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阴阳潼关路——亚洲山地之王的悲哀
|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4-5-13 11:57 编辑 9 \' T4 k$ Y9 B7 R7 {* ?
 + E( O! L6 O+ @# d, [
 《四、枉死》 ) b9 P% L. p' ?
 : R7 m1 J9 h  v# D/ X  l2 Z0 Z+ S
 ' u1 g! W5 I- Q$ Q国难当头之际,这对当年在中亚叱咤风云的帝国双骄再次联手,共同对抗日益逼近长安的安禄山叛军。
 ' Z' C: m1 B. A. }6 B; i! |% `' c* r) k6 p% L, @
 首先出场的是当时正在朝廷述职的封常清。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刚从西域回来的封常清去华清宫觐见唐玄宗,当时叛军正势如破竹,见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过来,惊慌失措的皇帝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先把安禄山如何穷凶极恶如何忘恩负义痛骂了一翻,然后便询问该怎么办。也许是为了安慰这位可怜而又可悲的老人,也许是对叛军实力毫无概念,封常清一时冲动,说了一翻令自己后悔终生的大话:' g' [$ H& Z) l1 f4 n" N; L
 7 G0 G* ~0 [# J1 [. ]0 M7 q
 “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6 |7 K4 U, ~5 K7 }3 g$ Y9 Z5 B  W1 |# ]: P- c
 敌人虽然看着凶恶,但其实都是纸老虎,我自告奋勇请战,没几天就能把安禄山的脑袋献给您。
 5 O' Q6 C8 h: n" F+ [' [1 Q0 {5 i. e; {) c9 H( f
 李隆基大喜过望,马上任命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而这本来是安禄山的职务——前往东都洛阳主持防务,不过他只是一个光杆司令,士兵只能自己想办法去招。就这样,封常清仅带着手下为数不多的西域精锐部队,来到洛阳招募人马,很快便招到了六万多士兵。这不过,一看到这些新兵的具体情况,本来兴冲冲的封节度,心情立即跌落谷底,因为他们人数虽然不少,可“皆佣保市井之流”,根本就没有任何军事素质,只能用来壮胆而已。
 6 ]1 y# ~0 n" k5 v% v7 v3 L5 `
 : w" ^% f" f9 w( ?/ o: h8 O另一方面,安禄山绝非文艺作品里只会跳胡旋舞谄媚干妈杨贵妃的丑角,这个粟特与突厥的混血儿,原名轧荦山,号称是战神转世——史书说他的母亲,一个突厥巫婆,曾“祷子于轧荦山”并怀孕,而这座山上据说住着突厥人的战神。在镇守华北东北期间,通过种种上得了台面或上不了台面的手段,安胖子给予强盛一时的契丹人和奚人以沉重打击,许多少数民族酋长稀里糊涂丢了脑袋,与此同时,他所推行的残酷而惨烈的战法也常常造成唐军的大量伤亡,有时还全军覆没。不过,即使唐朝官方史料,也不得不承认“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 f' Z1 k3 u& w# b4 [4 i$ `* }
 
 9 p2 R1 g$ `- {. q5 R: ~1 F1 L) D眼见敌我力量悬殊,无奈之下,封常清只好下令拆毁黄河上著名的河阳桥,全军退守到武牢,也就是著名的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唐朝时为了避皇室先祖李虎的讳而改名。过河拆桥并没能阻挡敌人多久,当年十二月,叛军终于渡过黄河,先锋杀入位于今天河南荥阳市高阳镇竹园村的葵园,逼近武牢。
 0 n9 g+ \+ |, x! j) k9 u+ M* Y- p8 D8 j
 就在这个李世民大破窦建德的古战场,封常清率领的唐军与安禄山的叛军终于展开了决战。但可惜的是,不仅那些临时征集来的士兵们缺乏训练难堪大用,就连封常清手下身经百战的西域老兵也惊慌失措——因为这些擅长在雪山冰川中来去自如的山地步兵,现在却要于坦荡平原对抗呼啸如风的叛军骑兵,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史载“常清大败”。1 r/ Z, F0 Q+ |. i- d. T) N7 A6 `% W
 & w- T& v1 T5 O% J2 T$ |  I
 情绪低落的唐军退入洛阳,很快城池便失陷,随即爆发了激烈的巷战,叛军“鼓噪于四城门入,杀掠人吏”。随着各处要地的逐个失守,封常清眼看兵败如山倒,不得不率残部杀出帝国的东都,向西退到了陕郡(又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以西)组织防御。就在这里,败兵与赶来增援的第二拨唐军会合,后者的统帅,正是封常清的老上司高仙芝。
 + R. e$ \: c2 k1 }: z0 e0 O; Z6 L( D# G$ d3 P
 原来封常清出征后,精神稍为振作的玄宗立即着手组织,很快又成立了一支讨伐大军,其最高指挥官即讨贼元帅,是京兆牧、荣王李琬。不过,这位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显然只是个摆设,唐军实际的统帅,是以副元帅头衔出征的御史大夫、右羽林大将军、密云郡公高仙芝。与封常清率领的那些歪瓜裂枣乌合之众相比,这支援军的素质显然要高出许多,不仅有朔方、河西、陇右等各地节度使派出的勤王兵马以及刚刚招募的一些新兵,而且玄宗本人也花了血本,一狠心把自己身边的皇家警卫部队——“飞骑”(即著名的羽林军)和“彍骑”(南衙禁军)也派了去,总数达五万之多。  r9 T  M* x9 o' v7 J
 
 8 W1 E  |8 I/ x1 r8 {) V% k大军于十二月初从长安出发,皇帝亲往送行。但他们还在路上的十二月十三日,大唐两京之一的洛阳已经失守,封常清冲出包围,退至陕郡与援军会合。两位老朋友再次见面后,对叛军实力已经十分了解的封常清提出了一个建议:4 I- ^) J1 A4 r' o) K
 + I: r7 e3 _1 |" L  V; t% |
 “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7 K* `0 l& k, t% k
 # w5 ~" E3 u' t/ ?0 k' y+ X" k
 叛军士气正旺,而且都是机动性极强能“奔突”的骑兵,如果他们绕过陕州防线,直扑兵力空虚的潼关,一旦潼关失守,那么京师长安就危在旦夕了。为今之计,咱们应该赶紧放弃陕州,火速保卫潼关,只要那里守得住,叛军即使有再多的人马,也无法越雷池一步!”( y# s% e% y& f5 Z! c% s
 # `& \& G3 h3 h6 L
 考虑再三,高仙芝认为也只有这一个办法了,于是下令赶紧撤退,临行前打开官府仓库,将里面的钱财布匹都分给军士,余下带不走的统统烧掉。果然如封常清所料,叛军骑兵的进军速度极快,很快就追上了撤退中的唐军并马上发动进攻,唐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复队伍”。, K! C6 x" A8 _: c1 _$ u
 
 / F5 t+ ?; r  N一败再败,在付出了惨重损失之后,两名唐将终于率残部退入号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潼关,依仗着险峻地势和坚固城防死守待援。虽然野战失利,但唐军在潼关的防御却组织得很好,他们“缮修守具”,多次打退叛军的进攻,史书多认为安史叛军不能突破潼关直取长安,高仙芝他们的功劳无法忽视。8 c! ?  a! r- ]- K: T6 N* J$ K
 
 7 D, {1 f2 ~5 g4 S& c* c此时,身为败将的封常清已经被玄宗削去官爵,以“白衣”也就是普通一兵的身份在军中效力,不过高仙芝照旧信任这位与自己同生共死的老搭档,让他“监巡左右厢诸军”。说来有意思,这对老战友的性情爱好完全不同,两个人竟然能够长期搭档且配合默契,也许真有性格互补的因素存在吧。
 ; @, @, E5 @3 U+ W7 [( J
 $ P6 Y6 l7 t# K) u+ z9 x" L5 j5 }) v出身贫寒书生的封常清显然是个既严厉又无趣的老抠儿,他“性勤俭,每出征或乘驿,私马不过一两匹,赏罚严明”,估计这位整天板着苦瓜脸的丑陋将军,大概没有几个朋友。高仙芝则恰恰相反,史载他“性贪”也就是十分贪婪,当初攻破石国之后,高仙芝便把“大块瑟瑟(碧玉或翡翠)十多石、真金五六骆驼、名马宝玉”等金银财宝统统收入私囊,以至于“家财巨万”。但另一方面,这位阔佬又相当大方,“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一个既能赚钱又会花钱的高富帅,人缘显然应该不坏。
 B" o( Z6 |6 T" Y$ `: w0 M
 7 I  z/ f7 o/ }  I8 v, N在这对天生搭档的联合阻击下,叛军徘徊在潼关天险之前无计可施。只不过,再坚固的堡垒也容易从内部崩溃,此前,也许是为了让担任平叛实际主帅的高仙芝开展工作方便,玄宗派来的监军是他奇袭小勃律时的老熟人——边令诚宦官,但令皇帝没想到的是,这对当年和谐的军政搭档如今已是矛盾重重,李隆基反而帮了倒忙。
 . J1 T3 I- D. O7 b" }( O  f
 3 t( b4 _3 Z3 \! K7 r6 I' L, b关于高边二人的交恶原因,一种说法是,身为政委的边令诚屡屡干涉军队主官的工作,与高仙芝冲突不断——“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另一种说法则是,边令诚向高仙芝索要贿赂,但一向大方的高将军却鬼使神差地拒绝了,导致这位宦官大佬感到丢了面子进而恼羞成怒,两人的关系就此破裂。
 . ^$ i: X% p. C' \* p9 L0 `+ I
 3 m+ g, |& ^6 \; g, ]" L7 Q  t5 I如今,趁着高封二人战败,边令诚抓住机会向玄宗进起了谗言,诬告他俩不仅丧师辱国而且克扣军粮,给老皇帝本来已经极坏的心情更加火上浇油,从而使李隆基做出了符合这个宦官期望的反应——“帝大怒,使令诚即军中斩之”。
 4 G* [; M6 I, [! |
 - m" \4 w& ]: V" Z& X5 @9 E$ f* F: q! M对于两位将军的最后时刻,无论新旧《唐书》,都描述得十分悲壮,让人忍不住为英雄落泪。4 k2 v) z2 D3 ]& @- i
 3 F9 F+ a- K' Z& p3 Y- M
 圣旨到来的时候,高仙芝刚好外出,边令诚便下令封常清接旨。听到皇帝要自己死的消息,早有预料的封常清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长叹道:
 2 {5 {! G* C0 n" }
 ( {1 A1 I% B! s7 }+ P- e“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1 J( k; {& ^0 J+ J9 c: N* B! t5 P/ T: C, P0 u/ x" K
 我之所以没有战死沙场,只是不想让叛军立功,玷污大唐的威名而已。现在因败仗而死,这是罪有应得,我毫无怨言。——封常清还算幸运,他的罪名只是确有其事的战败,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贪污。+ R$ F) f3 N5 n3 S4 Z% W
 / p; X1 l/ B( }% Y) s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封常清取出一封信,请边令诚转交皇帝,原来这是他打算上给玄宗的奏章,不过,内容读起来却颇像遗书:
 ( U9 l2 x5 l! Q, k9 S6 k7 y0 q
 9 `  O) X6 z% ~. n4 d( z- @  W“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我本是败军之将,承蒙您不杀之恩,让我戴罪立功,不胜感激。
 7 }; }( Y: O, u! Z. G: M3 ]* F' {, v* [9 S
 “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O2 _/ p/ a: P$ V8 l) B& I
 
 2 X3 @3 c& R' `0 u9 Q封常清不愧笔杆子出身,写份奏章还不忘用典故,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洛阳失陷以后,我多次派人上奏,可都没有得到您的响应。我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想苟且偷生,而是想效仿狼瞫死得其所,把破敌的想法告诉您以后再去死。按:狼瞫是春秋时晋国将领,曾经受过主帅的亏待,但他并没有试图报复杀掉对方,而是说有勇无义不是大丈夫所为,我会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后来秦晋战于彭衙,狼瞫率先闯阵,鼓舞晋军大破秦军,他本人却在此役阵亡。; p. g2 {  e9 _  C# Y4 @# I1 Y
 $ j. W. \9 I; G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 @7 h. ^( G) C
 
 d5 X' H1 j# z8 U* K0 M咱们唐军都是乌合之众,素质根本没法和叛军相比。当时,我本来想战死沙场,可又怕长了敌人威风挫了王师锐气,因此才收容残部,暂时存下性命。很显然,对这道处死自己的圣旨,封常清早有准备。
 * D3 M  _( a1 m6 Z/ [' P7 z3 }' _9 J2 n& [- ^- A
 “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
 ! i# m" V9 c1 W- P) G3 H- s
 5 c/ g6 b4 f  ^7 _6 A我只希望,一是您能够把我这个败军之将当众斩首以儆效尤,向将军们表明陛下赏罚分明;二是能和您说说叛军的战术,这些都是我总结的血的教训,今后的平叛部队肯定用得着;三是要您知道我并非贪生怕死之人,让我能尽最后一分力。
 3 \/ T7 h- X) t! t: W3 p  T8 V6 w) L9 E3 m+ p, Z/ t: g- D: k9 U
 当您看到这道奏章的时候,我肯定已经死了。陛下啊,也许您认为这些话都是我战败之后精神崩溃之下的胡言乱语,也许您能把它们当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遗言,明白我的赤胆忠心。
 0 [' y& s5 F% X/ ~# N
 - e! n) m8 |8 O% n“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 v: i5 T" {5 C, W) p: i8 N, w: ]8 i' D' L6 X
 我死以后,希望您千万不要轻视敌人,也不要忘了我的话,如果今后天下重归太平,反贼灰飞烟灭,那我也就没什么遗憾了。我封常清生是大唐的人,死是大唐的死人,即使自己做了鬼,也一定会结草衔环,引导朝廷平叛的大军直捣敌巢!从信的内容来看,即使玄宗不杀他,封常清也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要么战死要么自杀,总之毫无生趣。
 4 E& M2 X2 n# P' x) B/ s
 ! q' K3 p6 F% `6 l7 }! J永别了,陛下!感谢您赐予我的荣誉和恩德,就让我在地下报答吧,多想有机会让我再看您一眼啊!3 |# v. [4 W% Q
 
 ! ]* O8 S+ z/ I0 P9 N.....粗竹席上,封常清的尸体静静地躺在那里。终于,高仙芝从外面回来了,边令诚生怕这位勇武的将军困兽犹斗,于是连忙带了上百名陌刀手,以给自己壮胆。' L& b  s- j! h, q( X
 
 ! a$ `8 g6 Q9 X' q- L' J  W见高仙芝正看着封常清的尸体发愣,边宦官上前奸笑道:“这儿还有一道给您的圣旨,请大夫接旨吧。”(按:高有御史大夫的兼职头衔。)
 % O5 u6 ]! `- E, h& L: m# R0 J. F- m% H" t* p
 高仙芝马上明白,自己最后的时刻到了,他叹道:“打了败仗,本来就是重罪,因此杀我也没什么可说。可是,圣旨却说我克扣弟兄们的军粮,竟然用这个罪名来处决,这不是冤枉人吗!”唉,倒霉的高节度,临死还被泼了脏水,相对而言,他的老战友封常清反而死得更纯粹。
 ! m1 F0 E% h6 _2 \9 h
 / o- b) V2 a6 `9 [- ?7 ]! s/ z% f  ~高仙芝自然不甘心带着贪污犯的帽子被杀,愤怒地对自己曾经的监军质问:“苍天在上,大地在下,三军弟兄们都在这里,难道您还说没掺合这事吗?”边令诚奸笑不语。) C  o- o. b) ]& \5 M% |: x
 
 # N  O5 ~( j3 z# Q6 u无奈的高仙芝又对部下们喊道:“我招募大家来,本来是想着攻破反贼获取天子重赏,现在敌人的攻势正在高峰,因而才转移到这里固守待援。如果我罪有应得,大家就当面说出来,否则的话,就请各位为我最后喊一声冤枉吧!”7 Y& J1 T7 N0 M! Z
 
 & @& L  D, v' U- Q$ x) L( D5 {+ A“冤枉啊!”随着一片炸雷般的怒吼,大地也仿佛震得摇动起来,边令诚面如土色。( R( P, a: z- W% s, D5 n
 " K5 ~$ m) r# X. ^0 s9 L
 看着竹席上老搭档的尸体,高仙芝长叹一声:“兄弟啊,你是我引荐提拔的,后来又接替我成为节度使,今天咱们哥俩死在一块儿,莫非是命运的安排吗!”
 ) {4 G8 K' I7 h% t5 C* V; J9 O
 2 l3 T9 H8 @" [. @这位曾经的亚洲山地之王再无留恋,引颈就死……! v8 c4 r! N2 a1 O8 t
 0 _+ c0 ]4 \3 ^  W% L1 ?
 是啊,“今与公同死,岂命欤”,高仙芝和封常清,一位曾让世界第一的喜马拉雅颤抖,另一位则让世界第二的喀喇昆仑低头,大唐的双子将星竟然会在同一天陨落,这难道就是他们注定的命运吗?4 a6 \- R9 g! i  j2 ^) p
 
 8 m& V% a% f" A
 ! i& B9 \& K$ k, M% u# e' Y
 【全文完】 |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