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5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 2013年日本贸易逆差比2012年暴增65%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3: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4-1-28 13:40 编辑
0 i% B$ D5 }8 z0 ~* |8 K+ h
. }! |" Y! z9 i1 X2 j/ X安倍经济学推行以来,日本经济出现20年未见的涨势,但最新的日本贸易逆差或许更加说明安倍经济学的生命力。2013年,日本贸易赤字达到11.5兆亿日元(约合1120亿美元),比2012年上升65%。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日本所有核电站统统关闭,能源进口随之上升。安倍使日元贬值,进一步推高能源进口成本。2013年日本进口液化天然气量比上一年增加了0.2%,进口价值却飙升将近18%。另外,这已经是传统出口大国日本连续第3年出现贸易逆差了。
+ D( L. `$ T; C  s. x: l# x0 }: d6 _" g
日元贬值的目的是促进出口。如果进口能源成本提高导致出口大幅度增加,这笔账还是合算的。去年一年日元对美元汇率下跌了超过20%,但贸易赤字反而增加65%,这里面就有点问题了。这当然有增长效益滞后的因素,但恐怕不那么简单。
5 r" i0 ]4 }  q1 ]4 w+ p1 L% s7 ]1 f. t# b
日本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欧洲、中国和其他。美国市场上大宗日本产品主要是汽车和家电,但美国市场日本汽车的主流产品大多在美国本土或者加拿大制造,丰田Camry、Corolla、RAV4、Sienna,本田Accord、Civic、CR-V、Odessy,这些主流车型都是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制造的。非主流车型销量小,成不了大气候,何况还有美国、韩国、德国品牌虎视眈眈。高级车型更加难有作为。高级车市场上,价格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了,人脉、口碑这些软因素的作用很大,很少会有人因为Lexus比同级奔驰或者宝马便宜2000刀而改主意的,本来就钟爱Lexus的照样买Lexus,本来就打定主意买奔驰、宝马的还是买奔驰、宝马。家电市场上,一方面韩国品牌全力挤压日本品牌的市场,另一方面,日元跌价导致的产品降价可能根本消失不见了。上架商品的价格不仅包括制造成本,还包括运输、仓储、税收、零售等环节的增值,一出日本,这些环节的增值都不受日元贬值的影响,甚至不排除个别环节悄悄增加利润率以提高利润的做法,最后货架价格实际上没有变化。日元升值贬值这20年里见得多了,每次升值后,日本(甚至贴牌日本)商品的价格立刻上升;但每次贬值后,日本商品的降价不仅滞后得一塌糊涂,有时还彻底消失。安倍的贬值促进出口策略在美国市场上不见得能起到多少作用。
( W, Y$ Y! X- G+ _' ]) E' g+ F! U& ]/ \" B
在美国之外,作用就更难了。日本商品在欧洲市场一直不愠不火,这一点可能还根本到不了最终消费者手里的降价更难大有作为。其他市场总容量小,高端可能还是欧洲产品的天下,很难想象中东石油王子或者俄罗斯富二代会因为日元贬值而买Lexus而不是奔驰、宝马,低端市场则已经是韩国、中国的天下,日本产品降一点价也于事无补。倒是中国市场,本来可以成为日本的救星,但现在黄了。尽管国货质量越来越好,很多欧美市场的欧美品牌产品实际上也在中国制造,但国人的原装情节依然很重,海外华人回国送礼时,最犯愁的常常是没法找到合适但非中国制造的大小礼品。日本原装产品从饼干到玩具到文具到家电到汽车,本来是有巨大的中国市场的,但现在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感情抵制,安倍的倒行逆施更是雪上加霜。
3 z$ S- c' j' d3 ^" r
5 Y/ o9 V* A7 K. r$ g要是大幅度增加出口的前景灰暗,而日元贬值,利率下降促进国内经济活动增加,这只能进一步推高贸易逆差。问题是,日本不是美国,不能靠大量印发日元来“平衡”贸易逆差,高逆差是不能持久的。日本现在没有外汇储备问题,但坐吃是可以山空的。持续的巨额贸易会压低日元币值,进一步增加日本的经济困难。那时,日本政府会被迫提高利率,使日元升值。这就要看日本经济恢复到什么程度了。如果像90年代一样火爆,提高利率、升高币值没关系;但要是还是现在这样不死不活的样子,提高利率、升高币值就要命了。关键要看未来几年的贸易逆差情况。如果迅速扭转,安倍经济学就成功了。但是安倍经济学会成功吗?
$ O" ^& t3 ?2 m$ i5 b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6 收起 理由
大地窝铺 + 4
不感冒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老兵帅客 + 6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6: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根 发表于 2014-1-27 15:20 , Y$ H) i0 k, c
这个暴增是用日元计算还是用美元计算的?
4 e+ y$ V2 F8 S6 Z$ u: m
8 Y4 @+ a/ U# N) l$ }1 x3 `但是甭管用啥算的,这么大的逆差都是好事啊
/ D9 m% }( ?$ h) N
好问题,不过不知道到底是用哪一个货币计算的,有知道的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6: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semtex 发表于 2014-1-27 14:38 % K7 ]7 w) x8 d6 n) Y
日本不是有海量的海外资产吗。不愁。

3 Y9 E" X9 r, v) S6 v. s日本买的海外资产好多都是“虚产”,像洛克菲勒大厦、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等,这些资产天价买进,到被迫卖出的时候,能不能收回天价,就要看有多少“好心人”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0: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腰 发表于 2014-1-27 19:35
3 c& g0 u) ]8 m4 x; _日本贸易逆差在2013年是11.4 trillion日元,2012年是6.9 trillion日元。上升65%应该是以日元计算的。 ...
* t; g* f0 J+ F( [
如果按照日元对美元贬值20%计算,那2013年美元贸易逆差也比2012年增加54%,也够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22: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腰 发表于 2014-1-28 00:50 ; [* J' z: g( F; c
这个54%是怎么来的?我只算出增加38%
+ W, {3 _# ]- Z/ x- E7 B; @- N
- J- c6 @. m. c# e
65%除以1.2。算法不对吗?

点评

你说的对,我算错了  发表于 2014-1-28 23:10
真不对呢,要先把逆差换算成美元再比较。38%是对的。  发表于 2014-1-28 23:01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22: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natasa 发表于 2014-1-28 02:03 4 Q) ]& `8 G8 n+ a, @! A
日本现在还在讨论提高消费税的问题吧
+ [$ ^& z& O" C# F% R$ i- M
好像这是一个地雷阵,不敢碰呢。现在提高消费税,可以扩大政府岁入,但对经济增长是有压抑作用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23: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腰 发表于 2014-1-28 00:50
' W0 G' [# @' s- p/ A3 T这个54%是怎么来的?我只算出增加38%
" ~: b* n$ t# p' G  P, t) q9 _- P
. x4 o3 q6 m. V& ?5 a0 w# c
你说的对,我算错了,应该是38%。这增长率也不低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00: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地窝铺 发表于 2014-1-28 09:25
7 M& J3 f& c( ^  r- |3 B0 k暴增用的是百分比,和用啥货币没关系吧?好像用越南盾也还是65%啊。
( s" t( |* z- l. {3 }
货币兑换率变了,以什么货币计算百分比还是有差别的。我前面算错了,以日元计算是65%,以美元计算就应该是38%。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02: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14-1-28 12:39 " C1 q2 [7 n; L  l1 w& S, q
有个小虫子

. b* ~6 {7 n% t+ L什么虫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03: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4-1-28 13:41 编辑
, j0 a1 V; Z0 z7 `( }3 y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14-1-28 13:18 4 d) I' `, O: |3 r( c2 a* t; _/ m% o
不愠不火,不是不温不火
+ r* X6 R- C( x

5 C& ?& Z0 U& k- @哦,白字啊,惭愧惭愧。多谢指出,现改。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28 00:46 , Processed in 0.04935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