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平沙落雁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77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ZT]姑苏食话-小食琐碎·王稼句

热度 21已有 778 次阅读2012-2-22 13:25 | 小食,

北方人讲究实惠,苏州人则讲究精细,小食点心,无不做得异乎寻常的精美,所谓"少吃多滋味",让食客永远存着一点对美食的回味。周作人在(CIt京 的茶食》里说得特别清楚:"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 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最有典型性,并且最普遍而常见的小食,便是苏州的小馄饨和豆腐 花。小馄饨盛在白瓷的尖底浅碗里,数量不会太多,清澈的汤里漂浮着几只兰花似的馄饨,半透明的皮子薄如蝉翼,中问透出一点粉红色,汤面上洒一层橘红色的虾 子,其色泽和形态,使人食欲大动,津津有味地吃完,意犹未尽。再如豆腐花,主料就是未经滤水的嫩豆腐,用一把浅得像一张圆铜片似的勺,撇上两片嫩豆腐,放 入滚开的汤中烫一下,连汤带豆腐盛入浅碗里,几粒虾米,几丝肉松,几根榨菜,几滴辣油,实在轻柔得很,说是吃了,实际并没有吃到什么,说是没吃,却品尝到 了美味。确乎苏州的小吃,并不在于果腹,而在于品尝。当年黄天源的鲜肉汤团,被人赞赏的,并不是它的味美肉大,而是皮薄汤多,这就是苏州小吃的精髓,评弹 艺人蒋月泉在书坛上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

小食、点心、茶食、茶点诸多名目,大概也不能细分。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记道:"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
苏 州点心茶食坊肆极多,至南宋,有雪糕桥、沙糕桥、水团巷、豆粉巷等地名,可见都为同业集中之地。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记述了咸丰、道光年间的名品,"业 有招牌著名者"有"兑来斋茶食"、"安雅堂酏酪"、"有益斋藕粉"、"紫阳馆茶干"、"茂芳轩面饼"、"方大房羊脯"等,"业有地名著名者"有"鼓楼坊馄 饨"、"南马路桥馒头"、"周哑子巷饼饺"、"小邾弄内钉头糕"、"善耕桥铁豆"、"马医科烧饼"、"锵驾桥汤团"、"角直水绿豆糕"等,"业有混名著名 者"有"野荸荠饼饺"、"曹箍桶芋艿",等,时过境迁,这许多名目如今已无从稽索了,但它提供了一,份当年苏州点心茶食的实录,故不啻是珍贵的文献。至民 国时,陆鸿宾《旅苏必读》记道:"点心店凡四种,如面店、炒面店、馄饨店、糕团店。面店则有鱼面、肉面、虾仁面、火鸡面;炒面店则有炒面、炒糕,看夜戏回 栈,尚可喊唤来栈;馄饨店则有馄饨水饺、烧卖、

汤包、汤团、春卷;糕团店则有圆子、元宵、年糕、团子、绿豆汤、百合汤。"以糕团店为 例,时有黄天源、颜聚福、乐万兴、谢福源、柳德兴五户,颇有名气,民间有"黄颜乐谢夹一柳"和"四根庭柱一正梁"之说。苏城内外,遍布大大小小的点心茶食 坊肆,虽然是街市上的寻常风景,却有不寻常的意味。周作人在《苏州的回忆》里写道:"在小街上见到一爿糕店,这在家乡极是平常,但北方绝无这些糕类,好些 年前在《卖糖》这一篇小文中附带说及,很表现出一种乡愁来,现在却忽然遇见,怎能不感到喜悦呢。只可惜匆匆走过,未及细看这柜台上蒸笼里所放着的是什么糕 点,自然更不能够买了来尝了。不过就只是这样看一眼走过了,也已很是愉快,后来不久在城里几处地方,虽然不是这店里所做,好的糕饼也吃到好些,可以算是满 意了。"这样的心情,实在也表现出一种悠远而深刻的思乡之情。

点心茶食,除坊肆零卖之外,玄妙观中为最多,《清嘉录》卷


一 称"观内无市鬻之舍,支布幕为庐,晨集暮散。所鬻多糖果小吃,琐碎玩具,间及什物而已,而橄榄尤为聚处";"茶坊酒。 肆及小食店,门市如云";"托盘供买食品者,亦所在成市"。那些小吃有荤素、甜咸、干湿、冷热之不同,随四季变换。其品种繁多,有鸡鸭血汤、荤素线粉汤、 桂花莲子汤、绿豆汤、桂花糖芋艿、藕粉圆子、酒酿圆子、千张包子、虾肉馄饨、赤豆糖粥、牛肉汤、甜咸豆浆、汤面、炒面、梅花糕、海棠糕、扁豆糕、八宝饭、 粽子、生煎馒头、油煎包子、油汆紧酵、小笼馒头、锅贴、春卷、油饼、蟹壳黄、糖油山芋、五香茶叶蛋、面筋塞肉、糖炒栗子、铜锅菱、酱螺蛳、焐酥豆、粢饭团 等等。特别是民国元年(1912)弥罗宝阁火毁后,废墟上竟成为小吃摊的世界。茶馆里也有点心供应,如吴苑茶馆有丁金龙饼摊,鸭蛋桥长安茶馆边有王承业王 云记饼店,所制生煎馒头、蟹壳黄、盘香饼、火腿粽子、夹沙粽子等脍炙人口。还有便是在澡堂里,旧时苏州闲人多,有句俗话说"早上皮包水,午后水包皮",也 就是说,上午孵在茶馆里吃茶,下午孵在混堂里漶浴。漶浴活络了浑身筋骨,十分轻松,但也有点累,甚至感到有点饥饿,混堂里就能吃到各种小吃,一是小贩进来 兜卖,二是吩咐伙计去叫来,顷刻之间,像生煎馒头、蟹壳黄、盖浇面、鲜肉汤团、加水漕鸡蛋的馄饨,就出现在你的榻旁茶几上了。

至于在家 中待客,落座后先是进茶,然后进茶点,茶点大都放在果盆里,果盆有玻璃高脚的,有银制高脚的,尤有旧制,普通人家则用瓷碟,还有用果盘,俗呼为九子盘或七 子盘,九子盘就是其中有九样茶点,七子便是七样,讲究的果盘用红木制成,或者就是嵌银镶螺的扬州漆器,形状有方有圆,也有瓜果形的,以方形红木果盘来说, 掀开盒盖,盘架上正中一方瓷碟,四环绕六只或八只略小的瓷碟,瓷碟都飞金沿边,并精绘山水花鸟仕女,风格浑然为一套,颇有观赏价值。《浮生六记》里芸娘为 沈三白盛放下酒菜的梅花盒,用的就是果盒。20世纪20年代以后,苏州的采芝斋、叶受和、稻香村等店家,卖茶食时兼带果盘,即将几样茶食放在果盘里出售, 这种果盘用裱花硬板纸做成,上面的盒盖镶嵌玻璃,因其价廉物美,特别适宜作为访客的礼品,一时有相当销路。


糕 点


苏 式月饼,在烤制酥皮类糕点中堪称精品,历史也颇为悠久,据说始于唐而盛于宋。苏轼官江浙,特别喜欢酥甜点有诗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和其他地方一 样,苏式月饼向为中秋节物,其工艺有独到之处,形制或如满月,或如平鼓,金黄油润,香酥蜜甜,皮层酥松,酥层清晰不乱,馅心无水,久储则嘉味不变。其花色 品种繁多,以口味分为甜咸两种,以制法分为烤烙两种。甜月饼以烤为主,品种有大荤、小荤、特大、大素、小素、圈饼等,其味分玫瑰、百果、椒盐、豆沙四色四 品,还有黑麻、薄荷、干菜、枣泥、金腿等。另有所谓宫饼和幢饼,幢饼者叠饼为幢也,有五只、七只、九只、十只为一幢,取石幢之义,都为单数。咸月饼以烙为 主,品种有火腿猪油、香葱,猪油、鲜肉、虾仁等,其昧各有千秋。苏式月饼的精品有清水。玫瑰、精制百果、白麻椒盐、夹沙猪油等。月饼皮酥用小麦粉,'荤的 用熟猪油,素的用植物油。甜的馅料有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仁、青梅干、玫瑰花、桂花、糖渍橙丁、赤豆等;咸的馅料有火腿、猪板油、猪腿肉、虾仁、 香葱等,都肥而不腻。苏式月饼,苏州各处都有,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有"黄埭月饼"之记,城中则以稻香村所制为最佳,也最有影响。乡镇所制也自有特色, 如光绪《周庄镇志》便记道:"月饼,油多而松,糖亦洁白,不亚于芦墟者,惟近年夹沙馅中多用洋糖,为嫌耳。"另如光绪《黎里续志》也记道:"月饼随处都 有,出黎里陆氏生禄斋者,制配精而蒸煎得法,驰名远省,都下名公有从轮舶寄购者。"李堂《寿朋侄惠黎里月饼》诗曰:"人来禊湖曲,路遇竹林贤。匆促苞苴 寄,寒温书札芟。松疑冰解冻,圆似镜开函。相对楼头月,思余老更馋。"

枣泥麻饼,可称烤制浆皮类糕点的代表之作,也是苏式糕点的传统品 种。相传隋唐时由京师传人苏州,经不断变化改进,成为风味独特的一方名品。它采用白砂糖、饴糖、鸡蛋、猪油、小麦粉和油制作皮面,以枣泥、松仁、胡桃仁等 为馅料,双面沾铺芝麻,精焙烤,芝麻粒粒饱满,枣泥细腻醇郁,松仁肥嫩清香,玫瑰芬芳扑鼻,具有色香兼顾、形味并重的特色。枣泥麻饼有荤素两种,都香甜可 口。苏州所出,有稻香村松子枣泥麻饼、木渎枣泥麻饼、相城麻饼、苏州梅园三色大麻饼等,其配料、工艺、规格、风味各尽其妙,品种有松子枣泥、松桃枣泥、松 子枣泥豆沙、枣泥猪油、玫瑰猪油、百果猪油等。稻香村所出,色泽金黄,表面油亮,周边腰箍微裂,滋味纯正,肥甜适口,且有麻香、枣香和松仁之香,堪称色、 香、味、形俱佳。木渎所出,形制精美,香而不焦,甜而不腻,油而不溢,吃口松脆,先后以费萃泰、乾生元两家所制最为著名,凡游山人湖,途经木渎,必买几筒 枣泥麻饼归去,作为土宜,馈赠亲友。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春来一别几回肠,遗尔琼瑶湘竹筐。今日张盘无别物,枣泥麻饼脆松糖。"小注写道:"苏 俗,亲戚间久缺音问者,每遣娘姨(女仆,吴语谓之娘姨)送时新礼物数式,储竹篮中,名日张盘,以吴语称探望日张也。"相城所出,以老大房历史最为悠久,迄 今已有九十年,选用黑枣、松仁、赤豆、板油、桂花、白糖、白麻为原料,外形圆整,皮薄松脆,馅多味美,清香可口,如果从中间切开,五个层次分明,各具色 泽。


炸食,稻香村传统名品之一,以小麦粉、白糖、鸡蛋等调制面团,模印后人锅油汆,使之成金黄色后起锅。炸食造型繁多,小巧精致,松酥香甜,深受食客青睐。

酒 酿饼,即以酒酿作饼,不仅可口,且兼具药性,能活血行经,散肿消结。旧时苏州以同万兴、野荸荠所制最为有名,其次是稻香村,品质柔软,颇耐咀嚼。酒酿饼品 种有溲糖、包馅和荤素之分,包馅又有玫瑰、豆沙、薄荷诸品。酒酿饼以热吃为佳,甜肥软韧,油润晶亮,各式不同,故滋味也分明。苏式糕点有春饼、夏糕、秋 酥、冬糖的大约时序,酒酿饼即是春天上市的美食。

米风糕,又名米枫糕、碗枫糕,是以甜酒酿发酵而成的米。粉制品,采用粳米粉、小麦粉、 白糖、甜酒酿、松子仁、熟猪油等为原料。旧时苏州以周万兴、同万兴、同森泰所出为有名,有松子米风糕、红枣米风糕等,色泽白净,柔绵软糯,可堪咀嚼。太师 饼,太仓地方特产之一,形圆而薄,两面芝麻,油酥重,馅心软,馅心用白糖、椒盐、香葱等,吃起来香甜酥肥。相传万历时王锡爵官至丞相,告老还乡,人称王太 师,而邻人某君幼时与王锡爵稔熟,正经营一家号为鸿发的糕饼小肆,生意清淡,王便买了些鸿发所制的小饼,凡来客拜望,便以此为饷,结果鸿发的生意便蒸蒸日 上,人们便称这小饼为太师饼。

方脆饼和竹爿糕,也为太仓地方特产。清末民初时,崇明人蒋云卿在璜泾小石桥东首开设蒋天茂号糕饼坊,为适 应老人孩子爱好松脆干点的要求,创制方脆饼,饼形长方,两面沾白芝麻,油酥轻薄如纸,层层折叠,故又称经折饼。其制法有独到之处,将面团擀薄后,折叠再 擀,然后在木炭炉中壁贴烘烤,出炉后并不应市,而把它放在箩内,利用炉内馀热再烘烤一夜,故就特别松脆。竹爿糕以面粉、白糖、猪油、鸡蛋、糖桂花拌和,做 成状如竹片的小糕,入炉烘烤,色泽金黄,鲜香松脆。

盘香饼,常熟地方特产之一,得名甚久,民国初年,以石梅新梅林茶馆内的沈兴记馒饼店 所出为有名,故以石梅盘香饼为号召。相传盘香饼是由烧饼改制,用面粉糅白糖、板油等擀为长条,另取玫瑰、香葱、椒盐、百果诸馅中之一品,再盘转为饼状,饼 面刷饴糖水,沾白芝麻,入饼炉中以文火烘至熟,状如盘香,色泽黄霜,出炉装盒,外香里酥,糖甜油润,趁热食之,最为可口。唯亭也有盘香饼,取意略有不同, 道光《元和唯亭志》称其是"脂油和糖一并数盘"。

云片糕,因其形狭长如带,其色洁白如玉,也称为玉带糕。旧时苏州有三层玉带糕,袁枚 《随园食单》记道:"三层玉带糕,以纯糯米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脂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晚近以来,云片糕以糯米粉、白 砂糖、胡桃仁为原料,素以松脆可口、香甜不腻、风味独特而受到人们喜爱。云片糕制作甚精,关键有炒米、蒸煮、刀切三节,炒米使之色白,蒸煮使之松脆,刀切 则使之精细美观也。据说云片糕长八寸,要切八十多刀,一片片既薄又匀,不断不散。沈云《盛泽竹枝词》咏道:"薄于蝉翼雪云糕,争说饼师手段高。斤运成风丝 不起,祖传惟有许湾刀。"小注写道:"云片糕一名雪片糕,处处有之,惟切糕之刀皆制于许家湾。相传湾前之水用以锻炼,刀锋犀利而糕不起丝云。"周庄店肆所 制云片糕独擅胜场,为当地民间茶食之一品。

四色片糕,为苏州传统糕点,色泽美观,两边呈本色,中间分别为红、黄、绿、白四色,有四种不 同滋味,故称四色片糕。红的为玫瑰片,黄的为松花片,绿的为苔菜片,另外还有椒盐片,中为黑色,有甜中带咸之味,实际为五色,但仍习称四色片糕。四色片糕 由云片糕演变而来,先是软片糕,后为便于存放,改为烘片糕。四色片糕除吃口香脆、风味不同外,还有一定的食疗功效,玫瑰片能利气行血、散淤止痛,松花片能 养血祛风、益气平肝,苔菜片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杏仁片能滋养缓和、止咳停喘。话虽如此说,但它的食疗功效是很浅微的。五香麻糕,以白芝麻、核桃仁、炒 糯米粉、白糖等为原料,以文火炖糕,静置过夜,刀切后再文火烘烤,趁热整理包装。它片形小巧,色泽浅黄,松脆可口,能增进食欲。旧时,稻香村经销的五香麻 糕最为有名。

椒盐桃片,为烘糕型代表品种,旧时以太仓鼎顺祥所出为最佳。它以黑芝麻、核桃仁、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糕面乌黑,两边呈黄白色,镶嵌核桃仁,则为淡黄色,糕片平正,厚薄均匀,香脆爽口,甜中带咸,有核桃和芝麻之味。

八 珍糕,苏式糕点中有名的食疗之品,稻香村所制采用民间验方,经叶天士审定,用意颇为审慎,选用怀山药、白扁豆、南芡实、砂仁、党参等,故具有健脾运胃的功 效,可以肥儿,可治疳积,可供调养,通辅兼顾,为儿童的强身食品。八珍糕制作,选用晚稻粳米,焙炒碾粉,和以白糖、素油,且以八味中药为辅料,辅料由国药 店精研成粉末,与主料混合,制糕用模印,再进行烘烤。

蜜糕,稻香村名品之一,相传乾隆帝弘历南巡时曾尝得,食之不忘,下谕稻香村定做。 稻香村饼师将糯米粉、白糖、蜜糖拌和糅透,再加入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桂花、玫瑰花,做成的蜜糕色如白玉,镶嵌果仁,柔软甜香,可称糕中异品。于是呈 送宫中,弘历大加赞赏,御赐一葫芦形招幌,上书"稻香村"三字,稻香村名声益彰。晚近以来,苏州蜜糕品种增多,有百果蜜糕、清水蜜糕、喜庆蜜糕等。喜庆蜜 糕色泽玫红,长方条形,彩盒包装,糕面或盒面上覆盖着印有"喜庆蜜糕"和"百年好合"字样的红纸,作为苏州喜庆人家必备的喜糕,故也称为和合糕。旧时稻香 村、叶受和、赵天禄等店家承接订货,送糕上门,并现场开切、称量、包装。

绿豆糕,为清凉消暑的夏令佳品,端午节前后应市,有荤素两类,味分玫瑰、枣泥、豆沙等,糕形小巧油润,内嵌馅心,印纹清晰,故显得特别精致,似乎特别适宜小家碧玉女子作为茶点小食。角直所出绿豆糕,乾隆《吴郡甫里志》称为"里中佳制"。

杏 仁酥,属烤制油酥类糕点的代表,相传唐宋时苏州糕点中已有此品。旧时制糕时在糕面中间镶嵌一颗杏仁,故称杏仁酥。杏仁酥有大有小,有荤油有素油,无论荤 素,都用小麦粉、鸡蛋及白玉扁甜杏仁等作主辅料,用文火烘烤,待糕面自然开花后出炉。它的色泽金黄,花纹自然,吃口香酥松甜,且价格便宜,可放十多天而滋 味不变,故深受食客欢迎。

松子酥,也是苏式糕点中的传统名种,据说已有两百多年的产销历史,常年应市,造型美观,中心露出玫瑰红馅子,饼面曲线条纹,橙黄色彩鲜艳,象征吉祥如意。色泽橙黄,面底一致,外形圆整,微孔均匀,松酥爽口,滋味纯正。

袜 底酥,为昆山陈墓传统糕点,相传本为宫中小食,南宋时传人当地。旧时织袜,以硬衬为底,此饼仿佛,故以名之。小小酥饼,一层层薄如蝉翼,吃口清香松脆,因 有椒盐,故甜中带咸,是人们喜爱的传统茶食。袜底酥精选配料,做工考究,用油酥和面时,要反复糅五六次至完全均匀为止,这样烘制出来的袜底酥才一层层薄得 透明,馅心制作更是精细,如椒盐的盐要在镬里煨熟,再用擀面杖擀得极细,小葱要捣成碎末,这样酥饼才不穿孔、不露馅。又有"三分料,七分烤"之说,烤制时 炉火不能太旺,并要不时翻动,直到酥饼呈鲜亮光泽,散发出清香时才出炉。袜底酥本称为显饼,乾隆《陈墓镇志》记道:"显饼,以面擦入荤素油,装入椒盐,熬 盘炙熟,两面有芝麻,此系朱显章始置制,故名。"这应当是它的旧制。陈墓还有一种特产,称为到口酥,《陈墓镇志》记道:"到口酥,以面人荤素油、胡桃肉炙 熟。"今已不得其详。

芙蓉酥,浒墅关下塘北街昧香村创制,时在20世纪30年代。芙蓉酥为时令性糕点,每年九月至来年三月上市。制法是 取上好糯粉,和入白糖制成条糕,入荤油锅汆,加糖浆制成酥块,上面缀以棉白糖、玫瑰花、木樨花、猪油块等,色泽白中略显金黄,其味香甜沁人,且吃口松脆。 芙蓉酥既为浒墅关所出,附近的望亭、东桥、通安也都至味香村进货。

小方酥,为吴江传统糕点之一,已有近三百年产销历史,相传最早为芦墟 开罗斋所制,传人京城,人们不详其名,见其形如官印,便称为"一颗印",由是闻名。小方酥以糯米粉、麦芽粉为原料,辅以芝麻、白糖、糖桂花等,肥而不腻, 松香脆甜,入口而化,馀意无穷,最为老人孩子所喜爱。

东坡酥,也为吴江传统糕点,以莘塔所产为最著名。东坡酥之名得之于苏轼,但无文献 可以征引。其属米粉制品,辅以绵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芝麻等,为方形小糕,极薄,但分三色,每块糕上模压花卉图案,还有文字,如"进京贡品"、"福禄 寿鼎"等,出售以盒装,每盒二十四块,分两层,上一层十二块均为"进京贡品",下一层十二块为"福禄寿鼎"及花卉图案。东坡酥的特点是糕小色美,味香而 甘,人口酥化,齿颊留芳。糖枣,为昆山陆家浜地方特产,旧时农历八月十七龙王生日那天,陆家浜都要举行庙会,四邻八乡的男女老少都要到龙王庙进香,热闹非 凡,所在成市,糖枣就是在那些糖果摊上出现的小食品,以后传播至江浙沪各地,享有盛名。糖枣大小形制如红枣,用糯米粉拌麦芽糖人油锅炸汆,再用白糖渍桂花 拌制而成,也称之为油梗,又名为金果,类乎枇杷梗,又不完全相同,具有甜而不腻、松而不粘、香脆有回味的特点,男女老少皆喜食之,轻轻咀嚼,满嘴桂花香 味。

麻雀蛋,为太仓双凤地方特产,以其状呈椭圆形且色白,形如雀蛋,因而得名。麻雀蛋始创于晚清,距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以精白面粉和白砂糖为原料,加工炒焙而成,外敷桂花,故有香甜松脆、落地而碎的特点。相传麻雀蛋曾进呈宫中,为慈禧太后赏识。

枇杷梗,因形似枇杷果实之梗,故得其名,是冬春时的极佳茶点。它用糯米粉、白砂糖、棉白糖、饴糖等为原料,调制成形后油炸,再上浆、拌糖,以形制一致,中不透油者为上。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外敷白糖,内孔多汁,入口香脆,遇水松酥,为老幼皆宜的吃食。

鲜 肉饺,也称文饺、眉毛饺,包馅卷边,长条形状,两端略狭,形似眉毛,是茶食点心的常见之品,是在苏式月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出苏式糕点酥皮点心制作的 高超技艺。鲜肉饺以鲜肉为馅,故以热吃为佳。旧时以野荸荠所出最为著名,香酥味嫩,鲜美可日。唯亭所出者称为金饺,乾隆《元和唯。亭志》称"金姓做者,故 名,不减于郡中野荸荠"。

酥糖,为苏州传统名品,是熟粉制品包屑折叠类的代表。:它以用油不同,分荤素两种,品种有玫瑰白麻酥糖、椒盐 黑麻酥糖、玫瑰猪油酥糖、椒盐猪油酥糖等,夏天还有饴糖坯的夏酥糖。旧时以稻香村所制酥糖最为有名,皮薄屑重,罗纹密细,凤眼心形,四小块为/b包。凡旅 苏游人都要买些,作为土宜,馈赠亲友。

米花糖,为苏州民问传统糕点,色泽洁白,质地疏松,香甜松脆,不油腻,不沾牙,人口而化,且价格 低廉,尤得老人孩子喜欢。其品种亦多,有沙炒、爆米花、油汆等,从色香味各方面来看,以油汆者为佳。太仓鼎顺祥所出米花糖用料讲究,技艺独特,米用常熟" 统扁"糯米,油用太仓璜泾"大花脸"猪油,再加上广东白糖、苏州桂花,故远近闻名。

巧果,起源于民间,后由茶食店制售。旧时农历七月初 七,苏州风俗家家吃巧果、巧酥,故为地方节令食品。巧果用小麦粉、绵白糖、饴糖、芝麻仁、嫩豆腐等调制面团,然后压成极薄状,横向整齐折叠,纵向开切成 形,人油锅炸汆。其特点是金黄色彩,黑麻镶嵌,薄松香脆,甜中带咸,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后上市,七月初十后渐渐从坊肆间消失。

粢饭糕,虽 说各处都有,然以常熟梅李陈日升茶食店所制最为佳妙。相传起盛于道光年间,配料十分讲究,在磨细的米粉中搀人赤砂糖,拌入松仁、青丁、橘皮、桂花等作料, 有搓拌、上黄、划糕、蒸糕、倒正、开糕、烘糕等工序。因其价廉物美,受到食客青睐。制作粢饭糕时,坯料发醇要足,炉火要旺,但又不能烧焦。这样烘制出来的 干糕,甜香松脆,色泽焦黄,仿佛饭粢,故以得名。



膜拜

鸡蛋
14

鲜花
2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1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7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回复 楚天碧霭 2012-2-22 13:52
实物往往逊于描绘,如许精致大约只能从字面上读到。真正的老字号多从坊间逝去。存美味于忆想间,也是好的。
回复 燕庐敕 2012-2-22 13:54
楚天碧霭: 实物往往逊于描绘,如许精致大约只能从字面上读到。真正的老字号多从坊间逝去。存美味于忆想间,也是好的。
看景不如听景,景色如此,吃食也如此。
回复 楚天碧霭 2012-2-22 13:57
燕庐敕: 看景不如听景,景色如此,吃食也如此。
然也。
回复 老杨 2012-2-22 14:19
楚天碧霭: 实物往往逊于描绘,如许精致大约只能从字面上读到。真正的老字号多从坊间逝去。存美味于忆想间,也是好的。
+1
回复 MacArthur 2012-2-22 14:35
燕庐敕: 看景不如听景,景色如此,吃食也如此。
看到饱。。。  
回复 晨池 2012-2-22 17:27
看的口水横流啊
回复 皇家骑警总监 2012-2-22 20:57
北方的食物大部分是"粗糙"了些
回复 erha 2012-2-22 23:09
苏州的糕很有名,不过都是骗游客的,实在没啥吃头,本地人都不怎么吃。过去食物匮乏,人们普遍热量不足,这就成了宝贝。就好比狗不理包子,油多,在过去算优点,现在变成了缺点。
回复 wawa 2012-2-22 23:22
我老家隔壁,从前就是做麻饼的, 非常有名,我们去外地看亲戚朋友一般都带那个。的确挺好吃的,不过也是因为那时可吃的东西少吧?
回复 wawa 2012-2-22 23:27
没提到采芝斋的松子糖, 可能因为是太便宜的缘故?我小时侯比较爱吃那个, 不太爱吃酥糖。松子糖没有包装, 放在大木桶里卖,很便宜, 但是很好吃(尤其爱吃里面的松子啊:))
回复 喜欢就捧捧场 2012-2-22 23:47
垂涎三尺,收藏了。将来回国腐败的时候去寻
回复 平沙落雁 2012-2-23 09:11
楚天碧霭: 实物往往逊于描绘,如许精致大约只能从字面上读到。真正的老字号多从坊间逝去。存美味于忆想间,也是好的。
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回忆和向往,虽不能回到过去,时常回忆一下聊以自慰
回复 平沙落雁 2012-2-23 09:13
erha: 苏州的糕很有名,不过都是骗游客的,实在没啥吃头,本地人都不怎么吃。过去食物匮乏,人们普遍热量不足,这就成了宝贝。就好比狗不理包子,油多,在过去算优点, ...
苏式点心过去可是连皇帝都爱吃的哈,可见远比其他地方来的精致美味,,,这么讲吧,明清两代,苏州的地位相当于后来的上海
回复 平沙落雁 2012-2-23 09:14
wawa: 没提到采芝斋的松子糖, 可能因为是太便宜的缘故?我小时侯比较爱吃那个, 不太爱吃酥糖。松子糖没有包装, 放在大木桶里卖,很便宜, 但是很好吃(尤其爱吃里面 ...
有个叫车前子的苏州作家写了不老少关于苏州点心酒馔的文章,当然还有园林
回复 平沙落雁 2012-2-23 09:18
喜欢就捧捧场: 垂涎三尺,收藏了。将来回国腐败的时候去寻
其实未必有多好吃,吃的不过是那份文化,,,我每年夏天回国之前都上点评网对饭馆小吃店点心店横挑竖挑,最后去了之后绝大部分都倒胃口,,,倒了大半年之后又开是新一轮吊胃口
回复 楚天碧霭 2012-2-23 09:39
平沙落雁: 其实未必有多好吃,吃的不过是那份文化,,,我每年夏天回国之前都上点评网对饭馆小吃店点心店横挑竖挑,最后去了之后绝大部分都倒胃口,,,倒了大半年之后又开 ...
+1
回复 虎痴 2012-2-23 14:57
大部分都吃过,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当年好吃的感觉了,也许是现在物产太丰富了吧!
回复 erha 2012-2-24 22:02
平沙落雁: 苏式点心过去可是连皇帝都爱吃的哈,可见远比其他地方来的精致美味,,,这么讲吧,明清两代,苏州的地位相当于后来的上海 ...
现代人很幸福啊。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6 04:46 , Processed in 0.03117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