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0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最早的马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5:59: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3-2-25 16:02 编辑 0 }& t3 f" d9 s! Q& C

% H2 F9 n' O: i5 r" b9 ]这是一个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的骑吏俑,笔者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俑为西晋时期作品,骑吏头戴高冠,身着长衣,一手持简册,一手握住马头上的长角,神态肃穆端坐于鞍上。% D' x5 M: q1 r3 n

9 Y1 U2 k* a: ~. u* M3 }. }+ y2 i
& Z. r! h4 ^$ Q
' S+ w/ o# u1 s# f2 j/ w马体矮小,马头上有饰物,古代称当卢,有辔无恒,头顶上有弯曲的长角,是特意装上的,可能是供骑者扶手,起缓绳的作用。马颈前佩有“挡牌”,类似现代汽车或摩托车的挡泥板,以遮挡前面飞溅的泥水。5 s1 Q7 p, Z# M6 V) D; F4 s2 ~
4 X# Y5 l& ]; x- z8 R
马背上设有高桥马鞍,尤其只得注意的是,鞍左前缘上系着一个三角形的东西,据猜测是为了供上马时踏足之用。许多学者认为,这个东西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马镫存在的证据,对研究马镫起源及其演进有重要意义。
1 A, u+ N2 N" g# ?4 N9 o2 J
" R* X8 [; q7 g4 B: t. ?( @+ ~
& s8 G7 E; T% Y% f# N7 ~; N' V
! w6 M: W/ e; f; p;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单镫并非骑行使用,它只是供骑手上马时用,所以它和严格意义上马镫的功用是截然不同的,此前人们也曾发现年代更早(起码公元二世纪就已出现)的脚环,这是一种悬挂在马鞍的一侧,起帮助骑手上马作用的环状物。
7 |: i. p$ K+ W% F4 O, Z
6 k* C# Y& Z: f0 z5 g$ }% J5 r$ b7 [反对单蹬就是马镫的学者认为,脚环或单蹬都是是单只的,而严格意义上的马镫是成对的,前者仅仅起帮助人上马的作用,骑行时骑马者的脚不能放在脚环或单蹬里,否则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妨碍骑马,而马镫不仅能帮助上马,最主要的作用是在骑行时支持骑马者的双脚,以使骑者在马上容易掌握平衡,甚至解放双手做出各种动作,这点对于来自农业区域不擅骑射的汉人骑手尤其重要。
; H# ]; A3 q0 X7 \$ U% }5 n$ y* N& P" \2 {# c0 z6 n2 ?# y6 }7 l
双蹬在中国出现得更晚一些,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象山的东晋琅琊王氏墓地出土了一件有双马镫的陶马,年代鉴定为永昌元年即公元322年以后,被认为是出现较早的中国马镫。至于双蹬的实物,1965年人们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 H! J$ x( A  v" q" d( k, `

! l: v# i$ @, N 1 ?7 ?0 y/ l  c
  {' e! `. X$ j1 a5 _( |: x) C9 z
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也出土了一副马镫,但具体年代无法确定,大致在南北朝时期。
5 p9 N- e; x1 Q, y5 C5 p8 U( b$ n  Z8 x7 {9 `! F
0 h% i+ e. @4 |* b9 x$ X& @5 k
3 k. p: P, y1 T: a; j& e# D3 @8 u
从考古结果来看,起码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实用马镫在西晋至东晋期间出现,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当然,今后如果发现了进一步证据,马镫开始的使用年代也许还能再提前一些。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30 学识 +4 收起 理由
老兵帅客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MacArthur + 6 + 2
蓦然回首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燕庐敕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橡树村 + 6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21-2-5 00:48
  • 签到天数: 1421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2013-2-25 16:07:51 | 只看该作者
    再早可能够呛。
    ( V( a/ \- E/ Z( H0 g: L& V* h- o5 a' P* ^2 b0 k4 l
    否则不会到了西晋时代还是跨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9-18 07:01
  • 签到天数: 1014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3-2-25 16:59:18 | 只看该作者
    骑兵好帮手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2-25 21:16:03 | 只看该作者
    西晋果然是菜,北方游牧民族没有马镫,居然还被打得退到长江以南。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3-1 00:54
  • 签到天数: 286 天

    [LV.8]合体

    5#
    发表于 2013-2-25 22:14:5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看着眼熟,貌似是某位师兄的作品,嘿嘿,不过他的文章应该更详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12-6 00:54
  • 签到天数: 1562 天

    [LV.Master]无

    6#
    发表于 2013-2-26 00:16:45 | 只看该作者
    马颈前佩有“挡牌”,类似现代汽车或摩托车的挡泥板,以遮挡前面飞溅的泥水。
    # t8 t- s0 m3 V: c5 o' \

    0 N9 J9 ^5 g+ W. y这个存疑。没骑过马不懂,但是看起来更象别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2-26 09:42:46 | 只看该作者
    三国时,武将能够在马上用兵器格斗,是否能推论当时也应该有马镫,否则无法解放双手.

    点评

    主流观点认为三国演义的战斗方式,是明朝的  发表于 2013-2-26 13:17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2-26 11:29:55 | 只看该作者
    hotwing 发表于 2013-2-26 09:42 % ?  ~4 ~4 k' C: d
    三国时,武将能够在马上用兵器格斗,是否能推论当时也应该有马镫,否则无法解放双手. ...

    6 o' Y* j* L& h6 Y5 ^/ B三国演义是上说武将能在马上使用兵器,但三国演义写于元末,并且已经由作者艺术化了,不能为证。真正能作为凭据的还是三国志这样的史书+考古发现(比如说曹操墓中发现了一对马镫)。

    点评

    曹操墓里发现马镫了?那可是可以推到三国时期了,比西晋要早了。  发表于 2013-2-26 13:18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4-30 00:52
  • 签到天数: 1083 天

    [LV.10]大乘

    9#
    发表于 2013-2-26 19:22:27 | 只看该作者
    据说马镫以前是两侧的上马绳。只是原物不好保存,所以看不见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10#
    发表于 2013-2-27 00:55:42 | 只看该作者
    sergio 发表于 2013-2-25 08:16
    4 e' {+ V! p1 y6 i/ }+ }西晋果然是菜,北方游牧民族没有马镫,居然还被打得退到长江以南。
    * ]1 N9 h) U; o: l& O' b& s
    那是因为西晋上层自己胡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2-27 02:13:48 | 只看该作者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3-2-27 00:55
    + `* S/ Q' `1 O( C- z那是因为西晋上层自己胡来

    ' X8 U/ l& ]. o说说为啥北魏亡了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12#
    发表于 2013-2-27 02:35:44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3-2-26 13:13
    / S0 d9 R- O* L! w说说为啥北魏亡了吧。

    3 ]$ ]/ g5 }/ Y4 x0 q) \0 t别着急,慢慢来,我才刚完成刘宋,等完成了南朝再来扯北朝吧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2-27 09:47:47 | 只看该作者
    feathers 发表于 2013-2-26 11:29
    3 |' A$ }$ F  Z+ L& @/ S: z三国演义是上说武将能在马上使用兵器,但三国演义写于元末,并且已经由作者艺术化了,不能为证。真正能作 ...
    - d* X1 E: i# _6 O. v: }
    只是举个例子,曹操幕到底在哪里还一直在打口水官司。文学作品不足为据,考古发现是最有力的证据。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2-28 10:36:52 | 只看该作者
    老芒 发表于 2013-2-25 22:14
    5 {% H* h) W. c' L* p0 `5 {( X2 }3 N文章看着眼熟,貌似是某位师兄的作品,嘿嘿,不过他的文章应该更详细。
    - g3 @+ L) n0 F" q4 {% \7 x% P
    西西河文摘?) Y( D& {: K& I+ _& ~! |

    ( E9 A  J- M; q$ E这种讨论实物类的文章,主要内容大概都来自于考古报告或者博物馆的展品说明,除了专门搞考古的,俺还真没看出几个人能写出花来,科普一下而已,没大问题就算不错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3-1 00:54
  • 签到天数: 286 天

    [LV.8]合体

    15#
    发表于 2013-2-28 10:39:57 | 只看该作者
    毘沙门 发表于 2013-2-28 10:36
    ( D1 }6 [0 {/ D' Q, h, g西西河文摘?" q0 U( ?0 C: q! B
    ' W& J$ _% H3 R) o
    这种讨论实物类的文章,主要内容大概都来自于考古报告或者博物馆的展品说明,除了专门搞考 ...

    " J1 _1 i( G* n& ^知道我的专业出身你就不奇怪啦。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3-1 10:04:45 | 只看该作者
    feathers 发表于 2013-2-26 11:29
    ; \: l6 M7 X4 d: c) X0 a三国演义是上说武将能在马上使用兵器,但三国演义写于元末,并且已经由作者艺术化了,不能为证。真正能作 ...
    1 H. V9 V1 t) Q+ h
    三国志说"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关羽要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在马上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力点是不大可能的,相信应该是有马镫或是类似的东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6:50:21 | 只看该作者
    hotwing 发表于 2013-3-1 10:04
    - k# w9 T! B+ v$ e) j9 p三国志说"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 ...

    % R) Y: Y& G- e* x稳定的发力点不一定只是马镫,高桥马鞍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而这东西起码在东汉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雷台汉墓的陶俑就是例子。) S" I# x" H7 {8 v5 F& P

    9 U; Z2 a3 ?: B* U  ?; a- h: P关羽刺颜良,用的武器大概是矛槊一类的中长兵器,骑兵用这种武器时,通常都是把单手持矛同时将矛夹在腋下以便固定,借助马的冲击力来那么一下子,那么另一只手在冲击的时候就可以扶着鞍桥稳定身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3-3-1 21:53:36 | 只看该作者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3-3-1 16:50
    + `% V, [# L5 R" g' x* ]稳定的发力点不一定只是马镫,高桥马鞍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而这东西起码在东汉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比 ...

    # q( r  @  r: t* U% l您说的有一定合理性,但总感觉这种来一下子的冲击模式,更适合大规模冲阵或是欧洲式的武士决斗,不适合这种靠个人武力的突袭,因为这种方式虽然很猛烈,但太缺少变化,千军万马中不容易得手,侥幸得手后也是不好脱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3-4-8 12:44:30 | 只看该作者
    匈奴不设马镫。。。可能因为他们是从马屁股后面上马的习惯。。。曾经看见过蒙古人从马屁股后面一跃而上的情景。。。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4-9 14:04:50 | 只看该作者
    金盆岭出的居然不是洗脚的陶俑。。。。

    点评

    油墨: 5.0
    油墨: 5
      发表于 2014-3-5 12:55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23 21:51 , Processed in 0.04961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