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时间以来,美国企业研发撤出中国的新闻不断,近期较大的就是IBM中国研发中心整体撤销、全员下岗的新闻。这些到底算研发人员,还是产品支援人员不重要,美企研发确实是在大批撤出中国。6 V, I! j# e. W' q8 R# b9 X
1 Q: l0 m, R# x与此相对照的是,德企研发正在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力度。这是德国商会调查的结果。德国商会在今年2-3月的调查表明,324家德企里,在中国开展研究的占63%,比2022年增加了6%。69%在中国进行产品和过程开发。
! X7 X. E/ Q3 F, k/ P# t. _6 U
: d' t# C% j/ ^# v( h过半表明,将通过在中国的研发增加竞争力和在中国的市场认可。值得注意的是,29%在中国为全球市场进行研发,而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市场。这比2年前增加了4%。3 y6 b2 B5 V w$ e
) v3 l2 N! [9 v. i德国公司增加在中国的研发不仅是为了中国和全球市场,也是对中国研发生态的认可,最大好处是缩短研发到产品的周期。依然有1/3德企认为他们比中国同行更加懂得用户需求,但过半同意中国同行的研发到产品周期值得仰慕。比如说,德国电车需要36-48个月才能从研发走到产品,中国只需要18个月。这是德国商会的结论。- @" @' Z8 n$ |- Q
8 e2 E; @( N9 s- M" Q+ v! g
80%的德企还是为降本和跟上中国同行的节奏在中国增加研发。中国人太卷了,一不留神,德企就掉队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经济寒风、外资离场的不利环境下,中国加大研发投资,在电车、电池、AI等前沿领域取得惊人发展,领导潮流。中国出口构成也决定性地转向了。2024年前7个月里,中国出口德国的构成里,9.7%为锂电池,5.2%为计算机,1.4%为电车。如果没有欧盟的政治干扰,中国高技术出口还将继续强劲增长。! v# O `( S0 u V$ K$ |+ z/ j
8 e9 g$ z4 ^- z' a6 v' \" p对比德企与美企,中国研发是有意思的问题。0 v; @6 z: H$ }7 `) }
) ?( F2 k# \+ M美国工业的强项主要在芯片、软件、AI这些方面,这些方面中国方兴未艾,但还谈不上稳居世界前列,更是美国技术围堵的主要方面,美企撤出研发既有政治因素,也有避免在技术上“资敌”的因素。* P u/ n* I7 ] P M" F! ~
2 S5 ]+ x6 {) i7 J$ ~德国工业的强项还比较传统,主要在汽车、机电、化工等方面。这些方面中国已经相对稳定地占据前列,既有质又有量。德国还没有甘居下风,但已经在看着中国的项背,而不是反过来,尤其在代表未来的智能化方面。德企在努力拼搏,力图继续在前列保持一席之地,中国是主战场,只有在中国磨好刀,才能到世界上大杀四方。最典型的是大众增加在中国的电车研发,其他德企也在不同方面跟进。
* g. f4 W7 Z6 F. l3 p6 ^ Q( M! n: i1 h+ M
德企在中国的研发和投资会受到欧盟和德国政府的政治干扰吗?不知道,至少现在还没有。以后?可能太晚了,“不杀敌,纯自损”了。
7 [3 G- z {' D, `. m$ M+ E5 G
3 |9 o( E8 R! q德企的“逆势而动”可能是美企的风向标。芯片、软件、AI都需要通过更加广泛的工业基础来“变现”,这个基础在中国,不在美国。已经有不少分析在担忧美国的AI投资,光擅长吟诗作画吹牛打屁是不能收回投资的,但美国AI靠什么收回投资呢?这就像重金砸出顶级奥数队,但到了造房子、造汽车的时候,没人干活,没人会干活,奥数冠军队又能干什么用呢?
( O: V2 n& _# J. {% O$ j; R
) P9 U1 K$ @9 E# \/ V0 ^# R7 L5 K德企反其道而行之,追着造房子、造汽车的冠军,能偷艺就偷一把,能分一杯羹就分一杯,谋生嘛,不丢人。; X* n2 b2 X7 A* `9 w" B, Y2 p
9 N) l1 B9 `1 T ]0 h+ b在西方世界里,其实还只有德国能打,英法都不行了,日本也躺平了,韩国很拼,但体量太小,赛道被中国占去太多,还有谁?越南?印度?都在说这些是“中国第二”,但他们与中国根本不在同一个发展层次,也根本看不到阶层跨越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 T( d& a; @# Z3 A; U5 X: Q
% E1 b3 _: Y& q% B, F% w- I# J据说60%的在华日企认为中国经济今年继续转冷,他们要么眼光不及德国同行,要么已经被甩下赛道,躺平了。中国企业认为经济不好的可能还不止60%呢,那又如何呢?( D# ]: [! l' ^" l- F9 K' r7 `: x
$ G, {$ Q* F3 v3 X V
中国已经在一些关键领域(尤其是德企正在试图加入中国赛道的领域)获得领先,正在芯片、软件、AI等方面努力突破瓶颈。中国说的新质生产力不是说说而已,是认真在做的,而且突破瓶颈只是时间问题,还不是太遥远。现在是加入中国赛道的好时机。大众在正确的时候加入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赚得盆满钵溢,只是现在感到懈怠的代价,正在努力再次加入,以便再次支楞。日本错过了上一波,还要错过这一波吗?那也随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