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天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天涯脱水超级技巧
热度 15 youyouyuyu 2016-8-16 22:17
天涯 的只要在网址 tianya 前加个 O 就可以 脱水 一个手握政府机密的AWOL海军成员正被俄国特工和一个危险的杀手追缉 百度云盘下载:(下载后,请把拓展名MP41改成MP4即可)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nvQyLLJ 密码:e8gp
1373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无论江湖多大,都能相聚天涯
热度 5 gordon 2015-7-1 03:43
注:这拨人水平很高,还有傅斯年。反正我现在的水准读 当年“方法论” 的书都很吃力。 ***************************************************************************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1928年是李济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转折点。就在这一年,国民政府成立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他被任命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10年之前,他由清华学堂选送留学美国,5年里拿了3个学位:心理学学士、社会学硕士,最后是哈佛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哲学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有人自此习惯性地称他为“Dr.李”。据说他父亲有一阵还给自己起了别号“博父”,在诗词和书信中公开使用,有炫耀儿子的意思,更显示老父的尊严。   1923年回国后,他在南开大学当了两年教授。之后清华学堂成立国学研究院,聘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李济资历稍浅,加上需要做田野工作,任“特约讲师”,但月薪400元鹰洋、助教一人、研究室一间的“标配”,与四教授持平。   李济拿的是人类学博士,但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无疑是考古。按他自己晚年的说法,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从人类学家转为考古学家”:1926年他在山西夏县发掘了西阴村遗址。这是第一次中国人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李济后来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同时也是史语所所长傅斯年选择他领导考古组的重要原因,他需要一个受过西方田野工作训练的人。   傅斯年为史语所制定计划,一开始就决定了两件事:一、成立一个组,以考古学作为研究中国史的新工具;二、以发掘安阳殷墟作为这个组的第一个田野工作地。他想知道刻字的甲骨是否仍然存在。   1928年的第一次试掘证实了这一点。不过这次试掘跟盗墓差不太多,就地往下掘坑,只顾捡拾甲骨,其余一概不管。李济从第二次开始领导了发掘工作,此后,他的名字就跟殷墟连在一起了。许多年后,殷墟发掘在中国社科院评选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高居榜首。   安阳的洹上村是袁世凯当年失意时退居的地方,考古组到那里时他的遗产已经充公。他们就在他家中办公。李济写信给友人说:“历来做考古工作的,从没有这样幸运过。”   从1928年起,他们在小屯、后冈、侯家庄等地进行了15次发掘。在殷墟这所大学校中,李济和后来加入的中国第一个读正规考古专业的学者梁思永(梁启超之子)以现代考古方法和观念培养了众多同事和学生,其中包括后来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和台湾史语所所长高去寻,一个时期内两岸考古界的几乎所有领军人物。他们的发掘证实了商的存在,中国的信史得以上推数百年。有趣的是,干了将近7年,发掘进行到第11次,他们才领到了官方的“第一号采取古物”执照。   第15次发掘结束后十多天,“七七事变”爆发,随后李济投入了史语所和中央博物院的迁移工作。长沙,昆明,李庄,他们带着殷墟文物、图书、仪器、档案、标本在西南绕了一个大圈子。由于医疗条件糟糕,李济的两个女儿鹤徵、凤徵,分别在昆明和李庄病逝。   经历丧女之痛,李济陷入消沉。1942年初,他写信给傅斯年,想辞去行政职务,专心研究:“数月以来,失眠已成一习惯,中夜辗转,窃念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所成就之人才多矣,而弟愧不在其列,有负知己,诚不自安,然此亦非弟一人之咎。弟自觉今日最迫切之需要,为解脱,而非光辉。衷心所祈求者为数年安静之时间;若再不能得,或将成为一永久之废物矣。”傅斯年勉励他为了对得起此生,还要做一些大工作。   抗战结束,回到南京,李济以为可以安心工作了。不料几年后,他又面临一次大迁移。    “我必须搬,你怎么样?”   国共之争的战线不断南移,1948年底,南京已是风声鹤唳。11月,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决议选一批文物运往台湾,李济受命参与押运。在他看来,只要打仗,文物就会受损;只要文物安全,放在中国哪个地方无所谓。几年前共产党的朋友俄国人打进长春时,溥仪带去的故宫国宝被劫掠一空,这种事不能再发生。所以,文物去哪儿他就去哪儿。这种近似“没有立场”的姿态,为他招来一些骂声,不少来自昔日师友。   李济把要搬家的消息告诉儿子李光谟:我必须搬,你怎么样?   因为李济工作太忙,李光谟跟着祖父完成了启蒙教育。“父亲好像没怎么管过我,平常他一回家就扎到书房去了,有时候还带着没做完的工作,有时候就自己看书。我这辈子跟父亲说过什么话我都记不太清楚,次数太少了。”因此也就不太亲近。   1947年他就参加了学生运动,“家里不是很知道”。在同济大学医学院读书的他憧憬着民主和自由,觉得共产党带领民众走的路是对的。但他不清楚像父亲这样的人该归在哪一类,自己应不应该反对他们。这阵子他正请了假在家养病。犹豫再三,他跟着父亲去了台湾,一家人借住在台大医学院的教室里。   父亲想了些办法让他进台大。当时傅斯年还没担任校长,台大说从外校转来的,年级要降两级,还要补一年的日语。同济的课程原本只剩最后两年,他决定还是回去完成学业。   1949年2月22日他离开台湾时,母亲送到了码头,父亲头天晚上就说不来送了,李光谟提前跟他道了别。当时,基隆和上海每天都有客船往返。蒋介石下野后,“代总统”李宗仁提出了划江而治的方案,许多人相信和谈能成功。李光谟当时还想着暑假就可以回家,但回到上海后,他发现情势变得太快。   两个月后入台开始受限。父母一天一封电报催他回家,五六月份,他收到母亲来信,让他回台湾商量出国留学的事,同时寄来的还有买好的机票。当时一般人根本买不到票,李济找傅斯年,傅斯年想了很多办法才弄到了一张。见到机票,李光谟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原样寄回了台湾。他回信说,自己决定留下来,“看一个新社会是怎样建立起来”,以后“我们还会有相见的一天”。   他加入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对他的归来,他觉得同志们是欢迎的,但得考验考验,毕竟你去过台湾。每隔一段时间他还能拿到一小笔钱,那是李济托朋友把他的讲座教授津贴转给了儿子。   每天都有人离开这座城市,更多人静静等待着易帜的那一天。   几年之后,李济在香港碰到那位朋友的女儿。她告诉李济,“李大哥去北京了,娶了太太,生了孩子。”李济问道,“他在哪家医院工作?”   让儿子学医是李济的心愿,他认为医学能探索人本身的奥秘,也是研究体质人类学的基础。李光谟没有遵从他的意愿。他考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后转学俄文,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服从组织安排,从事马列主义哲学理论的翻译。   他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与共和国连在了一起,但有时内心也会隐隐生出不安,或许是因为自己走的路,与父亲的意愿相去太远了。   为了入党,为了在被劝退后恢复党籍,他总要在“总结”、“报告”中写一点关于父亲的事,但他从未批评过父亲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父亲一辈子都很正派,专搞学术,不懂政治。   知道李光谟的下落之后,父母靠香港的朋友辗转和他通信。   一次,李光谟收到一封经多位亲友协助传递的信。父亲在信中提到他那几年特别高兴的事,就是在台大教了一位绝顶聪明又极其用功的学生。当时他还不知道这说的是张光直,只是心中略感压抑,好像父亲有点儿对自己旁敲侧击,但又无可如何。   在共和国,李济的名字逐渐销声匿迹,偶一出现也是在“批胡适”、“拔白旗”等运动中作为靶子之一。他主持殷墟发掘的功绩当年曾出现在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后来就只剩下一句:“解放前也有人做过一些发掘。”    失去田野的考古掌门人   自1928年在广州创立,史语所二十多年里辗转迁移了9次,最后一次变动最剧,从大陆迁到了台湾。对此傅斯年态度极坚决,史语所“搬家”搬得相当彻底,图书、仪器、科学标本及大部分人员,都追随他到了台湾。但这其实是个例外,“中研院”十几个研究所,结伴同行的只有数学所,而且所长姜立夫不久又回到大陆,其余人也陆续出国,数学所不足“半壁江山”,史语所竟成“孤家寡人”。   当时,学术界与教育界“全都属于逃难的阶级”。史语所那些图书、仪器、标本,安置在一个火车站的破旧库房里。守护这些宝贵资料的人生活与难民不相上下,他们往往有四五口家眷,却只能困居一间小屋,找不到合适居所的人有时还要在人家猪圈上头商量“一席之地”。   尽管“中研院”已大幅“减员”,但此时蒋先生的政府自顾不暇,照顾这类学术机关实在既无兴致又无能力。幸而傅斯年“应征”出任台湾大学校长。彼时台大在日本教授撤出后正缺教书人。他就势把来台的几乎所有学者及教育界人士聘到台大。这样一来,空虚的教席被大批著名学者所充实,后者的衣食之忧也稍获缓解。李济应邀在台大创办了考古人类学系,使训练职业考古家第一次列入中国大学的计划,但这位中国考古学的“掌门人”,已然失去了他的田野。   不幸的是,迁台不久,“带头大哥”傅斯年就因用脑过度突然去世。“中研院”以甲骨学大师董作宾接任所长。此时史语所的同仁对生活的艰苦倒也“随遇而安”,但不得不写一些通俗的文字谋取稻粱,虽有推进社会教育的功能,却令正经研究成了忙里偷闲。后来李济建议董作宾请在美国的胡适帮忙。胡适募得两个基金的赞助,再加上台北政府拨款,“中研院”在新址建筑新房子,才终于安定下来。   1958年,胡适应蒋介石“钦点”回台湾担任“中研院”院长。在4年的任期内他做了不少工作,“把中央研究院的地位抬高了”(蒋梦麟语),使台湾的学者在精神上感到满足,也使国际学术界注意到了台湾的工作。4年之后他于任上去世,在葬礼上,李济送了一副挽联,上面写了三句译自英文的话:   明天就死又何妨?   努力做你的工,   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Be ready to die tomorrow ; but work as if you live forever.)   像是和老友倾谈,又像是自言自语。    30年里惟一一次见面   离开台湾11年后,李光谟没想到自己会接到这么一个任务:去见见你的父母。   1959年秋,李济夫妇应邀赴美做学术访问,预计第二年8月乘船返台。得知这一消息,大陆方面策划了几种在途中与李济“接触”的方案,打算到时“约请参观访问”,找机会把他们留在大陆。   1948年底、1949年初新华社先后发布两批战犯名单,一批军政的,一批文化的,后者包括胡适、朱家骅、陈雪屏等人,李济不在名单上。   当时郑振铎曾在上海和香港多方打听李济动向,后来还多次邀请李光谟面谈如何设法接触李济。1950年,中国科学院设考古研究所,李济的好友梁思永和学生夏鼐任副所长,所长由郑振铎虚领,大陆考古学界曾猜测这是在“做李济的工作”。据说直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会还空下3个理事位置留给“台湾考古学界”。不过李济也许并不知道这些事。   船到码头,Y先生以夏鼐同学、某旅行社职员的身份接船、拜会李济夫妇,并以旅行社名义请他们登岸。他是来“晓之以理”的。   大陆方面提出了3个方案:留在大陆居住和工作;去北京及各地参观访问,往返自由;去广州与家人以及考古界人士会面,往返自由。3个方案都被拒绝。李济的理由是:他若回到内地不会有大的贡献,对国家民族文化反而不利;牵连的人太多,在台的亲友必然遭受大不幸;即便只参观访问,回去也有极大风险。他对招待表示感谢,并说他的学生尹达和夏鼐“早就完全有资格担任所长了”。   其实这次会见之前,夏鼐曾想托Y先生转交一封信给老师,其中引用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极著名的文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这段名句出自南朝梁武帝之弟萧宏的记室丘迟所作《与陈伯之书》,那是封劝降书。夏鼐未封口的信曾经过李光谟之手,读后他颇感“兹事体大”,拿去给尹达看。尹达读完沉默了好一阵,只说了句,“夏作铭好糊涂!”把信留下了。   “动之以情”的任务交给了李光谟。“我是党内所有处分都经过了,除了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因为我没有官方的职务。延长预备期,取消预备期,恢复预备期,留党察看,取消党籍。直到‘文革’结束我这个党籍才算恢复了。那年我还处在被劝退那么一个地位。”   珠海的一个会客室里,别离的两代人见面了。   “他们都退出去了,给我们一个单独谈话的机会。一位女同志有时会进来看看,照顾照顾我母亲。谈了有一个钟头吧,我父亲多的也不问,他就问问家里的孩子。我就拼命讲他认得的那些人,夏鼐怎么样了,陶孟和怎么样了,还有家里的一些亲戚。我那个时候很穷,按这里给我准备的,穿得好一点。我的情况他大致也都知道,他是希望看见我们全家的人啦。要是他肯留下,当然就见面了,那会儿他们都在北京等着,随时准备去,说要是老先生多呆几天就见到了。”   “后来就吃饭,一餐非常丰盛的饭。那时候还在困难时期,我记得是把我从农场里头抽回来的,我在乡下搞社会主义教育呢。出来的时候我还带着老乡的两个玉米,生的,啃着回城的。我不记得那餐饭吃的什么了,但是记得有茅台酒,我多少年没见过了。我父亲也是爱喝酒的人。他喝了两杯,说不错,挺好。后来他们走的时候,我前后左右都是穿便衣的安保人员。事先就跟我说了,千万别过那条线,就是地上划的,用颜色标了一下的边界线。当时我手里拿了一串香蕉,也是多少年没见着的水果了,我看我母亲身体不好,我说你带着路上吃吧。我就想递给她,结果走到边界线了。旁边的人示意,指指那条线。他们过去了,我不能过。”   李光谟以为Y先生真是旅行社的人,后来听说他死了,还想写封信到香港去慰问他的家属。“有人说也许他不是真死,是被派去别的什么地方了,我这人真糊涂!”    最难使之满意的老师   台大考古人类学系系主任,李济当了10年。他认为考古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学问:   “专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带些神秘性;“过分专门”已有讥讽的意义了。但是社会,尤其是现代的社会,是崇拜科学的。考古学与民族学都是科学事业,若有过分专门的嫌疑,也许还是它们的专门专得不够彻底的缘故吧!真正的专门学术,没有与社会完全脱节的;试看考古学如何影响了历史,历史家的意见如何影响了现在国际的关系!民族学如何影响了社会以及政治!这些影响都可以放射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上去。   而发挥影响的开端,必须是这些学科本身的培植和滋长:   中国学术在世界落后的程度,只有几个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方才真正地知道。我们这一民族,现在是既穷且愚,而又染了一种不可救药的,破落户的习惯,成天的在那里排〔摆〕架子,谈文化,向方块字“拜拜”——这些并没什么“要不得”——真正“要不得”的是以为天地之大,只有这些。   但是,每一个中国人——我常如此想——对于纠正这一风气都有一份责任;所以每一个中国人,若是批评他所寄托的这一社会,必须连带地想到他自己的责任。据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民族以及中国文化的将来,要看我们能否培植一群努力作现代学术工作的人——真正求知识,求真理的人们……   李济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为考古人类学系创立了一个优良传统,并通过师生关系把这个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同时他也是一个“最难使之满意的老师”。本系的学生,最初两届出了李亦园、张光直等人,此后逐渐令人失望。李济讲课时感觉有好些新问题,听讲的学生却无人发问,问题也就没“滋长起来”。某次一年级年终考试,56位学生只一半及格,本系的12位,最好的也没到70分。他心里很不舒服。与之相应,有年轻人显露天分,他便不遗余力提携他“上路”。   他生平最得意的学生,一个是夏鼐,在大陆成了共产党“又红又专的考古家”;一个是张光直,台大毕业后去哈佛读人类学——和老师当年一样。李济面对他就像父亲面对儿子,严厉中饱含寄望。在给张光直的信中经常出现的话题包括:哈佛人类学课程的教法、参考书目,大陆新近发表的与古人类化石、考古有关的论文,国外关于中国史前文化的讨论、相关著作。因为在美国容易找到的材料,“在台湾难得看到”——他从未间断地关心着岛外考古学的进展。   做了许多年教师,他养成一个习惯,“看见了学生们,就想到中国的命运。他们集体的思想、行为与人生观,似乎就是中国前途的一个缩影”。一次,他在一个场合意外地听到一群没考取大学的青年哼唱民歌,开头几句是:“有些人的儿女,在美国结婚;/有些人的儿女,在台湾当兵!/结婚的儿女们,快成美国人了;/当兵的儿女们,要回大陆去……”   这类印象压得他有点透不过气:是不是现代的青年中国人都不愿意作中国人了?   他希望出国的学生能陆续回到台湾,“我想我能安置他们”。对寄望最多的张光直,更是在信中屡屡催促。张光直说他对回台湾后的远景颇有一番理想,顾虑的是,理想会被实际所折磨。李济“很愿意效劳”,为他筹划回台后的工作和生活,并答应他,“只要你有可以实行的计划,我一定尽我的力量促其实现。”   “美国虽好,不是青年人久恋之乡”,因为“作学问是要自己开辟一个境界的”。“我最亲切的希望,为能帮助你们这一群年青力壮又有作学问志趣的,把傅孟真先生卅年前所燃的这一把新史学的圣火负责传递下去。”在他看来,台湾的工作环境不如海外,老一辈诚然有责任;但民族要延续下去,有才干的青年人如果都留在海外,民族的前途还有何指望?   但史语所“将近十八万卷的书,卅万张以上的档案,二万五千片以上的有文字的甲骨,十万件以上的考古标本等等”,终于没有等来那个他寄望最多的得意门生。1960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张光直投奔了耶鲁。   最终,继承李济衣钵的是他从大陆带到台湾过继的次子李光周。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毕业后,他也去美国深造,最后回到台大执掌考古人类学系。但李济去世后几年他也不幸病逝。    得到的和失去的,孰轻孰重?   中美建交后第二年,李济老友赵元任回大陆访问,当天就打听李光谟的消息要求见面。一见到他,赵元任就让太太立刻给美国的女儿打电话,要她转告李济夫妇:我见着你们的孩子了。他还拿出相机给李光谟拍照,想寄去台湾。不料那个胶卷已经过期了,照片没拍上。好在口信是带到了。母亲听说后喜出望外,大哭一场。因为多年没有音信,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于“文革”。   之后,两代人又恢复了通信,次数并不多。张光直来访问大陆时带过两封,弟弟李光周在美国读书时就由他来回转。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1975年11月,母亲去世两天后,李光谟收到一封美国来的电报,得知这一消息。母亲弥留之际在病床上说了一句“我要回家”。后来父亲在给他的信中说,你母亲去世的时候说她要回家,当然也包括你的家。   当年离开父母那么决然,李光谟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儿子也会离开。   1950年代初,他和学俄文的同学结了婚,生育了一儿一女。在困难时期,两个孩子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总是能收到从香港寄来的黄油和奶粉,一两个月一次,寄了两年。他当然清楚,那是来自什么地方。后来这边不让寄物资,但十天半个月一回的通信还能维持,直到“文革”。   儿子李平1953年出生,1965年考入清华附中,刚读一年就是“文革”。此后,他去吉林插队,又到油田当了工人。1977年高考恢复,他的志愿是北大历史系,却因为持续高烧连体检都没能参加。等到被送回北京,他已经连站都站不住了,后来在医院被确诊患了白血病。   住院期间,毫无精力的李平没能跟父亲有更多的交流。半年后他离开了。那一刻李光谟突然觉得他的遭遇竟跟父母如此相似。“我扪心自问,我这一辈子,得到的和失去的,掂量掂量,不知道哪头轻,哪头重。”   以前他没能像别人那样承欢父母膝下,以后恐怕也不会有机会了。但中国的事很难说。1949年不离开就算尽孝了吗?当年把父母争取过来,跟自己一起革命,又算不算是孝?那些年中国知识分子经历得太多,让人连大声笑的机会都没有。   就只能这样了。    决定命运的精神负担   当年的伙伴或留在大陆,或远走海外,或改行转业,对李济而言,整理出版殷墟的研究报告是一件无法移交的“精神上的负担”,“若是有一件事,决定我的卅年来的命运,也就是这一件事”。然而,肩上的事情越积越多,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躲开它们。“现在所抱的也只是愚公移山的人生观……”   1955年董作宾因为生计问题去了香港,李济接任了史语所所长,也许出乎他本人的意料,这个所长一做就是17年(卸任后为“终身研究员”)。   台湾当局一度以“反共复国”为名,要求学术为政治服务,史语所也受到影响,间谍情报人员、经过胁迫而参加的人员、特意混进来的人员出没其间。李济再三要求学术与政治“分家”,使史语所有机会成为“中研院”在办公时间惟一没有公开政治活动的地方。   所长任上,他主持出版了26巨册《中国考古报告集》、5大册《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古器物研究专刊》、19本《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70年代中,李济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我们还未做到我们应当做的一切。”事实上,他所主编的4册论文集《中国上古史待定稿》在他生前也只出版了一册。但他无疑已经就此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   后来张光直这样谈论老师,“我强烈地意识到,李济一生之所以一再拒绝美国一些大学提供职位的邀请,没有移民过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感到自己必须留在国内看到安阳研究的全过程。”   李济认为,人生短暂,无法兼顾太多,与其求广博,不如求精到。因此资料的汇集与长期定心致力某一范围的研究是必要的。   他的晚年无疑是寂寞的,尤其是1975年相濡以沫的夫人去世时。办完丧事那晚,学生李亦园陪他到很晚,“他留我在他家住下来,我因睡不惯生床而没有答应他,他很有失望之意。”事后李亦园很后悔。   1961年,李济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医生交待他要按比例进食米饭、肉类、蔬菜。他实在太“科学”,竟把天平带到宴会上去,吃什么东西前都要称一下。   后来,和陈寅恪、钱穆一样,他的眼睛和腿脚也出了问题。当年斯文赫定告诉他,3年不回到骆驼背上,就感觉腰酸背痛;而他认为考古人不一定要在骆驼背上,只要有动腿的自由就可以感觉到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快乐。现在这种快乐正无可挽回地流失。   学生宋文薰说,“李济是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因为他的严肃,后生晚辈平时都不敢去打扰他。李霖灿是少数例外之一,他常借故去陪他聊天,因为能和他谈一谈昆明龙头村和李庄张家祠堂的人越来越少了。能谈谈安阳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1977年,李济最后的生命之作《安阳》出版前后,老友费慰梅(费正清夫人,李济总开玩笑说费正清是“亲共分子”)去台北拜访他,也许是感觉李济已经到了“该给人们留下点什么”的年纪了,她专门请他作了两次口述。几个月后,费慰梅把记录发给李济修订和补充,请他谈谈“在你长长一生中自己认为最值得一提的见解,以及最快乐和最痛苦的经验”。   半年之后,李济才回了他“所能写的一封够长的信”,除了谈到两个具体的问题,他也坦陈了自己的心境:   几个月来我受到某种无意识的禁忌所抑制,没有写任何东西,甚至跟我的好友和亲属也没有通信。……我至今还不想去让医生检查身体,因为这种感觉只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于我的感觉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衰退,早在我过完八十岁生日之后就已经出现了。这是否就是通常所说的岁月的重担?我不知道。   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正在飞速变化,这是你十分清楚的。是否这些身边的新事物触犯了我的情绪,我也说不好。但是,和我有着同样观点和感情的老朋友们一个个地逝去,无疑削弱了我对周围事物的亲密感……   1979年7月14日,李济对宋文薰说,他正计划写一本与最初的著作《中国民族的形成》同名的书。二十多岁时,他在自撰的简历中写:“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出来。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出来。”   他做了一辈子考古,并不只是为了研究“古物”,始终不曾忘情的是寻找“中国人的始源”。在这一意义上,他仍然是个人类学家。   第二天,他在给学生许倬云的信中慨叹:“世事日恶,不知终于会变成什么样子。你年轻,或许会往乐观方面想;我已老衰,眼前实在看不见出路。”   半个月后,8月1日,李济突发心脏病,离开了这个他越来越觉得疏远的世界。那天,正是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成立30周年。 ************************************************************************************* http://player.yinyuetai.com/video/player/789523/v_0.swf
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天涯又出神贴了
热度 35 寞洑 2014-12-29 12:12
天涯又出神贴了
12月15日天涯发出的神贴。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339619-1.shtml google 检索结果,显示帖子确实在12月15日发出 。
102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看天涯贴 医院排队有个急病人插队,楼主没反对被骂
热度 27 小乌龟 2014-12-17 10:34
这个帖子在天涯盖好高了,里面的回复真的好令人惊讶。 原帖: 因为胃上有些毛病,所以上大医院看病,这里是某大学附属医院,省内最大的医院。提前三周才挂到这个专家号。基本上要挂这个专家号至少要提前一周,当天是不可能挂到的 我的号排名第五。 这个时候正好叫到我的号,我走到门口时,四号正在看,我等了等。 这时有个病人,手上也拿着号,36号,这个病人弯着要,捂着肚子,非常难受的样子,头上还在冒着冷汗,病人对我说,能不能让他先看。我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但是下意识的退出诊断室的门,从我的动作来看我是没有表示反对。这时护士刚好不在,医生和手下实习医生看到他的状况,马上让他躺下检查。 本来大家相安无事。 这个时候,我后面的一个病人不答应了。这个病人的号是7.   她说怎么能插队呢,我解释人家现在很痛,她说很痛就能插队吗?在这里看病的人,谁不痛啊?谁不难受啊?如果想马上看就去看急诊啊,急诊你可以随便插队,这里就不行。 我说大家都是病人,互相体谅一下。 她说:“你要体谅你就体谅,你可以和他换啊,他用你的号,你用他的号,这不就行了吗?这些人太没素质了!” 请大家评评理吧。 大部分人表示能理解,紧急情况下,谁都可能碰到,也许自己或者家人也碰到这种情况,救人一命胜七级浮屠。 但是 竟然还有很多人不同意,觉得那个楼主侵犯了他们所有人利益,不该让,觉得应该坚持原则,或者让病人走开看急诊,或者让楼主和36号互换。。。。。 最搞笑的是,中间还有一位5,6个月大肚子,也说,坚决不行, 她不舒服怎么怎么的。 这个大肚子,一面在本帖反对插队, 一面在其他衍生贴露出真相, 她反对别人插她的队, 不反对她插别人的队。 -------大肚子原话(说到医院插队就来气,产检按医生说没吃早饭来抽血,站着排了一个半小时,脸白,眼黑头晕出冷汗恶心,不是持续性的,一阵一阵的,尼玛各种人冒充腹痛插队啊,艹尼玛,医生当场拍桌子了,滚到后边排队去!你特么倒数几个号,知不知道有个孕妇下边都流血了我都让她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你肚子痛外边有护士拿部担架抬你去急诊!最后看完流血的就看我的,我也是插队,因为我脸色煞白跪地上去了。后来我想是不是我开始的时候就该厚着脸皮冒充头晕,就不会有后面排个把小时的事了呐?答案是肯定。。。因为之前几个病人都是这样子的,而且医生也优先看了。) 其实,在医院看病大家都不舒服,有人插队真的很烦,尤其那些医生的人情插队或者假装重病插队,那个楼主估计下意识让了也没想很多,不过真要碰到紧急情况,医院根本不会跟你一个个解释征求意见,直接先进行处理。 我也懒得说观点了,这里贴一个网友很逗的回复: 在看此贴和回贴,以及在这里面回贴之后。   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决定:   以后如果我排队看病,遇到有人急病要加塞。   我会先问你是不是涯友。   再问你是不是看过这个贴子。   再问你在贴子里持什么观点。   凡觉得楼主没做错的,我让;   凡持相反观点的,我一定会让你捂着肚子冒着冷汗挨个去问后面的队伍:我可不可以插队我可不可以插队我可不可以插队我可不可以插队我可不可以插队......   .这个时候就是那个蓝天出来跟我讲义务我也不管。   我就是不让,我就是要讲我的个人利益,我就是不让你耽搁我的位次。   你啃我啊!   好吧,我三观不正。闪银!
个人分类: 新闻人生|743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防火防盗防小三----看天涯某神贴可乐
小乌龟 2014-11-24 09:43
昨天逛天涯,看了一个帖子,觉得比小说还有趣,花了一上午,津津有味地从头看到尾。 帖子讲的是: 某一个自称相貌三分女,怎么运用智慧计谋隐忍十几年如一日地挖土,终于打败了男神身边的美女,获得男神的亲耐,在前几天订了婚。 然后此女在同学的惊讶的眼神中,控制不住地在天涯发励志帖,丑女,是如何通过读书瑜伽心理学提高自身,获得了男神,赢得了春天。 三分女发誓:纵然我狠毒万分,也要维护男神的象牙塔纯真。 贴下有一部分欢呼:楼主情商好高哦,快教教我吧,或者,怎么能怪楼主呢,男神和前女友如果情比金坚,楼主怎么能插的进去呢,还有一个绿茶婊说,楼主,我和你是一样的绿茶婊,我的老公花的很,还有一个前女友同居5年还没搞定他,我一去,劳工就跟我结婚了,现在亲自买菜做饭不知道多幸福。。。。。诸如此类的话。 当然更多的其他有趣的评论。 1 。擦,我以为是个励志贴,原来就是个小三上位 2 楼主, 是你追你男神嘛,你怎么好意思说是男神追你? 3 楼主就是个绿茶婊,当然,三分女,绿茶还算不上 4 哪里是绿茶婊,就是袋装茶表,茶的成分少,表的成分多 5 哪里是绿茶婊,分明是汉子表 6 防火防盗防闺蜜,现在连三分女都要防 7 就是一个女屌丝追男的故事嘛 8 啥男神,不就是一个花心奶嘴男,什么锅配什么盖,楼主你一定要幸福哦,千万不要放出去祸害其他人 9 一个部队转业的就是红三代? 楼主,可见你是多么卢瑟哦, 你当你的男神是宝,说不定人家美女不要的 10 别侮辱读书了,读书就是让你去阴谋诡计破坏别人的感情? 11 楼主你不过订婚得意个啥,10年后再发帖吧 12 楼主楼主你看我,我就是你眼中嫉妒的6分女, 大把的男神追我,老公对我宠的很,楼主,你28岁, 当小三10年, 不知道爱情的滋味吧 13 楼主,按你的逻辑,你没资格说别人是小三,既然结婚前都各凭本事,别人算哪门的小三? 14 楼主, 你知道什么是苏绣么,你以为就你随便两针就是苏绣了 15 楼主楼主,我要好好看看这个帖子,以后就防楼主这样的人 16 楼主,你不就是看中男神的条件么,别不好意思承认了 17 以前听说“丑人多作怪”,老衲一直以为这话不妥,但是这个帖子看到现在,众多挺撸主的回复真是深深震撼了老衲。“丑人多作怪”,还真不是无稽之谈,不过再怎么说,这撸主也算是个有手段有心计的三分女。相比之下,楼里的众多长相不济又没有心机和手段的三分女们,就只能巴巴地仰望撸主,渴望得到撸主的真传了。 可是你们一个个也把撸主捧得跟白莲花似的,说撸主干的那些事“也没啥大不了”甚至“做得好”,啧啧~ 神马叫“丑人多作怪”?这不就一群活生生的实例摆在这了?老衲真是不服不行。 长相捉鸡也就罢了,智商捉鸡也都罢了,要是沦落到连人品都捉鸡,这特么就真是没治了。 18 楼主编不下去于是带着你那爷爷抗日的红三代未婚老公和你高贵的知识分子图书馆管理员妈,以及你那个半推半就正在准备陪睡再等等说不定价码能高点所以还没睡成的领导走了咩。。。。。= =!!!!!!!! 这世界上有白雪公主,有邪恶王后。不过按您这种写手都只能YY秘书的层次,您就好好在厨娘群里呆着完成你倒贴陪睡订酒店派车嘘寒问暖的本职工作..........何必非得出来妄想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呢.... 好像没人算过一笔账, 此女28岁,号称与男神同居10年,好像打了7年的小三, 换句话说, 18岁就和男神发生了关系, 但男神一直在交女朋友, 换句话说,10前, 此女一直以知心大姐姐的身份出现在男神身边, 但一个三分女怎么能和男神维持密切的关系, 答案是,宾果, 肉体, 有的男的秉着不吃白不吃的原则,送上门的,即使是三分的颜, 消化好的话也不拒绝。 然后此女埋伏在身边,唆使男神,激化男神和女朋友的矛盾, 美女的脾气也不是盖的,男神累了,终于发现了三分女的美德, 反正三分女也知道今后的生活是彩旗飘飘,只求大妇地位。 求仁得仁,两皆大欢喜。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狗血。
个人分类: 新闻人生|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天涯发现好贴 八一八林觉民的妻子吧
热度 16 小乌龟 2014-11-20 09:57
林觉民·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911年3月26日   ------------------------------------------------------------------------------------ 觉,当我看到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是永恒。      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离去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      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是永恒 ------------------------------------------------------------------------------------- 诀别      词:童安格 刘虞瑞   曲:童安格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口白)   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书与当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觉(遥寄林觉民)      作词:许常德 齐豫 作曲:郭子 编曲:陈爱珍 周国仪      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   一个名字      如今   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能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理   附:林觉民——《与妻书》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译有《六国比较宪法论》等。    -------------------------------------------------------------------------------------------- 三坊七巷”系列之五:杨桥巷17号    (2005-06-27 11:16:56)        1900年,家住杨桥巷的父亲送儿子参加科举的第一关童生考试。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学而优才能做官,才能光耀门庭。然而,父亲没有想到,这位年仅13岁的孩子在考卷上留下的只有“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大字。        10年后,少年长成青年,他再次落笔惊人,写就了中国最著名的“情书”之一:《与妻书》。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觉民。        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是在三坊七巷中最北侧的杨桥巷一座屋里出生长大的。这所房子据说建于清中叶,最初的主人是谁无从知晓。往上查,只有一个别号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觉民的曾祖父。        林长民,崧甫的曾孙,林觉民的堂兄,是名噪一时的文人逸士,而他的女儿林徽因更是才情盖世,至今光彩熠熠。        1887年,当11岁的林长民正在杭州家中跟随福州乡绅林纾学习国文时,三坊七巷的老家又有两个男婴先后降生,他们分别被取名林觉民和林尹民。        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其实是他的叔父。当初林孝颖考中秀才后被逼与黄氏成婚,他并不喜欢黄氏,结婚时连洞房都没进,因此二人没有生育,林孝颖的哥哥怜恤黄氏孤单,就把自己的儿子林觉民过继给林孝颖和黄氏。        林觉民纪念馆负责人李厚威介绍说,林孝颖对林觉民非常疼爱,因为林觉民非常聪明。        在林孝颖的亲自教导下,林觉民一天天长大,父亲的希望也一天天升腾。林孝颖相信,以儿子的才智,科举及第光宗耀祖是迟早的事,可是,当13岁的林觉民在父亲的逼迫下参加童生考试时,却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第一个走出了考场。陈宝琛很是赏识林孝颖的诗文才学,聘他为全闽大学堂的国文教师,已经15岁的林觉民此时彻底摆脱科举,随父进入这所新式学堂学习。        在这里,各种新思想新学说风起云涌纷至沓来,将林觉民年轻的心灵浸润着,平等与自由的理想像新鲜空气一样降临了。        而校外,垂暮的大清帝国正在各种屈辱压抑的条约下生存。林觉民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抖飞”。他大概希望自己能够像大鹏一样,抖动翅膀直飞冲天,他或许更渴望能在危难关头为祖国做些什么。        革命的理念甚至还被林觉民带进了杨桥巷17号的老宅中,林觉民在家里办了个女学,动员自己堂妹、弟媳,女眷10多人参加,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国学以外,还介绍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还动员她们把小脚放了,然后又动员她们参加由陈宝琛夫人王美寿当校长的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成为第一届学生。        林孝颖觉察到儿子的离经叛道。1907年,尽管囊中羞涩,他还是让林觉民离开家,离开三坊七巷,离开新婚仅两年的妻子,东渡日本自费留学去了。        林孝颖以为这样就可以让林觉民避开是非之地,谁知在樱花浪漫的异国,此时正聚集着一大群忧国忧民的血性男儿,他们为之牵肠挂肚的,无时不是自己祖国的凄风苦雨。        挽救垂危之中国        林觉民到日本不久就加入同盟会。卓越的口才此时大派用场,林觉民到各处演说,语言与神态都极具感染力,被人形容为“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除了说,他还写,《六国比较宪法论》、《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告父老文》一篇篇檄文在他的笔下汩汩流出。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向海外华侨募款购置武器,然后从祖国各地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在广州举行大规模起义。        李厚威介绍说,黄兴把这个消息密电在日本的同盟会总部,决定由林觉民到福建筹集经费,召集革命志士扩大影响。        林觉民再次回到三坊七巷,回到家中。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出身名门,与陈宝琛同宗。1905年,17岁的陈意映与18岁的林觉民成婚。杨桥巷中他们小小的卧室仅容得下一床一桌,没有雕梁,不见画柱,但最平实的朴素其实也承载得起最炽烈的情爱,“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新婚燕尔的甜蜜宛然就在昨天,而今天,再度归来的丈夫却异常忙碌,。李厚威介绍说,林觉民在福州时间不是很长,匆匆来,匆匆去,他在福州抓紧不长的时间之内,就筹集经费招兵买马,一路奔波做了大量工作。        那几天,林觉民经常出入西禅寺。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可是资金匮乏,怎么办?林觉民就在这里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在宁静的禅寺钟声掩护下,炸药准备妥当。        可是怎么才能运出福州呢,林觉民想出一个法子: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让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对于这个角色,林觉民首先想到的是妻子陈意映,但他妻子当时已经怀孕了,他看到妻子隆起的腹部,实在没办法让妻子参与。        新的生命正在自己体内鲜活地跳动着,陈意映无法与丈夫同行。她或许怎么也料想不到,1911年4月,这一次的分离竟成了他们的永诀。        拼却青春和生命        1911年4月27日凌晨,林觉民与福州同乡陈更新等人一起,带领一批从福建赶来的敢死队员坐船从香港抵达广州,下午5点25分,广州起义开始。        攻打广州总督署的重任落在黄兴肩上,他的部下包括林文、林觉民和林尹民。        敢死队员臂缠白布,脚穿黑面树胶鞋,腰缠炸药,手执枪械,一路奋战。战斗中林文、林尹民牺牲。林觉民腰部中弹仍坚持战斗,直至力竭被捕。        李厚威介绍说,林觉民用英语回答审判官,让审判官感到很佩服。面对劝诱,林觉民慷慨陈词,居然打动了主审官李准。李准下令去掉林觉民的镣铐,并给以座位,甚至林觉民想吐痰时,他都要亲捧痰盂过去。        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的两广总督张鸣歧曾经这样评价林觉民:“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但张鸣歧还是执意要杀掉林觉民,理由很简单,如果把这样的人留给革命党,就是为虎添翼。        林觉民牺牲了。他与林文、林尹民一样,那一年都只有24岁。        经过广州革命党人多方努力,起义中死去的烈士遗骸共有72具被收集起来,合葬于广州城郊的红花岗。那里遍地黄花,所以改称为黄花岗。        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挑灯写下了那封几乎每一个上过高中的人都熟悉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        24岁的林觉民,人生的画卷才徐徐展开,生命的滋味还远未尝透,此时突然站到了生与死的边缘,却仍然可以从容不迫地抒写如此从容镇定的文字,这是多么大的胸怀。        在今天的三坊七巷里,孩子们在阳光下畅快地玩耍,纯真的笑脸在巷里巷外流淌,这也许就是林觉民他们拼却青春和生命希望换取的理想生活场景吧。        人先去爱未死        林觉民在广州被杀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正在广州任职,为避免清政府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陈意映火速逃离。        这座大院,曾经留下了林觉民和陈意映多少生活足迹。        初婚三四个月,两人卿卿我我互诉衷肠;丈夫留学日本,陈意映又曾有多少个日夜思念远方的丈夫。等到丈夫归来,陈意映请求林觉民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生死都愿相随……        现在,所有这一切都要抛却了。        陈意映卖掉祖屋后,拖着8个月的身孕领着一家大小仓皇搬到了光禄坊早题巷。        一天夜里,不知是谁冒着风险将一个小包裹送到这里。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当哭相和也”。        爱未死,人先去。5月19日,林觉民死去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        两年后,陈意映也抑郁而死,追随林觉民去了。        把林家卖掉的房子买下的人叫谢銮恩,他的孙女谢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        在《与妻书》中,林觉民提到了他的遗腹子,而今,他可以欣慰了,在远离杨桥巷17号有10分钟车路的地方,林觉民的孙女、也就是遗腹子林仲新的女儿林兰正在新式的楼房中享受着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的生活。
个人分类: 新闻人生|5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推荐天涯好贴二
热度 2 小乌龟 2014-11-19 09:58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不少欧美影视剧美裙的帖子,这两年又搜罗了不少高清大图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3661745-1.shtml 从八卦到天涯——818天涯其他版值得看的好帖!!!!!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2335632-1.shtml
个人分类: 好贴|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那只大雨中追着我跑的猫(转载) 转天涯
热度 10 小乌龟 2014-10-29 15:30
这帖子呢,是楼主在猫吧看到的一篇正能量满满很有爱的帖子   经帖主同意,转来给Tyer们一起共享他们一大家子有爱的故事~   觉得最近天涯有不少负能量的帖子,爸哪的各种炒帖看得人心烦,洗白大麻的帖子也是让人醉了   这帖子的帖主光看她的文字就能感觉她心思细腻,非常富有爱心和感染力~   她目前养了8只的流浪猫了~还有一只叫三宝的大金毛狗狗   楼主每天会搬部分内容,如果等不及的筒子可以戳下面的链接哦   http://tieba.baidu.com/p/1785372755?pn=1   帖主ID:黄色小雏菊528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5755661-1.shtml -------------------------------------------- 猫猫好有爱 贴主很有爱心,推荐看看
个人分类: 生活|6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天涯的花千芳居然参加了习总的文艺工作座谈会
热度 15 silentdarkness 2014-10-16 22:38
这是神马情况啊??记得前几年,花千芳还有时候被封,还要改id。我还把这家伙的马甲列为好友了。 这事儿有意思啊
102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立夏 颐和园西堤
热度 26 青石崖下 2014-5-5 22:47
立夏 颐和园西堤
五月 乘着暮云 我遇见 你归来 天边 西山 玉塔 眼前 霞影轻漾 空堤柳翻 微光寂 初月明 千秋一瞬逝 相顾是天涯
个人分类: 生活小事|81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谕旨》一则
喜欢 2014-3-14 05:29
天涯名博:汉籍文献图库: 清末《四川官报》摘要 (分类:旧书故事) 此册《四川官报》此册长 24cm ,宽 15cm , 出版于宣统庚年正月下旬,即1910 年宣统二年,离大清帝国灭亡只有一年时间了。 目录分《谕旨恭录》《要电》《奏议》《公牍》《本省近事》《京外新闻》《外国新闻》《专件》《演说》等栏目,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谕旨”就有数十条,大多以监国摄政王载沣之名发出的,去年他儿子——三岁的溥仪刚刚入承大统,坐上皇位,这个摄政王其实就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从他发出的这几十道“谕旨”,不难看出他还是很勤奋的,虽然他使出浑身力气,力图抢救大清王朝,可是竭尽所能,亦无力回天,难为醇王了。有人说溥仪登基时,小孩子哭闹,老爸忙哄他不哭说:“就快完了,就快完了。”果然,两、三年后大清真的就完了。 1910年元月16日,山东巡抚孙宝琦上奏,弹劾濮州知州蒋兹以及曹州知府王赓廷。 “上谕孙宝琦电奏:山东濮州知州蒋兹,非刑毙命。曹州府知府王赓廷,徇私溺职等语。朝廷慎重民命,停止刑讯。不啻三令五申,凡为地方官者,自当一体遵守。乃署濮州知州蒋兹,于文童萧春旺一案,擅用非刑毙命。实属残酷妄为,著即行革职,归案讯办。曹州府知府王赓廷,于官亲迭次控告,置之不理。著一并革职,听候查办,以为玩视民命者戒。该部知道,钦此。” 监国摄政王看后,下旨对这两名官员“著一并革职,听候查办”那么蒋兹到底犯了什么法呢?查史料而得:清末,朝廷对司法制度进行了大量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就下旨,废除刑讯逼供,并严饬地方官员,不准用私刑。各道御史大夫也加强对各地滥用私刑的监督,甚至新闻媒体也对违法刑讯的现象加以揭露。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1910年1月发生了一起命案:山东濮州萧庄的一个秀才叫萧春旺,他的妻子有一天突然上吊自杀了,知州蒋兹认为不是自杀,可能是谋杀,便对死者的丈夫严刑拷打,击打背部300次,击打脸部300次,打屁股1600板,结果这个秀才被活活打死了,家属当然要闹,闹到省上,省长兼省军区司令孙宝琦马上就将这一突发事件上报中央,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 另一个被弹劾的官员叫王赓廷,这人颇有心计,三年前(1906),有线人给他汇报,他所管辖的曹州有一个叫王宗朋的农民,自幼习武,行侠仗义,穿州过县,暗结私党,先成立一个民间习武组织叫“红沙会”,后又将其他区县的民间组织合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督总会”,发展会员有四千多人。这还了得,万一人越聚越多,力量越来越大,岂不尾大难掉,积重难返?王知府左思右想,一定要把这样的地下组织消灭在萌芽状态。于是心生一计,将王宗朋骗至鄄城北门外,指使其他人将他杀害,王宗朋时年58岁,许多朋友当然不服,连续数年上访申冤。还立碑撰文以祭奠,石碑上刻有一幅对联:“杀身成仁,非志士孰能若是”下联是:“舍生取义,大丈夫不过如斯。”横批:“流芳百世”。三年不懈上访申冤,事情终于闹到中央,把这个王赓廷给撤职查办,可笑是坏事变好事,不久大清帝国覆灭,王赓廷就算躲过这一劫,民国还出来做个官。
个人分类: 读书学习|0 个评论
分享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热度 43 花似荼蘼 2012-9-29 21:40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女友今日从上海返回,我明早去伊春。本来没时间再聚,却舍不得,终究还是抽了点时间去了。 到得很准时。另一帅哥和我一样。见大家都没来,我俩一笑,安然移步上堤,看海上明月,轻风微漾。
个人分类: 生活杂记|257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帖几张天涯看到的中国运动员照片
热度 71 青袂 2012-8-5 17:15
帖几张天涯看到的中国运动员照片
中国女排抵达伦敦 水嫩清秀的萌妹子惠若琪    飞机上,姚明抱着李小鹏的女儿,好萌的画面…… 体操队姑娘小伙子全家福(照片是早些时候拍的,还没换新的服装) 再贴个冷门的,女子撑杆跳的李玲。。。。长的很俊。。。。。 前面有人说男排的张晨很帅,俺就八卦的去百度了一下,结果百度到说他跟这个小惠是一对,囧,我现在是深得八卦精神真传( 不是,小惠还没找呢,张晨的女朋友是练艺术体操的,退役了吧。。。。 ) 中国花游游泳队抵达伦敦,蒋文文、蒋婷婷  7月17日,擊劍隊出征奧運,仲滿父女依依不舍。  女篮赵爽卖萌 中国花游游泳队抵达伦敦,陈晓君   应该是纯素颜! 竞走的陈定
1870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天涯热帖。『国际观察』 [探讨]本世纪的粮食战争中国反败为胜,但国际粮商仍未服输 .. ...
热度 21 不打不相识 2012-7-2 20:55
天 涯热帖。 『 国际观察 』 本世纪的粮食战争中国反败为胜,但国际粮商仍未服输 作者: _这下闹大了 发表日期:2012-7-1 18:46:00 采用流水账的形式,记录本世纪中国和国际粮商对撼的过程。总体而言是先在大豆上小输,然后全面大胜。大胜的时间点正好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点吻合。   先说大豆:   中国传统的大豆产区在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大豆生产出是豆油和豆粕,豆油都清楚是食用油,而豆粕是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1994年以前,中国的大豆是基本自足的,还少量出口,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对肉类的需求增加,中国开始成为纯进口大豆国家。   到2011年,中国75%的大豆需要进口。相应的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从几十年前的不到10公斤/年,上升到2011年的60公斤/年,接近欧美国家的水平,远超亚洲其他国家(比如2011年的韩国是37公斤)。   而国际粮食贸易基本上被ABCD四大国际粮商垄断,既然中国75%的大豆需要进口,他们当然不甘心卖低价,同时他们更希望控制中国的大豆压榨市场,把整个供应链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于是本实际初,他们开始行动了。   2001~2004年,因为炒作中国需求,美国大豆从415炒到1064(单位是: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国大豆也跟涨。导致东北豆农大量扩种,国内压榨能力也大幅增加。然后从2004年4月,国内外大豆价格暴跌,短短7个月时间,美国大豆从1064跌到500,拦腰跌去一半还多。国内的大豆价格也一样暴跌,很多豆农巨亏。而国内的压榨企业,他们进口的大豆还在海上,价格就已经跌去一大截,不得不“洗船”,就是宁愿违约罚款,也不愿收货,让卖家转卖给其他人。很多国内压榨企业由于居额亏损倒闭,外资乘机低价收购布局,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压榨行业。可以说这次大豆战争,中国输了,而且输得很彻底。不过也警醒了中国,在随后而来的更大规模对撼中,中国有了经验。 既然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压制市场,他们当然要追逐最大的利润。于是从2006年开始,又一波更大的上涨开始了,美国大豆从500多,一直涨到2008年7月的1654,对中国的影响就是:豆油从5000/吨,最高涨到15000/吨,豆粕从2000元/吨涨到4000多/吨。导致国内的食用油和猪肉价格在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   而当时,中国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在2008年以前,中国的粮食储备以主粮为主(小麦和玉米),大豆和豆油的储备很少。不过中国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在2008年3月,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限制企业对食用油的涨价幅度,同时安排中储粮和中粮等国企入市,采用小包装食用油定点供应。豆油价格从3月4号开始暴跌,短短半个月,从15000跌到10000左右。很多哄抬价格和搞囤积的商家血本无归。   豆油价格是压下来了,但大豆的价格没办法,因为主要靠进口。于是国内外投机商接着把豆粕的价格炒到4200/吨,导致肉类和家禽类价格暴涨,不过就在这时候,全球的金融形势已经开始见顶。 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豆价格也随之暴跌,从7月初的高点,到年底价格跌去一半。中国的豆农再一次面料巨额亏损。   这时候中国突然大量收储,价格比市场价高,又略高于豆农的种植成本。   这时候,整个市场发现,中国已经改变策略了,那就是:既然国产的大豆不可能满足需求,我就靠巨量的储备来稳定市场价格。价格太低时,我收购,价格太高时我抛储。但中国的大豆储备达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消耗量时,没人敢去炒。   可以说从08年以后,中国虽然大豆进口量越来越多,但国内的大豆价格基本上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投机者只好在豆油和豆粕之间玩翘翘板,没人敢去炒大豆了。 以中国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来说,中国不可能让主粮和大豆同时自给自足。所以中国现在的策略就是:主粮一定要自给自足,大豆靠进口。对于东北大豆种植区,一亩地主粮的产量是大豆的三倍。如果要实现大豆自足,每年粮食就会有1亿多吨的缺口。这是很恐怖的事情。   大豆少了,无非是做菜少放点油或者少吃点肉,但如果主粮少了,就要出大事。有人说主粮也可以进口,下面我会谈到的,看看主粮如果也靠进口,中国可能比印度还惨。   中国现在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的价格越来越高,这钱花的是非常值得的。比如每年多花100亿元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让农民觉得划算而愿意种粮,这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靠国外进口,可能要多花1000亿甚至上万亿。   对于美国和南美的农民,中国事实上也在帮他们撑价,让外国农民觉得价格划算而愿意为中国种大豆,这是中国最好的选择。 我是现写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所以没那么快。我之所以写这贴子,是发现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农业形势,个人思维和国家思维是有很大差别的。   本来我对于某个经济学家并无好感也无恶感,但自从看见他的谈到农业,说中国耕地红线没必要,说中国粮食可以靠进口,我就对他彻底恶感了。如果他真是经济学家,那他就是其心可诛;如果他根本不懂经济,那他就是一个骗子。   下面谈的是重点,就是06年-08年,中国和国外资本在主粮上对撼的过程。规模宏大,空方是中国ZF,多方是国际投机资本、国内买办、国内的小投机商。到08年7月结束,空方大胜,多方全面爆仓。 ———————————————————————————— 主粮篇:   从2005年底开始,国际粮价开始上涨。理由是什么呢?就是炒作全球粮食紧张。其实就算有缺口,按照当时的数据,估计全球也就是千把万人口的粮食缺口。问题是粮食啊,你不吃不行,不吃就得饿死人,不象铜铁等工业品,价格高了我可以不用。   既然说粮食不够,那好办,就涨吧,谁花的钱多就卖给谁。比如地球上有100个人,以前每餐是1元,现在突然某种原因只有99个人的饭了,让大家竞价,会是多少钱一餐呢。 也许有人说只有1%的缺口嘛,按理只涨1%-5%就差不多了。事实会告诉你,可以涨到无限,一直到最后有人因为买不起而饿死,才会恢复平衡。 帮LZ补点资料:   国际四大粮商ABCD简介   (一)ADM:粮食巨人   ADM成立于1905年,目前总部设在美国狄克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ADM现在是世界第一谷物与油籽处理商,美国最大的黄豆压碎处理商和玉米类添加物制造商,美国第二大面粉商和世界第五大谷物输出交易商。其2009年营业收入达700亿美元,员工28000人,在全球设有60多个分支机构,旗下企业涉及食品(如可可、玉米加工、食品添加物、营养补助品、食用油)、饮料、饲料、农粮储备与交通运输等等。   (二)邦吉:最老牌的国际粮商   1818年,邦吉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创立,最初从事海外殖民地香料与橡胶的进出口贸易,1876年进入南美后从事农作物实体经营,1999年总部正式迁至美国纽约。邦吉现在是巴西最大谷物出口商,美国第二大大豆产品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全球第四大谷物出口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其2009年营业收入超过526亿美元,员工超过25000人,在全球32个国家拥有450多个工厂,业务涉及粮食加工与出口、化肥、纺织、油漆、银行等等。   (三)嘉吉:全球粮食行业的老大   嘉吉于1865年在艾奥瓦创立,公司从储运业务起家,其总部多次变动,辗转后移至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嘉吉现在是全球第一大粮食贸易商,全球第一大牲畜养殖商,美国最大的玉米饲料加工商,美国第三大面粉加工商。其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166亿美元,员工人数接近160000,分支机构横跨五大洲66个国家,并拥有全美最多的粮仓、400条平底运粮拖船和2000辆大货柜车。这一切都表明嘉吉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头号粮商。   (四)路易达孚:粮商中的“拿破仑”   路易达孚创立于1851年,总部设于法国巴黎。路易达孚也是以贸易起家,其开创和发展了欧洲的谷物出口贸易。路易达孚现在是世界第三及法国第一粮食输出商。其2009年营业收入超过200亿美元,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立有分支机构,旗下企业从事谷物、油料、油脂、饲料、大米、棉花、肉食、食糖、咖啡、电力、天然气、石油产品及各类债券和银行业。在业务版图扩张上,路易达孚继承了拿破仑席卷欧洲的气势。 05年12月-08年7月,   国际小麦价格从300涨到1330(单位:蒲尔/美分),涨了3.4倍;   国际玉米价格从185涨到758,涨了3.2倍。   仅仅千万人的粮食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0.2% ,粮价居然翻了几倍? 是的,没错。因为再贵也得买,不买就饿死。   同期中国的粮食价格呢,当然也涨了,涨了多少?   小麦从1400左右涨到2000左右,涨了0.7倍;   玉米从1200左右涨到1800左右,涨了0.7倍。   为何国际粮食暴涨,而国内粮价如此平静?   其实并不平静,国外国内的资本都来了,想炒国内的粮价。问题是中国有个国家储备,于是战争爆发了。   在国际粮价暴涨的同时,国内的粮价也蠢蠢预动,中国开始抛储。抛储的粮食来自那些经常被媒体批评为管理落后、蛀虫多、跟不上时代的国家粮库。   抛储开始,多方拼命抬价,全部吃进,造成供不应求的形势;   再抛储,多方再抬价,再全部吃进   。。。。。。。。。。。。。。。。。。   最后多方发现,抛储源源不尽,越来越汹涌,到了最后,没人敢买接了(是不是有点象上海刚解放时的情况?)   没人知道中国的粮食储备到底有多少,所有投机者都开始心虚了,想撤,可惜晚了。粮价见顶和金融危机的爆发点高度巧合。   为什么金融危机后,西方那些大投行纷纷倒闭,唯独中国过得很滋润。  在08年上半年,中国海关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查走私粮食,是查那些把中国的粮食向国外走私。因为当时中国的粮食太便宜了,很多人把中国的大米向越南和泰国走私,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本来是向中国出口大米的国家,现在反过来从中国走私大米。   所有这一切,归功于粮食的自给自足,并能略有赢余,可以建立庞大的国家储备。1000万人的粮食缺口,就导致国际粮价涨了3倍多,如果中国的主粮也要进口,哪怕是100万人的粮食缺口,现在的大米不可能是2-4元/斤,10元/斤小意思,50元/斤不是没可能。 那段时间,中国刚开始抛储粮食的时候,也比较小心谨慎,开始是十天半个月一抛,到后来每周一抛,最密集的时候,每隔一两天抛一次。当时好多先期已经吃进的人估计傻了,不敢买进了。这时候中国又放出风声,说中国的贮备粮有1亿吨,够全国用一年的(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不过所有人都相信,中国的储备足以撑死炒作的投机资本,于是多方崩溃了。   连锁反应之下,所有的大宗商品价格全面暴跌,时间就是2008年7月初。 从08年底的大豆收储,再谈谈个人、企业、国家的思维差异;   08年底,金融危机导致的暴跌,国内大豆已经跌到3000元/吨左右,这价格已经低于豆农的成本,而且市场预期还会继续下跌。这时候,中国突然宣布收储780万吨的巨量大豆,相当了于全国一半的产量,更不可思议的是收储价格:3700元/吨!高于市场价格700元。当时全球农产品一片哗然,不明白中国要做什么,国内的很多人也说这政策太蠢,收购价格太高浪费钱。我想,当时只有两波人明白,一波是中国ZF,一波是国际粮商。   反正这780万吨大豆是收储了,同时趁着国外的价格低进口了一大批。   如果是企业和个人收购大豆,肯定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当从国家层面,需要考虑的不是眼前,更要考虑明年后年甚至更远。如果当时中国不高出市场价格收储,农民会亏损,会伤害到农民的积极性,为来年埋下隐患。当时不仅仅是大豆,好多农产品都高于市场价格收储,包括菜籽、白糖等等。   马上翻到2009年,南美大豆主产区发生严重干旱,按照以往的历史,这种干旱不涨个一倍都不好意思,但这次,国内的价格只是波动了一下。为什么,08年底收储的780万吨大豆还悬在那里呢,谁都怕突然砸下来。无论中国08年的巨量收储是有远见还是歪打正着,反正市场服了。从投机角度而言,近几年无论国外大豆怎么折腾,国内的大豆就是半死不活。 @wainim520 2012-07-01 20:59:58  以前在益海这个工厂呆过,后面出来了。像这样的企业当时也是控制着中国的食用油市场,只是在中国,国家的强有力的控制力,当时说不准涨,真的,这样的企业也就乖乖的不能涨了,他也不是国企,不过国家在这个时候真的还是有用的。   -----------------------------   是的,2008年初,食用油开始进入最后的冲顶阶段,每天涨几百元,中国的食用油储备又很少,还没有能力靠抛储来调节价格。不得已,只好采用行政手段干预,要求小包装(即超市卖的桶装油)涨价必须经过批准,外资不敢不听。但散装油不在规定之列,于是出现了超市的油基本稳定,而批发市场的散油继续暴涨,超市居然比批发市场便宜一大截。其实当时从整个市场来说,食用油并不缺少,但因为暴涨,很多商家拼命囤积,大量的油沉淀在流通渠道中。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3月3号,整个油脂市场陷于一种疯狂的气氛中。当天中国宣布放储30万吨豆油,并指定生产厂家完成小包装并定点投放到消费者手中。30万吨的量真的很少很少,问题是时间点把握的相当好,而且投放的方式非常好,直接面向消费者,没人可以大量吃进。第二天(3月4日),豆油从最高价瞬跌1000元,之后几天,几乎天天都是暴跌。国内囤积者死伤无数。同期在国外,炒作美国豆油的国际投行凯雷被清盘,几乎天天跌停,成为第一个倒在农产品上的国际投行。 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巨头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旗下的一只投资基金——凯雷资本公司(Carlyle Capital Corporation),准确的说,是一只对冲基金,在2008年3月的豆油暴跌中破产。 再说个2008春节前后,食用油暴涨时的欢乐事。   由于食用油是老百姓的日产必需品,对价格的变动非常敏感,很容易传导到其他食品上去。所以当时不仅中央在想办法打压食用油价格,也要求各地政府采取措施。   实际上呢,那时候地方政府根本没办法,但中央的命令必须执行啊。某市就采购了一大批带刻度的小油壶,免费发给市民,并通过媒体向市民宣传:油吃多了不好,要适量,请按油壶上的刻度定量用油,即省油又有益于身体健康。   虽然比较欢乐,但也说明了当时从上到下的执行力还是比较强的。 08年之后,中国的储备体系已经逐渐完善,不仅有中央储备,很多地方(尤其大城市)也建立了地方储备,包括食用油、猪肉、白糖等等。   上面也说了,在某些特殊时候,不能指望商人的良心,也许他们本质不坏,但身份使然。当商品暴涨的时候,他们会囤积,会惜售,以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让价格的上涨火上加油。这时候,就需要一种不谋取私利的力量来介入,只能是ZF。 ————————————————————————————————————————————————- 未完,请关注原帖。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503147.shtml
1918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方舟子在和讯和天涯微访谈
热度 41 假如十八 2012-2-6 15:37
简直看不下去了,根本就是各种鞭尸虐尸奸尸,韩少真是菊花朵朵开,朵朵舟子爱阿. 网友--smxmxm : 请问方舟子,如果将来法院支持你的意见,那么你准备怎么来花那四千万元?虽然四千万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吃花酒时的赌码,毕竟对咱来说,来的也不太容易啊 方舟子 : 不会吧,法院有可能判韩寒支付我4000万吗?法院即使判韩寒败诉,他也会赖帐的。现在他已经改口说4000万悬赏只是开玩笑。 网友--善若水 : 韩寒新浪博客今天又发表了《 这一代人 (2012年版)》博文,你如何看该博文的文学水平? 方舟子 : 非常差,和他近期的博文一样,说话颠三倒四,病句一堆,属于能正常反应其水平的。 网友--jessica603 : 舟子老师,您好。其实我很想问一下您这次质疑韩寒的目的以及您想要的结果。因为一直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做一件事要考虑值得还是不值得去做。您觉得这么做,花费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值得吗? 方舟子 : 把一个被包装了十几年的“文学天才”“青年领袖”的标签撕下,还原事情的真相,让青少年免受误导,我觉得很值得。 网友--同一里 : 韩少文学水平究竟乍样?我建议出来和方舟子当面聊聊就会真相大白。 方舟子 : 是的,我一直说我希望和他在合适的场合对面对质。他前几天在凤凰网也说了愿意在任何场合和我当面对质,结果好几家媒体去联系他和我对质的事,他又怂了。 网友--石头在1983 : 方老师对韩寒和郭敬明两个人怎么看待? 方舟子 : 在我看来两个人都是娱乐明星,只不过韩寒被某些媒体和名人包装成了“公共知识分子”“青年领袖”。 网友--pchylmh : 面对强大的水军,您有何对策??、关于方韩之争在凤凰、腾讯,网站的调查都超过了10万人次,除了腾讯和凤凰网的结果比较接近外,优酷和新浪的结果太假了。 方舟子 : 以前韩寒之所以能骂谁灭谁,其水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一招对我来说没有用,我不怕水军的攻击。 主持人--胡永明 : 有网友问,对于力挺方舟子的知名人士,方舟子要不要借机表示感谢?对于支持韩寒的知名人士,方舟子有没有话要和他们说? 方舟子 : 其实我更想要感谢支持我的普通网友,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至于那些支持韩寒的知名人士,脸皮薄点的也许要自绝于网络。 网友--罐头先生 : 什么叫作家不能自证?任何真理都可以得到证明,韩寒需要公正光明的进行自证,而不是谩骂恼羞成怒。不知道方舟子会不会将质疑进行到底 直到真相水落石出? 方舟子 : 如果作品是作家自己写的,要自证清白太容易了,甚至用不着有手稿,都能一一解释对其作品的疑问。像韩寒这样避而不谈自己的作品的作家,还是第一次遇见到。我会继续质疑下去。 发布于 14:10 | 转发(5) | 评论(5) 网友--黄海懿 : 新概念大赛的评委很多都是有声望的学者。这次对于新概念比赛的质疑,他们都是什么态度呢?媒体有没有专门去采访过他们?似乎他们有必要回答或澄清广大读者的质疑或误解 方舟子 : 在麦田刚刚质疑时,组织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萌芽》杂志主编、编辑还都出来驳斥,等我也出来质疑时,他们却都不吭声了,这的确很蹊跷。 网友--自律的交易者 : 老方,至于是谁代笔都无关紧要了,目前所有的材料都完全证明韩寒写不出了。他不承认也罢。 但是代笔人老方有怀疑对象吗? 方舟子 : 早期的代笔者的身份、特征与韩寒父亲韩仁均比较符合。 你说这个韩寒,双方刚刚出场时候把话说得那么满,结果刚一交手就尿裤子喊妈妈挂免战牌,真的是误了我等看客,亏了己方大将阿.
1789 次阅读|33 个评论
分享 天涯若比邻
热度 13 2011-12-31 19:04
2011年最后一天。再过十五分钟就要进入2012年。在写完这篇日志的时候,我想我应该已经就是爱坛第一个进入2012年的人了。 我都已经在今天了,雪个你们还在昨天。如果没有时间的区分,我们就可以定格在同一个点。 这种感觉很有意思。 写了好多。删了。其实是乏善可陈。 尽在不言中。也好。 新年快乐。
2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族巴巴拉拉巴巴利鲍巴巴鲍巴巴巴贝尔巴巴布拉德巴巴布拉卜 ...
热度 14 苏双 2011-11-9 21:26
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族巴巴拉拉巴巴利鲍巴巴鲍巴巴巴贝尔巴巴布拉德巴巴布拉卜 ...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2361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点滴 之 惊天秘密
热度 57 爱菊轩 2011-10-31 06:37
那天饭后跟领导闲聊消食,主要是我讲最近网上看来的八卦。 我一本正经地跟领导说:据统计,伊拉克战争期间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字是,peace(和平),war(战争),found(找到),后来发现这三个英文字连读就能揭示一个惊天的秘密....... 领导若有所思地念了一遍:peace-war-found 然后就气急败坏地扑过来捏我的脸:老婆,学坏了啊!以后不许上网了......... 哈哈,我是从天涯的娱乐八卦里看到的! PS: 老爹,我知道你定期挖洞查看我博客,帮你解释下,这三个英文字连着念出来类似中文发音的:屁是我放的
个人分类: 点点滴滴|388 次阅读|16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29 02:37 , Processed in 0.052088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