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3-9-21 09:40 编辑 : ~$ b+ E; @0 d& M/ \' e7 U2 [6 P9 M3 \
3 N* n% D3 N- o7 I4 n8 M4 K昨天黑莓终于承认了坏消息,上季度亏损10亿,将解雇4500人,差不多是全球员工的40%。黑莓股价应声而跌,已经跌了17%。估计在星期五而不是原定的星期一放坏消息,是希望阻止股价一路暴跌,希望一个周末能缓冲一下,使股市冷静下来一点。能不能成就要看星期一人们对黑莓远景的看法了。估计还会跌。这样的欲盖弥章通常是不管用的。2 x0 N7 F) i* u. a% I
: m, j, M) `* G+ z, `0 Z' d
加拿大有过几个高科技公司,曾经一度很成功,但后来衰落了,最终实际上消失了。北方电讯(Northern Telecom)是一个例子。这个公司从电话设备起家,曾经在网络化时代的初期非常成功,但似乎在一夜之间就从天上跌到地下。
- R" R( E# Y' H M
# F3 g i9 u/ e6 M现在是黑莓。这个手机公司从“一意孤行”使用QWERTY键盘开始,发展到高度保密的短信服务,在商务领域赢得大量忠实用户,奥巴马也是忠实拥趸。一般用户当然也得益于黑莓,使得黑莓在一段时间里领导“智能手机”市场。当然,苹果iPhone后来闯进了这个市场,Android更是像洪水一样地不可阻挡,黑莓的市场越来越小,举步维艰。2 l. L2 t: Y1 [6 d
' ^5 Q$ j$ h6 I. w0 b; E) L黑莓也试图时尚化,推出PlayBook和iPad竞争。从功能上来说,PlayBook也和iPad不相上下,但销售就是上不去。时尚消费不是理性消费,要的就是那个名气和形象,“同样管用”的代用品就是渣,所以三星等tablet也没有打开局面,三星手机的强势或许最终能带动三星tablet。: Q# t6 s' P: J, I; Z8 X+ q, e# S- W8 D
+ J6 m# Z) a: T+ J R0 p0 l6 f
不过手机的第一作用依然是功能性的。黑莓的QWERTY键盘早已不再独特,但保密短信服务还是一张王牌。问题是iPhone之后,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手持信息中心和娱乐中心,iPhone的核心在于各种app,Android也是一样。黑莓隆重推出Q10和Z10,希望在功能平台上和iPhone或者Android看齐,吸引各路app的开发,急起直追。这其实是和PlayBook一样的错误。% A/ t$ |' Q$ x5 k3 k
4 T7 Z& J+ b( j2 P6 G当然,三星Android成功了,或许黑莓也能成功?问题是三星是一个大得多的公司,有能力烧钱开发app,直到手机业务可以平衡盈亏和赚钱。三星玩这一手不是第一次了。当年微波炉流行时,日本夏普、松下主宰市场,三星责令一个资深工程师领导研发微波炉,钱不是问题,只要给我研制出来。与此同时,三星已经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微波炉工厂了。工厂快要完工的时候,研制还没有成功,负责工程师绝望得快要自杀了。好在最后关头解决了内构件在微波照射下融化的问题,工厂如期开工。后面的就是历史了:三星(还有LG,那时还叫金星Goldstar,后来改称Lucky Goldstar,再后面简称LG)横扫了微波炉市场。在LCD电视机上是差不多的故事,三星LCD电视从“廉价代用品”变身为横扫高端低端的Sony最吃瘪的竞争对手。三星还在继续在冰箱、洗衣机和几乎所有家电领域搞同样的名堂。
6 e" u$ I4 M6 z( i1 g. S1 Z
, G, S& ]6 Z5 ^# X但黑莓没有这样的实力,玩不起这样的游戏。上市是融资的好办法,但公司决策对股价很敏感,短期内没有业绩的话,投资就溜号了。这样前怕狼,后有虎,黑莓就走上了不归路。在过去两三年里,黑莓从一个危机走进另一个危机,破产或者被迫出售的消息不断。微软买诺基亚之前,买黑莓的呼声很高。但微软最后买了诺基亚,这对微软以Win8为平台开发移动电子平台的策略是一致的,但也堵死了微软买黑莓的路。
3 n# ]8 }8 s' v. w* w
- w$ v2 J6 T- Z( h/ u有说法中国哪一个公司可能买黑莓。个人不是太看好。从商业上来说,这无利可图。黑莓最王牌的保密短信技术如果和中国挂上钩,信誉和用户肯定直线下降,即使保密短信中心不实际搬家到中国的话。中国在西方商界和民间的形象依然不超过一个赚钱和旅游的好地方,中国崛起在形象和心理感受上对西方是威胁而不是福音。保密短信用于中国国内市场当然不是不可以,但中国是否有这样一个市场还是未知数,到底能保密到什么程度更是未知数。另外,美国军方和政府依然是黑莓保密短信最大的用户,不可能“容许”就这样卖给中国。
1 h f h, G: }. Z: L, \& G4 ?( J& C
黑莓有可能拆分成几个部分,手机硬件业务和保密短信业务分家,前者听任自生自灭,后者作为service继续存在。黑莓已经在这么做了,在iPhone和Android上推出黑莓保密短信app。打不过人家,就入伙吧。' N0 K. p4 b" S, O/ n v
' Z# \! I( E+ }* ~3 p: u
北电和黑莓的教训在于:面向大众消费的现代高新技术的成功常常具有理念化和低门槛化的特点。北电、黑莓的核心技术当然有其绝妙之处,但其先进之处并不在于昂贵的基础科研/制造/物流体系或者市场体系,而在于精妙的理念。最大的特点是门槛并不高不可攀。专利可以保护,但专利法也不可能堵死所有相似但不同的发明,专利法的本意也不是这样的帮助垄断。这时基本市场的容量就成为后劲的决定因素。
- J# o( B5 ^2 i
) U; r1 L0 h" u9 `& h/ i- G/ Y基本市场通常是国内市场。基本市场容量大,抢占快,就形成很大的基数,不仅保证足够的利润吸引进一步投资,从利润中分出足够的研发经费支持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生产、形成更高程度的规模经济也有了物质条件。加拿大的地盘很大,但人口还不到加利福尼亚。没有有效竞争的时候,没有问题。但一旦iPhone出现,黑莓的死期也就定下了。0 i4 H; [7 F+ j' y+ U/ o3 o0 S
, M+ F- ]- y) P' a: _, \: ^诺基亚也是一样。芬兰也是地广人稀,有线通信只能在少数中心城市发展,手机成为天然适合芬兰国情的先进替代通信体制,成为手机发展的早期成功例子。但诺基亚最后也是路越走越窄,问题不全是技术路线,而是最终和基本市场-后续发展的互动有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爱立信如果不是被Sony买下,也是死路一条。0 a7 o' u8 m$ T" O9 E. C! Y# h
5 ]' |! Y' m- D+ t" ]' g9 {: p
当然,有了基本市场不等于一定成功,Motorola就倒了。缺乏基本市场也不一定不能成功,三星就是例子。不过三星的例子有点特别,三星已经在市场定位和技术走向上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公司了,鲜有韩国型号领先于美国的情况(Sony电视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型号领先于美国型号),而且核心技术Android也是美国的,所以在基本市场问题上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例子,或许说三星以美国为基本市场更加恰当。
; p9 R( \5 n6 q8 \
* x) C- X0 ~7 a8 }8 W7 q; p$ c0 w: N这对未来小国家的高新大众产品企业或许是一个警示:你可以有先进理念,可以抢占先机,但大国一旦苏醒过来,一旦发力,你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从现实经营的角度来说,这当然不是说小国就不要发展高新大众产品了,而是要知道“见好就收”,尤其是有大国公司愿意高价收购的时候。螳螂挡车是没用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