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3-20 18:39 编辑
" d, @- c' I! W1 z9 B/ d% w- P( A0 n, [/ v
3月17日,一架B-52H从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翼下挂载的AGM-183高超音速导弹进行了最后一次发射。这是“端到端”试验,也就是说,不是测试某一关键技术,而是全系统、全流程的完整测试。试验结果……无可奉告。
. M8 ]3 H, E$ X4 }* R8 d% u& {- p1 _2 M' k4 y# s# z; S* y. o; ]5 s
AGM-183也称“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这是美国空军想“快车道”部署的第一代高超音速导弹,由B-52携带和发射。这是助推-滑翔设计,采用先进的乘波体技术,导弹全长7.1米,全重3吨,速度达到M5以上,射程1600公里,但战斗部重量据报道只有70公斤。
; X. P' c6 l. U
9 J3 _8 N; \" N% H" l/ O2 d2022年12月,AGM-183进行了首次试射,美国空军宣布试验成功,但靶场雷达和光电监控故障,没有得到有用数据。但接下来的在2023年3、8、10月的连续三次试验都不再说成功了,以后所有试验都不再提“成功”了。* l9 t4 q. M* _9 J! O
5 s& M) J5 F3 \/ J' J7 _' m- b6 [* N4 y( K# W
美国空军原打算2022年开始实战部署AGM-183。首次试射推迟并没有降低美国空军的兴致。俄罗斯高超音速的“匕首”已经在乌克兰投入实战,中国高超音速导弹接二连三推出,朝鲜都展示了高超音速导弹,美国丢不起这个人,美国也深信技术积累足够,“只要爷想干,立马能干成”。
5 H A& a: }/ i. l' K, g7 e: O- T! c, F9 H# {: F# ], Z4 W
美国还是挺现实的,助推-滑翔导弹和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双管齐下,希望首先从技术风险较低的助推-滑翔路线推出过渡性高超音速导弹,空射降低助推要求和系统重量,空射也增加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剑不够长就上前一步”,也从不同的方向发射、增加打击的隐蔽性和突然性。者就是AGM-183。助推-滑翔也有利于用潜艇的大口径发射管发射相当于中程导弹的更大、更远的高超音速导弹,这是陆军和海军正在研究的,共用滑翔体技术,但采用技术上更加简单成熟的双锥体而不是乘波体。
. G- M1 O1 M7 P- c7 s7 R
5 b3 C, r" x, q5 Y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用超燃冲压技术推出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弹道更加低平、弯曲,尺寸和重量也降低到可由战斗机携带,战术价值更大。
; J4 N3 f2 ]8 Z+ ^* u! e) g3 B' |+ ^! b6 }8 j# G) g
现在,第一炮成了哑炮。
4 b" [/ f) a j6 }$ ]9 j! f7 t
8 w; H" m0 c; ?, d# T对了,陆军和海军的通用高超音速滑翔体(C-HGB)也进展不顺,严重滞后于进度要求。陆军的第一个导弹营已经拉着模型弹训练了三年了,还没有真弹可供试验。4 y( n# W/ a4 n( s$ T8 c# [; I" c
: m/ c8 @5 ^/ g- w
海军的第一批高超音速导弹计划用潜艇发射,但连模型弹都没有,在唧唧歪歪垂发技术好难。美国潜艇垂发是60年代就解决的技术,那是冷垂发,用于发射潜射弹道导弹的。但海军的高超音速导弹计划装在“弗吉尼亚”Block V的VPM里,那还是与“战斧”通用的热垂发。美国没有中国的通用垂发。
& {! a% s9 T/ c/ d: u
% v# w" L6 Z) A2 e说起来,VPN是挺先进的技术,这是大筒垂发,既可以多枚小直径导弹密集包装,如7枚“战斧”,也可以单枚大直径导弹,比如助推器更加粗大的高超音速导弹。还可以容纳无人潜航器、海豹突击队释放-回收模块。
& l' i+ I% P7 |* R5 W$ J/ e7 n3 H9 {" p- {- T
热垂发的灵活性好,只要尺寸合适,什么导弹都能发射,还能一坑多弹,但发射重量一般较小,否则发射时的喷焰和烧蚀太大;冷发射对弹上电子设备的冲击小,发射重量也大,但适装性不如热垂发,在中国通用垂发之前,都是专弹专发。
$ D6 X, U4 q5 B2 `6 v$ S; k# @$ T. L, ?& m& C
美国海军最后怎么解决发射问题还有待观察,但空军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因为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空军没有具体的高超音速导弹型号计划,饼都还没有画圆。 j, l u* k; w' i
& C! j G6 } n- X$ R% r+ j
美国空军在2024财年(2023年制定)决定AGM-183下马,剩余空射试验继续进行,获得更多科研数据。但后续试验中,美国空军闭口不提试验的成败,有消息甚至暗示,AGM-183有可能起死回生。在最后一次试验后,AGM-183起死回生的传说也转入沉寂。
4 y2 p+ W9 }0 V" q+ I5 L4 E& l q: t2 g% e
第一个可能性:AGM-183达到了设计要求,但当初的短平快要求格局太低,现在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技术赶上来了,索性一步到位。这是美国空军的官方说法。" ^- x% V4 ?( ]" Y! G0 T$ N
, Y8 a+ B( @# g7 l+ D
第二个可能性:AGM-183获得了有用的技术数据,但战术性能还是达不到要求,匆匆上马的结果是被现实毒打,死马都当不了活马医,只有静下心来,重新开始。
" c+ X/ W7 h+ ~5 s7 p8 z+ a9 ]/ H1 I2 U7 S5 m
第三个可能性:在军事技术上全面碾压中国已经不再现实,高超之路太遥远,现在的重点是赶紧提高现有装备和人员的战备状态,准备2027。
$ m" |: S( Y$ K5 z, _* [; K7 R. w# Y$ u0 H1 P9 }
到底是哪一个呢?你猜你猜你猜猜猜。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