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中国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中国股市门外之见 茶党 晨枫 2012-1-24 2 83 黑JK 2012-1-26 18:25
推荐:《理解中国经济的逻辑》 Forum 魔术师 2012-1-26 17 501 胖鸡翅 2012-1-29 08:28
林毅夫继续看好中国经济 - [阅读权限 20] Forum 光头佬 2012-7-23 10 313 坚持到底 2012-8-1 11:36
从那些牛股看中国经济之转型 Forum 光头佬 2013-5-3 0 1 光头佬 2013-5-3 16:27
我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的几点看法(完) attach_img 经管智库 知之后哀 2013-8-9 29 10036 Webb 2014-4-27 14:40
中国经济会走入慢车道吗? attach_img 经管智库 晨枫 2013-8-29 46 10149 黯影 2013-9-14 12:10
林毅夫讲座记录-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Forum 范进中举 2013-10-29 31 1029 黯影 2013-11-7 17:13
中国经济景气指数(2014年4月) 经管智库 万里风中虎 2014-6-7 10 5132 lucifer 2014-7-28 20:26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林毅夫 网林摘葩 silentdarkness 2014-6-19 2 2138 薄荷糖家族 2017-2-14 11:48
第4次浪潮 Forum 万里风中虎 2014-7-28 51 3000 虎虎生财 2014-12-28 11:34
雪中送炭者当前途无限 Forum 糊里糊涂 2014-9-17 10 478 二郎神 2014-9-18 14:53
龙与象:携手中国,赶超中国 网林摘葩 jerf71 2014-9-24 3 2135 jerf71 2014-9-24 15:41
继续跟晨大唱反调:中国经济成长的减缓 经管智库 草蜢 2015-2-14 103 14775 kvin 2015-4-1 23:57
中国经济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网林摘葩 冰蚁 2015-3-21 15 2835 然后203 2015-3-23 21:20
草蜢谈中国经济 attach_img 经管智库 草蜢 2015-4-18 38 6420 包子 2015-4-21 11:00
中国经济病了吗? 经管智库 晨枫 2015-5-16 58 7355 把酒临风长歌行 2015-5-21 22:55
中短期中国经济走向 attach_img 经管智库 martian 2015-5-17 10 2820 finalgod 2015-5-24 21:32
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旗帜鲜明的看好沪市大盘。 Forum nettman 2015-6-27 46 1378 nettman 2015-7-13 09:02
从一个新闻脑洞大开,股市上涨中央真的没有掌握吗? 黑虎帮 风陵客 2015-7-7 6 685 顺风船 2015-7-8 09:27
关于中国崛起 社会杂谈 晨枫 2015-11-16 34 6772 wtj8cha 2016-3-19 16:14

相关日志

分享 这次汇率下跌的本质是4万亿绑架中国经济
热度 2 gordon 2014-4-25 08:24
这次汇率下跌的本质是4万亿绑架中国经济,就是因为没办法去杠杆,所以不得不贬值,廉价出口资源来换取流动性。 就这么简单。 着眼点,还在4万以上。 廉价出口资源来换取流动性。 中国人真可怜,自己的劳动不值钱,卖不上价钱 ×××××××××××××××××××××××××××××××××××××××××××××××××××××××××××××××× 比债务数字更加重要的是债务所揭示的经济关系。 在经济学意义上,债务意味着经济组织依靠外源融资来支持自己的“投机”冒险。如果一个投资项目具有合 格的投资回报率,投资是自我清偿的,经过一个周期,债务会清零;如果一个项目不具备合格的投资回报率,但由于某种体制性因素难以退出,其生存就会要求源源 不断地融资支持,在实体层面出现所谓的僵尸企业与过剩产能,在金融层面出现债务比例的不断上升。这正是在中国发生的故事。中国企业负债率的持续、快速上升 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资源不断流入无效投资项目,这不仅表示中国经济体创造有效投资机会能力的下滑,也反映中国经济体制挤出无效产能能力的下滑。这一无效 体制制造了对资金需求的黑洞,利率的上升并不能阻止这种黑洞般的需求,反而压缩了民间项目的融资空间。其结果是,中国经济的过剩产能率超过33%,企业债 务占GDP比例超过125%,联袂而行并不断创出新高。 这样,一方面在庞大的过剩产能压力之下,中国PPI(生产物价)指数连续22个月为负,体现出明确的通货紧缩特征,推高了经济的实际利率水平。另一 方面,政府控制社会融资总量的政策并没有能力识别这些高成本的融资资源被配置给哪些微观经济个体;反而,由于体制性的因素,在影子银行等监管套利创新的帮 助之下,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过剩行业僵尸企业。更加严重的是,债务链条的“共荣共损”导致经济主体各方都积极维护影子银行 业务的刚性兑付,其本质无外乎各方透支作为最后兜底人的中央政府信誉,将高风险债务按照无风险产品出售给储蓄者,并迫使中央政府为之提供卖出期权保险。 ×××××××××××××××××××××××××××××××××××××××××××××××××××××××××××××××× 刚兑兜底行为最终全由民众承担→ →你们,请谨记:2010年2月2日83岁的沃尔克在美国国会说:我在此想明确地告诉你,如果银行机构仍靠纳税人的钱提供保护,继续随意投机的话,危机还 是会发生的。我老了,恐怕活不到危机卷土重来的那一天,但我的灵魂会回来缠住你们不放!
2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现在的中国经济为什么象90年代初
热度 2 gordon 2014-4-25 03:46
理论上,适当的货币供给引发相应的总需求,并使产出得以出清。而现实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有过多的货币积累而不形成当期的对商品和劳 务的需求,而银行体系又没有追加相应的货币供给予以补充,从而表现为总需求或者说有效需求不足; 二是投资和消费的压力过大,政府财政赤字过高,要求通过供 给货币予以弥补,银行不得不扩大贷款规模提供货币,表现为货币供给过多从而造成总需求膨胀的局面。 80年代是因为消费报复性增长,现在是因为“双棘轮效应”投资粗放式增长。 所以,拿90年代的手段可以克制。 当年银行利息奇高,就是吸收过多的货币积累,而不形成当期的消费。 现在是利率高是压投资。 这个压力呢,会随着时间慢慢化解的,也就是说利率慢慢的会下降的。 ×××××××××××××××××××××××××××××××××××××××××××××××××××××××××××××××××××××× 货币与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 第一阶段,由于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此时货币投入能扩大 投资,增加生产,这时货币的边际产出·效率是递增的。 第二阶段,当货币投入达到一定数童后,即使不增加货币也能扩大产出。 第三阶段,货币继续投入时,由于闲置资源的减少,此时货币的边际产出率开始递减,但其总产出还是递增的。 第四阶段,当闲置资源利用"干净"以后,再增加货币,此时货币边际产出率为零,其对经济产出不起作用。 第五阶段, 货币的边际产出率为负数,此时,货币对经济产出起负作用。 4 万亿就是那个副作用,是用货币廉价掠夺资源。资源变成了人民币,人民币汇率低估,然后被美元挣走了。 4万亿就是把中国的资源廉价,贱卖换美元的过程。 4万亿还抑制国内消费,都被搜刮“净” 了,还消费啥呢,呵呵 大起大落的折腾,其实中国经济总量并没有增长,平乎乎的增长,总量才能上去。 等于说几年白干了,就这么个事 。折腾一次就相当于这个,浪费了几年时间。几年算是白干了。 现在要和90年代反过来整,90年代是抑制消费,加强投资,现在应该是抑制投资,提升消费。 90年代是谁干钢材、房地产,谁发财。现在是谁干 个人消费,谁发财。
2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gordon 2014-4-21 14:57
1. 廉价汇率推动出口增强外汇储备 2. 货币升值推动大规模资产价值重估 3. 汇率升值至平衡点,资产价值重估将停止。这些步骤反映出财富如何通过廉价货币先从国外生产商转移至国内,然后通过资产重估转移至上层阶级,最终转移至大部分人–资产泡沫的最终接捧者。 注:从2000年开始,生意已经不好做了。那时候就应该买房。 宝宝们出来的时候,就应该把房子卖了。 货基完了,转债券
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人能不能吃肉,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
热度 4 gordon 2014-4-20 01:41
中国是一个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国家。中国耕地只占世界百分之七,人口却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 这是世界上少见的土地宝贵到不能大量饲养牲口的国家 ,人民少有肉、奶制品吃。 中国人的蛋白质来源主 要靠大豆、植物油、蛋品、猪肉,主食是稻麦 。这些食物向来匮乏,粮食传统上更是依赖进口。陈云说,大清帝国、北洋军阀、国民党都是靠进口粮食, 向美国,加拿大,澳洲买粮食。 而如今,食品要大批出口,大米居首位 。 “纱布和粮食,一个是吃,一个是穿,人民生活中的两件大事。棉布问题,我们考虑了很久。从长远看国家对各项建设的投资一年年增加,就业人数一年年增多,人民的购买力也是一年年提高,但是农业生产赶不上,缺少的就是农产品———粮食、食油、棉花都是农产品。”“今年不实行棉布配售,还可以过得去,但已经有些恐慌,明年再不配售就会发生问题。棉花增产,再多也多不了多少,今年大概能收二千四百万担到二千五百万担。布匹,在三五年内,将在一亿四千万匹到一亿八千万匹之间摇摆:年成好,能到一亿八;年成坏,只能到一亿四。靠进口也是毫无办法,如果进口四亿斤棉花,即二十万吨,很难买到,而且需要一亿四千万美金,也不行。”“这件事早一点办好。今年已经卖了去年的库存,现在库存只有二十四万九千件(纱)。现在不配售,到明年库存就更少。” 政务会议与会者包括许多党外民主人士畅所欲言地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陈云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看法一一作了说明,取得大家的同意。会上,邵力子提出:“不配售,卖得紧一点,可不可以?”陈云回答:“有些东西是可以这么办的,也只能这么办,不可能样样都由国家配售,但棉花不行,一出问题就大了。一九五三年上半年,我在养病,那时认为粮食没有问题,结果却正在粮食上出了问题,当时曾采取‘卖得紧一点’的办法,一次一人只准买十斤,他就一天买很多次,并且一个晚上能变出来几十万个粮食贩子,都来抢购,造成粮食紧张。布匹也同样,一发生问题,就会引起到处抢购。”“实行配售的办法稳当一些,可以保证供应。” 黄炎培提出:“实行配售以后,布可能不够卖。”陈云答道:“这是一种可能,但还有别一种可能:反而卖不出去。粮食、食油实行配售后反而卖得少了,与配售以前相比,大约有百分之十到十五卖不出。面粉如此,食油也是如此。食油实行配售以后只卖了过去的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这说明现在有些人的生活水平还在配给水平之下。布匹也可能如此,甚至减少的比率可能还要大些。我们还怕商业部门抓得太紧,反而卖得太少了。” 还有人在会上提出:棉布实行统购统销,棉花可不可以自由买卖?陈云回答说:“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了,棉花就必须也实行计划收购,否则就可能收购不到棉花。这件工作里面的问题很多的,一不小心,就会出岔子。” 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四日,政务院《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此后,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 注:棉花在 化纤产业没起来以前,人地矛盾严重。 ××××××××××××××××××××××××××××××××××××××××××××××××××××××××××××××××××××× 但是如果不这样做,那我们就要恢复到大清帝国、北洋军阀、国民党的那个办法。就是进口粮食,向美国、加拿大、澳洲买粮食、买麦子。一年进口300万吨。 我们的外汇有多少呢?向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向香港出口的青菜、猪鬃、大豆,加上侨汇,总计不过3亿美金,大概能买300万吨粮食。如果把这些买了粮食,那 我们就不要建设了,机器也不要搞了,工业也不要搞了。那时也有一种后果,我们也要挨东西,挨什么呢?挨飞机炸弹,挨大炮,还要加上挨扁担。你搞得不好,帝 国主义打来了,农民扁担还会打你。农民会说:“请你走吧,不要你在北京了。” 为了说明这一办法的可行性,陈云以东北为例,说:过去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满洲国”曾搞过征购,它的名字叫“出荷”。它那时征的粮食和东西差不多跟我们 东北今年的计划一样,为800万吨。我们的计划是收购500万吨,公粮280万吨。合起来也只有780万吨。它那时的产量比我们低,而且粮食不是运往内 地,是运往日本。但就是这样,如果苏联红军不出兵,“满洲国”还不倒。当然,日本帝国主义是靠高压统治,压迫、剥削农民,我们的情况与那时不一样。因此, 从数量上看,我们定的征购数量是有可能完成的。 在听取汇报时,毛泽东觉得征购和配售的名称不好听,希望改一个名称。当时的粮食部部长章乃器想了一个名称,把在农村实行征购叫“计划收购”,大家觉得这个名称比较好,于是征购被定名为“计划收购”,配售也相应地被称为“计划供应”。两者简称“统购统销”。 对农民挨饿,毛的答复是要农民用喂猪的“薯叶填补”,一九五五年八月三日批示道:“教育农民吃少点,吃稀一点,国家则要尽可能减少销售,以免在一般农民有粮季节吃得过多”。 注:主席这个人比较逗。我以前说过, 中国的财政能力是赔款赔出来的,就是搂钱嘛 。 ××××××××××××××××××××××××××××××××××××××××××××××××××××××××××××××××××××× 对于粮食问题上面临的危急情况,不用说,大家也都清楚,但对于要采取的办法,许多人还是很难接受。有的同志提出,这样的办法太激烈了,征购这个名词听起来也很吓人,如果能通过自由购买买到粮食,最好不用这个办法。 对此,陈云也说出了自己的苦哀。他说:这个办法是不是太激烈了一些?400 亿斤粮食(当时国家每个粮食年度大约需要700 亿斤粮食,通过公粮可以拿到275 亿斤。剩下的431 亿斤需要购买)可不可以采取自由购买的办法? 我说,如果采取自由购买的办法能够买到这些粮食的话,我是求之不得的。我这个人属于温和派,不属于激烈派,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但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造反。两个中间要选一个,都是危险家伙。所以,如果采取自由收购的办法,能够买到的话,我是求之不得的。但问题是买不到的。如果今天说可以买到,到时候买不到,我可以肯定他讲,粮食市场一定要混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也有些人问陈云,别的办法还有没有,是不是还可以想一想别的办法。对此,陈云回答说:“同志们,我告诉你们,我想过了,开始从改良主义想起,想了好久改良主义的办法,最后还是想到了这个最彻底的办法。” ××××××××××××××××××××××××××××××××××××××××××××××××××××××××××××××××××××× 谭震林根据华东地区会前于10 月7 日的讨论,并结合陈云在讲话中提出的方针政策,认为征购、配给,势在必行。他说: 华东粮食购少销多 ,紧张局势由北向南发展,最严重的是山东,已过了陇海路,再不采取措施就要“百万雄师下 江南 了”,基本原因是农民惜售和私商捣乱。对粮食管理,他赞成由中央统一管理和统一调拨、地方负责征购、保管和代销,做到分级负责。 李先念首先介绍了中南地区各省对征购、配给的态度。他说:最初是两湖拥护,两广犹豫,河南动摇,江西态度不明;以后河南、江西也拥护,唯 两广收购尚好,且系新区,要求缓办半年 。但李先念认为,外省征购、配售,必将波及两广粮食市场,故仍以同步进行为宜。最后两广亦赞同。接着李先念分析了中南地区当时的粮食形势:湘、豫、赣三省保产,两广和鄂三省增产,全区较1952 年的粮食产量可增加4.2%,总的形势是好的。但进入新的粮食年度,购少销多的形势仍在发展,粮食紧张。其原因,一是 农民生活提高,粮食消费量增加 ,二是私商囤积,三是中农余粮多,但贮存观望,等待高价。因此,他认为,必须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分配,实行征购和配给。以扭转粮食局势。 注:生活水平提高,一是粮食,二是能源,例如有空调、汽车。 ××××××××××××××××××××××××××××××××××××××××××××××××××××××××××××××××××××× 大跃进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从苏联和东欧进口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项目。这就意味着食品大量出口。当毛要赫鲁晓夫卖昂贵的核潜艇技术设备时,赫鲁晓夫问毛 怎样付费,毛的答复是:苏联要多少食品,中国就可以出口多少。为了名正言顺地从农民手中夺粮,毛硬说一九五八年有了神话般的大丰收。在他示意下,各省领导 纷纷宣布各自省内的粮食产量将会激增。比如,毛最喜欢的柯庆施声称,他管辖下的华东地区这年的产量将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七十。新上任的河南第一书记吴芝 圃,也提出高于通常产量几倍的收获数字,被毛封为头号模范。   六月是夏收时节。在各省领导给特别听话的基层干部打招呼后,这些基层干部便宣称他 们那里有了奇迹般的收成。毛的宣传机器接着鼓吹一连串“高产典型”,把它们叫作“放卫星”。六月十二日,《人民日报》报导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小麦每 亩产量达到了三千五百三十斤”,十倍于实际产量,被称作“卫星田”。很快全国出现了不少“卫星田” ,通常是把几块田的庄稼移到一起。这些弄虚作假的典型不是给上级、不是给毛看的,恰恰相反,是上边安排来给下边的人看的。各地农村的基层干部被组织起来参 观,让他们回去也编造同样的高产。那些不肯睁眼说瞎话的基层干部被批判撤职,让位给敢吹大牛的人。天文数字般的高产充斥全国报刊。但在“卫星田” 完成了使命后,上面就不让干了。谁都知道它们糟蹋粮食,影响收获。   到了七月底,《人民日报》社论正式宣布:“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 生产出多少粮食来。”毛于八月四日公开指示:“应该考虑到生产了这么多粮食怎么办的问题。”一月二十八日,毛才在说:“中国地大物博,只有那么一点田,但 是人口多。没有饭吃怎么办?无非少吃一点。”“吃那么多把肚子胀那么大干啥,像漫画上外国资本家那样。”毛的话翻云覆雨,为的都是从农民那里把粮食挤出 来。九月,《人民日报》报导了最高纪录的“水稻卫星”,广西省环江县亩产十三万斤!这颗卫星是野心勃勃的县委书记逼着放的,结果这一年环江县上报的粮食产 量是实际数字的三倍多,国家下达的征粮任务是上一年的四点八倍。   这是无论如何也交不出来的。在环江,在全国,政府以高压手段强迫农民交粮。八 月十九日,毛亲自对省委书记下令说:“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调东西调不出来要强迫命令。” 全国乡 村到处是“逼粮会”,到处是捆、打、吊。为了使暴力师出有名,毛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农民和基层干部“瞒产私分”。他反复说:“生产小队普遍一致瞒产私 分,深藏密窖,站岗放哨”, 农民“白天吃萝卜缨,晚上吃大米” 。毛还用鄙夷的口气说:“瞒产私分,名誉很坏,共产主义风格哪里去了!农民还是农民,农民只 有如此。”   毛清楚得很,农民没有粮可私分。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八日,云南省向毛报告省里因肿病而大批死人。肿病就是吃不饱造成的。毛的批示是 拿下级做替罪羊:“云南这个错误就是主要出于县级干部”。一九五九年四月十七日,他收到一组文件,报告半个中国缺粮,他为文件拟了个标题:“十五省二千五 百一十七万人无饭吃大问题”。但他的反应是做戏。 他指示把文件用“飞机送到十五省委第一书记手收,请他们迅即处理”。毛既不说明如何处理,更没有松口要他 们少征粮食。   毛一方面需要农业增产,一方面又不肯给农业投资。他的宗旨是不花钱,或少花钱,最大限度地使用人力。搞大跃进靠的是奴役劳动。水 利是发展农业的关键,毛就叫农民去修水利,一分工钱不给,美其名曰“大搞群众运动”。自一九五八年起的四年内,一亿农民被投入大大小小的堤坝、水库、水渠 工程里,移动的土石方足以建造九百五十条苏伊士运河,而使用的工具大多只有手工的锄头、榔头、铁铲之类,靠农民自带。 劳作时吃的东西得自己出,经常还得在 露天搭起棚帐,权作栖身之地。   安全无从谈起,工伤事故如家常便饭,医疗也基本上没有。死亡率高到什么程度呢?毛谈到修水利时,常把挖的土方数和死人数连在一起。    一九五八年四月上旬,毛召集各省谈水利工程,表扬了两个省:吴芝圃的河南和曾希圣的安徽。毛说:“吴芝圃讲搞三百亿方,我看得死三万人;曾希圣讲搞两百 亿方,我看得死两万人”。甘肃省副省长等干部把这样搞水利叫作“秦始皇磨民”,“是人命换来的”。这批干部被打成“右派反党集团”。   对水利工 程,毛追求的是立竿见影,他推崇“三边”式: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地理查勘等不可缺少的程序被当作陈规旧习推翻,“三边”很快成了“四边”多了个“边 修改”。如甘肃省的“引洮上山”工程,修一条长达一千四百公里、翻越八百余座山岭的大水渠,把洮河引到黄土高原。参加施工的十七万民工在高山大壑里挖洞穴 居,席地裹衣而卧,下工后在山里采野菜合着自带的干粮充饥。他们先挖了几个月的隧道,发现不行,上面决定劈山修明渠。干了几个月又不行,又改修隧道。三年 过去了,葬身在工地的民工,最少也有两千多人,工程“血淋淋”地下马了,官方自己承认:一亩地也没浇上。 注:成本低嘛,你们搞过工业知道了,象那种急造公路(石子撒土里就行了,压路机一压),成本就要低的多。   像“引洮上山”一样,大跃进中的大部 分水利工程都是浪费。许多修到半途,修不下去,只好停工。蓄水量一亿立方公尺以上的大型水库,开工的有五百多座,一年多以后就减掉了两百座。建成的有不少 ,毛还在世时就坍塌了。其中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蓄水工程垮坝惨案,发生在一九七五年的河南。短短几小时内,板桥与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数十座中小型水库的一 整套水库群,在一场大暴雨中相继溃决,淹死人数达二十四万。(官方说法是八万五千六百多人。)毛死前没垮的,在他死后继续遗祸于人。一九九九年,有三万三 千座水利工程被列为危险建筑,随时可能给下游地区带来灭顶之灾。   毛的增产办法包括用人工深翻土地:“用人海战术,把耕地全部翻一遍。”另一个 办法是密植。这需要多施肥料 -- 要增产无论用什么法子都得多施肥料。可是毛在最需要化肥的一九五八年后期反而决定“不走化肥的道路”,“进口化肥也要减少。”毛不愿意花钱,要求“搞得中 国除了人之外就是一个猪国”,“养猪就有肥料,肥料多就能增产粮食……肉食就吃不完,出口换钢铁,外汇就多。” 可是靠什么养猪呢?毛没有行得通的办法 。事 实上,一九五七到一九六一年,中国的猪减少了百分之四十八。 注:中国本来就是个缺粮国,大牲畜更费粮食,呵呵。中国人是吃不起肉的,咋这么蠢呢   为了肥料,中国农民祖祖辈辈绞尽了脑汁,能够想到的肥源都已经用上了。在增产指标压力下,人们只好拆自己的茅草房作肥料。烧饭的油烟不是渗进草屋顶了吗? 还有那土垒的墙,那也有肥力啊! 百万农民的家就这样毁掉了。    增产之外还得省粮,毛的心思转到围歼那些吃粮食的麻雀身上。全国老少遵命挥舞竹竿扫帚,敲打铁锅铝盆,要吓破麻雀的胆子,使它们不得停下歇息,最后筋疲 力尽堕地被捉。殊不知,别的鸟儿跟着玉石俱焚,以鸟为天敌的庄稼害虫横行霸道。 ××××××××××××××××××××××××××××××××××××××××××××××××××××××××××××××××××××× 整个五十年代,“出口商品主要仍是大米、大豆、植物油、猪鬃、肠衣、生丝、猪肉、羊绒、茶叶、蛋品等”。毛曾对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Achmed Sukarno)说:“说老实话,我们没有好多东西 ,无非是一些苹果、花生、猪鬃、大豆。” 后来的工业品为什么对外援助呢,就是卖不出去嘛。 说老实话, 改开后,成就是巨大的。 卖出去了工业品,买进了粮食。中国经济才好转了 ,你的明白。 能找到 “来料加工” 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就是创新。 注:改开前的模式根本就不可持续,中国本身就是 人地矛盾很突出的国家,不能出口农产品。 只能出口工业品, 早期日本就是出口纺织品,80年代中国创汇来源也是纺织品。 中国的经济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 地广人稀的国家不一样, 和荷兰、日本 这样人口密集国家更相似一些。 ××××××××××××××××××××××××××××××××××××××××××××××××××××××××××××××××××××× 毛时代的经济是以 “ 经济危机 ” 方式存在的经济,出口农产品换投资,投资工业,工业品卖不出去。 等于把粮食往坑里扔。 工业品滞销,国内消费者消费不足,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80年代改革就是从 消费领域开始的。 搞“计划经济” 正是因为发生了 “经济危机” ,不能 要发展 “计划经济” ,就故意把经济搞成 “经济危机” 形态。
299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 —— 世界之王
gordon 2014-4-14 09:38
看到一则新闻想到的, 印度铁矿石出口预计将同比猛增60% 中国打个喷嚏,世界都得感冒 牛逼 ×××××××××××××××××××××××××××××××××××××××××××××××××××××××××××××××× 现今世界经济波动的根源就在中国 印度不再牛了,呵呵
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债务的依赖还在上升
热度 1 gordon 2014-3-31 14:53
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债务的依赖还在上升,中国的经济一直如此,粗放式增长。 为什么不精细式增长,晕, 你看看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学术机构,这可能吗? 去跟老欧洲混,还能互补一下。 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是越来越弱了,很多人不明白。 采煤也没办法干了,国外进口的煤都比国内便宜。 过于依赖投资与债务已经在造就懒汉了,过去的几十年是谁学习谁吃亏,谁老实谁吃亏。 ×××××××××××××××××××××××××××××××××××××××××××××××××××××××××××× 为什么反对台湾啊? 大陆现在的产业结构啊,已经和香港、台湾 他们重合了。 我们现在要把他们绕过去,直接和老欧洲交易。 现实的利益,我不爱说虚的
2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还是哈耶克说的的那个问题
gordon 2014-3-31 12:42
信息成本太高了 知识与信息是以分立的形式掌握在个人手中的,任何个人与机构都不可 能收集到分散在个人手中的全部知识与信息,因而中央集权的 计划经济 必然是低效率的, 计划经济 与自由、民主是不相容的,它会导致独裁与暴政。 其实什么样的领导并不重要,而是 目前遇到的问题和这个领导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好契合 。这个是最重要的。问题能搞清楚,还要有办法,有手段解决问题 用宝剑劈木头,不一定如斧子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注:从匹配的观点看,能力的高低都不重要。 没有人把波音747 的引擎安装到 拖拉机上 。 ×××××××××××××××××××××××××××××××××××××××××××××××××××××××××××××××××× 早年的计划经济啊,之所有有优越性是因为统计信息成本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搜集信息,判断问题 成本比较高。信息噪声比较多。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只有了解 big push 理论才明白,因为很绕嘛,所以亚历山大大帝一剑斩断绳结。
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稳定的中国经济和文化传承
gordon 2014-3-15 08:31
其实很多问题已经很明白了,所谓的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很多。 所谓的经济转轨,也并没有改变中国很多。 但是,都是有所改变的。 出口并没有大规模地解决就业问题 。 有一点好消息是, 中国未来 10 到 25 年经济持续发展,会带来 食品消费结构从以粮为主到粮、肉—鱼、菜—果兼重的转型 ,农民响应这种转型,就会带来劳动相对密集农业的发展。 所以说,中国的家庭农场传统还没有变,只是产业升级了。 这些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不多,火车提速是其中的一件。 很多事情革命性的变革是不现实的 。 ×××××××××××××××××××××××××××××××××××××××××××××××××××××××××××× 其实很多事我们也明白, 过去 10 年,不是农民劳均养殖的畜禽数量的增加,而是资本下乡,造成了畜禽供给的增长 。科技进步也是必然结果,当前农业科技进步的空间极大,比如抛秧技术比传统的插秧节省 3/4 以上的劳动。农业机械化也在快速普及。 科技进步和资本下乡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劳动的就业机会难有增长。 ×××××××××××××××××××××××××××××××××××××××××××××××××××××××××××× 调整国民经济,坚持按比例发展 陈云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 。这是现实的情况, 是建设蓝图的出发点。所谓按比例,就是按这个比例。别的国家没有这么多人,没有这么多农民。农业要用电,小城镇工业要用电,大工业要用电,电总是紧张就是 了。按外国的数字,生产多少吨钢,相应地要有多少度电,这种计算法在中国不行。按比例,必须把农业考虑进去。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许多办工业、办商业的同志 不大考虑这个问题。苏联现在发生劳动后备军不足的问题,中国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总之,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 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 。 (二)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计委这次拿出的这个文件比较好。钢三千二百万到三千三百万吨,等于踏步。 过去说,指标上去是马克思 主义,指标下来是修正主义,这个说法不对。踏步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 。六十年代初搞三年调整就是下,钢最低时下到六百万吨。今年钢不提三千六百万吨,也不提 三千四百万吨,提出三千二百万到三千三百万吨。 我看今年计划按三千二百万吨钢编。单纯突出钢,这一点,我们犯过错误,证明不能持久。搞钢,就要煤,要电,要有色金属,等等。 突出 一点,电跟不上,运输很紧张,煤和石油也很紧张。有了电厂,没有煤烧,没有油烧,电厂只好摆在那里。 钢太突出,就挤了别的工业,挤了别的事业。冶金部提出 的引进设想,我都看了。他们是好心,想要多搞,可以理解。共产党员谁不想多搞一点钢?过去似乎我是专门主张少搞钢的,而且似乎愈少愈好。哪有这祥的事!我 是共产党员,也希望多搞一点钢。问题是搞得到搞不到。现在情况是:冶金部一是把问题看简单了,二是看孤立了。借外国人那么多钱,究竟靠得住靠不住?旧社 会,我在上海呆过,钱庄、银行贷款,要经过好多调查,确有偿还能力,才借给你。外国商人说借钱给你,有真有假,这件事也不要看得太简单。借外国人的钱,把 钢铁的发展都包下来,把冶金机械制造也包下来,所有借款都要由人民银行担保,要多少钱, 没有很好计算 。那么大的引进,国内要多少投资, 也没有计算 。你一家 把投资占了,别人怎么办? 他们提出不拖别人的后腿,实际上不可能。 搞那么大的建设规模,那么高的速度,别的工业配合不上。
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闲扯中国经济
gordon 2014-3-12 05:44
中国现阶段现阶段的优势还是低成本、高产能。人权牌,打击的是 低成本 优势,环保牌,打击的是高产能优势。 现阶段最好中国还是继续依赖于这个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简单化,不计成本投高科技,不是个事儿, 直接对打,不一定能打的过美国 。 差异化战略还是比较好 。 本来想不行就上歪法,歪法不是个事儿。 破除对高科技的迷信 ,适合的就是好的, 系统取胜,不迷信单一优势 。 ×××××××××××××××××××××××××××××××××××××××××××××××××××××××××××××× 一定要破除对高科技的迷信。 提高生产率这事,日韩都比中国高 ,北欧的那帮人不知道。 看看,能不能从这方面打开突破口。 扩展阅读: 歪招还是管用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7750.html
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必然和自由贸易紧密相连
热度 2 gordon 2014-3-8 05:50
事实上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在意识形态无法变动的硬约束下,经济只能缓慢增长,依靠 “习惯和时间” 来逐步自我积累。 其实就等同于没有外界帮助的自我摸索,这个代价是相当大的。而且没有先发优势,先发优势的好处是成本可以由全世界分摊。 “先发优势” 刚开始的消费者可能是粉丝、爱好者,后来是社会的中坚,最后是社会中总是落在最后的消费人群。 在信息不流通而产品流通的世界里,竞争力会急速下降。 当然中国如果仅仅做加工而不做产品设计的话,这是没有问题的。这种方法等同于输出劳务,比输出劳务成本还低,净的嘛,人还有吃喝拉撒呢,输出代工,仅仅是输出劳动力。 总之现在还在正确的路上。 ×××××××××××××××××××××××××××××××××××××××××××××××××××××××××××× 关于社会暴力和屌丝 屌丝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啥都不会嘛。 屌丝的吃喝拉撒,政府的公共服务稍微 “撑一撑” ,公共服务体系也是现成的。 未来中国贫富差距会急剧分化,其实现在也是分化的。要转变目标, 转移支付,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 变成 “富裕人群到贫困人群”。 受惠受益转到个人头上,把地区转移支付给绕开。 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的途径, 弱化政府,转移支付从地区精确到人群,每个人都有社保帐号嘛。 这个信息化能做到,一点问题没有。可以精确到个人。 注:前面我写的那一篇《姓名与统计》,就想说这个事呢。 强政府啊,有优势有劣势,现在这个系统还能转,为什么要改呢 ,呵呵。 强政府直接转移支付到个人了,下面,下面管它呢,哈哈 扩展阅读; 姓名与统计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7570.html
20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增长粗放吗?(转)
热度 1 gordon 2014-1-16 12:09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张军 尽管中国在过去35年因为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而一举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但它的增长方式20年来却一直遭受诟病。要求改变增长方式在经济学界的呼 声甚高并很快演变成主流观点。这一观点早在1995年还成功地被写入了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中。在此之后,该命题在中共有关经济领域的重大决议或历年 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反复出现,十八界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没有例外。 经济学家内部流行的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有多个版本,但大同小异。一种表述是,中国的增长方式应从投资驱动的增长转变为消费驱动的增长。而更流行的 表述似乎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要从要素驱动的粗放增长转变为效率驱动的集约增长。尽管经济学家们对什么是效率驱动的增长心知肚明,但还是有经济学家干脆明确 地把效率驱动的增长解释成全要素生产率(TFP)驱动的增长。 很容易发现,无论上述的哪种表述,无论是从需求侧还是从供给层看待经济增长的源泉,他们都一致性地认同中国经济过去的增长实在是过度依赖了投资或资本的扩张,而投资驱动的增长是非常不健康的模式。 我猜测,有些人之所以认为投资驱动的增长不健康,那是受了早期经济学家对苏联的那种所谓粗放增长方式批判与否定的深远影响。苏联解体之后不久的1994年,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又重拾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的陈旧概念来批评东亚经济,特别是新加坡的增长方式,惹得一身麻烦,更引发人们对东亚与苏联增长模式的学术辩论。连杰弗里·萨克斯(Jeffery Sachs)也站出来批评克鲁格曼,认为苏联与东亚的增长模式岂能同日而语,东亚基于市场机制的投资分配要比苏联基于计划体制的投资分配有效率得多了。 事实上,也就在克鲁格曼发表该文之后不久,中国国内一些经济学家也开始对照检讨和批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方式,并把这种增长方式同样冠之以粗放型的增 长。20年来,很少有人会怀疑上述批评的正当性,而中国经济需要将过去的粗放增长方式转变成未来的集约增长方式,更是成了共识。 但这一共识这些年却一直困惑着我。我自己从事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研究15余年,熟知这一领域的大部分文献,却发现转变增长方式这一命题与我本人的研究以及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并不吻合。而要从现有的经验研究中推演出这一命题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相信,我们定义中国增长方式的困惑和困难不在于投资对增长的头等重要性,而在于TFP的超常增长事实。 如果中国过去的增长真的可以用粗放的增长方式来定 义,那我们该如何去评价上世纪80年代以来TFP年均4%的增长记录 ? 如果4%的TFP的增长率还不能证明是效率驱动的增长,那今天美国1%的TFP的增 长率为什么可以是 ? 如果我们确信中国未来的TFP年均增长实际上只会缓慢下降而不可能高于过去的记录的话,那么我们期待中国未来的增长(最好)必须由效率驱动而不是投资驱动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我把这个答案留到后面给出。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TFP的增长情形。考虑到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核算的研究相当丰富这一事实,我这里仅引用两个较为流行的核算结果来说明 TFP的增长记录。一个是曾供职于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的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is)的研究。他发现,1978年到1993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7%,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9.0%,其中TFP的增长是年均3.8%, 资本-劳动比率年均增长3.1%。1993-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9.5%,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4%,其中TFP的增长是年均3.0%,资本 -劳动比率年均增长5.3%。这是我看到的最为保守的核算结果。 我要提及的另一项研究是帕金斯(Dwight Perkins)和罗斯基(Tom Rawski)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完成的。他们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进行核算前,还特别基于之前的各种争议对数据系列进行了细致和系统的改善与矫 正。基于这个改善后的数据而核算出来的结果是,在1978-2005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5%,资本增长9.6%,为GDP增长贡献了 44.7%,教育增强型的劳动力增长2.7%,占GDP增长的16.2%,而TFP每年增长3.8%,贡献了GDP增长的40.1%。这与高路易的研究是 非常接近的,与我最近用OECD提供的KLEMS数据库所做的核算结果也非常相似。 从这些核算的结果来看, 尽管资本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是第一位的,但TFP的增长却相当的出色。这应该不是粗放增长方式可以解释的现象 。以TFP年均 增长3-4%来说,这个记录是好于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的。即使在东亚四小龙中TFP增长最佳的香港,在1960-1990年间,TFP的增长年 均也仅为2.4%左右。而且就四小龙的TFP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来说,各类研究文献大致给出的范围约在20-30%之间,而即使根据世界银行或 IMF和OECD在相关研究报告中的结论,中国的TFP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在35-40%间。当然,前苏联的记录就更差了。根据我手头有的研究 文献,即便在最好的年份(1961-1965年),前苏联的TFP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也只有10%左右。 也许有人会说,尽管中国的TFP增长贡献了GDP增长的40%,但这一贡献份额也还不够高,还不能算作效率驱动型的增长 。要知道,中国的TFP年均增长 3-4%已是超常的增长记录了,比美国和发达经济体都要高出很多。 这么高的TFP的增长率还只贡献了GDP增长的40%,那是因为GDP增长的更快 ,达到 了接近10%的增长率。而GDP增长的更快当然得益于资本扩张的贡献,毕竟投资机会之多对于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而言是可以想象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美国的TFP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虽然可以高达80%甚至更高,但由于其GDP增长率很低 ,平均仅有2-3%,所以其TFP的增长也 不超过2%。 现在美国的TFP增长率基本在1%左右,即使其贡献份额高达90%,也只推动GDP增长1%多一点 。如果我们所谓的转变增长方式是指要把 TFP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从现在的40%提高到美国的80%,那就意味着中国的GDP增长率要降到5%以下(假设TFP年均依然能增长3-4%)。要 知道这个数字低于中国GDP的潜在增长率达3个百分点之多啊。 那有没有可能让中国经济在(比如)未来10年依然保持在8%的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上,而同时又能让TFP的贡献达到美国的份额(80%)呢? 如果是这样,那 就意味着TFP要能实现年均6.4%的增长率。在我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中国在过去30年里TFP的增长超常(3-4%)已是大大得益于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和简单复制国外技术带来的快速的技术进步的, 从今往后的趋势是,无论是因结构变化而改善的要素生产率还是通过引入和复制国外技 术的学习空间都是在缩小而不是扩大,所以,TFP的改善在趋势上只会变得缓慢而不是相反 。实际上,人均收入越高的国家,经济的结构越是稳定,TFP的改善 速度越慢,仅能依靠研发而驱动的技术进步每年最多也就1-2%,这也是其可维持的GDP潜在增长率大约为2-3%的根本原因。 所以,增长方式何来粗放或集约之分别?或许只有高增长与低增长的区别,抑或只有超常增长与正常增长的区别。 一个落后的经济体要是能够实现超常的增长,那一定是因为在那里资本可以扩张的机会比发达的经济体多得多,所以一定是因为投资驱动而不是别的 。投资机会的多寡与人均资本存量是成反比的。 在这一点上,克鲁格曼的话说的对,这样的增长主要是靠汗水而不是靠灵感实现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是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的一个教条看法却是,如果一个经济的增长主要由投资扩张来驱动,它就应该像前苏联那样,它的TFP就不能改善,只会恶化,它的这种增 长方式就是粗放的,它就会走向崩溃。 但日本也好,东亚经济也罢,情况常常相反,资本扩张快的时期,也是TFP的改善记录较好的时候 。中国的案例也不例外。 这种情形之所以出现,那倒可能是因为TFP的改进事实上在改善着投资的回报率,从而反而诱导了资本更快的扩张 。 虽然我们需要发展更深入的理论来解释资本扩张与TFP之间的长期关系,但起码中国、日本与东亚超常增长经济体各自的增长历史并不支持两者必然彼此消长的推论。 总之,在理解和解释中国和东亚经济增长模式方面,粗放与集约增长方式的两分法显然是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 需要回答的更有意义、也更重要的问题是:在所有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里,为什么日本、东亚和中国能够大幅度地改善其TFP的水平? 注:这个以前写的文字中,已经解释过了,就是国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更大,干中学,把产品质量提上去的。 ××××××××××××××××××××××××××××××××××××××××××××××××××××××××××××× 过分的宣传,最后达不到,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政府干预比较严重的国家。
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冯诺依曼的《一个一般经济均衡模型》—— 对日本、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 ... ... ... ...
热度 2 gordon 2013-10-31 07:40
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他1937 年的那篇文章《一个一般经济均衡模型》(A Model of General Economic Equilibrium),而现在人们通常称为冯诺依曼的“扩张经济模型”(EEM)。 EEM 从数学角度表明,经济问题事实上可以这样解决:所有商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大的量生产。 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话说,最大限度的生产得以完成是因为“除了马、兔子、织机以及生活舒适的人所必需的生存成本之外,所有的生产成果都用于投资以生产更多的马、兔子、织机和人”。 本文的目的是求解典型的经济学方程系统,该系统具有如下性质: ( 1) 商品不仅是从“产品的自然要素”中生产出来的,而且首先是相互生产出来的 。这些生产的过程可能是循环的,即商品G1由商品G2的协助来生产,而G2又由G1的协助来生产。 ( 2) 也许在技术上可能的生产过程比商品还多。基于这一原因,“方程的个数”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想想前文中原子弹的生产过程) 这里的问题在于确定哪些过程是实际上被使用的,而哪些过程是不被使用( 即“无利可图”)的。为了便于讨论上面的( 1) 和( 2) 两点,我们将对其他要素予以理想化( 见本文第1 段落和第2段落) 。这些理想化处理大多数是不相关的,但这里不准备讨论这个问题。 冯诺依曼在文中描述了一个用商品生产商品的经济,并假设完全竞争。在这个经济中共有n 种商品和m 种生产过程。商品生产的目的除了维持工人的最低生存外全部用来生产其它商品。一个生产过程唯一的投入就是其它生产过程所生产的产品,并且允许循环生产的存在。这很好地刻划了现代经济中迂回生产的实质。 劳动和土地等天然要素由于被假定是无限可得的,因此在分析中显得不重要 。这里还假定有产者将其多余的收入全部用于再投资, 于是整个经济将以最大的生产可能性进行生产而排除了消费的重要性 。这初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其实这里暗含了古典主义的假设,即经济总是在其潜在水平进行生产,因而供给完全无弹性。市场总是出清,而价格则完全由需求决定。 必须提及的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是一个稳定的、基于微观而非总量的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在这里定义了一条均衡增长路径。所有这些特征对于几十年后经济学中对于增长理论的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缺陷是由于在模型中排除了消费,因而经济增长无法体现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Champernowne , 1945)。 最大的反对声很有可能来自左派,一些人以为约翰尼在鼓吹一种奴隶经济——把工资水平降低到仅够维持起码的生存成本。约翰尼不是这样的,他指出, 当劳动力从低生产力工作吸收到新兴技术工业中生产力较高的工作而实际工资并没有大幅增加时,增长是最快的 。他去世后不久,日本的状况恰恰如此。 如果工会坚持斗争以使实际工资增长过快,其结果反而使实际工资降低 。1945年之后,日本成功了而阿根廷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此。 注:我这是瞎猜的,没有用一般均衡理论做过实证分析,但我估计八九不离十。(你们不妨做一下) ××××××××××××××××××××××××××××××××××××××××××××××××××××××××××× 数值解与解析解 冯纽曼开始关注计算问题是源于他的流体力学研究。流体力学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建模。冯纽曼特别感兴趣流体中的湍流问题以及冲击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很快发现,现有的分析方法并不适合获得有关这些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定性信息。实际上,这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普遍特征。 冯纽曼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在战争期间,他认识到计算方法是解决许多领域中的工程问题,包括核技术所不可忽缺的。因此,在战争中以及战后,当全新的高速通用计算机发明出来的时候,他很快地意识到这种新技术在于流体力学以及其它领域的巨大潜力。为此,他开发了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通用计算方法,让计算机可以用于纯数学以及应用数学的各种问题。 冯纽曼所创建的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来求解一些关键情况的数值解,然后把结果作为一种启示来指导接下去的理论研究 。冯纽曼相信实验和计算已经展示了在流体和其它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解集合的重要统计特征中存在着数理规律。这些规律和共性可以构成关于流体力学以及相应的非线性方程的新的理论基础。冯纽曼相信通过求解特殊的方程并把结果推广,就能够获得这些规律和共性。从这些特殊情况出发,我们就能够获得关于湍流、冲击波等现象的定性了解,由定性解逐步推广到定量解,从而最终建立满意的理论。 这种特别的使用计算机的方法极其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并不是让计算机独立地寻求问题的解,而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发现有用概念,通用原理和一般理论。 注:我知道 中国人都很聪明,但恰当的使用工具会更聪明 。 例如,冯纽曼认为流体力学中的主要困难来源于我们对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知识的缺乏,因此启发式计算或许能帮助数学家们建立一套切实可用的理论。他进一步指出,实际上我们已经在风洞实验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是众所周知的,所以 这些风洞实际上可以看成模拟计算机而非一种实验设备 。 “……很多纯数学或者应用数学的分支都急需计算设备的帮助,来打破那些在非线性问题上纯解析方法屡屡失败的僵局……高性能的计算设备可能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这个领域以及其他现在认为困难甚至完全无法着手的领域为我们提供更多启发,甚至有可能会促进整个数学界的发展。” 1950年9月7日,移民局派出两名特工,在钱学森家中逮捕了他。 9月18日,钱学森写下一份声明,保证在没有得到杜布里奇和金博尔的书面许可的前提下,绝对不会离开美国。 在这次聆讯会之后,加州理工学院校方与地方总检察官办公室的官员一起召开了一场关于钱学森的会议。两天后,钱学森被交保释放,保释费高达15000美元。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不得不求助于钱学森的一位富翁朋友,才把这笔钱凑齐。后来,在接受报纸记者采访时,钱学森以玩笑的口吻谈及此事:“相对于普通绑架案1000~2000美元的标准赎金,我真的挺替自己骄傲的。”但在当时,钱学森却深感屈辱。 钱学森 刚出狱时,所有人都对他将迅速被宣告无罪一事充满乐观,其他一些大学甚至表示出雇用 钱学森 的兴趣。刚被释放不到一个星期,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主任罗伯特·奥本海默,便给杜布里奇写信,询问 钱学森 的状况。他说,如果 钱学森 的麻烦仍未能消除的话,他或许应当考虑前往普林斯顿。奥本海默与数学家约翰· 冯 · 诺依曼 也讨论过这件事。奥本海默说, 冯 · 诺依曼 对 钱学森 所做的工作很感兴趣,并认为 即使是在一个计算机可以解决航空问题的时代,像 钱学森 这样的人依然有其存在价值 。杜布里奇稍后回复道, 钱学森 对留在加州理工学院更感兴趣,但非常感谢奥本海默的邀请。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工作,钱学森最老的朋友,又重新开始陪伴他左右。弗兰克·马布尔给冯·卡门写信说,钱学森已经认可了他的案子很难迅速得到解决的 这一现实。尽管他对此并不开心,但至少心情平静多了。钱学森重新开始着手解决一些问题:时滞状况下的线性系统、火箭喷嘴的转换功能、长程火箭的自动导航、 纯流体的特性、在卫星轨道上点火起飞、有加力燃烧的燃烧室特性。连续4个月中,钱学森每个月都提交一篇论文,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太空飞行的未来占据着钱学森的整个大脑。1952年5月2日,钱学森给冯·卡门写信说,他预见到,有朝一日,人类将可以在火箭飞船中旅行。在他看来, 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这些火箭。在高速飞行时,人力操作导航是不可靠的,但是计算机却能在大气干扰导致火箭轻微偏离轨道时立刻予以纠正。实际上,钱学森相 信,计算机将迅速带来工程和工业效率的一场革命。   然而,尽管专注于这些问题,钱学森还是无法摆脱无时无刻不处在监视中的糟糕感觉。 1952年,钱学森发表《远程火箭飞行器的自动导航》一文,在加州理工学院开设一门新课――“工程控制论”, 由于别无选择,钱学森只好继续工作和教学,以此保持智力上的活跃。他静待接下来的事情发生,不管那将是什么样的事情,也不管将会在何时发生。他转换了研究 领域,转为开展博弈论和经济行为的研究。1954年,钱学森出版了《工程控制论》(Engineering Cybernetics),一本关于通讯和控制系统的教科书。这本书一问世便大受欢迎。   几年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知名控制论专家华莱士·范德·维尔德(Wallace Vander Velde)用“非同凡响”和“那个时代的卓越成就”来描述这本书。 注:现在我才读懂 张纯如的《蚕丝——钱学森传》,感谢纯如。 冯诺依曼《概率逻辑:从不可靠组件合成可靠整体》,发表于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讲座 ××××××××××××××××××××××××××××××××××××××××××××××××××××××××××× 冯诺依曼家的聚会 乌拉姆描述了1935年的其中一场聚会,一个在他看来特别老(超过50岁)的男人坐在一把大椅子上,大腿上坐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他们喝着香槟酒。乌拉姆问约翰尼那人是谁,约翰尼回答说:“西奥多.冯.卡门。” 乌拉姆就是提出 蒙特卡洛方法的那个人。 1937年,阿伯丁实验室还开始研制第一台设计非凡的超声风洞(负责人正是来自匈牙利的56岁的西奥多.冯.卡门)。同年,阿伯丁实验室还邀请约翰尼做兼职顾问工作。1940年9月,他从一名顾问提升为弹道研究室科学咨询委员会的一员。在1941年9月 —— 美国参战前,约翰尼成为复杂爆破的计算大师。 阿伯丁的科学咨询委员会由大约12人组成,包括无所不在的冯卡门和其他科学家如基斯佳科夫斯基、拉比和约翰尼等。委员会每年召开三四次会议回顾这个军械部里最具声望的实验室的运作情况,并向陆军部建议下一步举措。 哈尔滨X 工程学院 以前用的那本教材【苏】谢烈柏梁可夫《身管武器及固体火药火箭的内弹道》,是在近代高速,高容量的计算机出现以前编著的,所以书中的理论方法在处理流体流动和燃烧的过程必然带有严重的近似性。
267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林毅夫讲座-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学发展
热度 36 范进中举 2013-10-30 12:41
林老师探讨和回答了主要是五个问题 一 为什么中国的转型和经济改革如此成功,成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二 为什么这样的成功在1979之前不存在? 三 为什么全世界其他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和中国一样起始条件的国家没有成功? 四 中国的渐进双轨制改革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为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什么 五中国未来的改革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且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经过对以上问题回顾与反思,探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未来 所有录音分了大概五段,我搞音频分割不是那么专业,所以搞的不好地方请大家海涵。后面复件002那个是韦森教授的点评和林老师的交锋,很精彩! 这是本人第一次现场聆听林老师的讲座,林老师在周六到复旦由复旦高研院请过去做的讲座。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显然很多来凑热闹的。林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可能是学术化了些,会场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凑热闹的后来听得昏昏欲睡。不过我个人对于林老师确实是敬服不已,林老师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的拳拳之心,对学术发展的热忱,对真理的那种热爱,对治学的严谨都是我们这些后辈小子学习的楷模,也第一次看到听到中国第一流学者的风采,让经济学专家这个这些年来有些负面的形象一下子回复其本来的地位,林老师的风采真是高山流水,韦森教授也一样,这样的学人的努力,让我看到中国经济学界还是有希望,也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有了一点希望!至少,林老师绝对不是张维迎和厉股份之流。 林老师反复强调理论要服务现实!为改造世界提出可行的正确方案,破除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 我后来把林老师录音听了两遍,应该说林老师是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他要回答的五个问题。 ---------------------------------------------------------------------------------------------------------------------- 考虑到很多人也许没有时间听,大概写个听后感算个人体会 林能在短短一个半小时把他的研究方法和心得,结论层层递进,应该说是大家水准。 林治学目的是追寻经济学的研究本质,就是回到亚当斯密方法论,注意他反复说不是分工和看不见手,那是斯密的结论而不是方法论。 循着这个方法论,林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成功33年背后的逻辑,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有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带来直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升级带来劳动力的更有效率的配置。(原来100个农民在地里干活,产业升级后,90个农民成为工人在工厂干活,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这样的技术进步来源于模仿和创新,而创新的成本效益比是远远小于模仿的。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就是模仿这样的比较优势,也就是后发优势。这就是他找到的中国33年快速发展的原因(注意这是他的结论,不是真理,他反复强调理论要服务现实),因为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有后发的优势。那么这个理论以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历史来佐证呢?二战后有13个经济体快速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日本、韩国、台湾都曾拥有过20年以上的7%-9%的高速发展期,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仅仅中国发生,并且中国的发展速度并不是那么的奇葩。所以可谓前有车后有辙,中国在1979之后通过改革,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获得高速发展。 那么为什么1979之前的中国没有这样的高速发展呢?1949之前,中国没有基本的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根本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以政治稳定为前提条件的。1949之后,1952战后恢复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那时候采用苏联式的斯大林体制,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这些都是技术先进,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这种企业对国家现代化和国防很重要,但是并不符合中国当时的比较优势,中国当时一穷二白,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那么这样的企业的产品必然成本高,没有竞争力,又是国家必须,于是国家动用体制扭曲,强制资源投入重装工业,为了这样的扭曲,必须采用苏联式的体制。所以1979之前的中国无法发挥自己禀赋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国际上就没有竞争力,效率呢是低下的。 那么1979之后的改革开放的故事呢?198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采用苏联计划体制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都遇到产业效率低下的问题,都开始了改革,为什么仅仅中国成功了,其他国家都失败了呢?答案是中国采取了渐进的双轨制的改革路径,这个被全世界经济学家达成共识必然失败的改革路径。林的理论解释是,双轨制道路在1980年代被全世界经济学界用严密的数学模型证明其不成功,转型国家成功道路用严密数序模型证明,并在某些国家实验成功的就是萨默斯(summers可能拿诺贝尔奖)提出的华盛顿共识-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路径,并且三化要同时开展。 在转型国家以前体制中,因为国家体制的力量扭曲了市场,导致资源的错配带来效率的低下。那么就要把政府的有形的那只手扭曲的手撤掉。但是,理论模型的优美并没有带来结果的美妙,事实上是所有采用华盛顿共识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林在世行调查了100多个国家的结论),为什么呢?林揭穿这个理论的巨大漏洞是,条件设定错误了。 所有转型国家,都把国家最优质的资源投入到没有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或者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工业上,这些工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在这些国家占用举足轻重地位,雇佣大量人员,占用大量资源。长期依靠国家的输血,就是扭曲的资源配置来生存,一下子把国家的扭曲的手拿掉,结果是这些企业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崩溃!因为这些企业所拥有的地位,结果就是大量人员的失业,导致政治的动乱,政治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济的剧烈动荡。当然没有所谓的发展。 双轨制以及之前的国家扭曲必然导致制度的租金,必然产生效率低下和剧烈的寻租现象。因为政府扭曲资源分配吗,层层管理层层寻租吗。但是转型之后的国家就没有腐败了吗?从逻辑上讲腐败会更严重!林说90年代他就做了逻辑推演。很简单,转型后的国家,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精英都会达成共识,就是某些产业是国家必须拥有的,就是那些转型前的没有竞争力的代表国内技术水平的产业,于是转型私有化之后,这些企业依然没有生存能力,依然需要国家投入,私有化之前,企业领导是国家公务员,贪污腐败是犯罪,后面有死刑等着。他们需要国家的补助是有监管的,从制度和动机上可控的。私有化之后呢,企业拥有人是私人,只有国家补贴私人没有私人会补贴国家,既然这个产业是国家力保不能消灭的,那么私人企业主当然非常有动力向国家要补贴,而且这些补贴大量进入私人口袋,并且合理合法,国家还不能怎么样,只能做冤大头,这些私人企业主的活动国家的能力就越来越强,导致大量国际资源变成私人的资源。这样的逻辑推演,在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实证结果证明了。比如俄罗斯的腐败比中国的还要严重,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却经历了崩溃,复苏,崩溃再复苏的过程,远远无法和转型前地位相比较。其他的转型国家也一样,非洲和拉美国家经历的是周而复始的经济、政治动乱。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那么中国1979年之后的做法呢,是双轨制,首先维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的生存,在这些产业国家依然像父亲一样扭曲的给予补贴这样保证政治的稳定,同时放开有比较优势的那块,起始就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搞出口导向,这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为效率提高,迅速带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国家开始逐步的渐进改革。当然因为资源的错配,以及背后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手,所以寻租现象必然大面积存在。为了维持国家垄断的重要产业的发展,体制上面保证着资源投入的扭曲,必然中国金融体系是服务于这个低效的国有企业体系的,股市曾经是为国企融资服务的,实质是用农户、小商贩、小微型企业的盈利去补贴那些巨型垄断的必须不能倒的企业,他们以前是财政拨款后来是拨改贷,再后来是股市融资以及银行给予的大量廉价资金,金融体系是低效的。资源商品的成本几乎忽略不计,比如各种矿业,原始采矿对于矿藏所在地方的回报几乎是无偿的。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有钱的私人进入这些国家扭曲的产业,受到国家保护的企业,比如矿产业,几十亿的矿给两三千万的环境补偿就行了,所以进入这些产业的就极为富裕,比如山西煤老板。(个人以为,房地产业是更加典型的政府垄断的资源错配行业)以呢结果是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体制内的靠近政府扭曲资源的手的近的就发财了,离得远的或者不在体制内的就被整个双轨制错配的资源制度吸走了自己的收入。所以呢,现在层层寻租,层层腐败。解决方法呢一个扬汤止沸,一个釜底抽薪。扬汤止沸就是找个能干的官员比如王岐山来管一下,釜底抽薪是把扭曲的那只手拿走。现在中国已经到了可以进行双轨制改革的时候了,比如装备制造业已经很有竞争力了,就不需要国家的扭曲了,比如 三一(林讲话中唯一提到企业) ,这样的企业已经可以到国际上竞争去发挥比较优势了。那么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是2008年人均gdp、6800美元。仅仅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中上水平。对比历史上二战后经济体的发展。相当于日本1951年,韩国1977,新加坡1976,台湾1975的水准。这些国家其后都发挥比较优势有20年的高速发展。那么中国也应该享受这个20年高速增长。中国前面33年的后发优势,在后面发展中还是有的,这个发展的基础没有变,这还是能支持中国继续发展。10年后中国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及格线的12700美元时候,仅仅是美国的人均的25%,加上汇率的因素,中国依然相对于美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日本1972年时候,人均GDP已经是美国60%,其后经过20年发展超过美国人均GDP时候才失去发展后发优势,停滞20年。台湾的发展的三段非常明显,20年9%,10年6-7%,10年4-6%.对于这个阶段判断,后来韦森教授和林有精彩交锋。 所以,中国这次的新改革就是要把错配的资源体制改掉,比如低效的金融体系改成高效率的体系,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等等。未来中国相对发达国家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将很有前途,并继续带动中国的发展。 回顾完上面五个问题,林反思自己和中国经济学科发展,得出结论是西方没有所谓的真经,经济学发展还是要本土化,理论来源于客观现实,不仅仅是解释现实还有要指导现实,知识分子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自己书斋里面的逻辑游戏推出不符合现实的理论,做好心办坏事的事情。这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要注意。
1530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如果亚当斯密没错的话,中国经济将持续向好
热度 1 gordon 2013-3-25 18:33
注:杨小凯的书我没有看懂,但是他说的现象我懂了,专业分工的成本不一定比“啥都会干的人”高。 中国工人工资的增加意味着他们更能干了。 如果亚当斯密没错的话,中国经济将持续向好。 不用搞那么复杂的理论,复杂的理论在现实中用不成。恩格斯就搞了两招,“集中”和“技术进步”的原则,然后翻翻战史就打赢了。 简单的原则 + 案例教学,贫下中农的最爱。 很多事我根本就不懂,但我就是打赢了。 ××××××××××××××××××××××××××××××××××××××××××××××××××××××××××× http://cn.wsj.com/gb/20130325/bch113314.asp 中国出口向高端产业转型 熟练工人、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如织的供应商已成为制造商考虑的重要因素,工资上涨或币值走强都无法在短期内将这些因素“扼杀”。 货币升值会让出口商品在海外 的成本竞争力减弱。中国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意味着,如果成本上涨使出口不那么有利可图,生产商还可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售出更多产品。 高路易说,中国从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中获益。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已下令要让最低工资呈两位数增长,跟随中国工资上涨的脚步。 Talaris 生产的是银行使用的钞票分拣机,去年将生产线从瑞典迁至中国,生产高峰期会雇佣1,000名工人。这家总部位于英国汉普郡(Hampshire)的公司 说,生产线搬迁让每台机器的生产成本减少了逾25%,产品质量也有所提升。该公司的钞票分拣机和取款机每分钟可扫描数千张钞票,同时还能验明真伪,记录序 列号。 Talaris的首席执行长亚当斯(Paul Adams)说,我们考虑的重点是供应商,它们现在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亚当斯说,公司曾考虑把工厂放在台湾、韩国或东南亚, 但中国的零备件供应商已形成规模,这是个优势,供应商之间会展开竞争,压低价格。 Talaris 一台钞票分拣机的价值大约90%都在中国国内生产,约占该机器成本10%的科技含量很高的传感器则在日本生产。不过,二极管、电容器、钢材和塑料零件等在 中国南方科技之城深圳生产,然后这些零部件可以快速运到约1,500公里开外的上海,Talaris的组装和研发设施位于那里。 亚当斯说,劳动力因素在决策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据他估计,零部件占每台机器成本为80%,余下的是劳动力和杂项开支。 外商抱怨说,北京通过补贴、低息贷款以及让人民币升值速度慢于应由市场力量决定的速度,从而令本土企业获得了不公平的优势。 注:华尔街日报也成央视了,必须得从“正反”两方面说明问题,不然的话就不是中立、公正的立场了,晕 。
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中国经济受经济规律影响
热度 7 gordon 2012-12-9 09:58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9年,大势已定。共产党控制地区的经济形势却很不乐观。 从1月起,物价连续上涨。 进入新解放区的野战军,无法像过去那样得到根据地的直接物资补给,中央只好用发行货币来支撑部队。但在新解放区,商人和群众都不信任人民币,加之生产一时难以恢复,军队就拿着人民币到后方的大城市采购。愿意使用人民币的商人也到老解放区购买物资。投机资本乘机作祟。 陈云后来说这是“部队向前进,票子向后退”。 1月,云集平津地区的部队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物价上涨。4月,完成了平津、淮海战役的部队就地筹备物资,准备南下渡江,结果再次拉动了物价。 随着解放军跨过长江,情况愈演愈烈:与北方的农村包围城市不同,共产党在南方先占领城市,再进入乡村,一时之间很难从当地农村获得补给。 此时,连同国民政府留下的军政人员,中央政府需要保证各地750多万脱产人员的吃饭问题。 时任中财委副主任的薄一波后来回忆说,当时最为严重的情况是收支脱节:收入的大头是公粮,都掌握在地方手里,其他税收也有一大半由地方掌控。“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可以先用,中央拿不到。” 但是野战军“吃皇粮”,由中央支付,“收在下面,支在上面,中央的日子就过不去了。发行钞票主要是中央有亏空。”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这样写道。 1949年,预计全年财政收入折合小米303亿斤,支出则达到567亿斤。 到7月底,人民币发行总额达到2800亿元,是1948年底的15倍,且多集中在大城市。 当时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分析说, 中共过去依靠简单的供给模式,由分散的根据地直接用物资维持根据地内的军队,受货币规律影响小。现在使用无固定供给地的大兵团跨地域作战,其方式与组织形态已与国民政府相似,由军费增长引发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北京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寄书中央政府:中共此时面临的危机与过去3年国民政府的情况相似,如不控制军费增长,新政权成立之时就是中国经济再次崩溃之日。 中央人民政府开会的时候,也有委员提出,人民币可能重演金圆券的悲剧。 1949年4月,中央两次致电东北局,要求陈云速到中央主持经济工作。5月10日,陈云带着周太和出现在北平,筹备一个全国性的财经领导机构:中央财经经济委员会。
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转载:祁斌: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
热度 10 黯影 2012-11-19 18:18
这篇文章我觉得太好了,大言不惭的说一声我很同意作者观点,所以必须保存一下,核心内容我自己一句话总结:美国怎么干我们怎么干.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ptd/20121114/152113674578.shtml 编者按:此文根据作者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次讲座及其他讲座整理而成,收录于近期将要出版的《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一书。   祁斌   首先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我们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共同组织了今年的“资本市场实务系列讲座”,并将讲座向其他院校开放,也非常感谢这么多同学和老师来参加今天晚上的讲座。我今天想探讨的话题是,未来大致10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经济怎样实现转型和突破,以及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一个引言。    “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   2011年9月2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它有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标题:《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文章配了一张照片,是一个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国人,戴着一付京剧脸谱,藏在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后面。这篇文章的标题和配图的隐喻是,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仍然在轰轰隆隆地前行,隐隐不安的美国社会想知道,中国经济的推动力是什么?中国经济有什么秘密武器?   临近大选的华盛顿,各路政客和媒体炒作中国话题的不在少数,但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   文章的大意是,美国决策者对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数量大幅增加,感到非常担心。中国在学术出版物方面已经仅次于美国,到2015年前后,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目将超过美国。它说我们的决策者感到担心是对的,但是他们却担心错了对象,为什么?它说中国的学术论文多是无关痛痒的,或者是剽窃之作,国家资助的研究所基本上没有出现任何的创新,这个我们显然不能同意。它说中国专利数量的增加并非创新的进步,只不过是向到中国的外国公司增加苛税的借口而已,它们除了提升国家自豪感以外,并无任何实际效果。这肯定也是污蔑。   但是它下面一句话是对的,它说中国真正的优势在于它的下一代。他们从中国的顶尖学府毕业,正在走出校门,走向市场,开始创业,他们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企业家。   它里面特别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离我们这里不到1公里,在海淀街上,有一个咖啡馆叫“车库咖啡”,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就在这个小小的咖啡馆里,有几十张桌子,每一张桌上都是几个年轻人在创业,现在创业很方便,因为很多都是在互联网上做事情。还有很多天使投资者,其中也不乏一些煤老板,前来寻找投资机会,在他们中间穿梭,像钓鱼一样,很有意思。这样的咖啡馆在美国没有,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是一对一的沟通,中国人很聪明,搞了个集体相亲,说我给你提供一个咖啡馆,你们都来创业吧,天使投资者你们都来投资吧,这两件事情每天都在这里发生。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就是看了这个地方,回去写了上面这篇文章,说中国最值得美国人害怕的事情,是中国人发现了美国的秘密,什么秘密?科技和资本的结合。正是这个秘密,使得过去几十年中美国高科技产业得以独步天下。三十多年前,年轻的比尔·盖兹和乔布斯,也和今天中国的这些年轻人一样,刚刚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开始创业。这位西方记者敏锐地观察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很多草根的创业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也来了,他们看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地方有可能超过美国的硅谷,那就是中国的 中关村 ( 5.47 , -0.08 , -1.44% ) 。有没有可能呢?2009年,从硅谷走出去的IPO企业只有一家,而从中关村科技园区走出去的IPO企业是23家,今天,在这个园区中达到上市标准的公司已经超过了1000家。而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几十家国家级科技园区中的一家,还有无数非国家级科技园区。   在这个小小的咖啡馆的故事背后,是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几个重要而宏大的主题,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大国竞争,当然,还有资本市场,因为,如果缺失了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那些年轻人们美好的憧憬,或许会变得黯淡无光。    中国经济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我想,我们要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首先要了解世界,去年年底,在一次内部讨论会上,我曾经试图把影响我们生活的五件事情,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几个月之后的今天,这几句话似乎依然成立,而且趋势依旧。   第一,欧债危机: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欧洲人一觉醒来,发现欧债危机已经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危机前的希腊人在沙滩上晒太阳,危机后的希腊人都在街上,一半在抗议游行,另一半在维持治安,最近的发展是警察和公务员也加入了抗议者的队伍。去年中国有一部穿越剧名叫《步步惊心》,不看内容以为是讲欧洲经济的。欧债远远没有结束,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第二,中东变局:没有最乱,只有更乱。去年至今,民主浪潮席卷中东。我们印象中的中东,男人都骑着骆驼,女人都带着面纱,好像与现代文明相隔遥远。但是,突尼斯的一个小商贩,验证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年之内,从穆巴拉克到卡扎菲,各路强人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不幸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因此带来民主,今天的中东炮火交加,没有最乱,只有更乱 。   第三,占领华尔街:没有最恨,只有更恨。从去年开始,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占领华尔街运动。1860年时美国作家福勒曾经描述当时的人们对华尔街的印象:“华尔街是一个塞满不洁之鸟的笼子,那里人们的所作所为令人憎恶,他们进行着可怕的交易,靠榨取朋友和邻居的财富来养肥自己”。从华尔街诞生的第一天起,美国人民对于华尔街的情感似乎从未改变,一直是“羡慕嫉妒恨”。唯一的不同是,金融危机后,危机的“始作俑者”们的不仅没有得到惩罚,而且似乎更加嚣张,引发了“世人皆曰可诛”的抗议浪潮,没有最恨,只有更恨。中国经济中的制造业和金融业,会不会有类似的割裂?值得我们警醒。   我们回头看看金融危机后这几年的世界,发现颇有些不可思议之处。第一,美国人输出革命,输出民主,点燃了中东,烧到了后院,美国老百姓自己上街了。第二,美国地震,欧洲垮了。2008年美国出了个金融危机,2011年欧洲经济全面崩溃。第三,金融危机3年祭,我们发现世界似乎陷入了一个更大的危机。大家如果回头看一看过去几年很多经济学家关于世界怎样走出了危机的论断,你会发现经济学还是个比较难的学问。   第四,中国周边局势:没有最险,只有更险。去年年底,北朝鲜发生了权力更迭 。我们惊奇地发现,过去的几十年间,世事变幻,敌友易手,唯有三八线两边对峙的集团依然故我,从未改变,一侧是朝鲜、俄罗斯和中国,另一侧是美日韩,为什么?地缘政治使然。身处东西方对峙前沿的弹丸之地,因一位28岁年轻人就任大统,牵动了世界上所有超级大国的神经。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也突然发现自己在原先擅长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游戏中,已经从光脚的变成了穿鞋的,必须如履薄冰,投鼠忌器,不希望任何的突发事件,破坏崛起的进程。可以预料,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崛起并迅速改变地缘政治格局,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没有最险,只有更险。   第五,中国经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30年习惯了10%左右高增长的中国经济,到了2012年,突然发现增长成为了一个问题。这次总理两会的报告,讲了今年7.5%的增长目标,全世界反应非常强烈,大家觉得好像中国第一次放弃了保8的目标,震动还是很大的。中国的确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轻易动用货币政策,会带来通胀,而推动大规模刺激计划,会延缓转型的进程,保增长,防通胀,促转型,三大政策目标,相互交错,相互矛盾,同时进行。大家应该看过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片,叫《太行山上》,上面有一段著名的台词,是阎锡山说的,他说你看我有多难,我要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哪个都不好惹。中国经济的“三个鸡蛋”,一个增长,一个通胀,一个转型,而且改革进入深水区,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应该说,迈入 新世纪 ( 9.74 , 0.02 , 0.21% ) 的中国,经历了非凡的成长。金融危机前后,从世界的富人俱乐部“G7”到所谓的“G2”(指中国和美国)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大幅提升。同时我们要看到,尽管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还是比较明显的,在结构、效率、机制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有相当多的产业位列全球产业链底端。   经济转型,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从外需导向转向内需导向,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产业要增强全球竞争力,从比较落后的下游,迁移到中游或者中上游,这个过程有点儿像鲤鱼跳龙门,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经济的惊险一跳。欧美危机带来的外需骤降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推动的外力,社会的进步往往是多重因素的倒逼,经济转型亦是如此。   在历史的坐标系上,今天的中国经济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2010年底,中国的人均GDP超过了4300美元,跨越了中等收入的门槛。历史上很多国家在达到人均GDP3000-4000美元之后,往往进入一个矛盾多发期,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最有名的例子是阿根廷,一百年前的今天,阿根廷的人均GDP达到了大致4000美元,随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不幸地经历了经济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十大社会乱象,一百年后的今天,阿根廷仍然未能跨出这一陷阱。这些问题今天的中国有没有?有些问题我们有,有些没有;有些问题我们以为我们没有,其实我们有。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著名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除了阿根廷,还有墨西哥、马来西亚等。为什么这些国家会出现中等收入陷阱?各种因素很多,各国国情也不同,但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方面,人均GDP突破三四千美元之后,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的难度加大,可能会遇到一个瓶颈期,而所谓的经济转型,往往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这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与此同时,社会期望值的增加不会就此止步,两者的剪刀差容易带来很多国家社会的失落乃至动荡。   我们只需要观察一个产品,iPhone,就不难看到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窘迫。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热烈追捧最新款式的iPhone,不仅国内市场一抢而空,很多人甚至跑到香港或纽约去抢购,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生产iPhone的富士康屈就于苹果全球产业链的末端,iPhone在国际市场售价为360美元,而富士康分得的加工费不到7美元。从前些年的“13连跳” ,到近年时常出现的工人骚乱,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中国产业的利润率太低,在全球产业链中缺乏谈判力。今天的中国社会,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一分钟都不能等,社会的期望值迅速飙升,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社会层面亦如此,从近年来微博上不断爆出的郭美美和表叔等事件,我们看到,人们对于社会正义的诉求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从富士康到苹果的跃迁,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应对挑战的唯一办法,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步伐。我们怎样加速这一进程?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   未来10年可谓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10年。 2010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了4300美元。保守一点匡算,参照我国“十二五规划”,GDP年均增长7%左右,复利计算,10年后,中国人均GDP正好翻一番,也就是8600美元;如果人民币升值10-20%,就是大致一万多美元。这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2020年前后,中国人均GDP将接近美国的四分之一,因为美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而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中国经济总量将赶上或超过美国 。第二,人均一万美元,意味着中国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的缓冲区将更深,忍受力将更大,也更有条件推进一些更深层次的改革,后面的道路反而会更加平坦一些。所以,无论怎样看,未来10年对中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10年。中国经济需要在转型中实现增长,在增长中加速转型。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了解历史上的经济转型,能为今天我们的转型提供良好的借鉴。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重要的转型,分别发生在两个世纪的最后30年。   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要转型,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处在重工业化的阶段,当时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冶炼、钢铁、化工,等等,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美孚石油、通用电器、杜邦化工,他们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迅速崛起的。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1901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产量已经超过了英国的全国产量,而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华尔街的J.P。摩根组织的财团,买下了卡耐基,也买下了美国其他几个最大的钢铁公司,并把它们整合成为了美国钢铁集团,一举奠定了美国在世界钢铁业的绝对垄断地位;而同时期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收购兼并的中小炼油厂多达400家。资本市场的平台整合了美国经济,使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功跨越了重工业化的阶段,并一举崛起在世界舞台上,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重要转型,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在PC、电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而这些产业中的每一个领头羊,微软 、思科、朗讯、谷歌 ,无一例外,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 的发现和推动。金融危机3年后,我们突然发现,美国冒出了两个东西,第一个是iPhone,iPhone横空出世,诺基亚 在全球纷纷退市,2009年苹果的股价是70美元,那时已经是一个世界级的企业,现在超过了700美元。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在3年之内市值翻了10倍,我们还是要惊叹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第二个是Facebook,Facebook一上市,我们发现社交网络能够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这大概是所有人不敢想象的。这又是资本市场发现的。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转型,都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不是偶然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而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   可能一些同学读过《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它是我翻译的,讲述了华尔街发展的历史,在网上可以找到电子版。为什么当初要去翻译这本书?因为我希望大家能够从华尔街的背后看到美国的崛起史。大家说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强大?这个国家200年前是一个不毛之地,现在雄冠全球。经济上的原因是从建国之初就奉行了自由经济,最开始的十三个州就约定,州和州之间不允许有贸易壁垒,而同一时期的法国,从鲁昂到马赛运一车货物过去,需要交纳五十次以上的税赋;金融上的原因是资本市场发挥了的巨大的作用,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换变得更加迅捷和有效,近代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使得几乎人类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证券化,股份可以变成股票,信用可以变成债券,潜能可以变成期权,在统一的电子平台上一瞬间就可以实现交换。尽管这样的平台并不完美,但是美国生产要素交换的速度和效率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200年下来,把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并在每一次新兴产业的竞争中独占鳌头。   我们听说过的关于美国资本市场的事情中,有很多坏事。1929年的股灾,2008年的金融危机,市值曾是最大之一的安然公司,财务报表竟然一句真话都没有,麦道夫,一个69岁的江湖骗子,用最简单的骗术,骗走了600亿美元。但是,我们也发现,美国经济中所有伟大的名字,也都与这个市场有关,通用,微软,思科,苹果,脸谱,无一例外。为什么?市场有缺陷,因为市场是人组成的,人有缺陷,人性有弱点,但长期平均来看,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远高于其他方式,使得美国能在每一轮产业竞争中,都抢先发现新兴产业,并迅速推动其发展壮大。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中国经济是美国历史上这两个阶段的叠加,我们浓缩历史,希望在未来的30年同时完成这两件事情。一是加速并完成中国的重工业化,二是帮助中国经济发现战略新兴产业,并在全球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前者是中国经济存量的整合,需要更多地依托于资本市场的并购活动;后者是中国经济增量的发现,需要依托于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等一系列市场化筛选机制。两者都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可以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和突破口。    为什么美国地震,欧洲垮了   我们来探讨一下欧洲问题的本质,对今天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向西方学习,学习日本,学习美国,学习欧洲,我们没有能力分辨他们的异同,也没有必要,因为当时的我们差距太大。今天欧洲的崩溃对很多人来说非常震惊,发展了三十年后的我们,应该有能力分析欧洲问题的症结,以汲取教训,少走弯路。   我个人的理解,欧洲经济今天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叫做“积重难返”。   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欧洲的高福利政策。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要匹配的,欧洲的情况是,生产力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所以现在只能往回找。高福利的典型例子是希腊,我们都知道它是高福利,但不知道是怎样的高福利。希腊这个国家有一个修道院,里面有很多园丁,享受了30年的福利,还准备再享受30年,最近发现这个修道院其实没有花园,所以全是吃空饷的。所以大家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这个国家会突然间崩溃。出了问题,要紧缩财政,没有人愿意接受,大家都上街游行。所以希腊人也很有意思,上班的时候不来,罢工的时候都来了,出勤率还挺高,全国超过50%。所以,第一,过度福利对竞争力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第二,欧元成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欧元在设计的时候,出于一个非常美好的意愿,希望统一货币能够降低各国家之间交易的成本,促进欧洲统一。但是最初的制度设计,忘掉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古训,也就是说,当不同竞争力的经济体被绑在了一起,很快就陷入了“大锅饭”的泥潭。一个德国人和一个希腊人被绑在了一起,德意志民族省吃俭用,努力工作,在世界上可能仅次于中国人,而希腊人崇尚享乐,最后希腊经济出了问题,德国人买单;过两天,西班牙出了问题,德国人买单;再过两天,意大利出了问题,还是德国人买单。德国人想明白了,说我也变成希腊人吧,而希腊人变成德国人的几率,大致为零。开句玩笑讲,当初欧元的设计或许应该请中国人做个顾问,因为中国人吃过大锅饭,知道大锅饭肯定是要崩溃的。当然欧元也不会真的崩溃,因为大家都承受不了崩溃的后果,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都是欧洲。   第三,欧洲产业的空心化。过去十年、二十年世界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全球化的浪潮,大家可能都看过一本书《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究竟对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许现在才慢慢的清晰起来。全球化使得大家被摆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国家竞争力重新洗牌,重新排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欧洲遭遇了从来没有过的尴尬,劳动力成本,比不过中国、印度、巴西,而创新能力,比不过美国。欧洲成为了全球化的第一个输家。   瑞典这个国家有两款世界名车,萨博和沃尔沃,中国的汽车业去谈并购,萨博不肯来,已经破产了,沃尔沃被吉利并购,3年后的今天已经扭亏为盈了,这是大部分欧洲产业的命运。为什么?全球化之前,大家相隔千山万水,发达国家在很多产业中具有绝对优势,全球化之后,学习变得异常便捷和简单,向新兴国家的技术转让和产业转移势不可挡。即便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是德国,中长期来看,竞争力也会有很大问题。为什么?除去欧元的困扰外,德国的几大产业,第一,汽车,奔驰、宝马、奥迪,生产基地已经转向中国;第二,化工,出于环境和成本的考虑,一定也会向新兴国家转移,不是中国,就是印度,不是印度,就是巴西;然后就是精密制造,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而劳动力成本相对还是非常低廉的,我们知道iPhone都是中国的农民工在组装,天津的海鸥手表厂每年向欧美出口几十万个手表机芯。如果不能产业升级,或许用不了多少年,德国人可能就会没事可做了。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谈论和分析欧洲这些问题,不是想给大家一个“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的印象,饿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不是说我们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发展水平。而是想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全球化时代来临了,无论你在历史上曾经如何辉煌,如果不能自我革新,不能转型升级,原来的阵地失去了,新的阵地又找不到,面临的只有无尽的黑夜,在某种意义上,欧洲的尴尬刚刚开始。第二,欧洲产业升级不力,源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太低,德国和很多欧洲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一套支撑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制。而美国有一个硅谷,硅谷后面有一个华尔街。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很多产业转移到新兴市场,但与欧洲的很大不同是,它能不停地发现新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   历史上的欧洲并不缺乏优秀的科学家。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之父牛顿是英国人,是欧洲人,现代互联网之父贝恩是波兰人,也是欧洲人。撒切尔夫人很久之前说过,欧洲的高科技水平落后于美国,不是因为欧洲的科技水平低下,而且因为欧洲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落后。   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整体的市场化程度是一脉相承的。在希腊要裁掉一个人,可能比登天还难,而在华尔街,只要二十分钟,这叫市场化。更厉害的是,这个人可能第二天就又能再找到一份工作。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大一场危机,美国经济能够迅速甩掉包袱,轻装前进,这也是为什么,危机的震源华尔街,3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日本最近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年轻人毕业了想去哪里工作?绝大多数要去东芝、索尼,去干什么?无所谓,宁可去大公司扫地,也不创业,所以日本就不够市场化,所以日本经济同样有缺乏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问题,从“失去的十年”到“失去的二十年”,可能还会更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两位经济学家,曾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统计了过去50年间,全球17个经济体,在大大小小84次经济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情况,结果发现,资本市场主导的四个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在危机后经济反弹的速度最快,而银行主导的六个国家,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经济复苏的速度最慢,其中的几位正是今天欧债危机的主要成员国,说明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弹性的紧密关联。金融危机后,美欧经济复苏的差异,再次验证了这一点,过去两年和今年,位于危机中心的美国经济已经实现了正增长,而远隔大洋的欧元区还在负增长徘徊。   欧洲需要什么?需要改革开放。但主动改革开放,何其难也?我们看到债务危机已经在倒逼欧洲各国进行改革,但是步伐很慢,协调不力;在开放方面,我们看到欧洲的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中国人去购买土地或厂家纷纷遇阻。反观我们中国的历史,经历了鸦片战争,经历了甲午海战,经历了抗日战争,牺牲了三千万人,还经历了一次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才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由此判断,欧洲的觉醒还需要假以时日,欧洲的烦恼远未结束。    成长的烦恼   始于2008年的欧美金融动荡,对东西方世界格局有怎样的影响?我们怎么去研判?我们冷静的看一看,大概有五个判断。   第一,不改变发达经济体衰退,新兴经济体崛起的趋势。东西方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早于我们一两百年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过去的30年我们迎头赶上,而印度,比我们改革开放晚了13年,我们始于1979年,他们始于1992年。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发展阶段不同,发达经济体渐趋饱和,新兴经济体继续增长。   第二,加速了这个趋势。   第三,发达经济体的加速衰退,拖累了新兴经济的崛起,形成了一个相互缠绕的复杂格局。欧洲人原来是高福利高消费,他们要真是开始节衣缩食,受打击的第一个可能就是中国经济。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东西方经济体的博弈,不是一个简单的此涨彼消的过程,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   第四,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传统产业退出了历史舞台,竞争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西方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问题是靠什么去竞争?是更多地依靠市场,还是行政之手?危机3年后的今天,依托于其强大的资本市场,美国发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社交网络,而过去3年中我们全国各地大干快上的产业叫光伏产业,今天全行业亏损面已经超过60%。   第五个,世界围堵中国的步伐加快。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周边的国家,经济上全部依赖于中国,政治上很多都反对中国。南海正在成为全世界最复杂的海。一个黄岩岛,菲律宾来了,越南来了,还比较可以理解,但是印度人也来了,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都来了,有点超出大家的想象。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太快了,世界以复杂的心情参与到南海的纷争,或许并不是为了领土或者领海,或者石油,而是来对中国的崛起表了一个态。某种意义上,南海事件是中国真正迈入大国时代的标志。   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突然出现在世界地平线上,突然跻身于全球俱乐部中,可能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出来了,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觉得吴晓灵同志最近有句话讲的非常好,她说“做好自己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惟一正确的答案。   2000年前后,世界开始流行“中国威胁论”,100年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是“美国威胁论”,因为美国那时候正是发展最快的时候,正在全面超越英国和欧洲列强。那时候围堵美国的急先锋,一个是英国,一个是德国,尤其是英国,还同祖同宗。但看到美国发展得快,又要过去投资,分享它的成长,时冷时热,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多少年?五十年,直到美国完全超过英国,两国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小布什说他要打伊拉克,布莱尔说他第一个报名,地缘政治最终取决于一个因素,实力。历史给我们很多很好的启示,我们可以预见,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将是这么一个锯齿般的关系,既不会天天是蜜月期,也不会降到冰点。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坚定不移地成长,保持发展,保持稳定,推进改革。    中国经济的“非诚勿扰”   中国的温州很有意思,这个城市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也始于温州,为什么?缺钱。这就很荒唐了。一方面有大量的企业需要融资,另外一方面大量的温州资金满天飞,到山西去炒煤,到新疆去炒棉花,到澳大利亚去炒房子,据说炒得澳大利亚人买不起房子了。   温州是今天中国的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最缺的是钱,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社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居民储蓄月增加了1619倍,而同期GDP增长了178倍。我们有钱了,但却突然发现,这些钱不知道怎么办了,找不到投资方向。温州凸现了中国经济的一个结构性缺陷,即金融市场不发达。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能跟上,富余的资金不仅不能帮助实体经济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中国最火爆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算是一个。为什么呢?应该是和中国社会找对象难有关。一大批大龄男青年,一大批大龄女青年,就是找不着对象,为什么?缺乏一个互相了解、信息沟通的平台。现代社会可能节奏也比较快,工作比较忙,大家没有时间去宣传自己,一咬牙,把自己IPO了,上了非诚勿扰。中国经济亟需一个能让企业和资金能够找到彼此的非诚勿扰的平台,这正是今天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怎样做呢,首先要完善市场体系。这两年股市不太好,大家对IPO意见很大,说中国每年300个IPO,太多了。最近大家都知道,证监会把所有排队IPO的企业名单预先公布出来,大家一看,500个在排队。   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千里迢迢地跑到中国来求这些IPO资源,因为他们的经济没有增长。大家说美国华尔街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问题?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比较成熟了,没有那么多上市资源,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失去了目标,所以没办法,只好去做CDO、CDS了,最后自己摔一大跟头。中国有这么多上市资源,纽交所也好,伦交所也好,纳斯达克也好,天天在中国转。一边是有大量的上市资源,一边是中国社会又不是没有钱,反而有很多钱,这些钱也正需要投资于这些正在成长的企业,否则怎么保值增值呢?所以从这些因素来分析,是缺乏一个对接的通道或平台,或者这个通道或平台不够有效。所以首先是怎样去拓展市场体系的问题。10万红军到了湘江,发现只有一座浮桥,叫IPO,怎么办呢?只有再架三座浮桥,第一叫债券,第二叫三板,第三叫PE。   我们还要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什么?一方面,像浙江这样的省份,销售额过亿的企业超过一万家,不可能都来上市,它们中的一部分到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个牌,公司得以改制,完善治理结构,有个价格,有人买它,有人卖它,有个市场约束,就会一天比一天好,中国经济会上个新台阶;另一方面,像乌鲁木齐这样的城市,半径1000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个城市能与之竞争,如果发展了一个活跃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那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的企业可能会到这里来挂牌,来融资,东突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了。中国的发展,还是要融合周边的经济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帮助实现国家战略。具有同样战略意义的地方,还有南宁,辐射东盟经济体,还有海西,辐射台湾,台湾的中小企业可以来融资,加快两岸经济体的融合。当然,区域性市场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保证基本规则全国的统一性,防止一放就乱,这方面,秦始皇有个做法值得借鉴,叫做“车同轨,书同文”。   其次,建了这些市场,必须保证它们的公开、公平、公正,不能欺诈,不能编造业绩,不能隐瞒经历,不能只想着来圈钱,不能操纵市场,不能搞内幕交易,要有有效的监管。听说有一个在逃犯,本来潜伏了13年,去了一次非诚勿扰的节目,被抓走了,这有一点像“绿大地” 。第三,要强化投资者的保护机制。所以我们在推动鼓励分红的机制,推动退市机制,这都是今年在努力推动的一些事情。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特点——换手率比较高,曾经在2007年的牛市中超过900%,全球排名第二的是韩国市场,只有200%,而发达国家在100%左右。这两年市场低迷一些,换手率下降了不少,但仍旧是全世界最高之一。换手率高的市场往往是散户为主,往往比较活跃,但是如果一个市场过于投机,也是很危险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以投机性著称的韩国市场应声崩溃。所以,我们要推动中国的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一方面,长期资金是相对稳定的;另外一方面,因为它一般也是大型资金,会有专业化的管理,可以帮助提高市场的专业水平和理性程度。   应该说,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多年,跨越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中国资本市场有很多先天不足。改革开放早期,中国有一位到美国的留学生,他后来成为了华人中很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他回忆说,大部分到美国学习经济学的中国留学生,需要从零开始,因为他们原来学习的是理工科,而他自己原来是学经济的,所以要从负数开始,因为他原来学习的是计划经济。可以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是从负数开始,它脱胎于计划经济,早期的市场由国有股份完全主导,市场文化中还有封建主义的残余。因此,我们的市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缺陷,改革的步伐举步维艰,就不奇怪了。但我们应该记住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叫做第一不要怕犯错误,第二发现问题赶快纠正。我们应该坚持这个态度。    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   去年乔布斯的去世,在中国社会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都在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的确,乔布斯的热情和天分是难能可贵的,但乔布斯的奇迹是制度的产物,背后是一整套经济和金融的制度安排乔布斯和苹果的成长和资本市场息息相关。苹果1976年创立,1980年上市,乔布斯已经身价亿万,从此衣食无忧,因此有机会做一个更加纯粹的人,以创新为使命。苹果上市后,并购了很多公司,整合了很多技术,也是在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才得以实现。最为重要的是,乔布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苹果全球的员工有46000人,乔布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动员这么一个巨大的群体夜以继日,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的iPhone,靠的是一个激励机制,叫做股权激励。   去年,我收到过一个短信段子,很发人深省。它说我们总是告诉我们的孩子,中我们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从来不告诉他们过去100年中这个世界的主要发明,都是美国人发明的,缝纫机、洗衣机、电视机、航天飞机、iPhone,等等。是不是美国人比中国人聪明呢?应该不是,我们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发现,一门课如果沾点数理化的边,考下来第一名往往是中国人,一个班上如果没有中国人,第一名可能就是印度人。中国人这么聪明,为什么我们没有硅谷?   在纪念乔布斯的日子里,我在网上看到了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的视频,是他在硅谷为了扩展公司园区,给当地的社区委员会做了一个演讲,讲了40分钟,然后这些委员会的委员提问题,一共有4个人提了问题,我一看,4个人里有3个中国人,一个大陆来的,一个香港来的,一个台湾来的,口音听得出来。很感慨。第一,中国人今天真是了不起,基本上占领了乔布斯的家乡,硅谷有很多中国人。第二,为什么这些人不回来,还在帮着美国建设创新经济。我想,如果我们有个机制,让他们在中国成为乔布斯的机会大于在美国,他们一定是会回来的。   所以,美国鼓励创新的还是依靠一套机制,尤其是科技和资本对接的机制。有了这套机制,没有乔布斯,也会有李布斯。美国在过去的三十年,事实上出现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他们的故事千差万别,但本质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iPhone的生产组装在中国的深圳;苹果的应用软件很多也都是在加州的中国人所写;甚至苹果产品在中国市场爆炸式的销售业绩增长也是苹果股价一路飙升的重要推手。但中国却没有出现苹果和乔布斯。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建科技园区,都是想要复制硅谷,应该说还是一件好事,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能够让科研、人才、专利、资本,在一个平台上自由地交换。国家和国家竞争的是这个,地区和地区也是。我国一个中部省份的一群年轻人创业,发明了一种地膜,一般的地膜是塑料做的,但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地膜,是淀粉做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自然降解,无污染;第二,庄稼长出来之后,不需要人工,自己就可以钻出来。这些年轻人创业的动力在哪里?想上创业板。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了资本市场激发的创业和创新的热情,也看到了现代农业和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也可以大有作为。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若干年中,在资本市场的牵引下,遍布全国的科技园区和成千上万的创业人群中,或许将走出中国的苹果和乔布斯。   不仅是科技创新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资本市场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战场。观察过去一个世纪中,三个企业从零开始成长到市值1000亿美元的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企业的成长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第一个公司叫GE,道琼斯指数设立时23个成分股中唯一生存下来的企业,实现这一增长,经历了大致100年的时间;第二个公司是微软,花了25年;第三个公司叫谷歌,只花了7年。由此可见,世界的竞争是在加速的,一个现代企业,如果不能够与社会化的资源平台去结合,在国际竞争中可能是没有机会的。   美国经济体中,最重要的500个企业,组成了美国的“财富五百强”,如果我们有机会浏览这五百家企业的名单,我们发现其中鲜有非上市公司。由此我们可以想及2020年的中国,也会有一个“财富500强”,到那时,从第1个数到第499个,基本上也都将是上市公司。未来10年左右,中国资本市场将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战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发现,中国企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过程,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信息披露、透明度、独立董事等一整套有效的制度安排,很大程度就是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过程。    中国经济的股东与和谐社会建设   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同时,中国社会的富裕资金也要和资本市场结合,这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   前一段时间,在社会上就“养老金入市”的广泛讨论中,一些人把它简单理解为鼓励老百姓去买股票,甚至认为是要拿老百姓的养命钱去托市。这里有两个常见的误区,一是“养老金”有不同的层次,有以保证绝对安全为目标的基本养老金,也有需要寻求成长性的补充和商业养老金,二是所谓“入市”的市场,不仅指股市,还有债市,在很多发达国家,养老金的投资范围涵盖十几个甚至更多个不同的市场。   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推出了“401K”计划(企业补充养老计划),取得了成功,这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我记得九十年代初到华尔街工作的时候,填了一张表,自己还没太搞清楚,每个月的工资1/3就进了养老金计划,为什么呢?第一,你如果省下1000美元放到养老金计划里,公司被强制要求匹配1000美元,你如果放2000美元,公司就匹配2000美元;第二,你如果在59岁半之后取出你的养老金和投资受益,大致要交15%的税,如果在这之前拿出来,要交很重的税并被罚款。这样的结果是,所有的美国人,每个月都会尽可能多地省下工资,放到养老金里,这些养老金交由专业团队管理,源源不断地进入资本市场,在里面一放就是30年。这些制度安排,税收优惠、延迟纳税、企业强制补充、长期激励,等等,都值得今天的我们根据国情加以借鉴。   在关于养老资金的投资安排里,有三个原则最为重要:一是专业投资,即通过筛选和委托专业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也就是说不鼓励老百姓自己抱着钱冲到市场里去投资。二是组合投资,在包括国债、公司债和股票等多个金融市场中进行不同资产类别的组合投资,并根据不同性质养老资金的安全性要求和风险承受程度,进行不同比例的配置。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最注重安全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绝大多数是投资于国债的,几乎不投资于股市,也因此规避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成长性和回报率较低;而包括401k在内的企业年金等第二支柱和商业保险等第三支柱,在股票、债券,甚至REITS、PE、VC等各种资产类别中投资,因其投资回报率高,而在过去的几十年实现了非凡的增长。第三个原则是长期投资,美国养老体系的大规模建设始于80年代初期,在随后的30年后中显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效果,美国普通老百姓的401k计划中的养老资金与美国道琼斯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90%以上。   事实上,这是全世界所有养老金和大型机构投资者通行的一些标准做法,而且完全在中国市场也是完全可以应用的,全国社保基金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平均8%左右的回报,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秘方,而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三个基本原则。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方向推动中国的养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资本市场与长期机构投资者的良性互动,强调的是一整套制度建设,涉及中国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也许投资需要择时,但制度建设不能再等,今天我们不推动,10年以后还是要从零开始。当然,资本市场本身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要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但两者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应该协同发展,协同解决。   由此想到,资本市场的改革是一个结晶过程,即首先是一堆分子先形成一个晶核,这个过程是可逆的,有很多分子聚拢到一起,也同时有很多分子散开,但是当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这个过程就成为不可逆。养老体系建设和资本市场发展是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这一制度为什么这么重要?1930年,美国的通用汽车第一任总裁叫威尔逊,是一个大资本家,但是他有一点社会主义情结。他第一个倡导让工人的养老金参与资本市场。对此,美国的资产阶级很生气,“这样一搞,工人不是都和我们一样成了资本家了吗?”事实上,威尔逊的做法很有远见,随后的近百年中,美国大多数的普通公民通过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参与了资本市场,成为了美国经济的股东。   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我们希望能够尽快推进养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通过制度安排,通过专业投资,将中国社会的富裕资金有序地引导到资本市场中去,与中国经济体中正在迅速成长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对接。这样对中国经济、社会资本、创新企业和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好事。    华尔街是九段棋手   前面给同学们讲了这么多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第一是希望同学们意识到,即便你不将来不从事金融业,你多半还是会和这个市场打交道。你将来去做任何产业,不管是IT还是化工,都应该了解这个市场,因为中国经济的主体会在这个市场运行,你所在的公司多半会是个上市公司。第二是也希望很多同学能够参与资本市场的建设,成为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一部分,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金融业的竞争,最重要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曾经参加了一次中央电视台的“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主持人首先谈到《伟大的博弈》,他说现在有人说伟大的博弈死了,华尔街死了,问我怎样评价?这个问题当时有点难回答,你说华尔街死了,3年后的今天,它还在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你说它没死,中国人民可能还不爱听,所以没法回答。想了一会儿,我说,什么是华尔街呢?物理上呢,就是纽约曼哈顿的一条小街,长不过500米,算上周围的街区,方圆1.5公里。真正的华尔街,指的就是美国资本市场的30万金融专业人士。每天开市的时候,他们来到华尔街,华尔街就成了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傍晚,他们离开,华尔街就是一座空城了,什么都不是。这30万金融专业人士,总体来说是训练有素的,水平也是比较高的,就像九段棋手。但九段棋手也是普通人,也会有不理性的一面,也会过度贪婪,也会走出臭棋,弄得满盘皆输,但你不能说他没有段位了。第二天,财经网站有这么一条报道:“华尔街是九段棋手”。如果我们在未来的10年能够培养出30万金融专业人士,那我们至少在数量上赶上了华尔街,当然或许质量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提高。   给同学们介绍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几个行业,第一个传统的投资银行业(underwriting),主要指的是承销与并购。从事这个行业,主要是分析能力,对公司的估值,对行业的分析等等。但也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沟通能力,因为需要长期跟踪公司客户。第二个是证券的销售和自营(sales trading)。资本市场是千变万化,我在华尔街工作的时候,投资银行业的几个子行业都有幸都从事过一段,能体会到各自的不同。在交易大厅从事销售和自营,每个人面前大致会有3-4个屏幕,据说现在已经有十几个了,上面滚动的是全球各个市场的数据。在交易大厅了,你会体会到,每秒钟这个世界都有无数的机会,每秒钟也会错过无数机会。后来从自营进到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行业,一瞬间觉得世界突然静止不动了,为什么?资产管理相对太慢了,有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可能一个月才调整一次仓位,或许还会更长时间,这和自营的每时每刻都在捕捉投资机会,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几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鲜活的资本市场,就像菜市场一样,投行的人把公司拿到市场上来卖,资产管理就是买家,销售和自营就是在市场里面穿针引线,间或买进卖出,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提供了流动性,这就是资本市场的生态。   对于想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有几个素质比较重要。第一就是要有一定的数理分析能力,我们中国的教育中比较强调数理,我觉得这是很好,提供一个思考和逻辑分析的基础。第二是要比较强的和人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和客户打交道的能力。第三就是要有风险控制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历史上所有好的基金经理,往往最后都是败于自己的风格,因为太成功了,不断的重复,直到某一天崩溃了。   还有一个讲到这里,我想提一下金融工程,有很多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这个专业,近年来国内也发展了这个学科,因为中国人数理基础比较好。美国华尔街九十年代以来的很多复杂衍生品的研究和交易工作,后来都是原来读物理和数学的中国人在从事。最近,有些同学可能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消息,有一位中国同学叫戚成纯,在伯克利大学学习金融工程硕士,最近在毕业典礼前两周的时候在宿舍去世了,大家推测他的去世与过劳有关,这件事在留学生圈子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去年冬天的时候,他曾经在我们研究中心实习过3个月,是个非常优秀和努力的年轻人,我写了一篇文章纪念他,题目叫《生如夏花之绚烂》,传到网上,有很多年轻人留言怀念他。一方面,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另一方面,这件事情也提醒每一个在拼搏的年轻人,要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   另外一个要提到的行业就是PE,相对于一级市场来说,PE和VC,VC可能更早期一点,PE是接近中后期。比起二级市场,一级市场还是效率比较低。但大家要记住,凡是效率比较低的市场,也是机会比较大的。所以美国很多人在二级市场做了大半辈子,最后都来做一级市场,因为一级市场的利润比较高。但是因为一级市场效率比较低,往往也是高下立判。所以,收益和风险都是对称的。我曾经研究过在美国市场各类资产类别中,最优秀的(top quartile)基金经理和最差的(bottom quartile)基金经理的差别,就是说把一个市场,如股票、债券或PE,其中的数百个基金经理的十年投资年均回报做一个排名,把前25%的平均回报,减去最后25%的平均回报,结果大致是,大盘股票基金,10年下来,最好和最差的基金经理也就差1%,而债券往往只有几个基点的差距,而VC和PE行业,可以差出20%以上,客观上说明债券市场比股票市场有效,获得超额收益很难,而VC和PE市场远没有股票市场有效,投资管理水平的差距可以是非常大的。   还有一条道路就是创业。我参观过前面提到的车库咖啡屋,很有意思。每一个桌上是三四个年轻人在创业,例如其中有一家是为别人做招聘的外包。互联网时代使得创业变得更加便捷,不像以前,不再需要购置车床或拖拉机,现在只要有个电脑上网就可以了,这使得创业比原来的壁垒降低了很多,当然,竞争也可能更激烈了。创业比起从事金融服务业,应该说是更艰难,但潜在回报也更高。当然创业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失败也可以是人生很好的财富。    中国经济的围城与穿越   最后,我想讲讲中国经济未来的一些展望。中国经济很多时候会超预期。尽管说发展过程中有高有低,有很多忧虑,很多挑战,确实是,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加速的。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2000年我回国,2001年,有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他是高盛的总裁,叫约翰·桑顿,他放弃了高盛总裁职位,到清华来教书,一1块人民币的年薪。我和他吃了一顿饭,我问他,你为什么放弃了高盛的位置,到中国来教书啊,他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说,他想来想去,他这辈子能够看到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国超过美国,就是中国经济成为全球总量第一,他要到中国来见证这个过程。   2001年时,一般性的预计,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是在2050年开外,2050到2060年之间,所以我并没有拿他的话当真。后来有一次,和一位领导聊天,领导问,桑顿到中国来你有没有见过?我说,巧了,刚吃过一顿饭。领导很好奇,他为什么来中国。我说他告诉我,他到中国来见证中国经济超过美国。领导楞了一下,说这个桑顿,他这辈子想活多少年?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是2016年,与原先的估计提前了近四十年,我们保守一点估计,2020年前后。应该说,桑顿还是挺有远见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加速效应。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加速?   很多人在看待经济前景的时候,往往短期因素看得多一些。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大的宏观背景,就是13亿人,越来越多的参与进来了,这个非常了不得的。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亚当·斯密,最基本的原理叫做自由贸易或自由交易(free trade),理论上讲,自由交易是个排列组合的过程,2个人可以做1个交易,3个人3个,4个人是6个,5个人是10个,6个人15个,7个人31个。当13亿人越来越多地人参与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去的时候,就像打开了的潘多拉的盒子,是不可逆的,结果可能是爆炸式的,英文叫做阶数增长(exponential growth),总量的增长可能会呈现加速的态势,会有翘尾效应。   这是除去各种短期因素以外,中国经济发展背后最大的宏观和长远因素。看不到这个因素,可能你的估计全都是错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讲中国一定要保持稳定,否则没有让这些交易发生的环境,你可能花大部分时间进行社会的修补。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是对手方越来越多,大家发现参与市场经济的人越来越多。边远地区参与进来,开始搞旅游了,干部下海了,所以参与对手方越来越多,增加一个人,不是只增加一个交易,而是很多交易的可能。第二是升级,大家说农民工少了,影响经济发展,但可能很多农民开始办企业了,甚至有的去读了EMBA,也不是不可能。第三是基础设施的改进,比如道路交通的进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还有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信息交换的便捷。第四是社会的进步,交易成本的降低,例如信用体系的建立,法制环境的改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交易规则的清晰,我们要建设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因为在资本市场上,大家必须讲规则,这大大降低了社会交易的成本,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还有一个就是民族特性,中国人很勤奋,一天会做10交易,一个德国人一天做1个交易,一个希腊人大概10天也不做1个交易。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中国经济从总量来说,它呈现一个加速发展的趋势。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有忧患意识,中国经济有很多问题,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改革,中国资本市场也不会某一天就突然变得完美无缺。这需要很多年轻人共同来参与,推动发展和改革。但是我们要有信心,我们还需要有智慧看到问题的本质,需要看清楚要在哪些方面去推动改革。   去年年底,很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一片悲观,结果数据一出来,发现没有那么糟糕。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次,我把它称为“中国经济的围城与穿越”,什么意思呢?围城,往往里面的人觉得外面好,外面的人觉得里面好,现在大家说,都不行了。中国人一看外面,金融危机,肯定不行,外国人看中国,看空中国。我看现在只剩了一种人说中国还可以,我把它称为穿越,在东西方之间的穿越。那就是,老外到中国一看,说中国还行,中国人出国一看,还是祖国好。其实好坏都是相对的。我认识一位拍经济专题片的导演,去意大利拍片子,正好碰到经济危机,贝卢斯克尼下台,连夜写个邮件回来,说到了意大利,发现还是祖国好,导演往往算是比较愤青的。我们不是说中国没有问题,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对自己有信心。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怎么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盲目愤青或悲观。   中国经济的动力在哪里呢?2006年,我带着证监会研究中心的全体同志去搞党建活动,去了北京郊区地道战的遗址,叫焦庄户,看到了这个广告牌,很震惊。一个广告牌上,不多不少,27个农家菜的广告,这弄不好就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广告牌。后来我去参加国际论坛,什么都不用带,就带这张广告牌的照片,老外一看,傻了。我说这就是中国经济,在中国经济的每个环节,每个行业,都是这么一帮人,他们丝毫不害怕竞争,他们全心全意的拥抱市场经济,这就是中国经济为什么总是滚滚不断往前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的省长省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都是CEO,都是投行家,也都是充分竞争,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需要我们努力消除,但中国经济不缺动力。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竞争意识,往往缺点儿竞争规则,一般都是胡乱竞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发展资本市场,我们要让中国经济能够纳入一个比较良好的、透明的、公开的、有规则的竞争体系,使得中国经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运行,这会使得中国经济走的更好。   每年都会遇到一些小事情,让你印象非常深刻。去年我去了中西部的一个城市参加会议,在机场接送我的是一位老司机,和他随口聊起来。我说您怎么这么大年纪还开车谋生,他说他实际上是旅游公司老板,因为活动太多了,司机不够用了,只好亲自来开车。路上聊起iPhone,发现他挺了解iPhone,一问才知道,他还是这个城市的iPhone总代理。 聊起股市,他最关心的问题,是IPO排队时间有多长,我说你这个旅游公司难道想上市不成,他说不是,我还投资了个PE,他参股了的一个公司差不多可以上市了。我后来想,中国13亿人究竟有多少老板?说不清楚。   中国这个国家有什么特点呢?第一,人多,第二,每个人都要办公司,都要当老板。大家说,美国有硅谷,是因为美国人有牛仔精神,喜欢创业,其实中国人的创业精神一点也不亚于美国人,只是缺乏一个机制。我们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能够更好地把这些创业精神唤醒,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推动产业升级。    大国崛起需要不断改革体制机制   2010年底,中国跨越了人均4000美元的门槛。如果时光倒流100年,1913年,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一个美国,一个阿根廷,人均GDP都在4000美元左右。那时,世界在猜测,是美国崛起,还是阿根廷崛起。   今天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不可思议。美国今天人均GDP4万8千美元,阿根廷不到1万美元。但一百年前,起点是一样的,而且阿根廷这个国家资源很丰富,面积不到美国的一半,耕地面积竟然和美国相当。一百年前的欧洲,很多人移民去美国,还是去阿根廷,犹豫不决,很多人最后去了阿根廷,为什么,南美气侯好,100年之后的这两个国家,已经无法同日而语。   世界很奇妙,几乎是一个轮回。一个世纪后的世界今天又在猜测,是中国崛起,还是印度崛起。中国正好也走过了人均4000美元的门槛,4000美元之后的竞争力靠什么?大国崛起竞争的是什么?从美国和阿根廷的百年兴衰来看,不是起点,不是资源,是体制机制。   大国崛起需要不断改革体制机制。中国有一首儿歌,“两只老虎,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跑的快”。中国社会有两只老虎,一只叫做改革,一只叫做社会问题,它们不知道对方在哪儿,它们可能都跑得很快,我们希望改革这只老虎跑的比另外一只老虎快一点儿,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并在此之后走上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真正的崛起。   我们看有没有可能性呢?完全有可能。因为中国的本质问题还是一个怎么去推动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在中国,改革这个词是有特定的含义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指的是市场化改革,释放生产力,而不是别的。   中国过去30年的奇迹,始于一个产业的市场化,农业,从包产到户开始,结果是什么呢?8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谁来养活8亿中国人》,说中国这个国家人很多,耕地又很少,中国人将来吃不饱饭,天下大乱。今天中国不止8亿人,13亿人了,可能有一半人在减肥,至少吃饭不再是问题。同样的一片土地,同样的人群,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中国的改革从农业的市场化开始,随后扩展到轻工业、重工业等各个领域。2001年到2006年,我有幸参与了基金业市场化改革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在金融行业推动市场化改革能带来的变化,行业规模从500亿到上万亿的爆炸式增长,除了市场环境等的客观因素以外,与其他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一样,每个从业者积极性的调动带来了行业潜能的释放。   今天中国改革的本质,仍然是怎样去推动市场化改革,来释放生产力。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很多领域需要市场化,也可以市场化。金融领域是一个典型,大量企业找不着资金,大量资金找不着企业。这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发达,不有效,不够市场化。医疗领域可能是另一个典型,一大帮病人找不着医院看病,一大帮医学院的毕业生找不着工作,也是因为这个领域不够市场化。改革,可以有很多宏大的设计,也需要从经济社会一些明显市场化不足的领域做起,我们相信,这些领域的逐步市场化改革,释放出的生产力,可以成为中国经济未来10年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动力。   今天的中国还有没有改革的动力?对于改革的动力,大家都有很多的担心,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中国改革的动力可能还是来自于中国过去百年来的屈辱。有一次我做了一个讲座,举了阿根廷的例子,讲座结束后,单位里一位年轻的小同事和我说,主任您讲的挺好的,但我就是老想不明白,你们这帮人怎么老想着中国崛起,怎么老想要发展,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阿根廷人那样生活,他们那么生活不是挺好的吗?当时这话问得我一时也有点回答不上来了,我说我们是没见过日本鬼子打进来,但是我们听说过,你们可能没怎么听说过。   有一天,我开车上班路上,听到电台播了这么一条消息,我觉得很感慨。最近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30周年,阿根廷人举国上下在讨论,说想把它收回去,马尔维纳斯群岛对于阿根廷有一点像我们的台湾。英国人听说了,英国议会开了个会,说要再派一艘航空母舰去,把阿根廷再教训一顿。阿根廷的军队,在英国皇家海军面前基本上不堪一击,经济水平位列南美最贫穷国家之一,于是只好忍气吞声,偃旗息鼓。我想,阿根廷人虽然生活很悠闲,但是有时也很屈辱。所以我相信中国还是有改革的动力的。   当然,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改革也不再像30年前那样顺理成章,因为那时候不改革就没有饭吃。今天的改革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涉及到行政体制的变革,是个系统性的工程,或许我们还要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设计好改革的帕累托演进,让参与改革的每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合理地受益,包括在政府和市场的人才之间建立有序的旋转门机制,才能更好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邓小平同志很早就说过,中国的崛起,需要两个30年。今天的我们,正好站在前面30年的终点,后面30年的起点。   那么,中国能不能再有一个30年的发展?在二战结束以后,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有过一个高速成长的30年。欧洲从废墟上开始复兴,德国、法国从1945年走到1970年代陷入经济滞胀,30年;美国二战结束后从军用经济转向民用经济,走到1970年代遇到石油危机;日本人是50年代末期走到了1989年经济泡沫破裂,30年;亚洲四小龙60年代末期起飞,走到了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30年;美国在1970年代后又有了一个30年的高速增长,靠的是高科技产业,而高科技产业的背后是资本市场。中国1979年走到2009年,也是30年,还正好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今天也正好站在这么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我们加快推动改革,相信中国经济有能力再走30年,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的各种文明水平,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还有政治文明。小平同志讲,如果再发展30年到50年,我们就可以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我们才能说,人口众多的中国,对人类作出了贡献。   我想,我们这么一个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也有近百年的衰落和耻辱,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迎头赶上, 今天我们几乎可以清晰地看到,多少代人梦想和企及的民族复兴的光辉前景,就在可预期的未来。我想,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幸运,经历过中国的贫穷,见证了中国过去30年的巨变,还有机会推动中国未来30年的成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再长的生命也是一瞬间,一滴水只有和洪流结合在一起才会有力量,我们有幸和这么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结合在一起,确实是非常的荣幸,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机遇。   谢谢大家!
1088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原来欧美唱衰中国经济就是为了这个啊
热度 33 晨枫 2012-9-12 12:40
温家宝在天津大谈了一番中国经济走势下行,但就是不提巨款刺激的事情,欧美很郁闷。中国经济下滑也是8%甚至10%以上“下滑”到7点几,不光依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里最高,而且对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的时间没有多大作用。西方其实知道这个事情,但就是渲染中国经济下滑。看来是想吓唬中国一下,最好中国再甩个4万亿什么的,把中国的虚火煽旺了,好把西方经济也拖动起来?
1128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
热度 27 晨枫 2012-4-11 08:43
BBC亚洲经济新闻采访亚洲开发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李汉永(音译),李在说了一通不咸不淡的话后,预测今年亚洲(估计只包括东亚和东南亚)的增长率为7%以上。接下来BBC问: “温家宝说中国今年增长目标为7.5%,你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会多少?” 李一直铁板着脸,这是微微一笑: “中国今年经济增长会在8到9%之间。” TNND,这世界上就从来没有听说过政府明确调低增长预期后,外国银行反而给加码的。没有天理了!
83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2012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能不能结合刘明康的那稿说说,马大 ...
caiqinxue 2012-2-16 21:53
2012 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 时间: 2011 年 11 月 26 日上午 地点:九华山庄 16 区 3 层多功能厅 米建国:尊敬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侯云春副主任,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2012 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现在开始。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为了帮助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们做好来年的战略决策我们举办这次报告会,这次报告会共邀请到 15 位领导和专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政策解读。首先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侯云春副主任做大会致辞。 侯云春: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这个会议是我最近参加的各种会议当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如果说我们是分析研究明年的中国经济形势,这就是我们开的最早的会,大家来的非常踊跃,既有老朋友也有新同学。这个报告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深受大家的欢迎。在年终岁初之际大家聚在一起就当前的经济形势、来年的经济走势进行一些分析、交流,对于大家正确的判断形势,做好自己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会有帮助。我们会议的形式也比较好,一方面请各个部委的领导和专家讲讲,大会上我们可以听到报告,会下可以交流共同探讨。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各位参加 2012 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表示热烈地欢迎。 这个会我参加了三届,都赶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如果做一个简单概括, 2009 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中央也是这样讲的, 2010 年是最复杂的一年,怎么复杂,我们都走过来了,大家都有体会。 2011 年是最关键的一年,关键在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要进行调整,调整的好我们就可以避免由于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明年的特点是什么?我想 2012 年可能是最纠结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我讲几点理由。首先是国际经济形势扑朔迷离,前景难料。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日益紧密地和全球经济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经济形势、宏观政策选择都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来及时的进行应对。大家知道,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这几年带给我们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教育也是非常深刻的,发展到今天,我们曾经有过一段讲后经济危机时期,危机刚发生的时候,大家看的国内国外都对经济危机估计得比较严重,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还有人说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认为这个危机可能会延续比较长的时间。但是很快这个形势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经济复苏,有人觉得对危机不太严重了,其实这场危机远远没有过去。以美国的国债上限上调和美国国债的信誉下调作为标志,有的人认为,在这之前是这场金融危机的上半场,在这之后是经济危机的下半场,上半场是把私人机构的债务变成国家的债务,私人债务就包括一些企业、银行等等金融机构和企业,是国家出手救助、发债券、发国债来救助这些私人机构,把私人债务变成国家债务。经济危机的下半场原来是说美国把它的国家债务变成全球债务,现在实际上不仅是美国,发达国家都想把自己的主权债务变成全球债务。那么美国和欧盟国家争夺的是主权债务在全球的融资权,就是谁在全球借钱发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务院的一个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构,有人说是智库、智囊。在这场危机刚发生的时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作过这样一个判断,这场危机可能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次贷危机,第二个阶段是私人机构的危机,就是银行危机。第三个阶段是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是什么危机呢?是政府危机、财政危机。现在看最近比较集中在欧债危机上,其实美国、日本、欧洲这三大经济体它们的主权债务问题都非常严重,最高的是日本,日本债务占的比重已经相当于 GDP 的 200% ,但是这三大经济体的主权债务有所不同,日本是政府欠老百姓的钱,主要是内部债务, 93% 是它们的内部债务。而且日本有很大的外汇储备,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家,日本还是仅次于中国的美国国债的此入国,日本买美国国债其实是政府倒一手,比较低国内融资,比较高的利息买美国国债,其实日本财政还可以赚点钱,美国国债的特点当然大部分也是国内的,但是它是美国欠全球的钱,欠全世界的钱。它的两次量化宽松都是向别的国家转嫁危机,矛盾外推。 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的特点是小国欠大国的钱,穷国欠富国的钱,所谓穷对比我们来讲要好得多,是指那些财务比较困难的国家,包括东欧国家,主要是欠法德的钱。欧洲国家债务最后怎么解决,目前还看不到解决的前景。它的主要矛盾在于欧洲有统一的货币,没有统一的财政,因此在遇到主权债务危机的时候,不大可能通货膨胀的办法、货币升值贬值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他们要么往前走,要么往后退,往前走进一步推进欧洲国家的改革,这些国家的让步一部分权力,将给我们建立欧洲统一的财政,往后退一部分分不下去的国家将退出,像希腊、西班牙将退出欧洲。也有可能第三条道路,就是一部分国家退出欧盟,留在欧盟的这些国家继续推进改革,进一步实现欧洲的欧元区一体化,在一定时候再把那些边远国家再吸收进去,对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好做更多的探讨。但是这些还是表面的,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高福利、高消费。欧洲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他们都是高福利的,入不敷出使他们财政不堪重负是他们的突出矛盾,但是这种高福利、高消费上去容易下来难,一旦紧缩财政减少一部分福利,提高他们的退休金发放的年龄,马上就引起了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高福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财政不堪承受之重、政府不堪承受之重,他们不做这样一个痛苦的调整,欧洲危机是很难走下来的债务危机。导致这项危机的更深层更根本的原因是虚拟经济发展过度,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而过分的高杠杆化,形成了很大的泡沫,因此要走出这个危机必须重振实体经济,进行新技术革命,培育能够带领世界经济重新走向繁荣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方面的调整是长期的、深刻的,短时间内不可能奏效。 目前各个国家都在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再工业化,美国还要提出做出口大国,各个国家在新能源、新技术、低碳经济、新材料等等方面都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有很大的投入,但是目前还看不到有哪一个产业能像 IT 产业那样对全球经济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因此,我说国际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需要依靠创新、调整、改革来重振实体经济来带领全球经济走向复苏、走向繁荣的这样一个深度调整期,也是金融体系、金融秩序,也是全球经济和经济次序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构、治理的模式要进行一个深刻变革的时期。 中央领导也讲过,现在全球经济当中不确定性的因素很多,但是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确定的,就是未来几年全球经济是低速增长期。这是和我刚才所讲的这些矛盾、这些问题相联系的。所以我说明年纠结在全球经济扑朔迷离,前景难料,是向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变化还很难预料,现在看好、看衰的都有,但是认为全球经济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低迷状态。我觉得纠结就纠结在这个方面,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国内需求不旺,大家知道,现在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生产能力,而是市场需求。大家分析一下,刚才讲的国际经济形势确定了我们明年的出口,虽然还有比较大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会有回落。各种机构都有一些预测,从最近几个月情况看,我们的出口增长在大幅回落,我们看到好象是有百分之二十几,这个幅度很大。明年尽管出口还是增长的,但是增长幅度要缩小,具体的数字也不好估计,也不好说,说了之后,发表出去,可能会引起各方面的争论。 再一个就是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这几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大幅度的刺激措施,从 2009 年的四万亿基础建设投资、新兴产业投资,到各个企业、各个地方的投资加在一起,这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幅度比较快。但是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也会下来一些,唯一能够保持增长的是消费,明年国内需求呈现增长幅度两降一升的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幅会有下降,消费需求会有小幅的上升,这对我们的明年经济增长也是一个约束因素。 第三个纠结在什么地方呢?是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调整带来一些新的变数。我们紧缩信贷,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我们以前这几年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都是为了把前几年增长过快的货币信贷增速降下来,因为出现了比较快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预期,今年我们把稳物价、控制物价放在了宏观调控的首位,但是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货币紧缩和企业资金紧张形成了一个矛盾。货币放松就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紧缩就是刺激了企业紧张,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困难。再有,我们房地产这里有很大的泡沫,调控房地产这又使得我们的投资需求受到影响,我们的房地产行业关系到 60 多个关联产业,包括钢材、水泥、玻璃甚至家用电器都是和房地产产业住宅相联系的。但是不调整房地产,继续听任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这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面对这样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使得我们的宏观政策选择和企业的战略方向,有时候感到是遇到很多两难的问题,很难在竞争中进行。当然,我们明年经济发展也会有很多有利的条件、有利的因素。总的来看,我们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回调,这是符合我们宏观调控的方向,是宏观调控预期方向所希望、所要求的。同时,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提供需求,创造需求,工业化提供供给,我们的内需发展有了很大的潜力。现在城市化刚刚过 50% ,这几年差不多每年都有将近 1 个百分点城市化率的提高,今后五年城市化率还要提高 4 个百分点,要按照高收入国家的指标来看,城市化率应该在 70% 以上,我们去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因此中国城市化在未来的几年“十二五”期间甚至是十几年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的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讲,一位经济学家讲,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在城市化推进和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产业升级,这为我们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仍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再一个我们的区域发展战略,我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强大的推动作用,地区差别大对于公平来说不是一个好事,但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却是一个空间,从今年的经济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沿海地区,这个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中国经济无论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从当前发展来看仍然有很多有利的,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这些矛盾都可以通过政策的及时调整,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来克服,来解决。目前来看,企业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很多困难,也有企业进行了概括,现在企业“六把刀、一根绳”,“六把刀”一是国际市场变化,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这是需求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影响,第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我们从 1995 年到 2010 年城镇职工的收入增长了 6 倍,平均每年增长 13.7% ,这样用工成本怎么能不增加呢。但是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职工收入提高,增加了用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社会需求。再有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过热的时候价格上涨,在经济下降的时候价格也没有下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我们中国来讲,我们虽然是一些大宗产品、大宗原材料最大的进口国,但是却没有发展。不要看国外的一些企业,钢铁企业,金矿石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对国外的高支出企业来讲,再就是用地紧张,这个问题也是应该的,我们的土地不能都拿出来, 13 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应该保护耕地。第五个因素人民币汇率升值,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升值 30% ,每年升值 5% ,现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还在催促我们升值,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政治因素,其实人民币升值并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人民币升值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从今年来看一方面国内物价上涨,实际上货币贬值,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这两方面的压力给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很大压力。第六是节能减排压力很大。很多地方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的指标,甚至拉闸限电,甚至限制城镇居民的消费用电,这个做法不对,也说明了节能减排的压力比较大,而且这是长期的。节能减排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减少自然损耗是需要的。 “一根绳”是指货币信贷收紧之后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有个数字, 500 万以下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贷款总额在全部贷款总额中占不到 5% ,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不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占 80% ,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靠自有资金,从亲朋好友处借钱或者高利贷。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三大财政措施、六大金融措施,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会有一些帮助和缓解,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面对复杂的形势,面对当前的困难,从企业来讲,一是要全面分析形势、熟悉政策,把握好企业的经营方向。二是要做专实业,做强主业企业要做好实体经济方面,特别是这几年一些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投资房地产。做强主业才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最熟悉的。三是要发挥企业家的进取精神,永葆青春、永不懈怠。往往企业在创业阶段大家含辛茹苦、奋力拼搏,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当然大有大的难处,这时候可能形成一些倦怠,我们企业家调查系统对民营企业家进行了调查,问企业家如果再有一次选择你还做企业吗?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家选择不再做企业了。企业家是我们国家社会资源当中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家和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不同,不仅要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知识来为社会做贡献,还要靠自己的能力,把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企业里,为社会提供有用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家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也是希望企业家永远保持这样一种进取精神。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永远进取,永不服输。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在会上给与会代表出了几个题,对未来的形势投票,大家普遍对今后几年的国际形势不看好,他们讲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海运是最能反映经济形势变化的。形势好的时候,企业补库存,海运特别繁忙,经济旺盛。形势不好的时候,这时候去库存,也是在实体经济没有发生变化之前,在原材料的购买供应运输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已经提前反映出了市场变化。所以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秋水之寒还是冬水之冷都是企业最先感受到的,我们没有办法调节水温,就调节自己的体温,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相信不管形势怎么变化,市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机会,只要大家能够正确的观察、判断、分析形势,把握机遇,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剩者为王,任何时候都是大浪淘沙,把握住机会的企业都会留下。 今天的致辞过多了,这里祝大家在今后,在 2011 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在 2012 年大家能够再攀高峰、再创佳绩。 谢谢大家! 米建国:侯云春简明扼要的解释了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了中国 2012 年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政策选择,对如何把握好企业经营提出了建议,谢谢侯主任。 下面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邵宁副主任就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做演讲。 邵宁: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向大家介绍一下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下一步做的工作和努力的方向。 这些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家可能记得十几年前,当时朱 镕 基总理启动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时候那时候国有企业一片萧条,很多企业发不出工资、不能给退休职工发退休金。在当时大家都认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包袱,是社会稳定的包袱。从三年脱困改革开始,通过大力度改革和结构调整,目前的情况和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这个变化是十几年中实现的,这说明了改革的成就,也说明了继续推进改革的极端必要性。 在前些年的改革中,我们实现了两方面重大退出,一是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实现了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全面的退出,具体的方式在地方上操作方法是“两个转换”,产权制度的转换、职工身份的转换。产权制度的转换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出售,把国有企业出售给其他投资者,一种是内部的改制,把企业实际卖给内部的员工经营,这种情况改制的结果往往是职工持股,经营者是大股,这种改革已经全面完成了,这个面非常大,涉及到十几万家的国有企业,两千万以上的国有企业员工。第二个方面的重大退出,是通过国有企业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这是一个重大结构调整,资不抵债,没有办法生存的困难国有企业通过破产方式退出市场,安置下岗职工。 1994 年试点, 98 年全面推开,到 2008 年,一共涉及到 5004 户困难国有大中型企业,涉及职工 981 万人。经过以上两个方面的重大退出,实际这两个方面的退出也是三年改革脱困工作的三项重要工作之二。还有一项工作是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为改革和结构调整作出了一个安全网。在这两个方面重大退出之后,国有企业数量大大减少了,国有经济债券大大收缩。目前国有企业越来越明显向两个方向集中,逐渐形成两种性质不太一样的国有企业,一种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一种是竞争性的国有企业。这两种企业的性质、社会功能和改革内容是不太一样的。第一种是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中央企业层面主要是这样一些行业,石油石化,主要是供油、供气的,电网主要是供电,电信企业是提供通信服务的。地方这些企业非常多,尤其是城市这一级,省级的还有一点,城市一级有很多供水供气,地铁、污水处、垃圾处、公共交通等这样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公益性的国有企业,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它的产品或者服务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条件,是离不开的,不管是油气电还是市民的公共服务都离不开。第二它的经营中存在着垄断的因素,这个垄断是因为有市场禁入。有一些是独家经营有一些是寡头竞争。第三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是由政府控制的,企业自己并没有定价权。第四这些企业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性高于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即使出现政策性亏损也必须保障社会供给。所以这批企业和一般的竞争性企业的功能定位、经营的特征是很不一样的。对这样一些具有公益性的国有企业,社会上有很多的误解。认为这些企业是垄断的,通过垄断取得高额利润,形成特殊利益集团,这是社会上对这些企业的批评,这些批评是不太准确、不太客观的。首先市场的禁入就是垄断的,它本身并不是由企业决定的,是由政府的产业政策决定的,企业只是在政策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第二,企业并没有定价权,价格是政府定的,所以企业想通过垄断抬价是做不到的。第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工资总额都是被控制住的,这对于所有国有企业都是这样,企业负责人的薪酬通过考核由国资委定,职工工资总额也是由国资委按照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来进行控制的,它有多少利润,企业经营者拿不走、企业职工拿不掉。所以通过垄断抬价价格、牟取暴利、坐地分脏的机制是不存在的,它是做不到的。那么对于这批企业来说,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条件是当前国有经济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对于这类企业的改革,下一步需要推进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规范公司治理。这样的企业很可能是特殊的公司治理。因为很多这样的企业,自身的决策权是有限的,比如说城市地铁公司,修多少地铁、修多大的地铁,都是政府定的。这样的特殊公司治理可能要减少它的决策功能,增强它的监督功能。对这些企业需要推进它的内部改革。内部改革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企业内部的三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需要强化企业管理。当然具备条件的企业也可以进行重组、上市。改革的第二方面内容,需要对这些企业建立有针对性的出资人的监管制度。尤其是考核和评价,应该符合这些企业的功能定位。由于这些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价格是由政府定的,不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一般对竞争性企业的考核,考核它的利润、考核它的 EVA 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没有定价权,定价把它定高一点它的利润就高一点,不反映它自身的能力。所以对这样的企业要特殊评价,尤其是强调社会公益指标以及成本指标。第三方面是实施有效的行业监管。对国外垄断企业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因为某一些行业由于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了,它可能不适合于放开经营,比如说电网,在国外很多国家也就是一个电网公司,正因为是独家经营的,所以具有垄断地位,对于这样的企业,国外有一个惩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行业监管。这个监管是几个方面的,价格监管、服务标准监管、成本监管、收入分配监管、资源配置的监管以及对这些企业要实行行业的限制。目的是提高透明度,防止企业利用它自己的垄断地位,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从而保护社会和公众的权益。第三个方面需要形成规范合理的企业与政府间的政策安排。 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企业,无疑要承担它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往往是政策性规定,但是作为企业有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所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是有限的,所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有一个公益性和企业性的双重目标兼顾问题。这实际上需要企业和政府间有非常细致的政策安排,企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政府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我们概括一下,对于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改革加监管,包括出资人的监管也包括社会行业的监管。 第二种情况,现在国有企业的第二种类型,就是竞争性国有大企业,对于这种企业,中央企业里大部分是这种类型比如宝钢、一汽、东电、华润、中国建材都是竞争性的国有大企业。地方也有一些,尤其是省级有一些地方性国有竞争大企业。这些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最后使企业在体制上实现公众化。具体的讲就是在改革方面对这些企业不能像以往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那样或者是简单的卖掉或者简单的改制成为内部的,这种方式的改革对于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具体讲应该是依托资本市场,推进公众公司改革。实际上也是这几年国资委一直在推动的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工作。我们大概有这样一个判断竞争性国有企业最终的体制模式,很可能是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上面没有集团,它身上没有背的存续企业,这样完全可以市场要求运作。我们想做到这一点,国有企业就彻底多元化了,和社会资本就紧密结合在一起,国有资产彻底资本化,它变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权,它的流动性就非常好,经营就非常有利了,这样为下一步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所以对竞争性的国有大企业,方向是彻底的进行公众公司改革。我们判断在民营企业中,一些做大的企业,现在民营企业主体还是家族企业,规模比较小。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可能永远就是家族企业,就是中小企业,但是其中会有一些企业逐渐地发展起来,变成大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路径可能和这些国有大企业一样也是公众公司化,最后很可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不同路径,但是在公众公司改革方向上会最终走到一起。所以对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改革的方式就是彻底的市场化和公众化。现在有一些企业已经接近于整体上市的状态,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包袱需要消化掉,所以还需要一个过程。 要实现这两个长远的改革目标,对于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是改革加监管,对于竞争性国有大企业彻底市场化、公众化,要实现这两个目标还有一系列的改革工作需要推动,还需要我们创造条件,现在一步是做不到的。第一个方面,是优化发展债权人基础上,进一步收缩战线突出主业。目前国有企业的布局仍然偏宽,不够集中、不够突出,需要通过有进有退的方式进一步收缩展现。目前国资委的目标是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目标,这样的目标和以前的差别是高度的要求并不是宽度的要求,原先的企业都想做大,都觉得进入世界 500 强是近期追求目标,实际上进入世界 500 强并不说明什么,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因为我们有很大的国内市场,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内市场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容易做大,所以进入世界 500 强相对比较容易,甚至都不需要国际化,在国内耕耘就可以进入世界 500 强。但是作为一个小国,如果这个小国里面有一个世界 500 强企业,这个企业一定不得了,因为它必然是国际化的。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对规模要求我们应该看淡一点,对中央企业的发展主要是提升技术水平、提升素质,而不是扩大规模。第二,进一步推动企业重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央企业内部,包括中央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有很大问题。所谓的历史原因,就是我们缺市场化的发展过程,这和国外企业不一样,国外企业可能几十年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资源配置,某些时候可能进入一个新产业,某些时候把一些它觉得没有价值和前途的产业卖掉,逐渐地进行调整,所以这些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是市场竞争所塑造和梳理的过程,而我们的国有企业往往没有。我们到国有企业去,为什么你现在是这样,它可能讲不出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某年某月政府发了一个文件要求我脱钩,这批企业脱出来就是这样,所以很多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所以需要进行大力度的企业重组。这个重组包括企业间的重组,也包括企业内部的重组,当然解决问题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企业间的重组往往解决功能不全的问题和资源配置垄断问题,企业内部重组往往是解决内部资源配置混乱,资源之间内部的竞争特别厉害,形不成协同性的问题。这个方面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这个工作,当然推进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些企业执行的非常好效果非常明显,有些企业很多工作也做了,但是做的并不到位。 第三,要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从一把手负责制,过渡到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这几年我们做的试点意义很大,原先我们国家到处都是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负责制体制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虽然有些企业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也是大家坐在一起,廉政联席会议,各种各样的会议,但是只要一把手有想法,副手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好意思讲或者不敢讲。现在通过董事会试点,我们把中央企业的董事会结构变了,原来是内部人决策,现在国资委要派外部董事去,外部董事占一半以上,这确实和原先不一样了,这个企业重大的事情想一个人定做不到了,所以这个意义非常大,把一个人决策变成了相对而言比较民主、比较科学的集体决策,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当然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于企业来讲是长期任务、是永恒的课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调整。但是这个试点开始之后出现了体制效应,我们觉得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第四,完善出资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重点是透明度和考核薪酬,这个方面最重要的应该是作分类管理。现在国有企业可以分成两种性质不一样的国有企业:公益性质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出资人管理应该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的差异还不够大,对于有些企业有特殊功能的指标,但是还没有彻底实现分类,这是下一步发展研究解决的。 第五,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改革,内部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市场化,用工、人事、分配,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的内部改革实际上是从三年改革脱困开始,那时候砸铁饭碗,砸铁交椅,原先是大锅饭体制,这些砸都是重要的,现在仅仅破除旧体制是不行的,需要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光是砸铁饭碗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从机构、岗位、职责、考核、报酬做一个系统化设计。现在很多中央企业已经在推这一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各个方面的管理要科学化,这主要是制度建设。大企业靠制度,小企业靠人,由于中国的企业长期在一把手负责制的体制下运作,所以我们一把手负责制的体制在制度建设上往往比较单薄,往往是一把手想做就做什么,换一个一把手这个企业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章程,所以这方面要向跨国公司学习,建立一套信息化的企业系统管理体系,这包括战略、决策、风险、预算、财务、审计、采购等等,这些方面跨国公司有非常成熟的做法。 第七,解决好企业和社会负担的问题。包括辅业改制、厂办集体企业的改革,社会职能的移交等等,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各个方面的社会负担,因为社会负担仍然是非常重。这仅是企业层面的改革,一个方向是改革加监管,去推进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改革,另外一个层面市场化、公众化推进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整个改革不光是企业层面,宏观层面的改革应该能够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相应的环境。宏观层面的改革关键是两项,第一彻底的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不能介入企业的内部事务,政府的宏观调控也要以市场手段为主,要符合市场规则和要求。在这方面前几年国有企业困难的时候,政府的干预比较少,那时候因为它很困难,很多政府部门不愿意沾这个国有企业,怕沾上了脱不了手,这几年企业比较好了,有些政府部门就不太介意政府和企业应该分开的规则了,政府要做事但是没有钱的时候就找企业出钱做事情,这样的事情如果做多了,改革就会倒退。第二是要营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从国务院国资委的角度,我们不赞成政府对国有企业有额外的照顾和倾斜,不赞成政府为国有企业输血,实际上政府为国有企业输血的机制在三年脱困改革中已经断了,标志是政府财政不再对亏损国有企业提供补贴,银行也早已股份制改造了,所以没有优惠。三年改革脱困的时候,之所以改革取得长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输血渠道切断了,这个改革是至于死地而后生的效果,一个企业靠政府输血永远不能成为市场主体,营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意味着希望政府规范市场竞争手段,净化市场竞争环境。如果我们的企业靠行贿、靠回扣都可以走得通的话,最后受到伤害的只能是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自己。 总之,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为它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是改革还没有完,改革还需要向前推进。现在看,下一步推进的方向还是比较清楚的,剩下的国有企业并不多了,一种是公益性质,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供保障的,对这些企业的改革就是改革加监管,还有一些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就是彻底市场化、彻底公众化。当然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改革方面、结构调整方面做很多工作,同时也需要宏观上有一些配套措施。 我就简要的介绍这些想法,谢谢大家! 米建国:谢谢邵宁主任,邵宁主任在国企改革岗位上做了很多年,邵宁主任介绍了当前国有企业运行状况,指出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内容,对大家了解国有企业改革,搞好自己的企业经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感谢邵宁主任。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提一个问题。 提问: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将会怎样发展,特别是中国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特别是目前欧美市场非常低迷,很多欧美的零部件企业濒临资金链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中国国有企业如何抓住当前的机会大举收购这些企业,走出制造业目前低端的环境,请问邵宁主任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邵宁:目前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机遇。最近这一段很多欧洲和美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它的成本高,它很困难,但是这些企业有它的品牌,有它的技术、有它的渠道。所以最近这一段中国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成功的收购还是做的不少。往往成功的收购是这样,把它的研发、渠道仍然留在国外,但是生产部门移到国内。渠道、研发仍然是很好的,但是生产成本降低了。一般讲双赢,被收购的企业能够保相当的就业岗位,它能够发展,同时中国企业得到了技术。这是非常好的事情。现在很多中央企业在做,但是这个方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太不了解国外的经营环境和法律环境,尤其是在员工法方面,我们往往吃亏,觉得挺好,代价不高,但是你接过来之后,如果发现这个企业需要裁员,最后成本会非常之高,因为国外对于员工的保护,尤其是它的工会系统是非常有效的,跟中国完全不一样。这个事情现在是中国企业的机会,不仅是中国国有企业,是整个中国经济的机会。但是由于我们不太熟悉国外的情况,而且这种熟悉程度也很难在短期内真正有大的改善,如果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需要中介服务。比如说我们在中央企业里面,在德国有一个德马斯公司,它已经做了 20 多年,它帮助很多国内企业做企业收购,它做的净值调查,它做的判断对企业非常有帮助,所以对有国际经验的一些中介机构和企业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服务,现在我们自己做有风险,如果有人帮助效果会好得多。的确是机会。 米建国:下面请工业和信息化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就当前重点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应对策略做演讲。大家欢迎。 朱宏任:尊敬的邵宁主任、米建国主任,各位企业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对于当前形势的看法,我们知道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经济形势波诡云诀,一些欧洲国家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有很严重的困难,另外国内经济也有一些变化。 12 月份,中央刚刚召开中央经济会议对明年的大政方针做出了总体安排,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想现在谈的这些观点都要在下一段,就是得到一个验证,特别是政府角度的观点,都要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昭示的精神作为指针,现在讲的这些只是供大家了解,我们把握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明年的经济走势做一个参考。 首先简明扼要的谈谈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形势。 为什么把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作为今天主要介绍的内容,我们知道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在 GDP 的份额中占到 40% 左右,把握了工业的情况,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当前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会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座同志,很多都是来自企业的第一线,大家切身的感受,也需要对当前的情况,除了从一个企业、一个地方的感觉外,从宏观上看看政府部门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把握的。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各类困难,继续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我国经济总体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工业经济呈现出生产增长较快、效益同步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国民经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对当前形势的总体把握。 大家知道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总理对今年的经济工作主要方向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第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第三是稳定通胀预期。而在这三项任务中,又着重提出要把控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总体上还是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各项宏观调控的任务得到了贯彻实施,应该说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和目标是向实现的方向迈进。 从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看,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9.4% ,其中一季度增长 9.7% 、二季度增长 9.5% 、三季度增长 9.1% 。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在 9% 左右,应该说是不低的速度,去年确定今年的目标是国民经济增长在 8% ,我们今年实际增长是 9% 的水平,因此整体上说,还是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另外投资、消费、出剖均保持了较快增长水平,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图)绿线是 2009 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速变化情况。紫色线是工业增加值增速。这是各个季度的增长情况。从增长情况来看, 2010 年到了这一轮恢复增长中较高的水平,以后的增长呈比较平稳的趋缓的态势。从现在看,还是把平稳增长作为当前总体的把握。 2009 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较大的变化。(图)中三根线,绿线是 CPI 、红线是 PPI 、黄线是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2009 年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逐步走出来之后,物价的水平呈缓慢增长趋势。为了把物价水平控制下来,中央从 2010 年四季度,对原来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调整,除了仍然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外,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于货币信贷实施了适度回归,这样对于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物价在这种宏观政策调控下,初步控制了物价上涨势头,有所下降。从今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以来,物价已经呈现掉头往下的趋势。提醒大家注意紫线和黄线,分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应对危机过程中,我们的企业逐步地从金融危机阴影下走出来,一部分企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时也承受了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来看,明显高于出厂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增长幅度低于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变动,这样的落差更多地要靠企业或者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或者大大压缩利润区间保证我们的正常经营,这种情况在座的企业可能都会感同身受。 1-10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4.1% ,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 14.4% 、 14% 和 13.8% , 10 月份当月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 13.2% ,企业效益状况总体改善。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同比分别增长 27% 和 26% 。这个总体增长从宏观面上看是非常不错的。 2009 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月增速,(图)我们用三条曲线表示,蓝线是 09 年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逐月增长情况, 2008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外需极度萎缩,进而影响了向出口型企业,然后向加工型企业,进一步向原材料企业的延伸,中国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2008 年的四季度,中国政府采取了一揽子计划的宏观调控措施,这个措施我们平常讲的比较多是推动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这里面包括了调结构、惠民生的一系列措施。在工业领域,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十大产业中除了制造业的领域外还包括物流业。在中央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变化,从 2009 年 1 、 2 月份,中国经济一度跌到近一段时间以来最低点 3.8% ,之后中国的工业在 2009 年呈现了稳步上扬态势,一直到 11 、 12 月达到了 18% 、 19% 这样较高的发展速度。从 2010 年,中国的工业经济基本上稳定在稳步增长区间。相对于 2009 年来说,这个曲线是前低后高,如果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 2010 年我们工业增长是呈前高后低的态势,但是 2010 年基本上稳定在正常运行的区间,特别是从 2010 年 6 月以后,就是图中红线, 2010 年 6 月是在 13.7% 的位置,到年底 13.5% 。到 2011 年,今年以来大家可能感觉到我们经济呈现稳中下滑的趋势,如果和 2010 年相比现在的增速,即便是 13.2% ,还是维持在较快的区间,因此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基本上还保持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 我们再看看企业效益的情况。图中三根线非常说明情况,紫线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情况,有时候也用销售收入描述,紫线全年来看是比较平稳的,销售收入是平稳增长的态势,但是从利润和税金来看,特别是利润的情况,我们看到 6 月以后有一个向下的趋势。这个趋势说明了两个方面问题,总体上企业总量上看,利润水平保持在 27% 的较高水平,但是如果分段看,这样的利润变动也是有稳中趋缓的态势。 我们讲到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的时候,我们要看看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何方?从 2008 年,特别是 2009 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方面,拉动作用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都是支撑 9%GDP 的增长和 13% 、 14% 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但是内需的作用在这一段过程中是明显增强的。从 1-10 月份看,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的销售产值同比增长 29% ,内销增长 30.7% ,出口增势趋缓。规模以上出口 1-10 月增长 17.9% ,全部销售产值增速 11% ,低于全部销售产值 28% 、 29% 的水平 11 个百分点左右, 10 月当月出口同比增长 13.6% 。 这组数字是 2005 年以来到今年 1-10 月份,在现价销售产值中内销比重和出口销售值的比重,从红圈可以看到,左边是内销所占的比重,右边是外销占的比重。 05 年内销比重 80% ,出口比重 20% ,今年以来,特别是 1-10 月的情况,内销所占的比重占 88% ,外销的比重回落到 12% 。我们知道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渠道影响到国内生产的。当前情况下,外需不振反映的比较突出,但是我们的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这个主要原因是内需跟上了。从今年中央所采取的措施,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中的主要方向,特别是提到扩大内需是增加居民消费的需求,从这一点来说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参照和启示。就是说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稳定外销市场,同时一只眼睛向内,一只眼睛向外跟上去,我们外部损失内部补,对于我们稳定增长有重要意义。 出口增势有所趋缓,这是 2008-2010 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分月增速情况。 2009 年我们出口是负增长,由负转正。 2010 年随着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一些消退,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处在缓慢复苏的轨道,因此带动了我国的外需。但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大于我们一般的想象,特别是在欧元区这些国家的问题逐步的暴露出来,使得经济复苏势头受到很大的遏制,这种情况从我们出口的影响上也能看出来,从去年的下半年出口有放缓,今年以来出口也呈现往下走的趋势。 刚才讲的是量的情况,再看看结构上,从宏观层面上有什么变化。 1-10 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6.7% ,比刚才讲的 1-10 月的 14.1% 要快了 2.6 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 12.5% ,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1.4 个百分点, 25 个城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战略新兴产业在一些地方大家也在加大投资积极的推动,同时 18 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实产能的情况进展良好。从 9 月底各地上报的情况来看, 2255 家企业 2011 年淘汰落实产能任务已经完成 90% ,另外像电解铝、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在加大,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还举一些实例,像水泥行业,现在立窑水泥占的比重在进一步下降,生产增速在下降,与此同时节能环保也代表新技术旋窑水泥现在占的水泥产量的份额已经超过了 80%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觉得结构调整已经更多的成为当前推动工业增长或者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情况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无论是宏观层面主要经济指标所反映的运行走势,还是微观层面市场主体所反映的经营情况,都表明经济运行总体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刚才讲的是一个总的方面,就是大的情况,虽然现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困难、新问题,但是对我们对总体的发展还要有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今年和去年的不同,我们还碰到了一些新的挑战。 这个挑战我想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描述一下这个问题。一方面经济总体还保持了平稳较快运行的态势,另一方面增速回落幅度扩大的趋势值得我们关注,这一点刚才数字中都明显看到了我们不再赘言。我只是想讲到经济增速适度回落,主要是宏观层面上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政策预期,但是在这里还有一些影响的因素值得我们从各个层面加以重视。 我们看看市场变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市场变化影响,我们知道,虽然前 10 个月我国外贸出口仍保持了 22% 的增长速度,但 9 、 10 月份仅增长 17.1% 和 15.9% ,回落态势十分明显。最近秋季广交会上,欧盟客商订单出现下滑,短单占比较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可能在出口的企业有所感受,在今年圣诞节的销货的旺季, 9 、 10 、 11 月份都出现了像往年热销的状况受到了影响,但虽然一些刺激政策陆续退出,住房、汽车等带动力较强的商品销售持续低速增长,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大幅回落。我们知道,去年汽车的带动在机械行业和整个工业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去年国家的汽车产销都达到了 1800 万辆世界第一的背景。 从 2000 年到 2010 年我们连续十年间在这个区间中国的汽车工业基本上保持了每年平均增速 25% 这样的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水平下,今年的 1-10 月份,汽车的增速产销是在 3% 这样的水平,远远低于原来年初估计的 10% 和年终 6 月份估计全年 5% 的速度。最后年底的情况是什么样呢,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速度是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一方面我们是由于原来对汽车销售的刺激政策退出了,应该说现在维持在 1800 万辆的较高水平上不容易,但对经济的拉动方面我们可能还会有一系列的连带作用,会在不少行业中体现出来。另外基础设施的部分领域投资也出现了下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的增速现在还是保持在 17.2% 比较高的速度,扣除价格因素以外,增长还是 11% 左右,这样的增速比去年要低,但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限价增速 1-9 月份增长 24.9% ,外贸出口的增速已经讲过了。在遇到挑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企业整体效益状况继续改善,但两极分化明显,小微型企业困难明显增大。大家知道,总体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是 27% ,但是在这 27% 的之外一定要看到,小型、微型企业遇到的困难更加严重,受融资环境、用工成本、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更大。另外,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明显增加。一些小微企业的困难在这个情况下更严重,我们说 27% 的利润增长不能代替,只能说明一部分企业的情况,小微企业的困难实际上是在增加的,当前的情况下,宏观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 这样一组曲线,柱状图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业务成本、企业亏损额的变化情况,我们看到的是不同月份的累积增长,利润从年初 33.3% ,到现在 27% ,亏损额从年初的 22% 到现在的 51% ,说明亏损是增长的。亏损企业亏损的情况,在我们保持了 27% 的利润增长的情况下,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今年呈比较明显的增长。成本与主营收入的利润率是呈下降趋势。从宏观层面讲,需要明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是影响明年平稳较快增长的硬约束是强化了,包括出口高依存度的方面,包括一些要素,像电力紧张的情况,以及现在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特别是节能减排的压力也很大。 总体看尽管国内外形势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但是明年可能是经济运行不确定性更为突出的一年,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有所放缓。保持明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依然做好结构调整、控制物价,要惠及民生。 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向。 从国家层面上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明年的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增长。其次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调整结构实际上是解决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的必由之路,国家要给予重视。三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四是进一步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环境,最近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中央还将出台有关的综合性政策,积极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克服当前遇到的困难。五是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谢谢大家! 米建国:谢谢朱总,指出了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对企业家把握形势、迎接挑战,调节经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再次感谢朱总的讲话。 下面请我们期待已久的我们的老领导,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做精彩演讲,大家热烈欢迎。 成思危:抱歉,因为我年纪大了,我就坐在这儿讲了,今天确实有会,本来说不来了,后来大家说你前几次都来了,这次不来不合适,后来我只好从车公庄赶过来。 每年我都讲对第二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可能大家还记得去年我讲的是 9.5% ,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是 9% 左右,通货膨胀是 9% 或者 9.5% 以上,现在看来有一点误差,但是差的不多,我常说预测常常是预测不准的,预测准就成了神仙,但是没有预测是万万不能的,不知道方向了,所以还需要一定的预测。今年的经济形势大家已经看的比较清楚了,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从前三季度来看是逐步下降, 9.6% 、 9.5% 到 9.1% ,平均是 9.4%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下降,四季度很可能是低于 9% ,全年来看可能是 9.2% 、 9.3% 左右,当然这只是一个估计,因为到年底才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率现在看来可能到 5.5% 甚至更高一点。 12 月底大家就知道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今天主要讲 2012 年经济形势的看法和我们企业要采取什么样的决策。 2012 年的经济情况怎么样呢。我们先看世界经济的情况。世界经济的情况大概有几点,第一点发达国家经济体处在缓慢复苏之中。在去年国际金融论坛开幕式上我就讲过,我说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复苏,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衰退,只是放缓。所谓“衰退”是指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季度负增长。发达国家 2009 年基本上都是衰退的,发展中国家像中国 9.2% ,印度将近 8% ,印度尼西亚是 9.5% 。发达国家在 2010 年多数实现了正增长,就是说经济复苏,连续三季度实现正增长,但是这种复苏是在曲折起伏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从发达国家今年的增长来看还是比较缓慢的,明年可能还是比较缓慢的增长。原因很多,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从美国来看主要问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一直在 9% 左右。美国银行系统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以后还没有恢复元气,地方政府债务也是相当严重。国家债务更是严重,已经不得不把它的债务上限从 14.3 万亿美元提高到 16.7 万亿美元,从这些可以看到这些迹象。 从政治上说,中期选举以后共和党在众议院里占了多数,对奥巴马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产生制肘的作用,比如提高国家债务上限的问题就有很大异议,那时候说如果达不成协议就会造成美国政府停摆,我说你放心不会, 8 月 2 日前一定会达成协议,两党在那儿争夺利益,这一次争夺,美国人民看出来了政客并不是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只是关心党派利益,这也是触发占领华尔街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明年美国又面临着总统选举,所以说在这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政治、经济因素,使得它不可能有太高的增长率。 我们再看欧洲,欧元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是五个国家智利、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这五个国家产生债务危机的原因不完全一样,但是整体来说是高福利和银行的过度负债造成的。像希腊和葡萄牙很明显是为了讨好老百姓实施了高福利政策,本身又没有那么多钱,是借钱搞的高福利,政府直接负债的问题比较严重。据说希腊失业工人一年的收入是一万多欧元,相当于十万人民币,如果失业可以拿十万人民币,很多人可能会自愿失业了。而且我们看看示威游行有一个标语“我们过惯了富裕的生活不能勒紧裤腰带”。爱尔兰和意大利、西班牙有点不一样,主要是银行负债把政府拖累了。希腊的 GDP 只不过是欧元区的 2% ,怎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危机呢?主要是由于大家不肯掏钱,因为遇到这种危机,有个解决办法是借新债还老债,大家看你情况不好,谁也不愿意借你新债了,所以现在希腊国债的损益率是高度上升。第二是债务重组和债权人谈判,那些商业银行给它减息,但是债务基数很大,政府一方面要加税,一个办法是福利,一个办法是出卖国有资产,但是几个办法都受到了很大阻力,政府要缩减开支,公务员反对,要增税,老百姓不愿意,要减福利也不行,要出卖国有资产,也会遇到反对。我去年 12 月到西班牙,刚刚传出来说政府想把机场私有化,马上机场调度人员就罢工,整个机场瘫痪,最后西班牙政府不得不实行军管办法,派军队来控制。当然它的罢工不受老百姓的好评,因为机场调度人员本来工资就很高,他们怕民营化以后,按照商业化的标准,降低他们的工资,所以罢工。希腊,据说这次的救助方案里要求要出卖 500 亿欧元的国有资产,基本上港口什么的都得卖。希腊老百姓也不是没钱,但是有钱人都把钱存到国外银行去了,并不是真正拿出来支持国家,现在是这样的情况。 欧债危机,从欧洲现在的态度来看还是要救的,如果不救很可能就造成欧元区的解体甚至欧盟的解体。如果解体对国际货币体系来说是倒退了十年,也失去了和美元相对抗衡的国际储备货币。对欧元区来说也是很大打击,欧元区内的贸易是主要的,德国的出口大部分都在欧元区内,欧元区垮了,不仅是对欧盟国家有很大影响,对德国、法国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德国议会轻松的通过了提高 EISEF 就是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道理,因为它明白如果不救欧盟,将来它自己也不好办。最近在讨论欧元债券的问题,希腊的国家债券没有人愿意买了,我们也不能买了,但是如果发行欧元债券,以德国、法国信誉为担保,那投资人还是愿意买的。但是现在来看,绝大多数欧元区国家都同意,只有德国有点反对,从整个看,恐怕它也得同意,最后发行欧元债券。如果欧洲稳定基金提高到一万亿再发行欧元债券,还是有可能渡过金融危机的。 前些天在美国巡回演讲,有人问我是不是四十五十,我认为比较乐观,我认为四十六十,欧元能够维持下去。欧元区从政治上来看问题是什么呢。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管,只有一种货币那就是欧元,但是财政政策是各国自己制定的,尽管规定了一些纪律,比如说赤字不能超过 GDP 的 3% ,但是有的国家没有遵守,像希腊就没有遵守,甚至原来不符合条件进入的,是通过高盛帮它做帐的方法最后进入了欧盟,一旦进入了,采用了欧元,就不能采取货币贬值的办法来解决它的危机,最早发生危机的是冰岛,但是冰岛通过货币贬值的方法基本上已经恢复元气,但是其他欧元区国家是不行的,特别是像希腊这样的国家,由于它的负债,它的欧元储备在留出,如果没有新的补充,那就会使它的困难雪上加霜。所以现在默克尔提出建立更紧密的欧洲,就是想把财政政策统一。但是财政政策是主权问题,如果统一财政政策,就要出现主权的让渡,这是很难的问题。所以现在欧元区的问题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日本,日本是 20 年经济衰退,所以有人说是“失去的 20 年”。现在为止日本国债利率是很低的,它的经济就是这样的状况。日本政治上什么问题呢?就是首相更换的太频繁, 20 年内更换了 15 个首相,我到东京大学演讲的时候,他的副校长开玩笑的说我们日本是生产首相最高的国家,首相更换的这么频繁,它的政策很难保持一贯性和连续性。还有国际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建立友谊方面也带来了阻碍。像有的首相刚刚来中国访问,我们谈的很好,但是回去以后就下台了。所以发达国家来看,经济上、政治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就决定了它的复苏是缓慢的。 第二,由于复苏是缓慢的,所以货币政策必然是宽松的,因为要刺激经济的发展。美国现在是保持 0-0.2 ,实行了两次量化宽松,现在又扭转操作,实际上是变向的量化宽松,有人推测它可能推出第三次的 QE3 。 欧洲,欧洲央行今年把利率提高了两次, 1% 提高到 1.5% ,最近又降到 1.25% ,没有降之前我在美国就说它肯定要降息,因为它的经济恢复不过来,所以还是要宽松。现在可能从 1.25% 降到 1% 。 日本利率是保持 0% 到 0.1% ,基本上是零利率。所以国际上这样的保持低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做法,现在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第三,美国利用美元主要储备货币的优势不断地扩大它的货币供应。美元是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作为国内货币来说,采取刺激政策,我们没话说。另一方面美元又是国际储备货币,如果采取大量的宽松货币政策,必然的结果是把它的通货膨胀,把美元的贬值,输送到世界各地,让所有拿美元的人都要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和后果。 承担美元贬值的后果,同时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大家可以看到金子最高涨到两千美元,最近降到一千六百多,石油涨到超过一百美元,最近是九十六美元,还是在高位。粮食价格也是。就是由于美元大量输出,使得世界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扬。所以我们说世界的经济形势,我刚才估计的三点:缓慢复苏、低利率、美元的泛滥,在明年恐怕还会延续下去。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国家的经济情况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首先,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这两个指标,最近经济学界也在讨论,特别是国外问中国会不会硬着陆,国内经济学家有的说肯定不会硬着陆。最近我看三种说法,一种说硬着陆、一种说软着陆,现在提出一种新说法,不着陆。就是说我们还在飞行,但是降低飞行高度,不着陆。当然这个东西取决于你的定义了。什么叫硬着陆,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是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高起。软着陆就是经济增长率下降,但是失业率、通货膨胀也同时下降。所以不管怎么说就是要着陆,就是要脚踏实地站稳,不可能老在天上飞。 所以我们看明年的情况,首先还是先看经济增长。大家知道经济增长是三架马车,实际上在经济学里讲是四架马车,但是我们讲三架马车,一是投资、一是消费、一是进出口、一是正负支出,国外都是讲四架马车,实行赤字政策扩大政府支出,也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办法,但是我们国内把政府支出都算在国内消费里,所以说是三架马车。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看,第一是投资,明年的投资率可能是会要下降的。前一段我们搞的刺激经济的方法主要是依靠投资, 2009 年所以能够达到 9.2% 的增长速度,投资占 8.7% ,可以看到投资的重要作用。 2009 年我们的投资达到 22.5 万亿,大概占 GDP 的 33.5 万亿的三分之二,这样高的投资一方面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是必要的,没有投资的刺激, 2009 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只有 2.4% ,但是由于投资的刺激达到了 9.2%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由于高投资率的结果,我们 2010 年、 2011 年都在处理它的负面问题。为什么?因为高投资率带来了产能过剩,我们 20 几个产业部门,绝大部分产能过剩,最近 16 个产业部门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朱总比我清楚,刚才讲的内容。 因为产能过剩肯定有产品积压。第三是投资效益的下降,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投资增加 1% , GDP 增加多少,理论上这个数字应该是 0.5 ,如果加上技术进步等等这个数应该是 0.7 、 0.8 。大家可以算,我们的投资率 2009 年投资增长 31.5% , GDP 增长 9.2% ,实际上 0.3 的投资效益增长,这里有原因,有的投资都投在铁公基上,这个投资增速比较慢,还有环境问题增多。 另一方面投资要大量放贷款, 2009 年银行总贷款是 9.6 万亿,所以说 4 万亿绝对不止, 9.6 万亿贷款放出去以后的后果,第一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危险,因为通货膨胀的学术定义来说就是货币供应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要,造成了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或者说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通货膨胀不是所有货物统统涨价的意思,而是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和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有时候说局部的通货膨胀、全面的通货膨胀,从学术定义来说是不严格的,因为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可能用这个来形容,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即使通货膨胀过去了,有些物价是下降的,有些物价是上升的。所以货币供应的大量超发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这是第一。 第二,由于贷款给了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地方政府的贷款 10.7 万亿,大概四分之一的地方政府是没有还债能力的。外国的次债是银行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个人,中国的次债是银行把钱借给没有能力还债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总债务和地方政府的总财务收入来说占的比例不高。我不大同意这个说法。如果说中央政府买单,那就是鼓励赖帐了,有的地方政府敢借就是靠这一条。有的地方政府说不借是傻子,借少的更是傻子,借了想还完全是傻子,地方政府就是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帮它买单,就是鼓励它违约。中央政府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在社保、保障房民生问题上买单,但是不可能给它盖超豪华的办公大楼,这些给它买单。最近网上流传一个地方政府办公大楼的照片,有的地方政府办公大楼盖的真豪华,中央政府给它买单不是支持它吗。第二,尽管地方政府的总债务对于它的总财政收入相比还是安全的、可控的。但是欠债少的地方政府能够欠债多的地方政府还债吗?上海可能帮其他城市还债吗?不可能。还不起的还是还不起。不可能拿总数来看。第三,怎么办呢?最后的结果,坏的结果,一个是银行坏帐增加,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现在银行赚钱是两率差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差,现在我们是 3% ,国际通行是 1.5% ,为什么这么高是保证银行的利润、保证它冲销坏帐,如果我们的银行做到国际银行通行的 1.2% 、 1.5% 的两率差,那我们的银行马上坏帐。现在通过两率差使得银行贷款能力增强,另一方面老百姓存款的少了,现在靠银行解决问题,同样是老百姓利益受损。更坏的是靠通货膨胀稀释债务,这是大家都要受损。所以最近提出允许四个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这个办法是说你别向银行借钱了,向老百姓直接借钱,你有还款能力借钱自己还,中央政府不管你了,现在批准的四家,估计是有还款能力的,估计问题不大。将来再有增加,要认真审核它们的还款能力问题。 货币超发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资产泡沫的增加。因为钱比如借给了国有企业,但是国有企业一看现在超能过剩,它就不玩实体经济,就玩虚拟经济去了,拿来投股市、房地产,所以股市在 2009 年上半年火了一把,涨到了三千多点,由于整个形势不行,最后又下行。根据我们的研究, 2009 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我们进入股市的资金反而增加了,到下半年资金又撤出来。但是房地产这块, 2009 年拍出的地王都是地价翻番,而且都是国有企业,北京的一家地王起价 18 亿,最后拍到 40.6 亿,因为它有钱,地价上去了,房价能不上去吗。这样造成了房地产的资产泡沫。从去年开始有一部分的钱走到高利贷里去了,这就更危险了。咱们国家的高利贷定义是贷款利率的四倍以上。现在温州这些地方的利率,包括最近江西的调查,江苏的调查,高利贷的问题不仅仅是老百姓参与,银行参与,甚至有的国有企业都参与。但是确实玩金融,他觉得玩虚拟经济比玩实体经济来钱快,来得多,搞工厂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一定卖出去,卖出去以后款不一定收回来,就算款收回来了,支付了工人工资、各种税费以后回报率并不高,但是拿这个钱放高利贷或者炒房地产可能回报很高。但是这是很危险的,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玩金融,对我们国家的风险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说,看近两年来中央政府各种措施都是想办法化解这些问题,由于投资过快增长和货币过度供应,化解这样的问题。投资要适当降温。这是一架马车。 第二架马车,就是内需,就是消费。从中央来看一再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国内消费,但消费也不那么容易,要消费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要提高它的购买力,没有购买力怎么消费呢。要提高购买力就要有制度性的安排,这里有三个安排,让老百姓的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这个基本做到了,现在城市的增长、农村的增长,去年是 8.5% 、 9.8% ,和经济基本是同步的。 CPI 和工资挂钩,现在 30 个省的最低工资已经和 CPI 挂钩了,但是一般的工资还没有,当然也有争论,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挂钩的,挂钩了才能保证大家实际收入不降低。第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在分配中的比重不下降。除了这三个外,还有两个措施,一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 800 到 1600 到 2000 最近提到 3500 ,根据税务总局统计按照这样中国只有 9% 的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我在美国演讲的时候开玩笑,美国有个总统竞选人提出三个九,我说如果我竞选就是四个九,就是只有 9% 的人交个人所得税。 还有提高信用消费,现在个人贷款比例占国内银行贷款的 15% ,国外是占 60%-70% ,所以提高个人信用消费也是提高购买的方式。 再一个保障体系,大家不再为看病难、择校费来担心。第三就是通过企业创新,提供更多大家愿意买的产品。我们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让大家敢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敢消费,提供更多的新产品让大家愿意消费。 第三架马车,进出口。国际形势来看,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好外需减少,实际上 2009 年我们的经济增长 9.2% ,投资 8.7% ,消费 4.0% ,进出口是负 3.5% ,实际上是拉了经济增长后腿。从明年的形势来看不容乐观,当然还是要鼓励,比如说完善出口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还是要鼓励,但是不容乐观。最后是政府支出的赤字,看来不宜大幅度增加。从这四个角度来看,明年的经济增长可能要低于 9% ,可能在 8.5% 左右。第二就是通货膨胀,当然从现在看来, 10 月的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有的人比较乐观,认为通货膨胀到了拐点,要下降了。我个人认为略微下降是可能的,但是不要期望下降太多,为什么?因为造成通货膨胀的三个主要因素并没有缓解。第一是货币供应,货币供应尽管今年实行了从适度宽松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不能收太紧。为什么?第一收紧了,中小企业就更难活了。现在已经难活了,再收紧就更难了。第二收紧了,地方政府的负担就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提高利率,世界发达国家都是低利率,它的热钱就更容易流进来,来我们这儿套息。所以我们也不能收的太紧。最近央行提出了定向宽松,就是向小微企业宽松、向高新技术企业宽松,定向宽松随意性比较大,究竟哪个应该宽松、哪个不应该宽松,最后恐怕还是行长决定,所以货币供应不可能收太紧。不可能收太紧的情况下,因为利率是控制通货膨胀的最有效手段,但是不可能用的太厉害,这是第一。第二,国外大宗商品的价格还是在高位,虽然最近略有下降,但是比起一年前还在高位,这个不容易减少。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咱们买什么,什么就涨,这很麻烦。比如说我们的钢铁,铁矿砂靠进口,我们预计明年因为房地产调控,钢铁需求量减少,刚传出一个消息,我们的减量要从七亿吨降到五亿吨,铁矿砂马上降下来了,因为中国是最大的买家,谁知道咱们的大钢铁企业赶快去买,他想捡便宜,这一去抢,价格又上去了。大宗商品的问题,这个价格恐怕短期内很难回落。第三是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三个通货膨胀的因素不能够大幅度的削减,我们想通货膨胀率降的太多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明年的通货膨胀率,我估计,再三说测不准,测准就是神仙了,我估计在 5.5% 左右。 那么通货膨胀什么是合理的呢?原来一般认为通货膨胀 5% 以下就算是比较轻度的通货膨胀,但实际上这和经济发展速度是有关系的。经济发展速度高的时候,允许你承受的通货膨胀率相应的高一点,但是比较安全的,我个人看法是通货膨胀率不超过经济增长率的三分之一,这样的通货膨胀是可以接受的。现在有人说涨工资,涨工资一定程度上也会刺激价格上涨。所以有通货膨胀不可怕,只要工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率就不要紧,你的实际收入还是增加的。 再一个银行利率,现在的银行利率是负利率,所以我们对付通货膨胀一个是工资的增长超过通货膨胀率,一是银行利率要从负变为正,这样保持 3% 的通货膨胀并不可怕,但是政策上要做到也不容易。 再一个要下大力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玩虚的东西,最后是不行的,最终取决于千千万万个企业,我说过大企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骨头架,小企业是血肉,如果没有小企业中国经济就成了骷髅。大企业、国有企业现在困难不大,但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确实困难,所以要下大力量支持他们,他们本身也有企业本身的转型问题。企业本身的转型,一个是创新、一个是诚信为本诚信为基,一旦不诚信顾客不买你的产品,一个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我们的小企业应该是同上下游联合组成一个供应链,组成一条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做到互相支持。第三,小企业加强自己内部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等等方面的管理。现在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小企业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是觉得风险高,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市场变化大,抗风险能力低。一是交易成本高,贷给大企业一个亿签一个合同,贷小企业五百万、几十万也是签一个合同。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小企业要加强自己的财务管理,提高自己的财务透明度,不能有三本账,领导来一本账、银行来一本账、自己一本账。最后一点小企业最宝贵的就是你的职工,所以以我们要下大力量关心好我们的职工,加强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创新和质量。不要说小企业,大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很多钢厂都引进了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只有少数几个企业能够生产高级小轿车的用钢,为什么做不到呢?他们说我们一流设备、二流人才、三流管理,所以做不出来。他们生产出的钢这一批合格,下一批可能不合格,谁敢要。所以要下大力量培养人才。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事部门经理说要加强人员培训,人事部门经理说培训完了都走了怎么办,总经理反问不培训都赖在这儿不走怎么办,水平不提高怎么办。没有一流职工就没有一流企业,所以这个问题上我们企业要注意。 最后一点大家要记住,企业家只有一时的成功,没有永远的成功,你的成功说明过去你每天不断地应对新挑战,所以说好的一把手不是像今天干什么,今天干什么副手都可以去做,最重要的是想明天干什么,我们要走前一步,我们的企业才有市场,所以希望企业家们都成为高瞻远瞩的有战略思考的高级管理人员,不要成为整天盯着鸡毛蒜皮小事而在那儿争的不可开交的人。我曾经讲过一个好企业,有一次演讲有人问我,说你认为中国哪些企业好。我说不能回答,回答就得罪人了。但是我觉得好企业有几点,第一点,真正的是把职工放在第一位,这是必须的。第二点,对顾客一定是尽量的服务好。第三点,它能够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和创新热情。第四点,它不把企业的扩大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是把企业做强作为最终的目标。第五点,它的领导班子一定是团结的。很多民营企业都看到在创业的时候、在困难的时候很团结,即使是家族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一旦成功了,上市了,问题就来了。所以我说我不回答具体哪个企业好,你们拿着这几个标准衡量,哪个企业符合标准,就是好企业。 今天就利用这一小时的时间,给大家讲讲明年的经济形势,对明年的经济形势,我觉得是 8.5% 的增长率, 5.5% 的通货膨胀率,这是我的猜想,对不对,到明年年底大家再来评论。但是我想无论如何,企业是我们经济的细胞,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希望大家做企业的同志,还是要认清明年的挑战和形势,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我们国家经济真正的软着陆,而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米建国:谢谢成思危教授,深入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态势,指出了欧美日经济增长的纠结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形势,做好明年的工作安排,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成思危委员长。 会议通知:今天下午会议一点三十分开始,请大家准时到场。 (结束)
0 个评论
分享 十分钟看懂中国经济([转载
热度 2 caiqinxue 2012-2-2 11:11
文以最浅显的道理阐述经济的真相。不会有任何所谓的学术妓女们常用来欺骗人民的深 奥的学术理论,还事实以清白,真相只有一个,让我们擦亮眼睛,洞观今天发生的一切。 本文在以下几方面阐述中国经济的真相。           1、什么是经济发展?     简单的讲经济发展就是有钱,但钱从何来?钱只能印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印 钞机不停的运转?     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与世隔绝,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 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 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 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 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     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 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 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 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     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 ,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     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 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   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 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 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           2、什么是对外贸易?     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 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 少,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 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 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3、什么是通货膨胀?     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 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 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 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 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 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 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 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 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 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 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 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 N多个 100 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 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架了岛上的经济。   4、房价能绑架中国经济吗?     中国的房地产已经使中国央行发行了太多的人民币,如果房价下降,等于把那颗 石子投进了海里,那么多印出来的钱会使中国产品价格飞涨,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看似房价与石子毫无相干,可是他们的属性是一样的,就是价格和价值严重的背 离。实际上房地产的崩盘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而是整个中国经济体系。为 什么政府迟迟没有把房价降下来,不是降不下来,如果真想降房价,只需要一道政令,房 地产价格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可是后果谁能承担,严重通货膨胀谁来负责?     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中国的经济,是无可置疑的,是客观实在的,没有人能改变 。     不管谁是总理,廉洁也好,贪污也好,都希望社会和谐,可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    5、房价和通货膨胀有关系吗?     可更棘手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如果降房价,面对的是马上的通货膨胀,可不 降房价,那么面对的就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何去何从?     所以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稳定房价,然后在社会产品增加时,减少货币的投放量, 加上其他政策如加息、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等辅助手段,来使中国经济 软着陆,这是最好的办法,我们看到的一切政令也是这个逻辑。不信的话,可以查阅一下 近年来政府发布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业的措施。     可是为什么房价不稳定而且更加的疯长呢?难道是开发商与政府在博弈吗?告诉 你在中国没有人能和党叫板,几个肚子大点的开发商是没有这个实力的。实际上是幕后的 另一只黑手在和中国政府博弈,这支黑手就是外资,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人 民血汗的黑手。       6、房价高涨的原动力是什么?     使房价上涨的动力很多,房价上涨对其有利的人就是动力之一,比如:为了GDP和 个人利益的地方政府、为了赚钱的开发商、炒房族、以至于买了房的所谓"房奴"都是是房 价上涨的动力,可是最大的原动力不是这些,是外资,是美国的以攫取超额利润的各大财 团。     开发商作为商人,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可是各行各业都 有商人,难道想赚就有吗?那除非是神话。房地产业的开发商也一样,不是他们想赚多少 就有多少的。根据价值规律,当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时,会有一种趋向正常价格回 归的力量钳制价格的上涨,可是在中国的房地产业,这种规律 似乎不起作用,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忽视了一个参考范围的原因,如果以中国经济本身而言确实打破了这个规律,可是 目前的情况是有一股力量在维持着房地产业的价格,即托市,那么谁在托市呢?     谁能在房地产业失控能得到巨额利润的人就是托市的人。                  讨论这个问题前,现看一下中国的外汇储备情况。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近几年迅速 由1、2千亿突破万亿,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难道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 挣来的吗?这个 不需要证明,看中国的GDP增幅就知道,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GDP的增幅。显然不 是挣来的,那么除了挣来的一部分,那么就是所谓的 "国际热钱"的涌入,而国际热钱的涌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取得高额的回报。     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要兑换成人民币,那么一下子哪有这么多人民币 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印钞机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这笔钱用来托住已是烫手山芋的房 地产市场,就是拼命的投资房地产业,当房地产价格因背离价值而向下波动时,通过托市 再把它抬高,反复如此,给人的表象就是房产价格决没有偏离 价值。导致房价越涨越高。     而开发商呢,他们一到房子将要卖不出去的时候,就有人出高价买下来,他们怎 么会降价,如果没有这部分资金在运作,别说是开发商联盟,就是全国只有一个开发商, 价格也会降下来,没有人买了,难道等房子发霉吗?     那么外资持有这么多高价房产做什么?不怕砸到手里吗?     不怕!为什么呢?在这个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冤大头在最底下接着呢,是 谁呢?就是中国的商业银行,由于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一流的流通性,近年来没有看到任 何萎缩的迹象,放了贷款就盈利,为什么不贷款呢?没有理由不放贷款。     加之中国老百姓买房的心情,外资可以轻易的把高价房转嫁到中国的银行和消费 者身上,连炒房的农民都能赚到一杯羹,职业的外资会赔钱吗?     那么房价一直涨下去,会怎样呢?请看下一节:"7、房价一直涨下去,开发商会 笑还是会哭?什么情况下会笑?什么情况下会哭?" *    7、房价一直涨下去,开发商会笑还是会哭?什么情况下会笑?什么情况下会哭?     在中国政府近几年来密集的几十道金牌的调控下,房价还是如脱了缰的野马一样 狂奔不止。暂且不论何时能停止上涨的势头,毕竟房价在目前还是上涨的,所以我们就看 看房价上涨不止会带来什么。     首先:由于GDP上涨,中国政府为了维持上文说的"保持产品交换的继续"要不断地 投放人民币,即开动印钞机。只要房地产这个石子还没有投入到大海里去,还有一定的流 通性,那么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发生。     其次:开发商会在这个过程中也赚取巨大的利润。     再次:能看到的是,炒房族会赚钱、所谓的买房的"房奴"会增值。     都赚钱!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谁亏了呢?钱从哪里来呢?如果你是有炒股的经 验就会知道,如果投资价格和价值背离的商品,你赚的钱就是别人赔的钱,那么套用到房 地产上,就是买房自住的人,现在看似增值,那是镜中月、水中花,你不变现就不是你的 。再有就是当价格完全回归真实价值的时候,有时甚至会到真 实价值一下,被高价房套住 的投资者。还有一个就是开发商!     为什么说开发商也有赔钱呢?大家知道商人的本性是赚钱,赚取利润。如果一个 商人投机一次就永远都不做这个生意了,他是赚钱了,可他不是商人,这种商业行为没有 意义。由于商人的本性,所以赚来的钱会继续扩大再生产,在能赚钱的领域不断的加大投 资。这个道理从生活中就可看出来,越是做大生意的人总喊没 钱,因为要更大的流动资金 来维持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所以一旦房价回归真实的价值之时,就是有一大批开发商崩溃之日。这个是不以 任何人的意志和任何行为为转移的。如果现在有开发商逃离房地产业的角斗场,那么跑得 慢的就是最后的输家。如果都不跑,就像击鼓传花一样,最后拿到接力棒的就是接盘者。 有句话叫:"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也许只不过是方式不一样,看谁的运气好而已。     可是现在却没有任何的开发商赔钱的迹象,有的是开发商不断的赚钱,老百姓送 钱都来不及。只是因为目前房价还在上涨,房产还在不断的流动。     一个巨大的问题来了,这样不断上涨的房价何时是个头啊,请看下一节:"8、坐 在华尔街办公室的财团们是如何吸干中国山区一个农民的血汗的"     8、坐在华尔街办公室的财团们是如何吸干中国山区一个农民的血汗的     毛主席说过:"帝国主义没有睡大觉,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动,在图谋不轨,想达到他 们的罪恶目的。诚然他们的气焰的确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但他们确实在 活动着。"是不是冷 战结束就代表着人类的和平得以实现呢?"一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就能掩盖帝国主义噬血 的本质吗?人人平等的理念是对的,但它只不过是帝国主义用来欺骗人们的伎俩罢了,说 到和做到永远是两码事。     国际财团通过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使人民币加大发行量,然后通过房地产炒作, 把中国的国内价格水平无限制的提高,GDP的增长又一次使人民币的发行量被迫提高。国际 财团心黑手狠,双管齐下,目的就是使中国经济热到烫手,热到让每个中国人为之疯狂。     我们暂不去关心这个过程,我们放眼未来,看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换 句话说财团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明显,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财团们最乐见的结果。先做个假设, 比如国际热钱在投资的中国房地产领域里上演最后的疯狂后,然后把房产成功解套全部变 现,如果此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达到美国预期最高时,汇率是热钱逃离时需要相乘的那 个倍数,会发生什么谁都能想到,所有热钱会一夜之间全部兑 换美元逃离。财团们会赚得 沟满壕平,中国市场上除了钱就是钱,能遮住天的大把人民币将成为中国人民的噩梦。     这是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财团最乐见的结果。近期美国不断的通过 政治、贸易等手段逼迫人民币升值,而中国政府迟迟不升值或小范围的升值,远远没有达 到美国政府的预期,这是在出口处的中美之间的博弈。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狼子野心昭 然若揭!     顺便提一句,如果真的这个升值预期达到了,中国楼市将重演日本上世纪90年代 崩盘的历史。只是那时中国经济也会像日本一样进入一个连续低迷不振的不归路。     在这种攸关民族生存的问题上,政府会坐视不管吗?就算是退一步来讲,一个完 全不负责任的政府遇到这种情况,因为这个资本运作同时也极大侵犯了政府的利益,也会 拼命反搏的。     那么中国政府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化解这一"经济危机"呢?请看下一节:"在有关 这场围绕房价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各方博弈中可能选择的中庸路线"。          9、在有关这场围绕房价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各方博弈中可能选择的中庸路线     我一直相信:物极必反,中庸,是老祖宗留给后人解决棘手问题的杀手锏!     既然是中国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的经济,那么我们就从"绑架"说起。何为"绑架" ,应该是相对弱的一方,拿着相对强的一方的"要害",使相对强的一方即便有能力对付弱 的一方,但碍于投鼠忌器,无力可施。     我们先来看看绑架双方的阵容和各自手上的筹码。房地产业的主体是开发商,所 以开发商算一方,它绑架的要害是中国经济,那中国经济是谁的要害呢?是中国人民的要 害,代表中国人民的,目前只能是中国政府。中国政府算一方。外资呢?它是煽风点火者 ,划到开发商一方。中国政府一方有公权力,可以通过税收、 财政、经济政策、行政手段 对开发商阵营施力,开发商阵营通过源源不断的后备资金来绑架中国经济,且不断的提高 赎金。     问题已经摆在这里,怎么办呢?冲上去一枪击毙,那歹徒非撕票不可,太极端不 可行。所以有为政府开出药方,只要实现了某某一条既可降低房价的主意,就犹如这一枪 击毙一样是不可行的。我们想象如何解救绑架事件的,首先要稳定住对方的情绪,再一步 步地靠近,但这种靠近虽会引起歹徒的敌意,但不会导致他撕 票,然后再进一步稳定情绪 ,再靠近,然后条件成熟时,再稳准狠,即保证人质的安全,又要保证歹徒一举拿下。这 才是真正的营救。     所以中庸才是解决棘手问题的杀手锏。极端、盲目、冒进是要不得的。     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绑架问题,就要围绕问题的关键部分一步步地施 加反作用力,然后一举成功,才是正道。     第一个关键的部分就是汇率,中国政府会严把汇率关,我们可以预期的是,人民 币兑美元的汇率决不会过快升值,但会小幅升值,就是要稳定对方的情绪,如果一点不升 ,对方会狗急跳墙,如果升的过快,是给自己掘墓,所以为什么中国汇率升幅总是犹抱琵 琶半遮面,看看美国政府的态度跟一个绑匪是多么的贴切,我 要一瓶果汁,为什么拿来半 瓶水。可又说不出什么来,毕竟还能暂时解渴。     第二个关键是限制资产流动性,既然房地产能绑架中国经济,说明它举足轻重, 限制房产的流通性,就可以限制资产的流动性,注意这里是两个概念,"资 产流动性"和" 房产流通性"。两者完全不同,但又息息相关。房产流通性减弱,资产流动性减弱,那么需 要印刷的人民币就减少。就像那个石子,不流通马上通胀,不涨价流通没问题,可是行不 通,外资也不同意。既然是不断的上涨价格,只能一步步地限制房产流通,只要房产流通 性少一点,通胀就会显现一点,然后再通 过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柔性政策来调整一点, 用柳叶棉丝掌来化解泰森的一记重拳,以绵柔克强刚、化千钧于无形,这就是中国政府的 策略(这好像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我们从官方媒体就能看到相关的消息,楼市签约 率在下降,即流通性在下降,然后物价开始有所涨幅,如猪肉等副食产品,但央行马上上 调准备金率和 加息,来稳定物价。不知各位看官是否也看出些端倪。可预期的是,到完全 化解危机之前,会不断地加息和调高准备金率,同时房产流通性会越来越弱,这个预言是 否准确可在以后的央行政策上验证。等完全消除了由于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预期,那 么就是房地产价格回归真实价值之时。     不管你看到没看到,这已是最后的疯狂,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如果这场博弈以外资胜利而告终,那么中国经济将步日本90年代持续下滑 的深渊,由于外资撤走,房市赖以生存的支柱坍塌,房价会一落千丈,可到时候不管是开 发商还是老百姓都将承受经济下滑之苦,持有的货币迅速贬值,即便房价落下,也不一定 买的起。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可接受的,也是无法接受的。     第二,如果外资以失败而告终,即在汇率上把住出口,让房价回归真实价值,把 外资同样套在中国,这才是胜利的前提。那么以美国财团为首的帝国主义噬血者必将疯狂 报复,会在投资、出口等各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我们今天人民币升值没有达到美国预期 ,已经导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受打压,进而引起了众多的 贸易摩擦,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在投资、出口领域遭到报复会影 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我相信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别忘了还有一套马车是"消费", 房价下降后,如果你是爱国者,请现在保护好你的钱包,到时千万别羞羞答答,要果断地 出手买房,中国经济会在消费领域异军突起,继续独占世界经济引擎的鳌头。     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政府,配合我们的政府,政府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是和老 百姓站在一起的,政府是水上承载的舟,人民是水,没有水,何以载舟
4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29 10:21 , Processed in 0.087967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