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0-3-23 00:29 |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4-9-29 10:35 编辑 # f6 z3 J* g7 o! M- W, t
' N4 Z5 x0 ?, e2 G4 V6 o
就像西湖龙井是特指出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地区的龙井绿茶。冻顶乌龙就是特指出产于台湾南投鹿谷冻顶山的乌龙青茶。
$ r9 o+ E$ V( V9 M4 {& y3 L `# Y! `
在茶叶的分类里,冻顶乌龙是半发酵的青茶。它用的茶树品种叫做青心乌龙。一种说法是这种茶树原产福建武夷,由当地人从福建带回鹿谷种植,另外一种说法是原产鹿谷,但是由清朝大陆移民在当地开发种植。* C5 c1 ? S" a
7 a) v7 `5 `) D; ^# z5 v讲到茶叶分类,我也是在各种百度和维基得到的科普。
1 k) M; U P: V/ x$ C# _8 G- p. d& z! c
茶叶的分类可以按颜色,分成绿茶,青茶,白茶,黄茶,红茶,黑茶。也可以按照制作时发酵的程度,分成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
; D9 \' j/ Z, {
: i% J8 S' a1 I上篇说西湖龙井,龙井在茶叶里的分类就是不发酵的绿茶。
! h; _6 `, q# ~6 A* ]
* ~, W$ F% `" z! i# u9 \事实上所有的绿茶都是不发酵茶。而红茶就是全发酵茶。各种青茶的发酵程度各有不同,在传统的制作过程中,通常要靠制茶师傅的鼻子和眼睛来判断。
6 \9 w: n2 i+ D0 w, ~- t# e+ M! } ^2 u5 W
7 u3 S$ q/ i4 A9 _# v! L% f! t- s6 ?
曾经有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告诉我,原来做红茶和绿茶的叶子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茶树的叶子!那为何喝起来这么不同?嗯,发酵不发酵绝对是一个因素,发多少酵也是学问。4 ^& u' H% p: x9 l2 g; I
, u+ r+ D% B! J, H- ^' ?% c不掉茶叶袋了,先说说叶子和冻顶乌龙相遇的故事吧。
1 L Z0 B z& D. ^( W% n7 F0 s
# | q" q7 X2 `4 x9 {& }3 F第一次喝冻顶乌龙,是大约十六七年前的事了。(肯定是在一九九九年的台湾九二一大地震之前,那次地震把日月潭中间的那个小岛给震成了两个更小的小小岛,我访问那里的时候,还是一个岛来着)) a7 \8 D$ d. S% F& W. c
我当时是在台湾出差的干活,周末和同事一起到南投鹿谷玩,入住凤凰村。同行的新竹同事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制茶人家,对我们是一项独特的旅游项目,顺便几位陪同的喝茶朋友大包小包买了不少茶。男主人听说有大陆的来客,格外热情,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作坊,介绍他新买的机器,看各道工序的茶叶,最后请我们去他家的客厅品茶。。。我记得很清楚,这位大伯说的是闽南普通话,所以大部分我都能听明白。
& I( i6 W" Y ~$ [) X* w
5 H8 r! |) u" m) y+ F0 x( ^茶农姓林,他介绍他家祖上就是福建做茶的,早在民国之前就到鹿谷来了。鹿谷乡的茶农和龙井村的茶农有点像,很多传统的家庭作坊,当时从事这一产业的人大多数也都是乡里年纪偏大的人,大伯不无感慨地说,年轻人都进城读书,然后就留在大城市生活了。
$ R9 I4 y( q% L3 d( j+ T+ q, l9 X
# m( B: o T" A/ e5 O林大伯的介绍我当时听得清楚,但转眼也忘掉了大半,就记得他给我们喝茶的那套功夫看着真是熟练利落舒服,回家特意记录了一下。今天再参考网上的总结,在这里说上一说。
. H }1 `( A1 q0 H2 R h; ~& ]4 q3 J; y P6 Y
大伯用来泡茶的是一个陶制小茶壶,木质漏网茶盘、茶杯、茶船、闻香杯,茶盅,边上有一个电热煮水器。
$ f- O( _) X+ Y8 U( v0 d
, E" d! ?9 V4 G( H, r- {① 烫茶具:以沸水冲泡茶壶,茶具
. e {1 h3 A" C7 k* g: l② 放置茶叶:我看着松松放了大概2/3壶茶叶& o( }" i" v, n$ V
③ 冲泡:冲入开水,并使泡沫溢出,随即加盖,并将茶汤倒入茶船之中;再次冲入开水。
3 A( A4 r9 N, D5 M: b④ 冲壶:即刻从壶盖上冲浇开水使茶壶里外保温, ^( Y1 j8 e$ V' `
⑤ 冲泡时间:冲泡时间由短而长,第一次短而后逐次增长。4 x3 N" }% r# [5 U$ [0 q" u* _
⑥ 倾倒茶汤:将茶倒入茶盅,然后倒入闻香杯,随即将闻香杯置于鼻前吸气数次,闻其香味。其目的为了品尝"杯底留香","温香"、"次香",愈是好茶,留香愈久,香气愈富变化。所以,也只有上等好茶才经得起这个考验。$ ^) _/ y( M4 P7 z% Q
⑦ 品茶:先闻其香,次观水色,进而察其味,及至喉韵之感觉,细细品尝。
. y/ x: ~2 E6 n9 b& @2 }6 z6 X/ K5 X- d0 M. l4 W3 |
当时林大伯是一边解说,一边泡茶,亲切随意,一气呵成,但步步不落,现在想想很是难得的体验。尤其是闻香杯的使用,在我还是第一次,觉得那个香味闻起来的确好。哈哈,之后朋友聚会常常遇到简化版,基本上就是一个茶盘,一个宜兴陶壶,几个杯子,闻香这个过程就免了,我每次煞有介事,品完第一杯茶必然要把自己的碗闻一下的。茶香迷人,错过可惜。
, {1 Y# d" }. N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