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7-5-8 21:53 编辑
1 t q. S/ O, Y& [! z b
9 I# Z* T( ?' L0 G, m$ r( ^' l9 V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需求很基本,但依然远远超过经济负担能力,下多少实际上是由国家的负担能力决定的,能负担多少就下多少,饺子下多少的问题好解决。中国不一样,崛起的新兴超级大国的定位决定了需求不再基本,同时得益于国家经济的连续稳定高速发展,中国海军军费相对充裕,有条件考虑从需求出发制定数量要求的问题。
6 V( D4 A1 Z$ l" Q- g4 J; \; Y* c. `
首先要谈的是补上欠账的问题。欠账是向后看思维。所谓三大舰队各自的驱逐舰支队都没有满编,这就是欠账,这是不对的。在缺乏任务分析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三大舰队的实力分配呢?更加极端一点,东海舰队和北海舰队的活动海域多有重叠,是否可以合并呢?当然,这是牵涉到非常多方面的讨论,这里不予展开,只是要说明一点:缺乏任务分析来谈舰队规模是没有意义的。三大舰队各自配备一个或者几个驱逐舰支队是行政考虑,并非军事需要。9 M. z+ I1 W: i1 P9 b* j1 g
7 n0 ~( f* G) t5 s6 t- l/ ]. y. E$ h
应该说,补上欠账的思维在中国很有市场,貌似天经地义的还账实际上罔顾需求与平衡发展,弄到最后成为盲目的一拥而上,现在大力去产能的行业哪一个不是这样开始的?中国吃急于还债的亏够多了,海军建设要避免重犯这样的错误,保持够用,盯住目标,持之以恒,稳扎稳打,不仅要避免一拥而上,还要在设计时避免短视,做到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中国已经不再是一穷二白了,要紧的是长远有用、平衡发展的高质量。有的东西是可以改装的,有的是硬性的,缺乏远见就限死了,不要把过渡状态当作终态。& ?* ?2 F+ } }
( v9 Z! \$ ]2 c3 J9 R) }6 l$ ^战舰数量也不是真正的欠账,要还清旧账才能向前走。除非还是同一本帐,否则过去的盈亏与现在和未来没有直接的关系。今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怎么还可能是同一本帐呢?
/ h; t" _4 e$ [( i* f1 [5 @
) t) K7 \, j2 v# y打造海军可以有两个极端:一是按照国家可以承受的限度打造最强大的海军,以极大地降低战争门槛,将军事力量作为可随时使用的实力外交甚至盈利工具。二是打造最低限度的海军,以确保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基本利益为度,军事力量只是保卫国家民族生存的工具,而不是实力外交的工具。现实永远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但倾向性还是有的。
( c, n6 ]7 B# @& ~) d9 x: K
0 R* B W+ g1 n& {1 I打造强大的海军所以小国只能听命,那是做不到的。小国有小国的生存之道,更有小国的尊严,不会仅仅因为与大国的实力落差就唯唯诺诺,域外大国的支持更使得小国胆量和决心得到放大。事实上,在50-80年代,中国在人口和幅员上是大国,但在影响和实力上是小国,中国并不因此就低下头,这对以为中国打造强大的军力就可以迫使周边小国低头的人是一个警醒。
$ E6 D+ i5 Y6 E7 A* `2 b
2 C3 J. o! E; }) W8 c打造强大海军使得其他大国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丛林法则思维。人家要是决意咬你,只有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之前抓紧时间多咬快咬。要是现在没有咬,为什么?说明丛林法则并不是世间唯一真理。
; J: r6 ], e% k! I/ J' `, f2 B, M: \+ Y/ P
反过来,要是丛林法则是唯一真理,为什么全世界要坐视中国强大?世界并不需要另一个弱肉强食的霸权,已知的邪恶与未知的邪恶相比是两害相较取其轻,毕竟人们对于如何应对已知邪恶已经熟悉了。当东郭先生是要吃亏的,但这不等于丛林法则就是普世真理。一切靠斗狠是一些人的肤浅思维,害人害己。: ~5 B6 I/ S+ k
' g* v4 P: H2 f4 d. o和平崛起的说法现在较少用了,但从未有过否定或者替代的说法。习近平在海湖山庄上对特朗普说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奉行你输我赢的理念,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愿同美方一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这实际上就是和平崛起的另一个表述。) b/ S3 X! o S
% t+ U6 r4 ~- X, L9 i
江山轮流坐,今天到我家,这是对历史的庸俗解读。在世界大历史上,每一个新兴国家成为主导都是因为对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从来不单是因为经济总量或者军事实力够大就登上王座。事实上,自以为经济和军事力量足够强大而挑战现有世界秩序,将世界秩序当作功利性的东西对待,这样的挑战者通常都是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大国崛起》系列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对于大国崛起背后的文明推动的重要性的阐述是正确的。( v* C6 j! _* U1 I0 ?2 [1 s
' c7 k, N7 r8 \7 ^
中国崛起需要完整有效的国家战略。中国的新意识形态是不唯意识形态,尊重多样化,互容,以发展和共益为共同目标。这还谈不上完整清晰有效的总体战略,但和平崛起的基本架构已经确立。战略不仅仅是谋略性的计策,还是道义层面和策略层面的结合。冷战理论之父凯南坚信美国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优越性,围堵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在美国的道德高地和苏联的道义崩溃基础上的,在用军事力量顶住苏联的军事冒险的前提下,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围堵促成苏联的瓦解。政治围堵是在全世界争夺盟友,孤立苏联;经济围堵是在西方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时,把苏联隔绝于外,一方面不使苏联得益,另一方面用经济发展的剪刀差凸显苏联政治体制的不义;文化围堵是打造道德高地,制造怀疑和不信任,在思想上动摇苏联人民对于体制的信任和忠诚。如果说围堵好比战争中的铁锤-铁砧攻势的话,军事是铁砧,政治经济文化才是铁锤,最终目的是不通过战争,就促使苏联从内部瓦解。% H9 H- r2 \7 ~4 j' E
" T# ^5 C& i# x. _从杜鲁门到尼克松,美国只用了凯南策略的前一半,但基本无视了后一半,实际实行的是冷战战略,而不是围堵战略。也就是说,走准军事对抗道路,但保持在大战门槛之下。冷战战略简明直接易行,真正的围堵战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里根用了后一半的变形,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但美国经济健康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经济空心化、金融化、去工业化,国债增加,国力透支。凯南用毕生精力反对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军事化,坚信这不必要地使得冷战延长,代价增大,结果是美国自身被军事-工业利益集团所绑架。
$ @6 T0 C. W; _$ x2 R; S
, g! w" a+ w- U) \+ s4 Z2 R+ f5 P- U凯南理论对中国崛起是一个启示。中国不谋求围堵美国,但要打破美国的围堵,并通过向世界展示更加合理、共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领导共同发展。中国的崛起首先是政治和经济的,军事上只需把门槛抬到足够高,杜绝别人轻易的冒险。这样的发展道路需要定力和自信,首先要对中国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念、发展道路有坚定信念,坚信中国模式代表文明的方向,深信中国站立在世界道德高地之上。如果中国自己都对此没有信心,只有一点经济起飞奇迹是不足以领导世界的。不就有几个钱吗?还真以为世界上没有有钱人了?实际上,按人均算,中国还算不上有钱。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确实不是万能的,道德破产、信念缺失、民众彷徨的国家是谈不上崛起的,这样的国家军事力量越是发达,激发的是全世界越强烈的不安和反对。中国不是这样的国家,但中国上下不少人对于未来除了朦胧的乐观外,并无明确的认知,对于中国代表文明的未来这一点并无自信,这才或许是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
+ s4 @, L; k# q) {; |+ Y' _: j, s: A$ E! j7 {' v
既然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的海军战略就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基础上。中国接过全球化大旗,并不是要搞鸦片战争那样的大炮强加的开放贸易,也不是要搞英国海外殖民地那样的排他式全球贸易。中国主张的全球化不仅包括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也促进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海运是全球贸易的重要中介,但不是唯一的。这是中国与美英等海洋国家很大的不同。海军在中国的全球化中并没有那么特别的地位,中国要靠海军保护全球化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即使到了需要海外干涉的时候,也不是海军一家的事情。中国不当世界警察,也当不了。7 K8 J# \7 D% {% U/ {& P, P
3 l, r6 ], ~8 ~' g, G! X2 n4 h) |
用海军保卫海外利益也是不现实的,中国不可能时时事事劳师远征。中国没有海外基地,也不可能打造全球的基地体系。海军基地不只是要能靠泊加油,还要能装弹、维修,更要具有一定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能力,不仅平时能用,战时也要能用。对于美国海军来说,横须贺、迭戈加西亚、前苏比克算海军基地,当然还有关岛、夏威夷,但香港、新加坡只是加油点,也不能保证战时使用权。中国现有的“海外基地”都是只有平时使用权的加油点,既不具备弹药补给和维修能力,更不能保证战时使用权。( K+ i8 p# L1 \4 n- Y
. O3 \$ Z5 R Z3 z
即使有海外基地,也不能做到可靠保卫海外利益。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利比亚动乱、古巴革命期间,美国海军照样毫无作为,只能坐视美国利益受到侵蚀。1 y( Z. z5 H% h$ |; s
* c6 Q0 M) O4 ?% E1 ]中国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不谋求以军事力量赢得外交和经济利益,中国海军是为生存性战争而打造的,而不是为利益性战争而打造的,不应该为本是海警职责或者专用于低烈度冲突的警备性兵力空耗资源。美国海军也是为生存性战争打造的,所以强调全员精锐,所有成员都能作为主力投入战斗。但历史政治现实使得美国海军在战后一直是作为利益性战争工具使用的,发生严重脱节。濒海战斗舰更是战略误判的结果,现在要回到老路上,但没钱,希望以濒海战斗舰为基础研发护卫舰,搞高低混合,只是现在这潭水越来越混,到底会回归一潭碧水,还是泥浆,谁也说不好,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 {7 g; ]2 q& u( e8 g4 ?2 }
2 i0 _, w" D9 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