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不戴船形帽是有历史的:( ?: v! J' D, t3 }
# ?1 U/ w, \; H- d
9 i3 `5 L& s3 U' ?' J
, g. f: q' C5 V# \8 S. A, T' Y1955年8月5日下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来到勤政殿再次审查军衔服装样品。毛泽东饶有兴趣地边看边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当走到陆军战士模特跟前时,毛泽东手指船形帽向贺龙问道:你们说船形帽好吗?贺龙答:世界多数国家军队的战士都戴船形帽,它的好处是观测目标时不影响视线,戴钢盔时可以当内衬。彭德怀说,国庆阅兵方队搞了几种方案,大家一致认为戴船形帽精神。毛泽东说:你们都说好,那就戴船形帽吧,但军衔和服装的材料都要用国产的,要立足于我们自己。
7 Q& n) M+ {2 x. \, x. D
3 p- \/ ?0 s) Q: p* g: |. _) p新式服装,肩章,领章,军兵种及专业勤务符号,经过两年多的着用,各方面对部分军服和肩章、领章的制式、质料,都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
, ]+ J1 G+ E# p4 S
$ [ M. @- k2 D当时对士兵船形帽意见最大。一是由于过去美国兵和国民党兵戴船形帽;二是船形帽的标准戴法是歪戴,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很多人尤其是士兵们对这船形帽都很反感。船形帽规定是要向右歪戴的,帽沿距右眉一指宽,距左眉二指宽。但中国人(尤其是农民)历来是不习惯歪戴帽的,歪戴露出左边半个光头就更加难看。因此在军内外反应非常强烈。
3 z; A2 V# V: ~3 h5 Q# z & W) _$ g$ B. ~' l* P, B
1957年5月30日,《解放军报》发表了《军内外同志对船形帽有意见》的文章以后,一石激起千重浪。几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读者,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以个人名义或几个人联名向《解放军报》写稿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情,建议改革船形帽。许多同志在来稿来信中表示,他们在《解放军报》上看到以上文章后,感到是替士兵说出了心眼里的话,十分高兴和赞同。南京部队司令部大尉朱赤去信说:“改革船形帽这并不是少数人的意见,不论在部队和机关里都没听见有人说过船形帽的优点。”他认为:士兵不愿戴船形帽,他们戴上了就显得没精神,还时常发牢骚;群众看不惯船形帽,征兵时不少青年因为怕戴船形帽不愿入伍,影响了兵役工作;士兵不愿戴,军官就批评,也影响了官兵关系。三四○二部队政治处下士唐天祥说:“为戴船形帽我在部队受过几次处分,为戴船形帽也引起母亲的生气,说我不像个样子,为此我也很难过,我应征入伍服兵役,却没想到为船形帽出乱子。”' t u( s/ v# T- Q* i3 d
# v0 L, @/ p' _7 `
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修改服装制式的决议》,把陆、空军士兵的船形帽改为解放帽,军官大檐帽作为节日、外交等场合佩戴肩章时戴用,平时也改为解放帽。帽徽大小亦作相应的改变。
& O8 R6 O* C! [' S)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