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人两次考古发现九星,太神奇了。% r ~4 ?9 _1 ?/ ]" ?9 R$ y! V
也行,慢慢看,看考出什么来。4 M7 [& W$ r! n
前两年看阿城的讲北斗八星,看不懂,就觉着有此一说。# o0 H% K1 W9 f. l' U% A# T
现在也是这个态度:哦,北斗九星,是一说。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20-5-8 18:20/ f1 \: p. u0 B3 @( }
那是现代人还没研究到家,其实应该是北斗十八星,映照着后世的燕云十八骑。周围还有另外三十六颗大星与七十 ...
$ o: H' A6 w% K' {$ E# H3 w
说真的,问问学天文的,地球自转轴进动,导致一万年前,织女星才是北极星没啥人不知道吧。 . |1 {% g8 i; g+ N2 w. p. @) D' w+ V
5300年考古发掘没问题,但是非要和北斗指北极联系跑偏了,进动导致700年前北极星是天龙阿尔法,楼主说得是对的。
我前文的要点在于,如果远古的“斗”确实有甲骨文和金文体现出来的横柄,那么远古的北斗是可能有九星的。! |0 J. L& R5 `% ~' t2 ^9 K$ p6 U
. ?+ t! v q" H4 t4 Q6 g# |! E q7 L5 w在这个前提下,把对北方天空星辰的崇拜联系到“斗”,是“斗”这种器物在天上的投射,“斗”这个象形字,则是“斗”在书写系统中的投射。两者可能同源,但不必有相生关系。& O( p7 Y1 `. h$ y' v! {
6 q: p2 ^. N4 Z+ z o7 v. E5 i
“北斗”崇拜,又可以视为“北方星辰”崇拜在当时的具体表现,北方星辰崇拜本身,从各个民族历史来看,应该远远早于“北斗”这个概念。在渔猎时期,可能有别的名目,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作为通灵之物的酒斗,取代了其他概念,也是完全可能的。做个横向比较,美国和加拿大管北斗七星叫“Big Dipper”(大勺座),爱尔兰管它叫“Plough”(天犁座),可以想见,在有dipper和plough之前,这些星星也是有其它名字的,只是有了这些器物之后,因为更方便联想,或者出于农事或宗教的考虑,这些名字取得了优势,并逐渐发展出一套相应的神话传说和风俗。 V- O* m1 E; w. U$ i ! \) u7 \2 L! R$ } d( p7 e从时间线上来看,北方星辰崇拜>>原始农业产生>>斗器的实用>>斗器的宗教化(北斗概念的产生)>>“斗”字的产生>>“升”字的产生 ) ~, c5 N- M% t. }. g' @
/ r8 H/ Q3 T' J) ~, n7 a# g
斗器的宗教化和北斗概念的产生,在时间上无法确认前后,可能是相辅相成的,最大的推动力,或许来自酒精饮料在宗教仪式中的广泛使用。有了农业,可以敞开喝酒,酒器也取得崇高的地位,一高就高到天上去了也未可知。 1 ?+ u n* A7 X0 U4 o) W0 }: [: G! T9 p' |, Y, T6 a
你说到的“升”字,《说文》讲得很明确:升,十龠也。从斗,亦象形。“从斗”,意思是“升”是在斗的基础上加了表示水(酒)的点或线,是一个从“斗”派生出来的指事字。经过篆变和隶变,现在已经看不出升和斗的关系,但在甲骨文到金文时期,是非常明确的。说它是象形字,也是因为它表示了用斗提升酒(水)的动作。许慎老先生不糊涂,只是篆变让他有点拿不准到底是指事还是象形而已。如果他见到了甲骨文,应该会去掉那个“亦象形”。7 V( I3 i! C: m/ A
9 V3 U. g, f, B" l) Y6 z* h( [
更重要的一点,“升”首先是个动词,这在《书》、《易》、《诗》里都可以找到充分的语料。它的名词化(量词化)是度量衡规范化的结果,并不是“十升为斗”,而是反过来“斗之十一为升”,可以认为是十进制应用到容量方面的产物。 ( ~( z7 G5 [* P( g . \8 H5 a% |8 [0 r f9 n! v/ `上面这两段,应该说清了为什么是“斗”而不是“升”。其实更大的挑战是“勺”,从奥卡姆剃刀出发,如无必要,莫增实体。从出土的金属斗来看,没有横柄,可以用材料进步导致部件消失来解释,长得像个大号的圆勺子,为什么写起来和勺字完全不一样呢?+ F" o9 ] x, v! G( D9 E
) `! ?8 }6 O: w. P, Z/ X
: r) }& }" x* A3 E9 B* C I& e6 C) y! q1 \# c
我的理解是,勺子从一开始的木头削成,或陶土捏成,都是圆弧来的方便,体现在造字上,也是突出曲线。斗本来就是方的,方便取酒后放在桌子上,方形也容易避免酒水荡出来的。所以才在造字时突出折线。斗的容量很大,汉斗也有2000ml。从出土的青铜饮酒器来看,从200ml的爵到2000ml的觥,都在斗的容量范围内。考虑到古代酿造工艺低下,酒的度数不高,古代贵族聚会或者宗教仪式场合,各自吹掉一件啤酒是常态。在远古分餐制场景下,抱着坛子给就席各位斟酒非常不方便,2000ml的斗正好,丰俭由人。 - Z7 ^4 v2 D9 P) F" O M 6 ^9 J' M/ g. a. }4 O ' \ l- {1 @0 w. @: t$ m" o) |好了。我的兴趣只在于etymology的讨论。关于这个双槐树遗址的业内看法,我会托领导问问隔壁二里头考古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