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5 09:59:15
|
只看该作者
, _! c: A. _9 r7 B印军山地部队防御战术特点, }* @4 w4 }' S4 F$ _& v( ] @
; _/ O1 Y) |/ A7 B% p
虽说印军“重进攻、轻防御”,但1962年的惨痛教训,以及中方在中印边境线上居高临下的总体态势,迫使印军自1962年以后,不得不也加强了对山地防御的研究。从公开信息判断,印军山地部队的防御战术,有如下特点: {. q1 i- ?, ^8 t# w! H2 K
6 ?( S2 N+ j( _; f, M1、分为“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两种防御样式5 o5 G5 \5 C, [ O
' z( w! ?5 a' m3 Y# \% M" `. T
印军作战条令中明确指出,阵地防御的目的,在于扼守重要地区。实施阵地防御时,山地师(旅)一般区分为第一梯队、预备队和炮兵。第一梯队通常由三分之二兵力编成,占领一线阵地,依托预先构筑的工事,抗击敌进攻,杀伤敌有生力量;预备队通常由三分之一兵力编成,配置在防御纵深,用于反冲击或增强第一梯队的防御;炮兵由建制和直接支援的炮兵旅(团)编成,配置在第一梯队之后便于射击的阵地内,以火力支援一线部队作战。% N, }: V& G+ _: Q3 m& X M$ Y A j6 u
+ O2 s; ]. T/ N" h机动防御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山地师(旅)进行机动防御时,第一梯队通常由一个加强旅(营)编成,占领一线阵地。战斗中,第一梯队中的接战部队且战且退,诱敌前进;第一梯队中的其他部队则坚守阵地,以此形成一个“口袋”。待敌进攻部队大部深入“口袋”时,由主力编成的预备队则发起侧翼反击,第一梯队的接战部队和其他部队分别扎紧“袋口”,力求全歼突入的敌军。
+ v( }) x) \- j( |9 y1 Y* x9 ?) b# b8 [
7 N, G8 ]1 V& \3 u1 {
印军的简易防御工事,射界足够开阅,但明显隐蔽性、防护性不够/ L/ w' e3 k: P5 z! Y1 |! @
: B. T0 w7 {2 H5 J+ E3 L& n
2、以支撑点为基础,以地堡为骨干、形成环形防御阵地。
2 t! ~7 }5 b# q" s- ~: r5 Q! `9 n
. V) c. @% Z: D3 C) u. y在现代条件下,特别是在山地防御中,印军多采用支撑点配系的阵地体系,构筑比较坚固的防御工事。) t" [5 t0 K2 A, [! z3 j) I
3 p3 h9 j2 [$ j, p印军山地部队防御阵地编成最大特点,在于没有第一、第二、第三阵地之分。分排(班)占领的位置称防御哨;排、连占领的地域称阵地;营占领的地域称防御地域;旅、师占领的地区称防御地段。- o9 o1 u7 x( W, N) h/ o
1 o" e9 R2 F. e! k7 q印军山地防御各级正面和纵深为:分排(班)防御正面30-50米;排防御正面75-150米;连防御正面400-500米,纵深150-300米;营防御正面1200-1500米,纵深500-1500米;旅防御正面4-6公里,纵深10公里;山地师防御正面30公里,纵深视地形而定。由此可以看出,印军战术防御具有地堡多(每连20-50个),防御正面较窄的特点。其中,印军连排支撑点多构筑在林缘、山腰台地、山口等隐蔽而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的地形上。各支撑点间隔为300-500米,每个支撑点由数个地堡群组成,以堑壕和交通壕相连接。地堡群由母堡和子堡组成,堡与堡间隔5-10米。1 ?8 d d* k! Q
8 S5 ]) ?& A; x9 n5 y
3、严密组织空地火力协同, \5 K# ~& V8 j/ x, [) z
l: y3 |* H) }4 z: Y* M0 ~4 M印军在总结以往作战教训时指出:防御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作战没有足够的炮兵和空军掩护,如果空军直接参加,那将在战斗中引进一种崭新的要素”。为此,印军山地部队近年来加强了陆、空协同训练,注重组织空、地火力协同。火力杀伤要求做到:远、中、近火力结合;空、地火力结合;火力机动与兵力机动结合。航空兵在支援地面防御战斗时,主要突击炮兵射程以外的敌目标,如机场、纵深集结的部队、后勤补给基地等;以及炮兵射程以内的重要目标,如炮兵阵地、发起进攻的部队、指挥所等。根据印军训练的情况,在主要方向上防御的山地旅可能得到航空兵数十架次的支援,山地师可能得到航空兵一个飞行联队的支援与配合。
- F" X/ f( g* t6 I5 y* v
" e. m! o2 t! R% d7 [/ W为充分发扬火器的杀伤作用,印军山地部队强调建制的火器要靠前配置。印军要求轻机枪配置在分排的阵地内,与其他分排的火器协同,在排阵地前组成火网,杀伤冲击的敌步兵;重机枪、轻迫击炮、火箭筒配置在连主阵地,控制主要防御方向;120毫米迫击炮在营主阵地后占领发射阵地,支援营属各连战斗,并消灭反斜面上的敌炮兵;加农炮和榴弹炮兵在二线营之后占领发射阵地,担任旅(师)的火力支援任务。由此可见,印军战术防御中的火力具有正面较强,翼侧较弱的特点。
# g! U& h# ~1 L" x
7 L+ E$ _% k! k. k4 ?& w7 @
5 ^' q: C; t8 O( b/ y0 M9 Q0 e中口径轻型山炮在印军山地师中大量装备# M) w+ e- z% I9 Z9 D' u- N9 I
; e5 D# D0 {/ n7 u
4、重视障碍配系。
- t6 H4 D b$ N: f6 i8 @, u9 S0 @6 C& @/ ?6 { ^! m- L; F, P
从近年来的演习看,印军山地部队在进行阵地防御时,通常在前沿前设置铁丝网、地雷场、鹿砦、陷阱等障碍物。要求障碍物与火力相结合,人工障碍与天然障碍相结合。从演习情况看,铁丝网一般设在地堡前方30多米外,前沿前200-300米之间的地带内有防步兵地雷场和防坦克地雷场。在易接近的道路上设有爆炸性障碍物。由于阵地防御准备时间长,所以印军山地部队的障碍配系具有层次多、正面宽、密度大的特点。
3 ]" J/ o& g" X, I2 r* r* f9 D$ _' }1 Y6 f3 T3 h
5、建立预备队、重视反冲击。
& \- q) Y/ [" n- F6 v" | | f; Y0 k* C
印军山地部队进行战术防御时,营、旅、师都建立预备队,通过预备队的行动来影响防御战斗的进程和结局。预备队的兵力占各级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印军要求在拟制防御战斗计划时,一并拟制几个反冲击方案,战斗中一旦要点失守,就以反冲击夺回。
/ Z9 Y, _* W* |; f) Z
# y8 T" B* H: N) B$ j印军反冲击分局部反冲击和预有准备反冲击两种。局部反冲击的目标是保全阵地、鼓舞士气,由旅以下预备队负责实施。实施局部反冲击的动机多选在敌越过障碍物,还未建立桥头堡之前。预有准备反冲击的目标是,消灭突入防御纵深内的敌人。通常由师以上预备队在空军和炮兵火力支援下,按反冲击预案实施。预有准备反冲击的实施时机,多选在敌后续部队被隔离,步坦协同遭破坏时。无论哪种反冲击,反冲击方向通常指向敌翼侧。
$ k3 B3 Q' Z& Z- i1 [2 j" _' G- I' a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