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3_08_25_706338.shtml# d( N+ ?3 r7 g- ?
. `$ F; E& ^4 |- [& u看到盘锦“1·15”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调查报告,出离愤怒了!化工安全,岂能这样当儿戏!) ^* Z3 X" D- n+ f$ K# H6 v
$ T. {, [3 N5 }
据报道,2023年1月11日,辽宁盘锦的浩业化工发现烷基化装置水洗罐的管道弯头夹具(2022年4月19日已经泄漏过)边缘处泄漏,浩业化工设备部组织进行维保,并于1月11、12、14日三次组织堵漏,均未成功。$ v+ g/ i: I) j0 p! U
2 W. o/ G8 e& Z$ l2 g3 s$ Y
1月15日13时左右,浩业化工和维保单位再次开始组织实施带压密封作业。现场采用两台吊车分别各吊一个吊篮,每个吊篮里安排两名堵漏作业人员,分别由吊车吊至泄漏点旁。吊车用对讲机指挥(对讲机为非防爆型)。
+ g2 [$ }2 H4 O ^9 l+ `' w: s% d& W# f# O( V2 q( ` v
13时24分10秒,在新夹具两侧各安装紧固1套螺栓时,原夹具水平端的管道焊缝处突然断裂,大量介质从断口喷出。现场监护人员立即向外疏散并安排烷基化装置内操人员紧急停车。+ Z* u g) Y+ l7 L6 @! r0 i+ ^- b @
9 ]3 G. L: C& i8 v2 E
13时25分53秒,烷基化装置区发生爆炸并着火。: | C$ ^' U6 r% A& m+ x+ \
! Y ]: E& H' U5 `) H
调查发现,作业指挥用的四部对讲机属于非防爆对讲机,最低使用电压为4.5V,通过的电流以较低数值100mA估算,若接通时间持续0.1s,则火花能量为45mJ。此外,现场有两台正在工作的吊车,其排气管高温热表面温度可高达800~900℃。泄漏介质中,正丁烷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25mJ,引燃温度为405℃;异丁烷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52mJ,引燃温度为460℃。8 `7 Z* l* @% {( M
- Q% t$ \1 [2 E G3 ~7 G" h
经专家组综合分析认定造成本次爆炸的点火源为:一是对讲机通话时的接通能量,二是作业现场吊车的排气管高温热表面。
1 G7 k9 B6 |; \" D1 w d0 S# u$ d7 N) i! M: U, J. c/ b0 ?
事故间接原因还包括:建设单位未经设计变更擅自决定将事故管道用20钢代替316不锈钢;带压密封作业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制定施工方案和应急措施、开展现场勘测和办理作业审批;企业特种设备日常管理严重缺位等。
' D/ y( V$ m& M1 v! |( F6 d+ M% i! r, P7 R+ L2 G- G2 p& |
. z& O; w$ F7 c* E W8 D1 `0 i1 O K
# ]- H* z4 C- Q* }; F* y. _" a/ r
这应该是事故前的现场监控截图。这压力好高了。这是水洗装置,估计物料里水占多数,但还是有大量正丁烷和异丁烷,都是易燃易爆的东西。水这么喷射出来,附近非常可能已经积聚了大量带出来的碳氢气体云,这就是在等着爆了。
9 d4 L, \. J# P* [$ U" a
0 k8 u) ^. v" _' w n11、12、14日已经组织抢修,没有成功。换句话说,这不是临时冒出来的紧急情况,已经有好几天了。为什么不停装置,还要带压抢修?报告里没看到,估计前几天也是带压抢修。连续抢修不成,还不停车抢修,还要带压抢修?这是草菅人命!哪个猪脑子下的命令?死了算逑,或者非判他个无期!3 m. v' ] Z8 K: l. L/ a5 t
1 r+ f) Z8 k% u0 i, c! m- v. J化工厂大概是平民设施里破坏力最大的存在,爆炸起来堪比战术核武器,哪能这样乱来!
& `" O0 h$ ] t6 T2 v) P$ I9 F+ b4 V# E6 p8 P
已经泄漏几天了,竟然还敢带压抢修,还敢用非防爆对讲机,还敢把内燃机驱动的吊车开进现场!!!+ i Y" k, b% i( I, M
; E& q/ O0 g2 l( j* t这样高的压力,吊车吊蓝稍有晃动,抢修人员可能受到水压射流的伤害。本来就不该用吊车吊人这种危险动作。绝对应该停车,泄压,搭建脚手架,然后抢修。慢说这样大威力的射流,肉眼可见的针眼射流就必须这样,因为管壁受损状态不明,随时可能爆裂。这方面,欧美化工有现成的规定,绝对不容易冒险,否则事故后的索赔绝对让公司倾家荡产。
8 y1 A" Z- U* B, V! ]8 g# t, B: ]8 B
这一段看样子已经抢修过的,有框架形夹套。这只是临时用的,估计他们带病使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绝对应该在大修中换上正规的弯管,包上正规的保温层。看他们的样子,原来的保温层剥掉了,看右面。辽宁冬天也挺冷的,没有保温层,管内容易冻住。天知道他们是不是冻住过,那会膨胀,也损坏管壁和弯头的。报告中没说,就不知道了。
$ V& ~; p3 x( o$ ?3 h
- s) h* b; r+ _% ` x图太小,看不清周围,是不是已经有原先留下的脚手架了?那就是这地方反复抢修过?还留下这样半吊子状态带病运行?按照报告的说法,爆炸时厂区还有不少人,是大规模泄漏后才疏散的。真是一错再错。这样的抢修附近留那么多人干什么?再说一遍,早该停车、疏散。在我老东家那里,除非能就地隔离,没法隔离的针眼泄漏必须停车,人员疏散,倒霉蛋可能走不了,直接下地下防爆室,什么时候能回家就看抢修情况了。一般泄压、清空后就可以继续疏散,再大的化工厂,这也要不了几个小时。$ r; K* T$ l5 N. j5 q: u0 H/ R
1 G9 I- q4 m# Z4 p建设单位也是胆大妄为,竟敢换管材!这下这个建设单位承造的所有设施都要马上大检查,看看是否还有擅自更换管材和设备材质的问题。这样的豆腐渣也敢!这和豆腐渣大坝一样害人!干这事的也得判无期!
1 Q7 c- r. H1 K. n9 X" ?8 C/ K) a$ P; O* w1 G9 k: {* n, y* {
中国工业建设还在高速发展中。装置越造越大,安全越来越重要,出事就是出大事。6 s, c" @' G4 ^7 v3 J" @
1 c5 U* q/ y3 p Z; f1 q4 ~谁都对民航客机安全很“懂行”,谁都知道那东西马虎不得。化工厂可能的危害更大。这次事故13人死亡、35人受伤,非常厉害了,但完全可能有更厉害。博帕尔了解一下,BP Texas City也了解一下。- k* s; A. s {6 [( p% @! |
0 ?: ?; I% ~; J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那么长的时间,早该停车、隔离、卸压、清空设备、然后补漏。
! d# ]' N' w h9 z8 X4 l- N; A7 F' W z: s. ^$ v. v' @
" K6 u6 q. f9 N' |8 M! d; i" ~1 S; V
( V, b& W5 C0 h, N! k X6 q* @
我前面还以为是出口弯管泄漏,还在想如何安全泄压,把储罐里的物料放出来。结果这是进口弯管。至少把这个储罐隔离,关掉进口阀。现在看来,入口阀(2)已经关闭,那就是在用水把罐内物料推出去?那用那么高的压力干什么?已经泄漏了呀。 p' h) b' f4 l" W
6 x6 J+ E3 P6 s& i& u! s* Q0 ^+ Y而且现场那么多人干什么?不应该尽早疏散吗?什么抢修需要近50人在现场?还是控制室防爆标准不够?办公室和辅助设施就在爆炸半径之内?这都是严重违反安全设计规定的。我老东家那里设施内用了几十年的办公和辅助设施现在按新规定统统放弃,搬迁到至少1公里以外的安全地方。设施内只留防爆的中央控制室。降低效率也要花这个钱、费这个事,否则就需要办公和辅助建筑防爆化,更花钱。不是资本家爱惜生命,是怕赔不起。这样的设施,保险公司都不给上保险,或者保费直冲云天,把你节约的钱统统再花出去。8 k6 Q8 I) X$ Y
# B- K4 R; W2 ~
估计抢修时以为物料以水为主,就大意了,以为不会爆炸。侥幸心理害死人!报告也没提现场是否有碳氢检测仪,估计没有,否则看到数据估计不敢。大泄漏到爆炸才一分半钟,估计水为主的话,此前已经积聚了很多泄漏碳氢了。要是碳氢为主,这样的带压抢修更是犯了大忌中的大忌。
0 t$ d9 o) w. |6 r+ {& ^4 \8 c
N9 P% B. N3 }+ p! c* u希望把这报告作为安全教育的材料,在全国化工行业广为教育,并且强化概念:安全永远高于生产,安全是绝对的一票否决,追责不光是现场指挥,要一路追到公司法人!法人负责首先就是对设施和人员的安全负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