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器展望] PL-15:中距弹之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6-30 14:1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外观上,PL-15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特别。也没有当年R77格栅尾翼那样的惊艳。但PL-15在印巴空战中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水平。这也确实是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中程空空导弹,称之为中程空空导弹之王不为过。# x, o9 |! G  m! b; n. w

) f/ O" ~9 K0 m  w  B8 P近程空空导弹依然重要,射程甚至渗入到过去中程空空导弹的下端。远程空空导弹越来越重要,对预警机、加油机、运输机构成极大威胁。但近程空空导弹毕竟不宜用作超视距空战的主力,远程空空导弹则不适合用于打战斗机,在空战越来越以超视距为主体的现在,中程空空导弹成为最主要的空战武器。PL-15是佼佼者。
/ I  {- \" ~4 u' N' i8 Y
3 l* ^4 C, |% u& M% bPL-15的射程是个谜。出口型标注为145公里,巴基斯坦空军在实战中打到过160公里以上,还有说打到180公里的。自用型据说在200公里以上,还有说达到300公里的。这些在过去都是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范围,现在“射程通胀”了,也成为中程空空导弹的射程范围了。3 \+ b( C$ P9 O
/ v& d$ ^$ r# d: B3 j3 q
不过西方主流中程空空导弹的射程还是在100-160公里范围,如美国AIM-120、日本AAM4、印度Astra Mk2等都是这样。欧洲MBDA的“流星”达到200公里,算是可与PL-15相提并论,其实不然。+ Y! _) K# b4 w7 w9 W) Y
7 v- [' o1 Y' V( D* H* c- ^% I
PL-15采用双推力固体火箭,二次点火的补能可以按照最大射程或者最大能量优化,大大提高杀伤范围。1 U7 w2 O8 Z& C8 a- a$ N6 k
& W4 i7 C8 l5 `  a
“流星”采用曾经认为先进的火箭-冲压,还是很特别的设计。固体火箭燃烧室在初始燃烧、用完药柱后腾空,作为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前有辅助火箭发动机,贫氧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进入燃烧室后,依然富含燃料的高温燃气与吸入的空气混合,自然点火,继续燃烧,产生推力。由于推力连续产生,增程作用很好。问题是,冲压发动机对进气条件比较敏感。空空导弹从高空追到低空,还有各种急转弯,空气密度变化很大,进气动压也变化很大,影响燃烧和产生推力,推进效率很不稳定。这是与空地导弹、反舰导弹采用火箭-冲压的工作环境完全不同。8 z4 B6 n- @) W& G1 a
/ R7 e, w7 B4 ?. ~; A
冲压还有速度限制,很难超过M4,这也恰好是“流星”的最大速度。“流星”和PL-15对打的话,PL-15的速度更高,达到M5+,而且固体火箭不受高度变化、导弹姿态的影响,优势不言而喻。
8 P: t7 ?  B0 V: n" a" w% s& }1 E( ]+ a9 A2 s3 O& G. y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R77的时候,俄罗斯已经在研制火箭-冲压的R77M了,但中国没有进口,俄罗斯的研发也进展迟缓。中国转而专攻双推力固体火箭,绕过“看起来很美”的火箭-冲压,看来是很有远见的。
) E& ~& L0 H" E/ V& ~9 C1 Q( ^2 L9 S! h" m
美国AIM-120D最初计划也采用双推力,结果计划成了变化,还是单推力。下一代的AIM-260计划采用双推力,希望这一次是真的。AIM-260的最大卖点是:与AIM-120相似的大小和重量,达到260公里的射程。这会“看起来很美”还是“真的很美”,不到挂上战斗机、投入作战使用,还不好说。美国这些年煮熟的鸭子飞走太多,最近刚下马T901涡轴发动机准备替换UH-60“黑鹰”和AH-64“阿帕奇”的T700,号称与T700同样大小和重量,功率增加50%,油耗降低25%,貌似研发得好好的,突然下马了,MV-75(新命名的倾转旋翼直升机,原名贝尔-280“勇敢”)的发动机没着落了,只有接着用V-22的T406改进过来的AE1107。
, W  R( Y" u8 {' L' I/ @. m' {; S$ m8 w0 R2 K: b/ R1 ~) P# Y4 k
美国海军的AIM-174根本是赖皮,把SM6导弹挂到战斗机上冒充远程空空导弹。当年伊朗人把“霍克”导弹挂上战斗机被美国人嘲笑,现在轮到自己贻笑大方了。
2 p6 u$ P) ?: o: P" Y+ J6 e3 `" q- a! A' K
但双推力只是PL-15奥秘的一半,另一半是主动相控阵导引头。! @" e. ?6 {/ z: L  q

6 T+ Q8 X. l  iAIM-120首创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以后主动雷达导引成为中程空空导弹的标配。但PL-15更进一步,采用主动相控阵雷达。1 l1 Z: `) l$ n- g9 ~

. L8 ^3 r# j0 E" O# s; B4 N+ ~这倒不是PL-15首创的,日本AAM4应该是最先采用的。
; d) |$ t$ t* T% v$ C# m( {
4 k& f8 w; T( W: e  x+ I与传统的机械转动碟形天线相比,主动相控阵是固定阵面,没有机械偏转惯量,即使目标剧烈机动,也几乎不可能脱锁,大大提高截获率。加上导弹的充分能量,截获了就别想逃脱了。
3 K3 h8 o" z& D& e: V) Y* s* {/ [$ V: C) t  V
主动相控阵还有利于采用软件定义信号技术,信号高度数字化,可以用伪随机码做到低截获概率(LPI)模式,可以在干扰环境下切换信号格式以躲开干扰,可以在较远距离上用较低频率增加截获距离、逼近之后用更高频率提高跟踪精度,等等,有很多东西可玩。& I3 q! c& L. B/ M; Q4 e
8 |: k. K  j, P% l3 _7 ]
PL-15的尺寸和重量都比AIM-120更大,但这不是落后的标志,而是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有高得多的能力的标志,就像F-22的尺寸和重量比F-15还大一样。
* K# ]. y- |: |! D
4 c- j; L+ A" {; {5 j: h在AIM-260出现之前,PL-15是无可争议的中程空空导弹之王。AIM-260出现之后,不仅PL-15依然可以比试比试,自身的改进型也出来了,主动雷达-红外双模制导说不定也在路上。中国什么都卷,还能轻易把中程空空导弹的“王位”让出来了?1 x- ^; b8 P# Q# b( z$ I
: |, J  }. C& p+ \6 I  \
PL-17射程更远,但又大又重,可不是还有PL-16嘛……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0 收起 理由
住在乡下 + 6 精彩
唐家山 + 4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1-26 07:18
  • 签到天数: 126 天

    [LV.7]分神

    沙发
    发表于 2025-7-1 21:48:21 | 只看该作者
    PL17好像也不是带进气口的超远程空空导弹啊?
    5 ]- F% ~) c, j. B&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7-1 22:42:26 | 只看该作者
    小书童 发表于 2025-7-1 07:48
    % E' F: V* f# |  ]0 |6 kPL17好像也不是带进气口的超远程空空导弹啊?
    1 [; r, X; U+ y4 H
    对,也是电线杆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 23:5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地板
    发表于 2025-7-2 00:38:31 | 只看该作者

      a( l8 T: g7 U6 n好像一直没人提PL15的隐身效果。我觉得这个是五七空战5:0的第一原因。
    9 v2 S# g) i2 s
    3 L/ g# h, M. d6 m3 o) \2 q按照击落距离160公里算,PL15从发射到击落的飞行时间至少有4-8分钟。就算印度预警机无法用数据链指挥阵风,如果导弹一发射就被预警机雷达捕捉,这个时间足够预警机用语音提醒阵风规避。在导弹进入不可逃逸区之前,阵风有无数的机会通过机动和加速逃离。
    . I1 h/ T: e/ c& e2 C& @" x! X2 a
    ! J% p5 f: v# m, j1 @即使假设印度预警机的指挥水平太差,按照一般战法,瞄准一架敌机一般发射至少两枚导弹,很难想象预警机上的指挥人员会错过多达12枚以上的导弹。更大的可能是大部分(或者全部)的导弹预警机没有看到。
    & Z/ b, e9 H* i3 Q5 n6 Q
    ( Q* k& W$ j8 `; z" x因此,除了PL15和中国作战体系异常强大之外,PL15的隐身效果也是五七空战大胜的关键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5-12 23:57
  • 签到天数: 300 天

    [LV.8]合体

    5#
    发表于 2025-7-2 02:07:16 | 只看该作者
    五月 发表于 2025-7-2 00:38
    $ h. E6 l' {: R3 U8 ^* r好像一直没人提PL15的隐身效果。我觉得这个是五七空战5:0的第一原因。
    * `) \1 i4 r6 ?) m6 K0 G4 P& e6 L; C8 Y( m- W
    按照击落距离160公里算,PL15从发 ...

    7 b& S7 I. s0 w2 \* ^我猜主因还是印度拿到的是抵挡货;无论预警机或战机,似乎对红外都是免疫的:视而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5-7-2 04:51:54 | 只看该作者
    五月 发表于 2025-7-1 10:386 z$ k' z( a; A& R; w; R
    好像一直没人提PL15的隐身效果。我觉得这个是五七空战5:0的第一原因。- S$ C" w+ @; e- H; g* o
    " {* ~+ K! K+ X( {
    按照击落距离160公里算,PL15从发 ...

    3 I1 |0 y5 ]5 |空空导弹的截面积小,预警机也不易截获。弹道预警一般根据尾羽。在这方面,固体火箭燃烧时间短,尾羽短,火箭冲压全程燃烧,反而拖着长长的尾羽。尤其是流星这样的,助推和主发动机都是固体火箭,但物理隔开。助推发动机烧完后,腾出空间作为冲压的燃烧室。主发动机在前,特意不完全燃烧,富含燃料的高温燃气与吸入的空气混合自燃,形成冲压推力。这在本质上也是固体火箭,只是用外来氧气,所以也有特征性的尾羽。
    7 u2 A4 x; p+ x$ }; C
    ' B# L0 _5 ]. g9 q& b9 Q' q; bPL15并无特别的隐身措施,应该都没有隐身涂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 23:5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7#
    发表于 2025-7-2 10:12:41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5-7-2 04:51
    ! l$ ?- I5 s% }7 p空空导弹的截面积小,预警机也不易截获。弹道预警一般根据尾羽。在这方面,固体火箭燃烧时间短,尾羽短, ...
    0 J) p$ D% c, X7 Z

    5 x: r0 z2 r5 n8 D- B1 l我查了一些英文资料(中文信息实在太滥)。普遍说预警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现和监测导弹,含空空导弹。PL15长4米,直径20厘米,似乎也不是个小东西。按理说一般的预警机可以发现。( ~% j$ @( @6 `
    / ?! I) ~6 K; R* o7 l
    当然我没有专门研究过,瞎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25-7-2 10:34:28 | 只看该作者
    五月 发表于 2025-7-1 20:12/ g9 f% j  I4 V* m( z: j
    我查了一些英文资料(中文信息实在太滥)。普遍说预警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现和监测导弹,含空空导弹 ...
    1 J3 {9 j: p, F; g
    迎头看弹径啊,弹径203毫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21 05:18 , Processed in 0.03545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