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1-14 21:02 编辑
, H1 @* v0 _# ~0 S* V9 S# Q
. \& K F* C1 b, \+ H% F# \中国经济遇冷已成共识,所有人都很焦虑,都在期盼中央出台刺激政策,赶紧把经济重新拉动起来。中央也确实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总给人不痛不痒的感觉。央行利率有所下调,人民币有所贬值,但离人们期盼的大动作相距甚远。比如说,美联储为压通胀,基准利率上调到“历史高位”,但中国下调后的基准利率也没有比美国“历史高位”的基准利率低多少,离前些年欧美盛行的“零利率”差很远;都在传说日本经济“终于走出30年呆滞”,但日元在2023年狂贬8%,人民币贬值幅度还没有日元大。8 d$ O; g5 R. ?0 }& A; ~/ p; p
2 x4 O* A$ i' a
为什么?5 V( Z. `0 {6 \! X' J2 v$ f, x# l
8 }* L; }; ^7 g, {' }8 c- { l* f# _
中国官方一直在说,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这既可以理解为粉饰太平,也可以理解为“我早就告诉你”。如何理解,全在一念之差了。
1 P! c9 ]. l* g# W | U8 }' b+ w. t9 \' n' a% }0 [5 T) O
事实可能在两者之间,而且是有意为之。- o# \( w$ E. F$ L- ?
. m# Q7 ? o: o( |. m' l6 X
90年代房地产和基建大发展以来,房地产和基建泡沫一直是挥之不去的噩梦。新冠疫前中国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动作凶猛,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正好撞上新冠,结果房地产一蹶不振,到现在也没有缓过气来,拖累整个经济。有人计算,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面可能超过25%,甚至达到30%。
5 L/ m+ _6 w/ ^ v) V/ \+ y4 o8 {# D. r1 Q6 |+ y
房地产低迷,打压的不仅是房地产企业,也是居民资产。缩表成为最新的“跟风”,自然成为“消费降级”的主要驱动力之一。6 x7 D( Y# X- N) S. U% n& `
2 W* c3 ^' k" W0 V' I- E$ Y) e! j
地方债务是另一个问题。大量中西部省区得到国家的大量转移支付,但依然入不敷出,而且有不少政绩工程或者不切实际的“筑巢引凤”造成“过度基建”和无效投资。累计的债负对地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使得进一步的有效投资都受到挤占。
: o$ D5 x3 d' u1 G% X1 @8 t6 w4 n* M5 I
中国是中央制国家,但“政令不出中南海”不全是调侃。另一方面,央行有显而易见的利率下调和人民币贬值空间,而中央财政出手盘活房企和地方财政不难做到,这不是全盘接过债务,只要注入适当的流动性就可以。
' _4 E, y' y: x& J* m2 Q3 u/ |7 O& t S+ {+ \
但中央“见死不救”,因为政策做不到的,只有用现实毒打。$ J2 L! s, V9 \$ N) y9 m$ C
- N5 k$ F7 e* ?0 \) n
现在正好是迫使房地产收缩、纠正炒作和投机的时候,多年来用限购政策的管控实际上也需要有退出机制。
. x2 g$ _3 p7 M3 T% w. x! b9 l8 y/ v. B) ~; [
很多人以日本10年呆滞延长到30年为理由,强调中央必须现在出手,出重手,迅速扭转,防止疾病变成顽疾,这其实是下错了药。" i7 c5 u: r1 K2 R5 g
6 J& F- \) ^* Y# d
日本的顽疾在于政府一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无底线宽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托底,使得大量该死不死的企业成为僵尸企业,既无力回春,又没有到必须壮士断腕的地步。* K5 ~/ n2 r& ?5 E
( S. y6 Z2 _- w. h( m# {0 }
壮士断腕是痛苦的,但当断则断,否则也谈不上壮士。
4 @# J/ y2 T A2 Y' _% ?. }2 M, ~" t+ s& u2 ]4 O0 I
房地产必须大整顿。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救房地产,而是根治投机、炒作的顽疾,并打压不现实、不可持续的升值期望。房地产确实是涨价的,但涨价应该以跟随通胀上升的保值为主,实际上还要算入这些年的使用折旧,而不是现在爆炸性发财式的涨价期望。
7 `' E* C% O% p5 J$ R% s" _* P2 ~% }# e- [
确实,中国房价在过去30年里暴涨,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功过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重点是这不能当作可持续常态。高房价谁都觉得不可持续,但到了自己的房子,谁也都认定该一直涨下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很多人一面痛斥房奴思维,一面义无反顾地跳入苦海。0 ?6 w- q$ s8 C3 n. F5 e$ e5 X
. v; }# e7 v; w }8 a, A/ Y
只有当“房价永远暴涨”的迷思破灭之后,房住不炒才能成为现实。租售同权、租客权利保护、房地产税、空置税等到位后,租房成为经济、现实的选项。房地产市场才能回归正常。, G1 u* n( H& U' F' p
7 c: G! c M$ @% E% ?! F同时,租房的灵活性、经济性也降低了个人财务压力,释放了消费力。
3 n) j. Y6 V u- d$ g4 h9 m i7 y$ K/ j) `# O
各种限购政策也有了有序退出的条件。限购政策从来就不打算是永久性的,但为了限制大城市无序发展和信贷无序扩张又是必须的。现在寒风来了,不需要退烧药强制人们脑袋降温了,就可以停药了。/ M Y& V, I: _# Y
+ S+ e g4 u9 }
房地产遇冷带来的失业怎么办? Z6 V' ]2 |# q7 c( a
M* {) ] F8 x& ^% X" q
这对相关人员肯定是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悲剧,但这正是壮士断腕里的腕。与90年代百万大下岗时代不同,今天的中国有更加强劲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机会,在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会找到第二春的。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癌症,必须割除。每一个癌细胞的出路在于良变,而不是继续与癌共进退。0 V9 q- u- M' V0 N
3 e% A) K4 b# r! f地方债务也是一样。政绩工程和不切实际的“筑巢引凤”必须刹住,但适度超前的建设不仅容许,还有必要。八纵八横的高铁网将把三四线城市也联通起来,极大地缩小国土和人际距离,光纤和5G则极大缩小信息距离,极大释放三四线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潜力。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已达65%,但欧美在75-85%,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地广人稀的国家和美国这样人口多、农业发达的大国。这一切都给地方带来新的经济活力,从根本上舒缓地方债务的问题。6 B6 a" R3 y; I3 V1 ]8 _* Q7 h
5 Y2 V) J& g- s% X, ^; E- l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支持的政府、准政府机构人浮于事是另一个问题,只有用财政压力强迫减员增效,不把公务员和“公差”当成解决就业压力的捷径。0 |: ^9 _ u2 J2 G) _7 _# e
1 q% E1 }8 C& I在更小的层面,游戏、教培等也都是一样,小到旅游免签还是这样。需要的不是更加繁琐、微观的管制,而是在大框架缜密、不可动摇的前提下,退场不必要的微操。. a( }' p1 o4 r/ Q
% P+ ?& N8 D, C
中国也必须改掉一有经济遇冷就条件反射式地启动刺激措施,周期性的经济遇冷好比森林火灾,适当烧一烧,消灭很多病虫害和歪枝裂干,还你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森林。2 K3 N% E C, Y! f3 X
5 B- @% a7 j5 i g2 I2 ^6 y
说了很多年的深度改革启动艰难,因为触及很多群体的利益。但新冠触发的经济遇冷好比森林大火,以“不可控力”打掉这些群体的利益后,拆迁改建问题反而成了地震重建问题了,现在就是这个状态。: f2 B) s3 g' m6 Z r. _; B
) T. V# o( D8 ?$ q% t. u" B
现在也是建立“讲规矩”的新规矩的时候。
7 i+ |) O$ Y$ P* v; B2 x# l; |3 E; N& U$ x/ E/ Y
改革开放是打破陈规的过程,但打破陈规还是要有一定的章法,否则就成为无政府主义了。中国现在正是有这样的威胁:在个人、群体、机构到地方政府层面,对一切“不合我意”的法规和政策都以打破陈规的名义漠视和突破。这是不行的。1 E. c6 b0 z& R8 q
- l k- u: L+ [
改革开放不仅打破陈规,而且关键在于有序和受控。进一步的深度改革只有依托深度有序和受控。
" U+ e f9 G1 J8 [5 R: e0 t% s9 U% _" b7 f! i, b( s
架构和实施上完整、有效的法律和政策规范化是关键,一方面阻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另一方面逐步退出总是靠行政手段的老习惯。多少年来,法律的政策化是大问题,政策的合法化反而被漠视了。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合宪、合法的政策,建立政策和变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这才有长期、可持续、有信心的发展。( \2 h6 }) h; Y8 `) x
4 J! [8 d- x- `4 z7 o在经济层面上,这就是房地产和地方债负的正常化。
/ I) n s8 r2 K- I2 Q+ y4 Q
# j% o) Q0 I8 m8 G9 k9 _; X这才是央行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闲庭信步的原因。/ y2 I6 F5 P' X4 `) p( ~, M
0 W: B7 C; U) S7 _9 H* 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