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昨天 07:05 |
---|
签到天数: 2105 天 [LV.Master]无
|
本帖最后由 holycow 于 2013-3-18 14:57 编辑 8 c# ~. K; B& f; M* k. N5 @6 ?
5 J; }1 ~# n: G* ]' d@一无所之
2 I J1 ~# g0 Z; B# i1 ~' Y1 `! q5 N5 k! A. \9 r8 j
上一篇1 O" N( s$ L& Z6 a: F0 v* m
' ]9 Z( y. G" z+ [' \
鉴于这架DC-9沉到了5000英尺深的海底,打捞残骸和黑盒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属于不可能的任务;鉴于飞机最后确实是在燃油用尽的情况下双发停车,去捞那些个东西好像也没有必要。调查人员只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弄到没油的地步就可以了。6 a8 @5 q0 t u2 X
! g* h+ W+ y9 }3 Z9 X
一般说来空中燃油耗尽就那么几个原因:起飞前没加够油;途中漏油了;油量表不准飞行员中途检查时又没发现;飞行员忘了监控剩余油量。- f6 _5 B% W+ `8 n+ s
7 \" M- |2 l$ S- e, B0 w% G
980航班在起飞以前加了28900磅燃油,比规定多了900磅,这个有肯尼迪机场的加油记录为证。更重要的是,这28900磅燃油理论上能保证飞行274分钟,DC-9从肯尼迪机场起飞是上午11:14,海面迫降是下午3:48。飞机从起飞到迫降之间是4小时34分钟 = 274分钟。所以不存在油没加满的可能。, M8 Q+ f( B2 O; ~8 `+ B7 s) p
% o; V+ ~' L/ M$ y" D- h
同理,飞行途中不可能漏油,漏油了还能飞足274分钟?机组在所有中途检查点报告的油量都和理论油量相符合,最后燃油耗尽的时间也和理论时间相符合,所以机组的计算没错,油量表的显示也没错。至于最后油量表读数在850磅到2000磅之间摆动 ---- 油量表的显示误差不是线性的,越靠近两头显示误差越大,当燃油只剩下最后一点时,飞机上升然后改平的姿态变化足以造成这样的显示误差了。
" `8 k! }* D5 _8 X2 V2 k7 v3 U7 v D" x# p, P
所以只剩下最后一条,机组是怎么监控剩余燃油的?
6 D$ k* m/ w5 ~8 G8 ^( e6 I/ E
, c5 r3 f4 B! A1 u, J当首次接到报告说圣马丁天气不好时,德维特机长准备前往圣胡安备降;但不久之后圣马丁塔台通报天气好转以后,机长又决心还是飞圣马丁。这时是下午2:51,DC-9已经在空中飞行了217分钟,已经超过了原定纽约到圣马丁全程206分钟的飞行时间。为什么会晚点那么多呢?因为前面碰到雷雨区又是绕飞又是减速穿越,再加上往圣胡安方向飞了一段。这时飞机的剩余油量是5800磅,预计到达圣马丁的时间是下午3:05,机长估计降落后还剩余油量4400磅。5 Y4 L6 ?( w: p. q% C
% |8 W' D& p9 @0 ~
机长这个计算的前提假设是从21000英尺处下降到进近起始高度耗油800磅;最后的进近和降落过程耗油600磅。然而在下降过程中,由于天气的原因又需要绕飞,飞过圣马丁NDB导航台时已经是下午3:15,比预定降落时间还晚了10分钟;更糟糕的是这段航程大部分是在2500英尺高度飞的,所以实际耗油比机长预计的多了800磅。此时的剩余燃油只能保证飞机继续飞行33分钟。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次降落不成功,必须立刻转飞圣汤玛斯。* M: o- Q. J- m
! t3 }# W% `# q) Q8 w- F当DC-9第一次降落不成功时,飞机还能飞行29分钟。此时机长在困难的降落环境中丧失了对剩余油量的概念,错误地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降落尝试,这在低空又耗费了11分钟时间,而飞机在低空的耗油量总比在高空要高。8 w* D/ W8 ~2 z# v3 B6 t
0 N! z* G! D' X: M( T
根据调查人员的估算,此时飞机的剩余燃油大概是2200磅,理论上刚刚够飞到圣汤玛斯。然而理论计算是建立在无风的假设上的,在雷雨天里就算不考虑绕飞980航班也到不了圣汤玛斯了。再说,此时由于油量表的显示误差,机组已经完全不确定他们到底还有多少燃油了。
% X o- y2 }7 @1 F$ t& X2 g* n U7 F2 M+ C0 e5 B
然后机长又犯了三个错误,一是没有立刻宣布燃油紧急状态,以致圣胡安中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980航班继续在低空等待避让其他航班;二是选择了慢速爬升,虽然慢速爬升在单位时间里耗油最少,但是快速爬升在单位距离里耗油最省。当务之急应该是以剩余燃油尽量多飞一段距离,让迫降地点更加靠近圣汤玛斯或圣克洛伊。
, a; Y6 D1 w6 D2 k. F, v- j7 K B2 r' k1 d- C# v; l1 z. V3 d
第三个错误就是没有立刻通知客舱进行迫降准备,直到六分钟以后才通知乘务长。在对乘务长的指示过程中,机长既没有指出情况的紧迫性,又没有在明知广播系统故障的情况下约定紧急情况下的联络办法,使得乘务长误以为在降落以前机长一定还会再次通知自己。结果是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完全不够,而突如其来的迫降使客舱人员措手不及。
' E Y9 T6 C u1 e+ W
' a! h7 x* {% |" x8 H' b+ Z调查组认为机长两次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先是一门心思想着在恶劣天气下如何在难飞的圣马丁机场降落,丧失了对剩余燃油的情景意识;然后是一门心思想着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迫降,忽略了客舱的准备工作。& A% b2 Y+ N/ @% U$ z2 T8 p5 X5 X
$ u5 y$ x9 Q6 f8 M1 O6 Z* C# I
NTSB的报告最后提出如下建议:
' [$ l" X0 j8 n) V
1 B7 n% B0 B$ O3 A( F+ a* R" O在迫降检查单里加进一条“警告乘客”9 z: M9 s( t0 J; t3 Q
4 Z+ n4 q$ Y- M
当飞机上的广播系统有故障时,不论故障发生在驾驶舱还是客舱广播系统,不得签派 (不过按照@xlan1976 同学的反馈,这条似乎FAA没有采纳?), }9 {6 G: U* B$ I5 g
; T- Z1 p, n% S. U% @
对于撤离中的混乱现象,建议如下:' M6 s- g6 N: j$ T6 T( {
1 h) @& i0 x9 p* W乘客安全带的解锁系统必须统一。安全带的两个锁头必须是金属的,必须能够以一个标准动作解锁& @& E: k# s3 R s+ h
- A0 ~' N$ v7 G+ X; [" i
放置救生衣的方式必须检讨,救生衣放置的位置必须保证拿出来的时候不受阻碍
# t4 o; f8 c0 Z4 h***********************************- V Q6 T6 I! C9 Z, k
后记: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故事本来想写UA的这架DC-8,后来发现空中浩劫刚拍成电视片就改成了现在这个。3 N; ^9 y' k0 _' U5 ^; S& R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