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2-12 14:50 编辑 % k5 [3 ?+ R H( F- J6 Q* e% ~. q
" [ z; E7 o, @/ c: O$ [7 G* I
, q8 t8 B& ?/ A
" T1 E$ }; C( e# D
早就见过这张图,当时就对X-47B尾喷管里这个隔板好奇,从来没有见到过任何喷气发动机的尾喷口有这样的隔板。& y! \ j- s. {: C6 | A
* H9 T7 S- \( n. E4 Z+ \
![]()
2 J) c) w: ^; G( N8 W! F9 x6 t9 n; Z/ G0 A, C4 m, [1 _
X-47B襟翼、副翼、扰流板一样不少,所以俯仰和横滚控制肯定是气动的,但偏航控制是像B-2那样用差动阻力吗?从襟翼、副翼、扰流板的设置来看,这当然是可以做到的。但尾喷管里这个竖撑要是可动的,那还可能用射流控制偏航,就减小了正常飞行中的隐身短板了。
8 u; U) ]# \" Q) Q5 I
5 \; E# ~6 f$ K S# V$ c# x) V, h射流效应(康达效应)其实是个挺奇妙的东西,有些“常识”的东西其实在射流效应框架下,是反常识的。, a5 t) K* c9 O/ u! E. y7 H
/ `8 h; p o7 {5 U% r
8 B, ~) N2 J4 F' h2 h5 i
气流离开喷嘴后,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流柱上下受到的空气压力是一样的,流柱本身会带动环境空气一起平直前进
; _7 |2 y* [' c, @) o5 i" [4 }
( q6 R- C4 ?) |1 H+ m* n 0 K3 F# B3 N7 h! E
如果流柱下近处有一个板子,流柱下方就成为低压区
) O5 M2 }7 H2 S( J" \9 A( r! q
- w4 d0 Y" c, ^0 ~3 U![]()
; P* G, m/ k$ x如果压差足够大,流柱会向板子方向吸附。大船附近小船容易被吸引向大船,也是一样的道理1 x0 C2 ?6 S- c' O: ~
9 U4 N8 Q- L0 [; c3 T k+ Q+ } ! _( v- |$ d6 d4 l t' Z6 f; }2 b
如果板子带弧面,流柱会在吸附过程中跟着拐弯,改变流向
1 q, Y$ O* Z- _( w) ]0 I: o
5 U6 O" p' D& e0 |/ F Z# ?![]()
- p8 i* @: D/ O& k' e- h, i$ n板子根部带一个垂直的堰板或者凸台的话,拐角处形成低压区,进一步把流柱压向板子,增加吸附
- e0 `/ X9 _- H2 U, l& T) f2 `8 J9 M& o6 D# d* K$ v
. {7 |4 t) v' t3 X1 i+ p z' K0 C
50年代曾经名噪一时的“飞碟”就是利用康达效应
* N; o6 a( M9 D
/ W8 P8 ^6 E2 P![]()
' ^6 k6 R, |& m( j* ^7 m貌似水平向外的气流因为康达效应弯曲向下,产生直接升力 I& b0 p- c$ L5 }
+ S$ G3 h: F' K& f+ S6 W) `
![]()
5 @$ V0 |; } ^$ W6 ?采用NOTAR技术的直升机不用尾桨,而是绕尾桨支柱喷射气膜,不是直接产生反作用力,而是利用环流的康达效应拉动更大的反作用力
3 K! e+ N: p- J4 D7 w0 B* [ Y+ _0 g3 x4 M) A! c5 }. o9 W" S9 A: c C
![]()
$ L. j4 p" j" d: P7 y机翼升力理论的主流是贝努利方程,另一路就是下洗气流理论,这也可以看作康达效应的一种应用
7 v7 [( ` u4 R! v) P _
0 X/ l5 Y2 e: M![]()
) B6 }/ D* H0 z: k, @) n' P2 [飞机起飞、着陆时,襟翼后退、放下后,作用不是直接产生反作用力,而是通过襟翼与机翼之间的缝隙,让翼下的高压气流流过,在襟翼上表面产生康达效应,达到增升。如果是直接的反作用力,就不需要费那个是后退再下垂了。对了,飞行中,翼下压力一定高于翼上,这是升力的根本
" e1 |% O: a' j) H0 q
. f) t/ K# @! F- R7 L - k5 D; m" ^5 @2 u# T
C-17的喷气襟翼完全下垂后,部份处在发动机喷流之中,但道理和“普通”襟翼是一样的,只是用喷气气流极大强化了康达效应
, O& t) n d0 h/ v* V! b2 k
' L) u6 C) M- t Z6 L" T& }* G![]()
0 a: T* }% y+ w% ^2 Q: Z安-72更加直接,发动机喷流直接在机翼上表面促进康达效应。其实波音YC-15是首先吃的螃蟹的,只是波音半途而废了,安东诺夫吃完了螃蟹
1 `7 a$ Z! R3 ]5 r$ c& j
( Z( j& n0 i2 z$ @* x![]()
6 ?2 X& j1 q0 T3 }4 u扯远了,回到无尾飞翼。B-2控制偏航的办法是用外段的上下对称的减速板形成差动阻力,控制偏航。这是无奈之举,增加阻力,损害隐身,控制作用还高度非线性,小偏度没用,稍微过限一点又动作太猛,但没办法的时候,有办法就是好办法
0 a* R9 J6 M' I$ k
' t1 a1 r2 k6 O; ]" [![]()
/ Q# O! Z; |# {0 NX-47B也有用扰流板和襟翼的组合形成差动阻力的能力
/ F- [) G1 ~, G7 C3 n& u i; r$ w8 w: y" O2 T( o q( D
X-47B也有用扰流板和襟翼的组合形成差动阻力的能力,这可能是基准飞控的手段,也用于在友好空域的精确飞控。不是说这有多精确,但逼近是成熟技术。但在敌对空域能用尾喷管里的竖版吗?在理论上是可以的,用射流控制。这需要在内喷管就有一定长度的纵隔板,一直延伸到喷口的可动隔板。左右偏转时,像襟翼放下一样,在形成一点直接的反作用力的同时,更多地引导康达效应。
( S* j. u5 y$ `$ o) Y6 ~' l0 c+ D, ?
比如说像左偏转的时候,背压使得左侧内压力升高,喷流自然向右侧“夺路而出”,但在偏转导板的引导和康达效应的作用下,在出口形成向左的偏转,形成推力转向。为了提高效果,可动隔板可以像双缝襟翼那样,分段可弯折。要是必要,三缝也可以,像指节一样弯折。' ?6 y o* }% ]* I1 G
- d L: Z; [9 ?$ t但隔板长时间在高温喷流里工作,工作条件恶劣,这是一个问题。好在隔板的上下端就是喷口内壁,受力和作动机构比“全裸”的推力转向喷管好解决。说起来,这本来就是内置的推力转向喷管。要是解决了,对无尾飞翼有大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