属美洲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银矿,1554年,一种便宜、简单使用水银和盐以提炼低含银量矿石的炼银法--汞齐化法诞生,自此,西属美洲的白银产量大量增加。   因白银提纯技术的提高,在此前后,秘鲁波托西银矿的白银产量猛增到原来的3倍,随后又增至5倍;1560年以后,日本成为一个重要的白银乃至铜的出产国,并向中国与东南亚出口白银和铜,至16世纪末,日本发现大量银矿,"灰吹法"的白银冶炼方法也由中国传入日本。    到嘉靖年间,江南行省以法令的形式规定田赋用白银缴纳,而广东自1450年起,就已采用了部分徭役折成白银的形式。16世纪初,大臣桂萼提出了赋役新构 想:将杂役、正役和两税(即夏粮和秋粮)合而为一,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这一设想被后人概括为"一条鞭法"。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明朝名臣南海人 庞尚鹏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琼山人海瑞在南直隶地区先后推行"一条鞭法",东南沿海遂成为全国较早实施新赋役法的地区。   隆庆元 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铜钱在与白银的较量中已经完全处于下风。货币税收的份额 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税制从1465年的户口、食盐等钱钞各半兼收的局面,进而演变成1581年完全用白银交纳的张居正"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能得到推行,就是因为经过多年经营,晋北边疆防区各类屯田--军屯、民屯、商屯皆有增长。首辅大臣张居正将大部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折成银两 缴纳,取代陈旧而复杂的赋税制度,并向全国推广,最终使得白银成为明朝的税收和贮备货币。一条鞭法标志着,我国税法由税人向税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 化。 白银,最终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而逐渐占据了合法主币的地位。 ×××××××××××××××××××××××××××××××××××××××××××××××××××××××××××××××××××× 张居正在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时,积极推行“外示羁縻,内修战备”的方针,重视整饬军备,加强边防。张居正曾目睹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 俺答军队围困北京时所暴露出来的国防虚弱,军备废弛的种种弊端,内心深有感触。有鉴于此,待他执政后,“殚心尽力”,决心对边防进行一番整顿。 张居正一面精心选任驻边将领,练兵备战,修治边防要塞,同时训令诸将在边境屯积钱谷,整顿器械,开垦屯田,务必做到兵精粮足,战守有备。 在选任边将时,张居正知人善任,他所重用和信赖的一批守边将领,大都英勇善战,效忠王朝,并为保卫边防做出重大的贡献。在蓟州一带,他任用戚继光镇 守,练就守边的精兵,修筑了沿边防线的“空心敌台”,还因地制宜地练习车战战术,保卫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长城一带沿线的边防。历史家称赞戚继光镇守 蓟州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晏然”,戚继光也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李成梁镇守辽东的纪功石坊万历十一年(1583),当戚继光移镇广东时,陈第赋诗送 别,诗云:“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反映了边境人民对戚继光保境安民功绩的景仰和舍不得让他离去的深情厚意。 在辽东,张居正重用李成梁。李成梁作战能力高强,善于指挥御敌,威望甚高。在他镇守辽东期间,曾多次平息东北少数民族的进犯,保卫了东北边境的安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部的宣府、大同防线,西至延绥、宁夏一带,张居正重用王崇古,支持王崇古对俺答所部采取的安抚睦邻政策,获得了重大的成绩,使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通好互市,相安无事。 当时朝廷有一部分官僚反对和俺答设市贸易,说这是媾和示弱。但是张居正力排众议,坚持正确的主张。他据理力争,反驳说:“让俺答入贡通好,开设边境 市场,使边民互通有无;限立期限,指定地点,严加管束,这不但没有坏处,反可使边境安定,屯田耕牧,阻止塞外其他部落的侵扰。这样每年可以节省调援边塞的 大批粮食,有什么不好呢?” 由于张居正的大力支持,协同筹划,使王崇古在边塞得以顺利执行睦邻政策,在大同、宣府附近设市贸易。当时规定每年限期一月,蒙族人民可以用金银、牛 马、皮毛和汉族人民交换绸缎、布匹、铁锅、铁釜等物品。双方各派军队驻守保护,从此边境相安无事。对此,张居正在《九塞称臣》一诗中踌躇满志地写道:“幕 南秋色静王庭,月满边关夜不扃。北地胡儿能汉语,西陲宛马尽龙形。屯田督护休乘障,破虏将军早勒铭。干羽两阶文德洽,九重端拱万方宁。” “月满边关夜不扃……九重端拱万方宁”,并非张居正的无端夸饰。据《明史》记载:东起延永,西抵嘉峪关的边境千里防线,“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什七”,从而节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 张居正还在东南沿海地区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在他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明廷的“南倭北虏”的边患。 注:雇佣军队或者职业军队,他这种办法能打得过蒙古,打不过满清。在欧洲,瑞士也是很牛叉的。 ×××××××××××××××××××××××××××××××××××××××××××××××××××××××××××××××××××× 在欧洲,爱德华三世也是很早就建立了职业化军队。到了 1415 年的阿金库尔战役,震惊欧洲大陆。 清政府比较幸运的是在云南发现了铜矿,其实 中国根本就不是银作为主币的,而是铜。
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的工业化和英国不一样
gordon 2014-4-23 03:37
美国的立国啊,和印度差不多,它就不是一个工业国。也反对英国议会这些大商人,大资本 美国的工业化还是从麦金利总统的金本位开始,然后打了美西战争,引进外资,出口工业品。 它走的是这么一个路子。 美国建国的时候是反对大工业的,它有点偏重农。 就是现在美国也是粮食出口大国。 ×××××××××××××××××××××××××××××××××××××××××××××××××××××××××××××××××× 中国由于人地矛盾问题,根本就没办法发展农业,不知道现代农业行不行。 中国和荷兰、日本 很相似,只能成为城市国家,然后补贴农业。 毛时代出口粮食换工业品,那是饿死人的。 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建立在地少人多基础上的,从社会缓慢变化的角度来说,发展美国式的大农业或集体农庄也不可取。 苏联比较硬,发展了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粮价是和石油正相关的,呵呵 。 朝鲜也是,朝鲜的粮价也是和化石燃料相关。 朝鲜从来就没想过,苏联盛产石油啊,亲 。 苏联产石油、产黄金,在金本位时代,小伙混得滋润着呢。 苏联经济下滑就是美国人打击油价,然后美元和黄金脱钩的结果。 从此苏联再也不能躺在黄金和石油上过好日子了。 俺说过很多回,中国和俄罗斯的利益并不一致。 中国是没粮食、没黄金、没石油,这么一个国家。 ×××××××××××××××××××××××××××××××××××××××××××××××××××××××××××××××××× 90年代美元坚挺嘛,黄金大跌。 97年还发生了一次危机,韩国人卖黄金救国,又把毛子给敲了一顿。 90年代,英国央行也出售了黄金,呵呵 我怀疑英美是一家的。 九十年代石油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大概在二十美元左右,最低跌到十美元。巴库的旧油田,如果用三次采油的话,九十年代末会赔出翔来,除非有大型储备基地自 己储备起来,不过要占用的资金绝对不是小数目。当然在零二年以后,石油价格一路狂飙猛进,那就是超额利润了。但在九十年代,投资阿塞拜疆的油田,能在二千 年收回成本就不错了,不会产生多大利润,零二年以后才会产生大量利润,石油产业本来就是个投资周期长的产业。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 90年代,贬值出口太对了,不然的话,军工啊不知道得花多少钱呢。 2002年,石油就复苏了。90年代抄个大底。 军费节省多少呢,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忍不住点个赞。   2001年7月普京总统和江泽民主席会晤时,中国签署了购买了第二批38架苏-30MKK的合同,2002年8月至2002年底,这38架战斗机陆续交付。   中国空军装备苏-30的数量在短短两年间就达到了76架,而购买同样数量的苏-27战斗机却花了整整十年。 “9·11事件”的时候,也是乱的很。 2001年 的时候,刚开始压力是对着我们的。 2001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15年的谈判,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产品 可以压低美国的通胀嘛 ,打仗物价要涨。然后石油价格就起来了。 2001-2003年,连续下调13次利率,从6.00降至1.00 ,中国借这个机会完成工业化。 2001 年 10 月 28 日,蒂森克虏伯公司多特蒙德钢铁厂停产刚一个月,沙钢购买设备的协议即在张家港正式签署,以 2.2 亿元人民币买下蒂森克虏伯公司子公司霍施钢铁公司的全套设备。 在此之前,宝钢已经有5米板项目了。底下才开始搞航母。(日本二战时期,就可以搞5米板了) 2002年3月3日,这艘产自乌克兰的半成品被拖进大连港 2005年4月,被拖进了大连造船厂的30万吨级船坞,四个月后才再次出现在码头上。“从外观上看,再次出现的航母被重新刷了一层漆,除了舰岛外,船体被漆成了海军军舰的颜色。”马师傅说。 2009年下半年开始,舰岛上出现工作人员进行作业,“搭建脚手架和吊装设备” 注:2008年是一个关节点,这个大家都知道。2005年也是一个关节点不知道为什么? 2005年还有一个事就是超级女声,蒙牛赞助,饮食结构中加入奶。超级女声、智能手机、航母涂漆、消费增长。 可能是发了战争财 。(真是令人兴奋,象阿富汗这样的战争,应该多打几仗,呵呵 ) 德国总理默克尔不象许多(研究)社会(发展的)政治家一样把食品价格飞涨主要归咎于日渐增长的生物燃料。“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健全的农业政 策’。”她在萨克森州福莱堡市举行的(世界/德国)第一座第二代生物燃料精炼厂的落成典礼上如是说。(她还指出,) 另一个原因是对发展中国家饮食习惯的改 变没有足够的预测。 “比如,现在有三亿印度人一天吃两顿饭,”莫克尔说,“和以前相比突然间双倍的食物被消耗掉,再加上十亿中国人开始喝牛奶,这当然会改变我们的牛奶和其它(食品)的消费比例。”这位基民盟领导人在谈到欧洲农业市场的时候说。 (星期四,2008年4月17日) 所以说,不要看中国的报纸,怎么说呢,净是无用信息。超女的时候开始喝奶了,这都不知道。 美国打仗令肉类价格上涨,而欧美人的饮食结构呢,又是以肉食为主,所以是食品价格上涨。 怪不得2008 年的时候,欧美这么愤怒呢,呵呵 本来该压经济了,2008年金融危机,又整了4万亿,呵呵 钱都到哪儿去了,钱都被你吃了嘛,钱都到哪儿去了。更简单的说法是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 中国入世之后,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中国经济肯定是在增长着呢,兄弟。当然不如韩国是肯定的。
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君主立宪与18世纪英国的金融创新
gordon 2014-4-23 02:36
1688年的革命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创建英国国债和国家资助银行的政治环境。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个荷兰的君主成了英国的威廉三世国王,而主要是因为这个国王是个严格的立宪君主,没有个人绝对权力的奢望。于是,政府此时可以期望以英国人民的名义借款。更加准确地说,威廉在以他自己的名义,以及支持他并且主宰着议会的辉格巨商的名义借款。 到了18世纪20年代,英国的国家信贷可以有效地通过政府贷款作抵押,其模式与中世纪的意大利各共和国、17世纪荷兰各行省以及现代民主国家相似。 “荷兰财政”——内阁的政敌们这么称呼这家新银行及其发行的票据——并没有得到托利党(Troy)人的信任,因为它造就了大笔政府债务,刺激了投资活动, 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相对于乡村绅士的地位 ,并且资助着一个辉格政府和一次辉格战争。 ××××××××××××××××××××××××××××××××××××××××××××××××××××××××××××××× 啥叫君主立宪啊? 君主立宪就是君主借老百姓的钱必须还,不能以爱国的名义强制征用,就这么简单。 规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打扁担” ,打扁担定义了各自的边界。 注:我现在明白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拿破仑三世的方法是一样的,就是国家提供长期资金。 对于英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王室信用,可以吸储。 不要傻傻地认为王室的信用就好 ,如果你被强征过,就不这么看了。正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确定了各自的边界,吸收大众储蓄才成为可能。 因为他怕打扁担嘛。
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封锁俄罗斯的链条是如何形成的
热度 1 gordon 2014-4-19 10:34
英国封锁俄罗斯的链条有三个战略支点:英国、印度、日本 但是这个链条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得说说黑非洲,早年的非洲啊,在奎宁没有在美洲发现以前,非洲就是一个文明黑洞,一般说的非洲指的是北非。 所以葡萄牙人跨国好望角之后,就把据点设在了印度。 英国是接手葡萄牙人的地盘。 其实很简单,就是环地中海+ 印度 +日本,打通苏伊士运河,马来西亚、印尼 这一带,也是英国、荷兰 他们占着。 一个很大的变数,就是荷兰人让 中国人做 “二鬼子” 统治当地人,跟蒙古人用色目人差不多。 华侨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很大一股力量。 综上所述,其实英国封锁俄罗斯的链条 是演化形成的。 ×××××××××××××××××××××××××××××××××××××××××××××××××××××××××××××××××××××× 葡萄牙、荷兰、英国 时间累积形成的,现在明白苏联为什么向中国渗透了吧。 在印度还在英国手里的时候,中国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一环,从这里可以连带突破东南亚。 中国早年一直在英国手里,这个看伊朗国王 巴列维的回忆录,感受一下 满清和民国的无奈。 清帝逊位和民国亲美是一大创举,摆脱英国控制了。 清政府被英国卡的死死的。 袁世凯称帝以后,日本又来,晕 中华民国到蒋介石为止一共有8位总统,依次是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蒋介石,李宗仁。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呵呵
256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永远的高桥是清
热度 1 gordon 2014-4-17 16:48
1904年4月中旬,日本银行副总裁高桥是清在英国筹款,收到了伦敦银行团条件:(1) 国债是英镑公债 ;(2)以关税收入作抵押;(3)利息为每 年6%;(4)5年还清;(5)折价92%;(6)总额300万英镑(约3千万日元)。条件极为苛刻,足以说明欧美普遍不看好日本。 向日本的经济人致敬!!! 后来226那群傻X就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援助了 ××××××××××××××××××××××××××××××××××××××××××××××××××××××××××××× 高桥在美国和英国都没上过正式学校,只是他非常好学,而他流畅的英语和喜欢阅读及有与英美友人以英文通信讨论时局的习惯,令他对英美社会有深刻理解,且工多艺熟,其英文写作在当年的日本属首屈一指。   高桥在美国不过两年,于1868年返日,以教英语会话为业,稍后出任开成高等学校(中学)校长,同时兼任教育部继而工商农林部文员,其间把美国 的商标法及专利法引进日本,受知于当道;1889年初获委任为独立的专利局局长,同年稍后兼任东京农林学院院长;约半年后,高桥获邀赴秘鲁经营银矿,惟以 失败收场……流利的英语,加上为秘鲁银矿在伦敦集资而对金融市场有一定认识,这种背景,令高桥于1892年成为日本央行雇员,他对西洋金融事务的娴熟,为 上司所倚重,升迁甚快,于1898年成为央行副总裁;而于1904至1905年间,他成功地在伦敦、纽约、巴黎和法兰克福市场为政府贷进巨款,以实对俄战 争(日俄于1904-1905年间开战)军费,从此声名大噪;1905年被委为上议院议员,1906年跳槽任横滨正金银行(Yohohuma Specie Bank)行长,翌年获封为髭男爵(danshaku,等同英国的baron〔男爵〕,1920年晋为子爵;日本的贵族制度〔华族〕始于1869年,战后 的1947年取消),1911年至1913年任央行行长;1913年3月任财相,加入日本战前主要政党保守的立宪政友会;1921年成为该党主席并当选首 相,但在位仅七个月,党内派系斗争迫使他辞相位。1924年参加大选,当选下议院议员,历任政府要职,于1927-1929、1931-1932、 1932-1934、1934-1936年四任财政大臣!   高龄八十二的高桥是清,于1936年2月26日凌晨在财相任内被暗杀(assassination)。对此用词,笔者不同意,因为当时两名帝国 第三军团近卫军(?)青年军官带领一百名士兵,登堂入室,公然而非暗中把睡眠中的高桥杀掉,因此应该是“谋杀”(murder)。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是 年6月即高桥死后三四个月,凯恩斯的《通论》才面世。 ××××××××××××××××××××××××××××××××××××××××××××××××××××××××××××× 财政(大藏)大臣高桥是清的住宅,在皇宫西南约两公里的地方,其东南距近卫步兵第3联队的营区仅400米左右的距离。    担任袭击高桥是清住处的是近卫步兵第3联队之第7中队,由中桥基明中尉、今泉义道少尉以及炮兵学校的学生中岛莞尔少尉率领。他们于早4时集合,携带4挺轻 机枪、100多支步枪,约120人,在讲解了所执行之任务与昭和维新的关系,并历数了财政大臣袒护财团、搜刮平民百姓等罪行之后,规定了执行任务的方法。 随即将部队分为两部,一部由今泉义道指挥,向以东的皇宫方向警戒,以防皇宫内的近卫部队出动;一部由中桥基明、中岛莞尔率领,向财政大臣住处开进。    晨5时,到达高桥住宅的第7中队在其院墙外部署了严密的警戒之后,其余人员翻墙入院,抓住高桥家的管事人员,迫其领至二楼的高桥卧室。    高桥是留着大胡子的老头,此时正在床上睡觉。军官、士兵们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他的照片。当中桥基明揭去其被子以后,激进分子立刻确认了他。于是在中桥基 明的“天诛国贼”的口令声中,乱枪齐发,高桥是清顷刻被打得像碎了的活靶标一样。中岛莞尔对这个大肆搜刮民财的财相怒气未消,以军刀砍断了他的左手并对他 的胸部等处乱刺。 注:哈哈哈,可惜我是中国人,呵呵
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时间与空间——英国强大之谜
热度 1 gordon 2014-4-17 02:47
读过《海权论》的人,都对英国在人类历史上最广袤的国土印象深刻,排名第二的是蒙古帝国。 反而容易忽略一个东西,就是时间。 正因为它的海洋优势,所以资源配置可以分布在一个时间轴上。 这个也是大陆国家不具备的。 正是它的海洋优势保证了它的时间优势 。 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 NO.1 的国家,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注:当然我说出来了,你觉得没什么。其实一直以来都非常神秘,英美国家一直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1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 “实干” 不是 “实干主义”
gordon 2014-4-8 14:37
德国的学术很好解释,因为当年德国比较落后,旧的神学的大学还在,所以因陋就简。 英国的学术解释的不多,英国 “不爱理论” 的原因在于它的重商主义, 众所周知,培根曾被指控贪污,呵呵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公正地给他定名为法学家、政学家、哲学家和英国语言大师。 然而,《全书》并未质疑人们给他的另一种评价: “心肠冷漠,趋炎附势,收受贿赂,还厚颜无耻地说他并没有受到贿赂的影响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培根身为法官,收受当事人的贿赂,也算是知法犯法。虽然声称自己一向不关心家政,尤其不关心家庭财务,而且,两个当事人也并未由于行贿法官而胜诉,但他还是承认了错误,决定悔过认罪,以求从轻处理。但处罚是严厉的:除罚款4万英镑外(在16世纪末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还被关入伦敦塔,不得再担任公职,不得担任议员,不得涉足王室所在地方圆12英里以内的地盘。培根虽然有些不服,但仍然以“最公正的大法官的身份,承认判决公正,以利于悔过自新。”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 在 被指控 阶段, 培根曾 以社会风气不好,来替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辩解。他在致白金汉公爵的一封信中说:“我认为自己的双手是干净的,良心是清白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哪怕担任大法官的是使徒约伯或任何其他人,他们也随时可能 被指控 犯下最丑恶的罪名。因为在这个时代,不仅犯罪已成为一种时髦,而且诬陷也成了时尚。”培根甚至还在议会中曾这样说:“诸位请注意,犯下这一罪的不仅是我,而且是这个时代。”他想以此理由来开脱或者减轻自己的罪责。 身居大法官高位的培根薪俸不可谓不高:1608年,培根的年收入是5000英镑;十年后,年收入增至16000英镑。但如此丰厚的收入抵不住他的挥霍无 度,据说,培根非常讲究感官上的舒适,不但自己穿着华丽的服装,而且40名男佣女仆也得穿一律的用西班牙皮革制成的靴子,他不断地用奢侈品饰扮自己,还有 灯红酒绿的“雅好”,如此追求一流的物质生活,当常常是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债台高筑。 但同时,在自身原因以外,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这样评论培根的腐败:“在那个年代,法律界的道德有些废驰堕落,几乎每个法官都接受贿赂,而且通 常双方的都收。”罗素说到培根:“他的获罪本是一场党派争哄中的风波,并非因为他格外有罪。”罗素说当时英国法官收受礼物是普遍风气,并不影响他对案件的 判决,事实上培根的被处罚更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 难怪罗素为其辩解,培根所处的十七世纪初,斯图亚特朝的宫廷已经无法同伊丽莎白女王朝同日而语,以宫廷自上而下的贿赂风行,伦敦成为英国的经济中心和消费 中心,在伦敦西区出现了以宫廷为中心、以大贵族豪宅为卫星官邸的巨大消费社会,以往稀有的奢侈品在英国已经到处可见。英国宫廷在时人看来,“散发着贿赂、 嫉恨和腐败之气息”,法官亦不例外。 英国历史上很少有腐败的法官,因为英国人对腐败的法官尤其痛恨,他们知道腐败的法官对正义和法律造成的破坏会有多大。然而培根作为思想家依旧是清醒的,在 1626年4月9日,他去世了。他对自己的裁决是:“我是英国这五十年中最公正的法官。但在这200年中,它(指对自己的判决)是最公正的判决。” 注:法国的专门学校,一般讲学术传统没有讲它的。
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931年 英国提走了美国的黄金
gordon 2014-3-29 04:33
英国于1931年放弃金本位而从美国提走黄金之后,“储备系统提高贴现率——该系统借款给商业银行成员的利息率——的幅度比它在过去和将来的整个历史中 的同一短暂时间里提高的幅度要大。 这个措施阻止了黄金外流。伴随它而来的是:银行倒闭数量惊人的增加和银行挤兑 。……到1932年,事态已经被推迟到无法 挽救的地步,而当储备系统又回到它的消极状态时,在暂时性的好转之后,重新出现了以1933年的银行放假而告终的崩溃——那时,美国每一个银行正式关门一 个星期以上。”   弗里德曼总结到,如果联邦储备系统能够使货币量保持不变,不会演化出如此规模而严重的萧条。“凡是赋予少数人如此大的权力和如此多的伸缩余地以致其错误能有如此深远影响的任何制度都是一个坏制度。”    在1931年的情况下,如果联邦储备系统不提高贴现率,那么,黄金储备很快就会用光,恐怕破产的就不是商业银行,而是联邦储备系统本身了。大约在那80 年前,英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的《1844年银行法》,要求 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发行部与银行业务部门分开 ,而且发行的银行券必须有100%的黄金储 备。不幸,1847年的繁荣使流通中的银行券和放贷规模都大大增加了,以至于黄金储备转移到了发行部门后,储蓄部门的储备就严重不足了。1848年危机爆 发,由于储蓄部储备不足,大量汇票要求贴现;而由于奉行金本位制的银行法要求发行的银行券必须有100%的黄金储备,英格兰银行又不能发行银行券满足贴现 要求——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由于有国家信用的背景,信用还是足够牢靠的。这样,英格兰银行面临着破产的境地,而危机有演化成悲剧的可能。 关键时刻,被马克 思讽刺的称为“能制造奇迹的”银行法被暂停了,英格兰银行被允许以8%的贴现率发放银行券,于是,危机解除了。   可见,建立在金本位制上的金融 体系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危机。1931年的美联储 要么提高贴现率,要么放弃金本位,两者必居其一 。从根本上金本位不能满足对货币需求的增长,不论是正常的 还是不正常的增长。所以,弗里德曼对1931年美联储行径的指责,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说是美联储的决策错误,而更应该说是选择金本位制的错误。 金本位制也确 实在几年后就在全球范围内被废止了。从此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用过这个制度 。 ×××××××××××××××××××××××××××××××××××××××××××××××××××××××××× 回到中国,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交易货币的地位必须终结。 美元外流也不可避免。
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三个孩子都很漂亮
热度 4 石榴 2014-3-6 12:40
[转]三个孩子都很漂亮
国保守党政客在Facebook上转发穆斯林图片段子——“我见到一位穆斯林妇女站在路边,就上前恭维说您的三个孩子都很漂亮,结果她竟然生气威胁我,我真的是无心看错啦!” 结果被开除党籍
个人分类: 会心一笑|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神作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热度 6 gordon 2014-2-9 03:07
注:这本书告诉你为什么“知识改变命运” ,越学习越向下改变命运。 如何满足住屋的需要,是可以当做一个尺度来衡量工人其余的一切需要是如何满足的。不难想像,在这些肮脏的洞穴里只有那些穿得很破、吃得很坏的人才能住下 去。而实际情形也正是如此。绝大多数工人都穿得很坏。用来做衣服的料子都是非常不合适的,无论是在女人的衣橱里或男人的衣橱里,都几乎根本没有亚麻布和毛 织品,只有棉织品。衬衫是用漂白布或是杂色的印花布做的,女人的衣服大部分也是印花布做的,毛织品的裙子很少能在晒衣服的绳子上看到。男人们大都穿着粗布 及其他粗棉织品做的裤子和同样的料子做的上衣或夹克。粗布(fustian)甚至成了工人服装这个名词的同义语,工人被叫做fustian- jackets〔粗布夹克〕,而工人也这样称呼自己,借以和那些穿呢子(broad-cloth)的老爷们相区别,而呢子也就成了资产者的标志。宪章派的 领袖菲格斯奥康瑙尔在1842年起义时来到曼彻斯特,他穿着一套粗布衣服在工人的热烈欢呼声中出现在他们面前。在英国,即使是工人也都戴礼帽,礼帽有各种 样式,有圆形的,有圆锥形的或圆柱形的,有宽边的,有窄边的或根本没有边的,只有工厂城市里的年轻人才戴便帽。没有礼帽的人就用纸做一顶四方形的矮帽子戴 在头上。工人的全部服装,即使都是完好的,也很少能适应气候。 英国气候潮湿,天气变化无常,这比什么都容易引起感冒 ,因此,几乎整个有产阶级都穿法兰绒的 内衣;法兰绒的护胸、紧身和兜肚很多人都用。工人不仅不可能采取这种预防办法,而且一般都几乎永远做不起一件毛织品的衣服。 粗棉织品虽然比毛织品厚、硬而 且重,但在御寒和防湿方面是远不及毛织品的,而且由于厚,由于材料本身的特性,一湿就不容易干,而且无论如何没有像呢子之类的毛织品那样密实。 如果工人居 然有这么一天能够买一件毛织品的上衣预备星期天穿,那只有到“廉价商店”里去买,他在那里买到的是一种很坏的所谓《devil's dust》 [注:直译是“魔鬼的灰尘”,这是一种用旧毛织品经过开毛机(这种机器在英语中叫做devil)加工而制成的料子。——编者注] , 这种料子制造出来“只是为了出售,而不是为了给人穿的”,只要穿上两个星期就裂了缝或是磨穿了;要不然就是在旧货商那里买一件穿旧了的上衣,这种衣服的黄 金时代早已过去,再穿上几个星期就完了。但是大多数人的衣服本来就不好,而且还得常常把比较好的衣服送到当铺里去。很多很多工人,特别是爱尔兰人,他们的 衣服简直就是一些破布,上面往往连再打一个补丁的地方都没有了,不然就是补丁连补丁,连原来的颜色都认不出来了。英格兰人或英爱混血人居然想出办法来缝补 这样的衣服,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技巧确实是惊人的:他们毫不费力地把呢子补丁或麻布补丁补在粗布上,或是把粗布补在呢子和麻布上,但是不久以前才迁来的真 正的爱尔兰人却几乎从来不缝补他们的衣服,除非是万不得已,即当它有破成几块的危险的时候才缝补一下。衬衣的破布通常总是从上衣或裤子上的窟窿里拖到外面 来。正如托马斯·卡莱尔 [注:托马斯卡莱尔“宪章运动”1840年伦敦版第28页(Thomas Carlyle.《Chartism》.London,1840,p.28)。关于托马斯卡莱尔下面还要谈到。——恩格斯原注] 所说的,爱尔兰人穿的是   “一身破烂的衣服,这种衣服脱下和穿上都十分困难,只有在节日或特别隆重的场合才这样做”。   爱尔兰人还带来了英格兰从前所没有的赤脚走路的习惯。现在,在一切工厂城市里都可以看到很多人,特别是妇女和小孩赤着脚走来走去,这种习惯在最贫穷的英格兰人中间也逐渐流行起来了。 注:黑心棉就是从这儿来的,呵呵 因为地理上的高纬度,英国人是不穿棉制品的,这和中国不一样。   饮食状况也和衣着一样,工人所得到的都是有产阶级认为太坏的东西。 在英国的大城市里,各种最好的东西都可以买到,但是价钱很高 ;而工人必须用他那不多 的几文钱来养家,他们是花不起这样多的钱的。加之工人一般都是在星期六晚间才领到工资,——不错,有些地方星期五就发了,但是这个很好的办法还远没有普遍 实行起来。所以工人要到星期六下午四点、五点或七点钟才能上市场去,而资产阶级在上午老早就把最好的东西挑走了。早晨市场上有的是最好的食品,但是等到工 人来的时候,最好的东西都卖光了,即使还剩下一些较好的,工人大概也买不起。工人买的土豆多半都是质量很差的,蔬菜也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 油导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 做工人的生意的多半是些小商版。他们收买次货,而且正因为 是次货,所以才能够卖得这样便宜。 最贫穷的工人为了用不多的钱买必需的食品,哪怕是买质量很差的食品,也还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办法:因为星期六晚上十二 点钟所有的商店都要关门,而星期日又完全停市,所以在十点到十二点的时候商店就把那些不能保存到星期一的货物以想像不到的贱价出卖。但是,这些到晚上十点 钟还没有卖出去的东西,十分之九到星期日早晨就不能吃了,而最贫穷的阶级星期日的餐桌正是用这些东西点缀起来的。 工人们买到的肉常常是不能吃的,但是既然 买来了,也就只好把它吃掉。 1844年1月6日(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曼彻斯特有十一个肉商因出售不能吃的肉,被地方法庭(court leet)处以罚 款。其中一个有一整头牛;一个有一整口猪;一个有几只羊;一个有五六十磅牛肉;所有这些东西都已经根本不能食用了,因而全被没收。在这些肉商里面,有一个 被没收了六十四只肚子里填满了馅的圣诞节吃的鹅,这些鹅没有及时在利物浦卖出去,因此就运到曼彻斯特来,在这里的市场上摆出来的时候已经腐烂了,发散着强 烈的臭气。这件事情的全部经过当时曾登载于“曼彻斯特卫报” ,而且提到了当事人的姓名和罚款的数目。在7月1日至8月14日这六个星期中,该报 还报道了三件类似的案子。据7月3日该报报道,在海华德没收了一只200磅重的猪,肉商发现这只猪已经死掉而且甚至已经腐烂了,可是还把它切成块拿出去 卖。据7月31日该报报道, 威根有两个肉商因出卖不能吃的肉被分别处以2英镑和4英镑的罚款,而其中的一个已经不是初犯了。 最后,据8月10日该报报道, 波尔顿的一个小商人有二十六只不能吃的火腿被没收,并且被当众焚毁,这个商人被处以20先令的罚款。但是这里所举出来的还远不是所发生的事情的全部,并且 不能把这些事情看做六个星期的平均数,也不能根据这个数字推算出一年的平均数来。有一个时期,这个每周出版两次的“曼彻斯特卫报”每一号都报道了曼彻斯特 或邻近的工厂城市中所发生的这类案件。这里应该记住一点:由于市场的范围很大,所有的大街两旁都是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监察员监督不严,许多事情都逃过了他 们的眼睛,——要不是这样,那又怎样解释肉商肆无忌惮地把已经发臭的整头整头的牲畜拿来出售的事情呢?只要注意一下,在罚款像上面讲的那样微不足道的场合 下,这种勾当对小商人的诱惑力是多么大,只要想一下,什么样子的肉才被监察员认为完全不能吃而加以没收,那就决不会相信工人平常所弄到的肉都是质量好的和 有营养的。但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还要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吃苦头。商人和厂主昧着良心在所有的食品里面掺假,丝毫不顾及消费者的健康。上面我们引证了“曼彻斯特 卫报”,现在听一听另外一家资产阶级报纸,——我是喜欢拉反对者来做证人的,——听一听“利物浦信使报”是怎样说的吧。   “把咸黄油冒充新鲜的出售,不是在一块块的咸黄油上涂上一层新鲜的黄油,就是把1磅新鲜的黄油放在上面让人先尝一 尝,在尝过以后却把咸的卖出去,或者洗掉盐再把黄油当做新鲜的出售。 糖里面掺上米粉或其他价钱便宜的东西,照净糖的价钱出卖 。制肥皂时剩下的废弃物也掺上 别的东西冒充糖卖。咖啡粉里面擦上菊苣及其他价钱便宜的东西;甚至没有磨过的咖啡里也掺假,而且假货还真像咖啡豆。可可里面常掺有捣得很细的褐色粘土,这 种粘土是用羊脂油搓过的,掺在真的可可里简直看不出是假的。茶叶里面往往掺上黄荆叶子及其他类似的杂物,或者把泡过的茶叶晒干,放在烧热的铜片上烘烤,使 它恢复原来的颜色,然后当做好茶叶出卖。胡椒里掺上豆荚磨成的粉末及其他东西。 葡萄牙红葡萄酒干脆就是假造的(用颜料、酒精等制成) ,因为大家都知道, 单 是在英国喝掉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就比整个葡萄牙所生产的还要多 。在市面上行销的各种各样的烟草里都掺上了各种令人作呕的东西。” 注:好多年钱关于市面上假茅台的一个笑话,呵呵   (在这里我还可以补充几句,由于烟草普遍地掺假, 去年夏天曼彻斯特某几个最著名的烟草商人曾公开地说,要是不掺假,他们的生意就无法做下去 ,价钱在3 辨士以下的雪茄烟,没有一枝完全是用烟叶制成的。)像这种掺假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几打来,把石膏粉或白垩掺在面粉里,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卑鄙行为。当然, 事情并不仅仅限于食品掺假。到处都有骗局: 把法兰绒、袜子等等拉长,叫人看起来好像长一些,只要洗一洗马上就缩短 ;比规格窄1.5英寸或3英寸的呢子被当 做宽的卖出去;磁器上的釉薄得一到手就裂开了,这类骗人的事情还可以举出几千件来。——Tout comme chez nous〔和我们那里完全一 样〕。 但是吃这些骗局的苦头最深的,除了工人还有谁呢?有钱人不会受骗,因为他可以多花些钱到大商店里去买东西。大商店的老板是珍惜自己的声誉的,假如他 们出售劣等的掺假的货物,最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 。此外,有钱人在吃的上面很讲究,他们的味觉很灵敏,比较容易识破骗局。 但是穷人即工人每花一文钱都得盘算 一下,必须以不多的钱买很多的东西,他们不能太注意质量,而且也不善于这样做, 因为他们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味觉,结果,所有这些掺假的、甚至常常是有毒的 食物都卖给了他们。 他们不得不到小商人那里去买,甚至还常常要赊账。而这些小商人由于本钱小,营业费用大,一样的货色却不能橡大零售商卖得那样便宜;而人 们要求他们的却是价格低廉,再加上别人的竞争,于是他们就只好有意无意地备办掺假的货物了 。此外,大零售商在自己的买卖里投下了大宗资本,骗局一旦被识 破,就要丧失信用,遭受破产,可是 小店主的营业面不出一条街,如果他的骗人的伎俩被揭穿了,那他会失掉些什么呢?要是他在安柯茨再也得不到信任,他可以搬 到却尔顿或休尔姆去,那里谁也不知道他,他又可以重施他的欺骗伎俩了。 掺假的行为除非和漏税有关,是很少受到法律追究的。——但是,英国工人不仅在物品的 质的方面受骗,而且在量的方面也受骗。小商人的尺和秤大部分是不合规定的。在警察局的报告里,因犯了这类罪而被处以罚款的事情,每天都多得难以置信。从下 面几段摘自“曼彻斯特卫报”的话就可以看出,这类骗人的事情在工厂区是如何普遍;这里所涉及的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而且我手边就连这一个时期的报纸也不 全 。 假若英国没有找到又多又穷的爱尔兰居民作为替工业服务的后备军,英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发展得这样快。 爱尔兰人在家乡没有什么可以丢掉的,而在英格兰却可以得 到很多东西。自从爱尔兰人知道,在圣乔治海峡彼岸只要手上有劲就可以找到工资高的工作那时起,每年都有大批大批的爱尔兰人到英格兰来。 据估计,到现在为 止,这样迁移来的爱尔兰人已经在1000000以上,而且每年还有近5000人迁移过来,他们几乎全都奔向工业区,特别是大城市,并且在那里形成了居民中 的最下层。 注:在中国这部分人是农民工,毛把一大部分农民变成了爱尔兰人,呵呵 这些人是在几乎一点文明也谈不到的状况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受惯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粗野,喜欢喝酒,过一天算一天,他们迁移到英格兰来,把自己的各种粗野的习惯带给英格兰居民中对教育和道德本来就不大感到兴趣的那个阶层。让我们听听托马斯卡莱尔是怎样说的吧。[注:“宪章运动”第28、31页及以下各页。——恩格斯原注]   “ 所有的大街小巷都有弥勒斯人[注:弥勒斯是爱尔兰古赛尔特国王的名字。——恩格斯原注]的野蛮的面孔向你打招呼,这些面孔流露出假装的纯朴 、浮躁、无理、穷困和嘲讽。英格兰马车夫在赶着马车过去的时候用鞭子抽弥勒斯人,而弥勒斯人却用自己的语言咒骂他两句,并脱下帽子向他行乞。这是我们的国家必须消灭的一种最糟糕的祸害。 穿得破破烂烂、从来不知道发愁的野蛮的弥勒斯人,随时都在准备着去做那种只要手上有劲、脊梁结实就可以胜任的任何工作,而工资只要够他买土豆就行 。调味品他只需要盐;过夜的地方只要随便在哪里碰到一个猪圈或狗窝他就觉得不错了,他住在草棚里面,穿一身破烂的衣服,这种衣服脱下和穿上都十分困难,只有在节日或特别隆重的场合才这样做。英格兰人要是不能在这种条件下工作,那他就找不到工作了。不大文明的爱尔兰人不是凭着自己的长处,而是凭着自己的短处把本地的英格兰人排挤出去,占据了他们的位置。他肮脏而无所用心,耍滑头,发酒疯,他是道德堕落和秩序混乱的祸根。一个还在竭力游泳、在水面上挣扎着的人,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一个不是浮着而是已经沉下去的人怎样才可能生存下去的例子……大家知道,下层英格兰工人的生活水平愈来愈接近于在一切市场上都和他们竞争的爱尔兰工人的生活水平。 凡是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只要有力气就行的工作,工资都不合于英格兰人的标准,而是接近于爱尔兰人的标准, 也就是说,这种工资比‘一年只有三十个星期吃最坏的土豆也只能吃个半饱’所必需的稍稍多一点,——稍稍多一点,但是每从爱尔兰新来一只轮船,就向这个水平靠近一步。”   如果撇开对爱尔兰民族性格的过分的和片面的责备不谈,那末卡莱尔在这里的描写是完全正确的。这些花4辨士(合3+(1/3)银格罗申)像牲口一样挤在轮船甲板上迁移到英格兰来的爱尔兰工人,总是随遇而安的。最恶劣的住宅在他们看来也是很好的;他们不大讲究衣着,只要能勉勉强强地穿在身上就行;他们不知道什么叫鞋子;他们的食品是土豆,而且仅仅是土豆;他们赚的钱要是超过以上这些需要,就立刻都拿去喝了酒。这样的人要挣很高的工资干什么呢?一切大城市中最坏的地区住的都是爱尔兰人。无论什么地方,只要那里的某个地区特别显得肮脏和破烂,就可以预先猜到,在那里遇到的大部分将是一眼看去就和本地人的盎格鲁撒克逊面貌不同的赛尔特面孔,听到的将是音调和谐的带气音的爱尔兰口音,这是道地的爱尔兰人永远不会失去的口音。有时候我甚至在曼彻斯特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听到爱尔兰人的话。几乎在任何地方,住地下室的那些家庭大部分都是来自爱尔兰的。一句话,如凯博士所说的,爱尔兰人发现了最低的生活需要是什么,现在又把这个教给英格兰工人。他们也带来了肮脏和酗酒。 这种不爱清洁的习惯是爱尔兰人的第二天性。它在人口不密的农村中还没有多大害处,可是在这里,在大城市中,因为人口非常密集,就足以使人颤栗并招致各种各样的危险。 弥勒斯人按照在家乡时的老习惯,把一切废弃物和脏东西都倒在自己门口,造成了污水坑和垃圾堆, 结果把整个工人区都弄脏了,空气也弄得污浊不堪。如同在家乡一样,他紧靠着自己的房子就盖起猪圈来,如果不能这样做,他就干脆把小猪放到自己屋子里。 在大城市中饲养牲畜的这种不像话的新方法,完全是爱尔兰人传来的。爱尔兰人爱自己的小猪,就像阿拉伯人爱自己的马一样 ,所不同的只是在猪长得够肥的时候他就把它卖掉;而在这以前他和猪一起吃,一起睡,孩子们和猪一起玩,骑在猪背上,和猪一起在泥里打滚。这种情形在英国的一切大城市中都可以看到千百次。这些小破屋子里面如何肮脏,如何不舒适,是很难想像的。 爱尔兰人不习惯使用家具。一捆麦秸、几件完全没法子穿的破烂衣服,这就是他的床铺。一个木墩子、一把破椅子、一只当桌子用的旧木箱,再多就不需要了。 一把茶壶、几个瓦罐和破土碗,就足够把他那也当做卧室和起居室的厨房陈设起来。 如果他没有生炉子的东西,他就把手边可以烧的一切——椅子、门框、飞檐、地板都送到火炉里面去,只要真有这些东西的话。 此外,他要很大的地方做什么呢?在爱尔兰,他的土房子一共只有一间屋子,一切东西都摆在里面;来到了英格兰,一家人所需要的也不多于一间屋子。 可见现在已成为普遍现象的这种许多人挤在一间屋子里面的办法,主要也是爱尔兰人带来的。因为穷人到底也应当有一点享受,而其余的一切享受社会又不容许他有,所以他就只好到小酒店里面去。烧酒是点缀爱尔兰人生活的唯一的东西 ,再加上他那种满不在乎的快乐的性格,这就使得他老是喝得酩酊大醉。爱尔兰人具有南方人的轻浮性格,具有几乎可以和野人相提并论的暴躁的性情,他轻视所有那些正是因为他性情粗野而享受不到的人类享乐,他既肮脏,又贫穷,——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他的喝酒的嗜好。诱惑是太大了,他简直不能抵抗,只要得到一点钱,他就把它喝光了。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既然社会使他陷入几乎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个酒徒的那种境地,既然社会丝毫不关心他,注定他要变得粗野,那末,当他真正变成酒徒的时候,这个社会又怎么能够责备他呢?   英格兰工人不得不和这样的竞争者斗争,这个竞争者是处于一个文明国家可能有的最低的发展阶段上的,因而他需要的工资比其他任何人都低。因此,如卡莱尔所说的,在英格兰工人不得不和爱尔兰工人竞争的一切劳动部门里,工资完全不可避免地会一天一天降低。而这样的劳动部门是很多的。 所有那些不大需要或者完全不需要技能的部门都向爱尔兰人开着大门。当然,对于那些必须有多年的训练或者需要持久的、正规的活动的劳动部门,轻浮的、无耐心的、酗酒的爱尔兰人是不适合的。 要当个机匠(me-chanic——在英国,凡是在机器制造部门工作的工人都叫做机匠),要当个工厂工人,他就必须先接受英格兰的文化和英格兰的习俗,即在本质上变成英格兰人。但是, 凡工作比较简单、比较粗糙、需要体力甚于需要技能的地方,爱尔兰人就一点也不亚于英格兰人。因此,这些劳动部门都首先被爱尔兰人所包围。手工织工、泥瓦匠、搬运工人、小工等等中都有许多爱尔兰人,爱尔兰人的侵入在这里大大地促进了工资的降低和工人阶级状况的恶化 。即使那些侵入其他部门的爱尔兰人已经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他们仍然保存了一些旧习惯,这些旧习惯足以使那些在他们影响之下的英国同伴趋于堕落。实际上,如果注意到,几乎每一个大城市中都有1/5或1/4的工人是爱尔兰人或在爱尔兰式的肮脏环境中长大的爱尔兰人的孩子,那就会了解,为什么整个工人阶级的生活、他们的习俗、他们的才智和道德的发展、他们的整个性格,都染上了爱尔兰人的许多特征,也就会了解,为什么现代工业及其最直接的后果给英国工人造成的那种令人愤慨的状况还会更加恶化。 ×××××××××××××××××××××××××××××××××××××××××××××××××××××××××××××××××× 原因是什么原因啊,整个商业环境是简单生产嘛,机器 + 廉价劳动力。生产过剩的危机,哈哈 这种环境下啊,所有的进步主义的东东都是错的,赶快挣钱。 啥也别考虑,希望对seek 有所帮助。 因为 上学多的人啊,有时候会受进步主义影响。觉得社会没进步,原地空转赚钱是不对的,他们老想挣高科技的钱 ,其实卖茶鸡蛋挣的钱也是钱,哈哈 另: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因素就是没有工会 ,我问过好多做生意的人,给出的共同答案。而这个条件就是毛赐予的,因为毛的瞎折腾,所以不管干什么都比瞎折腾好。 顶死有一些老国企工人或者大学生之类的既得利益群体反对。 英国后来被德国超过,就是因为英国发展的后劲不足。德国非常牛叉,非常高大上。 ×××××××××××××××××××××××××××××××××××××××××××××××××××××××××××××××××× “像其他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一种理智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打倒的不仅是面前的对手,同时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所有的一切心理障碍。因为你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 BruceLee
300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英国人眼里的上海
热度 57 晨枫 2013-12-28 23:39
英国女摄影师Liz Hingley在上海4个月,发现了一个观察上海的很好的切入点:上海所有地铁/轻轨的终点站。她走遍所有地铁/轻轨线的终点站,拍摄那里的风土人情,试图理解这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的内涵。很有意思。不过,她可能不一定清楚或者有意没有提及的是,从照片上看,其中大部分人几乎肯定无疑都是民工,而不是本地的农民或者“原住民”。不是要打标签,而是理解这个差别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中国近30年来最大的demographic变动,对未来50-100年中国的社会会有深远影响。很大一部分今天“正宗”上海居民就是100年前人口大迁徙的结果。不过她提到了:2014年的上海地铁图比2013年几乎扩大一倍(难以想象,莫非新增了几条线?我知道13号线开通),所以她还有得忙活了。她还提到,上海地铁系统现在世界上第二大,第一大是谁,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地铁每天运输700万人,而20年前一号线刚开张是,一年才100万人。真怀念96年第一次坐一号线,快捷,又不挤。一号线不挤的日子恐怕是不可能再有了。要是她能把所有线的所有站都拍一遍,写一段故事,那差不多是一辈子的project了吧! 突然想到:如果从上海地铁入手,从没有地铁的时代,到有了一号线,到现在,到下面2020年地铁图,可以分析中国近50年的轨迹,进而分析这轨迹背后的动力,这就可以对中国未来50年有比较靠谱的分析了。这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甚至一个系列的题目呢。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china-25435392 BBC视频 http://www.lizhingley.com/work/shanghai/ 作者对书的自我介绍 据说这是上海地铁2020年的规划图,我简直要昏过去了,这还是上海吗?哦,是上海,不过不仅是当年的10区,还把10县也包括进来了,哪一天地铁可以一路坐到苏州,那是一点也不会惊讶了
1585 次阅读|65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动物园多年为树懒无法生育而苦恼
热度 31 胖卡门 2013-12-10 10:14
英国动物园闹乌龙 欲让两只雄性树懒交配 2013年12月09日 14:0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英国动物园闹乌龙 欲让两只雄性树懒交配 中新网12月9日电 据台媒报道,英国索赛克斯的卓西拉斯动物园一直为了树懒无法生育下一代而伤透脑筋,求助其他动物园的专家才发现,这两只都是公的,当然不可能生小宝宝。 卓西拉斯动物园育有2只两只树懒“苏菲雅”跟“托比”,他们从2011年被送来后就一直无法交配生子,让园方好生困扰。只好找来布里斯托动物园的专家来帮忙, 才发现这2只树懒是同性,都是公的 。 保育员马克直指都是医疗纪录的疏失,上面写着苏菲雅是母的,才害他们搞错;他同时也表示他们从没照顾过树懒,性别真的相当难辨认。 园方之后计划帮苏菲雅换一个较阳刚的名字,并且会将它们其中一只送走,换一只真正的“母树懒”进来 两只树懒 两只树懒 不做爱 不做爱 两只都是公的 两只都是公的 真变态 真变态
1072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羊吃人和人变羊—— 中国和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gordon 2013-11-26 12:39
中国和英国经济发展有很多相似性,其中一个相似点就是外贸驱动。 那时英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耕地多人口少,养羊就成为了一个产业。对外贸易对羊毛的需求,促使农场主把许多耕地都养上了羊。(经营性农场) 中国和英国恰恰相反,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出口劳动力就成为中国的一个产业。 劳动力就像羊身上的羊毛,割下一茬,又长出一茬。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传统农业比工业更苦,呵呵 ××××××××××××××××××××××××××××××××××××××××××××××××××××××××××××××××× 其实现在在网上发表意见的倒不是农民,沉默的大多数能干什么。 发言的其实是传统的中产阶级,旧时代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有点像美国的南北战争,传统的红色贵族和新富集团的斗争。 《前进,达瓦里希》这样的作品也不是农民能整出来的。 让他们斗吧,呵呵
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大英帝国的秘密武器-----英国试住宿中学
热度 25 樱木花道 2013-10-28 00:36
今天由于某些原因 陪人看了几个国内的英国试住宿国际中学 孩子都不参加中国高考 ,参加国际一个什么高考,直接升海外大学的。 我参观完后,感想就是 英国佬不简单,设计一个非常强的 维护英联邦体系的 教育体系,为日不落帝国服务。 一、 使用的语言是英语,保证小孩用英国人的思维 和文化去思考问题。 课程的主教全是外籍,助教才是中国人。 二、 住宿试学校,有非常多 非常明确的宿管老师,保证了对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完全控制,洗脑必须在8小时以外才有效。 只有老师和学生经常生活在一起,才能从生活格调上完全塑造英国试的人。 我参观的时候,总是想起来 电影 死亡诗社。 陪同的介绍人员也知道这个电影,说明他们那的人员素质是不低的。 (吃饭也是学生老师一起吃 有木有 哈利波特的感觉? 着装上也是严格的英伦风) 三、 周末 老师也是完全控制的学生的活动 与外界的接触 通过旅游的形式,保证学生不接触外界有害思想。 四、教育最终的目的 是为英国的大学提供生材料、 --------------------------------------- 它的问题 一、 这首先必须是精英的教育; 由于是小班,由于是殖民地宗主国的老师来教 注定能来学的人很少。一定是当地有钱有权人的孩子 随时代的发展 质量终究干不过数量。 二、是培养对宗主国崇拜的代理人 我想香港现在这样乱 ,也就是香港的英文中学也是培养这种人 对英国本土优雅的生活方式 崇拜五体投地(课程4 点半以后课外活动 学习各种上流社会生活方式 打网球 下国际象棋) 对自己国家的情况很不了解 ,天天关在校园里,显然不接地气。 课程上对演讲、法律、文学非常看重。(统治者教程?) 三、俺自己的想法。 教育的本质是灌输,谁抓住青年,谁掌握未来。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靠的不光是炮舰,还有先进的学校系统。 (参观没有宗教学内容,这里不表。)
945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富人缴税的历史
gordon 2013-10-10 05:52
××××××××××××××××××××××××××××××××××××××××××××××××××××××× 在革命前夕,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高于任何欧洲国家,其经济增长大部分来自生产和销售,全都在殖民地市场内部解决,根本不需要依赖对英格兰与欧洲的出口销售。 注:富兰克林正是认识到 英国和美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体,才毅然和英国决裂的。 ××××××××××××××××××××××××××××××××××××××××××××××××××××××× 1765年英国议会提出《印花税案》,总额不到11万英镑,遭到北美抵制,次年取消。之后达成的协议是英国 只在对外贸易中征税,国内交易中不征税。两年以后,新的财政部长尝试开增一些新的海关关税,但作为交换,英国政府将茶叶的关税从每磅一先令降到了3便士。 1770年,这些新增的关税又被废除,而降低了的茶叶关税维持在每磅3便士。 而令人啼 笑皆非的是,教科书中津津乐道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却是因为关税降低而非增加而起。这次倾茶事件的发起者并不是消费者,而是波士顿富裕的茶叶走私者。他们 之所以倾倒茶叶,是因为英国政府将茶税从每磅一先令降到了3便士,导致他们没法从倒卖茶叶中牟利!教科书将“波士顿倾茶事件”包装成为对大英帝国过重赋税 的抗议,可谓颠倒黑白。 注:商品倾销,肯定得高关税进行保护民族产业,这是一个常识。从那以后,就用美洲自产的咖啡,代替了英国的茶叶。 ×××××××××××××××××××××××××××××××××××××××××××××××××××××××
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英国的封建制和同时代的欧洲大陆国家有很大区别?
热度 4 gordon 2013-10-5 01:08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吃败仗的君主,就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那个约翰王嘛。 超点背的国王,接手了狮心王理查的烂摊子。1202-1208年之间,约翰王丢掉了全部诺曼底、安茹、曼恩、图棱。 其子亨利三世即位时,年仅9岁。 1219年,休伯特主政英国,始终坚持贯彻阻止国王收复法国境内属地的原则。 亨利三世的妹夫,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门·德·孟福尔,后来的英国贵族的领袖,曾率众打败国王亨利三世,对《牛津条例》的颁布、英国议会的诞生贡献甚巨。 而且那个地方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人少地多,好多地 都赠送给教会了。 王权衰败 至 “英法百年战争” 理查一世(“狮心王”) → 约翰 (“无地王”)→ 亨利三世(9岁即位) → 爱德华一世( 长期雇佣制 ) → 爱德华二世 → 爱德华三世 爱德华二世,骑兵败于苏格兰重步兵;到爱德华二世统治末期, 英格兰人认为骑士应采用和先人不同的方式, 进行徒步作战, 骑乘攻击应该用于战后的追击行动中去。 直至爱德华二世统治前期, 英格兰军队还维持了部分的封建特质: 一方面, 1314年英格兰领主仍自费带领大批随从征战苏格兰,以履行身为国王封臣的义务; 另一方面, 英格兰步兵则几乎都是通过征召的方式招募而来。但几十年后, 情况急剧转变, 到1322 年所有参战的领主也都领取王室的酬劳。爱德华三世在1327年最后一次发布正式的封建点召令,但领主在其随从集结的第一天就领到了他们的薪资。自1334 (或1333) 年以后, 爱德华三世麾下整支部队皆向国王领取酬劳。1346年爱德华三世按照配赋制度组织了一支远征法兰西的新军。 ×××××××××××××××××××××××××××××××××××××××××××××××××××××××××××××××× 丘吉尔指出: 英国的军事制度在爱德华一世进行的威尔士战争期间, 由撒克逊时代和整个封建时代的短期服役制转变为长期雇佣制 。 当威廉姆·华莱士和罗伯特·布鲁斯血气方刚地反抗英格兰的统治时爱德华一世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击败了威尔士的末代君主李威林,并顺利夺得他的王国;而后进攻苏格兰,虽然最终也未能达到完全控制苏格兰的目标,但却为今天的统一的英伦三岛打下最初的基础。 爱德华一世所做贡献: 首先,他完备了英格兰的军事制度和各个兵种。他召集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重铠骑兵,并开创了长弓兵的先河。之前,西欧各国在这军事上都是重骑兵轻弓兵的,而弓兵的潜力在威力在爱德华一世的手上被充分挖掘出来。同时,他创造了先用弓兵扰乱敌方战阵,骑兵跟上冲击的战术。正是凭借他所缔造的英格兰军队和战术,几十年后其嫡孙英王爱德华三世横扫法国,取得了“英法百年之战”前期的辉煌胜利。 其次,“大宪章”制度是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被得到了最终确定。 “大宪章”是在他的祖父英王约翰(1199-1216)手里被签定的,但当时只是个象征性的妥协文件,因为国王要维护庞大的军费开支与贵族议会苟合而不得以为之。也许英王约翰当时会想——到我孙子辈这个文件就会被废掉的,没想到在他的孙子英王爱德华一世手里“大宪章”得到了法律化并一直延续了800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宪章”其实并没有削弱或者限制王权。相反,“大宪章”保证了从征服者威廉到如今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一直血脉相连不断——正是因为“国王也必须遵守法律”,所以英国王室才能存在。 注:我估计爱德华一世没有想到他自己创的军事制度还有更厉害的对手 —— 民族国家。 参考资料: 《羊毛与酒——13世纪英格兰南部贸易中的两翼格局》 《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
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十七世纪英国 职业兴趣的转移(转)
gordon 2013-10-3 06:27
注:摘自《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与社会》 文化的各个不同领域并不是以恒定的速率发展的。在不同时期里,人们的注意力总是被引向某个或某些这样的领域,而最终放弃其他方面的兴趣。 在伯里克利斯时代,哲学和艺术吸引着十分广泛的兴趣,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兴趣的主要焦点是宗教和神学。对文学、伦理学和艺术的令人注目的重视则是文艺复兴的一般特征。十七世纪的英国跨过“马尔萨斯陷阱”以后,形成了新的与以往不同的文化。 十六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近代科学的第一部伟大著作在英国出版,这就是吉尔伯特的《磁石论》。 十七世纪期间,对文学的兴趣发生了种种深刻的变化。到1600年为止得到最高度发展的两种文学形式——戏剧和抒情诗,都出现了兴趣衰落的趋向,尽管偶尔也有短暂的繁盛期。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家们达到了英格兰人在这一领域里的业绩的峰巅——这是对戏剧的热烈兴趣所带来的一项成就。可是,文德尔说道:“到了1612年……戏剧已经解体了。” 杰出的文学传记作家和文学史家大卫·梅森早就注意到了我们根据统计所了解到的对戏剧的兴趣的这种衰落:   “各类文学形式,如同种种生命的和社会的形式一般,有着它们的周期,四十年来维系着戏剧的才能、闲暇和资金,现在 大部分已被吸引到其他方面去了。”   1642年,清教徒们关闭了剧院,这反映了这一期间热中戏剧的人数之萧条。在复辟时期,作为反对清教统治的放纵反应的结果,对戏剧的兴趣有所复活,不过随后又衰落了。    在这个世纪的上半叶,在斯宾塞、霍尔、马斯顿和琼森的影响下,诗歌继续激起相当可观的兴趣,尽管这种兴趣也处在衰落中。这个世纪的二十年代间出现了一种明显的然而却又颇令人费解的衰落,其程度严重得足以被埃德蒙·戈斯所提及:“出于这种或那种缘故,十七世纪头三十年里诗文的出版是极为不景气的,虽然在此前后都是有大量出版活动的时期”。 当时的一位敏锐的知识分子亨利·皮查姆也注意到了诗歌声望的这种相对衰落,“诗人们如今不再受到以前所得到的那种尊敬了。”    对诗歌的兴趣出现短暂的增强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衰退——毫无疑问,其原因部分来自于清教的影响,部分来自于科学运动所带来的强化了的现实主义倾向,甚至在复辟时期所出现的那种偶然进发之后,也是如此。    这种衰落曾被归诸于各种不同的来源,如清教主义、新哲学和科学,它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具有日益增长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斯普拉特认为 诗歌涉及到对言词的过分粉饰并以牺牲现实性为代价而把事物提升到华而不实的地步,因而应加以抛弃,他并且把诗人说成是“娱人但却不能谋利的那种人。” 柏拉图主义者约翰·史密斯复活了他的普鲁塔克,告诫说:“上帝如今业 已把诗歌、各种方言土语、烦言赘语、晦涩词句从他的神谕中排除出去了,并已……渝示他们用最理智、最有说服力的语言进行讲话 。”【参见Basil willey,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ackground(London:Chatto Windus,1934),p.153及各处。关于史密斯、霍布斯和洛克的引文,我受惠于这部杰出的著作,它表明“这个世纪的整个哲学运动为什么不可避免 地要谈到诗歌”。】 霍布斯可以容忍诗歌的无邪的娱乐性,却又敦促说:“这并不是使用言词的严肃方式,言词乃是关于实在事物及其种种联系的确切的符号。” 【Thomas Hobbs,Leviathan,Chap.IV.】 洛克却不那么宽容,他基于大致相同的理由宣称说,如果一个小孩有着诗人的气质,他的父母不应当加以爱 护,而“必须尽最大努力加以压制使之窒息。”这位功利主义的批评家同样提醒人们说,“ 帕尔纳索斯山的空气可能令人感到愉快,但它的土壤是贫瘠的 。” (John fLocke,Works,(London:1794),Vo1.VIII,p.167.) 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严峻性使得人们一方面对诗歌的魅力加以贬 损,另一方面则为科学歌功颂德。多恩说过“对学术的日甚一日的无节制的渴求”,是难以被凭借想像力的诗歌所压抑的。(苏格兰牧师约翰·布朗告诫说:“没有 几个剧本或浪漫故事能无害地为人们所阅读,因为它们触动了人们的想象力,而且在伤风败俗方面,颇具感染力。”在做了周密的考察之后,Schoffler做出结论说:“根据我多年来的系统性研究,到1700年以前”,没有任何一本世俗文学书籍是由某 位虔诚的教会捍卫者甚或教会内的清教徒写下的。)    对于散文,兴趣变化的趋势却迥然不同。用文德尔的话说:“……当着诗歌处于没落瓦解之时,散文在同样的那些影响之下,却趋向于发展得更茁壮强大。” 与 这一发展情况相联系,人们对于把散文作为一种表达手段的兴趣大为增强。在这个世纪里,对散文的兴 趣的趋向是增强的,虽然也偶有起伏出现。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倾向与对科学的兴趣的类似发展并非毫无联系:这两个领域都涉及到对经验现象的解释和描述。 这个 时期的强调重点是描述性和“真实”性而不在于想象力和虚构性。公然声明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这时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观点看来,除散文外的其他各种文学表达形式的声望日渐衰落,这种情况是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惊讶的。   对散文的兴趣的增长、对诗歌戏剧的兴趣的衰落是与当时时代精神里的某种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整个期间,人们日益注重“古典现实主义”,注重按 照“现实的生活条件”现实地工作,而不是逃逸在浪漫想象的翱翔之中。 对于修辞夸张的想象的反对意见的根据是,这些想象与具体现实毫不相干,而且(如同倍受诋毁的传统哲学一样),它们所表现的只是想象力的各种虚构而 不是“事物”,这类反对意见无形之中摧毁了诗歌的立足根基。 【Richard F.Jones,”Science and Prose Style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the Seven teenth Century,”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XLV(1930),p.985.】人们所注重的是一种简朴的、不加修饰的风格,不要转义、形象和比喻,力求直截了当、经济、具 体。科学的非个人性的直陈表述标准被应用于所有文学形式,而后者在传统上既具有个人性又是含蓄的。   该世纪后期的戏剧和诗歌中带有这些科学标准的印记。复辟时期的戏剧主要是讥讽现实生活的习俗喜剧。从莎士比亚喜剧并经过琼森、米德尔顿和雪莱的 剧作,到复辟时期的剧作家们的喜剧,其间的变化倾向为现实主义(亦即具体描述)因素的增多。 与此同时,诗歌也在靠拢“散文的长处,而不是靠拢诗歌的长处, 即追求各种功利性的质朴、简洁性、明晰性、活力,而不是想象力的联想。” 对于这种致力于追求散文效能的情况的最佳表述,也许可推德赖登(Dryden)在其《宗教诗》中用二行史诗体做出的论证:   “我选定这种粗犷无饰的体韵   只因它最适合对话又与散文最相近。” 【德赖登即是皇家学会会员,又是该学 会改进文学风格委员会成员,这一点从他的上述态度上看,是颇有意味的。看起来可以肯定,他对于新科学运动对知识界的冲击并不是无动于衷的。】   很清楚,这个世纪后半叶的文学规范就是科学家们的那些规范,这些科学家寻求对各种现象作出细致观察和精确记录。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注意到, 佩 皮斯的《日记》“以其细节反映出商业和科学赖以得到繁荣的那些勤奋耐心的习惯 。” 随着人们逐渐从其纯粹说明和交流事实的功利作用而不是从其美学性质来评价文学表达,对散文的兴趣就开始变得热烈起 来,而对诗歌的兴趣便开始衰落。 靠唤起人们的情感反应的修辞学或雄辩术只能对事实起歪曲而不是描述的作用;它有说服力,却无信息量;它所带来的是含糊模仿 而不是明白清晰。 当时可以普遍感觉到对科学的尊祟,这创造出一种不信任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气氛。在更早的一篇论文里,琼斯教授探索了新文格规范的宗教起源。参见”The Attack on Pulpit Eloquence in the Restoration,”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logy,XXX(1931),188-217。前引德赖登的二行诗差不多反映了皇家学会的决定:   ……抛弃一切强扯拉长,离题发挥、膨胀臃肿的文风:恢复 原始时代的纯真和简洁,那时人们用差不多同等数目的词句表 达出那么多的事物。所有成员都要求以一种严谨缜密、不加遮掩、自然无饰的方式进行谈说;正面的表达;清晰的含义;一种天生的安逸自在:尽其可能使所有事物 接近于数学的明晰性。(Thomas Sprat,The History of the Royal-Society of London,p.113.)   这里提到了“数学明晰性”,这也许是当时数学的迅速发展及其本为增长了的声望的一种反映。还有,正如琼斯教授业已表明,在这个世纪的整个后半叶里,人们反复做出努力,以求确立起一种像数学符号那样简 明精密的语言。塞思·沃德、凯夫·贝克、达尔加诺【在波义耳、威尔金斯、沃德、巴塞斯特、配第和沃利斯的协助下】、塞缪尔·帕克以及约翰·威尔金斯,都曾 企图构造出能够达到自诩的数学明晰性的语言。【Jones的前引书第322及以后引用了下列著作:Ward 的Vindiciae ademiarum (London,1654); Beck的The Universal Character(London,1657);Dalgarno的Ars Signorum(London,1666)以及Wilkin的 Essay toward a Real Characters and a Philosophical Language(London,1668),这最后一本书的写作曾得到皇家学会的资助 。沃德对于数学符号所表现出的用途印象颇深,他希望“其他事物也许 可以采取同样的过程……我的初步建议是去发现其他事物是否也可以用符号加以设计,我目前就此找到的答案是,对于每一事物和概念,都是可以形成符号的。”】 语言应该成为一种精密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毛糙的钝器。作为这类致力于语言创造的基础的种种态度和看法,充斥着整个文学领域,【参见Carson B.Duncan,The New Scienc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Classical Period(Menasha:Banta Pub.Co.1913),pp. 26ff;G.N.Clark,The Seventeenth Centur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29),p.232.“ 这不仅是数学进步的最伟大的时期之一,它也是这样一个时期,在其间数学知识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因而也可以说对一般生 活具有最大影响力 。”】因而,诗歌的衰落和散文声望的提高,都是很可以理解的。关于这些隐含的功利主义(文学作为一种具体、描述和说明的手段) 和工具主义的规范的其他一些重要意义,我们在后面的讨论中将加以阐明。由于后面还要加以定性,我们在此只想指出, 这些规范构成了一些价值,这个时期的文化便围绕着这些价值而形成整体。 新式教育  该时期的“进步教育家”的观点也同样弥漫着实用的经验主义。如果有关教育工作者人数的数据是可信赖的,那么, 这个时期对教育职业的兴趣并没有出现 明显的增长 ,这实在令人感到惊奇。 不过,在教育目标方面,却出现了一种重大的、决定性的变化。 【Foster Watson,The Beginning of the Teaching of Modern Subjects in England(London: Pitman Sons,1909),pp.220 ff.】教育改革者们追随着“夸美纽斯”指责人们对言词做出了过分的研究 而忽视了对事物的研究。如同文学一般,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构成了教育理论的主调。   威廉·配第对技术进步充满自信,他提议设立一所“职业学院”,在那里教授各种机械工艺,以使新发明能“比新时装和新家庭用具更频繁地问世。” 【William Petty,Advice to S.Hartleib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ome Particular Parts of Learning(London,1648),p.2.】米尔顿以类似的方式谴责那种正规 教育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这类最高智力抽象”开始而不是从那些可 以“直接诉诸于感觉”的学科人手的做法 。(Of Education(London,1644).)约翰·韦伯斯特是清教徒和培根主义者,他大胆地公开鼓吹在大学中用实验科学取代古典研究。(John Webster,academiarum Examen(London,1653).特别参见第三章,其中韦伯斯特强调了教育的功利目的。注意约翰·霍尔在他的Humble Motion to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 concerning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London,1649)一书中表示了类似的态度。同样的规范导致 清教徒在很大程度上回避戏剧和诗歌,但使他们重视科学 。因此,一度冈 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的一位院长说:“ 数学在大学中应特别受到重视;同算术、几何、地理等一样:它们中间不带有邪恶,此外,它们对人类社会以及现世的生活事务 都很有用 。”Selected workes of William Dell (London, 1773), p. 580。)那些勾画出理想的教育改革的乌托邦,也表达出类似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梗概,也许可以从1682年 “一位杰出的律师”向他的儿子所提出的格言中窥见端倪,他忠告说:“不要学习任何东西,除非它能帮助谋利。” ××××××××××××××××××××××××××××××××××××××××××××××××××××××××××××××××××× 中国缺的不是诗歌、戏剧和小说,而是散文,科学精神的散文。民国时期学习西方,散文就是“缺项”。更有甚者,像鲁迅,竟然认为“散文”是小品文。 老外的这些见解都是真知灼见: 诗歌也在靠拢“散文的长处,而不是靠拢诗歌的长处,即追求各种功利性的质朴、简洁性、明晰性、活力,而不是想象力的联想。” 随着人们逐渐从其纯粹说明和交流事实的功利作用而不是从其美学性质来评价文学表达,对散文的兴趣就开始变得热烈,而对诗歌的兴趣便开始衰落。 靠唤起人们的情感反应的渲染手法只能对事实起歪曲而不是描述的作用;它有说服力,却无信息量;它所带来的是含糊朦胧而不是明白清晰。 “ 帕尔纳索斯山的空气可能令人感到愉快,但它的土壤是贫瘠的 。” 科学并不能致富,但是科学的习惯和商业的习惯都是共通的,即细致观察和精确记录、注意细节并且勤奋耐心。而且商业和科学一样都没有什么意思,“看着 数字不断增加、减少有什么意思呢?”
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步兵复兴 —— 英国长弓和瑞士长矛的较量
热度 2 gordon 2013-10-2 12:22
1、骑兵的崛起 在公元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重骑兵首次大败古罗马步兵。战斗的胜方哥特人所使用的长矛和剑并非新式武器。但是,这两种兵器跟骑兵的机动性充分结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杀伤力。决定这次战斗结局的四项因素是:机动性(使大批骑兵从远处迅速逼近敌人的侧翼),突然性,翼侧突袭和长矛兵冲锋的猛烈性。一方面由于一定的偶然性,另一方面由于菲列德根及其同僚们的天才智慧,使得这四项因素协调一致地发挥了作用。但是,要真正发挥这些因素的潜在作用还需依仗马匹的高度机动性和骑兵的勇敢精神。在后来的十个世纪里,这四项因素构成了骑兵战术的基础。    就罗马一方说来,阿德里安堡一战的失败意味着军团步兵作为进攻性作战体制的时代已告结束。从此由弓箭骑兵和长矛骑兵组成的重骑兵取代了军团步兵,成为罗马军的主力。骑兵在欧洲战场上称雄了约1000年的时间。 从军团步兵到骑兵的转变势必带来兵器上的变革。因此在后来的1000多年时间里,骑兵使用的兵器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不过,大多数是由人们早已使用过的兵器改进而成的。    骑兵的主要兵器之一是标枪或矛。希腊、马其顿和古罗马骑兵都曾以不同方式使用过它。到了公元四世纪,标枪的枪身一般长约9至11英尺,直径2至3英寸,从头至尾一样粗细,顶端有一枪尖。查理曼王朝的军队曾用过一种带翼的梭镖,在梭镖尖头的后部有一横档,这样,在刺穿敌人后可以更容易地拔出来。    骑兵的另一重要兵器是剑。各个日尔曼部落都使用它,不过,他们的剑是用未经淬火的铁制成的,质量较差。这种剑两面有刀锋,剑头削尖,剑身长约25至32英寸,既可劈砍又可刺杀。到了西罗马帝国查理曼皇帝的时代,剑有了很大改进。它质地坚硬,剑身约40英寸(包括一个有着交叉形护挡的剑柄)。它既可骑在马上使用,也可以在马下挥刺。使用这种剑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熟练的技巧,因此,用来对付那些训练良好,纪律严格的野蛮民族的骑兵是不在话下的。    古罗马人和他们的敌人发现,使用重型长矛和剑的骑兵并不能完全取代波斯、中国和中亚人长时间来有效使用着的轻重弓箭骑兵。这两种骑兵在作战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弓箭骑兵先把敌人围住,为长矛兵的冲锋作好准备。长矛兵的进攻又迫使敌人不得不保住密集队形,这样,就更容易受弓箭骑兵的袭击,因此,从古罗马的后期开始,欧洲军事上弓箭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了。    要能有效地使用弓箭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训练,也需要合适的开阔地形,它成了亚述弓箭兵和后来的克里特雇佣弓箭兵的专用兵器。     公元5世纪时,东西罗马帝国越来越多地使用野蛮民族的雇佣军。随着骑兵重要性的日益增加,当然优先录用那些本来就善于骑射的部落的士兵。因此,来自亚洲血 统部落的匈奴人、阿兰人、艾伐尔人和布尔加人等均被编为弓箭轻骑兵,而居住在多瑙河和黑海之间平原地区的日尔曼部落,其中主要是哥特人、赫鲁利人、汪达尔 人、盖皮达人和伦巴底人则编入了重骑兵队伍,他们主要用长枪或长矛实施突击冲锋。   在罗马帝国最后的几十年里,跟匈奴弓箭骑兵和波斯军作战所取得的经验,对罗马骑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起初,罗马军主要使用轻骑兵。它跟野蛮民族的雇 佣骑兵相比,只不过组织得较好,纪律性较强而已。后来,罗马骑兵逐步披上了重型盔甲,使用长枪、剑、盾和弓箭等兵器。这样,到了公元6世纪初的时候,便出 现了所谓的重骑兵。它作为后来几个世纪里的拜占庭军队的骨干,可以说是中世纪最可靠的一支部队。这种重弓箭骑兵将兵器的威力、纪律性、机动性和突击能力紧 密结合起来,真正成为继古罗马军团之后的又一支强大军事力量。 大约从13世纪中叶起,中世纪的重骑兵便走上了下坡路。当时出现了两种影响颇大的技术变化,一是由十字军将欧洲马与阿拉伯马杂交所得的马种逐渐退化了,二是锁子甲被金属片铠甲所取代。杂交良种马和锁子甲曾使 重骑兵具备了高度的战术机动性,从而使之成为13世纪战场上的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而上面出现的两种技术变化则使重骑兵丧失了原有的战术机动性。14世纪 的重骑兵,由于全身披挂着金属片铠甲,其战马也披有同样沉重的护甲(总重量达140至150磅),加上手执剑、盾和又长又重的长枪,因此成了一群行动迟钝 十分笨重的芸芸众生, 他们只能一股劲儿地朝前冲去,但速度又快不了,更做不到快速停顿和立即起步 。这样的骑兵在长弓和十字弓的袭击下,或者到14世纪末在 遭到黑火药兵器的袭击时往往很容易乱作一团。 即使是披着金属护甲的马匹也不可能一点不受弓箭的伤害。一旦马匹受伤,根本无法驾驭。 要是碰上比较灵活敏捷的 骑兵或步兵对手,披着全副铠甲的重骑兵更是束手无策。尽管如此,由于自我护卫是作战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护身盔甲越变越重的趋向始终没有得到改变。 史鉴在《阿金库特的英夷之箭》 里对英格兰是如何打击法国骑兵的,描述的非常清楚。 法国骑兵控制不住战马,不得已只好发起冲锋 。 ××××××××××××××××××××××××××××××××××××××××××××××××××××××××××××××× 2、英格兰长弓 一切都是从观念更新开始的,而观念更新又来自于偶然, 1298年,爱德华一世在对苏格兰人的福尔柯克会战中,以长弓手的密集箭雨重创苏格兰重装步兵,然后让骑兵从打开的缺口处进行成功的冲击。 步兵抵挡不住重装骑兵冲击的传统思想在许多将帅头脑中存在 ,并直接导致1314年爱德华二世的军队在对苏格兰人的班诺克本战斗中失败。 苏格兰人先冲散英军的弓箭手,再以重步兵徒步攻击爱德华二世以封建传统方式作战的骑兵。 苏格兰人主要依靠长矛兵消灭了英格兰由骑兵和弓箭兵组成的强大军队, 这被许多人看作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场惨败扭转了英格兰人对战争的看法 , 到爱德华二世统治末期, 英格兰人认为 骑士应采用和先人不同的方式, 进行徒步作战, 骑乘攻击应该用于战后的追击行动中去 。 爱德华三世即位之初即亲自领军对苏格兰人作战, 新的战术在1332 年的都柏林沼泽战役和1333 年的哈立顿丘战役中发展成熟。所谓的“都柏林战术”编队, 就是“长矛兵在队伍中央排成密集队形, 侧翼辅以两支部署位置稍前的弓箭手, 以攻击敌军前锋或侧翼”。在1332年都柏林沼泽战役中, 英军取防御态势,让骑兵下马对付重步兵, 长弓手分散在骑兵的侧翼。全部由重步兵组成的苏格兰军队向英军进攻时, 遭到长弓箭雨打击而败退, 英格兰骑兵随即上马追击。最终, 1500 名英格兰士兵( 500名步兵和1000 名弓箭手) 以上述编队击败了兵力10倍于己的敌军。1333年, 在哈立顿丘之战中, 苏格兰人同样攻击英格兰军队的队形。爱德华三世在山上占领阵地并组织防御战斗。他令骑士统统下马, 布成三个阵, 每个阵的侧翼和队形间隙均由弓箭手担任掩护。进攻的苏格兰人再次被爱德华三世的战术打退。 战略需求和战争实践是军事变革发生的直接牵引力, 也是检验军事变革成败的最好舞台, 爱德华三世领导的军事变革最终在英法百年战争的战场上经受住了考验。1346年爱德华三世将 “ 都柏林战术编队 ” 成功运用于克雷西战役, 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当年7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部从朴次茅斯出发,渡海抵法国北部,支援佛兰德和布列塔尼处境危急的盟军。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穿过法国西北部地区,来到欧洲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背后,法王菲利普六世率领一支强大得多的军队紧紧追赶着。英军渡过塞纳河后,爱德华认为,这时假如需要进一步撤退到佛兰德的话,就不会遇到重大障碍,因此决定在此跟法军开战。他在克雷西-茵彭特尤村庄附近找到一块合适的战场,那里正好有一平缓的斜坡,控制着法军将要经过的路线。    英军精心地摆好了作战的阵势。其右翼部队靠近克雷赛城,有一条河流作屏障;其左翼部队位于瓦迪库尔特村的前方,有树林和步兵挖掘的战壕作掩护。英军分为三支分队或称“战斗大队”,各队兵力大致相等。其中有两个分队并排在一起,右分队由威尔士王子(黑王子)率领,左分队由诺萨姆顿伯爵指挥,第三分队位于它们的后面,由爱德华国王亲率(就是一个“品”字型)。英军总兵力约为2万。国王立于一座风车内,从那里他可以观察到整个战斗的进展情况,并向下属指挥官适时发出作战命令。    每个分队的中央是一个由大约一千名不骑马的重骑兵组成的方阵,纵深为六排,每排长二百五十码。 英国骑兵多数不骑马作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出于军事作战上的需要,那就是要为弓箭兵以及从事反击的小股骑兵预备队提供一个作战机动的坚强后盾。第二是出于心理上的需要,那就是要使弓箭兵坚信他们不会被自己的骑兵丢弃不管,一定能够顶住法国骑兵的冲锋。    弓箭兵部署在每个分队侧翼的外层,按梯队形式向前排列,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互不影响的集中的火力区域。位于前面的两个分队的侧翼弓箭兵恰好在英军中央的正面,会合成一个倒V字队形对准了敌人。在每个分队中央的后面是一小部分骑在马上的重骑兵预备队。如果法军突破了正面防线,预备队便可发起反击。白天英格兰和威尔士步兵在阵地前面起伏不平的地域挖掘了许许多多的陷坑,以阻止法军骑兵的进攻。    据估计,法军兵力接近6万,其中约有12000名重骑兵(由骑士和普通重骑兵组成),约六千名雇佣的热那亚十字弓步兵, 17000名轻骑兵 和25000名公社征募兵(一群跟在后面缺乏纪律的步兵)。    下午大约六点钟的时候,这支部队排成冗长的一路行进纵队,在没有任何侦察警戒的情况下,毫无准备地踏入英军作战阵地。法王菲利普竭力想让部队停止前进,并将部队集结整顿好。他把十字弓步兵拉到队伍的前面,但是那些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鲁莽骑士却无法加以控制。就这样,法军先头部队跟在热那亚步兵的后面一窝蜂地向前冲了过去。    很有纪律的热那亚雇佣十字弓步兵排成整齐的队伍,穿过谷地开始爬坡。他们在离英军阵地大约150码的地方停下来,向英军射箭,但是多数箭都没有射中目标。接着他们继续向前移动,但遭到铺天盖地而来的英军长箭的袭击。顿时,热那亚人溃不成军,退了下去。这时早已不耐烦的法军先头部队立即策马向前,他们排着乱七八糟的队形以排山倒海之势踩着热那亚人发起了冲锋。霎那间斜坡上布满了乱糟糟的披着盔甲的士兵和马匹。他们把可怜的热那亚人踩倒在地,而英军的箭又雨点般地落到了他们的身上。由于法军冲得太猛,有些士兵一直冲到了英军队伍的前面,于是几分钟内便掀起了一场殊死的搏斗。法军的进攻被强大的英军骑兵分队赶了回去。    这时,法国部队依然毫无道理地一批接着一批冲进了这场可怕的混战之中,并相继被英军的乱箭所击中。厮杀一直持续到了深夜。法军经过大约十五或十六次突击冲锋,把自己的部队搞得七零八落,最后只好倒旗彻底认输。    在一片小小的谷地里,躺着一堆堆法国人的尸体,令人毛骨悚然。其中有1542位勋爵和骑士,约15000名重骑兵、十字弓士兵和步兵,还有成千上万匹马尸。而英军总共死伤仅约200人。在英军阵亡人员中,只有2名骑士,40名重骑兵和弓箭手,另外还有100名左右的威尔士步兵。    英军击败了约三倍于己的敌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对于这次胜利的全部意义就连英国人自己也没有充分估计到。至于14世纪的别国将领们,虽都纷纷效仿英国人的做法,让重骑兵下马作战,可惜他们没有能够找到英国人取胜的关键所在。他们岂知 英国人胜利的奥秘不仅仅在于让骑士和弓箭骑兵下马作战,而且在于明智地让下马作战的骑士与弓箭骑兵互相合作,并使他们跟骑在马上的骑兵紧密结合,从而把投射式兵器的火力、防御的耐久力跟机动突击力灵活地结合了起来。 ××××××××××××××××××××××××××××××××××××××××××××××××××××××××××××××× 本文的真实意图是试着从军事学的一个剖面 解释 鼎导 提的模式为什么没有在欧洲大陆出现?换句话说,为什么英国能够克服 “马尔萨斯陷阱” ,而其它国家克服不了。 有效社会分工 --- 劳动力趋异 --- 偏好趋异 --- 推行民主社会 --- 劳动力趋异 ...... 无效社会分工 --- 劳动力趋同 --- 偏好趋同 --- 推行非民主社会 --- 劳动力趋同 ...... 后面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十五世纪—个新的马尔萨斯周期便已开始了。人口的新增长弥补了十四世纪的损失,直到最后再次遇到报酬递减。十三世纪许多经济因素明显重演于十六世纪而十四世纪的某些问题也在十七世纪再现。不过,这一时期毕竟发生了—种新的现象:虽然十六世纪欧洲各地人口都在增长,但随后出现的“危机”——可以预料是同样普遍的一一其实在地域上则是参差不—的。有些地区和国家证明是能够调整适应的,甚至能够继续保持外延性和内涵性增长;而有些地区和国家则重蹈十四世纪普遍萎缩的覆辙并衰落下去。 十七世纪末叶已显示荷兰和英国为优胜者,法国为失败者,而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则为明显的失败者。 历史上首次有些地区和国家能够逃脱马尔萨斯陷阱,而有些国家则失败了。是什么造成了这一重要的差异呢? ××××××××××××××××××××××××××××××××××××××××××××××××××××××××××××××× 这是一支成本高昂的军队,所有兵种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轻步兵(长弓)、重步兵(下马骑士)、骑兵 ,统统如此。 注意是整体水平都很高,而不是单一的轻步兵,有一个所谓的“弓箭手阶层”。 英国实际上比欧洲国家高一个档位,一名轻步兵就相当于法国的一名骑士。 ××××××××××××××××××××××××××××××××××××××××××××××××××××××××××××××× 13世纪之初,由于在大陆上的诺曼底、安茹、曼恩等领地的丧失,英国国力遭到削弱。此时的法国则表现得咄咄逼人:腓力二世不但夺得大量新的领地,他的军队还打败英格兰和佛兰德斯、神圣罗马帝国的联军,甚至一度进入英国本土。因此,在腓力二世统治之下,法国成为一个“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库充盈,兵力强大,能与罗马帝国相媲美”的国家。 紧接着,法国进入了伟大的圣路易时代。圣路易约出生于1214年,1226年即位,1270年故去,1297年被追封为“圣徒”。因此法国在整个13世纪都笼罩在圣路易的光环之下。到这个世纪末,法国成为“欧洲最繁荣和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另一个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则告诉我们,在“当时的基督教世界里,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万,唯独巴黎的居民已经超过20万”。相比之下,英格兰在这个世纪则显得颇为“穷酸”。 雅克.勒高夫在谈及圣路易时代的法国时曾说:“法国的城市繁荣而且驯服,让它们为出手大方的国王出钱易如反掌,手头拮据的英国国王因而可以从法国国王那里获得必需的款项,供养他那五百名骑士两年......” 14世纪中期爆发的黑死病引起的人口减少,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领主不得不“出租更多的土地,收取租金,同时增加放牧羊群的土地面积。” 13世纪以前英格兰较低的人口密度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导致其养羊业的发达;同时,也限制了英格兰毛纺织工业的发展,因为毛纺织工业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较多的人手。 反正,那时候英格兰就是一苦逼屌丝。 13世纪的技术革命中,英国人在漂洗方面广泛地采用水力,大大节省了劳动,弥补了英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不足。然而,这种漂洗环节单方面获得的进步反而加剧了英国的印染能力的不足。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都知道,18世纪后期开始的纺织行业领域的工业革命中,纺纱和织布技术是你追我赶的共同进步。而13世纪的这场工业革命,仅仅是漂洗技术的进步。它足以引起羊毛生产的发展,但是很难拉动英国毛纺织业其他环节的进步,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毛纺工业的其他环节难以借助于水力或别的动力,也难以获得其他方面的技术进步。 ××××××××××××××××××××××××××××××××××××××××××××××××××××××××××××××× 60年代后期,美国拉坦(Ruttan)和日本的速水佑次郎分别在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历程中发现,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主要是机械化,而日本的道路主要是化肥、良种和水利。这两种技术变迁的过程表面上看起来南辕北辙,极不相同,但拉坦和速水发现这两条道路背后的经济道理是想通的。美国与日本的资源差别是美国人少地多,日本是人多地少;美国机械化道路节约了劳动力,因此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日本的化肥、良种和水利,增加了耕地面积的有效供给,因此,也同样是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由于新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因各个国家资源条件不同而异,因此,不同的资源赋予状况会诱导农民作出不同的技术选择,而且一个经济中的科研投资方向也会因而受到影响,在人少地多的地区,科研投资会被导向创造劳动力替代的新技术,而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则会被导向土地替代的要素。拉坦和速水把这种因适应于各个地区不同的要素相对稀缺程度而产生的技术创新称为“诱发性技术创新”。 速水和拉坦后来又把他们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制度变迁上,对制度变迁的研究影响最大的,则是诺斯。他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和人口的增加,会使一个经济中某些原来有效的制度安排变成不是最有效的,因此,新的制度安排就可能被创造出来以取代旧的制度安排。他们把这种由于新的有利的经济机会产生的制度创新,称为诱发性制度创新。 ××××××××××××××××××××××××××××××××××××××××××××××××××××××××××××××× 骑士覆灭以后,兴起了两种创新,长弓和长矛,创新并不仅仅是长弓一种。 长矛和罗马军制结合,并经由荷兰的改革,成为主流。使得“步兵复兴”这个名词和瑞士长矛方阵联系在了一起,一般不说英国的轻步兵创新(长弓)。 火枪训练时间比长矛兵短,标准化操作,对招募来的人员要求低。 长矛创新的这一段时期,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其实是两个地方:意大利的“绘画”和勃肯第的“音乐”。下面我们就说说勃肯第。 ××××××××××××××××××××××××××××××××××××××××××××××××××××××××××××××× 英国的盟友——勃肯第公爵之死 勃垦第人和他们的公国 勃垦第人的公国建立于9世纪,主要部分就是今天法国的东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今天在那里还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不过早在4世纪的时候,勃垦第人就从自己在丹麦一带的海岛老家出发,向南迁移(这点和去英国的撒克逊人很类似)。他们只是那个民族迁移浪潮中的一小部分,很少被人所注意。和其他日耳曼人一样,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并且一度在西罗马和阿提拉的帝国之间左右摇摆。勃垦地人可能更倾向加入匈奴的部队,他们的族人也受影响让妇女在婴儿时期就把头束紧,以使头变长为美。他们也经常像匈奴和哥特人那样掠夺西罗马的高卢行省。结果在436年,被罗马和匈奴联军给击败。于是残存的勃垦第人迁移到日内瓦湖畔,向西发展,逐渐控制了现在法国境内的罗讷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起自己的第二个勃艮第王国。公元534年,他们被更强的法兰克人给吞并了。在此之前,勃垦第人皈依了基督教。 尽管一段时间内,勃垦第是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一个藩属,不过勃垦第人还是渐渐成为了法兰克人的一部分,在政治上依旧是公爵领地,并逐渐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的统一地名。法兰克化的勃垦第贵族无时不刻不想把自己的公爵领地变成一个独立的王国,这也是那个特殊年代里欧洲时常发生的剧情。历代领主或是与法国宫廷对不上眼,要么就是和英国的诺曼底贵族合作挖法国人的墙角,甚至相应教廷的号召,到圣地去和穆斯林作战。加上传统的和平手段----联姻,勃垦第的君主们小心翼翼的发展着自己的领地。 菲利普二世(勃艮第)时,控制了弗兰德斯和阿图瓦。借着 “英法百年战争” 中英国人总是占据上风的便利,勃垦第人可谓收获颇丰,尤其是拥有了长期以来试图摆脱法国控制的弗兰德斯,这块富庶之地的并入给了勃垦第人叫板法国的的经济实力。之后的菲利普三世更是再接再厉,收去了布洛涅公爵领地、卢森堡、尼德兰地区和皮卡第。虽然英国人被法国人给打跑了,但是精明的勃垦第人却是短期内最大的直接受益人。法国完成了一次重生,勃垦第也羽翼正丰,双方的矛盾很快就展现出来。法王需要集权、勃垦第公爵爱独立。 这一最终角力的任务传承到了两位风格迥异的君主身上。一位便是本文中所要重点介绍的军队的创始人和指挥者----查理以及他的终身对手----法王路易十一。 查理大公野心勃勃,同时也很具有实力。他是那个时代法国国王名下藩属中最强的一个,领地内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都超越了法国国王本身,也基本上是独立于法国本身的一个政治实体。路易十一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早年就曾经反对过他的父亲查理七世,可谓是有“造反前科”和“造反经验”。在中世纪这样的国王倒也不少,而且都是强势君主。 路易十一不是一个好的将领,也没有那样的兴趣去舞刀弄枪,他更喜欢把王国的资金用于收买潜在的盟友和对手,玩合纵之术,借刀杀人。战场上他是个矮子,但是在权利场上,他无意就是个巨人。对于权利的渴望与孜孜追求在继位伊始就显露无疑了。对于不顺从的贵族,路易毫不手软,力争中央集权的加强,收服那些借着百年战争的混乱而在政治上开始有恃无恐的贵族们。结果诸侯们结成了一个统一的联盟----公益同盟,盟主便是野心勃勃的查理。 查理的事也不少,虽然实力占优,但是要对抗名义上的上级,他必须小心翼翼。何况他手下的领地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侍奉他的。弗兰德斯的城市一向有独立自主的倾向,之前为了摆脱法国,已经挑逗来了英国人,搞了个百年战争。这些富庶的商业城市不仅仅是公国纳税的大户,同时也是科技发达的地区,和兵源集中地。 自制城市如同查理自己想摆脱法国一样想摆脱自己 ,查理只能采取高压措施镇压这些城市的一切反叛活动,但是正如当年帕提亚人不能完全搞定希腊城市一样,查理也不可能让弗兰德斯这只“下金蛋的鸡” 有所闪失。为了制衡法国,他选择与英格兰约克王朝的爱德华四世的妹妹玛格丽塔结婚。但是爱德华自己的王位也有法国军队的功劳。 注:权力的分散导致帕提亚人的对内控制十分软弱。每次罗马人入侵,当地半独立的希腊人城市都会造反,投靠罗马。但在每次击退罗马人后,帕提亚政府都不敢严惩这些希腊人。对比同时期的罗马,民主政体的罗马能有效地掌握国家,君主制的帕提亚政权却混乱和软弱得多。一个历史学家如此评论:“罗马人即使在打败仗时也是井井有条;帕提亚人即使打了胜仗也仍是一盘散沙。” 路易十一开始还想和底下的诸侯们玩真的,换来的却是一系列的惨败。1462年兼并 鲁西永 (法语:Roussillon) 和塞尔丹之后,公益同盟开始行动,次年开始围攻巴黎。路易不得不在1465年与公益同盟缔约。最为耻辱的1468年,他本人也被查理的军队所击败,不得不再次签约把索姆河流域的城市还给勃艮第,把诺曼底让给其弟查理(不是勃垦第的那个)。经历这几次惨败,路易开始寻求其他解决办法,先重新占领了诺曼底公国,然后再玩金元外交,挑逗勃垦第人向着东面发展,直接触及到了洛林公爵和瑞士人的安全。他本人也因为这一系列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外交手腕被称为“万能蜘蛛”。 查理却天真的认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夺取洛林这块宝地,并且一并收服阿尔萨斯。从1469年查理在当地封建主支持下攻击了莱茵河左岸的自由城市开始,勃垦第的目标已经不是法国而是德意志了。到1474更是要求阿尔萨斯的继承权,这些行为引来了德意志的恐慌,阿尔萨斯各邦,帝国皇帝和瑞士联邦结成反勃艮第联盟。查理玩玩没有想到,自己被路易的银弹外交给孤立了。现在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来一一摆平面前的对手了,后世有一位国王也遇到过这个麻烦,他有一支自己缔造的革命性的强大军队,他叫腓特烈。正巧查理也有这么一支新式军队。 查理的新军 查理早期所使用的军队和那个时代的其他欧洲封建国家军队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大部分的士兵都是被召集来的农民,主要是勃垦第本地和弗兰德斯来的长枪步兵,装备着皮衣和小圆盔。查理手下的小领主们是军队的主心骨骑士,他们的扈从则是骑兵部队的主力。而远射兵种如弩和长弓则可以雇佣外国人,比如意大利和英格兰人。大部分军队的士兵是义务兵,但如果要进行长期战争就需要支付工资了。这点在英格兰和法国都是如此。在15世纪末,新式的火器武器已经趋于成熟,意大利的各式火枪和弗兰德斯制造的大炮也顺带着进入了勃垦第的军队,使得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增加。由于感觉弗兰德斯人的出工不出力,他开始逐渐停止在当地征召步兵,而是依靠弗兰德斯人贡献的金钱来雇佣德意志的长枪步兵。 这样一来他手下的军队不但是成分繁多,也奠定了之后一个世纪欧洲主流军队的样式----用雇佣军来替代不专业、不可靠(相对农民军而言的)的封建义务兵。这一改革从1471年开始的。 查理在这方面也确实有天赋。他仿造法国组织了由600位骑士组成的军团,在之后的于1476年扩充到1700人,构成了勃艮第军队的主力。他们被划分成分队,每一分队有100个小组,而根据勃艮第特色,每一个分队中的25个小组又被称为连队。小组是这支职业军队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小组都以一名骑士作为核心的,他们拥有全身盔和骑士枪作为基本装备,同时不少人装备有盾牌,并为自己的战马前部配上护甲。还有一个骑兵作为骑士的副手,装备着投枪和剑的军士,他可能会负责充当轻骑兵。小组的其他部分还包括1个侍从和至少3个有马的弓箭手,弓箭手骑马加入战场,然后下马作战(有点后来龙骑兵的味道)。他们往往都有一把双手剑,这种武器是不适合在马上使用的。弓箭手绝大多数都是英国的长弓手,他们和骑士们分开作战,虽然名义上都被归入骑士分队里的各小组,但是自己每 100人也常独立成分队,作为封建体系下贵族和骑士们的追随者,构成了军队的一部分。 注:没有什么奇怪的,轻步兵和猎兵都是如此。 小组的构成在1476年开始又有了新的补充:每个小组增加了3个步兵------一个火器手,用火绳枪或旧手铳,一个十字弩手,一个长枪手,他们同样将和骑士们分开作战。从上很显然可以看到,在这里骑兵和步兵已经成为惯例式的,受雇佣的并且按照一定组织纪律制度维持的军队。步兵们根据条令应被每1000人组成一个分队,包括了长枪兵和远射兵种,一般来说长枪手火枪手和弩手的数量均对等,但往往是长枪手占绝大多数,火枪和弩手仅有150人左右。有时长枪手们和弓箭手一起“混合”参战,这时实际上是, 长枪手们被事先完成训练而站在队伍最前面单膝着地形成战斗队列,而弓箭手在背后越过他们射击。 这支混合大军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虽然仍然保留着封建征兵制度,但雇佣兵在实际上左右着这支军地的战斗力。英国长弓手,还有法国来的骑士、德国来的火枪手和长枪兵,以及大量的意大利人(主要是传统的弩手)。查理的军队,最终变成了其中私人军队就超过2000人的公爵队伍,其中首先当然包括了8个骑士分队(每个50小组),4个为护卫队,4个为前锋队;其次为相对应的弓箭手,全部为英国人,大约有800人;接着,8个百人步兵分队(一半为标准固定配置,一半则有浮动);最后,一个由40位贵族组成的分队,负责保护公爵本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骑兵和步兵,查理还给战场带去了大量的大炮。一开始火炮还是比较笨重的攻城武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查理逐渐要求他的大炮减轻重量,加上轮子,以便能跟随军队一起机动。这就是带有可以自升降的炮架的“勃垦第式大炮”,这些轻型火炮开始用上了最新式的铁球弹丸来替代以前使用的石弹。 这支新式的混合大军在1476年基本定型的,紧接着就参加了查理一手发动的勃垦第战争,虽然组织精密、装备精良,但是由于查理指挥上的平庸和对手的过于突出,得到的是一个惨淡的结局。 1776年2月底,查理开始对阿尔萨斯地区大打出手,率军1万多人进攻位于格拉松的堡垒。格拉松是扼守阿尔萨斯与珀尔尼的要道,防卫比较森严,但是查理的勃垦第军队拥有出色的攻城武器----大口径火炮。因为该堡垒一天之内就被攻克了,守军全部被杀。这一举动触及了反勃垦第同盟原本就比较敏感的神经(有不少路易十一的功劳)。2万瑞士军队迅速赶来救援。 这时,攻克了堡垒的查理把他的部队布置在森林中的一个斜坡上,以便发挥远程兵器威力,同时他对他的炮兵也很有自信。而瑞士人也十分勇猛,快速赶到战场是在 3月1号,第二天也就是3月2号就开始对查理军队的进攻。因为他们的军队比起查理的来说多了些。但是查理并不知道瑞士人的具体数目,他麾下的侦察兵胆小怕事,并没有弄清楚有多少敌人就向自己的主帅给出了一系列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报告。查理也信不过他们,就这么蒙在鼓里的和瑞士人交上了火。而且对于这些来自东部山区的自耕农民组成的步兵部队,查理也没有怎么认真看待。 瑞士人的主力是自己的长枪方阵步兵,整个军团则分成前卫,中央和后卫三个部分。使用长枪的士兵都是拥有高度专业技巧的瑞士公民,从儿童时代就开始练习。长矛兵的标准装备是一根12到15英尺的长矛。铁质的矛头很长,大约1英尺,后面还有1英尺左右的护铁。长矛兵也装备短剑用以近战。长枪兵总是排成方阵作战。方针的正面是4到5排使用长矛的士兵,以间隔1米的距离横向排开,队列宽度视地形而定。在长枪兵背后的是戟兵,在行军中戟兵与长枪兵保持一致而战斗中则通过长矛兵之间的空隙向前,参与近战。方阵的两侧和背后都有3到4排长矛兵,以确保方阵可以向各个方向前进或防御。他们总喜欢把长矛兵编成好几个独立的方阵(至少三个)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复杂地形另一方面使得战斗中各个方阵的侧翼都得到保护。 与古典时代的方阵步兵最大的不同在于,瑞士人出色的机动能力和善于通过突袭来从敌人的弱侧打击对手。而当地连绵的山地、森林、丘陵地带和查理那些拙劣的侦察兵都帮助着瑞士人施展自己的拿手战术。 注:使得我想起了蒋介石的庐山训练团。从尖兵动作开始,德国军事顾问团确实教了真传了。 最初,瑞士人的前卫小部队与查理遭遇,其实是一个个由弩手,火枪手和一些戟兵组成的松散单元按散兵阵排开。每个单元的人数非常灵活,视地形和敌人数量而定。这些散兵在缺乏掩护的情况下往往在战场上难以生存很久。他们在战斗中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主要是为后面的主力部队来探虚实,试试你这个对手到底有多强。查理的部队里有不少弩手和火枪手,占据着山坡地利的勃垦第军迅速的遏制住了瑞士前卫部队的骚扰,查理以为这就是敌人全军,命令步兵出击。于是几个步兵百人队开始反攻,很快就包围了这支瑞士小部队。看到敌人的阵线出现松动,瑞士主力部队的3个方阵从树林中急速杀出,向勃垦第部队发起那个时代最致命的冲锋。前突的勃垦第百人队们发现周全一下子出现了那么多瑞士人,来不及做出什么反应就被瑞士人的致命长枪给冲垮,迅速作鸟兽散。 山坡上的查理目睹着自己部队的溃散十分恼火,他下令炮兵立即开火支援,而不要管那些前方自己军队的士兵。但是这时候他的炮兵还没有装备较灵活的炮架, 火炮打击有生力量的命中率是极低的,瑞士人冲锋的速度又非常快捷,结果炮弹都落到了瑞士人的身前身后。 情急之下查理命令重骑兵攻击敌人侧翼(注意:没有像之前的法国人那样盲目冲锋),希望能靠侧翼攻击来击溃瑞士步兵,这也是几千年来骑兵对付步兵密集阵的主要方法。但是瑞士人一般有2个方阵掩护中央的1个方阵,这2个方阵迅速转入防御,用长枪对准四面,结成一个空心的密集阵。当地的战场都位于山间,比较狭窄,勃垦第重骑兵悲剧性的撞上了这片密集阵,虽然很快收住,但进攻意图已经无法实现了。 注:苏沃洛夫《制胜的科学》,七年战争时,步兵应付火炮还是如此。 在自己的重骑兵进攻失效的同时,查理在山坡上的中央阵线也与瑞士人的主力冲锋队伍遭遇。勃垦第的火枪手、弩手来不及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投放足够的火力来遏制对方,站在他们前面掩护的长枪兵在精锐的瑞士人面前更是一触即溃。查理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军队了,在左右的护卫下,和溃退的步兵一起乱哄哄的逃离了战场。他的炮兵也来不及收拾好自己的大炮就逃之夭夭了,把这些精密的新式武器全部留给了瑞士人。 由于瑞士山民们没有自己的骑兵部队,查理和他的新军中的大部分人得以生还。 此战中双方士兵损失都很小,勃艮地阵亡300余人,大炮全部丢失;瑞士阵亡200人,其中长枪兵只有10人。但是长枪兵被弩弓射伤的人数还是可观的,只是勃垦第人溃散的太快了。查理发现他组织的新军还不完善,急需改进。 格拉松战役之后,查理开始重组了他的新式军队。当务之急是改进自己的炮兵,让他们能够很好的在瞬息万变的会战中支援步兵作战。于是查理给他的炮兵采用了一种可以升降的炮架,这样火炮不论装弹还是瞄准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了。此外大炮的重量也被限制和减轻了很多,以便能够在行军中跟上部队,迅速部署。 为了对付瑞士人牢不可破的密集阵,他效仿英格兰以前对付苏格兰的做法,使用长弓 。 1476年5月,查理重新组织的2万多人的勃垦第部队开始向伯尔尼进发。包括5000名骑兵,4000名弓箭手,12000名其他步兵和20门大炮。这简直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兵种大集合。查理的目标是拱卫伯尔尼的重镇穆尔滕。由此也爆发了著名的穆尔滕之战。 6月11日,勃垦第军队开始围困穆尔腾要塞。但是查理改进的新式轻型火炮却因为威力不足而无法立即轰塌要塞的城墙(这难道就是命运的作弄?)。于是勃垦第军队只能对要塞进行长期围困。这给了反勃垦第同盟充分的准备时间,以洛林公爵的1800名重骑兵为首的26000联军开赴穆尔腾,主力无疑还是让查理十分厌恶的瑞士人,于19日基本抵达战场附近。为了对付他们,查理在城外设下了一道坚固的战线。 穆尔滕堡垒西面近邻穆尔滕湖;北面是一片森林;东北有一座小山;东面是一片灌木林,再往外就是农田;东南面南面是一座有着稀疏森林的小山;南面是一块平地。一条连接弗兰斯孔泰与伯尔尼的道路从南面的平地穿过穆尔滕城,再转向东面穿过树林延伸出去。查理不愿意自己的部队去东面的平地展开,他担心再次被瑞士人给冲破。所以把阵地设在山地,从近邻穆尔滕湖的北面那片森林开始挖设壕沟,延伸到东北的小山再灌木林转向南方到达东南方的小山。查理把意大利弩弓手部署在东北面的小山上,自己则和野战炮与同样来自意大利的2000长弓手都坐镇东南方的小山,他希望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部队远射武器的威力,两支部队在两座小山的高处相互掩护,也可以组织交叉火力。 瑞士人在查理的部队两英里外扎营,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歼灭查理的绝佳机会。6月21日天降大雨,查理部署在外围的小部队都回去躲雨了,而火炮和复合弓在这种天气都无法使用(悲剧),瑞士军在这天夜里开始行动了。按照计划:伯尔尼军团和施维茨军团5000人攻打东北方的小山,牵制敌人弩弓;卢塞恩,巴塞尔等4 个军团7000人攻击东面的灌木林;主力苏黎世等军团12000人会同洛林公爵的1800名骑兵迂回到东南方向的小山之下,攻击敌人主力切断敌人回逃的路线。 6月22日晨当防守灌木丛的勃艮地士兵回到阵地时惊恐的发现前方的平地上全是瑞士兵,幸运的是这一刻大雨停止了,这样勃艮的的火炮和弩弓得以发射。结果,瑞士军在敌人远程火力面前损失惨重,光是3000人的伯尔尼军团就在第一时间内伤亡500人。 但是勇武的瑞士山民并没有像其他军队一样出现溃散和犹豫,继续前进 。等到太阳从云端露出时,防守东北方小山的勃垦第弓弩手正好面对太阳,被刺的看不清前方。施维茨军团中的长枪方阵乘机发起冲锋。在耀眼阳光的背景下,一排排高耸的长矛被放平,黑压压的方阵以惊人的速度冲过来。防守小山的勃艮第军和他们的意大利盟友心惊胆寒,再一次溃散,全作鸟兽散了。 查理这时候在南面的小山上依靠自己的新式火炮和长弓顶住了这一路瑞士人的进攻,他决定派兵支援自己在北面的部队。于是命令骑兵赶去支援,但再一次被瑞士人的掩护方阵给挡住了。查理不断派出部队去支援北面,但是在强悍的瑞士面前都起不了作用,战斗一直拖到了中午。等到了中午查理的背后突然喊杀声震天,原来瑞士军主力已经杀到。瑞士军步骑近13000多人穿越密林迂回了整个战场尽然未被发现,其纪律严明可见一斑,大胆查理的漫不经心也功不可没,他的不称职的侦察兵再次立功了。 这次瑞士人不用散兵来开路,直接发起了长矛兵冲锋。因为是从背后突然杀出,查理和他的部队都变现的惊慌失措,勃艮第的步兵在森林一样的长矛面前一触即溃, 他们的长枪兵在训练上和勇气上都不是瑞士同行的对手。勃垦第军队中的长弓手箭矢基本消耗完毕,在近战中很难用小刀和匕首去和4米的长枪较量。还有数目不多的火枪手,根本得不到长枪兵有效的掩护,射速和准度都得不到保证,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勃垦第军队的右翼就这么全线崩溃了。查理这时候除了200多名护卫外,再也没有任何机动部队了。瑞士军顺着小山一路冲到湖岸边,城中部队也从南门杀出,截断了敌人逃亡的去路。混乱的勃垦第军队慌不择路的逃向北面。联军再次攻击勃垦第残余左翼部队的背后,在日落前全歼了敌军。 此战勃垦第被杀12000人,无一被俘,这是瑞士人不留活口的作风。查理的军队元气大伤,尽管一部分人马逃出了包围圈,但他大军中的精华已经覆没,个人威信已经扫地。勃垦第公国的巅峰就在穆尔腾被活生生的扼杀了。 南锡之战--莽夫魂归之地 从1467年7月开始勃艮第境内叛乱不断,查理不得不忙于组织军队进行镇压,对于法国而言他早已毫无威胁了。1467年10月勃垦第东部的重镇南锡被洛林攻克,查理急忙帅12000人来反攻,抵达战场之后他才发现敌人数量是他的2倍,包括了2个被洛林元帅雇佣的瑞士军团。但是以勇敢或者说是鲁莽而著称的查理并没有选择退缩(更别提外交手段),而是开始布阵备战。 最后查理把他的部队布置在南锡南面的一个山谷中,炮兵弓箭手居中,骑士下马后分居两翼,希图在敌人从狭窄正面进攻时被密集杀伤。 我们可以发现, 由于连年的战败,查理的威信和财力都不足以让他再招募像以前那么庞大的混合部队了 。步兵中的弩手和火枪手基本难以按计划来编制,空额也不能由数量相当的长枪兵来替代。查理只能让他的精锐主力骑士下马来稳固步兵战线。可能他也觉得,只有受过严格战斗训练的骑士而不是佣兵和民兵才能在瑞士人面前稳住战线。在南锡他的布阵和百年战期间英国人对付法国人的那些案例有类似之处。弓箭手和炮兵组成一个阵线,位于中央; 下马的重甲骑士分别位于两翼,和过去英国人做的正好相反。估计是对于瑞士人的侧翼攻击心有余悸吧 ,也希望正面受阻的敌军能集中到中路来突破,然后用自己的最强火力来招待伺候。 注:无法像英格兰人一样用长弓手护佑两翼,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 下马骑士。 然而瑞士人不但勇武而且狡猾,他们提议从敌人侧翼的山谷中迂回攻击。得到洛林公爵的首肯后,1月5日8000名瑞士兵和6000名洛林兵穿过了积雪覆盖的森林,到达了勃艮第军左翼的峡谷上方,然后从上往下发起冲锋。查理来不及调集把弓箭手调集到左翼了,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些敌人从高处往下冲锋,很好的规避了远射武器的射程优势。查理拼命调集部队支援左翼,炮兵+长弓+下马骑士很快就击溃了不中用的洛林步兵,但打不退誓死不退的瑞士人。面对优势火力和格斗专家 --骑士,表现的依然锐不可当。查理的部队来不及调动就被一个接一个的击溃了。 查理被淹没在了勃垦第军队奔逃的浪潮以及瑞士长枪的海洋之中。3天后人们在山谷中找到了查理的尸体,勃艮第帝国失去了他的主人,而且这位热衷战争的主人还没有留下子嗣,覆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查理就这么被结果了,他的勃垦第公国不但没有脱离法国的束缚,相反由于没有子嗣,不得不把大部分归于法国治下。勃垦第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性之后,其所属区域的政治独立性也终于被扼杀了。 路易十一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战功,也活不了几年了,但高超的外交技巧和集权精神最终帮他战胜了查理这个大敌。法国的中央集权就此确立,一个新的、极具威力的法国出现在了欧洲。 在绞杀查理和他的新式军队过程中大放光彩的瑞士人也成为了战争的巨大受益人。瑞士军团的威名从此传遍欧洲,让德意志诸侯、法国国王、英国国王等财大气粗的君主们不断的雇佣他们来取代不可靠的中世纪民兵。他们还有更多的传奇要抒写。 至于大胆查理这位勇敢的大公,作为15 世纪下半期的主要军事改革者,他的军队非常明显地标志出了一种转化的开端:军队组织形式从封建义务(虽然也带有雇佣的成分)转向全面的雇佣制度,这也就是新时代军队的诞生。勃垦第军队是第一支大量使用了各种职业明确的雇佣步兵互相配合,并且大量使用炮兵和火器的军队,查理本人则带来了严苛的纪律制度,并对军队进行了定期的正规化训练。虽然很多时候都极不完善,但这一切都成为了16世纪军队的普遍特征。 对查理来说最大的不幸是,虽然他有那组织上的天才和狂热的军事欲望,但作为一个指挥者和瑞士人的相遇成为了一次注定的灾难,这当然也归功于他的莽撞,还有那多国籍混合军队内部之间实际上缺乏凝聚力的原因。 相应的瑞士人的民族军队成分显示了在士气和协作性上的巨大优势,这一优势最终会在之后更大、更复杂的战争中体现出来。 进一步来说,查理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部署上的失策,更多的是外交和战略上的失衡,以及中世纪封建领主体制下的不完善所引发的连环反应。    自古以来山区居民一直处于贫困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瑞士人采用什么样的兵器和战术,而且也导致从15世纪末期以来,老百姓受雇佣而从军(州和市政府为订约人)实际上成了一项民族的职业。日尔曼小君主国的人民以及(因不同的原因)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也小规模地仿效瑞士人从事着这种职业。    14世纪和15世纪期间,英国人在运用长弓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使得欧洲战争中防御战和进攻战相比前者在战术上处于实际上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有防御工事的情况下,防御战的固有作战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加强。自从古罗马军团衰亡以来,正是瑞士人首先使步兵重新成了进攻战中的一支重要战斗力量。 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第二项主要的制度变革是, 出现了同城市国家竞争并最终使之黯然失色的民族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众多的封建男爵、地方公国和小王国——这些都是中古盛世的标志——被合并为英国、法国、西班牙和尼德兰。 ××××××××××××××××××××××××××××××××××××××××××××××××××××××××××××××× 疑问:既然不是长弓手阶层,那英国为什么可以“保持” 持续技术创新的动力何在?其实很简单,秘密就是海洋。 对于陆上的指挥官而言,最重要的格言是「要经常以最多的部队首先抵达战场」,而对于海军来说是「先行展开有效攻击」。 注:兰彻斯特(Frederick W. Lanchester)方程,一直到普法战争,老毛奇利用铁路快速的转运兵力,这条格言都没有过时。 在帆船以火炮进行作战的时代,战术家藉运动来找寻达成决定性先制攻击的方法,而科技专家则藉武器的射程与军舰的运动能力来达成对敌人的先制攻击。 其实提出“弓箭手阶层”的朋友们都忽视了一个常识,“英国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都是以海军称雄的,而不是他的陆军。” ××××××××××××××××××××××××××××××××××××××××××××××××××××××××××××××× 军事因素也可以解释另外一个问题,英国为什么会丢掉欧洲大陆的领地。 ××××××××××××××××××××××××××××××××××××××××××××××××××××××××××××××× 十四世纪人口下降以及十五世纪人口未能恢复,总人口增长是整个十六世纪的特点,而十七世纪则相反。对西欧来说,十七世纪是战争、饥荒和瘟疫充斥的一个可怖的时代,每一种灾变都造成了伤亡。不过,与十 四世纪的抑制不同,十七世纪死神是以不同的惩罚和不同的结局降临西欧各国的。有些国家在灾变前毫无抗御力,有些国家则能够消灾祛难。 十七世纪的资料表明西欧各国经济增长模型是有差异的。 尼德兰联省和英国首次在面临人口增长的情况下成功地提高了生活标准 。其它国家则依循现今为人熟知的那种经济福利和人口增长的形式向相反方面运行(即人口增长,经济福利下降)。 十七世纪末叶已显示荷兰和英国为优胜者,法国为失败者,而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则为明显的失败者。 历史上首次有些地区和国家能够逃脱马尔萨斯陷阱 ,而有些国家则失败了。是什么造成了这一重要的差异呢? 完全可以认为,经济组织的效率在决定马尔萨斯抑制的效力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十四世纪与十七世纪的重大差异之所在。十四世纪时西欧经济整个而言是组织得完全一样的,而在十七世纪时,在新兴的民族国家里制度和所有权在一、二百年里经历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我们已经看到 无论是法国还是西班牙,尽管它们宫廷宏伟、雄心勃勃,却不能与尼德兰和英格兰—争高下 。这两个专制君主国家在被卷入的争夺政治统治的斗争中不能创建—套提高经济效率的所有权、它们的经济结果陷入了停顿。 更坏的是西班牙的命运,其国民的福利受到了明显的损失。人口变动一直支配着经济:当天灾袭来时,人口减少,实际工资便上升;当人口再次增加时,实际工资便下降。
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原来文科生和理工生的差别, 西方人早就总结了
热度 17 洗心 2013-9-18 01:13
一个英国化学家/小说家 C.P.Snow 1959年就文科生和理工生的差别发表演说,上升到了文化差别的高度, 并成书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 相关背景介绍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Two_Cultures 他1956年关于该问题最早的一篇短文网上有 http://classes.dma.ucla.edu/Fall07/9-1/pdfs/week1/TwoCultures.pdf 还没有读。 欢迎读过的同学来谈谈感想。 补充, 1959年那本书网上也有 http://sciencepolicy.colorado.edu/students/envs_5110/snow_1959.pdf
1081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管家
热度 47 晨枫 2013-9-16 10:45
BBC说,英国管家现在又吃香了。在迪拜的英国管家可以拿到10万英镑的工资,还包吃住,包两个月假期。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fooc/2013/09/130913_fooc_high_earning_butlers_dubai.shtml 想起来,中国的煤老板样样都学“贵族风范”,从Bentley到伊顿公学,但就是没有学英国管家。一来英国管家说英文,煤老板可能还听不懂(到瓜瓜、露露这一代就不成问题了),这管家要来了也不好办,但更重要的可能是理念的差别。英国管家最大的特点不是业务精熟,而是风度和尊严。这风度和尊严不仅对外人,也对主人。狗仗人势、媚上欺下是理想英国管家所不齿的,但这也是中国主人对管家惯常的观念。 什么时候英国管家(或者采用类似理念的中国管家)在中国时兴了,那就是煤老板文化的又一个台阶了。
110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协和医院的历史前身
热度 7 redbud 2013-9-5 01:47
在英国的朋友让我帮着找人翻译一本传教士的自传,是 柯多马的自传( Thomas Cochrane),他是一个苏格兰人,就生在我在英国的教会总部Greenock,传记本身是1983年写的,我读了下自传的简介,在洛克菲特集团接管协和医院之前,是柯多马建立了协和医学院并且担任了首任校长,整本自传讲述了柯多马如何先到内蒙古去行医,后来又到北京跟清朝政府打交道,包括认识太监这样的历史,不知道中国人是否对于这段历史感兴趣,我的朋友问我,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书有读者吗? 在网上查了下,这段历史只有很少的地方提到。 http://jgospel.net/living/j-gospel-news/%E5%9F%BA%E7%9D%A3%E6%95%99%E5%9C%A8%E4%B8%AD%E5%9C%8B20%E4%B8%96%E7%B4%80%E5%8D%81%E5%A4%A7%E9%81%8B%E5%8B%95._gc17338.aspx 其实我也不知道,而且我对于医院这样的历史不了解,但是觉得如果是真实的历史,翻译成中文,应该对于协和医院成立的本身是有好处的吧。 不知道这里的朋友能否给点建议。
个人分类: 属灵生活|18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皇家婴儿
热度 30 大地窝铺 2013-7-23 00:58
是男是女不知道。这个Baby姓啥,知道的人都不会多。 现在网络发达,一锅狗就出答案了。但是英国女王的姓氏,我问过加拿大人,还有英国来的移民同事,知道的人还真不多。有一个知识稍微渊博的英国人同事,回答说:“女王姓温莎”。 10 royal baby traditions to know AND THE LAST NAME? The royals don't require a surname. The correct title when referring to the royal baby will be His or Her Royal Highness Prince or Princess (name) of Cambridge. If required, current members of the royal household may use Mountbatten-Windsor, the surname adopted in 1960 for all of the queen's children. (That name combines Windsor, the family name adopted by King George V in 1917 to replace Saxe-Coburg-Gotha, and Prince Philip's family name, Mountbatten). Prince William, the heir of Charles, the Prince of Wales, is known as Flight Lt. Wales when on military duty.
51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英国革命” 研究中的空白
热度 1 gordon 2013-7-20 10:51
在英国革命中,更重要的一个人是詹姆斯 哈灵顿(James Harrinton,1611-1677), 当17世纪中叶英国的混乱促使霍布斯思考如何把国家做到秩序井然,成为安全乐土时。哈灵顿则在设法研究造成英国政治局面迅速变化的社会力量后面的推动力。 他依据亚里士多德研究财产的改革和政权变动的关系的思路,从经济利益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方面来寻找原因。 James Harrinton 是查理一世的朋友,却是一个共和主义者。他在前期并没有参与政治活动,哈灵顿 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是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坚决反对复辟。 哈林顿对克伦威尔的独裁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英国应该实行共和制,哈林顿在《大洋国》中假托 奥尔佛斯 麦加托利 这个人物功成身退来讽谏克伦威尔。克伦威尔对于此书的寓意报以轻蔑的微笑,并且说:“人家以刀剑打下的江山,岂能因一粒纸弹儿的攻击而轻易放弃?”旋即下令扣留了这本书稿,不予发行。后经过向克伦威尔的女儿疏通,书稿才获得发还。由哈林顿的朋友托兰德设法在1656年秋出版问世。1659年,哈林顿又发表了本书的节本,书名改为《立法的方法》(The Art of Lawgiving)。 思想发展轨迹是这样的,动乱,霍布斯出来了,提出恢复秩序;哈林顿跑出来要求共和,以和霍布斯对抗;刘仲敬先生说, 政治哲学是宪法危机进行时的预案;史学是宪法危机完成时的总结。 进行时意味着争夺未来设计权,这是霍布斯和哈灵顿的工作。完成时意味着争夺历史解释权,这是克拉林敦(Clarendon,1609-1674年)和休谟的工作。休谟的著作一推出就陷入党派斗争的漩 涡,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你是哪一派?对查理国王和斯特拉福德伯爵,你支持还是反对?”《英格兰史》的主要“问题意识”是: 英格兰自由宪政在历史中的起 源和发展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党派性: 辉格党喜欢尽可能提前下议院的起源、夸大其早期作用。托利党倾向于重视国王和贵族的宪政平衡,对下议院估计不高 。《英 格兰史》从头到尾都在这个问题上跟两派对话。不过从历史上看,托利党的观点更接近史实。休谟很留心地考证: 早期国会或国会前身其实没有下议院和人民代表 。 他虽然自认为不偏不倚,但主要受到辉格党攻击 ;这是原因之一。 注:“霍布斯丛林” 以前我以为是比喻,现在看来是英国内战真实状态的描述。 ××××××××××××××××××××××××××××××××××××××××××××××××××××××× 英国的真正革命诞生于两个暴政之后对未来的设计 ,首先是霍布斯,然后是 James Harrinton 。流行的文献中,讲洛克的多,这是因为洛克是官方显学。但洛克局限在他根本就没有参加革命。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1688年英国革命(光荣革命)的倡导者。这个革命的目的虽然有 限,可是目的都完全达到了,以后在英国至今也不感觉有任何革命的必要。洛克忠实地表达出这个革命的精神,他的著作大部分就是在1688年后几年以内问世 的。他的理论哲学要著《人类理智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 derstanding)1687年完稿,1690年出版。他的《论宽容的第一书简》( First Letter on Toleration)最初是1689年在荷兰用拉丁文发表的,早在1683年洛克就为慎重计退避到那个国家了。《论宽容》的后续二书简发表在1690年 和1692年。他的两篇《政治论》(Treatises on Government)在1689年获得了印行许可,随后立即出版。他的《论教育》一书是1693年刊行的。洛克虽然长寿,但 他的有影响的作品的写成和出版全部限于1687年到1693年这少数几年。成功的革命对它的信仰者是鼓舞的。 洛克的父亲是个清教徒,参加国会一方作过战。在克伦威尔时代,洛克正上牛津大学,这大学在哲学主张方面仍旧是经院派本色;洛克既憎恶经院哲学,又憎恶独立 教会派的狂热。他受到笛卡尔很深的影响。洛克作了医生,他的恩主就是沙夫次伯利勋爵。1683年沙夫次伯利失败时,洛克随同他逃亡荷兰,在那里居留到光荣 革命的时候。革命之后,除有几年他是在商业部供职不算,他献身于著述事业和因为他的书而起的无数场论争。 在1688年革命前的年月里,洛克如不冒重大危险,不管在理论方面或在实际事情上都不能参与英国政治,他撰作《人类理智论》度过了那些年头。这是洛克的最 重要的一部书,而且就是他的名声稳稳倚靠着的那本书;但是他对政治哲学的影响十分重大、十分长远,所以必须把他看成不但是认识论中经验主义的奠基者,同样 也是哲学上的自由主义的始祖。 洛克是哲学家里面最幸运的人。他本国的政权落入了和他抱同样政见的人的掌握,恰在这时候他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哲学著作。 在 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他主张的意见这以后许多年间是最有魄力威望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们所奉从的。他的政治学说,加上孟德斯鸠的发展,深深地留在美国宪法中,每 逢总统和国会之间发生争论,就看得见这学说在起作用。英国宪法直到大约五十年前为止,拿他的学说作基础;1871年法国人所采订的那部宪法也如此。
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对英国的研究为什么迫切而必要?
热度 2 gordon 2013-5-6 11:12
注:资本论这本书是马克思研究英国经济现象的结果,企图抽出一般规律来指导德国的经济。所以,在 第二版跋 中,有人指他过于形而上学,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因为马克思 《资本论》这本著作是建立在英国的事实之上的,所以对英国的研究至为必要。 不懂英国者,不能谈论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选择英国作为研究对象?他说的也很清楚,因为英国的统计数据比德国或者西欧多。 第一版序言   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 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 下的事情!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撇开这点不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在我们那里完全确立的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厂里,由于没有起抗衡作用的工厂法,情况比英国要坏得多。在其他一切方 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 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 苦。死人抓住活人!    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 然而它还是把帷幕稍稍揭开,使我们刚刚能够窥见幕内美杜莎的头。如果我国各邦政府和议会象 英国那样,定期指派委员会去调查经济状况,如果这些委员会象英国那样,有全权去揭发真相,如果为此能够找到象英国工厂视察员、编写《公共卫生》报告的英国 医生、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以及居住和营养条件等等的英国调查委员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那末,我国的情况就会使我们大吃一惊。柏修斯需要一顶 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正象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在英国,变革过 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所以,现在的统治阶 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因此,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 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 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第二版跋   例如,巴黎的《实证论者评论》 一方面责备我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另一方面责备我——你们猜猜看!——只限于批判地分析既成的事实,而没有为未来的食堂开出调味单(孔德主义的吗?)。关于形而上学的责备,季别尔教授指出:   “就理论本身来说,马克思的方法是整个英国学派的演绎法,其优点和缺点是一切最优秀的理论经济学家所共有的。”   莫·布洛克先生在《德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家》(摘自1872年7月和8月《经济学家杂志》)一文中,指出我的方法是分析的方法,他说:   “马克思先生通过这部著作而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具有分析能力的思想家”。   德国的评论家当然大叫什么黑格尔的诡辩。彼得堡的《欧洲通报》在专谈《资本论》的方法一文(1872年5月号第427—436页 )中,认为我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而叙述方法不幸是德国辩证法的。作者写道:   “如果从外表的叙述形式来判断,那末最初看来,马克思是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而且是德国的即坏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而实际上,在经济学的批判方面,他是他的所有前辈都无法比拟的现实主义者……决不能把他称为唯心主义者。”   我回答这位作者先生的最好的办法,是从他自己的批评中摘出几段话来,这几段话也会使某些不懂俄文原文的读者感到兴趣。
3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转>论科学实验对近代英国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
gordon 2013-4-26 08:41
中国老师 爱说 “Happy English Writing”,老说不到点子上。 《论科学实验对近代英国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的 “挨未林及彼普斯” 就是 John Evelyn 和 Samuel Pepys 汉语中好的散文不是没有,只是受环境限制, 当时散文是白话文为了取代文言文而发展的,和我现在的需求不吻合 。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但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了。 ——— 鲁迅 《小品文的危机》 以后网络的口头禅会从 “文科的吧”改成 “在中国受教育的吧”,呵呵
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河蚌哥,你不知道,鸭子现在在英国已经和狗一个地位了
热度 23 qqq54 2013-4-17 15:19
河蚌哥,你不知道,鸭子现在在英国已经和狗一个地位了
Thousands of newly-hatched ducklings sold as live SNAKE FOOD in China as country is gripped by bird flu crisis —— 由于担心禽流感,数千只刚出生的鸭子被卖掉喂蛇 当然,亮点在评论,高贵的英国人面前中国人又是恶心的,没人性的,残忍的,只会制造垃圾,缺乏爱心的垃圾种族。 而且我们要担心咱们还是不是人类了 China needs to try and join the 21st Century - on many levels - and then apply for acceptance into the human race 果然喷子的世界的i18n是做的最好的
183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雪夜惊险回到家
热度 10 redbud 2013-1-19 09:54
我来英国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雪,开车打滑,从学校停车场出来的时候是斜坡,车几乎开不出来,要失控滑回去,我也没有雪天开车的经验。一路上车道几乎都被雪盖住了,我开得很慢,好歹回到家门口,要倒进后院。半个小时才倒回去,先扫雪,再用开水,再铲雪,家里所有的工具都用上了,车才倒进来一半。前轮卡在门口如何也进不了。一边开车一边祷告。 12点多了,突然3个年轻的小伙子冒出来,吓我半死,他们推我的车,我吓死了。 后来证明他们是来帮忙的,合力将我的车推进门,然后他们走了,他们是我的邻居,我从来没见过。将后院的门锁好,我进了家门,心还在怦怦跳。眼泪还是流出来了。几乎下了决心,买房吧,搬到华人社区去,找人一起住。 现在,让我好好睡一觉。
个人分类: 流水日记|2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兔斯基教主英伦日记之----神兽在英国
热度 50 张声语 2012-10-11 00:34
教主来贱桥之前,绝对以为草泥马是神圣不可侵犯滴神兽有木有。。。 但是英国淫民彻底帮助教主颠覆了介个观念。 首先发现的系,他们有。。。。。。各种各样滴草泥马公园! 下面这个只8过是沧海一粟: 也可以买神兽哟,最便宜的250胖子一只哟,一个iphone5就可以买好几只神兽哟! 还可以和神兽做各种亲密接触哟。。。 亲密到神马地步呢》? 以日本动漫《白熊咖啡厅》里面来说,有个神兽就做了如此联想, 日本人不过是YY一下而已,但勇敢滴大不列颠人民,已经把这些,统统变为了现实: 不就是带着神兽散步么?有! 注给有关部门:此散步非彼散步! 不止是散步,还要发展亲密滴战友情,和神兽在野外同次同住: 而且他们已经为神兽创建了伟大同盟,缩写为BLS: 即便你说,我懒地去公园或者我政治觉悟高不愿去散步。 木有问题,在日程生活中接触神兽也是必修课,请看教主最近开发的零食: 最近tesco打折,这样滴饼干2胖子就可以买两袋哟!味道还不错哟!教主最喜欢BBQ口味哦! 神兽,是英国淫民永远滴朋友!!!
个人分类: C城日记|148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奇怪的英国
热度 14 redbud 2012-10-11 00:33
我不喜欢它,却在这里生活了5年多了。 5年里,从讨厌,到接纳,到慢慢欣赏,谈个恋爱,都要考虑结婚了吧。 奇怪的制度,人人都要留证据,凡事都要讲证据,为的是怕别人诬告自己。这样的制度让整个社会结构化,节奏慢,却能给人空间。这个制度的好处是,一旦你知道了证据的作用,那么谁也不能随便诬陷你。这个时候就是玩智力了。 这里的制度很官僚化,遇到一些玩弄权术的人,没有真本事也能在这样的制度下生存的。但是真的要往上走,靠的还是真本事。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个新词语,制度性歧视。制度性歧视,对于女性的歧视,很多时候是放在制度里的。然而,这个国家却出了撒切尔这样一个女首相,从杂货店的老板的女儿出身。看撒切尔的竞选过程,有一句话特别让我有感触,当她一次又一次碰壁,选不上议员,进不了house的时候,她遇到了她的丈夫,他丈夫说,富有商人的妻子能够改变你的状况,让你进入house。 制度,当你懂得了它的游戏规则,就能在其中游刃有余了。 英国,让我又爱又恨。 当你看懂了它的游戏规则,就能够安定下来,享受其中的好处了。可是进入它的游戏规则,所花费的代价太长太高了,他们的制度本身就设立了一个很高的门槛,让你不能进入。
个人分类: 流水日记|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发现类似SARS的新病毒
热度 6 hotmen 2012-9-25 16:19
伦敦消息:据媒体报道,英国日前确认了一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并伴随肾功能衰竭,病例的症状与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相似。英国卫生防护局表示,这种病毒与SARS病毒同属冠状病毒,但检测显示它不是SARS病毒。   感染病毒的是一名49岁的卡塔尔男子,从沙特旅游回到卡塔尔后,9月3日出现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11日,该患者从卡塔尔紧急转送至英国接受治疗,已出现肾衰竭现象。23日,患者被确认感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此前,一名60岁的沙特籍男子因感染冠状病毒死亡。英国科学家进行比对后发现,沙特籍男子死后肺部组织分离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这名卡塔尔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高达99.5%。两人临床表现都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并伴随急性肾衰竭。目前全球只确诊了这两个病例。
6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中国驾照换英国驾照和英国驾照换中国驾照
热度 27 redbud 2012-9-24 02:57
这么长的题目! 今年回国,我下了个决定,要在中国开车,在家里不开车,我想办的事情都很难办。另外,要想在中国上路开车,就要克服心理上对于中国交通系统的抗拒感,回家这么多次,我才突然有了责任感,要把家里的担子抗起来第一件事情是开车,会开车了,办事出门才方便。 中国驾照换英国驾照,那是无比难,因此我想象英国驾照换中国驾照,也是经过重新考试。 嘻嘻,上网一查,发现不用,驾龄3年以上,只要笔试就好了,而且说题目也不难。多日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下次回国就能开车了!
个人分类: 流水日记|139 次阅读|35 个评论
分享 贪官和皇帝
热度 7 KryptonHelium 2012-9-16 14:09
看到丘吉尔的英语民族史,里面提到,国王和下院是天然盟友。大概意思是,国王在和贵族的争权夺利过程中,会拉平民作为自己的帮手,因此会给平民好处和权力。 所以英国中世纪、文艺复兴时的平民和水浒英雄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想法是差不多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贵族/贪官追求的是各自家族的利益,国王/皇帝,由于国家就是他的,追求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后者并不喜欢前者。结果是平民开始作为被利用的工具,反而由于国王和贵族的争斗和贵族间派系和宗教的争斗,慢慢势力壮大,最终不可收拾。国朝上层类似国王,各利益集团类似贵族,所以最终宪政实现也可能会走类似的过程。其中最关键在于我们的“下议院”如何建立? 英国宪政的实现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 1,相对当时的法国,英国国王权力更大一些,因为贵族的附庸同时也要效忠国王。 2,通过大宪章事件,国王被迫向贵族让权,确立了国王权力有限的规则。 3,国王在和贵族们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下议院,拉平民阶层当帮手。 4,玫瑰战争大大削弱了贵族阶层的势力。 5,都铎时期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增强了平民的力量,因为平民力量被利用来反天主教。 6,斯图亚特王朝由于宗教原因,国王不受平民支持,最终被搞死。 7,信新教的外国国王的归来,在英国国内无根基,进一步加强议会的力量。 胡乱谢谢,太粗糙了,只是个想法。
个人分类: |1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黑暗料理(慎入)
热度 30 爱菊轩 2012-8-11 11:41
英国的黑暗料理(慎入)
众所周知,英国是个盛产黑暗料理的神奇国度。 本人曾经被张教主揭露的“仰望星空”震撼过,曾经被猫元帅转贴的“奥运特餐”雷翻过,但是今天还是被这道菜给吓着了........ 据说这是一道甜点...... 猜猜看,这么有创意的“食品”是啥材料制成的 紧接着又被这道菜亮瞎了眼睛,料理师傅在中国店买了一包西米...... 介个也是有中国元素的料理——甜菜汁盖浇豆腐,你也可以叫它“拍人板儿砖”
个人分类: 道听途说|13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分享 初到英国几宗“最”
热度 20 就爱抬杠 2012-6-7 11:00
旧话了,不知道现在是否还适用。 听到最多的话—— sorry. 英国人确实有礼貌,sorry不离口的。 说的最多的话—— sorry?刚到经常听不懂,或者词都听清了但不知道句子什么意思,所以sorry?也是经常说的。 看到最多的话—— buy one get one free. 那是实打实的买一送一,不像国内买电视送线缆也叫买一送一。 听到最多的提示—— mind the gap. 地铁的提示,开门关门都会听到。
个人分类: 杂谈|85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威尔士乡村小景
热度 11 chaos 2012-5-28 18:58
个人分类: 走走看看|1879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英国最美的脸
热度 78 雪个 2012-4-23 12:30
英国最美的脸
据英国《每日邮报》20日报道,日前,英国一位18岁的女大学生弗洛伦丝的“黄金比例脸蛋”被一档电视选秀节目评为英国最美的脸。 人们通常认为,美丽女性的脸庞应符合以下比例:两个瞳孔间的距离应该是左耳到右耳距离的一半以下;而眼睛和嘴之间的距离则最好是额头发际线到下颌距离长度的三分之一左右。在这两点上,弗洛伦丝的数据分别是44%和32.8%,她的五官分布已接近完美。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院感官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勒菲弗肯定了五官比例协调对于人类审美的作用,并十分认可弗洛伦丝的天然美貌。她表示,弗洛伦丝的 五官特征几乎包含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美的全部定义,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耸的颧骨、丰满的嘴唇和匀称的肤色无不体现了她的美丽。 ============= 1、这女孩子才18岁???我看28都不止啊。。。 2、这女孩子好看?实在是。。。不符合我的审美观。
598 次阅读|63 个评论
分享 zt 英国气管炎大赛
热度 22 奉孝 2012-2-21 17:43
  中新网2月21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21日报道,英国一名运动教练杰弗里斯对未婚妻唯命是从,从不敢站着如厕,唯恐如厕后忘记放下坐便圈被未婚妻痛骂;未婚妻担心他被误会是同性恋,甚至阻止了他与男性友人的交往。近日,杰弗里斯赢得了英国“妻管严”大赛。   25岁的杰弗里斯于2009年向弗利西塔斯求婚,此后他的生活就变得不一样了。他承认每次如厕都会坐下,未婚妻更是经常到洗手间“巡视”。若他逗留在厕所的时间太长,弗利西塔斯甚至会打电话问个究竟。杰弗里斯称,若未婚妻发现他忘记放下坐便圈,会马上大发雷霆。   近日英国一家公司举办“妻管严”大赛,希望找出全英被欺压得最厉害的男人,杰弗里斯顺利胜出,奖品是与5名友人在纽卡斯尔度过刺激周末,并在脱衣舞夜总会及赌场尽兴一番。难得这次弗利西塔斯没有发怒,更“恩准”未婚夫大玩一次。
6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英国每日电讯也报导了,看来不仅仅是鼎导和俺看见了
热度 65 万里风中虎 2012-1-18 23:55
前两天看见个扁扁的东西在天上飞,速度极快,而且飞行路线很古怪。 然后看见,后面一架飞机估计也发现了拼命追,结果越追越远,没一会那个扁东西就不见了。 当时是早晨11点左右,天气非常好,碧蓝的天空,所以我们俩都看得很清楚,是个扁扁的像个圆盘一样的东西,就是下面图里的东西,但是我们看见的时候天很亮,所以没有这样的发光点,就是平平常常的圆盘子。后面追的飞机好像是暴风,我不是军机控,但是应该是战斗机。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Home Counties kind: Two 'alien aircraft' sightings in one week in 'UK's UFO hotspot' By Charles Walford Last updated at 4:16 PM on 17th January 2012 Comments ( 246 ) Share They hover in close form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cloudy Kent sky. The two mysterious bright lights were photographed on January 6 floating over Chatham. Less than a week later four similar lights were seen over Essex, shining brightly against the dawn. The remarkable sightings were made just 30 miles apart in an area now dubbed the country's UFO hotspot. The first image was captured by Ernestas Griksas, 21, who was taking a picture of a cherry-picker outside his home in Chatham at around 1pm. Unexplained: These two bright discs were seen over Chatham in Kent on January 6 Double trouble: A week later these four glowing discs were seen 30 miles away in the sky over Essex When he looked at the image afterwards he saw the bright disc-shaped objects. He told the Sun: 'There are two white discs I can't explain. I'm nowhere near a flightpath. One is slightly fainter as if it is further away or going at a different speed.' The second sighting came last Friday at 7am when car salesman Josh Cummins spotted four bright objects in the sky as he drove to work through Loughton, in Essex .More... What does sunset look like on an alien world? Astronomer 'decodes' Hubble signal to find out To boldly blow! Astronauts flatulence could create flammable gas in spacecraft Mr Cummins, 21, told the newspaper: 'I nearly crashed. I stopped to take this picture with my mobile. It was like the UFOs were surfing the clouds. They were there for 15 seconds then vanished. 'I wasn't a believer in UFOs but this made me think again.' ARE WE ALONE IN THE UNIVERSE?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other recorded UFO sightings in recent years October 5, 2000 : A woman named Sharon Rowlands from Bonsall, Derbyshire claimed to have seen a large luminous pink object hovering and rotating over a nearby field. 26 May, 2004 : a 60 metre long cigar-shaped object was seen over Torquay. November, 2007 : Numerous people from the West Midlands conurbation reported sightings of a silent triangle shaped object in the skies in the evening which the press dubbed the Dudley Dorito. June 8, 2008 : A number of UFO sightings took place in Wales which involved a police helicopter following a UFO over Cardiff near MoD St Athan and the Bristol Channel. September 10, 2009 : Three people in a car claimed to have been struck by a colourful beam of light near Lennoxtown, ten miles north of Glasgow. The event reportedly lasted for more than two minutes. UFO fanatics will no doubt lay claim to the sightings as evidence to support their theories of alien life. Expert Nick Pope said: 'Assuming the images are genuine, they're interesting, though the smaller objects (in the first picture) weren't seen at the time, which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some glitch with the camera. 'As for the large one, I'm not sure. It might be some sort of atmospheric plasma phenomenon, but it's difficult to say. He added: 'The South-East does seem to be a hotspot at present. I'm not sure why. 'One possibility is that it's a self-fulfilling prophesy, where one media report smokes out more from the same area. 'Another is that it's a consequence of population density as there are more potential witnesses if there's anything odd in the sky.' Both sightings were about 75 miles, as the crow flies, from Rendlesham Forest, in Suffolk, which became known as the UK's Roswell after a group of servicemen went into the forest to investigate some mysterious lights and came out convinced they had seen seen an alien spacecraft. Meanwhile, TV presenter Chris Evans reported an unexplained sighting yesterday. He tweeted: ' Approx 40 mins ago went out to walk the dog. Something passed overhead - alight, too low for a shooting star and then disappeared. Berkshire. ' He added: 'Looked too fast for a Chinese Lantern. Hope it was something exciting.' Sightings of strange objects in the sky are often explained away as aircraft, reflections in camera lenses, satellites, flares and ball lightning, among other phenonmena Read more: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87848/Two-alien-aircraft-sightings-week-Chatham-Kent--UKs-UFO-hotspot.html#ixzz1jpBrcn60
个人分类: 灵异录|464 次阅读|44 个评论
分享 当时偶就震惊鸟。。。
热度 34 张声语 2011-12-24 03:39
今天上午在lab忽悠完老板,教主偶就回office收拾了下东西然后颠儿颠儿地准备逛街去鸟,可是大家知道,偶们工程系出门一拐就是Fitzwiliam Museum。偶心里一寻思,呃,来听周日音乐会好多次了,也没好好逛逛,要不咱也认真装个13 ?于是偶怀着一颗对艺术滴向往滴小心这就进去了,没想到,这一进去,不小心看到了英国本土的,16XX和17XX年代左右的,瓷器们,于是当场偶就震惊鸟!!! 注意,接下来的图片,心脏病,哮喘患者不宜观看。请做好心理准备 。 当当当!画着King滴盘子! 真心说,这是怎样油菜滴英国银才能有这样出神入化滴手艺啊! 再来看个英国人和贱桥最喜欢的狮子。。。贱桥N个学院的旗帜上都有的狮子。。。这是印象派还是抽象派灵魂附体么?William Turner估计都看哭了。。。 好吧,你可能会说,这看起来像陶器,不是瓷器,行,咱们继续来开开眼界。这是17XX和18XX左右的作品了。看这小鸡,啧啧,画得多传神啊,画了十年大写意花鸟的偶当时就华丽丽碎了一地眼镜。。。 再来再来。。。 我觉得这货算是里面比较正常了的。。。 这得是有多恨queen mary啊,咋好好一美女能被画成这个鬼模样。。。 看久了觉得这个画风给人滴赶脚其实很熟悉。。。难道是。。。扑克牌原创作者? 看完一楼以后,偶就想通了一件事,为啥中国的英文名儿叫china啊,那还真是有原因滴 !
个人分类: 兔槽|97 次阅读|26 个评论
分享 [5.8炸馆13年了]从伊朗大学生围攻英国大使馆想到
热度 23 樱木花道 2011-12-7 23:23
[5.8炸馆13年了]从伊朗大学生围攻英国大使馆想到
最近热血的伊朗大学生为了抗议制裁 爆了英国大使馆的菊花。 注:此照片来自新华网 突然想起来 13 年前5.8惨案的时候,成都的故事。 照片来自我和我的好基友 网上应该是首发。 我照的 宿舍楼下 光膀子的哥们在贴标语 应该是周日白天了。 我的这张照片无所谓版权。 以下照片版权都属于俺的好基友 大家不要转发 也许有的学校是学生会组织的 反正花道这帮人这个学校的人肯定不是 印象很清楚 当天下午3 点在寝室里面校园网bbs证实 4点看到报纸号外确认 整个楼道里面的气氛已经不正常了 所有知道的人都在愤怒中 5点 6 点多的时候 哲学 历史的人就开始冲出去了 我想当天晚上要是dw那些人敢拦学生的哈 估计天腐广场就麻烦了。 7 点 8 点 辅导员宣布可以奉旨示威的时候 寝室里面已经没人了 听说辅导员去找女生 就只找到了大四的。 俺估计当时 zf也没有想到学生那样爱国 武警都没有赶过来 几个系的学生就已经翻墙进去了 一切都向失控的方向发展。 群众运动一旦掀起 绝对不是如何人可以阻拦的。 还好 成都政府反应快 晚上9点以后大批武警赶来 (照片如上)当时组织其他远地方的学校学生有秩序游行。 我当时手拉手拉着几个生工系妹子 就是怕走散 把别人手都拉肿了 事后被埋怨了很久。 当天晚上 ,挤在大街上,我第一个想法就 那种同仇敌忾 万众一心的 人生体验 非常地刺激 大家为了理想为了正义不管不顾 走在大街真是一种不怕死的精神。 傍晚出发的时候 遇到几个研究生 还好心地劝我们 小心被照相 登到档案里面去。 同行的女生 哭着指责他们:国家都被炸了,你们还有良心不? 第二个想法 就是 还好中国老百姓没有枪啊 要不冲进去 估计美国领事什么的不被千刀万剐了才怪。 中国人民不好惹的。 第2 天白天的游戏就有组织的秀场了 纯粹是让学生出气 这里应该是锦绣路上拍的 印象里面是哲学系的家伙半夜冲进去降了半旗。 这张应该是在对面一个什么女生学校的楼上拍的。 仔细看了下 99 年成都的天还是很蓝的。 估计是哪个业余漫画家搞的。 白天来了大批武警和国安。 这个事情的后遗症就是 政府意识到学校里面协会 老乡会什么的组织能量 严格管理去了 收紧了自由空间。 然后就是大学扩招 注水 精英走向平民化。
19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来自英国佬的嘲笑
热度 27 张声语 2011-11-9 02:33
英国人喜欢嘲笑美国人,这个是有很多例子的,譬如说美国人不爱足球反而喜欢打篮球,那是还没进化好,因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脚的灵活性。最近老板叫我上网看他被录像的lecture,也听了几个段子。老板上课很逗,有时候也会开一些善意的小玩笑,笑美国人没文化。有一次在lecture上,向学生推荐美国人的一个网站,说是非常有用,不过打开网站时候,上面单词全写的math 。老板说,之所以写math的原因,是因为是美国人 。下面学生哄哄都笑了,大家都知道在嘲笑美国人不会拼写mathematics这样的复杂单词。 后来又说起一个Cambridge专属笑话,说是美国教授来访问,问咱们,为啥乃们的草坪这么绿。 咱们就回答,浇水。 美国教授愣了。 于是咱们再补充,浇八百年 。 这帮剑桥老头儿都太‘邪恶’啦!
个人分类: C城日记|102 次阅读|1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2 08:35 , Processed in 0.205218 second(s), 1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