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中华民族

相关日志

分享 不是汉族不喜欢扩张,而是自然环境制约了汉族的扩张(转) ...
热度 1 gordon 2017-3-26 15:19
在秦汉帝国,尤其在汉武帝的扩张之后,适农区已基本进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到了汉代,华夏族群边缘大致已移到华夏能生存的生态极限,或华夏政治控制力的极限;东至海,北连大漠与草原,西接青藏高原边缘,南至两广云贵地区。大漠、草原是游牧的世界,不适于华夏式农业的发展,自然被排除在华夏边缘之外”。在当时的军事和管理技术下,进一步向游牧区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就会小于边际成本的现象,农耕民族的理性选择就是停止扩张。如秦在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大规模的出击离其统治核心区相对较近的草原地区,而是千里迢迢,出击岭南就说明对于汉民族而言,适合农耕是将领土包含在统治区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强汉盛唐,中原民族出击草原更多的也是基于震慑、惩罚草原民族而不是扩张领土。 基于此,拉铁摩尔认为并不是汉族不喜欢扩张,而是自然环境制约了汉族的扩张。 中华民族真的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吗? 经济学认为组织的规模取决于扩张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国家的规模选择也不例外。 “从最早的文明开始,国家和帝国就已经寻求扩张并把它们的统治扩张到它们的邻邦,以求增加它们在经济中的份额”。因为“在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率之前,来自农业和向帝国进贡的巨大经济盈余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扩大领土控制。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帝国领土扩展及其政治控制越大,可征税的盈余就越多,帝国的力量就越大”。但随着扩张的不断进行,从某一点开始,边际成本也开始上升。最终的国家规模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考虑,因此,“它(边界)代表一个帝国组织发展的最大限度”。 当国家组织达到其组织规模的最大限度时,扩大规模也就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但总有一些统治者基于青史留名等原因的考虑,试图突破这种限制,但农耕民族在与边疆民族长期对峙中所形成的经验总结,即和平的非远征文化,就会对统治者的冒险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制约,以防止统治者实施得不偿失的扩张而危及其对农耕区的统治。 农耕民族在的适农地区扩张是低成本的,而收益却很高。“在经济上,这个过程是累积,因为每得到一块新土地,就可以扩大一次农耕。在社会上,这个过程是回报的增加,因为它支持了大量家庭对财富及权利的占有,同时给已经有财有势的家庭以更多的财富、更多地权势。在政治上,这个过程是向心式的发展,因为对于国家来说,扩张所获得的利益大大多于所付出的成本”。因此,向适农地区不断扩张也会成为华夏民族的理性选择。 夏商两个朝代国土基本局限于黄河流域。而且,史书记载:夏万国、商千国而周八百, “国家”(部落)数目的减少也说明了在各个“国家”(部落)之间存在着残酷的兼并战争。 更残酷的战争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将各自的统治区域延伸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在中国先秦文献中,不断提及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各诸侯国的骚扰及各诸侯国的反击。从这个视角看,好像是少数民族骚扰在先,诸侯国反击是自卫,而事实是,中原各诸侯国在适农区的扩张,使一直在这些地方繁衍生息的少数民族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为此,反击各诸侯国的扩张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如果这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留存下来的话,这段时间的记载就会是中原诸侯国不断的掠夺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同化和驱逐土著居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血腥。我们看到,伴随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进攻”,各诸侯国的领土面积不断的扩大,拉铁摩尔就一针见血的指出:“狄戎入侵”的累积结果其实是中国的土地扩张。当这些适农区基本都进入各诸侯国之后,继续扩张的道路只能在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从“周八百”、七雄再到秦统一中国,就是适农区内部整合的过程。 在秦汉帝国,尤其在汉武帝的扩张之后,适农区已基本进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王明珂也这样写道:“到了汉代,华夏族群边缘大致已移到华夏能生存的生态极限,或华夏政治控制力的极限;东至海,北连大漠与草原,西接青藏高原边缘,南至两广云贵地区。大漠、草原是游牧的世界,不适于华夏式农业的发展,自然被排除在华夏边缘之外”。在当时的军事和管理技术下,进一步向游牧区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就会小于边际成本的现象,农耕民族的理性选择就是停止扩张。如秦在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大规模的出击离其统治核心区相对较近的草原地区,而是千里迢迢,出击岭南就说明对于汉民族而言,适合农耕是将领土包含在统治区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强汉盛唐,中原民族出击草原更多的也是基于震慑、惩罚草原民族而不是扩张领土。 基于此,拉铁摩尔认为并不是汉族不喜欢扩张,而是自然环境制约了汉族的扩张。 和一切强大文化一样,汉族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共同的亲缘关系以形成最佳的环境。因此,当汉族成为独立的历史势力时,就继续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大的‘汉族环境’。在某些地区,他们找到了这种等待他们发展的环境。在某些地区,他们可以改造环境,利用中国精耕农业的灌溉及排水方法,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在一些地区只能勉强达到他们的环境标准。而另外有些地区,则完全不容许汉族生活方式进入。……拒绝汉人的主要环境是草原,草原社会是抵抗中国社会的最坚决的组织。 在中华民族的版图基本定型后,中原统治者也曾有过不少突破现有统治区域的尝试,如汉武帝对匈奴的长期战争,王莽对草原的战争、明成祖朱棣对草原和越南的战争等,但这些扩张和战争并没有实现战争的预期目标,反而将农耕统治区的财政拖入内外俱疲的境地,最后不得不在借助修建长城和朝贡贸易等形式重新恢复以前的疆域,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秦汉时所确定的边界在当时生产和军事技术下的合理性,而这些试图突破现有边界的行为的失利反过来强化了中国的非远征文化,如《资治通鉴》上讲汉武帝晚年对多年征战对百姓的不利影响做了深刻的反思,并且不再征战。司马光对此的评论则是如果没有这些反思,汉武帝和秦始皇就没有什么区别。 和平的非战和不远征文化会随着农耕民族的军事技术进步而变化。如满清入主中原后,一方面通过满蒙联合统治的形式拉拢草原贵族,另一方面通过日益成熟的热武器应对不服从的草原贵族,从而成功的将统治区扩张到草原地区。康熙和乾隆年间对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战争很明显已经背离了中国传统的不远征文化,但这种现象并不说明满清之前中原统治者的非理性,而是说明在管理和军事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国家的最优规模已经增加,出击草原并将其纳入统治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理性选择。 在以农耕民族主体的中华民族面对来自海洋的威胁时,鉴于出击海洋的得不偿失,在明清时期,一直以守代攻,同样采取了非远征的和平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面对生产和军事技术的约束,维持自己统治的理性选择,后人不能以改变了的约束条件苛求前人。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并不是基因或其它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和平特征,而在经过血腥的开拓后,到秦汉时期,适农区已大多都已被纳入了农耕的汉民族统治的范围,在当时的军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水平下,已经没有疆域(尤其是北部和西部)值得我们去开拓,以修建长城为代表的和平防御政策和得名让利的朝贡贸易等政策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理性选择,作为现实归纳和总结,文化上也表现为强烈的和平主义色彩。 中华民族在未来还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从中华民族现在和未来面临的约束条件去分析。答案希望留点悬念。
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是中国人-中华民族 ——— 它是如何被投机的
热度 1 gordon 2017-1-10 15:44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Q5ODU3NTM2/v.swf ************************************************************************* 中国的排外主义 27年 南京事件 ,蒋介石和列强尽量归咎于苏联。苏联是有参与,但苏联文件也记载对北伐军过度排外的忧虑。尤其苏联关于尽量不要碰日本人的指示,北伐军也没当回事。蒋介石的亲信回忆 南京事件 和清党后,军内排外主义仍高涨,尤其看不起日本(日方则认为这与币原外交的消极妥协有关),直到在山东冲突起来 张作霖搜查苏联大使馆,也是 南京事件 后果。搜出的苏联文件(真伪不明),要求重点迫害英国人,尽量不要碰日本人,理由是日本会派大量军队干涉。但 南京事件 日本领馆也受害严重,北伐军并不太在乎俄国人的指示——英国非常恼火,一度与苏联断交。英国对日本的消极态度也非常不满,对华政策从此分道扬镳 实际上在20年代,英国在对华政策上非常依赖日本。因为英国在亚洲没有大量陆军可用,而日本有。 南京事件 后不久,英国公使就请求日本派出2个师团,日本不置可否——但田中内阁成立后,就决定出兵山东。除了日本自身的需要,也有修补与英国关系的目的。但已经是回光返照 1927年南京事件:北伐军进入南京后掠夺袭击外国侨民。杀死1个美国人(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3个英国人、1个法国人、1个丹麦人、1个日本人、1 个意大利人。第二天,美英军舰报复炮击,国民党称有2000人死伤(美方称只有40人死亡)。日本政府没有报复,还劝说美英宽待老蒋,引发国内不满。英国 抱怨日本不肯联手打击老蒋,日英同盟的残余彻底瓦解。日本陆军转而采取抛开政府的强硬路线。蒋介石则把责任归咎于tg和苏联,发动412清党 一般言,日本是不乐意中国统一的。但在关键的1927-1928年这个阶段,基于币原的外交政策,却实质上容忍了蒋介石的北伐。甚至张学良易帜,实际也得 到了田中政府的默许——这一时期的政策,后来则被日本陆军视为愚蠢透顶 史迪威当时正在周边考察(跟刺探军情也没啥区别),以为国民党真要反帝了,吓得赤手空拳逃到上海(还是武汉?)租界。后来蒋介石政权迅速买办化也是让人大跌眼镜。 1927年 南京事件 ,事发当时,美英炮击南京以报复,日本却低调 处理,还劝说美英放老蒋一马。这引发日本国内不满。日本陆军指责币原外交软弱妥协,反而被蒋介石轻视,于是转向抛开政府的“独立行动”。此事对日本影响甚 大——却没想到,美国人40年后也还记得此事,还拍成电影 1927年 南京事件 另一结果,是蒋介石加速和tg翻脸。 南京事件 发生于3月24日。4月12日,蒋介石就在上海清党,并将 南京事件 责任归咎于苏联和tg。张作霖搜查苏联大使馆,也宣称缴获了苏联策划此事的文件——可近40年后, 美国还是把蒋介石描写成“伪装温和”的排外主义头子 ,半点不给“自由中国“面子 ************************************************************************* 知道,怎么被投机的吗?因为国民政府跟美国有矛盾 美国还想 “拿捏” 蒋介石 跟 1987年诺贝尔奖 一样,缪勒 推崇中国人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压制 朱经武 呵呵 注:内战时候,其实美国没有援助它多少。(战略欺骗) ************************************************************************* 陈云同志说出了好多秘密,他不说没人知道,毕竟不是那个时代的 (“办报纸” 那个事) 那个时代到底怎么回事,谁知道
2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恢复了!!!
热度 30 凡卡 2015-6-30 15:05
《周礼·地官·媒事》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恢复了!!!
1351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写文章啥叫接地气,啥叫不接地气
热度 73 李根 2015-2-20 10:28
习总春节致词拽文,已经被爱坛坛友批评, “工农兄弟未必能看懂” ,意思就是不接地气,不像老毛写的东西那样,只要识字的人都能读懂。 习总写了啥? 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我 们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创造辉煌的必由之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必由之路。 其实还是比较好懂的,因为这是在大白话的基础上稍微拔高一下,虽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一句太文绉绉了,但是结合上下文,还是可以懂的,况且就算把这句舍去不要,也不影响理解。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句话出自《庄子·人间世》,是指有些事情开始时极其微小,不被重视,后来却发展壮大起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其实,毛泽东自己就引过这句话,是在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时说的: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4月21日,在预备会议上,毛泽东作报告, 简要地回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况。他说:一九二一年, 我们党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十二个代表中, 现在活着的还是共产党员的(叛变了的如张国焘之流不算), 一个是陈潭秋,现在被国民党关在新疆监牢里,一个是董必武, 现在飞到旧金山去了,我也是一个。 十二个代表中现在在南京当汉奸的就有两个,一个是周佛海, 一个是陈公博。会是在七月间开的, 我们现在定七月一日为党的周年纪念日。……所谓代表, 哪有同志们现在这样高明,懂得这样,懂得那样。什么经济、文化、 党务、整风等等,一样也不晓得。当时我就是这样, 其他人也差不多。当时陈独秀没有到会,他在广东当教育厅长。 我们中国《庄子》上有句话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现在我们还没有“毕”,已经很大。接着, 毛泽东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年历程,满怀豪情地说:“ 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 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 干这样的大事。” 老毛当然不是不懂文化,不会文绉绉的那一套,真要引经据典起来,不比任何人差。但是讲话写文章,第一条是让交流的对象知道你在说什么,所以要根据对象和场合来选择用语,上能阳春白雪,下能下里巴人。 甚至字体都得考虑进去。有个搞宣传的在延安刷标语,自作聪明地用了一个不常见的写法,老毛看了就批评,说这是存心让人民群众看不懂,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写进了 《反对党八股》 一文: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 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 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 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 写成了“—ㄣ—”字。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 ”字。 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 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 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 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 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 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 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 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 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 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 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 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 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 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当毛主席要对全体人民,特别是从民国继承下来的、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文盲人民讲话的时候,标准就是人人都懂: 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 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 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 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 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 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我们正在前进。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这段话写得清楚明白,掷地有声,值得学习,值得复习。 海外朋友们可以看这个链接听原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crNHqXTA0 国内朋友可以看这个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RKsKnt5Kp4 老毛还有一段更加给力的话,也是识字的人就能懂的,丝毫不拽文,完全接地气的: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海外朋友们可以看这个链接听原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SO1Cs7gyQ 国内朋友可以看这个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hekpt_l1mI/ 当然有时候毛主席的文字太过正气凛然,给力是真给力,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显得不够宅,不够萌,于是有好心人跑出来纷纷加注。比如他在海军舰艇上写下的这个话: 1953年2月19日至24日,毛主席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 他乘坐“长江”舰由武汉至南京沿江而下, 四天三夜同船员们一起航行,一起生活。在视察中, 毛主席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他对水兵们说:“过去你们在陆地上, 那时要求同志们要爱山爱土,现在你们是海军,应该爱舰爱海洋。” 他反复用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经验教导大家,他说: 过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大多是从海上来的,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 我们应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在谈到当时国际斗争形势时,他说: 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我们要争气,要认真对付。 我们的海岸线这么长,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过去我们没有空军, 也没有海军,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飞机,有了军舰, 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干,我们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视察中,他在为“ 长江”、“洛阳”、“南昌”、“黄河”、“广州”五舰题词时, 接连5次都题写“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由此可见其含义之深。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为了适应当前宅文化的形势,已经有好心人给加注成了这个样子: “没有人民的水师,就没有人民的妹子” 另一方面,有分析认为,土共的水师已经能推倒皇国的海自了。但环球时报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有67%仍表示“我朝水师还不够尖、不够挺”,83%认为 “我朝水师太缩卵了,要转受为攻”。皇民们都纷纷表示不该给海自那么多零花钱,可中国人的想法完全相反。国际先驱报又说,舆论调查显示55%的中国人认为 “没有人民的水师,就没有人民的妹子”。 怎么样,不错哟,很容易理解吧。如果老毛看到了,他会怎么评价呢?是不是会哈哈一笑,然后吐出一口烟,指点着: “我看你们今天也是钢多气少!”
146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我们表现出不可理喻?
热度 116 河蚌 2014-10-12 14:44
为什么涉及国家民族的争论最终会变成自说自话的争论,甚至变成不可理喻不讲道理只分地域的单向攻击。某些人觉得很受伤,但我要说,这只是因为你从来不是身在局中。 举一个历史上发生的极端例子。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此时日本开始向中国释放和谈的意向,而中国的亲日派也有所响应。当时陈嘉庚的言论则掷地有声,“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其实以某些人的观点来看,陈嘉庚的言论是极端霸道毫无道理的。38年,广州武汉已经失陷,中国丢失几乎所有的有影响力的大城市,随时有亡国危险,局面极为 艰难。此时,对方有和谈意向,如果中方应和,则在谈判过程中,中方可以讨价还价,即使谈判不成,不是也可以借谈判来争取缓冲的时间。所以,按照理性客观的想法,是继续战争还是开始和谈,这本来要应该仔细分析,看哪种选择对中华民族更为有利,对吧? 可是,再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想法对吗?抗战进行了1年多,各地军阀抛弃宿怨共同出兵抗日,甚至在战争中完全放弃了内战中保实力的想法,将视若生命的军队 填进了对日作战的无底洞中,而全国各地的军民,也是抛家舍业,宁死不当亡国奴(当然,当亡国奴也一大堆,但国府的基本面不就是靠这些不想当亡国奴的人)。 当无论中国的上层还是下层,都为了抗日已经将热血和家财都抛撒尽时,都已经满是国仇家恨之时,结果国府开始要和谈了,你让这些基本面怎么想,有没有炮灰的 感觉。你说打就打,说降就降,你把那些牺牲的人当什么了,他们凭什么牺牲,难道就是为了这些贵族的利益。 所以说,在1938年时,和谈不行,甚至分析和谈的利弊也不行,因为只要是分析和谈,就意味着给“和谈”以合理性,再往下走,就可能真的开始谈,然后就可能真的谈成了。贵族们交换了利益,而平民的血则成了贵族们利益的砝码。 我想,或许举完上面的例子,有人仍然会认为俺又在跑题。不管理不理解,俺只是想说,在中国,一旦涉及到国家统一的问题,那么就应该只谈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去谈论这个问题下的某个子论题,根本没有意义。因为这个子论题,根本不存在正确与否的意义。(单独就普选而言,由公民提名的真正普选肯定胜过由推委会提名 的鸟笼普选,哪个更好,大多数关注香港的人都清楚),对它的争论只会是干扰视听。 香港问题,首先就是统一与分裂的问题,抛开这个不谈,去谈香港人普选诉求的合理性,这本身就是抓着马蹄子说马嘴。要是香港占中的人都是爱国者,那么他们的普选请求肯定会有大批人拥护,要知道,当年,很多人就是希望以香港为先导,将中国导向民主之路。 ============================================================= 统一与分裂,民族冲突,碰到这种问题,为什么身在海外的人总是感觉到身在大陆的人会有如此大的反应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攻击性?就在于,这些事情,是海 外的人来说,已经是别人家的事情了,即使再爱国,中国对于你们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你们都已经身在局外,即使回到国内,遇到这些事情,你们也有退路。而 对于大陆的人,则是关系切身命运的事情,一旦来临,我们没有退路。 我们现在享受着和平的生活,有着幸福的家庭,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努力上进。可是,我们都知道,就是60多年前,我们的父辈,他们降生时的世界,就与现在 完全不一样,战争离我们一点不遥远。而以我们的历史经验,我们知道和平不是永远甚至是短暂和脆弱的,所以,我们不能容忍别人拿某些可能影响我们命运的因素来作分析,因为我们不是白老鼠,我们不想当试验品。 PS:这个日志本来是帖中的回复,是对一位平时很谈得来的坛友发的一通感慨,文中多有激愤之语,甚至逻辑都有些不自洽了,对海外居住诸位坛友多有得罪,还请大家原谅河蚌的粗鲁无礼。在此向诸位表示歉意。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2006 次阅读|47 个评论
分享 “那些精英们,我觉着应该让他们多生一点儿,多生一两个,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素质的提 ...
热度 17 诸葛坚强 2013-11-30 09:54
演员刘佩琦评老谋子生娃。 三观不正啊。 戏子的毛病都是惯出来的。
705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让历史告诉未来(第四集 醒来的黄河)
热度 10 duanjian 2013-9-24 16:25
男:抗日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十七年,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第一次来到中国。 女:庄严奏响的中国国歌正是在抗日救亡时期唱响的《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心声。 (片名:第四集 醒来的黄河) 男:黄河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当它流到一九四一年的时候,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更为艰难的阶段。 女:日军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向蒋介石政府伸出了诱降之手,同时集中了大量 兵力, 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疯狂 扫荡。 男:新上 任的日本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手段比他的前任更野蛮,更毒辣。 他命令日军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女:冀东根据地潘家峪,全村一千零五十人被活活烧杀; 男:惨遭杀害的妇救会主任; 女:被毒气毒死的儿童; 男:失去父母的孩子。 女:抗日根据地缩小了一半,部队的兵员也减少了,然而黄河儿女不懂得什么叫屈服,从华北到江南,顽强的抗击在继续着。 女:日军独立混成第四旅的伍长香川孝志在百团大战中做了八路军的俘虏。他想跑,跑不掉,于是他想自杀,做天皇的护国之神。这时,在八路军那里他突然发现了一本书,正是这本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男:“这本书是中文,不能完全读懂,但我翻看了一遍,如雷击顶,真使我震惊。 该书把日中战争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军人,我懂得现在双方混战正是相持阶段,书中说这个阶段要持续相当长时间。到第三阶段,中国开始进入战略反攻。要知道这是战争刚刚开始的第二年做出的预见啊! 我感到吃惊,心情变了。世上既有如此卓越的学识和理论,能学到手再死也不迟啊”。 女:香川没有自杀,而是去了延安,并且亲眼见到了这本书 的作者—— 毛泽东。香川用一双敌国士兵的眼睛,发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令他几十年后仍不能忘怀。 男:三十多年后,他重访延安故地,又见到了巍然的宝塔,见到了自己住过的窑洞,黄金一般颜色的陕北小米,也见到了当年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赵安博校长。 赵先生,您是否还记得我们全体日本学员挤进窑洞参加您的婚礼?新娘是个独自从泰国回来参加抗战的华侨姑娘。当然,她也是个女八路。 女:从一九四一年起国民党政府不但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而且以二十万国军配合日军对延安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男:八路军的士兵每月拿一元伍角钱津贴。毛泽东、朱德和师长们拿的一样,每月五元。这点钱,还不及重庆达官贵人一份点心钱。 女:王震旅长拍这张照片的时候,特地在脚前放了盆花,为的是遮住鞋上的破洞。 男:出路在哪里?毛泽东说: “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 女:大封锁逼出来一个大生产运动,握枪的手,又拿起了撅头,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向南泥湾的荒山开战。一 年时间部队就做到了自给有余,全旅官兵都穿上了自己纺制的呢子军服。 整个二次大战中,还不曾有一支军队靠自己种地、纺线养活自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却创造了这一奇迹。 男:这二百多年前的纺纱工具,从八路军的总司令,到每一个士兵,人人都会使用。他们开展热烈的竞赛,评选出戴红花的纺纱能手。 女:在今日延安毛纺厂的年轻姑娘们看来,木头纺车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外婆的梦。然而今天的一切正是从那梦里孕育出来的。 男:黄河之滨聚集的是一支困不死、打不散、压不垮的民族中坚力量,和侵略者进行着意志和耐力的竞赛。 女:这座建于唐代的九层宝塔,是日军飞行员轰炸延安的地面标记。然而中国的无数青年学生却把它做为希望的象征,历尽艰难,苦苦寻找它。 男:他们之中,就有来自西安的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拯民。父亲用生命追寻的理想,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找到了。 女:延安的抗大,容纳了与英国牛津大学数量相等的学生。 她没有牛津那样典雅的校舍,却有这样一些传奇式的领袖人物给学员讲课。 男:没有堂皇的餐厅,小米饭却吃得很香。 女:延河边洗漱,天阔水清乐在其中。 男:会议厅和课堂也都不同凡响,然而这里给予学生的不是学位,而是杀敌救国,民族解放的信念和力量。这正是延安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女:人生中有一段这样的岁月,多么值得珍重。今天当这三位抗大女学员重聚在一起时’难忘的回忆,使她们变得年轻美丽,热血激荡。 男:抗大的两万毕业生中,产生了千千万万民族抗战的栋梁之材,产生了今天人民军队的一代优秀将领。 女:抱着牺牲的决心,抗大的学生从这里奔赴八路军、新四军浴血战斗的敌后战场。 男:在山东,五万日伪军对沂蒙山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罗荣桓将军率领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艰苦转战五十二天,歼敌两千。 女:三万日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拉网大扫荡,我军民两个月作战二百多次。宋庄战斗,八路军以伤亡七十三人的代价,杀伤敌人一千二百。 男:这支军队有着红军的骨胳,流着被压迫者的血脉,在抗日战场上,英雄辈出,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宋学义和葛振林,是当年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幸存者。今天,当葛振林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仍没有忘怀昨天的一切。 男: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敌人的胸膛。 最后一颗手榴弹投进了敌阵。 阵地前横躺着敌人九十多具尸体。 五名宁死不屈的壮士砸毁了枪支,跳下了几十米深的悬崖。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被树枝挂住,另三位战士壮烈牺牲。 女:大江南北,这样的丰碑知多少!它,立在江苏淮阴刘老庄。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四连在这里抗击了于己八十倍的敌人。 男:四连从拂晓战斗到黄昏,度过了极度紧张残酷的十二小时。全连八十二人呼喊着: “我们死也不投降!”的口号,端着拼弯的刺刀倒在这湿润的土地上。 女:在山西省的左权县,人们至今怀念着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 男: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军集中精锐部队,突然袭击八路军总部,左权将军率队与日军浴血苦战,不幸壮烈牺牲。 他是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 女:朱德总司令写了悼诗,周恩来同志为新华日报》写了代论: “行见太行之颠,高树起左权同志的胜利旗帜,数十万八路健儿,北下平津,东出榆关,那便是我们的复仇期了。” 男:没有什么能比战死者的鲜血更能唤醒民众。 女:没有谁能象共产党那样把千百万庄稼汉组织成一支无所不在的大军。 男:垂钓的渔夫,转眼间可以唤出一支水上游击队。每块土包下都会伸出复仇的枪口。 女:铁路,钢轨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日军的电话失灵 , 火车炸翻,日夜惊恐不得安宁。 男:日军师团长桑木崇明悲哀地说: “晋察冀的组织是神秘不可理解的组织,老百姓可以随便用颜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 女:日军像一头野兽陷入泥沼,被拖的筋疲力竭。 男:来时是一付付血肉之躯,归去已是冰冷的骨灰。 女: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只有罪恶和失败的记录。旷日持久的战争,把征服的荣耀给了天皇,苦难和沉重的负担却落在平民和妇女身上。 男:支撑这场战争的力量趋于枯竭,未成年的孩子也被迫穿上军装。 女:在当时和后来,世界怎样评价这场中国土地上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怎样评价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抗战,历史学家的见解各有千秋。 男:当初二次世界大战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头衔,给了蒋介石先生,他喜出望外,志得意满。然而到一九四四年,派给他做参谋长的美国将军史迪威却再也不能容忍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消极。多次要求把封锁共产党的二十万精锐部队调去抗日,但是,却一次次地遭到蒋介石先生的拒绝。 女:史迪威将军把敬佩的目光转向八路军,向延安派去了美军观察组。 男:但正是这一切,导致史迪威将军被撤回国。临行前,他写信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说: “无法与你及你在与日军作战中创造的杰出军队建立联系,感到非常失望。” 女:历史自有它公正庄严的规律。中华民族也在苦难抗争 中 ,不断聚集着新的希望。 男:从一九四四年起,八路军、新四军利用有利时机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根据地扩大到了十九个,抗战初期的十万部队,四五年已壮大成一百三十万人的大军。 女:席卷世界的二次大战一九四五年接近了尾声。 男:五月二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德国无条件投降。 女:八月八日,按照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 男:八月六日和九日,美国的原子弹使日本的广岛、长崎化为灰烬。 女: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男:九月二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 、 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签了字。二次世界大战到此宣告结束。 女:人民赢得了战争,但赢得的绝不仅仅是战争。 男:一九五五年所有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新四军将士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和奖章。 女:岁月这般漫长,又这般急促,公元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和日本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男:昨天已成为历史, 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
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探索发现:燃烧的黄龙旗(一):秋风宝剑
热度 3 gordon 2012-11-3 18:01
http://www.tudou.com/v/dv75FwFjIh4/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说明: 淮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继湘军之后又一支著名的地方武装。淮军(1862~1900)自成立到消亡的近40年间,正 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频发的苦难岁月,从淮军演绎到后来的淮系集团,涵盖并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有专家称,淮军 史几乎就是一部晚清史,一部完整的晚清军事史。
5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原创】封神2012 (一百一十一)追尾
热度 9 巴山 2012-6-27 09:48
殷飞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无意中挽救了自己最为痛恨的那个倭寇国家,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接下来的日子中他仍然恬不知耻的剽窃着所能记得的祖国文化财产。 他当然更不知道,自己一切所作所为都落在萧贲和艾知生眼里。时空之门安装了一套眼下最先进的预警系统,对穿越者的活动进行跟踪,并模拟其对历史可能造成的影响,将结果显示在屏幕右方。 殷飞端着碗酒,右手执笔在一堵粉墙上奋笔疾书: “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萧贲: “ 您看那里,好像是黃鹤楼啊 ? ” 艾知生: “ 崔颢真是躺着中枪 ! ” 屏幕右方显出一个相貌清矍,举止疏狂,腰悬长剑的中年男子,对墙掷笔叹道: “ 眼前有景道不得,殷飞题诗在上头 ” 。 ---------------------------------- 月黑风高之夜,殷飞写下 “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 。看看左右无人,把纸装进一个盒子,埋在地下。 屏幕右方显出一条新闻: “ 江西南昌某建筑工地挖出一个木盒,打开后发现一篇写有《滕王阁序》的手稿。经碳元素方法鉴定,该木盒年代在唐初,并且早于王勃生活的年代。因此有学者怀疑,王勃并非《滕王阁序》作者,而是由其父代写。。。 ” 镜头转换,一个中年人听到新闻若有所悟,在手提电脑上打开一篇小说稿,标题是《三重门》。他把作者 “ 韩仁均 ” 删去,换成了 “ 韩寒 ” 。 。。。。。。 殷飞不厌其烦的打着擦边球,萧贲和艾知生也只好跟在后面替他销毁证据。后来肚子里的存货将尽,魔爪竟然伸向中国无数小朋友的启蒙诗 “ 床前明月光 ” 。艾知生忍无可忍,右手握成暴栗状,向屏幕上殷飞的脑袋狠狠敲了一记。殷飞捂着乌青的眼眶抬起头来,终于明白自己行为已经触及了一切有自尊有良知的人的底线。 可过不多时,殷飞又在茶馆眉飞色舞的将着黄段子。旁边一个书生偷偷的记录在笔记中:袁绍本妾生,常自介怀。适马超造绍,绍与之语: “ 恨不得嫡出,为公路诸小所嘲。孟起亦是庶出,必知吾心。 ” 超从容对曰: “ 仆不为嫡出,不胜庆幸。 ” 《白虎通义 . 姓名》曰: “ 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 艾知生连忙说了声: “ 祥瑞御免。 ” 。。。。。。。。 除了孜孜不倦的促进各个时代的文化交流之外,殷飞的正事倒也没有耽误,毎日修炼不綴。贞观年间的环境,较之浮躁的现代,更加适合修真,因此这三个月来他进境颇佳,已经突破了六品,可以稳定的凌空飞行了。王赞不甘落后,几乎前后脚也达到这点。 接下来他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控制飞行速度,高度,灵活性及在恶劣天气下的应变能力。训练是艰苦的,有时甚至充满危险,但却绝不乏味。有什么能比如鸟儿般自由飞翔,俯瞰千山暮雪,万里层云更加大畅胸襟呢 ? 二人不用龙菁菁督促,成天就练得不亦乐乎。 这正好給了龙菁菁足够的时间专心参悟剑意。所谓剑意,乃是一种修者心中的超越一切剑招和套路的境界,一种无质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杀气。由于它无法以语言和示范,只能靠修者自身领悟,因此被蒙上了神秘玄妙的色彩。它是修者的一道分水岒,若是资质不够,哪怕用功再勤,也是终生无望。唐初时代空气清新,灵气浓郁,正适合突破这一瓶颈。 晚饭后,龙菁菁照例在房中静坐冥思。殷飞和王赞来到后院。空中桂花香气弥漫,皓月当空。二人深深吸了口气,突然嗖的一声,两道黑影同时冲天而起,四周房顶上的瓦片都被带起的劲风刮得哗啦作响。 皎白的月色下,苍凉的群山都被洒上了一丝朦胧的温柔。二人享受着在空气中急速穿行的乐趣,一座座山峰迎面撞来,又迅速远去。王赞飞得兴起,猛地加速。殷飞岂容这厮在面前卖弄风骚,当下穷追不舍。 不觉之间,他们来到了骊山附近。远处地面出现了一些灯火。王赞此时已打通天眼,目力极佳,不由心中一震,说了声 “ 咦? ” 身形在半空生生定住。他正要凝神观看,殷飞却猝不及防,一头撞了上来。由于速度太快,二人都觉得筋骨欲裂,丹田中凝聚的一口气走岔了,顿时失去平衡,惨叫着从半空中摔下来。
47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埰景第四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 (ZT)
热度 3 罢了 2011-11-24 03:16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I1NDQzMDQ0/v.swf 祝海外朋友们感恩节快乐!
个人分类: 随便哼哼|238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6 08:56 , Processed in 0.03713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