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8 13:22:55
|
只看该作者
; X. s' K4 `+ H( r% b7 M7 a. o
沙场新锐; Y, x7 {9 ]2 T. t H! Q
5 z9 N: @+ [0 O9 n, M9 g1 M4 o8 P' A4 ~' e从“装甲与反装甲日”上展示的实物来看,一套完整的“红箭-11”武器系统,由顶置的导弹储存∕运输∕发射筒、制导系统和三角架这三部分组成。: e- b! f' l, i5 f: N, ?* b
# P0 w/ G& c0 @7 W' e% _
. V3 d; P- n9 K( }, I$ `- _" k
“红箭-11”反坦克导弹全貌
: J+ r# P3 O. G% Y4 G: r/ ]' e4 @# A. E7 \6 F
“红箭-11”的储存∕运输∕发射筒前后均有八边形护罩,发射前取下。“红箭-11”导弹外形与采用鸭式布局的“短号”导弹几乎找不到共通之处,但却与美国“陶”2A重型反坦克导弹非常相似。导弹从前到后分别由伸缩式前置探杆、串联聚能破甲战斗部、续航火箭发动机和助推火箭发动机等4大部分组成。“红箭-11”的4片主弹翼和4片尾翼均是内埋式平直弹翼,错开布置,呈“X-+”布局。4片尾翼中的2片处在2个续航火箭发动机喷口的后部。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气动布局,可借助发动机喷出的高速燃气气流来提高尾翼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减少导弹初始飞行阶段的扰动。由于续航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通常在2秒以内,因此不会造成尾舵的烧蚀甚至失效。
% s e% T, t1 c. v* p5 j
) O1 J1 ~, N- X/ A/ |和“陶”2A 完全不同的是,“红箭-11”采用激光驾束制导。导弹发射后,射手通过瞄准设备连续不断的跟踪目标,同时激光设备发射出与瞄准线重叠特殊“调制”的激光束。“红箭-11”导弹在飞行中,弹尾激光接收机解码、解算出导弹在这一激光波束中的偏移,将自己修正回到波束正中。只要射手连续瞄准目标,导弹就会最终准确击中目标。
8 Q8 k" n0 n* e2 x; A4 k8 V9 ~+ Q& U9 C2 j2 p3 L
( W$ B7 w& e2 c, x7 C' u5 M/ y& c
“红箭-11”反坦克导弹的4片主弹翼和4片尾舵错开布置,类似于X-+的布局% {* C& m5 {/ z& A4 H4 H
/ F4 `/ ~/ [7 ~& j( k; M和“红箭-8L”一样,“红箭-11”的观瞄系统采用潜望式设计。孔径巨大的热成像瞄准位于储存∕运输∕发射筒左下方。其右侧是激光驾束制导仪及其他配套设备。低置的目镜仅比三角架略高一点。潜望式设计极大降低了射手在战场上的暴露面积,有助于提高隐蔽性和生存概率。和大多数步兵反坦克导弹采用的跪势操作相比,卧姿操作不仅让射手更舒适,而且能让射手心理上感觉更安全一些,有助于其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静下心来操作,从而提高导弹命中率。正是由于这个潜望式设计,“红箭-11”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误会是“短号”的山寨品。实际上,潜望式设计亦非“短号”专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入役的前苏联9M111反坦克导弹(北约代号AT-4“塞子”)就采用了类似设计。
, B5 v, I& i$ q" g7 _2 H, M: q Z
1 r, i( l5 ~( N# ?, T4 A. C% B
0 g$ A8 Q K& v# h1 t“红箭-8L”实现了潜望式操作9 q9 q- F/ t$ `: ^
8 K+ g2 p; @! I+ t“红箭-11”系统最下方的三角架上,冲制了不少工艺孔,由此彰显出设计单位对系统减重的重视。- E; W4 R" D) N% O5 g
* ^ e1 x* d& f1 {6 S, z2 n
虽说在“装甲与反装甲日”上,“红箭-11”进行了实弹射击表演,但有关方面却并公布性能参数。从现场实物与背景参照物的对比来看,“红箭-11”的弹径应该在130至140毫米之间;弹长估计在800毫米左右。系统全重应该与同台展出的“红箭12”不相伯仲。考虑到“红箭-11”弹体明显比“红箭-9”小一圈,其射程应该达不到“红箭-9”的5500米。既然比“红箭-11”个头小一圈的“红箭-8”后期型号能到达4000米的射程,因此估计“红箭11”射程应该在5000米左右。* W# y8 I- N" _+ x- X
4 z2 b2 }- _) d从北方工业公司在“装甲与反装甲日”上的实弹射击视频看,“红箭-11”射击距离约2000米,飞行时间约7秒左右,因此其最大飞行速度约300米∕秒。4 G: T: N$ ~& [9 `2 |: z% l1 `
! U$ Z1 h3 N1 \$ o/ u4 Z" C. p% m在最大静破甲深度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定型的PF89型80毫米单兵火箭筒破甲战斗部,采用了双锥度药形罩,最大静破甲深度为628毫米,约为7.85倍弹径。20余年过去,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加之“红箭-11”粗壮的前置伸缩探杆内,应该装有小口径前置装药用以引爆反应装甲,因此“红箭-11”的最大静破甲深度达到、甚至超过10倍弹径,绝非天方夜谭。1300至1400毫米的静破甲深度,足以击穿当今世界任何一款主战坦克的炮塔正面。
J# Y# M6 N. {1 Y7 ]8 D$ c1 N8 L+ |+ \- n
2 e" W+ a2 h& m3 n6 P" @“红箭-9”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M& o3 N) _3 t: |2 O" X: o
; C# d2 q8 z( ~1 H K/ j2 v
所以,别看和“红箭-10”、“红箭-9”这样的重型反坦克导弹相比,“红箭-11”从“体形”上来说不过是个“小不点”,但这“小不点”作为沙场新锐,威力绝对不容小觑。只是“红箭-11”要想大规模列装我军,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着实不少。首头其冲的,便是与“同门师弟”——“红箭-12”的“同室操戈”。4 c* l0 F& M8 ?4 \' Z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