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那个批判鲁迅的人——读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之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0:5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个批判鲁迅的人——读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之一, d( E0 r3 s7 x( M5 w1 t
    6 v  }: G1 u3 y- S3 W% h8 d( N* Q' w

    3 ~4 ~8 `; V& ^" J) {$ @鲁迅先生一生面对的对手很多,不乏声名赫赫的文坛大佬,学术门阀。但是,一个当年尚未从大学毕业的不到二十五岁的青年,大张旗鼓的写了一部名为《鲁迅批判》的集子。这部小书甚至在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年生命里还亲自订正过其中的著作时日,还向作者李长之赠送了一张自己的近照……* A0 M  C$ E- T% I1 e

    * L6 C7 ~  \& |7 S" J# M那么这本书里到底写了些啥?是小骂大帮忙的明贬暗褒吗?并不是,如果我们重新读这本书,就会感觉到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深切爱护与殷殷期盼。鲁迅先生是不惜以自己的血肉孵育出新的有为青年的。我介绍这本书并不意味着我同意李长之老人的观点——虽然他后来也算是一门大家,写李白写陶渊明都是我颇为钦佩的佳作。但是这本书一方面是“批判”我最为崇敬的鲁迅先生,一方面也是用一种我颇为熟悉的方式解读鲁迅先生。所以这本书的结论仅供参考,但是方法论似乎还是很有意思的,适合用来研究不少以著作立身的今人古人。) Q( I8 Y0 t. o: L0 ?" a

    , @/ [+ p$ f0 @! R, P李长之老人自己说,《鲁迅批判》这本书是他一生的包袱。解放前出版的书被禁,是因为偏左;解放后被禁是因为批判了鲁迅先生。甚至作者后面57年的遭遇也与此不无干系。虽然李长之一生的著述颇丰,但在他年轻时写的这部小册子却成了他一生的标签。
      w, W4 [5 U' {3 k3 x: `: O# ?8 V) f7 B3 J- I9 H
    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很多,首先从维度来说,这是一部当年的后五四运动代际的青年解读鲁迅的佳作。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大多数对于鲁迅先生都是仰视的,甚至是盲从膜拜的。因为对于这些青年,先生如慈母般温厚,如父亲般提携。而作为五四运动当年只有十岁的李长之,其实是在之后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之中逐渐的理解鲁迅先生的,也是直接体味了鲁迅先生在那个时期的变化的青年。
    , ]9 g& F* w  d( ]5 ]1 ]% v7 K& k* Q! A2 d1 W* X6 D9 X; U
    这样的感觉,其实我也有,当然不是对于鲁迅先生。70年代末期的人成长历程中,也有过类似的精神求索过程。还记得初中时期读到了两本颇能影响我文风的书,一本是《围城》——惭愧围城人物谱挖的坑还没填;还有一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两本书,在我后来的成长历程中,一沉一浮,背道而驰。作为笑话集看的《围城》却渐渐的成为到现在都还影响我的东西,可以这么说,读透了围城,所谓的民国文人的那点事情也就明白了。而《文化苦旅》虽然一直到高中期间都还在深刻的影响着我的文字,但在后来的岁月中,被我弃如秕糠。浮华的文字与没有仔细考证的史实,可不就是当年的文化快餐和现在的无良媒体文章吗?  c7 B4 }$ w9 q8 `3 C. A9 X

    . k1 H- `, P4 s: E5 @8 \所以说这么多,其实也是在类比。李长之当年对于鲁迅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年轻人从小读某人的书,渐渐的发现了此人的伟大,但又没有因为如五四运动一般并肩战斗的经历,而有些幼稚的从一个青年的角度努力的分析自己眼里的这个伟大的人物。用自己尚显稚嫩的笔触和分析去解构鲁迅先生的创作与思想情感的丝丝勾连。对于鲁迅先生来说,这样的青年也正是他所愿意看到的成长中的孩子。所以哪怕是稚嫩的批判,他也报以善意的给予支持,甚至是奖掖……. S; Y; r4 o3 Y. h# |2 V$ O* p

    % G+ x- g  l' x0 G5 {) z: \: A+ U再把话题转移到这本书本身来吧,这本小书不过100多页10万字不到。分了5个部分。从鲁迅先生的成长环境说到思想性格,然后按照生活导致的精神进展划分了几个阶段。接着就是点评作品——主要是文艺创作和杂文,最后是总结与批评。# ~& y7 q4 F9 m2 Z$ Z

    . `2 {: g! L0 D这个套路,是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论,也是我所最为推崇的。人是复杂的社会性生物,思想与性格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一定与环境、成长等外部因素相关。从这些着手来研究名人也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做法。而对于文学的大家,依托于作品本身再加上环境、生活等外部因素的完整研究。才是相对比较全面的研究方法论。孤立地看待作品,抓住其中的某些细节过度解读,串联起来其中的某些因素形成阴谋论版的创新研究结果;几乎成了现在很多论文甚至是语文教学独辟蹊径的手段。殊不知,如此这般的管中窥豹,断章取义是不责任误导的开始,也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虚无主义的始作俑者。
    ( n& R$ g5 D+ X% {  l+ \* ~) Z; [1 k" ~* x; w6 F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分析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从出生的家世和家庭变故、求学的历程与思想演化;都有些独到的理解与思考。而且也从一个青年学生的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关联,解释了鲁迅先生的精神思想根源。虽然有些偏见,但是也可以说是一家之言。: o! H# G, _( _& e$ W2 ?* S
      o8 N( w) U  }0 z9 e
    第一部分的最关键之处,是强调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根源是”紧握而不轻易弃置的持久性“。二者都是来自于农民精神根子中的”执拗“与韧性。
    6 B9 I5 |- i& {6 M8 |
    . y: |' L' d0 k/ ~作为一个青年,这个说法也还罢了。而且当时的李长之也不算是一个经过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学者。他的结论,不光体现出青年的幼稚,还有一些民国青年人特有的布尔乔亚式的视角。李长之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颇为顺利的——一直在大城市而且家庭未遭变故。从他角度看鲁迅先生,难免会有一种错落的怜悯与自矜。所以单就读书而言,这第一部分我并不认同,也不喜欢——片面而鲁莽的青年所言而已——至少当时是如此。- l, c& l4 r6 V$ c) r; |# t& `6 T
    ) c) S% N9 E& p* G2 b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把鲁迅先生的经历分成了几个阶段。三十六岁之前、四十三岁之前,四十三到四十六和之后的年月。分段按照不同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剖析和简述。总体来说,这一部分还是很精彩的,至少从一个不那么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先生生平及关键转折点的文本。甚至也可以算得上是了解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入口——虽然以李长之先生后来的论述看起来这部分还明显稚嫩。
    & o; t3 i- d# w% A6 F( q
    ) j5 R( ]& M' R' B) i% ^第二部分论及的先生成长,也就是三十六岁之前,把鲁迅先生的家境,幼年时代的家庭变故,到后来几次求学以及东渡日本和弃医从文的经历阐述的连贯而清晰,前因后果交代的也是井井有条。而且这部分的结论也还算中肯。大约是评论者自身也认可这种成长轨迹吧。关于鲁迅先生抄古书和担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的事情这里也有所论及,所述也是中规中矩。
    8 F( B5 N2 G. Q9 B; u* l* M" X* r2 c) Y4 h: j5 U) Q  c3 p
    这第二部分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鲁迅在日本归国后做了一段时间杭州两级师范学堂的化学教员的事情。先生演示氢气燃烧的化学实验,却被学生恶作剧,背地里打开了氢气瓶子混合了氧气后盖上。结果导致了实验时的爆炸——炸的先生的手血迹斑斑。这个事情本身还是挺暗黑的,那时的先生籍籍无名,但却也似乎也确实没有追究学生们的意思。李长之从其中看出的是先生的厚道,我却看到了先生后来文章中所谓”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之言语背后所经历的真正黑暗。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42 收起 理由
    李根 + 10 给力
    老财迷 + 6
    常挨揍 + 12
    七月群山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smileREGENT + 4 许久不见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5-9-22 19:01
  • 签到天数: 310 天

    [LV.8]合体

    沙发
    发表于 2021-9-29 12:32: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1-9-29 12:42 编辑 : x( {% N5 s* a) }7 B8 P2 n' ?
    + `/ x* D( m  j! O
    B站有个叫“智能路障”的up主做了好几期鲁迅生平和文章的解读。视频还颇有些意思,弹幕跟许多评论也挺叫人寻味的,特别是狂人日记跟孔乙己那两篇,有很多不同群体的网友参与讨论,能看出有些网友大概有中文系背景,又因为孔乙己是教材课文,还吸引了一些语文老师跟中学生,两期弹幕和评论很有意思。
    2 }& I. @/ Q9 X: K* X
    - Z* y( Y/ ~, ?" i8 K8 h兴许可以用以比较百年前后、不同时代年轻人眼中的鲁迅?
    ' m- [, C6 _& p0 K- u
    8 K* y/ [+ X& c7 Z: X1 X7 d- \我是在那系列视频里了解到鲁迅当化学教员的事情,想来,说不定up主做视频的时候也参考了李长之的书,哈哈。1 f4 {7 X/ M3 J* G
    7 _& ~" U6 U9 c9 B$ h/ }& Y
    【【围炉夜话】鲁迅是被吹捧出来的吗?(谈鲁迅1)-哔哩哔哩】https://b23.tv/3I4jo2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1-9-29 22:06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4 收起 理由
    云淡风轻 + 8 谢谢分享
    七月群山 + 6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3:19:13 | 只看该作者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1-9-29 12:32: G' d" p# Y. |/ J9 S8 p: @
    B站有个叫“智能路障”的up主做了好几期鲁迅生平和文章的解读。视频还颇有些意思,弹幕跟许多评论也挺叫人 ...
    " R- C2 ~. b+ H8 D9 [$ T& I
    微笑老师别来无恙
    - i4 E3 B3 N2 K& U* h. ^, M
    1 f: H9 g; S7 n8 D( O这个视频系列我也看过。我这个角度是从李长之的书出发的。. o$ z& f! J5 c5 ]4 b$ {

    ( N! }+ t8 V4 X' e5 q, e李本身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因为鲁迅批判这本册子,即被反动派恐吓,又在反右中受到波及。他后来也数次表示要重写鲁迅批判。
    2 t! a: z) s! T! q) e3 R
      F# L, b3 W+ A+ _, h再说到那个视频系列,视频本身很好,但是仅靠这个是不够的,要读懂鲁迅,小说和散文只是一个片面的印象,精髓还是在杂文之中。
    * c8 P1 L( p* x8 }3 X: y( o! p: n. E% G9 A; i5 M
    李长之的这个系列,我写了两篇,但是第三部分就不好写了,要评论李长之对于鲁迅杂文的批判。争取今年能有时间写吧。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1-9-29 22:06
    给力: 5 涨姿势: 5
    嘿嘿  发表于 2021-9-29 13:20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4 收起 理由
    李根 + 10 给力
    smileREGENT + 4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3 17:42 , Processed in 0.03152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