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1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班用机枪供弹方式的选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4-22 06:37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0:55: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g% Q( k/ _1 O, `' e
    , ^$ @: [# ?9 |& h  a2 j3 }+ ~. H
    本文刊载在《世界军事》2017年第23期上,以下是正文:+ ?8 B/ k; x3 W7 p

    5 }+ E4 {# \' t2 N0 w- s! n. `% O) T1 G/ E" Y& \0 e* I$ X1 E# f7 o5 d; o
    班用机枪,是一种固定编制在步兵班里的支援武器。与平时编制在步兵连(排)属机枪班,战时经常下放到步兵班的通用机枪相比,班用机枪更轻、更短,虽说压制能力和火力持续性不及前者,但班用机枪能伴随步兵冲击的特点,决定了它才是步兵最可依赖的支援武器。6 o2 D% P6 A0 b- i: F

    ! N$ Y' ?1 i9 [$ b班用机枪发展到今天,自动原理基本和结构均已相当成熟。某种程度上说,设计师对供弹方式的选择,就已从总体设计的角度,决定了班用机枪的基本性能。因为这是设计师对军方提出的技术指标、战术需求、成本和可靠性等要求,综合考虑后权衡和取舍的结果。
    $ u0 k0 ^$ I  X& a6 o' k
    ) w* C# v. t7 d # Z! V4 Q0 @5 E4 I1 F
    M249“米尼米”班用轻机枪
    4 P: g2 I) U; P) y/ M$ v% A( R5 T
      C& v/ Q- m8 ]+ I3 k+ w0 E; P+ k3 R美军现役的M249“米尼米”班用机枪,服役之初可同时采用弹匣和弹链供弹,但后期却废除了弹匣供弹功能。不过,近年来美国海军陆战队却开始尝试用弹匣供弹的M27轻机枪,替换掉步兵班里的一挺M249“米尼米”。
    9 N7 g0 e" \% Y; E5 c( W% a' c! _
    7 {8 T6 ]% Y" r + H8 \5 C2 e% m) e4 \
    QBB95轻机枪因为无托的缘故,只能采用“歪脖子”弹鼓。( e/ o2 |- F, k7 K4 N0 d

    " J" P$ E1 l" ?我军现役的QBB95式班用机枪,主要使用弹鼓供弹,亦可直接通用QBZ95式自动步枪的标准弹匣。考虑到弹鼓其实就是弹匣的变种,因此QBB95式班用机枪是纯粹意义上弹匣供弹机枪。不过,近年来网络上曝光了一张据说是中国在研新型班用机枪的照片。照片虽然较模糊,但可以看出枪身左侧开有弹链供弹口,地上放有一个5.8毫米弹匣,看起来似乎是和早期型M249“米尼米”一样的供弹理念。, e9 k8 ~, w7 D$ g: J9 k" p1 Y

    6 s" l& _7 j- F
    7 ]7 C& [  ]7 E, [9 T5 O9 {/ A) A网上流传的,据说是中国在研新型班用轻机枪照片,不知真伪。# h! `7 G, W% [5 W2 q8 ~3 X; m# Z
    , S4 P+ f+ {4 W
    如果这张照片是真的,如果这款新型班用机枪最终能入役的话,那么这将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美两军在班用机枪的定位上,仿佛“拿错了剧本”般,互换了“角色”。要探究个中原委,就得先从弹匣和弹链供弹的差异入手。
    ' u8 z6 p4 o5 q) C8 \9 X

    评分

    参与人数 8爱元 +70 收起 理由
    mezhan + 4
    老财迷 + 4
    nettman + 4 谢谢分享
    皇家骑警总监 + 4
    大道至简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19-4-22 06:37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0:56:19 | 只看该作者

    9 K( W5 E8 D2 b$ z$ o# h各有利弊; d, i0 ?, G9 J/ @2 q1 o+ S

    3 K4 t! y+ n/ P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战争实践的检验,早期机枪采用的一些供弹具、如弹带、弹钣、弹盘和弹斗,都被无情地淘汰。现代机枪,尤其是班用机枪,供弹具只有两大类:弹链和弹匣(弹鼓实际上可视作弹匣的一个变种,二者可以通用,因此归为一类)。这两类供弹具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弹链只是个单纯的供弹具,而弹匣∕弹鼓实际上可算是枪械供弹机构的一部分。# ~1 S- t2 D: y" b
    ( I# ~( z8 T6 V) D' v: l# \/ i
    被装入弹匣∕弹鼓内的子弹,自身会被弹匣∕弹鼓施加的弹簧力顶向抱弹口。因此在供弹过程中,枪械无需对子弹施加将其拉进来的力量,而只要能把子弹从弹匣∕弹鼓的抱弹口顶进枪镗,再将发射后的弹壳从镗内抽出来,抛至枪外即可。因此枪械的结构可以简化一些。) m* ~& I/ u* G
    * |; e* S* ~9 p( ~( ^& U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装入弹链的子弹,不仅没有弹簧给挤着、推着往枪里送,还会因为子弹和弹链自身重量的缘故,产生自然下坠的现象。因此,使用弹链供弹的机枪,首先要靠自身机械产生的力量,将沉重的弹链往上提,强行扯进枪里,再通过枪机运动,将子弹从弹链中抽出来,之后才能推弹入镗。如此一来,弹链机枪的内部结构,必然要比弹匣∕弹鼓机枪要复杂一些,并为此付出重量的代价。尤其是现代班用机枪为让供弹更为顺畅,多采用双程进弹的方式,因此进一步加剧了枪械的复杂程度。我们知道,越简单的东西才越可靠。因此从原理上来说,在同等情况下,弹链机枪的可靠性是不及弹匣∕弹鼓机枪,也不及后者轻巧。对于一款需要伴随步兵冲锋,随时提供火力支援的班用机枪来说,这是两项极为重要的技术指标。5 ?) \6 P! R9 X. X8 G& \3 Z: U
    / u0 @' i9 N, W* W, d7 U# i$ O
    班用机枪是内能源式自动武器。上弹、击发、抽壳、抛壳这些动作的能量,都由子弹燃气推动部件运动来完成。因为弹链机枪在自动循环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必须引入更多的火药燃气做功。这样一来,就加剧了燃气对枪械内部机件的冲击,降低了机件使用寿命(若为保证寿命指标,就必须对机件结构进行补强,由此付出重量代价),而且加剧了震动,从而不可避免地对机枪的连发精度造成负面影响。9 i# ~3 s% g( ]% T) e  \

    9 }& M, \" ~0 v2 Z此外,在供弹可靠性方面,弹匣也较弹链有先天优势。战场上扬尘是司空见惯之事,班用机枪需要随战士武装泅渡也属家常便饭。在这些情况下,扬尘和泥沙都不可避免地进入供弹具内。弹匣∕弹鼓依靠自身强有力的弹簧,可以帮助子弹克服较清洁状态大得多的摩擦阻力,顺利入镗。而弹链机枪面对这种情况,则只能“干瞪眼”,供弹故障频发是不可避免之事。
    ( I" N+ ~9 ~+ j4 S  n1 `5 b9 e3 l
    $ E/ _2 S' R* D. g& ?3 Y1 C以上所说,尽是弹链无法克服的弹点。但明知如此,许多班用机枪设计团队却仍然坚持采用弹链供弹方式,是因为这种供弹方式拥有弹匣∕弹鼓无法比拟的优点——供弹量大,火力持续性能佳。* X4 @& B' l$ j  j# d, @$ T  m
    2 P, R+ ^' J$ Y# N' M
    班用机枪所用的双排弹匣,大体有30发、40发、45发、50发这几种。由于要靠弹匣底部的弹簧项弹,因此往弹匣内装填的子弹越多,弹簧压缩得越厉害,再装填也就越艰难。实际上,哪怕是30发的弹匣,装填至最后几发时就已相当困难。因此超过30发容量的双排弹匣,就必须使用专用的压弹器装填。这不仅极大限制了弹匣机枪的火力持续性,而且增加了勤务难度。非但如此,弹匣越长,机枪的火线高度势必越高,射手暴露的面积越大,这对提高其战场生存能力显然是不利的。& Z" R# s5 L5 |) `; {3 `5 Q

    / z0 G& Y4 i6 r9 t3 ~当然,为了解决火线高和弹匣容量相矛盾的问题,我国曾对4排56发和4排60发弹匣进行过深入研究。这其实上就是并列的两个双排弹匣,中间用隔板隔开。四排枪弹到抱弹口附近逐步合并为单排。不过,这种弹匣结构过于复杂,可靠性问题可能是横在其实用化道路上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这类弹匣的相关论文自十余年前在国内专业期刊上“昙花一现”后,便没有了下文。
    / ^( ?( ?- e- h! H  A0 o5 ^" e& u0 A4 @. {
    相较之下,作为弹匣的变种,弹鼓的容量远较弹匣为高(目前投入实用的有50发、75发、100发这三种),而且我军使用的弹鼓,都是打开后盖,可双手抓弹不计顺序地往里装填,装满一个75发弹鼓甚至比压满一个30发弹匣还快得多。外军使用的弹鼓,多使用专用的压弹器往里装填,速度虽没中国弹鼓的装填方式快,但也可以极大节省装填手的体力。
    ( R* U, M0 r" G1 Y
    / a2 I9 l# _" E2 {* t不过,弹匣∕弹鼓再怎么改进,100发是其上限。况且弹鼓还要为此付出体积大、空间利用不够紧凑,随枪运动时易发出声响,影响夜间行动隐蔽性的代价。
    7 x% K: Q; @3 j; D3 \* ^) s
    & P. u2 B; Y9 g3 |相较而言,只要射手能背得动,弹链可以接续得很长。对于可散弹链和组合弹链来说,甚至可以在一条弹链还没打完时,就接续下一条弹链,从而省却双更换弹匣∕弹鼓长得多的更换弹链时间,实现理论上的不间断火力输出。
    / q( K+ p) l1 f1 Y- q; S% V
    . e' {5 H- j0 A0 f当然,弹链机枪由于火力持续性好,因此设计再厚实的枪管,其热容量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现代弹链班用机枪,有许多采用了可更换枪管设计。不过,更换枪管本身也会造成火力停顿,从而使弹链机枪火力持续性好的优势打折扣。而要实现迅速更换枪管,必然要付出机构复杂,活动件增多导致精度和可靠性下降的代价。具体如何取舍,设计团队必然全面考虑。
    ! h2 d$ p; P' j

    点评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8-1-31 01:47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8-1-30 13:48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18 收起 理由
    mezhan + 4
    中华如龙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nettman + 4 谢谢分享
    皇家骑警总监 + 4
    laser + 4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19-4-22 06:37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0:56:45 | 只看该作者
      o. e+ W% W  v" I( H
    战术考量
    # G% y$ d/ J% J5 I1 ^
    ) F1 E" H# |& h" x1 n解放前,我军使用的班用机枪可谓五花八门,但供弹方式却只有三种:弹匣、弹盘和弹斗。捷克式轻机枪及其衍生品优良的战场表现,证明了即便是20发弹匣如此小的供弹具,只要采取诸如多用短点射、配备副射手、不待弹匣打空就换新弹匣等战术手段,亦能很好地满足战场需求。
    4 O; ^# H: b' P3 V. i3 ^
    & }( Q* d: N8 Q8 s+ C/ W/ d 建国后,全军装备制式化过程中,我军深受苏军影响,在短暂装备使用弹盘供弹的53式班用机枪后,很快便采用了使用100发不可散弹链供弹的56式班用机枪。不可散弹链最大的优点,是可重复利用,经济性较佳,这对当时并不富裕的中国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不过,整条弹链未完全打完前,那些空弹链对于射手来说,是毫无益处的负担,而且一旦有其些链节变形或受损,将极大影响弹链的战术使用。
    - r6 w& t) z, B6 n2 e4 v9 b/ Z2 g
    中苏决裂后,中国轻武器设计走上了自行研制的道路,但在设计思想上却深受苏军影响。苏军传统上强调进攻,要求班用机枪必须突出机动性,至于提供持续火力的要求,则由装备在连排的通用机枪去完成。因此从RPK开始,苏军的班用机枪一律采用弹匣供弹和固定枪管。虽然苏军也为RPK配了75发弹鼓,但从历史照片和演习视频上,实际上苏军RPK班用机枪绝大多数时候,用的仍是40发弹匣。这是因为苏军认为,该机枪在一个阵地上连续发射40发以上子弹的需求很低。在转移阵地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更换供弹具和让枪管冷却。这种思想同样体现在RPK的替代产品——RPK74班用机枪上。只不过由于采用了小口径枪管,后者得以将弹匣容量提升至45发而已。0 o0 R# r1 Y  t8 d) @3 L7 y, K
    & }' O7 `/ m7 ^( G% c$ L# w) w
        对中国军队来说,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战略上无疑是取守势,但在战术上却同样强调进调,强调尽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体格的关系,我军比苏军更强调武器的轻巧,因此从夭折的74式班用机枪身上,就可以早早地看到中国军方摒弃弹链班用机枪的决心。而对越自卫还击战,无疑进一步坚定了军方高层的决心,并催生出了国产第一代弹匣∕弹鼓班用机枪的诞生。后续的QBB95式班用机枪,自然而然地延续了大获成功的 81式班用机枪的设计思路。只是由于无托的限制,不得不将弹鼓设计成了“歪脖子”,不仅影响武器颜值,易容易造成武器射击过程中重心偏移过大,从而影响持续射击精度。" r- Q! J, k, J+ x- E/ f

    ' c" I4 T. ]9 } 反观美军,其第一代班用机枪——BAR就是款不折不扣的弹匣机枪。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换型时,因为使用NATO7.62毫米全装药弹的M14步枪连发精度差,因此美军将取消连发功能的M14发给普通步兵使用,计划用配两脚架,能全自动射击的M14E2充当班用机枪,从而实现枪族化。但由于M14E2并没有定型和装备部队,因此实际上美军常常将M60通用机枪下放到步兵班使用。6 F7 u. c: `$ f+ }' e
    ' H/ n/ h0 \" J
    对于步兵班而言,M60通用机枪无疑是太过笨重了,在步兵班全面换装小口径步枪多年后,美军开始了小口径班用轻机枪的选型。不过,最终入役的却并不是M16加重枪管、加装两脚架的衍生品,而是比利时研发的“米尼米”轻机枪,美军赋予其M249的制式编号。7 A, v( c% C% E5 \" M2 M
    1 |/ X* ?) E: {) z4 N7 @
    最初入役的M249“米尼米”既能采用200发弹链供弹,也能用标准的M16 30发弹匣供弹。可同时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供弹方式,“米尼米”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结构复杂、重量颇大。该枪空枪重达7.5千克,比QBB95式班用机枪的3.95千克的空枪重量,几乎重了一倍。至于复杂的结构给加工工艺、成本和可靠性带的负面影响,就更不必提了。' G% x3 A5 R, ?% K# T* Y
    # l6 L+ i6 b  F; W1 z, B
    美军为什么会认同这种设计,还得从其战术思想上寻找根源。+ @- g5 A% Z4 P+ j' S3 `
    2 X% b% B& V; Z8 G! y
    美军是世界上后勤供应最为可力的军队,没有之一。因为美军可以毫不顾忌后勤压力,肆无忌惮地在战场上倾泻火力,依靠强大的火力压制对手,取得较高的伤亡交换比。具体到M249“米尼米”,虽然名为班用机枪,但美军实际上是将其当成固定装备在步兵班的小口径通用机枪来使用的。换而言之,就是M60通用机枪的小口径替代品。由于要追求持续的火力输出,所以自然要以弹链为主要供弹方式。5 e: u( I- _3 f6 N6 T$ t/ |
    - _0 a* m! N& G/ f
    既然如此,初期型的M249“米尼米”班用机枪上,为什么要同时保留弹匣供弹功能呢?这是因为根据美军在越南的使用经验,部队巡逻时,M60通常只压上一条10至20发的短弹链,这样可以让笨重的M60有相对较好的机动性,遇有突发情况时能更加快速地将枪口指向目标区域,迅速打出1至2个短点射,压制对手的同时,为步兵迅速寻找隐蔽物争取时间。尔后,M60机枪手也会卧倒隐蔽,给手中的机枪换上长弹链后,再寻找合适的射击阵地,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Z$ N9 M8 m) L9 a( |
    ) u9 i2 O' K. Q( B" F
    这种在战场上获得的宝贵使用经验,自然而然地会被美军延续下来。鉴于美军并没有为班用机枪手配专职的副射手,而只是指定步兵班中的一名成员,帮助机枪手携行备用弹药。因此必要时拿起步枪标准供弹具插上机枪就开火,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同时,M249“米尼米”班用机枪插上弹匣巡逻,也远比挂条短弹链更为可靠。因为弹链若不整理平顺,稍有扭曲就可能造成供弹故障。暴露在外的弹链,沾灰夹砂在所难免。4 B- d  A, H+ B. d4 c
    7 x  i9 z" K$ `) `0 k
    不过,在后期型的M249“米尼米”上,美军又取消了弹匣供弹功能。这是因为这挺结构复杂的机枪,初期故障率实在太高,高到了美军一度停装退货的地步,甚至还曾因此获得过“昙花”机枪的“雅号”。从提高机枪可靠性的角度出发,美军才不得不降低了对战术灵活性的要求。5 H, Y3 y+ y) R# I( @3 ~* p' U9 w

    点评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8-1-30 13:48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16 收起 理由
    mezhan + 4
    nettman + 4 涨姿势
    皇家骑警总监 + 4
    laser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4-22 06:37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0:57:05 | 只看该作者

    8 M1 v6 r! I2 D( b改弦更张
    ( \$ ~/ p/ j/ `  K. W# i* o9 F
    & h& V: ]. s/ B“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各国皆然。在有经验的老兵看来,以短点射为主,不知道隐藏在哪里,不知道啥时候会突然开火,且开火前毫无征召的机枪,才是挥之不去的僵梦。因此若一旦发现对方机枪阵地,必定使用各种手段予以重点“照顾”。所以,班用机枪手往往是战场上伤亡率最高的一群人。最近十余年来,美军对此有着切肤之痛。
    ! i5 D' N- l6 h9 l
    + A. `/ a8 L) k  r- K进入新世纪,美军在中东、中亚发动的“反恐战争”,让自己身陷泥潭。为与苏军全球争霸而打造的机械化陆军,把正规作战的本事给忘得差不离了,基本已沦落成了治安军。在治安战中,以往美国陆军依赖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往往变成了“高射炮打蚊子”,有劲使不上。即便是美国陆军拥有压倒性的信息化优势,也不能完全弥补自己在地利、人和方面的绝对短板。9 T7 Q/ n( b9 i) ?1 c9 l

    $ C3 U9 P: i: F1 q2 e这些治安战,多围绕着城镇,以伏击和反伏击的形式开展。在这种作战环境和作战样式下,对支援武器持续火力输出能力的要求降低了,相应的对反应速度的要求却空前提高。在这方面,装满200发弹链后全重近10千克的M249“米尼米”班用机枪,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另外,由于M249“米尼米”的外部识别特征明显,既便是缺乏远距离观察能力的反美武装,往往也能在大多数交火距离上,准确识别出谁是机枪手,并给予优先打击。
    ; i  @9 R$ N  A' _# l4 q4 L1 D; \7 O! H1 y
    所有这些,就是美国海军陆战军改弦更张,用外观上与制式步枪相差无几,使用30发弹匣、60发弹鼓供弹的M27替换部分M249“米尼米”的缘由。
    # o! O9 }: h" _  x9 ]7 a/ U4 T/ ?. B; _& }
    和美军所不同的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城市作战并非我军作战的主要样式。即便是在未来可能爆发的统一战争中,城市作战也是我军所必须极力避免的。因为这种作战样式,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巨大的附带损伤,这对战后重建与收拾人心,显然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即便迫不得已要攻城,我军也必定会采取诸多手段,全力争取速战速决,极力避免打成斯大林格勒那样旷日持久的巷战,而且也几乎不可能在夺取城市后,陷入治安战的泥潭。
    4 h3 k2 ]* b( U& Q! r0 X4 W: z' h/ s% L
    我军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军改。从公开信息判断,军改后我军的机械化、信息化、火力合成程度、火力支援力度都将空前提高。这种情况下,对步兵自身火力输出的要求实际上是降低了。因此虽然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我军对步兵武器重量的要求会放宽,弹药携行能力亦可上一个台阶,但笔者实在看不到我军班用轻机枪改弦更张、使用弹链供弹的必要性。/ _% a9 `& w0 S) L2 t+ H
    # i- |. E% M  k1 l* J
    至于网络上那张据称是我军在研新型班用机枪的照片,一方面缘于我国的保密制度,现在流出的照片很可能是竞争失败的样品;另一方面,美军的前车殷鉴不远,我军重蹈覆辙,在轻机枪上同时采用弹匣和弹链供弹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要知道,我军对轻武器可靠性的苛求,绝非美军所能比拟。在这方面,我军是断然不会放松要求的。因此,笔者判断,我军新一代班用机枪,仍将是弹匣∕弹鼓供弹机枪。' h+ `9 B4 I1 B! s& u% K: S/ T
    0 @* J7 l& ?7 \& \# Y3 L
    不过,与苏军不同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步兵其他支援火力贫弱,因此我军对班用机枪持续输出火力能力的要求,较苏军为高。因此从公开披露的训练∕演习照片看,无论是81式还是QBB95式,我军实际使用时基本以75发弹鼓作供弹具,使用制式30发弹匣射击的照片极其罕见。# D: [2 e- H7 f

    / I% ^6 V! j1 C) |% g虽说我军班用机枪的75发快装弹鼓有着诸多优点,但也绝非完美无缺。弹鼓材质单薄,后盖扣合之后与弹盒几乎没有机械连接,造成弹鼓刚性不够,容易磕碰变形卡弹,就是其主要缺点。在未来的改进中,如果适当放宽对重量的要求,在弹鼓边缘采用8个均匀分布的固定扣设计,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受力状况,让磕碰产生的冲击合理分散,从而避免或者减轻变型。或者改换性能更佳的材料,相信这一缺点会有相当程度的缓解。
    4 T4 G* U2 R# A( S* Q7 s4 J4 {0 w! _
    * G' V  B1 P/ c3 q! ~此外,我军现有的快装弹鼓虽然更换远比弹链方便快捷,但却需要散弹来装填弹鼓。而散弹的携行,毕竟不如预装在弹链上或弹匣中的子弹方便。因此笔者觉得,是否可以考虑研发塑料材质的一次性弹鼓。这种弹鼓既是供电具,又是子弹出厂的外包装。为解决弹簧长期受力导致的变形失效,推弹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预紧发条”的解决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出厂时,弹鼓弹簧处于放松状态,并不对预封装在其内的子弹施力。使用前像使用闹钟那样,旋转几圈旋钮,上紧发条即可。
    ; Y6 q7 J% i$ Z5 V. X0 V/ q# s8 j2 D7 V! d$ K
    一家之言,候教方家。
    " `9 ^' [# f- o6 n- e

    点评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8-1-30 13:50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22 收起 理由
    mezhan + 4
    皇家骑警总监 + 4
    MacArthur + 6 谢谢分享
    大道至简 + 2 谢谢分享
    laser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3 01:2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筑基

    5#
    发表于 2018-1-30 15:44:18 | 只看该作者
    可见未来,实际用上的战场就是强打弱情况。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28 04:50
  • 签到天数: 302 天

    [LV.8]合体

    6#
    发表于 2018-1-31 02:36:12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考虑采取“预紧发条”的解决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出厂时,弹鼓弹簧处于放松状态,并不对预封装在其内的子弹施力。使用前像使用闹钟那样,旋转几圈旋钮,上紧发条即可。) q  D, r. [  P- C

    % ?/ F7 b  g9 \" F5 k) t+ c9 O- i# q* q" O7 u3 X! g
    记得苏军以前有这种手拧发条的弹鼓;但是发条放松状态时,必然占用额外空间,装弹量就小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7#
    发表于 2018-1-31 11:01:41 | 只看该作者
    忘情 发表于 2018-1-30 10:57
    & @" T8 @( ?2 Y* R( x7 x改弦更张
    1 ~7 X1 t$ d3 r* t
    8 t6 Q  k2 Y: M4 }4 G- I  p“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各国皆然。在有经验的老兵看来,以短点射为主,不知道隐藏在哪里, ...
    9 k; ]. B) f% K" {+ Y5 g) @
    忘情学长好。) X* W" S. a: m' N( P5 f1 D

    $ d+ X6 Y: ^: s* h4 h8 ?1 x# s个人看法,弹链供弹的班用轻机枪其实是重机枪火力的一个替代品。换个说法也就是防御性火力点。而弹匣式轻机枪主要是进攻中的交替火力掩护。一个是盾,一个是矛。所以249的思路也很好,既可以做矛,又可以作盾。结果融合的太复杂,反而不实用。所以弹链和弹匣并不对立,只是没有很好地解决方式。2 p$ z) z& ]! |5 l

    9 c* h5 ^0 H* q7 u另外,忘情学长也指出弹链模式其实也受枪管制约,一般来说300发以上,如果不是水冷马克沁的话还是要中断的。所以说我更想猜测的是PLA在美军之后努力尝试研究矛和盾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三十年河东河西的和美帝互换。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8-2-1 12:05:53 | 只看该作者
    忘情 发表于 2018-1-30 10:57
    7 k! d: j; z5 y! z( n改弦更张
    4 I0 r8 f/ ~- Z5 k0 Q, L
    ! M4 ~5 T: X/ R“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各国皆然。在有经验的老兵看来,以短点射为主,不知道隐藏在哪里, ...

    0 e' K  p( G0 Z5 E李家坡出品的无敌100,看过的都说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5-3 12:57
  • 签到天数: 1085 天

    [LV.10]大乘

    9#
    发表于 2018-2-1 15:54:09 | 只看该作者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18-1-31 02:36
    7 X/ d* Y. A8 i记得苏军以前有这种手拧发条的弹鼓;但是发条放松状态时,必然占用额外空间,装弹量就小了。 ...
    7 b" ~6 T+ ?- |( [" p' h
    发条松紧状态占地相差不大,所以钟表都用发条。* Q" ?5 F5 Q" m4 g0 ^: _
    而且弹鼓的中心位置没法装弹,刚好容纳发条。5 C# s& f6 ~' {: ^1 p
    PLA现役弹鼓也是装好弹后再“拧”紧发条,所以才能装弹方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5-3 12:57
  • 签到天数: 1085 天

    [LV.10]大乘

    10#
    发表于 2018-2-1 16:05:51 | 只看该作者
    xiejin77 发表于 2018-1-31 11:01$ C  J# o/ w6 }' B) |& C1 [8 u
    忘情学长好。
    ! V, x* w3 j0 v; w$ K( S# z: |7 X1 T& Y/ G. X# }0 ~* q- _5 x5 s
    个人看法,弹链供弹的班用轻机枪其实是重机枪火力的一个替代品。换个说法也就是防御性火力 ...

    , y/ L5 o5 y  N  S我看班用机枪100发弹鼓足够了,只要不是一下子全搂光,十几二十几发的不等长点射,对方没法数清子弹打光没有,间隙也不等长,有个三五秒足够换弹鼓了。- z0 K% z' u! ~  m; S! {) V0 w
    弹链适用于车载机枪,还能加水冷,这属于重机枪,PLA连排级还是要配7.62以上重机枪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8-2-1 23:19:07 | 只看该作者
    两种枪作战方式差别很大。
    ( H; p1 y7 {: Q  t% q! M7 o& \( c
    7 J9 o) Q* X0 p/ l: _9 y/ h4 R弹链机枪是传统火力中心,会配副射手,作战时班组内步枪手的主要任务是掩护机枪组,而机枪组和弹链枪是班组的火力骨干。见德军二战战术。
    ( f% |, T/ R. k# L! y: `
    + E. r3 i& k3 A2 f弹匣机枪则是火力分散化的做法,一般不配副射手,但是班组内可以配发多挺。灵活性强。
    * O( A! ?$ Y2 M5 V' w
    ! y" a7 \3 d# S( y以前普遍认为弹链枪才能真正发挥火力,现在光喵普遍推广,班组火力多样化,时代不同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9-14 12:25 , Processed in 0.05676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