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器展望] 垂直起落的路上布满了先行者的尸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4:1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10-21 00:20 编辑 1 u; ]8 i3 r" d1 q) K# c
& T/ u8 Z1 M! y) ^. j
“镧影R6000”的消息传出,垂直起落飞机的话题再一次爆热,各种“为什么不这样那样”的主意迭出。% b6 t3 ~% e5 j# {8 B
; v9 \! ]1 R4 b1 E5 B3 L' s
自从莱特兄弟历史性的一跃,像鸟儿一样腾飞就是人们不灭的梦想。但是机翼产生升力的效率实在比用发动机硬推高太多,使得垂直起落直径还是梦想多于现实。
! g2 I/ I7 r6 c) A5 ]
9 a; t  _: @( A! ]; g& a% q当然,直升机是垂直起落的。但直升机其实是把固定翼飞机反过来玩,飞机不动,但机翼动,一样产生升力。关键是机翼与空气的相对运动嘛。不过旋翼只能水平转动的话,直升机只能垂直上升、下降,不能解决前进的推力。伊戈尔·西科斯基在1939年发明了倾斜滑板使得旋翼可同时提供升力和推力,至今还是直升机旋翼的基本工作原理,但代价是阻力大,震动大,噪声大。这些不是技术进步能解决的,而是倾斜滑板的本质问题。3 g- Q6 G8 \  }1 \3 h, k) U

7 @# P4 ^& B% r7 Z; Y6 A* g; i+ G旋翼转动中划过360度,必然有前行段和后行段。前行段必然产生“前推”空气的分量,造成额外阻力。但尽可能接近音速使得桨叶叶面局部超音速,还是要产生响亮而且周期性的激波噪声。前行段与空气的相对速度高,后行段低,不仅造成两侧的升力不对称,还因为桨叶周期性地扫过而造成强烈的周期性震动。前行段桨叶叶尖线速度不能超过音速,以免产生激波阻力;后行段桨叶叶尖速度不能低于失速速度,以免丧失升力;这从上下两端限制了旋翼的转速,进而限制了升力、推力的提高和震动、噪声的降低。/ }1 M5 R, I/ N' Z

& c1 Y+ z, L1 i1 f4 g% B: R9 F: v, b) s- s5 t4 h  G) Y# L
旋翼产生升力的机理貌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前行段(右侧)和后行段(左侧)造成的不对称升力、后行失速等问题是原理性的老大难
6 T8 n5 n0 R$ B' H9 A
6 Z$ d2 K7 ?& f% g3 I! U5 R自然的想法是升力和推力分离,旋翼只管产生升力,另外用推力发动机产生升力。这就是复合直升机。一旦平飞达到一定的速度,转入由机翼产生升力的模式,而旋翼进入风车状态,减少出力,减少阻力、震动、噪声等问题。但“无用”的旋翼依然产生阻力、震动和噪声,只是较小而已,可旋翼的死重和机械复杂性一点没有降低,驱动旋翼的发动机在平飞时还成为死重,还要加上额外的推进发动机的重量和机械复杂性。相比于用旋翼和同一台发动机同时产生升力和推力的常规直升机,改进不多,代价不小。: v/ S' P' _6 D3 m, y4 s

, t6 L; k  Q( ^- g! f, w+ l) e+ A3 @, I$ ^7 ?2 W5 D
升力和推力分离的复合直升机,图中为空客X3! j; K8 {/ t( S( M/ l& |
/ @: X2 W# _3 \" Z6 Y
倾转旋翼是另一个办法,这就是V-22到V-280一路发展过来的技术路线,已经说了不少了,这里不再重复。其实这一技术路线还有倾转机翼,整个机翼连同发动机一起倾转,好处是下洗阻力小,坏处是短距起落模式时阻力惊人。
* M9 c$ |7 ~; c0 n3 l1 z0 |% I
& ], \5 W% m) y5 {5 N# @' N9 Z跳出旋翼/螺旋桨的思路,直接用喷气发动机是另一个思路。当然,这时垂直起落飞机(VTOL)只是能垂直起落而已,长时间悬停、侧飞、前后蠕行等特殊机动是谈不上的。, L! r8 H* x+ W8 S  H5 d: t0 X/ k
. ]; W3 b- F6 g
喷气发动机体积小、推力大,但这时垂直起落完全靠推力硬推了。也就是说,推力必须大于重力。对于V-280这样14吨级的飞机,需要至少14吨垂直推力,实际上需要16吨,才能可靠地垂直起飞。4 _- v7 |% B, H; |2 r7 L/ t
; D# w& }# B; J# W1 Q0 M
战斗机发动机推重比已经达到10:1了。升力发动机只需要短时间工作,寿命、油耗方面都要求降低,在70年代推重比就可以达到16:1一级,比如雅克-38的RD38就达到16.5:1。假定现在可以达到20:1,那14吨的飞机仅升力发动机就有0.8吨的重量,加上安装结构、辅助系统,这在平飞时是可观的死重。
3 P; g3 M6 z, \- S+ B, }5 |0 w( ]4 B' L. }4 F0 k8 t
/ n2 ], S( @& ~" j; u. V
幻影IIIV是典型的升力-推力布局9 u( `. m, U, T5 d) ]

$ z9 U7 y* ^; T, P* k1 r
8 W" k9 [( I" f! J" s4 g米格-21PD实际上只能短距起落,做不到有意义的垂直起落8 e) U- B1 F& d0 f+ [! G$ m! w

$ g* C: k- F2 I% ^; L: ]0 n, ]8 k1 A! C! f. j
“鹞”式是升力巡航布局,但可靠性要求只能用单发,使得“飞马”发动机采用异乎寻常的四喷管,超大的推力来自很高的涵道比,不可能达到超音速飞行,使得“鹞”式称为超音速时代的亚音速孤儿6 N% t. w) u  e& k  A7 ?0 P  G9 O

- B& r! n) R% n; h4 a
% [6 {0 m$ |8 OF-35B是升力-升力巡航布局的代表3 Y! O* d0 x1 C. \' I7 h/ x  ]

" Z* N' p+ h" }1 Q. |4 l, a* a# B& m- `3 L" `* r& @
升力风扇提供部分垂直升力,另外一部分垂直升力来自主发动机的可转向喷管
8 S) e6 H( L" p) V2 e# u7 v5 d% ?0 }0 k7 Y" Y8 Y
升力发动机可以有很多形式。有单独的升力发动机,这时另有单独的巡航发动机,称为升力-巡航布局(lift and cruise),例子有早期的米格-21PD、幻影III V。这时升力发动机和巡航发动机各司其职,但工作时间互不重叠。这个布局的优点是容易从现有战斗机改型而来,升力发动机的分布有利于控制垂直起落时的平衡;缺点是升力发动机占据重心位置,而且为了可靠性,必须多台发动机一起工作,死重大,占用空间大。幻影IIIV只是能垂直起落而已,毫无航程和载弹量可言,除了技术验证,没有使用价值。基本上所有这样短平快改装而来的早期VTOL战斗机都是这样,包括米格-21PD。
1 F: w: U) Y/ {3 x! z. ?! W
  W" z) m; z& R. L* R有可以在升力和巡航之间平滑转换的升力推进发动机,称为升力巡航布局(lift-cruise),大名鼎鼎的“鹞”式是最典型的升力巡航布局。这时升力和巡航共享同一台发动机,在理论上效率最高,死重消除,但升力和巡航要求使得“飞马”发动机采用异乎寻常的四喷管,看起来就像一个趴着的乌龟。超大的推力来自高达1.2的涵道比,在以涡喷为主的时代,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至今最高的战斗机涡扇涵道比。“飞马”不可能采用收敛-扩散喷管,也难以实现加力推力,很大的迎风面基和很高的涵道比也使得阻力很大,不可能达到超音速飞行。“鹞”式是超音速时代的亚音速孤儿,最终限制了有用性。“鹞”式的垂直起飞重量收到限制,实用中基本上都是短距起飞,才能携带有用的燃油和武器重量。- q6 U! m7 y$ j7 d5 {
/ s' Z" h5 C# @9 P% Y% J4 {+ a  [
升力巡航发动机还有垂直升力分布问题。垂直升力必须围绕重心,还要有足够的三维控制力矩。这使得发动机位置和喷口位置的布置非常拧巴。雅克-36就是这样拧巴的产物,发动机非常靠前,喷口居中,机尾成为发动机的配重。+ ~+ R* X* ^+ Z- V$ \
/ a* }9 b0 O: e; I2 k

* u( q3 a, b; U' d3 t' ?雅克-36看起来就拧巴,也确实是因为发动机、喷口和重心的相对位置而成为这个样子的
8 F3 \/ X6 N% y, l5 n& z" ~6 D3 ]8 J- M4 A
还有单独的升力发动机加上升力巡航发动机(lift and lift-cruise),F-35B就是典型例子。这是升力-巡航和升力巡航之间的折衷,既避免把所有垂直升力都集中在升力巡航发动机的缺点,也避免完全依靠升力发动机所带来的死重。
6 B7 J, u: y, ?2 r  `2 X" c! n" H/ V
但所有这些布局都不能避免一些共性问题:$ A# b5 j% \- q1 n4 H
$ W' b' Z% V' o
1、炽热喷流4 m# y6 i5 V5 x+ E7 k' f( I- J

2 F2 R* T/ y! j; N( a( Y升力发动机的超高推重比是用死命烧油产生的,炽热的喷流对地面的热蚀很严重。雅克-38在“基辅”级上使用的时候,甲板和甲板下结构软化是大问题,问题严重到影响飞机出动。MV-22也有这个问题,通过临时铺设放热毯解决。但F-35B连放热毯都没法解决,“黄蜂”号在F-35B上舰测试后直接回坞大修了。整个“黄蜂”级都为此轮流进坞改装,“好人理查德”号就是在大修、改装期间起火、报废的。! G; U: v& a0 V, i$ l( c

4 k: [( T5 L/ ~9 W* I7 c( [8 g在陆地上,混凝土地面会被烤到崩裂,碎片在强烈气流冲刷下四散激射。7 y# g" W* E" x0 N( |: S

$ S- b7 m; }" d- A" a" _: n2、高温废气回吸/ G* d; E6 c. r# R2 H" D! K

. k) Q8 C2 c$ N+ }9 K) S垂直喷气触地反弹后,容易被升力发动机再次吸入,造成两个问题:1)高温进气使得发动机过热;2)缺氧废气使得燃烧恶化。F-35B采用升力风扇,一部分原因就是要避免高温废气回吸问题,另一部分原因是用借用主发动机的动力,机械驱动风扇,避免单独升力发动机的死重。1 y5 [; z% ?8 b- i& D; A7 @% s9 a" B
" [0 L$ G. q  ^* a' r! D
3、喷气在地面横向流动造成的对地吸附7 c: C0 p' [* k. G, d4 ?
* J" c1 l* K, u* o
一部分喷气沿着地面横向四散流动,在机体下的这部分流动造成机体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文丘里效应,产生负压和向下的吸附作用,使得飞机难以离地。
; F( p/ s9 e5 B0 K! }* k. q1 w- K& u8 H' ?6 D% y& R4 T
在将能量转化为推力方面,螺旋桨更高;在紧凑性方面,喷气发动机更高。在旋翼和喷气发动机之间,还有涵道风扇,特点也在两者之间。- ~+ N! [# J3 K0 r9 x, [! C
% v* Y& i* C) I) _  p. T
几十年来,无数人试图解决VTOL问题,构想从简单粗暴到匪夷所思,无奇不有。仅仅把已经实际试飞过的各种方案罗列、分析一遍,就是一本大书。事实上,也确实有这样的大书,我手头就有。但死重、阻力、可靠性、经济性始终是跨不过去的坎。
& I. y6 x7 l# A4 D' G8 g, ]& V5 U
F-35B是至今VTOL路线最成功的例子,V-280是至今旋翼路线最成功的例子。
6 V2 }  v% K: M1 z4 q$ ^+ p, X- `- p& r& j3 {" U
一定有人会构想出新的路子,甚至以为科幻电影里的VTOL飞机可以成为现实。但科幻就是科幻,不能成为现实是因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只要把这个那个貌似新颖的方案仔细分析一遍,十之八九可以找到历史上失败的先例,“喏,这就是为什么这行不通。”
# p) r2 d4 g) O6 a/ Q6 O8 C7 Q3 H. ^, ?% z5 X4 L1 [; `
至于每一个具体的为什么行不通,就需要搬出那本大书了,在第x页上,自己看吧,一个一个解释太费神了。

评分

参与人数 8爱元 +66 学识 +2 收起 理由
李根 + 8 涨姿势
住在乡下 + 6 涨姿势
tanis + 4 涨姿势
landlord + 12 涨姿势
常挨揍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7 02:20
  • 签到天数: 389 天

    [LV.9]渡劫

    沙发
    发表于 2024-10-22 02:59:09 | 只看该作者
    记得以前哪里看到一个方案,先用吊车把垂直起降飞机吊离地面多少米,再发动,可以减少对地面的冲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03:03:09 | 只看该作者
    togo 发表于 2024-10-21 12:59
    0 p- @7 g  q8 C% l0 ?) }  B记得以前哪里看到一个方案,先用吊车把垂直起降飞机吊离地面多少米,再发动,可以减少对地面的冲击。 ...
    ( u* }4 |& L% s2 ]6 c' ]4 L% Y9 j
    Skyhook。对接的要求太高,实际上不可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24-10-22 10:34:41 | 只看该作者
    togo 发表于 2024-10-22 02:59' g& n0 \0 n. r. V
    记得以前哪里看到一个方案,先用吊车把垂直起降飞机吊离地面多少米,再发动,可以减少对地面的冲击。 ...
    ! z$ g' B7 Q9 P& P5 n
    西西河的本雅明说起过这个。他的方案是搞小航母,塔吊式起飞。真的是有点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1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79 天

    [LV.Master]无

    5#
    发表于 2024-10-22 15:24:29 | 只看该作者
    晨大,全自动体外无人火箭发射台有人狂想过没有?就象马斯克猎鹰第一节,把飞机升空后自己回到某个海平台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5:31:22 | 只看该作者
    雷声 发表于 2024-10-21 20:34' o, K* {2 H9 i2 ^4 y9 f- C
    西西河的本雅明说起过这个。他的方案是搞小航母,塔吊式起飞。真的是有点扯了。 ...
    $ v7 Z  A( b. |$ B7 m5 e: |
    唉,我来贴一个系列吧,历数那些倒下的先烈,好多比天钩还要异想天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5:32:12 | 只看该作者
    testjhy 发表于 2024-10-22 01:24
    9 S$ N8 Y3 f$ U5 Y; G5 `晨大,全自动体外无人火箭发射台有人狂想过没有?就象马斯克猎鹰第一节,把飞机升空后自己回到某个海平台上 ...
    * y7 c: x8 U( o9 `5 T. X1 W
    这个至今还没有。这个成本太高了,实施的条件也太严苛,大量玩肯定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4 06:09 , Processed in 0.03954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