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8-29 20:14 编辑 3 ^6 [( \( d H; L5 n# p( p
3 l; e( k' J5 K! u
机翼是产生升力的主要装置。机翼产生升力的机制有各种解释,但气流的连续性是共同的基础。0 z, x4 W% Y& v9 L
2 g n; X) M% h# G $ |3 |2 E. t; _, I: [; B1 J
" ~" l' D4 A& \+ a! \
机翼失速时,气流的连续性破坏了,气流在机翼前缘分开成上翼面与下翼面的两股气流后,没有在机翼后缘汇合,而是被湍流区阻隔,这就是气流分离。机翼失速通常是由于机翼迎角过大造成的,迎角是弦线与气流方向的夹角。
6 `) T& K9 C5 n/ O5 c; s& X0 M- C
$ u K6 \6 J% d3 E( K) t4 H5 W. i在平飞中,过度拉起容易造成失速,这是常识。在俯冲改平中,尽管飞机与地面的夹角可能近乎水平,但向下的运动方向使得机翼实际承受的迎角大大增加,很可能超过失速极限。
: h6 L; ~# i7 ~5 p( p: }
* o8 ^' L8 M1 y( m! g在波兰F-16坠毁中,应该就是飞行员的俯冲改出拉起过晚,造成失速,所以飞机在最后阶段几乎是平拍到地面的。
$ J/ _7 w% ~( V& f9 X* A. W; `1 @- ~2 u8 s3 c1 F- E
在这个动作中,他在改出过晚的时候,已经注定没救了。重新转入一定角度的浅俯冲可以降低实际迎角,恢复升力,但是没有高度了。F-16的飞控会自动过滤飞行员的粗暴操作,就是用来避免进入失速等危险状态的。这时估计已经启动了。但在紧急情况下,飞行员可以强行拉杆,否决飞控。这时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估计飞行员确实就是这么做的。; e2 D8 u. I% q( J5 X
" O% }" K8 ^% G/ E, J. i
唯一生还希望是弹射。那个姿态和速度其实对弹射挺友好的。但是他错误估计了下沉速度和水平加速度,如果下沉再慢一点,如果水平加速再快一点,都是有可能改出失速状态的。可惜没有如果。
% l3 s& |3 u8 u" [# |5 ^' e) { s, D! i
![]()
+ G- L2 e) J1 k' [+ g" a8 h7 V6 C. P! u. z
拍地前最后一秒钟,可见飞机姿态基本水平,发动机加力全开,但还是没能改出失速状态4 J+ t9 P% Q. n, u2 c: S
. |' E' Z* }9 C$ Z* p9 u& b9 k![]()
$ {5 g6 v' K3 A# M
5 N& S6 P) c8 S% T: z这是飞行员Maceij Krakowian少校,这个敬礼动作很东欧,最早是罗马尼亚电影里看到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