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10-29 19:46 编辑 & @# p" T r* D/ u$ w1 X% p; Z
/ g! I' b4 H' V# d6 @
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设计,不大好归类,统统放到这里。
5 G. r: q" v4 k
" R( [5 g% G% x, u/ D) k![]()
8 {* Z8 b9 s# r3 |9 D4 c贝尔X-22采用“四立柱”的涵道风扇
' M: @# U: ?/ L1 W; A$ A
) ~( \1 g% e% M3 `, D& l4 P贝尔在直升机世界里是巨头,从一开始就在垂直起落方面深耕,1966年首飞的X-22曾经是很有潜力的方案。
- P( x: }( l) q6 W3 D' k" I1 Y6 C4 j+ W$ Q8 V+ z
这显然是现代多旋翼无人机的先驱,而且采用涵道风扇。
+ ]1 I. L7 S" L1 z6 Z# y
$ S8 v$ K* ?! S' f四个涵道风扇显然对应于“四立柱”,由于采用四台分别的发动机,横距和纵距问题都容易解决。当然,代价是交联驱动轴,前后、左右涵道风扇都用同步轴联动,每台发动机都能提供30%的额外功率,所以任一发动机故障的话,其余发动机可以接过,保证安全。当然,这样的同步轴意味着重量、机械复杂性和功率损耗。
7 B o" R9 d& V% { N7 W* q1 p3 J I# C5 G
现在多旋翼无人机不再用同步轴,主要是因为无人机没有那么高的安全性要求。不同步只是飞行时有点摇摇晃晃,无大碍。但换成载人的话,这点摇摇晃晃就不只是不舒适的问题,可能飞行员直接被晃晕了,没法安全操纵。最不济,一台电动机故障,无人机失控,摔了自认倒霉,但没有太大的问题。多旋翼如果推广到载人,要么极大增加旋翼-电动机数量,八旋翼起跳,甚至更多,要么也采用机械的同步轴,那分布式电动驱动的优点就抵消了。
: \" ?! u; d. a3 S/ G( r" G/ [/ p# U+ ]
对于X-22来说,涵道风扇也是领先时代的。! I4 n7 ]' F! r+ I- ^. s
$ Z0 L9 ]8 _# `, u* R0 g与开放旋翼相比,涵道风扇的推进效率更高。旋翼翼尖和机翼翼尖一样,有翼尖涡流损失损失。对于机翼来说,下表面压力高,上表面压力低,这本来是产生升力的关键,但在翼尖处,气往低压流,气流会横着绕过来,向上表面流动,形成涡流。这部分能量既不产生升力,也不产生推力,所以是损失,等效为阻力。旋翼也一样,在翼尖有径向绕过来的涡流损失。说起来,这也是涡流环,但和一般说的速降中形成的涡流环不一样,不要混淆。
, A% `/ S r2 u
3 I" y7 e7 \/ F5 R/ ]3 a要降低翼尖损失,飞机用翼梢小翼,旋翼就用涵道。翼梢小翼增加重量和阻力,使用与否是个权衡问题。涵道的重量和阻力可是大得多了。一般说来,只有在旋翼直径无法加大而升力或者推力还是不够的时候,才采用涵道。在飞机上,在船上,都是这样。涵道壁还有阻隔噪声的作用,但这是次要的。) v; }2 R: i4 C5 [6 Y2 h
$ W: {' f- R; ^- S
在X-22上,降低旋翼直径正是采用涵道风扇的原因,否则就大而无当了。更重要的是,涵道风扇转过来,从升力风扇转变为推进风扇的时候,涵道本身起环形翼的作用,增加升力。" w3 y# M/ b3 a7 O$ s
! n% [6 s5 t' p* E# t
不过X-22最后还是因为性能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垂直起飞重量,而速度没有比直升机高多少,下马了。本来这是美国陆军“空中吉普”的候选。4 T+ E) [2 S1 H4 v( c
[8 E( e" @& w9 y/ G无数垂直起落设计或者构想中采用涵道风扇,最后都是栽在重量和阻力上,还有同步轴。
% O0 i% `% v, x3 V& r
f" I2 }5 m' o* b1 q, c" i另一方面,现在人们对倾转旋翼已经熟悉,实际上还有倾转机翼。发动机和旋翼相对于机翼是固定的,但整个机翼一起倾转。( d2 p B4 F+ Q8 F$ C
3 T% d) @" h: e! o1 }
" D8 N. A" S: F1 u5 m: Z+ O
LTV XC-142差点投产了
1 R# f$ T# M$ [# y- c& v6 _0 y8 v1 V; [, l% ?! p8 Z' h. V4 K
2 @6 C, L( ~) N# K H9 S- {
在无人机时代,倾转机翼重新流行起来,因为只需要一套倾转机构( W$ X0 o3 s- ^" r$ o- Y
1 E: H: o5 d7 Z# d: u4 ^/ k
![]()
% R1 ~' ]) k, i5 O4 h采用分布式多旋翼的话,尤其适合倾转机翼
0 M. t6 C: R/ s% I+ p7 d1 U0 A: }% m/ s$ y
倾转机翼和倾转旋翼的特点相近,实际上更加适合垂直起落和悬停,因为“下洗阻力”小。但在短距起落状态,接近竖立的机翼像门板一样,阻力极大,而且容易失速。不过在无人机时代,倾转机翼反而比倾转旋翼更加简单:只有一个倾转机构,而不像倾转旋翼,每一个旋翼都需要一个倾转机构。
. i/ C% `; [" C2 g$ A1 d% p& }) _! f) S, D. J5 ]7 s
对于分布式推进来说,倾转机翼尤其适合。分布式推进将推进力沿翼展均匀分布,使得推进气流不再集中在少数几个推进器(螺旋桨或者喷气口)附近,大大改善整个机翼的升力效率和受力分布。这要是也用倾转旋翼的话,沿着机翼翼展需要很多倾转机构不说,还需要很多开口,影响结构强度和重量。倾转机翼就省事多了,只需要在机翼-机体结合部一套倾转机构就成。) q9 p w/ j/ q. w
. S1 j2 |1 d m , y# A! w: S2 R$ U
引射(ejection)利用文丘里管的远离,用少量高压流体的高速流动在喉部产生负压,抽动大量低压流体,极大增加流体总流量,增加推力" B/ j# W/ Y$ f8 q+ h
" {5 c: K5 m; M+ N x* n# m3 I 2 d( ?4 b _% W% w( m% ]& b
罗克韦尔XFV-12基于引射原理,用发动喷流拉动环境空气,产生增升1 g# P9 k: j+ d4 I, G
+ S* v) f z1 y i6 H q / j& r! U3 v# \$ X5 w
在原理验证时,效果很鼓舞,但到了实际飞机研制出来、开始试验的时候,发现引射增升根本达不到预期,对环境空气的条件太敏感,再增加引射口也无济于事* x( W& F0 k d0 v% h4 f
0 h' K1 Y6 Z2 y# V9 o( q- Y![]()
* I) V$ S! k% k" q( v在陆地上使用的话,尘土、树叶被吸入,更是问题
, m7 A* E$ x8 ?- `2 u" U/ B6 u5 M6 {2 l% G' d7 x% F
![]()
4 r; L+ w6 c3 ` e2 N这本来要成为朱姆沃尔特的“制海舰”的舰载战斗机,这下黄了
- x& i1 N- F2 g3 _+ g, p
5 B0 x6 R$ {# w) v; P4 {. z![]()
1 E% o7 v9 O& H" Z* d# ~洛克希德XV-4也用引射增升,以差不多的理由下马了; |) z( {' Q5 S9 Y+ s
2 N6 Q! s/ b6 e' B2 E( i3 a但是美国海军还没有放弃制海舰的想法,在80年代战斗机推重比已经超过1的时代,试图用类似直立起飞的办法,用“起竖式舷侧平台”作为发射架,让战斗机靠自己的动力直接升空,降落还是需要拦阻索。但起飞准备时间很长,起飞重量和垂直起飞一样,很受限制。战斗机推重比超过1.0是指在正常起飞重量下。海上出动尤其强调航程和载弹量,需要以最大起飞重量起飞,还是不行。
* f+ p+ `# P% T5 Z6 o6 d8 _4 E2 E+ U. e- ?7 _. M! ^
![]()
6 f/ O7 K" Y8 Q& V: o, V$ J紧接着美国海军推出直立起飞、拦阻索降落的思路
5 v: [4 z: a4 W2 f
& |& Y; Y- \% G) y9 M+ |另一个思路是“天钩”。; b1 P) v' V' W! R
8 V1 q1 J* I. h2 ~
在“鹞”式初步上舰的时候,人们以为可以像直升机一样运作,只要直升机甲板面积够用就行。后来发现,临时用用可以,常年出动不行。甲板摇晃、喷流烧灼都是问题。这也是“阿波罗”和“联盟”号在轨道上对接的时代,于是有设想用起重机将“鹞”式吊到舷侧海面上空,再发动机点火。这就没有喷流烧灼问题;起重机吊臂也可以在空中三轴稳定,相对于飞机的位置反而稳定。飞机产生足够升力后,起重机脱钩,飞机飞走。
" ? D# J7 Z" G0 f3 K; W& K7 L# N! p- P4 b' l$ @2 G% v# m* F
回收时反过来,飞机首先与起重机吊钩对接,然后发动机关机,起重机把飞机吊回甲板。
3 @7 j: S% v( X z
" ~" t' S9 i$ L* ]( g* S4 Y3 h , j2 s- N9 L8 q
天钩将“鹞”式的垂直起落吊离甲板,消除对舰船的影响
- z: `# \1 j! |6 Q/ s" W5 ^7 ?+ z
) O! t5 Z" I: M![]()
" Q$ ~" M( r4 `" P; m2 |, g预期4000吨以上的驱逐舰就能改装,实际上7000吨以上更好,极大增加海上航空力量的建设成本和部署灵活性, T9 ?# y+ R# [+ x1 P: |& x3 O, n
. L# ]4 ~- V! r
! ?; h7 _/ R: f- [
这是真的试验过的6 k6 s+ R7 D3 `1 Z6 b
! i, @: c( u# Z$ r% [1 ~7 P0 p$ j
但“天钩”最后放弃了。对接是高难度的,偶尔为之可以,不宜作为日常运作。垂直起飞、着陆和悬停对重量的限制还是绕不过去,还是老老实实走STOVL航母的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