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出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之一。在德国推出Me262的时候,英国基本上已经准备好推出“流星”了。但盟军空中优势已经牢固,德国大势已去,“流星”最后急急忙忙推出的唯一理由是:再不赶紧,就没仗打了。
# ~; V' r& `0 S! D% H3 t* J
3 D( _" d1 E' `# q/ n9 z' U“流星”最后也没有多少战果,一开始还主要用于拦截V1巡航导弹。终于前出部署到欧洲战场后,也严格限制,不得越过战线,怕被击落后泄密。“流星”从未与Me262有过空战。历史上第一次喷气式战斗机之间的空战要等到朝鲜战争,那是在米格-15和F-86之间。
' L4 Z7 [& H4 R; Z) M5 p% @1 M" ?3 @, ]& \4 n6 b* A2 N( |
战后,英国继续研制喷气式战斗机,“闪电”是“双二”时代唯一的英国战斗机,速度超过M2,实际上达到M2.27,实用升限达到18000米,离名副其实的“双二”还差一口气,但相差不多了。; i. E. g% t: i( i3 c8 ^% ]
$ `: b. x% C2 d* w% ^$ d# s6 q' X* c
这是如火如荼的年代,空气动力学还在高速发展时代,各种设计如雨后春笋。美国有F-106的无尾三角翼和F-104的梯形翼,法国幻影III也是无尾三角翼,苏联米格-21则首创有尾三角翼,事实上成为后来美苏战斗机气动布局的先驱,F-15、F-16、米格-29、苏-27都可以看作某种形式的有尾的截梢三角翼。; I: M7 @/ k( f' h b4 T# y5 w
9 k& ~- h4 E5 v# g |$ j0 r
但英国另辟蹊径,推出“闪电”。4 M1 ], L+ d" w8 R
$ D) h3 K1 {( W1 X( h# h
这大概是战后最丑陋的战斗机,没有之一。战斗机应该体轻如燕,但“闪电”看着就像腆着肚皮的野猪。这是由于独特的上下并列双发。( j, }5 y& K7 o" ^7 a
% E5 ~6 }. S# E
% | k# b* Q' I
“闪电”是仅有的上下双发战斗机
z0 t4 X* S6 P3 e/ Y
, b' `, ~4 r1 A# B) n![]()
8 ]% z) B6 o) o! Z9 @本来就显肚子,加上机腹副油箱就更是大肚子形象了
2 b7 t5 K) t E, N- n& \* u% X6 b0 x- u' Q' D/ S y4 V" B! S. N
双发才能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这没有问题。双发一般是横着并列,有窄间距的,像F-15;有宽间距的,像F-14。各有各的优缺点,但共同问题是横向滚动惯量较大,横滚相对不敏捷。
1 n7 q4 L& h# h' N; f1 O
* o. Q; a6 @% D/ ~* e在发动机可靠性较差的早期,还有单发失效引起的偏航力矩问题,宽间距的问题更大。
4 x" H; u2 ~: N9 v# c }" w! W& s) Z; b' X! a' Y1 B- J
上下并列就不怕单发失效,飞机设计里对俯仰控制很注重,这是稳定性和机动性的命根子,单发失效这点力矩不在话下。横滚更加敏捷当然也是优点。“闪电”确实是非常敏捷的战斗机,这是从蠢笨的外观想不到的。
3 \$ L, v) \8 a3 W2 V" q
+ L" e8 U8 o5 o+ a“闪电”也是“双二”战斗机里唯一采用大后掠翼的。
2 l i- i. G/ g9 X# v
/ D/ Q( {' ?0 t+ e还在1935年,德国人阿道夫·布斯曼就提出后掠翼理论,指出激波由机翼前缘法向气流速度超过音速引起。后掠翼将来流的速度分解为两个矢量:展向和法向,前者沿翼展的方向,后者垂直于机翼前缘。因此,增大后掠角可以推迟激波的产生,容许更高的飞行速度。8 ]/ F/ y, s' l7 w. W
( N$ \3 X1 u" E9 N$ Q
战后飞行进入超音速时代,后掠翼因为设计、制造和气动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沿用平直翼的技术,首先得到发展,也成为进入超音速时代的关键。美国海军为了保持较好的舰上起飞、着陆性能而迟迟不肯走后掠翼的路子,在朝鲜战争初期吃了大亏。等到想明白了,朝鲜战争也打到尾声了。美国空军没有纠结,快马加鞭地直奔后掠翼的F-86,才能顶住首先采用后掠翼的米格-15的凌厉攻势。
, O* k5 @3 s" z
% G* y! f3 K/ h! v8 v' E* w但后掠翼的后掠角进一步增大后,结构受力很不利,也越来越偏离平直翼的技术。 n" ^3 @3 H# w$ V' y: m
# `5 F# m, k5 `# h3 l
大部分设计团队都直奔三角翼,但英国电气还是选择后掠翼,只是很奇特的后掠翼。
$ g7 k* y1 ^* ], ~5 T) a4 y3 n! i
: E- j7 |/ S3 I
“闪电”的后掠翼很独特,也是世界上唯一采用这样构型的% Z' Y, `% i6 A7 G# i% B7 z
6 W r' v% r- Y( g: K( i" J这是唯一的等弦长后掠翼,没有一般后掠翼的翼根宽、翼尖细。最奇特的是,翼尖后缘平切一刀,形成平直的后缘。
1 ~( i4 |+ E* |" ~+ w1 M* a9 N5 m ` S1 U$ e8 D
后掠角越大,气流的展向流动越强。变弦长的话,展向流动和法向流动沿展向一路变化,没有计算流体力学帮助的早期气动设计有点hold不住。等弦长就简化很多。
P- E6 N \ I8 w+ X6 ~5 P# \& Q0 A" c8 f) m2 Y: \4 z, h8 S
大后掠翼的另一个问题是后缘控制面也带很大的后掠角,大大降低控制舵效。
' t: D) f' }6 f* z& @* j5 g0 H% J# e6 R
“闪电”翼尖后缘这么平切一刀后,成为副翼的理想位置。也由于与前进方向垂直,控制舵效大大增加。无尾三角翼的后缘也是平直的,但远离重心,“拧劲”较大。无尾三角翼的襟翼更“拧”,在最需要襟翼增升的起飞、着陆阶段不便放手使用,避免过度的低头力矩。后掠翼翼尖的位置就接近重心,作用更加直接,襟翼也能放手使用。
% y* D* Z0 V4 @9 ]; [* q8 Z5 W( x: x4 f( ^$ Z+ J
另一方面,把“闪电”后掠翼的翼根填满,就成有尾三角翼了。一方面保留三角翼翼根长、受力好的优点,另一方面也保留副翼舵效高的优点,襟翼效率也提高了。这正是米格-21选择有尾三角翼的原因。- S. n* j' |. P
% Z5 V [; v8 q$ m
有尾三角翼几乎具有大后掠翼的全部优点,但避免了缺点,这是大后掠翼“后继无人”而有尾三角翼枝繁叶茂的原因。
7 \* Q; E, U& N6 e2 T" f0 U
+ z# ~2 p9 R7 f5 |, r# A: u& `“闪电”一直用到马岛战争后的1988年才全部退役。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0 G; l' [" B
" \- b1 i0 F: G“闪电”之后,再也没有完全英国设计、英国制造的战斗机了。在这个意义上,这是绝唱。多丑的绝唱,但还是不乏巧思。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