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聊一下特许经营。有错请指正。- P) X {- [, ]6 s! K9 N; F% `
6 M) V+ P* U4 T' {最近我那个推特总统的贴里面,大家走题开始讨论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起来了。
+ A* N: D& |/ |& q7 x7 o* o
* g& \8 l. x. s! N" i5 @0 |, w& H百胜(肯德基的主人)和麦当劳都是特许经营大超级大玩家。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管理费是特许经营的真谛。与此相反,美国的星巴克完全是直营。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同一商区星巴克能有几家就有几家,某些城市的市中心路口可以共存四家星巴克。特许经营的模式下这是不可能的。
# `3 i* H8 ?0 H \, D8 L6 Q" U' I! j" N; B; l( |/ T! N
: c2 r$ }/ w: o& \
当然星巴克这种坚持直营的做法也有问题,特别在跨国经营时,无法找到合作伙伴,无法考虑当地市场情况,无法根据当地市场进行经营上的调整,有人说星巴克这种坚持自营的做法是导致其澳大利亚市场失败的一个原因,这里不多闲谈了。
/ _" @- M/ {; P; N' i8 K# E6 f8 H7 Q" U
' |( Z2 @' ?3 @* _: R
肯德基也吃过这个坚持直营的亏。 1973年肯德基进入香港,第二年就开了十多家店,但因错估市场情况,产品开发定价店面设计各种不顺,比如说,肯德基香港店和美国一样座位很少,外卖为主,香港消费者非常不适应,这种错误完全不应该。应此,肯德基香港2年后就完蛋。10年后,肯德基卷土重来,找到本地的合作伙伴,通过特许授权的方式,将香港店的经营权交给一个由本地投资者组成的公司,叫Birdland。本土投资者根据香港市场调整4P,这次终于成功了。差不多同时,1985年,肯德基也进入台湾市场,依理类推,找到统一企业做合作方。统一企业以特许授权的方式取得10年台湾区经营权。 95年期满后后统一继续经营其拥有的店,而百胜也可以设立自己的直营店。最后在2000年左右好像双方合并了。
6 N/ r2 @) s2 N4 L5 z- [& z& Q! Q
( F2 [. Q% o) F& |# P香港台湾的经营为肯德基1987年进入中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比如说,菜单都是台湾厨师根据华人口味改良的。肯德基一上市就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我本人第一次吃肯德基还是93年在西安。记忆中,口味冲击还是蛮大的。, H1 `1 g7 G- e" q
6 `# H4 l% u# N' V. R
所以整体来看,特许经营有好几种方式。. \+ e7 F2 J$ h# x
2 B: z( ]* s, H- f" J
一对多: 后面这个多的意思是肯德基直接和多个商家打交道,特许其他个人或企业开店经营。
* j0 Y5 s& ?4 v2 l1 H" W4 S# H( n1 K. {5 b4 D. M
一对一,后面这个一是肯德基特许经营的其特许经营权的公司,有点绕,大意就是它自己开店或者特许其他个人或企业开店经营。比如上面提到85-95年台湾的统一企业。3 Y; A$ b! K' s* _1 R! ~+ @. D9 F
6 c3 p% `8 j1 O) o2 k+ J, `! Q
# l; Q9 w C+ K8 ^
这次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投资的调整主要是把自己拥有的大批直营店的业务甩锅。麦当劳中国本来是麦当劳控股的,现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整个麦当劳中国就变成一对一后面的那个一,全部是特许经营了,麦当劳对麦当劳中国。麦当劳中国的直营店和特许经营店在麦当劳的眼里都是特许经营店。* S) [4 r- P8 X& e9 d6 ^1 x
% M B9 P2 P1 H* a* ?
8 e& }1 E9 B* R+ o7 `而肯德基的调整略有不同。是一对多,新百胜集团是前面这个一,而百胜中国接受了所有的中国直营店,最后变成新百胜集团 对百胜中国和其他大小特许经营商。
8 P1 r5 @! p9 q) N4 F! d: S/ ]4 }8 H' I3 r
相比较,麦当劳的从中国脱身程度更大一些。+ S7 Y# q* r3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