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10-30 12:36 编辑 + X/ m: y# _! y+ T
% H( [! f/ r3 O* V- Z这篇是对项立刚《中国大部分高校不应该搞科研》有感而发: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13274
: j$ M& I, J( B" D: J) D
+ E& x$ U+ G/ z! F L: e中国高校以论文为指挥棒,造成很多问题:科研上低水平重复,教师重论文轻教学,等等。但高校大批转向纯教学就能解决问题吗?不能。高校需要改革,但淡化科研是误入歧途。
F$ v7 u& \2 X7 T5 V1 ]% W
. v& V( }4 z" B, v0 f有人提出,中国大部分高校应该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别搞科研,科研让少部分高校去搞。即使在少部分高校中,科研经费也应该向专业院校倾斜,比如北大、复旦的通信技术不行,经费应该给北邮、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
- o" J1 y* L. _ E! A! D! W' T
: w+ D2 y' ~# G& k' g这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想法。/ v- n: |8 }/ g( A! o& u: G& f
) |0 o. _; t" p8 c3 ?6 l0 z毋庸置疑,近十年是中国突破性科技成果最多的时代。有很多高调宣布的,有更多是默默无闻的,但这些成功都在扎实地推动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科技成为欧美长期霸占的科技前沿的pacing threat,不是少数精英的成就,而是大兵团的成就。中国高校的贡献功不可没。, S4 v n% ~2 D+ V& p
0 R; ^+ Z" |4 P$ h3 e; C. H( R. q对于投资人和社会来说,科技体现在产品。但科技成就不能光看产品端。
# g4 H0 @2 D) [- g7 f4 m% y: ?+ q/ h- T& a2 {
产品端无疑是企业科研的强项,高校沾不上边。用产品端衡量高校科研成就是错误的,高校也注定与产品科研只能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既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也深入不到必要的细节。
! }, f+ B6 J& ]5 o* e, t
5 \% p- H; A2 R5 h最末端的产品研发是货架组装,只有少量的原创研发。工艺和过程问题不是产品问题,但性质是一样的,也是用现有认知“排列组合”,排障和优化。再往供应链上游走,原创研发逐渐增加。产品和工艺渐改的路越走越窄,原创科技的成份越来越高,这时对基础科研的要求就高了,这才是高校科研的强项。" o1 m2 X1 c; x2 }) d
* C- j( \9 r# H) u' S+ T& @ E
在最基础的理论科学层面,自然指数是有用的指标。
. Y7 Q8 S& \; c0 T5 w
4 n6 F% f9 `" N5 W& w* O5 u0 P1 F在2022年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在大部分方面都取得令人吃惊的成就,使得人们“中国只擅长成熟技术的制造,不擅长前沿科学的发现”的老观念碎了一地。% T7 {. Q% O+ h: l% e0 \
) v0 E$ s) f" a4 }3 R+ F
在排名榜上,中科院、中科大、北大、清华、浙大、中山、交大、复旦等当然名列前茅,川大、南开、武大、厦大、山大、吉林、天大也在总排名上力压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德州奥斯汀、加州理工、普渡等名校。: P# F2 }# H' X% F U0 [/ h1 S
- b3 Y+ m! K9 S$ v6 R( w: s ?# U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科大、西安交大、同济、湖南、中南、兰州、郑州、北理工、哈工大、大连理工、重大、北师大等校也进入世界百强。最可喜的是,前500中有113个中国院校,包括宁波大学、常州大学、南通大学、杭州师范、扬州大学、青岛师范、南昌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工大、南京工大等一众只看得见C9、连985都只是勉强入法眼的人们根本不屑的院校。
; A; O1 J- @9 j; J5 D9 Z- C7 ~& g; p& F' ^6 q5 D. B
他们都是因为做出第一流的科研,才有机会入围自然500强。
S1 K. y! I, H: o7 j
! |& r6 U! E8 W$ e. C作为比照,大名鼎鼎的莫斯科大学排名392,广西大学、济南大学、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温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常州大学把莫斯科大学夹在中间。
2 ` F1 w$ i% E0 X3 u. v2 r% U. ^ R& {
台湾呢?台大(184)名气很大,被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紧密拥抱。台湾中山科学院(276)被浙江工大、南京理工和武汉工大、南京师大紧密拥抱。原来的炮兵工程学院和研发“雄风”导弹的台湾中国科学院紧挨着,倒是门当户对。台湾清华(386)与温州大学排名相近,台湾交大(444)与广州大学排名相近,所以不存在“清华精华在台湾”、“交大精华在台湾”的事。. a8 l; J! R4 t/ s( A6 c/ g1 |
3 m8 y/ E5 |8 w/ y) o$ H* K# Z
韩国排名最前的国立首尔大学排名60,西安交大紧挨着,不错了。名气很大的韩国先进科技研究院(KAIST)排名80,在香港大学和郑州大学之间。
+ ^! P: y: n) i
: C* Y6 X" r5 l大名鼎鼎的印度理工学院(IIT)呢?入围的有IIT孟买(325)、IIT马德拉斯(431)、IIT坎普尔(434)、IIT卡拉普尔(488),分别与云南大学、西电、中南民族为伍。把同样重理工的清华、浙大、上海交大拉出来比,都胜之不武了。 E% K/ x8 Q+ B
2 F- ]1 u3 U" Q d5 n
澳大利亚是很热门的留学目的地,排名最高的国立澳大利亚大学(264)夹在江苏大学和浙江工大之间。滑铁卢大学(319)是加拿大名校,夹在青岛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之间。女王大学(475)是加拿大资格最老的大学,排在杭州师范和中南民族之间。
% H* H9 b$ W$ u! D: j |9 e
& c; D: i& s! f" f- ^所以,中国高校的科研成就还真是举世共睹。, R! v/ M# g6 ? o& a9 i% i4 G. q
: Z4 R* U8 v$ |8 z) ` l
就总体实力而言,自然500强里,中国入围113个,美国入围141个,美国更强。这也是符合人们对中美科技实力对比的认知的。然而,“美国军团”很是“前轻后重”,哈佛、麻省、斯坦福、耶鲁等依然名列前茅,但“中国军团”把原来雄踞全场的“美国军团”在整体上挤到中后场去了,自己“霸占”中场。中国新军还在努力打入500强,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把已经被挤到后面的美国老兵再挤一些下榜。 q8 c5 _7 M& _8 g
: f8 \. k2 \# {- H/ z1 `985有39所高校,211有115所高校,双一流有137所高校。没有逐一比较自然指数和这些名校榜,估计除了军工、音美戏影、财经外语等院校,中国名校榜上有名但自然指数前500里排不上的比较少见。& p; k6 G3 r$ L* Z1 m" P
, D; U( Z% P; G2 o就理工科而言,今日中国具有世界上最活跃的战场,提供世界上最多的机会和最大的上升空间。在2015年,中国上自然指数的论文总数只有美国的37%;在2020年,中国达到美国的69%;2023年,中国超过美国20%。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跃身名校,就是得益于深圳迅速发展的科技环境和企业,还有地方的回馈。整个中国则好比极大放大的深圳。' s$ N$ _! B$ c5 ~& H
+ s/ X) f" o- N8 u9 | ]. Q8 R% f
中国高校的理论科研成就也在保障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
8 l' M" q2 c+ E1 ~( D5 N" e* l+ ] @) V" i. J# B
技术和产品与理论研究的互动是复杂的问题。欧美从工业革命开始就长期领先,但不是因为理论引导,而是需求引导。欧美的理论科学发展在很长时间里并无功利性的因素驱动,工程实践和产品研发与理论科学无关。但工程实践和产品研发走入瓶颈时,理论科学最后成为开锁的钥匙,牛顿力学对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功不可没,但不是在牛顿发现三定律和微积分的时候,是后来。
" w$ g& G: _, J% A% W+ x B' d1 c r# X
理论科学直接推动工程实践的发展是很后来的事。核物理最终推动了核武器和原子能是众所周知的例子;人工智能的研究在40-50年代就开始了,直到现在才开花结果;30年代对高速气动现象的研究导致对激波、后掠翼的认识,在50年代引出超音速飞行。
: v* \9 i4 {9 d. }4 Y- F- y: Z: K: v! j7 J# k( w ?. a) y" J
这些都是理论科学引导的例子。
2 l4 I) T. X7 D: e; F& s! O) @% j# O
中国正在崛起,也是后发国家。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中国科技不管是被迫转型还是主动拥抱,“一切向钱看”,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需求拉动的转型,并且在实践中满足了大量产品和工艺研发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和工艺还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路上,只是目标在不断提高,差距在不断缩小。9 k) L! L: p3 M! ~6 y/ S' t
3 `! k! J6 N7 V
但满足于追赶先发国家意味着永远落后一步,要保持中国发展速度的可持续性,必须在需求拉动和研发推动之间通吃。这意味着中国的理论科学研究必须加速发展,在相应需求拉动的同时,同步推进理论推动,而不是“差不多就行了”。中国高校是中国理论科学发展的主力军。
" W' ~: a% N4 d; v5 O" u- ^, b2 A) ]' a4 P- u9 p" ?5 z
自然指数排名榜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科技实力并不“聚焦C9、不及其余”,而是分布在相当广泛的高校群体中。这说明科研投资可以侧重,但不可偏废。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名校和一般性院校在同一领域竞争项目投资的时候,大家凭实力说话,不需要刻意偏废。有“天使投资人”和政策性拨款的事情,但大量项目的赢得还是靠拿得出来的历史上的成就。投资方对于业内各路人马的强弱心里有数,没人因为名气就投资。所以不必对投资打水漂过于担心。0 n" x& h! @) Q; ~2 x# ^
" c! V6 r, `6 @4 o+ A* H6 a
科研也不是少人数的专利。只要过了门槛线,有充沛的机会和投资,谁都能做科研。好在中国现在高教发达了,过门槛线的人才团体极大壮大。中国现在也有点钱了,更有机会,所以中国的科研不是应该留给少数人搞,而是应该搞科研的人多多的。这就像创业,不应该集中在少数人里面。
: P+ }8 T, B+ Z w, Q* X5 O; Y. L% ? x' n. }
有“水论文”和“水专利”吗?有肯定有,绝对数量或许还不少。但科研和餐饮一样,只有大量“不错”的饭店和厨师存在,才可能最终产生足够多的顶级饭店和顶级厨师。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欧美的“水论文”、“水专利”一样不少。
; ~% m' J0 {3 y' W, n9 {: u. N- w
中国高校“很水”可能是多个媒体流行的高校排名榜留下的印象。自然指数不说明全部,但自然指数只看论文,不看教学,也不看校友和影响。就理论科学实力这一点上,自然指数更加客观。
! f* h) h" V) x) A |0 q6 E$ o9 q9 h/ b
0 m' X/ ^8 g X3 \" ?( y科研实力决定了专业教学实力。自己不搞前沿科研,就只可能对前沿科研不甚了了,只可能对学生照本宣科。真正的科研大拿必然对专业充满真爱,必然急于向同行和学生分享知识。即使为了炫耀,也很难压抑这样的冲动。
& ?" r. L, i& I6 a/ i5 w! ^9 J# H/ E/ \* T9 r. Z2 V
科研冲击教学,上课漫不经心,这更多地发生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而不是专业课上。顶级大厨要是老是被抓去教择菜、切菜、备料,也会漫不经心的。8 s: Z! l( R L3 N5 i7 n8 ^1 G
; H3 @: ?+ n* A! D; n# W/ b' D大量高校科研陷于低水平重复,也与高教改革有关。
# E; }6 R, c2 C! z5 B9 W1 \ d( U! d m$ q5 z
中国高教经历了50年代的专业化为主题和90-00年代的综合化为主题两次大的转型。必须说,专业化的优劣已经有很清楚的认识,但综合化的路走歪了。既保存了专业化时代专业划分过细的毛病,又在综合化中盲目扩大专业设置范围,组建大量力不能及又华而不实的专业。" }0 u+ |6 h, L2 }! T1 r/ P, O
3 m5 n; M5 |! t$ G& }8 L6 p* J扭曲的高教在学生端造成专业悬浮、不接地气,在师资端迫使低水平重复的科研。中国高教急需改革。这是很紧迫的话题,但是另外一个话题。
' F; K. i" p x2 g N( n
% }9 g3 d& n$ f& s.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