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欧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欧洲

相关日志

分享 为什么我认为西部欧洲完蛋了
热度 94 老马丁 2017-5-14 04:27
1. 德国总理 圣母默克尔,没孩子。 2. 法国新总统 马克隆,没孩子。 3. 英国总理特丽莎,没孩子。 4. 意大利总理 Paolo Gentiloni, 没孩子。 5. 瑞典总理 Stefan Löfven,没孩子。 6. 荷兰总理 Mark Rutte, 没孩子。 7. 欧盟层次,欧盟执委会,相当于欧盟的政府,主席 Jean-Claude Juncker 没孩子 上面那个单子竟然没有比利时。这不科学,我就不信比利时这个奇葩能够例外。往前翻,果然,前任比利时总理 Elio Di Rupo , 14年下台,没孩子。 我死后,哪管国民的子孙死活。 无语。
个人分类: 闲谈|715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二十一条的问题,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
gordon 2017-3-25 16:22
对局变化,有急有缓 因为二十一条的问题,造成了中日对局的变化,急速进入 “混乱期”。 中日皆混乱。 如果按缓和的策略走,中国可能会失去东北。 其中还有苏联,苏联也是感觉到欧洲的动荡,也是 “急” 这条路线走的。 *************************************************************** 二十一条问题,提出的背景,也是日本人问英国人了,英国人说,日本不但种了树,也种了血。拿到东北很应该 原话不是这样,原话是说,东北租期到期了,延长很应该。 就跟香港一样。 *************************************************************** 根子还是在日俄战争,还是在英国身上。 中国问题的根子,还是在英国身上
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农神食其子》 —— 欧洲的星星为什么总被画成六角?
gordon 2017-3-21 12:58
http://www.miaopai.com/show/x6fH8barKKtRsKJ3~9HQfgb-F2t3qgJt.htm 【鲁本斯为何要画三颗星】鲁本斯是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在其代表作《农神食其子》中为什么要画三颗六角星?为什么欧洲传统艺术中,星星总被画成六角? ************************************************************************** 五角星是 战神的标志,战神也是狂暴之神。 但是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却是雅典娜。 所以在 《荷马史诗》 众神之战中,雅典娜总是狂虐战神。 战神,就是战争的象征 —— 狂暴,但他是个自然物。 雅典娜 战胜战神,也就不是 “不可思议” 的了。 ************************************************************************** 五角星(亦称五芒星),古罗马神话里“战神玛尔斯”的标志, 战神玛尔斯 是美神 维纳斯的情人 ( 维纳斯原配是武器之神 伏尔铿),由于这个原因,带有鲜明罗马特色的五角星在中世纪被视为“反基督和黑魔法”的标志,是被教会禁用的。 文艺复兴之后,古希腊、古罗马许多标志一并被复兴,作为战神玛尔斯标志的五芒星也再次复兴被多个西方国家军队采用,西化的日本,在幕末时期就开始在军队里使用五芒星了。 明治24年(1891年)第一套陆军军服出来的时候日本陆军就已经用这这种帽徽了 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的日军军服 ,可见黄色五角星的帽徽 ************************************************************************** 玛尔斯(拉丁语:Mars) 罗马神话中的战神,朱庇特与朱诺之子,贝娄娜之丈夫,维纳斯的情人,他是罗马军团崇拜的战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重要程度仅次于朱庇特,最早是和奎瑞纳斯(Quirinus)朱庇特(Jupiter)并列的三大主神之一。 玛尔斯的节日是在三月和十月。拉丁语的"火星"和 英语的"March"正是源自玛尔斯 。但拉丁语"Mars"一词并非源自原始印欧语,似乎是从伊特拉斯坎神话中的玛里斯(Maris)拉丁化而成的。 起初玛尔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繁殖与植物之神,同时亦是牲畜、农田与农夫的守护神。在公元前2世纪,大加图曾说"好好饲养你的牲畜,每年要向玛尔斯·西尔瓦诺斯(Mars Silvanus)奉献。"后来,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玛尔斯成为了战争的象征 。 马尔斯同时也被认为是罗马城建造者罗穆卢斯的父亲,因此他也是罗马人的祖先。 玛尔斯是备受敬畏,跟朱庇特一样是最受尊崇的神只,他就是战士的庇护者,罗马的守护神,当时尚勇的罗马人最普遍信奉神。(每年至少祭拜两次,而朱庇特一般是固定三次,但是罗马所有战争开始前,国王或者执政官都得拿起马尔斯的圣矛,念着:马尔斯,快醒来......。凯旋归来也一样要祭拜马尔斯,所以很多时候次数超过朱庇特)
1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前的 欧洲关系
gordon 2017-2-22 06:29
拿破仑战争后, 英国、俄国都是欧洲大陆的仲裁者 ,自从日俄战争失败以后,俄国就被法国俘虏了。 本来俄国是法国的老大 ,日俄战争后,反过来,成跟班小弟了。 ******************************************************************** 法俄同盟 沙俄方面并不积极 ,久久不予批准。其中原因是法国巴拿马丑闻的被揭露,导致沙皇政府对法兰西共和国的稳定性以及同法国结盟的价值引起怀疑。此外,俄国外交部中也有人反对以这样的协定束缚自己的手脚。 1893年8月 ,德国议会通过新征兵法,使兵力陡增150万。秋天,德国对俄国又展开激烈的关税战。法俄结盟危机因此结束。 (80年代后半期,普鲁士的容克地主反对输入俄国粮食,俄国工业家也反对德国工业品进口,双方都提高了关税。为使俄国屈服,德国报纸展开反对给俄国贷款的宣传活动,政府还禁止帝国银行接受俄国的有价证券,令迫切需要外债的俄国极为恼火。) 政治上两国也逐渐交恶。当时, 英国采取同、德奥集团接近的步骤 ,跟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订立了旨在阻挠俄法在地中海扩大势力的《地中海协定》。 这一行动受到德国鼓励。俾斯麦辞职后, 德国威廉二世实行外交新方针 ,抛弃了俾斯麦长期执行的拉拢俄国,孤立法国的大陆政策,追求与英国的友谊。1890年,俄国希望跟德国在期满时续订《再保险条约》,居然遭到拒绝。同一年,德国却跟英国达成以桑给巴尔交换赫尔戈兰岛条约。 德国亲英疏俄的新方针使俄国严重不安,被迫同法国日益接近。 这正是法国政府20年来梦寐以求的 。 在建立法俄同盟的过程中,法国急不可待,表现出强烈的迫切感,俄国则多所犹豫,不甚积极。 俄国当时主要担心是英国,正因为反对英国才寻求法国支持。 而法国始终视德国为头号敌人,对英国倒不乏最终和解的幻想。 亚历山大三世登上军舰,在法兰西共和国国歌《马赛曲》声中脱帽致敬,表达君主国元首对共和制法国的友好感情。 本来,俄国的意思是,欧洲大陆是我罩着,像法国有钱的奶油小弟,有什么麻烦都可以来找我。(法国给他钱哪) 日俄战争以后,整个关系调过来了。 ********************************************************************** 法俄同盟从法律意义来说,只不过是两国在发生对德战争情况下采取共同行动的一项保证,但政治影响极为深远。它改变了欧洲的外交格局,使法国得以与一个欧洲大国建立合作关系,真正摆脱了孤立处境,加强了在欧洲的地位,宣告了 俾斯麦20年来苦心经济的外交体系彻底崩溃 。欧洲从此形成了以德奥意为一方,俄法为一方的两大军事集团。 另:意大利和奥地利有矛盾啊,意大利和德国关系好。以前跟法国关系也好。 ********************************************************************** 1894年10月下旬德国更换宰相,11月1日俄国皇帝更替,使得德俄又有所接近。新宰相 霍亨洛埃-谢林斯菲斯特侯爵反对前任宰相卡普里维东西同时迎击法俄同盟进攻的主张,他并不认为德俄对立不可避免。新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希望同亲戚威廉二世保持亲密关系。 尽管如此,法俄友好的总格局不再变化,而且日益密切,法国资本大量渗入俄国,两国贸易来往更加频繁。1895年,法国与俄、德一起对日本施加压力,干涉它放弃独占中国的辽东半岛。1896年沙皇夫妇访问巴黎,1897年法国总统回访俄国,同盟关系更加牢固。 法国温和派政府在90年代后期还力图缓和跟英国的矛盾。随着英、德在南非争夺日趋剧烈,德皇威廉二世想把亲俄反英行为扩大成一个吸收法国参加的反英“大陆同盟”,逐渐削弱德法在欧陆的对立。 德国向法国作出了在殖民方面共同行动的建议。因有法俄同盟面有恃无恐的法国,对此不仅不予回答,而且通知了伦敦。 在法绍达危机时,法国也作出了让步,以对抗主要敌人德国。 这样,到世纪末,温和派政府不仅成功地摆脱了孤立地位,而且也缓解了跟德国以外的欧洲列强的矛盾,作为一个大国再度积极活跃于国际舞台。 ********************************************************************** 甲午战争,我们都知道,是 德国人捅了清王朝一刀 。(李鸿章和俾斯麦的友好关系结束了,而且威廉二世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国,为此获得了匈奴人的绰号。) 跟老大,跟的不对,就是这个结果。 ********************************************************************** 甲午战争,就是俾斯麦外交体系 解体的结果 法国想 卸掉德国的海外收入。 德国这帮蠢蛋,还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 段祺瑞,真解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们也收拾了德国一顿,算是扯平了 ********************************************************************** 1893年8月 ,德国议会通过新征兵法,使兵力陡增150万。 这是甲午战争前一年,法俄同盟结成。我们以前一直是跟德国的,当小弟被人家收拾,活该。本来就是为 老大挡刀的 威廉二世再捅我们一刀就不对了。(他当时想跟 英国关系好嘛,想跟欧洲文明接轨,问题在于 经济方面跟英国有矛盾)
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661年的欧洲(转)
gordon 2017-2-4 10:48
1661年4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二十四日,大军进入澎湖海面,狂风暴雨,突然袭来。为了早日完成光复大业,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成功传令大军连夜破浪前进。郑成功的大军在一个海水涨潮的夜晚,同年四月初一,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五,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敌军守将描难丁战败投降。于是成功留部将杨朝栋守赤嵌楼,亲自率军乘胜进攻赤嵌城(荷兰殖民者在台南建筑的“王城”)。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荷兰殖民头目台湾总督揆一,要他投降。信中有这样几句话:“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明确地指出中国人民收复失地是不可磨灭的真理。然而侵略成性的揆一,仍然企图据险顽抗,成功命令大军把赤嵌城严密包围起来,发炮向城里进攻。赤嵌城附近的高山族人民都来欢迎和援助郑成功,城里的汉人也给郑成功传递消息,赤嵌城被围困了七个多月,敌军官兵死伤一千六百多人,最后敌军水源被我切断,揆一黔驴技穷,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 荷兰殖民者在死亡之前,依然企图进行绝望的挣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七月,荷兰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 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十二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初八,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敌人在投降条约上签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揆一率领残敌五百人狼狈退出我国领土台湾。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台湾,从此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 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时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情况。 先说英国, 这里的英国泛指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这片土地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可谓风云变幻。先是议会与国王开战,然后是国王被不合法的斩首,接着是无冕之王克伦威尔的崛起与独裁。 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国可谓威风八面,先是击败了海上霸主荷兰,然后又联合法国击垮了西班牙。此时的英国不可一世,令整个欧洲都敬畏三分。但是在辉煌的表面下国内矛盾却愈演愈烈,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清教徒与国教徒,民主派、君主派与克伦威尔的独裁派,各种矛盾早已是濒临爆发的火山一般。 就在此时一代枭雄克伦威尔却在最威风的时候病故,传言这位独裁者晚年的对所有人都心怀芥蒂,为了防止有人刺杀甚至每晚都更换卧室。这位在权势上压倒所有君王的护国公最终却在恐惧、不安、焦虑中咽气。(独裁者的末路) 英国人感到天下要大乱。新的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之子理查德.克伦威尔是一个温和、软弱之辈,各地的大将拥兵自重,各派系都蠢蠢欲动。理查德.克伦威尔不堪重负,他放弃了所有的权势逃到欧洲大陆隐居了起来,(不过他得到了安定的人生与善终)英国成了无主之国。 就在此时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蒙克却出人意料的迎回了被斩首的国王之子威尔士亲王查理。经历了数十年动乱的英国人心思安,此时的威尔士亲王查理是理论上唯一能够成为国家无可争议领袖的人物,就这样英国的各派系达成了妥协,他们在保证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一致承认威尔士亲王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国王查理二世。 被革命推翻的斯图亚特王朝转眼间就成功复辟。 这位查理二世国王历经坎坷,父亲被杀后他历经艰险、辗转于欧洲各国寻求支持,但是各国统治者都摄于克伦威尔的权势而疏远这位王子,其中也包括法国的马萨林。 查理二世复辟之时正是马萨林病重,这位狡猾的红衣主教没有料到一个已经死亡的王朝能够瞬间复活 ,他了解到法国还需要英国作为盟友,临终时马萨林建议路易十四与自己的表哥查理二世联盟,1661年路易十四为自己的弟弟奥尔良亲王菲利普(此时路易十四的叔叔加斯东.奥尔良已去世,侄子安茹公爵菲利普继承了叔叔的爵位)迎娶了查理二世的妹妹亨莉埃塔公主。(她也是路易十四的表妹)波旁王室与斯图亚特王室就此结成了政治盟友。 西班牙 此时的西班牙已经一文不名,虽然结束了与法国的战争,但是西班牙还远没有获得和平,这个衰败的王国还在为了收复独立的葡萄牙而进行着徒劳的战争。长期的战争与错误的政策而导致的经济崩溃已经全面蔓延,整个国家到处都是贫穷与衰败。 西班牙王室此时也像其统治的国家一样破败不堪,1659年与1661年老国王菲利普四世的两个幼子先后夭折,整个王室悲痛不已,好在王后在1661年又生下一个身体孱弱的男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才免于绝嗣。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这个唯一的香火还能维持多久,这个男婴从降生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神圣罗马帝国 三十年战争使得帝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几乎整个德意志都成了废墟,由于惊人的分裂,(整个帝国有300多个邦国与1400多个半独立的骑士庄园)恢复工作进展缓慢,因为没有一个邦国的君主有实力推动大规模重建。 对于帝国皇帝来说虽然他失去了帝国的统治力,但是在自己的家族领地上权利却得到了巩固。(尤其是在波西米亚)费迪南三世皇帝不再奢望于一统江山,而致力于恢复自己领地的经济,这位不算平庸的皇帝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657年费迪南三世驾崩,其子利奥波德一世继位。年轻的皇帝一上台却遇到了大麻烦,因为土耳其人再一次杀向了匈牙利,兵锋直逼维也纳。 在众多德意志邦国中有一个要提一下,那就是北方的第一大邦勃兰登堡-普鲁士。 由于微妙的国际关系与地理位置,勃兰登堡成了三十年战争中得到好处最多的诸侯,之后又由于联姻获得了波兰属国普鲁士的统治权 。1640年腓特烈.威廉成为了勃兰登堡选帝侯,这位诸侯后来被人们尊称为“大选侯”,(与“大孔代”是一个意思)因为在众多邦国中这位勃兰登堡选帝侯的文治武功是公认的第一。尽管1661年的勃兰登堡在欧洲仍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国,但是一个新兴势力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崛起,谁也不会料到80年后这个撮尔小国将会震动欧洲,200年后则将撼动世界。 荷兰 三十年战争中荷兰成了海上的最大赢家,西班牙海军被海上马车夫打得溃不成军,这个小国成了世界海洋的霸主。1651年 荷兰的商人党乘着四代奥兰治亲王威廉二世暴毙的机会推翻了以奥兰治家族为首的贵族党 。这次政变对荷兰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大量贵族党的成员被排斥,军队失去了最主要的将领。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乘机向荷兰的海上霸权发起了挑战,结果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荷兰人吃了大亏。之后荷兰人痛定思痛,积极扩充海军,发展自己的海外势力。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再一次陷入了相对的衰落时期,荷兰人知道报仇的机会来了。此时的海上马车夫还没有意识到一个新的巨大威胁已经在他们的南方逐渐形成,这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国家即将迎来最为艰苦危难的时期。 瑞典 三十年战争中瑞典是物质上的最大赢家,古斯塔夫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整个北欧的力量对比。但是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瑞典却爆发了一场政治危机。古斯塔夫之女瑞典国王克里斯蒂娜在1654年主动放弃了王位,这位女王的退位表面上是因为她的婚姻态度与无法控制对天主教信仰的向往,这是信仰新教的瑞典所不容的。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女王的思想过于超前,克里斯蒂娜的才干是当时公认的欧洲第一,这位女王崇尚科学与儒雅,但是她统治的却是一个野蛮好战的国家。最终女王对于治国失去了信心主动放弃了王位,前往南欧寻找自己的理想。 女王的表兄卡尔大公(原本瑞典人希望克里斯蒂娜嫁给这位大公,但是女王宁愿独身)继位即瑞典国王卡尔十世,这位国王以自己的舅舅古斯塔夫.阿道夫为榜样,(所以他更符合瑞典人价值观)他一继位就展开了针对波兰的战争,随后又与背后偷袭自己丹麦展开大战,卡尔十世骁勇善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时瑞典的势力空前强大,但是长久的战争大大消耗了国力,同时也使得周围的国家全都心怀芥蒂,瑞典就像一个抱着一箱珠宝穿梭于繁忙大街的人一样,时刻要提防着来自周边的攻击。这个国家已经因为过度的扩张而陷入四面为敌的不安之中。 法国 路易十四亲政的法国在外部看来形势大好,长久以来的敌人西班牙已经急速衰落,最大的邻居德意志也是四分五裂,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刚刚复辟急需法国的支持,海上霸主荷兰也与法国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这是法兰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外部环境。 从内部来看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路易十四接手的政府是一个臃肿、低效、老迈的政府,由于马萨林的贪腐以及长时间的内乱,黎塞留建立的高效官僚体制受到了极大的侵蚀。卖官鬻爵使得政府内充满了滥竽充数之辈,贪腐的风气充斥各个角落。军队的情况也不好,财政的吃紧使得法国仅能保持4万人的陆军,要不是英国的介入,能否打败西班牙真的要大打问号。海军更是破败不堪,由于马萨林的忽视,黎塞留时代颇有实力的法兰西海军到了1661年仅有10余艘老旧战舰,与两个海上强国相比法国的海上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同时期的荷兰与英格兰都拥有上百艘大型新式战舰。 路易十四接手的是一个急需整顿的国家,所有法兰西人都满怀希望的看着年轻的国王如何让自己的国家光彩夺目、令人生畏……
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的欧洲军备竞赛
gordon 2016-11-30 05:16
  在1870—1871年的战争之后,最终证明了包括预备队和后备军在内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优越于可 以找人代役的征兵制。 大陆各国都作了或多或少的修改而采取了这种制度。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巨大的不幸。主要预备队由壮年已婚男子组成的军队,按其性质来 说,比起根据征兵制组成、 有大批代役兵即职业雇佣兵的路易—拿破仑的军队来 ,侵略性是较少的。但是又加上了亚尔萨斯—洛林的兼并,兼并的结果,法兰克福和 约对法国来说只不过是暂时的休战,正如提尔西特和约对普鲁士那样。于是 法国和德国就开始了狂热的军备竞赛 ,渐渐地俄国、奥地利、意大利也卷进来 了。   开始是延长后备军的服役期限。在法国,地方部队获得了由年龄较大的人组成的预备队;在德国,恢复了第二类后备军,甚至恢复了民军。这样一步一步地继续下去,直到自然的年龄极限为止,甚至还超过了这个极限。   然后是扩大应征人员的名额,并相应地造就了一批新的干部来训练新兵;但是就在这方面也几乎或者完全达到了年龄的极限,而在法国甚至已经超过了极限。最 近几年来,在法国军队中应征入伍的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一些还不能或者根本不能负起兵役重担的青年。曾经观看过1891年在香槟举行的大演习并完全承认、有时 甚至是带着赞叹的口吻承认当前法国军队的战斗素质很高的英国军官,在这方面是公正的,他们一致指出, 在行军和战术演习中掉队的青年士兵多得不相称 。在德 国,诚然还没有把适于服兵役的后备人员完全用光,但新的军事法草案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句话,就在这方面我们也已经达到可能的极限了。 *********************************************************************   我们对我们的邻邦、我们的爱好和平的敌人已经批评得够多了。但是我们自己的情况又怎样呢?   我们应当直截了当地说,只有永远结束对士兵的虐待,逐步缩短服役期对于军队才是有益的,而近年来这种虐待现象在军队中已经根深蒂固,习以为常,远远超过了人们愿意承认的程度。   这种虐待士兵的现象是步法操练和校场操练的永恒伴侣;只要普鲁士军队在某个时期成为和平时期的军队,这两者就在普鲁士军队里广为流传起来,然后它又从 普鲁士人那里传给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等等。对士兵的这种态度是真正的“旧普鲁士”时代的遗产, 那时士兵不是招募来的流浪汉,就是农奴的儿子,所以他应当 毫无怨言地忍受俨若容克地主的军官们的一切嘲弄和侮辱 。正是那些破产了的、变穷了的和寄生的贵族(他们在易北河以东地区为数不少)现在还在提供对士兵的凶 恶折磨者,在这方面只有喜欢硬充容克地主的傲慢的资产阶级子弟才能比得上他们。    这种对士兵吹毛求疵的态度在普鲁士军队中从来也没有消除。但是以前它比较少见,而且带有较温和的、有时是幽默的性质 。但是,自从一方面需要教士兵愈来 愈多的科目,同时另一方面又不考虑把过时了的、失去任何意义的战术练习这全部无用的废物抛弃的时候起,军士就逐渐取得了愈来愈不受限制的权利,可以采用只 要他认为合适的任何训练方法;同时,规定军士要在短期内给自己的班有效地灌输这种或那种军事规则,也间接地迫使他采取强制手段。加之士兵提出申诉的权利纯 粹是一种嘲弄,中意的旧普鲁士方法在士兵顺从地容忍它的地方又大为盛行起来就不奇怪了。因为我确信,在德国西部建立的团队或者在夹杂有大量城市居民的团队 中,对士兵的侮辱比在多半由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民组成的团队中要少得多。   对此从前有过一种(至少是实际上的)解毒药。在使用从枪口装弹药的滑膛枪的时候,在演习时很容易把一块打火石放入枪管,使它落到空弹筒里,因此可恨的 长官在演习时常常由于疏忽大意而被击毙。有时也出错;我知道有一个科伦青年,在1849年就是这样死于别人向他的长官射出的子弹。而现在,在使用小口径后 装枪的情况下,这样做就不是那么容易和觉察不到了;然而军队中自杀事件的统计数字是虐待士兵现象的相当精确的指标。但是,当“严重的时刻”到来并使用实弹 的时候,当然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又会有人要采用旧的做法,据说在最近几次战争中有的地方就发生过这种情形;要知道,这是会大大促进胜利的。   英国军官在自己的报告中一致赞扬1891年在香槟演习时法国军队中官兵之间的非常良好的关系。 在这支军队中根本不可能产生像报刊上所经常披露的我们兵 营中发生的那些现象 。还在法国大革命以前,想在法国军队中效法普鲁士用鞭笞来惩罚的企图就遭到了彻底失败。在阿尔及利亚远征和第二帝国的最糟糕时期,也没 有任何一个长官敢把我们当众侮辱德国士兵的那种作法的十分之一拿去对待法国士兵。而现在,当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的时候,我倒想看一看,哪一个法国军士敢命 令士兵们互相打耳光或者互相往脸上吐唾沫。如果法国士兵听到或读到有关自己未来的敌人毫无怨言地让人侮辱的种种情况,他们一定会多么鄙视这些敌人。而设法 使每个法国兵营中的士兵都能读到和听到这种情况,——这是一定有人去干的。   现在在法国军队中占统治地位的精神以及军官、军士和士兵之间的关系,正是1813—1815年在普鲁士军队中占统治地位的,并且曾经两度使我们的士兵 进入巴黎的那种精神和官兵关系。我俩现在却反而日益接近1806年的情况,当时几乎不把士兵当人看待,当时士兵常常遭到鞭笞和虐待,当时士兵和军官之间隔 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切把普鲁士军队引到了耶拿 ,后来就当了法国的俘虏。   人们关于精神因素在战时的决定意义谈得多么多啊!可是在和平时期,他们所干的全部事情却是在差不多有系统地消灭这些因素! ******************************************************************   意大利也会双手接受这个建议。它正被军事预算的重担拖得筋疲力竭,已经到了必须尽快寻找出路的地步。而缩短最长服役期在这里也是最简捷的出路。因此我们可以说,三国同盟要么将瓦解,要么将不得不采取多少相当于我们建议的措施。    三国同盟是旨在反对法国和俄国的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侵略性军事政 治联盟。 同盟于1882年因意大利加入1879年缔结的德奥军事同盟而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条约的期限订为五年,但是在1887和1891年这个条约又重新 订立,后来在1902和1912年又自动延长期限。三国同盟的建立使欧洲开始分成两大敌对阵营,这样终于导致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 大战。战争开始后,意大利退出同盟并于1915年归附同德国和奥匈帝国作战的国家。 ************************************************************* “欧洲能否裁军?”一文是恩格斯于1893年2月间就德意志帝国国会讨论政府提出的军 事法草案问题而写的。草案规定大大增加军队和追加军事开支的拨款,数量极大的拨款引起了广大居民阶层的不满;这一点甚至使得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也起来反对这 个草案,因此在1893年5月,它被帝国国会的多数所否决。但是在1893年7月,在解散帝国国会和进行了新的选举之后,帝国国会批准了一个类似的军事法 草案。    恩格斯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倍倍尔请恩格斯对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在这个问题上应采取的立场表示自己的意见 。恩格斯在把手稿寄往柏林准备在“前进 报”上发表时,在1893年2月24日给倍倍尔的信中建议以一组文章(分为八篇)的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它,这个建议被采纳了。1893年3月底,这一著作以 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恩格斯为这本小册子写了专门的序言。 ************************************************************* 毛奇说:“法国完全抄袭了我们的整套军事制度……首先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同时却以20年的服役期作为基础,而我们只是12年。” “帝国军事法”一文是恩格斯由于帝国国会正讨论关于增加平时军队人数的法律而专门为“人民国家报”撰写的。这个法律经批准后被称为七年期限法,它使整个德国都采用普鲁士的军事制度。
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的 “种族主义” 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gordon 2016-11-8 02:38
因为德国在一、二战是战败国,后来是中国的盟国,给予中国抗日战争一定的援助。 所以对德国威廉二世 种族主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社会关注的较少。 义和团事件中的德国;甲午战争后, 中日两国交好 ,就是因为欧洲主义的结果。(德国的咄咄逼人,使得中国和日本同时不寒而栗) 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留日学生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崛起。 注:中国社会以后的偏激,开除球籍,都与此有关。 直接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影响 。 俾斯麦时期,和中国的关系还不错。 这就是留日的原因 ******************************************************************************* 统治欲望的本身,而非其附带产生的任何利益,是引起战争的真实而有效的动机。例如英国学童直认其恫吓较小的孩童,德国官吏向平民矜夸,居于热带国家的白人强使其‘属下’( inferiors ) 对他们表示特别的尊敬和服从,这一切,都是统治欲的表现。无疑地,一般的英国人或法国人都有这种欲望;而且 常因为他是一个‘强国’的国民 ,不是一个荷兰 人,瑞士人或西班牙人,而引以自满。大战以前,许多德国人真希望他们的国家能将全欧洲置于其铁蹄之下,使欧洲人听到德国外交后盾的枪剑声而颤栗。虽然近代 国家的作战并不以发现谁是‘优秀民族’( the better men ) 为公开的目标,但在他们的角逐中,确含有这种因素在内。而且,统治欲的冲动,会使各国特别不愿意放松他们曾经‘占有’过的任何领土。向来臣属于他们束缚下 的人民,如果得逃出羁绊,他们以为是一种‘屈服’或羞辱。爱尔兰、埃及、印度、西班牙统治时代的菲律宾,大战前土耳其臣属下的民族,战前的阿尔萨斯、罗伦 以及芬兰、波兰等的事实,已足为这种心理的明证。统治者为保持其统治地起见,常常提出许多理由,如:他们对于文化的义务,白人的负担,及国防上的需要等 等。 这些理由 ,常常有自诚意中提出来, 有时也很合理,但是除此而外,在其背后的,还是欲继续其统治的意志 。与此相冲突的是被统治者要求解放的意志。这都是 为自由战争,为光复故土战争 (irredentist war) ,为民族解放战争的种子。此种爆发力和经济学的关系甚小,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是并不因此失去其真实。如果忽视了这一层而专门从经济方面解释战争的 原因,那是抹杀了明显的真相。我们所要在本书内详细研究的求利欲,并不是煽起国际战争的唯一动力。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 不应当忘记他的 限制 。
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货币贬值好过债务坏账 —— 早年的决策可能是错误的(转) ... ...
gordon 2016-6-4 22:13
2011年中国处于USD carry高峰, 英国则迎来欧洲大陆蜂拥而入的资金, 但面对由此造成的通胀上行时, 两国央行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中国维持财政刺激但加息, 而英国则紧缩财政并维持宽松, 容忍通胀短期升高. 进入2012年后两种政策的结果天壤之别. 欧元QE造成carry flows的逆转, 货币贬值好过债务坏账. 注:中国现在货币已经没办法贬值了 ************************************************************************************** 2011年为什么不紧缩 财政呢?
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战后的欧洲格局,永久的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热度 1 gordon 2016-5-8 04:35
[法国前总统密特郎 ]“法国不知道,但我们与美国处于战争中。是的,永久的战争,生与死的战争,经济战争,没有明显死亡的战争。是的,美国人强硬,贪婪,他们要独揽统治世界的大权。这是一场未知的战争,永恒的战争,没有明显的死亡,但战争到死。“ 冷战以后,法国代表的后二战人文文明,与美国代表的极端自由主义发生正面冲突,老欧洲正在输掉这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战争。 *********************************************************************************** 实际上,二战后,变成了亚欧大陆国家和 美国经济霸权的斗争。 从1840年以来,欧洲文明中心向中国的辐射 变得暗淡。 带来了整个结构的变化 。 注: 不为什么,整个欧洲大陆的思潮整个衰落了。 当然,朝鲜战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法国的衰落,英国的衰落,德国、日本、俄罗斯的统制经济。 实际上,英国也搞过 “战时经济” 。
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不现代化? —— 关于宗教(转)
gordon 2016-4-24 07:44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欧洲左派要主动在校园里面推广阿拉伯语,甚至是伊斯兰文化课程。这背后其实有很强的多元文化要求。欧洲之前的政治风潮是“多元化”。多 元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不同文化的人可以在一个框架下“和谐”的生活,前提就认为各种文化没有优劣,只有强弱之分。而文化冲击带来的问题则是因为不了解带来 的偏见。所以作为强势的本土文化自然就要主动向弱势文化靠拢,去学习,了解。 但是欧洲今天的多元化的结果并不如人意。认为多元化正确的人认为结果不好是因为多元化的程度不够,自然会希望“更深一步”的交融。所以喊出全民学阿拉伯语,必修伊斯兰课程之类的口号并不奇怪。 而更多的欧洲普通人问的则是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多元化”?保留那些公元7世纪定下的规则到底在现代社会有没有意义?要是结果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好,那为什么不能就单一 “一点” ,大家一起“现代化”呢? ********************************************************************************** 中国和其它地方不一样的一点在于, 基督教和新教是后来的 明清之际,有个很重大的事件: 就是汤若望的事件
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与欧洲互为对手盘 —— 基于人口角度的理解
热度 2 gordon 2016-4-14 18:47
这涉及到资产价格的问题 你为退休积攒的资产,例如房产、股票、债券,你得卖掉才能换来现钱呢 退休人员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由谁来提供?他们为退休融资而出售的资产又由谁来购买? ******************************************************************************** 没有对手盘? 资产价格可是撑不住,雪崩了。 欧洲的资产我们来买,支撑了欧洲的资产价格。 而中国的资产价格呢,又依赖于 外资的输入。 ******************************************************************************** 我们和父母互为对手盘 父母把资产卖给我们,我们提供服务。 ******************************************************************************** 实际上欧洲现在的经济还不如中国, “债务扩张缓慢 投资下降 然后是资金空转 比中国还差”。 互惠吧,怎么说呢 早先我就说了, 别小看中国互联网经济这些骗子公司,欧洲还没有呢 ,没有这些新鲜血液。
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领袖默克尔的难民政策
热度 19 方恨少 2016-3-24 06:12
总理,总理,不好了! 谁呀? 难民! 咋地了? 恐怖袭击! 谁呀? 难民! 咋地了? 恐怖袭击! 谁呀? 难民! 咋地了? 恐怖袭击! 。 。 。 (此处省略1800字)
9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飞利浦发展历程:如何“变身”欧洲最大照明公司?
gordon 2016-2-27 08:30
http://www.ledinside.cn/news/20160215-37726.html http://www.ledinside.cn/news/20160217-37742.html ************************************************************* 图太多了,不想转了
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北洋的覆灭与欧洲政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热度 3 gordon 2016-1-10 19:14
当代肯定会觉得中国政府算是比较会玩儿政治的,但在 当年却不是如此 。 对中国影响比较深的一件事就是北伐。 当时北伐的对象有两个,一个孙传芳,一个是吴佩孚。当时吴佩孚的声誉如日中天,是苏联顾问加仑 力排众议,定下决心 打吴佩孚。 加仑的判断是这样的,打孙传芳,吴佩孚会去救助;打吴佩孚,孙传芳不一定会去救。 孙传芳是个新军阀,吴佩孚是个老军阀。吴佩孚,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实力衰减。孙传芳是个地方实力派。 吴佩孚一去,剩下的人都不成样子。 张作霖父子的情况,后来大家都看到了。 政治组织上没人了,整个政治格局变了。 ******************************************************************************* 下面只有国共两党了,国民党有点学德国的意思 实际上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德国二战生产效率低,有几个因素:一,希特勒担心国内压力太大,会像一战诱发革命,迟迟不肯总动员;二,纳粹的分级独裁体制滋生腐败,党政官僚和资本家勾 结捞钱,武器型号庞杂而产量低下;三,战争目标不明确,资源分配极不合理;四,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地区的工业和资源(还不如日本的以战养战) 德国的占领政策,在资源掠夺这块,吃相极端难看,但效率却也极端低下。按美国人的评估,如果苏德保持正常贸易关系,德国反而能得到更多的资源 日本不仅从占领区套取资源,还和国民党保持贸易关系,甚至设法套走了美英提供给国民党的美元信用贷款,然后用这些美元换取战略物资——军统 最有趣。一面和日本人做生意大发其财,一面在日占区搞些无意义的小袭击显示自己最爱国 德国人搞组织是不怎么样的。纳粹德国下,德国政府、党(里面还有几个党中党 所谓党卫军冲锋队)、军,之间关系的混乱,乱立山头的庞杂无序, 你看老蒋就明白了。 ******************************************************************************* 老蒋后来又投美国,老欧州还罢了, 美国,根本就不是在一个频道上的 注: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就是无解。研发能力欠缺, 只能学别人。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 外交无小事,实际上中国变化挺快的,冷战中日德崛起,立即换日德了。 当然也跟他们以前是留学欧洲有一定关系。
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两个巴黎关于巴黎爆恐的录像
热度 20 寞洑 2015-11-20 13:27
恐怖分子袭击巴黎Bataclan剧院时候的现场录音,听着令人毛骨悚然。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4d98dd749c5b643a5af903ab06efd063/v.swf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4d98dd749c5b643a5af903ab06efd063/v.swf 街头监控拍摄的欧洲第一个女穆斯林自杀炸弹客,自爆时候的情景,那个牺牲的警犬是立了大功。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32a86816f5d9027fe18fb10c2be256d6/v.swf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32a86816f5d9027fe18fb10c2be256d6/v.swf
85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欧洲动车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热度 35 fcboliver 2015-9-20 19:26
上周五从荷兰开往巴黎的动车上,发生了一起疑为恐怖袭击的事件。列车行驶到鹿特丹时,检票员发现某厕所门被从里面反锁以久。于是反恐警报被拉响,特警出动。经过精密的策划后,英勇的特警们冲进了厕所,把嫌疑犯拎了出来。 最后却发现这个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嫌疑犯,却只是想逃票去巴黎而已。 看了这些,你还敢在欧洲逃票吗?
93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环境史中的欧洲特殊道路问题》—— 关于人口、关于环境
gordon 2015-7-15 21:16
欧洲为什么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是一个永恒的问 题,从东西方环境史比较的角度可能会对此得出独特的解释。当然,这种比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实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要分析的十个问题是:谨慎对待精神观点, 环境史的制度分析,耕地与牧场的平衡与失衡,西欧的婚姻模式,延续、持续性和自给自足,森林和权力,欧洲多中心主义的优势,魏特夫“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绿 色复兴,欧洲殖民主义的环境影响,环境史上是否存在一个“欧洲奇迹”。从这十方面的比较中会对“环境史中的欧洲特殊道路问题”有更清楚的把握,进而揭示出 一个辩证的历史逻辑,即“长期的成功恰恰加剧了危机”。这或许就是东方前现代的繁荣昭示给现在西方文明的前景。 "不要害怕承认你不知道",这是英国森林史学家奥里佛·纳克汉姆(Oliver Rackham)以他那恼人的方式向环境史学家提出的原则之一。 (p16)我会设法遵循这条忠告。因此,如果我列出十个论点,它们都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被谨慎地理解为假设,因为有些问题尚无定论。我的论题"环境史中的欧 洲特殊道路问题"看起来非常大,很难把握。更何况在对欧洲、新世界和第三世界的比较研究中充斥着偏见,所以分析这类问题不易得到可靠解释,也容易让人诟 病。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是环境史研究中的一个合适的分析单位现在还不能确定,因为在许多方面地中海本身就是历史上有独特环境问题的一个地区。 在这篇文章中,欧洲首先指西欧和中欧,这也是最早的工业发展中 心。本文旨在探讨环境条件和工业革命的关系。总体而言,我认为,至少在自中世纪以来的几个重要问题上, 西欧和中欧确实可以看成是一个环境单位 。当然,在许 多另外的方面,环境史的很多分析单位范围相当有限;知识的进步也依赖于在这些较小区域进行的实地研究。大范围的概述总要冒先人为主而不是通过翔实研究来重 构历史的危险。另一方面,如果失去了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仅仅做实地研究经常会出现无法辨认出特殊地区的真正特性的问题。 由于缺乏与非欧洲地区的比较,欧洲 环境史的重要特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阅读最近出版的美洲、印度和中国环境史的著作,您就能获得认识欧洲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的神奇洞察力。因此,应该进行世界范围的比较,因为这种比较对地区性实地研究有益。 一 谨慎对待精神观点 小 林恩·怀特(Lynn White,Jr.)在1966年的圣诞演讲中赋予犹太一基督教在"当前环境危机的历史起源"中以突出地位,这次演讲成为环境史研 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宣称:"基督教是世界上最以人为中心的宗教,在西方文明中尤甚……与古代的偶像崇拜和亚洲宗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督教不但建立 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而且坚持认为人无节制地剥削自然是上帝的意志。"用怀特的话来说,"现代科技虽然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远,但它源于基督教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态度"。 (p1205) 这个论断深深影响了环境主义者在比较西方文明和古代东方文明时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于是,宗教史和精神运动史似乎就 成了研究具有宏大叙事风格和世界视野的环境史的最佳视角,似乎是克服物质世界的错综复杂问题的灵丹妙药。尤金.得莱沃曼 (Eugen Drewermann)在他的德文畅销书《致命的进步--基督教遗产中人类和地球的毁灭》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以色列的宗教仍是一 种沙漠宗教,它决不会把地球当成对自然友好的环境,也决不会当成像圣母一样温暖的环境。" (p73)最近在社会科学中发生的文化转向似乎给认识环境问题的这种精神观点赋予了新的吸引力。 但 是,这可能最终转进了死胡同。我担心,以为宗教史为研究世界范围的人与自然关系史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楚的结构只是一种错觉。宗教在历史上并不是一种自主的力 量。我认为,历史学家在这一点上必须多多向克里福德·戈尔兹(Clif- ford Geertz)的著述学习。在对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的文化表 现进行比较研究后, 戈尔兹发现,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与生态差别相关的差异 。他写道:"给爪哇文化提供了重要经济基 础的是密集的、产量极高的湿地水稻种植,而不是一刻不停的、积极进取的、俭省使用资源的、外向的谢赫(摩洛哥),国家的初级形态是以定居的、勤劳的、侍弄 梯田的农民,而不是以20世纪引进的庄稼汉为基础的。摩洛哥文明建立在勇气上,印度尼西亚文明建立在勤劳上。" (p9)在别的地方,他还警告了从宗 教思想中直接得出关于日常行为的结论的危险陸: "没有一个人,哪怕是圣人,会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宗教象征的世界里,大多数人只是在某个时刻生活在这个世界 里。" (p86) 宗教在环境史中肯定不是无关紧要的事。人们尚不清楚把宗教中某些环境主义因素(如"地球母亲")从更广阔的背景中提炼出 来的重要意义。宗教对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含义只能从分析日常宗教文化中发现,而不能通过仅仅考察基本宗教思想得到。这样,对"东方"和"西方"的不同想 像之间的巨大差异就会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副更加复杂的图景。 与一些环境主义历史学家的意见相反,犹太一基督教中上帝的"征服地球"戒 律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实际意义。那么,基督教在西方农业社会就真是一个沙漠宗教吗?肯定不是!如果您不是只查阅《圣经》,而是考察民间宗教、阅读圣人的 故事、参加教会的节日庆典,您到处都会发现传统农业世界的痕迹。伟大的东方宗教真的就是非人类中心的宗教吗?这些宗教中真的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兄弟般的关系 吗?③赫伯特·弗兰克(Herbert Franke)是德国研究中国历史的著名历史学家,他也对中国宗教和精神传统做出了这种论述。但他的观点受到了古 杜拉·林克(Gudula Linck)的猛烈攻击。在林克看来, "阴阳不分"这种中国人对未遭破坏的自然的崇拜的古老习俗并非是现实的真实写照,而是退 隐山林的孤独名士的悲叹 。 (p51-59) (p327-351)伊懋可(Mark Elvin)的著作揭穿了几千年来中国天人合一的神话。 很容易就能找到充分证据说明, 对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不但在西方历史中存在,在东方历史中也同样存在 。显然,从这里我们找不到研究环境史中的 欧洲独特道路的钥匙。 二 环境史的制度分析概览 如果我们考察环境史的制度方面,就会找到解释环境史中的欧洲特殊道路这一问题的更扎实的根据。①在这里, 我是从广义上界定"制度"这个概念的,也就是制度经济学派所理解的制度,它不但包括行政实体和现有的组织,还包括长期稳定的规则和习惯 。我的基本哲学很简单:就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的变化而言, 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仅是思想和个别行动,还有持久的日常集体行为模式以及产生并稳定这些模式的制度 。 我认为,尽管还存在一些未解的问题,但在这个层面上可以非常清楚具体地发现一条欧洲的独特道路。长久以来,欧洲的环境管理受到了旧欧洲"法治"传统的深刻影响,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在欧洲多头统治的情况下,永远存在着不同的法律来源,法律经常是讨论和争议的话题。 法律不仅是万能的统治者强加给人民的枷锁,也是个人反抗统治者的武器 。为了保卫自己的"森林管理法"(Jus regulandi silvas),蒂罗尔农民的"森林会"(Markgenossenschaften)对哈布斯堡政府提起了长达五百多年的诉讼,并在1847年最终赢得了胜利。 (p21)在我的印象中, 很难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同样的案例--他们甚至连诉讼的想法都没有 。这种长期的"法治"进程在环境史的基本情况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人们可能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在人类对待自然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制度果真如此重要吗?在这种制度的下面(在国内经济层面上)真的就没有更有决定性的事情发生吗?这个观点也有一些道理。直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环境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很小的家庭、住家、农场和邻居。在现代以前,欧洲"法治"传统在环境领域获得的优势可能不是很大。但是,至少从18世纪以来,在国内经济的范围内,环境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规范,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越来越复杂,于是,环境"法治"的成分逐渐增大。对林地、水资源、牧场和城市环境问题的管理都需要更多的制度规范 。 到目前为止,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最大成果可能要算对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早期工业化时期城市地区大量的环境冲突的历史的重构。至少在德国,给人印象最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②但是从整体来看,研究成果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读者对大量的、早期的环境忧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方面,读者一次又一次被没有对显而易见的环境污染立即采取有效行动所激怒。不过,制度学派的观点还是研究环境史的有效方法,可以把这方面的讨论向前推进。人们接下来可能会问:"那时是否有成功的环境抗议?""这种抗议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或塑造了环境管理制度?"在这一方面,环境史就没有必要无休止地悲叹了。从长远来看,反复出现的环境抗议经常会产生制度效应.有时,最让人恼头的不是没有产生某种实际效应,而是某些暂时成功的环境管理制度(例如净水工程、有组织的植树造林、重要的清洁城市项目)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 经济史研究中的制度学派发现,欧洲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可靠的财产权的发展。但是, 私人财产是否是环境史中的成功经验尚需进一步研究 。在生计经济时代,完善的财产权和遗产继承权可能是保护土壤肥力的最好方式;但是在贪得无厌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中,没有限制的私人财产权逐渐变成了环境的威胁。当然,欧洲道路也有弱点: 即使是那些在很长一段时间相当成功的制度,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就变成了有害的因素 。现在,非洲的农业科学家就对欧洲法律传统中私人财产权的过度膨胀颇有微词:"传统的法律信仰给相对于国家的私人财产权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但是几乎没有对以公众在作为共有财产的环境资源中的较大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财产权的膨胀设计任何制约条文。" (p321)然而,强调私人财产权似乎并不是欧洲传统的全部:尽管很难说集体取向是欧洲的特性,但是某种集体忠诚的发展肯定是欧洲的遗产。总之,国家是一个具有深远环境影响的造物。整体环境史的内容总比狭义的环境史要丰富得多。 三 耕地与牧场的平衡与失衡 从植物学家的角度看,欧亚大陆的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大型哺乳动物的驯化,尤其是牛和马。 (p174) (p145)只用成功驯化哺乳动物这个因素并不能解释欧洲为什么领先于亚洲文明。艾里克·L.琼斯(Eric L.Jones)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他认为,在现代早期,欧洲就在大型动物的数量上占有优势。"就人均工作资本(主要指牲畜)而言,欧洲人比亚洲人拥有得更多。在耕地上,欧洲人比中国人使用了更多的役畜,比印度人使用的役畜更健壮。" (p4)在工业革命之前很久, 如果不考虑游牧民族的话,西欧人和中欧人比大多数亚洲人可能拥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能源和卡路里来源 。 把大型哺乳动物用作骑兵和耕畜肯定让他们获得了军事和经济优势,但是否也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呢?畜牧经济经常造成过度放牧和林地的破坏。在世界许多地方,在古代就存在着农民和牧人的争夺,尤其是在遭受游牧民族入侵的亚洲地区.但是,即使是在欧洲历史上也存在着许多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战争的真实事例。最著名的例子是西班牙的牧主公会(Mesta)。这是一个强大的牧羊人的组织,拥有侵入农田和无视农民利益的王室特权。在两位经济学的制度学派的先驱者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 C.North)和罗伯特·P.托马斯(Robert P.Thomas)的眼里,牧主公会就是在经济史发展进程中制度发挥负面影响的典型代表。 (p4,86,129,131)现在还不能断定牧主公会产生了类似的对生态不利的影响:现代西班牙环境主义者正热衷于研究原来季节性迁徙放牧路线上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即使如此,与地中海和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地区相比,西欧和中欧在农牧业的结合上大体上相对更成功一些。但是,这种平衡离理想状态还很远。不过,到了19世纪,这种情况有所好转。这种平衡对农业生态平衡非常重要,因为土壤肥力的保存取决于动物粪便的使用。在这方面,世界许多地方存在重大差异。这是一个值得环境史学家特别关注的研究课题。在动物粪便使用方面,欧洲古老的农业区和北美大量的北方佬的农场也有明显差别。 在北美,北方佬有充足的可以利用的土地,因此根本不顾及对地力的维持 。 耕地和牧场间的平衡取决于制度:三年作物轮种制、林牧混合公地制和农牧民协约制。正由于这样,制度学派才能有效分析传统农业生态。现在缺乏这种制度,古老的农牧经济平衡的原则被遗忘了。在如今这个普遍使用化肥和农业高度专业化的时代,对在人类生存中保持生态平衡的最重要条件之一的意识几乎都消失了。 四 西欧的婚姻模式 人口过多和人口对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有时缩写为PPR--是历史上共同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环境压力,这个观点不但众所周知而且流传广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问题。反对的观点认为,"人口过多"这个概念不明确,易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人口最密集的国家往往也是最富裕的国家,人口增长经常促进多种集约农业的发展 ,这种农业比古老的刀耕火种经济更具可持续性。显然,这种反论也有一定道理。整个环境史不能约化为单个的人口史。中国湿地稻作农业提供了人口增长产生生态高度稳定的经济模式的著名范例。但是,中国历史也提供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相反例证,即鼓励人口无限制增长的农业体制也包含着长期的很高的生态风险。 与其他文化相比,欧洲人口再生产行为的特征是什么?当然没有一个适合所有地区和所有时期的简洁答案。在著名的《朗格多克的农民》一书中,伊曼努尔·勒华拉杜里描述了法国南部农民怎样反复掉人马尔萨斯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人口过多与饥荒之关系的理论陷阱的历史。但是,这种糟糕的经历最终影响了觉醒的过程。自中世纪以来,农民中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没有土地就没有婚姻。" (p141)这句谚语并没有限制婚内生育孩子的数量,但是,控制生育的明确标志在此后的几个世纪出现了。戴维·戈里格(David Grigg)评论说:"17世纪在人口规模的扩大方面具有最重要的意义。""首先,西欧出现了晚婚和比较多的人不结婚的婚姻模式。" (p289)但这还不是历史的终结。清教主义中并不坚持生育控制。根据费尔南德·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对18世纪法国的观察,"以中断性交进行避孕的方法就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流传开来,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 (p183)。 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对祖国人民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来的环境智慧表示出盲目的憎恨 。在19世纪末,医生警告说,中断性交可能导致生理或心理疾病。但是,一位德国农民冷冷地回答说:"我不信。要是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是病人。" (p189) 是否能用制度学派的观点解释这种人口再生产模式,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从18世纪到现在,国家及其制度经常促进了人口增长、反对了避孕和其他限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是社会默默而又顽强地抵制着政治对人口增长的鼓励。历史学家有时应该寻找这两个原因之间的、潜在的环境原因。生育控制造成的隐性人口缺口可能是在过去和现在都能保持生态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像中国最迟自18世纪以来就出现的环境危险状况,证明了损失了大量土壤储存的土地的困境。 五 延续、持续性和自给自足 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宣称,他对"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持非常怀疑的态度,这个概念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有关世界经济的最重要的环境主义目标。沃斯特对政治和环境史领域中的"可持续"概念都不喜欢,因为他怀疑"可持续性"只是一个为无限制剥削自然进行辩护的口号。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认为保存未受触动的自然比"可持续发展"是更好的目标。 (p95)联系到美国经验的背景,理解他的怀疑并不难,因为长时间大规模的可持续发展从来就不是美国历史的现实。但是如果分析旧世界的环境史,"可持续性"这个概念就更有现实意义。要想对"可持续性"的历史分析可以进行,就必须有村庄、城镇和制度在较长时间的延续。总体来看,如果自给自足的基础越坚实、对外部因素的依赖越少,对资源实行真正的可持续管理的机会就会非常多。自中世纪以来--如果不是自古典时代以来,欧洲的许多地区都表现出高度的延续性和地方与区域自治性。①当读到欧洲商业崛起的著名故事时, 人们就不应该忘记,欧洲大多数地区直到19世纪甚或20世纪仍然主要依靠国内资源。这种自给自足至少包含了最重要的资源:谷物和薪材。 德国传统中的"可持续性"(Nachhaltigkeit)概念源自林业,在这个行业,它已存在了几百年。这么长的历史也展现了这个概念内涵的模糊性和可操作性。②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可以替代它的其他选择。 可持续性目标是一些中欧为制盐业服务的森林地区特有的长期传统,这一点非常重要。早在1661年,巴伐里亚的盐业城市雷申霍尔(Reichenhall)的市长就说:"上帝为盐水泉创造了林地,为的是让森林像泉水一样永不枯竭。正由于此,人们应该这样做,即在小树成材前不要砍伐大树。"③这种可持续性需要的条件是一个以制盐业为主的自治城镇。这样的城镇需要大量木材,并靠自己的森林资源生存,也习惯于从事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制盐业。在许多矿业城镇,就没有这种可持续性的精神,因为矿产量会大幅度地升降。 在亚洲内陆国家,存在着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或许在这里有一种非常不同类型的可持续性:与断断续续的非定居生活和流动性有关的类型,即游牧型可持续性。在许多干草原地区,定居最终会导致过度放牧和荒漠化。游牧经济是否是可持续的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尤其是在涉及对待游牧部落产生的政治后果时。④要给出一个明确的、一般性的答案是不可能的。但是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游牧民族不但自己适应了干草原的条件,还通过毁坏林地、有时甚至是农地来创造草原。当然,许多游牧民族有一种保护土壤的意识,但没有改良土壤的办法,他们以拥有牲畜而不是土地的多少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地位。至少在现代条件下,未来看来属于定居农业型的可持续性,而不是游牧型的可持续性。 六 森林和权力 尤其是从近十年来,我们对东亚和南亚环境史的许多方面有了引人注目的新认识。仅举最近出版的、关于中国和印度/东南亚的两部著名论文集《积渐所止》和《自然与东方》为例。 这两部书都是西方和亚洲学者集体合作的结晶,都是以地区研究中广泛的实地调查为基础的,其中的许多内容直到现在在欧洲也鲜为人知。由于有大量新信息的出现,在环境问题上进行全面比较比林恩·怀特在1966年发表圣诞演讲时要复杂得多。无论是谁,只要研究了这些新文献,都会怀疑在以后是否有进行扎实比较的可行性。但是不管怎样,最终有一点是清楚的,甚至比以前更清楚: 在管理森林的制度方面,中国和印度与西欧和中欧至少在500年来存在着根本差异 。自中世纪以来,森林保护在欧洲就成了权力的表现,在亚洲正好相反,没有这种表现。人们很难期望世界环境史能把这些特殊而又重要的内容都包括进去,据我所知,这方面的材料非常多.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您也能找到一种对树木的热爱,在中国也存在着某种保护森林的传统 。尼古拉斯·K.孟泽斯(Nicholas K.Menzies)调查了这些传统:皇室狩猎保护区,佛教寺院的森林,一些农民社区的神树林(Cunninghamia)……但是从整体来看, 这些例子仍是个别情况 ,这一点是清楚的。"帝制后期政府政策的取向是鼓励开垦定居和永久农业,而不是把人口排挤出去。"因此,正如许多欧洲政府所做的那样,"行政当局很少实施把林地保留为政府财产的政策"。 (p13)在现今可以得到的文献中,这份文告相当特别。它除了谈及印度种植芒果树和其他果树的传统外,并未提到任何保护森林的制度传统。《印度生态史》的作者马得哈夫·贾得吉尔和拉马查得纳·古哈赞扬了印度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但他们也没有举出前殖民时期印度保护森林的任何证据。 ①这与自16世纪以来中欧和西欧出现大量的森林保护文件形成了似乎特别明显的对比。 原因是多方面的。王室的狩猎兴趣经常被认为是欧洲保护森林的主要动机;但我认为,从史前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把林地用于牲畜饲养的巨大价值才是更重要的原因。牲畜再一次成为问题的中心。对于政府来说,不论是在威尼斯、科尔柏的法国,还是约翰·艾佛琳的英国, 造船都是把森林保护变成头等大事的首要因素 。甚至在明代中国,修造战舰给庞大的植树造林工程提供了虽然是暂时的但却是非常强大的动力。 (p331)对森林砍伐进行制度控制的另一个强大动力来自采矿业,因为木材和薪碳是采矿业和冶炼业的能源基础。农民经常被指控为森林的敌人,但这种指控是来自政府林业部门的单方面评估。 农民有自己用于放牧、薪材和建设的林地。在林务员看来,这些林地质量不高 ,但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些林地的质量就好多了。 (p59-65,157-159) 反对我的观点的一种意见是:东西方之间在森林管理上存在的尖锐制度差异是否确实与现实中的差异一定吻合?在历史上保护林地的真是森林法和森林管理机构,还是不成文的习惯和人民的兴趣?我承认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很难的问题。很多森林史学家都有这样的印象,即森林法的真实历史其实是违犯这些法律的历史。至少在19世纪的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之前,森林史经常被写成毁灭森林的历史。在我早期的著作中,我经常针对前现代的悲观的森林史进行讨论。这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而且直到现在,要对它做出总体的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注意许多欧洲人毁坏森林的历史。③奧利佛·纳克汉姆多次嘲笑这些故事,认为大讲植树造林故事的人忘记了"树还会重新长出来"的简单事实。山至少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地区,甚至不需要人工造林,森林就会轻而易举地自我恢复;只要限制人们砍伐森林的行为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森林保护就相对容易取得成功.欧洲的生态受惠于它的制度化的保护森林的传统,但是关键的一点是:尽管政府和农民或其他森林利用者之间存在着无数冲突,尽管有许多森林违法行为,但是他们在森林保护中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共同利益和一定程度上的对森林利用的法规的承认。 七 欧洲多中心主义的优势 在当前欧洲统一的进程中,人们普遍期待建立共同的欧洲环境政策。但是,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真正有效的环境政策只在诸如丹麦、荷兰这种相对小的国家得到了最好实现。在交流不是太复杂的地方,才好达到有效的共识。 认为通过一体化可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个根本性的错误 。在历史上,欧洲的多中心主义在处理环境问题上显然具有很多优势。欧洲特有的"法治"进程是以这种多中心主义为条件的;在仅有一个中心的地方,法律得不到讨论,个人的权利得不到任何保障。 更重要的是: 真正有效的环境管理只能通过离需要行动的地方不太远的机构来完成 。森林管理和水管理是政府介入环境事物的两个典型领域,在这两个领域都有许多历史事例说明从附近的都会而非遥远的首都来处理问题所具有的优势。 即使是中国皇帝决定要保护森林,但他实际上也不能有效保护森林,因为适当的森林保护政策只能在地方而不是庞大帝国的层面上得以施行 。在这一方面,日本和中国的比较是有启发性的:虽然日本传统文化中高度尊重林地的习俗似乎并不比中国的更根深蒂固,但由于现实原因,日本的机构在18世纪启动了更为有效的森林保护政策。 在欧洲,法国和德国的比较也很有意思。在科尔柏和他1669年颁布的《大森林法》的强大统治下 ,法国在建立18世纪的森林政策方面取得了欧洲领先地位。但从长远来看,法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森林问题 。在18世纪末,德意志诸邦国取而代之,在林业政策方面取得领导地位。 这个成功归功于德国的政治多中心主义。在德意志的诸多邦国中,多元的地区性林业的观点出现了,这才是取得实质性进步的惟一途径。德国民族主义抱怨这种"允许各邦政治独立的政策"(Zersplitterung),但是鲁普士一位非常重要的林学教授威廉·普法尔(Wilhelm Pfeil)强调,与法国林业相比,德国的科学林业"绝对是德国分裂为不同邦国的结果" (p137)。 森林史上的这些经验或许可以被传播到环境政策的其他领域。其结果是,人们会怀疑当前许多环境主义者采用流行的"全球化"话语是否明智。可以肯定的是,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的原因在全世界都有类似的结构, 但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经常需要更多地方性知识和适当的地区性方法。 八 魏特夫"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绿色复兴 "亚细亚生产方式"也被称为"东方专制主义",这个理论在某些方面听起来很让人激动,但并未博得最好的名声。它是由卡尔·奥古斯特·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1896-1988)提出的。魏特夫最初是德国共产党员,最后成了美国反共分子。他的理论的发展深受他一生巨大变化的影响。他起初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既未产生封建主义又未产生资本主义的非西方文明,后来就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进行冷战的工具来使用。这个理论的核心包括以下 观点:在世界上农业需要大规模人工灌溉的任何地方,留给个体生产者的空间都很小,但自古以来这里都存在一种向官僚极权主义发展的强烈趋势 。 魏特夫的理论表现了官僚极权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同时,他还对西方文化和非欧洲文化的根本差别给出了解释。有趣的是道哥拉斯·K.诺斯(Douglas C. North)采用了魏特夫的理论,并以它为例来说明经济学的制度观点。他相信如果经济制度是由自然产生的,那么"魏特夫的治水社会实际上就是具有规模经济特点的自然垄断,这种规模经济源自统一的水利系统的不可分割性" (p26)。 但是在现实中,自然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复杂。长期以来,针对魏特夫的理论还存在着很有说服力的批评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在印度和中国,灌溉也可以在地方进行管理。 仅仅是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不能真正促使中央官僚体制的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并非建立在简单的自然原因基础上。 尽管有这样的观点,整个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虽然灌溉和权力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但是这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着历史关联。干旱地区并不产生建立中央 官僚体制的需求,但肯定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即使地方灌溉是充分的条件,但在更大规模上改善灌溉既能增加农业产量也能提高农业剩余。自然条件并不产生中央权 力,但是中央权力因为有庞大灌溉工程而使自己成为不可或缺: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和随后产生的对法规的需求。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条是危机管理的要求,因为 大型灌溉工程会产生巨大风险。假如水坝在某一点上出问题或者水势异常强大时,大坝就会增加发生水灾的风险。水利设施必须得到监管和修理才能一直运行良好。 为了避免盐碱化和沼泽与疟疾的传播,排水系统比起灌溉本身来并非不重要。由于大型水利设施会出现问题,中央官僚体制经常因此使自己的存在合法化,但从长远 来看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中华帝国的神话中,皇帝在洪水袭来时就是大救星, 但是洪灾还是反复出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源于生态而非经 济。 要把历史上的生态原因孤立出来是困难的,因为它们通常与其他因素是相互作用、一起发挥作用的,这是一条原则。彼得·克里斯藤森 (Pe- ter Christensen)把美索不达米亚在中世纪的衰落概括为:瘟疫和流行病"让人们看到了环境固有的不稳定性,我认为这就是导致美索 不达米亚衰落的关键因素。帕提亚和撒萨尼亚时代的大规模殖民和扩张使生态系统对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变化都极度敏感" (p104)。但是, 人们不应该 忘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灌溉系统通过使农民不再完全依赖天气而提供了某种稳定性 。克里夫·庞廷(Clive Ponting)和其他学者都指出,苏美尔 人由于从事产生盐碱化的灌溉而导致生态自杀, (p70)但这并不能否认美索不达米亚一千多年的农业繁荣。广泛的灌溉网络包含着与现代工业体系类似的问题: 在很长时间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好处,但全部的生态危机会在此后相当长时间显现出来 。 显 然,欧洲环境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大规模的田野灌溉系统。艾里克·L.琼斯认为,这种缺乏最终被证明是一种优势。" 正是由于没有实行治水农业,欧洲的部 分能源才能被用于其他目的。欧洲的灌溉农民比中国和印度要少,但是前者在所有农活上花费的时间比后者仅在水利工程上花费的时间还要少 。" (p6) 从长远来看,缺少重要的灌溉系统是生态稳定和个人自主的一个因素。具有历史讽刺意义的是,正如马克·瑞斯纳(Marc Reisner)指出的那样, 在干旱的美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亚细亚"情况即完全依赖大型灌溉网络的农业在20世纪出现了, 这种农业意味着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和沙漠化的威胁 。 瑞斯纳预言,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的农业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面临类似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一词没有任何意义。 九 欧洲殖民主义的环境影响 谈 到殖民主义的生态方面,我们必须面对两部引起世界范围广泛关注的巨著:阿尔佛雷得· W·克罗斯比的《生态帝国主义》和里查德·H·格罗夫 (Richard H.Grove)的《绿色殖民主义》。殖民主义现在看来是国际环境史研究中讨论得最好的论题之一,但是殖民扩张对欧洲环境开发的重要意 义仍是一个多少被忽略的问题.读克罗斯比的书,会给人一个印象,即帝国主义就是一个生态上成功的故事,至少从欧洲的角度来看是如此。但是,克罗斯比并没有 讲出历史的全部。欧洲不但用谷物、牲畜、绵羊殖民了新世界,而且也被马铃薯、玉米和破坏了欧洲传统的葡萄种植的木蚤等征服。马铃薯刺激了欧洲人口的迅速增 长,削弱了欧洲控制生育的传统。玉米增加了土壤侵蚀,也不适合传统的作物轮种制度。总之,欧洲的生态并未因此而稳定下来,相反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受到了殖民 主义的破坏。 里查德·H.格罗夫发现了很多让人吃惊的现象,这些现象似乎指出了现代环境主义的殖民起源。至少从环境主义的观点来看,殖民史是 不是一个有着圆满结局的故事呢?这仍存在着许多疑问。格罗夫揭示的思想史与真实的历史并不匹配,即使是思想史似乎也不是确定的。如果人们仔细分析格罗夫观 点中的几个重要论点,就会发现殖民环境意识的真正起源在欧洲而不是在殖民地。普瓦弗用法国重农主义的眼光看待亚洲农业。亚力山大·冯·洪堡对滥伐森林的关 注大概源于他的德国故乡,在德国,这种担心已在18世纪末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群众性狂热。 1790年春天,年轻的洪堡与当时著名的环球旅行家格奥尔 格。福斯特(Georg Forster)进行了莱茵河之旅。福斯特在事后的报告中反映了德国面临的日益迫近的木材荒的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导致北方人最终 迁居南方。 (p56)在最近印行的一本出版物中,格罗夫本人就指出,印度林业的奠基人之一休夫·克莱格豪恩和殖民环境主义的许多其他先驱者都受到 他们的苏格兰背景的影响:通过一个国家"早已被英格兰人的罪恶变成了不毛之地"的经历。 (p144)对北美农民造成的无情土壤耗竭的批评也受到了 传统欧洲农业模式和18世纪末欧洲农业改革的鼓舞。① 总体来看,殖民主义对欧洲环境的影响并非积极。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下面这些影响: 主 要殖民强国诸如西班牙、荷兰和大不列颠缺乏保护森林的持久传统,这种缺乏显然是以能从自己的殖民地或世界的其他地区轻易进口大量木材为条件的 。相反,德意 志诸邦国在没有殖民地、只能依靠自己的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发展了科学林业。西班牙牧主公会在16、17世纪的无限权威也与西班牙殖民主义的兴起有关系。在英 国,19世纪从秘鲁大量进口海鸟粪妨碍了农业改革者提高农业固有的可持续性的努力。殖民世界贸易威胁了欧洲传统的田地与牧场之间的平衡,膨胀了资源是无限 的幻觉。不过,发展的全部结果属于后殖民时代,这段时期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生态变迁。 十 环境史上是否存在一个"欧洲奇迹" 本 文开头讲到了在环境史的精神观点中流行着对欧洲文化的悲观论调,与此相反,制度观点似乎展现出类似于艾里克·L.琼斯在《欧洲的奇迹》一书中反映的欧洲成 功史。但我认为这不是历史的终结。不管环境政策取得了多少成就,都没有乐观的理由。人类制度即使是有效的,但也从未能完全适应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历史上给 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教训之一是这样的洞见,即只有 成功本身从长远来看才能成为衰败的原因 。西欧和中欧的土壤确实有相对稳定的生态条件,这些国家也确实有使 工业文明的兴起成为可能的相对有效的制度。只有拥有丰富的森林和水力资源以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森林利用的可持续方法的地区才能进入需要消耗大量水 资源的能源密集工业无限增长的轨道。煤并不能启动工业革命;煤炭只是推动了以木炭和木材为基础的发展。只有这些拥有能够克服工业造成的最大破坏的、有效的 城市和国家机构的国家才能使工业发展走上自我持续和大众化的道路。但是,在一个每年都要消耗需要百万年才能形成的化石资源的经济中,可持续性仍是幻想。 我 们应该从中国环境史中吸取教训,中国环境史比任何其他非欧洲国家的环境史都要记录完整。伊懋可把中华帝国描述为"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 ,他可能 在这个粗略的估计中走得太远了。从他与别人合编的文集《积渐所止》中,我得到的印象是仅仅过去三百年的中国环境衰败得到了完整记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我更愿意提出一种与伊懋可的观点不同的对中国历史的解释:在我看来,中国几个世纪以来的农业确实体现了高度的生态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建立在三个要素 上:(1)用传统方法进行的湿地水稻种植根本不需要或仅需要很少的肥料;(2)精心建造的梯田防止了土壤侵蚀;(3)系统地使用人粪尿做肥料。主要是最后 一点得到了伟大的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的称赞。他认为中国人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因为他们把从土地中得到的一切又返还给土地。②我认为, 中国农业中 确实在很长时期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可持续性,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中国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但是,正是这种稳定性促使人口持续增长,抵消了形成不可持续性的因 素 :人口压力,森林滥伐,土壤侵蚀,在边缘地区甚至出现了沙漠化,尤其是生态储备的损失加剧。中国的环境危机可能预示着西方文明的环境危机:长期的成功恰 恰加剧了危机。 ************************************************************* 我是怎么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我只能这么说,兄弟,我以前是干 “煤化工、油化工” 的。。。 我最早开始认识环境问题,是从人口问题起源的。 人口问题,这对于中国大陆的人来说是一个 “众所周知” 的问题 ************************************************************* 水利和林业 森林管理和水管理是政府介入环境事物的两个典型领域。(传统中国政府确实介入 “林业” 不太多) 中国传统思想对森林和造林有明显偏见,林区被认为是政府权威鞭长莫及的、强盗和叛乱者的藏匿场所。这里的野蛮百姓没有财产法则,过着悲惨的生活。这样看来,森林清理和农地开垦带来了安全以及政治和文化进步。 ************************************************************* 农民的林地 中国农民的林地,大多是间种的林地。用于放牧、薪材和建设的林地 (都是速生林) 用做大梁的木头,作为农民的子弟,都是从东北拉来的。 这种木头贵,那种好木头,不是“田间地头” 能产的。 汉民是这么一些人,吃苦耐劳,下死劲的。对了,俺也是汉民 后来在西北混过一圈以后,我去,suv 才是真爱 宋秘书,你说的是你们老板那个,呵呵 连演《蜗居》的宋秘书都知道, 宋秘书还有血性的,呵呵 ************************************************************* 一个人很老实,有一天不想那么闷了,想活泛一点。 看见一同事在吃零食,凑上去,整点吃。 并且说:“我看看好吃不好吃,如果好吃给你10块钱” 同事大喊,那是 28 的。 注:糗,尴尬 这都是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 我对中国人,实在是,呵呵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czODc4NTA0/v.swf
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偶持有的所有基金、股票全线飘红。
热度 20 fcboliver 2015-6-22 22:06
其中包括H股,欧洲ETF指数基金,石油买涨杠杆基金。天诛希腊、天诛页岩、天诛。。。
76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史 —— 穿越指南(转)
gordon 2015-2-18 04:56
看欧洲史看得气闷的时候不禁想:“我要是也穿越回去,必要不惜代价弄一套census!” 又转念一想,怕是没那么容易。不改革财政体系,不来点技术进步降低信息搜集成本,估计根本没钱找人,找到人也没有准确的数据。census背后,是人家西 欧国家和美国多雄厚的实力啊…… 注: census n. 户口普查; 人口普查 ******************************************************************************** 干过工作的人,都有类似体会。 有一个切入口后,下面的事情还多着呢 注:一点小数据 “2014年登上“全球创新1000强”榜单的中国企业研发总支出达299.6亿美元,比去年大增46%,显著高于全球研发支出1.4%的增速,而上榜北 美和欧洲企业的研发支出仅仅增长3.4%和2.5%,日本企业的研发支出则下降14%。”
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银行疯了
热度 85 喜欢就捧捧场 2015-2-1 03:21
今天又要飞欧洲了,照例在临走前登录银行网站,把所有的账单付清,顺便查一下房贷的状况。 一切安排妥当,正要退出的时候,一眼看到房贷的下次支付日期是:二零一五年二月三十号! 你说,这是不是意味着俺永远不用再交房贷了捏?
123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老欧洲开始向伊斯兰极端分子开刀了。
热度 35 fcboliver 2015-1-17 02:02
托查理的福,欧洲的其他两个极端分子扎堆的国家-比利时和德国终于有借口进行境内恐怖分子打击了。div今天柏林警方出动250个警员,搜查了包括清真寺在内的几个窝点。最终捕获了几个原籍土耳其的嫌疑人。可以预见,在未来这些口子会收得更紧。/divdiv穆斯林极端分子在法国的行为已经可以用猖狂来形容。法国的犹太人不堪威胁。去年已经有7000人移居以色列,成为以色列最大的移民国。/divdiv中国还在等什么呢?/div
10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ZT -- 欧洲法庭裁决:欧盟无业移民申领福利金将受限制
热度 5 jerf71 2014-11-18 23:51
终于受够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为毛还要养这些烂人。 2014年11月13日 欧洲法庭认为,欧盟国家公民不能滥用“自由迁徙”原则,前往其他欧盟成员国居住,并向当地政府申请福利金。英国首相欢迎该裁决,并形容此为“简单不过的常识”。 (卢森堡综合讯)欧洲法庭周二裁决,欧盟成员国不需要为不工作的欧盟国家公民发放福利金。该裁决具有很大的意义,英国预料以此先例,限制该国部分移民领取包括失业金在内的福利救济金。英国首相欢迎该裁决,并形容此为“简单不过的常识”。 欧洲法庭对德国一起“福利旅游”案件做出裁决时说, 如果欧盟国家公民前往欧盟成员国生活,向当局申请领取福利金时,他们必须确保有足够经济能力养活自己。 在该案件中,德国政府拒绝了一名居住在当地的罗马尼亚女子及孩子所提出的福利金申请。德国政府认为,申请者并没有积极找工作,而且她们前来德国居留必须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养活自己。该女子认为德国政府违反了欧盟条例,向欧洲法庭提出控诉。 欧洲法庭认为,欧盟国家公民不能滥用“自由迁徙”原则,前往其他欧盟成员国居住,并向当地政府申请福利金。28个欧盟成员国有权决定是否向申请者发放福利金,这并不构成歧视。 欧洲法庭强调,欧盟成员国是根据国内法,而不是欧盟法律,决定是否向申请者发放福利金。 欧盟委员会欢迎该裁决,认为欧盟各国公民拥有在欧盟各国居住的权利,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有权向居住国政府申请福利金。 卡梅伦:裁决朝正确方向前进   该裁决获得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欢迎。他说,“该裁决正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前往一个国家生活并在那里工作不是绝对的权利。我们必须为这项权利设下一些限制。” 德国去年经济逐渐复苏,劳力需求殷切,欧盟一些东欧成员国民众纷纷前往德国“讨生活”,大量外来移民涌入造成医疗保健服务不胜负荷以及发生诈骗福利金事件,甚至已经影响了德国的社会安定。 随着这些所谓“福利游客”在欧盟各国居住并靠申请当地福利金过活,加上欧盟主要成员国经济长期低迷和推行财政紧缩政策,令民众对欧盟不满,许多选民开始支持反欧盟政党,要求限制欧盟移民。 今年10月的英国国会议席补选中,持反欧盟立场的英国独立党以压倒性多数票胜出。民调也显示,该党的支持率猛增至25%。在这之前,保守党议员芮克勒斯也宣布投奔独立党,对执政党造成打击。 在面对欧盟移民数量过多的压力下,卡梅伦表示将寻找一个限制欧盟移民的办法。他承诺将在2017年前举行公投,决定英国是否要脱离欧盟。 目前,英国政府已经收紧了新的欧盟移民申请福利金的规定,从过去一进英国就能申请,到现在需要居住三个月之后才能申请。
47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老欧洲分裂运动风起云涌
热度 27 鳕鱼邪恶 2014-9-13 00:53
车臣不是被大毛按住了吗?不应该算吧~ 没想到法国也有闹分裂的。
872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日本经济下滑,小心引起欧洲的连锁反应
热度 4 gordon 2014-9-8 09:43
摘自: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38 今天的报告显示二季度日本个人消费年化同比下跌了19%,而最初估计为下滑18.7%。 一季度日本经济大幅增长6%以上,但这是因为4月份消费税上调前,消费者和企业突击消费和投资造成的。 上周日本经济大臣甘利明说,在下一步刺激出台之前,政府不会继续上调税率。财政大臣麻生太郎也表示,将准备出台一项作为支撑的财政刺激政策。 三井住友资产管理公司高级经济学家Hiroaki Muto估计,日本政府的新财政刺激规模在2万亿日元左右。 安倍晋三政府计划在2015年10月份把消费税从8%上调至10%,不过日本政府会在年底评估经济状况,最终确定是否按计划增税。 ××××××××××××××××××××××××××××××××××××××××××××××××××××××××××××××××××××××× 要明白一个事,日本和西欧是竞争对手。 日元贬值可能会引发欧洲的连锁反应。 以前我就说过这个事,所以说,我认为中国在工业化完成之后,学美国要比学欧洲强。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有这个条件,在加上还有个小狡猾,国际贸易体系啊,是美国按照自己的资源禀赋安排的,这样投人家一点机嘛 当时和 “工业党” 对喷。 注:实际上 “工业党” 好多人都没干过工业,呵呵 兄弟我,虽然是办公室的闲人,还是干过的。正因为我是闲人,所以是抓总的。干活我不行,但是 大的picture ,可能比干具体工作的要好一点。 ××××××××××××××××××××××××××××××××××××××××××××××××××××××××××××× 再论证一下这个事,不管美国有意无意,它走过去的就是路。 它这个国际贸易安排形成肯定是这样,它要改变现状,必须付出额外的cost , 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就是这么一个现实。
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分享7 -- 毛尖:老欧洲
热度 12 jerf71 2014-8-26 00:06
俺有钱,就是爷和娘。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 一直非常喜欢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通过男女相遇故事,润物细无声地表现欧洲和美洲的碰撞。世故的老欧洲,天真的新美洲,一个拖着悠久高贵的历史和文艺腔,一个带着新鲜激情的金钱以及荷尔蒙,前者精致繁复却虚伪,后者率真勇敢但粗糙,两情相遇,各取所需,好像彼此都触动了对方,不过最后,欧洲还是那个老欧洲。 七月份,去了趟意大利,感受了一下老欧洲。詹姆斯写作《阿斯彭文稿》的威尼斯,济慈生命最后岁月眺望过的罗马,但丁路遇贝特丽契的翡冷翠,意大利到处是典故,随便一个茶馆就是拜伦喝过的,随便一个咖啡馆就是缪塞风流过的,搞得我在狭长的“希腊咖啡馆”排队上厕所,对门口的厕所管理员都有点敬畏,在他的目光下,一整支欧洲文艺队伍清洗过他们如厕后的手吧。 但是,就像拜伦诗歌说的,这个地方,“命运的星辰已经暗淡”,拥有最辉煌历史的意大利,今天看看,比从前更世故,比过去更腐朽。 我们一行八人,在意大利呆了十来天,所到之处,饭店也好,商场也好,只要事关买卖,意大利人都会很踊跃地对我们说“你好”或“谢谢”,他们的发音是那么标准,不像美国人说“你好”,常带着浓重的英文腔,意大利商人锱铢必较的品质,正面体现在他们的发音上。但是,安东尼奥是怎么骂夏洛克来着的? 不能相信威尼斯商人的善意啊!出租到站,他们灿烂一笑,十欧元的车费变成十五欧元。刚朵拉到站,六十欧元变成一百二十欧元,欧欧欧,蓝天下的刚朵拉船夫,还是当年历史学家西蒙兹钟情过的后代吗?所以啊,千万不要因为意大利美女美男跟你瞄发瞄发,你的心就融化了,他们唱歌给你听,绝对不是他们好客,他们跟你说“你好谢谢”,也绝对不是他们热情,他们很知道自己的美貌,也知道运用自己的美貌,而这美貌的内核,是没有心的。到最后,连我们这群人中最好色的袁领导也勘破红尘,说了句:他们就是惦记我们的钱啊。袁领导前后问过十多次路,每次,都被乱点了方向。在他们灿烂的罗马笑容下,他们其实没心没肺,或者说,欧洲已经老到你感觉不到他的心跳了。 因此,千万不要为冲进商店乱买一通的中国人感到丢脸,西餐厅里我们也没必要非得压着嗓子讲话,在没有心的欧洲,今天的中国人就像一百多年前亨利·詹姆斯笔下的美国姑娘,虽然会被欧洲人非议,各种看不起,但是,到最后,垂垂老矣的欧洲会发现,这些在欧洲博物馆里吵吵嚷嚷的中国人,至少都有热烈的心。可能粗糙一点,甚至可能粗俗一点,但是,相比老欧洲,中国不老。 火车从米兰到威尼斯,上来一个特别时髦的意大利小伙,迅速地一人发一张纸,纸上两儿童照片,看不太懂,我们判断是儿童走失启事,小伙大概是义工。可是一分钟后,这个小伙子挨桌来收钱,说这是他两孩子,他没工作等等。袁领导给了钱,但大家都有种受骗的感觉,因为这男人笑得太甜。 这是欧洲,在他们迷人的笑容中,你感觉不到体温。                       (传自上海) 笔心 世故的老欧洲,天真的新美洲,一个拖着悠久高贵的历史和文艺腔,一个带着新鲜激情的金钱以及荷尔蒙。——毛尖
5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住欧洲的同学们有福了:睡着睡着,就富裕了。
热度 38 寞洑 2014-8-18 10:25
住欧洲的同学们有福了:睡着睡着,就富裕了。
欧洲即将采取GDP新算法,虽然对少数国家影响不大,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受到正面影响,下图为新算法下GDP增长率,比原增长率高出多少比率的估算图。以德国为例,德国的GDP增长率比原值高出约3%,人均GDP将高出1000欧元左右。 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购买武器系统将记入GDP。1000欧,买个M16绰绰有余。也就是说,不久的将来,欧洲人民将变得更加富有,因为她们都背上了一支崭新的步枪。
95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欧洲通缩已成定局
gordon 2014-7-14 17:18
欧洲通缩已成定局。 日本也是一样,钞票发的狂多,没有啥投资机会。现在去买欧洲的债券了。 日本投资者大举追捧法国国债 押注欧元区陷日式长期通缩。他们预期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情况--通缩和长期零利率。 美国不太愿意加息,因为加息对债券市场破坏太大。(债市、美股牛市是相连的) 中国不放日本的钱进来。 世界上的钱太多了,投资机会却不多。 这个投资机会,它肯定是给欧洲了,这都是有套路的。 人民币又是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有债务要发钞嘛)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汇率自由浮动。 有债务要发钞,汇率贬值。 (现在看着这可能性反而最大。7月14日)
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以前看过一部欧洲侦探小说,对人狠毒的都对狗超级有爱
热度 43 燕庐敕 2014-6-24 06:26
一个侦探就是通过毒打一条流浪狗让连环杀人狂自己现身出来的。 现在看来还真的很有道理。 重庆女子2百万养流浪狗 丈夫索离婚儿子崩溃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台-《法制周报》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蒋格伟 发自广西玉林   6月21日晚7时许,广西玉林江滨新民路附近的狗肉馆热闹程度远胜过年:动保人士、食客、记者、交警、防暴队员,加上当地围观者,将整个江滨新民路附近围得水泄不通。   动保人士与食客、当地围观百姓之间都铆足了劲。半个多月来,从互联网上的相互谩骂、诋毁到玉林当地各个狗类市场的争执、对抗,矛盾一触即发—— 当日晚上,几名爱狗人士与当地食客发生冲突,导致一名食客嘴巴处流血,冲突双方被警方迅速带离;席地而坐,为当日被“屠杀”的狗魂祈福的某行为艺术家被当 地群众围堵……   关于这样一幕,重庆市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陈明才表示是一场“闹剧”。陈明才于6月18日,与数名国内动保界一些人来到玉林。他们意图缓和这一局面,希望政府积极应对、志愿者理性护狗。   遗憾的是,陈明才们无奈折返。   吃狗肉是食客的权利还是陋习?爱狗人士和食客之间的狗肉之争能否以平和的方式进行?这是一场欢宴还是“闹剧”?    为狗痴狂 被疑作秀   杨玉华,重庆爱狗人士,64岁。她原本不喜欢狗,直到1986年发生了一件事。   “那年冬天,一条流浪狗在窗外狂叫,我出去看,两个小偷在撬我的火锅店的门。狗冲上去,咬住小偷的裤腿。从此,我每天给它喂食。它每天送我上班,接我下班。我觉得狗很忠诚,就把它带回家。它生了7只小狗。”    从此杨玉华见到流浪狗就往家抱,丈夫受不了,与她离了婚。她收养30多只狗时,邻居联名上告,儿媳妇也和她闹。她几次发誓不再收养狗,但“每次看到流浪狗,就腿发软,走不动”。   2003年“非典”时,杨玉华的狗已达100多只。到2006年,她为养狗已花费近200万元,开始向朋友借钱。2006年,儿媳妇起诉离婚。“儿子那一年也崩溃了,将火锅店、家里砸了四五次。”她边说边掉泪。   6月19日上午,杨玉华在玉林市大市场——当地最大的活犬买卖集散地,从一名狗贩手中花200元买下6只几个月大的小狗。   类似杨玉华的爱狗人士不在少数,杨玉华执意要将自己救下的狗带回重庆。   来自四川的杜玉凤和天津的杨晓云也是视狗如命的动保人士,她们在各自的省份乃至全国动保圈子都颇有名气。此次杜玉凤来玉林更多的是选择宣传,她带着十余名志愿者,在餐馆、活狗交易市场和政府之间来回奔走。   最受媒体关注的是天津的杨晓云。19日上午,她在玉林大市场为了一条“金毛”犬而给狗贩下跪,痛哭。此举被媒体记者拍下,登上各大门户网站首页。当晚有网友质疑其作秀。    杨晓云全然不顾,她反问记者:“一个为了狗可以放弃家庭、放弃房子的60多岁老人,作秀、炒作可能吗?”与杨晓云为伴的是一名志愿者,一名在校大学生,年轻、羞涩。两人在马路边为救下的狗轮流守夜、打针、喂食。   片山空是一位自称行为艺术家的志愿者,被玉林当地人称之“始作俑者”。2012年夏至,他与数名志愿者一道来到玉林狗肉市场,践行了第一次行为 艺术,“我替人类向动物真诚谢罪”——片山空在狗肉交易市场,面对成堆的死狗,身披写有口号的白褂,跪拜。现场被志愿者拍下,发给媒体。从此“玉林荔枝狗 肉节”被世人广知。    爱狗宣传引食客反感   玉林大市场成为了动保人士与狗贩理论与对抗的主要阵地。在这里,无论狗贩还是当地百姓,遇见外地口音者上前打听狗的消息时,多半会随口反问:“你们吃牛肉,我们就不能吃狗肉?”“你是爱狗人士吧?要不要买狗?”   6月20日上午7时许,玉林大市场开始喧闹起来,随着来自天津、重庆、成都等地的爱狗人士云集玉林大市场,狗贩们开始兴奋起来。   中午时分,一名赤膊上身的狗贩与杨玉华的同伴赵女士在交易价格上始终谈不拢,将火气撒在车上笼子里的5只狗身上。突然间,他将手里的铁架子砸向其中一只狗的头上、身上,受到惊吓的狗狗立即大声尖叫躲闪起来。   狗的尖叫声令围观的群众开始兴奋起来,这名赤膊男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举动——从笼子里拽出一只黄色土狗,使劲地用铁钳追打,直至狗躲进一辆车下。   猛然间,一名坐在摩托车上戴着墨镜的男子从赤膊男手里借过铁钳,用力击打自己车上笼子里狗的头部,又不假思索地叉起另一条狗,用力叉向空中。狗的惊叫声和着人群的欢呼声。   一场爱心人士解救狗的行动演变成狗商贩虐杀动物的表演,至中午时分开始不断发酵,直至爱狗人士和媒体记者被迫落荒而逃收场。   20日,晚7时许。玉林江滨新民路附近,当地狗肉餐馆云集地。杜玉凤、杨晓云、杨玉华、片山空等不约而同来到此地发放保护狗类的宣传资料。   宣传者的到来,引起了一字排开的食客们的反感。有食客用手中的筷子夹起盘中狗肉送给杜玉凤吃,遭拒。该食客转而跑到镜头前,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周遭食客大呼“好吃,你们一起来尝尝”。   名为“玉林第一家脆皮狗肉馆”的女老板抱怨,“这些人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意和生活了,经常有人打电话来威胁我,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把招牌上的电话换了,将招牌上的‘狗’字去掉。”   一位食客挤到杜玉凤跟前与其争辩,“你爱狗、不吃狗肉,甚至倡导大家不吃狗肉,我都表示尊重;可是吃狗肉是我们当地的一种饮食习惯,不能因为你不吃我就没有选择吃的权利吧?法律没有禁止吃狗肉,你有什么权利来阻止我们吃?”此番言论引起了当地围观者的一阵欢呼。   对于媒体报道的“虐狗抬价”的报道,当地商贩何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天一些爱狗人士连续采取了一些过激行为,已经引起了当地人的愤怒。“有的商贩一冲动就这么干了。有的不是为钱,多半是为发泄情绪。”    “吃狗我不管,动手跟我走”   在江滨路路口出现的行为艺术者片山空被当地食客认出,并被人群包围,人群围着他起哄,当地市民问他是否吃狗肉,他说:“我是素食主义者。”随即引来哄笑。   随后,片山空站在原地念经。旁观者越围越多,有人开始叫嚷着“他就是始作俑者”,“看他就是欠打的样”。顿时,片山空陷入危境。现场的便衣警察随即将其与群众隔开,片山空才得以离开。   中新社报道称,几名爱狗人士与当地食客发生冲突,导致一名食客嘴巴处流血,冲突双方被警方迅速带离。   当晚,记者在江滨路看到,当地政府调来大量警力,有的维持主干道交通,更多的便衣和身穿制服的民警则是跟着片山空、杜玉凤等“活跃分子”。   事实上,玉林市政府为了今年夏至所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记者梳理发现,早在6月6日,玉林政府即通过互联网发布题为《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所谓‘夏至荔枝狗肉节’的几点说明》。该说明中,已经撇清关系,“政府或任何社会组织都从未举办过任何形式的此类活动”。 http://news.sina.com.cn/c/2014-06-24/032930410652.shtml
2085 次阅读|32 个评论
分享 世界出口地图----全球主要国家出口金额最大的产品
热度 11 然后203 2014-5-19 22:27
1 欧洲部分 中东和中亚对石油出口依赖程度较深;欧洲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车间,从精密的光学仪器到时尚的宝马车,多数机械和汽车来自于这里;拉美地区输出了大量的食 物及石油。亚洲则是世界上最大制造业工厂,输出了全球大部门的衣物和木制品、半导体。非洲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贵金属、钻石和石油。
12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欧洲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热度 1 gordon 2014-5-17 14:13
中国其实是一个缩小版的西欧。 在房地产倒下之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开始减少,地方债务和金融系统开始面临偿债问题,人民币开始进入长期熊市,国债和地方债券市场需要大规模拓展,因为当地方财政收入开始从高位滑落,需要主权债务来替代。 这么看,中国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西欧。更吊诡的是,我们和西欧都是发展制造业的。 全球工业制造业过剩。 其实 我们建宝钢的时候,就是石油危机后,日本制造业过剩,把钢铁产能扔给我们的。
1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欧洲完了—— 中国必须去工业化
热度 1 gordon 2014-5-17 13:01
注: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欧洲会通缩,其实很简单,生产过剩引起的通缩,利润率下降。 自从荷兰、英国 工业革命以来,因为工业适应密集狭小的场地,所以西欧经济一直很好,但当大家都洞悉了工业化的秘密后,就是生产过剩了。 英美体系跨过这个坎了,不论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都是出产粮食或者初级产品的国家。 二战后的历史也表明,工业化的城市小国在衰落,大国在崛起。 ×××××××××××××××××××××××××××××××××××××××××××××××××××××××××××××××××××× 这是转网上的一篇文章。 今年,欧元区经济明显正缓慢复苏。曾经的欧元崩溃论已先自行崩溃了。 但欧元区经济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大而不是相反。 首先,近期欧元区内曾经的债务危机国家,其国债收益率快速下滑,都接近历史新低。这本是好消息。但这又至少产生了两大隐患:一是,主权债泡沫再起并减弱各国改革力度;二是, 资金纷纷流入欧元区推高了欧元汇率 。 其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表示,预计欧元区明年底之前陷入通缩的可能性达25%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 )大幅下调了201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EBRD将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2.7%下调至1.4%。 5月13日,拉加德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部分国际组织领导人举行会议。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拉加德称:“我们所看到的即将来临的风险,一个就是持续走低的通货膨胀率,尤其是欧元区,而这一现象在发达经济体则更为普遍。 显然, 发达经济体集体遭遇通缩危险,而这又与他们普遍推行货币宽松政策背道而驰。最典型的是日本经济通缩了近20年,而日本恰是QE的创造者和“发扬光大者”。而另一个事实是,通缩是在强欧元与高估值日元背景下出现的。 日本“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用强化与扩大版的QE推升通胀。但另一个目的却是压低日元汇率。从现在的结果看, 日本通胀不明显但日元汇率却下跌了20%以上。 顺便指出日本经济上月通胀率大幅度上涨。但分析师指出,这是日本5月将消费税从5%提高至8%所致。未来前景并不明朗。 欧元的困境是显而易见:增长缓慢+强势欧元+通缩前景。这让欧洲央行不得不考虑其货币政策的选择 :推出诸如降息、负存款利率以及量化宽松(QE)等一系列政策。 欧洲央行多次讨论和探讨采用欧洲版QE,来推升通胀并压低欧元汇率。但由于欧元区操作QE困难,最新方案是拟下月降息实施负利率措施。而这种措施基本上得到欧元区主要国家德国的首肯 。也就是说,如果下月通胀数据仍不理性,欧洲央行将会降息实施负利率政策。 据路透社分析称:6月降息“差不多已成定局。”并表示“ 这将是主要央行之中实施负存款利率的先例。这会影响汇率 。” 事实上,上述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中国呈现了相反情形: 中国过去多年里的货币情景:超发货币+负利率。但令人困惑的是,此期间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态势 。而且中国一直处于通胀上升状态。尤其是资产价格上涨幅度更是惊人。 注:没有什么好说的,资金流入推高汇率。 经济下行,通货膨胀,中国是“滞涨” 。 情况正在起着变化。不仅是欧洲、日本,也包括中国。 四大经济体中惟有美国经济整体状况处于“健康”状态之中,而且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美联储将会在今年底之前退出QE政策。 美国经济复苏状况最好,固然有多种因素。但却有另一个事实背景,这就是弱美元。目前美元指数仍在80点徘徊,而这离其高点120点仍相差30%以上。而且这种弱美元周期已长达12年之久。 发达经济体普遍通缩前景,与全球一体化情形下的供应过剩有关。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全球汇率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多元货币体系下的竞争性货币贬值时代。 注:没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抛弃金本位后就是如此,竞相贬值。 欧元与人民币相同的困境是,国际资本都在流入,在欧元区流入了国债、在中国属于套利资金。资金都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之中。而这反推高了货币汇率 。以欧元区经济与美国经济对比看,欧元汇率显然高估了。对人民币来说,名义汇率低估掩盖了实际汇率的高估。 而中国的通缩前景也并不乐观。上月CPI已回落至1.8%,而PPI更是负增长达到26个月。数据一公布,就有国内外分析师宣布中国经济已进入通缩时代。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通缩前景有着清晰的路径: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僵尸货币(流动性陷阱)、去债务与去杠杆化。 中国通缩背景却远比欧洲复杂,有多重悖论。其一,广义货币M2全球最多;其二,经济增速在7.5%左右;其三,近4万亿外汇储备;其四,目前官方认为人民币已处于均衡汇率水平。 而另一方面,美国官方认定人民币仍然低估,并一再逼迫人民币升值。2月以来人民币“意外”贬值3%,立刻遭到美国官方指责。近日,美国财长访问中国再次就此问题向中国施压。 不论是经济形势还是国际货币汇率体系,越来越对中国不利。从国内经济看,经济下行、出口下滑、房地产危机以及可能引发的局部金融危机,都有可能让中国经济处于失速与失控状态。 从国际汇率体系来说,日元贬值20%以上,已经给中国出口带来压力。如果下月欧洲央行也采取负利率措施,欧元进入贬值通道,会给中国出口造成更大压力 。 一方面,国内经济下滑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下半年可能面对新一轮“货币战争”,也即当日元、欧元一起贬值,会使人民币面临空前的压力。即使人民币不升值也处于相对升值状态。
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对俄罗斯Gazprom有多么依赖
热度 30 然后203 2014-3-23 22:01
美国能填补制裁俄罗斯后的能源缺口吗? 斯洛伐克、立陶宛、波兰和保加利亚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超90% 德国进口能源规模达1030亿美元,其中30%来自俄罗斯 荷兰进口能源规模达990亿美元,其中34%来自俄罗斯 意大利进口能源规模达820亿没有,其中25%来自俄罗斯 德国商业与投资银行贝伦贝格银行驻伦敦首席经济学家Holger Schmieding认为: 对于欧盟和美国的制裁,如果普京报复性地掐断天然气,德国将会遭受几乎比所有国家都更严重的打击。 俄罗斯能源供应一旦停止,欧洲的经济复苏可能流产。 明白了:美国这是指东打西一石二鸟,既不用自己出人出钱,离自己也远。老欧洲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土鳖啊土鳖,拉加德再来要钱千万别搭理。
1276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路透社:乌克兰危机令美英经济一路高歌,法德俄三国成 “欧洲病夫”。 ...
热度 24 hotmen 2014-3-21 11:21
过去的短短三个月中,乌克兰局势愈演愈烈,恶劣的外部环境,东西方的政治博弈和西方国家的集体制裁让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俄卢布在一夜间暴跌 6 %, 大量的投资计划被无期限搁浅,能源出口价格受到严重影响,贸易额在过去 2 个月内持续负增长。 而欧洲大陆的上的两个主要经济体法国和德国的经济也深受影响,由于市场担忧对俄制裁措施可能给本就脆弱的法德经济“雪上加霜”,以及公共部门可能出现的能 源紧张状况,巴黎CAC和德国DAX指数出现严重下滑,众多能源股票价格暴跌,而法国同俄罗斯间大量的经济合作项目被中止,让法国的服务贸易额急剧减少。 投行高盛已经大幅下调法国和德国在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一时间,欧洲的主要三个经济体法国,德国,俄罗斯成为“ 欧洲病夫” 而一蹶不振,而美英经济却一路走高。前天,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将 2014 年度的英国经济增长提高到 2.7 %,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增幅。大量的英俄双重国籍的富豪将位于俄罗斯的投资项目转移到英国,伦敦富时 100 指数一路向好,海外和欧洲在伦敦的投资计划倍增,英国失业率首次低于市场预期至 7% 的平均线,伦敦进一步巩固了作为世界头号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也成为西方和欧洲经济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国家。 而美国经济表现也不逊色,美国的隔夜全球市场数据利好令道琼斯指数增长 0.68%,经济增长在过去一个季度内超过预期,而俄罗斯寡头则成为美国海外市场最主要的贡献力量。美国股市出现大幅上扬,在美俄政治博弈中,经济制裁并 没有给美国带来担忧,美国强有力的经济力量表现出巨大优势。
1162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马来西亚媒体报道另两名欧洲乘客无法证实身份
热度 14 holycow 2014-3-9 10:08
报道引述马国政府人士,称两人来自同一欧洲国家,也是南航代码共享航班出票。该国外交部无法核实身份。 只可能是乌克兰。 可是乌克兰外交部无法核实身份也有可能就是无能
95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中国 与 欧洲N国
热度 4 gordon 2014-1-21 10:53
中国 与 欧洲N国 的问题颇为相似,都是提供了过量的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债务所对应建设的“优良资产”并不能够带来合格的现金流。高速公路、地铁、城市基础设施等设施设备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可以被视为优良资产,但从投资 回报率的角度,它们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服务。它们既不能在日常情况下带来足够覆盖项目还本付息成本的现金流,也不能在危机时刻以高于建设成本的价格出售给民间。这表示 政府借债向社会提供了高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所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 ,因而不具备自我清偿能力。 表现形式不同,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 其实是资源错配,你需要一个雨伞,分配你一条公路,老问题了,呵呵
33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国家航天局!你们到底多烦欧洲!
热度 31 qqq54 2013-12-19 10:26
中国国家航天局!你们到底多烦欧洲!
这种当量,全世界的人都斯巴达了吧!QAQ
40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火车模型
热度 43 holycow 2013-12-2 04:45
火车模型
今天又是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照例汽车博物馆要玩老爷车的。不过现在过节了,也有点新花样,每年到这时候就会有欧洲火车模型展,今年也不例外。 节日快乐!
95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德国 太阳能电 冲击 波兰电网 欧洲一体化?
热度 16 樱木花道 2013-11-19 10:17
上次是坦克 这次是电。 ~ http://www.chinabidding.com/zxzx-detail-219499806.html 波兰的电力运营公司PSE近日提交了一份长达54页的报告,直指德国四大电网公司之一的总部位于柏林的50Hertz公司,在3月底4月初的几天内,强制性的向波兰电网注入"据称是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多余电力,严重扰乱了波兰电网的正常运营。 ~ 在这个时候,如果兄弟们怀恨在心,轻则乱涨价,重则不理睬,德国人也只能悔不当初。所以德国政界与经济界已经达成统一认识,必须使用超越技术上的手段来满足波兰人的要求,维持欧盟框架范围内深度并且友好的电力合作。 ~ ------------ 新技术 加强了 强大国家对弱小国家的控制。 ~ 另外 欧洲 40%油 60%气依赖俄罗斯
765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欧洲各国的卡通形象
热度 6 大道至简 2013-8-14 12:00
欧洲各国的卡通形象
5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与禾平阿姨擦肩而过
热度 74 懒猫猫 2013-8-13 10:16
与禾平阿姨擦肩而过
这是不是有标题党的嫌疑啊? 不过这肩虽没擦着,离得也不算太远了,因为俺到欧洲逛了一大圈儿,第一站揍是英国哪。可惜俺们是三家朋友同行,早说好了必须全程集体行动,要不到了伦敦还不得狠狠敲阿姨一竹杠,让她请俺们去好好儿腐败腐败,现场听听她的烟酒嗓儿? 虽说没有见面计划,那天来到离中国城不远的 Trafalgar Square ,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俺突然生出点儿侥幸心理——没准儿会来个惊喜邂逅捏?这么一想,看谁谁象阿姨! 俺当即放开喉咙大喊几声“李禾平,禾平阿姨——”,然后再喊“大鹏,大鹏翔宇——”,灵光一闪想起新朋友鼎革好象也住英国,于是又叫“鼎革,鼎导——”。惊喜木有降临。只发现周围的银无论老中老外,个个儿都躲得俺远远儿滴。 一个多月照的片片可真不少。过两天整理出来再多贴几张,为赚爱元奋斗! 在伦敦正好碰上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白金汉宫广场遍插国旗,街道上也挂起了庆祝横标。 游览塔桥时又恰逢桥面正缓缓打开,让一只高桅杆的船从桥下通过。 Trafalgar Square 一侧矗立着这么个大蓝公鸡,好象以前去伦敦时没见过啊,也不知道是代表什么意思? 足球劲旅曼联队的体育馆前,许多游客做出踢球的姿势照相,在俺的一张照片背景中就发现了这样一位。给她戴上个面具,免得告俺侵犯肖像权。 看看懒猫的踢球姿势是不是做得更像模像样一点儿? 边走边忙着拍照的懒猫。这是在德国的慕尼黑。 太热了,懒猫躲在旧时奥匈帝国王宫后门旁的树荫下歇歇气儿,这张片片连面具都省得戴了。嘿嘿。 还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茜茜公主的夏宫美泉宫。 到“北方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游玩,乘坐这种玻璃顶船游河赏景似乎是必须滴。 船舱里倚窗眺望的懒猫。(本猫片片已撤,谢谢各位。)
个人分类: 旅游剪影|3756 次阅读|68 个评论
分享 欧洲国家都是什么?
热度 14 寞洑 2013-6-5 11:14
我终于明白为啥欧洲是没希望的,这都是些啥玩意堆在一起啊,乱。
49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这个太好玩了!图说欧洲各国
热度 75 李根 2013-6-1 09:10
这个太好玩了!图说欧洲各国
110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古城、秀湖、奇山,瑞士的缩影在琉森
热度 11 范适安 2013-5-24 11:55
别了,欧洲。 俗话说:梁园虽好,却非久留之地。 一趟欧洲行,感触颇多。对比有道:国外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国内是好脏好乱好热闹。 客观说,与发达国家比,中国近20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目共睹。 但画虎画皮难画骨。中国的发展从外在到内涵仍有长路要走。 有人也问,没想到移民?说实话,一是人家好是人家努力的结果,你人去观光消费差不多,和别人争饭吃,哪里轻易容得进去?再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人家好也不是处处好,像人家好的方面努力才是王道,你挣你自己的美好,才没人会歧视你。 英国的秩序、法国的欧洲古典艺术、瑞士的民居及自然风光,给这次旅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欧洲,不是一次旅行就能深刻体会的。 还可以有下一次,叫欧洲深度游。呵呵。 (多图连接)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nxz.html
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不肯撩开神秘面纱的少女峰
热度 3 范适安 2013-5-23 15:38
坐观光列车,登欧洲屋脊少女峰,体会“会当凌绝 顶,一览纵山小”的感觉,本是一桩相当期待的节目。如果天气照顾,能见度高,可远眺至德国的黑森林及法国的Vosges山。而长达22公里的阿莱奇冰川, 便是以少女峰为起点,蜿蜒而下。——但如果“少女”羞涩,云层不开,就只能感受想象中的朦胧美了。 出门云层隔着一半蓝天一半草地,变化多端,绮丽诡异,能否一睹少女真颜,也只能“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了。呵呵。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n8h.html
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通往因特拉肯之路
热度 8 范适安 2013-5-23 11:18
因特拉肯,是去欧洲屋脊阿尔卑斯山脉少女峰的必经之地。19世纪中期,现代旅游发端伊始,因特拉肯就是欧洲最著名的度假圣地之一,备受欧洲诸国皇室青睐。在因特拉肯的郝艾大道上,即可观赏阿尔卑斯山脉美景。 去因特拉肯的观光小火车启动了,一路春风拂面,颇似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n2x.html
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枕着天堂的门槛而居
热度 10 范适安 2013-5-22 16:50
从西庸古堡到因特拉肯小镇,是要中途倒一次观光小火车的。不管是坐在大巴上还是坐在观光 小火车上,蜿蜒在阿尔卑斯山峦的丛林中,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其秀美多姿的山势,垂直性气候的植被,散落在山坡上的人家,悠闲散养的牲畜,展现着一片祥和 安逸的瑞士农家生活。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教堂总是被修建的巍峨而漂亮。阿尔卑斯山峦上散落的村庄,因其海拔高,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吧。看云烟缭 绕,如仙境般枕着天堂的门槛而居的人们,怎不叫人由衷的羡慕呢?。。。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mif.html
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走,去西庸古堡探幽
热度 4 范适安 2013-5-22 11:01
到了雷蒙湖,是一定要去探幽西庸古堡的。 你要体会中世纪的征伐和神秘,体会人文和自然是如何完美融合的,西庸古堡也许会给你答案。 1000多年前,萨奥义伯爵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重要交通要塞建此古堡。。。 走,逛逛去。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m7v.html
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探访瑞士小村落
热度 15 范适安 2013-5-21 17:42
在欧洲,一般市区酒店都比较老,设施虽经改造,但只主要满足功能,要说好,只有住到郊区去了。靠日内瓦机场比较近的这家连锁酒店还是不错的。说它不错,主要是电视一开,出来的是CCTV4套国际节目。真是太棒了,这哪像出国?分明是住在国内某市某酒店的感觉嘛。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lui.html
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在日内瓦看游行
热度 7 范适安 2013-5-21 11:21
日内瓦,打小就听说过的、周恩来总理曾在此为国家利益据理力争的地方——终于从一个脑海 中的符号变成了可以用脚步丈量的土地。出人意料的是,刚入眼帘的就是路边的一群人似乎在示威抗议。同行者说,干这一行也有职业选手,是拿工资上班的——原 来如此。“五一”到了,在原联合国总部附近搞个集会,也算是给节日添热闹的呀。。。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lge.html
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要逛就逛香榭丽舍大街
热度 11 范适安 2013-5-20 11:42
说实话,刚到巴黎的感觉,除了天一样的蓝,云一样的白,街景是显得陈旧的,马路上的干净 度似乎也不如伦敦,落叶夹杂着烟蒂在街边并不鲜见。但见识了塞纳河两岸的恢宏古典建筑,见识了诸多满含艺术智慧和文明高度的古迹,不由你不想:也许艺术就 是需要一点凌乱的、需要一些过渡地带的不修边幅的。我不知道这种意会是否贴切,但巴黎——就是这样的。她属于艺术,不免沾染艺术家的气质。你爱艺术,就能 包容那个艺术极端的美感以及与其伴生的随性了 。 她不同于伦敦的民俗层面的秩序,她是艺术层面的秩序——我只能这么说。 呵呵。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kqi.html
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路易十四VS康熙
热度 8 范适安 2013-5-17 15:29
如果做东西方历史文化的比较性研究,我想法国重要历史人物路易十四和中国清朝皇帝康熙是蛮值得 PK 一 下的。这不仅是他们的年龄相仿、登基理政时间相仿、甚至可以说他们都巩固和发展了一个各自历史上的伟大时代。到如今,对法国来说,时尚潮流的渊源可以回溯 到那个时代;而中国清朝后期则经历了从一个伟大帝国到积弱积贫的蜕变。我不是研究历史的,只是觉得这同一个历史时代的两个样本有诸多巧合。翻了翻资料,果 真,不仅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台北故宫还有过相关内容的展览。要了解路易十四时期的鼎盛景象,在巴黎,去凡尔赛宫见识一下,体会一下那个时代的奢靡、以及 当代时尚元素的古典源头,也许是必须的。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iww.html
1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贝聿铭巧构“金字塔”
热度 12 范适安 2013-5-14 10:28
罗浮宫是法国最古老的王宫,位于塞拉河右岸。1204年路易十四时期兴建,直至兴盛的拿 破仑时代。对中国人来说,除了欣赏罗浮宫的油画、雕塑等西洋艺术,最值得一提的是华裔建筑大师 贝 聿 铭 先生为其设计的“金字塔”玻璃入口。实地观察,不仅对 贝 聿 铭 的巧妙构思所折服。几重对比,可见贝先生的高超之处:一是繁复与简约。罗浮宫是“U”形建筑,古老而繁复,如果弄个同样的东西一定很古怪,而“金字 塔”的简约与周边搭配,令人印象深刻而不显突兀;二是虚与实的对比。材质上周围是砖石结构,比较压抑,配玻璃金字塔,通透而光亮,好像嵌入的一枚钻石,相 得益彰,协调而精致;三是尽管“金字塔”是玻璃材质,但象征人类文明肇始,内涵与周边相辅相成。想来不仅感叹,为 贝 聿 铭 先生竖大拇指。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fvp.html
113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塞纳河上看巴黎
热度 7 范适安 2013-5-13 12:54
从伦敦到巴黎,乘坐欧洲之星高速列车,穿过英吉利海峡,3小时之内即可抵达,非常便捷。只是与国内的高铁比,已显陈旧,舒适度也不比国内。但看到窗外急闪 而过的草地、山峦、民居,想到从文学作品和各种传媒里对巴黎这个时尚之都、文化之都和建筑之都的向往,不禁低叹,一个年轻时代就对巴黎所代表的欧洲文化有 所熟悉的人,终于可以近距离观赏巴黎的一草一木了。。。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f9a.html
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伦敦也曾“摊大饼”
热度 7 范适安 2013-5-11 19:09
如果你是一个对建筑美有一些认知的人,到伦敦,对着扑面而来的后工业时代建筑以及仰俯可 见的中世纪建筑遗存,是不会不为之动容的。那种一开始的兴趣会让你拍照拍到要崩溃的感觉——想拍的太多了,不是你力不从心就是相机电池耗尽或内存“爆 表”。熟悉当地的朋友说,伦敦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当时城市建设也是“摊大饼”,“城市病”泛滥,“雾都”就是那时对这个城市的别称。经过多年治 理,现在伦敦没有工业,也没有农业。在去郊外的路上,到处是绿色的草坪和山林,散养着一些马、牛、羊,几乎看不到一点裸露的黄土。据说,几十年以上的建筑 都是法定不能随意拆掉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建筑外观都保留了过去时代的印迹,而几乎所有的窗户都是白色的塑钢窗,在午后的阳光下明亮而干净。现在,不说北 上广,就是国内中等城市,要说建筑的新和奇,或者生活的其他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差距缩小了许多甚至有不少超过的地方。可要比环境、比素质,倒真是一 个长期目标呢。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eat.html
9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大英博物馆“博”从何来?
热度 18 范适安 2013-5-10 09:58
英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是落寞贵族的代表。欧洲文明的高度,在这一块土地上随处可见。 而文明的代价,里面也不乏野蛮。记得香港回归时,当时的撒切尔夫人对中国能否管理好香港就发出过质疑。相信,这种质疑不只针对中国,对他们在世界的其他地 方留过印迹的土地,大约都有这种质疑。大英博物馆,是属于人类的共有的文明财富。有一种说法,大英博物馆有三分之一的东西是抢来的、有三分之一是低价收购 来的、还有三分之一是捐赠来的。现在,说这些意义已经不大。里面的曲折是非,盘根错节。竞争法则,就是强者制定。还是喜欢中国的东西,有限的时间,只能重 点的观赏稍懂的器物了。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dbd.html#
153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行记---"伦敦眼"里的伦敦
热度 11 范适安 2013-5-9 15:03
芬兰航空的洲际巴士花十小时飞抵赫尔辛基的时候已是当地时间的下午。4月底的气温还是很 低,地面只有5度。今年北半球都是低温多雨,这不由让我对伦敦的天气有了一丝担忧。转机3小时,当从伦敦机场出来时,天空是如此之蓝、之高。“雾都”不 雾,让我深吸了一口以前农村才有的新鲜空气。随不说有“晕氧”般的夸张,可美好空气的畅快感真是好久没有领受了。。。 (多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fco4.html
11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热度 17 农民家的狗 2013-3-23 12:15
联合声明中有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 结合河中牛人的提示(大意啊,别穷究):中国和欧洲商量维持均衡联手搞美,欧洲回答我们输给美国不丢人,美国称霸还是白人在统治世界。 那么:中国和俄国这是在抱团取暖么?看这个意思,仍然是搁置争议不吵架,但埋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快没了吧,如果有谁揍我们一边,哥们得互相照应着。
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这个时候欧洲还不忘给毛熊一刀。
热度 30 寞洑 2013-3-19 13:17
塞浦路斯16日在欧元区财长会议上通过纾困方案,该国史无前例的向银行储户征收储蓄税,其中10万欧元以下存款的税率为6.75%,10万欧元以上存款的税率为9.9%。 塞浦路斯银行业存款超过700亿欧元,而接近半数为非本国居民存款。俄国与塞浦路斯金融联系紧密,目前俄国银行和储户在塞浦路斯银行业存款高达310亿欧元,占塞浦路斯银行业国外储户资金绝大部分。过去十年来,塞浦路斯一直被认为是俄国商人洗钱的乐园。 俄国总统普京周一会见记者时表示,其强烈谴责欧盟和欧央行与塞浦路斯政府达成的银行存款征税方案,称这一方案不公平不专业且开创了一个危险先例。 估计不少中国人也在那里洗钱。
5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为什么在近代500年间落后于西方-李约瑟问题
热度 34 草蜢 2012-11-9 08:08
中国为什么在近代500年间落后于西方是个很大的话题。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Needham Question。这是蚱蜢从小琢磨的问题。 李约瑟Joseph Needham是一名英国科学家,而在1937年因为和中国留学生鲁桂珍,王應睞,沈詩章的接触开始对中国感兴趣。其实主要是鲁桂珍。 当时已婚的李约瑟和鲁桂珍双双落入爱河。 李约瑟的原配,生化学家Dorothy Mary Moyle Needham接受这个事实。以后三人一起同居。 1989年在Dorothy去世后的第二年, 李约瑟最终和鲁桂珍结婚。 两年后鲁桂珍去世。 在鲁桂珍的影响下,李约瑟开始学中文并开始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生兴趣。以后李约瑟拜师于捷克汉学家Gustav Haloun学习文言文、 在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李约瑟从1942年到1946年在中国重庆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得以来到他热心研究的中国。此间他广泛滴周游了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大西北和大西南,第一手参观考察中国各地,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文献 他不但结识了竺可桢、傅斯年等中国科学家和学者,还认识了周恩来。 竺可桢日后邮寄了几大箱的康熙年间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到剑桥给李约瑟。 二战以后,李约瑟赴巴黎当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的第一位部长。但是两年后因为美国政府怀疑其和共产党在科技上合作,李约瑟在1948年挂印退职。 无官一身轻的李约瑟向剑桥大学出版社建议编写《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项目。 项目被剑桥大学出版社批准以后,在中国学者王铃的帮助下,李约瑟开始写《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战争中,共产党阵营指控美军在朝鲜使用生化武器。周恩来亲自出面招募李约瑟来朝鲜做调查。 李约瑟同意了,然后其调查结果支持了共产党阵营的指控。 李约瑟因此被上了美国政府的黑名单一直到1972年中美和解。 然而,根据Shiwei Chen 同志写的History of Three Mobilization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Chinese Biological Warfare Allegations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Korean War,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16.3 (2009): 213-247. 苏联解体后,解密的苏联文件表明苏联人帮助中国伪造了生化武器的证据。 写李约瑟传记的英国作家Simon Winchester写到: "Needham was intellectually in love with communism; and yet communist spymasters and agents, it turned out, had pitilessly duped him." ”李约瑟向往共产主义;但共产党的间谍和特务却无情地欺骗了他“ 不过,蚱蜢读过一些Simon Winchester写的以中国为题材的游记,其中的一些言语,俺很不以为然。到不是因为Simon Winchester一些反共和拥护前大英帝国的立场,主要是这厮写的很多东东完全是没有经过严谨考证的YY,极其不靠谱, 倒是和现在国内的一些煽情的公知的文笔一路。 所以俺对这位是有保留意见滴。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出版以前,许多发明和发现比如铸铁(cast-iron), 犁头(Plowshare),马镫,火药,印刷,指南针和机械钟等都被认为是欧洲或西方的发明。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正式为中国制造正名。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一卷在1954年问世。 因为这部作品出版后得到广大欢迎,原本构思写一册的李约瑟最后越写越多,一直到1995年去世,李约瑟写了十五册。 现在这个项目还在继续,目前已经有了24册。 从1985年开始为了准备在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华时期出版, 美国作家Robert Temple花了一年时间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精华压缩成了一部《The Genius of China》《中国的天赋才华》 5年以后,在美国心脏的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城内的一个工人阶级区的图书馆中,刚刚进入青春期滴蚱蜢以激动的心情拜读了《The Genius of China》,更深一部的了解到中华文明昔日的辉煌。 于此同时,蚱蜢想知道对李约瑟提出的著名李约瑟问题Needham Question的解答。 为神马,我们曾经有那么辉煌的文明,却在近代的500年间被西方赶上超过,最后被找上门来的列强打开国门,差点被肢解亡国? 近代许多中国学者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一些常见的观点有: “清朝政府对文化的压制是主要原因”, “封闭僵化的儒家文化是主要原因” 蚱蜢大一点又多读了一点书,才晓得这其中有许多的因数。 绝对不是因为满洲人入主中原,或腐朽僵化的儒家文化那么简单。 其实有许多本书已经试图回答这个李约瑟问题 最著名的有 Jared Diamond的《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類社会的命運》 Kenneth Pomeranz 的《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大分歧:中国,欧洲,和现代世界经济体的建立》 最近的有 Niall Ferguson的《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 《文明:西方和其他》 先开个头, 回头蚱蜢慢慢讲。
13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中投监事长:中国现在救欧洲不切实际
热度 4 hotmen 2012-10-3 20:51
拥有4800亿美元中国主权财富的中投公司(CIC)的监事长金立群表示周二在莫斯科参加VTB资本投资会议之余向路透社表示:“期待包括中投在内的任何中国投资者购买欧洲债务深重国所发行债券都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们都不安全。”   他还称:“如果欧元区发行一种由所有核心国担保的欧元债务,这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6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欧洲航天局:希望搭乘中国的飞行器。
热度 23 hotmen 2012-9-12 10:56
欧洲航天局表示,正探讨与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内合作的可能性。 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飞行处主管托马斯·莱特说,一些欧洲飞行员开始学习中文,准备与中国的合作。 欧洲尚没有能够载人进入地球轨道的航天飞机。莱特表示,他希望欧洲飞行员能搭乘中国的飞行器。 他还表示,如果能克服美国的反对,欧洲航天局愿意看到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
76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转帖,在遥远的欧洲,有个中国叫做意大利
热度 21 猫元帅 2012-5-22 09:11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A4NTg0NDg4/v.swf
116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欧洲暴跌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利好
热度 12 青原漫步 2012-5-14 17:52
正是收购的好时机。从美国引进技术困难大,现在欧洲出问题了,很多好公司都卖白菜价,买过来等于把技术人才都引进了,以中国的能力,用不了多久就能消化掉,这就是产业升级的好时机。
471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我今年做的腊八蒜是怪异妖艳的蓝绿色
热度 11 洗心 2012-3-5 20:11
我今年做的腊八蒜是怪异妖艳的蓝绿色, 不知道是不是我买不到中国醋,用了欧洲醋的原因。
117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2011-8-12老帖]为什么说现阶段欧洲才是美国的最大敌人
热度 6 cliffhf88 2011-12-22 10:13
首先说说为什么美欧不会联手搞死中国,看到有的网友说美欧没有联手搞死中国是因为搞不定中国,所以才不搞。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欠妥。诚然我们不能妄自菲 薄,但是也绝不可狂妄自大。如果欧美真联手搞我们,他们完全可以卡住我们的全球能源供应,我们就动弹不得了。事实是他们两方在中国都有巨大的利益,也都知 道中国现在的实力不足以挑战他们的全球霸权,同时也非常清楚中国人没有意愿去做全球老大。而他们两方不同,他们两方谁都想做全球的头把交椅,实现自己的全 球霸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意图是维持全球霸权,欧洲的意图是夺取全球霸权)。试想如果他们两方把中国搞掉后,巨大的利益损失暂且不计,他们各自的全 球霸权意图就能实现了?不还是要继续对搞到一方趴下,争斗才可能结束吗?不搞中国,他们要斗;搞中国,他们还是要斗。但是搞了中国他们两方都有巨大利益损 失。这样看他们有啥必要一起搞中国呢。而从人类历史上来看,至今能够称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也就那么三种货币:美元、欧元、日元。所以对于美国来说,谁是其现 阶段的最大威胁?无疑是一个统一的欧洲。 从欧元诞生开始,欧洲就一直想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而英美无时无刻不在破坏欧洲人的这一想法。之前的做法就是往欧元去里拼命注水,把一些根本没有资格进 入欧元区的国家送进欧元区,从而把欧元区搞烂,搞垮以达到破坏欧洲统一经济体的目的。如今美国人确实做到了,把欧元区搞烂了,离垮台似乎也是咫尺之遥了。 可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欧元区一团糟,但是不是全都糟,而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德国就很好嘛,法国也不差。当然其他的小兄弟,小小兄弟就没那么好了,有些 还很不妙。这形成了个啥局面呢?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样的局面竟然给欧洲的进一步整合提供了机会。于是德法祭出了欧盟债 券以及国家债务重组的大杀器准备一统江湖。要老大救你可以,但是你得以后完全照我说的做,乖乖听老大话。几十年没有整合成功的欧洲,在经历了这场大劫之后 居然有了成功的希望了。美国人处心积虑的搞欧洲,搞到最后居然差点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让美国人情何以堪啊!当然美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在这危急时刻,美 国人使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狠招,国债推诿扯皮到最后以致外界普遍认为美国两党已决裂、主权信用也降级,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周瑜打黄盖的好 戏。好戏一出,瞬间引发全球金融动荡,给欧盟债券的继续发行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债券不好发了,那欧洲人的整合计划就要放缓,甚至泡汤。欧洲整合不了,那美 国不还是全球老大吗?美国人发行的债券不还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债券吗?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中国也是有角色扮演的,并不是完全置身事外,但是很明显中国在这出戏里还远称不上主角。当然中国这个配角可以两边下注(事实上我们就是同时买两边的债券),维持两边的争斗局面,不让一方把另一方彻底搞死。 PS. 这是偶在cchere的一篇关于美欧争霸的原创回复,稍作修改后发到爱坛的。
个人分类: 经济杂谈|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zz 人在异乡
热度 18 张声语 2011-11-7 06:43
好友最近的牢骚, : 曾遇一法人,对德人啧有微词,说别看他们在本国循规蹈矩,行不由径,一旦开车过莱茵河入法国,乱闯起红灯来远甚于法人。法人闯红灯尚有底线,车辆必须避让行人,德人闯红灯便纯粹是胡来了。乍闻此言,莫不惊叹,都知道德人做事向来谨慎,何以一出国门就乱性如此呢? 我却并不感觉奇怪。我固然未尝亲眼目睹德人在法国乱闯红灯,然而知道人在异乡,其行为多半会与在故乡时不同。比如我在法国之时,所到之处,所见法人,皆轻声细语,礼数周到,显其高贵之气质,优雅之涵养。可当我来到希腊,所住大学之宿舍,每到凌晨两三点,必有金鼓齐鸣,歌声震天,醉骂、狂喊、疯笑——所唱所喊所骂,都是高贵优雅之法语。哪怕惊扰了希腊邻居的休息,招致雨点般希腊语的指责,也未曾听见一句出自法语的道歉。倘要在法国,这是决然无法想象的。 去过日本的人,一定会对日人近乎夸张的谦恭礼让印象良深,甚或赞叹备至。然而在“自由散漫”的欧洲,我却见识过他们的另一面。有一次在挪威乘观光船,船舱门一开,各国游客纷纷检票登船,进了船舱,便好奇地四处张望。此时,只见一队日人,在导游小旗的率领下,鱼贯而入,直奔上层观光甲板,极迅速地分头掇来塑料椅子,靠着船头的栏杆,齐齐摆下两排座位,相互微笑着,鞠躬着,礼让着,一一落座,不出一分钟,船头最好的观景位置,便被这队日人占满了。一旁的各国游客,眼见这番阵势,不禁瞠目结舌,却又不便发作,只得忍气吞声,退避船舷两侧,或回到下层甲板。而这队日人,顾自谈笑风生,周边的一切,于他们而言,似乎竟是不存在的。我腹诽之余,满心希望他们坐错了船头——因为这船像两头蛇,是朝两头都能开的。可惜天违人愿,船终于朝着他们面对的方向,破浪前进了。 相似的一幕,翌年又在希腊见到。从米科诺斯到提洛岛的航路,素以风急浪高著称。行驶这段航路的游船,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露天的观光甲板,下层是两侧带舷窗的酒吧。入口在酒吧的一头,另一头是吧台,入口和吧台之间,是一条走廊,两旁各有一列长桌,每张长桌两侧各有四把椅子。观光甲板上风很大,于是我来到酒吧,却看到了奇异的一幕:酒吧内人并不多,却整齐地坐成两列,恰好占去了每条长桌靠舷窗的那两把椅子——那里既可避风,又可观景,位置最为理想。再一看,吃了一惊:似乎都是些东洋面孔。再细听他们的谈话,不禁莞尔,原来又是我们的日本芳邻。 那么,在欧洲的华人又如何呢?许多欧人对我谈及对华人的印象,褒贬不一,总结起来大约是:安静保守,不善交流。我起初很难想象,如此喜欢热闹嘈杂的同胞,到了相对更喜欢安静的欧人中间,何以倒成了安静派的代表了呢?又曾听一即将留洋的同学说,欧人总以为华人内向,所以为了打破这种不良印象,他到彼处必当尽量显得开朗。于是我想起来,我在欧洲也的确见过一些同胞,为了“显得开朗”,而疯颠得更甚于最开朗的欧人。 古谚云:“橘生淮北则为枳”,人的行为通常也和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惟人与橘之不同,在于人会刻意改变自己。大概人到他乡,总想“随”点儿“俗”;至于“随”什么“俗”,那就各取所需了。
个人分类: zz|54 次阅读|9 个评论
1234下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4 03:55 , Processed in 0.089187 second(s), 7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