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V. r/ {( A# j
图 3:夜光云造成的“天空之海”。图片来自"Noctilucent clouds over Stockholm" by Kevin Cho (Kee Pil Cho) - Own work.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2 B. ]0 o% Q7 J# A5 W" O- B0 n" O7 A& E! g
8 B2 v% [. ?+ Q4 i; A
图 6:夜光云成因示意图) L: m1 C3 T3 e
' f4 O( p; t3 P3 m- F1 x
为什么夜光云只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呢?形成夜光云的冰晶层很纤薄,天空太亮的话它会隐没到明亮的背景中变得不可见(在太阳沉入地平线0°到-6°之间的时段,由于大气层对阳光的散射,西方天际依然可以是很明亮的,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晚霞或者暮晖),太阳沉入角度太深的话它也会被遮进地球的阴影之中。只有当太阳处在地平线以下-6°到-16°之间时,天空的明暗程度刚好使得夜光云能够可见,而这正是高纬度地区的夏季夜晚最常见的情况,在此地此时太阳的角度会长时间维持在这个区间,所以夜光云多出现在这个地区。在北纬55°到66.5°之间的地方,太阳沉入地平线-6°到-16°之间的状态会持续整个晚上。但在北纬66.5°以上(北极圈里面)夏天太阳终日不落,反而看不到夜光云了。! k4 n% b8 O+ h
7 y$ @* D! h. x& g
夜晚的天空之海,就是华夏先民最初的“海”的概念的源头,所以汉字“海”的初义与“阴晦”相通。《广雅-释水》:8 L. f; J1 e2 [; F# h E5 x1 i x1 z
“海,晦也”。
1 f6 n6 O+ ~! A! r' ?3 u
《尚书纬-考灵曜》: % F% M* Q: q2 l! |1 y7 m1 I
“海之言昏晦无睹,海、晦义同”。
. @1 r( ^9 K9 H1 w6 K* Q6 U
海、晦两字古互通,山东郯城县在史书上称“东海郡”,但秦代封泥里所刻的却是“东晦郡”。海、晦两字的古音都从“每”得声,与‘冥’、‘昧’音近义同。所以古人常以‘冥’代“海”,比如《庄子-逍遥游》称北海为“北冥”。如果以海的今义来理解,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海洋总是与这些表示阴暗的字眼相联系。尽管自古至今对此就有许多委屈迂回的诠释,但说服力都不是很强。这个谜团只有以高纬度北方为历史背景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汉字“海”最初必是专指夜光云所形成的天空之海的景象,它只出现在夜晚,所以海与“晦暗”有关。当先民们南下遇到真正的海洋时,因为形象的酷似,它又被借来指地上的海洋(这一点我们还要在后文中详细讨论)。“海”这个汉字本身,正是上古时代中国先民的北方生活的遗产。 1 V y/ I* q" ^ d* W! j% d2 H6 _" T+ g- t; e, U
无独有偶,《说文解字》对海的解释是: 9 t& | o6 t8 ~3 K
“海,天池也”。
$ P' @* A! B; R" i: s* v) w( D2 I! {这似乎说明“海”的本义迟至汉代依然没有完全丢失,但只有最富学识的人才知其一二。作者许慎一定对海的原始含义有所了解,但却惜字如金,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疑惑。“天池”该怎么理解呢?给《说文解字》作注解的清代人段玉裁也没有给出直接解释,他说:“天池也,见《庄子-逍遥游》”,把皮球踢给了庄子。 : T0 [. t2 e$ l3 a- @( k- C {* s+ h) u' m; q3 b0 ?, O
我们来看看比许慎更早400多年的庄子在《逍遥游》中是怎么说的: " }" N/ Z* P/ P& X. b7 n' F& f"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