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31 15:42:27
|
只看该作者
4 L- H+ W& e& _! v
训练特点
" G% U9 C* @ D3 \. X- B' y
0 V1 Z4 ~# F$ w' C' n( S在训练方面,印军山地部队对高原山区的适应性训练极为重视。印军认为“适应气候的训练是使部队能在高山生活和作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地步兵师每年都要进行5周的山地适应性训练,按照由低到高的过程来逐步适应。最初在海拨2800米的山地训练,然后转到海拨3500米、4500米的山地进行训练,每个阶段的训练时间为10天左右。期间,印军的典型性做法,是组织接受适应性训练的山地部队在转换海拔时,从后勤终端长途跋涉至下一高度的集结地点。据悉,印军山地部队进行成建制适应性训练的最高高度记录,为5490米。
9 c1 V4 J+ S4 Y( \8 b4 j7 O' U, ]* |$ Q# h6 K
4 O: T- u* _& N a印军山地部队在训练中/ n+ Z( @: J6 |( c
, U7 |/ V4 ]# l此外,印军为克服高原山地山势陡峻、道路稀少、部队机动困难等问题,非常注重山地部队的快速机动训练。他们强调把徒步越野与空中机动相结合,以空中机动为重要手段。为了提高机动能力,山地部队淘汰了部分笨重装备,火炮也尽可能选择重量轻、射程远,便于分解携带,可较好地适应山地快速机动要求的型号。此外,印军每年还结合拉练、演习等形式训练部队,以提高在高原山地作战的机动能力。- w4 f1 B2 v, u3 q, D
$ f$ X$ j% j! H8 j$ H4 v
8 ? L6 R! r" |9 k V
在山地进攻演习中,印军山地部队顺着有限的道路向前沿机动兵力
; d/ R, e& X( d( j) T: w7 _
+ I& q& b: J% Y5 l. n9 K: E在战术训练方面,印军山地部队继承了其陆军一贯“重进攻、轻防御”的传统思维,但近年来在训练时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集中兵力兵器、正面平推、齐头并进的传统战法,开始积极利用山地地形复杂、防御间隙多等特点,采取正面攻击同迂回包围相结合、避实击虚、多路攻击、分割围歼、阻击打援等灵活战术手段进行训练。从印军山地部队历次演习的情况来看,他们十分重视夜间作战和达成战斗突然性的演练。不少演习地区的地形十分复杂,演习中进攻的发起时间多在午夜或拂晓前。要求部队集结和行动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或恶劣天气,以达成战斗突然性。印军要求其山地部队必须在夜间成功地建立进攻出发阵地,以便对敌军造成突然性和压力。要求山地步兵要善于克服难以通过的地形,前出到出敌不意的距离,达成极大的突然性。与此同时,印军山地部队将电子欺骗作为隐蔽战役企图的重要手段,强调电子火力、电子欺骗、电子压制综合运用,以尽快达成战役目的。
1 k4 \' d- e& r) V- c' A3 H7 Q: x
虽说印军“重进攻、轻防御”,但1962年的惨痛教训,以及中方在中印边境线上居高临下的战略态势,也迫使印军山地部队加大了山地防御训练的比重。他们总结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被中国军队连续穿插包围的教训,将防御分为“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两种防御样式。强调以支撑点为基础,以地堡为骨干、形成环形防御阵地,并十分注重形成完备的障碍配系。在组织防御时,印军山步师通常沿假想敌可能通行的道路靠前梯次配置兵力,通过坚守关键的山垭口来控制道路,以破坏对方军队穿插迂回、分割围歼的战略意图。在抗假想敌冲击时,印军山地部队强调严密组织空地火力协同,适时向敌方侧翼发起反冲击。
9 q0 M3 }1 g. K+ K" H d
# i$ i0 g' f# I0 t
/ P4 y' t2 \% K# Y印军用固定翼飞机向山区机动人员和物资* k' [8 S- u$ _- z
, {' y5 v" d S3 ^8 c
在后勤保障方面,印军要求山地作战后勤保障应根据山地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及时补给。山地师、山地旅均应建立自己的补给地域,负责本部的后勤补给,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补给站、交付站、转运站,将物资直接运到各部(分)队作战地域,做到及时保障。因此印军在训练中极其重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演练,特别重视在山地作战中用飞机进行空运保障的演练。
8 U, q6 f+ P6 d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