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15:12:44
|
只看该作者 
女人天下——吐蕃太后与大唐公主
| 5 i! @, ]  u7 T4 E% W 
 《三、幼主》 ! p7 N% A0 f! M) W9 K# |2 |& Z6 z' Y$ {; q' y
 
 2 n. q# Z" w2 t( }( E  M敦煌历史文书显示,赤玛蕾太后支持的是一位名为野祖如的王子,他也就是后来的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即汉文史书所称的弃隶缩赞。如上所述,既然还是一个孩子的“赞普兄”拔布被迫引退,那做为弟弟的野祖如赞普的年龄无疑更小——有学者研究认为他当时只有一岁,让一个年纪这么小的君主继承王位,对于垂帘听政的太后来讲无疑妙不可言。8 \) @5 j! ~4 N
 `0 F8 e9 I& A1 R, }( u1 ^
 根据敦煌历史文书中的另一部分《吐蕃赞普世系》的记载,野祖如的生母出自吐蕃望族琛氏,琛氏族与赤玛蕾所属的没庐氏族,同属吐蕃四大戚族,与吐蕃王室常年通婚。学者研究后认为,琛氏与没庐氏这两大氏族同为外戚,彼此间比较亲近,这也许是野祖如最终得以继位的原因之一。" g& A$ O9 F' E4 a8 P, g
 
 . w+ _2 \3 J8 i; Q另一方面,从大事纪年的记载顺序,也可以看出端倪,逼退拔布事件是紧随着处置叛臣之后,很可能拔布王子由这批大臣支持,他们凭借新立的拔布赞普与太后对抗,但最终被赤玛蕾击败。于是拥立者纷纷掉了脑袋,拔布的王位也被剥夺,按照大事纪年的记载推测,这场纷争并没有持续很久,时间应该仅有数月。
 5 o8 S# ?# [/ B+ n- X2 q# a& p4 y8 U# Q4 k8 R  u# G$ P& r9 W) L0 r3 B
 在这次争斗中,赤玛蕾很可能借助了手握重兵的鞠莽布支拉松的力量,因为这个功劳,在这年冬天他被太后任命为大论,从而使这个吐蕃百官之首的职位在空缺了五年多后重又被填上。这位新任大相鞠莽布支拉松,很可能与被唐休璟打败的那位吐蕃统帅麴莽布支是同一个人,麴氏据说出身于吐蕃王族,身世相当显赫。
 4 P, L9 \6 I1 A# |2 q0 n; n9 m: K% \* [0 A6 h  R! Y) b( n5 j3 p
 赤玛蕾太后无疑并不想真正放权于外人,更不要说这样影响力巨大的名门望族了,待局势稳定后,她马上翻手为云覆手雨,随即假手另一权臣、出身于另一名门韦氏的乞力徐将新任大相鞠莽布支拉松除去,改而任命乞力徐为大相。0 t6 k- K& T6 d6 t9 t$ Y5 P6 T4 w' a
 ; K% w) T: t2 v: ^: r
 所有一切都是公元705年一年内发生的事,这在记载119年历史的《大事记年》中是独一无二的,吐蕃太后手段之果断狠辣由此可见一斑。
 3 Y8 R* s0 z/ V2 x
 h; a7 n+ G, m% \! o此后,赤玛蕾为了保持朝中的政治平衡,虽已任命乞力徐为大相,却并未授予全部权柄,另一重臣吐谷浑藩王岔达延赞松也拥有类似大相的权力,两相牵掣以分其势,同时外戚尚赞咄热拉金等人也入朝参政,上述这些人在往后赤德祖赞朝也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
 $ x/ f, B0 T% O' _' J' c( Q: w7 }0 c1 K# j( M  a% q
 赤玛蕾虽属没庐氏族,但她并未刻意提高没庐氏族的地位,也未任命没庐氏族的成员为首席宰相即大论,可能由于在权力分配上她对于自己出身的家族没有太多私心,因此降低了其他望族的反感与抗争。这些新任命的大臣们也果真输诚效忠,协力辅佐新主,于是吐蕃的国势很快恢复了强盛。' j# N! e9 B1 W. c1 ~' V
 
 / m. q1 I7 b) V/ P4 V" ~在赤玛蕾摄位掌政的8年当中,敦煌保存的吐蕃大事纪年记载了她下令实施的多项政治措施,包括:+ a* q& j7 ~' K& C
 
 2 s, H3 a# X# r/ W* A9 J. X6 w: e公元707年,将宫中度支官所掌管的内库,登记于木犊账册之中。此意味着将宫中的财政作了整理。同年,将五百夫长改编为千夫长,此举涉及军事及地方行政制度的改进。
 0 \; \0 o7 M# W5 x- S
 ( W& S/ ~% Z0 Q% h' K0 |公元708年,统计清点了禁军的红册木犊,对于王室直属的部队做了查核整顿的工作。同年,对百姓征收大量的黄金赋税,充裕了国家的府库。
 % c  o/ k* u' H, ~& U1 q% v, B. V8 f# x1 [3 a
 公元709年,征调左翼军区牧户大料集。所谓的大料集,即检阅部队、征集兵马、粮草、户丁、劳役等,并于同年统计清查支部翼军区之红册木犊。2 @7 J" Z. F* b) Z7 n" f# \( W) q9 Z
 
 4 D8 P7 u- N4 ]' H9 ~0 j上述的统计清查红册木犊,就是核对清点户籍田亩,并依据清点的结果加以征收赋税,这历来是吐蕃军国大政之一,在赤玛蓄掌政时期,并未荒废这项重大政务。
 + ?+ _  Z* l9 r: }6 b' h! X; Y! p5 A9 l3 e
 我们无疑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武则天、赤玛蕾等女性统治者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她们都是长于内政而弱于外战,虽然有钦陵死后唐军将帅的咸鱼翻身,但从总体来看,武则天执政期间的外战成绩可以说差强人意,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各政权的骚扰抢掠此起彼伏,让女皇顾此失彼连连失分。而吐蕃太后赤玛蕾的外战记录则更为干净,从唐朝和吐蕃两方的史书来看,在她执政期间似乎从来没有发动过对唐朝的战争,从而成为唐蕃两国关系史上难得的和平时期。0 z7 ^+ R% M5 G
 
 ! M+ U+ ~! F; m正是在这种和平政策的推动下,赤玛蕾太后才促成了前后维持八年之久和平局面的唐蕃神龙会盟,以及对吐蕃意义深远的大唐金城公主和亲。) ^- [% _: R% ], S) J6 g
 5 K' o0 _/ n- {) t* O; B2 i. ]
 关于这位大唐公主的事情,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 G4 l3 {/ {! c, ^8 }3 ?+ I
 ) i3 q. c! l9 c8 i' b尽管把朝政搞得一团糟因而被后世目为庸君,但大唐的中宗皇帝其实并不是一个坏人,尤其是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他甚至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好丈夫和好父亲。纵观史书,中宗皇帝可以说一生都在尴尬中度过,而这种尴尬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深爱的妻子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带来的。+ L3 w* r& k" {# L" D" O
 , z* j/ S! C6 ~, l' Q
 这位可怜皇帝的前半生,一直笼罩在母亲武则天的可怕阴影中。公元683年12月,辗转病榻多年的高宗皇帝终于离开了人世,时年二十七岁的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但他仅仅过了两个月就被母亲赶下了皇位,事情的起因是这位新皇帝执意要任命自己的岳父韦元贞为帝国的宰相——侍中,当大臣们对这种任人唯亲的不当做法提出抗议时,中宗愤怒地答复说:“如果我愿意,即使把整个天下送给韦元贞都可以,一个小小的侍中又算得了什么?!”& E  R0 `# p- ^" }( |' O
 ! c5 M3 o$ x9 n# ~7 {( W* T
 听到自己儿子这没出息的言语,无比震怒的武太后二话没说,立即叫他收拾行李下岗滚蛋,空下来的位子则由他的弟弟、同样是母亲手中政治傀儡的睿宗皇帝李旦接替。! c; B! u0 y) J5 _) A
 ; u6 _( s0 c, [; r9 ]) I
 退位的李显从此开始了提心吊胆的流放生活,不知道自己头上所悬的那柄达磨克利斯之剑何时砍落。史载,在流放途中,每次听到母亲派来使者传旨的消息,李显就吓得要自行了断,以免像两个哥哥李弘、李贤那样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或者像那些忠于唐室的大臣那样落到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手中生不如死。而每当这时候,一直陪伴在李显身边的妻子韦氏便劝慰开导他,说事情未必坏到了那种地步,也许母亲只是差人来随便看看而已,最坏的结果也大不了一死,何必如此慌张。
 4 z' J/ X: ?$ c4 d' H- @/ }6 G( U' ^5 F* _) k) S
 也许真的是女人更了解女人,每次提心吊胆的接旨最终都像韦氏所说的那样有惊无险。在总共长达十四年的流放生涯中,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李显根本就活不下去,因此可以说他对妻子感激万分。这位丈夫于是承诺,如果将来重见天日,妻子可以做她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做丈夫的绝对不会干涉——《新唐书》载:“帝幽废,与后约:‘一朝见天日,不相制。’”
 ) k, `$ c, f/ S0 r9 j
 9 X1 p$ y! {, Y6 J" N! M% @就在流放的头一年,他们最小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诞生了,据说当时由于环境窘迫,父亲根本没有条件为孩子提前准备什么,匆忙中甚至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新生女儿充做襁褓,所以这个孩子便被取名为“裹儿”。十四年的流放中,裹儿随父母见证了所有的艰难,也给苦闷中的父亲带来了漫漫长夜中唯一的光亮。
 3 P; _/ k2 |# i- B
 . _3 p; I3 i% P! a$ n3 S$ |# M我们很难想象,在那衣食不继的困境中,每当听到幼女饥饿的哭喊,身为父亲却无能为力的李显不知会如何痛苦,因此这个女儿日后独占了父母亲几乎所有的宠爱,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1 H- y7 r( C& Q: v8 c8 D9 ]% _$ m0 U, U3 m4 k# q9 I& S' p
 只不过,这个女孩,还不是我们本文的主人公。  u7 V# b$ A! g6 n' N9 P9 v# |
 
 " G" f8 I6 x0 V/ T& Z9 O# o+ m, Q3 w4 d
 
 【待续】 |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