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3-2-25 16:02 编辑 ' a# f, c& R6 N. @) u: ?2 x( s
0 Y/ b) i, d y4 z, U. g: q+ V
这是一个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的骑吏俑,笔者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俑为西晋时期作品,骑吏头戴高冠,身着长衣,一手持简册,一手握住马头上的长角,神态肃穆端坐于鞍上。& Q. x4 b* x5 k8 ~( ~, D
9 T2 v* n) ^* f; N6 Q6 t* Y
! k% j1 L1 @( g, k E( v1 \2 E! n
, N3 z. Q! }5 n- J5 P9 n# D7 R
马体矮小,马头上有饰物,古代称当卢,有辔无恒,头顶上有弯曲的长角,是特意装上的,可能是供骑者扶手,起缓绳的作用。马颈前佩有“挡牌”,类似现代汽车或摩托车的挡泥板,以遮挡前面飞溅的泥水。
, F# c. y( {* d+ D; H
9 m' Q6 W* S& y% K# x ~$ g马背上设有高桥马鞍,尤其只得注意的是,鞍左前缘上系着一个三角形的东西,据猜测是为了供上马时踏足之用。许多学者认为,这个东西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马镫存在的证据,对研究马镫起源及其演进有重要意义。6 e9 K9 s& L: s3 W7 ^
8 A; c% |4 @8 q. ^2 u
) Q5 g- K9 ^" y. y, S( h3 y9 [# B
, f! n' m* v9 v" z% h5 N _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单镫并非骑行使用,它只是供骑手上马时用,所以它和严格意义上马镫的功用是截然不同的,此前人们也曾发现年代更早(起码公元二世纪就已出现)的脚环,这是一种悬挂在马鞍的一侧,起帮助骑手上马作用的环状物。
9 T1 M, |! {* y" c6 A8 b! s, @ o% ]+ a8 {' Q3 L
反对单蹬就是马镫的学者认为,脚环或单蹬都是是单只的,而严格意义上的马镫是成对的,前者仅仅起帮助人上马的作用,骑行时骑马者的脚不能放在脚环或单蹬里,否则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妨碍骑马,而马镫不仅能帮助上马,最主要的作用是在骑行时支持骑马者的双脚,以使骑者在马上容易掌握平衡,甚至解放双手做出各种动作,这点对于来自农业区域不擅骑射的汉人骑手尤其重要。0 n7 _0 E! E- I/ y: ]
8 l; A; _/ _+ y1 i& x0 U双蹬在中国出现得更晚一些,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象山的东晋琅琊王氏墓地出土了一件有双马镫的陶马,年代鉴定为永昌元年即公元322年以后,被认为是出现较早的中国马镫。至于双蹬的实物,1965年人们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 Q- E- ~4 V3 D
% h6 O, y1 M; o! f0 S2 u
& |! D- v9 r4 C1 R7 k H" K' d; W
, s3 ~9 w9 r$ J: H+ [+ |
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也出土了一副马镫,但具体年代无法确定,大致在南北朝时期。
3 [% k1 l8 @7 U# G; z# t) a" m
0 Z% t5 j2 i1 V5 f: |
4 L' E3 o% u( \( a4 p
# N# r" S; j+ s3 A1 y从考古结果来看,起码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实用马镫在西晋至东晋期间出现,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当然,今后如果发现了进一步证据,马镫开始的使用年代也许还能再提前一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