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央视在阅兵上一句东风5C“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使得人们很激动,其实东风5系早就能做到,只是现在公开而已。8 r8 S+ H' V8 E4 T* ~
+ a. j) ] _+ T+ ^6 q, t/ D东风61都出来了,东风5是“老家伙”这一点就很明显了。这也确实是“老家伙”,60年代开始研制,1971年首次试射,1980年向南太平洋发射试验,051驱逐舰就是当年配套建设的。
# F6 E5 I+ @2 X) @4 @5 P1 y: Z+ F! N
几十年下来,东风5C依然是阅兵的压轴戏,其实已经压轴了30多年了。无他,这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导弹,看着就提气。这或许也永远是中国最大的导弹,由于技术进步,要达到同样射程,导弹不再需要那么大了。
( q2 ^3 s$ w; R
2 H% ?7 Z4 I* V# ]& |# v2 h但东风5也在进步。射程从1980年试射时的9000公里提高到现在的14500公里,液体燃料系统实现安瓿化和长期待命,制导和弹头技术当然也相应提高了。. G4 Z" w+ W2 d) ^! u$ v
" V: x9 ?2 _' N, X; p$ {
但东风5C依然是液体燃料,这决定了只能井射。在东风31BJ之前,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井射导弹。事实上,中国正是为了避免数量有限、目标暴露的井射东风5被敌人首先打掉,才大力发展公路机动发射的东风31/41/61(51去哪了?听说51放假……)。
& \5 S; O- C/ d7 q5 e1 Y; R7 b$ ?2 [& S( ?8 n' e* t
那现在公路机动发射的东风61已经有了,井射的东风31BJ也有了,继续发展东风5系还有什么意义呢?% H; W! L! d$ o
1 o% r8 R$ e; m4 l
在技术上,中国这些年运载火箭技术突飞猛进,转移一点到东风5系轻而易举。东风5系数量不大,手搓几个在代价上也不伤筋动骨。
5 U, V0 I0 F" a# l
* K$ v( V$ d3 m+ c进一步提高射程没有意义,地球是圆的,全球到达就是全球到达了。但全球到达也可以绕一个圈子到达,不走最近路线。
5 T, g) @8 p# `+ H2 J4 J$ C. I o4 b* I* N: P
中国到美国的最近路线要经过阿拉斯加,所以格里利堡的反导基地真是占了好位置。但要是中国导弹绕道从南半球走,整个美国“下48州”就裸露了。
6 i* C8 r1 x9 K" p1 F6 P9 i: v: K% c% h+ q4 u: Q$ O) N
这样的部分轨道武器是否收到《禁止外大气层武器化公约》的限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卫星武器的实战化也使得公约形同虚设。" i4 \8 ^" o- G! U( t
C% }" A) m5 x$ H M/ o3 P另一方面,原来用于东风5的发射井是花了大价钱建造的,需要继续发挥余热,所以还需要“东风不老”。
* n" I8 V2 Q# y1 s8 ]7 ]
+ x* v. b: Y( y* i0 W0 u* k4 @+ U! m f东风5C还是镇国之宝吗?是,但只是之一,而且是越来越相对不重要的之一。没办法,40-50年前的基本技术放在哪里都老旧了,在光速发展的中国还能“永垂不朽”,岂不怪哉?
9 ~3 w$ D, p* T1 h' R
0 P" F5 H: ~- s0 j这大家伙也确实看着震撼,也是唯一适合“裸秀”的,拉上阅兵场压轴挺好。东风31/41/61都只能放在包装-发射筒里拉上来,要是有人污蔑一句“里面都是空的”,还真不大好反驳。估计抗战胜利90周年的时候还会看到东风5D什么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