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潮起潮落 于 2013-9-19 00:56 编辑
* z4 f/ Z& b2 A, }, m( H9 W% o) w, A) _6 ?4 O: w' a# k
辽阔的大海发生的舰船撞击事件很多,令人不由感叹天地之大,世界太小。为避免发生海上碰撞,国际海事组织制订了相当于交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规则规定,不论军舰还是民船,在海上航行都应遵守该规则。我理解,避碰规则大大降低了碰撞事故,但要杜绝事故是不可能的。规则是人来执行的,执行规则会遇到许多复杂因素,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人,处置不当或违规操作都会导致严重后果。海上碰撞基本都是人为因素导致。夜间与不良气候航行、编队战术机动、狭窄水道航行与繁忙航道航行,是碰撞事故的高发场合。$ P, _" C x* Z# R0 O. n
$ J$ D [$ N* R$ ^在军舰里,航母属于坨大的舰种,若在海上不幸与它碰撞,倒霉的通常是撞它或被它撞的军舰。* W& \; C5 j( q
F1 X# ^: U( g/ E% b5 |
发组航母碰撞事故照片,看看这方面情况。# O ?9 p* @2 E# c9 X) ?1 r- d
! X4 B% x, L( t z' k
* g9 i I' N$ K" s& z, r% c5 n& N
1 g: C/ r, o$ l- }5 _; ]
1964年5月6日,美国“尚普兰湖”号航母与“迪凯特”号驱逐舰发生碰撞。“迪凯特”号驱逐舰满载排水量4000吨,以那个年代标准衡量,它的坨儿也不小了,但与满排3.6万吨的“尚普兰湖”号航母相比,实在不是一个重量级,结果悲剧了。; E) a9 v- g9 N
4 ?1 e0 d( J4 L3 e. t& O
% d6 m8 D" E! L![]()
/ ?- R4 D: B! S" ]6 M看上去属于剐蹭式的碰撞,但“迪凯特”号驱逐舰的上层建筑还是跟被推土机推过一般,险些被夷平。1 a& h4 n" u3 d* V4 C$ z# t2 N4 h( ]
1 P, M7 x ] \% r* m3 S
4 s1 A. e5 k8 K- `2 k+ j" [![]()
4 E" c, c% m. d [这次碰撞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看照片。
9 k3 V7 B. m2 i3 S0 X: b; j: Y0 _4 \+ u& b
“迪凯特”号驱逐经过耗时2年的修理和现代化升级,加装了区域防空导弹,摇身一变,成为导弹驱逐舰了,舷号亦改为DDG-31。3 c! P; J' T" Y, }$ {2 W
9 a; U2 z k/ r# | n; |. g/ D
3 s8 n. f+ c m. O6 W- K7 K0 G0 C
1975年11月22日,美国航母编队再次发生海上碰撞事故。这次的主角为“肯尼迪”号航母与“贝尔纳普”号巡洋舰。“贝尔纳普”号巡洋舰上层建筑为当年很时髦的铝合金结构,碰撞后整个上层结构都被烧塌了,成了焦黑的金属废墟。这次事故对美国海军刺激很大,后来采用铝合金结构的美国军舰,全部进行了改装,改为钢结构。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汲取了教训,英国人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1982年马岛海战,中弹的英国战舰里很多都采用铝合金结构,因大火难以扑灭而报销,比如“谢菲尔德”号等。
4 K2 t. Z; x, L9 B不知何故,近来美海军新舰艇(比如濒海战斗舰),貌似有些又开始采用铝合金结构了。% Z* W0 ~. o2 Y x9 \6 k
B) p! Y) U" G8 u+ S I0 X, a; o% _* g! @$ N; t1 a% V5 O2 a
0 \; J$ u2 J9 S
“肯尼迪”号还好,局部表皮被烤糊了,无甚大碍。
3 P7 @& g, d M0 [2 B$ u! l2 p/ a3 Y- I2 o/ G7 k- x, o) r
" h+ o% n; u, i) P0 w; Y N" Y) e 1 d: y* g2 o" |
“贝尔纳普”号惨了,上层结构被烧塌了,成了焦黑的金属废墟。! ^1 E* Z: E. h" i, c% H: S! G9 F
2 {- {& ?2 M) S1 X- Q/ h) \3 f" ]; u
![]()
- ^: u1 ~+ c7 W4 ~# o4 k2 t( B: y这次碰撞事故没出1年,“肯尼迪”号航母再次摊上大事儿:1976年9月14日,编队内一艘舰龄31年,行将告老的老爷级驱逐舰“波德隆”号操作失控,一头撞向“肯尼迪”号航母,结果该舰主桅撞得不知所踪,军舰半漂半浮地在海上熄了火。还好是钢结构,没像“贝尔纳普”号似的一把火自焚。
0 V" v6 b: Q' y1 V: D; Q6 q" B
. l- q9 K0 u! d/ u {6 m4 p' J* w3 ?( n! _" a- z
' ]' ^) y3 h: ?2 e* D: X1 j: F
1980年7月29日,在菲律宾附近海域,“中途岛”号与巴拿马籍货轮“仙人掌”号亲密接触,就算是剐蹭吧。“中途岛”号起飞甲板受损,3架停放在甲板上的“鬼怪”式战斗机受损,其中2架机尾被撞烂。$ I- J- y4 t b
6 r9 O. Q- X# ^4 l8 Q/ @0 |, r% m8 M4 L9 v$ }
& Z% E* \% C9 B: Q }
“仙人掌”号货轮船头破损,几个吊杆东倒西歪。该船装了一船木头,木头可是很好的救生器材。估摸谁落水,大可在这片温暖的海域抱着落水的木头好好洗个海水澡了——当然,别遇到鲨鱼:)+ B) }/ \4 S( K& R
' q' ^# {* x$ P& }
又过了几年,到了1984年3月21日,这次碰撞带点火药味了:苏联K-314号(V-I级)核潜艇在监视、跟踪美国航母编队演习过程中,与“小鹰”号航母(CV-63)相撞,双方都挂了彩,于是一拍两散。美国航母水下部位也受损,不得不开到日本进行维修。9 G+ l6 @0 {% h2 G! m! X( N1 ]" p
/ b6 v, V8 l& z0 l2 e
: K7 n) u. S4 `9 t![]()
0 M* P1 T. t, X6 r* J事实上,K-314号已跟踪踪“小鹰”号航母编队好几天了,美军也发现了这艘苏联核潜艇。但这艘苏联核潜艇速度快,跟牛皮糖似的甩不开,双方最终撞上了。虽然曾发生过苏联核潜艇撞击美国护卫舰与核潜艇的事,但那是苏联艇长以大欺小时才会采取的战术动作。肯定的是,苏联艇长不是神风队员,绝不会以卵击石,故意拿自己的核潜艇去撞击庞大的美国航母,那可纯粹是找死。6 J9 V4 @7 l' d7 j+ U" h6 b, r) `$ n
0 U6 b+ L- t8 Q5 ^0 B美国航母服役期长达50年,这么长的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每艘老美航母都会有一本帐,遇到的各种险情,包括碰撞、剐蹭的事儿肯定不止这几例。区别在于有的公诸于世,有的没有。
* c' d' l; ]2 e! @( R: J: I$ p
7 [6 }' E) P; |+ X6 {! W说完美国航母,再看看澳大利亚。在亚太,澳大利亚也曾是航母大国,曾拥有过好几艘航母。1960年代是澳大利亚航母碰撞的高发年代,两次航母碰撞事故都是在海上编队机动时发生的,而且都在夜间,两次碰撞都发生在“墨尔本”号。“墨尔本”号先后把两艘驱逐舰撞为两截,堪称驱逐舰切割机。
4 N0 i, |) y6 d0 G2 I" z+ u" a' g) F! o( f3 b+ j
话说1964年2月10日晚上,“墨尔本”号进行编队机动,来了个“U”形掉头转向。担任护航任务的的“Voyager”号驱逐舰原本在“墨尔本”号左舷位置,在转向过程中,两次穿越“墨尔本”号航线想回归原来位置,再次穿插“墨尔本”号航线时,被“墨尔本”号航母撞为两段,随即沉没。编队随即终止训练,开始救捞落水幸存者。“Voyager”号驱逐舰共有314名舰员,这次事故导致该舰82人死亡。+ ]% H3 e# c7 b4 p* G
4 y2 J7 m! o" S+ J
* i% `" Q* v& N9 V" B* z5 `; c
![]()
& k+ o2 n/ N6 r T/ w! V“墨尔本”号与“Voyager”号驱逐舰,摄于1963年。
( Y/ u H7 N; X$ X1 R3 ]
( q4 i9 h" F- k( d+ d% { i) N+ G% B" s% }8 f4 q T/ y
![]()
" C5 F+ X: R/ d: f# _! [' @“墨尔本”号与“Voyager”号驱逐舰撞击示意图) v }- F! |8 k8 c
& R& r. R s; z+ T! }4 C% U- y. J
' b1 Z1 F1 _* A5 V
1969 年6月3日,美澳举行联合反潜演习期间,“墨尔本”号航母再次发威,把美国“埃文斯”号撞为两截。" H8 r2 P8 G: H/ J" z
* ?3 V1 K/ d- M根据演习剧情,美国“埃文斯”号驱逐舰离开编队前出进行对潜搜索,随后在海上来了个“U”形掉头转向,以便重新归队,结果与“墨尔本”号航母开了个面对面。夜里黑灯瞎火的,只能凭借舷灯判断对面舰船来向,舷灯为左红右绿,在海上,若看到舷灯为左绿右红了,说明你们一定是对头开了,有相撞危险。
+ N3 }0 M; f% ~6 _5 @9 z( `: p0 b( @- F3 p0 G& X; W) H
4 w- T+ Z! O! R
![]()
0 B6 i3 T1 }4 O3 S按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在迎头对开的情况下,双方应该鸣汽笛一短声,表示“我舰正在向右转向避让”,并各自右转避让,而且动作幅度要大,以便对方看到你在避让,切忌小舵角转向。美国驱逐舰倒是按照这个规定急速右转了。“墨尔本”号航母却来了个左转,于是轰隆一声,两舰猛烈撞在一起了。这次撞击很猛,美国“埃文斯”号驱逐舰被拦腰切断,撞成两截,舰长也跟着前半截舰体石沉大海。“埃文斯”号共有273名舰员,这次撞击事故导致该舰74名舰员遇难。
[9 M& f# [% O6 w2 N4 J8 F3 s* b. p2 \# ?( Q
个人感觉哈,这次碰撞事故情况挺复杂:开始时美国驱逐舰是向左边开的(美舰是小角度左转,属于错误动作。按避碰规则应该是大角度右转),两舰是可以错身而过的。要命的是,“埃文斯”号感觉要撞上了(夜里能见度不好,对对方航向很容易误判),结果急速右转,这个避让动作本身没错,但显然太晚了,横穿航母航线。这动作跟打篮球带球过人似的,先左后右地虚晃一枪,等于是“晃”了航母一道。这种情况,即使是老鸟在航母舰桥上指挥,也能惊出一身白毛汗。见到“埃文斯”号开始是小角度向左转向航行,“墨尔本”号航母原本打算向左避让一下(真是好心办坏事。按规则,应该右转避让,即使撞了,也是对方责任),但谁他娘的想到老美急速右转?& g2 T+ m w9 n& r, Y- E
( J& W2 k4 m: z+ I: }据事故调查,相撞时美国“埃文斯”号驱逐舰的舰长不在岗,睡觉去了。值更官是两个菜鸟:一个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另一个是个生手,这俩身边没老鸟保驾。编队夜航+复杂战术机动+迎头对开+菜鸟当班~~~杯具条件已然凑足了,于是撞到一起。- v* c5 d5 [! O; S
5 ? i, T, a1 N- Z9 ~4 \& g9 ?! J' G
![]()
9 P, |& C9 V3 V+ g" p+ y- i8 l“墨尔本”号舰艏被撞烂,艏柱被撞出一个大口子,仿佛咧嘴笑。
$ x, k3 o: {- A0 F) c
9 `# Z9 i# |) a2 ^1 }6 j$ K. c
& f S$ ^, ]4 R6 x( m& j/ s![]()
6 o5 G0 `- L) ~4 i* g8 T“埃文斯”号被拦腰斩断,前半截石沉大海。
2 n- [, e; D) Q( g$ V; [0 P6 N+ [& C6 r3 c- U
撞击事故后,两家打官司,各说各有理,弄得案情挺复杂,过程挺扯皮。官司是在美国打的,好像美国佬还玩儿了点猫腻,没让澳方关键证人到庭,不表。最后判下来,似乎是个抹稀泥的判决。" n" e0 ?$ G* `' o2 @1 g- f
- z/ s5 v P; G# x! a+ p6 O
* j# Q, E# R1 q% X' s
" _$ D; J/ \5 j- t' t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