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4-5-8 13:02:54
|
只看该作者
阴阳潼关路——亚洲山地之王的悲哀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4-5-9 12:02 编辑 6 D( W. X3 D% J" s
+ j6 y0 H- h* _, p《二、险峰》
9 n# ? t& c+ I; |7 ?
1 z# W5 k0 h1 Z0 j! w4 p; B- O0 A* O, P) }: y3 n
随后,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唐玄宗派了一个姓韩的术士来军中视察,到了这儿以后就再也不敢向前走了,而身为唐军政委的边令诚公公,见已深入敌境,也害怕起来,死活不肯继续前进。- o" I) }" C4 q
8 ]0 |: I& a+ O- d0 t, \
《新唐书》的作者大概觉得突然插入一个术士太莫名其妙了,因此只说“仙芝欲遂深入,令诚惧,不肯行”。总之,监军宦官边令诚打起了退堂鼓。
& W: ]& q9 |4 V- V2 P) v @
! p( T+ \" p# `& w; ^见此情景,高仙芝只好让边令诚暂驻刚刚夺下的连云堡,并留下三千名老弱病残的士兵来给自己的监军壮胆,自己领着其余人马继续前进。此时,其余两路唐军也已经到了,大家兵合一处将打一家,朝着远方南迦帕尔巴特巨峰的方向——小勃律国的都城策马奔去。- E3 T6 y1 d, M8 c
( U6 `: _ m3 v3 R, U! b
前面说过,三路唐军中,除了高仙芝本人从护密道也就是瓦罕走廊进军外,另两路人马,一路走的是北谷道,后世学者研究后认为,此路顾名思义,应当是傍着瓦罕河北岸而行;一路走的是赤佛道,这条路线究竟是从哪里走,一直引来后人颇多争议。这里之所以重点提到它,是因为高仙芝班师回程时,走的正是赤佛道。$ Y- o8 i3 e$ M3 z* i3 z8 `
" f2 T$ l% ? U# Y7 M, O( N* d, D
中亚史专家王小甫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符合条件的道路,只有由奥赤勒(Ochil)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到达奇特拉尔河另一支流图里霍(Turikho)河上游,溯图里霍河而上到其源头,从那里再向东翻越沙赫吉纳里(Shah Jinali)山口,然后下到作为马斯土季河上游的雅浑(Yarkhun)河即奇特尔河正源,溯此而上,唐军可以到达那座“杀手巨峰”脚下的吉尔吉特即小勃律。
% e* V3 s: ]- _8 _& s# @- Z8 T# Y% ?3 Z2 i/ l, _6 y) e. ]
此时正值汛期的夏季,但南迦帕尔巴特巨峰之下仍然寒气逼人,身体早已适应高寒高海拔的吐蕃人并不会感到不舒服,但对于远道而来的唐朝远征军来说,环境也许就恶劣得多。据汉文史料记载,由于气候的原因,吐蕃的军事进攻几乎总是选在秋冬季节进行,一到春天便因时疫而退兵。后来抓了唐朝俘虏来作战,于是吐蕃在夏季也能发动进攻了。显然,吐蕃人自己并不适应炎热的气候。
% @0 t* z @9 J( p, E7 G1 X$ ]! e; N* h1 j) i
王小甫教授回忆,当他在巴基斯坦北部考察由奇特拉尔去白沙瓦时,才知道喜马拉雅山以南是何等的炎热:还没有完全出山,已经见到养水牛、种芭蕉,和我国南方一样。也就是说,古代的吐蕃人大概很少向南活动,他们在北印度的影响多半只是威慑性的。所以,对古代吐蕃与印度的经济、文化联系,我们也不应估计过高。$ Y' I8 o- r6 c2 }
; I2 G- i. H! S. x3 y! |/ V
言归正传。从连云堡出发,行军三日后,唐军到达了坦驹岭,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境内兴都库什山脉的达科特山口(Darkot Pass)。此山口是从巴控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到巴墓斯坦西北部的契特拉尔——此地有一个古老的小民族卡拉什人,人口只有6千,据说是亚历山大远征军的后代,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信仰——去的必经之路,高居于深达近两公里的雅新山谷之上。; G# c1 [5 z% x# @" h
5 O I. f: b! A
根据后来匈牙利裔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实地测量的结果,坦驹岭海拔高达1.5万英尺,也就是超过了四千五百米(现代测量结果为4688米)。这里地形极其险峻,山势几乎直上直下,唐军艰难地翻过达科特山口后,还要走过四十多里几乎垂直的大下坡,才能到达前面的阿弩越城,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境内潘德山谷的古比斯(Gupis),在这种地方行军,无疑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才行。
% V' @& O/ n2 H7 [% F/ X, g M1 F- O& Y
高仙芝事先估计,自己的部队会害怕地势险峻,因而不敢前进。绞尽脑汁后,高仙芝想出个茅招——上山之前,他故意大造舆论,对着部将们嚷嚷起来:“如果阿弩越当地人过来迎接我们,那咱们就一点儿事都没有了。”其实,他已经偷偷挑选出络腮大胡子鹰钩大鼻子的骑兵二十余人,让他们假扮成阿弩越的当地胡人,提前下山,然后再上山来迎接唐军。果然,部队到达过达科特山口时,见山势险峻,再也不敢往下走了。
- X. \; E: t) W: R# h" D. l, c/ o: u9 q1 J! |7 I1 }; a
面对着几乎笔直的悬崖,人们纷纷交头接耳:“这不是玩命吗?高将军究竟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啊?”可就在这时候,那群大胡子大鼻子恰到好处地出现了,他们箪食壶浆,带来了阿弩越人民对唐军的期待,并向大家高调宣称:“阿弩越人民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我们已经把娑夷河上的藤桥给砍断啦!”
' }4 c2 f7 S( N% L
. v, ~) d2 L: k% l原来小勃律与吐蕃之间横亘着一条名为“娑夷水”的大河,据说,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弱水”——这里的“弱”,大概并不是说水流微弱,而是指河水的浮力,传说中的弱水与流沙河一样,号称是“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即所谓“不胜草芥毛发”。9 K6 ~9 }( s$ E% E
- d0 g0 }, {8 H4 v; f1 s6 q4 T0 x3 U
由于浮力太小无法摆渡,娑夷河上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连接河两岸的一座藤桥。尽管仅是座藤编的桥,但它的规模相当宏伟,编起来也十分费事,史载“阔一箭道,修之一年方成”。此前做为吐蕃的附庸,小勃律经常要让吐蕃军队经过自己领土去攻击中亚,因此双方才造了这么一座大桥。如果藤桥给砍断的话,就意味着吐蕃人短时间内再也无法援助小勃律,唐军此前最大的顾虑也就烟消云散。
w) I7 K3 z* w2 p# m; M+ ]3 y" n" V2 F6 b4 O& \
既然当地人民这么热情,而且已经提前解决了自己最担心的后顾之忧,自诩为王师的唐朝部队自然也不好意思再推三阻四,大家这么着才愿意下山。就这样,连续向下倒爬了三天,等唐军历尽艰辛终于到了山底下,突然发现一群长相奇特的人跑来看西洋景,一问才之道原来他们竟然是真正的当地人。官兵们这才明白,自己被司令官给骗了,但筋疲力尽的他们再也没有力气计较了。
. B/ A6 l. C4 M- s' k6 v* F
S2 x+ u/ }6 @; \后人实地考察后发现,这条道路可不仅是史书中所说直上直下那么简单,此地竟然都是冰川,稍不留神就会滑入万丈深渊。二十世纪初叶,斯坦因曾实地考察过这条路线,他在其名著《西域考古记》中感概地写道:“当我立在山口顶端闪光烁烁的积雪上,向那直到6000英尺下雅新山谷尽头的峻坂下窥,对于起初唐军拒绝向前移动的原因,后来他们努力挣扎前进的艰难,以及高仙芝的勇敢,才能认识请楚!”$ X( _2 e4 x7 f7 C& U( {$ C; @1 j
: a1 K) l0 |% ^+ n" P. E遇到真正当地人的第二天,唐军终于抵达了阿弩越城。稍事修整之后,高仙芝下令,让将军席元庆与贺娄余润先率部到前面把道路和桥梁给事先搞定,好让大军明天通过。第二天,唐军浩浩荡荡从阿弩越城出发,向着“杀手巨峰”脚下的小勃律前进。
: A" i) _: I- q7 m+ P
3 w# [; L* o" O0 G0 i; Z也许是由于太难到达的缘故,仅仅依赖天险来保护自己的小勃律,其城防稀松平常,对唐军来说并非难啃的骨头。据悉,尽管身为吐蕃皇室的女婿,但小勃律王其实只是个傀儡,国中的实权掌握在五六个大首领手中,而他们都是一心忠于吐蕃的顽固派。唐军于是开始准备进攻。% i' g2 x5 h: B* @, s
1 d0 Q) A' B5 V/ I& H' ]高仙芝决定先礼后兵,他命令将军席元庆率一千骑兵,去向小勃律王传达:“我们对你的城市没兴趣,也不会砍你视若宝贝的那座藤桥,只想借你的路通过一下,因为我们的真正目标其实是大勃律。”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了,城市和藤桥都是唐军首要的目标,至于已处于吐蕃军保护下的大勃律,尽管唐军觊觎已久,但此时确实力有不逮。正所谓兵不厌诈,因此高仙芝撒谎的时候,想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2 H8 N$ T C* u) w! H0 Y
+ k- b6 `) X- n" D& o& v+ G
鉴于小勃律当局肯定也明白他们自己其实不堪一击的事实,因此在席元庆临行前,高仙芝对说:“我们的大军抵达后,他们的首领和百姓必定会逃入山谷。到时候,你就说皇帝对他们有赏赐,什么金银丝绸,总之好东西多多,招呼他们赶快出来拿吧,如果来晚了就没啦!”: ?% [7 @# {" t7 {* [6 P ^
$ T% P" \) s4 d8 p+ I" q
稍微停顿了一下,高仙芝又露出了狡猾的笑容:“等他们的首领出来拿东西时,你就马上逮捕他们,等我发落。”席元庆领命而去。此后发生的一切,则完全按照高仙芝事先的构思在进行:听到唐军已经杀到,小勃律的首领和国民果然一哄而散,躲了起来,然后又受利益引诱跑出来领赏,结果被席元庆一网打尽。只有小勃律王带着老婆吐蕃公主逃入石窟,唐军没能捉到。% X9 @- J! d4 a9 R0 L6 ~
4 |" o, ?1 P$ g+ j. T# A就这样,高仙芝几乎兵不血刃便拿下了小勃律。大军进城后,高仙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依附吐蕃的那五六个大首领斩首,与此同时,他又急令席元庆去完成一件要紧事——砍断那座连接小勃律和吐蕃的宏伟藤桥。该桥离小勃律还有六十里的路,加之它“阔一箭道”——如果真这么宽的话,那并排跑上一队骑兵似乎也没问题——席元庆带领手下折腾了一天,一直到太阳落山,才终于砍断了这座大桥。
+ x2 H, {+ O" G+ c; V1 l) b; x0 V( Y; [! D2 w
“及暮,才斫了,吐蕃兵马大至,已无及矣。”藤桥刚刚断掉,吐蕃的大队援兵已经杀了过来,真是好险啊!当初这座桥造了一年才完工,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修复,无可奈何的吐蕃人在河边转来转去也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悻悻收兵。
; l7 C: p0 x5 e: Y) @" |# Y- k, D) M7 D( i! l
于是,真正没有了无后顾之忧的高仙芝,这回踏下心来开始收拾残局,他贴出告示,要求小勃律王赶紧带着老婆出来。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八月,这对走投无路的夫妻被迫向唐军投降。鉴于后勤补给等问题使得小勃律根本无法派兵驻守,高仙芝便带着这对高贵的俘虏,心满意足地下令班师回国。
9 N- F' y7 c+ G+ e0 t% k8 }2 N2 @6 H: o
& y7 H! I$ E" [+ M# D1 ]7 o史载唐朝远征军取道前面提过的那条赤佛路返回,同年九月,他们抵达连云堡,与驻扎在那里的唐军政委边令诚会合,当月末,一起回到了今天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喷赤河(Panj River)上游的播密川,这里是唐朝在葱岭以西设置的重要军事基地,当初高仙芝领军出征便是经过该地补给。0 _5 U7 Z& a+ E2 p
S5 [3 Q8 R9 b7 p' Z* i) u; t( k( K' o
这场惩罚性远征至此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意味着通过武力,唐朝再次打开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史载“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就在这时候,也许是不谙官场更也许是得意忘形的缘故,在这场战争中立有头功的高仙芝,却犯下了办公室政治中一个致命的错误。' h }& Z @: l# @: s/ B8 R3 j
" j3 i6 ?5 V% v8 a. L5 F
他竟然没有经过自己的上级夫蒙灵詧节度使,就直接给大老板玄宗打了报告,汇报了这次出征的胜利经过,写好后交给一个随军宦官,请他火速回京上奏。史载,执笔起草这份捷报的,是一个名叫刘单的人。四年前也就是天宝二年,刘单中了进士,此时他正担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大致相当于节度使的秘书。+ H0 m- t0 S$ ?" Y. Q) C) p5 x. G
& H5 g6 [% i/ n% F+ M ?
于是,当高仙芝率军回到河西——此地并非指河西走廊,而是指设在白马河以西的一个唐军重镇,又称“白马渡”,在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土拉旧城遗址——驻地,便发生了下面的一幕,由于原文已经足够精彩,而且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笔者不忍再翻译,仅少数地方略加说明,请大家自己品味:5 _- r3 D1 C" ?! C5 |
% [- P' e( X/ b+ d: m- l
仙芝军还至河西,夫蒙灵詧都不使人迎劳,骂仙芝曰:“啖狗肠高丽奴!啖狗屎高丽奴!于阗使谁与汝奏得?”
/ K9 G+ G& P8 X- ^" X
! }/ d% X2 z7 f( Y7 j+ P( ~(骂得相当有创意啊,不过从这个内容来看,那时的高丽遗民很可能已经嗜食狗肉制品了)
8 B k& g6 F7 K) L
% [# s! t; J; c8 Y仙芝曰:“中丞。”(夫蒙灵詧带有御史中丞的头衔)
/ p$ d- t @& ?: Z: \/ \% L8 S, G
6 m- k$ ~* g/ u0 P" a“焉耆镇守使谁边得?”3 l: h7 w% F8 E" V g
. e( n- |. n7 r6 X/ O
曰:“中丞。”( P4 D/ P4 \6 e" d
" u; v0 \5 I' M
“安西副都护使谁边得?”) K5 ~% N% H" x8 p5 h- T
h/ t% |, G9 w" N( g5 `! ?0 m4 `
曰:“中丞。”' J4 f, ?$ i9 G, A
( j% s; j- E1 s, L" r“安西都知兵马使谁边得?”0 i; ^+ f5 j4 u9 K; J5 f$ n
9 E( p% p* h0 x* H
曰:“中丞。”& m7 R* y, H% a3 u9 x4 b
7 `' i; {/ _: `& p9 ^/ z* m灵詧曰:“此既皆我所奏,安得不待我处分悬奏捷书!据高丽奴此罪,合当斩,但缘新立大功,不欲处置!”
8 _: z1 V) f+ E5 S3 e9 }' \; {% v+ M/ u
敲打了高仙芝后,节度使又转向了起草捷报的刘单,冷冷地问了句:“闻尔能作捷书?”这位进士吓得大惊失色,赶忙“恐惧请罪”。
5 E6 E; T! F: i* q' V. B( L: ]5 |/ a" C9 @
所有这一切,都被一个人不动声色地看在眼里,他就是高仙芝远征军的政委、监军宦官边令诚。边公公是皇帝派来的钦差,根本没必看节度使的脸色行事,此时他心情正好,因为立下如此大功,皇帝将来下发的军功章里,肯定既有高仙芝一半也有自己的一半,看到夫蒙灵詧竟不识趣跑来搅局,不由得大为扫兴。- T7 N" j: Y5 f% f# w3 j- O
6 V$ `. B5 ~" b& H) F# \% |: U" |% P边令诚于是抱打不平,立即给玄宗上了一道密奏,把这些情况仔仔细细都汇报了一遍,末了他说:“仙芝立功而以忧死,后孰为朝廷用者?”我说皇上啊,连咱们的大功臣都要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将来谁还会给您老人家卖命呢?
9 a% b y8 W- w5 Y+ ?( D! F* I7 U7 w- z9 B N
这一状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很快玄宗的旨意就下达了,“擢仙芝鸿胪卿、假御史中丞,代灵詧为四镇节度使,而诏灵詧还。”也就是说,皇帝立马把羡慕嫉妒恨的夫蒙灵詧就地免官,同时让新立大功威望正隆的高仙芝,顶替他的所有职务。3 S0 S/ x( w4 k# ~7 v1 Y/ ?8 ?2 i
; }0 v) @" a1 p这下子轮到夫蒙灵詧害怕了,万一这个高丽小子想要报复,那自己这条命不就交待在离长安远隔千万里的西域了?哪还有什么机会还朝?而这种情况即使发生了,最渴望建立“边功”的皇帝,大概也会睁一眼,闭一眼,象征性地调查一下,最后就不了了之了吧。
' T0 T- u3 m9 @4 {
3 R( s4 h; H$ f& k ]很可能,整个安西军区的部队也都是这么想的,但随后发生的一切,却让颇让人始料不及。
4 L0 s' @- u& c' J+ [5 ]
' N- J- [3 d4 Q1 `/ V* a3 R前任节度使夫蒙灵詧吓坏了,不过奇怪的是,新任节度使高仙芝每天见到他,仍旧“趋走如故”——所谓“趋走”,就是小步疾行的意思,这是一种古代礼仪,通常是地位低者在地位高者前实行以示尊敬。夫蒙灵詧越发摸不着头脑,心里七上八下,“益不自安”。( `9 h6 U4 p2 O
|/ f. {$ o9 a+ e: C! O其实,当时不止夫蒙灵詧一人与高仙芝有隙,安西副都护程千里,此前担任节度使押衙相当于夫蒙灵詧卫队长的毕思琛,以及行官(相当于办事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人,都曾经在夫蒙灵詧面前说过高仙芝的坏话。看来,这位高将军的人缘还怎不怎么样。& t3 S! q5 V8 @# T2 A+ R( t
3 Y3 i) @- \ P& P高仙芝接任节度使后,便找来程千里谈话,故意调戏他:“公面似男儿,心如妇人,何也?”程都护无言以对,只能一脸尴尬。7 g" L4 ?' \% W( ~( v1 [, _
, ?- V B; J, a; m+ j
高节度又对毕思琛骂道:“此胡敢来!我城东一千石种子庄被汝将去,忆之乎?”当时的“毕”姓人中有不少来源于中亚的粟特地区,毕思琛应该也是其一,所以尽管自己也不是原生唐人而是高句丽人,但高仙芝仍骂老毕为“胡”。/ T0 A& r3 u- T0 y P
6 t( s9 j+ Q$ I" y
好个毕队长,不愧是久在大人物身边见过大世面,他赶紧陪笑道:“此是中丞知思琛辛苦见乞。”
) j4 y4 n# A1 n9 t: ~+ C% R6 M( h9 H6 }0 S, v7 U; c" B" E
高仙芝却仍然不依不饶:“吾此时惧汝作威福,岂是怜汝与之!”9 A9 P1 `& N! G3 I* g3 ]4 V
7 H/ a) S6 Y- h( S见对方面色越来越惨白,新任节度使觉得已经敲打够了,于是话锋一转:“我欲不言,恐汝怀忧,言了无事矣。”我要不把这事儿公开说出来的话,恐怕你会一直提心吊胆,现在既然已经说出来了,今后咱俩就再没这回事儿了嘛。6 N/ D, B/ Q0 M+ M8 D& \8 T2 Z
* I; w. X2 \1 I% R" f7 Y8 B/ y高仙芝又把王滔等人叫了来,揪着他们的头发扔到帐下,剥下他们的上衣声称要打板子,就这样威胁了好半天,见对方早已吓得面如土色,节度使才满意地下令统统释放。. L7 M7 v5 N8 h8 X- c9 r. J
( a' P* ~ B6 v/ c1 Y
史载“由是军情不惧”,这大概是说,尽管折腾了好多人,但高仙芝把内部隐藏的矛盾统统都表面化了,既然所有事儿都放在了明处,不会再有什么暗箱操作,私底下绊子整人,大家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1 A p F3 P; p. o0 s- K
" ]- }. ~$ \- c
以上都是《旧唐书》的记载,而《新唐书》中除此之外,还记下了高仙芝随后说的一句话:“吾不恨矣!”也就是说,这些事情都过去了,我高节度不会再将它们放在心上了。: e! O% u- M5 |/ v( s& a6 Z
" q& U5 d* i1 a2 r* w. P3 Y4 J6 _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